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位環境下的美感勞動:女性電視新聞主播經營臉書粉絲專頁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數位環境下的美感勞動:女性電視新聞主播經營臉書粉絲專頁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學位論文. 數位環境下的美感勞動: 女性電視新聞主播經營臉書粉絲專頁. 治 Environment: Aesthetic Labor 政 in the Digital 立. 大. Female News Anchors Running Facebook Fan Pages. n. 撰 a研究生:陳芷儀 iv l C n hengchi U. er. io. sit. y. ‧. ‧ 國. 學. Nat. 指導教授:康庭瑜 博士. 中華民國一〇七年四月.

(2)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女性主播的美感勞動從螢光幕上延伸至數位環境的現象。以女性主 播的臉書粉絲專頁出發,經由貼文分析歸納出她們在數位環境中的美感勞動內容, 並透過線下深度訪談,進一步探究導致她們以美感勞動經營粉絲專頁的結構性因 素,分別整理為電視台組織內部及外部因素。研究發現,女性主播以大量美感勞 動經營粉絲專頁將影響她們的專業自我認同,但面對這樣的危機她們並非束手無 策,女性主播能夠透過不經營的反抗、畫界工作、經濟理性協商等策略保有對自. 政 治 大 平台為她們帶來的實質增權效果,遠勝於她們情緒上的快樂。 立. 己職業的身份認同。同時亦發現,在數位勞動的過程中,女性主播重視經營數位. ‧ 國. 學. 關鍵詞:美感勞動、數位勞動、畫界工作、增權.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i n U. v.

(3) Abstract This study analyzes how female news anchors participate in aesthetic labor on social media. Before the digital era, the only field of aesthetic labor for female news anchors was television stations. However, social media have created a new battlefield. Conducting onlin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 analyze the contents of female news anchors’ Facebook fan pages. Furthermore, I also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structural factors of aesthetic labor among female news anchors, identifying factor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news organizations. This study. 政 治 大. demonstrates how aesthetic labor on Facebook fan pages leads to a professional. 立. identity crisis among female news anchors. Nonetheless, they seek to maintain their. ‧ 國. 學. professional identity with several strategies, such as resistance, boundary-work, and. ‧. economic rationality.. y. Nat. n. al. er. io. sit. keywords: aesthetic labor, digital labor, boundary work, empowerment. Ch. engchi. II. i n U. v.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女性主播的美感勞動經驗 ................................................................................... 10 第二節 美與能力不可兼得?女性主播承擔的社會想像 ............................................... 17. 政 治 大. 第三節 從螢光幕延伸到數位環境的美感勞動 ............................................................... 25. 立.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 國. 學. 第一節 貼文分析 ............................................................................................................... 32. ‧. 第二節 深度訪談法 ........................................................................................................... 34. sit. y. Nat. 第三節 滾雪球抽樣法 ....................................................................................................... 37. n. al. er. io. 第四章 女性主播在粉絲專頁上的美感勞動實踐.................................................... 37. Ch. i n U. v. 第一節 名人文化的日常化與人際關係化 ....................................................................... 37. engchi. 第二節 大量的美感勞動 ................................................................................................... 50 第三節 性化中的去性化 ................................................................................................... 53 小結..................................................................................................................................... 56. 第五章 女性主播在粉絲專頁進行美感勞動的結構性因素.................................... 56 第一節 組織內部 ............................................................................................................... 60 第二節 組織外部 ............................................................................................................... 66 小結..................................................................................................................................... 79. III.

(5) 第六章 女性主播與粉絲專頁美感勞動的協商........................................................ 79 第一節 自外於遊戲競逐:不經營粉絲專頁的反抗 ....................................................... 79 第二節 畫界工作:數位環境中的美感勞動協商 ........................................................... 83 第三節 數位勞動與經濟理性協商 ................................................................................... 96 小結..................................................................................................................................... 98. 第七章 結論................................................................................................................ 9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99. 政 治 大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 107 立. 第二節 理論貢獻 ............................................................................................................. 104. ‧ 國. 學. 參考文獻.................................................................................................................... 109. ‧. 附錄............................................................................................................................ 116 (一)深度訪談大綱——經營者 ................................................................................... 116. sit. y. Nat. io. n. al. er. (二)深度訪談大綱——非經營者 ............................................................................... 118. Ch. engchi. IV. i n U. v.

(6) 表目錄 表 1-1 部落格與臉書粉絲專頁差異比較表 ............................................................... 4 表 2-1 情緒勞動的四種內涵 .................................................................................... 12 表 2-2 台灣電視新聞與主播角色變遷 .................................................................... 20 表 2-3 專業的內涵 ..................................................................................................... 23 表 2-4 新聞中的性別邏輯 ......................................................................................... 25. 政 治 大. 表 3-1 受訪者資料 .................................................................................................... 35. 立. 表 3-2 各電視台主播經營粉絲專頁概況 ................................................................ 36. ‧ 國. 學. 表 4-1 主播裝、私服穿著比較表 ............................................................................. 48. ‧. 表 5-1 女性主播經營粉絲專頁的增權現象 ............................................................ 73. y. Nat. er. io. sit. 表 5-2 女性主播經營粉絲專頁的去技術化現象 .................................................... 77 表 6-1 畫界工作分析 ................................................................................................ 85. n. al. Ch. engchi. i n U. v. 表 6-1-1 主播/網美的畫界工作分析 ..................................................................... 88 表 6-1-2 高級裸露與低級裸露的畫界工作分析 ..................................................... 93 表 6-1-3 社會搜索/社會瀏覽的畫界工作分析 ..................................................... 96. V.

(7) 圖目錄 圖 4-1-1 女性主播發文中包含本人影像的比例 ..................................................... 38 圖 4-1-2 女性主播的發文形式 ................................................................................. 38 圖 4-1-3 女性主播的發文主題 ................................................................................. 41 圖 4-1-4 女性主播在影像中的表情呈現 ................................................................. 45 圖 4-1-5 女性主播身體影像中的服裝 ..................................................................... 46 圖 4-1-6 女性主播的身體影像呈現:主播裝 ......................................................... 46. 政 治 大 圖 4-3-1 女性主播在影像中的身體部位呈現 ......................................................... 54 立 圖 4-1-7 女性主播的身體影像呈現:私服 ............................................................. 47. ‧ 國. 學. 圖 4-4-1 女性主播粉絲專頁發文時間 ..................................................................... 57 圖 6-2-1 女性主播在影像中的身體部位呈現 ......................................................... 91.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關心性別,絕對是進行此研究最初衷,也最主要的動機。身邊幾位朋友有電視台 工作經驗,甚至開始接觸主播行業,因而發現女性主播經營粉絲專頁現象,觀察 了幾個專頁後,發覺女性主播經營粉絲專頁的方式與內容是相當私人化的,經過 觀察,這些女性新聞主播的粉絲專頁之分享內容,大多為心情日記、生活分享、. 政 治 大. 工作花絮、個人照片等等;反觀男性主播較少經營粉絲專頁,且有經營者大多以. 立. 氣象、體育、英語、新聞評論等主題為主要內容,並非一味地分享私人生活及心. ‧ 國. 學. 情雜感,也較少上傳個人照片,另外,女性主播粉絲專頁的粉絲數相較男性主播 而言也多上許多。. ‧ y. Nat. er. io. sit. 因此,我在臉書上以電視台為單位,選取了台視、中視、民視、華視、八大、年 代、東森、中天、三立、TVBS、壹電視等十一個電視台,並以維基百科台灣主. al. n. v i n Ch 播列表及各電視台網站主播列表為依據,共搜尋了 e n g c h i U188 位主播,其中 159 位為. 女性、29 位為男性,並發現有經營粉絲專頁的女主播人數為 107 人,男主播為 17 人。值得注意的是,男主播中,粉絲人數超過一萬人的只有以氣象專業為主 的王軍凱、戴立綱、林嘉愷;體育專業為主的陳建君、王人瑞;參選過立法委員 的楊世光;與老婆張佩珊主播共同經營的岑永康,以分享個人生活累積超過一萬 粉絲的男主播只有壹電視張心宇。而女主播部分,超過一萬名粉絲的粉絲專頁共 有 73 個,其中更有 10 個超過十萬粉絲。. 1.

(9) 再更進一步以擁有超過十萬名粉絲的女主播姓名在網路上查找,發現許多記者會 在女主播的粉絲專頁上尋找報導素材,且內容也多與新聞專業無關,例如房業涵 的〈美女主播點飲料 『1 號』密語卡關〉、吳宇舒的〈轉播只看 10 分鐘 吳宇 舒遭酸『平常有關心棒球嗎?』〉、劉盈秀的〈清新主播劉盈秀穿林書豪球衣播 報 自製火辣背心〉、李佳玲的〈美女主播李佳玲玩砸派機作弊 老公抓包下一秒 反應暖爆〉、蔡尚樺的〈女主播閃曬媽媽 網友驚呼『妳媽媽更正』〉、黃若薇 的〈『主播界隋棠』比基尼慶生 美胸太誘人〉、陳海茵的〈陳海茵逛街開直播 女 兒開心說『嗨』〉 ,可見女主播經營粉絲專頁、分享私人生活是很普遍的現象。. 治 政 大 而這些觀察形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多數女性主播會選擇以如此單一的方式經 立 [1]. 營粉絲專頁?這問題也就成為了本研究的契機。. ‧ 國. 學. 一、從部落格到與臉書粉絲專頁. ‧ sit. y. Nat. 過去針對部落格的研究中,有學者將部落格的型態分為評論型、個人日記型、知. n. al. er. io. 識型和混合型。男性與女性均會建立個人日記式的部落格,但女性較男性為多;. i n U. v. 但是評論型部落格和知識部落格則幾乎都是男性所建立(Herring et al., 2004)。. Ch. engchi. 王泰俐(2015)年則針對新聞工作者的部落格進行研究,發現其中存在性別差異, 記者線上部落格複製了真實社會結構,相較於男記者,女性記者部落格偏愛分享 軟性的、私人的議題,其中高達八成女記者部落格以私人生活進行自我揭露,針 對讀者的留言,也較少持反對意見,而傾向以贊同方式回應。這些現象顯示,女 性記者的部落格,與傳統新聞專業價值:提供真相、獨立監督、查證論辯、議題 顯著/影響性、社會責任等並無太大相關(Robinson,2006)。. 2.

