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從螢光幕延伸到數位環境的美感勞動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表 2-4 新聞中的性別邏輯

陽剛氣質的 陰性氣質的

公眾論域、菁英主義 私人的、親密領域、日常生活

男性消息來源及觀點 女性消息來源及觀點

疏離的、中立的、客觀的、自主性(「專 業」導向)

讀者導向的(為讀者的需求及興趣著 想)

資料來源:Monika Djerf-Pierre,2007

第三節 從螢光幕延伸到數位環境的美感勞動

一、數位環境中的自我展演

一個人在扮演一種角色時,他在內心中總是期望觀眾們嚴肅地對 待呈現在他們面前的表演印象。他希望他們相信,他們耳聞目睹 的角色確實具備他所扮演的角色特質,他的表演確實到達了栩栩 如生、出神入化的境界。—— Goffman(1959);徐江敏等(2012)

譯。

Goffman(1959)提出自我展演概念,認為每個人都將日常生活當成一個舞台,

並以對自身有利的方式呈現自我形象,這就是所謂的表演(performance)。

Goffman 將表演定義為在他人(觀眾)面前持續出現的表現方式,個人出現在 他人面前時,常常是有目的地使用某些技巧來維持其所呈現的形象,意圖控制別

前都可能會展現出不同的自我,他將這種因果關係稱為「觀眾隔離」(audience segregation),借助觀眾隔離,表演者就能確保觀看他的一種角色的觀眾,不會 目的,身份認同(identity)、對話(conversation)、分享(sharing)、存在(presence)、

關係(relationships)、名聲(reputation)、團體(groups),其中有趣的是,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名聲方面,社群網站發展出自己的一套評價方式,像是 YouTube 上的瀏覽數、

臉書上的按讚數等(Jan H. Kietzmann & Kristopher Hermkens & Ian P. McCarthy &

Bruno S. Silvestre,2011),這些累積而來的名聲,都有轉換為各種其他資本的 潛力。

二、數位環境自我展演作為勞動的一部份

女性主播在電視台播報,背負著觀眾要她們保持美貌、身材、氣質的期待,彼此 之間互相競逐,在線上社群崛起後,這樣的競逐更是從電視台延伸至數位場域,

一個個女主播的粉絲專頁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為了要在臉書上累積粉絲、增加人 氣,女主播連在日常生活或出遊時都要維持形象,發照片、開直播等,使得她們 的私人生活同樣也被賦予美的期待,此刻的「理想的身體化性格」,便成為一種 就算離開了電視螢幕,也逃脫不了的勞動形式。自我展演作為勞動的一部分,讓 工作領域和私人領域的界線漸趨模糊,劉黃麗娟(2016)以法國為例,探討數位 科技對工作的影響,研究中便整理出數位環境對勞動狀態帶來的衝擊,除了網路 普及造成工作與私人的時間和空間無法區分,單憑智慧型手機就能無限時間、地 點進入工作狀態,雇主的指揮延伸至勞工的私人領域,讓從屬關係更加強化,嚴 重者更容易造成員工生理和心理上的強大負擔。

蕭宏祺(2014)針對《數位勞動》(Digital Labor)一書的導讀中,亦指出在後 資本主義社會的「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下,成功吸引了多少雙眼 睛,這些勞動便能換算成多少價值;但由於社群網站上的數位勞動無法被準確換 算成市場價值,導致此種關係成為願打願挨的病態依賴。他進一步解釋這將勞動 外包給臉書或其他社群網站的陰謀,像粉絲專頁此種自願性的媒體,獨立於資方

意如此付出,只為換取愉悅。Terranova 認為,這是「為了卡布奇諾而工作」,

為了數位勞動帶來的興奮感和模糊的承諾而不斷勞動,晚期資本主義藉由選擇性 行免費勞動(free labor)的現象。網路帶來的當然不只有增權,去技術化現象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能在數位環境中被觀察到,數位環境帶來技術轉變,可能產生工作量增加、內容 改變等現象。首先,數位技術帶來作品標準化,使得漫畫家必須負擔過去屬於文 化產製「複製階段」的工作,並可能為了符合數位規格而改變創作的習慣,又因 網路使用者多為年輕人,為了迎合觀眾,創作者也可能刻意選擇年輕族群喜歡的 主題。

對此,劉昌德(2004)指出,數位科技使得漫畫創作有更統一的技術,這讓過去 文化產製過程中充滿「實質勞動」(concrete labor)的創意階段難以轉化成「抽 象勞動」(abstract labor),因此難以從中剝削剩餘價值的情形改變,如今,勞 方自主權下降、工作量增加,資方可以從中獲取更多利益。綜上觀點,可看出在 網路上進行的自我展演成為勞動的一部份,已經是隨處可見的明顯趨勢。因數位 工作的高度彈性而造就的「網路奴隸」現象早已為人詬病,許多人在數位環境下 無 止 盡 的 被 剝 削 、 失 去 工 作 的 節 奏 , 沒 日 沒 夜 的 在 數 位 血 汗 工 廠 裡 工 作

(Terranova,2000),過去,新聞主播活在螢光幕裡,並不屬於數位工作的一 環,現在,下班後還得經營粉絲專頁的主播們,也走進了數位環境中成為數位勞 工。

三、甘願勞動:組織內部與外部形塑的志願性服從

(一)組織外部:新自由主義

胡綺珍(2009)年曾以中國字幕組作為研究對象,發現新自由主義被巧妙結合進 中國字幕組的工作倫理當中,使得字幕組願意為喜愛的影集、電影、動畫免費提 供翻譯,此種不計金錢代價的勞動,背後隱藏的是新自由主義所慣用的競爭與表 演、自我訓練與自我成長、自我興趣與自我利益、計算理性與自我自治等技術,

情願地順服,而此一現象便是「志願性順服」(voluntary servitude)(謝國雄,

1997)。 Burawoy(1985)證明了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本質,是「同時掩飾與 獲得剩餘價值」,他指出,無論工作再豐富、擴大、輪流,都不可以逾越「剩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與的遊戲,雙方的利益就獲得調和」。而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之所以能形成,與它 的基本矛盾有關,由於工人無法掌握生產工具,造成勢必要為他人生產,由於此 一矛盾存在,讓勞雇雙方的關係具有衝突並合作的特質。而簡妙如(2015)利用 Burawoy 的觀點分析歌唱選秀節目,她發現選秀節目以大量業餘者的免費勞動 構成,且這些參與者常是心甘情願、心懷感謝,這就是 Burawoy 提出的「製造 甘願」(manufacturing consent)現象在作祟。製作單位透過將節目設計成一場 遊戲,讓參賽者競賽、挑戰,使他們一旦加入遊戲,便在過程中對生產過程越來 越順從,認為這是一種學習,且在將獲得更多演藝機會的夢想寄託在其中。

[1]參考資料:維基百科老三台,http://bit.ly/2njpjwR;台視新聞,http://bit.ly/2nmYXKQ。

[2]參考資料:維基百科台灣主播列表,http://bit.ly/2nhU7yR。

[3]CNN 的 15 秒廣告,影片來源 YouTube:http://bit.ly/2pKSBtX

[4]牛津字典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