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西晉建國前司馬氏的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西晉建國前司馬氏的發展"

Copied!
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0 期 第 77-103 頁 2005 年 6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西晉建國前司馬氏的發展

胡志佳

*

摘 要

西晉以後司馬氏的發展之所以導致門閥士族的快速成長及皇權衰微之結 果,其肇因在西晉政權建立前的司馬懿至司馬昭時代大致已佈下了。司馬防、司 馬懿至司馬昭,正是司馬氏由地方儒學家族,走到統治者的過程。司馬懿對於其 個人發展、家族延續與政治突破的思考,都隨著其在曹魏政權中權勢的沈浮,而 不斷的改變。司馬懿在進入仕途後的第四十九年,以遭受曹爽等集團人士的壓 迫,出手一擊,用極嚴峻的殺戮,對付了異己勢力。至此司馬懿的注意力已集中 在權力的攫得,未入仕之前,對天下大局的抱負與使命感,早已隨著政治的鬥爭, 逐漸消失無形了。由此也就可以解釋,在漢魏之際許多原與曹氏結合的儒生,在 曹操漸露奪權之相時,相繼離操而去,但司馬氏一家反而與曹氏的關係日漸拉 近,變成一體的原因。 本文在過去的研究基礎上,嘗試從司馬氏家族個體在政治上的浮沈,導致司 馬懿等人,在發展過程中,對曹魏政權、對司馬家族及對自身的定位都不斷地調 整,由此來解釋司馬懿、司馬師與司馬昭,在掌權後,先有努力作為,最後卻都 走上大殺戮的道途的結果。 關鍵詞:西晉、司馬懿 *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2)

壹、前言

兩晉司馬氏的發展歷經幾個轉折,從歷史的縱面來看,可分為幾個階段:第 一階段,司馬懿到晉武帝司馬炎即位前,為司馬氏家族進入仕途以及做好奪取曹 魏政權準備的時期;第二階段為晉武帝在位期間,這段期間為司馬政權最高峰 期,尤其在太康元年(280)平孫吳前後;惠帝至愍帝被殺西晉亡為第三階段, 為司馬政權兄弟相殘,政局最紊亂的時期;第四階段為司馬睿重新建立司馬帝國 於江東;繼而明帝至簡文帝的第五階段,為士族政治發展的高峰時期;第六階段 為孝武帝時期,此時期孝武帝欲藉宗室力量重整政權,但功虧一簣;最後一階段 為安帝至義帝,東晉最後亡於劉裕之手。這七個階段,將近兩百年間,司馬氏自 司馬懿進入政壇繼而奪得曹魏執政權,繼而司馬炎建立西晉。司馬氏自一地方豪 族,成為一個帝國的領導者。但在兩百年後,卻在政治與社會上幾近消失無蹤。 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一個這樣的家族大起大落而後不留痕跡於歷史。 過去歷史學家談到魏晉南北朝時,對兩晉司馬政權的發展,總是一筆帶過。 以為這段時間為士族門閥主政,中國皇權最低微的時期。但何以如此?其實西晉 以後司馬氏的發展之所以導致門閥士族的快速成長及皇權衰微之結果,造成的原 因在西晉政權建立前的司馬懿至司馬昭時代大致已佈下了。司馬防、司馬懿至司 馬昭,正是司馬氏由地方儒學家族,走到統治者的過程。司馬懿對於其個人發展、 家族延續與政治突破的思考,都隨著其在曹魏政權中權勢的沈浮,而不斷的改 變。司馬懿在進入仕途後的第四十九年,遭受曹爽等集團人士的壓迫,後出手一 擊,用極嚴峻的殺戮,對付了異己勢力。至此司馬懿的注意力已集中在權力的攫 得,未入仕之前,對天下大局的抱負與使命感,早已隨著政治的鬥爭,逐漸消失 無形了。 本文主要探討在西晉政權建立以前,司馬氏整個家族家風以及個人對入仕的 態度,於漢末至曹魏之間產生改變,這個改變對往後西晉政權建立後,整個司馬 氏在家風家學以及政治上發展產生何種程度的影響。 由司馬氏家族最早的記載來看,從秦朝末年的司馬卯,經過八世,傳到司馬 鈞,再傳司馬量、司馬儁、司馬防。司馬防為司馬懿的父親。由司馬懿以前司馬 家族歷任的官職來看,司馬鈞為征西將軍,司馬量為豫章太守,司馬儁為潁川太 守,司馬防為京兆尹。1司馬鈞出任征西將軍的時間,大約在東漢安帝元初年間 (114-115),司馬鈞在率軍擊西羌別種滇零時,將領違鈞節度,結果為羌人埋伏 擊破,司馬鈞不救,結果造成將兵死傷三千餘人,最後司馬鈞怕軍法審判而自殺。 2司馬鈞之後,司馬家族子弟開始轉任地方文官。由以上資料來看,一直到司馬 防之前,司馬氏家族與兩漢漸興的地方世族相類似,但尚無法與汝南袁氏、弘農 1 《晉書》卷一〈宣帝紀〉,頁 1。 2 《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頁 2889。

(3)

楊氏在東漢發展出的四世三公相較。3所以要號稱司馬氏家族在東漢為「儒學世 家」,事實上可能還有一段距離。4 司馬氏家族走向崇尚禮法與儒學,應該在司馬儁到司馬防時期,尤其在司馬 防時代。史載: 父防,字建公,性質直公方,雖閒居宴處,威儀不忒。雅好漢書名臣 列傳,所諷誦者數十萬言。少仕州郡,歷官洛陽令、京兆尹,以年老 轉拜騎都尉。養志閭巷,闔門自守。諸子雖冠成人,不命曰進不敢進, 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年七十一, 建安二十四年終。5 而早在司馬防於漢末出任尚書右丞時,曾舉薦了曹操為洛陽北部尉。6曹操 出任司空後,也回報了司馬防的拔擢之恩,提攜司馬防長子司馬朗為司空掾屬。 司馬朗之後相繼出任成皋令、堂陽長、元城令,再入曹操丞相府為主簿。在此中 司馬朗向曹操建議州郡置兵與屯田等建議,無論是否執行,都受到曹操的重視。 7司馬朗與曹操之間有著相當的信任與情誼,所以當鍾繇與王粲以「非聖人不能 致太平」,以詆毀曹操日漸顯現的野心時,司馬朗則以「伊、顏之徒雖非聖人, 使得數世相承,太平可致」,8為曹操緩頰。 在司馬朗從縣令一路慢慢升遷的同時,曹操對司馬防的二子司馬懿的仕途發 展也有相當的注意,主動地辟司馬懿為上計掾,但沒想到這樣的好意竟招致司馬 懿的拒絕: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辟之。帝(司馬懿) 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 刺之,帝堅臥不動。 3 參見楊耀坤、伍野春,《陳壽、裴松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頁 35-37。 4 司馬氏家族在兩漢的發展比較還是由政治權力而促進發展宗族勢力。參見趙沛,《兩漢宗族研 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年),頁 231-232;王曉毅,〈司馬懿與曹魏政治〉,《文史 哲》一九九八年第六期,1998 年,頁 88、95。 5 《三國志》卷十五〈司馬朗傳〉,頁 466,裴松之註引司馬彪《序傳》。由此推算,司馬防出生 在桓帝建和三年(149)左右。由史書記載,最晚在司馬防時,已將家人由河內溫縣遷至洛陽。 但與家鄉之間的聯繫未斷(未完全中央化),當曹操與呂布相持於濮陽時,「(司馬)朗乃將家 還溫」,「收恤宗族,教訓諸弟,不為衰世解業」。《三國志》卷十五〈司馬朗傳〉載:「時董卓 遷天子都長安,卓因留洛陽。朗父防為治書御史,當徙西,以四方雲擾,乃遣朗將家屬還本縣。」 頁 466。 6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頁 49,裴松之註引《曹瞞傳》。司馬防為什麼會舉薦曹操,史料 並未書寫,或也可以說司馬防一家,並未捲入東漢的清流與宦官之間的衝突中,是以對宦人之 後的曹操,並無偏見。 7 同上註,頁 467-468。 8 同上註,頁 468。

(4)