(10) 如今,部落格時代已然過去,社群網站等「微網誌」取而代之,強勢的社交功能 讓許多紅極一時的部落格只能黯然退場。2010 年,美國網路調查機構「皮尤網 路與美國生活計畫」(Pew Internet &American Life Project)便指出 ,與 2006 年 [2]. 相比,使用部落格的青少年銳減一半,而 18~33 歲的千禧年世代,部落格使用 率也呈下降趨勢,而 2017 年由相同機構做的調查中,目前有 70% 的美國人會 使用社群平台進行社交,其中最廣泛使用的仍然是臉書 。此現象在台灣亦如是, [3]. 臉書為台灣人使用率最高的社群平台,截至 2016 年 7 月為止,月活躍用戶數 高達 1800 萬人 ,76% 的用戶每天都會使用臉書 。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在社群. 治 政 大 網站上建立身份(如粉絲專頁)來增加品牌吸引力,而社群平台也已經成為實用 立 [4]. [5]. 的社會網絡,創造許多新的商業機會(Kuan-Yu Lin & Hsi-Peng Lu,2011)。當. ‧ 國. 學. 人們從部落格轉移到社群平台,目前台灣對於新聞工作者與社群網站的研究,多. ‧. 聚焦於新聞工作者如何花大量時間在社群網站上擷取新資訊,並發展成新聞,又. sit. y. Nat. 社群網站對於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流程帶來哪些轉變、對新聞可信度帶來哪些影響. n. al. er. io. 等(林照真,2013;劉蕙苓,2013;劉蕙苓、羅文輝,2015),而缺乏討論新聞 工作者個人經營社群網站的現象。. Ch. engchi. i n U. v. 細探臉書粉絲專頁和部落格的差異,可發現雖然兩者都是 Web 2.0 時代下具社 交功能的網路平台,但卻有許多不同之處:. 3.

(11) 表 1-1 部落格與臉書粉絲專頁差異比較表. 部落格. 臉書粉絲專頁. 發. 安. 部落格像格主自行編排的雜誌, 除了可以替貼文排程外,發表之後. 文. 排. 可以將文章按照時間排序,也能 無法修改發文時間,也沒辦法隨心 透過修改發文時間的方式將文章 所欲決定發文顯示在自己及他人塗 次序重新排列。. 鴉牆上的次序。. 政 治 大. 分. 可以自行分類,將相同類別的文 無法將發文分類,也很難重新查找. 類. 章收到同一類別中,以便自己和 自己曾經發表過的貼文。. 學. ‧ 國. 立. 讀者搜尋相關文章。. ‧. 讀者點擊進部落格 URL 之後,看 發文和讀者的其他追蹤者競爭,無. 爭. 到的全是同一個人的發文,容易 法決定貼文是否顯示在他人塗鴉牆. sit. y. Nat. 競. n. al. 上、出現的次數,受限於臉書內部. er. io. 產生較長的停留時間。. Ch. i n U. v. 的演算機制。. engchi. 型. 以文字文主,且部落格可使用的 臉書可以使用文字、照片、影音、. 態. 發文型態較少,侷限於文字、照 直播、活動、投票、打卡等多種發 片、影音。. 文型態,整體視覺化程度較高。. 4.

(12) 社. 回. 讀者可以在格主的發文下方回應自 除了直接回覆發文,還可以按讚. 交. 應. 己的觀點,可以選擇悄悄話/公 (以及其他表情符號)、私訊(經 開。但格主也可以將回應功能關 營者可以選擇關閉此功能),發文 閉,不開放讀者回覆;互動較不即 者不能將回覆功能關閉;互動較為 時。. 即時。. 訂. 訂閱該部落格 RSS,就能在瀏覽器 讀者透過按讚、追蹤方式訂閱內. 閱. 的書籤工具列上顯示所訂閱的部落 容。若讀者將該粉絲專頁加入「搶. 政 治 大. 格,即時追蹤最新貼文。另外也有 先看」,會收到粉絲專頁最新發文. 立. 系統會發送 Email 至信箱通知。. 學. ‧ 國. Email 訂閱功能,當格主發文時, 通知,否則粉絲專頁發文的內容還 是受制於臉書的演算機制。. 享. 台、通訊軟體進行分享。. 自己的塗鴉牆或粉絲專頁上。也能. io. ‧. 複製網址後以 Email 或其他社群平 按下分享連結,直接將貼文分享至. 透過複製連結方式分享至其他社. n. al. er. sit. y. Nat. 分. Ch. i n U. v. 群平台、通訊軟體。. engchi. 連. 可觸及的讀者較少,但容易創造較 可觸及的讀者較多,但較不容易產. 結. 強連結,讀者主動性高。. 評. 成. 部落格點擊次數、回應數是部落格 粉絲人數、星等、按讚數、觸及數、. 估. 效. 主對經營成效的唯一依據。. 生強連結,讀者較為被動。. 分享數、回應數等都可能成為評斷 依據,後台數據分析一目了然。. 5.

(13) 基於以上比較,可看出臉書粉絲專頁的諸多特質與部落格不同,由於粉絲專頁即 時互動以及擁有諸多評價經營成效的方式,經營者很可能承受較大程度的情緒勞 動。而回顧目前無論國內、外關於臉書粉絲專頁經營的研究,大多聚焦於企業及 品牌為何要經營、如何經營粉絲專頁上(吳富傑,2009;董彥欣,2010;黃榮華, 2010;莊宜軒,2011;沈宗逸,2011;吳文貴、林孟陞,2013;張庭瀚,2014; Kuan-Yu Lin & Hsi-Peng Lu,2011;Lipsman, A., Mudd, G., Rich, M., & Bruich, S., 2012;Kang, J., Tang, L., & Fiore, A. M.,2014;Sabate, F., Berbegal-Mirabent, J., Cañabate, A., & Lebherz, P. R.,2014),導致較少談論個人/名人透過粉絲專頁. 治 政 大 展演和經營自己的文獻,台灣在過去曾有謝靜雯(2013)討論粉絲專頁取代媒體 立 中介後,名人和粉絲間如何互動;林永鑫、黃耀賢、林奎伻、楊濠鴻(2016)則. ‧ 國. 學. 以臉書爬蟲分析系統,探討名人成功經營粉絲專頁的關鍵因素。因此,本研究以. ‧. 女性主播經營粉絲專頁為切入點,以期補充過去對於個人經營粉絲專頁,甚至是. 二、被凝視的客體:從螢光幕到數位環境.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y. Nat. 新聞工作者經營粉絲專頁相關研究之不足。. i n U. v. 過去關於主播的研究中,已經有不少探討主播形象及外貌,或更進一步作為被凝 視客體的文獻(薛宇珊,2004;成露茜、羅曉南,2005;林宏聰,2006;林書煒, 2006;高文音,2015; Lynch & Sassenrath,1965;Sanders & Pritchett,1971; Chambers, D., Steiner, L., & Fleming, C.,2004;Perryman, N., & Theiss, S.,2014), 其中不少文獻都提及,無論是觀眾或新聞台內部,對於新聞主播的外貌、身體氣 質都有一定要求,女性所承受需要維持形象的壓力,較男性來得更為嚴重。過去 這種對外表和氣質的要求,只存在於電視螢幕上,唯有在化上主播妝、穿上播報. 6.

(14) 的套裝時需要展現出來;然而,當主播開始經營粉絲專頁,這種要求便延伸至數 位環境當中,讓下班後的主播也必須要時刻維持美和氣質的樣子。. 此現象可參考過去網路相簿相關的研究(張玉珮、葉孟儒,2008;龐惠潔,2008), 女性在網路相簿中發佈照片,讓容貌的影響力進入數位空間,許多「網路美女」 因此誕生,「社群內最受歡迎的相簿,通常是妝容精巧、穿著亮麗、生活豐富的 網路美女,美好、正面的影像(龐惠潔,2008)。」這些網路美女的照片常以男 性觀看角度出發,許多女性觀眾會以這些網路美女為模範,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 政 治 大 能成為其中一員。張玉珮、葉孟儒(2008)更以「美貌的詛咒」來形容此一現象, 立. ‧ 國. 學. 認為網路相簿對美的規範,使得女性像是活在傅柯的圓形監獄中,面對無所不在 的男性凝視,進行無止境的自我規範、追求男性所慾望的理想。. ‧ y. Nat. sit. 女性主播在粉絲專頁上的自我展演,彷彿重現了當初網路相簿時代的網路美女現. n. al. er. io. 象,當美麗和氣質像緊箍咒一般揮之不去、從螢光幕延伸至數位環境,本研究要. Ch. i n U. v. 叩問的是,女性主播能不能有別的選擇?期望透過研究理解為何女性主播在數位. engchi. 環境的勞動中,分配給美感勞動的比例這麼高、給提供真相、獨立監督、查證論 辯、議題顯著/影響性、社會責任等傳統新聞專業價值的比例這麼低,且女性主 播身為新聞工作者,又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協商及建立專業自我認同。. 三、 數位環境中的個人展演作為勞動的一部份 女主播從電視螢幕走向數位環境,在粉絲專頁上進行個人展演,成為數位勞工的 一份子。數位勞動廣義而言指稱所有在數位環境下進行的勞動,過去許多文獻都 發現在數位科技發展下,勞動時間、空間限制被打破,彈性工時導致工作負擔增 7.

