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也由於網路匿名的特性,陳秋雲(2005)便指出,網路媒體記者漸漸 不需要親自和消息來源接觸、採訪消息來源,甚至未經消息來源同意,便 複製其網路言論或以在網路上搜尋到的訊息撰寫成新聞報導。然而網路媒 體太過依賴網路消息,訊息是否正確往往因為即時新聞的壓力無法事先查 證;此外,網路也讓新聞不再像過去那麼強調客觀與中立,新聞守門審核 的門檻大幅降低(林照真,2011)。

第二節 研究宗旨與目的

臺灣電腦的使用越來越普及,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國內行動上網率逐 年提升,從 2009 年首度突破 1 成後,在 2012 年達到 3 成,2013 年更攀升 到 37.3%;最常使用的行動上網行為依序是社群網路、資訊瀏覽、資訊搜 尋(蘇文彬,2013);而當手機、無線網路等數位科技更大眾化時,社群媒 體也提供更多製作內容的機會。

隨著各種傳播科技不斷興起,這些新媒體也已經影響新聞記者與新聞 組織;Pavlik(2001)指出,數位新聞有幾個特徵:一、新聞內容的特質是 因為新媒體科技的興起而改變;二、新聞記者的工作越來越重視工具的使 用;三、新聞室與新聞產業的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四、新媒體帶來新 聞組織、新聞記者、大眾、消息來源、競爭者、廣告商與政府的新結盟關 係。

學者認為,數位科技所產生的網路新聞並不是電腦螢幕上的報紙,也 不只是可以透過瀏覽器收聽、收看的廣播電台或電視,網路媒體與傳統媒 體有重大差異,包括:容量大、富有彈性、立即性、永久性、互動性

(Stovall,2004;楊慧娟譯,20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林鶴玲(2003)曾研究發現,網路普及在新聞專業領域上所引發的許 多倫理與專業工作問題,有些是媒體界長期存在的舊問題,只是在媒體普 遍結合網路之後,這些舊問題有加劇的情況;有些問題則是因應新傳播科 技性質而產生的新議題,例如在新聞表現就有多項倫理爭議,除了「廣告 與新聞之分野日益模糊」、「傳統版面議題設定功能消失,商業化經營取 代專業化經營」等,「查證工作不受重視」更是令人擔憂。她指出:

傳統新聞工作者對於網路上(包括 BBS、討論區及 WWW 之 網站)的不實的、未更新的各類消息不加查證便直接引述,

在傳統媒體上加以報導。除了助長網路謠言的傳布之外,在 傳統新聞媒體普遍具有比網路更高的社會公信力的情況下,

這種不加查證直接移植的網路新聞報導對被報導當事人所造 成的傷害經常較網路消息本身更廣更深。

此外,抄襲、剽竊的問題也為該研究所關切,只要簡單的剪貼動作,

新聞工作者從網際網路或其他網路空間中抄襲線上資訊、剽竊他人作品的 誘因也大為增加。或是直接照抄 BBS 上的言論對話作為報導內容成為另一 種報導文化(林鶴玲,2003)。

也因為如此,網路新聞經常出現一些問題,例如:報導有許多錯字、

標題可能與內容不符,更嚴重的是可能因為沒有查證或查證不完全,而引 發爭議。往往要等到網友(或讀者)在閱讀報導時發現謬誤在底下留言、

或當事人發現錯誤要求更正,才在事後進行修改或改正。

過去國內研究網路新聞內容,多從使用行為(沈柏均、朱旭中,

2009)、新聞客觀性(闕志儒,2011)進行討論;或是探討其可信度(陳啟 英,2011;黃錦祥、梁維國,2004);若是針對媒體中的個人,也多是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其所應具備的專業知能(黃芝瑩,2001),或者討論當舊媒體轉型為新媒體 時,傳統媒體中的記者如何自我調適,以面對網路時代所出現的衝擊(詹 璇依,2010)。

至於針對網路新聞編輯的研究並不多,吳嘉馨在 2003 提出對網路編輯 的探討,她從網路驚人的即時速度、巨大的訊息承載量、多媒體的呈現方 式、個人化需求的倍增、超文本的大量運用、幾無阻礙的相互交流等各個 面向,進行對網路編輯角色的討論分析,發現傳統新聞編輯過渡到網路新 聞編輯之後,在角色功能與工作內容上發生了相當的變化。

同時,吳嘉馨也提出「雙重守門人」概念,認為網路編輯與受眾同時 扮演了守門人的角色,但兩者並不矛盾,而屬分工,各司其職;網路編輯 以其專業素養引導並教育受眾,受眾則對網路編輯產生監督與制約作用,

並依其需求之不同,決定仰賴專業網路媒體或自己尋找資訊(吳嘉馨,

2003)。

此外,離現今較近的則屬陳萬達、陳嘉彰(2013)所做的針對數位科 技發展下新聞守門行為比較研究。該研究對於「原生網路媒體」所做的結 論是:網路市場導向明顯,新聞產製流程扁平化,完全放任由編輯安排各 種新聞內容測試市場反應,並即時做出調整,因此常忽略新聞強調的專業 意理。

其實,國外的學者早在 10 年前就有類似的發現,澳洲昆士蘭大學教授 Axel Bruns 在 2003 年提出「全民監看」(Gatewatching)觀點。他認為網路 新聞產製過程已經發生變化,近年來部落客和各種網路評論者形成一股龐 大的「來自網路的聲音」,不時批評、糾正並挑戰著傳統新聞媒體。

雖然 Bruns 指的是新聞產製從以往「守門人」(Gatekeeping)所構築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資訊壟斷,轉變為「全民監看」(Gatewatching)的開放過程。但從吳嘉馨 的研究來看,過去被認為是「新聞守門人」的編輯,在網路新聞中成為

「新聞處理者」,這些網路新聞編輯更容易成為「被監督」的對象。

當編輯與記者同樣進行「新聞處理」,因為搶快的時間壓力,卻少了像 記者所具備的現場採訪、或與採訪對象及消息來源的關係經營;這時,網 路新聞常被批評的「查證不實、謬誤、錯字多」等問題,也就越來越常出 現。如果要減少上述這些問題,網路新聞該怎麼「把關」?因此,本研究 擬從網路新聞編輯之工作內容及流程進行討論分析,探討下列問題:

一、「新聞守門」(Gatekeeping)在網路媒體中之作用?

二、「新聞守門」(Gatekeeping)對網路新聞編輯之影響?

三、「全民監看」(Gatewatching)在網路媒體中之作用?

四、「全民監看」(Gatewatching)對網路新聞編輯之影響?

五、「新聞守門」(Gatekeeping)與「全民監看」(Gatewatching)在網路新 聞中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