第二次,曹操以「敕行者曰:『若復盤桓,便收之』」強硬的態度要司馬懿出任文 學掾時,司馬懿才在恐懼之下,接受了曹操的官職。9 漢魏之間的司馬氏與那些和曹操結合的漢末儒生如荀彧等人最大的差別在 於,當這些人在曹操漸露奪權之象時,相繼離操而去,但司馬氏一家反而與曹氏 的關係日漸拉近,變成一體,即使如一直不願意加入的司馬懿,也開始轉變態度。 這種態度的轉變,值得吾人進一步探究。 有關於司馬氏家族在漢末曹魏的發展,著墨最多的部分是在司馬懿的崛起與 奪權。早期學者延續陳寅恪先生的說法,研究討論多集中在說明司馬懿的崛起以 及代魏,代表了儒學與法家二大黨派對壘的結果。或從意識型態,或從既得利益 者等不同角度切入,但仍多是從政治集團的對壘來談司馬氏取得政權的過程。10 本文在過去的研究基礎上,嘗試從司馬氏家族如何隨其在儒學與政治地位上 發展的浮沈,使司馬懿等人在發展過程中,對曹魏政權、對司馬家族及對自身的 定位都不斷地調整,由此進一步解釋何以司馬懿、司馬師與司馬昭,在掌權後都 先有努力作為,但最後卻都走上大殺戮的道途的結果。 9 《晉書》卷一〈宣帝紀〉,頁 2。有關於司馬懿拒絕曹操辟任的原因,陳寅恪先生曾以在官渡戰 後,曹操勢力大盛「士大夫階級不得不隱忍屈辱,暫與曹氏合作,但乘機恢復之念,未始或忘 也。」這種說法,很值得商榷。曹操在官渡之戰後,聲勢最盛,投效曹氏者,此時應多為自願。 曹操對司馬懿等世族子弟採強迫加入其陣營,應出現在赤壁之戰後,此役曹操以多擊少竟致大 敗,在挫折之餘,心生疑慮,對不願投靠者採取強迫手段,是比較可能的。如司馬懿即在此時 被迫加入曹氏陣營。參見陳氏〈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鍾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後〉(收入氏著《金 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 年第一刷),頁 48-49。 10 陳寅恪在〈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鍾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後〉一文中指出:「魏晉統治者的社會 階級是不同的。不同處是:河內司馬氏為地方上的豪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譙縣曹氏則出身 於非儒家的寒族。魏、晉的興亡替嬗,不是司馬、曹兩姓的勝敗問題,而是儒家豪族與非儒家 的寒族的勝敗問題。」頁 47-54。早期尚有唐長孺〈魏晉才性論的政治意義〉(收入氏著《魏晉 南北朝史論叢》,北京:1955 年),頁 298-310;徐高阮〈山濤論〉《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四 十一本一分,1969 年 3 月,頁 87-125。近年在此基礎上有更多的學者投入此議題的研究,如 王曉毅,〈正始改制與高平陵政變〉,《中國史研究》一九九 0 年第四期,1990 年,頁 74-83、〈論 曹魏太和「浮華案」〉,《史學月刊》一九九六年第二期,1996 年,頁 17-25、〈司馬懿與曹魏政 治〉,頁 87-95。王永平,〈世族勢力之復興與曹睿顧命大臣之變易〉,《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 會科學版)》一九九八年第二期,1998 年,頁 58-62;〈曹爽、司馬懿之爭真相考論〉,《揚州大 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九年第三期,1999 年,頁 52-58。此外吳慧蓮〈曹魏的考 課法與魏晉革命〉《台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一期,1997 年 12 月,頁 59-78;郭熹微〈論魏晉禪 代〉《新史學》第八卷四期,1997 年 12 月,頁 35-78;有關於司馬懿在高平陵之役前後能得到 當朝士族的支持原因,過去研究成果已多,有從儒家與法家、儒士與名士的對立、或從人事選 舉等來討論,參見劉顯叔,〈東漢魏晉的清流士大夫與儒學大族〉,《簡牘學報》第五期,1977 年 1 月,頁 213-244、〈論魏末政爭中的黨派分際〉,《史學彙刊》第九期,1978 年 10 月,頁 17-46; 吳慧蓮,〈曹魏的考課法與魏晉革命〉,《臺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一期,1997 年 12 月,頁 59-78。 從人事選舉層面來談的尚有葭森健介〈魏晉革命前夜の政界-曹爽政權と州大中設置問題〉、 〈六朝貴族制形成期の吏部官僚-漢魏革命から魏晉革命に至る政治動向と吏部人事〉(收入 《中國中世史研究》續篇,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1995,12 月)。

(5)

貳、司馬懿前期

如前所述,建安六年(201),司馬懿假借風痹不能起居,委婉的回絕曹操的 辟任。司馬懿之所以拒絕加入曹氏陣營,應與當時代大環境孕育的士大夫羣體自 覺意識有關。東漢末年的士大夫,在與宦官外戚勢力激烈的鬥爭過程中,所逐漸 發展出的羣體之自覺,瀰漫當時代,李膺、陳蕃等人的風操,成為人人所欲效法 的對象。11司馬懿生長在這個時代,不免受到這種環境的影響。司馬懿與東漢末 年的士人一樣,在羣雄並起的時代中,欲投效一位明君以求發展,以宦者養子之 後的曹操,當然不會是司馬懿心目中理想的明君。 建安十三年(208)司馬懿為曹操所逼,進入丞相府。至建安十八年(213) 曹操建立魏國,改司馬懿出任太子中庶子,成為輔佐太子的重要人物之一。在這 期間,曹操並非完全信任司馬懿。眼見曹丕與司馬懿的接近,曹操在臨死之前, 曾告誡曹丕:「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12並未將司馬懿列入輔佐大臣 中。 曹操對司馬懿的猜疑其來有自。自始司馬懿三番兩次不願應曹氏之請出仕, 已讓曹操有所疑慮。繼而在建安十三年至二十四年(208-219)曹操過世前的十 餘年間,曹操將司馬懿放置於丞相府,司馬懿常有些建議顯示司馬懿對政治的視 野,雖然曹操未必採納,在過程中已可看出司馬懿的個性與企圖。 時間 事由 司馬懿建議 當時 官職 結果 建 安 二 十 年 三 月 從曹操討張魯 應趁征討張魯之勢,繼續進軍益 州。 主簿 曹 操 言 :「人苦 無 足,既得隴右,復 欲得蜀。」不從。 建 安 二 十四年 曹操討孫權,孫 權敗乞降。上表 稱 臣 , 陳 說 天 命。 懿以「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 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 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 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 主簿 魏國建。 建 安 二 十四年 魏國建,北方不 耕 者 近 二 十 餘 萬。 建議「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 守。」 軍司馬 曹操接受,於是「務 農 積 穀 , 國 用 豐 贍。」 建 安 二 十四年 以荊州刺史胡脩粗暴,南鄉太守 建議二人並不可居邊。 軍司馬 曹操沒有接受。及 蜀將關羽圍曹仁於 樊,于禁等七軍皆 11參見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收入氏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 出版公司,1980 年),頁 206-207。 12 司馬懿在三國時期處事態度的改變應是漸進的,而《晉書》〈宣帝紀〉中所載:「帝內忌而外寬, 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 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 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 魏武意遂安。及平公孫文懿,大行殺戮。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 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既而竟遷魏鼎云。」應為後代之觀歷史發展而衍生之情節。頁 20。

(6)

傅方驕奢。 沒,脩、方果降羽。 建 安 二 十四年 漢帝都許昌,魏 武以為近賊,欲 徙河北。 懿建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 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 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 之人大不安矣。」 軍司馬 曹操從之。 建 安 二 十四年 曹操欲徙荊州遺 黎及屯田在潁川 逼近南寇者。 懿建議「荊楚輕脫,易動難安。 關羽新破,諸為惡者藏竄觀望。 今徙其善者,既傷其意,將令去 者不敢復還。」 軍司馬 曹操從之。 資料來源:《晉書》卷一〈宣帝紀〉,頁 2-3。 由以上表列,可看出司馬懿在曹操時期逐漸展露的政治與軍事才華。由這些 建議及後來發展的結果來看,司馬懿是相當有權謀的,曹操在其中的體會應相當 深。所以當司馬懿與曹丕日漸親密,曹操提醒曹丕對司馬懿應有所注意。但此時 曹丕正與陳羣、吳質、朱鑠以及司馬懿為善,號曰四友。對曹操之言,無所回應。 整體來看,司馬懿在曹操死之前,對局勢的影響不大。 由史料的記載來看,司馬懿在曹丕、曹植世子嗣位之爭中,司馬懿站在曹丕 這一邊,但爬梳《三國志》,在曹丕與曹植爭嗣位的過程中,司馬懿並未成為鬥 爭中的重要角色。13這應與司馬懿手中握有的資源尚無法與這些人相較有關。這 也顯示司馬父祖輩的社會資源,尚不足以成為司馬懿的資源。或者可說是整個司 馬家族的發展,在建安年間對政權尚未能構成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曹操死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二月,曹丕即魏王位,重新任命朝中三公, 以太中大夫賈詡為太尉,御史大夫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司馬懿在此時 也加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由此可知,在曹丕初期,司馬懿與曹丕關係雖密 切,但對曹丕而言,司馬懿尚不是其政治上最重要的搭擋。 不久,曹丕自立為帝,遷司馬懿為尚書。頃之,再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 國鄉侯。黃初二年(221)再遷侍中、尚書右僕射。14由司馬懿在曹丕即位之初 的遷轉,可以看出曹丕對他的信任與重用,不過仍未成為最重要的人物。但二人 的關係,隨時間推衍,逐漸加溫。至黃初五年(224)曹丕在穩定北方局面後, 進行一次南巡。司馬懿在這場南巡中,擔任鎮守許昌的任務。南巡結束後,魏文 帝再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黃初六年(225)魏文帝大興舟師伐孫吳。再次命司馬懿留守,「內鎮百姓,外供 軍資」。15史籍中並未記載司馬懿對魏文帝的這項安排有何意見?但終文帝世, 司馬懿主要的工作為駐防許昌。在朝廷上未如陳羣、賈詡、華歆等人參與核心朝 13參見《三國志》卷三〈明帝紀〉,頁 100,裴松之註引《魏氏春秋》、卷五〈后妃.武宣卞皇后 傳〉,頁 156、卷十〈賈詡傳〉,頁 331、卷十二〈崔琰傳〉,頁 368-369、〈毛玠傳〉,頁 375、〈邢 顒傳〉,頁 382、卷十九〈陳思王曹植傳〉,頁 557-561、卷二十二〈桓階傳〉,頁 632。 14《晉書》卷一〈宣帝紀〉,頁 4。 15同上註。

