• 沒有找到結果。

五大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五大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本節中我們說明了五大人格特質的定義、起源與發展,也介紹了五大人格 特質的實際測量方式演進過程。然而,人格特質會影響外在行為的表現,是否會 影響他們的政治參與情形呢?接著我們繼續會說明人格特質與個人的政治參與 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五大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

政治參與可分為多種類型,Verba 與 Nie(1972)以及 Verba 等(1978)的研究大 多將政治參與放在投票、競選活動、參與地方公共事務以及連絡政府官員等四項,

又被稱作慣常性的(conventional)政治參與;除此之外 Marsh(1977)則將政治參與 的類別擴大至請願、示威遊行、抗議、罷工、罷課、甚至是具激烈衝突的抵制活 動等非慣常性(unconventional)的政治參與。儘管政治參與是政治學相當重要的主 題,但有關政治參與和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卻較少被提及,至 Mondak 與 Halperin(2008)開始探討五大人格特質與政治行為的關係出現後,人格特質便開 始逐漸受到關注。以下我們將回顧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之間的關係發展,在慣常 性的政治參與中我們主要聚焦於五大人格特質與投票參與的關係;非慣常性的政 治參與主要說明五大人格特質與抗議活動的關係。

一、五大人格特質與投票參與

投票參與是民主社會中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參與活動,關於影響個人去投票的 原因也有許多的討論與分析,Campbell 等(1954, 86)就表示影響投票的原因有六 種因素,分別是政黨認同(party identification)、議題取向(issue orientation)以及候 選人取向(candidate orientation)、個人所屬的團體一致性首先、個人的政治效能感 以及身為公民的責任感等,這些在Campbell 等(1954)的看法中,皆屬於個人心理 的感受與態度,不論是對政黨、政策議題、候選人喜好以及其他因素等都是個人 經過資訊接觸內化之後所產生的投票偏好,進而影響個人的投票選擇。雖然人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特質在當時尚未被考量其中,但是個人的心理感受卻是影響投票參與的主要因素,

所以學者們開始也嘗試從最深層影響個人感受的人格特質概念,探討其與投票參 與的關係。

在 McCrae 與 Costa(2003)提出的五大人格特質中,開放性人格指的是對任何 事物都很感興趣,對週遭事物非常有想法,想像力豐富,包容任何資訊都很強。

因此開放性人格特質傾向者,一旦對投票主題有興趣時,他們也會較為積極的去 參與投票。因為投票參與的過程中可以透過不同資訊了解投票的資訊,開放性人 格會吸受各種不同的資訊之後,而去參加投票,並表達自己對選舉人事物的看法 及對政治現況的想法。然而,實證研究上,投票參與的表現並非如預期結果一樣 是主動積極參與。許多研究發現投票參與和開放性人格之間無任何關聯。從 Mondak 與 Halperin (2008)在美國也以三波的調查研究進行投票參與,並未發現 開放性的投票參與影響,另外Anderson(2009)分析人格特質與地方投票參與的關 係,發現開放性人格並不會影響個人的投票,除此之外 Gerber 等(2011)以兩波調 查資料分析比較全國性選舉與地方選舉的個人投票參與,也並未進一步發現開放 性人格的影響。除了美國研究之外,Mattila 等(2011)在芬蘭的研究,選取了都會 與鄉村兩個不同的樣本進行投票參與和人格特質的分析也並未發現開放性人格 特質的影響,Gallego 與 Oberski(2012)探西班牙人在歐洲議會的選舉中,個人的 投票參與情形,發現開放性人格特質對於投票並無直接影響;亞洲的研究方面,

Ha 等(2013)在韓國總統大選的研究中,也尚未發現開放性人格特質與投票參與 之間的關係,最後Wang(2016)探討人格特質、政治態度與投票選擇實,並未發現 開放性人格特質的影響,Wang 與 Shalaby(2018)進一步將五大人格特質在理性選 擇理論下解釋政治參與,比較後也並未發現開放性人格特質與投票參與之間有直 接影響,在上述的所有研究結過中,實際的開放性特質並未對投票參與有影響,

這與人格特質理論給予我們的預期有些許差異。

雖然開放性人格特質並未與投票參與有所影響,然而嚴謹性人格特質卻未必 如此,從人格特質理論對嚴謹性的行為分析來看,其強調的是個人有責任感、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律及守規矩的形象,因此嚴謹性愈高的人對於不同形式的政治參與也會有幾種可 能的結果。從投票參與部分而言,可以預期嚴謹性傾向愈高的人,會認為投票是 身為公民的責任與義,因此會積極的去從事投票參與,然而在抗議活動的政治參 與中,也可以預期嚴謹性愈高的人會因為遵守體制規範,而不去參與政治活動。

不過有趣的是在實證研究中都發現嚴謹性與投票參與之間沒有影響(Anderson 2009; Gallego and Oberski 2012; Ha et al. 2013; Matilla et al. 2011; Mondak and Halperin 2008; Mondak et al. 2010; Wang 2016; Wang and Shalaby 2018)。且 Gerber 等(2011)在研究中發現嚴謹性愈高者,會愈不傾向去參與投票活動,這也與人格 特質理論所描述的行為表現不如預期。

