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年待業者的生涯故事─華人家庭文化動力觀點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青年待業者的生涯故事─華人家庭文化動力觀點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傅如馨 博士. ‧. ‧ 國. 學. 政 治 大 青年待業者的生涯故事─ 立 華人家庭文化動力觀點 The Career Story of Unemployed Young Adults: Dynamics of Chinese Family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洪鵬翼 中 華 民 國 一 零 六 年 七 月.

(2) 致. 謝. 風隨著意思吹, 你聽見風的響聲, 《John 3:8 KJV》. 卻不曉得從那裡來,往那裡去。. 三年的時光匆匆,回首,歷經自己的桀敖不馴,直至現今才稍稍有些成熟。 應該感謝的,無數,所有的師長、家人與同學朋友。 這本論文,是在風的城市,風的季節,按著風的感動,在字句斟酌中,慢慢 無中生有。. 政 治 大. 感謝傅如馨教授從起初到末了的支持與協助,引導鵬翼摸索,行走研究的幽. 立. 谷,終能筆寫出字句,也感謝教授在求學過程中的指引與鼓勵,使自己在待人處. ‧ 國. 學. 事與治學態度方面有所成長。. 感謝口委王素芸教授在審查論文時的認真與仔細,協助整體論文的重新架構. ‧. 並且提供寶貴的建議。. y. Nat. 感謝口委洪瑞斌教授,對於整體的研究方法、邏輯的推論與文詞的使用,提. io. sit. 供寶貴的資訊與指引。. n. al. er. 感謝三位教授的教導與帶領,使得這次的研究與論文能夠順利完成。. i n U. v. 感謝陳婉真教授的教導與啟發,不論實務上或理論上,因為您的教導,使自. Ch. engchi. 己對輔導諮商領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且讓自己感受諮商輔導專業的價值與感 動。 感謝李宗芹教授給予自己在諮商輔導美學上的啟發,透過您的學養與見識, 開啟了自己對於諮商輔導的不同觀點與感受,讓自己思考更多元的諮商輔導視野, 在過程中看到自己的可能與變化。 感謝高佳嵐助教的一切協助,因為您的時刻提醒與縝密詳細的行政能力,讓 自己能順利的完成三年的學業。 感謝全職實習單位所有夥伴的支持與鼓勵,在充滿變化與驚奇的一年當中, 給予自己許多的接納與包容,並在過程中給予自己諮商輔導相關的實務經驗,嘗 試許多多元且多變的想法與嘗試。.

(3) 感謝同窗的碩班同學們,三年一起走過的一切,有許多的感謝與感動,因你 們的包容與支持,所以讓自己在求學的過程中並不孤單,而能有許多不同視野的 看見。 感謝引導自己學習人生的孟慶松執事,因您的陪伴與提攜,所以自己能夠有 機會認識與了解真實的人生,遇見人生寶貴的老師。 感謝教導人生的鄭明析老師,您成為典範與模範,引導我們行走人生的曠野, 了解人的創造目的與價值,讓自己能夠度過嶄新變化的生活,期許自己未來在生 命路上,能夠更加的向您學習、堅持、努力與造就。 感謝從小到大陪伴自己成長的父母,這本論文很大需要歸功於您們。在字句 的校閱中,看到您們辛苦工作之餘所付出的心血努力;在一張一張校稿的照片中,. 政 治 大 後一哩路,所以自己能夠得以繼續堅持,無後顧之憂地完成自己的理想與夢想。 立 看到您們為了文字的精確與通順所付出的通宵熬夜。因為您們陪著自己走完這最. ‧ 國. 學. 成長至今,在您們身上學習到的無不是您們對於生命的堅持、認真與努力,使自 己願意不斷的成長與精進,真的唯有感謝。. ‧. 感謝願意接受訪問的所有受訪者們,因為您們願意分享關於生命中經歷的點 滴,於是有了這本論文的誕生。. y. Nat. sit. 經歷過的種種點點,不論自己在於何處,許多人施予鵬翼的恩惠太多,使自. n. al. er. io. 己無法完全按名感謝。唯有感謝那永恆主管的 聖三位,願您們保守過程中教導. v. 自己、陪伴自己的所有長輩、同學與朋友們,願您們保守他們的生活一切順利安 康。. Ch. engchi. i n U. 感謝 聖三位與主從起初至末了不停息的愛與動工。 願,將這一切做為您們至高無上的榮耀!.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1 Corinthians 13:7-8 KJV》. 洪鵬翼. 謹誌. 國立政治大學 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 民國 106 年 7 月.

(4) 青年待業者的生涯故事─華人家庭文化動力觀點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解構」既定對於「青年待業者」的印象,並希望透過社 會建構的觀點探討華人家庭文化中「青年待業者」的生涯特性,同時也透過「華 人家庭文化動力」的觀點,瞭解「家庭」對於該族群的影響。研究方式採「質性 研究」,以「半結構性訪談」為資料蒐集方法,受訪者為 6 名年齡介於 26 至 29. 政 治 大. 歲之青年,以「主題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主題透過「自我」與「家庭」兩條. 立. 路徑發軔,針對「青年待業者的生涯特性」與「華人家庭文化動力對於青年待業. ‧ 國. 學. 者生涯的影響」進行兩大面向的探討。研究結果顯示,在「青年待業者的生涯特. ‧. 性」面向中可歸納四個主題: (一)我是誰:生命任務的認定; (二)我如何成為. Nat. io. sit. y. 我:自我價值觀的轉變; (三)完美主義與自我懷疑的兩難;以及, (四)追求真. al. er. 實的自我,無偽誠然坦慨。在「華人家庭文化動力對於青年待業者的生涯影響」. n. v i n Ch 面向中可歸納三個主題: (一)家與我,生涯價值觀的搖籃; (二)短路的溝通, engchi U. 難解的誤會:華人家庭動力;以及,(三)回頭的洞見,期許與展望。本研究探 討青年待業者內在「自我」與「家庭」辯證歷程,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研究 與實務建議。此外,期許透過本研究促進當代對於「青年待業者」族群之瞭解並 協助新興生涯理論典範之建立。. 關鍵字:尼特族、青年待業者、華人家庭文化動力、生涯敘說.

(5) The Career Story of Unemployed Young Adults: Dynamics of Chinese Family Abstract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is to deconstruct stereotypical impression of unemployed young adults; meanwhile, we attempted to figure out how dynamics of Chinese families influence their career. Based on a narrative approach to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the means of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 to collect the narrative data. Six young adults aged 26 to 29 were interviewed. The thematic analys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texts, forming two aspects of the. 政 治 大 “how dynamics of Chinese families influence unemployed young adults’ career”. 立 There are four common themes which represent “unemployed young adults’ career. text analysis: “unemployed young adults’ career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 國. 學.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 who am I: the identification of my life task, (b) how have I been made: the transition of how I value myself, (c) the dilemma of. ‧. perfectionism and self-doubt, and (d) how to reveal my authentic self. The three. y. Nat. common themes on how dynamics of Chinese families influence unemployed young. sit. adults’ career are as follows: (a) what my family has passed on to me: career values,. al. er. io. (b) how communication is done in a Chinese family: dynamics of Chinese family, and (c) what I have learned from my family: insight and expectation. In the study, we. n. v i n C h of “self” and “family” investigated the dialectical progress in unemployed young engchi U. adults.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relative professions. Hopefully, the study will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roup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ovel career theory paradigm.. Keywords: NEET, unemployed young adults, dynamics of Chinese family, career narrative.

