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新聞編輯之研究 從Gatekeeping 到 Gatewatching?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網路新聞編輯之研究 從Gatekeeping 到 Gatewatching?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關尚仁博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網路新聞編輯之研究 從 Gatekeeping到 Gatewatching?.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周佩虹 中華民國一○四年七月.

(2) 摘要. 網路興起對於傳統大眾媒體帶來許多衝擊,尤其在新聞內容方面,網 路新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 2013 年的一項研究中,民眾主要的新聞來 源,網路已經超越報紙,僅次於電視。但追求時效、速度的網路新聞,最 常遭到質疑與批評的就是「缺乏查證」、「謬誤太多」。許多傳播學者開始針 對網路新聞的守門機制進行研究,希望從各面向去探討傳統媒體的「新聞. 政 治 大. 守門(Gatekeeping)」,是否仍存在於網路新聞中。. 立. 而本研究則從澳洲學者 Axel Bruns 所提出「Gatewatching(全民監. ‧ 國. 學. 看)」概念,以網路新聞媒體「ETtoday 東森新聞雲」為研究對象,從中找 出引發爭議討論的 5 個案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再針對個案中的撰稿編輯. ‧. 以及主管進行訪談,以網路媒體的新聞訊息取得、新聞查證方式、回應反. Nat. sit. y. 饋機制、上線新聞改正以及後續影響管控五大面向比較討論,找出網路新. n. al. er. io. 聞與傳統新聞在產製過程的差異,探討 Gatekeeping 與 Gatewatching 如何在 網路新聞中呈現。.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網路新聞、網路新聞編輯、Gatekeeping、Gatewatching.

(3)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a huge shock to traditional media,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 of news content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et news grows with each passing day. According to a research in 2013, the Internet had replaced the newspaper becoming people’s second main resources of news, while the television took the first place. However, the internet news pursuing timeliness and speed attracts lots of criticisms, such as the absence of investigation and full of errors. Many communication scholars start to figure out if Gatekeeping theory,. 政 治 大. existing in traditional media, also applies to the internet news.. 立.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concept of Gatewatching developed by an Australian. ‧ 國. 學. scholar, Axel Bruns, and takes the internet news media, EToday, as the study case.. ‧. It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five controversial news cases, and then interviews the editor and manager of each case. It discusses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y. Nat. io. sit. news production process between the internet news and traditional news from five. n. al. er. aspects, including the resource of information, the way of investigation, the. Ch. i n U. v. rewarding and feedbacks, the online correction, and the monitoring. The article. engchi. addresses how the Gatekeeping and Gatewatching theory apply to the internet news.. Key words:online news、online news editor、gatekeeping、gatewatching.

(4) 目錄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網路編輯與守門 ............................................... 1 研究宗旨與目的............................................................................. 5 網路新聞媒體編輯 ......................................................................... 8 研究方法 .......................................................................................15. 第貮章、理論探討與回顧.................................................................................. 17 第一節. 網路新聞之演變............................................................................17. 第三節. 全民監看理論(Gatewatching) ..................................................23. 第二節 第三節. 研究個案選取 ...............................................................................32 研究設計與流程............................................................................36. 治 政 大 第參章、研究設計與方法.................................................................................. 29 立 第一節 選擇研究方法 ................................................................................29 ‧. ‧ 國. 學. 第肆章、資料整理與分析.................................................................................. 39. y. Nat. 第一節 岡村勳事件 ...................................................................................40. n. al. er. 北一女爭議 ...................................................................................44 放鱟血風波 ...................................................................................46 林佳龍臉書 ...................................................................................48 個案小結 .......................................................................................51. io.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sit. 第二節 女法官新聞 ...................................................................................42. Ch. engchi. i n U. v. 第伍章、多個案比較討論.................................................................................. 52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新聞訊息取得 ...............................................................................52 新聞查證方式 ...............................................................................55 回應反饋機制 ...............................................................................59 上線新聞改正 ...............................................................................64. 第五節. 後續影響管控 ...............................................................................71. 第陸章、研究結論與建議.................................................................................. 80 第一節 第二節. 研究發現 .......................................................................................80 延伸觀點與建議............................................................................85 I.

(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8. 參考書目......................................................................................................8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6)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網路編輯與守門. 報紙的編輯要負責版面和下標,電視台的編輯要負責編排每一節新聞 的播出順序,那網路新聞的編輯做些什麼呢? 不同時代中各種「新媒體」的出現,都會對於新聞產製的概念、形式 與技術等帶來一些衝擊,也因而促使新聞學領域的理論與實務不斷的擴展 與充實,新聞學領域從早期的報學,發展到後來的廣播學與電視學等。自. 治 政 1990 年代中期起,由於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網路新聞在內容的報導上具 大 立 有多媒體性(multimediality),允許公眾有更多的回應選擇、互動性、個人 ‧ 國. 學. 化的新聞服務,以及透過超連結(hyperlink)能提供連結到其它的相關新. ‧. 聞、檔案、來源等(Deuze,2001),這對傳統大眾媒體不管是在傳播媒體經 營、傳播媒體從業人員、傳播內容及閱聽人等各方面都造成衝擊(謝瀛. er. io. sit. y. Nat. 春,1997)。. al. v i n Ch 紙、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大傳播媒體(陳萬達,2007) 。有學者評論,網 engchi U n. 1998 年 5 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在年會上,正式把網際網路定為報. 路的出現是一種「新麥克魯漢主義的再起」,網路這個新興的媒介,與傳統 的媒體相比,例如廣播、電視、報紙等,更具有其獨特的特性(Robins & Webster,1999;蔡鴻濱,2006)。 在網際網路成為新聞媒體重要的傳播管道之一後,許多新聞網站紛紛 成立,而這些網路新聞媒體因為空間、版面無侷限性,加上即時性和互動 性,又有多元管道可蒐集資訊,對於過去閱聽人總是從報紙、電視等傳統 新聞媒體獲得新聞來源的習慣,也因此產生變化。 1.

(7) 世新大學曾在 2013 年 7 月公布一份《臺灣民眾媒體評鑑大調查與十年 回顧》,其中在民眾主要新聞來源調查項目,五大傳播媒介中報紙、廣播、 雜誌,均已在網路之後。而和前一年(2012)相比,雖然電視仍為新聞來 源管道的第一位,但以網路作為新聞來源的上升比例是所有傳播媒介中最 高的。(見表一)。 名次. 媒介. 2013 年 百分比(%). 與 2012 年變化 百分比(%). 1. 電視. 66.6%. ↑1.8%. 2. 網路. 20.9%. ↑2.4%. 3. 報紙. 4. 廣播. 5. 雜誌. ↓3.4%. 1.5%. ↑0.2%. 0.3%. ↓0.1%. 學. ‧ 國. 立. 政9.1%治 大. ‧. 表一:臺灣民眾主要新聞來源(資料來源:世新大學傳播資料庫,2013 年 7 月). 再以歷年趨勢圖來看,電視一直是多數民眾主要的新聞來源,而網路. y. Nat. er. io. sit. 從 2005 年後,比例一路上升,在 2010 年超越報紙成為民眾新聞主要來源 的第二位,並在 2013 年達到歷來最高比例的 20.9%。(圖一). n. al. Ch. engchi. 2. i n U. v.

(8) 圖一:歷年民眾新聞來源趨勢圖(資料來源:世新大學傳播資料庫,2013 年 7 月). 然而,由於網際網路顛覆性的思考與無遠弗屆、零時差的傳播功能, 網路新聞為了追求「時效」,產生許多謬誤,小至錯字百出、大至查證不足 事後遭反駁糾正。鄭作彧(2010)在評論《沒時間思考:媒體速度與 24 小 時新聞循環的威脅》(No time to think: The menace of media speedand the 24-hour news cycle)這本書時曾提到,新聞應是一個查證、釐清事件因果 關係的資訊,但在為了填充 24 小時新聞時段而來的速度要求之下,記者無 法再慢條斯理地進行這麼多的資訊處理工作。因此新聞就只能是不斷缺乏. 政 治 大. 思考被丟出的訊息。新聞因缺乏思考的時間而錯誤百出。. 立. Gardner、Csikszentmihaly 及 Damon 等人(2001)曾針對美國紐約新. ‧ 國. 學. 聞從業人員進行調查,有 46%的新聞人員認為,新科技的引進為新聞工作. ‧. 帶來正面之效益,如新聞消息的快速披露等;不過也有 25%的受訪者認 為,新科技帶負面影響,其中包括強大時間壓力讓新聞喪失查證時間,導. y. Nat. er. io. sit. 致新聞正確性的消失、新聞人員原本應有的誠實性格受到嚴重侵蝕。. al. 若網路新聞媒體已經是閱聽人主要新聞來源,但卻因為追求時效性、即. n. v i n Ch 時性,而疏忽了正確性及查證,在網路新聞中,傳統新聞學理論的「守 engchi U 門」是否還存在?近年來也引發許多討論。. 2012 年 12 月 21 日,中華民國法務部槍決了 6 名死刑犯,再度引發國 內對於廢死、反廢死的爭議,網路媒體「ETtoday 東森新聞雲」在 12 月 22 日登出一篇報導,指日本有一位律師岡村勳原本是支持廢死,在妻子遭仇 人殺害後,才轉而主張「反廢死」,雖然有網友在該篇報導出現後,即在文 末留言質疑內容有誤;但「ETtoday 東森新聞雲」不以為意,接著又在 26 日引用前篇報導的網友留言,再度強化岡村勳律師是「反廢死律師」的說 3.