(15) 加(Terranova,2000;劉黃麗娟,2016),另外,許多在網路上進行的自願性 勞動能得利資方,但勞動者皆為無償(蕭宏祺,2014),在網路上進行無償勞動 的勞動者,大多是為了幽微模糊的快樂、快感,或是為了成名的將來賭上一把。. 而網路帶來的增權與去技術化也深深影響了勞動者的傳統工作方式、內容、與資 方的關係等(劉昌德,2004)。過去以數位勞動角度某特殊群體的文獻有:以漫 畫家為例探討數位科技對勞動帶來的衝擊(劉昌德,2004),以及探討部落客在 數位環境下的成名歷程、彈性工時的影響(林宜嫈,2011;Jodi Dean,2010),. 政 治 大 以粉絲無償為喜愛人事物付出勞動的現象(胡綺珍,2009;Abigali De Kosnik, 立. ‧ 國. 學. 2009)等,然而目前尚未出現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勞動延伸至數位環境後的情形探 討,因此,本研究希望能補足此塊文獻的不足。. ‧. io. sit. y. Nat. 第二節 問題意識. n. al. er. 由上述研究背景可看出,女性電視新聞主播在數位環境中,付出比男性更多的美. Ch. i n U. v. 感勞動,經營臉書粉絲專頁的方式單一,內容與傳統新聞專業價值大多無關。因. engchi. 此,本研究欲探討為何女性主播選擇用大量的美感勞動經營粉絲專頁、如此單一 化的經營方式背後的結構性因素為何,以及這樣的美感勞動是否會影響她們對於 自己的專業自我認同。梳理以上,條列出以下研究問題: 一、女性主播如何在粉絲專頁上進行美感勞動? 二、促成此種美感勞動的結構性因素為何? 三、在粉絲專頁上的美感勞動是否會影響女性主播的專業自我認同;若會 影響,又女性主播以哪些策略面對與協商?. 8.

(16) [1].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http://bit.ly/2rLjwGr、http://bit.ly/2qwgVLU、http://bit.ly/2qoP312、. http://bit.ly/2rLhs15;《蘋果日報》http://bit.ly/2s3F66u;《東森新聞雲》http://bit.ly/2r1snmb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再見了,部落格行銷時代!〉:http://bit.ly/2pY0RY2;《Pew Research. [2]. Center》,〈Generations 2010〉:http://pewrsr.ch/2db0JdQ 《Pew Research Center》,〈Social Media Facts〉:http://pewrsr.ch/2jmwndT. [3]. 《數位時代》:http://bit.ly/2pSqCIY. [4]. 立. Facebook Business:http://bit.ly/2rlv0jN. 學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5]. 政 治 大. Ch. engchi. 9. i n U. v.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節,首先探討女性新聞主播從過去到現在如何在電視產業中付出情緒 和美感勞動,再來討論女性主播能力和身體化性格之間的矛盾,她們自身又如何 面對和協商來自外界的質疑。最後,來到本研究欲延伸的問題,女性主播的美感 勞動從螢光幕延伸到數位環境的現象。. 第一節 女性主播的美感勞動經驗. 立. 一、情緒勞動. 政 治 大. ‧ 國. 學. 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概念,最早由 Arlie R. Hochschild(1983)提出,當. ‧. 時她對於情緒勞動的定義為:「勞工為了換取工資,透過自身情感管理,創造出. sit. y. Nat. 可被公眾知覺的表情或行為。」如此一來,情感便成為一種具有交換價值的勞動。. io. al. er. Hochschild 針對空服員進行研究,認為空服員的情緒管理及展演被商品化,為所. n. 屬公司付出情緒勞動,她於研究中指出,以下三項標準可用於判斷某工作是否涉. Ch. engchi. i n U. v. 入情緒勞動: (一)工作涉及與公眾面對面、交談等接觸(通常為公司外部顧客); (二)工作要求員工讓他人產生某種特定情緒狀態(如感激或害怕);(三)工 作允許雇主在訓練與監督之時,對員工的情緒進行某種程度的控制(林品菁, 2009)。Hochschild 發現空服員的情緒勞動可透過兩種方式達成:一是「表面功 夫」(surface acting)——勞動者掩飾其真實的情緒、裝出被資方要求的情緒; 二是「深度表演」(deep acting)——當資方對勞動者情緒的管理和操弄深層地 改變了他們真正的感覺(藍佩嘉,1998)。. 10.

(18) 張晉芬(2011)在《勞動社會學》一書中,對於情緒勞動此一名詞有以下定義「指 在工作場合中,情緒成為工作特徵的重要部分。多數服務業的受僱者都需要在工 作中呈現出愉快或者是特殊的表情、聲音,以推銷產品或服務,而表達適當的情 緒、敬業的表現和禮貌,在經由制度性的訓練和要求下,可為組織創造更高的價 值,進而讓客戶滿意,穩定和開發潛在客群」。而李明璁、林穎孟(2013)針對 女僕咖啡館中的女僕員工進行研究時,則整理出情緒勞動的三個層次:(一)情 緒勞動乃基於工作考量,依照職務角色的任務與規範而行動,這些行動包括外顯 或內隱的控制;(二)情緒勞動是一種調節情緒感受及其表現的心力付出;(三). 治 政 大 情緒勞動透過工作中的各種人際互動來進行。 立 ‧ 國. 學. 但是,Sharon C. Bolton 及 Carol Boyd(2003)批評 Hochschild 及其他援引其觀. ‧. 念之研究者對於情緒勞動的詮釋,忽略了員工可能會在組織管理控制與顧客之間,. Nat. sit. y. 爭取自身的主動性與控制權。因此,他們再次針對空服員進行研究,進一步解析. n. al. er. io. 了情緒勞動背後的四種內涵類型,分別為向錢看齊的(pecuniary)、表象展演的. i n U. v. (presentational)、迎合規定的(prescriptive)、仁慈博愛的(philanthropic)等。. Ch. engchi. 其中向錢看齊的(pecuniary)、表象展演的(presentational),內涵能夠對應到 Hochschild 研究的「情緒勞動」,也就是為了商業、金錢目的,透過組織或社會 訓練養成的自我展演能力換取收入(Goffman,1959)。而此研究的另外兩個項 目:迎合規定的(prescriptive)、仁慈博愛的(philanthropic),則是研究者挑戰 Hochschild 概念的延伸說法。其中,迎合規定的(prescriptive)代表員工雖然遵 從組織規範進行情緒勞動,但並沒有完全遵照「成本考量」行動;而仁慈博愛的 (philanthropic)則是員工付出情緒勞動時,依照本身自由意志,可能會願意在 社會交換的工作情境下再「多給一點」。 11.

(19) 表 2-1 情緒勞動的四種內涵. 支配感受. 向錢看齊的. 表象展演的. (pecuniary). (presentational) (prescriptive) (philanthropic). 商業的. 社會的. 專業的. 仁慈博愛的. 社會的. 組織的. (feeling rules). 關聯動機. 迎合規定的. 手段的. (associated. 立. motivations). 本體論的. 利他的. 順從. 手段的. 禮物. 政安全感治 大 身份的. ‧ 國. 學. 資料來源:Bolton, S. C., & Boyd, C. (2003). Trolley dolly or skilled emotion. ‧. manager? Moving on from Hochschild's managed heart. Work, employment and. y. Nat. er. io. sit. society, 17(2), 289-308.. al. n. v i n Ch 此研究結果重新將員工本身的主體性拉回討論,員工並非一味被組織牽動、造成 engchi U 情緒變形(transmuted),他們也有一些和組織抗衡的空間,以及從工作中獲得 滿足、成就感、享受與其他正向回饋的機會,甚至能藉由諷刺、幽默、不做到完 美的工作表現來對抗無止盡的情緒勞動。. 二、從情緒勞動到美感勞動 Witz et al.(2003)認為 Hochschild 的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將身體面向過 度簡化,因此以情緒勞動為底,提出美感勞動(aesthetic labor)此一新概念,並 在研究中將美感勞動定義為「員工的身體化性格(embodied dispositions)在招募、 12.

