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制,那個是任何一家都會出現的問題。第二個是說,網路媒體因為你 要求快,雖然快也不見得是最好,但你很多時候就是真的必須要出。

舉例來說,上次復航空難,臺北市政府第一時間所發的訊息是指輕航 機失事,輕航機跟民航機差很大啊,但第一時間怎麼去查?只能就市 政府的聲明稿先出稿。」

(譚姓編輯主管,訪談內容摘錄)

第三節 回應反饋機制

雖然網路新聞編輯都知道取得新聞訊息後要進行查證,有時候礙於即 時出稿壓力,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查證,只能「先出再說」;但新聞上線 後,讀者、網友都成為協助提供後續資料補充者。此外,當事人事後的回 應及意見表達,在網路新聞中也經常出現。

一、 粉絲團留言

網路新聞上線後,除了在原來的網頁露出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曝光管 道,就是在社群媒體上的推播,以 ETtoday 來說,臉書各粉絲團的貼文是 一個重要的導流工具。

很多時候,粉絲團貼文底下的留言,對於撰稿者來說,更具有監督的 功能;不管是正面肯定或負面批評,其實能指出錯誤,大多數的編輯都是 「心存感激」。

「其實因為我知道那篇應該會有很多人在那邊論戰,所以我一上線其 實就蠻關注它的討論度。那時候很多網友站出來舉證說,其實哪邊不 對,或者是哪邊需要補充,其實我是蠻開心的。因為在文章中,或者 是在寫文章的時候,要讓讀者知道,自己有盡力去做好查證或者是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除疑慮的那個動作。」

(編輯 D,訪談內容摘錄)

臉書粉絲團除了導流,還有凝聚讀者也就是粉絲的功能,但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許多政治立場較為明顯的網友,對於貼文的引言或是連結的新 聞從標題到內文,都會比較敏感。

以個案五來說,其實內文已經說明是臉書機制的問題,才會造成有些 人看得到、有些人看不到,但因為標題是下「林佳龍臉書動態遭設『非焦 點』引誤會 網:太剛好了!」造成部份網友覺得編輯有「特定立場」,加 上又有網友發現 PTT 有人爆卦,直接將兩者連結起來,就開始針對此事大 肆批評。

「就是他們覺得攻擊性太強,然後他們就做了很多動作,包括檢舉或 是在上面(臉書)留言。那我就趕快聯絡另一位同事,提醒他好像事 情感覺有點大,然後我們兩個就立刻回到公司處理。」

(編輯 E,訪談內容摘錄)

二、 網路上批評

讀者除了在報導底下留言、以及粉絲團貼文回應外,有的較專業的網 友未必會直接指出錯誤,而是在自己的部落格提出批評,例如個案一,當 初那位網友雖然發函到日本,還動用自己的人際關係打了越洋電話查證,

並在部落格撰文「打臉」,但若不是有其他網友輾轉分享,編輯 A 並不會 知道「自己錯了」。

「像這種比較有爭議性的文章,本身就是在討論立場對立的報導,就 會去看一下,看有沒有獲得人家的認同,或者論述不夠完備被提出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

疑,都還是會看一下;那這一篇上線後因為被臉書分享,所以擴散速 度蠻快的,很多人都看到,也引起很多討論,其中就是有人說:這律 師沒有這樣講過。但因為他是在他的部落格說,並不是在文章底下留 言,變成是別人又轉載後,經過好幾手,我才看到網友針對這篇報導 所提出的回應。」

(編輯 A,訪談內容摘錄)

但是因為網路的批評實在太常見,很多人都會說「跟網友認真就輸 了」,而個案一的例子也顯示,網路上的爭議如果沒有及時處理,會比在傳 統媒體時代所發生的危機要來得嚴重。也才會出現該名網友撰文「台灣,