(9) 法。 隔天有一位在日本留學的台灣網友蔡亦竹,因為接獲岡村勳本人的電 話說明,以及岡村勳所屬「日本全國犯罪被害者協會」的澄清,將該篇錯 誤報導一一更正並將文章貼在自己的部落格,引起許多網友轉載分享,該 文以「台灣的 ETtoday 欠岡村勳一個道歉」為標題,這才讓「ETtoday 東 森新聞雲」感到事態嚴重,急忙修改報導、發函道歉,但網友的批評已排 山倒海而來,媒體的聲譽也已經受到傷害。 上述的報導並沒有記者具名,而這是網路媒體常見的現象,由於網路. 政 治 大. 新聞編輯的流程產生變化,為因應網路新聞的大量及廣度,網路媒體中所. 立. 謂的「編輯」,不需要像傳統媒體編輯進行排版、不一定有線上採訪經驗,. ‧ 國. 學. 平時工作也不需要出門採訪,而是在辦公室裡搜尋網路資訊改寫成報導。. ‧. 第一篇報導就是編輯搜尋日本當地的媒體資訊而得,但其實日本媒體. sit. y. Nat. 原先也誤以為岡村勳本人的立場已轉變為「反廢死律師」,之後經過岡村勳. io. al. er. 本人一一說明澄清才進行更新。然而「網路無遠弗屆」,事後更新的內容卻. n. 沒有在網路上「一一修改」,因此造成該名編輯抓到了未更新的舊資訊而引 發後續一連串風暴。. Ch. engchi. i n U. v. 類似事件在蓬勃發展的網路媒體新聞中屢見不鮮,網路新聞滿足了最 新發生、翻新快速、超連結等網路特性,卻經常遭網友質疑「謬誤太多」、 「未盡查證」、「這也是新聞?」 國內學者林鶴玲(2001)指出,現今的網路新聞和過去傳統新聞客觀 性確實產生衝突,例如網路匿名消息來源,造成記者採訪與查證不易,而 記者把網站上的資料、民調當作事實或不當引用與解讀等,都違反新聞對 於追求事實的原則。 4.

(10) 也由於網路匿名的特性,陳秋雲(2005)便指出,網路媒體記者漸漸 不需要親自和消息來源接觸、採訪消息來源,甚至未經消息來源同意,便 複製其網路言論或以在網路上搜尋到的訊息撰寫成新聞報導。然而網路媒 體太過依賴網路消息,訊息是否正確往往因為即時新聞的壓力無法事先查 證;此外,網路也讓新聞不再像過去那麼強調客觀與中立,新聞守門審核 的門檻大幅降低(林照真,2011)。. 第二節. 研究宗旨與目的. 政 治 大 年提升,從 2009 年首度突破 1 成後,在 2012 年達到 3 成,2013 年更攀升 立. 臺灣電腦的使用越來越普及,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國內行動上網率逐. ‧ 國. 學. 到 37.3%;最常使用的行動上網行為依序是社群網路、資訊瀏覽、資訊搜 尋(蘇文彬,2013);而當手機、無線網路等數位科技更大眾化時,社群媒. ‧. 體也提供更多製作內容的機會。. Nat. sit. y. 隨著各種傳播科技不斷興起,這些新媒體也已經影響新聞記者與新聞. n. al. er. io. 組織;Pavlik(2001)指出,數位新聞有幾個特徵:一、新聞內容的特質是. i n U. v. 因為新媒體科技的興起而改變;二、新聞記者的工作越來越重視工具的使. Ch. engchi. 用;三、新聞室與新聞產業的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四、新媒體帶來新 聞組織、新聞記者、大眾、消息來源、競爭者、廣告商與政府的新結盟關 係。 學者認為,數位科技所產生的網路新聞並不是電腦螢幕上的報紙,也 不只是可以透過瀏覽器收聽、收看的廣播電台或電視,網路媒體與傳統媒 體有重大差異,包括:容量大、富有彈性、立即性、永久性、互動性 (Stovall,2004;楊慧娟譯,2006)。. 5.

(11) 林鶴玲(2003)曾研究發現,網路普及在新聞專業領域上所引發的許 多倫理與專業工作問題,有些是媒體界長期存在的舊問題,只是在媒體普 遍結合網路之後,這些舊問題有加劇的情況;有些問題則是因應新傳播科 技性質而產生的新議題,例如在新聞表現就有多項倫理爭議,除了「廣告 與新聞之分野日益模糊」、「傳統版面議題設定功能消失,商業化經營取 代專業化經營」等,「查證工作不受重視」更是令人擔憂。她指出: 傳統新聞工作者對於網路上(包括 BBS、討論區及 WWW 之 網站)的不實的、未更新的各類消息不加查證便直接引述,. 政 治 大. 在傳統媒體上加以報導。除了助長網路謠言的傳布之外,在. 立. 傳統新聞媒體普遍具有比網路更高的社會公信力的情況下,. ‧ 國. 學. 這種不加查證直接移植的網路新聞報導對被報導當事人所造 成的傷害經常較網路消息本身更廣更深。. ‧. 此外,抄襲、剽竊的問題也為該研究所關切,只要簡單的剪貼動作,. y. Nat. io. sit. 新聞工作者從網際網路或其他網路空間中抄襲線上資訊、剽竊他人作品的. n. al. er. 誘因也大為增加。或是直接照抄 BBS 上的言論對話作為報導內容成為另一. Ch. 種報導文化(林鶴玲,2003)。. engchi. i n U. v. 也因為如此,網路新聞經常出現一些問題,例如:報導有許多錯字、 標題可能與內容不符,更嚴重的是可能因為沒有查證或查證不完全,而引 發爭議。往往要等到網友(或讀者)在閱讀報導時發現謬誤在底下留言、 或當事人發現錯誤要求更正,才在事後進行修改或改正。 過去國內研究網路新聞內容,多從使用行為(沈柏均、朱旭中, 2009)、新聞客觀性(闕志儒,2011)進行討論;或是探討其可信度(陳啟 英,2011;黃錦祥、梁維國,2004);若是針對媒體中的個人,也多是研究 6.

(12) 其所應具備的專業知能(黃芝瑩,2001),或者討論當舊媒體轉型為新媒體 時,傳統媒體中的記者如何自我調適,以面對網路時代所出現的衝擊(詹 璇依,2010)。 至於針對網路新聞編輯的研究並不多,吳嘉馨在 2003 提出對網路編輯 的探討,她從網路驚人的即時速度、巨大的訊息承載量、多媒體的呈現方 式、個人化需求的倍增、超文本的大量運用、幾無阻礙的相互交流等各個 面向,進行對網路編輯角色的討論分析,發現傳統新聞編輯過渡到網路新 聞編輯之後,在角色功能與工作內容上發生了相當的變化。. 政 治 大. 同時,吳嘉馨也提出「雙重守門人」概念,認為網路編輯與受眾同時. 立. 扮演了守門人的角色,但兩者並不矛盾,而屬分工,各司其職;網路編輯. ‧ 國. 學. 以其專業素養引導並教育受眾,受眾則對網路編輯產生監督與制約作用,. 2003)。. ‧. 並依其需求之不同,決定仰賴專業網路媒體或自己尋找資訊(吳嘉馨,. sit. y. Nat. io. er. 此外,離現今較近的則屬陳萬達、陳嘉彰(2013)所做的針對數位科. al. 技發展下新聞守門行為比較研究。該研究對於「原生網路媒體」所做的結. n. v i n Ch 論是:網路市場導向明顯,新聞產製流程扁平化,完全放任由編輯安排各 engchi U 種新聞內容測試市場反應,並即時做出調整,因此常忽略新聞強調的專業 意理。 其實,國外的學者早在 10 年前就有類似的發現,澳洲昆士蘭大學教授 Axel Bruns 在 2003 年提出「全民監看」(Gatewatching)觀點。他認為網路 新聞產製過程已經發生變化,近年來部落客和各種網路評論者形成一股龐 大的「來自網路的聲音」,不時批評、糾正並挑戰著傳統新聞媒體。 雖然 Bruns 指的是新聞產製從以往「守門人」(Gatekeeping)所構築的 7.

(13) 資訊壟斷,轉變為「全民監看」(Gatewatching)的開放過程。但從吳嘉馨 的研究來看,過去被認為是「新聞守門人」的編輯,在網路新聞中成為 「新聞處理者」,這些網路新聞編輯更容易成為「被監督」的對象。 當編輯與記者同樣進行「新聞處理」,因為搶快的時間壓力,卻少了像 記者所具備的現場採訪、或與採訪對象及消息來源的關係經營;這時,網 路新聞常被批評的「查證不實、謬誤、錯字多」等問題,也就越來越常出 現。如果要減少上述這些問題,網路新聞該怎麼「把關」?因此,本研究 擬從網路新聞編輯之工作內容及流程進行討論分析,探討下列問題:. 政 治 大. 一、「新聞守門」(Gatekeeping)在網路媒體中之作用?. 立. 二、「新聞守門」(Gatekeeping)對網路新聞編輯之影響?. ‧ 國. 學. 三、「全民監看」(Gatewatching)在網路媒體中之作用? 四、「全民監看」(Gatewatching)對網路新聞編輯之影響?. ‧. 五、「新聞守門」(Gatekeeping)與「全民監看」(Gatewatching)在網路新. sit er. io. 網路新聞媒體編輯. al. n. 第三節. y. Nat. 聞中的存在方式?. Ch. engchi. i n U. v. 以下針對本研究中幾個重要名詞進行定義,以利後續研究聚焦。. 一、網路新聞 (一)何謂網路新聞? 什麼是新聞?有人將其定義為「閱聽人關心的事」、「符合新聞室需要 的消息」、「不尋常的事情」、「引起眾人興趣的消息」以及「新近的消息」 (周慶祥、方怡文,1999);而根據新版牛津美語字典(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 2005)的定義,所謂的「新聞行業」(journalism), 8.