(7)

政運作,在對外用兵上,也未實際操兵上陣。 在鎮守許昌的同時,司馬懿對中央政治中心的發展相當關心,一方面也努力 經營與中央朝臣的關係。這可由黃初六年(225)魏文帝臨死前,司馬懿終於與 曹真、陳羣、曹休一起成為顧命輔政大臣看出。由後來的發展來看,曹丕死,魏 明帝即位,司馬懿成為輔政大臣這個轉折,對司馬懿仕途的發展是非常關鍵的。 曹丕在位的六年間,司馬懿的地位雖然日漸重要,但總不是權力核心中之人 物。至明帝即位後,司馬懿雖成為輔政大臣,但在黃初七年(226)十二月,朝 中人士再次重組人事佈局時,司馬懿照例未成為三公,16但由撫軍大將軍升任為 驃騎大將軍。明帝開始讓司馬懿在軍事上有所發揮。17黃初七年八月,孫吳寇襄 陽,魏明帝即派司馬懿率兵討之。自此終明帝世,司馬懿將主力發展放在軍事上。 魏明帝時期司馬懿的主要軍事行動 時間 事由 結果 黃初七年八月 孫吳寇襄陽 撫軍大將軍司馬懿討破之 太和元年十二月 新城太守孟達反 驃騎將軍司馬懿平定之。 太和四年七月 詔大司馬曹真、大將軍司 馬宣王伐蜀。 太和五年三月 諸葛亮寇天水 詔大將軍司馬懿拒之。亮 退兵。 青龍元年九月 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 姿職等叛。 司 馬 懿 遣 將 軍 胡 遵 等 追 討,破降之。 青龍二年四月 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 司馬懿率軍拒之。會諸葛 亮卒。蜀兵退。 青龍三年 蜀將馬岱入寇,司馬懿派 遣牛金將軍出擊。 司馬懿獲勝。 景初二年正月 詔 太 尉 司 馬 懿 率 眾 討 遼 東。 大破遼東。 資料來源:《三國志》卷三〈明帝紀〉,頁 92-113。 尤其在太和五年(231),蜀漢連年犯邊,魏明帝將守邊任務託付給司馬懿, 18以懿為都督雍、梁二州軍事,屯長安。司馬懿有效地防守了西防,蜀軍在幾次 16(黃初七年)十二月,以太尉鍾繇為太傅,征東大將軍曹休為大司馬,中軍大將軍曹真為大將 軍,司徒華歆為太尉,司空王朗為司徒,鎮軍大將軍陳羣為司空,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為驃騎 大將軍。《三國志》卷三〈明帝紀〉,頁 92。 17離開中央向外發展,究竟是魏明帝屬意,亦或是司馬懿對黃初七年的人事安排有所不滿而自請 出調,史書中並未明載,但由往後司馬懿的發展,藉由地方軍事行動逐漸將軍權掌握在手中, 這或許是魏明帝當初所未能想到的。 18輔政大臣中的曹休與曹真,分別死於太和二年與太和五年。這兩位曹魏宗室去世之後,司馬懿 的地位更加穩固。參見楊耀坤〈有關司馬氏政變的幾個問題〉,《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一九八五年第三期,1985 年,頁 91。

(8)

的北伐中,皆無功而返。19至青龍二年(234)諸葛亮逝世,蜀軍撤回漢中,司 馬懿也奉詔班師長安。青龍三年(235)正月,司馬懿以功進位太尉,聲望日隆 得到魏明帝更深的信任。20 在南伐西討中,司馬懿快速地累積政治的資本以及軍事力量。在景初二年 (238)伐遼東一役中,眾臣皆曰不可行,而魏明帝對司馬懿充分的授權與信任: 初,帝議遣宣王討淵,發卒四萬人。議臣皆以為四萬兵多,役費難供。 帝曰:「四千里征伐,雖云用奇,亦當任力,不當稍計役費。」遂以 四萬人行。及宣王至遼東,霖雨不得時攻,羣臣或以為淵未可卒破, 宜詔宣王還。帝曰:「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21 結果: 丙寅,司馬宣王圍公孫淵於襄平,大破之,傳淵首于京都,海東諸郡 平。 遼東之役的獲勝,讓司馬懿掌握曹魏政權之路又跨前一步。 在遼東之役獲勝後不久,十二月,魏明帝病危,在選立輔政大臣過程中,又 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魏明帝曹叡原屬意由燕王曹宇為大將軍為輔政之首,與 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共同輔政。但 明帝寵臣中書監劉放與中書令孫資長久以來與秦朗等人不善,若由秦朗等人輔 政,在明帝死後,劉、孫等人必遭悲慘下場。為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在明帝尚 有一息時,說服明帝改以曹爽及司馬懿為輔政大臣。 帝氣微,……(劉放)乃突前見帝,垂泣曰:「陛下氣微,若有不諱, 將以天下付誰?」帝曰:「卿不聞用燕王耶?」(劉)放曰:「陛下忘 先帝詔敕,藩王不得輔政。且陛下方病,而曹肇、秦朗等便與才人侍 疾者言戲。燕王擁兵南面,不聽臣等入,此即豎刁、趙高也。今皇太 子幼弱,未能統政,外有彊暴之寇,內有勞怨之民,陛下不遠慮存亡, 而近係恩舊。委祖宗之業,付二三凡士,寢疾數日,外內壅隔,社稷 危殆,而己不知,此臣等所以痛心也。」帝得放言,大怒曰:「誰可 任者?」放、資乃舉爽代宇,又白「宜詔司馬宣王使相參」,帝從之。 放、資出,曹肇入,泣涕固諫,帝使肇敕停。肇出戶,放、資趨而往, 復說止帝,帝又從其言。放曰:「宜為手詔。」帝曰:「我困篤,不能。」 19《晉書》卷一〈宣帝紀〉,頁 6-9。 20《三國志》卷三〈明帝紀〉,頁 104。 21同上註,頁 113。

(9)

放即上牀,執帝手強作之,遂齎出,大言曰:「有詔免燕王宇等官, 不得停省中。」於是宇、肇、獻、朗相與泣而歸第。22 由這一段爭奪輔政權的過程中,司馬懿能人不在中央,還能成為勝利者,可看出 司馬懿在政治上與劉放、孫資的結合程度。在此之前,燕王曹宇也深懼司馬懿會 成為其擔任首輔的障礙,曾建議魏明帝以關中事重,派司馬懿由遼東返回時,由 其家鄉河內直接至關中述職,詔書也傳至司馬懿手中。23但就在司馬懿行經白屋 時,收到一份由明帝手筆的詔書,要司馬懿立即回京。此後三日之內,「詔書五 至」。司馬懿知宮中有變,馳車入京。在最後一刻由明帝親自指派與曹爽成為顧 命之臣,輔佐年僅八歲的太子齊王曹芳。24司馬懿終於脫穎而出,在政治上將走 出一個新的局面。這一年司馬懿六十一歲。

參、正始以後的司馬懿

景初三年(239)正月,就在司馬懿趕到洛陽的這一天,魏明帝冊立齊王芳 為皇太子,以曹爽與司馬懿為輔政大臣後,旋即逝世,齊王芳即位為皇帝。尊明 帝郭皇后為皇太后。大將軍曹爽與太尉司馬懿均加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 錄尚書事,各統兵三千人,共執朝政,更直殿中。雙方各自較勁,如直接負責保 護皇帝之禁軍,也分別由曹爽的弟弟曹羲擔任中領軍,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擔任 中護軍。25司馬懿曾與曹爽之父曹真共事,論輩份曹爽為晚輩,在輔政之初,曹 爽也尊司馬懿為長,「每事諮詢,不敢自專」。但因曹爽手中握有權力,加上年輕, 圍攏於身邊的名士友人,在曹爽執政後,漸脫穎而出,每每左右朝政。在不到一 年的時間,曹爽利用了皇太后明升暗降司馬懿,景初三年十二月太后下詔:「太 尉體道正直,盡忠三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昔周成 建保傅之官,近漢顯宗崇寵鄧禹,所以優隆雋乂,必有尊也。其以太尉為太傅, 持節統兵都督諸軍事如故。」轉任司馬懿為太傅。26 轉任太傅的司馬懿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加上與其共拼天下的前代遺臣大致 凋零,27司馬懿選擇不與爭鋒。此後至正始十年(249)高平陵之役發動前,司 22 同上註,頁 113-114。 23 從《魏略》的記載來推測,可能是司馬懿在收到發佈至關中述職的詔書後,曾與劉放、孫資有 所聯繫,孫、劉積極向明帝建議更換輔政大臣或與司馬懿有關。同上註,頁 114,裴松之註引 《魏略》。 24 《晉書》卷一〈宣帝紀〉,頁 13。 25 同上註,頁 15。 26 在曹爽與司馬懿爭權的過程中,曹爽除了將司馬懿引出為太傅外,曹爽及支持者還以變法來架 空司馬懿的政治權力;但要到正始五年後,二者之間衝突才逐漸白熱化。參見盧建榮〈魏晉之 際的變法派及其敵對者〉,《食貨復刊》第十卷七期,1980 年 10 月,頁 273-279;王永平,〈世 族勢力之復興與曹睿顧命大臣之變易〉,頁 59-62、〈曹爽、司馬懿之爭真相考論〉,頁 52-58。 27《三國志》卷四〈少帝紀〉,頁 120。

(10)

