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學. ‧ 國.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從愛爾 蘭自治運動觀察 治 Parliament in the 政of British The Transformation 大 立 Nineteenth Century──As Seen from the Irish Home Rule Movement.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周惠民博士 研究生:呂鴻祺. 中華民國 108 年 07 月. DOI:10.6814/NCCU201900924.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1900924.

(3)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1‧. 目錄 目錄................................................................................................................................ 1 謝辭................................................................................................................................ 3 摘要.............................................................................................................................. 11 Abstract ........................................................................................................................ 13 第一章、緒論.............................................................................................................. 15. 政 治 大. 第一節、研究動機 ............................................................................................. 15. 立. 第二節、文獻回顧 ............................................................................................. 18. ‧ 國. 學.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 30 第二章、愛爾蘭民族主義.......................................................................................... 32. ‧. 第一節、羅馬公教解放與撤廢運動 ................................................................. 32. y. Nat. io. sit. 第二節、費尼安運動 ......................................................................................... 36. al. er. 第三節、愛爾蘭土地改革運動 ......................................................................... 41. n. v i n Ch 小結 ..................................................................................................................... 48 engchi U. 第三章、17 至 19 世紀英國的轉變........................................................................... 52 第一節、商貿與海外擴張 ................................................................................. 52 第二節、國會之權力消長 ................................................................................. 61 第三節、三次國會〈改革法〉與國會權力結構的改變 ................................. 69 小結 ..................................................................................................................... 76 第四章、國會結構改變的關鍵——愛爾蘭黨.......................................................... 78 第一節、「愛爾蘭議題」 ................................................................................... 78 第二節、愛爾蘭黨人、國會與愛爾蘭自治 ..................................................... 83. DOI:10.6814/NCCU201900924.

(4) ‧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第三節、自治法案的提出與國會上議院權力的終結 ................................... 101 小結 ................................................................................................................... 111 第五章、結論............................................................................................................ 115 英國憲政上的轉變............................................................................................ 115 愛爾蘭人的焦慮與情緒.................................................................................... 119 20 世紀的國會與英愛關係............................................................................... 121 參考書目.................................................................................................................... 125. 政 治 大. 史料.................................................................................................................... 125. 立. 傳記.................................................................................................................... 138. ‧ 國. 學. 中文專書............................................................................................................ 139. ‧. 英文專書............................................................................................................ 144. sit. y. Nat. 期刊論文............................................................................................................ 147. io. al. er. 學位論文............................................................................................................ 149. v. n. 網路資源............................................................................................................ 149. Ch. engchi. i n U. DOI:10.6814/NCCU201900924.

(5)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3‧. 謝辭 歲月是把殺豬刀,從 18 歲到現在廿九,胖了 20 公斤,在政大、在臺北住了 11 年,又可應證白駒過隙這句成語;猶記得白先勇那本《臺北人》 ,每個故事都 在闡述不同的主角,來到臺北,有的歷經上海的繁華,繼續招呼過往的各方名流, 在臺北落腳之餘,還要持續那個「滬式生活」;有的歷經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只 抓住「一把青」,然後拋下年輕喪夫的哀痛,搖身一變,成為臺上搖擺、千軍崇. 政 治 大. 拜的歌星。我邊讀這些故事,邊思考著,這些人當然是白先勇筆下創造出來的虛. 立. 構人物,可因為其個人的人生經歷,所以又可能帶著幾分真實,是現實人物的反. ‧ 國. 學. 射與影子;而我一個高雄北上的子弟,在繁華的首都都會,是否又跟他們一樣, 以一個異鄉人的身分,掙扎於過往與今日生活的差異?我不會像《海角七號》那. ‧. 位兩光郵差阿嘉一樣,摔了吉他,高喊「操你媽臺北」;我在這裡反而有種安定. y. Nat. er. io. sit. 感、熟悉感,因此羅大佑《鹿港小鎮》一曲說的內心告白,不適用在我身上,畢 竟我的家鄉本來就有許多霓虹燈,更何況,當初我幾乎是帶著「合法逃家」的期. al. n. v i n Ch 待來到這裡。我有的,只是隨著學識的增長,而意識到的「原鄉」困惑:身分證 engchi U 跟出生證明書,都寫我出生臺中,但我又在高雄報戶口、長大,同時,爺爺、父 親的籍貫是浙江東陽,然後在臺北一待 11 年,那我究竟是哪裡人? 能完成這篇論文,首先要感謝父母兄嫂與姑姑的支持與鼓勵,不論在心靈上、 物質上,他們都無條件的支援前線,讓我很大一部分沒有後顧之憂。我相信,他 們對我遲遲無法完成論文(又換了 2 次題目!從德國到 16 世紀英國再到 19 世紀 英國),應該是很焦急的,但又不好多問;逢年過節,遇到攻勢凌厲的親友,還要 充當我的前鋒、側翼,替我化掉無數的拳腳刀劍,我想,無論是張三豐、張無忌. DOI:10.6814/NCCU201900924.

(6) ‧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或是郭靖、七公、藥師,也無追吾家人武功之出神入化。家母尤其偉大,在我眼 中,雖然他是嚴厲治家的「主婦」,從家庭收支、燒飯做菜、家務、小孩課業再 到理財等,幾乎無所不能,也是這樣一位嚴厲的母親,在我哭著說不想再學英文 時,他卻鼓勵我繼續學下去,且每週督促我完成英文補習班的課業。就是這個學 英文的堅持,讓我現在讀懂原文文獻、完成這篇論文吧! 能進入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就讀,可說是我畢生的榮耀與驕傲;在政大認識 許多師友,是我人生目前為止,不可抹滅的一頁篇章;興許父母曾出於擔憂,表. 政 治 大 示過反對,但我對讀歷史,幾乎是義無反顧、毫不退縮,我想,這也是受到高中 立. ‧ 國. 學. 導師許純瑋老師跟大學姊王嘉慧老師的鼓勵吧!. 感謝諸多系上師長的教導與提點,讓我可以學識滿滿的畢業離開。恩師周惠. ‧. 民教授,從大一結識到現在,他那口含滷蛋、但又字正腔圓的北方口音,偶爾配. y. Nat. er. io. sit. 上幾句標準老臺北閩南話,加上留學德國造就的標準德英語,以及深入淺出、融 會貫通的世界史,在在都影響我深遠,啟發了我主動探求世界史的渴望,甚至間. al. n. v i n Ch 接引領我走上研究世界史的道路。與他每週的固定會面,有責罵、也有對我的消 engchi U. 遣與各種閒聊,都讓我如沐春風,得到許多啟發與靈感。他是我從 18 歲以來, 永遠的偶像,也會跟諸多同儕一樣,永遠記得他那句「是嗎?!」 自己指導教授周惠民老師,自當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於論文方向和主 旨,也都蒙偶像的提點,但還得提到的,是本系林美香、崔國瑜及東華歷史系的 劉慧等諸位教授。美香、國瑜二位姊的課堂上,每週的英文文獻和材料,當時真 是一大地獄,但也訓練並提升了我的英文閱讀速度,對我如今完成論文,幫助非 常大。雖然本系美香教授才是開設英國史的老師,但我卻不知怎地,從來沒跟到. DOI:10.6814/NCCU201900924.

(7)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5‧. 課。直到確認論文要走英國史方向(雖然一開始設定的年代跟後來不一樣),就深 感自己在英國史方面的不足,於是每週到臺大旁聽,並跟著一起讀每週的指定閱 讀,這對我日後開啟英國史的研究、資料蒐集、原文文獻閱讀,都有很大的啟發。 我曾長期在學生會體系服務,歷任學生議會秘書、議員、各種委員會的召集 委員、副議長、議長,又在幹事會做過約半年的公共關係部長,最後被提名擔任 評議委員會主席後,從學生會退休;開啟我學生自治生涯的,是當時的副議長、 阿語系的蔡劼甫。學校中,諸如校務會議、學務會議、教務會議、總務會議、學. 政 治 大 生申訴會…等,都參加了不少,也跟許多學代夥伴沒日沒夜的一起奮鬥過,像林 立. ‧ 國. 學. 家興、徐巧芯、鄭雋聿、侯允夢、金允凡、游雅茜、陳熙元、曾韋霖、宋欣倫… 等等。還有更多學生自治過程中,認識的夥伴,像王致潔、林慈媛、林威呈、陳. Nat. y. ‧. 奐宇、許翔甯、陳柏翰…等,真是細數不完。. er. io. sit. 課外組前後任的輔導員楊芬茹姊、韓明愷老師、王千蕙學姊,都曾是我騷擾 和傾倒情緒垃圾的對象,很感謝你們忍受我這麼多話,讓我暢所欲言,也陪我打. al. n. v i n Ch 發了許多翹課或耍廢的時間。古孟玄組長也給我許多關照,並持續鼓勵我在迭遭 engchi U 學術困境時,勇敢面對。時任學務長、現在的副校長朱美麗老師,則是以他一貫. 的臺灣苟語、精明獨到的眼光與恪守原則的個性,看顧著我在政大的成長。剛退 休的盧世坤秘書,則是以他一貫和藹的態度,於每次碰到時,關心我的近況。 身為長年的住宿生,在政大 11 年中,有 10 年都住在宿舍,特別感謝住宿組 前後任組長陳永安教官、古素幸秘書在許多突襲式的拜訪中,聽我闡述自己的意 見、給我許多寶貴反饋。住宿組的諸位同仁與各宿舍區的輔導員,我幾乎都認識, 如張君豪爸爸、曾偉哲老師、陳幼君老師、陳哲良老師、利子安老師、吳玲昀姊. DOI:10.6814/NCCU201900924.