(14) 是指透過為報紙或雜誌撰稿的方式,或者透過廣播電視散佈新聞的活動或 行業(the activity of profession writing for newspapers or magazines or of broadcasting news on radio or television)。 Stovall(2004)指出,某些事件須具備一定的價值才算是新聞,例 如:影響力,會影響許多人或多人參與事件;衝突,不論是肢體、言語或 情緒上,因觀點不同所造成的衝突;流傳性,引起大眾討論的事件;名人 加持,顯赫名人參與某一事件;獨特不凡,事件只要夠特別,就會引起注 意;鄰近,地點較為接近,事件也會變成新聞;適時,則是指最近發生的 事件。. 立. 政 治 大. 網際網路的出現與日漸普及,被認為是「新麥克魯漢主義」的再興起. ‧ 國. 學. (Robins and Webster, 1999)。作為一個新興的媒介,網路媒介主要具有去. ‧. 中心化、公私領域難分、快速流動、共同參與和虛擬真實等五項特質(吳 筱玫,2003)。網際網路對於新聞學的影響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加以探討. y. Nat. io. sit. (Deuze, 2001)。一個是從各媒體記者和編輯對於網路工具的使用,也就. n. al. er. 是從電腦輔助新聞報導(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 CAR)的角度。另一. Ch. i n U. v. 個則是從如何應用網際網路來創造一種新的專業新聞工作形式,也就是網 路新聞學。. engchi. 網路新聞所帶來最大的改變-互動性,讓記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產生 變化;傳統媒體產製新聞到媒體播送、刊登後,就算完成階段性任務,很 少會知道、在意讀者或觀眾的看法,多少只能透過閱報率、收視率的數字 獲得回饋,閱聽眾的意見很難真正傳達給媒體;而在網路媒體時代,透過 對話的資訊交流方式,取代了媒體一對多的傳播架構。 而線上新聞評論(Online Journalism Review)主編 Larry Pryor 認為, 9.

(15) 網路新聞必須與網路閱聽人對話,並透過網路社群讓閱聽人參與新聞的選 擇,滿足其資訊需求及提供加值服務。. (二)本研究中「網路新聞媒體」定義範圍 網路不是單純的一種媒介,主要是一種媒介的平台,其傳播的對象兼 具大眾、分眾、個眾,既是「大眾傳播」,也是「分眾或窄眾傳播」。經由 網路所連成的社會是一種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與虛擬社會 (virtual society)。而網路新聞在內容的報導上是具有多媒體性. 政 治 大 務,以及透過超連結(hyperlink)能提供連結到其它的相關新聞、檔案、 立. (multimediality),允許公眾有更多的回應選擇、互動性、個人化的新聞服. ‧ 國. 學. 來源等(Deuze, 2001)。. Deuze(2001)曾以 Sparks(1999)提出的觀點為基礎,將網路新聞學的模. ‧. 式區分為從純粹提供新聞的主流新聞網站(the mainstream news sites)、索引. Nat. sit. y. 和目錄網站(index & category sites)、後設新聞學和評論網站(meta-journalism. n. al. er. io. and comment sites)、共享和討論網站 (share & discussion sites)等四種類型。. i n U. v. 本研究中主要針對的是第一類,並進一步聚焦為沒有其他發行管道的「純 新聞網站」。. Ch. engchi. 就像平面媒體報紙有閱報率調查、電子媒體有收視率,網路媒體也有 流量調查機制;各種不同的網站流量監測工具,監測出來的海量數據,代 表該網站的人氣指標、造訪次數、停留時間,許多的客戶或是代理商,在 做預算的規劃或是媒體購買前的效益評估時,經常採用這樣的監測工具。 其中 Alexa Internet 公司是 Amazon 亞馬遜的一家子公司,總部位於加 州舊金山。根據 Internet Explorer、Firefox 和 Google Chrome 提供的流量資. 10.

(16) 料來進行網路排名,由於 Alexa 的取樣數量相當大,且參考依據為現今網 路世界的主流瀏覽器,因此一般仍被最廣泛用於評估網站的受歡迎度,大 多數人把它當作當前較為權威的網站訪問量評價指標,本文的研究對象也 將以 Alexa 的排名做為選擇依據。. 二、網路編輯 (一)何謂新聞編輯 若以傳播媒介做為區分,編輯職務大致可分為:報社編輯、書籍雜誌. 政 治 大. 編輯、美術編輯、廣播電視編輯、資料編輯等。根據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立. 編撰的「中華民國職業分類典」寫到編輯是「凡是從事新聞紙、雜誌、圖. ‧ 國. 學. 書、冊籍等稿件及素材之選用、審核、刪改、編排、標題、排印、監督等 工作人員均屬之。」(行政院勞委會行政局,2000). ‧. 廣義的編輯,不僅可以包括不同性質、不同專業、不同技術職務、不. y. Nat. io. sit. 同工作職務的各種書刊編輯人員,還可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的編輯人. n. al. er. 員。狹義的編輯,是在出版組織中從事編輯工作的人員,專指不擔任部門. Ch. i n U. v. 負責職務的一般編輯人員,或技術職稱為編輯的編輯人員(許佳錚, 2002)。. engchi. (二)傳統新聞編輯 編輯一詞包括英、美新聞學術語:news editing 與 news gathering 二項 意義,所以就「編輯」這兩個字的字義上來分析,可以分成「輯」與 「編」兩方面來闡述。但就編輯的工作順序而言,應該是先輯而後編,因 為必須先收集資料才能加以編排(陳萬達,2001)。鄭貞銘(2002)曾對 「編輯」提出明確的定義:具備對新聞訊息有「蒐集資料、彙集、加以鑑 11.

(17) 別、選擇、分類、整理、排列和組織」的能力。他並將報紙編輯之條件, 做以下定義: 1.. 要有敏銳的感覺。. 2.. 要有慎重負責的精神。. 3.. 豐富的常識。. 4.. 專門的知識。. 5.. 良好的寫作能力。. 6.. 熟練的編輯技術。. 7.. 瞭解報紙的政策。. 8.. 強烈的時間觀念。.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傳統新聞媒體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各地的記者將採訪的新聞稿傳進 報社編輯部,後續的作業即由編輯接手,因此編輯的工作任務,就是把新. ‧. 聞稿彙整之後到印製完成的連續過程;透過層層的新聞程序,經由選擇、. sit. y. Nat. 綜合、整理和剪裁新聞的過程,將各種新聞編成一張報紙,使讀者能夠更. n. al. er. io. 容易的了解和掌握最新發生的新聞事件。. Ch. i n U. v. 陳萬達(2001)對於新聞編輯整理出幾項主要任務:一、從眾多的新. engchi. 聞中做適當的選擇;二、用適當的方法處理新聞,以適合讀者閱讀;三、 用容易被讀者接受的方式報導新聞,使讀者易於接受;四、尋求最佳意 見,反映社會現象與輿論。 但也有學者認為,編輯是新聞製作過程重要的中心,新聞不是單獨的 活動,需要許多人勞心勞力,雖然新聞製作的過程從記者報導開始,但若 要完成蒐集、處理、傳播新聞的使命,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人是編輯(楊 慧娟譯,2006)。. 12.

(18) 在網際網路出現後,大眾媒體被分為傳統媒體及網路媒體,傳統媒體 包括平面媒體(報紙)、電子媒體(廣播、電視);由於本研究旨在探討網 路編輯處理文字訊息的過程,因此之後所提到之傳統新聞媒體皆為每日出 刊之報紙媒體,「傳統新聞編輯」指的則是報紙編輯。. (三)本研究中「網路新聞編輯」定義範圍 對於網路編輯的定義,廣義可指所有從事網頁更新與維護工作的人, 包括個人網頁、個人網站、公司團體網站,甚至程式撰寫人員;狹義則可. 政 治 大 子報內,從事文字與圖片處理的新聞工作人員(陳萬達,2001)。 立. 縮小為網頁的文字與圖片處理人員,或從平面編輯的概念推廣,專指在電. ‧ 國. 學. 而新傳播科技不斷的發展,使得媒介組織內工作人員之間傳統的分工 界限不斷地模糊不清,也使得工作內容不斷發生變化(張家慧、陳炳全,. ‧. 2002)。周慶祥(2005)曾指出,網路新聞傳播的主體特性與傳統新聞媒. Nat. sit. y. 體有所不同:傳統新聞媒體需要龐大的資金與人力,傳播主體以專業的新. n. al. er. io. 聞組織與新聞工作者為主。而網路新聞媒體則由於進入門檻較低,使網路 新聞的主體產生多元變化。. Ch. engchi. i n U. v. 由於網路的即時速度、巨大的訊息承載量、多媒體的呈現方式、個人 化需求的倍增、超文本的大量運用,傳統新聞編輯與網路新聞編輯,在角 色功能與工作內容上也發生了相當的變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陶氏數位 新聞中心」(Tow Center for Digital Journalism)在 2012 年 12 月所出版的 《後工業新聞》(Post-industrial Journalism)的研究報告中就提到,過去媒 體用那麼多人力、物力製造單一產品的生產模式已無以為繼,如今新聞組 織的原則是「用更少人做更多的事」。. 13.

