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代軍政規範之研究 – 以武職仕進、俸餉、議敘及軍律為中心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清代軍政規範之研究 – 以武職仕進、俸餉、議敘及軍律為中心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3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惠馨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清代軍政規範之研究 – 以武職仕進、俸餉、議敘及軍律為中心. ‧. The Study of Military Legal Norms in Qing Dynasty – Focus on the Military Personnel’s Enrollment, Earnings, Merit and Military Act.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李萬晉 中華民國一○六年九月. I. v.

(2) 清代軍政規範之研究 –以武職仕進、所得、議敘及懲罰為中心. 摘要 本論文係以清代軍政規範做為研究主軸,而所探討之主題依序分別為武職 「仕進」、「俸餉」、「養廉銀」、「議敘及賞卹」、及「軍律」等五項。所依據之史 料主要為《欽定武場條例》 、 《欽定戶部則例》 、 《欽定兵部處分則例》 、 《清朝文獻 通考》 、以及《大清律例》等。 對於仕進部分,本研究依據《欽定武場條例》發現清代武鄉試之錄取率不到 4%,而為籌措財源而增廣學額與中額後,除江西、浙江、順天三個省域不升反 降外,其餘各省域之錄取率多數皆增加,這應是清政府經過細算過的結果,但對 踴躍捐輸之江西實有規範上的不公。此外,從管轄幅度而言,綠營武職之管轄幅.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度較八旗軍為高,因此其所承受之管理壓力自然也就較大,然而綠營之戰力並不 因此而相對有所提升!至於武職之品級制度,雖已依乾隆之要求,照文職而改為 九品十八階,但綠營仍有部分品級未見職銜。. sit. y. Nat. 有關武職之薪俸部分,因軍種區分為八旗與綠營兩類,透過解析《欽定戶部 則例》之內容,可以發現此兩類軍種,其將弁兵丁之所得項目有所不同,致使無 法直接進行比較,而須經過仔細換算方能瞭解兩者之差異。此外,就多數之地域. n. al. er. io. 而言,八旗兵丁之所得高於綠營兵丁,這也應是清政府刻意之做法,以模糊獨厚 旗人的事實。而武職養廉,起源於親丁名糧制度,幾經調整後至乾隆四十六年底 方定名為武職養廉,但此一舉措雖使武職職官有了合法且固定性之額外收入,但 也使清政府之軍需費用因乾隆挑補實兵而大幅增加,進而致使日後不得不予以裁 減以節約開支。武職養廉定案後,曾以「議罰養廉」以做為官員之行政懲處,以 及以「停廉充餉」之行政做為,縮減開支以挹注困窘之國家財政。. Ch. engchi. i n U. v. 就議敘及賞卹而言,清政府對於立有戰功之將士,給予不同軍功及功牌之肯 定,並對兵丁賞予一定之經濟性鼓勵,而其規範俱載於《欽定兵部處則例》之內。 武職將兵若因公而致傷殘亡時,清政府亦訂有撫卹制度,以使將弁兵丁勇於報效 國家而無後顧之憂。其中戰功議敘主要係針對前進、水戰、執纛、攻城四類而設, 而賞卹則隨身體之傷、殘、亡情況,給予不同之撫卹,甚至直接於《大清律例》 中明訂「優卹軍屬」之律文。 最後就清代之軍律而言,主要規範於《大清律例》以及《欽定兵部處分則例》 之內。 《大清律例》軍政門共計二十一條律文及四十二條條例,其律文因仍自《大. II.

(3) 明律》 ,小註則於順治三年為有效解讀《大明律》而進行增註,其後軍政門各條 例續有添加,至同治九年方不再修正。前述《大清律例》、《欽定兵部處分則例》 可視為法典式之軍律規範,而其他口語式或是條列式之軍令,如雍正之《上諭軍 令條約》及乾隆之《行軍簡明紀律》,則可視為非法典式之軍律規範。因《大清 律例》與《兵部處分則例》之條文呈現大量互補之型態,因此兩者需於互相參看 後,方能確定實際之懲處規定。 要言之,本研究所探討之五項與武職相關之軍政議題,每一項議題清政府都 有相應之法規範進行處理。而清政府之主要法規範即為《大清律例》,以及各部 會所刊行之則例,其中各則例應時而修,而《大清律例》則於乾隆五年後僅修條 例。隨環境之變遷,除與刑律相關者外,在有例不用律之原則下,主要之依據均 宜以具備功能性之則例為主。.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武職、仕進、俸餉、養廉銀、議敘、賞卹、軍律、 《欽定武場條例》 、 《欽 定戶部則例》、《欽定兵部處分則例》、《清朝文獻通考》、《大清律例》. III.

(4) The Study of Military Legal Norms in Qing Dynasty – Focus on the Military Personnel’s Enrollment, Earnings, Merit and Military Act Abstract This study tries to explore the following five military legal norms: enrollment, earnings, merits, awards and military act in Qing Dynasty. The major references are Regulations of Military Testing (Wǔchǎng tiáolì), Regulations of Population (Hù bù zé lì), Regulations of Ministry of Military Affairs (Bīngbù chǔfèn zé lì),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General History in Qing Dynasty (Wénxiàn tōng kǎo), and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Dà qīng lǜ lì). After reviewing the military county test as coded in Regulations of Military Testing, the admission rate is less than 4% and there are three proviences (i.e., Jiangxi, Zhèjiāng. Shùntiān) that donate huge amount of money to gain more headcounts.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allowed for being admitted. Among them, the Jiangxi provience donates most but the overall admission rate goes downwards instead of upwards; hence, it is obviously unfair to the Jiangxi provience even the whole system is articulated planned. In addition, the controlling span for military officers of Green Banners (Lùyíng)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Eight Banners (Bāqí); therefore, the management pressure for Green Banners’ officers is also higher. Nevertheless, the military capability for Green Banners’ officers is not enhanced even they have more soliders under their. sit. y. Nat. n. al. er. io. supervision. As for the military ranking system, Qing government follows Qiánlóng’s direction and makes it identical to the administrative ranking system with nine grades and eighteen layers. Examining in details, some grades and layers for Green Banners are not actually filled with military positions.. Ch. engchi. i n U. v. For the compensation packages of military personnel, there are certain discripencies between Lùyíng and Bāqí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recorded in the Regulations of Populations. As it is difficult to directly compare the compensation pacakages by items between Lùyíng and Bāqí; consequently, it is necessary to convert the data into uniform standards before the comparision of two kinds of military units can be made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such difficulties are intentionally created by the Qing Dynasty. As the data shows, for most of the areas located with military forces, soliders of Bāqí get higher compenstation than the Lùyíng. For the nourishing honesty silver (Yanglianyin) offered to the military officers, its name was firstly coined as compensation for accompany soliders of military officers and finally fixed by Qianlong after a long period of evolution . After Yanglianyin is institutionalized,. IV.

(5) the military officers are entitled to a fixed amount of compensation but such offer also raises the military expenses for the Qing Dynasty and plants the seed for military headcounts cut in the later years. In the meantime, the government is wised enough to cut the Yanglianyin when the officers fail to perform their duties or to cut a certain percentage of the Yanglianyin in order that Qing Dynasty can fight against with the rebels with saved expenses. Either way has helped the Qing Dynasty to better manage its difficult financial situation. For the merits and awards issues, Qing government sets up rules to give credits, honor and even financial bonus to those military personnel in recognition of their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The rules are coded in the Regulations of Ministry of Military Affairs. In case the military personnel is wounded, crippled, or deceased, the Qing government also has well planned consolation payment system to support those soldiers 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m to move forward in the battle field without fear of losing their lives. The merit system is majorly focused on the advance merit, water battle merit, carrying flag merit, and charging wall merit. The consolation payment system will also take place when the military personnel is injured, crippled or even deceased.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also has article aims at giving better support to those who lost their family members in the military units..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The military act is primarily coded in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and Regulations of Ministry of Military Affairs. The military governance section of the. n. al. er. io.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has twenty-one articles and forty-two ordinances. As the law is transplanted from the Ming Dynasty, all the small notes added by the Shùnzhì, in his 3rd year, is to help the Qing offic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execute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Further enhancement was made still to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ry till the 9th year of Tóngzhì .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and Regulations of Ministry of Military Affairs in this study are regarded as the Codified Code and other oral disciplines or military orders given before the battle are regarded as the non- Codified Code. As the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and Regulations of Ministry of Military Affairs are mutually complementar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cross reference of these two rules before making the final. Ch. engchi. i n U. v. judgement. Overall speaking, this study explores five themes of the military legal norms related to military officers. All of them are equipped with proper legal regulations to deal with concerned issues. The major legal codes are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Regulatons of each ministries. However, the Regulation will be. V.