(6) 目錄 目錄……………………………………………………………………………….....Ⅰ 表次……………………………………………………………………………….…Ⅲ 圖次…………………………………………………………………………...….…Ⅳ.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8 第三節 名詞釋義………………………………………………………………..9. 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一節 青年待業者……………………………………………………………10 第二節 當代生涯發展理論……………………………………………………30. ‧. 第三節 後現代社會建構思潮與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34. sit. 研究方法. n. al. er. io. 第三章. y. Nat. 第四節 家庭文化動力相關研究………………………………………………37. Ch. i n U. v.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方法………………………………………………………50. engchi. 第二節 研究流程………………………………………………………………51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52 第四節 研究工具………………………………………………………………54 第五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56 第六節 研究品質的檢核………………………………………………………63 第七節 研究倫理………………………………………………………………67. I.

(7) 第四章. 青年待業者的生涯故事─華人家庭文化動力觀點之詮釋.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的工作經驗與生涯期待…………………………………70 第二節 華人文化中「青年待業者」的生涯故事特性…………………………79 第三節 華人家庭文化動力對於青年待業者生涯的影響……….………….101.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現實職場經驗的省思………………………………………..………126 第二節 青年待業者的自我發展………………………………….………….127 第三節 青年待業者與家庭…………………………………….…………….129 第四節 對於「青年待業者」的後現代觀點………………………….……..13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一節 研究結論……………………………………………………………..14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46. er. io. sit. y. Nat. 參考文獻. ‧. 第三節 自我省思……………………………………………………………..151. 中文部分………………………………………………………..………….….152. n. al. Ch. i n U. v. 外文部分……………………………………………………………………....157. engchi. 附錄 附錄一 研究訪談大綱………………………………………………...……...160 附錄二 訪談邀請函…………………………………………………………..162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163 附錄四 文本檢核回饋表……………………………………………..………164 附錄五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165. II.

(8) 表次 表 2-1 世界青年失業狀況..........................................................................................11 表 2-2 台灣地區各年齡別失業狀況……………………………….………..……...12 表 2-3 台灣青年未在學及未就業情形……………………………………………..13 表 2-4 台灣青年未在學、未就業亦未接受職業訓練原因………………………..14 表 2-5 台灣「青年待業者」 (尼特族)相關研究…..…………………………..……..19 表 2-6 國外「青年待業者」 (尼特族)與「家庭」相關研究……………………..25. 政 治 大 表 3-2 編碼原則說明………………………………………….…………………….58 立 表 3-1 研究參與者背景資料…………………………………………….………….53. ‧ 國. 學. 表 3-3 編碼範例……………………………………….………………………….…58 表 3-4 將訪稿編撰成受訪者的生涯故事…………………………………….….…59. ‧. 表 3-5 受訪者生命故事主題的認定…………………………………….….………60. y. Nat. n. al. er. io. sit. 表 3-6 受訪者文本回饋摘錄………………………………………………………..65. Ch. engchi. III. i n U. v.

(9) 圖次 圖 3-1 華人文化中青年待業者的生涯故事特性分析概念圖示..............................61 圖 3-2 華人家庭文化動力對於青年待業者生涯的影響分析概念圖示….……….62 圖 3-3 青年待業者的生涯故事分析脈絡圖………………………..………..……..63 圖 4-1 青年待業者的待業原因……………………………………………………..78 圖 4-2 我是誰:生命任務的認定圖示…..………………………..………….……..80 圖 4-3 我如何成為我:自我價值觀的轉變圖示………………………………......87. 政 治 大 圖 4-5 追求真實的自我,無偽誠然坦慨圖示……………………………………..98 立 圖 4-4 完美主義與自我懷疑的兩難圖示……………………………….………….93. ‧ 國. 學. 圖 4-6 家與我,生涯價值觀的搖籃圖示………….………………………………102 圖 4-7 短路的溝通,難解的誤會:華人家庭動力圖示……………………………109. ‧. 圖 4-8 回頭的洞見,期許與展望圖示………….………………………….………118. y. Nat. n. al. er. io. sit. 圖 5-1 研究討論圖示………….………………………….………..……………….125. Ch. engchi. IV. i n U. v.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青年的自我追尋 22k 的勞動苦歌,或許打響了一種社會背後的現實,從來我們都未正視的過 往,從來我們都只是那樣撇眼,從來我們都只是自掃門前雪。若望著社會的現實, 很難發現有那樣一群人即使大學畢業、有著許多的學歷證明、經歷許多的人際同 儕,卻找不到自己心中的志業,最後選擇回到家中,游移在尋找工作與等待更好. 政 治 大 的機會……。究竟是志業難尋,或者真是這世代的青年們缺少對於自己的期待、 立. ‧ 國. 學. 工作的能力、自己內在的耐受力、人際的互動……,致使他們困在自己的心理世 界中?有許多的疑問,不論問著自己、他人、或者上蒼冥冥。. ‧. 一個朋友曾這樣述說:「煩哪,在家就是精神霸凌,因為父母都關心孩子,. y. Nat. io. sit. 所以孩子就要乖乖的,父母講話沒邏輯什麼的也都不可以在意。」家庭對他而言. er. 是一種影響,因為從小至今都住在家中,父母一貫的對話模式與期待使他備受父. al. n. v i n 母想法的影響,影響了自己對於自己的價值觀與信念, 「離家與否?」、「工作與 Ch engchi U. 否?」而這並不是唯一的案例,有更多的青年們,隱藏在這不同原因的離群索居 中。一種遺世而居,對他們來說似乎需要自由才能找到他們的自我;而工作中所 遭遇的種種,總使他們的內心遭受捆鎖。家中的僵持,時常來自於父母與孩子對 於好與壞認知的不同。傳統的華人文化和現今的台灣社會中,由於受到傳統中華 文化的影響,重視考試與服從(金樹人,2011),因此求學的過程中常有許多自 疑與壓抑。在這樣的認同追尋過程,也便常常迷失了真正自我的樣子。過去的人 們或許在文化社會中找到依附與生存的方法;然而對於這一些待業者而言,他們 1.

(11) 卻更常思考著人生的意義並時常疑問著:「對比日復一日在家中做著一樣的事, 領著少少的薪水到工廠或辦公室上班,每天也是做著一樣無趣的事,還要面對著 更多人際與挑戰,這樣有什麼意義呢?」 (蔡秉忻,2016) 。許多人如此疑問著自 己,也因此在這樣重重的迷惘中流失。時代變遷快速的 21 世紀,對於生活於當 代的青年,關於「職業」雖然比過去有更多種的選擇,但卻也因為經濟、家庭教 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個人等因素使得自己對於未來的定向產生了許多疑問 (楊毓珺,2015)。然而一個人的「定向」很重要一部分來自於生命中所經歷過 事件,透過生活中一個又一個連續發生累積的故事,除去了許多外加的期待與框. 政 治 大 架,而發現了自己的生命意義(Pizzorno, Benozzo, Fina, Sabato & Scopesi, 2014) 。 立. ‧ 國. 學. 為何待業者們帶著生活「無意義」的信念使自己拒絕嘗試與改變,選擇待在家中 度過生活?儘管工作在過往研究中發現是一種能提供機會以滿足個體深層心理. ‧. 需求的方式,並使人能找尋到自我價值感,認同自己的價值與存在而確定自己的. y. Nat. er. io. 來要做什麼?」. sit. 志向(Erickson, 1963; Sonnerberg, 1997);然而,當今卻有許多待業者問著:「未. al. n. v i n 對照了過去與現在,世界的變遷更令人捉摸不定,在這一群待業者身上,除 Ch engchi U. 了「無意義」感,還有什麼因素侷限了自己的發展?而工作是否能為自己的生命 帶來些什麼?. 貳、當代青年的生涯發展困境 關於生涯發展的困境,呂子豪(2013)整理了相關學者的論述,認為這時代 的生涯困境主要可分為六種:(1)生涯成熟度較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2) 自我認同程度低─不知道自己是什麼;(3)生涯決定程度低─對未來不知何去何 2.