(8) ‧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姊、楊孟潔「同學」、曾詩韻老師、陳泓仁哥、王業安大哥、洪鶯萍老師、張華 芳老師、施安鍾老師、董建平大哥等等。給我最多照顧與關心、喇賽喇最多的, 就是自 123 舍的邱俊榮大哥了,不僅在擔任舍顧期間,也在宿服會業務上,做為 宿舍行政最堅強的後盾,希望你好好吃午餐,不要一直餓肚子自虐。感謝政大住 宿組,賞我一份工作,也賞我一個在臺北的家,無論未來住在哪,我都不會忘記 宿舍那熟悉的霉味,與方便的浴室、洗烘衣機、一直吃錢的販賣機和進出大門那 個會發出「逼逼」聲的門禁刷卡機。. 治 政 大 由於曾多年擔任校務會議學代,所以跟秘書處一組的同仁也都算熟悉,如前 立 ‧ 國. 學. 不久退休的張惠玲秘書、葛靜怡葛姊、謝宜玲姊等,以前非常疼我的許怡君姊; 另外,還有前校長秘書、現在教育部服務的黃蘭琇學姊、認識多年的鄭元齊姊、. ‧. 到別校服務的羅皓恩小豬姊,他們都非常關心我的近況。在整座行政大樓中,秘. Nat. al. er. io. 終於要畢業,希望你們在天子腳下,仍一切順心。. sit. y. 書處是我另一個常常閒晃話家常的地方,你們也聽了多年我的嘮叨廢話,如今我. n. v i n Ch 身為歷史系資深學生(97-108),歷史系行政人員也是我最常接觸、最常喇低 engchi U 賽、最常團購、最常分享八卦的對象。俗語說,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系辦二 張:曉寧、嘉玲學姊,曾在你們麾下工讀,看了 11 年,你們好像都沒怎麼變老 呢!兩位張學姊不斷提醒我工作跟學業上的事情,也介紹了一些工作給我,讓我 銘感五內。所辦歷任助教李素瓊、黃國勛、張真榮以及我大一時史論的 TA、現 任的姚政志,都給我許多幫助,尤以後面兩位,在我讀碩期間,幫忙安排各種所 上的學術與行政事務,並幫我查法規、教我怎麼報帳等等,讓我可以安心完成論 文。對於系所辦的這幾位助教,我深深感謝。. DOI:10.6814/NCCU201900924.

(9)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7‧. 本校國發所退休的白中琫老師,時常關心我的學業、生活,而且不時邀我與 他共餐,我們從外太空聊到內子宮,內心苦悶時,他也是我很好的傾訴對象,感 謝白老師對我這麼關照。白老師在我困頓幾乎不起時,介紹了前校長吳思華教授 的研究助理工作給我;這份工作除了使我有穩定的收入外,讓我學到如何用不同 的方法和視角,以觀察所處的社會與世界,並深入過往幾乎不曾接觸的領域,大 大擴展了我的眼界。而「未來力實驗室」的陳靜瑤大姊除了定期追蹤我的工作進 度外,也關心我的身心和學業狀況,讓我及團隊其他夥伴,均感到非常窩心。每. 政 治 大. 週與吳老師的 meeting 中,均有如沐春風之感,而我從黑髮看到斑白的「卡爾爺. 立. 爺」,11 年時光過去,仍然是那麼親切、可愛,教人不忍離職。. ‧ 國. 學. 曾經打工過的國民黨黨史館,是我最愉快的工作經驗,不論是館主任王文隆. ‧. 學長,或是專任人員胡蓬春大姊、吳敏姊,都讓我在最自由、最舒適的狀態下工. Nat. al. er. io. 況,鼓勵我不斷前進,實在是一份溫暖的工作所在。. sit. y. 作,也時常容許我邊整理檔案、邊發覺有趣的文獻;他們也不時關心我的學業狀. n. v i n C h Eaton、彭明輝等諸位老師的助理,其中, 在系上,我也曾擔任過朱靜華、Joe engchi U. 與 Joe 的合作期間最長、處理事務也最多、最繁雜,從英語授課補助計畫、科技 部研究計畫再到世界通史三&四的 TA,從系上的開會訊息傳達、計畫書面資料. 產出與上傳、安排戶外教學,再到翻譯官方文件、經費核銷、批改作業等事,幾 乎無所不包,也讓我的英語文能力大為提升。擔任 Joe 跟彭老師 TA 的時候,得 以讓我重新檢視自己的不足,並廣為查閱資料,使我順利能帶好每週的 TA。感 謝 TA「同事」林韋聿、謝庭維與張揚舞三位學弟的共同合作,能使我在忙於論 文之時,也順利弄好 TA 的工作。. DOI:10.6814/NCCU201900924.

(10) ‧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政大歷史所的諸君:曾譯緒、丁於堂、張睿宇、黃健傑、范育誠、鄭介勝、 陳詩翰、李依鳳、陳頌閔、曾幸麒等諸君,在苦悶的研究生生活中,是大家一起 相約的活動,或是單純的所辦吵鬧,讓我不會感到那麼苦。沈士勛大師則是在我 最苦的時候,成為我安定的力量,並與我談天、談地、談宇宙,讓我能度過那段 時日,你的幫助,我沒齒難忘。李俊德則是,陪我聊天跟交流運動經驗的「歷史 醫師」,希望你在被醫生職涯摧殘時,不忘人文學科的廣度與深度,還有這個學 門無窮大千世界的美妙。. 治 政 大 如同我的論文研究動機所說,學生自治的服務,讓我有了學習議事規則的需 立 ‧ 國. 學. 要,而學習議事規則,則啟發了這篇論文的寫作。在我長期耕耘的中華議事學會 議事知能研習營中,認識了許多「議家人」。理事長宋偉民老師向來大方、豪邁. ‧. 但又觀察細微,常常指出我們沒注意到的營隊細節。徐語宏(小剛)、范家瑋、陳. Nat. sit. y. 松楎(吐司)、余柏賢(土伯)、徐翊翔…等夥伴,各有所長,一齊在營隊貢獻,是我. n. al. er. io. 至為佩服的學習對象。不能忘記的,還有大葉大學小道童鈞睿(童花順),常常跳. i n U. v. 脫既有框架,用那臺客口音跟態度,讓我這書呆子笑得合不攏嘴,他家裡也常常. Ch. engchi. 是我每年大甲媽祖繞境、或其他事情到中部時,最舒適的逆旅。諸位議虎呼成員 們像萬佩禎(小萬)、林巧怡(梅子)、黃子菁、林翰、曹詠晨(小冷)、范玉潔、劉佳 欣(飯糰)、蔡昇翰、周明璇(阿紫哥)、莊惠順/惠傑兄弟、王建棋、陳南宏、廖翔 輝、王致傑、孫文燦(國父)、李育鏷、林谷隆、馬瑞成等,雖然因為各有崗位, 不見得能常聯絡,但每次相約聚餐或出遊,都讓我乘興出門、乘興而歸。如果沒 有議家人,我覺得我的人生可能就不完整了,尤其黃富章和李昶志二位兄長和未 來的市議員林于翔吾友,在我最苦的時候,仍持續關心我,真真是對你們無以為 報。總是我給你們的太少,而你們給我的很多很多。倘若以後不能常回營隊「度. DOI:10.6814/NCCU201900924.