(6) revised on regularly basis but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can only be attached with additional ordinances. As the Regulatins have gain more prestigious position over the the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it is better to make judgements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ons unless the cases are more related to the criminal penalties..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 Military Personnel, Enrollment, Earnings, Merits, Awards and Penalty, Nourishing Honesty Silver (Yanglianyin), Regulations of Military Testing (Wǔchǎng tiáolì), Regulations of Population (Hù bù zé lì), Regulations of Ministry of Military Affairs (Bīngbù chǔfèn zé lì),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General History in Qing Dynasty (Wénxiàn tōng kǎo), and Legal Codes of Qing Dynasty (Dà qīng lǜ lì). VI.

(7) 目. 第一章. 錄. 緒論............................................................................................................ 1. 第一節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二節 第一款 第二款.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研究動機................................................................................ 1 研究目的................................................................................ 3 文獻回顧........................................................................................ 5 清代史料文獻........................................................................ 6 現代研究文獻........................................................................ 8. 第三節 第一款 第二款. 研究方法與架構.......................................................................... 10 研究方法.............................................................................. 10 研究架構.............................................................................. 11. 立. 政 治 大. y. sit. n. al. er. 八旗武職職官人數與配置.................................................. 31 綠營武職職官人數與配置.................................................. 34 武舉人與武進士入仕規範.......................................................... 37 武舉人分發與任用.............................................................. 37 武進士分發與任用.............................................................. 39 清代武職品級規範...................................................................... 42 順治朝武職品級規範.......................................................... 42 康熙朝武職品級規範.......................................................... 43 雍正朝武職品級規範.......................................................... 45 乾隆朝武職品級規範.......................................................... 47. io. 第五款 第六款. Nat. 第一款 第二款 第四節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五節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第四款. ‧. ‧ 國. 學. 第二章 清代武職的仕進規範.............................................................................. 15 第一節 前言.............................................................................................. 15 第二節 清代武職考試規範...................................................................... 19 第一款 《欽定武場條例》內容規範.............................................. 19 第二款 《欽定武場條例》員額規範.............................................. 23 第三節 清代武職職官人數與配置.......................................................... 31. Ch. engchi. i n U. v. 嘉慶朝武職品級規範.......................................................... 49 小結...................................................................................... 51. 第三章 清代武職將弁與經制兵俸餉.................................................................. 61 第一節 前言.............................................................................................. 61 第二節 《戶部則例》內容結構.............................................................. 62 第三節 《戶部則例》「廩祿」門內容規範............................................ 65. VII.

(8) 第四節. 《戶部則例》「兵餉」門內容規範............................................ 76.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八旗與綠營之餉銀與餉錢.......................................................... 81 八旗與綠營之餉米所得差異...................................................... 85 八旗與綠營之馬乾所得差異...................................................... 89 小結.............................................................................................. 91. 第四章 清代武職養廉銀制度規範...................................................................... 97 第一節 前言.............................................................................................. 97 第二節 清代武職養廉銀規範建置過程.................................................. 98 第一款 順治至康熙朝「親丁名糧」數額...................................... 98 第二款 雍正朝「親丁名糧」數額................................................ 103 第三款 第四款 第三節 第一款. 政 治 大 《晉政輯要》所載武職養廉............................................ 120 立 《欽定中樞政考》、《皖政輯要》所載武職養廉............ 122. 武職養廉與財務考量................................................................ 124 養廉銀歲入來源................................................................ 124 養廉銀對歲出之影響........................................................ 125 議罰養廉之行政處分........................................................ 128 停廉充餉之權宜措施........................................................ 129 武職養廉數額與職務繁簡關係................................................ 130. y. sit. n. al. er. 官之崇卑,事之繁簡之給付依據.................................... 130 《中樞備覽》內武職之繁缺職缺.................................... 134 《職官遷除全書》內繁簡職缺之養廉銀........................ 136 文職與武職養廉銀之差異........................................................ 137 《晉政輯要》內文、武職之養廉銀................................ 137 《清代縉紳錄集成》內總督與巡撫之養廉銀................ 138 《清代縉紳錄集成》內布政使與按察使之養廉銀........ 140 小結............................................................................................ 143. io. 第五章. Nat.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第六節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第七節. ‧. ‧ 國. 學. 第二款 第四節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第四款 第五節. 乾隆朝「親丁名糧」數額................................................ 107 乾隆四十六年議定「武職養廉」.................................... 116 武職養廉銀之制度化及其實踐................................................ 120. Ch. engchi. i n U. v. 清代八旗官兵議敘及賞卹之規範........................................................ 147. 第一節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二節 第一款 第二款. 前言............................................................................................ 147 清代議敘之研究現狀........................................................ 147 清代議敘之研究方法........................................................ 149 《欽定兵部處分則例》之法源與刊行.................................... 150 《欽定兵部處分則例》之法源........................................ 151 《欽定兵部處分則例》之刊行........................................ 154. VIII.

(9) 第三款. 《欽定兵部處分則例》內容規範.................................... 156. 第四款 第三節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第四款 第五款 第六款 第七款 第四節. 小結.................................................................................... 159 八旗官兵立功議敘規範............................................................ 159 議功卷外之議敘規範........................................................ 159 議功卷之規範架構............................................................ 161 立功人員分別議敘規範.................................................... 162 軍功議敘加等規範............................................................ 164 不同軍功議敘規範............................................................ 169 特殊身份議敘規範............................................................ 180 小結.................................................................................... 183 八旗官兵賞卹規範.................................................................... 184.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第四款. 立功未及議敘病故賞卹規範............................................ 185 陣亡與殘廢賞卹規範........................................................ 188 八旗兵丁陣前受傷賞卹規範............................................ 191. 政 治 大 因傷亡故賞卹規範............................................................ 194 立 小結.................................................................................... 196. 學. ‧ 國. 第五款. sit. y. Nat. n. al. er. 《大清律例》軍政門例文規範........................................ 213 《欽定兵部處分則例》內軍律規範................................ 222 清代非法典式軍律規範............................................................ 231 清代早期軍律.................................................................... 231 雍正《上諭軍令條約》版本比較.................................... 237 雍正《上諭軍令條約》軍律內容規範............................ 242 乾隆增定軍律及《行軍簡明紀律》................................ 248 現代軍法與清代軍律承繼關係................................................ 251 《尉繚子》對清代軍律之影響................................................ 255 小結............................................................................................ 261. io. 第三款 第四款 第三節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第四款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 第六章 清代軍律之法規範................................................................................ 199 第一節 前言............................................................................................ 199 第二節 清代法典式軍律規範................................................................ 201 第一款 《大清律例》軍政門律文演進........................................ 201 第二款 《大清律例》軍政門律文規範........................................ 206. Ch. engchi. i n U. v.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28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8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289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291. IX.