(19) 因為網路媒體的新聞內容,若只靠線上記者採訪、撰稿,將不足以應 付,需要內勤人員負責蒐集、整理各種國內外資訊,以補記者之不足,因 此每個網路新聞編輯或多或少都扮演了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只是工作分量 與時程不同而已。 網路新聞編輯的工作內容,不像過去的傳統新聞編輯要負責潤稿、下 標、製作版面(平面媒體)或調整新聞順序(電子媒體);他們每天的工作 是從網路抓取官方網站的新聞稿來改寫,或到網友個人部落格、臉書近況 動態找尋可以發揮的題材,以及搜尋國內外網站有趣報導或議題撰寫成新 聞報導。. 立. 政 治 大. Brill(1998)在一項針對網路新聞人員的研究發現,網路編輯最重要. ‧ 國. 學. 的就是熟悉科技媒體與線上讀者,有沒有新聞背景或內容相關知識,並不. 等新聞規範,並非他們編輯時考量的重要因素。. Nat. sit. y. ‧. 如對傳統編輯來的重要。因此,傳統編輯所在意的新聞正確性和平衡報導. io. er. 張家慧、陳炳全(2001)也曾在研究中發現,網路編輯人員除了潤. al. 稿、下標之外,也需要運用網路的便利資源,為一則新聞作更多的完整處. n. v i n Ch 理,其所需要的專業知識不同於以往的傳統新聞編輯人員,而比較類似資 engchi U 訊管理人員。 過去的傳統媒體新聞編輯,多是以所負責的內容做為區分,例如:報 紙會有頭版編輯、藝文版編輯等;電視則是以時段來分,像是整點新聞或 重點時段如中午 12 點、晚上 18、19 新聞。網路新聞的編輯則依照分工不 同,分為社群編輯(社群臉書、微博等粉絲團維護運作)、一般編輯(改寫 新聞、即時新聞訊息發布)。 本文所指的網路新聞編輯就是在網路新聞媒體中,上班時間大多待在 14.

(20) 辦公室,從國內外各媒體、網路平台、社交平台找到各種訊息改寫成報導 之人員。.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關注網路新聞編輯因為和過去傳統媒體工作內容有所不 同,在新聞產製過程中,過去的「新聞守門」(Gatekeeping)與新發展的 「全民監看」(Gatewatching)兩者對於網路新聞編輯是否造成影響或影響 程度;而在質性研究方法中,「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主要是. 政 治 大 性,研究者的興趣通常在於瞭解過程而非結果,因而研究者會著重整體觀 立 探討個案在特定情境脈絡下的活動性質,希望去瞭解其中的獨特性與複雜. ‧ 國. 學. 點,瞭解現象或事件的情境脈絡而不只是特殊的變項(林佩璇,2000)。 因此本研究將以個案研究法為基礎,選擇一家網路新聞媒體做為研究. ‧. 對象,以其網路新聞編輯所撰寫或改寫之新聞報導時所發生的個案進行分. er. io. sit. y. Nat. 析研究。. 在進行個案研究的同時,除蒐集相關的文本資料外,為了解整個新聞. n. al. Ch. i n U. v. 報導處理過程的差異,也將對個案中的處理編輯及其主管進行深度訪談,. engchi. 以進一步了解網路新聞的產製過程,來分析網路新聞編輯工作內容以及在 事件或爭議發生後,如何因應以及後續處理流程 而資料整理分析與討論後,相關結論也將再與原有的文獻進行對照檢 視,藉著實務與理論的對話,並在研究最後一章提出建議,做為未來延伸 發展的方向。本研究架構如下:. 15.

(2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6. i n U. v.

(22) 第貮章、理論探討與回顧 第一節. 網路新聞之演變. 由於網路具有互動性特質,閱聽人與媒體間之雙向溝通增強,例如讀 者可以透過社群媒體(臉書)或在新聞報導文章下方留言,即時反應意見 或指出謬誤。 Larry Pryor 描述全球網路新聞發展經歷三次浪潮(李茂政,2005;彭 家發等,2005):. 治 政 (一)第一次浪潮(1982-1986 年,延續至 1992 大年結束):以好幾個試驗性 立 的網站作為開端,當時主要是在個別公司的專屬軟體上提供資訊, ‧ 國. 學. 如銀行、購物資訊、遊戲或電影購票等,兼有聊天和電子布告欄。. ‧. (二)第二次浪潮(1993-2001 年):新聞組織開始加入網路行列,新聞放 網路,平面報紙媒體也紛紛架設網路新聞版,如《紐約時報》、《華. y. Nat. 時新聞,如 CNN、ABC、CBS 等。. n. al. Ch. er. io. sit. 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等。此外,各電視台及雜誌社也推出網路. i n U. v. (三)第三次浪潮(2001 年以後):進入無線寬頻時代,而隨著頻寬越來. engchi. 越大,網路新聞提供的內容也越來越加強,各個網站都以獨特的內 容與服務取勝,例如分類廣告服務、社區消息服務,軟體、音樂免 費下載或新聞預告等。此外,網路新聞的提供者因為有了知識庫 (news library),開始提供個人化新聞服務,訂戶可自由選訂財經、 股票、科技、球賽、娛樂等國內外新聞。 而從新聞學的面向來看,網路新聞本質上具有「網路」和「新聞」兩 項特質,只要是各種機關或個人在網路上利用網路技術及網路功能,所發. 17.

(23) 布具有「新聞價值」的訊息,即可稱為是網路新聞。由於網路新聞是藉由 網際網路大量傳輸新聞,反映在網路新聞傳播上,也與傳統媒體產生不同 的特質(周慶祥,2005;Dessauer, 2004; Deuze, 2003): (一)超文本與超連結:傳統線性文本作者與讀者的界線清楚,但在超文 本的互動功能中,允許訊息接收者與傳送者互動,甚至參與文本的 創作,使得作者與讀者的界線來越模糊。超連結則提供網路使用者 在瀏覽新聞過程中,可自由選擇與串連相關資訊或原始資料,使文 本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強化了報導的深度與廣度。. 政 治 大. (二)多媒體:指各種媒體的科技特性相互融合而延伸人類感官功能的特. 立. 性,多媒體融合了文字、影像、聲音、圖形、動畫等,使訊息傳遞. ‧ 國. 學. 更為豐富。. (二)互動性與去中心化:在資訊傳播的過程中,互動性代資訊的傳播與. ‧. 接受者之間雙向或多向的溝通模式,如記者或編輯可以透過聊天室. sit. y. Nat. 與網友互動,而網友也可發表自己的意見,每個人在網路傳播過程. n. al. er. io. 中同時扮演資訊傳達與接收反應兩種雙重角色。去中心化的特性則. v. 代表網路媒體擁有者不再有絕對的控制權,閱聽人不再是被動接收 媒體傳遞訊息。. Ch. engchi. i n U. (三)即時性:訊息快速傳播是網路新聞傳播的主要特性之一,展現在時 效上就是「新聞即時上網」與「線上新聞即時更新」。網路媒體不存 在傳統媒體的截稿時間,人們可以透過網路,得到即時的回饋、更 新內容、即時線上對談,更可以打破不同空間的時差,使世界各地 的人隨時溝通(楊志弘,2001)。 (四)個人化:網路是集「大眾」與「分眾」特色於一身的媒體,除了提 供大眾需求的一般新聞之外,還可針對不同閱聽人的需求,開闢不. 18.

(24) 同分版,蒐集較為分眾化的新聞。與傳統媒體新聞相比,閱聽人可 更自由選擇自己所需的資訊,包含資訊的內容及接收資訊的時間與 方式。 謝瀛春(1997)指出,數位電子媒介對大眾傳播的媒體從業人員所帶 來的衝擊,包括人員專長由新聞傳播背景為主導的市場需求,變為要有 「資訊處理、製造、評估」的專長;過去專業獨佔形象,也變為與諸多行 業一樣的「資訊處理、提供」職業(如圖書資料人員);工作環境則由集 體定點工作的環境,轉變為機動、獨立、隱密的私人場所。. 政 治 大 而在傳播內容方面,數位電子媒介也讓新聞表現方式有所改變:由新 立. 聞寫作的固定類型(如純淨新聞、特寫、專題報導等)轉變為各類文體. ‧ 國. 學. (如小說、故事、散文、新聞體等)。過去由文字、圖片、影像、聲音、. sit. y. Nat. 式。. ‧. 動畫的單一或複合型式,也進入多文字、多影像等的超文件、超媒體型. n. al. er. io. 此外,過去傳播內容由專人篩選整理的方式,變成由閱聽人自行選. i n U. v. 取。而且,不只是閱聽人與資訊提供者有互動機會,閱聽人彼此之間亦可. Ch. engchi. 即時互動,並增刪資訊內容,由資訊接收者成為資訊提供者(謝瀛春, 1997)。. 第二節. 新聞守門理論(Gatekeeping). 新聞事件傳播給閱聽人知悉,中間需要眾多新聞工作者的努力及窗口 把關才能完成。其中,在選擇和製播新聞上,新聞編輯和新聞閱聽人的需 求為主要,公正、客觀選擇與閱聽人息息相關的新聞編排,在這編播過程 中,又以新聞正確性為主要選擇。這些新聞工作者為閱聽人把關的「窗. 19.

