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女性自助旅行者旅遊動機、旅遊阻礙與旅遊 意願之關係:兼論性別角色之調節效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女性自助旅行者旅遊動機、旅遊阻礙與旅遊 意願之關係:兼論性別角色之調節效果"

Copied!
1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暨遊憩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論文. 女性自助旅行者旅遊動機、 女性自助旅行者旅遊動機、旅遊阻礙與旅遊 意願之關係: 意願之關係:兼論性別角色之調節效果 兼論性別角色之調節效果. 指導教授:王 志 宏. 博士. 研 究 生:黃氏英紅.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一月.

(2) 謝誌 論文寫到這個階段,感覺真的又將要完成人生的一個目標了。回想兩年充 實而忙碌的時光,讓我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認識到更多的朋友、在繁忙的課業 中挑戰自我的抗壓能力,這些都是我珍貴而美好的回憶與收穫。 在這兩年之中,接受過許多人的幫助,卻無法即時表達感謝之意,然而其 實心中是充滿無限感恩的: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 - 王家的大家長 王志宏老師,感謝「您」的耐心 與愛心包容著我這個學生,鼓勵與協助我從研究文獻、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結果 呈現方式來架構整篇論文,還得要不厭其煩地修改雜亂無章錯字百出的論文, 使我的論文能更為嚴謹與完整。「老師,這兩年辛苦您了!感謝您!」; 感謝吳忠宏所長、黃玉琴教授、劉子銘教授、林政逸教授在修課及論文撰 寫過程中給予我知識與細心指導;感謝顏昌華教授、張樑治教授在論文口試期 間提供寶貴意見; 感謝在生活與學習過程中給予我幫助的每一位同學;感謝雪霞姐、瑋民、 美淑、范范、咪咪、皓鈞、心瑩、雅婷、錦銹姐、羿伃、清吉大哥、奕昕的支 持和鼓勵。「有你們真好」; 感謝這一路上一群為我加油打氣的死黨們 Hinhan、Mosquito、Ke、Rua、 H2O 以及在遠處的「你」擔心我課業繁重,叮囑我身體要顧好,謝謝你們,成 為今日支撐我完成理想的力量! 最後,感謝我家人一直以來的陪伴與包容,你們是我最堅強的後盾,有你 們最大的支持,才能讓我度過兩年求學的日子。 我衷心感謝與慶幸,能擁有這兩年的研究所時光與經歷,相信我會更有勇 氣與能力獨自去面對人生未知的旅途,就像是懷著信心與期待展開新一段「自 助旅行」。 黃氏英紅 謹誌 中華民國一○一年一月. I.

(3) 女性自助旅行者旅遊動機、 女性自助旅行者旅遊動機、旅遊阻礙與旅遊意願之關係: 旅遊阻礙與旅遊意願之關係: 兼論性別角色之調節效果 兼論性別角色之調節效果. 摘要 本研究探討女性自助旅行者旅遊動機、旅遊阻礙與旅遊意願之關係,同時 了解性別角色是否調節旅遊動機與旅遊阻礙二者對於旅遊意願之影響效果。 本研究採用結構式問卷,藉由網路進行問卷發放,共計回收有效問卷 439 份。本研究之結果顯示:女性自助旅遊者多為單身未婚,教育程度偏高,且年 齡層以 21~40 歲為主。此外,旅遊動機與旅遊阻礙之間具有顯著之負向關聯; 旅遊動機對於旅遊意願具有正向且顯著之影響效果;旅遊阻礙對於旅遊意願具 有負向且顯著之影響效果。再者,研究顯示性別角色在於旅遊動機與旅遊阻礙 對於旅遊意願具有顯著之調節效果,男性化與中性化傾向者之旅遊動機與旅遊 阻礙對於旅遊意願之影響效果顯著大於女性化者。. 關鍵詞: 關鍵詞:女性自助旅行者、 女性自助旅行者、旅遊動機、 旅遊動機、旅遊阻礙、 旅遊阻礙、旅遊意願、 旅遊意願、性別角色. II.

(4)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vel Motivations, Travel Constraints and Travel Intentions of Female Backpackers: With Study in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Gender Role.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ravel motivations, travel constraints and travel intentions of female backpackers. Furthermore, moderating effects of gender rol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vel motivations and travel intentions an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vel constraints and the travel intentions were also examined in this study. Structural questionnaire wa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439 usable questionnaires were achieved in the way of online surve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most respondents were aged 21-40 years, unmarried and having higher education degree. Moreov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ravel motivations and travel constraints; travel motivations have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ravel intentions; travel constraints have nega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ravel intentions. Furthermore,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also find that gender role has a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vel motivations, travel constraints and travel intentions; effect of travel motivations and travel constraints on the travel intentions for the masculine and neutral gender identified respondents is greater than feminine gender identified respondents.. Key words: Female Backpacker, Travel Motivations, Travel Constraints, Travel Intentions, Gender Role. III.

(5) 目錄 謝誌 ............................................................................................................................. I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7. 第一節. 自助旅行 ................................................................................................. 7. 第二節. 旅遊動機 ............................................................................................... 13. 第三節. 旅遊阻礙 ............................................................................................... 23. 第四節. 旅遊意願 ............................................................................................... 29. 第五節. 性別角色 ............................................................................................... 32. 第六節. 各變項間之相關研究 ............................................................................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 39. 第二節. 問卷設計 ............................................................................................... 40. 第三節. 抽樣設計 ............................................................................................... 44.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 45. 第五節. 預試資料分析 ........................................................................................ 47. IV.

(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1. 第一節. 樣本特徵分析 ........................................................................................ 51. 第二節. 變項之敘述性分析 ................................................................................ 53. 第三節. 變項間之差異性檢定 ............................................................................ 59. 第四節. 旅遊動機與旅遊阻礙之相關分析 ......................................................... 75. 第五節. 變項間之迴歸分析 ................................................................................ 79. 第六節. 小結 .......................................................................................................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2. 第一節. 結論 ....................................................................................................... 92. 第二節. 建議 ....................................................................................................... 95. 參考文獻 ................................................................................................................... 97 附錄一. 問卷初稿 ................................................................................................. 105. 附錄二. 正式問卷 ................................................................................................. 109. 附錄三. 樣本篩選題項 ......................................................................................... 113. V.

(7) 表目錄 表1. Thomas (1964)歸納之旅遊動機綜合整理表 ............................................... 15. 表2. Maslow 的五大基本需要與旅遊動機 .......................................................... 17. 表3. 自助旅行知識 .............................................................................................. 40. 表4. 旅遊意願衡量題項 ...................................................................................... 41. 表5. 旅遊動機衡量題項 ...................................................................................... 41. 表6. 旅遊阻礙衡量題項 ...................................................................................... 42. 表7. 性別角色衡量題項 ...................................................................................... 43. 表8. 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結果 ........................................................................... 48. 表9. 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結果 ........................................................................... 49. 表 10. 樣本特徵 ...................................................................................................... 52. 表 11. 受訪者旅遊意願資料分析 ........................................................................... 53. 表 12. 受訪者旅遊動機資料分析 ........................................................................... 54. 表 13. 受訪者旅遊阻礙資料分析 ........................................................................... 55. 表 14. 受訪者性別角色資料分析 ........................................................................... 56. 表 15. 研究變項間之相關矩陣與信度分析 ........................................................... 58. 表 16. 受訪者之年齡在旅遊意願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59. 表 17. 受訪者之年齡在旅遊動機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0. 表 18. 受訪者之年齡在旅遊阻礙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0. 表 19. 受訪者之年齡在性別角色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1. 表 20. 受訪者之職業在旅遊意願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2. 表 21. 受訪者之職業在旅遊動機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3. VI.

(8) 表 22. 受訪者之職業在旅遊阻礙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4. 表 23. 受訪者之職業在性別角色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5. 表 24. 受訪者之教育程度在旅遊意願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6. 表 25. 受訪者之教育程度在旅遊動機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7. 表 26. 受訪者之教育程度在旅遊阻礙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7. 表 27. 受訪者之教育程度在性別角色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8. 表 28. 受訪者之婚姻狀況在旅遊意願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9. 表 29. 受訪者之婚姻狀況在旅遊動機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9. 表 30. 受訪者之婚姻狀況在旅遊阻礙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70. 表 31. 受訪者之婚姻狀況在性別角色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70. 表 32. 受訪者之平均月收入在旅遊意願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71. 表 33. 受訪者之平均月收入在旅遊動機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72. 表 34. 受訪者之平均月收入在旅遊阻礙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73. 表 35. 受訪者之平均月收入在性別角色各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74. 表 36. 旅遊動機與旅遊阻礙間之相關矩陳 ........................................................... 76. 表 37. 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 76. 表 38. 旅遊動機與旅遊阻礙之典型相關分析 ....................................................... 77. 表 39. 旅遊動機與旅遊阻礙之典型相關分析 ....................................................... 78. 表 40. 旅遊動機對旅遊意願之迴歸分析 ............................................................... 79. 表 41. 旅遊阻礙對旅遊意願影響之迴歸分析 ....................................................... 80. 表 42. 性別角色 TwoStep 集群分析之差異 ........................................................... 81. 表 43. 旅遊意願、旅遊動機與性別角色之回歸分析 ............................................ 84. VII.