(10) 參考文獻 ................................................................................................................ 295 一、史料............................................................................................................ 295 二、專書............................................................................................................ 296 三、期刊專論.................................................................................................... 298 四、學位論文.................................................................................................... 30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 i n U. v.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款 研究動機 作者於研究清代之文官體制時,即發現清代文官體系中最重要之法規範即為《欽 定吏部則例》。1在該則例之中,透過《銓選滿洲品級考》,《銓選蒙古品級考》、《銓選 漢官品級考》,以及《銓選漢軍品級考》等四種品級考,將不同族群之品級予以完整 規範,而各族群職官之升遷管道及品級之細微差異,則需逐一檢視品級考之職官名稱, 以及「由…昇任」 「先儘…揀選昇任」 、 「昇…」等規則後,方可得知其間之實質差異。 此外,文職人員之銓選方法,另有《銓選滿官》與《銓選漢官》之規範做為依據,2可 見清代文官體系之縝密及規範之完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然而治理一個國家,除需要穩固之文官系統以維繫政務之推動外,亦需軍事力量 之支撐以抵禦外侮平息內亂,方能維持一國政權於不墜。因此文武兩班之規範設計, 以及規範之實際執行情形,均與國家能否長期維持有直接之關連。然《吏部則例》僅 針對文職人員進行規範,而對軍政之武職人員相關規範則未見提及,因此引發作者進 一步探究清代軍政系統中與武職人員相關之各議題。. y. Nat. sit. n. al. er. io. 本論文所稱之軍政,係指與軍事政務相關之各項議題而言,在《清實錄》中,此 一名詞實有多重的意義,舉凡軍職人員之考核可謂之軍政,3也可以是指軍法,4或是 指軍事之例行事務,5此外也可以代表軍事演習,6或是指軍事防務,7當然最普遍的意 義仍是指軍事事務之管理。8於《大清律例》「軍政」門內,共有律文 21 條,若以類 別區分,約莫可劃歸為「運兵攻守」 、 「軍情管制」 、 「軍器軍需」 、 「官軍征調」 、 「軍務 管理」 、 「京郡夜禁」等六種屬性,可見「軍政」二字之含義甚為廣泛,舉凡與軍政制 度相關之各式規範,均含納於軍政之範圍。此外,軍政議題亦與「軍器」 、 「軍需」之. 1. 2 3 4. 5. 6. 7 8. Ch. engchi. i n U. v. 本文所謂之「法規範」,其定義如下: 「將法律視為一種通過有組織的社會政治強制力的系統應用而 進行的社會控制」 ,此一定義並為陳惠馨於研究清代法制時所採用。見張世明, 《法律、資源與時空 建構:1644-1945 的中國》 ,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 年,頁 119。 《銓選滿官》所列規範,同時適用於蒙古及漢軍兩個族群,此由《銓選滿官》之內文可知。 如「命考選軍政,照文官例。卓異者、賜服旌勸」 。見《清世祖實錄》卷 88,頁 692-2。 如「武職官員,除貪贓、及軍政處分、失陷地方、縱兵搶掠、拖欠錢糧、違誤欽件限期、審事徇情 等罪不赦」 ,見《清世祖實錄》卷 105,頁 817-1。 如「兵缺、於馬甲養育兵內挑補。軍政點派等事,悉仍其舊」 ,見《清高宗實錄》卷 10,頁 339-1。 又如「本屬食俸官員,例入軍政」,見《清高宗實錄》卷 191,頁 458-1。 如「果能實在演習,使弓馬熟練,技勇優嫻,而眾兵無守候之勞,方於軍政實有裨益」 ,見《清高宗 實錄》卷 283,頁 867-2。 如「朝臣又各持門戶,伐異黨同,遂使軍政邊防日益墮廢」,見《清高宗實錄》卷 1071,頁 365-1。 如「州為海疆重地,一切行伍軍政,關係緊要」 ,見《清高宗實錄》卷 1243,頁 711-1。 1.

(12) 維護保養相關,9而不單單與軍隊之「組織、維持、管理、儲備」有所連結而已,10當 然也與規範設計之後,人員的執行能力彼此相連。因此無疑的,軍政相關之各項制度 規範,係國家生存、維繫、發展所必備,因此如能針對清代之軍政規範做進一步之分 析,除有助於今日軍政制度規範之調整與借鏡外,亦可還原當時規範設計時之目的, 從而理解現今之軍政規範,與中國既有制度之承繼關係,及是否繼受於歐日之實況。 軍政規範,大略可區分為「軍事領導體制」 、 「武裝力量體制」 、 「軍隊組織編制」、 「武器裝備制度」 、 「兵役制度」 、 「教育訓練制度」 、 「軍隊管理制度」 、 「武官選任制度、 「軍事通訊聯絡制度」 、 「後勤保障制度」 、 「軍事法制」 、 「軍制思想發展演變」等十二 11 個體系。 其中武職人員之「選拔」、「任用」、「考核」、「秩品」、「俸祿」、「考核」係 屬於武官選任制度之範圍,與「賞卹」等退撫相關之制度,則包含於兵役制度之內, 至於「武科」考試,則歸屬於教育訓練制度之下。另外,與「軍律」相關者,則應為 軍事法制之範疇。本論文所欲進行之規範分析,即為武職人員之「仕進」 、 「俸餉」 、 「養 廉銀」、「議敘及賞卹」、「軍律」等五個主軸。. 政 治 大 清代文職人員進入文官體系,有《欽定科場條例》做為考試規範,經童試、鄉試、 立 會試、殿試之過程而進入文職體系,而武職人員仕進之依據,以及進入軍政系統之渠. ‧ 國. 學. ‧. 道,連同武職人員之品級等第,亦如文職一般有《欽定武場條例》之規範可循,並依 照九品十八階之體制逐步向上攀升。雖如此,卻鮮有學者針對此類軍政議題進行探究。 12 此外,清代武進士之登科錄極為罕見,因而難以推估會試中式之錄取率高低,這對 清代考試法規之瞭解,都構成一定之障礙。因此本論文將從法規範角度,分析清代武 科科考中式之武舉人及武進士,彼等進入軍政系統時之仕進過程。. sit. y. Nat. n. al. er. io. 對於進入軍政系統服務之清代武職人員,各品階之俸祿雖有《欽定戶部則例》做 為依循之規範,但對八旗與綠營兩類不同軍種,在俸祿上所呈現差異,以及武職人員 之養廉銀規範建置之過程,歷來學者卻鮮少提及。因而本論文亦將從法規範之角度, 分析武職人員進入軍政體系後有關「薪俸」及「養廉銀」等例行性之所得,並將清實 錄中「議罰養廉」及「停廉充餉」兩項特殊之行政處分予以說明。13至於非法定所得 如「常例」等,14則不在本論文討論之範圍。. Ch. engchi. 9. i n U. v. 清代之各式則例中,除習知之《欽定吏部則例》 、《欽定戶部則例》、 《欽定禮部則例》 、《欽定兵部處 分則例》 、《欽定工部則例》外,尚包含《欽定軍器則例》與《欽定軍需則例》兩種,可見軍器與軍 需之重要。 10 見劉昭祥、王曉衛, 《軍制史話》,2005 年,頁 13。 11 見劉展主編, 《中國古代軍制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2~3。 12 李曙光即明言:「武職官制,當屬另一個個專題」 。見氏著,《晚清職官法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 社,2000 年,頁 1。 13 《清實錄》之內容雖存在「故意性失實」的論述,以及一定之錯誤,但仍不失其史料之參看價值, 針對「議罰養廉」及「停廉充餉」之資料極為有限,故仍採用《清實錄》之資料。有關《清實錄》 「故意性失實」之敘述及其「文獻史料價值」 ,請參見謝貴安,《清實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頁 440~490 及頁 539~566。 14 所謂「常例」與「平規」 ,係指官場上的非法定福利,洪振快將之稱為「隱性福利」。常例包括「冰 敬」 、「碳敬」 、「別敬」 、「程儀」、「平規」 、「鹽規」 、「關規」 、「漕規」 、「驛規」 、「棚規」等。參見洪 振快,《亞財政:非正式財政與中國歷史奕局》,2008 年,頁 151-~168。 2.