馬懿與政局之間保持相當距離。但即使如此,二者之間的衝突仍是不斷出現。首 先在正始二年(241)五月,孫吳將領朱然率軍圍襄陽樊城,司馬懿自請出兵討 伐,但在朝廷上反對者眾。司馬懿獨排眾議,於六月發兵,結果迫使朱然退兵, 28「斬獲萬餘人,收其舟船軍資而還。」齊王芳遣侍中常侍慰勞司馬懿軍于宛。 七月,增封司馬懿「食郾、臨潁,并前四縣,邑萬戶,子弟十一人皆為列侯。」 29司馬懿的功勳在此役之後更盛。正始三年(242),吳諸葛恪屯皖,邊鄙苦之, 司馬懿建議發兵攻之,但大臣多表示反對,至四年(243)九月,懿仍發兵攻之。 結果諸葛恪「焚燒積聚,棄城而遁。」司馬懿並在宛縣邊境「大興屯守,廣開淮 陽、百尺二渠,又修諸陂於潁之南北,萬餘頃。」此後「淮北倉庾相望,壽陽至 於京師。」30 對於曹爽一黨而言,本欲架空司馬懿權力,但司馬懿相繼的伐吳獲勝,反使 得司馬懿功勳日盛。為扳回一城,尚書鄧颺、李勝慫恿曹爽出兵伐蜀。司馬懿再 三勸阻而不聽,曹爽率軍於正始五年(244)至長安,發兵六、七萬人從駱谷入, 結果無功而返。 (鄧)颺等欲令爽立威名於天下,勸使伐蜀,爽從其言,宣王止之不 能禁。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長安,大發卒六七萬人,從駱谷入。是時, 關中及氐、羌轉輸不能供,牛馬騾驢多死,民夷號泣道路。入谷行數 百里,賊因山為固,兵不得進。爽參軍楊偉為爽陳形勢,宜急還,不 然將敗。31 司馬宣王謂夏侯玄曰:「春秋責大德重,昔武皇帝再入漢中,幾至大 敗,君所知也。今興平路勢至險,蜀已先據;若進不獲戰,退見徼絕, 覆軍必矣。將何以任其責!」玄懼,言於爽,引軍退。費禕進兵據三 嶺以截爽,爽爭嶮苦戰,僅乃得過。所發牛馬運轉者,死失略盡,羌、 胡怨嘆,而關右悉虛耗矣。32 無功而回的曹爽,對司馬懿的防備更為強烈。正始六年(245)八月,曹爽下令 毀掉中壘中間營,將屬軍歸給其弟中領軍曹羲。司馬懿以其為先帝所設置的舊制 度,而強烈反對。33至正始七年(246)正月,孫吳來襲,司馬懿與曹爽衝突再 起: 28同上註,頁 121,裴松之註引干寶《晉紀》。 29《晉書》卷一〈宣帝紀〉,頁 13。 30同上註,頁 15。 31《三國志》卷九〈曹真附曹爽傳〉,頁 283。 32同上註,頁 284,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 33《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中領軍將軍,魏官也。漢建安四年,魏武丞相府自置,及拔漢 中,以曹休為中領軍。文帝踐阼,始置領軍將軍,以曹休為之,主五校、中壘、武衛等三營。」 頁 740;另見《晉書》卷一〈宣帝紀〉,頁 15。

(11)

七年春正月,吳寇柤中,夷夏萬餘家避寇北渡沔。帝以沔南近賊,若 百姓奔還,必復致寇,宜權留之。曹爽曰:「今不能修守沔南而留百 姓,非長策也。」帝曰:「不然。凡物致之安地則安,危地則危。故 兵書曰『成敗,形也;安危,勢也』。形勢,御之要,不可以不審。 設令賊以二萬人斷沔水,三萬人與沔南諸軍相持,萬人陸梁柤中,將 何以救之?」爽不從,卒令還南。賊果襲破柤中,所失萬計。34 一次次的挫敗,讓曹爽顏面盡失,而司馬懿的聲望也日漸高昇。為有效控制朝權, 曹爽用何晏、鄧颺、丁謐等人之謀,遷郭太后於永寧宮,專擅朝政,「兄弟并典 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司馬懿眼見局面越來越亂,於是在正始八年(247) 五月「稱疾不與政事」。正始九年(248)冬天,曹爽徒黨李勝奉派荊州刺史,向 司馬懿請辭時,司馬懿故意「稱疾困篤,示以羸形」,李勝不察,回報曹爽,以 司馬懿不足為患,曹爽完全放鬆戒心。 司馬懿表面上退出朝政圈,但實際開始佈局反擊。結合反對或不滿曹爽亂政 的士大夫與郭太后。首先為劉放與孫資。劉放與孫資因將曹爽與司馬懿推上輔政 大臣位置,在正始元年(240)二月,分別加封左、右光祿大夫。在曹爽運作專 政而將司馬懿由太尉改封太傅之際,孫、劉二人倒向了曹爽,發佈太傅一職的詔 書即出自二人之手。由正始六年(245)曹爽再封「左光祿大夫劉放為驃騎將軍, 右光祿大夫孫資為衛將軍」來看,曹爽是以共創權力者看待之。但隨曹爽腹心日 漸掌權,劉放、孫資逐漸被排除權力核心之外。至正始九年(248)二月,劉放、 孫資上奏表明以年老遜位。這個時機相當特殊。尤其從以高平陵之役後,孫資再 度復出為侍中,領中書令來看,孫資等人應有參與整個司馬懿的政變行動,35 少也是站在支持的角度。此外衛臻、何曾等人,在正始九年亦辭官歸家,以等待 司馬懿的行動。36 司馬氏另外連結的對象為郭太后。郭太后為明帝皇后,是曹氏皇后中少見的 大族。37在曹魏初期,有鑑於東漢末年外戚干政的結果,在選擇皇后時多不選擇 世家大族出身者,曹丕甚且在黃初三年(222)九月下令:「夫婦人與政,亂之本 也。自今以後,羣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 之爵;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38這樣的祖訓,歷經兩世大致 維持,明帝在冊立郭夫人為皇后後,不久即過世,繼位的曹芳年僅八歲,尊郭皇 后為太后。曹爽遵循祖制,不讓郭太后涉入政治太深,二者在此間逐漸產生摩擦, 34同上註,頁 15-16。 35《三國志》卷十四〈劉放傳〉,頁 459-460。 36《晉書》卷四〈衛臻傳〉,頁 123、卷三十三〈何曾傳〉,頁 995。 37《三國志》卷五〈后妃.明元郭皇后傳〉,頁 168。 38《三國志》卷二〈文帝紀〉,頁 80。

(12)

39司馬懿掌握了曹爽與郭太后之間的矛盾,在政變中得到郭太后的支持。 正始十年(嘉平元年,249)正月甲午之日,司馬懿藉曹爽護從齊王芳至高 平明帝陵掃墓時,假借太后懿旨,調動軍隊,關閉城門,佔領武庫。分派高柔與 王觀接收曹爽與曹羲之軍隊。然後上奏以曹爽「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擬, 外專威權;破壞諸營,盡據禁兵,羣官要職,皆置所親;殿中宿衛,歷世舊人皆 復斥出,欲置新人以樹私計;根據槃互,縱恣日甚。外既如此,又以黃門張當為 都監,專共交關,看察至尊,侯伺神器,離間二宮,傷害骨肉」等罪狀,請朝廷 罷免曹爽兄弟之兵權,以列侯就第。最後曹爽束手就擒。在高平陵政變中,司馬 懿將十年來受曹爽徒黨的壓抑,憤怒般地報復出來,將與曹爽相連的人士,何晏、 鄧颺、丁謐、畢軌、李勝、桓範、張當等人,皆夷三族,殺戮殆盡。40 曹爽被拉下台後,已無人能與司馬懿抗衡,二月(嘉平元年),齊王芳以司 馬懿為丞相,增封潁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并前八縣,邑二萬戶,奏事 不名。41十二月,再加九賜之禮,朝會不拜。嘉平二年(250)司馬懿更在形式 上提高自己的位階,藉口「久疾不任朝請」,而讓齊王芳「每有大事,天子親幸 第以諮訪」。嘉平三年(251),齊王芳再「使兼大鴻臚、太僕庾嶷持節,策命帝 為相國,封安平郡公,孫及兄子各一人為列侯,前後食邑五萬戶,侯者十九人。」 司馬懿讓家族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嘉平元年,司馬懿已屆七十一歲的高齡。對此不易得來的權位,司馬懿不可 能輕易放手。所以對於反對的勢力,司馬懿皆採取嚴苛的鎮壓。高平陵之役後, 反對司馬懿的勢力,首先來自於太尉王凌與兗州刺史令狐愚,於嘉平三年(251) 正月,共謀以曹魏宗室楚王彪代替被司馬懿控制的齊王芳。司馬懿親自出征,王 凌等軍無力抵抗,結果王凌仰鴆而死。司馬懿收其餘黨,皆夷三族,並殺楚王曹 彪。這個事件也給司馬懿最好藉口,將曹魏宗室全部監禁於鄴城,「命有司監察, 不得交關」,控制曹氏再興的可能,42為其子司馬師接手控制曹魏政局去除一大 障礙。 司馬懿自二十一歲進入仕途至逝世,共計五十餘年。在一次次的艱險權力鬥 爭中,司馬懿的兇殘也跟著越發強烈。明帝以後,在每次的征伐中,司馬懿個性 上日漸顯露狠勇之一面,在每一次的戰勝中,對戰敗者皆進行屠殺,越後期越明 39參見郭熹微,〈論魏晉禪代〉,頁 55-56。 40《三國志》卷九〈曹真附曹爽傳〉,頁 288-293。曹爽之敗,除本身能力有限,以及其集團人物 多「不長於事功」外,還與不能重用宗室有關。正始四年曹冏眼見司馬懿之力量日大,建議曹 爽用宗室諸王以對抗之,但曹爽不能用。參見郭熹微〈論魏晉禪代〉,頁 53-56。另外,夷三族 在曹魏為「謀反大逆」的刑罰,《晉書.刑法志》載:「(曹魏時)至於謀反大逆,臨時捕之, 或汙瀦,或梟菹,夷其三族,不在律令,所以嚴絕惡跡也。」司馬懿以最嚴峻夷三族對付異己, 也可看出其奪權的堅決,此後司馬師、司馬昭也不斷以夷三族方式對待異己。另見張晉藩主編, 《中國法制通史》第三卷《魏晉南北朝》(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年),頁 55-56。 41《晉書》卷一〈宣帝紀〉,頁 18。 42同上註,頁 19。