(11)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9‧. 假」,或是無法在臺北或其他縣市與各位相會,請相信,我會感到非常難過與思 念的。再一次多嘴:議家人,有你們真好! 參與學生自治,就不免會接觸到公共參與和政策設計,而林昱志(小綠)、劉 昱佑、李承蔭、楊士豪、黃浤源、蔡哲琛、劉楷嶸、蔡元御、陳旻傑等人,是一 起評論時政、嘴砲眾生的好夥伴。北學聯則是我參與學生自治和公共參與中,另 一個不可或缺又重要的團體,在這裡認識的黃子誠、陳嘉緯、李昀城等諸君,我 不會忘記曾一起度過的各種時光,並永遠記得你們對我的鼓勵。. 政 治 大 運動一直是我難以跨越的障礙,但為了身體健康,我仍努力要培養自己運動 立. ‧ 國. 學. 的習慣,因此我跑去學拳擊,認識了郭志樹(阿樹)、吳宸恩、吳哲賢、白富貴等 教練,我常常被諸位教練操的不要不要的;從前練拳的夥伴:歐展榮、林智傑(小. ‧. 馬)、李亞欣、曾驛淳,因為你們的鼓勵與督促,才讓我對拳擊的興趣與喜好,一. y. Nat. er. io. sit. 直延續至今。為了有好看的身形,我決定去重訓,並認識了 20 幾萬訂閱網紅黃 兆佑,是你教我如何吃、如何動,雖然我經常抱怨很忙、很操,但沒有你,我不. n. al. 可能持續重訓。. Ch. engchi. i n U. v. 謝謝褚映汝姑娘,你也是在我最艱難的時刻,一直關心我的人,希望你也趕 快走出論文地獄,記得要好好吃、好好動、好好睡覺,不要為了一些不值得的人, 傷心難過。我的重訓之友、學自之友、公參之友詹培昕老闆,也陷入論文地獄之 中,但也積極想走出一條創業之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希望日後我們還有機會 一起運動,並一起面對、解決或者純抱怨各種困難跟阿砸事。 陳之藩曾為文,大意是:因為太多人在自己的生命中成就自己,不知道該感 謝誰,所以就謝天吧!興許因為上了年紀、忘了名字,或者族繁不及備載,無法. DOI:10.6814/NCCU201900924.

(12) ‧1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提到汝等大名,又或者時間緊迫、一時未查,小弟在此致上十二萬分的歉意。沒 有你們,沒有今日的我,更沒有這篇論文的完成;這 11 年來求學的種種,與諸 君相處的種種,有時仍歷歷在目,而不論你的出現,是對我好、對我壞,我都欣 然接受,也都感謝你們。回到最一開始我自問的問題:我究竟是哪裡人。我想, 在經歷了 11 年的臺北求學生活,廿九後又過了半載,當初腦袋空空的來,如今 幾乎是滿載而歸(不論學識或行李數量/重量上),我應該可以大聲說:我是臺北人、 我是政大人。. 立. 政 治 大. 中華民國 108 年 8 月末. 敲字於指南山腳下政大自強一二三舍.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1900924.

(13)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 11 ‧. 摘要 18 世紀末起,英國經歷了從海外貿易擴張,到工業革命後的巨變,都市化、 產業人口移轉、新階級的產生,都是這波巨變的結果。經濟發展的動力由農業轉 變為工商業,並進而影響了英國政治發展。1801 年大不列顛王國與愛爾蘭藉由 〈聯合法〉(Union Act 1800)統一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兩國合併後,經愛爾蘭貴族選舉產生的 28 位代表, 及愛爾蘭國教會(隸屬英國國教派)的 4 位主教進入聯合王國國會上議院(House of. 政 治 大 Lords),另可選出 100 席的下議院議員(Member of House of Commons, MP)。斯 立. ‧ 國. 學. 時,聯合王國政治仍由上議院主宰,不僅上議院有權否決法案,且首相也多由貴 族出任,但此時期的國會兩院已經漸漸可以感受到民意的壓力,這是因為報紙、. ‧. 宣傳、公開演說活動愈來愈興盛,且在社會變化下,民眾對於政府決策是否符合. Nat. sit. y. 自身利益,也愈來愈關注;此外,自 18 世紀後半起,政府就不斷加強對國會議. n. al. er. io. 事日程的控制,企圖讓國會服膺以內閣(cabinet)為首的政府的需要。至 19 世紀英. i n U. v. 國國會還相繼於 1832、1867 及 1884 年通過了 3 次〈改革法〉(Reform Acts),不. Ch. engchi. 僅擴大了選民結構,也使政府必須更加重視一般民意的流動,政府的興替也在 19 世紀 60 年代起,與國會下議院的大選結果連結。當國會下議院的權勢愈趨高漲, 兩院的爭執終於在 19 世紀末的 2 次〈愛爾蘭自治法案〉(Irish Home Rule Bills) 後,於 20 世紀初自由黨的「人民預算」(the People’s Budget)中達到白熱化,並以 上議院被迫同意 1911 年的〈國會法〉(Parliament Act 1911)告終:上議院被剝奪 對法案的否決權(right of veto)。本文希望透過 19 世紀的政府檔案、日記、書信、 國會議事錄、報紙、公開演說等材料,還有相關議題的前人研究,從愛爾蘭黨(Irish Party)及其所推動的〈愛爾蘭自治法案〉切入,探討英國國會從 19 世紀末至 20. DOI:10.6814/NCCU201900924.

(14) ‧1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世紀初的改變。. 關鍵字:英國國會、上議院、下議院、愛爾蘭、愛爾蘭黨、愛爾蘭自治.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1900924.

(15)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 13 ‧. Abstract The United Kingdom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from overseas trade expansion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since the late 18th century. Urbanization, the mobility of industrial popul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classes are all the result of this great change. Agriculture has been replaced wit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commerce as the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eventually and. 政 治 大. inevitably affected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In 1801, the. 立.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The Kingdom of Ireland were unified as the United. ‧ 國. 學.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by the Union Act 1801, and twenty-eight representatives elected by the Irish nobility, including four bishops of the Church of. ‧. Ireland, which was the branch of the Anglican Church, entered the House of Lords of. y. Nat. io. sit. Parliament in London, and in which the Irish people can elect 100 members of the. al. er. House of Commons(MP), after the unification of the two countries. The politics of the. n. v i n C h by the House of U United Kingdom was still dominated e n g c h i Lords then, and not only did the. upper house have the power to veto the bills, the prime ministers were mostly aristocrat. However, both houses of Parliament in this period have gradually felt the pressure of public opinion, for the cause that newspapers, propaganda, public speaking activities were becoming more prosperous, and under the social changes, people wer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whether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own interests. In addition, since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the government ha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the control of the standing order of Parliament, attempting to let Parliament submit to the needs of the government in which the core is the Cabinet.. DOI:10.6814/NCCU201900924.

(16) ‧1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British Parliament successively passed three Reform Acts in the years of 1832, 1867 and 1884, which not only expanded the electorate structure, but also made the general public opinion come much into the notic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alternation of the official ruling party has been linked to the results of the general elections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since the 1860s. As a result, the House of Commons was becoming more powerful, and the dispute in British bicameral system finally reached the climax on “People's Budget” introduced by the Liberal Party in the. 政 治 大.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after the two “Irish Home Rule Bills” were rejected in the. 立. last two decades of 19th century. The dispute concluded when the House of Lords was. ‧ 國. 學. compelled to agree the Parliament Act without alternative in 1911: the House of Lords. ‧. was deprived of the Right of Veto. In this thesis, I will examine the changes of British. sit. y. Nat. Parliament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to the early 20the century, especially on the Irish. io. al. er. Home Rule Bills proposed and pushed by the Irish Party, through the multiple sources. v. n. such as the government archive, diaries, correspondence, Hansard (parliamentary. Ch. engchi. Journals), newspaper of public speeches.. i n U. Keywords: The British Parliament, the House of Lords, the House of Commons, the Irish Party, Ireland, the Irish Home Rule. DOI:10.6814/NCCU201900924.

(17)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 15 ‧.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起心動念撰寫這篇論文,是因筆者過去曾擔任學生議會議長、校務會議代表 等職位,必須充實議事規則,因而在校外參加研習,後來更多次舉辦議事規則的 相關營隊。在與他人研討議事規則的運作與使用時,不免對議事規則的起源地、 人稱「國會之母」的英國國會在議事運作與法案審議流程的發展感興趣,進而想 進一步研究英國政治史。.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19 世紀的英國,肇因於 18 世紀下半葉開始的工業革命,在社會、經濟、政 治上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工業革命,使生產方式改變,進而改變了整個國. ‧. 家的產業結構,各級產業的就業人口也有了根本性的變化與流動,逐漸今日形成. y. Nat. al. er. io. sit. 第二、三級產業為主(工業、商業)、第一級產業(農漁業)就業人口最少的現狀。. v. n. 這樣的變化也發生在政治領域。18 世紀末、19 世紀初時,政治權力仍集中. Ch. engchi. i n U. 在貴族、地方鄉紳手中,因此國會由上議院主導,下議院處於從屬地位,許多議 員由上議院貴族贊助,很多選區甚至不必經選舉程序,只要控制選區的貴族提名 了即可當選,此即 1832 年國會改革的重點「口袋選區」(pocket borough)。此外, 在 18 世紀時,政府就以各種方法嘗試控制上、下兩院的議事日程,以期國會能 符合政府的期待、通過政府所提出的法案。 在生產方式持續變革的狀況下,工人群體逐漸壯大並要求選舉權,因而到 19 世紀 20 年代左右,數個要求政治權力的政治運動都由工人群體所主導、參與。 同時,上院貴族及他們所贊助的下院議員賴以為生的土地,其產出與利益也逐漸. DOI:10.6814/NCCU201900924.