(20) 篩選、訓練過程中被動員、發展和商品化,使這些性格轉變為『技巧(skill)』, 而這些技巧被培養來創造一種服務的『風格(style)』,藉此迎合和討好顧客。」 本研究所稱之美感勞動,將參考 Witz et al.(2003)對此概念之定義,該研究認 為情緒勞動(Hochschild,1983)內涵不足以涵蓋員工在肉體方面的勞動狀態, 因而需以美感勞動概念取代之。員工在進行服務接觸(service encounter)時,除 了情緒勞動外,過程中可被感知的成份(sensible components),以及被具體化 的特質(embodied character)也同等重要,而靠著這些所發展出的「肉身不同風 格」(styles of the flesh),重要性與過去在談情緒勞動時提到的人造感覺(the. 治 政 大 up’ of self-identity) manufacture of ‘feelings’)或被製造出的自我認同(’making 立 幾乎不分上下。此外,Witz et al.(2003)將 Hochschild 深層表演(deep acting). ‧ 國. 學. 情緒會導致員工改變對自我想法(’what we have thought of as ourselves’) 的觀點,. ‧. 延伸套用在美感勞動上,宣稱員工在進行美感勞動的同時,也在經歷一場內在轉. n. al. er. io. sit. y. Nat. 變,最後將導致他們產生自我認同上的改變。. i n U. v. 根據張晉芬(2011)對美感勞動的理解,她認為情緒勞動和身體勞動是不可分割. Ch. engchi. 的,並提到銷售、服務性工作都經常被要求要進行情緒服務,例如:化妝師、保 姆、護士等,而當勞動者的身體成為組織的身體,他們的身體將會成為被馴化的 對象,此時美感勞動概念便同時現身。例如空服員的儀容、打扮和穿著都被要求 要「得體」;服務專櫃服務人員會被要求要「時尚」;或檳榔西施會被要求滿足 「異性戀眼中的性感」。可看見管理階層在挑選、評價員工時,除了專業及社會 技巧外,也期待員工滿足外表好看,說話聲音、肢體動作、穿著打扮適當等「美 感技巧」(Dennis Nickson, Chris Warhurst and Eli Dutton,2004)。綜合以上, 能觀察到在某些特定行業中,尤其是服務業,美感勞動的影子是無所不在的,由 13.

(21) 於職場上的外貌歧視,甚至有不少女性願意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進行整容手術, 其中,需要頻繁與人接觸的業務、秘書工作,更是要求應徵者的美(陳怡潔,2007) 。 電視新聞從業人員長時間生活在螢光幕下,若以美感勞動概念分析,可推論出電 視新聞工作者(員工),為了吸引及討好閱聽眾(顧客),必須經歷電視台組織 的規訓,將自己的身體化性格轉化為「技巧」(符合期待的外貌或肢體語言), 以進行服務(Witz et al.,2003;俞振儀,2015;楊雅清,2011)。. 三、美感勞動:新聞主播理想的「身體化性格」. 治 政 電視新聞主播的身體化性格究竟重不重要,薛宇珊(2004)以問卷調查方式瞭解 大 立. 受訪者評價新聞主播的方式,研究結果顯示,被受訪者評定為最在意的選項為「整. ‧ 國. 學. 潔的/邋遢的」、「服裝品味合宜/ 服裝品味不合宜」、「精神煥發/死氣沈. ‧. 沈」、「外型漂亮/外型醜陋」等與身體化性格相關之題項,可見觀眾在評價主. sit. y. Nat. 播時,身體化性格是相當重要的指標,這成為推動女性主播不斷進行美感勞動的. n. al. er. io. 壓力。由林書煒(2006)針對女主播工作倦怠原因進行的研究中,除了指出閱聽. i n U. v. 眾認為外貌、經驗、可信度是評斷主播的重要指標,也發現連女主播自身都認為. Ch. engchi. 外貌和吸引力很重要。且閱聽眾對於不同性別的主播期待有所不同,他們希望能 看到年輕、漂亮的女主播;對男主播則期待要專業與成熟,而此研究中的受訪者 也說到:「男主播應該比較吃香,因為男主播很少。女主播還要維持、至少沒有 老態,壓力很大」、「剛播新聞的時候,網路上經常出現批評的聲音,像是討論 一些跟新聞無關的身材、臉蛋啦,讓我覺得壓力很大。」. 觀眾對新聞主播身體化性格要求,並非新鮮事,最早對電視新聞主播專業知能進 行研究的 Lynch & Sassenrath(1965),以 NBC 主播 Chet Huntley 和 David 14.

(22) Brinkley、CBS 主播 Walter Cronkite 和 Harry Reasoner 等四位當紅電視主播為樣 本,透過語義差異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試圖找出觀眾對主播播報表 現的觀感,最後發現受試者認為四位主播共同具有的條件為:「播報能力」、「外 貌」、「人文素養」、「影響力」、「自由意志主義」,顯見外貌條件對新聞主 播有一定重要性。而 Sanders & Pritchett(1971)的研究更以年齡、體型、身高、 髮色、外套、襯衫、領帶、種族等變項,進一步刻劃出理想主播的非語言傳播要 件,研究結果顯示,觀眾希望坐上主播台的人是「31 至 55 歲之間的白人男性, 擁有金黃色或深褐色的頭髮,體型、身高中等。他必須身穿深色的西裝外套、白. 治 政 大 色襯衫,配戴素色或條紋花色的領帶。他不可以留八字鬍、山羊鬍,也不能配戴 立. 蝴蝶結型的領結。如果不巧他實在是太高、太矮、太瘦或太重,那麼他必須藉由. ‧ 國. 學. 穿著或攝影機角度的調整,來讓自己看起來更接近理想的樣子(轉引自林宏聰,. ‧. 2006)。」而 1981 年 Christine Craft 因為外貌「太老、不夠吸引人」而被. y. sit. n. al. er. io. C.,2004)。. Nat. KMBC-TV 開除,是發生在美國的知名案例(Chambers, D., Steiner, L., & Fleming,. Ch. engchi. i n U. v. 高文音(2015)透過深度訪談,整理出各家電視台從內部篩選當家主播的條件, 發現人格特質、新聞專業、表達能力、基本技術、外表是電視台選人的幾個主要 條件:「當然對於一些主播人才的這種培訓喔,……我們當然是說他本身這個主 播他的持久型,就是說他的從基層的……,然後他本身的這個能力,包括他的外 表、表達能力還有他的個性,我覺得都是一些基本。」可以看出挑選適合的人培 訓成當家主播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但身體化性格是否符合公司形象與觀眾期待是 絕對必要的條件。綜合以上文獻整理,無論是過去以男性為主的,或是現在以女. 15.

(23) 性為主的主播市場,美感勞動都是新聞主播工作內涵中的一環,想要坐穩主播台, 必須要符合新聞主播理想的身體化性格。. 四、新聞主播工作性別化 以歷史觀點而言,說媒體是男性主導的產業是沒有爭議的,整個二十世紀,這件 事都不曾改變(Djerf-Pierre, M.,2007)。在英國,直到 1955 年,Barbara Mandell 才成為第一個出現在電視上播報新聞快報的主播,且時段還是在收視率相當低的 午餐時間;在美國,Pauline Frederick 是第一個在電視台取得全職工作的女人,. 治 政 但她剛開始只能處理和女性相關的新聞,二戰結束,ABC 大 和 NBC 直接告訴她 立 「女人的聲音缺乏權威」,因此她在 ABC 做的第一則故事,是關於「如何找到. ‧ 國. 學. 一個好丈夫」(Chambers, D., Steiner, L., & Fleming, C.,2004)。而台灣 1960 至. ‧. 1970 年代依序成立的「老三台」台視(創立於 1962 年)、中視(創立於 1969. sit. y. Nat. 年)、華視(創立於 1971 年),率先起用的新聞主播也以男性為主,首位女主. n. al. er. io. 播為 1971 年到職台視的周嘉川[1]。只是,隨著時光推移,目前台灣新聞主播的. i n U. v. 性別主流已從男性轉為女性,綜觀台灣各家電視台,男性新聞主播大約皆只佔四. Ch. engchi. 分之一,其中更有不少是兼播,或是專門播氣象、體育的主播[2]。. 事實上,1987 年,Holland 便指出英國新聞主播已經是女人的工作,她主張主 播已經不再是權威的象徵,女性播報者成為男性觀眾眼中的娛樂客體(江斐琪, 2014)。大約 1980 到 1990 年代之間,新聞報導開始出現新的轉向,小報化 (tabloidization)、大眾化(popularization)等詞彙開始頻繁出現,新聞內容從 公眾轉至私人取向,更重視個人事件和情感,此種新的報導風潮與過去被稱作是 「女性化新聞」(feminine’ journalism)的報導特質有許多不謀而合的地方,因 16.