我們欠岡村勳先生一個道歉----ettoday『日本廢死律師』真相 」,造成整起 事件最後演變成總編輯必須隔海道歉。

「因為很多人都會在網路上留言,也會有不同的意見,剛開始只是把 他當成是另一個不同意見者,所以也沒有特別關注;後來他說有跟那 位律師聯繫,既然聯繫上律師,表示他的消息是第一手、是新的,我 才又跟這位讀者聯繫,了解當初律師的說法,並針對這報導做進一步 的更正。」

(編輯 A,訪談內容摘錄)

三、 當事人申訴

和過去傳統媒體有所不同,網路新聞報導上線後,透過分享轉載「好 壞事都會傳千里」,不像電視新聞可能幾秒畫面一閃就過,或是報紙雜誌,

沒看到就算了。網路新聞最常接到投訴的就是「社會新聞」,關於這一點,

經常處理社會及地方新聞的編輯 B 最有感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

賽克,認不出來是誰,但當事人認為這樣的引用,還是會傷害到小孩 的自尊,在學校會抬不起頭來,覺得很尷尬之類的。」

(編輯 B,訪談內容摘錄)

四、 回應反饋機制小結

網路新聞的編輯在處理報導時,大多是憑自己的經驗和判斷,事前雖 有查證,但畢竟基於時間壓力往往不夠完整;從受訪的編輯談話中可以發 現,讀者及網友在新聞上線後,所指出的錯誤及提供的補充資料補充,確 實對報導內容及編輯本身均有助益。

「因為那一篇新聞下面有很多留言,然後我發完以後一兩點了吧,隔 天早上起來看一下發現,喔!原來是個公開場合,下面很多人留言說 那是個公開場合,為什麼要把北一女寫出來。」

(編輯 C,訪談內容摘錄)

在面對當事人或讀者網友的回應及反饋,五位接受訪談的編輯都是抱 持著正面的態度,只要是具體指出問題,不管是錯字、專業知識,受訪編 輯都認為對自己是一種經驗的累積與成長。

「其實,會知道說自己並不是全知,只要在文章裡有表達曾努力查證 過,網友就會用比較友善的態度去指正你,你自己先謙虛,網友就不 會覺得你自大,然後他們就會指出一些專業性的意見。」

(編輯 D,訪談內容摘錄)

網友與讀者的回饋,除了對新聞內容有所幫助外,當然也凸顯網路新 聞的另一個特性-互動。

「大部份的人(編輯)寫了每一篇新聞都會去看底下的留言,看留言 主要倒不是為了要知道有沒有錯,而是希望了解讀者喜歡的口味跟現 在的趨勢和脈動,這樣下次做新聞時就會比較掌握他的用字遣詞或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是寫作的一些細節該怎麼處理。」

(編輯 B,訪談內容摘錄)

這樣的態度在兩位編輯主管的訪談中也都很清楚的展現,只要有讀 者、網友或當事人提出質疑,ETtoday 內部的立場一定是立即處理。

「第一個,立即處理,依據對方所提出的事實做查證。第二個,找出 謬誤所在,詢問原作者,查出新聞來源及訪談過程。如果是我們錯,

就會立即在網頁上更正;但如果所指正的不是事實的話,那我們會堅 持原則。不過,我們還是會給對方一個滿意的答案。」

(吳姓編輯主管,訪談內容摘錄)

然而,網路媒體為什麼會讓人家覺得好像錯誤很多,譚姓主管以他的 經驗提出看法:

「我們以前在報社的時候,沒有 google。你有錯,你也不知道。讀者 發現有錯,他也無從查證。除非他是當事人,他是專家。但網路不一 樣,網路是,你看到這則有問題,我可以立刻 google,然後 google 的 說法又有很多。另外一個就是說讀者在看報紙的時候,他旁邊未必有 電腦,等他看完報紙,他再回頭 google 也不太可能。而以前在報社或 是電視台,你要指正錯誤,除了打電話,不然就是自己寫信。」

(譚姓編輯主管,訪談內容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