(25) 口」,我們稱之為 「守門人(gatekeeper)」(當代新聞學,1987)。 有關於守門人研究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1947 年著名的社會心理 學家 Kurt Lewin 所提出的研究。他在一篇名為「團體動力學:團體生活的 管道」文章中,以食物為例,描述食物如何從生產管道經過銷售管道,最 後送到每個家庭的飯桌上。 Lewin 主要著重在「管道」和「守門人」兩個觀念,以及透過這些管 道和守門人,如何改變了社會大眾的飲食習慣。他認為,對於改變或決定 社會要吃什麼,並非每個人都具有相同的決定權,真正具有決定權的是整. 政 治 大. 個生產、銷售和購買過程中,具有守門決策權的人(林東泰,1989)。. 立. ‧ 國. 學. 這些有關食物管道的概念其實適用於傳播管道以及新聞流通過程,之 後延伸出「守門人行為」(Gatekeeping)的觀念,指的是新聞媒體在從消息. ‧. 來源獲得大量資訊後經編輯篩選、刪減的過程。而 Lewin 所提出的幾個概. sit. y. Nat. 念例如「管道」(channel)、「關卡」(gate)、「守門人」(gatekeeper)、「部. io. n. al. er. 門」(section)等,也都成為日後「守門人研究」的基礎。. i n U. v. 第一個把 Lewin「管道和守門人」概念應用到實證研究的是 David. Ch. engchi. Manning White,他在 1949 年 2 月說服美國中西部一個小城報社的外電編 輯,讓他將這個報社電訊編輯的通訊社稿件,連續蒐集一個星期,希望能 了解報社的新聞選用或版面編輯與各通訊社的稿件有無任何關聯。 當 White 逐一對照報社所收到的的通訊社稿和它所刊登的新聞後,發 現兩者比例十分類似。也就是說,當該報社從通訊社所收到的某一類別新 聞比較多時候,那麼這類新聞在該報刊登的機會也就比較多,而且這家報 社所刊登的各類新聞多寡與它所收進來的通訊社稿各類新聞的多寡成正 比。 20.

(26) 於是 White 在 1950 年提出研究論點,他認為「守門先生」在決定新聞 的選擇過程是相當主觀的,那些被拒絕的新聞,有三分之一是完全取決於 個人認為這些新聞的正確性可能有問題,另外三分之二則是「守門先生」 認為版面不夠或者是類似的新聞已經報導過了。 White 將「守門人」定義為「把關新聞產製流程中的人」;在大眾傳播 的新聞報導中,傳媒組織變成實際的守門人,由他們對新聞資訊進行取 捨,決定哪些內容最後與受眾見面。而 Gieber(1964)則指出,守門人指 的是整個新聞蒐集系統中的新聞人。葉元之(2010)則認為,在新聞製作. 政 治 大. 的過程中,每個曾經參與意見和行動者,都可以算是新聞的守門人。. 立. 過去在守門行為方面,1969 年,Bass 將守門行為畫分成「新聞蒐集」. ‧ 國. 學. 和「新聞處理」兩部份。Shoemaker(1991)則認為,「守門」是一個資訊. 的過濾至退回、形塑及呈現等訊息處理的作業。. Nat. sit. y. ‧. 控制的過程,是指新聞編輯在處理每日所發生的新聞訊息,對於新聞稿件. io. er. 臧國仁(1999)進一步闡述 White 的研究指出,編輯們獨立判定讀者. al. 的需求與喜好,從而決定一則新聞的生與死,在這過程中,來自不同消息. n. v i n Ch 的稿件,如果未能立即受到編輯的青睞,就只有被丟棄到字紙簍的命運。 engchi U. Stone(1987)則認為,編輯應該被視為新聞流動主要的「門」,具有決定 新聞是否向前流動的動力。 就新聞編輯工作來看,包括截稿時間、版面空間、可用資源、個人偏 見、本身對於新聞的定義、新聞室組織結構、編輯本身背景及教育影響、 與報社所有權有關的組織限制、報社的管理風格及新聞室外的政治經濟環 境等種種條件,都是影響這扇「門」對新聞處理方式的重要因素。 從 White 的研究開始,發展出一連串的守門人研究,主要的研究重點 21.

(27) 多放在守門人篩選新聞的個人因素上探討,包括守門人的經驗判斷、個人 動機等,以及探討守門人面對組織限制的影響上,包括組織大小、版面大 小、新聞室的社會化、組織的正式訓練、組織內同儕間的次文化、管理階 層對新聞的判斷,以及與其他媒體間的競爭等,甚至擴大到社會因素對守 門人的影響上,包括新聞政策、制度、政治氛圍等(陳曉宜,2009)。 Donald, Ray and Thomas(1985,轉引自陳曉開,2009:238)特別指 出編輯在新聞產製流程中的重要性,並將編輯工作內容定義為負責挑選新 聞、決定稿件呈現方式,以及強調新聞部份特性,進而影響讀者所能接收 訊息的質與量。. 立. 政 治 大. 而如果從新聞組織中守門人的基本定義來看,網路新聞中的「編輯」. ‧ 國. 學. 也確實會是新聞產製流程中重要的守門人角色。林惠琴(2010)就注意. ‧. 到,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產生了一群電子報新聞編輯人員,傳統守門人 的定義引起各方學者討論。吳嘉馨(2003)整理出學者對網路新聞守門提. y. Nat. er. io. al. sit. 出的各種看法,主要有三種:. n. (一)守門人沒有存在的必要性,因為閱聽人可以自由地傳送與接收 訊息。. Ch. engchi. i n U. v. (二)網路訊息過於繁複,閱聽人並沒有時間和金錢去進行處理,因 此閱聽人仍須仰賴專業的網路新聞編輯作為守門。 (三)網路新聞的守門人作用將被強化,以解決目前網路新聞量大質 低的問題。 綜上所述,報紙或電視的「新聞編輯」,在「守門」的過程中扮演重要 角色,一則新聞從發生到傳送至閱聽人面前,會經過一段傳播流程,包括 現象的發生、現象的發現、消息的採訪報導、新聞的編輯製作、排印或播 22.

(28) 報新聞、將新聞傳播給閱聽人、閱聽人接收新聞並理解使用(周慶祥、方 怡文,2007)。在這些過程中,每道關卡都有人扮演「新聞守門人」的角 色,去決定哪些新聞應該傳送給閱聽人,哪些新聞是沒有存在意義的。 但隨著科技時代來臨,網路新聞處理過程中,編輯的角色出現了相當 大的改變,網路驚人的即時速度、巨大的訊息承載量、多媒體的呈現方 式、個人化需求的倍增、超文本的大量運用、幾無阻礙的相互交流,使傳 統編輯過渡到網路編輯之後,在角色功能與工作內容上發生了相當的變化 (吳嘉馨,2003)。而隨著編輯的角色改變,這樣的「守門機制」在網路. 政 治 大. 媒體是否仍然存在?. 立. 全民監看理論(Gatewatching). 學. ‧ 國. 第三節. 由於網路的特性,閱聽人可以選擇其所需要的資訊內容,同時也可以. ‧. 成為資訊的傳播者、發表者,新聞的概念趨於模糊(Ward, 2002);當網路. Nat. sit. y. 兼具大眾傳播與人際溝通的多面向媒體,成為閱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 al. n. 2008)。. er. io. 需品時,勢必對傳統新聞產製及專業概念產生影響或挑戰(陳秋雲,. Ch. engchi. i n U. v. 美國學者曾以「能攻善守的內野手」來形容網路新聞編輯,他認為這 些網路新聞編輯和傳統媒體編輯在工作上有許多差異(S. Craig, 2009): 一、受眾對網路訊息的反應不一。 二、必須及時進行內容更新。 三、持續關注受眾的反應。 四、受眾期待記者及時報導突發性新聞。. 23.

(29) 五、必須持續關注其它網站的變化。 六、網路媒體內容涉及文字、圖像和互動性元素。 七、網路新聞幾乎沒有任何內容上的限制。 八、所有新聞都必須被存檔,以備受眾隨時使用。 九、網路媒體潛在受眾規模無限,性質很難界定。 Craig 為網路新聞媒體編輯的守門行為,提出一個新的詮釋,這也顯示. 政 治 大. 網路媒體的守門行為,應該要有不同的研究。. 立. Stanoevska-Slabeva, Sacco, Giardina(2012)也指出,近年來,新科技. ‧ 國. 學. 的快速崛起,公民廣泛擁有近用媒體的機會,公民可以透過部落格、維基 網站或是社交媒體等平台來參與新聞的產製與流通。. ‧. 國外學者其實早已經發現,網際網路所出現的新現象之一,就是閱聽. y. Nat. io. sit. 人得到更多參與新聞產製與發行的機會,從而對媒體組織產生挑戰. n. al. er. (Bruns, 2003)。澳洲昆士蘭大學創意產學院教授 Axel Bruns 在 2003 年提. Ch. i n U. v. 出「Gatewatching(全民監看)」概念,著重在媒體和文化研究的他認為,. engchi. 近年來部落客和各種網路評論者形成一股龐大的「來自網路的聲音」,不時 批評、糾正並挑戰著傳統新聞媒體;使得新聞產製從以往「新聞守門 (Gatekeeping)」所構築的資訊壟斷,轉變為網路全民監看 (Gatewatching)的開放過程,一步步改變了當代新聞報導的生態。 過去傳播學者擔心網際網路的積極發展,線上新聞門戶大開,媒體的 把關恐成了「生鏽的守門人」(Levinson, 1999);Bruns(2003)認為,這個 概念可為媒體守門找到一個新的替代做法。. 24.

