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左翼共名與青年文藝--1947 至1951 年的《華僑日報》「學生週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左翼共名與青年文藝--1947 至1951 年的《華僑日報》「學生週刊」"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左翼共名與青年文藝

─1947 至 1951 年的《華僑日報》「學生週刊」

陳智德

∗∗

摘 要

四、五十年代之交的香港,左翼文化不單見於其陣營內部媒體,也廣 泛滲透到其他中性媒體,包括《星島日報》和《華僑日報》。透過沿用共同 術語,傳播一致的意識形態訊息,建構左翼共名。《華僑日報》於40 年代 末新設的幾個副刊都具左翼傾向,其中「學生週刊」特以青年學生為對象, 強調思想覺醒與自我改造,多篇文章所使用的新民主主義、群眾、人民等 名詞及自我改造、走向群眾等觀念,都可以在左翼理論著作或毛澤東的文 章中找到源頭,同時也為其他作者共同使用。戰後香港青年文藝在左翼陣 營中的意義正如茅盾所指,他們既「參加鬥爭」,也「生活在群眾中」,配 合也傳播左翼共名,最後身體力行,作自我的「思想改造」;文藝青年協助 左翼陣營完成政治需要,同時有被「工具化」的傾向。本文擬以 1947 至 1951 年間的《華僑日報》「學生週刊」為例,追溯一段早被遺忘的文藝青 年「自我改造」史,探討戰後左翼文藝在陣營以外報刊,如何發揮左翼共 名的滲透和影響力。 關鍵詞:左翼共名、青年文藝、《華僑日報》、陳君葆、自我改造

2012/08/23 收稿,2012/11/05 審查通過,2013/01/16 修訂稿收件。 ∗ 陳智德現職為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本文是「內戰時期香港少年兒童副刊研究」計劃的部份成果,該計劃蒙香港研究資助局 撥款資助[計劃編號:HKIEd840410]。

(2)

Shared Ideology among Leftists and Youth

Literature: “Student Weekly” in Overseas

Chinese Daily News from 1947 to 1951

Chan Chi-tak

Abstract

During the late 1940s and early 1950s in Hong Kong, leftist culture was ubiquitous both within and without the realm of leftist media. It widely infiltrated into neutral publications such as Sing Tao Daily and Overseas Chinese Daily News (Hua Qiao Ri Bao). It was because a set of shared terminology was used to help disseminate and establish a “shared leftist ideology.” Leftist tendency was spotted in several supplement sections of Hua Qiao Ri Bao which were set up in the 1940s. Among them, “Student Weekly” (“Xue Sheng Zhou Kan”), targeted at the students, emphasized on enlightenment and self-reform. Terms which originated from leftist theories and writings of Mao Zedong were widely used in these supplements—“neo-democracy,” “the masses,” “the people,” “self-reform,” “going towards the masses,” and so on. As Mao Dun has pointed out, post-war leftist youth literature in Hong Kong was a hands-on practice in “joining in the combat,” “living among the masses, with an aim to spread leftist ideology and reform one’s thoughts. While contributing to the leftist propaganda campaign, young writers were also, to some extent, being used and manipulated. By examining “Xue Sheng Zhou Kan” of Hua Qiao Ri Bao, this paper aims to trace a long forgotten history of young writer’s journey to “self-reform” and to look into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Studies,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3)

how the leftist camp propagated a “shared ideology”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non-leftist publications in the post-war Hong Kong.

Keywords: shared leftist ideology, youth literature, Hua Qiao Ri Bao, Chen Junbao, self-reform

(4)

一、引言

「離開這沒有眼淚的城市, …棄這荒淫無恥的地獄!」 ─陳瑩:〈去了!去得更久更遠〉 「親愛的朋友,祖國的人民向我們招手了,我們並駕齊軀的同一 步伐,向新生底祖國邁進吧!」 ─旭華:〈致同學的一封信─關於參加祖國革命工作的問題〉 由戰後至50 年代初期,中共及左翼人士積極在香港進行左翼文藝及教 育活動,視香港為文化戰線,是有待「佔領」的「陣地」,黃藥眠 1946 年 1 月在香港《華商報》發表〈文藝工作者當前的幾個課題〉,可視為戰後初 期左翼文藝界在香港的行動綱領,黃藥眠在該文提出以「加強文藝的肅奸 工作」、「攻擊色情文學,讓進步文學藝術佔領陣地」、「文藝必須為實現民 主而奮鬥」1為他們的工作目標,「進步文學」亦即左翼文藝,而「實現民 主」即指推翻當時的國民政府並建立新中國政府。 正如茅盾在一篇回顧國統區左翼文藝工作的文章中,特別提到在香港 的工作在於突破國民黨的封鎖:「一部份到了香港的文藝工作者在反帝、反 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總目標下進行工作,所起的影響不僅限於海外各 地的華僑,而且還滲透了國民黨反動派封鎖而到達國統區的人民大眾中 間。」2茅盾所指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沒有針對香港,而 是指向當時的國民政府,戰後左翼文藝工作的目標還貫徹到青年文藝工作 及青年文藝作品中,茅盾在該文特別提出「各大都市」中的「文藝青年們 在這些偉大的鬥爭中所起的作用」: 這些非職業的文藝工作者,─有些甚至是臨時的文藝工作者, ─在群眾運動中為了適應鬥爭的要求,和群眾的要求,臨時編 寫了短篇報告、活報、街頭劇、漫畫、歌曲等等,既反映了群眾

1 黃藥眠 Huang Yaomian:〈文藝工作者當前的幾個課題〉“Wenyi gongzuozhe dangqian de jige

keti”,《華商報》「熱風」Huashangbao “Refeng”(1946 年 1 月 4 日)。

2 茅盾 Mao Dun:〈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革命文藝〉“Zai fandongpai yapo xia douzheng

he fazhan de geming wenyi”,收於李何林 Li Helin 等:《中國新文學史研究》Zhongguo xinwenxueshi yanjiu(北京[Beijing]:新建設雜誌社[Xinjianshe zazhishe],1951 年),頁135。

(5)

的熱烈的鬥爭情緒,又鼓動和組織更多的群眾加入鬥爭;而因為 他們是參加鬥爭的成員,他們生活在群眾中,在鬥爭中,所以他 們的臨時急就的一般地都是有血有肉,立場明確而堅定。這些非 職業的「文藝青年」在群眾運動中所產生的小型作品,是可以和 前述群眾運動中群眾自發編寫的小型作品對照媲美的。3 茅盾在文中多次提及的「鬥爭」,是與戰後左翼文藝對青年的想像結合,即 青年透過文藝參與鬥爭當中,其間的文藝不純粹是一種寫作,而是結合群 體活動,強調與群眾的聯合,由此而配合左翼理念發展的需要。左翼文化 對戰後香港青年文藝發揮的影響,見於當時左翼報刊文章以至陣營以外的 中性報刊文章,如 1950 年間香港《華僑日報》「學生週刊」發表南方學院 學生陽照的文章〈我們班是怎樣攪好的〉提到: 我們班兩個月來確得到很大的進步了,如勞軍,慰問××(按: 原文如此),攪活報、舞踊、歌詠,攪學習小組,討論中國革命 問題,和現在兄弟姊妹組進行聯合溫習功課的熱潮……這許多工 作的完成過程,都明顯的可以證明我們這班一步步趨向進步了。4 文中所說的「我們班」是指香港南方學院的文藝班,作者陽照與前文引述 過的茅盾〈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革命文藝〉一文都提到的「活報」, 又稱「活報劇」,是一種時事題材戲劇,常於街頭、廣場等公眾場所演出, 源於蘇聯,抗戰時期流行於中國,在香港戰後至1950 年間,有大批青年參 與活報劇、歌詠、學習小組(或稱讀書會)以至參與北上勞軍團和慰問團 (包括演劇、表演等活動),學生創作的活報劇本亦曾在《華僑日報》「學 生週刊」刊出,5其間,透過不同的報刊、學校、團體的引介和推動,形成 茅盾所說「非職業的『文藝青年』」社群,他們既「參加鬥爭」,也「生活 在群眾中」,協助左翼陣營完成政治需要─這政治需要在戰後而言是中共

