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與人文藝術的對話,電子影像創作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科技與人文藝術的對話,電子影像創作戰"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張恬君

目 U=

時常在靜穆的深夜獨坐,於凡俗雜膚、逐漸洗按之後, 感受到性靈的浮升,像是翱翔在無邊無際的蒼穹。於藝術 上的追求,起初像是想飛的渴望,想進入那光與安詳的世 界,慢慢的這種渴望真切如失散已久的小孩,亟欲飛奔至 母親溫暖的懷抱。常在想,人生啊!這一路行來,支持我 的是人間的摯愛與對藝術的熱情。曾經,與死神貼近,驚 覺生命的無常與脆弱,浴火重生後,每一次日出都是一個 讚嘆與感恩。創作的歷程,好似用生命的丹青筆墨,刻劃 心靈的意象,氣韻的生成己在形象之外。 自幼以來,便嘗試各種媒材去滿足創作的慾望。在物 質缺乏的童年,一小片紅磚瓦,就可在曬穀場的空地上, 忘情地揮灑整個想像世界。有時意猶未盡,便拿父親的粉 筆往牆上塗抹。一天夜裡,父親給7 我一疊白紙與一盒粉 臘筆,外加一顆紅亮亮的蘋果當靜物寫生,希望我的創作 衝動,別再引起眾怒 G 在昏黃的燈下,仔細描繪的不僅是 昂貴的水果,更有父親深切的期許與包容,當時畫在白淨 紙張上的滿足感此生不忘。稍長,父親帶回來了一位書法 老師,用毛筆與棉紙安定了我那一顆青澀又狂亂的心靈。 當藍裙換下,穿上母親親手燙的過膝長黑裙,頂一個西瓜 皮進入彰化女中,李仲生老師引領我進入了一個藝術的殿 堂。老師帶著我們扛著畫架爬上八卦山,遊目騁l雯,與濤

主題探討

7

l

電子影像創作觀

科技與人文藝術的對話

來去之間 1997 電腦繪圖 35.23 吃 5.02 em 張恬君

(2)

擇流水、陣陣松濤對話,我們發現水彩筆在自然美景中,竟像精靈一樣地飛舞跳躍起 來,那種透明感,反應了心境的輕靈。然而,繪畫的訓練並不是永遠這麼愉悅的,就 像心的悴鍊,需要熬得住苦,耐得住煩。多少週末一遍又一遍地畫那個牧羊神,畫得 石膏像都要掉下眼淚,老師卻從不改畫,只要我們摸出自己的路來,自己去感受調子 的變化,與質感量感的把握。幾年的苦修,終於獲得進入師範大學美術系的機會,就 像一隻鷹帶著理想,自彰化起飛,俯衝至師大,雄心萬丈。看著師大路上美術社琳玉良 滿目的繪畫材料,只想如何去熟悉他們。四年之間,承要系主任梁秀中教授與諸位師 長的教導,對各種媒材都接觸到了,其中最鍾情的還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毛筆。總覺得 書法的線條具有一種生命的律動,深深吸引著我,在筆歌墨舞的靈動中,焦慮的心得 到平息。還有國畫的筆墨、設色、佈白,耕耘著追求神韻的心靈。國畫組兩年的磨 練,成就了胸中的逸氣。 婚後,於 1987 年負笈太平洋的彼岸,剛好是Macintosh II彩色電腦問世。第一次接 觸電腦,對於螢幕就是畫布,滑鼠就是畫筆的概念,感到新奇,也頗詰異,為何筆不 是直接與畫布接觸?電腦作為一個繪畫的媒材,激起了我許多的新嘗試。良好的手眼 協調,讓滑鼠馴養在我手下,真的可以像畫粉彩、油畫一樣,作盡意的堆疊,因為是 色光混色的關係'一點也不怕髒,而且每個階段都可以儲存,每一個階段都可發展出 不同的可能性 O 最妙的是,同樣一幅畫,抽換色盤之後,便展現不同的風情。慢慢的

undo

(復原)的功能出現了,更加讓我們放心大膽的去嘗試與營造。影像處理軟體的 運用,對藝術家來說更是如虎添翼,以往只能在暗房處理的工作,現在就可以自己在 電腦中完成 O 電腦一方面可以用來預示見效果,更可以用來完稿。電腦的功能日益增 強,應用軟體從繪畫、製圓、桌上排版、影像處理、 3D動畫到多媒體軟體組合起來, 像是我的數位畫箱,時而補傳統媒材之所不能,時而與傳統媒材結合 O 尤其在任教於 交通大學之後,有了更豐富的電腦資源與生命體驗。目前研究正朝向虛擬實境的美感 經驗與其間創作的可能性,這些成果將用以抒發人文的關懷、頌揚生命的光華。