(12) 從;(4)自我效能低─認為自己做不到;(5)負面生涯思考─猶豫不決、躊躇不 前;以及(6)性別角色刻版印象─我該做什麼。呂子豪整理出這六種生涯發展困 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所闡述的核心顯示了個體對於認同的混淆與自我效能的 低落(Erickson,1963; Bandura, 1986)。現代社會中,因為資訊快速的交流變化, 經濟快速的發展,面對這樣快速變動的外在世界,則必須要更加認識自己才不至 於迷失在這樣的變動中而陷入不安的情緒(陳騏龍、丁原郁、鍾易廷,2013)。 因此回到生涯抉擇的問題上,究竟是什麼阻礙了個體看到自我、認同自我與相信 自我的能力?. 政 治 大 生涯議題主要是關於「我」存在的位置與期待。Erickson(1975)提到自我 立. ‧ 國. 學. 隨著在家庭與社會中的成長,會遇到許多不同的發展危機,逐漸的面對信任與不 信任、自主與羞恥、自發與罪惡、勤奮與退縮、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立、. ‧. 生產與遲滯和整合與失落等,而也因著是否度過每一個危機決定是否能獲得相應. y. Nat. io. sit. 的心理社會優勢(psychosocial strength) : (1)希望(hope) ; (2)自我控制感(self-. er. control) ; (3)自我觸發感(sense of initiative) ; (4)有能感(competence) ; (5). al. n. v i n 忠誠 (fidelity) ; (6)愛(love) ;以及(8)智慧(wisdom) 。 C; h(7)關心(care) engchi U. 而這些基本的特質(virtues)唯有透過個人與真實人際互動的生命階段(life stage) 才能真正獲得。 「職業」和「志向」等未來的選擇目標是使自我完成的重要關鍵,我們因為 職業而更穩固的建立社交網絡、生活規律、自尊與自我認同(Sonnerberg, 1997) 。 然而,就現今的社會狀況來說,成為一位足以擔當家庭的成人似乎比過去要花更 多的時間(Arnett, 2000),而有更多人更是因著整體的經濟環境而未將「家庭」 列入自己生涯的規畫之中。為何我們需要關注這樣的議題?因為這些待業者們的 3.

(13) 生涯停頓並不僅僅代表著停頓「自己的未來」,更進一步隱含著整體社會的發展 的停頓(林孟瑋,2013)。實際上,這樣逐漸受到重視的「待業」問題並非侷限 於台灣,而是遍及了世界上的許多國家,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更將其視為跨國性的問題(OECD, 2016)。在其會員 國中,發現許多「待業者」有更大的機率會進行非法的毒品、槍枝等行為而危害 社會的安全。英國在 1999 年將一群陷入社會邊緣、無法尋得穩定工作、做著低 薪工作或不工作的青年,透過其生活型態「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將這一待業的族群命名為「NEET」 。在英國後續由 Labour Force Survey. 政 治 大 進行的調查發現截至 2016 年第二季共有 72.7 萬人,年齡介於 16 至 24 歲的尼特 立. ‧ 國. 學. 族,佔了同年齡層 12.0%(LFS, 2016) 。OECD(2016)認為這樣的「待業」狀況 可能影響正常成年期的進入,影響整體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環境,因此於 2016. ‧. 年所出刊之「Society at a Glance 2016」將尼特族的議題放在首章進行相關討論,. y. Nat. io. sit. 彰顯其重要性。日本於 2016 年公布共有 54.1 萬人,年齡介在 15 至 39 歲的繭居. er. 族(日本針對待業者「尼特族」所給予的稱名),發現他們居住在家中的時間越. al. n. v i n 來越長;更有 35%的人待在家中長達 C h 7 年;年齡在U35-39 歲的在家待業者在過去 engchi 六年中更增加了一倍。田村毅(2015)認為「繭居族」是一個全球性的社會議題,. 並提到日本厚生勞動省於 2010 年所定義之「繭居族」為:(1)與社會疏離並且 不與學校、職場等家人以外的人來往; (2)基於第一點的心態,所以生活範圍狹 隘;以及(3)維持這樣的狀態半年以上。而台灣方面,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16) 的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發現 2015 年在 15 至 29 年齡層中,未在學亦未就業者 佔了 39.1 萬人,而在教育程度為「國中」 、 「高中」和「大專以上」的青年中,則 分別佔有 2.6 萬人、11.3 萬人與 25.1 萬人,「大專以上」的 15 至 29 歲待業者佔 4.

(14) 了 64.2%。從數據上來看,顯示了「大專以上」學歷的青年待業者佔了大部分的 比例,人數最多。 關於待業(尼特族、繭居族)的現象,日本學者齋藤環(2016)認為這是一 個嚴重的社會議題,並發現在日本繭居族的好發族群不僅於內向特質的人,也會 出現於外向活潑、積極發言的青年之中。他認為在日本,這樣的族群隨著待業時 間逐漸增加,更需要將社會與家庭一併的考量才能有效解決。台灣也有學者認為 需要將社會(經濟、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與個人等因素進行考量與 介入,才能有效解決這樣的待業狀況(楊毓珺,2015;楊小慧,2010)。面對著. 政 治 大 這不僅只於單一國的青年待業議題,放諸世界有更多國家尋求解決「青年待業」 立. ‧ 國. 學. 的方法。OECD(2016)認為政府可有一些作為: (1)減少青年失學,系統性監 控學生學校的出席狀態;(2)提供職業訓練以銜接學校與職場;以及(3)協助. ‧. 25 歲前的青年尋找穩定的工作等。另一方面,日本學者田村毅(2015)則透過實. y. Nat. io. sit. 務經驗發現繭居族的現象或許有一部分來自於日本「遠慮文化」所產生的誤用,. er. 使得繭居族的家庭因此過度的容忍青年的待業行為,讓親子的系統無法正常的運. al. n. v i n 作,促使繭居行為產生;齋藤環(2016)認為家庭是解決「繭居族」問題的重要 Ch engchi U 角色,認為家庭更需要透過「等待」與「支持」輔助當事人度過「繭居」的狀態。 家庭對於「青年待業者」的影響是重大的,特別是台灣,父母對子女的生涯 有深刻的影響,「家庭」在台灣的文化也有著重要的角色與意義。為了更加認識 「青年待業者」的「家庭」對於他們生涯的影響,本研究嘗試透過華人家庭文化 動力的觀點,重新理解台灣的青年待業問題,並進入台灣的家庭文化中,透過後 現代的視框重新理解台灣家庭對於個體所產生的影響。. 5.