(13) 當武職人員作戰著有功蹟時,其議敘與獎勵之規範可見於《欽定兵部處分則例》 之「議功」卷內,本文即擬針對議功卷內四類軍功之議敘規範,依據條文進行細部分 析,以呈現清代軍功獎賞制度之細膩性。此外,武職若因公而致傷、殘、亡時,清政 府亦定有撫卹規範,此類規範則見於《清朝文獻通考》。作者擬針對《欽定兵部處分 則例》之議敘及《清朝文獻通考》之賞卹規範進行細部之條文分析,以呈現清代武職 人員功賞及撫卹之架構。 此外,有功則賞、有過則罰向為治軍之原則,對於武職之議敘規範已見於《欽定 兵部處分則例》,而處罰之規範則同時見於《大清律例》之「軍政」門及《欽定兵部 處分則例》之「議功」卷。清代軍律或因時移世變,今之學者已無細部探究之意願。 正因此,作者擬透過清代軍令、軍律之內容進行分析,並將清代軍令區分為法典式與 非法典式兩類,以呈現清代軍律之建構過程,以及其與現代軍法之承繼關係。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討清代軍政規範之研究,並從武職「仕進」 、 「俸餉」 、 「養 廉銀」、「議敘及賞卹」、「軍律」等五項議題進行分析。其中,「仕進」是探討清代武 職人員進入國家體制服務的過程,並以武科科考之《欽定武場條例》,分析武舉人與 武進士之仕進過程。武職人員一旦進入軍政體系為國家體制貢獻服務,便有其例行性 所得,而本文將武職人員之所得酬勞,區分為「俸祿」與「養廉銀」兩大部分分別進 行探討, 「常例」則不在本文討論之範圍。至於本論文所指之「議敘及賞卹」 ,係指武 職人員立有功績,或是因公而傷、而殘、而亡時,清政府之獎勵與撫卹規範,其目的 皆在鼓勵武職人員盡心報國以建功立勳,並免除遇有不測時之後顧之憂。論文亦探討 清代之「軍律」 ,討論之內容則包括《大清律例》 「軍政」門內之律文與例文,以及《欽.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定兵部處分則例》與軍律有關之規範。此外,本論文亦對未納為法典式之軍律規範進 行分析,主要則以雍正《上諭軍令條約》及乾隆之《行軍簡明紀律》做為討論重點。 第二款 研究目的.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之目的,擬分章釐清清代武職「仕進」 、 「俸餉」 、 「養廉銀」 、 「議敘及賞卹」 及「軍律」等與軍政相關之議題以及與前述議題相關之法規範,從而理解清代如何透 過所建立之各式規範,以進行武職人員之管理乃至整個國家之治理,15以及是否會因 規範無法有效實施,甚或因規範未能與時俱進,進而導致國家之崩壞情形。無疑的, 一個新朝代之建立,對舊有之制度必然有所因循,然也必須肆應新的環境及新政權之 需要,而有一定改弦更張之處。尤其清代以部族之型態龍興於東北,而終能取明而代 之,此期間隨軍事力量之壯大及國土面積之增加,其運作之體系也必然隨之而日行複 雜,伴隨而來的便是各式規範之漸次設立與持續更新。滿人以一外族而統治中國,其 所面臨之挑戰勢必不同於先前各朝之更迭所面臨之困難。清政府於取得權力之後,面 臨著舊秩序的瓦解,勢必需要建立有利於其穩固統治性之規訓化架構,以使多數之漢. 15. 陳文德即曾以《秦公司興亡史》為題,以探究秦朝如何創業,如何成長,如何獲致高峰,又如何消 亡之因素。因此,國家治理與公司治理有其雷同之處,都必須建立合時宜之規範,並使規範有效運 行方能長治久安。參見陳文德, 《秦公司興亡史》 ,遠流出版社,1993 年。 3.

(14) 人能絕對服從於清政府之統治,16而其中與軍政系統相關之武職議題,自然便顯出其 重要性。本文即擬探究清代軍政系統中,與武職相關之前述五項議題,以及與前述主 軸相關之各式法規範。 其中,有關清代武職人員仕進之規範,擬透過清代《欽定武場條例》之內容,亦 即清代武科考試之法規範進行解析,以理解清代武科考試時,各省所設定之「學額」 多寡與預計取中之「中額」數量間之比例關係,進而理解清政府在設定前述學額與中 額時,是否曾考量過各省之「錄取率」 ,17以及因財政需要而增廣學額與中額後,對錄 取率之影響如何。此外,對於參加武科考試,一路由武童試、武鄉試而獲取武舉人之 資格者,以及隨後繼續參加武會試、武殿試從而中式獲得武進士之資格者,彼等於初 始入仕進入武職系統時,其授官情形又如何,是否因設定之錄取率,以及武職員額之 有限編制,進而產生壅滯之情形,同時一併釐清清代之武官品級演進過程。 針對清代武職人員之所得規範,各武職將弁及兵丁之俸祿及餉米之多寡,雖均已 明確記載於《欽定戶部則例》之內,但對於八旗與綠營之所得差異,歷來之研究尚屬 無多,因此本文擬先分析乾隆年間刊行之《欽定戶部則例》中「廩祿門」與「兵餉門」 之例文內容,而後依據前述例文,將八旗與綠營兵丁之各項所得如餉銀、餉米、馬乾、 地晌等,做一具體之比較,以明確分析此兩類兵丁,是否因身份之不同,其所得亦有 所差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在武職將弁之所得議題內,尚有「養廉銀」此一合法收入,但歷來之研究者均專 注於清代設置養廉銀之目的及啟始之年代,以及文官之養廉銀所得之多寡。反之,對. sit. n. al. er. io. 於清代武職養廉銀此一同等具備重要性之議題,過去之研究者似乎對之未見足夠之著 墨,因此本文擬以清代史料之記載,依朝代之時序,逐一將建置之過程予以釐清,並 將武官與文官之養廉銀略做比較,以將武職養廉銀此一尚未受足夠重視之主題,還原 其建置之過程,以及於乾隆四十六年底定案之後,實際之執行情形,以使之獲得應有 的重視。. Ch. engchi. i n U. v. 有關武職人員著有勞蹟之議敘議題,連同因公或傷、或殘、或亡等與撫卹相關之 賞卹方式,現有之研究也極為有限。因此本文擬為之設立專章以探討前述主題,並以 《欽定兵部處分則例》中「議功」卷所載之條文為主,並參酌其他史料如《清朝文獻 通考》之所載,針對「前進軍功」 、 「執纛軍功」 、 「水戰軍功」 、 「攻城軍功」等四項主 題逐一予以敘述,同時將清代之軍功等第以及議敘規範,以條文之內容做一細部之說 明。同時,亦參照《大清會典則例》 (乾隆朝)及《大清會典事例》 (嘉慶朝)將清代 16. 17. 所謂社會規訓化,亦即「從政治、軍事與經濟等各個層面上改變個人內在的心裡結構,使得無論是 行政官僚、軍人、資本家,乃至其他社會階層與職業的個人,在各種對公、私生活領域鉅細靡遺的 嚴格管制下,皆能夠呼應共通福祉的號召,自動的舒展對君主與各地方權力忠誠絕對服從」 。請參 見江玉林, 〈近代初期國家的塑造,社會的規訓化與憲代史的論述 – 論萊因哈德「國家權力的歷史」 一書中的權力建構過程〉 ,《月旦法學雜誌》 ,第 82 期,2002 年,頁 244。 有關清代科舉錄取率的研究,目前僅見王立剛針對清代文科童試所做之研究。對於武科各項考試錄 取率之研究,迄今尚付之闕如。參見王立剛, 〈清代童試錄取率研究〉,《社會科學論壇》,第 3 期, 2014 年,頁 67~76。 4.