(9) 表 44. 性別角色對旅遊動機與旅遊意願之調節效果 ............................................ 85. 表 45. 旅遊意願、旅遊阻礙與性別角色色之回歸分析 ........................................ 86. 表 46. 性別角色對旅遊阻礙與旅遊意願之調節效果 ............................................ 87. VIII.

(10) 圖目錄 圖1. 研究流程圖 .................................................................................................... 4. 圖2. 休閒阻礙階層模式 ...................................................................................... 26. 圖3. 中位數分類法之性別角色類別 ................................................................... 35. 圖4. 研究架構圖 .................................................................................................. 39. 圖5. 旅遊動機與旅遊阻礙之典型相關路徑圖 .................................................... 78. IX.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一共包含五節,分別為: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流程 與名詞釋義,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旅遊觀光已和工作學習成爲現代人生活的一部 分,甚至可視爲是現代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依據交通部觀光局(2011)之統 計數據顯示,2010 年之時國民出國旅遊人次業已高達 9,415,074 人次,足證觀光 旅遊活動業已成為國人生活之重要組成。 在旅遊活動如此盛行的現代社會中,旅行的特殊性轉而來自於個人主觀經 驗的差異,旅行者個人的空間體驗成爲旅行過程中越來越重要的成分與特質(胡 晴舫,2001)。因此,有人寧願採取不同的文化與空間經驗,在偏離日常生活的 正軌尋找出一成不變的生活所沒有的新事物和體驗,於是逐漸帶動自助旅行的 風潮(曾煥玫,2000;Muzaini, 2006)。自助旅行的迷人之處在於可隨時調整計 劃,探索一個未在計畫中的驚喜,深層的認識、體驗不同的人、事、物,重新 定位自己,即使旅程中可能充滿不確定的變化。此种旅遊方式被視為自我成長 的方式,對於自助旅行者而言他們追求的是新奇的體驗、冒險及自由感(Urry, 1990; Wolff, 1995)。 隨著時代的發展讓女性有更大的生活自主性及更多的資源能夠脫離日常生 活出國遠行(王志弘,2000;李淑宏,2000;曾煥玫,2000)。因此,在這股自助 旅行的風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女性遠多於男性,佔了七成的比例(周義隆, 1993)。自助旅行原本是一件「自找苦吃」的事情,但無論如何,女性旅遊者都 想經由旅行逍遙自在、擴展「自我」的視野、尋求成長和學習機會。這是女性 選擇自助旅行的動機與目的。本研究者係為女性且同時愛好自助旅行的緣故, 固嘗試以女性自助旅行做為研究方向。. 1.

(1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隨著女性意識的提升,女性休閒活動已有很大的改變。但是,在傳統父權 體制社會下,女性從事休閒活動的時間與機會仍受到個人、家庭、社會、環境 等的忽略和限制。當女性藉著自助旅行的方式展現自主移動能力的同時,也意 味著挑戰父權體制社會,是性別權力關係轉變的機會 (王志弘,2000)。 過往之研究指出,女性從事自助旅行總會面對各種不安、約束、敵意及安 全顧慮的心理狀態,如親人之反對、家庭責任之牽絆,或暴力恐懼之陰影,或 體力、能力不足等無形壓力,這些因素往往可能成為支持女性不適合旅行冒險 或成為一種休閒阻礙(黃振富,1996;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1997;曾煥 玫,2000;許茹菁,2001;曾寶芬、李君如,2004;楊政樺、陳光華、李佳 如,2007;李佳蓉、許義忠,2008;Henderson, Bialeschki, Shaw & Freysinger, 1996; Whyte & Shaw, 1994)。 但,Mehta and Bondi (1999)卻認為女性自助旅行者會透過情緒控制與保持 警覺機制,發展出獨特的安全防衛策略,降低恐懼感。許多從事旅行冒險的女 性往往向外界(尤其是男人)證明自己能夠如同男性一般具有同樣的勇氣、體 力,不會成為旅行途中的負擔,或者是將自己塑造成中性化或男性化的形象, 以 避 免 在 公 共 空 間 活 動 時 可 能 發 生 的 危 險 ( 曾 煥 玫 , 2000 ; 聯 合 晚 報 2002.02.16)。 回顧過往之研究,若干研究業已探究旅遊動機、旅遊阻礙與旅遊意願之間 之關係(吳劍秋,2005;陳璋玲、林懷宗,2006;顏美麗,2008),並且獲致豐碩 之研究成果。然而,至今尚未缺乏從「性別角色」之觀點來探究前述變項之間 之關係是否隨著性別角色傾向之差異具有不同之結果。因此,本研究以「性別 角色」之觀點進行探討女性在自助旅行活動上的差異是具有其必要性,從此能 更深入了解背後的動機和阻礙因素並影響從事自助旅行意願之因子,給予女性 在此項旅遊活動多一點空間與多一些機會。. 2.

(1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以女性自助旅行者為研究對象,藉以 探討不同個人背景之特性在於性別角色、旅遊動機、旅遊阻礙與旅遊意願間之 差異以及建構性別角色、旅遊動機、旅遊阻礙與旅遊意願之關係模式,並且驗 證前述關係與性別角色之調節效果。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 了解女性自助旅行者性別角色、旅遊動機、旅遊阻礙與旅遊意願之現況。 二、 探討旅遊動機與旅遊阻礙之關係。 三、 探討旅遊動機與旅遊意願之關係。 四、 探討旅遊阻礙與旅遊意願之關係。 五、 探討性別角色對於旅遊動機與旅遊意願關係之調節效果。 六、 探討性別角色對於旅遊阻礙與旅遊意願關係之調節效果。 七、 提供旅遊推廣單位與旅遊業者行銷宣傳與經營管理之參考。. 3.

(1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擬定之研究流程,作爲研究執行之依據,以 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圖如下圖 1 所示: 研究背景.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文獻回顧. 研究架構與假設. 問卷設計與修正. 問卷調查與資料收集. 資料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論與建議. 圖1. 研究流程圖. 4.

(15) 第五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中使用的相關名詞分述如下: 一、 自助旅行者 (Backpacker) 彙整過往研究(曾煥玫,2000;沈青慧,1995;鄭有利,1994;陳忻岱, 2008;Hampton, 1998; Loker-Murphy & Pearce, 1995; Pearce, 1990; Richards & Wilson, 2004)對於自助旅行之定義,本研究將自助旅行定義為:「沒有參加團體 旅遊,旅程從規劃到結束均須自行安排打理,機票與住宿可自行預訂或委託旅 行社代辦,包含自助與半自助式,結伴或獨自旅行的自助旅行者。」 二、 旅遊動機 (Travel Motivations) 彙整過往研究(曹勝雄,2001;吳劍秋,2005;陳勁甫 & 古素瑩,2006; Dann, 1977; Crompton, 1979; Iso-Ahola & Allen, 1982; Crompton & Mckay, 1997)對 於旅遊動機之定義,本研究將旅遊動機定義為:「引發人們旅遊的起因,促使 人們從事旅遊行為的內在動力,引導人們從事旅遊活動,以降低或消除身心的 緊張,希望藉此獲得放鬆,滿足個人社會和心理的需求與目的。」 三、 旅遊阻礙 (Travel Constraints) 彙整過往研究(陳璋玲 & 林懷宗,2006;楊政樺等人,2007;顏美麗, 2008;Crawford & Godbey, 1987; Crawford, et al., 1991; Henderson, 1991)對於旅遊 阻礙之定義,本研究將旅遊阻礙定義為:「當個人接觸到或願意從事旅遊活動 時,任何影響、阻止、限制或降低個人參與旅遊活動的能力、偏好、需求和決 策過程的因素皆稱爲旅遊阻礙。」 四、 旅遊意願 (Travel Intentions) 彙整過往研究(顏美麗,2008;胡欣慧 & 王若帆,2010;Lam & Hsu, 2006; Reisinger & Mavondo, 2005)對於旅遊意願之定義,本研究將旅遊意願定義為: 「個人對於未來從事旅遊活動的内在心理意向。」. 5.

(16) 五、 性別角色 (Gender Role) 彙整過往研究(李美枝,1996;張春興,1996;Block, 1973; Bem, 1974; Stringer, 1997)對於性別角色之定義,本研究將性別角色定義為:「個人受到社 會文化背景之影響而表現出被認同適合男性或女性的特質、行為及態度。」. 6.