3 茅盾 Mao Dun:〈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革命文藝〉“Zai fandongpai yapo xia douzheng

he fazhan de geming wenyi”,收於李何林 Li Helin 等:《中國新文學史研究》Zhongguo xinwenxueshi yanjiu(北京[Beijing]:新建設雜誌社[Xinjianshe zazhishe],1951 年),頁138。

4 南方學院 Nanfang xueyuan.陽照 Yang Zhao:〈我們班是怎樣攪好的〉“Womenban shi

zenyang jiaohao de”,《華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50

年2 月 4 日)。

5 如夏草 Xia Cao:〈迫害〉“ Po hai”,《華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6)

對於國民政府的鬥爭和建國的所需,而不同時期針對不同形勢是有不同的 對應點的。 中共在香港的青年文藝工作,至少可追溯至抗戰時期的文藝通訊部(簡 稱「文通」)。「文通」是1939 年在香港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 港分會(文協香港分會)的屬下組織,據文通學社所撰的〈文通簡史〉,「文 通」是由中共主催並領導: 文通從1939 年 8 月成立到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為止, 在組織發動香港的文藝青年,宣傳黨的抗戰主張和方針、政策, 培養年輕的文藝工作者等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成為黨的文藝 工作有力助手。6 「文通」旨在吸納香港文藝青年「宣傳黨的抗戰主張和方針、政策」,具體 活動透過發起「文藝通訊競賽」和「文藝講習班」等活動,吸納香港青年 為「文藝通訊員」,早期核心成員包括彭耀芬、陳善文、李炳焜、葉楓、王 遠威等人,他們於 1940 年創辦文通機關刊物《文藝青年》;此外文通成員 也在香港的《星島日報》、《大公報》、《中國晚報》、《立報》、《華商報》等 刊物發表作品。第一期文藝講習班成員於1940 年下旬成立「香港青年文藝 研究社」,並在《華僑日報》「學生園地」、《星島日報》「星座」、《大公報》 「學生界」等刊物發表作品,另以油印方式出版《文研》。7 1939 年 8 月成立的「文通」,至 1941 年 12 月因日軍佔領香港而停止 了活動,直至戰後在香港復會,1947 年於九龍港雅中學召開了文通復會第 一次全體大會,討論其在「新的革命歷史時期的活動宗旨」,包括「通過組 織學習討論有關文學藝術方面的問題,宣傳進步的文藝思想,出版青年文 藝刊物,團結港九地區愛好文學藝術的青年。」8 1947 年秋天,中共華南 分局在香港以「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簡稱「新青」)名義吸收成員, 在復會後的「文通」成立第一個「新青支部」,成員包括許戈陽、許南明、 高建民等。「1948 年 8、9 月間,黨在文通發展了第一批黨員,成立了黨小

6 文通學社 Wentong xueshe 編:《歷史的軌跡》Lishi de guiji(廣州[Guangzhou]:廣東人民

出版社[Guangdong renmin chubanshe],1987 年),頁 3。

7 同上註,頁 39。

(7)

組」,9復會後的「文通」實際上以「秋風歌詠團」的合法名義,在香港公 開活動,發展為四百多人的組織,具體活動包括文藝講座、讀書小組、 郊遊活動、支援工會運動,以至「輸送大批青年回內地直接參加解放華 南和祖國建設。」10由此可見文通與中共的關係,及其在戰後有別於抗戰 時期的政治需要。 戰後香港的左翼青年文藝工作不只見於文通,在教育方面還見於達德 學院、南方學院、持恆函授學校等機構;以上不論文通或達德學院、南方 學院,都屬於左翼陣營內部組織,然而戰後的香港左翼青年文藝工作不 但反映在陣營內部的刊物,還滲透到一向被視為中立以至偏右的報刊, 包括《星島日報》、《華僑日報》等,透過配合左翼理念共名而發揮影響 力。所謂共名,是指涵蓋一時代重大而統一的主題,如五四時期談論的反 封建、個性解放,抗戰時期的民族救亡,四、五十年代之交左翼文化的階 級鬥爭等;11 40 年代末至 50 年代初的香港左翼電影透過美化群眾形象而 貶抑知識份子來承接左翼共名,特別強調知識份子的軟弱並須接受改造, 要求知識份子認清階級矛盾,在鬥爭中覺醒而回到與群眾一致的立場。12在 戰後香港青年文藝而言,主要見於鼓勵、描寫青年回新中國升學、強調青 年的覺醒與思想改造等內容,貫徹於不同刊物的青年文藝作品中,由理念 共同或思想接近的作者共同配合而成,因此稱為「共名」。 有論者曾以《華僑日報》「兒童週刊」為例指出「南來左翼文人的滲透 力量,突顯報刊的包容性」,13本文擬以 1947 至 1951 年間的《華僑日報》

9 文通學社 Wentong xueshe 編:《歷史的軌跡》Lishi de guiji(廣州[Guangzhou]:廣東人民

出版社[Guangdong renmin chubanshe],1987 年),頁 12。

10 同上註,頁 21。

11 「共名」的說法由陳思和 Chen Sihe 提出,他在《中國新文學整體觀》Zhongguo xinwenxue

zhengtiguan(上海[Shanghai]:上海文藝出版社[Shanghai wenyi chubanshe],1987 年)、《中

國當代文學史教程》Zhongguo dangdai wenxueshi jiaocheng(上海[Shanghai]:復旦大學出

版社[Fudan daxue chubanshe],1999 年)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Zhongguo xiandangdai wenxue mingpian shiwu jiang(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 daxue chubanshe],2003 年)等著作中都有提及。

12 有關戰後香港電影與左翼共名的關係,可參陳智德 Chen Zhide:〈左翼共名與倫理覺醒〉

“Zuoyi gongming yu lunli juexing”,收於黃愛玲 Huang Ailing 編:《故園春夢:朱石麟的電 影人生》Guyuan chunmeng: Zhu Shilin de dianying rensheng(香港[Hong Kong]:香港電影 資料館[Hong Kong dianying ziliaoguan],2008 年),頁 70-77。

13 霍玉英 Huo Yuying:〈知識的搖籃:香港兒童週刊讀者會〉“Zhishi de yaolan: Hong Kong

(8)