(15) 參、從華人家庭文化動力來看台灣的「青年待業」議題 當代的台灣青年待業者,他們的父母多生在戰後,因為經濟能力的優渥與少 子化,所以對於子女的照顧有著更多的支持,期待他們多能先念完大學再找尋正 職工作。儘管這樣對兒女來說能得到更多的照顧,似乎也可以減少所受的辛苦, 卻可能因為對自我認識的侷限、科系取向的未知與沒有掌握職場能力需求,所以 無法適才適所(林孟瑋,2013) 。曾經與一位待業中的朋友聊天,他說: 「大學唸 了四年,然後做了不相干的工作,這樣的感覺好沒意義。」聽著他說這些話,心. 政 治 大 於家庭、同儕、報章媒體等的訊息;然而「待業」的他們內心的掙扎擔憂是什麼? 立. 中也有許多的掙扎。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涯?我們接收到比較多的觀點主要是來自. ‧ 國. 學. 在中華「讀書至上」的文化影響下,普遍的教育較多重視德、智、體、群、 美中的「智」能發展而較少關注其他面向。生涯尋找的過程有賴當事人透過生活. ‧. 中的事件尋找自己主體願意「身在」的場所,透過自己的興趣和研究繼而願意持. y. Nat. er. io. sit. 續在這一個領域發展(劉淑惠、盧怡任、洪瑞斌、楊育儀、彭心怡,2013)。然 而在「升學」做為教育主要考量的社會氛圍中,台灣的家長卻容易因為「望子成. al. n. v i n Ch 龍,望女成鳳」這樣的想法使得學生缺乏相關職涯探索、體驗的經驗。學歷或許 engchi U. 證明了父母的愛與照顧,然而是否孩子們在想法與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父母的付出, 願意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並且嶄新的蛻變獨立,接納自己的成長?相對的,父母 是否也願意放手遮眼,等待子女的獨立成長?關於親子的關係,什麼是適當距離? 而應對孩子抱持什麼樣的期待? 日本學者田村毅(2015)針對日本所同樣面臨的青年待業現象提到:「在孩 子開始成長為獨立的成人時,雙親必須與原本和孩子較為親密的關係中稍微退 後,……父母需要適時的關掉『父母引擎』,使孩子以『他的引擎』來解決自己 6.

(16) 的問題……。」也有其他學者提出不同的論點,認為對於待業者而言「家庭」若 能成為安全堡壘,則能促進當事人於相關職涯的探索行為(Vignoli, Croity-Belz, Chapeland, de Fillipis & Garcia, 2005)。同樣的,對於一個人的職涯選擇,家庭中 的父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Pizzorno, et al., 2014)。在華人的家庭之中,因為彼 此的關係更為濃厚,通常子女的志向選擇多會受到家人的影響(吳宜真、賈紅鶯, 2012) 。在關係取向的地域中,人與人的關係是一種依附,所謂一種成熟的個體, 便是能夠與人共處在一種「適當」 、 「合宜」或「舒服」的關係界線之中。然而, 影響華人親子關係很重要的因素,其中之一是「孝道文化」(趙文滔、徐君楓、. 政 治 大 張綺瑄、徐蕾、謝宜芳、李如玉、呂伯杰,2016),在這樣既有的文化概念中, 立. ‧ 國. 學. 是否對於 21 世紀的青年還適用?而父母在青年的眼中是否扮演著「稱職」的角 色,使孩子願意學習與「孝順」父母?對於父母而言,應該對孩子有著怎麼樣的. ‧. 生涯期待才是合適的呢?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之中,又該如何拿捏與孩子關係的遠. io. sit. y. Nat. 近?. er. 許多篇的文獻主要著墨在「個體」自己尋找工作的過程,然而在台灣社會中,. al. n. v i n 因為仍屬於較為家庭取向的生活模式 (吳宜真、 C h ,以家庭做為自己生涯選擇的參照 engchi U 賈紅鶯,2012)。家庭脈絡是華人社會中重要的生命發展要素,對於家庭的需求. 如同一種本能,會引導自己重回到這一條文化的脈絡之中。許多台灣青年在生活 中受到許多來自於父母的幫助,父母是帶著什麼樣的信念進行這樣的支持與協助?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家庭又是如何影響個人的生涯抉擇? 本研究採後現代社會建構之觀點,希望還原當事人的「待業」狀態,以解構、 去標籤的方式,因此「研究中的論述」和「與研究參與者進行訪問時」,會倡議 將英國與日本所指稱之「尼特族」與「繭居族」以「待業狀態」替代。透過本研 7.

(17) 究希望能瞭解現今「青年待業者」(尼特族、繭居族)在台灣社會所面臨的家庭 迷思並瞭解他們家庭中的互動過程,釐清台灣「青年待業者」家庭文化的動力與 發展。.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綜合前節所述,透過所屬年齡層就業狀態的研究加上自身熟悉的朋友也面臨. 政 治 大 29 歲青年(行政院主計處,2016)所面臨的自我認同混淆,並討論了生涯選擇困 立. 「待業」的問題,因此對於「青年待業者」產生了研究興趣。在初步瞭解 15 至. ‧ 國. 學. 難的狀態,進一步看到世界上許多國家所出現「待業」的社會議題。而當前台灣 許多研究對於「青年待業者」的研究仍較少著重於「家庭」層面的探討,但「家. ‧. 庭」是華人文化中各方面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希望透過「家庭」的討論與研究. y. Nat. er. io. sit. 瞭解「青年待業者」背後的家庭故事,促使相關工作者在進行諮商輔導工作時有 更進一步的瞭解與認識。為解開這樣的疑惑並進一步瞭解台灣家庭動力對於個體. al. n. v i n Ch 的影響;此外,在後現代社會建構的思潮下 「解構」 , e n g,c研究嘗試透過當事人現況的 hi U. 重新發掘其身上的正向特質;同時,也希望透過本研究達成後現代「敘事實踐」 的目標。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發現華人文化中「青年待業者」的生涯故事特性。 二、探討華人文化中「青年待業者」的家庭動力模式對生涯的影響。 三、再建構後現代「青年待業者」的生涯特色。. 8.

(18) 因此,本研究之研究問題為: 一、華人文化中「青年待業者」的生涯故事特性為何? 二、華人文化中「青年待業者」家庭動力模式對生涯的影響為何? 三、後現代「青年待業者」的生涯特色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政 治 大 本研究所指稱之「青年待業者」為年齡在 15 至 29 歲,期間未有任何正職工 立. 壹、青年待業者. ‧ 國. 學. 作一年以上之青年。. 貳、華人家庭文化動力. ‧. sit. y. Nat. 本研究所指稱之華人家庭文化動力係指由趙文滔、徐君楓、張綺瑄、徐蕾、. io. al. er. 謝宜芳、李如玉、呂伯杰(2016)透過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的觀點,. v. n. 取替一種「主流」而發軔出「在地」的文化知識。華人家庭文化動力中主要包含. Ch. engchi. i n U. 了五項動力: (1)家庭內的角色階級─影響個體的自我開展; (2)體貼他人、犧 牲自己─關係和諧優於各人需要; (3)委婉、間接溝通─「剛毅木訥,近仁」 ; (4) 用生氣與責備表達關心;以及(5)父母的教養責任─養不教,父母之過。. 參、生涯故事/敘說 從 McAdams(1987)的觀點來看,認為生命故事是一種自我認同的產物。 生活的目的便在創造屬於自己的歷史、信念、認同,藉由故事的敘寫或敘說,使 自己從生命經歷的經驗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生命理論,建構自我形象。. 9.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青年待業者 壹、 跨國的青年待業現象 「青年待業」現象與命名的緣由,最早可追溯至 1999 年英國 Social Exclusion Unit(SEU)所提出的「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由其縮寫「NEET」 音譯為尼特族(楊小慧,2010)。這個現象主要針對該國一群陷入社會邊緣、無 法尋得穩定工作、做著低薪工作或不工作的青年。在歐洲,大部分的青年早在 15. 政 治 大 至 17 歲時便已完成義務教育,並且開始思考,究竟要繼續接受教育抑或是要找 立. ‧ 國. 學. 尋一份工作謀生。自從英國 SEU 提出這樣的概念之後,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進行了跨國性的調查與研究。為了涵納不. ‧. 同國家國情,他們將青年的年齡定於 15 至 29 歲。透過調查,他們發現儘管這個. y. Nat. io. sit. 世代比過去受更多高等教育,然而相較上一個世代的同年齡層青年,他們大多尚. er. 未具備能夠「穩定工作」的能力。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 al. n. v i n ILO)在 2016 的國際就業社會展望論壇 Social Outlook 2016) C h (World Employment engchi U. 中也特別將青年的狀況定為論壇的主題,以「Trends for Youth」進行專題討論。 根據 ILO 的定義,所謂的失業者是指在標準週內年滿 15 歲,同時具有下列條件 者: (1)無工作; (2)隨時可以找尋工作; (3)正在找尋工作或已找工作正在等 待結果,同時還包含等待恢復工作者及找到職業而未開始工作亦無報酬者。ILO (2016)估計,青年(15 至 24 歲)的失業率在 2015 年為 12.9%,2016 年預計 將達到 13.1%,他們預期 2017 年的青年(15 至 24 歲)失業率也將維持這樣的水 準。統計的結果發現,2016 年的青年(15 至 24 歲)失業率將從 2015 年的 7050 10.

