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或者是可能會引起討論之類的。最主要的就是你自己會想看,會有興 趣。」

(編輯 D 訪談內容摘錄)

雖然綜合受訪者的說法,聽起來似乎沒有準則,但其實仍有一些數字 可供參考,例如:點閱率、文章本身的按讚數、貼到粉絲團後的互動指標

(留言、按讚、分享)。但如果一味追逐數字,恐怕也會造成負面效應,在 接下來的分析及建議中將會繼續討論。

第二節 新聞查證方式

個案中的網路編輯在受訪時都表示,獲得新聞訊息後,基本上都了解 應該要進行查證,至於查證的方式則視不同事件而有不同做法:

一、 網路搜尋或其他媒體

以個案一來看,編輯 A 其實在看到該篇文章後,第一個動作就是上網 搜尋。他是這樣說的:

「你看到一個素材可以寫的時候,就覺得這樣一個爭議性人物有新聞 點,寫的時候會看其他媒體報導或維基百科,了解他的生平,主要都 是從網路上,看不懂日文,所以會看其他人的,查證或確認都是從網 路上獲得。」

(編輯 A,訪談內容摘錄)

而許多專業領域的網站紛紛成立,對於網路新聞編輯在翻譯國外文章 或報導時,也有所助益,例如個案四的編輯 D,他在改寫「鱟血」這一 篇,其實有盡力去做到查證及確認。

「現在媒體比較最主要就是譬如說他看到原文就是會照翻,像之前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個什麼大師遺骸之類的就有這個問題。可是並不是每個東西我們都知 道,像是鱟的血是不是藍色的,我也是去查了才知道。然後文章裡面 提供了哪裡的工廠或地點,我也會去查證看是不是真的有這個地方。

當然,比較醫學或是學術性的,比較難全方面去查證,可是就是盡力 去排除你腦裡面的一些疑問。其實不管是論文還是維基百科,這種論 證式的網站其實蠻多的。」

(編輯 D,訪談內容摘錄)

此外,由於媒體在各路線上的採訪人力並不是那麼充足,編輯被賦予 另一項任務,就是「補其不足」。所以當其他媒體出了快訊、即時,或是日 報、晚報刊出一些「我們沒有的」報導,編輯就會改寫別家媒體的新聞。

個案二的「女法官」新聞就是這麼來的,而查證,也就是看有哪幾家媒體 都出了:

「因為我們是網路媒體,資訊也是從網路來,可是因為網路資訊有對 有錯,有時候就需要一些額外查證的功夫,但因為這篇四大報都有 寫,所以我們只要在改寫中舉出消息來源,例如「根據 XX 日報」就 比較無所謂。」

(編輯 B,訪談內容摘錄)

二、 當事人臉書或直接求證

除了上網去搜尋外,有經驗的編輯其實也會試著去向當事人求證,一 個當然就是直接打電話詢問,但有時候礙於時間(太早或太晚)以及即時 壓力,往往編輯還是會選擇「先出再說」。

「當下其實有,當下其實謹慎地去查,但是實在太晚了,所以只有請 記者用傳訊息的方式,但是就是也沒用,因為真的太晚了。所以就是 先寫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編輯 C,訪談內容摘錄)

另外一個求證方式則是臉書,當臉書貼文成為名人的另一個公開與大 眾互動的管道,媒體有時候會把臉書當成查證工具,像是私訊對方或者去 看當事人的臉書動態。個案五的編輯 E,當時就是因為時間太晚所以只有 上臉書及台中市政府官網。

「因為那時候凌晨了,所以也沒有打電話給台中市政府做確認,我自 己想說,就算打給他們,應該也沒辦法,因為,畢竟公部門的上班時 間就是過了,然後又在忙。而他臉書上的那個消息看不見了,然後官 網又突然壞掉。不過,後來有確認是臉書設定的問題,所以會部分的 人看得到,部分的人看不到。我在報導中,一開始就有寫說有些人可 能因為臉書的設定,然後會造成看不到。」

(編輯 E,訪談內容摘錄)

除了文字的引用、摘錄,臉書照片的授權和下載在網路新聞中也很常 見。對於臉書照片的使用,根據受訪的編輯 B 表示,確實內部的教育是要 求必須取得授權,但若是人物將其臉書動態設為「公開」或者是粉絲專 頁,就比較不會有這方面的問題。不過在個案二中,照片引用問題不大,

但問題出在照片內容本身。

「照片要使用到什麼程序才比較不會觸法,但這個案件考量,第一個 是:女法官的角色比較特殊,第二個是她的職務內容是涉及公眾利 益的,再來她所觸犯的法律是可受公評的,所以依據這些原則,想 說引用她的照片是比較不會有問題的。我以為我有遵循這個原則,

小孩打馬賽克就可以,但是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看,他覺得這樣是不 夠的,其實事後你回想,如果你用這張照片,只要截到女法官的 頭,是不是就可以?只是那時候做事太草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編輯 B,訪談內容摘錄)

三、 新聞查證方式小結

網路新聞的編輯在處理報導時,大多是憑自己的經驗和判斷,他們在 獲得新聞訊息後,基本上都知道要進行查證工作。首先就是動手上網搜尋 或者是參考各家媒體,但有時候光這樣並不夠,大多數的編輯這時會去搜 尋當事人的臉書,包括動態貼文及照片,希望能找到蛛絲馬跡。當上述這 些方法都無法取得當事人的說法或回應時,編輯還有另一個 管道,就是 與線上記者聯絡,請他們協助聯絡或是提供當事人的聯絡方式。不過,礙 於即時新聞的時間壓力,加上記者的工作性質不像編輯是排班制,所以編 輯在聯絡記者時,還是會有些猶豫,就如編輯 E 所言:

「主要是跟政府官員,我們沒有辦法像一般記者,今天出了什麼事情 知道要打給誰,或是有誰會幫我處理,如果是 24 小時的狀況,我們只 有在一般的上班時間,才有辦法做這些事情;沒有辦法像記者知道這 麼多人或者像他們專業的線上知道要聯絡誰。所以就是最大問題就是 我們可以做查證,但是我們不知道管道。」

(編輯 E,訪談內容摘錄)

雖然編輯都了解要進行查證,但在網路新聞的各種特性下,被網友或 讀者找出錯誤的機率相當高,而受訪的譚姓主管也承認這一點,但他認 為,這是無可避免的問題。

「網路媒體的錯誤率高不高?我絕對承認非常的高!它主要的問題有 幾個因素,第一個是說:快!就跟你記者在SNG(現場連線)的時 候會說錯是一樣的道理,或者主播坐在主播檯講話的時候,也很容易 出錯,我覺得最主要就是求快,沒有經過所謂的前一道那個把關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制,那個是任何一家都會出現的問題。第二個是說,網路媒體因為你 要求快,雖然快也不見得是最好,但你很多時候就是真的必須要出。

舉例來說,上次復航空難,臺北市政府第一時間所發的訊息是指輕航 機失事,輕航機跟民航機差很大啊,但第一時間怎麼去查?只能就市 政府的聲明稿先出稿。」

(譚姓編輯主管,訪談內容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