(15) 武職與兵丁,於因公而致傷殘亡時之狀況下,其所應得之賞卹規範一併予以說明。 歷來「有功則賞,有過則罰,使賢者有所勸而益趨於善,不肖者有所憚,而不敢 為惡」 ,18因此除正面之議敘而外,針對違反規範而需處罰時,也必須要明確之法規範 可資依循以為負示範。清代之軍律及不同時點所發佈之軍令,即係軍政系統所賴以依 循之法規範,惟過去之研究對於清代軍律之細節,似乎僅限於史料之說明,而未能將 軍律所含括之內容細節,以及其演進之歷史脈絡做足夠之解說。本文在探討清代軍律 時,將收錄於《大清律例》及《欽定兵部處分則例》之相關內容,視為「法典式」之 軍律規範。基此, 《大清律例》內與軍政相關之律文、例文,以及《欽定兵部處分則 例》內與議處相關之條文等,均為軍律之一部分。此外,未有完整體系架構,而僅於 出師前單獨宣告或是刊行之軍令或軍律,如雍正《上諭軍令條約》及乾隆增定軍律及 《行軍簡明紀律》,則將之視為「非法典式」之軍律規範。本文即擬將前述內容做細 部之說明,以強化過往研究之不足。. 政 治 大. 基於以上具有前後連貫性之軍政議題,本文遂以「清代軍政規範之研究 –以武職 仕進、所得、議敘及懲罰為中心」為題,以探究並理解清政府於治理國家之時,對上 述與武職系統相關之各式議題如何進行規範,以期能略見拋磚之效,進而能如陳惠馨 所期許的,引發更多與清代武職相關之研究。19. 立. ‧. ‧ 國. 學. 第二節 文獻回顧. y. Nat. sit. n. al. er. io. 歷來研究清代各項制度,都必須以原始之史料做為基準,針對書海浩瀚之清代史 料,馮爾康曾將之歸納成十二大類。20本文以清代法制中之軍政為題,且探討之主軸 係在武職之「仕進」 、 「俸餉」 、 「養廉銀」 、 「議敘及賞卹」及「軍律」等相關議題之上, 故所使用之史料,即包括馮氏所謂「通史類」中之歷朝《清實錄》 、 《清史稿》 ; 「政書 類」之《大清律例》 、 《大清會典》 、 《大清會典則例》 、 《清三通》 、 《欽定戶部則例》 、 《欽 定武場條例》、《兵部處分則例》;以及「文集史料」如《舊典備徵》、《嘯亭雜錄》等 等。由於本文所研究之五個主軸係與軍政系統中之武職相關,而各資訊又散見於史料 之中,因此在徵引之時,無法以單一史料做出完整敘述,而需將相關之史料一併引用 方能呈現全貌。此外,對於晚清各項軍政制度之轉變,並非作者所關心之議題,因此 未將清末軍政制度中與武職系統相關之演變,諸如湘、淮軍以及新軍之建置等列入寫 作之範疇,以是也未引用與清末軍政變化之相關文獻。. Ch. engchi. i n U. v. 對於近人針對清代法制之研究成果,以及與各章主軸相關之論述,作者將依各章 18 19. 20. 見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卷 90,頁 8504-1。 陳惠馨於其近著《向法規範回歸之清代法制研究》一書內,特別提到「本書的出版希望能夠邀請更 多當代人加入研究清朝法制史之行列」 ,見氏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7 年,頁 53。 此十二大類為: 「通史史料」 、 「政書類史料」 、 「檔案史料」 、 「地方史志史料」 、 「文集史料」 、 「譜牒史 料」 、「傳記史料」 、 「筆記史料」 、「記事本末體史料」 、 「契據、語錄等文獻史料」 、 「類書、叢書及圖 書目錄」 、 「外國人記載和收藏的中國清史資料」 ,見馮爾康, 《清史史料學》 ,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年。 5.

(16) 之研究主題而分別予以徵引於各章之內,惟其中政治大學陳惠馨針對清代法制所寫就 之《清代法制新探》 、 《多元觀點下清代法制》 、 《向法規範回歸之清代法制研究》等三 本書籍,以及蘇州大學許友根針對中國武科制度所寫的《武舉制度史略》一書,對作 者思考清代法制之研究有重大之影響,也是作者進入清代軍政議題研究的起始點,因 而特此註明。其他學者於各式期刊內所發表之研究成果,作者將隨各章節之主題逐一 進行敘述。 以下僅將本論文所主要徵引之文獻,區分為「清代史料文獻」以及「現代研究文 獻」兩類,並分別進行大要敘述。其餘於本節內未述及之文獻,則請參見各章節內之 說明。 第一款 清代史料文獻 本文所最關切的是清代制度規範中,與研究主軸相關之制度設計及其演變,而各 項之規範多包含在「政書類」的史料之中。因所使用之清代史料文獻有其特殊性,是 以分就研究主軸所引用之最主要史料文獻予以大要說明以下。.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就武職之「仕進」而言, 《欽定武場條例》實即為清代武職人員之國家考試法規。 舉凡武童試、武鄉試、武會試、武殿試之細節均規範於其內。如今可見之《欽定武 場條例》係刊行於光緒二十一年,但於此年序之前,已有「歷經頒發在案」但未經欽 定之「現行條例」 。22事實上,清代實施武舉之年代甚早,於順治元年時即已訂定考試 規則,23並一路與文科先後實施,直至光緒二十四年為止。24故可知在光緒二十一年 21. y. Nat. sit. n. al. er. io. 之前,必已有武科考試之規範可供依循。25《欽定武場條例》一書共計十六卷,其第 一、第二卷之所述為武殿試,第三、四、五卷則為武鄉會試之通例,第六、七卷內容 為武會試,第八、九卷為武鄉試,第十至十五卷說明武生童考試之規範,至於最後第 十六卷則為專為八旗子弟考試騎射而立,本文於探究清代武職之學額與錄取中額,即 以《欽定武場條例》內所提供之數值為依據。至於八旗之官兵人數則以《清史稿》為 依據,綠營官兵之數量以羅爾綱《綠營兵志》之統計為準。26而後續針對品級規範之 探討,因資料散見,故先後以《大清會典事例》 、 《新編文武金鏡律例指南》 、 《古今圖. 21. 22 23. 24. 25. 26. Ch. engchi. i n U. v. 覃紅霞即將文科考試之規範《欽定科場條例》視為科舉法制之法律條文,則武科考試所依據之《欽 定武場條例》亦當以同等條件視之。見氏著, 〈科舉學的法律視角—以《欽定科場條例》為例〉 , 《廈 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5 期,2010 年,頁 67~74。 見《欽定武場條例》 ,收錄於《欽定科場條例等二種》冊三,海南出版社,2000 年,頁 73。 順治元年有關實施武舉之記錄如下: 「順治元年十月,定武鄉會試年分。武舉會試定于辰、戌、丑、 未年,各省武鄉試定于子、午、卯、酉年。凡京衛武學官生,遇鄉試年,准一體赴試」 。見《清朝 通典》卷 19,頁 2135-1。 清代武科考試共舉行了 109 次,其中順治四年因故未考,其具體原因尚待查考。光緒二十九年、光 緒三十年之文科繼續舉行,但武科則已然廢考。 已知順治十二年已有《武殿試則例》 ,惜該書不傳,見《清世祖實錄》卷 93,頁 735-2。而同治年間 另有《兵部題准武場條例》行世,該條例共八卷,143 條條文,該書收錄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 覽》冊 42,由學苑出版社於 2005 年出版。 八旗兵額《清史稿》卷 130 有明確記載(頁 3889) ,而綠營兵額則隨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光 緒不同朝代而有異(頁 3924~3927) ,因此以羅爾綱《綠營兵志》細部統計為準。 6.

(17) 書集成》、《清朝文獻通考》等內容作為依據。 針對清代武職將弁與經制兵之「俸餉」部分,作者則以《欽定戶部則例》之內容 做為討論之主要依據。本文所使用之《欽定戶部則例》,係乾隆四十六年之版本,其 內文共分「一十二門,例兩千七百二十九條」 ,27由於戶部係天下錢糧總匯之所,掌管 著清政府之財政度支,因此對於國家之歲入與歲出,各省之財政實際狀況都必需有明 確之掌握,而《欽定戶部則例》實即為清代管理天下財政收入與支出之主要規範,因 此學者也將之視為《大清律例》法源之一,28故而《欽定戶部則例》具有法規範之適 用條件當無疑義,甚且其法律位階與《大清律例》可以平等視之。29於探究武職將弁 與經制兵之俸餉時,本文所依據者,係《欽定戶部則例》中「廩祿」及「兵餉」兩門 之記述內容,並據以將清代八旗與綠營將弁及兵丁之所得項目諸如俸銀、俸米、馬乾 等予以釐清,從而探究兩者是否因身份之不同,在所得待遇上有所差別。 過往對武職養廉銀之關注,遠較文職養廉銀低,因此相關之研究亦相對鮮少。本 文在探究清代武職人員養廉銀制度規範時,因並無單一之史料記述武職養廉銀之緣起 及演變,故以各朝《清實錄》 、 《大清會典則例》 、 《清朝通典》 、 《欽定戶部則例》 、 《晉 政輯要》及《中樞政考》等之內容作為探究源流變之依據。其中於乾隆五十四年刊行 之《晉政輯要》,明確記載山西省武職人員之養廉銀數額,故以之作為武職養廉銀之 實證依據。又,《晉政輯要》由時任山西巡撫之海寧所總輯,而實際之纂輯者則為布 政使鄭源璹,該書計八卷,因書內記載山西省官員之額設數值、文武官員之養廉銀、 羨耗章程,以及地丁銀兩等,因此藉以探究清代武職養廉銀於各省之實際執行狀況, 以及武職養廉銀佔該省之收入之百分比皆有所助益。此外,作者亦同時借助《欽定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樞政考》 ,以及清末由馮煦主修、陳師禮總纂之《皖政輯要》,30做為確認武職養廉銀 多寡之依據之一。. Ch. i n U. v. 有關清代官兵之議敘及賞卹議題,先前之研究亦未多見。作者主要依據《欽定兵 部處分則例》中「議功」卷之條文作為討論之主軸,但因《兵部處分則例》所載並未 將議敘之所有規定規範於其內,因此作者另據《清朝文獻通考》 、 《大清會典》 、 《大清 會典則例》等各朝史料之內容予以補足。由於《欽定兵部處分則例》係輯自具有法規 範性質之《欽定中樞政考》 ,因此以之做為探討議敘規範之依據當無疑慮。又, 《欽定 兵部處分則例》計包含三十七卷之《八旗處分則例》以及三十九卷之《綠營處分則例》 兩大部分,惟本文所處理之部分僅限於八旗之議敘及賞卹議題,故也僅以《八旗處分 則例》中之議功卷之條文進行討論,並同時將清代之軍功等第、功牌大小之區分做細. engchi. 部之說明,至於綠營議敘、賞卹等規範則留待日後。. 27 28. 29. 30. 見乾隆朝《欽定戶部則例》 ,海南出版社,2000 年,頁 1。 參見張晉藩、林乾, 〈《戶部則例》與清代民視法律探源〉 ,《比較法研究》,第 1 期,2001 年,頁 8 ~13。 見栗銘徽, 〈清代法律位階關係新論—以《大清律例》和《戶部則例》的關係為例〉 , 《華東政法大學 學報》,第 3 期,2017 年,頁 169。 參見馮煦主修、陳師禮總纂, 《皖政輯要》,黃山書社,2005 年。 7.