傳統書畫之涵養

兩千多年來,中國書法早已被視為一種藝術。中國書法之所以能成為一種藝術, 文字的獨特造形與字體的多元變化為其主要原因。它和音樂、詩詞、繪畫有著相同的 地位,許多學者對書法藝術有很高的評價,個人自年少便深深著迷 O 雖然中國書法歸屬於視覺藝術'卻具有極高的音樂性。就如音樂家用樂器來詮釋 音樂一般,書法家用筆賦予文字以生命。從許多觀點看來,一件書法作品就像一首 歌,每一筆畫好比各個音符;一個字好比一段和弦、旋律。字與字之間關係的安排仿 如-首歌的旋律,令人感到和諧與統一 O 一般鑑賞家認為書法可以反應出一個人的真 性情。書法家藉每一筆畫來抒發內心的情感,所表現在書法上的精神和中國山水畫一

樣,首重「氣韻生動」

。西音衛夫人(

A.c.

272-349

)的筆陣團中對於字法中的點畫

有如下的形容,-一」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如高峰墜石,磕磕然 勢如崩也;

,-

I J 如萬歲枯藤。書法家對於其筆下的一點、一線都視為一種藝術的表 現,是一種對自然俯仰觀照之後的反誨,而不僅止是寫一個字而已。每一個字都是一

交大友聲

8

位;呆立正晶磊平拉克軍

(3)

個個體,被賦予獨立的生命,毋需了解其字義亦可欣賞其形式之美 O 現代抽象藝術家康定斯基在他 1912年所發表的文章「形式的問題 J 中提到:關於 字的具象與抽象有兩種效果:第一,字是有目的的符號,第二,字原本~形式,從而 由形式的內在共鳴獨立出來,自我完成 O 對我們來說,這兩種效果是很重要的,因為 它包含內在與外在的意涵,而這發自內在的共鳴正是藝術表現形式最深沉的內在力 量。內在的共鳴是形式的靈魂,唯有藉白內在的共鳴才能賦予形式以生命,因為形式 是內在思維的外在表現 O 在這樣的美學架構之下,中國書法找到一個定位,因為每個 中國字都代表一個意義就如一個有意義的符號一般。然而排除這功能性以後,基本上 中國書法家視文字為一個相似於康定斯基所提的,根植於內在共鳴的動態形式。 在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者放棄對現實 的描寫,在此原則之下,藝術家的想像力 可以激發他們去探求種種抽象形式之間的 關係。有時,由於西方人對中國字並不熟 悉,而誤以為中國字是一種抽象藝術'尤 其是當他們看到行書和草書的時候。只要 書法家接受了這個可辨識的規則,他就較 能接受這種自由的藝術形式。撇開這個規 則的限制,一個中國的書法家經由他運筆 技巧的力與美、靈敏的構思、對佈局的獨 特見解和創造的靈感,得以自由的表現藝 術創作。對個人而言,唯一重要的課題是 對自我的探求與了解;唯一的練習是一種日憶 1997 電腦繪圖 38.19可 4.05 em 張恬君 自動而不拘形式的創造,是一種自我的覺 醒,使藝術生命得以延續。

電腦做為藝術創作之工具與媒材

選擇電腦作為藝術創作的土具,一般而言,因為它具有以下幾點特性,優於傳統 的媒材: 1.精確性 (precision) :以往除非是非常訓練有素的手,否則很難畫出精準的幾何圍 形,經由電腦的幫忙,可以很精確的畫出很複雜的團形 O 這個特{生鼓勵了許多製 圖能力不好而具美感的人,重拾畫筆,只不過現在握的是滑鼠或感壓筆。 2. 複製|生 (iteration) :單元的快速複製,可以無限制地開展新的佈局,在重複中達到 美感。 3.變形1、生(transformation) :可以任意將圓形放大、縮小、旋轉、平移、變形、剪貼和