(18) ‧1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萎縮,間接導致他們政治上的話語權削弱。 這個世紀除了工人群體外,工商業群體為主的中產階級也漸漸走上政治舞台。 他們的利益與工人們是一致的——這二個群體同樣都因為其利益無法透過政府 政策與法令保障,而感到氣餒與不滿,因而極力爭取他們在政治上的話語權,並 訴求政府對他們利益的保障。這個過程的結果,可以廢除「穀物法」(Corn Laws)、 三次國會的〈改革法〉作為代表:以 19 世紀的時空背景而言,這可以說是「自 由主義」的逐步勝利。. 政 治 大 「自由主義」逐漸成為政治主流、並獲得極致成就是在 1911 年完全廢除國 立. ‧ 國. 學. 會上議院對法案的否決權;這個結果標誌了工商業和工人的利益將成為未來國會 交鋒與爭執的焦點,而非考量世襲身分之有無,或其伴隨的政治權力。但自由主. ‧. 義並非某黨某派的專利;不論是托利-保守黨(Tory, Conservative)或輝格-自由黨. y. Nat. er. io. sit. (Whig, Liberal)這兩個主導 19 世紀聯合王國政局的政治集團中哪一個上台執政, 都或多或少因為黨內派系、國家政經狀況或國外局勢發展,而其執政之政策或在. al. n. v i n C h (liberalism)或U「保守主義」(conservatism), 野之立場都會兼而表顯出「自由主義」 engchi 或是在兩者之間擺盪。 愛爾蘭議題則是這股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擺盪與競爭下,經常會被擺上政 治舞台,但卻可能在每次英國國會大選後,成為決定誰能執政的「造王者」。從 19 世紀初期以來,與愛爾蘭切身相關的議題,首先便是羅馬公教解放;公教信徒 一日無公權,他們便認為自己只不過是聯合王國內的二等公民,而恰好公教徒與 愛爾蘭人,是幾乎重疊的兩個集合。次者則是愛爾蘭的土地問題,最後則是前二 問題堆砌起來的「自治」(Home Rule)。從愛爾蘭本土的武裝暴動、地方性利益團. DOI:10.6814/NCCU201900924.

(19)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 17 ‧. 體,最後改以國會殿堂為戰場,可以看到 19 世紀末時,愛爾蘭地方性的「自治 同盟」(the Home Rule League)讓位給具有全國性媒體曝光度與政治高度的「愛爾 蘭國會黨」(Irish Parliamentary Party, IPP,有時簡稱愛爾蘭黨(Irish Party)或自治黨 (Home Rule Party)),後者則在與自由與保守兩黨的聯盟或競逐間,爭取屬於愛爾 蘭人的政治利益,還意外埋下了國會上議院最終在 20 世紀初落於下議院、權力 喪失殆盡的導火線。 基於自身的公共參與經驗,並看到英國近現代史上發展的這一幕與自身經歷. 政 治 大 的對照,而決定研究這個課題。筆者本文將敘述 19 世紀到 20 世紀初國會上院的 立. ‧ 國. 學. 衰微、下議院的興起的歷史背景,並簡述愛爾蘭黨民族主義者在英國政治上扮演 的角色後,最後提出筆者的研究欲關注的重點,與本研究所使用的材料來源。.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1900924.

(20) ‧1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第二節、文獻回顧 筆者這份學位論文所要觀察與著墨的時段落於 19 世紀,但任何歷史的變化 都不可能憑空出現,必定經過長期的演變,尤其國會的運作與成員組成的變化、 權力從上議院到下議院的移轉,政府內閣制的加強、政府組成與國會下議院大選 的連結,君主在統治權力上的退縮,再到愛爾蘭自治運動的出現,均可看出這樣 的現象。是以,筆者在材料與二手研究的取用上,考慮到國王與國會政治角力的. 政 治 大. 過程,以及 20 世紀上半葉、上議院被剝奪否決權後,英國與愛爾蘭關係的變化,. 立. 必須再往前約二個世紀、往後約 40 年左右,俾使論文研究課題有更清晰與全面. ‧ 國. 學. 的圖像。. ‧. (一)史料及傳記. sit. y. Nat. 在史料部分,鑒於筆者的研究將聚焦 19 世紀晚期、尤其是 1867 年第二次國. n. al. er. io. 會改革通過後,直至 20 世紀初,國會的變化以及先後 2 次失敗的愛爾蘭〈自治. i n U. v. 法案〉,都跟自由黨的首相格拉斯東(William Ewart Gladstone, 1809-1898)有切關. Ch. engchi. 係,其對英國政治發展有深遠影響,因此筆者參考了 The Gladstone Diaries、 Disraeli 這種日記類的史料,來探知本人對國會改革、愛爾蘭民族主義等議題的 觀點。1另外,由於君主在 19 世紀的英國政治事務上仍扮演相當角色,尤其維多 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 1819-1901, r. 1837-1901)統治時間相當長 The Letters of Queen Victoria 這兩部收錄豐富的女王書信選集,來瞭解女王相關議題的看法。2. 1. William Ewart Gladstone, H. C. G. Matthew(ed.), The Gladstone Diaries with Cabinet Minutes and Prime-Ministerial Correspondence Volume XI(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0).. 2. Queen Victoria, George Earle Buckle(ed.), The Letters of Queen Victoria: A Selection from Her. DOI:10.6814/NCCU201900924.

(21)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 19 ‧. 英國學界在整理政府文件檔案方面成果豐碩。為了能建構更全面的歷史面貌,筆 者將使用 Sources of English Constitutional History、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 這兩部檔案選集來最為研究之重要參考。3 愛爾蘭民族主義、政治上之重要領袖人物的觀點也不能輕忽,筆者所選用的 是 Pamphlets, Speeches and Articles 、 The ‘Times’-Parnell Commission: Speech Delivered by Michael Davitt in Defence of the Land League 兩部史料選集,正如其 書頁題名,蒐羅了相關政治領袖如查爾斯.帕奈爾(Charles Stewart Parnell, 1846-. 政 治 大 1891)、麥克.達威(Michael Davitt, 1846-1906)等人所發表的文章、演說活其他相 立. ‧ 國. 學. 關材料。4. 筆者為瞭解上議院的貴族及下議院的議員們,對國會改革、愛爾蘭自治等 19. ‧. 世紀下半葉重要的政治議題的觀點,選擇閱覽 Parliamentary Debates (Hansard),. y. Nat. er. io. sit. 即通稱的《國會議事錄》。這一系列的套書本來由國會授權民間整理出版,後來 由國會自行印刷付梓。其內容除了記錄了國會每個開會日的會議紀錄外,更有各. n. al. Ch. engchi. i n U. v. Majesty’s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Years 1837 and 1861, in Three Volumes(London: John Murray, 1926); Queen Victoria, George Earle Buckle(ed.), The Letters of Queen Victoria, Second Series: A Selection from Her Majesty’s Correspondence and Journal between the Years 1862 and 1878(London: John Murray, by authority of His Majesty’s the King, 1926). 3. David C. Douglas(general ed.), 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London: Routledge, 1996); Carl Stephen &, Frederick George Marcham(eds), Sources of English Constitutional Histor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A. D. 600 to the Present(New York: Harper & Row, 1937).. 4. Carla King(ed.). Pamphlets, Speeches and Articles, 1868-1888, in 2 Volume(Bristol: Thoemmes Press and Tokyo: Edition Synapse, 2001); Carla King(ed.). The ‘Times’-Parnell Commission: Speech Delivered. by Michael Davitt in Defence of the Land League(ristol: Thoemmes Press and Tokyo: Edition Synapse, 2001). DOI:10.6814/NCCU201900924.

(22) ‧2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項議案的表決結果與國會上下兩院議員對首相及其他內閣成員的質詢,與後者針 對質詢做出的回覆,以及不同議員對各種議題的發言。由於其並不依照年份分冊, 必須翻開書頁始知該冊記錄的是哪一年/月的會議,使用上稍有不便,好在英國 國會推出網頁版,可以法案名稱、人物為關鍵字查詢,或按年、月、日搜尋相關 內容。透過該網站,研究者們可以更方便地找到所需的材料。5 不論國會改革、愛爾蘭土地改革、愛爾蘭自治或英國對外關係,19 世紀以來 公眾輿論的影響力都愈來愈大,在這些議題上,國會內的政治人物在會議上的言. 政 治 大 行,或輿論對政府政策的反應和行動,都可能見諸報紙,因此若要瞭解 19 世紀 立. ‧ 國. 學. 後期國會內政黨間的角力、民意的走向,參考報紙上的新聞報導、讀者投書乃是 必要的。而 18 世紀末、發行量在 19 世紀逐漸成長的《泰晤士報》(The Times),. ‧. 是這份論文不可或缺的參考材料。6臺灣未有這份傳統大報 19 世紀的紙本館藏,. Nat. sit. y. 但仍可透過科技部取得授權、附於該部「全國學術版人文及社會科學資料庫檢索. n. al. er. io. 系統」(MOST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Resources, HUSO)中供全國學. i n U. v. 術使用的「泰晤士報資料庫」(Times Digital Archives 1785-1900)進行檢索;筆者. Ch. engchi. 多次使用後發現,以關鍵字如“house of commons”、“house of lords”、“irish home rule”、“irish party”、“reform act”或其他人名來檢索時,可找到數十筆文章,包括 新聞報導、讀者投書、個人之演講稿,某些關鍵字可能在某個年代之後才陸續出 現,由此也可觀察到不同年份相關議題的輿論討論度。. 5. Parliamentary Debates (Hansard) (1892-1908), London: Kraus Reprint Co., 1969; HANSARD 1803–2005, accessed June 20, 2019, https://api.parliament.uk/historic-hansard/index.html; Hansard, accessed June 20, 2019, https://hansard.parliament.uk/.. 6. The Times.. DOI:10.6814/NCCU201900924.

