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人格特質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濟背景等要素說明這些個人因素對於政治參與的影響情形,其中在台灣政治參與 研究中,意識形態是以個人的統獨立場為代表,關於這部分,我們都會在第五節 的時候進行說明。

第一節 人格特質

對於人格一詞的解釋,最早的文字紀錄可以追溯自古羅馬時期西賽羅(Cicero) 所述的人格(persona)內容。人格的概念包括了四種涵義,首先人格是指展現在他 人面前的形象,每個人帶給他人的印象是建立在其個人外在行為的展現,就如同 面具(mask)一般會給人所看見,然而西賽羅特別指出面具一詞,代表人的面具不 僅只有一張,並且展現給他人的形象僅是面具而非真實的自己;第二種涵義指的 是生活中所扮演的一部份性格,指的是人格如同在演戲一般,在不同情況下,會 展現出該情境最適合表現的性格;第三種概念指的是,人格是個人配置在適合他 們自己運作的性格,意指每個人天生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個性;最後,人格是指尊 嚴的區別,這是建立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將人區分為有無投票權的階級進而劃 分的出來的結果,也是透過制度建立的結果,導致在制度上有個人是否人格的差 異。從上述四種人格概念,我們發現性格(character)一詞被重複提及,可見得性格 的概念在人格概念上的重要性,部分心理學家也以此概念發展成日後人格特質的 主要方向 (Allport 1937, 26-29)。

從性格概念被提出後,心理學家便開始從性格著手去了解人格概念,這其中 主要的代表學者以Allport(1937)、Cattell(1943)、Eysenck(1970; 1976)為主,三位 學者分別將人格以性格的方式解釋,並且進一步說明從性格延伸出來的相似概念 如性情(temperament)、特質(trait)與人格之間的關係,才會有至今被廣為應用的人 格特質理論的研究,因此欲了解人格特質的理論,須從三位學者對人格的定義以 及特質的概念開始說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人格的定義

前一段提到心理學家透過性格來解釋人格,進而發展出人格特質理論,這當 中又以Allport(1937)為先驅,因此若要了解人格特質理論,我們必須理解 Allport 對人格的定義,並釐清與人格相似的概念如性格、性情與特質之間的差別,以幫 助我們了解人格特質研究的歷程。

Allport(1937, 48)認為人格是一種動態的組織,組織的運作伴隨著個人的生理 與心理系統,而系統運作的決定是來自於個人與環境之間獨特的互動與調整。定 義上 Allport 強調了幾個重點,第一是動態的組織,他認為人格是一個心理層面 的組織系統,這個組織運作的方式會視一個人所面臨的環境進行改變、自律與行 為評估;第二是生理心理系統(psychophysical systems),這概念指的是一個人的習 慣、態度以及其他的傾向等,生理層面的感官接受的刺激,加上心理層面的動態 組織運作融合後展現出一個人的人格。第三是運作的決定因素,其強調的是個人 的生理因素對人格的影響,因為每個人的生理條件不同,會導致個人在接受環境 刺激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反應,這也說明了為何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性格;第四點 即是與環境互動的調整過程,因為個人生理因素不同,所以面對環境刺激之後調 整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同樣的環境刺激會造成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與反應,這 就是個人與環境之間互動的調整過程。綜合上述四點,我們發現 Allport 對於人 格的定義主要來自於生理心理系統下產生的特質而驅使了個人的行為,而行為本 身是經過了個人生理條件與環境調適的結果(Allport 1937, 48-50)。

從 Allport(1937)對人格的定義,我們發現影響人格的重要因素在於生理心理 系統產生的態度與傾向,這也與西賽羅強調的性格理念相似,對Allport(1937, 50-51)而言,性格描述一個人生活風格,其與人格一詞意義相同。從外在的行為來 看,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現出不同的行為反應,行為的背後是包含著個 人的意願,這些意願是來自於個人的心理評估後而出現的行為,行為意願(will-power)的背後即是性格的影響,然而不同於西賽羅的見解,Allport(1937)認為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個人展現出來的性格是在符合道德及社會標準的條件下所呈現,性格是當下意 願進入生理、心理系統之後,透過一系列的價值觀的偏好,所表現出來的特定行 為,因此在 Allport 的觀點性格不是人格,而是運作人格機制的重要條件,這與 部分心理學家認為人格應該是智力與性格的綜合(Fernald 1920)或是智力、性情與 性格的綜合(Kahn 1931)等概念相似,所以人格本身包含著性格概念,但性格不能 完全代表人格。

除了人格與性格之間的關係外,另一個與性格相近的概念是性情,這也是一 直被拿來與人格做討論的概念。所謂性情,最早指的是一個人所展現出的幽默風 格,在經過年齡增長後還能保持不變的概念,後來被引申為個人內心的組成或習 慣,這些組成與習慣主要來自於個人的生理組成(Allport 1937, 53),由此可知性 情是來自個人生理條件下的展現。Allport(1937, 54)將性情定義為個人天生所產生 的情緒或情感表達,這些情形包含了個人本身對周遭情緒的敏感度、自身習慣的 偏好強度以及對事物的反應速度、主要的心情感受、變動及加強的過程等,該情 形等都被視為是生理基因一開始所賦予的結果。所以性情跟性格不同的是,性情 來自於生理條件所產生的反應,性格是經過生理心理系統轉換,而呈現出符合社 會道德規範的行為結果,而人格則是性格、性情兩者融合,所展現出來的行為結 果。