(20) 萬人增加 50 萬人至 7100 萬人,這樣的幅度是過去 3 年的增長水準,見表 2-1。. 表 2-1 世界青年失業狀況. 世界 已發展國家 新興國家 發展中國家. 青年失業率(%) 2015 2016 2017 12.9 13.1 13.1. 青年失業人數(百萬) 2015 2016 2017 70.5 71.0 71.0. 15.0 13.3 9.4. 10.2 52.9 7.4. 14.5 13.6 9.5. 14.3 13.7 9.4. 9.8 53.5 7.7. 9.6 53.5 7.9. 資料來源: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 2016: Trends for Youth 遠觀全世界,這個世代的 15 至 29 歲青年的處境多在「待業」 、 「打工」 、 「低. 政 治 大 薪」和「失業」的狀態。根據 OECD(2016)所統計於 2014 的資料,發現在 15 立. ‧ 國. 學. 至 29 歲的年齡層中,其會員國之尼特族平均比例為 21%,南歐有最高的尼特族 比例,其中希臘為 41%。而在其他地區,美國為 19.8%,波蘭為 21.6%,法國為. ‧. 22.5%。在英國方面,截至 2016 年第二季共有 72.7 萬人,年齡介於 16 至 24 歲. y. Nat. io. sit. 的尼特族,佔了同年齡層 12.0%(LFS, 2016)。而日本針對這樣的現象則以「繭. er. 居族」進行稱呼,同樣針對未就業、未接受教育與未接受相關職訓的公民。日本. al. n. v i n 政府於 2016 年公布共有 54.1 C 萬人,年齡介在 15 至 h e n g c h i U39 歲的繭居族,而他們居住 在家中的時間越來越長;更有 35%的人待在家中長達 7 年,而年齡在 35 至 39 歲 的繭居族在過去六年中更增加了一倍。 反觀台灣,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16)所進行的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發現, 全體台灣 2,336 萬人口之中, 「15 歲以上民間人口」為 1,996 萬人, 「15 歲以下及 武裝、監管人口」為 340 萬人。在「15 歲以上民間人口」中, 「勞動力人口」為 1,173 萬人(佔全國總人口 58.75%),其中有 1,127 萬人就業、46 萬人失業(失 業率 3.92%) ;另一方面, 「15 歲以上民間人口」中的「非勞動力人口」則有 824 11.

(21) 萬人,其中包含: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且隨時可以開始工作者 15 萬人、求學及 準備升學者 204 萬人、料理家務者 225 萬人、高齡與身心障礙者 248 人與其他 101 萬人。而更進一步, 台灣地區 15 至 29 歲青年的失業率與失業人口普遍高 於整體,見表 2-2。儘管仍低於世界青年的平均失業率,卻也顯示當代青年於就 業方面事實上需要當局更多的協助。. 表 2-2 台灣地區各年齡別失業狀況 單位:% 失業率(%) 2014 2015 總計(15-64 歲) 3.96 3.78 15-19 歲 8.78 8.63 20-24 歲 13.25 12.59 25-29 歲 6.84 6.55 30-34 歲 4.04 3.97 35-39 歲 3.26 3.14 40-44 歲 2.58 2.37 45-49 歲 2.37 2.36 50-54 歲 2.12 2.06 55-59 歲 2.04 1.76 60-64 歲 1.23 1.16 65 歲以上 0.1 0.14. 11 101 97 69 52 39 35 27 19 6 0. 11 101 95 61 58 40 37 28 18 9 0. y. sit er. n. engchi. 11 98 92 67 52 35 35 27 17 6 0. ‧. io. Ch. 8.94 12.62 6.76 3.79 3.41 2.66 2.51 2.15 1.92 1.63 0.17. 學. Nat. al. 2016 460. 政2016治 大 3.92. ‧ 國. 立. 失業人數(千人) 2014 2015 457 440. i n U. v.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16). 關於青年的就業,行政院主計處分別於 2009 年與 2015 年進行青年狀況調查 統計(見下頁表 2-3) ,發現 2009 年與 2015 年的 15 至 29 歲青年中,未在學之青 年分別為 262.2 萬人(53.13%)與 228.3 萬人(50.75%) ,而未在學亦未就業者各 別佔了 57.1 萬人(11.58%)與 39.1 萬人(8.7%)。儘管 2015 年青年「未在學亦 未就業」的狀況相較於 2009 年下降了約 3%;然而,根據數據顯示,在 10 位 15 至 25 歲的青年中,便會有接近 1 位青年是處於「未在學亦未就業」的狀態。 12.

(22) 表 2-3 台灣青年未在學及未就業情形 單位:千人、% 總計 人數. 在學. 百分比. 2015 年 11 月 4,498 總計 年齡 2,981 15-24 歲 1,517 25-29 歲 2009 年 11 月 4,935 總計 年齡 3,042 15-24 歲 1,893 25-29 歲. 未在學 合計. 就業. 未就業. 100.00. 49.25. 50.75. 41.99. 8.76. 100.00 100.00. 72.06 4.41. 27.94 95.59. 20.29 84.64. 7.65 10.95. 100.00. 46.87. 53.13. 41.56. 11.58. 93.54. 19.63 76.79. 8.36 16.75. 立. 6.46. 學. ‧ 國. 100.00 100.00. 政 治 大 72.02 27.98.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16). ‧. 若進一步進行相關因素的分析,2015 年 15 至 29 歲青年「未在學、未就業. sit. y. Nat. 亦未接受職業訓練」共計有 39.1 萬人,其中以「正在找工作(含準備就業考試)」. io. al. er. 占 49.97%最多, 「尚未決定升學或就業(方向)」占 10.75%居次, 「正準備升學」. v. n. 與「料理家務(含照顧家屬)」亦分別占 10.06%與 9.76%,見下頁表 2-4。我們可. Ch. engchi. i n U. 發現,當代的青年因為不同的家庭、自我健康狀態、自我的生涯規劃等因素,因 此選擇「未在學、未就業亦未接受職業訓練」。. 13.