(23)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 21 ‧. 在進行這個課題的研究時,筆者深感若能有工具類的資源如各類年表、君主 世系表、首相列表,對於研究將大又助益,而相關年表在各相關專書中都可見, 但並不那麼全面;可供參考的是英國國會下議院圖書館自行製作的 General Election Dates 1832-2005,該份文件包括了詳細的大選舉行日期、選後組成政府 的首相及其任職期間,若有辭職者,也會另外記錄接任者及其任職期間,是非常 詳盡而好用的年表。7S. H. Steinberg 所整理之 Historical Tables 雖然成書年代較 早,但是透過並列方式,逐年列出各個年代所發生的史事及當時世界史上的社會、. 政 治 大. 政治變動,也是值得參考的工具專書。8 Chris Cock 及 John Stevenson 合著的 The. 立. Longman Handbook of Modern British History 1714-1980,除有英國史的大事年表,. ‧ 國. 學. 還有歷次英國國會大選的席次變化、主要內閣官員名錄等豐富資訊,是筆者很倚. ‧. 賴的工具書。9. io. sit. y. Nat. (二)英國史相關研究. al. er. W. A. Spack 主要研究領域是 17-18 世紀的英國史,因此他這本《劍橋英國簡. n. v i n C h1707-1975)雖然橫跨 史》(A Concise History of Britain 2 個多世紀的時間到上世紀 engchi U. 的 70 年代,內容略為精簡,但章節安排上有非常清楚的劃分,又輔以許多插圖、 地圖,因此若要對 19 世紀英國史或英國對愛爾蘭統治政策有所了解,是很重要. 7. Isobel White & Mary Durkin, General Election Dates 1832-2005(Note)(London: House of Commons Library, 2007).. 8. S. H Steinberg, Historical Tables, 58 B.C.-A.D. 1972(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73).. 9. Chris Cock & John Stevenson, The Longman Handbook of Modern British History 17141980(Harlow: Longman, 1983). DOI:10.6814/NCCU201900924.

(24) ‧2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的引用來源。10 Rebecca Fraser 原著的 The Story of Britain: From the Roman to the Present: A Narrative History 一書,2018 年經葉錢焰、史林翻譯為《英國人的故事:英國人 的故事:從羅馬時代到 21 世紀》 ,由大陸的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是一部三冊的巨 著,該書依照王朝之先後順序書、每位君主分別成章,且文風如其書名,確實是 非常「敘述性」的英國史作品,不僅可供學術圈人士參考,也能夠讓一般讀者當 休閒讀物一樣的閱讀。該書翻譯品質具上乘水準,遇有人名或專有名詞,也都會. 政 治 大 附上原名加註於後,每冊之封面、封底內側之下還附上詳盡的王朝世系圖,以及 立. ‧ 國. 學. 歷代君主或君主配偶的在位起訖年代,對於了解英格蘭/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君主 傳承先後關係,大有助益。此外,該書對於歷代君主任內的大小史事幾乎無一不. ‧. 詳,文風又不失簡約;在本研究所關注的 19 世紀中後半,剛好是漢諾威王朝最. sit. y. Nat. 後一代君主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所涉及的時代長度(統治達 64 年)最長、歷. al. n. 的參考著作。11. er. io. 史事件之變化最劇烈,該書在〈維多利亞〉一章又分為不同小節,因此是很重要. Ch. engchi. i n U. v. Simon Schama 所著,劉巍、翁家若所翻譯的《英國史》(A History of Britain, 同樣由中信出版集團所出版,亦為一套三本的巨著,與 Rebecca Fraser 不同的是, Schama 自己有一套分章節的法則,從各章節名稱並無法看出該章節所要敘述的. 10. W. A.史派克(W. A. Speck)著,糜佳譯,《劍橋英國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Britain 17071975)(臺北:左岸文化,2006)。. 11. 麗貝卡‧弗雷澤(Rebecca Fraser)著,葉錢焰、史林譯,《英國人的故事:從羅馬時代到 21 世 紀》(The Story of Britain: From the Romans to the Present: A Narrative History)Vol. II(北京:中 信出版集團,2018)。. DOI:10.6814/NCCU201900924.

(25)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 23 ‧. 史事為何。筆者所參考的是其第三冊《帝國的命運 1776-2000》(Volume3: The Fate of Empire 1776-2000)。該書比 Rebecca Fraser 更像敘述性文學,因此 Schama 行 文考量的是流暢度,而非歷史事件之前後連貫性與時代之先後,參考起來較為不 便;但該書提及許多自 18 世紀末以來英國政治、經濟與對外關係的發展,亦包 含英國對愛爾蘭之統治,與愛爾蘭政治運動者對前這之回應、愛爾蘭情勢之變化, 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12 E. J. Feuchtwanger 的 Disraeli, Democracy and the Tory Party 一書,探討的是. 政 治 大 19 世紀晚期政治史發展中,迪斯雷利對保守黨政策、政綱之影響;該書雖然成書 立. ‧ 國. 學. 逾半世紀之前,但引用諸多史料文獻,因此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13. 在英國國會史的相關研究中,Norman Gash 及 E. A. Smith 兩位學者都針對. ‧. 英國上院貴族出版了專門著作。Gash 的 Aristocracy and People 與 Smith 的 The. y. Nat. er. io. sit. House of Lords in British Politics and Society,都對貴族在近代的社會、經濟、政 治等方面的利益與地位做了全方面的討論,不論是論述本身或所引用的各種史料,. n. al. i n Ch 對筆者在探討上議院走向衰微的過程都大有助益。 engchi U 14. v. Clyve Jones 主編的 A Short History of Parliament 集合了多位英國國會史的學 者,探討每一時期的國會上、下兩院的組成、發展、議事程序、慣例的形成等面 向,並在每一章節後附上大事年表。該書較為簡潔,性質類似教科書,提到的許. 12. 西蒙‧沙瑪(Simon Schama)著,劉巍、翁家若譯,《英國史 III:帝國的命運 1776-2000》(A History of Britain-Volume3: The Fate of Empire 1776-2000)(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 13. E. J. Feuchtwanger, Disraeli, Democracy and the Tory Party(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8).. 14. Norman Gash, Aristocracy and People(Cambridge(Massachusetts, U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f(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 1992).. DOI:10.6814/NCCU201900924.

(26) ‧2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多人物或事件,筆者乍見之下並不太熟悉,必須自行查找資料以為補充,顯然是 假定讀者已經對相關人、事具備先備知識。但這些學者對於國會兩院發展的論述 及觀點,對筆者的研究仍具有很大的啟發與幫助,是非常重要的參考來源。15 大陸學者閻照祥專長為英國史,並出版多部英國史相關的著作,內容涉及政 治、思想或通史,筆者所使用者為其 2014 年經人民出版社出版之《英國史》, 2015 年出版之《英國貴族史》 ,及 1993 年出版的《英國政黨政治史》 。閻照祥的 書中隨處可見各類統計數據,行文也大抵依照時代先後敘述,並在書後附有諸如. 政 治 大 君主、首相之在位、在職時間列表,或英國史之大事年表,亦有列出大量參考資 立. ‧ 國. 學. 料,不論是資料來源或敘事上都相當豐富,是筆者重要之參考來源。雖然這三本 書都可看出閻照祥淵博之學識,但其在書中帶有一種宿命論或進步史觀,並不時. ‧. 流露出馬克思主義之歷史發展觀,因此在引用其觀點時必須多加謹慎。16. y. Nat. er. io. sit. 為瞭解 19 世紀時英國的社會、經濟、對外關係對政治發展的影響,除了前 述提及的幾本英國史專著外,筆者另須仰賴幾本著作以幫助研究的進行。霍布斯. al. n. v i n C(The 邦等人合著的《被發明的傳統》 of Tradition)雖然在探討各種人們熟 h eInvention ngchi U 知的「傳統文化」形成的歷史,並指出這些「傳統文化」形成的時間與現今非常 近,不過是這一兩個世紀的事情,因此宣稱「傳統文化」有多古老,其實不符實 情,況且這些「傳統文化」的出現,可能與人為的強力推行有關。筆者欲藉助這 本書以瞭解 19 世紀「媒體」的興起,對民意與政府決策的影響。17 Chris Cook. 15. Clyve Jones(ed), A Short History of Parliament(Woodbridge: The Boydell Press, 2009).. 16. 閻照祥,《英國貴族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閻照祥,《英國史》(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4);閻照祥,《英國政黨政治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17.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等著,陳思文等譯,《被發明的傳統》(The Invention of. DOI:10.6814/NCCU201900924.