(13)

顯。 時間 事由 處理方式 太和元年 孟達反 破城之日,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 青龍二年 與蜀漢積石之戰 敗諸葛亮軍,斬五百餘級。 青龍三年 蜀將馬岱入寇, 司馬懿派遣牛金 將軍出擊。 斬千餘級。 景平二年 伐遼東 公孫文懿「使所署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乞 降」,結果司馬懿不許,皆斬之。而破城之日,「男 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 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收戶 四萬,口三十餘萬。」 資料來源:《晉書》卷一〈宣帝紀〉,頁 6-12。 這樣的兇殘屠殺,在高平陵之役中達到高峰,《晉書.宣帝紀》載:「誅曹爽 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43 司馬懿在五十餘年間,由文學掾一路攀爬到權力的顛峰,有自己的努力,也 更有外在條件的配合。到人生的尾端,司馬懿最初的儒家治國理想不一定消除, 但加上了更多對處理現實政治權力的妥協與殘酷,這樣的妥協與改變,可由一段 司馬懿與司馬師對石苞才德的討論史料中看出: 宣帝聞苞好色薄行,以讓景帝,帝答曰:「苞雖細行不足,而有經國 才略,夫貞廉之士,未必能經濟世務,是以齊桓忘管仲之奢僭,而錄 其匡合之大謀;漢高捨陳平之污行,而取其六奇之妙算。苞雖未可以 上儔二子,亦今日之選也。」意乃釋。44 司馬懿從不願應曹操辟任到積極參與曹氏太子爭奪戰,繼而奮力且無情地出 擊政敵,以奪取權力。這中間的轉變歷程,除了司馬懿自己在進入政治圈後,感 受到的政治權力魅力之外,也應與當時延續漢末以來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 已逐漸消失,在亂世之中,取而代之的是個人精神生活之領域逐步的擴大過程有 關。45 往後繼位的司馬師與司馬昭,這樣的發展更為明顯,這也使得許多原來從維 護儒家文化而支持司馬氏的士大夫或曹魏官僚,有了不滿或失望的情緒。司馬懿 於嘉平三年(251)八月,以七十三歲高齡逝世。由其一死,司馬師順利以衛將 43同上註,頁 20。 44《晉書》卷三十三〈石苞傳〉,頁 1001。 45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頁 294-296。

(14)

軍升任為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掌握朝政來看,司馬氏及其集團已完全控制了 曹魏朝廷。

肆、司馬師執政時期

司馬懿一死,所有的權力轉移至長子司馬師之手。司馬師在當時代人口中的 評價相當不錯: (司馬師)雅有風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譽,與夏侯玄、何晏齊名。 晏常稱曰:「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46 司馬師在三十歲左右(景初年間)開始在仕途中發展,「拜散騎常侍,累遷中護 軍。為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逐漸成為司馬懿的左右手。為培養司 馬氏本身的力量,司馬懿讓司馬師在地方上「陰養死士三千」。整個誅殺曹爽的 行動,由司馬師協助完成,也讓司馬懿對他的表現相當滿意。 宣帝(司馬懿)之將誅曹爽,深謀祕策,獨與帝(司馬師)潛畫,文 帝(司馬昭)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 而文帝不能安席。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 子竟可也。」 高平陵之役後,司馬師以功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戶,遷衛將軍。嘉平四年(252) 正月,再遷大將軍,加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司馬懿死於嘉平 三年(251)八月,雖然在長久佈局之下,司馬師順利接掌輔政大權,但此時與 司馬懿殺戮曹爽餘黨之餘波未平,司馬師是否有能力控制全局,是一大的挑戰。 司馬師施放許多善意來安定局面: (司馬師)命百官舉賢才,明少長,卹窮獨,理廢滯。諸葛誕、毌丘 儉、王昶、陳泰、胡遵都督四方,王基、州泰、鄧艾、石苞典州郡, 盧毓、李豐掌選舉,傅嘏、虞松參計謀,鍾會、夏侯玄、王肅、陳本、 孟康、趙酆、張緝預朝議,四海傾注,朝野肅然。47 或許是為了想有表現以及轉移對其掌權的疑慮,司馬師在嘉平四年(252)十一 月,急切地派遣王昶、胡遵與毋丘儉興兵伐吳。結果為孫吳大將軍諸葛恪所敗。 46《晉書》卷二〈景帝紀〉,頁 25。 47同上註,頁 26。

(15)

戰敗之後,朝議追究責任歸屬,司馬師將所有責任扛下。 朝議欲貶黜諸將,景王曰:「我不聽公休,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 將何罪?」悉原之。時司馬文王為監軍,統諸軍,唯削文王爵而已。 48 同年,西北胡族蠢動,雍州刺史陳泰建議「合并州之力共討胡」,司馬師同意, 但在軍隊未集結之前,雁門、新興兩郡兵民,以為將有遠征之役而反叛,司馬師 立刻停止徵軍。49嘉平五年(253)五月,孫吳大將諸葛恪再出兵圍新城,在司 馬師之策畫下以「高壘以弊之。相持數月,恪攻城力屈,死傷太半」,最後大破 諸葛恪之軍,斬首萬餘級。50 司馬師的這一切作為,總是希望能得到曹魏朝臣的認同。但就在司馬師還沈 醉在伐吳的勝利中,正元元年(254)正月,中書令李豐與皇后父光祿大夫張緝 等人與齊王芳聯合,共謀廢司馬師,欲以太常夏侯玄代之。事發,司馬師非常憤 怒,因為司馬師一直非常看重李豐,在憤怒之餘,遣勇士以刀鐶築殺李豐,並將 所有相關人士送交廷尉,皆夷三族。51 這次事件對司馬氏與曹魏政權的關係的發展有密切影響。在此之前,無論司 馬懿或司馬師,對曹魏君主或朝臣仍有一些顧忌,在處理事務上,也仍然以輔政 大臣自居,表面上尚不敢造次。經此事件,司馬師也意識到,無論他們如何表達 善意,也不會得到效忠曹魏人士的信任,於是赤裸裸的取代曹魏政權的行動就此 展開。 首先,司馬師在三月先廢了參與政變的張皇后。九月,結合郭太后共謀廢齊 王芳。當司馬師拿著太后罷廢皇帝詔書於公卿中朝大臣會議中討論時,「羣臣失 色」,但大勢已去,也只能說「今日之事,亦唯公命」而已。52於是「使者持節 送衛,迎齊王宮於河內重門,制度皆如藩國之禮。」齊王芳結束其十三年的傀儡 皇帝生涯。53 如前所述,司馬懿自開始與郭太后之間的合作即相當密切,54有郭太后的助 力,司馬懿順利發動政變,拔掉曹爽一派之勢力。司馬師執政後,透過婚姻關係, 緊密聯繫了郭氏與司馬氏之間的合作關係。於是在司馬師廢齊王芳過程中,也得 48《三國志》卷四〈少帝紀〉,頁 125,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 49鄧艾上言:「聞劉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為二國,以分其勢。去卑功顯前朝,而子不繼業,宜 加其子顯號,使居鴈門。離國弱寇,追錄舊勳,此御邊長計也。」司馬師皆接受。《三國志》 卷二十八〈鄧艾傳〉,頁 776。 50《三國志》卷四〈少帝紀〉,頁 125,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 51《三國志》卷九〈夏侯尚附夏侯玄傳〉,頁 299。 52《三國志》卷四〈少帝紀〉,頁 129,裴松之註引《魏書》。 53同上註,頁 128。 54參見王曉毅,〈司馬懿與曹魏政治〉,頁 92;郭熹微,〈論魏晉禪代〉,頁 60。

(16)