(18) 最後有關清代軍律部分,作者透過《大清律例》中軍政門之規範,連同《兵部處 分則例》中之《八旗處分則例》議功卷內與處分相關之條文,做出說明。 《大清律例》 之軍政門共計 21 條律文,其下尚有不同時序所增列之條例,此 21 條之律文以及 42 條條例實皆屬於清代軍律之一部份,因收錄於《大清律例》之中,故作者將之視為法 典式之軍律規範。至於《八旗處分則例》內之處分例文,也因收錄於篇章完整之《兵 部處分則例》之內,故也將之視為法典式之規範。至於其他於行軍出師之前所喧諭之 軍令如雍正之《上諭軍令條約》 ,乾隆之增定軍律及《行軍簡明紀律》 ,不論其刊刻情 形如何,因內容相對單純,故均將之視為非法典式之軍律規範。作者即依據前述法典 與非法典之規範,進行清代軍律之分析。 第二款 現代研究文獻 整體而言,現代學者對於清代軍政議題之研究著墨有限,故相對刊行之專著、期 刊論文與武職相關者遂為數有限。以下作者依據本論文各章之主題,將相關學者之主 要研究成果做一說明。.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就清代武職人員之仕進研究,王曉勇之《清代武科進士研究》以及劉丹楓之《清 代武進士仕途研究》兩篇碩士論文,是近日最新之研究,對清代武舉過程以及武進士 授官之初始情況,皆有所論述,兩人對於武進士之日後之發展也都有所關注。至於商 衍鎏之《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以及許友根之《武舉制度史略》兩書,對於清代武舉之 實施過程有簡要之說明,而近日由李世倫及胡平所著之《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 一書,則大量引用《欽定武場條列》之內容,可謂近時探討清代武舉制度最為詳瞻之. y. Nat. sit. n. al. er. io. 書籍。然細審以上諸書,其中對於學額與中額之比例關係,以及何以武科出身者之仕 進產生壅滯情形,似皆未能做進一步之闡釋。. Ch. i n U. v. 對於清八旗與綠營武職將弁及經制兵之所得議題,其中以陳鋒之研究最為廣泛, 其在《清代軍費研究》一書中,針對八旗與綠營之兵制與餉制都有相當細部之說明, 並大量引用不同之史料,將此兩類不同軍種之俸祿與餉米等各項所得,予以列表敘述, 其中針對八旗兵丁所特有之「兵丁名糧」更有詳細之敘述,31而對於綠營將領之名糧, 也有專文敘述。32雖如此,其所選用之《戶部則例》為清同治年間之版本,對於先前 刊行之乾隆四十六年版本則未見使用。由於同治朝與乾隆朝之《欽定戶部則例》在例 文之數量上已有相當之差異,因此在選用時必須確定所研究之朝代以免時序紊亂。本 文所引用之資料,基本上皆來自乾隆朝之《欽定戶部則例》,以之做為八旗與綠營兩. engchi. 類兵種所得差異之比較基準,其完整度應更為可信。 對於武職養廉銀之部分,除南芳對武職之養廉有簡略之敘述外,黃惠賢、陳鋒所 著之《中國俸祿制度史》,以及陳鋒之《清代軍費研究》皆略有述及。惟前述論著對 31 32. 參見陳鋒,《清代軍費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年,頁 16~155。 陳鋒於《清代軍費研究》中說: 「在駐防八旗中,兵丁在額定支出的餉銀、餉米、乾銀料草之外,另 外賞給一定數量的家口月銀和馬匹料草乾糧銀,這是一種綠營兵丁所沒有的特殊待遇,類似於將領 的丁糧馬乾」。見氏著,《清代軍費研究》,頁 39。 8.

(19) 武職養廉銀之來龍去脈,以及其與親丁名糧之關係,似乎未能細部闡明,對於武職養 廉銀於各省之實際執行情形,也未能提供具體之例證,僅能以史料之所載予以重述, 並提供個人之解讀,因此對於清代武職養廉銀之設置與演變過程,留有持續發掘之空 間,並值得進一步細究。 至於立有軍功之議敘規範,雷炳炎《清初軍功封爵制度述論》一文專門探究清代 初年之世絕世職之議敘規定,且對實際獎賞議題並未觸及,而孟姝芳在其《乾隆朝對 文武官員處分的調節及其局限性》一文,則僅論及處分而不及議敘,陳鋒之《清代軍 費研究》 、王軍之《中國財政制度變遷與思想演進》等二書雖對功賞有所論述,但均 著重於金額之臚列,但對規範之建置邏輯則未見論述,而王彥章之《清代獎賞制度研 究》,更僅對軍功、功牌做扼要之敘述,但軍功之獎賞及卹賞之規範一樣付之闕如。 基於以上,對於軍功獎賞規範之建立以及因公而傷、而殘、而亡時賞卹制度,以及此 一規範背後之設計邏輯,均留有繼續探討之空間。. 政 治 大. 最後,對於清代之軍律內容,現代之學者似乎缺乏研究之興趣,《大清律例》中 軍政門 21 條律文及其所屬之條例,雖有清代之薛允升為「不憚繁復,詳為之説,使 業此者知某條之不可輕用,某條之本有窒礙」 ,33然可惜終究屬於清代軍律之舊法,似 乎已無從適用於今日之軍政系統,故而研究者極為鮮少。34少數之研究者,如劉金生 之〈清入關前法律形式窺探〉以及閻崇年之〈清代法制簡論〉兩文,其內述及清初之 軍令簡要形式,而王聯斌〈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武德〉一文,則僅著重於領導人之武 德示範作用。. 立.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整體而言,近代學者對清代軍律之演進過程,缺乏細部之論述,更對於中國最早 之軍律《尉繚子》一書之內容與後世軍律之承繼關係缺乏探究之意願,也無任何學者 就《兵部處分則例》與軍律相關之內容有所發抒,更遑論對雍正之《上諭軍令條約》 以及乾隆之增定軍律及《行軍簡明紀律》與今日軍事刑法之關連進行論述。基此,本 文擬將清代軍律區分為「法典式」與「非法典式」兩類軍律規範,並將之與現代軍法 之內容做一連節,以使讀者理解中國之軍律內容,自古迄今實一脈相承,其刑罰雖隨 時代之差異而有所不同,且名稱亦有所歧異,但就處分之基本觀念則依舊一致。. 33. 34. Ch. engchi. i n U. v. 見薛允升,《讀例存疑》自序, http://www.terada.law.kyoto-u.ac.jp/dlcy/index.htm,檢索日期: 7/30/2017。 陳惠馨對於現代學者缺乏研究清代法制之原因,曾直指核心的說: 「法律人或一般人民,往往會從實 用主義觀點認為,雖然清代中國有完整的法律體系,但是既然我們在當代所處的社會法制,已經跟 清代有所不同了,學習或認識清代法制沒有任何實用的意義。…因此無法引起多數人願意瞭解或進 行清代法制史的研究」 。見氏著, 〈清代法制史的研究取徑〉 ,《法文化研究:繼受與後繼受時代的基 礎法學》 ,元照出版社,2011 年,頁 13。 9.