(1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一共包含六節,分別為:自助旅行、旅遊動機、旅遊阻礙、旅遊意 願、性別角色以及各變項間之相關研究,分述如下:. 第一節. 自助旅行. 自助旅行是一種旅行方式之一。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將旅遊分為團體旅遊、半自助旅遊以及自助旅遊:團體旅遊是旅行者購買旅行 社的行程,包括交通、食宿、景點;半自助旅遊是向旅行社購買住宿及交通的 商品,遊程由自己自行安排;自助旅遊則是一切由旅行者獨立計畫安排,包括 交通、住宿、遊程。 一、 自助旅行 自助旅行之起源與發展 旅行之起源與發展 商業周刊第 1004 期以「壯遊」兩字為封面主題,內容寫著:「放大你的格 局,人一輩子要有一次壯遊 - 有一種旅行,方法很貧窮,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 這種旅行,西方從 16 世紀末傳承至今;中國卻已失落數百年。那就是「壯遊」 (Grand Tour) - 培養獨自『闖』的能力,才能開創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 自助旅行係源於 17、18 世紀歐洲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貴族們所從事的壯遊。 當時生活富裕、受良好教育的青年開始遠離家園體驗陌生與異國情調的生活及 未知的冒險之旅,象徵自我歷練與發展而具教育之意涵(Weiss & Weiss, 1990)。 到了 19 世紀初發展為勞動階級的年輕人為尋找工作、學習貿易辛勞的旅 行,而由年輕勞動階級所從事之「新壯遊」,則被視為今日自助旅行或背包旅 行(backpacking)之先軀,後來發展成為 19 世紀歐洲工業都市較富裕的青年為對 抗工業都市粗糙的生活環境的青年運動(the youth movement),反文化的流浪者和 漫遊者觀光(drifter & wanderer tourism),到強調個人學習和教育的現代青年觀光 (modern youth tourism)與另類觀光(alternative tourism)。 其相關術 語甚 多,諸 如「個 人旅 行」(individual travel)、 「獨立 旅行」 (independent travel)、「長期性的計劃型旅行」(long-term budget travel)、「青年 旅行」(youth tourism)、「非制式旅行」(non-institutionalized tourism)、「自由. 7.

(18) 行 」 (free and independent travel) 、 「 背 包 徒 步 旅 行 」 (backpacking) 等 (Cohen, 1972; Graburn, 1983; Loker-Murphy & Pearce, 1995; Pearce, 1990; Riley, 1988; Vogt, 1976)。 從上述所示不論是自助旅行在時代的演變下產生不同的稱呼,也可從中看 出其角色和定位的不同。時代背景的更迭,旅行的目的呈現截然不同,也反應 出當時的社會情境。自古,旅行是有錢人的娛樂或做生意方式,窮人的遠行則 是為了尋覓一個可以安家立業的地方;至今,逐漸轉化成一種美學、教育或休 閒的體驗。 演變至今,自助旅遊者雖已經不再被稱為流浪者,但有關於自助旅遊者的 相關文獻仍傾向於指出這是一種特異的旅遊方式、是一群需要更獨立自主的旅 遊者,相較於團體旅遊,他們在行程之中經常較為缺少陪伴與支持,此外,遭 遇問題大多皆須自行面對與克服。 二、 自助旅 自助旅遊之定義與特色 各學者依研究所需,對自助旅行的定義亦是各有定見,顯示相當多元且具 彈性,但仔細端詳後發現大部份仍不離自助旅行的精神,強調其旅遊行程的自 主性、計畫性、經濟性與多樣性。 「自助旅行」是來自英文的「backpacking」,意思是「揹著背包徒步旅行」 (周義隆,1993)。臺灣自助旅遊推廣者陳德立(1987)對於自助旅行所下定義較為 廣泛,他認為:「所謂自助旅遊就是從開始計畫行程到經歷整個旅行過程,一 直到旅行結束,完全由自己設計、調配、掌握和實行,這就是自助旅遊最簡單 的解釋」。而 Shales 則認為自助旅行是個人以最佳的方式到世界上未開發的地 區去探險並享受樂趣 (周義隆,1993;Shales, 1988)。 自助旅行被定位為只要不是跟旅行團出國,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行 動,自主性強,經費由自己掌控,沒有固定行程、依個人喜好、時間、財力來 安排行程,停留時間較長,深入了解當地民情風俗(曾煥玫,2000;鄭有利, 1994;Cohen, 1972;Morrison, Hsieh & O’Leary, 1993) 。. 8.

(19) Loker-Murphy and Pearce (1995)為自助旅遊提出一個綜合性的定義:「自助 旅遊者是偏好經濟型住宿、交通等設備;注重與當地人及其他旅行者接觸互 動;獨立地計畫和具彈性的行程;旅行時間比一般假期為長;並強調參與此休 閒活動方式讓旅行者能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當地的人、事、物」(陳勁甫 & 古素 瑩,2006)。 孫慶文(1999)將旅遊劃分為團體旅遊、自助旅遊、半自助旅遊以及團體半自 助旅遊四種,其中自助旅遊與 Hyde and Lawson (2003)所下的定義大致相同為: 只向旅行社或透過網路辦理交通、住宿及證照等事宜,旅遊者對行程規劃、全 程的衣、食、住、行、娛有充分的自主權,沒有最低出團人數之限制,也沒有 領隊導遊之陪同。 雖然各學者說法不太一致,但依其主要特性來看,自助旅行不只是一種旅 行方式而更是一種精神;不只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旅遊,更重要的是能夠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體驗、享受生活。自助旅行會帶來另一種視野和樂趣,並 且可以讓旅遊者享有下列三點特色(曾煥玫,2000;鄭有利,1994;陳忻岱, 2008;Richards & Wilson,2004): (一) 自主:整個旅程從規劃到結束的安排,有彈性、可變動、可依個人喜 好、需求和狀況而做調整。個人的自主性相對提高。 (二) 自助:旅程中沒有導遊陪同,一切事物都要靠自己,行前蒐集資料、行 中隨機應變,解決、克服各種狀況和困難。在自主之下,必然要自助。 (三) 作為旅行者:把自己定位為旅行者而不是觀光客,不想走馬看花,而願 意更深入地認識、結交當地人,體驗當地文化與生活。旅行者有更多的好奇 心,願意去嘗試和學習。 在旅行過程中,具備了某些特質能吸引旅行者有逃離現實生活的慾望, Krippendorf (1987)認為自助旅行可以獲得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自由感(sense of freedom) 和自我抉擇感(self-determination),自助旅行者比一般旅行者更有機會 獲得這兩種感覺。文獻指出自助旅行因為需要不斷與他人互動交流,有助於認. 9.

(20) 識自我,是一種跨越疆界的行為,提供自我與他人相遇的最好機會(胡錦媛, 1996;Pennington-Gray & Kerstetter, 2001; Wearing & Wearing, 1996)。 綜合上述有關自助旅遊文獻得知,自助旅行代表的不是辛苦的旅行方式, 自助旅行其實隱含的是個人自由選擇的精神,在同一地方用較多的時間深入了 解當地的人、事、物;自助旅行允許旅遊者高度展現的獨立性、自主性;自助 旅行是對自己負責的旅遊方式,任何事情都要自己承擔,讓旅行者提高自我成 長的極佳方式,也因此自助旅行的型態是多樣性的。 三、 自助旅 自助旅遊之相關研究 關於自助旅行的相關議題研究,最早於 Cohen (1972)研究制式與非制式旅 行者的差異,依據觀光客、環境及觀光業的關係將觀光客分為四種類型,包括 「旅行團」、「個人觀光」、「探險家」及「浪跡者」,其中「浪跡者」即是他 所稱的自助旅遊原型,此種旅遊方式為不事先設定行程,且喜歡發現新景點。 另外,相關探討自助旅行的研究中指出,自助旅行多數以西方旅遊者為 主,自助旅行大多為年輕的學生、剛畢業還在待業中的年輕人或是轉換工作跑 道者,如以色列的年輕人是服完兵役後的空檔到國外自助旅行,在旅程當中他 們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什麼都不做,不受外界束縛,做自己的主 人(Loker-Murphy & Pearce, 1995; Loker-Murphy, 1996; Maoz, 2007; Pearce, 1990; Vogt, 1976)。 畢恆達、唐筱雯、林倬立(2003)進行深入訪談自助旅行者發現在旅行的過程 中雖然跳脫了日常生活的束缚,但性別權力關係明顯受到衝擊與轉變。當面對 旅途中的種種問題時,男性在傳統社會經由文化建構所累積的性別優勢削減, 女性平常不被社會或男性價值觀所肯定的能力,反而可能在此獲得正向的資 源,調整旅行中雙方的權力關係,轉變女性對於性別權力關係的原有認知。 黃振富(1996)探究未婚女性自助旅行者對當地景點的看法、文化交流、個人 價值的影響。訪談結果顯示,女性透過學習及旅遊體驗讓旅行者領略了相當豐 富的生命意涵,同時也讓旅行者提升了對自我的肯定與信心。曾煥玫(2000)同樣 以女性自助旅遊者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女性旅行者在旅途中會以安全為最大. 10.