「學生週刊」為例,追溯一段早被遺忘的文藝青年「自我改造」史,探討 戰後左翼文藝在陣營以外報刊,如何發揮左翼共名的滲透和影響力。

二、

《華僑日報》

「學生週刊」的編者和內容

《華僑日報》於1925 年 6 月 5 日創刊,至 1995 年 1 月 12 日停刊。《華 僑日報》前身為旅港華商總會所辦的《華商總會報》,其後由岑維休、陳楷 等承購,改名《華僑日報》。14《華僑日報》基本上反映香港華人工商界的 利益和立場,並無強調特定政治立場,創辦人岑維休之子岑才生曾在一次 訪問中說:「《華僑》沒有明顯的政治立場,主要以香港的利益為出發點。《華 僑》編輯和記者可能立場不同,有左派有右派,《華僑》並不會干涉。」15岑 才生所說的「有左派有右派」,特別見於戰後至1950 年間,《華僑日報》副 刊中的「文藝」、「讀書」、「學生週刊」以至「兒童週刊」,內容都帶不少左 翼色彩,「文藝」和「讀書」刊登許多左翼作家包括司馬文森、林煥平、黃 藥眠、林林、胡明樹、周鋼鳴、馬蔭隱的作品,「學生週刊」亦刊登不少青 年作家具左翼進步思想的作品,如旭華〈致同學的一封信─關於參加祖 國革命工作的問題〉、鄧棪華〈香港青年學生再睡下去嗎?〉、李瀚〈搞好 功課.認清時代─給一群留港就學的同學〉等,戰後至1950 年間的《華 僑日報》「學生週刊」針對青年學生讀者,集中展現了鼓勵、描寫青年回 新中國升學、強調青年的覺醒與思想改造的「左翼共名」,反映特定的時 代氣氛。 《華僑日報》「學生週刊」於1947 年 4 月 28 日出版第 1 期,至 1951 年1 月 8 日結束,共刊出 167 期。「學生週刊」的編者經常發表「編者的話」 或其他署名「編者」的文章,由於沒有具名而未知其身份,但翻閱2004 年 出版的《陳君葆日記全集》,可見陳君葆自該刊籌備伊始即參與其事,他在

月),頁296。 14 張詠梅 Zhang Yongmei:〈《華僑日報》副刊研究計劃─訪問《華僑日報》社長岑才生先

生及編輯甘豐穗先生〉“Huaqiao ribao fukan yanjiu jihua: fanwen Huaqio ribao shechang Cen Caisheng xiansheng ji bianji Gan Fengsui xiansheng”,《香港文學》Hong Kong wenxue 總第 260 期(2006 年 8 月),頁 82。

15 張詠梅 Zhang Yongmei:〈《華僑日報》副刊研究計劃─訪問《華僑日報》社長岑才生先

生及編輯甘豐穗先生〉“Huaqiao ribao fukan yanjiu jihua: fanwen Huaqio ribao shechang Cen Caisheng xiansheng ji bianji Gan Fengsui xiansheng”,《香港文學》Hong Kong wenxue 總第 260 期(2006 年 8 月),頁 82。

(9)

日記中多次記述,如1947 年 4 月 4 日:「依何建章約,午間到華僑報訪岑 維休,他留我午飯,說要我主編他們的『學生週刊』,我說這到有實際上的 需要,但不能說生意經了。他也同意這一點。」164 月 9 日及 11 日陳君葆 再記述與其他人討論「學生週刊」的計劃,4 月 28 日,「學生週刊」第 1 期刊出之日,陳君葆記述:「《華僑日報》「學生週刊』第一期卒延至今日才 出版。」17至1949 年 12 月 27 日陳君葆記述:「為學生週刊寫了一篇〈送一 九四九年〉。」18比對同時的《華僑日報》「學生週刊」,署名「編者」的〈送 一九四九年〉一文於1949 年 12 月 30 日刊出,至此可以確定,《華僑日報》 「學生週刊」的主編就是陳君葆,而該刊署名「編者」的文章亦出自陳君 葆之手。 陳君葆曾任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館長兼文學院教授,1947 年加入由 侯外廬、林煥平、郭沫若等成立的「中國學術工作者協會華南分會」,並任 理事,同年與林煥平、馬鑑、章乃器、葉啟芳等創辦南方學院,並任董事。 陳君葆亦以本名在《華僑日報》「學生週刊」發表文章,此外,林煥平(南 方學院院長)、黃華節(南方學院教授)、鄧初民(達德學校教授)、司馬文 森(達德學校教授)、葉啟芳(南方學院董事)等都在該刊以導師的身份撰 文,19其他作者大多是青年學生,「學生週刊」每期刊登4 至 6 篇文章,以 散文和評論為主,也有書信、新詩、戲劇等體裁,第1 年即 1947 年約每期 發表1 篇導師或知名作家文章,第 2 年起逐漸減少,以更多篇幅刊登學生 作品。 《華僑日報》在 40 年代末新設的幾個副刊如「學生週刊」、「文藝週 刊」、「兒童週刊」和「讀書」都具左翼傾向,它們的設立,除了上文提及

16 謝榮滾 Xie Ronggun 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Chen Junbao riji quan ji(香港[Hong Kong]:

商務印書館[Shangwu yinshuguan],2004 年)卷 2,頁 503。按:日記中「這到」一詞或

是「知到(道)」一詞的植字之誤。3、40 年代文獻中有不少使用「知到」一詞的例子。

又或,「到」應作「倒」。

17 同上註,頁 505。

18 同上註,頁 666。

19 以上作者身份據《香港南方學院師生紀念手冊》Hong Kong nanfang xueyuan shisheng

ji-nian shouce(香港[Hong Kong]:南方學院第三屆學生自治會[Nanfang xueyuan disanjie xuesheng zizhihui],1949 年),頁 38 及劉智鵬 Liu Zhipeng:《香港達德學院:中國知識份 子的追求與命運》Hong Kong dade xueyuan: Zhongguo zhishi fenzi de zhuiqiu yu mingyun(香 港[Hong Kong]:中華書局[Zhonghua shuju],2011 年),頁 68-94。

(10)

《華僑日報》社長岑維休和總編輯何建章約見陳君葆,請他主編「學生週 刊」;據戰後擔任《華僑日報》副刊編輯的江河(紫莉)的憶述: 在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大士兵團被「吃掉」次數增加,南京政 府選擇台灣做根據地之前,上海文化人大量來到香港,於是《華 僑》老總何建章先生便向報社提議創立幾個週刊。其中一個是侶 倫主編的「文藝週刊」,另一個是黃慶雲(雲姐姐)主編的「兒 童週刊」,另一個是我主編的「電影週刊」。20 「文藝週刊」等副刊是當時《華僑日報》的決策者有感局勢的變化而設立, 「文藝週刊」刊登左翼知名作家的作品,「學生週刊」面向青年學生,「兒 童週刊」除了作為小讀者的「知識搖籃」,也透過讀者會向青少年宣傳左翼 訊息。21 《華僑日報》的左傾時期大概維持至50 年代初,另一份中性媒體《星 島日報》同樣在1949 至 1950 年間經歷了一段左傾時期,其「學生園地」 同樣以青少年為對象傳播左翼訊息,據樊善標指出,《星島日報》「學生園 地」於1949 年 3 月 11 日更換編輯後增設「學生講座」欄,具左派色彩或 不滿英國管治的文章接連刊出,直至1950 年 4 月 7 日該欄被取消為止。22 香港政府在40 年代末已注意到左翼文化的滲透,為制止日益活躍的左 翼活動,1949 至 1951 年間,香港政府透過連串政策,包括修訂教育條例、 社團條例及電影檢查條例,收緊對左翼活動的控制。1949 年 2 月 22 日, 作為中共在港的「青年幹部培訓機構」達德學院,被香港政府下令取消註 冊資格而被迫關閉,23 1949 年 12 月,香港政府再宣佈 38 個社團為非法團

