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及其教學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及其教學應用"

Copied!
1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 及其教學應用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Verb-Copying Construction and its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指導教授:蕭惠貞博士 研 究 生:陳品文 撰 中華民國 一百零一年七月.

(2) 謝. 辭. 歷經了四年的時光,我終於畢業了!這真是令人興奮又感恩的時刻,內心的 澎湃無以名狀!在這段學習的過程,有許多陪著我奮鬥、鼓勵我前進的人,真的 很感謝你們。 最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蕭惠貞老師。總覺得惠貞老師就像超人一樣,在 繁忙的研究重擔下還願意細心的為我修改論文,且不厭其煩的一遍又一遍地在我 困惑時引導我、在我怠惰時鞭策我,包容我的生澀與不足,讓我見識到了語言學 的深度與廣度,並使我學會做研究應該要有的精神與態度。感謝惠貞老師一路領 著走得跌跌撞撞的我往前進,辛苦您了!另外,還要感謝我的兩位口試委員—蔡 美智老師與徐東伯老師。兩位老師提出的許多看法與建議,擴展了我的思路及學 識,協助我將論文寫得更為周延,而在目前力有未逮之處,日後必多充實相關知 識以求通透理解。 再來要感謝一起奮鬥的大家:于禎、昱蓉、菊鳳、冠妙、倩如、佳容,有妳 們的支持、鼓勵和無私的友情奉獻,使我在研究的路上不寂寞孤獨。謝謝于禎總 是體貼地帶給我關懷、歡笑和信心,趕走了寫論文的苦悶;謝謝昱蓉、菊鳳和冠 妙的情義相挺,在我進度停滯時給了我堅持的勇氣去突破;謝謝倩如和佳容的許 多寶貴意見,讓我注意到自己在想法上或研究方式上的盲點。謝謝妳們,一起陪 我熬過這條艱辛的路。 接著,要特別感謝從頭到尾一路陪著我走來的榆。感謝你總是包容著我在整 個過程中的喜、怒、哀、樂,不分時段的與我討論、給我協助、替我奔波。謝謝 你,這些日子真的難為你了。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父母,謝謝你們總是默默的支持著我,將你們的擔心深 深藏在溫暖的關懷之下,無條件做我最堅實的後盾。謝謝你們,親愛的爸、媽! 謹以此文對所有幫助過我的人表達我最誠摯的感謝!. 品文. 2012 年夏.

(3)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及其教學應用 中文摘要 漢語重動句(本文稱之為「漢語重動構式」)是指在一個句中重複兩次相同動 詞,第一個動詞帶賓語、第二個動詞帶補語的句法形式,例句如: 「他看書看累 了」 。前人多針對重動構式的動詞或補語等句法成份進行研究並提出使用限制, 且以動詞或補語類別預測重動構式使用的強制性與選擇性。然而,有鑑於只討論 各句法成份並無法全面且系統性地分析重動構式的特點,本文以 Goldberg (1995) 的「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為理論基礎,分析重動構式的句法形式、 意義內容,以及兩者間的對應關係,對漢語重動構式進行完整的探討。 漢語重動構式之句法形式可表示為 SV1OV2C,V1=V2,其所對應之意義為「致 使」 ,表達「X 藉由 W 致使 Y 產生/變成 Z」的語義。X、W、Y、Z 分別代表四 種語義成份:致事(causer)、致使力(force)、役事(causee)及致使結果(result)。本文 發現重動構式的語義成分與句法成分間的對應關係為:致使力對應 V2;致使結 果對應 C;致事與役事在句法成份的對應視補語語義指向分成兩種。當補語語義 指向動詞,致事對應 S,役事對應 V1O 結構,表達「S 藉由 V2 致使 V1O 結構產 生 C」的語義;若補語語義指向主詞,則致事對應 V1O 結構,役事對應 S,表達 「V1O 結構藉由 V2 致使 S 產生 C」的語義。 據筆者對中研院漢語平衡語料庫及聯合知識庫中所有重動構式語料的歸納 與統計結果顯示,重動構式共有四種表層形式:SVOVC(了)、SVOV 得 C、SVOV 到 C、SVOV 了 C。其中,SVOVC(了)形式在結構及語義的複雜度上最低,且使 用頻率最高,為重動構式的原型,其它三種形式則為擴展構式。另外,筆者亦從 語料中發現,只要形式上必須有代表持續性(durative)事件類型(event type)的「V1O 結構」 ,且要表達「致使」語義時,就強制使用重動構式,如: 「我們讀書讀累了」。 最後,本文藉由使用頻率的統計結果並考量結構與語義的複雜度,將重動構 式的教學順序定為:SVOVC (了)→SVOV 了 C→SVOV 得 C→SVOV 到 C,並找 出高頻的 V1O 結構詞彙,如「考試」 、 「讀書」等,作為教材編寫例句時的參考。 關鍵字:構式語法、重動句、致使、教學應用 I.

(4) II.

(5)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Verb-Copying Construction and its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Abstract Keywords: Construction Grammar、Verb-Copying Sentence、Cause、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A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 called "verb-copying sentence" (it is named "verb-copying construction" in this article) in Mandarin Chinese refers to the structure in which a verb is copied when it takes two elements—an object and a complement— for example, "ta kan shu kan lei le. " Previous studies usually focus on the syntactic constituents such as the verb or the complement, and apply these syntactic constituents to predict when a verb-copying construction should be used. However, simply discussing the syntactic constituents in the verb-copying construction cannot analyze the verb-copying construction’s characteristics in a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manner. The study looks into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the verb-copying construction based on Goldberg’s(1995) Construction Grammar. The syntactic form of verb-copying construction can be expressed as SV1OV2C, V1=V2. It corresponds to the central sense of "cause", expressing the meaning of "X cause Y become Z by W. " X、Y、Z、W represents the causer, causee, result, and force respectivel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mponents of syntactic form in verb-copying construction,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components of verb-copying construction. Force corresponds to V2, and result corresponds to C. The semantics of the complement decide which component of syntactic the causer and causee correspond to. If the semantics of the complement describes the verb, then the causer corresponds to S and the causee correspond to V1O, which expresses the meaning of "S cause V1O become C by V2. " If the semantics of the complement describes the subject, then the causer corresponds to V1O and the causee correspond to S, which expresses the meaning of "V1O cause S become C by V2. " III.

(6) The example sentences in this article all come from the Academia Sinica Balanced Corpus of Modern Chinese and Udndat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the verb-copying construction has four surfaces in the form: SVOVC(le), SVOVdeC, SVOVdaoC, and SVOVleC. The SVOVC(le) form has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use. It is the prototype of verb-copying construction, and the other three are the extended forms. The result has also suggested that as long as "VO structure" is present, whenever one wants to convey the meaning of "cause" , the verb-copying construction has to be used. The last part of this article is the pedagogical appl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frequency of us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teaching sequence of the verb-copying construction should be SVOVC(le) → SVOVleC → SVOVdeC → SVOVdaoC. This research also suggested several common VO structures which contain the verb-copying construction, as 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to compile their teaching materials.. IV.

(7) 目錄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I 目錄 ...................................................................................................................................... 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動機 ........................................................................................................ 1 1.2 研究目的及問題 ............................................................................................ 4 1.3 研究範圍 ........................................................................................................ 5 1.4 論文架構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2.1 重動句的動詞特徵....................................................................................... 10 2.2 重動句的賓語特質....................................................................................... 14 2.3 重動句的補語類型....................................................................................... 15 2.4 重動句的類型 .............................................................................................. 17 2.5 重動句的語義 .............................................................................................. 21 2.6 小結.............................................................................................................. 25 第三章 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 ........................................................................................... 27 3.1 理論架構 ...................................................................................................... 27 3.1.1 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 ..................................................... 27 3.1.2 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 .............................................................. 30 3.1.3 以使用為基礎理論(The Usage-based Model) ............................... 31 3.2 研究方法 ...................................................................................................... 32 3.2.1 中研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重動構式語料收集方式 ...................... 33 3.2.2 聯合知識庫重動構式語料收集方式 ................................................. 35 3.2.3 重動構式語料的分類與使用方式 ...................................................... 37 3.2.4 本研究之語料收集方式的優點及侷限 ............................................. 37 第四章. 3.3 小結.............................................................................................................. 38 重動構式組成結構分析...................................................................................... 41 4.1 VO 結構特點分析 ......................................................................................... 41 4.2 VC 結構特點分析 ......................................................................................... 43 4.2.1 補語類型 ........................................................................................... 44 4.2.2 補語語義指向.................................................................................... 62 4.3 VO 結構與 VC 結構之間的關聯與語義限制 ............................................... 69 V.

