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第伍章、多個案比較討論

接下來,本章即針對網路新聞的產製過程,從新聞訊息的取得、網路 新聞查證方式、網友反應回饋機制、以及上線的新聞如何修正,然後再談 到這些事件對於相關編輯的影響以及後續包括主管、內部控管流程等面向 進行資料整理與陳述。最後則是將所有資料分析整合,就網路媒體對於新 聞的把關進行討論。

第一節 新聞訊息取得

網路新聞編輯的訊息取得途徑,和採訪記者並不相同,記者多是依據 當天路線上主要人物的公開行程、記者會、發表會等;而編輯取得新聞訊 息的方還有另外幾種:

一、網路搜尋人物、故事

像是個案一的編輯 A,他表示,當時就是因為社會氛圍正熱烈討論

「廢死 VS.反廢死」,於是他在網路上看到一篇舊文章,討論日本律師岡村 勳,而他也去做了相關的搜尋,但因為自己對日文也不是很懂,所以參考 各家媒體中文版的報導。

「依據自己的判斷,當時覺得它已經流傳很久,很多媒體刊載過,我 只是把以前的報導搭著現在的熱門話題再拿出來討論一次。」

(編輯 A,訪談內容摘錄)

二、改寫其他媒體報導

就像一般電視台在一早的整點新聞中會由主播「讀讀報」,ETtoday (或所有的網路媒體、電子報)每天上午也都會有各大報重點新聞摘要。

個案二的編輯 B 就是看了早上的日報新聞,發現女法官那篇報導,覺得應 該要改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基本上像這種新聞,如果四大報都有,不大會出錯,我們覺得可信 度蠻高,就會改(改寫)了。」

(編輯 B,訪談內容摘錄)

三、名人臉書動態貼文

在網路時代,社群媒體尤其是臉書,已經成為絕大數名人「必備」的溝 通工具之一,不管是政治人物、影劇藝人、教授、或是網路素人…等,都 一定要有臉書,而且動態貼文的頻率一定不能太少;而媒體也已經習慣去 察看這些名人的臉書動態,從裡面去找新聞訊息。以個案三來看,編輯 C 就是因為看到 Popu Lady 成員庭萱的臉書,底下網友留言又將貼文內容與 當晚的演唱會結合想像。

「就是下面一大堆所有網友都在講說因為被丟,所以不開心對不對,所 以誤導,然後他也沒有回應說不是,但是就讓網友一直罵。」

(編輯 C,訪談內容摘錄)

四、國外內容網站資料

國內外有一些論壇式的內容農場,會針對各專業領域提供一些訊息,

例如科學、生態、動物…等,部份國內網路媒體也會將這些文章翻譯後發 表,這些內容蠻受歡迎,點閱率都不錯。當個案四的編輯 D 表示,當她看 到了鱟血這一篇,立即覺得「嗯,這個不錯」。

「我大概看了一下他原文的內容,因為鱟那篇文章其實比較類似學術 性討論,然後還有一篇影片,可能以網友的程度來說,他們就覺得那 是證據之類的,因為我英文說真的沒有很好,所以花很多時間去查一 些關鍵字、然後還有術語之類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編輯 D,訪談內容摘錄)

五、網友爆料提供訊息

不過也有許多網友平常就會緊盯著各類名人的臉書動態,等他們一出 狀況,就趕緊截圖提供給媒體,例如個案五的編輯 E,他就是看到網友截 圖私訊到粉絲團,所以去查看林佳龍的臉書動態;卻沒想到另一位同事忘 了自己身為媒體人,反而是到 PTT 爆料,才會引發爭議。

「因為主管就是有事先提醒過就是要注意林佳龍臉書的動態,所以就 是會去滑,我滑過之後也就是沒有看到說有這個東西,所以我就跟主 管提說,就是這個東西好像不見了,然後他們覺得,感覺林佳龍就是 會因為這件事,然後把相關的訊息隱藏,然後所以我們就決定做這一 則。」

(編輯 E,訪談內容摘錄)

六、新聞訊息取得小結

對於網路新聞編輯人員,獲得新聞訊息來源的方式,不管是主動的到 網路上去搜尋相關人物故事或背景、時時注意不同路線上的名人臉書動 態、參考國外專業網站以及改寫其他媒體報導;或者是被動的接收網友爆 料提供資料,從五位受訪者的談話內容可以發現,編輯人員在第一時間還 是必須進行「判斷」,決定這則訊息是否足夠條件成為一則新聞。

至於編輯判斷的準則為何,大部份的受訪者較無法具體的表達,只強 調「就覺得應該要做」;不過編輯 D 是這樣說的:

「因為在媒體也三年了, 然後對於一些文章或題目就會有那種類似嗅 覺的東西吧!就是敏銳度啦!我就是會覺得這個東西我可能會喜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或者是可能會引起討論之類的。最主要的就是你自己會想看,會有興 趣。」

(編輯 D 訪談內容摘錄)

雖然綜合受訪者的說法,聽起來似乎沒有準則,但其實仍有一些數字 可供參考,例如:點閱率、文章本身的按讚數、貼到粉絲團後的互動指標

(留言、按讚、分享)。但如果一味追逐數字,恐怕也會造成負面效應,在 接下來的分析及建議中將會繼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