20 張詠梅 Zhang Yongmei:〈訪問江河先生〉“Fangwen Jiang He xiansheng”,《香港文學》Hong

Kong wenxue 總第 293 期(2009 年 5 月),頁 89。按:有關《華僑日報》「學生週刊」,江 河在該訪問中再補充說,因黃慶雲本身有另一本雜誌《新兒童》的工作,故她先後請許

彥常(許穉人)及胡明樹主編「兒童週刊」。另據霍玉英指出,《華僑日報》「兒童週刊」

於1947 年 9 月 21 日成立「兒童週刊讀者會」,負責人是許穉人,見霍玉英 Huo Yuying:

〈知識的搖籃:香港兒童週刊讀者會〉“Zhishi de yaolan: Hong Kong ertong zhoukan duzhehui”,頁 296。

21 有關《華僑日報》「兒童周刊」的詳情可參考霍玉英 Huo Yuying:〈知識的搖籃:香港兒

童週刊讀者會〉“Zhishi de yaolan: Hong Kong ertong zhoukan duzhehui”,頁 295-309。

22 樊善標 Fan Shanbiao:〈學生的園地還是園地的學生─香港:《星島日報.學生園地》初

探〉“Xuesheng de yuendi haishi Yuandi de xuesheng : Hong Kong: Xingdao ribao xuesheng yuendi chutan”,《現代中國》Xiandai zhongguo 第 11 輯(2008 年 9 月),頁 244-247。

(11)

體,勒令禁止活動,24《華僑日報》「兒童週刊」讀者會也因此而結束活動, 編者許穉人亦遭遞解出境;251951 年後,《華僑日報》原有的「學生週刊」、 「文藝週刊」、「兒童週刊」和「讀書」,或結束,或更換編輯,再不復之前 的左翼姿態。

三、左翼共名的承接

1947 至 1951 年間 167 期的「學生週刊」共刊登八百多篇作品,內容 雖然龐雜,但總體上都與左翼思潮或教育有關,經梳理後可歸納為以下六 類:一、倡導思想覺醒與自我改造;二、憧憬解放或革命前夕的暗喻描述 (1949 年 10 月前);三、鼓勵、描寫青年回新中國升學(1949 年 10 月後); 四、香港教育風氣和體制的批評;五、讀書會組織及討論情況的報道;六、 左翼思潮的評介、討論。 「學生週刊」前期即1947 至 1948 年間,作品內容較多圍繞在一般的 教育與學習問題,批評香港的教育風氣,有時談及中國內地的學生運動, 以及香港南方學院創辦後帶來的新風氣,也有對於中國左翼革命和局勢轉 變作暗喻描述的詩作,但沒有很明顯的左翼言論。至1949 年初,隨者國共 內戰形勢的轉變,「學生週刊」開始出現較明顯的左翼言論,先有作者以導 師位置,從「新民主主義思想」的角度,倡導香港青年學生的思想覺醒與 自我改造,如鍾廷明〈新的開始,新的躍進!─給一羣同學〉提到: 當前形勢及今後發展的思想是什麼思想呢?無疑的,是新民主主 義思想。今天中國革命是新民主主義的革命,今後中國的建設也 是新民主主義的建設,因此,如何認識新民主主義,如何理解新 民主主義,應該是我們思想學習一個主要的課題。26

wenxue sikao(香港[Hong Kong]:牛津大學出版社[Niujin daxue chubanshe],1996 年),頁 81-97。

24 文通學社 Wentong xueshe 編:《歷史的軌跡》Lishi de guiji,頁 20。

25 何杏楓 He Xingfeung、張詠梅 Zhang Yongmei:〈訪問:《青年生活》編輯何天樵先生〉

“Fanwen: Qingnian shenghuo bianji He Tianqiao xiansheng”,收於《華僑日報副刊研究計劃 資料冊》Huaqiao ribao fukan yanjiu jihua ziliaoce(香港[Hong Kong]:香港中文大學中國 語言及文學系「華僑日報副刊研究」計劃」[Hong Kong zhongwen daxue zhongguo yuyan ji wenxue xi “Huaqiao ribao fukan yanjiu” jihua],2006 年),頁 88。

26 鍾廷明 Zhong Tingming:〈新的開始,新的躍進!─給一羣同學〉“Xin de kaishi, xin de

(12)

自此,「新民主主義」和「人民」、「群眾」等左翼觀念在「學生週刊」逐漸 普遍出現,又如中華中學.宗家源〈建設新社會與青年的任務〉提到「人 民解放軍很快就將全中國解放了」,新中國有待新的建設,勸勉青年別因讀 過進步書刊而生了「左傾幼稚病」,須向群眾學習才是正途,並依照新中國 成立後的新民主主義方針去進行建設。27藍橋〈改造思想與改造生活〉提出 「確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28以群眾為師。鍾廷明等都強調在新民主主 義基礎下,接近群眾,以至向群眾學習,這些論點其實都是四十年代末的 左翼共名,廣泛地見於不同報刊。經過導師撰文倡導,而學生也在前一階 段透過學習小組、文藝班等組織醞釀和討論,愈來愈多學生撰文回應以上 論點,承接共名。 學生角度文章有夏草〈我打算這樣給自己改造〉:「看看同學們大都是 進步了,……時代的轉變,再也不容許任何人再有保守了,我決定,自己 從今天起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清算」29夏草從學生角度提出自我改造,另有郭 彥汪〈閉門讀書的時代過去了─謹此獻給『咪』家們〉承接左翼共名中 的群眾觀點,反覆強調群眾的重要性:「青年學生……必須認識時代,認識 群眾和了解群眾,與群眾共同呼吸。而這個『群眾』,換句話說,就是人 民。」30更重要的是作者引用毛澤東對「人民」的解釋: 假如你真不了解什麼是今天的人民,那麼,也不用我給你解答, 問問你喜於參加集體生活,集體學習的同學吧,他們定會毫不思 索地告訴你:「人民是什麼?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

(1949 年 2 月 25 日)。

27 中華中學 Zhonghua zhongxue.宗家源 Zong Jiayuan:〈建設新社會與青年的任務〉“Jianshe

xinshehui yu qingnian de renwu”,《華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 (1949 年 5 月 20 日)。

28 藍橋 Lan qiao:〈改造思想與改造生活〉“Gaizao sixiang yu gaizao shenghuo”,《華僑日報》

「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49 年 5 月 27 日)。

29 夏草 Xia Cao:〈我打算這樣給自己改造〉“Wo dasuan zheyang gei ziji gaizao”,《華僑日報》

「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49 年 7 月 22 日)。

30 郭彥汪 Guo Yanwang:〈閉門讀書的時代過去了─謹此獻給『咪』家們〉“Bimen dushu de

shidai guoqu le: jinci xiangei ‘mi’ jia men”,《華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49 年 11 月 11 日)。