(30) 所謂的「Gatewatching」,Bruns 進一步解釋:新的網路新聞工作者其 實是結合「記者」與「專業圖書館員」;「Gatewatching」提供新聞報導的 各種消息來源,有時候也會是本身的故事。這些訊息提供者將自己定位為 一個關鍵的節點。而在這樣概念下的「gatewatchers」,雖然還是必須透過 媒體管道公布訊息,但同時又保有「為讀者提供當前關鍵訊息」的守門能 力。 對於「Gatewatching」,Bruns 認為,這將可以解決現有傳統新聞守門 的幾個問題(2003):. 政 治 大. 一、 報導內容更深入詳實,因為潛在的讀者可以透過超連結直接瀏覽原有. 立. 的來源。. ‧ 國. 學. 二、 新聞報導的速度增加,因為網路可以即時發表,不需要等記者撰稿或 守門者決定是否發布。. ‧. 三、 採訪新聞的過程變得更加透明,讀者主動提供消息來源,甚至鼓勵記. sit. y. Nat. 者來報導。. n. al. 易取得原始資料,會造成降低偏見的效果。. Ch. engchi. er. io. 四、 新聞處理者的個人偏見仍然可能會影響自己的報導,但因為讀者更容. i n U. v. 五、 「gatewatchers」不需要太多新聞的技巧,而是要有更廣泛的網路線上 研究能力。 隨後,Bruns 又在 2005 年發表「Gatewatching: Collaborative Online News Production(全民監看:共同製作線上新聞)」一書,針對全球獨立媒 體網路、維基網站及成功的科技新聞網站 Slashdot 所出現的協作出版模 式,將「Gatewatching」概念,定義為「參與式新聞、開放編輯、開放式新 聞產製」,他認為「Gatewatching」可替代或補充傳統的「Gatekeeping」進 行新聞的守門把關。 25.

(31) 而 Bruns(2008)所提出的公民新聞概念中,則認為「Gatewatching」 的新聞來源是完全開放讓所有閱聽人提供,所有故事或報導都有可能加入 更多更深入的訊息,因為讀者(或稱網友)能夠直接去追蹤消息來源,並 透過線上即時發布,對於該則報導的討論或評論也是開放給所有用戶參 與。. 第四節. 新聞守門(Gatekeeping)與全民監看. (Gatewatching). 政 治 大. Stanoevska-Slabeva 等人(2012)將 Bruns 在 2005 年及 2008 針對新聞. 立. 守門三個階段:輸入、輸出、回應(Input、Output、Response),做了一個. ‧ 國. 學. 對照表:在傳統媒體時期也就是「Gatekeeping」,輸入階段是由記者選擇認 為值得報導的新聞,輸出階段則是由編輯決定什麼是應該登出或刊出的報. ‧. Nat. Gatewatching. n. al. Input 輸入. Gatekeeping (守門). Ch. 新聞的蒐集僅限. engchi 新聞從業人員. Response 回應. Output 輸出. er. io. Stages. sit. 完全封閉了閱聽人對於新聞的直接參與。(詳見表二). y. 導,而閱聽人所能做出的回應也多只是在隔天的報紙或廣播電視中,幾乎. i n U. v. 新聞刊登權責屬. 不論是來信或電. 於封閉階層. 話,公開與否都 是編輯決定. Citizen Journalism (公民新聞 學). 新聞訊息的監看. 所有使用者都能. 透過即時發布或. 討論和評論開放. 開放給所有使用. 提供新聞故事. 共同編輯的方式. 給所有使用者. 者. (訊息). 發表報導. 表二: Stanoevska-Slabeva, K., Sacco, V., & Giardina, M. (2012). 過去傳統新聞訊息的來源、產出到閱聽人回饋都由新聞工作者壟斷, 26.

(32) 「連讀者投書都是編輯篩選過的。」然而,全民監看(Gatewatching)使新 聞產製流程從封閉走向開放,現今網路中的消息來源、訊息提供都開放給 所有使用者,新聞產出成為一篇篇即時發布、共同協作的故事。如此一 來,新聞報導的速度會增加,因為新的訊息內容可以發表在最快速訊息傳 播的地方,不需要等待守門人決定是否公開記者的報導,這讓新聞採訪的 過程變得更加透明(Bruns, 2008)。 國內學者鄭宇君(2012)曾綜合 Bruns 的論點,分析比較新聞守門 (Gatekeeping)與「全民監看」(Gatewatching)兩者的不同在於,前者是. 政 治 大. 垂直式如報紙,訊息是以「沙漏狀」由少數專家流向大眾(記者決定是否. 立. 採訪、主管決定是否刊登、編輯或主編決定版面);而後者則為水平網絡. ‧ 國. 學. 狀,眾多的消息來源以點對點方式連結(新聞上線後,網友即時互動分享 按讚或留言指出謬誤)。. ‧. 此外,Bruns 也提出「Produsage(生產性使用者)」一詞,說明所有資. y. Nat. io. sit. 訊的使用者都可編輯訊息而成為內容產製者,「生產者、分配者和消費者之. n. al. er. 間的關係已無法明確區分。」當各式社群網路平台、回應工具的增加,更. Ch. i n U. v. 形成 Produsage 的「即時回饋」,例如大家常在社群網站上即時分享新聞、. engchi. 八卦,使用者的評論與回應也使訊息意義不斷增加。 Bruns 對於「Produsage(生產性使用者)」的觀點,更真實點出了目前 的網路媒體生態,無論是獨立部落客(如朱學恒)、或者是網路平台 (PTT)、社群團體(臉書粉絲團),這些監看者不只是看新聞,並透過搜 尋評估內容的正確性及真實性,檢視報導中的謬誤、連結評論或提出質 疑。這些監看者具備擴散分享的權力,讓某篇新聞效應擴大,進而影響事 件的後續發展。. 27.

(33) 劉蕙苓(2014)也指出, 1990 年代起,記者上網蒐集資料與新聞背 景、利用搜索引擎查尋相關訊息及閱讀相關新聞的現象早已普遍。而從公 民新聞或參與式新聞的觀點,新媒體時代的消費者常藉網路或數位工具分 享觀念、形成社群,甚或動員行動(Deuze, Bruns, & Neuberger, 2007; Jenkins, 2004)。而新聞產製由傳統媒體仰賴菁英來源導向轉變成由記者、 消息來源及閱聽大眾三方共同協作(collaborative reporting)、形塑共識 (consensual process)已是常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8. i n U. v.

(34) 第參章、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選擇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 Robert K.Yin(2003)個案研究法中,以多個案描述性研究 法(descriptive multiple cases study) 為主軸。藉由深入訪談,獲取第一手資 料(或稱初級資料,primary data),並輔以次級資料(例如相關實證文 獻、個案基本資料、相關記錄等,在本研究中則為個案基本介紹、新聞網 頁截圖、內部公告等)相互佐證。選用個案研究法通常有以下四點理由 (邱憶惠,1999):. 立. 政 治 大. (一)研究者不控制整個事件的發生。. ‧ 國. 學. (二)欲深入瞭解關於發生事件當時的過程(how)與原因(why)。 (三)所研究具有啟示性(revelatory),希望研究結果提供整體性、深刻描. ‧. 述與即時現象的詮釋。. Nat. io. sit. y. (四)重視生活情境中,現象發生的意義。. n. al. er. 簡單來說,個案研究法強調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強調情境脈絡而非特. Ch. i n U. v. 定變項,在乎發現而非驗證。個案所指的並不限於人,還可以包含「非. engchi. 人」,也可以是「決定」,研究為什麼作這些決定,這些決定如何執行,這 些決定有什麼結果(Robert K.Yin, 2009。尚榮安譯,2001)。 蕭瑞麟(2006)也曾指出,個案研究者最重要的責任是:讓原來沒看 見的被看見,使原來看得見的被重新認識;最高層次的個案研究,更應該 使原來不能被看見的被看見(現形)。 綜上所述,由於本次研究主要是希望了解在網路新聞的產製過程中, 網路新聞編輯在決定產出新聞時,「為何選擇這一則?」、「產製過程如何執 29.

(35) 行?」等;以及「新聞守門」(Gatekeeping)與「全民監看」 (Gatewatching)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影響,個案研究法正是一個適當的選 擇。 而在個案研究的過程中,蒐集資料的方式則是深入訪談及文件分析: (一)深度訪談:所謂的訪談是一種交談行動,是受訪者與訪談者共同建 構意義的過程,它不是將在訪談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客觀事實挖掘出,而是 不斷地在互動過程中創造出新的意義(Mishler, 1989);而訪談的分析,應 理解其訪談情境及現象的社會文化脈絡(胡幼慧,1996)。. 政 治 大. 畢恆達(1996:27-45)認為訪談(interview)通常是兩個人之間有目. 立. 地的對話,由其中一人引導,通常是研究者主動引導在先,透過談話蒐集. ‧ 國. 學. 受訪者談話資料,在述說與問答過程中進行溝通和反思,建構一個彼此都. ‧. 能夠理解的基礎資訊,藉此了解研究對象的工作轉變歷程。. sit. y. Nat. 而 Kahn & Cannel(1957)也曾描述訪談就好像是「一種有目的交談對. io. er. 話」(conversation with purpose),訪談可以做為獨當一面的研究取徑,也可. al. n. 做為某一研究所採用的多項方法中的其中一種,在訪談過程中根據設定好. i n C 的研究問題及其中延伸出的相關子題進一步追問。 hengchi U. v. 深度訪談法依訪問形態分為結構式訪談、非結構式訪談、半結構式訪 談。結構式訪談是指把問題標準化,所有受訪者回答同一結構式的問題。 非結構式訪談是指不預定作何題目或程序,由訪談者與受訪者自由聊天, 受訪者可以隨意提出意見。半結構式訪問則是介於兩者之間,以事先擬定 的大綱與問題為基礎,訪問者提出類似結構式訪談的問題,但採開放式問 答(Babbie, 1998;李美華等譯)。 在本次研究中,訪談主要分成兩部份:首先是針對一般編輯,所謂一 30.