(27)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 25 ‧. 及 John Stevenson 合著的 The Longman Handbook of Modern British History, 17141980 一書則與前文提到的 The Longman Handbook of Modern Irish History since 1800 相同,蒐集數世紀以來英國在人口、土地、國會議員等各類統計數據,並有 非常詳盡的大事年表,許多歷史名詞的解釋,儼然一本英國橫跨好幾個世紀的國 情調查。18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的《帝國:大英世界秩序興衰以及給世界強 權的啟示》(Empire: 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政 治 大 for Global Power),克里斯托弗.哈維(Christopher Harvie)、科林.馬修(Colin 立. ‧ 國. 學. Matthew)合著的《日不落帝國興衰史——十九世紀英國》(Nineteenth-Century Britain)等二本著作,主要從「大英帝國」的相向探討 17 世紀至 20 世紀上半葉,. ‧. 英國的海外擴張與對外貿易,與英國的社會和政治發展的相互影響,並兼論英國. Nat. sit. y. 內政發展情況。筆者認為對外關係,是英國政府決策的重要一環,不論是對外戰. n. al. er. io. 爭或貿易,都對人民生活、公眾輿論與國會多數的輪替造成深遠影響,是故,這. i n U. 三本著作將能幫助筆者在這方面獲致更全面的資訊。19. Ch. engchi. v. 為能對英國政府與政治有概要性的理解,筆者特別參考了黃深瑜的《英國政. Tradition)(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133-213。 18. Chris Cook & John Stevenson, The Longman Handbook of Modern British History, 17141980(London: Longman, 1983).. 19.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睿容譯,《帝國:大英世界秩序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 示》(Empire: 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新北:廣場出版,2013);克里斯托弗‧哈維(Christopher Harvie)、科林‧馬修(Colin Matthew)著,韓敏中譯,《日不落帝國興衰史——十九世紀英國》(Nineteenth-Century Britain)(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DOI:10.6814/NCCU201900924.

(28) ‧2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府與政治》 、黃榮源的《英國政府治理 : 歷史制度的分析》及陳堯聖的《英國國 會》等三本政治學著作。三書的特色是以政治學角度分析、介紹英國政府的各項 制度、歷史成因。20另在 19 世紀中及 19 世紀末時,分別有英國著名的憲法學者 白芝浩(Walter Bagehot, 1826-1877)所著《英國憲法》(The English Constitution, And Other Political Essays)及戴雪(Albert Venn Dicey, 1835-1922)著所《英憲精義》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問世。這二本英國憲法學著 作成為英國憲法學的必讀經典和教科書,同時也分別反映了第二次國會改革後日. 政 治 大. 趨變化的政治發展,與第三次國會改革後國會下院愈來愈上升的態勢。《英國憲. 立. 法》中最出名的論點即是將王權與政府分離,主張前者扮演「尊榮」(dignity)的. ‧ 國. 學. 部分,後者則扮演「效能」(efficiency),兩者必須分工合作才能有效統治,此種. ‧. 論點反映出白芝浩該書成書的 19 世紀 60 年代,正處於工業革命後民意日漸高. sit. y. Nat. 漲的時代,他所觀察到的英國政治制度,君主角色淡化、政府內閣作用增強,也. io. al. er. 強烈感受到民意對國會、尤其上院造成的壓力,並認為代表民意的下院可能受到. v. n. 黨派私立支配,進而反過來對其選民強加不受歡迎的措施,因而上院的功能在於. Ch. engchi. i n U. 避免下院出現「國會專權」(parliamentary tyranny)的現象。21戴雪則在下院權力日 漸擴張的時候,於《英憲精義》中提出「國會主權」的理論,主張國會才是最終 決定英國政府決策的地方。這幾部政治學、憲法學著作,對於筆者建立研究架構. 20. 陳堯聖,《英國國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黃深瑜,《英國政府與政治》(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2012);黃榮源,《英國政府治理 : 歷史制度的分析》(臺北:韋伯文化, 2009)。. 21. 沃爾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著,夏彥才譯,《英國憲法》(The English Constitution, And Other Political Essays)(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頁 143-144。. DOI:10.6814/NCCU201900924.

(29)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 27 ‧. 與瞭解英國憲政均有助益。22. (三)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史相關研究 國內有關愛爾蘭史的專書著作並不多,因此周惠民於 2009 年出版之《愛爾 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 ,便顯得難能可貴。該書從距今 3000 年前的愛爾蘭史 前時代,一路談到 20 世紀末,且對於愛爾蘭史上每個重要人物或重大歷史事件, 均有所著墨。作者在書末整理的〈大事年表〉 、 〈中外名詞對照表〉 、 〈參考書目〉 ,. 政 治 大. 對於學術用途大有裨益。23另外一本愛爾蘭史的參考著作則是羅伯特.基(Robert. 立. Kee)的《愛爾蘭史》(Ireland: A History);該書同樣也從史前時代開始敘述愛爾蘭. ‧ 國. 學. 史事,對於愛爾蘭黨人如帕奈爾、以薩克.巴特(Isaac Butt, 1813-1879)或其他愛 爾蘭政治領袖,或為愛爾蘭人爭取權益的組織如土地同盟,其行動、主張、言行,. ‧. 都有深入的描寫,書中還搭配許多圖片或照片,讓人更深入瞭解愛爾蘭歷史的酸. al. er. io. sit. y. Nat. 苦。24. v. n. Joe Finn 和 Michael Lynch 合著的 Ireland and England: 1798-1922,及 N C.. Ch. engchi. i n U. Fleming 及 Alan O’Day 合著 The Longman Handbook of Modern Irish History since 1800 其實可說是筆者愛爾蘭史的史料來源之一。前者比較像是教科書,除了每 一章都會有數段經過揀選的史料外,每一章在進入史料閱讀的部份都有一段歷史. 22. 沃爾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英國憲法》。戴雪(Albert Venn Dicey)著,雷賓南譯《英憲 精義》(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臺北:帕米爾書局,1991)。. 23.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臺北:三民書局,2009)。. 24. 羅伯特‧基(Robert Kee)著,潘興明譯,《愛爾蘭史》(Ireland: A History)(上海:東方出版中 心,2010)。. DOI:10.6814/NCCU201900924.

(30) ‧2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背景簡述,在參考與徵引上對研究者來說,相當便利。25The Longman Handbook of Modern Irish History since 1800 則是根據各種原始來源統整成的愛爾蘭人口、 土地、國會議員的政黨歸屬等數據的彙整,並有非常詳盡、按照年份、月份排列 的大事年表,以及各種名詞的簡要解釋,可說是研究愛爾蘭史的工具書。 26 與 Ireland and England: 1798-1922 類似性質的尚有 Michael Lynch 的 Gladstone and Disraeli,都是在每章中揀選數則相關史料,並介紹其歷史背景,當中有兩人對於 英國內政、對外關係、愛爾蘭土地改革和自治的相關章節,是筆者可資參考的一 本工具著作。27.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筆者為瞭解愛爾蘭民族主義的興起與轉變,另外參考的是民族主義理論的翹 楚——霍布斯邦的《民族與民族主義》及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二書。這二. ‧. 本著作中,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雖然所佔篇幅不多,但對於筆者處理相關議題來. io. sit. y. Nat. 說,其理論框架非常值得參考與利用。28. al. er. 期刊論文中,探討以帕奈爾為領袖的「愛爾蘭黨」(the Irish Party)在 19 世紀. n. v i n Ch 末葉於英國國會下議院與自由黨、保守黨之間的周旋與合縱連橫,重要的是蔡承 engchi U 翰的〈自治議題、愛爾蘭黨與英國政黨政治的變動〉。該文主要是探討兩黨政治. 25. Joe Finn & Michael Lynch, Ireland and England: 1798-1922(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95).. 26. N C. Fleming & Alan O’Day, Alan. The Longman Handbook of Modern Irish History since 1800(Edinburgh: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5).. 27. Michael Lynch, Gladstone and Disraeli(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91).. 28.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 and Nationalism)(臺北:麥田出版,1997);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 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10)。. DOI:10.6814/NCCU201900924.