編輯,這種操弄方式非常契合後現代美學的精神。從 SIGGRAPH

Slide Art

Show 入

選的作品看來,可以印證 Lovejoy (l 992) 所說的電腦藝術是後現代主義的象徵,空

間的不合理性、不連續性,與複合的拼貼于法大量地被運用,這和影像輸入

盟主題探討

(4)

主題轉諒川

(input

device) 科技的進步有很大的關係 O 4. 意外性 (serendipity) :這是電腦在必然性之外的一個偶發特質,雖然潑墨山水也有 意外性,電腦的意外性卻是龐大運算的結果,可以做實驗性的探素,而得到意想 不到的畫面。 電腦繪圖的萌芽起始於 50年代,這個時期當中,電腦本身仍舊屬於初始的技術研 發階段,應用的層面,也大多限於數字的運算和科技的使用範圍當中。 60年代電腦藝 術開始它初期的發展,主要從事電腦繪圖研究的人並不是藝術家,而是一些從事電腦 科技研究的科學家,在這個階段裡只是少 數科學家作藝術性的嘗試,同時電腦的處 理和呈現能力,大致也還是著重在數字的 運算,即使發展出一些圓形處理的功能, 也很少被用在藝術的表現上,即使有也大 多為由點、線、面構成的黑白抽象圖像。 70年代到 80 年代,個人電腦發明,硬體價 格下降,簡易繪圖軟體出現,藝術家們逐 漸接受利用電腦從事創作的可能性,成為 電腦的使用者。 80年代到 90年代,電腦科 技發展快速,可稱為是整合聲音、影像、 文字和動畫的多媒體時代 O 此時期的電腦 藝術創作已不再是個人獨創的時代,而較 趨近於結合各種特殊專業知識的集體創 作。在日新月異的新科技進步洪流中,藝 術家扮演的角色是探索者。 90 年代到未 來,互動式的繪圖網路 (Graphic Net) 以及虛 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 是一個已成型的趨 勢,這時候藝術家肩負的責任是帶領人們慾望 1997 電腦繪圖 2 1. 59*30.9cm 張恬君 走進一個新紀元,一個美麗新世界。 根據 Edward

Angel (

1990) 的定義,電腦藝術可謂「舉凡藝術作品在創作產生與 展示的過程當中,曾經使用到電腦的創作作品」。在如此廣泛的定義之下,不論是現 有影像的再製、現有創作使用工具的模擬、立體空間、虛擬視覺效果、經由資料的輸 入而使電腦自己產生的影像、甚至於多媒體的互動式影像呈現與動畫,都屬於電腦藝 術的領域。 電腦藝術的特質大致可歸納為下列幾點:1.形式的反覆 ;2 隨機即興式汀,可變的 視點; 4. 現實世界的模擬; 5. 豐富的紋理與質感; 6. 多樣的色調變化; 7. 設計元素性程 式運用。電腦在處理媒材或創造思考中可能偏向理性層面,而其基本使用元素都有 4 般藝術的共同特質。

Frank

Popp巳r

( 1993

)在介紹電腦藝術時,曾就技術層面所做的分類情況,將電腦

交大友聲叩

主主立起孟晶耳聾

(5)

事;誰奧

藝術分為兩大類四小項來介紹: 1.主要使用傳統創作方式的: 1) 數位影像:包括任何一種繪圖方式下所產生的影像。 2) .3D計算模擬的影像:包括靜態的以及動態的影像。 2. 電腦本身會做即時的思考,而且能夠與人交互反應的:

1

).電腦能夠根據輸入的資料自行產生數位化影像,而且這個影像結果可以隨時配 合輸入資料的改變而修正,如碎形藝術。 2). 影像的產生是即時而且與使用者之間有交互作用的,如互動式多媒體與虛擬實 境。 若以美學特質的角度來看,電腦藝術創作形式可分為下列四種: 1.模仿 (mimetic) :任何一個新的媒體藝術產生,早期都要模仿繪畫風格,如早期的 攝影藝術與錄影藝掉了都一樣,模仿傳統媒材的創作,從中了解媒材的特|生與限制 性,電腦藝術也不例外。 2. 衍生 (deri

vative)