力於郭太后的支持。郭太后之所以支持司馬師廢齊王芳,可能與不滿齊王芳未先 告知廢司馬師的行動有關,並不一定是肯定司馬師的作為。55自齊王芳上台後, 郭太后也充分展現其對政權的關懷。56而齊王芳被廢後,最重要的權力鬥爭出現 在新皇帝的選任上,誰能掌握新皇帝,誰就能掌握較多的權力,司馬師與郭太后 各有支持者。太后欲立高貴鄉公曹髦,而司馬師欲立彭城王曹據。由二者交鋒的 過程,可看出因太后手中握有皇帝印璽,司馬師不得不妥協的局面。 王(齊王芳)出後,景王(司馬師)又使使者請璽綬。太后曰:「彭 城王,我之季叔也,今來立,我當何之!且明皇帝當絕嗣乎?吾以為 高貴鄉公者,文皇帝之長孫,明皇帝之弟子,於禮,小宗有後大宗之 義,其詳議之。」景王乃更召羣臣,以皇太后令示之,乃定迎高貴鄉 公。是時太常已發二日,待璽綬於溫。事定,又請璽綬。太后令曰: 「我見高貴鄉公,小時識之,明日我自欲以璽綬手授之。」57 由於所立非由己出,司馬師對新上任的十五歲小皇帝相當不尊重。雖然曹髦 甫即位,即「減乘輿服御,後宮用度,及罷尚方御府百工技巧靡麗無益之物」、「遣 侍中持節分適四方,觀風俗,勞士民,察冤枉失職者」,58一心想表現一位好皇 帝應有的形象。另也加封司馬師「假大將軍黃鉞,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劍履上 殿」,但司馬師仍以「天子受璽惰,舉趾高」為由,不斷地「訓示」曹髦。59 也使得君臣二者的關係甫一開始,就出現緊張的局面。 司馬師罷廢齊王芳,以及對新皇帝曹髦上台後的不恭,引起許多曹魏大臣的 憂懼與不滿,尤其與司馬氏所處理過的反叛事件有關者,恐懼隨時會禍連自家。 如正始年間伐高句麗大勝的毋丘儉,因與夏侯玄及李豐等人來往密切,在李豐等 人以謀反被殺後,毋丘儉一直惶惶不可終日,深怕災禍連己。於是連結一直無法 有好發展的揚州刺史前將軍文欽,共謀廢執政司馬師。正元二年(255)二月, 兩人罪舉司馬師十一大罪狀,60率軍起兵佔據壽春城。這是司馬師執政中最危急 55 郭太后之所以未反對廢齊王芳,一種原因應為司馬師的強勢,另一原因可能與之前李豐結合齊 王芳與張皇后共謀廢司馬師之事,郭太后不能容忍被蒙在鼓中。另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司馬 懿的後期即與郭太后共同合作對付曹爽一派。自司馬師之後,也透過婚姻,緊密地聯繫了與郭 太后有關的親屬。《三國志》卷五〈后妃.文昭甄皇后傳〉,頁 164,裴松之註引《晉諸公贊》; 《晉書》卷二〈景帝紀〉,頁 27-28。 56 《三國志》卷五〈后妃.明元郭皇后傳〉,頁 168-169。 57 同上註,頁 130-131,裴松之註引《魏略》。 58 同上註,頁 132。 59 《晉書》卷二〈景帝紀〉,頁 28-29。 60 毋丘儉等人起兵反司馬師時,列舉了司馬師十一大罪狀,一、以盛年在職,無疾託病,坐擁彊 兵,無有臣禮。二、司馬懿造計取賊,多舂軍糧,克期有日。司馬師為大臣,當除國難,又為 人子,當卒父業。哀聲未絕而便罷息,為臣不忠,為子不孝。三、賊退過東關,坐自起眾,三 征同進,喪眾敗績。四、壽春之役,賞罰不公。五、殘殺李豐等人,實有無君之心。六、不顧

(17)

的狀況,內有與己不和的君王與不平的朝臣,外有動亂亟待處理。最後司馬師聽 從傅嘏與王肅的建議,親自出征。 正元二年春,毋丘儉、文欽作亂。或以司馬景王不宜自行,可遣太尉 (司馬)孚往,惟(傅)嘏及王肅勸之。景王遂行。以嘏守尚書僕射, 俱東。儉、欽破敗,嘏有謀焉。61 最後在沙陽一戰,大敗文欽之軍。文欽父子與手下退守項城,毋丘儉亦宵遁淮南, 後為安風津都尉追斬之,文欽奔吳,一場動亂告終。司馬師雖然化解了其政治生 涯中最危險的局面,但也在征戰中因眼疾復發,死於許昌。 初,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文)鴦之來攻也,驚而目出。懼六軍 之恐,蒙之以被,痛甚,齧被敗而左右莫知焉。閏月疾篤,使文帝總 統諸軍。辛亥,崩于許昌,時年四十八。62 司馬師之死對當時朝廷而言是一大震撼。對太后與高貴鄉公一派而言,去了 心腹之患,但對司馬氏一派而言,政權出現轉手之勢。兩方開始較勁。司馬師弟 弟司馬昭早在司馬師病篤之際,已由洛陽兼程趕至許昌,司馬師也明白宣示由司 馬昭「總統諸軍」。但在洛陽的曹髦在得到司馬師的死訊後,立刻下令司馬昭留 鎮許昌,而由傅嘏率六軍還洛陽,有意將司馬昭阻絕于京師之外。這是兩方對抗 的白熱化,任何一方稍微疏失,可能失了全局。當司馬昭困坐許昌時,幸賴傅嘏 與鍾會提出反擊之策,才讓司馬昭有機會再回到洛陽。 景王(司馬師)薨於許昌,文王(司馬昭)總統六軍,(鍾)會謀謨 帷幄。時中詔敕尚書傅嘏,以東南新定,權留衛將軍屯許昌為內外之 援,令嘏率諸軍還。會與嘏謀,使嘏表上,輒與衛將軍俱發,還到雒 大義,矯廢齊王曹芳。七、無罪而誅光祿大夫張緝,夷其妻子並及母后。八、陛下(高貴鄉公 曹髦)即阼,初不朝覲。陛下欲臨幸師舍以省其疾,復拒不通,不奉法度。九、領軍許允當為 鎮北,以廚錢給賜,而司馬師舉奏加辟,雖云流徙,道路餓殺,天下聞之,莫不哀傷。十、三 方之守,一朝闕廢,多選精兵,以自營衛,五營領兵,闕而不補,多載器杖,充聚本營。十一、 多休守兵,以占高第,以空虛四表,欲擅彊勢,以逞姦心,募取屯田,加其復賞,阻兵安忍, 壞亂舊法。合聚諸藩王公以著鄴,欲悉誅之。由這表書十條罪狀來看,毋丘儉等人自以站在曹 魏朝廷的角度,細數司馬師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表中還特別將司馬師與其他司馬氏人區隔, 指出在司馬師罷廢後,可以司馬昭為輔政大臣,司馬孚可為太保太傅,司馬望可為中領軍。這 也顯示司馬氏家族自司馬懿以來在政治圈中的努力,力量已不容忽視。《三國志》卷二十八〈毋 丘儉傳〉,頁 763-765。 61《三國志》卷二十一〈傅嘏傳〉,頁 627。 62《晉書》卷二〈景帝紀〉,頁 31。

(18)

水南屯住。63 司馬昭與傅嘏手中握有大軍,當曹髦知道司馬昭亦隨傅嘏回至洛陽時,已來不及 因應,在無奈的情況下只得接受。整場君臣對抗,由司馬昭一派獲得大勝。鍾會 以大功遷黃門侍郎,封東武亭侯,邑三百戶。64 正元二年(255)二月,高貴鄉公下詔以「衛將軍司馬文王為大將軍,錄尚 書事」,開啟司馬昭執政時期。

伍、司馬昭時代的來臨

司馬昭為司馬懿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景初二年(238)因齊王芳即帝位, 司馬懿出任大司馬,後改太傅,詔「以世子(司馬)師為散騎常侍,子弟三人為 列侯,四人為騎都尉」時,封為新城鄉侯。65正始年間,出任洛陽典農中郎將, 後轉散騎常侍。在司馬懿與司馬師當政的期間,司馬昭扮演了輔助的角色。長久 於外征伐,過程中也積累了司馬氏的力量。至司馬師最後東征,平毋丘儉、文欽 之亂時,司馬昭以中領軍,留守洛陽,與司馬師相呼應。 司馬師死後,司馬昭在太后、皇帝以及反對黨的阻擾下,還能順利回到洛陽, 也顯示了司馬黨羽在朝廷的力量。高貴鄉公為了示好,在司馬昭回到洛陽後,立 刻進封司馬昭「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政,劍履上殿。」 甘露元年(256)正月,再「加大都督,奏事不名」。六月,又進封高都公,地 方七百里,加之九錫,假斧鉞,進號大都督,劍履上殿。」八月,更加假黃鉞, 增封三縣,66以安撫司馬昭。 司馬昭甫執政,(正元二年)二月甲子,孫吳趁曹魏政局動盪之隙,派遣大 將孫峻率眾十萬至壽春,幸賴諸葛誕擊破之。八月,蜀漢大將軍姜維也率軍寇狄 道,雍州刺史王經與之戰於洮西,結果王經大敗。司馬昭再遣鄧艾以行安西將軍 與征西將軍陳泰力拒姜維,而後再以太尉司馬孚率軍為後援。最後才在九月,逼 退了姜維。甘露元年(256)七月,鄧艾大破姜維於上邽。67在平東、西方之亂 的同時,司馬昭也開始佈署朝廷人事,將親司馬氏之人士逐一安排至重要位置。 63 《三國志》卷二十八〈鍾會傳〉,頁 785。 64 同上註。 65 〈宣帝紀〉載,當封賞發佈,司馬懿「固讓子弟官不受」,但以〈文帝紀〉的記載來看,司馬 懿最後還是接受的。《晉書》卷一〈宣帝紀〉,頁 13、卷二〈文帝紀〉,頁 32。 66《晉書》卷二〈文帝紀〉,頁 33。 67《三國志》卷四〈少帝紀.高貴鄉公〉,頁 133、139。