(8) 第五章. 4.4 小結.............................................................................................................. 72 漢語重動構式 ..................................................................................................... 73 5.1 漢語重動構式的中心意義 ........................................................................... 73 5.2 漢語重動構式的理論依據 ........................................................................... 75 5.3 重動構式形式與意義成分間的對應關係 .................................................... 79 5.3.1 補語語義指向動詞的重動構式 ......................................................... 80 5.3.2 補語語義指向主詞的重動構式 ......................................................... 82 5.4 漢語重動構式語義組成成份的限制............................................................ 87 5.4.1 對致事(causer)的限制 ....................................................................... 87 5.4.2 對役事(causee)的限制 ....................................................................... 88 5.4.3 對致使力(force)的限制 ..................................................................... 88 5.4.4 對致使結果(result)的限制 ................................................................. 89 5.5 漢語重動構式間的關聯網絡 ....................................................................... 90 5.5.1 漢語重動構式的原型與擴展............................................................. 90 5.5.2 重動構式的承繼層級 ........................................................................ 92 5.6 漢語重動構式使用的強制性與選擇性 ........................................................ 94. 5.7 小結.............................................................................................................. 99 第六章 漢語重動構式的教學應用 .................................................................................. 101 6.1 現有教材檢視............................................................................................. 101 6.1.1 實用視聽華語 .................................................................................. 102 6.1.2 遠東生活華語 .................................................................................. 104 6.1.3 新實用漢語課本 .............................................................................. 105 6.1.4 中文聽說讀寫 .................................................................................. 106 6.2 現有教材的優點及需改善之處 .................................................................. 110 6.3 重動構式的教學建議 ................................................................................. 111 6.3.1 教學目標之建議 .............................................................................. 111 6.3.2 教材內容及編排之建議 ................................................................... 114 6.4 小結 ............................................................................................................ 132 第七章 結論 .................................................................................................................... 133 7.1 研究總結 .................................................................................................... 133 7.2 研究限制與展望 ......................................................................................... 136 參考文獻 .......................................................................................................................... 139. VI.

(9) 表目錄 表二- 1. 不同類別的動詞與重動句間的關係 .................................................................. 11. 表二- 2. 各學者針對重動句補語分類之對照表 .............................................................. 15. 表四- 1. 漢語重動構式的補語類型 ................................................................................. 59. 表四- 2. 漢語各項重動構式補語類型的類型頻率(type frequency) ................................. 61. 表四- 3. 重動構式補語語義指向整理歸納 ...................................................................... 68. 表五- 1. 漢語重動構式在語料庫中的例句數目以及其占例句總數的比例 .................... 91. 表六- 1. 「(V)+O+V+得+Adv+A」句型練習 ................................................................ 105. 表六- 2. 「(V)+O+V+ time-measure complement」句型練習 ....................................... 106. 表六- 3. 現有教材漢語重動構式相關內容呈現情況檢視表 ......................................... 109. 表六- 4. 漢語重動構式的教學目標 ............................................................................... 114. 表六- 5. 重動構式動賓結構的選用詞彙順序參考表..................................................... 117. 表六- 6. 以語料庫中之使用頻率為標準所評定的教學排序參考 ................................. 118. 表六- 7 《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中與重動構式補語類型相關之語法項目 的難度等級、語法點結構以及例句 ................................................................ 120 表六- 8. 以「難易度評定原則」為標準所評定的教學排序參考 ................................. 123. 表六- 9. 以各教材中虛詞成份出現順序為標準評定的教學排序參考 .......................... 124. 表六- 10 漢語各形式之重動構式教學排序總表 ............................................................ 124 表六- 11 以語言形式為中心的結構教學步驟 ................................................................ 126 表六- 12 SVOVC(了)重動構式學習單範例 .................................................................. 129. VII.

(10) 圖目錄 圖三- 1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重動構式語料擷取步驟 ................................. 34 圖三- 2 聯合知識庫重動構式語料擷取步驟 .................................................................... 36 圖五- 1 英語動結構式....................................................................................................... 76 圖五- 2 動詞 wipe 參與者角色與構式論元角色的融合 ................................................... 77 圖五- 3 動詞 talk 參與者角色與構式論元角色的融合..................................................... 77 圖五- 4 補語語義指向動詞的漢語重動構式 .................................................................... 81 圖五- 5 補語語義指向動詞的漢語重動構式+「吃」..................................................... 81 圖五- 6 補語語義指向主詞的漢語重動構式 .................................................................... 85 圖五- 7 補語語義指向主詞的漢語重動構式+「讀」...................................................... 85 圖五- 8 致使結果隨動作結束馬上發生之示意圖 ............................................................ 90 圖五- 9 補語語義指向動詞之重動構式的承繼層級 ........................................................ 93 圖五- 10 補語語義指向主詞之重動構式的承繼層級....................................................... 94 圖六- 1 重動構式的教學排序 ......................................................................................... 125 圖六- 2 漢語重動構式的課堂教學步驟及內容 .............................................................. 128.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漢語重動句1(Verb Copying)(本文稱之為「漢語重動構式」),具有獨特的句 法形式與意義內容,本論文以 Goldberg (1995)所提出的「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為理論基礎,對漢語重動構式進行形式及意義等特點的探討,最後並將 研究成果運用於漢語重動構式的教學,提升研究成果的應用與實踐性。 本章共分四小節:第一節闡述研究動機,說明本研究的重要性;第二節敘述 本研究之目的,並提出研究問題;第三節界定研究範圍;最後,在第四節說明本 論文的章節架構。. 1.1 研究動機 漢語重動構式因為其特殊的句法形式,引起許多學者(王力,1944;Li & Thompson, 1981;Chang, 1991;Hsieh, 1992;李訥、石毓智,1997 等)研究的興 趣,但目前為止,各家學者對重動構式的各項特點仍未達成共識,也尚未能為重 動構式建立一個全面且系統性的詮釋。下文將說明漢語重動構式的形式特點與目 前研究仍存在的爭議,並指出採用構式語法來研究漢語重動構式且將結果應用於 漢語重動構式教學的優點與必要性。 漢語重動構式的句法形式為:在一個單句中,出現兩個動詞,第一個動詞先 帶賓語,接著重複一次動詞之後再帶上補語,其形式可用 S+Vi+O+Vi+C 表示, 其中,S 為主詞,Vi 為動詞,O 為賓語,C 為補語,兩個 Vi 是同一個動詞(李訥、 石毓智,1997),例句如:「他吃飯吃很快」 、「小李看書看累了」。而漢語重動構 式除了有 SViOViC 的句法形式外,尚有其他三種句法形式,如例(1)—例( 4)所示: 1. 關於漢語重動句,不同學者有不同稱呼方式,如王力(1944)稱為「敘述詞複說」,Li & Thompson (1981)稱為「Verb Copying」,劉維群(1986)稱為「重動句」,黃正德(1988)、戴浩一 (1990)稱為「動詞照抄」,范曉(1993)稱為「複動句」,李訥、石毓智(1997)稱為「動詞拷貝結 構」,屈承熹(2006)稱為「動詞重複」。 目前學者們對此句法形式通常以「重動句」稱之,而本文由於是採用 Goldberg(1995)所提 出之「構式語法」對漢語重動句進行研究,因此,除了在第二章「文獻探討」的部分維持「重 動句」的名稱之外,其餘文章內容中皆採用「重動構式」之稱,指其為一形式與意義的配對。 1.

(12)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及其教學應用. (1) 「SViOViC」—他喝酒喝醉了。 (2) 「SViOVi 得 C」—她念書念得很快。 (3) 「SViOVi 到 C」—他看書看到兩點。 (4) 「SViOVi 了 C」—他睡覺睡了一個小時。. (李訥、石毓智,1997). 漢語重動構式句法形式的特殊性引起各家學者的研究興趣,前人研究(呂叔 湘,1980;范曉,1993;李訥、石毓智,1997;王燦龍,1999;劉雪芹,2000; 李咸菊,2006;陳俊光,2007a 等)多針對重動構式各項句法成份進行探討,如動 詞類別、賓語性質、補語類型等(詳見第二章),提出各句法成份的使用限制,並 歸納多種規則,以架構重動構式使用上的規範性。但是,雖然前人研究的貢獻良 多,至今在漢語重動構式的中心意義、形式分類、語義內容與句法形式間的對應 關係、結構成分限制、語用功能上,各家學者仍沒有取得一致的共識。舉例來說, 首先,目前學者們對重動構式中心意義(central sense)的認定不盡相同,熊仲儒 (2004)認為是「致使」 ,姚水英(2006)認為是「S 在 VO 方面怎麼樣」 ,陳俊光(2007) 則認為重動構式的中心意義是「持續」。再者,前人以不同標準對漢語重動構式 的類型進行分類,有的依照補語類型(李訥、石毓智,1997),有的依照動詞性質(劉 雪芹,2000、2005),有的依照形式結構類型(趙新,2001),還有的以補語的結構 形式來為重動構式分類(李咸菊,2006)。另外,對於重動構式的語用功能,各家 學者各有不同見解,如項開喜(1997)認為重動構式是用來「突出強調事物和動作 行為的超常」 ,李咸菊(2004)認為重動構式除了表達「超常性」 ,還能有「評議性」 與「雙重強調」等功能,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學者(李冬梅、2007;曾傳祿、2007) 表示,漢語重動構式是用來表達話語中的因果關係。 上述針對漢語重動構式各項句法成份進行探討的研究方法,目前尚無法完善 地解釋所有有關漢語重動構式的問題,且未能建構出一個系統性的詮釋體系。例 如前人在對重動構式之動詞所做的研究中指出,「動作動詞」具有使用重動構式 的強制性,必須形成重動構式以進行表達。例句如: 「張三敲門敲了三次」(Hsieh, 2.