(23) 表 2-4 台灣青年未在學、未就業亦未接受職業訓練原因(2015 年 11 月) 單位:千人、%. 正 準 備 升 學. 正 在 找 工 作(含 準 備 就 業 考試). 正 準 備 證 照 考 試. 總計. 總計 年齡 15-24 歲 25-29 歲 教育程度 國中及以下 高中(職) 大專及以上. 健 康 不 良 或 傷 病. 料 理 家 務 ( 含 照 顧 家屬). 尚 未 決 定 升 學 或 就 業(方 向). 正 在 遊 學. 等 待 服 役. 其他. 人數. 百分比. 391. 100.00. 10.06. 49.97. 1.39. 7.00. 9.76. 10.75. 1.21. 4.44. 5.41. 225 166. 100.00 100.00. 15.03 3.32. 46.00 55.36. 1.49 1.25. 8.11 5.49. 3.33 18.49. 12.32 8.63. 0.64 1.99. 7.62 0.13. 5.46 5.34. 26 113 251. 100.00 100.00 100.00. 14.15 6.44 11.27. 29.71 50.11 52.32. 0.32 2.02. 37.37 11.07 2.02. 8.57 11.79 8.97. 11.26 11.51 10.36. 0.54 1.64. 0.84 6.16 4.05. 1.11 2.06 7.37. 立.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16). ‧ 國. 學. 若進一步透過年齡層的分界進行分析,15 至 24 歲與 25 至 29 歲年齡層分別. ‧. 有 22.5 萬人與 16.6 萬人未在學、未就業亦未接受職業訓練,主要多為「正在找. Nat. sit. y. 工作(含準備就業考試)」 ,分別占其年齡層人數的 46.00%與 55.36%;若以教育. n. al. er. io. 程度別觀察,大專及以上、高中(職)與國中以下程度者分別有 25.1 萬人、11.3. Ch. i n U. v. 萬人與 2.6 萬人,其中「尚未決定升學或就業(方向)」均逾 1 成。. engchi. 放觀世界,針對這樣的青年就業狀況,包含英國、日本、澳洲、加拿大、西 班牙、美國與拉丁美洲的各國等,也正為「未在學、未就業亦未接受職業訓練」 的青年努力尋找相關的解決方案,因為這個現象所影響的面向包含社會、政治與 經濟,也延緩了當事人正式成為「成人」的年齡(OECD, 2016)。在所有 OECD 會員國的 15 至 29 歲青年,統計至 2015 年,趨近於 4000 萬人面臨了尼特族的狀 態。其中,低受教程度、健康狀態不良、具有社交問題與外來移民者有更高的機 率成為尼特族。根據資料指出,OECD 會員國中約有 2/3 的尼特族(2800 萬人). 14.

(24) 甚至沒有找工作的行動(OECD, 2016)。為什麼跨國的青年失業現象如此嚴重, ILO(2016)主要認為有以下因素: (1)性別產生的工作機會不平等:2016 年的 青年男性就業率為 53.9%而青年女性就業率為 37.3%; (2)新興國家中經濟發展 的遲緩;(3)工作貧窮(Working poor):年輕工作者的工資低廉;以及(4)不 同因素的移民:戰亂、天災等。在這樣的現象背後,蘇格蘭政府( Scottish Government, 2015 ) 所 提 出 的 資 料 顯 示 尼 特 族 會 出 現 一 種 求 職 的 傷 疤 效 應 (scarring effect) ,相較於有正常工作的人,他們在十年後有 2.8 倍的機率同樣會 處在失業的狀態中。在工作階級部分,也有 2.5 倍的機會在十年後仍保持較為低. 政 治 大 階的工作;同時,也會影響他們的生心理健康,對比非尼特族族群,他們有 1.6 立. ‧ 國. 學. 至 2.5 倍的機率比較容易有不良的生理狀態;相較於非尼特族,也會高出 50%的 機率產生憂鬱與焦慮的症狀。同時發現尼特族的預測因子有: (1)受教水準; (2). ‧. 翹課率與被排擠的程度; (3)女性:需要照顧孩子與懷孕; (4)相關的家庭因素,. y. Nat. al. er. io. 的預測因素(Scottish Government, 2015)。. sit. 如:父母失業、手足眾多等;以及(5)地方的尼特族比率等,都是相關尼特族. n. v i n 儘管有許多外在的社會因素影響了青年的就業狀況,Arnett(2000)提出了 Ch engchi U. 成人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的概念,認為逐漸地有一群 18 至 25 歲的成 人,他們尚未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或自己的房子,甚至沒有穩定的薪水能 使自己完全脫離父母獨立生活。Arnett(2000)認為他們是一群尋找自我認同的 年輕人,在這樣的年齡中,還在嘗試不同的角色認同(identity exploration)。然 而,是否這代表著他們能因為延後認同的延續而找到自己的生涯目標?OECD 所 進行的統計數據卻指出許多「待業」者因為認同狀態還陷於「認同混淆階段」, 對於情緒的掌握還不成熟,他們有更大的機率危害社會安全,另一方面,也減緩 15.

(25) 了國家於未來的經濟與政治的競爭力(OECD, 2016) 。在歐洲逐漸形成一個新的 社會世代,他們的生活與未來的展望是不穩定的。相對前一個嬰兒潮世代的父母, 現代的青年們正經歷著低度的社會流動的狀態,而 2008 年金融海嘯之後所導致 的相關緊縮政策,也導致越來越多的青年失業,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Kelly & McGuinness, 2015) 。而青年待業者所影響的層面是廣泛的,楊毓珺(2015)統合 了相關資料後整理發現,待業者可能會產生的影響包含三個層面: (1)自我:青 年潛力喪失、疤痕效應、薪資懲罰、身心狀況、行為偏差; (2)家庭:加重家庭 經濟負擔; (3)社會:社會人力資本浪費、影響國家經濟、影響國家社福措施運 作。.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貳、 以「青年待業者」取代「尼特族」. 從巨觀的角度,我們發現了各國對於「青年待業」的現象進行許多的研究與. ‧. 調查,並分析了許多原因。若從「當事人」角度進行現象的理解,是否這些「青. y. Nat. er. io. sit. 年待業」現象背後所呈現的有著更多對於個體對於社會的「感受」與「成長經歷」? 余德慧(2001)認為語言以一種「公開」的方式存在,然而這樣的公開卻會. al. n. v i n Ch 隨著不同的「視野」 ,影響著對於他的詮釋。回顧了過去關於尼特族的研究資料, engchi U 林孟瑋(2013)論文中的一位受試者 S7 曾說: 「……我覺得米蟲不具什麼負面意思,當然社會上大部分的人會認為米 蟲是一個負面意涵,就我個人來講,我是不覺得米蟲是有多負面,其實往往人 家被講米蟲很氣憤什麼的,那是因為他們認為大部分人在汙辱他,可是的確沒 有收入的,沒有收入的話對這個資本主義社會來講的確是沒有貢獻,那我覺得 被講是米蟲,就算別人是負面的想法也是情有可原的啦……」 (林孟瑋,2013, 頁 60). 在林孟瑋(2013)的論文中說到,因為這一群青年待業者多待在家中,無工 16.