(36) 般編輯就是個案(新聞內容)的產製處理者。第二部份則是訪談編輯主 管,負責管理及制定管理規範者。兩部份的訪談題綱將有所不同,前者是 針對新聞從選定、處理、上線、後續處理等過程進行訪談了解當時的情境 及決策;後者則希望透過訪談,獲得內部對於個案發生後,所採取的處理 流程之態度。 (二)文件分析:所謂文件分析法是利用文件或檔案資料來了解人類思 想、活動和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由於文件和檔案資料的應用,可使研究 的範圍突破時空的限制,所以蒐集研究資料時,不可忽視此種現成資料的. 政 治 大. 應用價值,尤不能不知蒐集的方法。. 立. 由於文件和檔案乃是現成的資料,故其分布範圍很廣。唯大致說來,. ‧ 國. 學. 它有下列幾個主要來源:(1)政府機關的文件與記錄;(2)私人文件;(3)大眾. ‧. 傳播媒體;(4)社會科學的研究檔案等。基於文件和檔案資料來源很廣,所 以文件分析法適於下列特殊功能:(1)探討先前的人類思想、活動和社會現. y. Nat. io. sit. 象。(2)了解人類思想、活動或社會現象的發展與變遷。(3)比較不同地區或. n. al. er. 文化的人類思想、活動和社會現象。(4)避免研究對象的反應。(5)節省研究 費用。. Ch. engchi. i n U. v. 值得注意的,就是文件分析法所採用的文件或檔案資料具有先天上的 缺點,如記載偏差、保存不全、缺乏代表性、內容不完整、取得不易以及 整理困難等。 因此,在蒐集與應用文件和檔案資料時,研究者宜對下列三點特別注 意並努力做好:第一,要鑑定資料的真實性和精確性,審慎依據資料本身 的內在邏輯結構,和外在的參照證據,確定所蒐集的文件和檔案資料可靠 而適用;第二,要運用適當的人際關係和正當管道,取得較完整的資料, 31.

(37) 以免偏差不全;第三,要依據研究目的,有系統的整理資料以利分析。 而在本次研究過程中,雖然已有深度訪談,但若能透過內部公告,了 解研究對象在個案發生前後,新聞流程或管理辦法是否有所調整,再與編 輯主管的訪談互相對照,後續的分析及結論預期將更完整。. 第二節. 研究個案選取. 一、研究對象. 政 治 大 複訪客等數據做為排名依據,其中 Alexa 每天在網上搜集超過 1,000GB 的 立 在本文第一章第三節中曾提到,網路新聞媒體是以網站點閱率、不重. ‧ 國. 學. 訊息,然後進行整合發行,目前其搜集的 URL 數量已經超過了 Google。 Alexa 網站排名的計算是以網站的每天平均使用人數、人均存取頁面. ‧. 數(與人數和人均頁數之乘積成正比)、與其他網站的連結或曝光數、網友. y. Nat. sit. 所留言討論的訊息篇數等資訊為基礎,並以比重不明的加權平均數來排. er. io. 名。而正式名次是基於最近三個月之內資料的平均值。. al. n. v i n Ch 本研究即以 Alexa 網站的全球及臺灣排名指標為參考,排除目前仍有 engchi U. 其他發行管道(報紙、電視)的純新聞網站,而選定以「ETtoday 東森新 聞雲」為研究對象(詳見圖二)。. 32.

(38) 圖二:ALEXA 最新臺灣網站排名(截取日期 2015 年 7 月 5 日). 政 治 大 而在選定以「ETtoday 東森新聞雲」為研究對象後,本研究將從其正 立. ‧ 國. 學. 式成立日(2011 年 11 月 1 日)起至 2015 年 5 月 31 日止,針對每日上線 的新聞報導中,曾因查證不完整、翻譯錯誤、引用錯誤等疏失而引發爭. ‧. 議,經由外部網友發現投訴,進而採取後續處理措施者,從中選定 5 個案. sit. y. Nat. 進行研究,並訪談個案負責處理的新聞編輯,了解新聞產製過程中,包括. io. al. er. 新聞報導內容如何取得、讀者如何發現謬誤、面對所遭受的批評如何處. n. 理、為何如此處理等,藉此歸納出「ETtoday」對於遭到網友質疑的新聞, 後續處理過程。. Ch. engchi. i n U. v. 二、研究個案 由於本研究係針對網路編輯撰寫新聞報導時,上線前的新聞守門機制 與上線後的全民監看可能對其所造成的影響,因此個案選擇上有幾項考 量: 1.. 因「ETtoday」屬於綜合新聞網站,選擇個案時刻意挑定不同類型新 聞,. 包括影劇、國際、動物、社會、政治;撰稿者則為內勤編輯,避. 開採訪記者所撰寫的報導。 33.

(39) 該則新聞是在上線後於網友之間的擴散度須達到一定的擴散度,例如分 享按讚數、底下留言數、貼文至粉絲團的互動績效指標(分享、按讚、 留言)等。經過上述條件考量後,本研究原擬從 2011 年開站後至 2015 年每年各選出 1 個案,但 2011 年開站已是 11 月,並無符合條件可挑選 之個案;而 2014 年在影劇及寵物類新聞均出現適合之案例,因此最後 選定下列 5 個案例(見表三)。. 立. 政 治 大. 學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2.. Ch. engchi. 34. i n U. v.

(40) 個案. 發生時間. 個案一:岡村勳事件. 2012 年 12 月 22 日. 74000. 219734. 個案二:女法官新聞. 2013 年 10 月 17 日. 2122. 87904. 個案三:北一女爭議. 2014 年 12 月 14 日. 38000. 316941. 個案四:放鱟血風波. 2014 年 12 月 20 日. 12000. 144942. 個案五:林佳龍臉書. 2015 年 4 月 11 日. 9395. 87904. 立. 按讚數. 政 治 大. 點閱率. 表三研究個案列表(統計數自上線日至 2015 年 7 月 7 日止). ‧ 國. 學. 三、訪談人員. ‧. 在選定個案後,即進行約訪 5 位負責處理新聞的編輯。基於保護當事. y. Nat. io. sit. 人,雖然是採訪面談方式,但在文中將不具名,僅以個案一、二、三、. n. al. er. 四、五對應為新聞編輯 A、B、C、D、E;編輯主管則因為具有職稱,在. Ch. i n U. v. 經過當事人同意後,以姓氏稱呼(譚姓主管、吳姓主管)。. engchi. 個案中 5 位編輯及 2 位主管的背景資料,從畢業科系來看,個案中的 5 位編輯只有編輯 A 是畢業於非傳播相關科系,其他 4 位對於新聞守門理 論應有基本認知。而 5 位編輯的媒體工作經驗,除了編輯 B 待過醒報、電 視台,編輯 C 曾在平面報紙及電視台工讀過,編輯 A 的 4 年媒體經驗都是 在網路媒體;編輯 D 及 E 的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 ETtoday。 而 2 位編輯主管在媒體的經驗均超過 20 年以上,其中譚姓主管從傳統 媒體的平面報紙,到後來進入網路媒體的 NowNews、ETtoday,都是任職 35.

(41) 於編輯部門。吳姓主管則在報紙的採訪、編輯部門都有過工作經驗,進入 網路媒體後則一直在編輯部門。 表四:個案中新聞編輯及編輯主管背景資料. 受訪人員. 大學畢業科系. 新聞媒體年資. 編輯 A. 台大人類學系. 4 年(都在網路媒體). 編輯 B. 世新新聞系. 編輯 C. 文化新聞系. 編輯 D. 立 輔大新聞系. 近 8 年(醒報、電視台、ET). 中正傳播系. 譚姓編輯主管. 淡江歷史系. 10 個月(ET 是第一份工作) 26 年(中晚、聯晚、自由、. ‧. 編輯 E. 3 年(ET 工讀、正職). 學. ‧ 國. 年(含工讀生年資) 政 治 近 2大. ET,均是在編輯部門). Ch. v. 副總編輯;網路:主編、副主任、. n. al. 29 年(報社:記者、特派、執行. er. io. 世新公關廣告系. sit. y. Nat. 吳姓編輯主管. i n U. e n g c h i主任、副總編). 訪談過程分為幾個步驟:(一)將研究目的與要探討的方向具體化。 (二)列出訪談題綱。(三)向研究個案之編輯進行邀約與面訪。(四)將 受訪者的錄音資料分篇謄寫成文字稿。(五)整理分類訪談內容再進行分 析。.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為了解傳統新聞守門理論與全民監看機制在網路新聞中的影響,本研 36.