(13) 第一章 緒論. 1992)、「我跑步跑累了」(陳俊光,2007a)。但事實上, 「敲」、 「跑」這兩個動作 動詞並非強制使用重動構式不可,不重複動詞的「張三敲了三次門」 、 「我跑累了」 也都是合法且合語感的句子,是動作動詞具有重動構式使用之強制性的反證。另 一方面, 「狀態動詞」 、 「變化動詞」等,也都能形成重動構式進行表達,例句如: 「他愛王小姐愛了五年」(Hsieh, 1992)、 「他輸錢輸怕了」(陳俊光,2002b)。上述 不管是動作動詞、狀態動詞還是變化動詞,全都能夠進入重動構式,顯示出光從 動詞分類並不能很好的限制或預測漢語重動構式的出現。姚水英(2006)表示,單 純考慮各項句法成份的特點,並無法對重動構式的組成機制、使用時機做出完整 的解釋。採用形式與意義並重的「構式語法」(Goldberg, 1995),是研究漢語這類 著重意合之語言的新方向。 「構式」(construction)是語言中的基本單位(Goldberg, 1995: 4),為形式與意 義的配對(form-meaning correspondences),其所表達的意義與反映人類經驗之基 本情景(Scene Encoding Hypothesis : basic human experience )的語義結構直接相連 (Goldberg, 1995),即語言與人類的生活經驗之間具有關聯性。除此之外,構式具 有原型結構(prototype structure),並組成關聯網絡(form networks),有些構式之間 憑著承繼層級(hierarchies of inheritance)和語義網絡(semantic network)構成家族性 (family resemblance)的關係。那麼,漢語重動構式的中心意義與人類的什麼生活 經驗相連?什麼樣的語義內容需要藉由重動構式進行表達?什麼樣的談話情境 會促使說話者使用重動構式?漢語四種形式之重動構式有沒有一個共同的中心 意義或相關的語義連結?哪種形式的重動構式較常使用?不同形式的重動構式 使用情境不同嗎?漢語母語者或許可不假思索的正確使用重動構式,但要回答上 述問題似乎也非易如反掌,而傳統上對漢語重動構式的研究也無法回答上述問 題。因此,筆者將使用 Goldberg (1995)所提出之構式語法理論,重新對漢語重動 構式「SVOVC(了)」、 「SVOV 得 C」、 「SVOV 到 C」、 「SVOV 了 C」四種形式進 行深入的研究,從形式與意義並重的角度探討漢語重動構式的形成原因,以及其 使用上的條件與限制。 另一方面,對於漢語學習者來說,漢語重動構式因為存在使用上的強制性與 選擇性2及結構上的複雜性(李訥、石毓智,1997),使它成為漢語學習與教學的難 2. 李訥、石毓智(1997)的重動構式「強制性」是指「要引進行為的受事,別無他法,只有動 3.

(14)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及其教學應用. 點(陳俊光,2007a)。比如說,白建華等(2009:68)指出,美國學生常犯的錯誤為: 在 VO 結構後忘記重複動詞,如「*他喝水得很少」 ,本句應修正為「他喝水喝得 很少」。在傳統上,漢語學習者必須了解重動構式中有哪些句法組成成分、各句 法成分有什麼特徵限制,最後藉由背誦句法形式以求得正確的表達。教師雖然能 夠從句法結構的分析來提醒學生不要犯錯,但是,少了意義層面的理解,學生只 知道「要這樣用」,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用」 。Krashen (1982)認為,「可理解 的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 」才能有助於學習者的第二語言習得,且語法教學 必須與語義、語用功能相結合(劉珣,2007),因此,本文採用不嚴格區分語義和 語用(Goldberg, 1995:7)的構式語法,來分析漢語重動構式在意義及形式上的各 項特點,並藉由本研究成果為漢語重動構式的教學提供一個以人類生活體驗為基 礎、較符合人類認知的學習途徑。. 1.2 研究目的及問題 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二:一是架構漢語重動構式完整而具系統性的詮釋體系, 採用以形式與意義並重的研究角度,深入探討漢語重動構式的各項特點,包含構 成機制、中心意義、語義層級、形式與意義間的對應關係、交際功能、使用時機 等特性;二是將研究成果應用於漢語重動構式的教學,使其更為完善。針對上述 研究目的,以下提出本文的研究問題:. ( I ) 重動構式的中心意義為何?主要表達何種語義內容? (I I) 重動構式其形式與意義間的對應關係為何? (III) 重動構式範疇(category)中的四種形式: 「SVOVC(了)」 、 「SVOV 得 C」 、 「SVOV 到 C」 、 「SVOV 了 C」 ,以何種形式的類型頻率3 (type frequency)最高、句法 詞拷貝一種選擇」;「選擇性」是指「動詞拷貝只是引進受事賓語的方式之一」。 3 「類型頻率」,是指一個基模(schema)的出現率,構式如同一個基模,構式的類型頻率指 一個具體構式出現的使用數量。比如說,在漢語重動構式所有的例句總數中,SVOVC(了)形式 之重動構式的例句數共有多少,且其數目占所有重動構式總例句的百分比有多少。 Goldberg(1995:137)指出,類型頻率越高,能產性(productivity)就越高,能產性高,表示此構式 4.

(15) 第一章 緒論. 結構及語義複雜度最低,而為此構式範疇的原型(prototype)? (I V) 重動構式有哪些補語類型?各形式之重動構式的補語類型為何?何種補語 類型最為常用? ( V ) 重動構式的使用限制為何?在什麼條件以及時機下必須要使用重動構式? (V I) 本研究成果如何運用於漢語教學,以降低重動構式「教」與「學」的難度?. 1.3 研究範圍 漢語重動構式最明顯的特徵在於一個句子中出現兩個同樣的動詞,故稱之為 「重動」,如:「我睡覺睡了五個鐘頭」 。此構式中的第一個動詞帶直接賓語,第 二個動詞是重複第一個動詞而來,其後接續一個副詞成份。Li & Thompson (1981) 指出,漢語重動構式的句法特徵為:. 句法特徵:(主詞) (Subject). 動詞 Verb. 直接賓語. 動詞. Direct object Verb. 副詞成份 Adverbial element Li & Thompson(1981:301). 漢語重動構式的句法形式可表示為 SV1OV2C,其中,V1=V2,以 V2 與 C 之 間是否有加入其它句法成份做區分,共有四種不同形式,即,漢語重動構式從可 見的表層句法形式上可區分成四類: 「SV1OV2C(了)」 、 「SV1OV2 得 C」 、 「SV1OV2 到 C」 、 「SV1OV2 了 C」 。本論文即對上述四種形式之漢語重動構式的各項特點進 行研究。以下即為本研究範圍中各形式之重動構式的例句:. 包容性大、可容納更多不同的詞,因此,此構式之使用頻率就會比其它語義特徵一致的構式高。 朱軍(2010)表示,在實際語言交際中,基本構式較常見、使用頻率較高,擴展的構式則使用頻 率較低,朱(2010)所指之「基本構式」即本文之「原型構式」。 5.