(26) 作、無就學也無接受職業訓練,使得「尼特族」 、 「米蟲」的稱號容易被加上負面 的社會觀感。若我們回歸「尼特族」最初於英國的定義,為 16 至 24 歲未接受教 育、未謀職與未接受職業訓練的青年(SEU, 1999) 。在許多研究中研究者定義了 相關的年齡水準後普稱在某一個年齡層中的待業者為「尼特族」,然而若進一步 透過 OECD(2016)所提供的資料,其所定義的「尼特族」包含:無薪家管、照 顧小孩、身體因素等,這樣的定義似乎又與所認知的「米蟲」有所不同,相當程 度上部分人有著無薪的「生活性工作」 。在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on)的 思潮中,我們也開始反思所謂的現實與真理。如同余德慧曾說:「人進入在世存. 政 治 大 有有個很大的麻煩,就是『獨立後的遺忘』。人在進入文化世界後,就忘了他的 立. ‧ 國. 學. 存有,總以為他的存有是文化裡的存有。」 (余德慧,2001)而 Dwight 也提到: 「……文化毫無疑問地具有很強的強迫力,會衝擊我們所相信的,也會影響我們. ‧. io. sit. Nat. 棄的人將會面臨很大的風險,……。」(Dwight, 2005). y. 的行為。文化會給規範下定義,而且期望人們能夠忠誠和堅持。在次文化中被遺. er. 「青年待業者」的形成是一個重要的議題,然而,若單純地將他視為一種普. al. n. v i n 遍性現象並無法解決,而須進一步深入瞭解相關的影響因素。在本研究嘗試透過 Ch engchi U. Savickas(1993)提到的後現代思維進行: (1)不再有專家; (2) 「授權」取代「適 配」 ; (3)重寫「大敘事」 ; (4)生涯是個人的專屬; (5)生涯發展理論並非諮商 理論;以及(6)「故事」取代「分數」(引自金樹人,2011)。 在這樣的觀點之中,我們跳脫一種「病理式」的命名,反而關注於每一位當 事人的生涯經歷;同時,我們尊重他們的主體,因為每一個人的生涯發展都有他 的專屬路線,即便這個時刻他被文化社會標定為「尼特族」、「米蟲」,但他仍須 經歷自己所應克服的生命經驗才能轉化現在的「待業」階段。在本研究中,研究 17.

(27) 者嘗試跳脫一種「標籤化」的觀點,重新的以「青年待業者」中性的稱呼,期望 「將其所視為一個人」地看待他們的存在狀態。. 參、 「青年待業者相關研究」 關於「青年待業者」之研究部分,尚有許多可努力之處。台灣方面以社會、 心理與輔導相關領域之研究論文共有 9 篇。主要有: (1)我國尼特族現象之探討 (楊毓珺,2015) ; (2)37∘C 的冰封城堡─尼特族的家庭故事(許妮婷,2014) ; (3)台灣青年男性尼特族的生涯阻礙之內在因素初探(鄭楚霏,2014) ; (4)台. 政 治 大 灣尼特族初探─家庭依附與親子代間之關係(林孟瑋,2013) ; (5)尼特族成為非 立. ‧ 國. 學. 尼特族的生涯轉銜與適應力之研究(黃民凱,2012) ; (6)尼特族(NEET)非典 型就業之研究─以桃園縣勞動市場為例(郭俊麟,2011) ; (7)尼特族現象與學校. ‧. 教育之研究(賴亭妤,2010) ; (8)尼特族現象之研究、分析與解決策略探討(楊. y. Nat. n. al. Ch. engchi. 18. er. io. 將國內目前現有研究整理如下頁表 2-5。. sit. 小慧,2010);以及(9)台灣尼特族青年工作價值觀之研究(張致維,2008)。. i n U. v.

(28) 表 2-5 台灣「青年待業者」(尼特族)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方法. 研究內涵. 楊毓珺(2015). 藉由質性研究方法,以結構式 提出尼特族定義及分類與相關尼 訪談與 8 位尼特族進行訪問。 特族形成因素。. 許妮婷(2014). 透過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 透過尼特族原生家庭的訪談,瞭 性訪談邀請 3 位尼特族青年敘 解認識尼特族家庭系統對於其現 說自己家庭的獨特故事。 狀的成因,進一步探討其內在歷 程。. 鄭楚霏(2014). 透過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 瞭解台灣男性青年尼特族之內在 性訪談與 3 位尼特族青年進行 心理因素與工作態度,發現對於 訪談。. 林孟瑋(2013). 政 治 大. 透過質性研究深度訪談法,與 洞悉尼特族群在於家庭依附關係 10 位尼特族進行訪問。 的狀態,並進一步瞭解尼特族的 自我認同狀態。. 立. 透過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 提出尼特族成為非尼特族的生涯 性訪談與 3 位尼特族青年進行 適應力的變化,歸納出四項共同 資料蒐集。 主題: (1)生涯關注; (2)生涯控 制; (3)生涯好奇;以及(4)生 採用質性研究方式,並與 8 位 發現不同的尼特族類型,並且提 尼特族青年、4 位尼特族父母 出「非典型就業」對於這一族群的. sit. y. Nat. 郭俊麟(2011). 涯信心。. ‧. ‧ 國. 學. 黃民凱(2012). 生涯準備的覺察缺乏,導致無法 在生涯中進行選擇。. n. al. er. io. 和 2 位學者專家進行深度訪 重要性。 談。. Ch. i n U. v. 賴亭妤(2010). 與 9 位專家與尼特族家人、朋 友等進行深度訪談與文本分 析,歸納出尼特族成因的假 設。. 楊小慧(2010). 與 6 位專家學者進行訪談,將 認 為 尼 特 族 主 要 有 五 項 影 響 因 訪談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歸納 素: (一)經濟因素; (二)家庭教. engchi. 出他們對於尼特族的成因的 看法。. 張致維(2008). 認為尼特族問題的解決主要可從 學校進行發動,透過學校首先針 對教育內容的編排與相關教育的 宣導,改善整體「尼特族」現象的 出現。. 育因素; (三)學校教育因素; (四) 社會教育因素;以及(五)個人因 素,並應從這五響因素進行現象 的處理。. 採用質性生命史的方法,透過 認為尼特族的出現主要是想像中 與 6 位尼特族的深度訪談進行 的工作價值觀與現實的落差。 文本分析。.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19.

(29) 賴亭妤(2010)與 9 位專家與尼特族家人、朋友等進行深度訪談與文本分析, 歸納出尼特族成因的假設,認為尼特族的成因主要來自於「家庭不合時宜的教育 觀念」與「學校教育無法與產業進行結合」,認為尼特族問題的解決主要可從學 校進行發動,透過學校首先針對教育內容的編排與相關教育的宣導,改善整體「尼 特族」現象的出現。而楊毓珺(2015)與六位專家進行訪談,分別就「尼特族的 定義」 、 「尼特族的形成原因」 、 「對尼特族的看法」與「尼特族的解決策略」進行 訪問。研究結果透過學者專家的觀點,認為這樣現象產生的因素包含經濟、家庭 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個人因素等五種因素;相關的解決方法,則可藉由. 政 治 大 政府、社會、學校、家庭與個人等方面解決「尼特族」的狀況。以上的研究主要 立. ‧ 國. 學. 針對相關學者專家的觀點進行整理;若針對「尼特族」的狀況進行進一步的探悉, 即使在外在環境逼壓之下,仍舊有許多人願意投入職場中,努力掙扎奮鬥成為「工. ‧. 作族」 。不論環境如何的艱刻,仍然有許多人投入在自己的就業職場中獲得認同。. y. Nat. io. sit. 在外在環境一致的基礎之上,有些人願意繼續「工作」;而有另一群人選擇「待. er. 業」,是什麼原因產生這樣的差異?為瞭解開這樣的疑問,進一步將文獻討論焦. al. n. v i n 點聚焦在當事人的個體差異上,因為「個體差異」 ,使得人們在生涯的選擇產生 Ch engchi U 了不同。. 張致維(2008)採用質性生命史的方法,透過與 6 位尼特族的深度訪談進行 文本分析,認為尼特族的出現主要是想像中的工作價值觀與現實的落差。透過兩 個(內在控制積極─內在控制消極、外在控制積極─外在控制消極)象限,可分 為 4 種工作價值觀:(1)有利工作型:內在積極─外在積極;(2)不利就業型: 內在控制消極─外在控制消極; (3)成長發展型:內在控制消極─外在控制積極; 以及(4)使命責任型:內在控制積極─外在控制消極。研究者歸結尼特族的工作 20.