(21) 的考量。曾煥玫歸納出關於女性自助旅遊者的個人特質,包括:(1)年輕,無 生活負擔;(2)已婚,沒有孩子;(3)已婚,有家人支持陪伴;(4)自主的 經濟來源;(5)家人在經濟上的支持;(6)工作型態多樣;(7)較高教育程 度;(8)獨立自主的個性;(9)具有性別意識。 方淑儀(2006)在國小女性教師海外自助旅行研究中談到女性自助旅行者喜愛 自己安排旅行的原因是爲了追求掌握自由感,也因此對於團體旅遊方式有許多 不適應。從事自助旅行的挑戰包含旅行前的規劃和旅行中的障礙;克服障礙和 挑戰之後的勝任感就是對自身能力的肯定。女性海外自助旅遊者多半是以積極 態度、正向人生觀來面對自己的生活及工作,可以說是富有主觀幸福感的人(初 昌樂,2009)。此外,楊政樺、陳光華與李佳如(2007)指出「語文能力」是自助 旅行者出國最大的阻礙。陳忻岱和葉秀燕(2008)及許瑞嫚(2010)都認為女性透過 異國旅行試圖改變女性與原有社會權力結構所決定的性別主體認同,旅行後有 更多的獨立自主和勇氣,對不同族群和文化有更深層的尊重、寬容和價值觀。 陳勁甫與古素瑩(2006)則從海外自助旅行者動機與知覺價值為基礎進行市場 區隔,研究結果發現自助旅行者除了重視旅行基本的功能性價值(娛樂性) 外,還特別重視知能的探索學習與自我成長,尤其是以放鬆、嘗鮮與自我發展 為目的的人對探知性價值的知覺程度都是最高的,自助旅行者多具較強之自我 意識或性別傾向,較不受傳統社會價值的束縛,所以對社會性價值知覺程度較 低。 Tsaur, Yen, and Chen (2010)探討及發展自助旅行知識與技巧的構面,幫助旅 遊者檢視自己對自助旅行的知識與技巧是否足以應付自助旅行型態,增進自助 旅行環境的便利性。劉元安、盧之翔與許軒(2010)發現來臺的背包客對臺灣各方 面的回憶程度(包括文化、風景、活動、人情味和食物)不但可以有效預測行為 意圖(包括口碑、推薦和重遊),而且是體驗品質與行為意圖關係的完全中介 變數。 綜觀上述自助旅行之相關研究發現,愈來愈多的旅行愛好者選擇以自助旅 行的方式來從事旅行活動,旅行者可透過其方式先是放鬆、舒解壓力,後是使. 11.

(22) 「自我」在自助旅程中能提昇,達到「自我」實現。自助旅行著重的是「自助」 的精神,旅程中所面臨的困難使旅行者可以充分展現自己,更完整地發揮潛 能。彙整過往研究,研究對象多以女性為主(黃振富,1995;曾煥玫,1999;李 佳蓉,2004;陳忻岱,2007;初昌樂,2008);研究議題多於旅遊動機、體驗、 生活型態、人格特質及知識技能等方面,目前尚未缺乏以性別傾向進行探討女 性自助旅行者旅遊動機、阻礙及意願之影響如何,至此確立本研究之方向。. 12.

(23) 第二節. 旅遊動機. 本節主要探討旅遊動機,將從旅遊動機定義、理論與類型及相關研究等之 部分進行探討。 一、 旅遊動機之定義 「動機」(Motivation)是指一種被刺激的需求,促使消費者採取行動來滿足需 求,消費者藉由需求獲得滿足來降低個人的焦慮與不安,所有消費者的行為均 由動機的開始(Kotle & Armstrong, 1999)。 旅遊的主要目的大部分是為了恢復精神、脫離生活、社會地位及文化涵養 等,而旅遊動機源自於一種脫離的心理,個人想脫離普遍熟悉的地方和平凡的 事物,如家庭、工作等(Dann, 1977)。 每個人對旅遊的需求與動機都不相同,因此,旅遊動機的定義也因人的不 同需求而引發。Iso-Ahola & Allen (1982)認為旅遊動機是一種驅力,會驅使遊客 產生滿足內心與 心理需求的 不同需求, 是遊客從事遊憩 活動的真正 原因。 Crompton (1979)則指出遊客旅遊行為的決定因素是相當複雜,不同的旅遊活動 滿足不同遊客的不同動機;相同的活動亦有可能滿足不同遊客的不同動機需 求。所以旅遊動機 是多樣性的( 吳劍秋 ,2005;Crandall, 1980;Crompton & Mckay, 1997)。 Pearce and Caltabiano (1983)引用心理學家 Maslow (1970a)所提出的需求層級 理論說明旅遊動機是人類生存成長的內在動力,此動力由多種不同的需求所組 成;而各種需求之間有高低層次之分,每當低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後,高一層 需求隨而產生;旅遊動機亦是如此,由生理動機轉變為心理動機,再繼續往更 上層蔓延的。 綜合以上有關旅遊動機定義之相關文獻(曹勝雄,2001;吳劍秋,2005;陳 勁甫 &古 素瑩 ,2006 ;Dann, 1977; Crompton, 1979; Iso-Ahola & Allen, 1982; Crompton & Mckay, 1997),本研究將旅遊動機定義為:「引發人們旅遊的起. 13.

(24) 因,促使人們從事旅遊行為的內在動力,引導人們從事旅遊活動,以降低或消 除身心的緊張,希望藉此獲得放鬆,滿足個人社會和心理的需求與目的。」 二、 旅遊動機之理論與 旅遊動機之理論與類型 旅遊動機是遊客進行旅遊行為前所引發的起因,由於動機具有複雜多變的 心理行為,並受各種旅遊動機特性影響,無法以單一模式定論。再説,由於研 究性質、對象等不同,研究者所提出之旅遊動機也不盡相同。因此有多種探討 旅遊動機的相關理論提出,敍述如下: 最早提出旅遊動機的研究者 Thomas 在 1964 年發表「人們旅遊的原因」的 文章,從遊客身上收集所有可能的動機後歸納出包括有教育與文化、休息與娛 樂、種族傳統、其他…等十八項旅遊動機,如表 1 所示:. 14.

(25) 表1. Thomas (1964)歸納之旅遊動機綜合整理表. 需要層次. 教育與文化. 休息與娛樂. 種族傳統. 旅遊動機 1.. 去看看別的國家的人民如何工作、生活和娛樂. 2.. 去看看特殊的風景名勝. 3.. 對現在發生的事件作較深入的瞭解. 4.. 去參加特別的節慶活動. 5.. 脫離每天例行的工作和職責. 6.. 好好的玩一下. 7.. 去獲得某種和異性接觸的浪漫體驗. 8.. 去瞻仰自己祖先的故土. 9.. 去訪問自己的家庭或朋友曾經去過的地方. 10. 氣候 11. 健康 12. 運動 13. 經濟 其它. 14. 冒險 15. 勝人一籌的本領 16. 追求時髦 17. 參與歷史 18. 了解世界的願望. 資料來源:Mayo and Jarvis (1981). 15.

(26) Maslow (1970b)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到五種旅遊動機的需求層次,分別為: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3)愛的需 求(love needs);(4)受尊重的需求(esteem needs);(5)自我實現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對旅遊動機而言,需求層次之間的關係是交互的需求(劉翠 華、李銘輝,2008)。McIntosh, Goeldner and Ritchie (1995)根據 Maslow 所提出的 需求層次理論,將遊客的旅遊動機基本上分為四類,分別為: (一) 生理動機(Physical motivators)︰透過對身體健康有益的旅遊活動來達成放 鬆身心的目的。 (二) 文化動機(Cultural motivators)︰一種求知的欲望、想了解各地的不同文化 與生活習俗。 (三) 人際動機(Interpersonal motivators)︰包括改變目前工作或生活的環境,探 訪親友,結識新朋友、建立新友誼與消除壓力。 (四) 地位與聲望動機(Status and prestige motivators)︰期望能透過旅遊而獲得 名聲及注意,尋求自我和自我實現。 Crompton et al., (1997)強調很難期望旅遊只涉及單一動機,旅遊是一種複雜 的象徵性行為形式,旅遊者通常是努力透過這一形式來滿足多重的需求。因 此,遊客的動機可能是多面向的動機。 曹勝雄(2001)認為動機的發生是由個體內在的某一種需求而來,一旦需要的 強度提昇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轉化為一種動機,進而促使每一個人尋找滿足需 要的東西。他以人類從事旅遊活動的動機對照 Maslow 的需求理論,提出觀光旅 遊也可以滿足人類五大基本需求的看法,如表 2 所示:. 16.