儘管 Allport(1937)從很多面向定義了人格的概念,Eysenck(1970, 2)在人格的 定義上更確立了人格、性格、性情之間的關係。他認為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性格、

性情、智力與體格,且具有穩定及持久特性的組織。性格指的是上述組織特性產 生的行為意願(will);性情指的是組織特性所影響的情感行為(emotion);智力是指 組織特性所影響的行為智識(intelligence);最後體格是指組織特性產生的身體素 質及神經內分泌等生理條件的組成,可以發現 Eysenck(1970)特別強調穩定持久 的個人特性,也說明了人格的特別之處。所以在 Allport 與 Eysenck 的定義中可 以發現,人格在定義上包含了性格、性情、生理條件等概念的融合,在所有條件 不變的狀況,性格是驅使個人的行為意願而進一步展現個人的行為反應,因此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究性格是了解人格的重要的核心,心理學家針對性格的概念發展出許多解釋人格 的概念,也提出了許多關於人格特質理論來解釋人的個性與行為,以下我們將進 一步說明人格特質理論的概念與發展過程。

二、人格特質理論

在前一節我們說明了 Allport(1937)與 Eysenck(1970)兩位學者對於人格的定 義,以及人格和性格、性情等概念的關係。我們將在本節說明從人格到人格特質 的理論發展。

Allport(1937)對於人格的定義,可以看出他對生理心理系統的重視,因為生 理心理系統會使個人驅使他們的行為意願而對不同的環境狀況產生行為反應,那 麼如何解釋行為意願的產生呢?Allport(1937, 284-285)認為人格的關鍵來自於當 個人遇到某些情境的時候如何轉換成他們的行為,因此他主張轉換的基礎是來自 於個人遇到相似狀況時,轉換就會發生。Allport 特別指出相等與相似(equivalence and similarity)的概念,意思是指當個人受到相似(similarity)外在環境的刺激,他 會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做出相等(equivalence)的行為反應。同樣的概念可以應用 在人格傾向的單位上,因為個別情況對在個人的人格的轉換中具有特定意義,使 得每個人轉換的行為也會出現差異,由於相似情境與相等行為反應的概念是自身 經驗上的認知,也間接說明了為何人格可以持久穩定的發展(Allport 1937, 278-285)。因此了解人格的轉換,我們必須假定人格本身具特定傾向的單位(unit),不 同的人格會有不同傾向的行為,在此基礎上人格特質(trait)理論開始被建立。

Allport(1937, 286)根據上述的概念發展了人格特質理論,他認為每個人確實 有不同特質的傾向,從我們可以對一個人有許多評價來看,足以證明每個人的行 為都會有特定的傾向與偏好,如木訥、健談等行為模式皆是如此。特質有幾種特 性,首先Allport(1937, 290-292)認為特質是具有決定性的傾向,決定性的傾向指 的是個人會透過自己內心的評估找到屬於自己特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也包含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到個人的態度影響。在特質與習慣的部分,特質的行為反應是來自於個人的生理 心理系統的差異,所以不同人因為有不同的生理心理條件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習 慣,因此是特質影響習慣而非習慣影響特質傾向;然而特質與態度的關係正好相 反,特質本身代表的是個人化的行為與風格,這即是個人態度的展現,有什麼樣 的態度就會展現出特定的人格傾向,例如一個人表現的很愛寵物,因而可以推論 這個人是具有愛心的特質(Allport 1937, 293-294)。從上述概念中可以了解,特質 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並且是持久不變且可被觀察的,所以 Allport 試圖透過不同 的詞彙概念來蒐集人的共同特質(common traits),他共同特質的意義是在成年人 的人格中都擁有的概念,而這些共同特質是在不同文化的情況下,是可以拿來被 比較的,由此可知共同特質可放諸四海,且在不同的環境下都能以共同特質來解 釋人的行為(Allport 1937, 297-300)。他整理出約 18,000 項主要形容詞詞彙,共分 為性情特質、短暫的情緒特質、性格評估特質以及潛在的性格特質等四類,而這

到個人的態度影響。在特質與習慣的部分,特質的行為反應是來自於個人的生理 心理系統的差異,所以不同人因為有不同的生理心理條件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習 慣,因此是特質影響習慣而非習慣影響特質傾向;然而特質與態度的關係正好相 反,特質本身代表的是個人化的行為與風格,這即是個人態度的展現,有什麼樣 的態度就會展現出特定的人格傾向,例如一個人表現的很愛寵物,因而可以推論 這個人是具有愛心的特質(Allport 1937, 293-294)。從上述概念中可以了解,特質 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並且是持久不變且可被觀察的,所以 Allport 試圖透過不同 的詞彙概念來蒐集人的共同特質(common traits),他共同特質的意義是在成年人 的人格中都擁有的概念,而這些共同特質是在不同文化的情況下,是可以拿來被 比較的,由此可知共同特質可放諸四海,且在不同的環境下都能以共同特質來解 釋人的行為(Allport 1937, 297-300)。他整理出約 18,000 項主要形容詞詞彙,共分 為性情特質、短暫的情緒特質、性格評估特質以及潛在的性格特質等四類,而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