(24) 此,當時許多研究將之稱為「新聞陰性化」(feminization journalism)。此時, 新聞商業化亦逐漸抬頭,媒體組織背後的老闆不再是具有新聞專業的權威人士, 反倒是在意商業成果的 CEO 們,種種現象使一個問題被拋出:「女人是否受市 場喜愛?」而事實是,女人的陰性特質使更容易吸引觀眾目光;但同時她們也遭 受批評,許多男性認為這些「無腦女記者」(bimbo reporters)不夠資格取代受 人尊重的男性記者。當時,便有研究者擔憂此「年輕女性做為客體,暴露在男性 凝視目光下」的狀況,將會帶來主播台上的性別類型化(gender-typing),導致 女性在主播台上的專業地位無法提升(Djerf-Pierre, M.,2007)。. 立. 政 治 大. 第二節 美與能力不可兼得?女性主播承擔的社會想像. ‧ 國. 學. 一、女性主播作為被凝視的客體. ‧ sit. y. Nat. Laura Mulvey(1989)提出觀眾看電影時會產生的「窺淫」(scopophilia),也. n. al. er. io. 就是觀看時所產生之性愉悅;及「自戀認同」(narcissistic identification),藉由. i n U. v. 對鏡中影像(電影)的認同和模仿,延伸出對自我想像的認同。Laura Mulvey 進. Ch. engchi. 一步指出,在一個性別不平衡的世界中,看的快感會分裂為「主動的男性」和「被 動的女性」兩種,具有決定性的男性凝視(male gaze),會將幻想投射在因其需 要而類型化的女性影像上,此刻女性既被凝視也被展示,擁有「被觀看性」 (to-be-looked-at-ness)內涵,成為被凝視的客體。被凝視和展示的女性在兩個 層面上發揮作用,一是作為劇中角色的性慾望對象,二則是作為觀眾眼中的性慾 望對象,男性可從她們身上獲得窺淫的樂趣(Laura Mulvey,1975;黃海榮,2007) 。 張玉佩、葉孟儒(2008)以網路相簿展現「觀看」與「被觀看」的凝視關係,探 索網路相簿裡男性凝視呈現出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關係,兩位研究指於文中指出, 17.

(25) 無論是男性觀看者或是女性觀看者,兩性投注在網路相簿中女體的目光,都是以 男性凝視角度出發,「網路相簿的美女在男性凝視下,呈現出男人幻想所慾的臉 龐姿態;網路相簿的女性觀看者為尋求男性的凝視而在美女照片中捕捉理想形 象。」可見男性凝視不僅作為男性慾望及佔有女性的工具,同時也作為女性客體、 女性觀眾自我限制及追求自我認同的工具。. 關於女人的身體化性格,Naomi Wolf(1991)在《美貌的神話——美麗的形象如 何被用來對抗女性》一書中便指出,美貌只是父權機制願意讓渡的小部分權力,. 政 治 大 透過將外貌與社會權力扣連,使得外表成為追逐權力的資本,吸引女性前仆後繼 立. ‧ 國. 學. 的追求,隨著看似越來越解放的女性權力,許多人羞於承認這些與外貌、身材、 臉蛋、頭髮、衣服等有關的小事竟然變得如此重要,但事實是女性外貌和氣質的. ‧. 確對女性解放造成了威脅,悄悄地成為了政治工具,取代家庭生活,成為另外一. Nat. sit. y. 種對女人進行社會控制的方式。此時,美貌神話(the beauty myth)已經不再關. n. al. er. io. 乎女人,而成了男人用來分化女人、造成女性彼此競逐的制度權力,它讓人們相. i n U. v. 信,一個值得尊重的女人,勢必要有美麗的外表。Wolf 主張,美貌氣質無論在. Ch. engchi. 婚姻市場,或是就業市場上都被用來合法化針對女人的歧視,它已經不再是象徵 性的貨幣,而是真正成為了貨幣。. 過去亦有學者指出,不少女性新聞工作者發現自己除了擔任新聞內容的傳遞者外, 同時也是被觀看的物件、新聞中的一部分,而致使她們成為新聞一部分的原因, 與她們的陰性氣質有極大關聯(Chambers, D., Steiner, L., & Fleming, C.,2004)。 2002 年, CNN 在電視上推出一則介紹女主播 Paula Zhan 的十五秒廣告[3],畫 面明顯聚焦於她的眼和唇,搭配旁白「要去哪裡找這樣的早安新聞主播?挑逗又 18.

(26) 聰明,喔是的,還有點小性感。」在旁白稍微安靜的幾秒鐘,背景音還出現拉下 拉鍊的聲音。即便 Zhan 是一位經驗豐富、訪問過無數重要政治人物的新聞工作 者,電視台還是選擇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她(Chambers, D., Steiner, L., & Fleming, C., 2004),顯見女性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容易成為男性凝視下的犧牲品。. Heflick, N. A., Goldenberg, J. L., Cooper, D. P., & Puvia, E.(2011)等研究者曾利 用量化方式歸納出人們之所以認為某對象是「人」而非「物」,是由於「溫暖」 (warmth)、「能力」(competence)、「道德」(morality)三個元素;而當. 政 治 大 人們將注意力放在某對象的「外表」上時,會降低該對象此三種元素的程度,導 立. ‧ 國. 學. 致人們將該對象視為「人」的程度因而降低,傾向將對象視為「物」。而他們的 研究更發現,此效果只在女性身上作用,即便人們將注意力放在外表上,男性也. ‧. 並不會受到相同程度的去人性化。由此可知,女性主播想要在美感和能力兩者間. Nat. sit. y. 獲得雙贏,並不是件簡單的事,當觀眾將目光放在外貌上時,物化現象便容易產. n. al. er. io. 生。林書煒(2006)在研究中就提到,主播光鮮亮麗的外表,會使觀眾認為主播. i n U. v. 只是空有外表的華麗讀稿機,也有研究顯示,許多女主播認為觀眾對於她們外表 的期待過了頭。. Ch. engchi. 二、新聞主播的角色與內涵變遷 新聞主播(anchor)一詞,原意是「錨」,根據牛津字典定義[4],“anchor”也指 能帶給他人穩定力量的人(A person or thing that provides stability or confidence in an otherwise uncertain situation.);許多資料推測主播(anchor)一詞首次出現在 1952 年,美國 CBS 資深主播主播華特・克朗凱(Walter Cronkite),在一次大 型採訪活動中,被製作人稱讚為團隊中的錨(anchor),表達他靈魂人物的地位、 19.

(27) 在團隊中帶來穩定的力量(李雅靖、宋怡萱,2005;黃凱琳,2007;李筑音,2011)。 但新聞主播的形象和典範,隨著電視環境演進,不斷產生改變,當電視從黑白變 為彩色、頻道越來越多,主播工作需求量大增,進入門檻也越來越低,擔任主播 所需的特質及工作內容都有所轉變。台灣電視新聞及主播的關係,可整理為下列 六個時期(呂惠敏,2005):. 表 2-2 台灣電視新聞與主播角色變遷. 草創期 ( 1962 -. 政 治 大 「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由播報人在主控室播報,除了新聞影片 立 1962 年 10 月 10 日台灣才開始有電視新聞的播出,當時的主播是. ‧ 國. 學. 1969 年) 外,觀眾只能看到靜態的圖卡或照片。直到隔年元旦,「台視新聞」 才改為攝影棚直播,由台視記者取代播音員,正式擔負每天十五分. ‧. 鐘的電視新聞播報工作。. sit. y. Nat. 1971 年,華視開播後,台灣電視史正式展開三台競爭的階段,全台. io. al. er. 成長期. n. ( 1969 - 灣晚間新聞主播只有三個機會,也因此當時的主播,幾乎都是家喻. Ch. 1980 年) 戶曉的知名人物。. engchi. i n U. v. 無 線 電 視 堪稱是無線電視的黃金時期。1981 年 11 月 30 日,台視決定實施 茁壯期. 主播制。當時的主播盛竹如身兼新聞部副理,有權核稿、改稿、指. ( 1980 - 揮記者,那一節的新聞通通由主播來做主,權力甚至還超過新聞部 1992 年) 的經理。. 20.

(28) 有 線 無 線 1993 年底,政府開放衛星電視頻道,短短數年之間,提供新聞服務 競爭期. 的電視頻道,包含四家無線電視以及一家公共電視,已經多達十九. ( 1993 - 個,主播人數高達上百人,多頻道競爭造成觀眾由「廣大觀眾」進 2000 年) 入「分眾化」時代,形成主播工作進入門檻低,但競爭反而日趨激 烈的狀況。. 數 位 電 視 2004 年起,台灣正式進入數位電視的嘗試階段。從 2003 年 9 月 起飛時期. 30 日「數位電視策略聯盟」成立,包括五家無線電視台, 3C 通路. 政 治 大. (2000 年 業,及家電業結盟,將共同推動台灣數位化產業,擴大數位電視家. 立. 2012 庭的普及率。緊接著在 2004 年,台視、中視、華視,在奧運期間. 學. 年). ‧ 國. -. 開始擴大播出數位訊號,數位時代正式來臨。其中,中視、華視開. ‧. 始製作數位化的全頻道新聞台,未來主播人數可能還會增加。. y. sit. n. al. er. 數位化。2016 年,NCC 將數位化推廣至有線台,希望能在 2017 年. io. 落實時期. Nat. 數 位 電 視 2012 年 7 月起,NCC 宣布全面關閉無線台類比訊號,落實無線台. i n U. v. ( 2012 - 底完成全面數位化,將有線類比訊號也關閉。由於落實數位化,各 迄今). Ch. engchi. 家電視台頻道數量增多,不少電視台推出純新聞頻道,主播需求和 人數皆增多。.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呂惠敏,2005。〈專業取勝?商業至上?電視台高階主 管對新聞主播的角色認知與決策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學 位論文。. 台灣電視數位化已接近落實,同一間電視公司底下擁有多個頻道並非新鮮事,其 中有提供新聞播報服務的頻道便有台視、中視、華視、民視、公視、原民台、宏 21.