(27) 表2. Maslow 的五大基本需要與旅遊動機. 需要層次. 旅遊動機 1. 暫時逃避社會或家庭. 生理. 2. 鬆弛身體 3. 逃離文明與生活上的壓力 4. 抒解精神上的壓力. 安全. 5. 從事運動 6. 保持健康 7. 與家人在一起. 歸屬感. 8. 加強親友間之溝通聯係 9. 增強與他人交往之機會 10. 與朋友建立友誼之關係 11. 展現個人的重要性. 尊重. 12. 尋求社會肯定 13. 追求名望 14. 肯定自我. 自我實現. 15. 發現自我 16. 内在欲望的滿足. 資料來源:曹勝雄 (2001)。觀光行銷學。 人類初次的觀光旅遊動機是源於想脫離現有的社會規範和價值崩潰的社會 環境之心態。因此,Iso-Ahola (1982)提出旅行動機有兩種: (一) 尋 覓 (seeking) : 追 求 某 種 心 理 報 償 之 機 會 , 如 自 我 決 定 (selfdetermination)、勝任感(sense of competence)、 挑戰(challenge)、學習(learning)、 探索(exploration)及消遣(relaxation)。 (二) 逃避(escaping):逃避例行公事或壓力之環境,逃避個人問題、煩惱、困 難與失敗或每天的人際關係世界(如工作伙伴、朋友、家庭成員)。. 17.

(28) Beard and Ragheb (1983)的研究中將旅遊動機歸納成四個構面: (一) 知性動機(Intellectual motivation):個人參與有關於心理層面的活動,如學 習、探索、創造及想像等。 (二) 社會動機(Social motivation):個人參與活動是基於社會層面的需求,包括 增進友誼、人際關係及受別人的尊重等。 (三) 主宰動機(Competence-mastery motivation):個人通常參與一些體育性的活 動,是為了獲得成就感、競爭及挑戰等。 (四) 逃避動機(Stimulus-avoidance motivation):個人想脫離現實生活狀態,希 望減少社交性活動,獲得平靜獨處的空間或者是希望以休閒方式達到放鬆心 情。 Dann (1977)則指出旅遊動機概念區分為「推力」(Push) 動機因素與「拉 力 」 (Pull) 動 機 因 素 , 即 「 內 在 渴 望 」 (Internal desire) 與 「 目 的 地 屬 性 」 (Destination attributes) 因素。推力因素被視為與遊客需要與希望相關之因素,諸 如逃離的渴望、休息與放鬆、冒險、名氣、健身及社會互動;而拉力因素則為 目的地本身的特性、吸引力或屬性,諸如陽光、沙灘、運動設施及廉價航空費 率等(Crompton, 1979; Dann, 1977; Kim, Lee & Klenosky, 2003; Uysal & Jourowski, 1994)。 後來,在探討旅遊動機的研究中,學者們將「拉力」與「推力」之理論多 應用在觀光旅遊的研究領域上,認為推力因子與拉力因子是具有相關性,並印 證 Dann (1977)所指出當遊客内在心理的決定要到目的地旅遊時將會考慮多種拉 力動機、是否有推力動機作為基礎。回顧過往以推力和拉力之動機理論進行研 究者,諸如:Crompton (1979)將旅遊動機中之推力與拉力因素區分為心理與文 化兩類。在心理(推力因子)動機的部分包括:「逃離」(escape)、「自我探 索」(self-exploration)、「放鬆心情」(rest and relaxation)、「聲望」(prestige)、 「恢復健康」(recovery)、「增進親屬關係」(family togetherness)及「人際互動」 (social interaction)。在文化(拉力因子)動機的部份則有:「新奇」(novelty)及 「教育」(education)。Cai and Combrink (2000)更進一步提出「推力 - 拉力」旅遊. 18.

(29) 動機理論來說明旅遊動機的內涵,並歸納出「推力」因素,包括學習、逃避、 放鬆、挑戰、名聲、休息、社交等;而「拉力」因素,包括安全、娛樂、自 然、設施、文化等。至於旅遊動機的分類,可分為:放鬆與逃避、探索、健 康、支配、追求自尊、學習及社交等七類。Sangpikul (2008)提出三個推力動機 與四個拉力動機因素構面,包括:「追求新奇和知識」(novelty and knowledge seeking 、 「 休 息 與 放 鬆 」 (rest and relaxation) 、 「 提 高 自 我 聲 望 」 (egoenhancement) 、「具有文化和歷史景點」(cultural and historicalattractions)、「旅 遊安排與設施」(travel arrangement and facilities)、「購物和休閒活動」(shopping and leisure activities) 及「安全與衛生」(safety and cleanliness)。 回顧過往文獻發現,人們在任何時刻、環境下都有許多需求或慾望,當需 求無法滿足或生活環境給予不安定感時,人們都盼望透過旅遊活動獲得一種特 殊的感受和視野,使生理、心理得到放鬆休憩;不同旅遊動機的遊客藉由不同 的旅遊方式來滿足其需求。 三、 自助旅行之旅遊動機 自助旅行動機是自助旅行者內在心理的一種狀態,它受二種因素影響,一 是遊客在過去旅遊過程中所獲得心理或生理的經驗;二是遊客接收或蒐集旅遊 相關資訊的行為。遊客在體驗旅遊活動時,會藉由過去的經驗及當時的環境影 響,而產生需求後並形成其動機(Driver & Toucher, 1970)。 自助旅遊動機受其旅遊主題、目的、對象之不同,而有不同的行為與特性 (黃東政,2005),包括: (一) 差異性:在相同的旅遊活動中,自助旅遊動機會因個人不同而有所差 異。 (二) 交叉性:自助旅遊動機是多種動機同時存在,但總以某一種動機為主。 (三) 調整性:自助旅行者在旅遊活動中滿足一種需求後,會產生其他新的需 求,如此新的動機又會產生,所以旅遊動機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動機會因環境 不同而被作調整。. 19.

(30) (四) 順序性:自助旅遊動機依其旅遊目的之重要程度,具有需求前後之順序 性。 (五) 特定性:旅遊活動如有特殊目的或方向,其旅遊動機會比較強烈。 Pearce and Caltabiano (1983)進一步以社會學、心理學及 Maslow 人類需求層 次理論為基礎,發展出旅行生涯階層理論(travel career ladder),將旅遊動機分成 五個構面:(1)放鬆與生理的需求(relaxtion and bodily needs);(2)刺激 (stimulation);(3)人際關係(relationship);(4)自尊和自我發展(self-esteem and development);(5)自我實現(fulfillemt)。他強調較高層次的動機包含了較 低層次的動機,通常要低層次動機獲得滿足後,才會尋求更高層次的動機,並 旅行者會因為年齡與經驗的增長,傾向愈高旅行生涯階梯發展(Loker-Murphy, 1996; Ryan, 1997)。 Loker-Murphy (1996)引用 Pearce 的論點檢驗澳洲旅行的自助旅行者之旅行 動機,研究結果指出不是所有自助旅行者都處在相同的旅行生涯階層上;他依 動機之差異將自助旅行者分爲四個類別: (一) 放鬆、逃避、尋求冒險和刺激的逃離者或放鬆者(escapers/ relaxers); (二) 重視社會關係與異國新鮮事物的社會尋求者(social/excitement seekers); (三) 體驗當地文化與環境的自我發展者 (self-developers); (四) 自我實現的成就者 (achievers)。 李佳蓉與許義忠(2008)以 Loker-Murphy 的理論而歸納出女性自助旅行者具 有多種動機,主要分為四種: (一) 從常軌逃離:自助旅行使其生活獲得新鮮感、新刺激,達到恢復心情與 重新思考未來的效果。 (二) 追求冒險:追求夢想、考驗極限與能耐及獨立面對危險與壓力的態度, 處處都隱含著冒險的成分。 (三) 體驗自由與獨特感: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自在,完全不需顧忌人事物的 牽絆,所有事情都是隨心所欲,自助旅行的「獨特感」會伴隨著自由感而來。. 20.

(31) 在自助旅行過程中,領略自助旅行的美好,感受自由自在與獨特感,成為不斷 從事自助旅行的主要原動力。 (四) 自我實現:從事自助旅行象徵對日常生活的束縛、性別角色的侷限、社 會規範和傳統價值框架的挑戰,讓旅行者與異國文化有接觸的機會,並提供自 我意識覺醒與自我成長的機會(李佳蓉 & 許義忠, 2008;Madrigal, 1995; Pennington-Gray & Kerstetter, 2001)。 人們本來擁有好奇心與探索世界的需要,從自助旅行者的慾望及需求顯示 自助旅行者和參與團體旅行者的不同基本動機,也強調旅行者決定採取何種旅 行方式就依個人想要探索世界的需求及對異國或異文化感到好奇的程度而定 (Mayo & Jarvis, 1981; Hyde & Lawson, 2003)。 自助旅行能讓旅行者認識自我與肯定自我的機會,在陌生環境裡,獨自面 對壓力與恐懼,考驗自己的承受極限。自助旅行可以成爲另一種自我成長以及 突顯個人特質的最佳工具。根據以上的資料整理,本研究以 Pearce 和 LokerMurphy 的論點對女性自助旅行者的生理、心理動機因素加以探討。 四、 旅遊動機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旅遊動機,因此收集觀光旅遊活動的相關研究做為參考, 分述如下: 周義隆於 1993 年針對國內三家推動自助旅遊社團會員來探討旅行者目的地 選擇行為之決策過程。研究顯示個人在自己不同的心理、社會、生理和文化意 向下都會影響人們旅行的動機,而這動機不只是受一種動機支配,而是同時有 幾種動機交叉存在,共有五個旅行動機因素,分爲:「鬆弛」、「好奇」、 「學習」、「社交」、「美食或採購」。其調查結果可對自助旅遊族群有個初步 的了解。 Heung, Qu and Chu (2001)在探討日本自由行遊客旅遊動機、社經背景與旅 遊特性之關聯性的研究中,將旅遊動機分類為:探尋 (exploration)、夢想實現 (dream fulfillment) 、 利 益 追 求 (benefits sought) 、 國 際 化 旅 遊 地 (cosmopolitan city)、環境吸引力(attractions and climate) 等五項。. 21.