(31)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 29 ‧. 下,愛爾蘭黨如何成為下議院中的關鍵少數,可以和立場較親愛爾蘭黨的自由黨 格拉斯東聯合,並藉著支持其組閣以換得〈愛爾蘭自治法案〉(Home Rule Bill in Ireland),也可能在自由黨條件不符己意時,轉而和保守黨結盟。該文在時間斷限 上集中探討 1880 年代的國會角力,幾乎未談及此前的愛爾蘭自治運動歷程,但 其所引用的材料,諸如《泰唔士報》 、 《國會議事錄》 、 《格拉斯東日記》或其他的 專書研究,均對筆者的研究有重大啟發與助益。29另對於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 愛爾蘭自治運動有較為全面介紹的,是 Matthew Kelly 的“Home Rule for Ireland:. 政 治 大. For and Against”,還有 Lawrence J. McCaffrey 的“Isaac Butt and the Home Rule. 立. Movement: A Study in Conservative Nationalism”;Matthew Kelly 一文對 19 世紀末. ‧ 國. 學. 愛爾蘭自治運動中,自由黨、保守黨及愛爾蘭黨各方領袖的決策、思想,做了簡. ‧. 要的分析;30Lawrence J. McCaffrey 的文章類似一篇傳記,對自治運動前期的領. n. al. er. io. sit. y. Nat. 導人物艾薩克.巴特(Isaac Butt, 1813-1879)的活動,做了深入的介紹與分析。31. 29. Ch. engchi. i n U. v. 蔡承翰,〈自治議題、愛爾蘭黨與英國政黨政治的變動〉,《史學研究》,第 26 期(新北, 2013.07),頁 147-176。. 30. Matthew Kelly, “Home Rule for Ireland: For and Against,” The Historian, winter 2014/15(2014/15).. 31. Lawrence J. McCaffrey, “Isaac Butt and the Home Rule Movement: A Study in Conservative Nationalism,” The Review of Politics, 22:1(January 1960).. DOI:10.6814/NCCU201900924.

(32) ‧3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筆者的研究主旨主要在探討 19 世紀後期英國國會的發展,尤其 1867 年第二 次國會改革後,國會兩院的權力有了明顯的分水嶺:上議院逐漸走下坡,下議院 則漸漸往上升,而愛爾蘭黨的組成與在國會內活躍的政治活動以及其對國會這種 權力消長的影響,也值得關注與研究。 筆者將在本文的第二章敘述 17 世紀以來國會成員的組成、實際運作,以及. 政 治 大. 結構、功能上的轉變,並論及內閣制的興起與確立,還有國會、政府、政黨黨派、. 立. 政治人物們在面對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各種社會、政治、外交、經濟變化及輿論壓. ‧ 國. 學. 力時,其反應或舉措。在第三章,將針對愛爾蘭民族主義進行探討,尤其聚焦費. ‧. 尼安運動、土地改革及愛爾蘭黨人的出現與發展。. Nat. sit. y. 第四章中,筆者則讓前二章之「故事線」交叉,探討國會中愛爾蘭議題的相. n. al. er. io. 關辯論、愛爾蘭黨人與其他黨派的互動、自治法案之審議,最終在 20 世紀初引. i n U. v. 發國會上下兩院的激烈對立,並導致上院被徹底廢除否決權。最後,在第五章針. Ch. engchi. 對本文所關注的幾個問題進行總結:在愛爾蘭自治運動於 19 世紀最後 20 年如 火如荼展開、又遭遇戲劇化阻撓後,國會上議院此時在政治上的權勢為何?在此 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其在 20 世紀初跌到谷底、無法再「興風作浪」 ,與愛爾蘭黨 人又有何關係?過往的研究,均強調下院的政治活動,而由於 19 世紀中期以來, 多數首相均出身下院,且政府組成也與下院選舉結果連動,這樣的觀察視角是很 自然的事情;只不過上院此時並未徹底衰微,甚至有能力反抗下院的決策,第二 次愛爾蘭自治案在上院遭遇否決,即為一例。同時為呼應本文標題中「轉變」一 詞,兼略敘其後十餘年英國國會的發展。. DOI:10.6814/NCCU201900924.

(33)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 31 ‧. 為釐清本文所關心的這些問題,尤其觀察並分析上院在 19 世紀中以來權力 下降、下院權力上升的趨勢,與其在該世紀最後 20 年的權力變化與作用,遂利 用前文所提及之各種書信、報紙、日記、傳記中,探討當代政治人物的觀點與看 法,還有國會外輿論的反應為何。在研究這些課題時,19 世紀英國的社會、經 濟、外交等面向都影響著政局的發展,是故筆者將藉助一些二手研究專書或期刊 論文來獲取英國內政、外交等方面的資訊,以為這篇論文的研究建構一個完整而 清晰的圖像。.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1900924.

(34) ‧3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第二章、愛爾蘭民族主義 第一節、羅馬公教解放與撤廢運動 1830 年前後,歐洲各地掀起一股革命風潮,愛爾蘭的青年也仿效義大利的 「青年義大利」(Young Italy)運動,成立了「青年愛爾蘭」(Young Ireland)組織, 開啟愛爾蘭的民族主義風潮。32在這波民族主義風潮中,首先興起的是「撤廢運 動」(Repeal Movement)與「羅馬公教解放」(Catholic Emancipation)。. 政 治 大 1800 年大不列顛、愛爾蘭兩國國會分別通過〈聯合法〉 ,隔年兩國正式合併 立. ‧ 國. 學. 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愛爾蘭國會被廢除,愛爾蘭人可選舉 100 名 的聯合王國國會下議院議員。〈聯合法〉的通過,本是為了使長久以來叛服不定. ‧. 和衝突不斷的愛爾蘭能歸於平靜,許多新教徒相信,愛爾蘭問題可以透過合併而. y. Nat. io. sit. 獲得解決;331799 年 1 月,大不列顛首相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al. er. 1759-1806)就因愛爾蘭人與大不列顛其他地區格格不入,而感嘆愛爾蘭是「邪靈. n. v i n Ch 附體」 ,而這個「邪靈」即是當地居民的「品德、舉止和習慣,以及智力的缺乏… engchi U 宗教特點和敵意」。34. 此外,由於愛爾蘭多數是羅馬公教徒,羅馬公教信仰也成為愛爾蘭民族認同 的元素之一;35雖然愛爾蘭國會在 1793 年通過〈羅馬公教解放法〉(Catholic Relief. 32.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頁 153。. 33. W. A.史派克(W. A. Speck),《劍橋英國簡史》,頁 82。. 34. 羅伯特‧基(Robert Kee),《愛爾蘭史》,頁 2。. 35. 羅伯特‧基(Robert Kee),《愛爾蘭史》,頁. DOI:10.6814/NCCU201900924.

(35)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 33 ‧. Act)賦予愛爾蘭人選舉權,36但羅馬公教徒不得出任國會議員及其他公職。小皮 特與大不列顛國會中部分人士,原想藉英愛合併之機,推動「羅馬公教解放」, 讓信仰公教之不列顛與愛爾蘭人民可以出任公職、軍職、當選國會議員,貴族也 可以晉身上議院,藉以緩解愛爾蘭對倫敦中央政府的抗拒心理,但身兼英格蘭國 教會元首的國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 1738-1820, r. 1760-1820)卻認為,倘若解放 羅馬公教徒,將違反其加冕誓詞,因而拒絕這項提議,37並導致小皮特辭職。 自英愛合併後,愛爾蘭就有解放羅馬公教徒的呼聲出現。381823 年,出身愛. 政 治 大 爾蘭羅馬公教望族的丹尼爾.歐康奈(Daniel O’Connell)領導成立「羅馬公教協會」 立. ‧ 國. 學. (Catholic Association),訴求給予羅馬公教徒完整公民權,並以非暴力手段廢除〈聯. 合法〉 、重建愛爾蘭國會,但兩國仍在同一君主統治之下。392 年後,似乎是鑒於. ‧. 該組織發展迅速,國會中有人提案要壓制該組織;2 月 17 日的《泰晤士報》就. Nat. sit. y. 登載了一篇相關法案被否決的議員投票紀錄和正反雙方支持者名單,而該法案被. al. er. io. 否決,也代表解放羅馬公教徒主張似得到不少輿論響應。40. n. v i n Ch 歐康奈本人則於 1828 年當選為國會下議院議員,但因宗教信仰緣故,被拒 engchi U. 絕就任。41隔年,首相威靈頓公爵亞瑟.韋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 First 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2)擔心,若國會一直將歐康奈拒之門外,愛爾蘭恐將發生內. 36. W. A.史派克(W. A. Speck),《劍橋英國簡史》,頁 82。. 37.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頁 124-125,152。. 38.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頁 126。. 39. 羅伯特‧基(Robert Kee),《愛爾蘭史》,頁 75,78;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 度》,頁 126。. 40. “Catholic Association Suppression Bill.,” The Times(London), 17 February 1825.. 41.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頁 126。. DOI:10.6814/NCCU201900924.