(29) 觀電視、人間衛視、大愛台、八大、三立、年代、壹電視、中山、TVBS、非凡、 緯來、寰宇等,若不論專任或兼播,光是傳統老三台的新聞主播,加起來便超過 五十位,所有電視台主播當然有上百位之多,而在上一節文獻整理中有提到,目 前新聞主播皆以女性為主,男性大約只佔總數四分之一。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 新聞主播的職稱雖然沒有改變,但職稱背後的內涵已然逐漸從錨(anchor)轉移 至播報員(newscaster;newsreader;announcer),新聞台在任用主播時,也多 半看重個人條件與播報技巧,勝於採訪經驗及傳統新聞專業(呂惠敏,2005)。. 政 治 大 在頻道增多、資訊爆炸、各新聞台競爭激烈的情形下,如何吸引觀眾眼球,就成 立. ‧ 國. 學. 為主播必須面對的課題。根據成露茜、羅曉南(2009)的論述,縱使許多新聞主 播將自己視為專業新聞工作者,不希望被觀眾看作明星或靠外表在新聞界立足,. ‧. 但是,現實卻是電視台需要人氣主播來拉抬收視率,當公司開始安排主播幫新聞. Nat. sit. y. 台拍廣告、參與活動宣傳,主播的長相、穿著、身體氣質漸漸成為評價主播的主. n. al. er. io. 要指標,當身體化性格越來越受到重視,觀眾對於主播能力和新聞專業價值的注 意力就被稀釋了。. Ch. engchi. i n U. v. 三、新聞工作的專業內涵 女性新聞工作者常淪為男性凝視下的犧牲品,導致新聞專業不被注意,而究 竟什麼是新聞專業?專業人員通常將自己定位成一個比大眾懂得更多、更知道其 需求為何的人,對於專業的定義眾說紛紜,但可以從中找出共通的價值。. 22.

(30) 表 2-3 專業的內涵. 提出者 Knowles. 年代 1970. 內涵 個人執行特定功能或工作所包含的必需知識、個人價值、 技能及態度。. Butler. 1976. 專業知能是指個人在私人生涯或職業生涯中,完成某些活 動所必須具備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 Jarvis. 1990. 政 治 大. 依據某個專業或職業在某段時間內所接受的標準,個人欲. 立. 有效地擔任工作所必須有的技能與知識,有時亦包含態度。. ‧ 國. 學. Shorter. 1985. 1. 專業知能就是行為或表現,這是指個人能夠明確表現出. ‧. 來的行為。. sit. y. Nat. 2. 專業知能是知識、技能的運用,尤其強調思考,也就是. io. al. er. 個人除了表現行為之外,還必須知道為什麼選擇,為什麼. n. 這麼做。. Ch. engchi. i n U. v. 3. 專業知能是一套標準,藉此判斷個人能力足夠的程度。 4. 專業知能還表示了一個人的特質或狀態。 資料來源:林宏聰,2004 每種不同職業,都會貼合組織及工作內容需求,而發展出相對應的分工,當 然,媒體內部的專業常規(professional norms)及基本的組織目標便是這樣形成 的,不論是記者、編輯、主播等等角色,都必須經歷其角色的社會化,進而實踐 他們對角色的期望,同時也符合工作組織對他們的期望。然而,新聞工作究竟算 不算是一種專業?Elliot(1997)認為,專業主義只是將特定媒體角色或工作的 23.

(31) 日常活動神秘化:「新聞學中的專業主義,指的是報導事實、符合截稿時間、新 聞呈現的風格以及共同的新聞價值這種例行的能力。」也就是說,執行新聞工作 的日常任務,其實本身就是新聞專業的內涵、就是新聞專業的實踐。而 Elliot 也 進一步詮釋新聞專業,在他眼中,媒體工作中的專業主義,是一種對角色衝突兩 難的適應,也就是藉由專業主義將完成例行任務的技巧與能力,提升為職業的理 想(呂惠敏,2005)。 然而,最初由男性主導的媒體產業,為這個行業的專業內涵建立了陽剛氣質. 政 治 大 會在這樣的框架中陷入掙扎 立,以保留陰性氣質、私人化、具有同情心的產製新聞, 的印象,像是必須中立客觀、討論嚴肅公眾議題等;因此,許多女性新聞工作者. ‧ 國. 學. 是否就是不專業的表現(見表 2-4)?當代對陰性氣質(femininity)的定義及對 新聞專業的想像之間存在落差,因此產生了各種不同形式的緊張衝突,當陰性特. ‧. 質和所謂新聞專業無法重疊時,女性新聞工作者經常會得到遵循刻板印象的職務. y. Nat. io. sit. 分配、被貶謫到新聞的邊緣區塊去,這是許多女性新聞工作者會面臨的難題(轉. n. al. er. 引自蕭蘋,2004;van Zoonen,1998)。許多女性新聞工作者必須一面證明自己. Ch. i n U. v. 擁有陽剛氣質的新聞專業,又同時為了符合社會對女性陰性氣質的期盼不斷努力,. engchi. 陷入矛盾的狀態中(羅芋宙,2015)。. 24.

(32) 表 2-4 新聞中的性別邏輯. 陽剛氣質的. 陰性氣質的. 公眾論域、菁英主義. 私人的、親密領域、日常生活. 男性消息來源及觀點. 女性消息來源及觀點. 疏離的、中立的、客觀的、自主性(「專 讀者導向的(為讀者的需求及興趣著 業」導向). 想).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Monika Djerf-Pierre,2007. 立. ‧ 國. 學. 第三節 從螢光幕延伸到數位環境的美感勞動. ‧. 一、數位環境中的自我展演. sit. y. Nat. 一個人在扮演一種角色時,他在內心中總是期望觀眾們嚴肅地對. er. io. n. 待呈現在他們面前的表演印象。他希望他們相信,他們耳聞目睹 a v. i l C n hengchi U 的角色確實具備他所扮演的角色特質,他的表演確實到達了栩栩. 如生、出神入化的境界。—— Goffman(1959);徐江敏等(2012) 譯。. Goffman(1959)提出自我展演概念,認為每個人都將日常生活當成一個舞台, 並以對自身有利的方式呈現自我形象,這就是所謂的表演(performance)。 Goffman 將表演定義為在他人(觀眾)面前持續出現的表現方式,個人出現在 他人面前時,常常是有目的地使用某些技巧來維持其所呈現的形象,意圖控制別 25.

(33) 人如何觀看自己,以及瞭解自己所處的情境(陳姿蓓,2000)。他也指出人們在 表演時,只會專注在他們在當時當地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在朋友、家人、上司面 前都可能會展現出不同的自我,他將這種因果關係稱為「觀眾隔離」(audience segregation),借助觀眾隔離,表演者就能確保觀看他的一種角色的觀眾,不會 成為在另一情境中觀看他另一種角色的觀眾,Goffman 也將人們進行展演的場 域稱作「臺前」(front),也就是人前、公共生活,下了戲,後台的自己又會是 另一種真實。. 政 治 大 數位化時代下,人們將日常生活的展演延伸至社群網站上,將社群網站當成展演 立. ‧ 國. 學. 的臺前,展現自己的衣著品味、飲食生活、消費行為等,而其中可被觀察到的, 則是名人經營臉書粉絲專頁的情形也大量出現。謝靜雯(2013)針對名人經營臉. ‧. 書粉絲專頁的研究發現,對於名人而言,這個舞台是表演性質的一部分,只是用. Nat. sit. y. 私人、私密的揭露來呈現,他們對於臉書上的自我,並非毫無保留地呈現,而是. n. al. er. io. 一種精挑細選,過濾出最希望他人看到的形象呈現。名人文化中,臉書成為一個. i n U. v. 綜合性的平台,它既是個人身份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個人媒體」、「資訊平台」. Ch. engchi. 和「表演舞台」,當名人文化與臉書結合,將出現以下四個層面之現象:(一) 使用者將透過自身使用經驗和需求,重新詮釋其在臉書上展演的角色;(二)自 媒體現象削弱了大眾媒體掌握名人形象的權力,當權力關係重組,名人得以主導 自己想要在觀眾面前呈現的模樣;(三)名人形象更加清晰,臉書成為觀看與展 演的重要平台,名人和粉絲共享符碼和默契;(四)臉書模糊了公共與私人訊息 之界線,藉此達到展演效果。過去亦有研究者指出人們以社群平台達成以下七種 目的,身份認同(identity) 、對話(conversation) 、分享(sharing) 、存在(presence)、 關係(relationships)、名聲(reputation)、團體(groups),其中有趣的是,在 26.

(34) 名聲方面,社群網站發展出自己的一套評價方式,像是 YouTube 上的瀏覽數、 臉書上的按讚數等(Jan H. Kietzmann & Kristopher Hermkens & Ian P. McCarthy & Bruno S. Silvestre,2011),這些累積而來的名聲,都有轉換為各種其他資本的 潛力。. 二、數位環境自我展演作為勞動的一部份 女性主播在電視台播報,背負著觀眾要她們保持美貌、身材、氣質的期待,彼此 之間互相競逐,在線上社群崛起後,這樣的競逐更是從電視台延伸至數位場域,. 治 政 一個個女主播的粉絲專頁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為了要在臉書上累積粉絲、增加人 大 立. 氣,女主播連在日常生活或出遊時都要維持形象,發照片、開直播等,使得她們. ‧ 國. 學. 的私人生活同樣也被賦予美的期待,此刻的「理想的身體化性格」,便成為一種. ‧. 就算離開了電視螢幕,也逃脫不了的勞動形式。自我展演作為勞動的一部分,讓. sit. y. Nat. 工作領域和私人領域的界線漸趨模糊,劉黃麗娟(2016)以法國為例,探討數位. n. al. er. io. 科技對工作的影響,研究中便整理出數位環境對勞動狀態帶來的衝擊,除了網路. i n U. v. 普及造成工作與私人的時間和空間無法區分,單憑智慧型手機就能無限時間、地. Ch. engchi. 點進入工作狀態,雇主的指揮延伸至勞工的私人領域,讓從屬關係更加強化,嚴 重者更容易造成員工生理和心理上的強大負擔。. 蕭宏祺(2014)針對《數位勞動》(Digital Labor)一書的導讀中,亦指出在後 資本主義社會的「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下,成功吸引了多少雙眼 睛,這些勞動便能換算成多少價值;但由於社群網站上的數位勞動無法被準確換 算成市場價值,導致此種關係成為願打願挨的病態依賴。他進一步解釋這將勞動 外包給臉書或其他社群網站的陰謀,像粉絲專頁此種自願性的媒體,獨立於資方 27.