(42) 究先採個案研究法,選定多個案例,針對事件的發生、處理過程、造成之 影響,去探究新聞守門理論與全民監看概念所產生之影響,進而了解新聞 編輯從傳統媒體到網路媒體的演變中,其角色與工作內容之差異。 之後再採取結構式訪談,透過標準化問題,訪問個案中的相關編輯人 員及其主管,以標準訪問題綱進行訪談,了解個案當初是如何被發現而寫 成新聞、上線後面對網友外在的質疑或挑戰時如何處理。而個案發生後, 內部的處理機制以及後續針對該個案擬定相關的防範措施又是如何,則將 訪談研究個案中負責編輯之主管。. 一、深度訪談. 立. 政 治 大. 分為一般編輯(個案中新聞處理者)以及編輯主管(負責管理及制定. ‧ 國. 學. 管理規範者):. (一)、一般編輯:主要是了解對於新聞題材的選擇、內容來源的獲得. ‧. 管道以及面對謬誤時的處理應對方式,訪談題綱內容針對研究問. y. Nat. sit. 題擬出 8 題:. 2.. 如何判斷應該撰寫成新聞報導?. 3.. 有無進行查證或確認?. 4.. 新聞上線前是否曾與同事或主管討論?. 5.. 新聞撰寫完成後是否曾由主管看過或自行上線?. 6.. 新聞上線後是否曾關注有無讀者指出錯誤?. 7.. 當發現有讀者指出謬誤時,如何處理或回應?. 8.. 此事件對你後續工作所造成之影響?. n. al. er. 從何獲得相關資訊?. io. 1.. Ch. engchi. 37. i n U. v.

(43) (二)、編輯主管:藉訪談取得公司對於上線新聞是否訂定管理制度或 辦法,事先有無機制(守門)或事後面對錯誤如何因應。訪談題 綱針對本研究之問題擬出下列 4 題: 1. 當讀者指出新聞謬誤,如何處理或回應? 2. 事後針對個案是否進行內部檢討? 3. 是否針對個案建立新聞管控機制? 4. 從 2011 年至今,新聞守門機制或上線控管是否有所改變?. 二、文件分析. 政 治 大 後,希望再針對三年來內部管理辦法進行分析,藉此進一步了解東森新聞 立 研究者經由訪談編輯人員及主管對個案的處理及後續應變或控管機制. ‧ 國. 學. 雲對於新聞的控管是否也在進行調整,主要分成兩部份: (一)檔案記錄:. ‧. 通常是電腦資料的形式,包括:網頁截圖、網友留言評論、其他媒. sit. y. Nat. 體或部落客文章等。搭配個案介紹及訪談時所用,藉以更完整了解. al. n. (二)文件資料:. er. io. 個案內容。. Ch. engchi. i n U. v. 包括會議議程及紀錄報告、或其他內部管理規章、實施辦法、聲明 或啟事等,所有能為個案研究者提供具有應用價值的資訊。在主管 訪談結束後,進行資料檢視,以了解內部管理流程是否有所調整或 改變。 透過 5 位編輯及 2 位主管的訪談了解實際運作過程,以及 ETtoday 東 森新聞雲相關報導的補充說明及編按,再加上內部公告文件分析;期待從 中找出「Gatekeeping」或「Gatewatching」在網路新聞中對網路新聞編輯所 產生的影響;進而去探討「Gatekeeping」與「Gatewatching」。對於網路新 聞的把關如何發生作用。 38.

(44) 第肆章、資料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在選定 5 個案後,即與各個案的 5 位處理編輯以及 2 位編輯主 管進行訪談,由於每個個案所發生的狀況各有不同,本章首先針對不同個 案的狀況進行分類,之後再進一步與訪談內容整合進行分析討論。 個案. 狀況. 分類. 岡村勳本來就沒有支持廢. 個案一:. 查證不足. 死,不是因為家人被害才轉. 岡村勳事件. 向反廢死. 政 治 大. 未取得當事人的同意就引用. 立 女法官臉書與小孩的合照. 引用藝人臉書貼文寫新聞, 未查證清楚,標題直接點名. 林佳龍臉書). 抽鱟血根本不會對鱟造成傷. 查證不足. a害,標題與事實不符 iv l C n h e n g c h i U ‧媒體人上 PTT 爆卦 因為臉書演算機制,有的網. n. 個案五:. io. 放鱟血風波. y. Nat. 個案四:. 北一女. er. 北一女爭議. 標題惹爭議. ‧. ‧ 國. 個案三:. 學. 女法官新聞. 照片未獲授權. sit. 個案二:. 友會看不到要求趕工的動態 貼文;加上另一位同事到 PTT 爆卦,網友以為編輯自 導自演 表五個案狀況分類表. 39. ‧未向當事人求證.

(45) 第一節. 岡村勳事件. 2012 年 12 年 21 日,國內因為法務部槍決死囚引發社會「廢死與反廢 死」討論,編輯 A 在網路上看到一篇舊文章,討論日本律師岡村勳,於是 他在經由網路搜尋後,看到包括日本和國內都有媒體報導岡村勳,因為家 人受害,於是從支持廢死轉為反廢死,於是撰寫報導「日『廢死律師』岡 村勲妻子被殺主張實現被害人正義」,並於當日上線。 但後來被某位網友指出錯誤,原來當事人岡村勳直接與該名網友聯. 政 治 大 的求證及與岡村勳的通話內容,經過其他網友分享轉貼,ETtoday 才發現 立. 絡,強調自己一直都不是主張廢死,該網友後來在自己的部落格寫出相關. ‧ 國. 學. 自己的錯誤,經過隔海溝通,除了立即更改文章標題、內容外,總編輯更 發出一封道歉信給岡村勳,並在當時的「總編報報」專欄,以專文表達認. y. Nat. io. sit. 新聞訊息取得. er. 一、. ‧. 錯立場。. al. 當網路新聞出現熱門討論話題時,編輯通常就會上網到處搜尋相關的. n. v i n Ch 內容,個案一就是這樣的模式,編輯 e n g Ac 表示,他的第一份工作就在網路媒 hi U 體,從沒有接受過傳統媒體如報紙或電視的訓練;過去所受的訓練就是看 現在的熱門討論話題是什麼「就緊跟著做」。 「當時是正在討論廢死反廢死,在網路上看到一篇舊文章,討論日本 律師岡村勳,這都是網路上的討論,有去做相關的搜尋,很多家媒體 也都是這樣寫。」 (編輯 A,訪談內容摘錄). 40.

(46) 二、. 新聞查證方式. 由於是從網路搜尋來的資料內容,當事人是日本律師,在語言的隔閡 限制下,編輯 A 只是在網路上找出各篇相關報導,確認自己想寫的角度是 跟大家一樣的。 「因為當初這篇報導也是從日本經過翻譯才傳到台灣來,在日本已經 被誤會過一次了;也是因為一開始誤傳,台灣翻譯過來的版本也變成 有差異的,曲解了當事人的意思。」. 立. 回應反饋機制. 學. ‧ 國. 三、. (編輯 A,訪談內容摘錄) 政 治 大. 因為一開始的源頭就錯了,所以起先編輯 A 對於網友的留言評論並沒. ‧. 有很在意,是因為其他網友的分享後,許多同事都收到相關訊息,紛紛提. sit. y. Nat. 醒他才覺得應該處理。. n. al. er. io. 「後來我到這位網友的部落格留言,因為他有直接跟那位日本律師聯. i n U. v. 繫上,也問到正確的說法,所以請他再告訴我們那位律師真正的想法 是什麼。」. Ch. engchi. (編輯 A,訪談內容摘錄). 四、. 上線新聞改正. 這是 ETtoday 在 2011 年開站之後,首次因為新聞內容而發生社群危 機,由於該名網友的部落格評論文以「台灣的 ETtoday 欠岡村勳一個道 歉」為題要求澄清說明,經過內部主管討論,除了立即修改標題及內文, 並在徵得該網友的同意,將部落格原文刊出;此外,總編輯蔡慶輝也發表 一篇專文「是的,我們錯了」,展現修改的最大誠意。 41.

(47) 五、. 後續影響管控. 編輯 A 表示,他在這個事件中,學會尊重網友,而他更獲得另一個經 驗是,在網路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揮傳播的作 用。 「另外一個例子是我在翻譯一篇國外有關生態文章,因為是看源頭翻 譯,當然有很多專有名詞不是那麼懂;寫完刊出之後,有一位某大學 老師,在自己的部落格指出這篇文章有蠻多錯誤的地方,與他聯繫 後,在他的協助下修改了很多內容。」. 政 治 大(編輯 A,訪談內容摘錄). 立 女法官新聞. ‧ 國. 學. 第二節. 2013 年 10 月 17 日上午,早班編輯 B 在各大日報看到一篇新聞,指某. ‧. 位女法官為了拼業績,於是上網找到別篇判決書,直接用複製貼上。編輯. Nat. sit. n. al. er. io. 導。. y. B 於是改寫成「『鍵盤女法官』拼業績上網複製判決『反正你敗訴啦』」報. Ch. i n U. v. 事隔幾個月後,ETtoday 收到法院的公文,該女法官的先生以報導擅. engchi. 自取用女法官臉書照片為由提告;對方告的並不是著作權,而是因為照片 中還有女法官的兒女,雖然有馬賽克,但原告認為「仍可辨識」。編輯 B 經過幾次出庭說明,最後獲得不起訴處分,但在內部也成為提醒其他同仁 案例。. 一、. 新聞訊息取得. 個案二的編輯 B 固定排早班,他上班最主要的第一篇稿件就是整理國 內四大日報,改寫成一早的新聞,就像電視台每天早上的讀報。. 4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1) principle of legality - everything must be done according to law (2) separation of powers - disputes as to legality of law (made by legislature) and government acts (by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

Radiograph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s 廖振焜 林大弘 吳長晉 戴 瀚成 傅楸善 楊榮森 侯勝茂 2005 骨科醫學會 聯合學術研討會. • Automatic Digital 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