(32) Sirakaya, Uysal and Yoshioka (2003)針對日本遊客至土耳其旅遊作市場區隔 進行探討,結果顯示遊客旅遊動機因素有愛好自然(love of nature)、增進親情 (enhancement kinship) 、 文 化 體 驗 (experiencing culture) 、 體 驗 渡 假 生 活 (living resort lifestyle)、逃離(escape)、知性學習 (education archeology)、體驗奢侈(living the extravagant)與炫耀性旅行(travel bragging) 等 8 項。 李佳蓉(2005)以女性獨自從事自助旅行者為研究對象,來進行探討性別差異 對旅行動機的影響,結果顯示旅遊動機具有多樣性,旅遊者每一次獨自旅行時 均呈現多元化之旅行因素,並且會隨著她們的心境、人生階段或身份角色的交 替而有不同的比重。 陳勁甫與古素瑩(2006)探討海外自助旅行者,研究結果指出主要的旅遊動機 因素為「社會、尊重需求」、「自我發展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放 鬆、嘗鮮需求」等四項。每個旅行者的動機都不盡相同,但其實都想通過旅行 來改變自己和生活的渴望,不管最初需求如何,當旅程結束時總會有一些改 變。 Meng, Tepanon and Uysal (2008)則探討目的地屬性重要性、旅遊動機與滿意 度之關係,其中食物與地點等屬性重要性及親友團聚的動機是影響整體滿意度 的重要因子。 歸納以上文獻得知,旅遊動機是生理與心理產生的需求,每個人所獲得的 體驗會因為不同環境及個人因素而產生差異,旅遊動機從著重於學習、休息與 放鬆慢慢轉變為自我實現等動機。本研究以 Loker-Murphy (1996)之旅遊動機為 基礎,參考陳勁甫與古素瑩(2006)修改以符合研究對象的旅遊動機量表,此為本 研究衡量女性自助旅行者之旅遊動機工具。. 22.

(33) 第三節. 旅遊阻礙. 旅遊為觀光休閒遊憩的一種形式,很難明顯界定與區別休閒(leisure)、觀光 (tourism) 及遊憩 (recreation) 三者概念,因此本研究以休閒阻礙的理論為基礎切 入探討(李銘輝 & 郭建興,2000;楊政樺等人,2007;Booth, Malcolm, & Townsend, 1981; Crawford, Jackson, & Godbey, 1991; Francken & Van Raaij, 1981; Nyaupane & Andereck, 2007)。 本節依序探討旅遊阻礙之定義、類型及相關研究等三個部份。 一、 旅遊阻礙之定義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解釋,「阻礙」有阻止、妨礙之意,是指個人行為受 到所經驗或知覺到的內在心理(internal/intrapersonal psychological)狀態以及外在 環境(external/interpersonal and situational)的抑制力量。內在因素包括歸因方式、 人格特質等;外在因素有人際關係、社會化程度、設施等 (Crawford, et al., 1991; Jackson, 1988; Jackson & Scott, 1999)。 早期學者在研究休閒阻礙時,常用「Barrier」一詞來強調「介入在個人休 閒偏好和參與之間的變數」,而近年來研究者改用「Constraint」一詞,其意指 「介於個人偏好活動和參與間的任何因素」,如此將阻礙的定義涵蓋更廣,包含 了影響人們做決定過程中的所有因素,如個人的態度、行為,而不僅侷限在介 入因素(李佳如,2007;許建民 & 高俊雄,2000;陳藝文,2000;Crawford, et al., 1991; Jackson, 1988)。 首先,Jackson and Searle (1985)指出當人們願意參與一項活動時,但有一個 或一個以上的阻礙因素影響他們參與活動的意願,可稱為「休閒阻礙」,同時 將阻礙分類為「內在阻礙」與「外在阻礙」等二種,而將休閒阻礙定義為: 「個體主觀知覺不喜歡或無法繼續參與休閒活動之影響因素」,這些因素可能只 對個體在休閒活動的偏好、動機或個體參與活動的某一層面上產生影響 (Crawford & Godbey, 1987)。. 23.

(34) 各學者對休閒阻礙所定義的内容大致歸納為:任何阻止或限制個人休閒活 動參與頻率(frequency)、持續性(duration)及品質(quality)的因子都稱爲休閒阻礙 (賴家馨,2002;鍾瓊珠,1997;Ellis & Witt, 1984; Henderson, 1991; Samdahl & Jeckubovich, 1997)。 Iso-Ahola and Weissinger (1987)以社會學及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休閒阻礙 為:參與休閒的過程中導致個體無法從休閒活動中獲得適當的滿足、挫折感、 無聊感所產生的種種阻礙因素。而 Jackson and Dunn (1988)將休閒阻礙視為無法 參加休閒活動之各種原因,其包括:未能參與休閒活動、中斷參與休閒活動、 參加休閒活動又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希望參加活動卻又遭遇阻礙因素、 參加活動仍遭遇阻礙因素(吳劍秋,2005)。陳振聲(2004)定義休閒阻礙為:任何 影響一個人休閒喜好、休閒參與決策過程及休閒遊憩體驗,而導致其無法、不 願意或減少參與休閒活動的因素統稱為休閒阻礙因素。 由於旅遊活動是屬於休閒活動的一環,因此上述學者對於休閒阻礙所下的 定義也可適用於旅遊阻礙上。回顧過往的研究(陳璋玲 & 林懷宗,2006;楊政樺 等人,2007;顏美麗,2008;Crawford & Godbey, 1987; Crawford, et al., 1991; Henderson, 1991),本研究將旅遊阻礙定義為:「當個人接觸到或願意從事旅遊 活動時,任何影響、阻止、限制或降低個人參與旅遊活動的能力、偏好、需求 和決策過程的因素皆稱爲旅遊阻礙。」 二、 旅遊阻礙之類型 個人參與休閒活動往往受到阻礙因素的影響,導致個人不願或不能參與活 動,或造成個人無法從活動中獲得滿足及放鬆的休閒體驗。常見的影響因素包 括時間、性別角色、經濟收入、健康、伴侶、交通、生命周期等(Bammel & Bammel, 1992)。 各位學者針對各自研究提出不同的分類,分述如下: Henderson, Stalnaker and Taylor (1988)將休閒阻礙因素分為「中介性阻礙」 因素 (intervening barriers)與「前置性阻礙」因素 (antecedent barriers),兩者以偏 好的形成作界分,「中介性阻礙」因素指休閒偏好已形成而影響休閒參與的因. 24.

(35) 素,諸如:金錢、時間、同伴、氣候、交通等;「前置性阻礙」因素則指會影 響休閒偏好形成的因素,諸如:性別、角色、情緒、需求等,通常「中介性阻 礙」因素被認為較「前置性阻礙」因素為重要。 蘇瑛敏(1997)將婦女參與休閒運動的阻礙因素分為下列幾項:(1)心理 因素;(2)休閒時間不足;(3)健康與安全的顧慮;(4)缺乏安全優良的休 閒設施場所;(5)交通工具擁有與使用的性別差異;(6)金錢因素;(7)休 閒資訊不足;(8)其他。 Chubb and Chubb (1981)和 Page, Brunt, Busby and Connell (2001)對休閒阻礙 分類大致相同,包括兩大類阻礙因素: (一) 外在因素:經濟、人口、社會結構、社會型態、犯罪及破壞公物之情 形、都市的混亂與戰爭、資源的變化、交通運輸問題、政策。 (二) 內在因素:性別、個性、人口、年齡與生命週期、動機與偏好、過去經 驗、知覺與態度、知識與技能、文化意識、生活型態、居住地區、職業類型、 收入與分配及休閒時間、價格、貨幣價值。 Alexandris, Tsorbatzoudis and Grouios (2002)則將休閒阻礙分為七個構面,包 括:(1)個人心理(擔心受傷、健康問題);(2)時間(工作、家庭與社會 責任、影響生活起居);(3)缺乏知識(無人教導、專業技能不足);(4) 設施(設施不適合、品質不良);(5)可及性(交通不方便、無法負擔費 用);(6)同伴(沒人陪同參與);(7)興趣(沒有興趣、不喜歡社交場 合)。 後續研究者所使用最爲廣泛的休閒阻礙分類為 Craword and Godbey (1987) 所歸納出的三類休閒阻礙影響因素(顏美麗,2008;許建民 & 高俊雄,2000;黃 郁玲,2009;Nyaupane & Andereck, 2007; Raymore, Godbey, Crawford & Von Eye, 1993),其三類休閒阻礙之特性分述如下: (一) 個人內在阻礙(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指個人因內在的心理狀態或態 度而影響其休閒喜好或參與意願,如壓力、慾望、信仰、參考團體、自我能力 及對適當休閒活動之主觀評價等。. 25.