儘管嚴謹性人格與投票參與的關係並未發現相關性,但在同樣慣常性的政治 參與方式中有不同的發現。Mondak 與 Halperin(2008)發現有部分的政治參與,嚴 謹性較高傾向者會去參與,如出席當地會議、聯絡當地政府官員等。但在從事競 選活動、捐獻等則傾向不參與;Ha 等(2013)的南韓研究中,也發現嚴謹性傾向的 人較不出席會議,但會去聯絡政府官員、捐獻以及聯絡媒體。雖然上述這些政治 參與形式並非投票參與,但也可發現嚴謹性較高的人,會主動去參加政治故它與 我們的預期一致。

接著我們討論的人格特質為外向性。提到外向性人格特質,指的是個人有較 好的社交能力、自信及樂觀等特質,因此具有外向性人格傾向者,理論上會想展 現出自己在團體的領導特質與自信,而去參加各種政治活動。以投票參與而言,

外向性人格傾向者應該會積極去投票,以展現自己在團體中對政治事務較有主見 及有自信的決定。不過在實際研究中,外向性人格的投票參與並不如我們所想的 積極參與。Mondak 與 Hakperin(2008)在美國地方投票及全國投票參與上進行了 三次研究,皆發現外向性與投票參與之間沒有影響,除此之外其他有關美國的研 究上,也都得到同樣的研究結果(Anderson 2009; Mondak et al. 2010; Wang 2016;

Wang and Shalaby 2018),不過 Gerber 等(2011)的美國研究卻發現外向性愈高者,

愈傾向去投票,這個結果與前面的研究有所差異。而在跨國研究中,Gallego 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Oberski(2012)在西班牙地區的研究發現,外向性與投票參與之間沒有影響,Ha 等 (2013)的南韓總統選舉研究也得到無關聯的相同結果;不過 Mattila 等(2011)在芬 蘭的研究卻與Gerber 等(2011)有同樣的發現,即外向性愈高者,愈傾向去投票。

所以我們從上述研究結果發現外向性與投票參與的關係可能還有其他因素的影 響而尚未有較確定的結果,外向性對於投票參與的直接影響有待日後研究證實。

雖然外向性人格特質與投票參與的關係尚未確定,但是它與嚴謹性一樣在慣 常性的政治參與中仍然有積極參與的行為表現。Mondak 與 Halperin(2008)發現外 向性傾向較高的人會傾向出席集會活動、社區大會、簽署聯署書、投書給媒體及 聯絡官員等方式,除了上述兩位學者外,Gerber 等(2011)以及其他的跨國研究中 (Ha et al. 2013; Mondak et al. 2010; Vecchione and Caprara 2009; Wang and Shalaby 2018),也同樣發現外向性人格對於慣常性的政治參與的積極面,所以在人格特 質中所描述的外向性人格行為,是符合心理學所預期的情形,但是投票參與並未 符合心理學所預期的行為模式,若從過去Campbell 等(1954)提出影響投票參與的 原因,對照以心理學的人格特質來預測投票行為而言,可以看出個人投票與否是 一件非常複雜的心理感受狀態,會有很多的因素導致個人內心有許多不同的感受,

眾多感受中經過內化後找出平衡點後,進而轉化成個人的投票偏好,所以我們在 心理學與政治學預測的行為表現差異中,發現人格特質與投票參與之間的影響可 能有其他的因素,或是人格特質透過其他的因素間接影響了個人的投票參與,但 是我們也從別的政治參與方式,發現外向性人格對部分政治參與活動有影響,這 是與人格特質理論所定義的外向性人格所預期的行為相符。

有關親和性的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的關係,從前一節的人格特質理論中,我 們了解親和性的人格特質指的是個人展現出溫暖、為他人著想、合群的印象,避 免發生衝突,跟人保持較好的和諧關係等行為。因此親和性較高的人會對於政治 參與的表現可能呈現兩種情況,一是選擇不從事政治參與以避免和人產生衝突摩 擦;另一種是可能是以合群為主,跟著多數人的意見去參加政治活動。基於上述 兩種可能的行為模式,在投票參與上親和性較高的人有可能不會去投票,以避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跟大家政治立場不和而起衝突,抑或為了團體和諧而跟著大家投給團體所支持的 人。在實證研究中 Mondak 與 Halperin(2008)以及 Gerber 等(2011)的研究發現,

親和性愈高的人愈不傾向去投票,兩個研究的結論認為,親和性傾向的人認為投 票參與是會讓整個社會有重大的變動或造成不同態度的對立,他們認為穩定中求 發展是對國家社會最好的方式,因此他們不去投票以減少社會的不和諧,然而其 他相關的研究卻也發現親和性與投票參與之間沒有影響(Anderson 2009; Gallego and Oberski 2012; Ha et al. 2013; Matilla et al. 2011; Mondak et al. 2010; Wang et al.

2016; Wang and Shalaby 2018)。

最後,神經質特質指的是個人會表現出焦慮、沮喪等行為表現。具有這傾向

最後,神經質特質指的是個人會表現出焦慮、沮喪等行為表現。具有這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