(16)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及其教學應用. (5). 吃飯吃七分飽,是為了身材和養生。. (6). 在爸爸的「叨叨念」之下,讓全家人練就吃飯吃得快的功夫。. (7). 老祖宗告訴我們吃飯吃到七分飽,都是符合抗老化的科學理論。. (8). 最怕遇到吃飯吃了兩三口,就說「我飽了」的女生。. (聯合知識庫語料). 必須指出的是,本研究範圍之重動構式的補語限定為簡單的詞或短語4,如 上列例句中的「快」 、 「七分飽」 、 「兩三口」等,若補語的形式相對之下為層次較 複雜之小句的重動構式則不包含於本研究範圍中,例句如: 「阿嬤唱歌唱得我的 靈魂好像被熨斗燙過」(聯合知識庫)。其原因為:在本研究所收集之重動構式例 句中,複雜小句補語的出現機率不高,因此,本研究不將補語的複雜層次及內容 列入討論。在中研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所取得的六十八條重動構式語料中,所 有的補語皆為簡單詞或短語,而為顧及語料內容的整齊性與系統性,筆者從聯合 知識庫中剔除了五句5補語為複雜小句的重動構式例句,共收集了一千兩百八十 二條補語為簡單的詞或短語之重動構式例句。. 1.4 論文架構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陳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研 究範圍;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回顧前人對漢語重動構式之各項句法組成成份、分 類標準、中心意義的探討;第三章為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介紹本論文所採用之 Goldberg (1995)「構式語法理論」 、Rosch (1973)「原型理論」與 Langacker (1987) 「以使用為基礎理論」,並說明在中央研究院漢語平衡語料庫及聯合知識庫中進 4. 劉月華(2006:2)指出: 「一個語言單位究竟是詞還是短語,有時難於確定」 ,因此,本文並 不對詞或短語加以區分或討論。另外,邵敬敏(2008:194)對「簡單短語」的定義為:「兩個或 兩個以上的詞在一個層次上組合而成的短語」 ,其中,所謂的「層次」是指「句法單位在組合時 的不同先後順序」 。 5 此五句出自於聯合知識庫語料,分別為: 「阿嬤唱歌唱得我的靈魂好像被熨斗燙過」 、 「她 倆殺價殺到只要一千元即可入住大飯店」、「第一次唱歌唱到被警察帶回派出所」、「你們這些人 讀書讀到搞不清楚今年是十二生肖裡的哪一年啊?」、「他讀書讀到不知道八月有三十一天」。 6.

(17) 第一章 緒論. 行重動構式語料篩選的操作、分析流程;第四章為漢語重動構式 V1O 結構及 V2C 結構特點的分析,並探討上述兩種組成結構彼此之間的共現限制;第五章探究漢 語重動構式形式與意義的各項特點及兩者間的對應關係,並討論漢語重動構式在 使用上的強制性與選擇性;第六章為漢語重動構式的教學應用,依據第四章、第 五章的研究成果,提出漢語重動構式在教學目標及教材編排內容上的建議;第七 章為結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結果、教學應用以及主要貢獻,並提出研究限制與 後續研究建議。. 7.

(18)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及其教學應用. 8.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對漢語重動句 的研究中 ,較早注意 重動 句這個動詞重 複現象的 是王力 (1957),他在《中國語法理論》中提到「敘述詞複說」:「普通來說末品(tertiary) 補語6是必須和敘述詞緊黏在一起的」,「同時,有些動詞卻又和目的語是合為一 體的,不能讓那末品補語隔開,在這雙重障礙之下,唯一的補救辦法就是把敘述 詞複說,使兩方面都不至於阻絕。」換句話說,就是指賓語及補語都必須與同樣 的動詞在一起,因此使得動詞重複出現。自此之後,便有許多學者開始進行漢語 重動句的研究,比如說:丁聲樹(1961)指出「動賓結構加補語時要重複動詞」 ;呂 叔湘(1984)認為「一般的動賓短語加『得』時要重複動詞」;戴浩一(1990、1991) 從認知功能語法(cognition-based functional grammar)的角度出發,用語言的象似 性(iconicity)來解釋重動句的形成,認為動詞重複的理由是因為重複代表動作多次 的動機而來,並探討重動句的語義特徵與語用功能等面向;Chang (1991)以「主 題結構」(thematic structure)的語法理論研究重動句的形成原因、功能及使用上的 強制性(compulsory);Hsieh (1992)則是從互動理論(the theory of interaction)與根據 戴浩一(1990、1991)的認知功能語法來探討重動句的形成、結構與功能;李訥、 石毓智(1997)從歷時的角度來探討「動詞拷貝句」即重動句的演化過程,並從補 語的語義特徵和結構特點分析重動句的類型;陳俊光(2007a、2007b)則從句法、 語義、認知及篇章等各面向的制約進行重動句的分析,並將分析結果應用於重動 句的教學。眾學者們皆對漢語重動句的研究做出許多貢獻。 如上所述,學者們各自使用不同的語法理論及從不同的角度對重動句進行探 討。不過,眾學者們在分析重動句時,多會針對漢語重動句中的某些句法組成成 份進行研究,因此,本章便以漢語重動句中的各項句法成份(如動詞、賓語、補 語等)做為分類,來整理並回顧前人對漢語重動句的研究成果。全章共分六節: 第一節整理前人對重動句動詞特徵的探討,第二節歸納前人對重動句賓語性質的 分析,第三節統整前人所區分之重動句的補語類型,第四節闡述前人如何對重動 6. 出自奧托•葉斯柏森(Jens Otto Harry Jespersen,1860--1943)的三品說。把一定句法結構中 詞與詞的相互關係,按照受限或主限的不同(即充當句法職務的不同),分成首品(primary)、次 品(secondary)和末品(tertiary)三種品級(ranks),稱為詞品。有些語言學家用於漢語語法研究, 以詞類為詞的概念範疇的分類,以詞品說明詞在句中的作用,如「高飛之鳥」和「鳥高飛」中, 「鳥」是首品,動詞「飛」是次品,形容詞「高」是末品。 9.

(20)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及其教學應用. 句進行分類,第五節整理各學者所提出的重動句語義,最後,第六節為本章小結。. 2.1 重動句的動詞特徵 漢語重動句中相同的兩個動詞一般是及物動詞,多數為動作動詞、單音節動 詞(范曉,1993),學者們對於重動句的動詞特徵有著詳盡分析。 Chang (1991)認為動詞的主題結構若是【施事(agent),主題(theme)】就要採用 重動句,而若是【施事(agent),受事(patient)】則不用,例句如下:. (9). 他跑馬拉松跑了兩次。. (10) 他推車推了三個鐘頭。 (11) 他看我兩次。 (12) *他看我看了兩次。. (Chang, 1991). 例句(9)、(10)動詞「跑」、「推」的主題結構是【施事,主題】 ,其主題可前移,形 成話題化(topicalized)的句子,如「馬拉松,他跑了兩次」 、 「車,他推了三個鐘頭」 。 而例句(11) 動詞的主題結構是【施事,受事】 ,若重複動詞形成例句(12)則會造成 語義不全、句子似乎未完成(incomplete)。 除了像 Chang (1991)採「主題結構」語法理論分析重動句外,更多學者以不 同語義特徵所區分出的動詞類別來探討各類動詞與重動句間的關聯。Hsieh (1992) 以 Vendler (1967)7對動詞的分類來探討重動句在使用上的強制性(obligatory)與選 擇性(optional)。Hsieh (1992)發現: 「動作動詞」具有重動句使用的強制性, 「完成 7. Vendler (1967)根據動態(dynamic)、持續(continuous)和完結(perfect)等三種語義特徵將動詞分 為四類:狀態(state)動詞、動作(activity) 動詞、完成(accomplishment) 動詞以及完結(achiev -ement)動詞。「狀態動詞」指涉狀態的存在、「動作動詞」指涉動作持續進行、「完成動詞」 指涉動作的進行及其結果、「完結動詞」指涉動作的結果(戴浩一,2007)。 1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動詞」則兼具重動句使用的強制性與選擇性,「完結動詞」具有重動句使用的選 擇性,而「狀態動詞」具有重動句使用的選擇性或禁止使用(prohibited)。筆者將 Hsieh (1992)的分類與舉例整理為表二-1:. 表二- 1 不同類別的動詞與重動句間的關係 強制性 (obligatory). 選擇性 (optional). 禁止使用 (prohibited). 動作動詞. 完成動詞. 狀態動詞. 例:張三敲門敲了三次。. 例:他打了我兩次。. 例:. (動詞不能具有三個論元). *他是學生是了兩年。. 完成動詞. 完結動詞. *他像他爸爸像了兩年。. 例:他打我打疼了手。. 例:去年我回了台灣一次。 (動詞不含頻率、持續的概念). (動詞具有三個論元). 狀態動詞 例:他愛了王小姐五年。 (動詞含頻率、持續的概念). (資料來源:整理自 Hsieh, 1992). 從以上表格,我們可以發現,幾乎四種語義特徵的動詞類別都能進入重動句。而 除了 Hsieh (1992)之外,林忠(2010)也採用 Vendler (1967)對動詞的分類來分析重 動句,結果發現狀態、動作、完成、完結四類語義特徵之動詞都可進入重動句, 舉例如下:. (13). a.愛他愛得簡直要命。. (狀態). b.走路走累了。. (動作). c.爬兩層樓爬得氣喘吁吁。. (完成). d.咳嗽咳出來一口血。. (完結). 11. (林忠,2010).