(19)

八月,以「太尉司馬孚為太傅。九月,以司徒高柔為太尉。十月,以司空鄭沖為 司徒,尚書左僕射盧毓為司空」。68 司馬昭在中朝大舉任用親信的同時,也瞭解自己初掌權,於是對親魏的勢力 多加安撫。但司馬昭最大的困境是,在其父兄時代,為打擊異己,殘殺了許多朝 廷菁英份子,從高平陵之役到最近的毋丘儉、文欽之亂中,接二連三的族誅,讓 非親司馬氏的朝臣,相當恐懼,尤其是手上較有權力的人,更為恐慌。所以從司 馬師到司馬昭即使司馬氏善意出盡,也難讓人信服。諸葛誕就是其中之一。諸葛 誕自司馬懿時代已在軍事上展現能力,至司馬師時,諸葛誕在平毋丘儉、文欽之 亂中立了大功。司馬昭即位後,為了安撫之,以諸葛誕為「鎮東大將軍、儀同三 司、都督揚州。」後又進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戶,再轉為征東大將軍。69由於 諸葛誕過去與反對黨如夏侯玄、李豐等人為至親好友,眼見一次次的誅殺異己行 動,讓諸葛誕懼不自安。而司馬昭執政後的加封動作,反讓諸葛誕越生疑懼。為 自保計,於是在淮南地方,「傾帑藏振施以結眾心,厚養親附及揚州輕俠者數千 人為死士」。70 諸葛誕在多次受封後,並未明顯地表達對司馬昭的支持,這也引起了司馬昭 的疑慮。此時賈充建議,以司馬昭初秉朝政,「宜遣參佐慰勞四征」,其實也是進 一步的觀察這些將軍在地方上的動態。司馬昭即遣賈充至壽春慰勞諸葛誕。賈充 回朝後,以諸葛誕在揚州,「有威名,民望所歸」,建議司馬昭徵調諸葛誕回朝廷, 避免其繼續在地方上擴大勢力。71 甘露元年(256)冬天,孫吳兵力又向邊境集結,諸葛誕上書請中央撥十萬 軍守壽春,並請求允許於臨淮水處築城以待吳軍。對諸葛誕這樣的請求與動作, 讓司馬師一派更加疑懼,於是不但沒有同意諸葛誕的請求,反在甘露二年(257) 五月,徵諸葛誕為司空。諸葛誕接獲詔書,在恐懼中遂反。72 諸葛誕起兵後,連結孫吳,在朝廷引起很大震撼。司馬昭為免腹背受敵,於 七月挾持了天子與皇太后出征,「徵兵青、徐、荊、豫,分取關中遊軍」,共計二 十六萬大軍,臨淮討諸葛誕。至甘露三年(258)二月,曹魏大軍攻下壽春城, 諸葛誕被殺,並夷其三族。73 伐諸葛誕之勝利,讓司馬昭的地位更加穩固。五月,高貴鄉公再以并州之太 68同上註,頁 139。 69《三國志》卷二十八〈諸葛誕傳〉,頁 770。 70同上註。 71《魏末傳》載:「賈充與誕相見,談說時事,因謂誕曰:『洛中諸賢,皆願禪代,君所知也。君 以為云何?』誕厲色曰:『卿非賈豫州子?世受魏恩,如何負國,欲以魏室輸人乎?非吾所忍 聞。若洛中有難,吾當死之。』充默然。」裴松之以為《魏末傳》所載「率皆鄙陋」。實際情 況應非如此。但司馬昭欲取魏而代之的意圖,在親司馬氏黨羽的運作下,事實上是愈來愈明顯, 這也是親曹魏一派人士,所不能接受的。同上註,裴松之註引《魏末傳》,頁 771。 72《三國志》卷二十八〈諸葛誕傳〉,頁 770。 73同上註。

(20)

原、上黨、西河、樂平、新興、雁門,司州之河東、平陽等八郡,地方七百里賜 予司馬昭,並封昭為晉公,加九錫,進位相國,並於晉國置官司。在一番推讓後, 再加賜「增邑萬戶,食三縣,諸子之無爵者皆封列侯」。74至此,已無任何一家 一姓的地位能超越司馬氏。 如前所述,在齊王芳罷黜後,為立新皇帝,司馬師曾與郭皇太后有所爭執, 而因太后手上握有帝璽,最後司馬師妥協,於是高貴鄉公當上皇帝。司馬師死後, 大權落入司馬昭之手,高貴鄉公與司馬昭之間的戒心,並未消除,二者之間的猜 忌,隨著司馬昭權力的日漸擴大,而更加深化。甘露五年(260)四月,高貴鄉 公迫於司馬昭集團的壓力,再進司馬昭為「相國,封晉公,加九賜」,司馬昭代 魏之勢,已是不揭自明。面對這樣的逼迫,高貴鄉公在忍無可忍之餘,終於決定 正面對抗司馬昭的勢力。75當高貴鄉公將計畫告知身邊最親信的侍中王沈、尚書 王經、散騎常侍王業等人,結果不只得到「沒有機會」的回應,甚至最後出賣曹 髦的就是這些人,這也顯示了司馬昭的勢力已是盤根錯節,甚且連曹魏皇帝也撼 動不了了。 其實對司馬昭而言,高貴鄉公不主動起兵對抗,司馬昭也不會讓高貴鄉公在 位多久。此乃因高貴鄉公,本身有自己的看法,自即位後,以儒學為治國大要, 吸引了不少朝臣的尊敬與效忠。76對於這種情況,司馬昭一派時時刻刻秘密監視 著,當石苞要自京師回任所之前,向高貴鄉公辭行,君臣二人相談甚久,離開後 司馬昭立即召見石苞,而石苞的對高貴鄉公的推崇,也讓司馬昭不安: 《世語》曰:「初,青龍中,石苞鬻鐵於長安,得見司馬宣王,宣王 知焉。後擢為尚書郎,歷青州刺史、鎮東將軍。甘露中入朝,當還, 辭高貴鄉公,留中盡日。文王遣人要令過。文王問苞:「何淹留也?」 苞曰:「非常人也。」。77 甘露五年五月,高貴鄉公終於展開清除權臣之行動,《漢晉春秋》載: 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 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 自出討之。」王經曰:「昔魯昭公不忍季氏,敗走失國,為天下笑。 今權在其門,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為之致死,不顧逆順之理,非一 日也。且宿衛空闕,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資用,而一旦如此,無乃欲 除疾而更深之邪!禍殆不測,宜見重詳。」帝乃出懷中版令投地,曰: 74《晉書》卷二〈文帝紀〉,頁 35。 75《三國志》卷四〈少帝紀.高貴鄉公〉,頁 144,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 76同上註,頁 136-139。 77同上註,頁 147。

(21)

「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所懼?況不必死邪!」於是入白太后,沈、 業奔走告文王,文王為之備。帝遂帥僮僕數百,鼓譟而出。文王弟屯 騎校尉鈾入,遇帝 於東止車門,左右呵之,釉奔走。中護軍賈充又 逆帝戰於南闕下,帝自用劍。眾欲退,太子舍人成濟問充曰:「事急 矣。當云何?」充曰:「畜養汝等,正謂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 濟即前刺帝,刃出於背。78 五月已丑日,高貴鄉公被殺於宮闕中,享年二十歲。郭太后眼見大勢已去,為了 避免事件波及自己,立即下詔以「此兒(指高貴鄉公)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 大禍,重令吾悼心不可言。昔漢昌邑王以罪廢為庶人,此兒亦宜以民禮葬之,當 令內外咸知此兒所行。」將整個事件責任,由高貴鄉公一人擔起,也避免再一次 的宮廷殺戮。79 就當高貴鄉公被殺,太后廢之為庶人時,司馬昭等人或為平息眾口,上言請 依王禮葬高貴鄉公: 太傅(司馬)孚、大將軍(司馬昭)文王、太尉(高)柔、司徒(鄭) 沖稽首言:「伏見中令,故高貴鄉公悖逆不道,自陷大禍,依漢昌邑 王罪廢故事,以民禮葬。臣等備位,不能匡救禍亂,式遏姦逆,奉令 震悚,肝心悼慄。春秋之義,王者無外,而書『襄王出居于鄭』,不 能事母,故絕之于位也。今高貴鄉公肆行不軌,幾危社稷,自取傾覆, 人神所絕,葬以民禮,誠當舊典。然臣等伏惟殿下仁慈過隆,雖存大 義,猶垂哀矜,臣等之心實有不忍,以為可加恩以王禮葬之。」太后 從之。80 司馬昭一派的動作雖欲弭平異聲,但朝廷中仍有許多人表達了不滿,如僕射 陳泰,在高貴鄉公被殺後,司馬昭召集羣僚以討論該如何善後。唯獨陳泰不參與, 司馬昭或許因為內心有虧,於是遣其舅荀顗造訪陳泰,並請陳泰表達意見,陳泰 一言直指「惟腰斬賈充,微以謝天下」。司馬昭在不可能殺掉最大功臣賈充之餘, 只能將事件所有罪過推給太子舍人成濟,最後成濟被夷三族,成為高貴鄉公的陪 葬者。81 高貴鄉公被殺,司馬昭建議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鄉公曹璜(奐)為帝。82曹 78 同上註,頁 144,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 79 同上註,頁 143-144。 80 同上註,頁 145。 81 《晉書》卷二〈文帝紀〉,頁 36-37。 82 由於曹璜之「璜」字,在當時為一普遍用字,在廷議後改「璜」為「奐」。《三國志》卷四〈少 帝紀.陳留王〉,頁 147。