(2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一款 研究方法 本文所探討的是清代的軍政相關議題,而所使用之主要史料,則為清政府所刊行 之相關則例,如論及「仕進」之議題時,即以《欽定武場條例》內所提供之學額與中 額,做為分析之依據,在討論將弁及經制兵之俸餉時,則以《欽定戶部則例》為依據, 於談及養廉銀時,則大量使用《大清會典則例》,而在議敘及賞卹部分,則是以《欽 定兵部處分則例》做為討論重點,至於最後之軍律,所使用之史料,為《大清律例》、 《欽定兵部處分則例》,以及《清朝文獻通考》等。前述史料,其組成之成分,係依 據一定之編纂規則,分類別、依年序,以條列式之文字予以呈現。史料既能以結構化 之文字呈現,則編者於編纂之時,必有其體例架構,而後方能發凡起例,將資料編纂 成書完整呈現。. 政 治 大. 清代的法律體系,實則由《大清律例》及各相關《則例》所建構而成,而此一體 系可從康熙四十二年李柟替《本朝則例類編》所寫的序言中清晰呈見:「予公暇考覈 律書,爰有大清律箋釋之刻,而於則例尚未及匯纂。」35由是可知清代的法律體系實 由《大清律例》與《則例》兩者共同構建而起。不獨如此,清末總理大臣奕劻於編纂 現行法規時,亦有類似之疏言如下:「各項法規整體編纂事件,法規者即包含法律命 令,及一切之章程規則而言。質言之,向來律例館之編纂律例及各部之編纂則例是也。」 36 據上,律例性質的「法律命令」與則例性質的「章程規則」 ,兩者都是大清法律體系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因此本文使用各相關則例之內容,以論述清代之法規範當無任. 立. ‧. ‧ 國. 學. al. er. io. sit. y. Nat. 何疑義。. v. n. 針對上述史料之使用方法,陳惠馨以其多年研究清代法制之經驗,認為如欲瞭解 「清朝整體法制面貌,需要被以新的觀點及視野重現」,而所謂新的觀點及視野,實 即透過「各種清朝法規範相關資料中(去)描繪清朝整體法制面貌」37,從而了解清 朝整體的法規範系統以及其複雜與多元性,而非僅僅就《大清律例》進行探討。38前 述這些細膩的法規範相關資料,其中即包含清政府所制訂與各種制度相關之《大清會 典》、《會典則例》,以及各部會的各種則例,當然本文所藉以探究武科制度的《欽定 武場條例》,以及與軍律處罰相關的《大清律例》、《欽定兵部處分則例》等皆含括於 其內。所惜,對於清代法規範的研究,截至目前為此,似乎仍缺乏全面性的瞭解。39因. 35. 36. 37 38 39. Ch. engchi. i n U. 轉引自岸本美緒著,顧其莎譯, 〈關於清代前期定例集的利用〉 , 《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 ,第八輯, 2014 年,頁 375~397。 見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 《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下冊之〈內閣總理大臣奕劻等奏請各衙門編 纂現行法規及具奏辦法〉摺,中華書局,1979 年,頁 906。 見陳惠馨,《多元觀點下清代法制》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年,頁 2。 同上註 陳惠馨即謂: 「到目前為止,有關清代法制史的研究成果中,我還沒有看到關於上述這些法規範的整 體性研究,究竟在清朝哪些事項事由《大清律例》規範?哪些事項屬於「則例」所規範?《省例》 主要規範什麼?目前還缺乏全面的瞭解。」參見陳惠馨, 《清代法制新探》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2012 年,頁 99。 10.

(21) 此,如純然借用「西方近代以來發展出來的規範的體系與概念思維,分析傳統中國法 律」,則必然使清代的法律制度變的「面目模糊不清且破碎不堪」,40甚至有所誤解而 認為清代之法律,僅有與刑律相關之《大清律例》而已! 本文之研究方法,係依據陳惠馨於《向法規範回歸之清代法制研究》一書所提出 之規範研究概念,亦即以「規範所運用的『文字』 、 『概念』 、 『條文』以及條文所建構 41 出之『體系』呈現這些法規範之內涵」 。 事實上,陳教授在前書之第一章中,曾連續 二十五次強調研究者可透過「文字、概念、條文以及相關之條文所建構出之體系」進 行法規範之分析,從而有效理解清代法制之整體架構,42可見從事規範之研究,必須 從最基礎之文字先行瞭解。基此,本研究即擬透過清代各項法規範之條文、條文間之 關係及體系,進而進行清代規範之解析,以理解清朝之軍政制度中與武職「仕進」 、 「俸 餉」 、 「養廉銀」 、 「議敘及賞卹」及「軍律」等相關議題,並回應陳教授一再呼籲並期 待的:「引發更多人一起重新描繪清朝整體法制的可能面貌」。43. 政 治 大. 透過對清代各式法規範之細部分析,雖可重新審視並釐清清代整體之法律架構體 系,但如何使清代法制之研究,能對「當代法制訂的訂定、發展有所啟發」,確實也 是本文所關心之議題,因此本文也回應陳教授「結合當代法哲學、法理論與法社會學」 等跨領域結合之理念,而於進行各項議題分析之時,盡可能以作者所理解之管理學概 念進行分析,因此方能理解如「武職的仕進規範」一章中,由「學額與中額」所產生 的錄取率,對各省所實際代表的意義,以及何以武進士雖有亮麗之出身,但卻仕途壅 塞的背後原因,以及又何以乾隆十七年之後,武進士的錄取人數開始大幅減少的根本 原由。同理,透過對《大清律例》軍政門二十一條律文之解讀,便可以發現,如以律. 立.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文之屬性進行觀察,軍政門實際上皆可以用管理學的概念重新予以歸類,而使整個架 構更為易於瞭解。. Ch. i n U. v. 法制史的研究,不單單可以是「法」與「史」的結合,更可以是不同學科的整合, 畢竟法規範絕不僅僅侷限於《大清律例》或是六部則例之內,而是有更多「功能性」 的則例,乃至省例,有待不同領域之學者,透過不同之視野與專業,以多元之概念進 行更深入的研究,進而擴大並充實法規範的研究範疇。44. engchi. 第二款 研究架構 在清代軍政諸多議題中,作者特別關心武職「仕進」 、 「俸餉」 、 「養廉銀」 、 「議敘 及賞卹」及「軍律」等五項議題,因此在章節之安排上,便依前述之順序逐一進行討 論。第一章是為「緒論」,將作者對所擇定之軍政議題做一整體說明,並交代研究之 40 41 42. 43 44. 見陳惠馨,《清代法制新探》,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 年,頁 133。 見陳惠馨,《向法規範回歸之清代法制研究》 ,元照出版社,2017 年,頁 8。 請參看陳惠馨,《向法規範回歸之清代法制研究》之第一章:「關於研究清代法規範體系必要性的辯 證」 ,頁 1~42。 見陳惠馨,《多元觀點下清代法制》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年,頁 2。 有關多元之概念,請參見顏厥安, 〈法體系的統一性與多元社會〉 ,收錄於《規範、論證與行動》 ,元 照出版社,2004 年,頁 173~211。 11.