(22)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及其教學應用. 另外,陳俊光(2007a、2007b)以鄧守信(1976)8對動詞的分類來探討漢語重動 句。陳(2007a、2007b)認為, 「動作動詞」的語義特徵具有動態性及持續性,與重 動句所銜接的四類副詞組9語義相容,且動作動詞標記時間軸上的「進行活動」, 與重動句源自兩個動詞組連用的「持續義」吻合,故一般需強制使用重動句,如 「我跑步跑累了」;而「狀態動詞」具持續性但不具動態性,其具持續性的特質 使其在重動句的使用上有選擇性,若補語亦具持續性且說話者想「強調」與該狀 態有關的程度或結果,則可選用重動句進行表達,如「他愛王小姐愛了五年」 ; 「變 化動詞」的語義特徵具有終結性、不具持續性,與重動句表持續性的語義不容, 因此,除非是可表示動作重複進行的變化動詞,如「他跳水跳了三個鐘頭」(戴 浩一,1999)的「跳」或「他輸錢輸怕了」(陳俊光,2007b)的「輸」等,否則一 般不能使用重動句。 綜上所述,學者們希望以具有不同語義特徵的動詞類別來決定重動句使用的 強制性與選擇性,結果卻發現各類語義特徵的動詞或多或少都能進入重動句。由 此顯示,動詞雖然對於重動句的使用與否有影響,但將動詞抽離構式,單獨分析 動詞類型與其語義特徵,仍無法解決重動句使用時機的問題,這裡似乎存在更重 要的因素影響動詞的出現。 分析以上各家論點,不管是以主題結構、Vendler (1967)從語義特徵上對動詞 的分類,還是鄧守信(1976)對動詞的分類來研究重動句動詞特性,各家學者都注 意到語義相容性的問題:Chang (1991)指出,動詞的主題結構若是【施事,受事】, 則重複動詞會形成語義不全、似乎未完成的句子,如 Chang (1991)文中例句: 「* 他看我看兩次」;Hsieh (1992)認為不含頻率、持續等語義概念的狀態動詞禁止使 用於重動句,如 Hsieh (1992)文中例句: 「他是學生是了兩年」;陳俊光(2007a、 2007b)更以動詞的語義特徵能否與重動句的語義特徵相符作為動詞進入重動句 的標準,如「他讀書讀了三個鐘頭」中,動作動詞「讀」的語義特徵具有動態性 與持續性,與重動句的持續性語義特徵吻合,故可進入重動句。學者們僅著重於 動詞語義特徵的分析,但是,到底動詞的語義特徵要與何者相容?是什麼因素選 8. 鄧守信(1976)將漢語動詞分為「動作動詞」、「狀態動詞」、「變化動詞」三類:「動作 動詞」指身體或心理動作,施事主語能控制動作的實現;「狀態動詞」指狀態或特質,受事主 語不能控制狀態或特質的實現;「變化動詞」指狀態的變化,在瞬間改變後會保持一種狀態。 9 頻率短語、持續短語、結果詞語、描述詞語(陳俊光,2007a)。 12.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擇並限制了動詞的語義特徵?此限制動詞語義特徵的因素是從何而來?上述問 題,學者們並未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下文將論述各家學者所持觀點未臻完善之處。 Chang (1991)提到動詞的主題結構若是【施事,受事】 ,重複動詞會形成語義 不全、似乎未完成的句子,相對來說,動詞的主題結構若是【施事,主題】 ,則重 複動詞後所形成的重動句便是語義完全、完整的句子。但 Chang (1991)卻沒論述 為何重動句的動詞主題結構必須是【施事,主題】 ,即,是什麼因素限制了動詞的 主題結構,且未論及為何動詞主題結構是【施事,受事】時句子似乎未完成的原 因。其探討以重動句中動詞的主題結構為研究重心,並以此決定重動句的成立與 否,但以構式語法「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概念來說,其分析只見「部分」不見 「整體」,忽略了漢語重動句本身對其動詞成分可能產生的限制。 Hsieh (1992)指出,動詞中是否包含頻率、持續性的概念與重動句的使用與 否具有關聯,並認為是動詞類型決定重動句出現與否,沒有考慮到重動句本身可 能有其獨特語義,而這個獨特的構式義才是選擇動詞的主要機制。Chang (1992) 以「張三敲門敲了三次」為例,表示「敲」為動作動詞,應強制採用重動句,但 當筆者另造一句「張三敲了三次門」時,發現動作動詞應強制使用重動句的規律 並不適用。「張三敲門敲了三次」、 「張三敲了三次門」兩者皆為合法句型,若說 動詞類型決定重動句的出現,且動作動詞具有重動句使用的強制性,Hsieh (1992) 並未論及為何「張三敲了三次門」不需強制使用重動句。 「構式」是形式與意義 的匹配體,不同的表達形式會有不同的語義及語用功能,故「張三敲門敲了三次」 與「張三敲了三次門」雖然都合法,但兩者的句法形式不同,其所傳達的語義必 然不同,採用重動句的句子有其本身欲表達的意義,與非採用重動句的句子在語 義與語用功能上必然存有差異。因此,不該是單憑動詞類型或其語義特徵武斷 (arbitrary)決定重動句使用與否,而應是漢語重動句本身的中心意義決定某動詞能 否進入此句式(詳見 5.4)。 總結以上論述,筆者發現漢語重動句本身的中心意義對於動詞的選用具有很 大影響力。動詞有其語義特徵,而重動句也有其中心意義,不能僅以動詞的語義 特徵決定重動句使用與否,應該是當此動詞的語義特徵與重動句的中心意義相容 時,此動詞才被允許進入重動句。 13.

(24)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及其教學應用. 2.2 重動句的賓語特質 屈承熹(2006)指出,無論就語義或句法來看,重動句的賓語都是「很明確地 指動詞的直接賓語」,而此直接賓語可以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直接賓語或動賓複合 詞中的賓語成份,通常是非定指(indefinite)的,後面一定要跟有副詞才能動詞重 複 (Li & Thompson, 1981)。李訥、石毓智(1997)也認為重動句中的賓語只能是類 屬詞(generic),而不能是定指成份,並且是必不可少的成分,比如只能說「他喝 酒喝醉了」 、 「他喝茅台酒喝醉了」而不能說「他喝那瓶酒喝醉了」 、 「他喝昨天買 的酒喝醉了」,因為「酒」、「茅台酒」代表的是事物的類屬,而「那瓶酒」 、「昨 天買的酒」則是有所指的具體事物。 但相反的,王燦龍(1999)指出「重動句的賓語是相對開放的」 ,只要語義協調, 各種形式的賓語都能進入重動句,例句如下:. (14) 我用學校的電腦用慣了。 (王燦龍,1999). (15) 她等她丈夫等了十年。. 「學校的電腦」、「她丈夫」都屬於定指成份,顯示重動句的賓語並沒有 Li & Thompson (1981)、李訥、石毓智(1997)等人說的限制,只是「在句子的使用頻率 上,無標記、無指賓語的重動句更為常見罷了」(王燦龍,1999)。 筆者同意王燦龍(1999)的說法,認為各種形式的賓語都能進入重動句,並嘗 試在網路搜尋語料,以「看書」為例,的確能得到賓語為定指的例子,搜尋結果 如下,看劃線部分:. (16)總之,他有一陣子每一天都要看這本書看很多次。. 14.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背景顏色配置不當,造成看這本寫真書看得非常辛苦。. (Yahoo). 2.3 重動句的補語類型 對於重動句的補語,各家有其分類及分類名稱。陳俊光(2007a)採用 Huang (1982)對重動句補語的分類:頻率短語、持續短語、結果詞語、描述詞語。Li & Thompson (1981)將之分成四類:數量副詞片語(quantity adverbial phrase)、複合靜 態句式(complex stative construction)、處所片語(locative phrase),以及方向片語(di -rectional phrase);屈承熹(2006)亦將之分成四類:時段副詞、結果副詞、方向副 詞與頻率副詞,並認為前兩類較常出現,而後兩類較少出現。 筆者將上述三家對重動句補語的分類及例句整理為表二-2,具對應性的分類 名稱放在同一列顯示:. 表二- 2. 各學者針對重動句補語分類之對照表. 漢. Huang. Li & Thompson. 屈承熹. 語. (1982). (1981). (2006). 重. 持續短語. 數量副詞片語. 時段副詞. 例句. 動. 1 我睡覺睡了五個鐘頭。 ○. (Li & Thompson, 1981). 句. 2 我上課上了一整天。 ○. 補 (屈承熹,2006). 語. 3 他們做功課做了三個鐘頭了。 ○. 分. (屈承熹,2006). 類. 4 他讀書讀了三個鐘頭了。 ○. (陳俊光,2007a) 結果詞語. 複合靜態句式. 結果副詞. 5 他唸書唸得很快。 ○. (Li & Thompson, 1981) 6 大家都跑步跑得身體很好。 ○. 15.