(22)

奐於景元元年(260)六月,在「使持節行中護軍中壘將軍」司馬炎的護送下到 達洛陽,即位為皇帝。曹奐之立,完全掌握在司馬氏一派手中,充其量也僅是一 位傀儡皇帝,郭太后至此已完全喪失影響力,大權掌握在司馬昭手中。曹奐甫上 台,也只能以增地封爵來表達對司馬昭的敬意。景元元年六月丙辰,「進大將軍 司馬文王位為相國,封晉公,增封二郡,并前滿十,加九錫之禮,一如前奏;諸 羣從子弟,其未有侯者皆封亭侯,賜錢千萬,帛萬匹。」83 司馬昭自景元二年(261)起不斷釋出稱王訊號,曹奐在虛假之間,不斷加 封司馬昭,84對於這些賞賜,司馬昭一一回絕,因為這與封王之間差距甚大。至 景元四年(263)十二月,一方面因平蜀之役,將司馬昭的權勢拉抬至最高峰, 另一方面因郭太后於此時駕崩,約束司馬昭的最後一股力量也消失了。咸熙元年 (264)三月,在郭皇太后的葬禮完成後,司馬昭急切地任命了親信司空王祥為 太尉,征北將軍何曾為司徒,尚書左僕射荀顗為司空。佈局完成,乙卯日,司馬 昭正式進爵為王,曹魏政權對司馬昭而言已是囊中之物。85 受封為晉王後的司馬昭,積極地向更高的權力高峰攀進,首先在咸熙元年七 月奏請恢復五等爵制,以作為司馬氏異姓封王的依據和魏晉嬗代之漸。86繼而於 八月,以司馬炎為副貳相國事,後再由中撫軍升撫軍大將軍;原衛將軍司馬望為 驃騎將軍。十月,再任命司馬炎為晉國繼承人。 咸熙二年(264)五月,曹奐知大勢已去,命司馬昭「冕十有二旒,建天子 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罕,樂舞八佾,設鐘 虡宮縣。進王妃為王后,世子為太子,王子、王女、王孫,爵命之號如舊儀」。 至八月,司馬昭過世。由於此時司馬氏代魏的形式已完成,曹魏內部的反對力量 已無由而生,87司馬炎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快速的控制了政局,「總攝百揆, 備物典冊,一皆如前」。88九月,以司徒何曾為晉丞相;以驃騎將軍司馬望為司 徒;征東大將軍石苞為驃騎將軍,征南大將軍陳騫為車騎將軍。十二月,曹奐「詔 羣公卿士具儀設壇于南郊,使使者奉皇帝璽綬冊,禪位于晉嗣王」,曹魏正式亡 國。89 83同上註。 84二年八月,復命大將軍進爵晉公,加位相國,備禮崇錫,一如前詔;四年春二月,復命大將軍 進位爵賜一如前詔;四年冬十月,復命大將軍進位爵賜一如前詔。同上註,頁 149-151。 85 同上註,149-150。 86 參見衛廣來,《漢魏晉皇權嬗代》(太原:書海出版社,2002 年),頁 368-369。 87 周一良以為司馬氏自高平陵政變以後十六年間,歷經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雖權勢炙 手可熱,卻沒下手。到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時才取代魏室,建立晉朝,絕非司馬氏的軍事力量不 足,而是輿論壓力使他們不敢貿然行事。參見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學與王朝禪代〉(收入氏 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年 11 月),頁 107。 88《三國志》卷四〈少帝紀.陳留王〉,頁 153。 89同上註,頁 154。

(23)

陸、餘論

從司馬懿至司馬昭的作為,或也可看出其內心中矛盾,在奪取政權的過程 中,不斷殺害在野反對名士,但其內心又期待這些人認同司馬氏的成就。這樣的 矛盾在其他司馬家人身上亦可看出。如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與司馬通,隨著司馬 懿至司馬昭逐步掌控曹魏政權,司馬孚的地位亦一日日高昇,但當面臨兩次司馬 氏廢殺曹氏皇帝,司馬孚在其中的表現是令司馬師與司馬昭相當尷尬的。如齊王 曹芳被廢離宮之際,司馬孚不忌他人眼光的痛哭。90而在高貴鄉公被殺之後,司 馬孚是「枕帝尸於股,號哭盡哀」。91甚至在武帝受禪,陳留王曹奐移居金墉城, 司馬孚與其拜別時,還稱「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92而司馬通在明帝時 被稱為「大將軍狂悖之弟」,此「狂悖」之名,指的應就是司馬通不與司馬懿一 派合作,甚至是站在反對陣營的態度。而司馬通之子司馬順,在司馬炎受禪時, 竟公開說:「事乖唐虞,而假禪名」,後被司馬炎廢黜徙於武威。93司馬孚與司馬 通的作為,代表了當時同情曹氏或反對司馬氏奪權者的心聲,但這由司馬氏家族 中的人表現出來,對一路打天下,在權力中鬥爭榮耀司馬門第的司馬師、司馬昭 至司馬炎,都是難以忍受的,這也說明在曹魏的政權盡頭,司馬氏即將取代的時 刻,司馬家族中的人並不是完全同意這樣的奪權行徑。 司馬氏在成為政權所有者的過程中,不論個人或家族的理想都逐漸改變。過 去的儒家理想,在現實利益的爭奪中,實無法繼續延續下去。司馬師繼承父業後, 一度努力尋求改變,但李豐事件讓其知道已不可能讓所有人放心。司馬氏儒家色 彩的褪去,使得原本支持的士大夫以及一部份曹魏朝臣,逐漸與司馬氏劃清界 限。加上司馬師與司馬昭,在政治上的學習皆來自於司馬懿,如此一來,對反對 者的殺戮行動終將持續出現。 在司馬氏改變的過程中,有一批士族,追隨了司馬懿。經過了長期的政治鬥 爭,這些人在進入西晉後,雖幫助西晉政權建立相關的制度與律法。但是其原來 的理想也與司馬氏一樣,在權力中心的薰陶下,成為政治的依附者與既得利益 者。這些人與進入西晉以後的司馬氏家族一樣,對政治的依附越高,其能在社會 上延續的能量即越低。如吾人所見,西晉初年所謂的功臣集團,如王沈、賈充、 荀,其家族能延續於東晉南北朝者,少之又少。 入晉後,司馬氏成為統治者,透過封建宗王、婚姻、家族繼嗣等方式,欲維 繫司馬家族於不墜,但少了維繫門閥家族最重要的家學家風,要在政權多變的南 北朝長久維繫家族於不墜,是有困難的。於是司馬氏在其統治力衰微時,整個家 90 《三國志》卷四〈少帝紀.齊王芳〉,頁 130-131。 91 《三國志》卷二十二〈陳矯復陳泰傳〉,頁 642,註引干寶《晉紀》。 92 《晉書》卷三十七〈司馬孚傳〉,頁 1084。 93 《三國志》卷卷十六〈杜畿附杜恕傳〉,頁 505,裴松之註、《晉書》卷三十七〈司馬陵附司馬 順傳〉,頁 1114。

(24)
(25)

參考書目

史料 《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1974 年。 《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1974 年。 《晉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1979 年二版。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9 年。 專書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年。 李安彬,《司馬氏家族與曹魏政權關係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刊稿,1997 年 6 月。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年 11 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1955 年。 張晉藩主編,《中國法制通史》第三卷《魏晉南北朝》,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年。 陳明,《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初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 年第一刷。 楊耀坤、伍野春,《陳壽、裴松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 趙沛,《兩漢宗族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年。 衛廣來,《漢魏晉皇權嬗代》,太原:書海出版社,2002 年。 韓國磐,《魏晉南北朝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三刷。 中文期刊 王永平,〈世族勢力之復興與曹睿顧命大臣之變易〉,《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一九九八第二期,1998 年。 王永平,〈曹爽、司馬懿之爭真相考論〉,《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一 九九九年第三期,1999 年。 王曉毅,〈司馬懿與曹魏政治〉,《文史哲》一九九八年第六期,1998 年。 王曉毅,〈正始改制與高平陵政變〉,《中國史研究》一九九 0 年第四期,1990 年。 王曉毅,〈論曹魏太和「浮華案」〉,《史學月刊》一九九六年第二期,1996 年。 吳慧蓮,〈曹魏的考課法與魏晉革命〉,《臺大歷史學報》二十一期,1997 年 12 月。 唐長孺〈魏晉才性論的政治意義〉,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195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郭台銘董事長對待員工「嚴厲但卻不嚴苛」的態 度。 在員工們 的眼中,郭董事長是個做事非常

從小到大都在台中唸書,大學就讀 ○○ 大學國貿系,學習國際貿易方面的專業知識。後

陶淵明(365-427?),一說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

著文否認《大乘起信論》為馬鳴所造。在中國,國學大師章太炎最早撰文〈大乘起信論辨〉 [註 4]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 110

‡戴爾安裝了位在維吉尼亞州的 WebMethods 公司所開發的 B2B 整合軟體。WebMethods 公司所開發的 B2B 整合軟體 WebMethods

培養學生掌握 所需的工作技 能和態度,發 展消閒生活,.

1881年(光緒七年)四月 八日慈安太后鈕枯祿氏暴 卒。諡號:孝貞慈安裕慶 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