(36) (二) 人際間的阻礙(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指個人因沒有合適或足夠的休 閒參與伴侶而影響其休閒喜好與參與的因素,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結果, 包括友伴缺乏或與其他參與者不投合等。 (三) 結構性阻礙(Structural Constraints):指影響個人休閒喜好或參與的外在因 素,如家庭、生命週期、季節、氣候、休閒資源、設備、時間、金錢及休閒機 會等,此類的阻礙較易因高度喜好而克服。 Crawford et al., (1991)進一步解釋出休閒阻礙具有的層次性,並演繹出休閒 阻礙階層模式 (Hierarchical Model),驗證了參與休閒活動發展的整個過程之基本 模式,如圖 2 所示: 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 個人內在阻礙. 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 人際間阻礙. Leisure Preferences 休閒偏好. Interpersonal Compatibility and Coordination 人際的共同性和協調. Structural Constraints 結構性阻礙. Participation or Non-Participation 參與的程度. Leisure Motivations 休閒動機 圖2. 休閒阻礙階層模式. 資料來源:Crawford, Jackson & Godbey (1991). 綜合上述研究可發現,休閒阻礙分類雖有不同的分類方式,但阻礙因素大 致上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本研究採用 Crawford and Godbey (1987)所提出的三種 阻礙分類作為旅遊阻礙設計及分類的基礎來加以探討女性自助旅行者的內在心 理與外在阻礙層面。. 26.

(37) 三、 旅遊阻礙之 旅遊阻礙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旅遊阻礙,因此收集觀光旅遊活動的相關研究做為參考, 分述如下: 尹淑萍(2005)探討台南市居民對於隔夜型的旅遊活動之阻礙與阻礙協商策略 間之關係。研究之結果發現旅遊阻礙為「對旅遊過程或地點的安全」、「沒有 同伴」、「沒有足夠的金錢」、「沒有足夠的時間」、「旅遊地區的相關設 備、設施太差、太擁擠」及「交通狀況不佳」等六項。 楊政樺等人(2007)以 Rasch 模式探究自助旅行者在海外旅遊過程所面臨之各 種阻礙。其中「我能流暢地與旅遊地居民溝通」阻礙感受最高,顯示旅客在語 文能力有改善空間,而「我能在照顧家庭之餘妥善規劃旅遊時間」、「我擁有 參與自助旅行活動所需的技巧」、「出國目的地之交通路線指標充足」、「我 認為出國目的地之據點或設施的花費便宜」、「我知道如何安排旅遊行程」、 「我能在工作之餘妥善規劃旅遊時間」、「我知道各旅遊據點的可遊價值」與 「我知道去哪裡學習自助旅行的技巧」等則為自助旅行者普遍面臨之阻礙。 蔡智勇(2008)則對肢體殘障者進行探討旅遊阻礙與旅遊行為間關係。其研究 結果發現旅遊阻礙對於肢體障礙者參與活動的行為呈現顯著相關,需收到家人 與朋友的充分鼓勵以及考量所需的特殊環境需求來克服肢體障礙者的心理障 礙,則將會增加肢體障礙者的旅遊次數。 顏美麗(2008)對國小教師從事海外旅遊活動進行探究,研究結果指出安全、 時間、經濟及家庭是旅遊阻礙的重要因素,已婚教師對於旅遊活動之安排比未 婚者必須考慮更多的層面。 黃郁玲(2009)探討中高齡者的海外旅遊阻礙及驗證 Crawford 提出的休閒阻 礙階層模式。研究結果顯示中高齡者對結構性阻礙的知覺最高、其次為個人內 在阻礙、再其次為人際間阻礙;模式考驗結果支持 Crawford 所提出的休閒阻礙 階層模式。 對女性而言,休閒常常受到很多的限制,主要來自女性所要扮演的多重角 色、家庭影響 、職場歧 視、媒體 訊息、 身體意象等(Deem, 1986; Henderson,. 27.

(38) Bialeschki, Shaw & Freysinger, 1996)。過往研究指出影響女性參與休閒的阻礙因 素包括:生命週期、教育程度、經濟來源、工作、同伴、個人認知、技能、資 源 、 性 別 角 色 、 家 庭 顧 慮 、 決 定 力 等 因 素 ( 蘇 瑛 敏 , 1997 ; Henderson & Bialeschki, 1991)。 Little (2002)針對女性參與戶外冒險遊憩活動之休閒阻礙進行探討,並發現 除了社會結構因素影響休閒參與外,個人因素如缺乏自信、恐懼感、罪惡感及 對參與活動的知覺都會影響休閒參與的機會。對女性來說,最大的休閒阻礙來 自於擔憂遭遇攻擊的恐懼感,她們害怕個人在陌生空間會受到攻擊,必面對限 制與外在不確定的因素 (Coble, Selin & Erickson , 2003)。但她們為了維持高品質 的休閒體驗,會設定一套克服恐懼的策略,並在旅程中充分得到自由與自主的 決定權以及增加自信和勇氣(曾煥玫,2000; 李佳蓉 & 許義忠,2008;陳榆沁, 2010;Wilson & Little, 2008)。 綜合上述研究, 本研究以 Crawford and Godbey (1987)之休閒阻礙的構面分 類以及參考顏美麗(2008)修改以符合研究對象的旅遊阻礙量表,此為本研究衡量 女性自助旅行者之旅遊阻礙工具。. 28.

(39) 第四節. 旅遊意願. 本節將從旅遊意願之定義、衡量構面及相關研究等三個部份進行探討。 一、 旅遊意願之定義 「意願」(Intention) 是指個人想要從事某項活動的意欲傾向。「意願」一直 是預測或解釋未來行為的最精確工具(Fishbein & Ajzen, 1975; Lam & Hsu, 2006; Morwitz & Schmittlein, 1992; Swan, 1981)。 林瑞欽(1990)認爲意願是個體自主的、非勉強對某种行爲標準的事件,促使 實現的心理學狀態。他分析意願之性質包括下列五點: (一) 意願是一種個體對每種客體形成意願時是要經過理智思考,而不是盲目 衝動、任意恣意的行動。 (二) 意願是一種個體在多種選擇中所做下的決定,同時必須承擔可能的責 任。 (三) 意願是一種自我涉入的心理作用,個體首先對客體認為可自我達成,並 感受到相當的正向的知覺,然後才願意涉入自我。 (四) 意願是個體對自我所下的承諾,因此會帶有激勵個體積極的行動動能, 並會因自己所下的承諾的標的加以認同,同時陶冶個體的忠誠信實。 (五) 意願是具有強烈促使個體朝向某特定方向的力量,即一種動機形式。 旅遊的意願與動機是一體兩面的,透過人的動機才會引起行為的意願。旅 遊動機是一種被刺激的需求,促使旅遊者採取行動來滿足需求,旅遊者藉由需 求獲得滿足內心社會和心理的需求。旅遊意願則是達成旅遊目的重要過程與行 為(黃東政 & 黃福財,2007;Kotle & Armstrong, 1999)。 綜合過往之相關研究(顏美麗,2008;胡欣慧 & 王若帆,2010; Lam & Hsu, 2006;Reisinger & Mavondo, 2005),本研究將旅遊意願定義為:「個人對於未來 從事旅遊活動的内在心理意向。」. 29.