(26)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及其教學應用. (屈承熹,2006) 7 我教書教得有一點累了。 ○. (屈承熹,2006) 8 我跑步跑累了。 ○. (陳俊光,2007a) 頻率短語. 頻率副詞. 9 他這個月理髮已經理了三次了。 ○. (屈承熹,2006) 10 我去看電影看了兩次了。 ○. (陳俊光,2007a) 描述詞語. 11 她做飯做得很好。 ○. (陳俊光,2007a) 方向片語. 方向副詞. 12 我們走路走到市場了。 ○. (Li & Thompson, 1981) 13 這個孩子念書念到哪兒去了? ○. (屈承熹,2006) 處所片語. 14 爸爸掛帽子掛在衣架上。 ○. (Li & Thompson, 1981). 從以上表格可發現四點需討論的現象:第一,Huang 的補語類型多了「描述 11 「很好」與屈承熹的「結果副詞」中的「很好」(見例句 詞語」類,表 6-2 例句○ 6 )都表示程度,但卻產生歸類上的分歧;第二,Li & Thompson 除了有與屈承熹 ○ 14 ); 「方向副詞」對應的「方向片語」之外,還另立一類「處所片語」(見例句○. 第三,Huang 的分類沒有提及方向或處所類補語;第四,Li & Thompson 的分類 沒有提及頻率類補語。 6 的「很好」對屈承熹(2006)來說屬於「結果副 首先探討第一個現象。例句○ 11 的「很好」對 Huang (1982)來說卻屬於對應表程度及方式(陳俊光, 詞」 ,但例句○. 2007a)的「描述詞語」 。劉月華(2006)指出,動詞或形容詞後用「得」連接的補語 16.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中的「很好」 主要稱為「情態補語」,可用來表示動作或狀態的結果,則例句○. 即表示「做飯」這個動作的結果達到什麼程度,故筆者傾向將 Huang (1982)所劃 分之表程度及方式的「描述詞語」類補語概括於屈承熹(2006)所提出之「結果副 詞」分類名稱之下。 接著探討第二個現象。Li & Thompson 提出「處所片語」一類,筆者發現例 14 的「衣架」與方向片語例句○ 12 的「市場」對劉月華(2006)來說都可以歸為處 句○. 所詞語,故應可取消「方向片語」這分類名稱,將之劃歸「處所片語」。而屈承 熹的「方向副詞」與 Li & Thompson 的「方向片語」相對應,筆者建議亦可將之 劃歸「處所片語」。 最後,關於第三個與第四個現象,則可藉由各家分類相互比較、彼此補充, 讓漢語重動句的補語類別更加完整、全面。 綜合以上所述,筆者以屈承熹(2006)對重動句補語的分類為基礎,並參照 Li & Thompson (1981)、Huang (1982)的觀點,再加上從語料庫中對重動句語料的歸 類分析結果,將重動句的補語類型分為六種副詞組: 「數量副詞」 、 「頻率副詞」、 「時段副詞」、「時點副詞」、「結果副詞」與「處所副詞」 。. 2.4 重動句的類型 由於重動句 SV1OV2C 中,「V1O」的成份相對於「V2C」固定,所以學者們 多從「V2C」的語義結構或「V2C」與「V1O」間的關係來對重動句的類型加以 分類。李訥、石毓智(1997)根據補語的語義特徵和結構特點,將重動句分為四類, 例句如下:. (18) 補語是時間詞。如:他看書看到兩點、他睡覺睡了一個小時。 (19) 補語為單純的形容詞或不及物動詞。如:他看書看累了、他喝酒喝醉了。 (20) 補語為「得」字結構。如:她念書念得很快、她開車開得很穩。 17.

(28)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及其教學應用. (21) 補語之後另有賓語。如:他切菜切破了手、他掃地掃彎了腰。. (李訥、石毓智,1997). 上述四種補語類型並不完整,如頻率副詞補語或處所副詞補語都沒有提到,故其 對重動句的分類並不全面。 劉雪芹(2000、2005)先是據重複的動詞是否有自主性,將重動句分為「自主 重動句」與「非自主重動句」;第二,又根據重複的動詞自由性的強弱和重動句 各成份之間結合關係的鬆緊,把重動句分成「鬆重動句」 、 「中重動句」和「緊重 動句」;第三,根據重複動詞在句中位置的前後,將重動句分為「前位重動句」 和「後位重動句」;再來,以兩個動詞之間距離的遠近,區分重動句為「連續重 動句」和「間隔重動句」;最後,以第二個動詞與其後副詞成份的結構關係,將 重動句分為「述補重動句」與「述賓重動句」 。以上依據五種性質將重動句分為 十一種類別,實過於繁瑣,且出現結構、形式相同但卻有不同分類名稱的情況, 舉例如下:. (22)「緊重動句」:孩子們鼓掌鼓得更響了。. (劉雪芹,2000). (23)「前位重動句」:這個人寫字寫得很小。. (劉雪芹,2000 引自范曉,1993). 「緊重動句」指其動賓結構是由兩個黏著語素形成的離合詞擔任,動詞的自由性 弱、不可單獨使用,動補結構亦必須緊跟在動賓結構之後,各成份間結合關係緊 密; 「前位重動句」則指動詞帶賓語後其動詞又重複一次並帶上補語的重動句。 上述兩種分類實可依其結構形式畫分為同一類句型,即「SVOV 得 C」重動句, 而其組成成分的各別特性可另行討論,人類記憶有其限度,五大類十一種句型分 類繁複、沒有層次與架構,令人困惑其分類的必要性與功能。 趙新(2001)認為重動句的結構特徵與語義特徵都與結構類型關係密切,故有 必要分析重動句的主要結構類型,將重動句的類型分為六類: 18.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例:他打球打得很累。. (24). V+O+V+得+C. (25). V+O+V+到+N(名詞性詞組). 例:他送我送到火車站。. (26). V+O+V+了/過+T(數量詞組). 例:我們坐車坐了兩天。. (27). V+O+V+C+了. 例:他們打球打贏了。. (28). V+O+V+C+了+N. 例:他唱歌唱出了名。. (29). V+O+V+了+個+C. 例:我們喝酒喝了個痛快。. (趙新,2001). 趙新的分類並沒有討論到亦為常見的「V+O+V+C」結構類型,但他開始注 意到形式與意義間的關聯,從形式上為重動句分類,並探討各項形式的語義,已 經有了與構式語法相似的概念。 李咸菊(2006)也注意到重動句補語在形式上的差別,運用標記理論將重動句 分為「有標記」與「無標記」兩類: 「有標記」重動句為補語由固定成分如助詞、 介詞或趨向動詞引入,李咸菊以符號 P 代表補語, 「有標記」重動句包括「V1OV2 得 P」 、 「V1OV2 到 P」 、 「V1OV2 了 P」 、 「V1OV2 了個 P」 、 「零補語 V1OV2 得」 ,例 句如下:. (30)「V1OV2 得 P」:他踢球踢得忘了時間。 (31)「V1OV2 到 P」:騎小驢騎到香山的雙清別墅看金魚。 (32)「V1OV2 了 P」:張老師教書教了四十年。 (33)「V1OV2 了個 P」:我們喝酒喝了個痛快。 (34)「零補語 V1OV2 得」:他這病啊,是勞心勞得。 19. (李咸菊,2006).