(22) 動機與目的,同時將所使用之史料文獻,以及現代學者之研究成果分開進行說明,並 將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亦置於其內。 第二章將以「清代武職的仕進規範」為討論主軸,並將清代武科考試之主要規範 《欽定武場條例》之體例內容作一說明,同時特別將其中有關武童之員額、武鄉試中 額,以及因國家財務需要,進行增廣員額後之各省之錄取率變化予以呈現。並試圖以 趨勢圖展現兩者之聯動關係。此外,作者亦就八旗與綠營將弁及兵士之額設數值及其 管理幅度做一說明。至於武科中式之武舉人、武進士之仕進機會,以及錄取名額,則 依據《清實錄》、小金榜等史料予以重現,並藉此明瞭武科錄取者其仕進壅滯的真實 原因。最後,將武職之品秩,依據《大清會典事例》 、 《新編文武金鏡律例指南》 、 《古 今圖書集成》 、 《清朝文獻通考》等史料,將順治以至嘉慶年間之變化列成表格,以便 於對照各朝間之差異。 第三章將以「武職將弁與經制兵俸餉」作為討論重點,而以乾隆四十六年刊行之 《欽定戶部則例》做為最主要之史料,並運用其內之「廩祿門」與「兵餉門」條文作 為準據,從而將八旗與綠營將弁之俸祿,以及經制兵餉銀、餉米、馬乾之所得差異, 透過資料之數值轉換,以做出具體之比較,並藉此瞭解清政府對於不同身份之人,在 所得上是否有差別之待遇。.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第四章所探究之主題為「清代武職人員養廉銀制度規範」,由於過去探討武職養 廉銀之資料極為鮮少,是以對此一合法之額外收入之源流變之研究有所不足。本章即 依據各史料之載,將武職養廉銀與親丁名糧間之關係,從順治、康熙、雍正直至乾隆. y. Nat. sit. n. al. er. io. 歷朝之變化做一說明。同時以不同年代刊行之《晉政輯要》 、 《欽定中樞政考》 、 《皖政 輯要》之所載,做為清代武職養廉銀具體實踐之例證。同時,亦將武職養廉銀之數額, 與所處職務繁簡之關係做一對照,以明瞭養廉銀之高低,是否與職務之繁簡有所關連。 最後則連帶將不同區域文職大員之養廉銀數額,以圖表方式呈現養廉銀隨地區、隨時 序而有差異。. Ch. engchi. i n U. v. 第五章將以「清代八旗官兵議敘及賞卹之規範」為討論主軸。將以《欽定兵部處 分則例》之「議功」卷內容做為主要之史料,至於議功卷所缺載不足處,則以其他史 料補足。由於《欽定兵部處分則例》係本文分析法規範之主要基準,故將該則例之法 源依據以及與《欽定中樞政考》之關係予以說明。此外,亦將對軍功、功牌之大小高 低定義,以及前進軍功、執纛軍功、水戰軍功、攻城軍功之獎賞予以分別敘述。又, 凡因公而傷、而殘、而亡之官兵,清政府亦有相應之撫卹規定,是以於議敘獎賞之外, 亦將清代之撫卹規範做一說明。 最後之第六章以「清代軍律之法規範」為題以探討清代之軍律。本章將清代軍律 區分為「法典式軍律規範」與「非法典式軍律規範」兩大類。法典式之規範以《大清 律例》及《欽定兵部處分則例》之探討為主,而非法典式規範則以雍正《上諭軍令條 約》以及乾隆增定軍律及《行軍簡明紀律》之檢視為主,其後並將清代軍律與現今軍. 12.

(23) 法間之關係做一說明。最後,有鑑於《武經七書》是為清代武科應試者所必考之科目, 其中雖以孫子、吳子、司馬子之兵法做為考試之重點,45但七書中之《尉繚子》一書, 實為中國軍律之濫觴,故特別將之做一探討,以呈現中國之軍律規範不但源遠流長, 且其主要要求實亦一脈相承以迄於今。.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45. Ch. engchi. i n U. v. 康熙四十九年時,清代武生之受教內容下: 「除騎射外,敎以武經七書、百將傳、及孝經、四書,俾 知大義」 。見《大清會典》 (康熙朝)卷 106,頁 20-1。而後康熙對於《武經七書》之內容有其成見, 遂下旨要求重議考試內容。因此即調整成僅考《武經七書》中之孫子、吳子、及司馬法。事見《清 聖祖實錄》卷 244,頁 420-2。如此,則清代武生於受教時,《武經七書》為必讀之書,但考試時卻 僅考孫子、吳子、及司馬法等三子之書。 13.

(2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i n U. v.

(25) 第二章 清代武職的仕進規範 第一節 前言 國家為防衛其疆土,保護其百姓,實有賴於具有戰力之軍隊,而軍隊透過指揮體 系,尤其在冷兵器之時代,最終仍需在戰場經過實際之交鋒而取得最後之勝利。對於 一個朝代如何培養出具備指揮作戰之將才,則有賴於軍政制度中之軍事教育制度,而 後再透過軍旅中不同職務之累積,以及戰場之歷練,方能成為維護國家穩定之骨幹。 清代培養武職人員之方式,一如文職一般,其仕進過程除世職、行伍出身以及皇帝欽 點者外,基本上均需透過科舉考試之過程,以取得任官之資格而後逐級而昇。所不同 者,武職之考試科目,是以馬步箭、弓刀石等與武器使用之精準度,以及體力、技巧 為主,至於如何用兵為將,清代則未見其具體之養成過程,且考試科目歷經變化之後, 最後僅僅需默寫《武經七書》三百字左右,便算合式,1這對清代武職人員之素質取 捨上,確實有重大之影響。.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為取得適當之人才,在清代制訂了許多與考試相關之法規範,這些與考試相關的 規範,學者稱之為「考試法律」,2而其中最重要的規範計有《欽定科場條例》、《續增 科場條例》 、 《欽定禮部則例》 、 《大清會典事例》 、 《欽定學政全書》等,而其中與武科 直接相關者,尚有《中樞政考》 、 《兵部題准武場條例》 、 《欽定武場條例》等,透過這 些考試法律,使得整個清代大小考試的過程(童試、鄉試、會試、殿試),以及考試 的處理程式如「迴避」 、 「磨勘」 、 「復勘」 、 「糊名」 、 「閱卷」 、 「解卷」 、 「複試」 、 「揭曉」. y. Nat. sit. n. al. er. io. 等,都有明確可依之規定與要求可資依循。由於本章探討之重點在於武職人員之仕進 狀況,因此將透過《欽定武場條例》中所提供之學額與中額的數值,進而釐清清政府 對武職仕進之人力規劃模式,並透過其他史料,將清代武科出身者之分發與任用,以 及各朝之品級變動情形做一說明。. Ch. engchi. i n U. v. 就規範面而言,清代如何以有效透過的軍事考試制度之設計,從而取得其所需之 軍隊管理成員,實與軍隊戰力之維繫有重大關係,缺乏優質的軍隊管理骨幹,訓練將 難以落實,遑論戰力之發揮!此外,如不具備適宜軍隊的管理成員,國家之政權一旦 遇有內患外亂,在缺乏保衛力量之發揮下,勢將難保不墜,故軍隊之武職人員養成, 與國家之安全及政權之維繫有密不可分之關係。然歷來談論武舉制度者,所著重之重 點多是透過敘述性之描述,說明清代武舉舉行之模式與過程,至於與規範相關之人力 規劃面,尤其是清代針對武職人員仕進過程,則著墨相對極為有限。仕進過程實即為. 1. 2. 對於武童試之武經考試,改成默寫三百字之要求如下:「武經三子,生童每就擬題宿搆,鮮能熟讀。 請於考試武童時,作論孟論一首,暫免武經論。先令默寫一章或幾段,以三百字為率,錯悞及有別 字者不取均,應如所請」 。見《清高宗實錄》卷 608,頁 832-1。對於「三百字」之多寡限制,不單 是對武經之默寫有如此之要求,此外如「康熙五十七年諭:引見月官,令寫履歷,以三百字為限」, 見《大清會典》 (雍正朝)卷 10,頁 12-1;「順治二年定,凡內外官民題奏本章,不得過三百字」 , 見《大清會典》 (雍正朝)卷 10,頁 20-1。足見三百字是清清代之習慣性要求。 參見李化德、李亦成, 〈我國考試法治的歷史解析與現實思考〉 , 《中國考試》 ,第 12 期,2008 年,頁 33。 1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M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PSM)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Incorporated Management Committees should comply with the terms in this Code of Aid and abide by such requirements as promulgated in circulars and instructions issued by the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ertificated Master/Mistress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 Mistress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M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PSM)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M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PSM)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ertificated Master/Mistress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APSM,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special school/special school with primary section that operates six or

(b) The Incorporated Management Committee may approve leave of various kinds to teaching and non-teaching staff employed under the Salaries Grant, paid or no-pay,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