(13)

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一個人生長在人 民的時代而不了解人民,是如何可恥和吃虧。31 作者所說的同學們毫不思索地對於什麼是人民的解答,沒有直接說明出 處,實際上是引用自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人民是什麼?在中 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這些階級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團結起來,組成自己的國 家……」32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小資產階級」一詞在〈論人民民主專政〉 一文中原作「城市小資產階級」。據郭彥汪文章所述,中共的世界觀和術語, 左翼共名的核心理念,例如對於「人民是什麼」的固定闡釋,透過學生之 間的「集體學習」,包括讀書會或學習小組,已成為進步學生之間的共同及 基本理念,並要求其他學生跟隨,否則就竟是「可恥和吃虧」的。 種種左翼術語和關鍵詞,包括新民主主義、群眾、集體、人民、思想 改造等等,本來常見於左翼報刊,而在1949 至 1950 年間,也見於中性報 刊《華僑日報》的「學生週刊」,配合倡導香港青年學生的思想覺醒與自我 改造的議題;又如鄧棪華〈香港青年學生再睡下去嗎?〉呼籲青年學生「聯 合起來」「走向群眾」,33該文刊出後一個月,有雄國〈在轉動中的香港青年 學生─讀「香港青年學生再睡下去嗎?」後〉作回應,承接鄧棪華提出 的「聯合起來」和「走向群眾」論點,雄國的文章提出四十多家學校的學 生已組織起來,除了在學生之間搞學習小組,也聯合其他青年團體、婦女 會、工會等,「成為一條為爭取殖民地人民民主,自由,而奮鬥的偉大戰 線」,34該文亦提到青年學生參與了「勞軍運動」,作者提出香港學生並不

31 郭彥汪 Guo Yanwang:〈閉門讀書的時代過去了─謹此獻給『咪』家們〉“Bimen dushu de

shidai guoqu le: jinci xiangei ‘mi’ jia men”,《華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49 年 11 月 11 日)。

32 毛澤東 Mao Zedong:〈論人民民主專政〉“Lun renmin minzhu zhuanzheng”(1949 年 6 月

30 日),收於《毛澤東選集》Mao Zedong xuanji 第 4 卷(北京[Beijing]:人民出版社[Renmin

chubanshe],1991 年),頁 1412。

33 鄧棪華 Deng Yanhua:〈香港青年學生再睡下去嗎?〉“Hong Kong qingnian xuesheng zai shui

xiaqu ma?”,《華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49 年 12 月 23 日)。

34 雄國 Xiong Guo:〈在轉動中的香港青年學生─讀「香港青年學生再睡下去嗎?」後〉“Zai

zhuandong zhong de Hong Kong qingnian xuesheng:du ‘Hong Kong qingnian xuesheng zai shui xiaqu ma?’ huo”,《華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50

(14)

如鄧棪華〈香港青年學生再睡下去嗎?〉一文所批評的都在昏睡,而是有 很多都已覺醒並組織起來。稍後,再有海衛、少萍、望群、陽照、辛雄合 撰的〈我們的意見─讀『在轉動中的香港青年學生』後〉,同樣提到青年 學生參與勞軍運動,認同雄國所稱的香港學生已覺醒團結,但也批評雄國 的文章有誇大不實成份,指出雄國所稱四十多家學校只是初步動員起來, 並未真正具有組織和展開學習。35 《華僑日報》「學生週刊」中有關香港青年學生思想覺醒與自我改造的 文章,還有別談〈我要做一個不脫卡的火車頭─思想總結之一〉、南方學 院文學系維凡〈「結合」─智識份子的改造問題〉、琳清〈向香港的同學 們建議:總結一下我們的思想〉等多篇,這些文章的發表時間集中於1949 年至1950 年,它們的產生與新中國的成立有密切關係,這段時期的香港青 年導師和學生一方面配合左翼共名:透過左翼術語和關鍵詞的運用、闡釋, 承接源自中國內地政治革命的觀念,進而在行動上,以聯合組織、籌募、 演出、北上勞軍,實踐其思想覺醒與自我改造;另方面也見證著這段時期, 香港青年學生界對新中國建國的回應態度,記錄了一段歷史。

四、從自我改造到革命實踐

《華僑日報》作為一份「在商言商」的報紙,到底不同於左翼同路陣 營刊物,不便於刊載過於明顯的左翼意識形態或政治性言論,「學生週刊」 編者陳君葆注意到這事,他頗為在意,並在日記中多次記述,其中一次是 1949 年 8 月 30 日,他在日記中記述如下: 夏草的〈關於報告文的意義與價值〉本想給本期學週用了,但仍 覺不便,其中有一段:「目前中國的政治鬥爭,反帝,反封建, 反官僚,由於要求文藝服務於政治,要求擔負起時代的重責,和 使文藝提高一般人對反帝,反封建,反官僚的認識,所以今天就 強調文藝的戰鬥性。假如今天的文藝仍是描寫一些風花雪月,和

35 海衛 Hai Wei、少萍 Shau Ping、望群 Wang Qun、陽照 Yang Zao、辛雄 Xin Xiong 合撰的:

〈我們的意見─讀『在轉動中的香港青年學生』後〉“Women de yijian: du ‘Zai zhuandong

zhong de Hong Kong qingnian xuesheng’ hou”,《華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50 年 2 月 4 日)。

(15)

描寫一些落後不長進的人物的性格,那末就會落在政治之後,落 在時代之後……」這段話我很懷疑何建章能否給通過。36 夏草即前文提過的〈我打算這樣給自己改造〉的作者,而何建章是當時《華 僑日報》的總編輯,陳君葆恐怕該文無法讓何建章通過而不能發稿,陳君 葆本想刊登該文但似乎自行抽檢了,夏草〈關於報告文的意義與價值〉一 文始終沒有在《華僑日報》「學生週刊」刊出,不過從陳君葆在日記中抄錄 大段文字可見,他很重視該文。《華僑日報》「學生週刊」可能未便刊登「強 調文藝的戰鬥性」的文章,但在 1948 至 1950 年間,也刊登許多憧憬解放 或革命前夕的暗喻描述(1949 年 10 月前);以及鼓勵、描寫青年回新中國 升學或「建設祖國」(1949 年 10 月後)的詩文,這兩類文字是「學生週刊」 在1948 至 1950 年間的主要內容之一,尤其是前者的暗示性,也使其成為 「學生週刊」中最具有文學性的內容。 1948 年至 1950 年間「學生週刊」對於憧憬解放或革命前夕的暗喻描 述包括張寶明〈寄故鄉〉、陳新〈遙寄〉、戈里〈暴吼〉、戈里〈太陽,出來 吧!〉、戈里〈人民的日子〉、珊珊〈給夜行者!〉、沉塵〈「向自由!向太 陽!」〉、戈里〈空望〉、沉塵〈破曉〉、伊凡〈海濤〉等,大都是短詩,作 者多以春天、太陽、暴風、暴雨、黑夜、破曉作為暗喻,沒有直接道出「解 放」或「革命」,但意思仍然很明顯。例如在戈里〈太陽,出來吧!〉和沉 塵〈「向自由!向太陽!」〉兩詩中的「太陽」是指中共的革命,戈里〈暴 吼〉和珊珊〈給夜行者!〉詩中的「暴風」、「暴雨」則指向當時國民政府 對中共革命的鎮壓和對抗,沉塵〈破曉〉一詩中狼的「嗥叫」、貓頭鷹的「狂 笑」,對比著雞鳴的「激昂」,使用二元對立的意象,作正反判分,作者的 取意和態度都很明顯。 鼓勵、描寫青年回新中國升學或「建設祖國」的詩文,則主要見於1949 年 10 月以後,文體包括詩歌和書信,詩歌有珊珊〈朋友,你去吧!〉、飄 〈遙寄〉、章明〈建設新中國〉、鄭辛雄〈致最虔誠的敬禮!─給彼岸老 師〉、陳瑩〈去了!去得更久更遠〉、實甫〈別××同學〉;書信有李瀚〈搞 好功課.認清時代─給一群留港就學的同學〉、王復〈準備回國學習─ 給同學們的一封公開信〉、白瑜〈回國前的思想準備─給表弟的信〉、旭 華〈致同學的一封信─關於參加祖國革命工作的問題〉等。