(35) 之外,等於幫助資方精簡人力,另外,許多部落格專欄作家在網路上進行的「聲 望勞動」,成就了自己聲望,但這些數位勞動換來的犒賞中,卻僅有極少部分處 在勞雇關係的契約中。這些數位勞動的狀態,可以在各式各樣的案例中發現,例 如實習生的無薪實習、粉絲團經營、數位行銷專案比賽等,都是獨立於組織內部 的人力,所有投入的熱情都只換來數位光環下的隱約承諾:「快樂」。Terranova (2000)指出,網路總是在持續且即時的生產資訊內容、文化內容的工作中獲取 價值,網路上努力且無償的使用者,維持了網頁更新、修正與活絡,也創造其價 值,其中包括社群領導者、開放原始碼的程式工程師、業餘網路設計者等,都願. 治 政 大 意如此付出,只為換取愉悅。Terranova 認為,這是「為了卡布奇諾而工作」, 立 為了數位勞動帶來的興奮感和模糊的承諾而不斷勞動,晚期資本主義藉由選擇性. ‧ 國. 學. 減少全職工作、採用彈性勞動,以及廣泛使用免費勞動,使得勞動能夠自我再生。. ‧. Nat. sit. y. 劉昌德(2004)以漫畫家為例,探討網路科技對漫畫家帶來的衝擊,他指出,這. n. al. er. io. 些漫畫家之所以願意在網路上無償發表自己的作品,是由於網路帶來的「增權」. i n U. v. 效果,透過成本相對低廉的網路,作為爭取更多曝光的發表管道。網路帶來的增. Ch. engchi. 權有以下四個面向:收入來源的增加、對生產工具的控制、提升技術/聲望資產、 以及打開全球化市場的可能等。近用成本低廉,讓許多漫畫家願意投入時間在網 路上,對於剛入行的漫畫家而言,網路是宣傳的好管道,求的只是一個可能在網 路上攢紅的未來。出版社與有在網路上自我經營的漫畫家簽約,不但減少了相當 程度的行銷成本,也降低投資風險,等於將事前的培訓、行銷、包裝都外包給漫 畫家本身,確保進入勞雇關係的漫畫家已經具備一定的市場利基,而新人會為了 累積技術/聲望資產願意接受如此剝削關係,形成一群剛入行的新人在網路上進 行免費勞動(free labor)的現象。網路帶來的當然不只有增權,去技術化現象也 28.

(36) 能在數位環境中被觀察到,數位環境帶來技術轉變,可能產生工作量增加、內容 改變等現象。首先,數位技術帶來作品標準化,使得漫畫家必須負擔過去屬於文 化產製「複製階段」的工作,並可能為了符合數位規格而改變創作的習慣,又因 網路使用者多為年輕人,為了迎合觀眾,創作者也可能刻意選擇年輕族群喜歡的 主題。. 對此,劉昌德(2004)指出,數位科技使得漫畫創作有更統一的技術,這讓過去 文化產製過程中充滿「實質勞動」(concrete labor)的創意階段難以轉化成「抽. 政 治 大 象勞動」(abstract labor),因此難以從中剝削剩餘價值的情形改變,如今,勞 立. ‧ 國. 學. 方自主權下降、工作量增加,資方可以從中獲取更多利益。綜上觀點,可看出在 網路上進行的自我展演成為勞動的一部份,已經是隨處可見的明顯趨勢。因數位. ‧. 工作的高度彈性而造就的「網路奴隸」現象早已為人詬病,許多人在數位環境下. Nat. sit. y. 無止盡的被剝削、失去工作的節奏,沒日沒夜的在數位血汗工廠裡工作. n. al. er. io. (Terranova,2000),過去,新聞主播活在螢光幕裡,並不屬於數位工作的一. i n U. v. 環,現在,下班後還得經營粉絲專頁的主播們,也走進了數位環境中成為數位勞 工。. Ch. engchi. 三、甘願勞動:組織內部與外部形塑的志願性服從 (一)組織外部:新自由主義 胡綺珍(2009)年曾以中國字幕組作為研究對象,發現新自由主義被巧妙結合進 中國字幕組的工作倫理當中,使得字幕組願意為喜愛的影集、電影、動畫免費提 供翻譯,此種不計金錢代價的勞動,背後隱藏的是新自由主義所慣用的競爭與表 演、自我訓練與自我成長、自我興趣與自我利益、計算理性與自我自治等技術, 29.

(37) 該研究指出,此一發現挑戰了資本主義的商業利益目的為新自由主義的必然條件。 我們對新自由主義的理解,不同領域的人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上它能被看作是 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霸權,亞洲政治學家認為美國式新自由主義,是一種介入 小型經濟市場的手段、用以控制其他經濟體的策略(Ong, 2006) 。根據 Ong (2006), 新自由主義仰賴系統的配置,引導自我激勵與自我規範,使得公民在起伏、不確 定的市場狀況下,得以最大化他們的選擇、效率和競爭力。字幕組的案例,是為 了自己所熱愛的事務提供免費勞動,當自己提供免費勞動的對象看似成為自己的 時候,新自由主義的氣味更加明顯,女性主播們在數位環境中彼此競爭、追求自 我成長、爭取更多曝光機會。.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二)組織內部:志願性服從. Burawoy(1979)出版的工廠民族誌認為,勞工與雇主之間不一定總是對立,兩. ‧. 者間的關係和利益能夠透過工作現場的制度安排和運作獲得調和,而他引出的. y. Nat. sit. 「甘願」(consent)概念,指出勞動者對於原先宰制著他們的資本主義制度心甘. n. al. er. io. 情願地順服,而此一現象便是「志願性順服」(voluntary servitude)(謝國雄,. Ch. i n U. v. 1997)。 Burawoy(1985)證明了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本質,是「同時掩飾與. engchi. 獲得剩餘價值」,他指出,無論工作再豐富、擴大、輪流,都不可以逾越「剩餘 價值的掩飾與取得」,若構想和執行分得太開,會危及剩餘價值的取得;或兩者 靠得太近,又會使剩餘價值太過透明。因此,我們能從 Burawoy 的理解中看出, 「同時掩飾與獲得剩餘價值」其實就是資本主義控制的特殊性所在(謝國雄, 1997)。. 關於志願性順服的形成過程,Burawoy 點出了三個機制,分別是「趕工遊戲的 創造」、「利益透過趕工遊戲分配」、「當勞動過程被安排為勞雇雙方都主動參 30.

(38) 與的遊戲,雙方的利益就獲得調和」。而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之所以能形成,與它 的基本矛盾有關,由於工人無法掌握生產工具,造成勢必要為他人生產,由於此 一矛盾存在,讓勞雇雙方的關係具有衝突並合作的特質。而簡妙如(2015)利用 Burawoy 的觀點分析歌唱選秀節目,她發現選秀節目以大量業餘者的免費勞動 構成,且這些參與者常是心甘情願、心懷感謝,這就是 Burawoy 提出的「製造 甘願」(manufacturing consent)現象在作祟。製作單位透過將節目設計成一場 遊戲,讓參賽者競賽、挑戰,使他們一旦加入遊戲,便在過程中對生產過程越來 越順從,認為這是一種學習,且在將獲得更多演藝機會的夢想寄託在其中。.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老三台,http://bit.ly/2njpjwR;台視新聞,http://bit.ly/2nmYXKQ。. [1]. ‧.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台灣主播列表,http://bit.ly/2nhU7yR。. io. n. al. Ch. sit. CNN 的 15 秒廣告,影片來源 YouTube:http://bit.ly/2pKSBtX. 牛津字典 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 [4]. y. Nat. [3]. er. [2]. i. e. i n U. v. gch 第三章n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性主播如何在臉書粉絲專頁上進行美感勞動,因此,在網路上 搜尋適合的女性主播作為觀察及受訪對象,採用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進行質 性研究。臉書為台灣人使用率最高的社群平台,截至 2016 年 7 月為止,月活 躍用戶數高達 1800 萬人,76% 的用戶每天都會使用臉書。越來越多企業開始 在社群網站上建立身份(如粉絲專頁)來增加品牌吸引力,而社群平台也已經成. 31.