:熟悉電腦媒體之特性與極限性之後,從傳統形式的特質中跳脫 出來,衍生個人風格,並符合現代或傳統風格及美感的標準。 3.創新 (innovative) :對現有的電腦藝術作品做變化,發展新的演算法。例如將數位 化的樂音改變屬性,變換為色彩,這是過往的媒材所不能做到的。 4. 突現(巴 mergent) :充分利用媒體獨特的性質來孟現,如互動性多媒體使用者的主控 性、虛擬空間的探索與無盡空間的馳騁。 電腦繪圖與電腦動畫可謂科學與藝術結合的中介,從各種觀點來看,兩者之間的 轉換很順利,有的層面卻相互矛盾。從美學上來講,傳統藝術對作品的真實性、原告 I) 恆、獨特性與其影響力及鼓舞力非常注重;相對的,電腦藝術的可複製性與冰冷的 展現方式最被非議,電腦藝術是否需要另一組的美學規範是最被關心的議題。電腦藝 術的價值在於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覺經驗與張力,廣泛地運用網路 (networking) 推廣藝 術訊息,並能加上即時互動 (i日t巴ractivity) 的因素,這些都是傳統藝術所不能提供的。個 人甚而樂觀地認為藝術氣質 (aura) 的歷時性與崇高性,透過藝術家的獨特品味,會經 由網路而廣為流傳 O

虛擬時代之藝術哲學

藝術是文化有機體的表現系統,經常反應社會結構的轉變,並且往往超前於社會 大眾的意識 o 1800年代中期,當印象派運動興起,打破過去藝術創作形式,觀賞者經

歷了石器時代以來最大的轉變,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而印象主義就是此巨大轉變

的反應。同時,這一時代巨輪並不因工業時代的來臨而滿足,反而在工業科技進步與

人文科學發達的促進下,更是日新月異的加速轉變,在坦短的一兩百年間,又即將改

造人類的生活,進入所謂的第三波世界,此一轉變在多元多向的藝術表現中表露無 探 遺 C 後現代主義學者范裘干 U(Venturi) 提出複雜與矛盾理論,主張具有象徵意涵的折衷 討 主義,傾向風範主義的表現手法 極端的對比與矛盾,不和諧與不穩定。影響所及 11

(6)

主持攏,譜一…叫

交大友聲

MM

出現了大量的拼貼、不協調與反比例的圓面構成。拼貼已然成為後現代藝術的 4固特 徵,電腦的複製與拼貼的功能恰巧適合於後現代藝術的創作 o 科技的進步加上資本主義的商業取向,使得媒體藝術能以各種眩目多菜的姿態出 現在藝術的舞台。虛擬時代的藝術普遍出現了以下幾種特徵: 1. 跳躍性與不確定性 一切都是留待觀察的現象,充滿不確定性與碎裂性。電視的發明與林立的電 視台,給予觀眾太多的選擇,任由觀眾隨意而無目的地轉台,由片段的訊息,去 拼裝或許一點也沒有意義的世界 O 空間是如此的無限,又難以掌握,似乎充滿了 可行性,卻又不知道去路在哪裡?

2. 淺盤文化的平面感

作品的審美意義深度被削減了,不再提供深厚的實體內涵,它消解意義,拒 絕解釋,並削平深度模式。一切從本質走向現象,從深層走向表層,從其實走擬 像 (simulacrum) ,從符旨 (signified) 走向符徵 (signifier) ,也就是從真理走向本文

(text)

,只重視媒體可以展示的表象,較少關心內在深層的表現 O 3. 歷史意識消失的斷裂感 歷史意識的消失,使身處處擬時代的人們告別了傳統與歷史,在非歷史的當 下體驗斷裂感。歷史事件被轉換成了照片、文件、檔案,而這些只記錄了早已不 存的重要事件或時代。非連續性的時間觀,使語法和時間的組織完全消失了,只 剩下純粹的符號。也就是說,在人的認知裡只有純粹的、孤立的現在,與過去和 未來的時間斷絕關係 D 於是人就變成失根的蘭花,無法在這個斷裂的、破碎的世 界吸取養分。 4. 主體消失的去中心化 主體,原本固有人的中心地位和擁有身為萬物之靈的尊榮。然而,受後現代 主義影響,主體喪失了中心地位,最本質的東西不在自我身上,也不在他人身 上,而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或被分割了的人或物身上 o 人沒有了自己的存 在,無法感知自己與現實的切實聯繫,沒法將當下與歷史還有未來產生關連,更 沒辦法將自己統整起來 O 這是一個沒有中心的自我,一個沒有任何身份的自我。 這種主體性的喪失使藝術也成了純客觀的物的堆積,容許許多同等的意識中心, 不連續的情節拼肢,散點透視,與同時有多位敘述者。 5. 複製現象所產生的距離感消失 傳統美學總是要求審美尺度具有距離感,像是移情說與心理距離說,而後現 代美學顛覆了傳統美學觀。現在我們正面臨著經由攝影、影印機、錄影、電腦等 技術無止盡複製的圖像,而這些圖像正大量而不斷地重複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 之中,它們能夠被凝止、切割、放大、拼貼、剪接。複製'使得藝術作品不需要