(16)

這些作品都是用簡單明朗的語言,描述回國者的熱誠,例如珊珊〈朋 友,你去吧!〉:「朋友,你去吧!/以你愛慕祖國的赤誠/獻給廣大善良 底群眾!/你要跟他們共同學習,/你要跟他們互相研究!」37詩中也強調 上文提及的共同術語「群眾」,強調北上者是與群眾一起。另一方面,香港 則被描述為「地獄」,如陳瑩〈去了!去得更久更遠〉提到: 沒有留戀, 沒有珍惜。 也不值得留戀, 也不值得珍惜! 離開這沒有眼淚的城市, …棄這荒淫無恥的地獄!38 作者重複強調無必要留戀和珍惜這準備離開的城市,強化北上中國的合理 性。書信則提到青年學生回國的希望,如王復〈準備回國學習─給同學們 的一封公開信〉:「我們總希望有這麼的一天─回國學習,現在,我們希望 終於實現了,祖國已向我們招手,歡迎我們回去學習,回去參加建設。」39信 中最主要的部份是提醒準備回國學習的學生,要做好思想準備,包括「搞 通思想,自我檢討,自我改造」,因為香港過去的生活使學生「少不免沾染 上一些腐化的成份,這種壞成份─非民族性和半封建性是不會為新中國 所歡迎的。」白瑜〈回國前的思想準備─給表弟的信〉亦有類似觀點, 提出回中國學習不是為了個人前途,而是「服務祖國」。旭華〈致同學的一 封信─關於參加祖國革命工作的問題〉也提出自我改造的問題,呼籲學 生「確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下決心去做人民的服務員。」有一點不同之 處是,該文主張學生為了實現回國「為人民服務」,應脫離家庭: 家長是不同意我們參加革命大業的,但是,我們決不能屈服於家 庭而障礙了自己的前程,我們祇有極盡和緩說服家長的能事,要

37 珊珊 Shan Shan:〈朋友,你去吧!〉“Pengyou, ni qu ba!”,《華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49 年 10 月 28 日)。

38 陳瑩 Chen Ying:〈去了!去得更久更遠〉“Qu le! qu de gengjiu gengyuan”,《華僑日報》「學

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50 年 1 月 13 日)。

39 王復 Wang Fu:〈準備回國學習─給同學們的一封公開信〉“Zhunbei huiguo xuexi: gei

tongxuemen de yifeng gongkaixin”,《華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49 年 11 月 18 日)。

(17)

是還得不到理想的效果,那麼就祇有採取堅強的態度而達成自己 的願望了。40 作者最後重申鼓勵青年回新中國升學的呼籲:「親愛的朋友,祖國的人民向 我們招手了,我們並駕齊軀的同一步伐,向新生底祖國邁進吧!」以上這 批憧憬解放或革命前夕的暗喻描述(1949 年 10 月前);以及鼓勵、描寫青 年回新中國升學或「建設祖國」(1949 年 10 月後)的詩文,是《華僑日報》 「學生週刊」後期即1949 年至 1950 間最明確的訊息,當中的思維方式也 承接40 年代末的左翼共名,以二元對立的意象,建立中國內地是光明進步 而香港是黑暗落後的印象,「群眾」、「自我改造」、「為人民服務」等關鍵詞 再次標示出,承接前一部份的思想覺醒與自我改造主題,即確立了對新民 主主義、群眾、集體、人民、思想改造等新觀念的認識之後,進一步實踐 的行動就是回到祖國,甚至不惜脫離家庭,這種呼籲不單純是一種學習上 的呼喚,而是革命行動的呼喚。 其中一個《華僑日報》「學生週刊」的作者夏草或可作為例子,夏草在 《華僑日報》「學生週刊」發表不少文章,除了上文已引用過的〈我打算這 樣給自己改造〉,1949 年 4 月及 5 月曾署名「香島中學.夏草」發表文章 〈莫先生〉和〈課外活動特寫:談心會〉,可知夏草本是香島中學的學生, 他在1949 年 7 月的〈我打算這樣給自己改造〉一文的結束處這樣寫道:「我 抱著信心要趕隨進步的同學,要和同學們靠攏在一起,改造著自己使能成 為新中國的好青年。」41不久,他真的北上廣州參加了青年文工團,1950 年在《華僑日報》「學生週刊」發表多篇文章記錄在廣州學習的見聞,包括 〈廣州通訊:熔爐中的生活片段〉、〈廣州西村的犯人勞動改造所〉、〈簽名 記〉及〈談談檢討會〉等。從〈我打算這樣給自己改造〉到〈廣州通訊: 熔爐中的生活片段〉,記錄了一個香港學生從自我改造到革命實踐的過程。 由「思想覺醒」、「自我改造」到「走向群眾」,實際上也是由思想覺醒 到革命實踐的過程,對當時的香港青年來說,回中國學習就是一種革命實 踐。1951 年 1 月 8 日,出版了 167 期的《華僑日報》「學生週刊」宣告停

40 旭華 Xu Hua:〈致同學的一封信─關於參加祖國革命工作的問題〉“Zhi tongxue de yifeng

xin: guanyu canjia zuguo geming gongzuo de wenti”,《華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50 年 2 月 24 日)。

41 夏草 Xia Cao:〈我打算這樣給自己改造〉“Wo dasuan zheyang gei ziji gaizao”,《華僑日報》

(18)