(40) 二、 旅遊意願之衡量 遊意願之衡量 旅遊動機是旅遊意願的原動力並會引起旅遊行為(Iso-Ahola & Allen, 1982)。 根據過往研究,衡量個人行為先要衡量表現該行為之意願為主要因素(Fishbein & Ajzen, 1975)。此理論運用在觀光遊憩領域中是指遊客願意從事某種旅遊活動的 意願(Lam & Hsu, 2006)。 Gary (1991)認為消費者在購物時對於方案評估過程最終是消費者購買意願 (Purchase Intention)。購買意願是屬於意願的一種,多數研究在驗證時多將其歸 類為消費者的未來意願(Garbarino & Johnson, 1999)。Blackwell, Miniard and Engel (1995)認為購買行為在心理上是一種決策過程。首先,消費者有了需求,而在滿 足需求的動機驅使下,消費者會根據本身的經驗與外在的環境去尋找有關的資 訊,當資訊累積到達相當的程度後,消費者就開始去評估與考慮,並且經過比 較和判斷,而決定購買某一商品,這就是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在購買 決策過程中,消費者是經過認知、情感、行為三個階段,所以在購買之前會對 產品產生偏好、信念、知覺品質等,這些都可以預測消費者最後的決策(胡欣慧 & 王若帆, 2010)。 因此,本研究對於女性自助旅行者的旅遊意願問卷就屬此論述的表達,以 「值得從事」、「會從事」及「選擇從事」自助旅行活動的題項來衡量其旅遊意 願(胡欣慧 & 王若帆, 2010;Lam & Hsu, 2006; Reisinger & Mavondo, 2005)。 三、 旅遊意願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旅遊意願,因此收集觀光旅遊活動的相關研究做為參考, 分述如下: 黃東政(2005)以大陸自助旅行的經驗,來評估消費者購買動機、購買涉入與 購買意願以及潛在的顧客對自助旅遊購買行為的分析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旅遊 動機、購買涉入、旅遊偏好及旅行社品質不同都會影響大陸自助旅遊的購買意 願,其中高購買涉入程度最具有自助旅遊的意願。旅遊動機與購買涉入的交互 作用會影響大陸自助旅遊的購買意願。. 30.

(41) Lam and Hsu (2006)以計劃行爲理論針對臺灣遊客選擇前往香港旅行的旅遊 意願作探討。研究結果顯示過去行為、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直接影響行為 意願,而態度完全沒有影響遊客選擇香港作為旅遊目的地的行為意願。 曾喜鵬(2009)探討人格特質與生活形態對臺灣國人出國自助旅行意願之影 響。結果指出人口特性、人格特質及生活形態對自助旅行意願都顯著影響。 胡欣慧與王若帆(2010)之研究結果指出觀光代言人的可靠度與吸引力對來台 灣旅遊態度與旅遊意願有顯著影響,旅遊態度也直接的影響國際觀光客來台的 旅遊意願,觀光代言人的可靠度與吸引力可以透過旅遊態度對旅遊意願產生影 響。 綜合上述可知,影響旅遊意願包括個人特質、生活方式、旅遊態度等因 素。旅遊意願是因旅遊動機而發生,當旅遊者產生的旅遊動機之後,加上環境 因素,便形成旅遊意願,並會引起旅遊行為。. 31.

(42) 第五節. 性別角色. 本節分爲四部份來探討,包括性別角色之定義、理論、類型及相關研究。 一、 性別角色之定義 「Sex」與「Gender」是有不同的意義。性(Sex)意指與生俱來男性或女性的 生物性狀態,是男女性最基本的生理差異;而性別(Gender)則是在特定社會文化 背景下決定適合於男性或女性的心理、行為特徵(Measor & Sikes, 1993)。郭為藩 (1971)認為「角色意識對個人而言代表一套固定的行為模式,是置身於社會生活 中所應表現出的行動,也是社會期待於他表現的行動方式」。因此,「性別角 色」可以說是文化的期許,規範了男性或女性的行為模式 (Schaffer, 1980)。 「性別角色」是一個人一生當中不可忽略的屬性,人們一生中所面對與處理 的訊息,自己對事物的反應都和自己的性別角色息息相關。了解「性別角色」 是了解與探索一個人的基礎 (劉珠利,2006;Basow, 1992; Hampson, 1986)。 Block (1973)認為性別角色是一組特質,個體以這些特質在其所處的社會中 區別出男性和女性。因此,性別角色就是社會既定性別的群眾所界定的一套行 為規範,是一個社會所能接納、認同的兩性行為模式,同時也是社會上普遍認 同適合男性或女性的行為、態度及興趣。男性化的特質通常和能力、活力有 關,如果斷、獨立、進取;而女性化的特質,便與表達溫柔和情緒化有關。這 些傳統思想強而有力地影響個人對自己和他人的期望和行為表現(李美枝, 1981;李敏萍,2004; 黃文三,1998;董張伊麗,2007)。 Hurlock (1978)將性別角色區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的性別角色」,另一 種是「平等的性別角色」。「傳統的性別角色」是根據男女的差異原則,不只 是性別上的而還包括發展上男女的重要性差異。通常具有傳統性別角色態度的 人都接受男性優於女性,且男女性都需扮演指定的角色;而「平等的性別角 色」則是建立在兩性差異的基礎上;一般具有平等性別角色態度的人認為每一 個個體都應該發揮自己的興趣、能力,不應被性別所拘束。另外,他們也認為 兩性具有同樣的接受教育機會、同樣的工作權利(王鍾和,1986)。根據張春興. 32.

(43) (1996)的觀點,所謂的「平等」的性別角是男性與女性在本質上並沒有差別,都 是平等的個體,可以接受女性表現出傳統的男性角色行為,而男性表現出傳統 的女性角色行為。 綜觀上述研究(李美枝,1996;張春興,1996;Block, 1973; Bem, 1974; Stringer, 1997),本研究將性別角色定義為:「個人受到社會文化背景之影響而 表現出被認同適合男性或女性的特質、行為及態度。」. 二、 性別角色之理論 在性別角色研究的領域中,學者常從心理、社會學和人類學三個取向去探 討,對其所產生的論點也就有所不同。本研究引用黃文三(1998)所整理的文獻為 主,將性別角色理論分述如下: (一) 心理學的理論:分為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認知發展理 論(Cognitive Developmental Theory)、心理分析理論(Psychoanalytic Theory)、父 母親認同理論(Parental Identification Theory)。 該理論強調兒童是透過兩種途徑來獲得性別認同、性別角色和性別分化的 行為,一是直接學習;另一為觀察模仿學習。Kohlberg (1969)指出性別角色有三 個發展階段,分別為:基本的性別認定(Basic gender identity)、性別穩定(Gender stability)及性別恆常性(Gender consistency)。 (二) 社會學的理論:分爲功能論(Function Theory)、衝突論(Conflict Theory)、 新 馬 克 思 理 論 (Neo-Marxist Theory) 、 新 心 理 分 析 理 論 (Neo-Psychoanalysis Theory)。 該理論認為性別角色差異是使兒童社會化和使性別關係規則化的方法。現 代家庭需要兩個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工具性角色(Instrumental role)和情緒性角色 (Expressive role)。性別不平等是基於支配團體(男性)和服從團體(女性)的衝 突而來,男性支配女性。. 33.

(44) (三) 性別基模的理論 結合社會學習理論和認知發展理論的觀點,Martin and Halverson (1981)認為 當兒童有基本的性別認同後就會開始主動的去尋找有關性別差異的訊息,形成 自我性別基模,藉由這些基本認定的訊息來組織並處理社會的知識。. 三、 性別角色之類型 性別角色是指社會定義適合每種性別的不同特徵、態度和行為 (Stringer, 1997)。傳統的心理學觀點,只將性別角色分成男性化與女性化兩種(陳俊民, 1992)。 但 Bem (1974)卻對於傳統兩極化的性別概念提出了質疑,她認為經濟型態 及工作內容改變,男女角色分化的情形也愈來愈不明顯,一個人可能同時具有 男性化和女性的特質,而這樣的特徵可能是極高度或極低度的男性化或女性 化。因此,Bem 設計出一套新的班氏性別量表 (Bem Sex Role Inventory,簡稱 BSRI),將性別角色區分為三類(陳淑菁,2002): (一) 男性化(masculine):男性化特質顯著高於女性化特質 (二) 女性化(feminine):女性化特質顯著高於男性化特質 (三) 中性化(neutral):男性化、女性化特質無顯著差異 後來,Spence, Helmreich and Stapp (1975)對 Bem 所提兩性化類型的人認爲 應包含男性化、女性化均高與均低的兩種人,因而用中位數為分界點發展出一 套性格屬性問卷 (Personality Attributes Questionnaire , 簡稱為 PAQ)。Bem (1981) 也接納這種分類方式,認為這種方式較為合理,並將性別角色量表修正更加完 整,分為四種: (一) 男性化 (masculine):具有高度男性特質,低度的女性特質。 (二) 女性化 (feminine):具有高度的女性特質和低度男性特質。 (三) 兩性化 (androgynous):男性和女性特質皆高度。 (四) 未分化 (undifferentiated):男性和女性特質皆低度。.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有毒動植物中毒事件在溫帶地區及高度都市化區域較為少見,在許多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

目前台灣的觀光旅遊漸趨向不以量取勝,強調精緻、深度、探索的優質旅行,因此旅行

重要廟宇 旅遊服務 嘉義仁武宮、嘉義城隍廟、彌陀寺 民俗活動 旅遊服務

註 旅客定義是參考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Tourism Statistics

註1 相關定義是參考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Tourism Statistics

[r]

註1 相關定義是參考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Tourism Statistics

Entrada de visitantes segundo o mês e por local de emissão do documento de viagem Monthly Visitor Arrivals by Issuing Place of Travel Documen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