(30)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及其教學應用. 「無標記」重動句指補語直接黏附在重複動詞後方的重動句,其結構為「V1O+ V2P」 ,例句如:「我們拔河拔贏了」(李咸菊,2006)。 趙新(2001)與李咸菊(2006)對重動句的分類已有構式語法「所見即所得」 (Goldberg, 2003)的概念,他們從形式出發,接著探討各種重動句類型所表達的意 義,啟發筆者對重動句的分類。 筆者觀察中研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和聯合知識庫重動句的語料後,發現漢 語重動句共有四種表層形式:「SV1OV2C(了)」、「SV1OV2 得 C」、「SV1OV2 到 C」 與「SV1OV2 了 C」 ,此四形式具有相近的結構,彼此之間句法形式的差異僅在於 V2 後緊接的虛詞成份:「得」、「到」 、「了」,而此成分會造成各形式之重動句語 義上些微的不同,並影響重動句的補語類型以及動賓結構與補語間的相容性。 關於上述 V2 與 C 之間的虛詞成分,以及此虛詞成份對補語類型與動賓結構、 補語間相容性的影響,前人的分析極少論及。傳統上對於重動句的分析僅指出: 何類動詞可以出現在重動句裡,賓語特性為何,補語有哪些性質,補語區分成哪 些類別,如持續、頻率、結果、描述等等,貢獻良多,但對於重動句範疇裡之句 法成份有差異、語義上卻相關聯的形式很少有全面的研究。舉例來說,陳俊光 (2007b)提到: 「動作動詞的【+動態性】 【+持續性】與重動句的【+持續性】吻合, 故強制重動」 ,便是以分析動詞性質來決定重動句的出現與否,但從文中例句「他 讀書讀了三個鐘頭了」的「讀書」來看,若要求漢語學習者用「讀書」形成一個 重動句,依照定義,「讀」為動作動詞,因此強制在賓語後重複一次動詞,但此 定義卻沒交待第二個動詞「讀」之後需要連接什麼成份?是「SVOVC (了)」形 式的「他讀書讀三個鐘頭了」?還是「SVOV 得 C」形式的「*他讀書讀得三個 鐘頭了」?又或是「SVOV 到 C」形式的「?他讀書讀到三個鐘頭了」?抑或是 原例句「SVOV 了 C」形式的「他讀書讀了三個鐘頭了」?從上面的測試可以發 現,同一組動賓結構並不能與重動句範疇裡各種形式的句型相容: 「*他讀書讀 得三個鐘頭了」顯然是病句,而「?他讀書讀到三個鐘頭了」也不合語感。因此, 了解動作動詞必須強制重動固然重要,但各形式之重動句的特點、動賓結構與句 中其他成分的相容性也不能忽視。 20.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將從形式上將漢語重動句區分為「無標記」與「有標記」兩大類,共 有四種形式。 「無標記」指補語直接黏附在 V2 後方,如: 「SV1OV2C(了)」構式; 「有標記」指 V2 與補語之間還有一個虛詞存在,如: 「SV1OV2 得 C」 構式、 「SV1OV2 到 C」構式、 「SV1OV2 了 C」構式。四種形式中應有一為反映人類經驗之基本情 景、出現頻率高的原型,而其它為引申或擴展,彼此間形成有層次的架構,接著 並探討四種重動句在意義上有何差異,從意義上將各形式之重動句連結成一個具 有認知現實性的分類範疇。. 2.5 重動句的語義 項開喜(1997)認為重動句的語義為「強調事物和動作行為的超常方面」 ,意指 動作行為的結果是一種偶然,不代表人的主觀意願,甚至與主體行為的目的相背 離,是非預期性結果,如:「吃飯吃撐了」(項開喜,1997:5),但其說法遭王燦 龍(1999)否定。筆者在聯合知識庫中也找出並非強調「超常」的句子,如: 「去河 堤跑步跑了半小時」 、 「說話說了半小時」 、 「打球打得很開心」等,顯示項開喜(1997) 對於重動句的語義詮釋並不全面。 趙新(2002)則認為重動句最重要的語義特徵是「對動作行為表示強調」,並 且,敘述動作行為的動賓結構與說明該動作行為情況的動補結構都是語義重心, 缺少任何一個,句子的表意都不完整。但趙(2002)對重動句語義特徵的定義未顧 及動賓結構與動補結構發生的時間順序,無法解釋重動句為何是以動賓結構加上 動補結構線性排列的方式同時存在。且趙(2002)「對動作行為表示強調」的定義 過於籠統,有許多句子都可表達「對動作行為表示強調」 ,如: 「他用走的去上學」 , 強調的是「走」這個動作行為,表示行為者是用走的去上學,而不是藉由坐車或 其它方式,此句採重動句反而形成病句「*他走路走去上學」。 呂映(2001)認為重動句的語義為「表示動作行為的反覆和延續所產生的結果 或狀態」 。此定義只看到動作行為的持續、反覆性質,並把焦點放在動作行為所 造成的結果或狀態上,忽略重動句中動賓結構的存在,也忽略重動句中結構成份 線 性 排 列 的 意 義 。 戴 浩 一 (2007) 認 為 中 文 句 法 裡 時 間 順 序 原 則 (principle of 21.

(32)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及其教學應用. temporal sequence)特別明顯,「兩個句法單位的相對次序決定於他們所表示概念 領域裡的狀態的時間順序」,重動句表達了一個完整的事件,包含了事件的始因 與結果(姚水英,2006),動賓結構與動補結構缺一不可,兩者呈現有次序的線性 排列形式,顯示先有動賓結構所代表的事件內容之後,才有動補結構要表達的結 果或狀態。筆者認為呂映(2001)對重動句的語義詮釋可修改為「表示某一事件中, 動作行為的反覆和延續後所產生的結果或狀態」,以表達此構式中動賓結構與動 補結構所代表的意義,以及此構式在句法形式上所表現出的時間順序。 熊仲儒(2004)研究漢語致使句式10(causative constructions)時指出,重動句也 是漢語眾多致使句式中的一種,並認為重動句的語義為「致使」 ,表示「某一活 動致使受役者達成某種狀態」(熊仲儒,2004:205),其舉例及論述如下:. (35)他講課講得口乾舌燥。 (36)他講課講得很棒。 (37)我切肉切鈍了那把刀。. (熊仲儒,2004:205). 例句(35)是指通過某種活動,致使主語達成某種狀態,即「通過講課這一活動致 使他達成口乾舌燥」 ;例句(36)指通過某種活動,致使賓語達成某種狀態,即「通 過他講課致使課達成很棒這一狀態」 ;例句(37)則指通過某種活動,致使動詞的旁 格達成某種狀態,即「通過我切肉致使那把刀達成鈍這一狀態」 。以上例句都含 有「致使」語義,並顯示重動句的受役者(即受到影響的語義成份)可以是主語、 賓語甚至是旁格。熊仲儒(2004)已經掌握了重動句的中心意義,並將重動句的句 法形式與其中心意義「致使」做對應,但其尚未做到將重動句之中心意義所包含 的語義成分與重動句形式上的句法成分進行對應,因此,熊仲儒(2004)僅能指出 重動句含有「致使」的語義,但卻無法指出重動句中有兩個相同動詞的原因正是 因為第二個動詞要用來承擔重動句所賦予的「致使」語義(詳見 5.3)。. 10. 熊仲儒(2004:32)指出: 「在漢語中至少有得字句、把字句、重動句、動結式、雙賓句等 都可納入致使句式中進行研究。」 22.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孫紅玲(2006)指出,重動句是「為了突出強調特定活動中動作行為達到的 量」 。此定義認為重動句是用來表達某動作行為「達到」某種量,並採「特定活 動」一詞展現重動句中第一個動詞與其賓語已經凝固(frozen)成一個語義成份(Li & Thompson, 1981)的特色,將此動賓結構標示為緊密結合、次序不可更動的結 構,排除非 V1O 次序句型套用此定義的可能,例句如下:. (38) 他寫字寫得很漂亮。 S V1O V2 得 C (39) 字,他寫得很漂亮。 O. SV. C. (40) 他把字寫得很漂亮。 S把OV. C. (自編語料).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重動句並非只表達動作行為造成的「量」 ,時點副詞、 處所副詞、與表程度與狀態的結果副詞就並非指動作所造成的量,舉例如下:. (41) 開車開到半夜兩三點才能收工。 (42) 開車開到花蓮市。 (43) 他開車開得順手,心情愉悅。 (44) 開車開了十幾年。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 (45) 開車開了約一公里。. 例句(41)、(42)、(43)補語部分表達的分別是時間點、地點與狀態,例句(44)、(45) 表達的才是時間量與距離量,由此顯示,漢語重動句並不如孫紅玲(2006)所述, 只是用來表達在某特定活動中動作行為所達到的量而已。 姚水英(2006)認為重動句作為一種獨立結構,表達的是「S 在 VO 方面怎麼 23.