刊,隨著一批一批的青年學生回中國學習,該刊承接和呼應過一個一個左 翼左名,也完成了它的階段性革命任務。

五、結論

四、五十年代之交作為時代轉折,對香港也有重大影響,左翼文化不 單見於其陣營內部媒體,也廣泛滲透到其他中性媒體,《華僑日報》「學生 週刊」只是其中一個面向青年學生讀者的例子。40 年代末的左翼文化共見 於其陣營內部刊物及其所滲透到的中性媒體,透過沿用共同術語,傳播一 致的意識形態訊息,建構左翼共名。1947 至 1951 年間的《華僑日報》「學 生週刊」多篇文章所使用的新民主主義、群眾、集體、人民等名詞及自我 改造、走向群眾等觀念,都可以在左翼理論著作或毛澤東的文章中找到源 頭,同時也為其他作者共同使用。除了上文提及的郭彥汪〈閉門讀書的時 代過去了─謹此獻給『咪』家們〉一文間接引用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 政〉對「人民」的定義,鄧棪華〈香港青年學生再睡下去嗎?〉一文中「走 向群眾」以及其他作者強調「向群眾學習」的說法,也源於毛澤東〈在延 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的「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42 及〈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43;正如 陳建華論述現代中國的「群眾話語」時指出「毛澤東是『群眾』話語的集 大成者」44,《華僑日報》「學生週刊」的作者也透過承接毛澤東的「群眾話 語」,強化左翼共名的傳播力量。 在文藝作品方面,《華僑日報》「學生週刊」憧憬解放或革命前夕的暗 喻描述,以及鼓勵、描寫青年回新中國升學或「建設祖國」的詩文,共同 地以太陽等正面意象代表新中國,以地獄等負面意象代表香港,褒中國而 貶香港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實際上廣泛見於40 年代末的香港左翼文藝, 45《華僑日報》「學生週刊」作者只是沿用當中的思維模式,從文藝角度承

42 毛澤東 Mao Zedong:〈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Zai Yanan wenyi zuotanhui shang de

jianghua”(1943 年 10 月 19 日),收於《毛澤東選集》Mao Zedong xuanji 第 3 卷,頁 860。

43 毛澤東 Mao Zedong:〈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Guanyu lingdao fangfa de ruogan wenti”

(1943 年 6 月 1 日),收於《毛澤東選集》Mao Zedong xuanji 第 3 卷,頁 854。

44 陳建華 Chen Jianhua:《「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Geming” de xiandaixing:

Zhongguo geming huayu kaolun(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guji chubanshe], 2000 年),頁 269。

(19)

接左翼共名。40 年代末的新民主主義文藝雖然提倡以較通俗形式吸引城市 工人和大眾讀者,但也強調城市思想腐化和封建一面;香港作為殖民地城 市尤其被負面形象渲染,但其鬥爭的著眼點不在於改變香港的腐化和封 建,而是呼籲人們離開香港,北上中國參與建設,《華僑日報》「學生週刊」 眾作者對此論調也是一致的。 1947 至 1951 年間的《華僑日報》「學生週刊」作為中性媒體的其中一 支,該刊物的載體本質尤其凸顯其參與左翼理念共名的意義:《華僑日報》 本身並非左翼陣營內部刊物,與《大公報》、《文匯報》和《華商報》不同, 《華僑日報》「學生週刊」面向非左翼陣營的青年讀者,在陣營以外配合左 翼共名,向他們發出由「思想覺醒」、「自我改造」到「走向群眾」的呼喚, 學生由思想覺醒,最終回中國學習作為革命實踐,《華僑日報》「學生週刊」 亦可說完成了它的「革命任務」。 由抗戰時期的文通,到戰後復會的文通以及《華僑日報》「學生週刊」, 左翼文化的青年文藝工作由陣營內部延伸至陣營以外,其針對點基於不同 時代形勢所需而變改,抗戰時期針對民族救亡,戰後則針對國共內戰的情 勢及新中國建國所需,文藝青年的作用正如茅盾所指,「非職業的『文藝青 年』」社群既「參加鬥爭」,也「生活在群眾中」,他們配合也傳播左翼共名, 最後也身體力行,作自我的「思想改造」,由此,這群文藝青年協助左翼陣 營完成政治需要,也完成了中共對文藝青年的預設想像:青年投入「群眾」 當中,成為鬥爭的一員;但其間也頗有把文藝青年「工具化」的意味,透 過《華僑日報》「學生週刊」多篇談及思想覺醒、自我改造和返回中國升學 的文章可見,文藝青年被鼓勵去融入集體,以至離開家庭,成為「群眾」 的一員,青年的自我身份被抹煞,透過諸如「地獄」等等的負面描述,香 港的殖民性更被凸出,由此而強化「返回中國」作為文藝青年的出路。50 年代,香港有不少青年接受「建設祖國」的呼喚而到中國升學,但他們在 50 年代之後的遭遇很少被記錄,其歷史近乎湮沒無聞,唯有在戰後的《華

douzheng: zhanhou Hong Kong zuoyi shige”,收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Hong Kong zhongwen daxue Zhongguo yuyan ji wenxuexi、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Hong Kong jiaoyu xueyuan zhongguo wenxue wenhua yanjiu zhongxin 合編:《都市蜃樓:香

港文學論集》Dushi shenlou: Hong Kong wenxue lunji(香港[Hong Kong]:牛津大學出版社

(20)

僑日報》「學生週刊」以及其他青年刊物,留下這群文藝青年「自我改造」 史的一些輪廓。

【責任編校:蔡嘉華、蔡佩陵】

主要參考書目

專著

文通學社Wentong xueshe 編:《歷史的軌跡》Lishi de guiji,廣州 Guangzhou:

廣東人民出版社Guangdong renmin chubanshe,1987 年。

毛澤東Mao Zedong:《毛澤東選集》Mao Zedong xuanji,北京 Beijing:人 民出版社Renmin chubanshe,1991 年。

陳建華Chen Jianhua:《「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Geming” de xiandaixing: Zhongguo geming huayu kaolun,上海 Shanghai:上海古籍

出版社Shanghai guji chubanshe,2000 年。

陳思和Chen Sihe:《中國新文學整體觀》Zhongguo xinwenxue zhengtiguan,

上海Shanghai:上海文藝出版社 Shanghai wenyi chubanshe,1987 年。 盧瑋鑾Lu Weiluan:《香港故事:個人回憶與文學思考》Hong Kong gushi:

geren huiyi yu wenxue sikao,香港 Hong Kong:牛津大學出版社 Niujin

daxue chubanshe,1996 年。

謝榮滾Xie Ronggun 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Chen Junbao riji xia quan ji,

香港Hong Kong:商務印書館 Shangwu yinshuguan,2004 年。 文集論文、期刊論文

何杏楓He Xingfeung、張詠梅 Zhang Yongmei:〈訪問:《青年生活》編輯何 天樵先生〉“Fanwen: Qingnian shenghuo bianji He Tianqiao xiansheng”, 收於《華僑日報副刊研究計劃資料冊》Huaqiao ribao fukan yanjiu jihua ziliaoce,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華僑日報副刊研究」計劃」

Hong Kong zhongwen daxue Zhongguo yuyan ji wenxuexi “Huaqiao ribao fukan yanjiu” jihua,2006 年。

茅盾Mao Dun:〈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革命文藝〉“Zai fandongpai yapo xia douzheng he fazhan de geming wenyi”,收於李何林 Li Helin

(21)

等:《中國新文學史研究》Zhongguo xinwenxueshi yanjiu,北京 Beijing:

新建設出版社Xinjianshe zazhishe,1951 年。

張詠梅Zhang Yongmei:〈訪問江河先生〉“Fangwen Jiang He xiansheng”,《香 港文學》Hong Kong wenxue 總第 293 期,2009 年 5 月。