拉品品主i告主主昌平耳

(7)

原件實體的出現,而打破時空的限制。班雅明 (Benjam日1) 認為藝術品的價值不再 是作品本身是否屬於真確的原件,而在於藝術品的展出價值(exhibition

value)

,也 就是所謂被觀看的形象。當反覆再三被觀看成為熟悉的形象時,連最原始的原件 也不過是另一件熟悉的形象。以電影為例,人們看到一部影片的任何拷貝都是相 同的,藝術的獨創性消失了,藝術成了擬像。複製帶來了距離感的消失,因為原 作已不存在了 o 藝術不斷地在探求新的表現形式,對於傳統美學的顛覆其實也只是一種對當時社 會現象的反應,後現代的現象看似混亂不合理,倒也不失為一個反省的新契機,至少 它讓次文化有被重視的機會。我們應採取的審美態度是以映象藝術去反應出科技的其 實、社會的其實、人內在的真實,而終極的其實應該是兼容心物這兩種現象的自然。 人的實體意涵,要再重新找回來,要以人文、藝術與科學去彰顯人的主體性。 隱喻與生命體證

近代的研究顯示隱喻 (metaphor) 的研究有助於對藝術創作之創造力 (creati

vi

ty) 之了

解 (Hausm 悶, 1989) 。個人認為適當的隱喻,有助於對藝術生命的認同與支持 G 水的種 種屬性所外顯的特質,恰巧與個人的人生觀與創作觀不謀而合。基於日本禪師黑由孝 高(別號如水)以水為師所提出水五則,個人演繹為自身可資奉行的準則如下: 1 自己活動,並能推動他人的,是水 人的價值不僅在追隨先賢與師長腳步, 提升自己,更要提攜後進。自我期許成為一 個有良好影響力的老師,藉由自身對生命反 省的創作與理念的發表,激發學生的動力。 2 經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對於藝術創作的媒體與形式風格並不侷 限,樂於探求新的美學方向。 3 遇到障礙物時,能發揮無比力量的,是

遇到挫折時,以堅強的意志力去克服,

波,心 1995 電腦繪圖叮叮叮 7 日4cm

老子道德經對此早有很深的刻畫,以柔克張恬君 岡~ ,充滿耐心,而不急躁。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 敦,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 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 I 受圍之垢,是謂社櫻主;受國不

主題探討叮

(8)

祥,是謂天下玉。」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 4 以自己的清潔,洗淨他人的污濁,有容;青納垢之度量者,是水 自身的理念固然重要,但也要有接受別人不同意見的雅量,同時也要隨時虛 心受教。道德經中的描述,深得我心。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 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泊,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芋,故無尤(老子第八 章)。 ?士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 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 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第六十六章)。 5 汪洋大海,能蒸發成雲、雨、雪、霧或凝結成冰等,不論其變化如何,皆

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水雖然有氣、液、固三態,他的分子結構依然不變。這代表著不管藝術創作 使用的是何種媒體與形式,內在的本質都不會改變對人文的關懷與對藝術的熱 愛。 電腦影像的生命力 在以往菁英主義社會中,藝術是貴族及菁英的奢侈品,真正的藝術品只供少數人 欣賞,一般平民只能在宗教儀式下感受美的經驗。進入工業社會後,凡事請求效率, 商品大規模生產,藝術在某種程度上也被大量複製,藝術家的聲名似乎也由於作品的 廣為流傳,而與其作品價值相輔相成。因此在工業社會的科技化、制度化特質下,產 生了大量「藝術作品」的機械複製品,尤其是科技 F 的產物 電腦影像 的複製過程 更是輕而易舉。班雅明 (W Benjamin) 認為錄影技術與彩色印刷技術的發達,雖使靈 光消失,卻使藝術的流傳更為普及,也有令人振奮的藝術資源社會分配;然而,阿多 諾(1.