(39) 為實用的社會網絡,創造許多新的商業機會(Kuan-Yu Lin & Hsi-Peng Lu, 2011)。. 在台灣,除了企業以外,也能觀察到明星、作家、主播、政治人物等職業以粉絲 專頁建立個人形象,這現象使得媒體中介名人和粉絲兩端的關係漸漸轉變,名人 可以自行決定呈現在臉書上的樣子,粉絲也能省略媒體的傳播,直接與名人進行 互動(謝靜雯,2013;林永鑫、黃耀賢、林奎伻、楊濠鴻,2016),因此,本研 究將以臉書為研究場域、女性主播為研究對象,觀察她們用何種形式發文(文字、. 政 治 大 照片、影片、直播等)、發文內容的取向(生活瑣事、新聞評論、行程公布等), 立. ‧ 國. 學. 以及如何與粉絲進行互動(私訊、貼圖、文字、抽獎等),進而描繪出她們在數 位環境中進行美感勞動的過程及現象。. ‧. io. sit. y. Nat. 第一節 貼文分析. n. al. er. 基於質化研究的詮釋精神,本研究選取接受線下深度訪談的 8 位女性主播的粉絲. Ch. i n U. v. 專頁作為貼文分析的文本,期間為 2017 年 6 月至 2017 年 12 月共 570 則貼. engchi. 文,以針對女性主播經營粉絲專頁的特色進行整理與進一步詮釋。. 本研究關注的面向包括:一、女性主播如何運用粉絲專頁(例:發布班表的平台、 宣傳節目的管道、個人生活分享、新聞評論等);二、女性主播的發文方式與時 間,以及如何與粉絲進行互動;三、女性主播在經營粉絲專頁時,有多大程度的 美感付出,以及如何進行美感勞動。本研究尤其關注女性主播在粉絲專頁上進行 美感勞動的情形,但為了第二階段的深度訪談之便,觀察內容將以文字敘述及示. 32.

(40) 意圖方式呈現,而不進行截圖、網址、身份揭露,以保持匿名研究之目的。羅列 觀察項目與觀察後統計之發文則數如下:. 發文形式: 非即時性影像(511)、即時性影像(15)、外部連結(33)、純文字(11) 發文時間: 下班時間(307)、午餐時間(62)、休假期間(85)、其他(41). 政 治 大 工作花絮及預告(213)、旅遊(77)、美食(52)、美容(35)、寵物 立 發文主題(可複選):. ‧ 國. 學. (38)、運動(63)、業配(49)、軟新聞分享(64)、硬新聞分享(16)、 生活事件分享(175). ‧. 身體影像呈現:. y. Nat. er. io. sit. 主播裝近臉(59)、主播裝半身(118)、主播裝全身(29)、私服近臉 (133)、私服半身(117)、私服全身(103)、無本人影像(41). n. al. 表情影像呈現:. Ch. engchi. i n U. v. 笑容(454)、嘟嘴(8)、嚴肅(63)、悲傷(3) 影像中的身體裸露(可複選): 腿(127)、肩膀(76)、腰(31)、乳溝(16)、手臂(109)、無明顯 裸露(139). 33.

(41) 第二節 深度訪談法 社會科學研究中,質性深度訪談被廣泛運用,因其著重於了解受訪者個人感受、 生活經驗陳述的特性,使得研究者能夠藉由彼此的對話從而瞭解與解釋受訪者個 人對社會事實的認知。研究者藉由訪談過程與內容,發覺及分析出受訪者的動機、 信念、態度、作法與看法等,在此過程中,達到意見交換與建構。而深度訪談法 的訪問資料,正是社會互動的產物,而本研究將以半結構訪談方式進行(陳曉宜, 2005)。. 立. 政 治 大. 半結構式訪談的特點有一定主題,提問鬆散,但仍有重點和焦點,訪問前會擬定. ‧ 國. 學. 訪談大綱或訪談要點,但所提問題可以在訪問過程中隨時邊談邊形成,提問的方. ‧. 式和順序也可依受訪者的回答隨時提出,有相當彈性,訪問過程以受訪者的回答 為主(鍾倫納,1993;趙碧華、朱美珍編譯,1995;席汝楫,1997;袁方(編),. sit. y. Nat. io. er. 2002;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陳曉宜,2005),因此,半結構式訪. al. 談非常適合討論「為什麼」,而不是「多少」的問題(Miles & Gilber, 2005)。. n. v i n Ch 本研究將透過貼文分析法、深度訪談法探討女性主播在粉絲專頁上的美感勞動情 engchi U 形,以及她們如何與美感勞動協商。為了維持訪談匿名性,受訪者及任職電視台 名稱將以代號表示,而年齡、年資、粉絲數量等將以級距表示。. 34.

(42) 表 3-1 受訪者資料. 代碼 電視台 性質 公廣 年資. 年齡. 粉絲數. 訪談日. 時間. A1. 甲. 有線 否. 2年. 25 歲 1 萬以下. 2017/12/23 25 分鐘. A2. 乙. 無線 否. 1.5 年 28 歲 1 萬-5 萬. 2017/12/25 40 分鐘. A3. 丁. 有線 否. 9年. 2016/5/21. 30 分鐘. A4. 戊. 有線 否. 13 年. 10 萬以上 2016/5/22 政33 歲 治 大. 54 分鐘. 無線 是. 3年. 23 歲 10 萬以上 2016/5/24. 32 分鐘. 有線 否. 7年. 30 歲 1 萬-5 萬. 2016/6/2. 62 分鐘. 庚. 有線 否. 11 年. 30 歲 1 萬-5 萬. 2018/1/3. 35 分鐘. A8. 丙. 無線 是. 2年. 27 歲 1 萬以上. io. sit. y. A7. n. al. Ch. er. 甲. ‧. A6. 學. 己. Nat. A5. ‧ 國. 立. 30 歲 1 萬-5 萬. 2018/1/4. iv. n U e30n歲g cxh i 2017/12/14. 35 分鐘. B1. 丙. 無線 是. 6年. B2. 辛. 有線 否. 5年. 27 歲 x. 2017/12/8. 40 分鐘. B3. 乙. 無線 否. 2年. 23 歲 x. 2017/12/8. 38 分鐘. 註:A=有經營,B=無經營. 35. 45 分鐘.

(43) 表 3-2 各電視台主播經營粉絲專頁概況. 電視台 實際人數. 甲. 經營人數. 男:女. 男:女. 2:10. 1:9. 概況描述. 希望主播透過粉絲專頁累積人氣,公司幫忙 接案與主播分潤. 4:15. 2:6. 丙. 2:16. 2:1. 政 治 大 過去不能成立,近幾年才鬆綁規則. 丁. 1:14. 1:14. 公司無特別規定,但樂見成立. 戊. 0:13. 0:13. 公司會勸說成立. 己. 2:15. 庚. 1:15. 公司會勸說成立. io. n. al. er. 0:15. 1:12. 1:15. 0:7. sit. y. Nat. 辛. ‧. ‧ 國. 立. 並無規定或特別鼓勵成立. 學. 乙. Ch. i n U. v. 公司無特別規定,但希望主播往這個方向發. e展,官方網站上有主播粉絲團連結 ngchi 無特別規定,但會希望主播透過粉絲專頁累 積人氣. 註:主播流動率高,兼播及約聘者多,人數較難以精確計算。. 36.

(44) 第三節 滾雪球抽樣法 女性主播是一特定職業群體,條件特殊、不易搜尋,適合非機率抽樣法中,以人 際關係引介的滾雪球抽樣法。本研究以滾雪球抽樣法,尋找 11 女性主播作為研 究對象,依照經營粉絲專頁的女主播比例,選取 8 位經營粉絲專頁的女主播,3 位沒有經營粉絲專頁的女主播。雖為立意抽樣,為了避免受訪者同質性過高,除 了同一電視台受訪主播不超過 2 名以外,也將盡力確保受訪者粉絲數量級距之 差異性。. 學. ‧ 國. 第四章. 政 治 大 女性主播在粉絲專頁上的美感勞動實踐 立. 綜合貼文分析進行線下深度訪談後,歸納出女性主播經營粉絲專頁有以下幾點特. ‧. 色:(一)名人文化的日常化與人際關係化;(二)大量的美感勞動;(三)性. sit. y. Nat. 化中的去性化;(四)正規工時延長與工作零碎化,以下將就這四點分別進行研. io. er. 究資料整理分析。. n. al. 第一節. i n C hengchi U 名人文化的日常化與人際關係化. v. 一、發文形式 經過貼文分析發現,女性主播最常使用的發文形式有照片、影片、外部連結、純 文字等非即時性互動,且只要發文,86% 以上皆會有主播本人的影像出現;另 外,利用直播與粉絲進行即時性互動的作法也是一些女性主播會嘗試的方法。. 37.

(45) 圖 4-1-1 女性主播發文中包含本人影像的比例.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圖 4-1-2 女性主播的發文形式.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8. i n U. 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paper, we would like to characterize non-radiating volume and surface (faulting) sources for the elastic waves in anisotropic inhomogeneous media.. Each type of the source

Results for such increasing stability phenomena in the inverse source problems for the acoustic, electromagnetic, and elastic waves can be found in [ABF02, BLT10, BHKY18, BLZ20,

In the process of visual arts appreciation, criticism and making, students explore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of visual arts works, pursue various aesthetic theories, as

The articles in this issue of the NET Scheme News will tell you how our English teachers continue to explore different innovative ways to enrich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 gender wisdom, when facing female disciples, most of the male Zen masters emphasized “regardless of the appearance of man and woman.” Qi-Yuan never emphasized this, because

This study will base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logical education to discuss 788 characters that were commonly us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early Tang era, for highlighting

• How social media shape our relationship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breaking news events. – How do we know if information shared on social media

• How social media shape our relationship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breaking news events. – How do we know if information shared on social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