───:〈《華僑日報》副刊研究計劃─訪問《華僑日報》社長岑才生先 生 及 編 輯 甘 豐 穗 先 生 〉“Huaqiao ribao fukan yanjiu jihua: fanwen

Huaqiao ribao shechang Cen Caisheng xiansheng ji bianji Gan Fengsui

xiansheng”,《香港文學》Hong Kong wenxue 總第 260 期,2006 年 8 月。

陳智德 Chen Zhide:〈左翼共名與倫理覺醒〉“Zuoyi gongming yu lunli juexing”,收於黃愛玲 Huang Ailing 編:《故園春夢:朱石麟的電影人 生》Guyuan chunmeng: Zhu Shilin de dianying rensheng,香港 Hong

Kong: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dianying ziliao guan,2008 年。 ───:〈左翼的任務和鬥爭:戰後香港左翼詩歌〉“Zuoyi de renwu he douzheng:

zhanhou Hong Kong zuoyi shige”,收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Hong Kong zhongwen daxue Zhongguo yuyan ji wenxuexi、香港教育學院 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Hong Kong jiaoyu xueyuan Zhongguo wenxue wenhua yanjiu zhongxin 合編:《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Dushi shenlou: Hong Kong wenxue lunji,香港 Hong Kong:牛津大學出版社 Niujin daxue

chubanshe,2010 年。

樊善標Fan Shanbiao:〈學生的園地還是園地的學生─香港:《星島日報. 學生園地》初探〉“Xuesheng de yuendi haishi yuandi de xuesheng: Hong Kong: Xingdao ribao Xuesheng yuendi chutan”,《現代中國》Xiandai

zhongguo 第 11 輯,2008 年 9 月。

霍玉英Huo Yuying:〈知識的搖籃:香港兒童週刊讀者會〉“Zhishi de yaolan: Hong Kong ertong zhoukan duzhehui”,《中國文學學報》Zhongguo wenxue xuebao 第 2 期,2011 年 12 月。

報紙文章

中華中學Zhonghua zhongxue.宗家源 Zong Jiayuan:〈建設新社會與青年的 任務〉“Jianshe xinshehui yu qingnian de renwu”,《華僑日報》「學生週 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49 年 5 月 20 日。

(22)

王復Wang Fu:〈準備回國學習─給同學們的一封公開信〉“Zhunbei huiguo xuexi: gei tongxuemen de yifeng gongkaixin”,《華僑日報》「學生週刊」

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49 年 11 月 18 日。

旭華 Xu Hua:〈致同學的一封信─關於參加祖國革命工作的問題〉“Zhi tongxue de yifeng xin: guanyu canjia zuguo geming gongzuo de wenti”, 《華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50 年

2 月 24 日。

南方學院 Nanfang xueyuan.陽照 Yang Zhao:〈我們班是怎樣攪好的〉 “Womenban shi zenyang jiaohao de”,《華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50 年 2 月 4 日。

珊珊Shan Shan:〈朋友,你去吧!〉“Pengyou, ni qu ba”,《華僑日報》「學 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49 年 10 月 28 日。

夏草Xia Cao:〈迫害〉“Po hai”,《華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50 年 1 月 20 日。

───:〈我打算這樣給自己改造〉“Wo dasuan zheyang gei ziji gaizao”,《華 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49 年 7 月

22 日。

海衛Hai Wei、少萍 Shau Ping、望群 Wang Qun,、陽照 Yang Zao、辛雄 Xin Xiong:〈我們的意見─讀『在轉動中的香港青年學生』後〉“Women de yijian: du ‘Zai zhuandong zhong de Hong Kong qingnian xuesheng’ hou”,《華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 1950 年 2 月 4 日。

郭彥汪Guo Yanwang:〈閉門讀書的時代過去了─謹此獻給『咪』家們〉 “Bimen dushu de shidai guoqu le: jinci xiangei ‘mi’ jia men”,《華僑日報》 「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49 年 11 月 11 日。

陳瑩Chen Ying:〈去了!去得更久更遠〉“Qu le! qu de gengjiu gengyuan”, 《華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50 年

1 月 13 日。

黃藥眠Huang Yaomian:〈文藝工作者當前的幾個課題〉“Wenyi gongzuozhe dangqian de jige keti”,《華商報》「熱風」Huashangbao ‘Refeng’,1946

(23)

雄國Xiong Guo:〈在轉動中的香港青年學生─讀「香港青年學生再睡下 去嗎?」後〉“Zai zhuandong zhong de Hong Kong qingnian xuesheng: du ‘Hong Kong qingnian xuesheng zai shui xiaqu ma?’ huo”,《華僑日報》「學 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50 年 1 月 20 日。

鄧棪華Deng Yanhua:〈香港青年學生再睡下去嗎?〉“Hong Kong qingnian xuesheng zai shui xiaqu ma?”,《華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49 年 12 月 23 日。

鍾廷明Zhong Tingming:〈新的開始,新的躍進!─給一羣同學〉“Xin de kaishi, xin de yuejin!: Gei yiqun tongxue”,《華僑日報》「學生週刊」

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49 年 2 月 25 日。

藍橋Lan qiao:〈改造思想與改造生活〉“Gaizao sixiang yu gaizao shenghuo”,《華 僑日報》「學生週刊」Huaqiao ribao “Xuesheng zhoukan”,1949 年 5 月

(24)

審查意見摘要

第一位審查人: 本文通過1947-1951 年香港的《華僑日報》之「學生週刊」討論 當時「左翼共名與青年文藝」現象。這究竟是時代的普遍現象? 還是如作者所說,係文藝青年之「自我改造」?是戰後左翼文藝 陣營在自己報刊之外,向「中性媒體」的滲透和影響?本文最大 的發現應該是第二節所述該刊之編者陳君葆,惟如何發現?是否 前所未見?皆未交代。什麼人編什麼刊物,陳君葆的資料太少, 署名「編者」的相關文章,宜適度引述,以明其編輯理念,應可 探討他刊載具「左翼共名」文章的背景原因。 第二位審查人: 四五十年代之交的香港,處於歷史大變動的特殊位置,各種意識 形態力量都在施展影響,其中,左翼文化的影響如何生長是一個 有趣而重要的話題,長期以來卻因為各種原因被學界所忽略。本 文就此提出自己獨特的觀察,追溯一段早被遺忘的文藝青年「自 我改造」史,從傳媒學的角度看,有利於我們發現一段幾近塵封 的傳媒史:內戰後左翼文藝在陣營以外報刊,如何發揮左翼共名 的滲透和影響力;從思想史的角度上,則幫助我們進一步把握現 代左翼思想進入青年階層的生動過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麥樹堅散文集《對話無多》作序的葉輝指出,收錄 於集中的另一篇作品《家訪》,曾獲 2002 年中文文學

2012年香港招生介绍 年香港招生介绍 年香港招生介绍 年香港招生介绍 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主頁 >課程發展 >學習領域

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中國語文教育 > 中國語文教育- 教學 資源 > 中國語文(中學)-教學資源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 馬碧雯副校長 17-10-2019... 支援教師教授初中學生學

文學學習範疇 透過感受、欣賞 中國古今名家名 作,學習中華文 化,提升文化素 養。. 文學學習範疇

潘銘基, 1999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 及文學系,繼而於原校進修,先後獲得哲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