(36) ‧3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戰;同樣身為愛爾蘭人的威靈頓,遂一改此前拒絕的態度,認為羅馬公教徒解放 「與公共安全密不可分」 ,42並勸國王喬治四世(George IV, 1762-1830, r. 1820-1830) 同意給予羅馬公教徒完整公民權;巴麥尊子爵亨利.坦普爾(Henry Temple, Third Viscount of Palmerston, 1784-1865)當時也擔憂,倘若未能成功通過法案以解放羅 馬公教徒,恐對國家前景「形成閃電烏雲」 。431829 年, 〈羅馬公教救濟法〉(Roman Catholic Relief Act)通過並得到國王御准,為愛爾蘭的民族主義運動立下一個里程 碑。44. 治 政 歐康奈政治活動的另一個行動火車頭,是 1840大 年 4 月成立的「愛爾蘭全國 立 ‧ 國. 學. 聯合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reland),並由其子約翰(John O’Connell, 1801-1858) 負責該組織的業務;該組織成立的宗旨是取消英愛合併,因此又被稱為「撤廢協. ‧. 會」(Repeal Association),45並以「撤廢協會」的名稱躍上報紙版面,為輿論所熟. Nat. sit. y. 知,如《泰晤士報》便定期報導其每週例會的會議內容,出席人員除了有歐康奈. n. al. er. io. 父子外,還有一些國會議員出席;在這些例會上,也會宣布來自各界民眾的捐款. i n U. v. 及信件。1844 年 1 月 19 日,就有一位前國會議員 J. Gully 捐贈了 20 鎊給撤廢協. Ch. engchi. 會,並附上一封信,稱:「身為一位英格蘭人…提倡任何可能弱化帝國的法令。 我無法默默…忍受對你們的領導者的不公正。」46. 42. “It is probable that the Catholic Relief Bill is to be brought in next week by HIS MAJESTY'S Ministers:,” The Times(London), 19 February 1829.. 43. David Brown, Palmerston: A Biography(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127.. 44. 麗貝卡‧弗雷澤(Rebecca Fraser),《英國人的故事》,頁 764-766。. 45.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頁 127。. 46. “Repeal Association.,” The Times(London), 19 January 1844.. DOI:10.6814/NCCU201900924.

(37)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 35 ‧. 同年 2 月的另一場每週例會上,則有來自曼徹斯特、貝爾法斯特等不同地方 的捐款,捐款者甚至還有神職人員。475 月 29 日另一篇關於協會每週例會的報導 中提到,歐康奈宣稱得到羅馬公教主教捐款 68 鎊、神職人員集體捐款 13 鎊,後 者還附上一封信,保證他們「絕不會放棄撤廢的理想」,直到他們看到羅馬公教 的旗幟「懸掛於愛爾蘭國會下議院的穹頂之下」 。48同一天的會議上,歐康奈還告 訴與會者,他收到來自美國的鉅額匯款,但隨匯款寄來的信件卻提到,要讓他們 「對大不列顛君主的忠誠歸之於無」,因此歐康奈表示,他不能收下這筆匯款;. 政 治 大. 他表示「他們有義務協助身為(英國)王權之下忠心子民的愛爾蘭朋友」尋求重建. 立. 愛爾蘭國會,但不是推翻英王對愛爾蘭的統治,而是讓「英格蘭君主成為它(愛. ‧ 國. 學. 爾蘭國會)的首領。」49足可見無論是羅馬公教解放或撤廢運動,目的都是要建立. ‧. 在英國君主統治下的「君合國家」(或又稱「共主邦聯」 ,Personal union)──即大. n. al. er. io. sit. y. Nat. 不列顛跟愛爾蘭由同個君主統治,但愛爾蘭人要得是能自主立法、自己管理國家。. Ch. engchi. i n U. v. 47. “Repeal Association.,” The Times(London), 21 February 1844.. 48. “Repeal Association.,” The Times(London), 29 May 1844.. 49. 原文是“They must aid their Irish friends as loyal subjects of the Crown…looking for the restoration of their Parliament with the monarch of England at its head.”在其他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的公開發 言中,“England”一詞經常出現,似乎是要特別指明常駐倫敦的王室跟以倫敦為首都的不列 顛帝國(British Empire)中央政府。見:“Repeal Association.,” The Times(London), 29 May 1844.. DOI:10.6814/NCCU201900924.

(38) ‧3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第二節、費尼安運動 由歐康奈帶領的羅馬公教解放和撤廢運動,試圖以非暴力、君合國的訴求與 策略,以達成愛爾蘭自主甚至獨立的目標,這波民族主義運動也受到光譜的另一 端、主張採用暴力手段脫離英國統治的「青年愛爾蘭」派系支持,但二者理念差 異太大,終究得分道揚鑣。50 1847 年歐康奈逝世,加上 1845-1849 年(部分地區甚至延伸到 1850 年代初. 政 治 大. 期)的愛爾蘭大饑饉(the Great Irish Famine, c. 1845-1850),都讓這波民族主義受挫:. 立. 因為此時愛爾蘭人所關注的議題,是如何活下去,而非取得政治權利。51此次饑. ‧ 國. 學. 饉不僅促使約 150 萬人在 7 年間(1845-1852)遠走他鄉,52大部分目的地是美洲的. ‧. 美國、加拿大,也有部分到澳洲或大不列顛島,53根據不同的統計或推估數字,. sit. y. Nat. 因飢餓、疾病等原因而死亡的人數,約有 80-100 萬人。54倫敦對愛爾蘭饑饉救濟. io. al. er. 不善、近乎見死不救的無作為,讓愛爾蘭人對倫敦的統治深感不滿;551846 年 6. v. n. 月,時任首相的保守黨領袖羅伯特.皮爾爵士(Sir Robert Peel, 1788-1850)也在國. Ch. engchi. i n U. 會下議院坦承:「(發生饑饉的郡)的居民效忠於君主,但沒有獲得他們期望獲得. 50.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頁 127。. 51. 羅伯特‧基(Robert Kee),《愛爾蘭史》,頁 79,117。. 52. Patrick O’Sullivan(ed.), The Meaning of the Famine(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7), 22.. 53. R. F. Foster,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Ireland(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203.. 54.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頁 138;羅伯特‧基(Robert Kee),《愛爾蘭史》, 頁 112;克里斯托弗‧哈維(Christopher Harvie)、科林‧馬修(Colin Matthew),《日不落帝國 興衰史——十九世紀英國》,頁 87。。. 55. 周惠民,《愛爾蘭史》,頁 141-145,151;羅伯特‧基(Robert Kee),《愛爾蘭史》,頁 88108。. DOI:10.6814/NCCU201900924.

(39) 十九世紀英國國會的轉變 ── 從愛爾蘭自治運動觀察. ‧ 37 ‧. 的 …國 家 法 律 和 機 構 的 保 護 」 。 56「 青 年 愛 爾 蘭 」的 人 士 轉 而 採 取 更 為 激 進 的 路 線 。 57 1848 年,新教徒國會議員威廉.史密斯.歐布萊恩(William Smith O’Brien, 1803-1864)與其他一小群愛爾蘭民族主義者試圖在巴林加利(Ballingary)這一小村 莊發起「革命」,但很快就被政府撲滅;後世的民族主義者—尤其是費尼安主義 者—卻將其當作是費尼安運動(Fenianism)的起源,美稱為「1848 年起義」(“Rising” of 1848)。58這次起義的失敗,使許多參與者與民族主義者遠遁美國,並於 1858. 政 治 大 年 3 月組成了「愛爾蘭共和兄弟會」(Irish Republican Brotherhood),以武力驅逐 立. ‧ 國. 學. 英國統治、建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為目標,並以克爾特語的“Na Fianna Éireann”、 即「一群愛爾蘭戰士」來自稱,“Fianna”一字遂演變為“Feninan”,成為愛爾蘭民. ‧. 族主義者的標誌。同年,另一個愛爾蘭民族主義組織「費尼安兄弟會」(Fenian. sit. al. er. io. 逐漸漸行漸遠。59. y. Nat. Brotherhood)也在美國成立,二組織儘管目標一致彼此爭奪費尼安運動的話語權,. n. v i n Ch 兩個費尼安運動組織起初是在美國活動,雖然也在愛爾蘭境內發展分支機構, engchi U 但行事隱秘,也未得到英國主流媒體的太大關注,但逐漸靠積極的活動、會員招 募,擴大支持群眾基礎、吸引不少英美兩地的愛爾蘭人加入。1863 年,費尼安兄 弟會的創辦人之一詹姆士.史迪芬斯(James Stephens, 1825-1901)創辦了組織的報 紙《愛爾蘭人報》(Irish People) ——透過該報,愛爾蘭人得以知悉美國、加拿大. 56. 羅伯特‧基(Robert Kee),《愛爾蘭史》,頁 2。. 57. 羅伯特‧基(Robert Kee),《愛爾蘭史》,頁 117。. 58. 周惠民,《愛爾蘭史》,頁 155;羅伯特‧基(Robert Kee),《愛爾蘭史》,頁 115-117。. 59. 周惠民,《愛爾蘭史》,頁 155-156;羅伯特‧基(Robert Kee),《愛爾蘭史》,頁 118。. DOI:10.6814/NCCU2019009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