(34)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及其教學應用. 樣」的語義。姚(2006)亦注意到 VO 結構緊密結合、不可分開討論的特性,但其 研究方法是以動詞 V、補語 C、賓語 O 等句法成份能否共現來探討重動句的句法 特徵及使用上的強制性與選擇性,無法反映重動句形式與意義的特點及對應關 係,且其對重動句的定義過於模糊,使非重動句也能通用此定義。以下例句,(a) 句皆為重動句,(b)句皆為非重動句,但兩組例句都可表示「S 在 VO 方面怎麼樣」 的語義:. (46) a.你唱歌唱得很好聽。. b.你唱歌很好聽。. S V 1O V2 得 C (47) a.他買畫買了十幾萬。. (自編語料). S VO C b.他買畫花了十幾萬。. S V 1O V2 C. SVOV了. (自編語料). C. 例句(46a)、(46b)皆可表示唱歌的人(S)在唱歌(VO)這方面表現得很好;例(47a)、 (47b)皆可表示買畫者(S)在買畫(VO)這方面花了很多錢。因此,可見姚水英(2006) 對重動句中心意義所下的定義並不精確。 陳俊光(2007a、2007b)直接指出「持續」是重動句的中心意義,賦予重動句 獨立於動詞以外的語義,已與「構式語法」的概念接近。但此定義對於重動句意 義的歸納來自補語的四類副詞組:頻率短語、持續短語、結果詞語、描述詞語, 認為這四類副詞組語義可納入表「持續」的上位概念,於是視「持續」為重動句 的中心意義,例子如下,見劃線部分:. (48). a.他讀書讀了三個鐘頭了。. (持續). b.我去看電影看了兩次了。. (頻率). c.我跑步跑累了。. (結果). d.她做飯做得很好。. (描述) 24. (陳俊光,2007a:392).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以 Goldberg (1995)所提出之構式語法的概念來說, 「構式」的意義並不能從 其組成成分中得到完全預測,故重動句的意義不能直接從副詞組來推論。更何 況,重動句的副詞組並不只有上述四類,尚有處所副詞,如: 「開車開到花蓮市」 ; 時點副詞,如: 「熬夜熬到半夜 4 點」 ;數量副詞,如: 「考試考一百分」 ,可見以 上對重動句副詞組的分類並不全面。不全面的副詞組分類,已無法完整描寫出重 動句的補語類型,更無法由此歸納出重動句的中心意義。除此之外,持續義並無 法涵蓋所有的重動句,如上例「考試考一百分」並不能以「持續」義解釋,再如 聯合知識庫中的其它句子:「考試考得很好」 、「吃飯吃得很快」、「燒飯燒得很好 吃」 、 「看書看得不夠多」等,也不適合以「持續」義進行解釋。 綜上所述,學者們先注意到重動句用來表達動作行為持續後所造成的結果、 狀態或量,漸漸又觀察到重動句中動賓結構不可分割、不可更動次序的特點,接 著又以動賓結構與動補結構的關聯提出重動句具有致使義的看法,逐步發掘出屬 於重動句本身的獨特語義。而在以上的探討中,筆者認同熊仲儒(2004)對重動句 的論述,認為重動句為漢語致使句式中的一種,其中心意義應為「致使」 ,用來 表達「X 藉由 W 致使 Y 產生/變成 Z」的語義(詳細探討請見 5.1),X、W、Y、 Z 分別對應四個語義成份:致事、致使力、役事與致使結果11,即漢語重動句是 用來表達「致事藉由致使力致使役事產生/變成某種致使結果」的語義。. 2.6 小結 本章回顧前人對漢語重動句的研究成果。首先,在動詞方面,學者們探討重 動句中動詞的語義特徵,希望藉由具有不同語義特徵的動詞類別來決定重動句使 用的強制性與選擇性,結果卻發現狀態、動作、完成、完結等各語義特徵之動詞 都能構成重動句,如狀態動詞「愛」可構成「愛他愛得要命」(林忠,2010)、完. 11. 這裡的「結果」一詞屬於廣義定義,只要是經由動作行為所產生的不管是數量、時量、 頻率、情態、狀態、處所都視為動作行為所產生的結果。如熊仲儒(2004:123)所述:「數量、 動量(、時量)等成份在致使句始終被我們處理成“結果性構件”,可以對應於語義上的“結 果”)。」 25.

(36)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及其教學應用. 結動詞「打」可構成「他打我打疼了手」(Hsieh, 1992)等重動句。而在賓語部分, 不管此賓語為定指或非定指,只要句子的語義協調,任何形式的賓語都能進入重 動句(王燦龍,1999)。 至於在重動句的補語類型方面,Li & Thompson (1981)將之分為:數量副詞 片語、複合靜態句式、處所片語,以及方向片語;屈承熹(2006)將之分成:時段 副詞、結果副詞、方向副詞與頻率副詞;陳俊光(2007a)則採用 Huang (1982)對重 動句補語所做的四種分類:頻率短語、持續短語、結果詞語、描述詞語。筆者在 整理、歸納上述學者們對重動句補語類型的分類基礎之下,將重動句的補語類型 細分為六種: 「數量副詞」 、 「頻率副詞」 、 「時段副詞」 、 「時點副詞」 、 「結果副詞」 與「處所副詞」(詳細內容請參見 4.2.1 節)。 另外,在重動句的類型區分上,各學者的劃分標準並不相同,有根據補語的 語義特徵及結構特點進行劃分的,如李訥、石毓智(1997);有根據動詞性質劃分 的,如劉雪芹(2000、2005);有根據重動句句法形式劃分的,如趙新(2001)、李 咸菊(2006)。本文採前人根據句法形式劃分重動句類型的方式,將漢語重動句區 分為四大類: 「SV1OV2C(了)」重動句、「SV1OV2 得 C」重動句、「SV1OV2 到 C」 重動句,以及「SV1OV2 了 C」重動句。 最後,在重動句的語義方面,各學者的觀點亦不相同,如項開喜(1997)認為 其語義是用來強調動作行為的超常方面;趙新(2002)認為其語義是用來強調動作 行為本身;呂映(2001)認為重動句的語義為表示動作行為之結果、狀態;孫紅玲 (2006)認為重動句的語義是用來表達動作行為所達到的量;熊仲儒(2004)認為重 動句的語義應為「致使」 ;姚水英(2006)認為重動句語義為「S 在 VO 方面怎麼樣」 ; 陳俊光(2007a、2007b)則認為重動句語義為「持續」 。學者們各自從不同面向對重 動句語義進行詮釋,但由於熊仲儒(2004)的詮釋較為全面且涵蓋性較廣,其他學 者所述之「持續」或動作行為結果之「超常方面」 、所達到的量、狀態的改變等 皆能在「致使」語義下進行探討,因此,本文認同熊仲儒(2004)對重動句語義的 看法,認為重動句的語義應為「致使」 。. 26.

(37) 第三章 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 第三章 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 本章說明本論文所使用的理論基礎,以及採用語料庫為研究工具的研究方 法。共分成三節:第一節介紹基礎理論,分別是 Goldberg (1995)的「構式語法」 (Construction Grammar)理論、Rosch (1973)的「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與 Langacker (1987)的「以使用為基礎理論」(The Usage-based Model);第二節為研 究方法,說明本研究語料之來源、收集方式與分析歸類程序;第三節為本章小結。. 3.1 理論架構 本研究將用到三種理論來探討漢語重動構式的各項特點:首先,以 Goldberg (1995)的「構式語法」理論來研究重動構式形式與意義間的對應關係;第二,使 用 Rosch (1973)「原型理論」的概念,即最大量出現、最常使用者為某範疇之原 型(prototype)的概念,找出重動構式中的原型與非原型構式;第三,以 Langacker (1987)「以使用為基礎理論」所強調之「使用頻率」的概念,進行重動構式範疇 中各類構式使用頻率高低的統計,並將之應用於重動構式的教學。 上述三種理論架構運用在研究漢語重動構式的方式如下:首先,從「以使用 為基礎理論」出發,對取得的重動構式語料進行歸納與統計,在統計完各形式之 重動構式的使用頻率後,採「原型理論」的概念將最大量出現的形式推定為漢語 重動構式的原型,接著使用「構式語法」理論探討原型重動構式形式與意義間的 關聯,並接續探討非原型構式與原型構式間在形式與意義上的差別,以建立漢語 各形式之重動構式彼此間的關聯性與系統性,最後,將各類重動構式之使用頻率 的統計結果作為教學排序及教材內容編排的參考。以下逐一介紹上述三種理論。. 3.1.1 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 Goldberg (1995)所提出的「構式語法」是以認知語言學為基礎的理論體系, 該語法是單層次(monostratal)的語法理論,不強制預設底層句法形式或語義層次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he randomized bipartite perfect matching algorithm is called a Monte Carlo algorithm in the sense that.. – If the algorithm finds that a matching exists, it is always correct

If you see difficult sentences/ a difficult sentence or have (any) questions / a question, going over/through (=browsing) the article(s) again.. can/may help you

• One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empirical formulas in the laboratory is combustion analysis, commonly used for compounds containing principally carbon and

 Students are introduced to the writing task - a short story which includes the sentence “I feel rich.” They are provided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connect their learning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An algorithm is called stable if it satisfies the property that small changes in the initial data produce correspondingly small changes in the final results. (初始資料的微小變動

It is intended in this project to integrate the similar curricula in the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s to better yet simpler ones and to create also a new

In summary,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a new family of smoothing functions and correct a flaw in an algorithm studied in [13], which is used to guaran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