W

Adorno) 提出的警告也值得重視。他認為當錄影技術與彩色印刷技術和資本 主義運作邏輯相結合時,複製品將逐步取代原作,在人所能知覺的世界中,美感將鈍 化,亦將徹底遺忘人的實體義涵 O 如今影像文化興盛,人們透過影幕了解世界,其結 果如看霧中霧,做夢中夢,無法透徹真相。電子影像技術的發展應該是有利於傳導社 會文化的其實與科技的其實一甚或內在的真實。但是,如果沒有人文藝術的本質指引 的話,終究會迷失,因為藝術是一種喚醒,是一種覺知的清明,叫我們排除迷霧,叫 我們知道來處,叫我們在紛擾的媒體世界中,找到歸處,得到平靜。 單單

大 站在藝術創作的立場,電腦繪圖不應只是擬真與視覺化的輔助工具而己,電腦繪 友 圖本身應該有其豐富的意涵,透過藝術家深刻的生活體驗與思維,創作出具有人文關 聲 懷與藝術價值的作品。電腦作為創作的工具,目的和傳統工具的使用並無不同,差別 在電腦的可擴充性,電腦的能力是根據藝術家的需求而日益升級。換言之,電腦也是

14

(9)

一種可以被創造的媒體。西方藝術演進早己進入多元化的表現,從媒材的顛覆到傳統 價值的批判,電腦藝術已融入生活,成為時代的現象,也是未來的走勢。如果把電腦 藝術劇作侷限在技術和實用的一面,只知道「如何」去做,而不知道「如何」的問題 之前,還有「為何」的問題,將造成缺乏創造性的作品。因為世界固然包括認知活 動,也含有一個超越的心靈世界 O 德國導演文﹒溫德斯曾於 1987 年拍攝一部電影「欲望之翼 J '內容是描寫兩個天 使對人世間的觀察與體會。在這部電影中,兩名天使他們只能看到黑白的畫面,他們 既觸摸不到所觀察的人和物體,他們也嗅不到四周的氣味,但他們能夠聽到人心裡的 聲音,而其中一位天使即在這樣的觀察之下,決定回到人間,去體會其實的人間生 活。我想,當我們透過了電腦的影幕觀看影像時,那種感覺就好像是天使在觀察人間 一樣,對於這樣的虛擬影像我們摸不到,也感覺不到,但我們卻能從這樣的影像當中 去領受實際的生活,也能從這樣的景象當中獲得感動,因為我們不只用眼睛看,也用

心去感受。

就如同法國小說家安特瓦德里修伯里在他的名著「小王子」中所提到的,最珍貴 的東西用肉眼是看不見的,我們必須用心靈去體會,只有心靈能夠感覺。如果我們 能經常保有審美的態度,是生活的創造者同時也是生活的欣賞者。如此我們的胸襟才 能像一朵花似地展開,接受陽光、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義,體會它深沈的 境地 O

張恬君 (Tien-Chun

Claire Chang)

學歷 美國馬利蘭大學美術教育博士(1989-1992) 美國馬利蘭大學美術教育碩士(1987-1989)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78-1982) E見職 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專任副教授(1992-)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兼任副教授(1993-) 空中大學映象藝術學科委員兼召集人(1996-) 經歷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電腦藝術講座(1998

)

教育部美國地區文化講座 (1994) 美國 Phi

Delta

Kappa 學會會員 (1990)

美團馬利蘭大學教育科技中心研究助理 (1987

-1992)

彰化市陽明圈中美術教師 (1983-1986) 師大書法社社長 (1980-1981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各組自行設計問題,加上藝術家帶領彩繪 地景藝術的經驗。發現學習效果比在教室更好。當然,出發前 在教室的引導合作學習也是不可忽視的。”理解 感受

• 家長表示欣賞子女的作品及創作 過程,並認同藝術發展對子女成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作為 19 世紀最傑出的藝術家,梵高熱愛生活卻倍 感艱辛。他的畫像目光鮮明,紅髮、紅鬍子、稜角 分明的臉,浮現躁鬱不安的心情,從畫作中看到他

宋代文化的繁榮與當時人們從文化角度吸收佛教的養分,應用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科目: 中文 英文 數學 常識 視覺藝術 體育 音樂 普通話 電腦

新高中課程中國語文科第十個選修單元:「普通 話與表演藝術」中提到的學習目標,正是期望學 生能「欣賞不同類型的普通話表演藝術,學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