(30) 價值觀發現有: (1)使命感:內在的積極控制; (2)成長與發展感:積極的內在 控制; (3)依賴性:消極的內在控制; (4)諉過性:消極的內在控制; (5)安全 與穩定:消極的外在控制; (6)經濟報酬:消極的外在控制;以及(7)被動性: 消極的內在控制。儘管尼特族是個體的外顯狀態,似乎一切工作與否的責任便在 於個體身上,而研究者也另外提出了因為所面臨的社會問題、社會的就業環境、 個體的文化、個體的職業技能和經濟水準與對於自我的期許等,共同影響了尼特 族未就業的結果。 郭俊麟(2011)採用質性研究方式,並與 8 位尼特族青年、4 位尼特族父母. 政 治 大 和 2 位學者專家進行深度訪談,這樣詳細廣面性的訪談中發現不同的尼特族類 立. ‧ 國. 學. 型,並且提出「非典型就業」對於這一族群的重要性。在於與不同類型的尼特族, 郭俊麟(2011)發現可分為四類型: (一)逐夢型; (二)沉潛型; (三)喪志型;. ‧. 以及(四)溺愛型。他認為許多尼特族較不喜歡一成不變的工作場所,研究者認. y. Nat. io. sit. 為非典型就業性質較為彈性,有助於尼特族進入勞動市場,然而卻也容易因為勞. er. 動市場的條件不佳而降低進入勞動市場的意願,故向政府提出建構更加安全與彈. al. n. v i n 性的非典型就業制度,而在家庭方面應該減少溺愛與尊重個人的職涯選擇。 Ch engchi U. 黃民凱(2012)透過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性訪談與 3 位尼特族青年進行. 資料蒐集,認為尼特族成為非尼特族的轉變過程有四項共同主題: (1)生涯關注: 從迷惘到明確; (2)生涯控制:外在控制到內在控制; (3)生涯好奇:從個人興 趣到職涯發展;以及(4)生涯信心:從喪失信心到迎接挑戰。 鄭楚霏(2014)透過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性訪談與 3 位男性尼特族青年 進行訪談,發現台灣男性青年尼特族因為對於生涯準備的覺察缺乏,導致無法在 生涯中進行選擇。研究者認為生涯阻隔因素部分包含內在與外在的影響,透過訪 21.

(31) 談發現尼特族內在的生涯阻隔因素包含:(1)模糊的自我概念;(2)「個性過於 堅毅」與「個性容易挫敗」可能造成尼特族; (3)高或低自我效能感皆可能造成 尼特族;(4)未有生涯預備的態度;以及(5)角色過於單一化。而外在生態系 統的生涯阻隔因素則包含: (1)人際微系統:較為疏離與自我為中心的人際模式; (2)學校微系統:學校系統的式微、低教育成就者易被取代; (3)家庭微系統: 家庭資源不足、家庭支持、家庭的保護、個體內在因素與家庭的互動; (4)中系 統─微系統間的複雜交錯:學校與家庭價值觀的差異;以及(5)外系統:非重點 學校的低就業競爭力、產學落差。而鄭楚霏(2014)透過第一手資料的訪問,認. 政 治 大 為尼特族的形成有許多不同的因素,甚至也不一定對於自己的生涯完全失去方向, 立. ‧ 國. 學. 而會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錯誤」中重新地找尋自我定向。. 上述之研究中,部分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同時也省思與洞見自己(黃民凱,. ‧. 2012)是否自己也走在尼特族的脈絡之上,懷疑自己是否也進入一種生涯異常。. y. Nat. er. io. 經濟的獨立」間拉扯。. sit. 然而此時卻落入一種圈套,在「尋找一輩子目標」 、 「追求自己的夢想」與「完全. al. n. v i n Ch 不同的成長環境會形塑人不同自我世界觀與工作價值觀,透過以上研究者所 engchi U. 進行的訪談,會發現其實以「尼特族」概括並分類這一類人的特質或發展路徑並 無法全然解釋他們的形成因素。更進一步,多份研究也發現部分的尼特族並不是 刻板印象中的「不上進」 ,而是在尋找一條屬於自己的生命之路(鄭楚霏,2014; 張致維,2008) ;而亦有研究者提到了家庭的角色與框架的影響(黃民凱,2012; 林孟瑋,2013),認為因為華人家庭中較為「保護」的價值觀,因此延遲了當事 人的生涯發展。 從上述研究中,發現不論從社會學的觀點或從心理學的觀點,因為尼特族本 22.

(32) 身便是「寄身」於家庭之內,即便尼特族本身擁有自我的意識與概念,卻有更重 要影響議題來自於家庭的關係。王秀槐(2015)提到,傳統華人社會普遍受到儒 家文化的影響,子女進行生涯決定時會知覺父母的生涯信念,才進一步發展自我 的因應方式並塑造個體的生涯決定信念,父母的認同對於子女而言扮演著重要的 支持性因素。關於台灣的「青年待業者」而言,家庭中的動力模式又扮演著什麼 樣的因素呢? 林孟瑋(2013)透過質性研究深度訪談法,與 10 位尼特族進行訪問,發現 相較於他國,許多台灣的尼特族是擁有工作意願的,而成為尼特族的原因是因為. 政 治 大 自己有屬於自己的目標,並認為自己終究可以找到自己的理想。然而,這卻也可 立. ‧ 國. 學. 能產生另一種問題,因為當事人也易因為理想與現實差距的過大,行動上的消極, 導致最後待在家中。而在家庭方面,研究者也發現在部分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父母. ‧. 的尼特族而言,反而會因著與家庭的親密連結而離不開家庭。當與家庭的感情越. y. Nat. io. sit. 好,越能獲得父母的資助並減少於工作上尋覓的的壓力;然而,若無法獲得父母. er. 的支持,則容易受到責備而產生共依附議題,如:低自尊、缺乏主動性、有被人. al. n. v i n 需要的需求、無法維持自己與重要他人之間清楚的界限……等,使子女無法長出 Ch engchi U 獨立自我。. 在家庭方面的討論,許妮婷(2014)也透過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性訪談 邀請 3 位尼特族青年敘說自己家庭的獨特故事。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尼特族與原生 家庭的相互影響包含: (1)成長經驗的挫敗反映至今的自我概念:原生家庭無法 為孩子建立適當的自我價值感,複製了放棄的模式因應現今的生活; (2)原生家 庭經驗成為尼特族故事中的影響:因為家庭關係上的界線過於疏離或緊密,導致 無法建立適當的關係,固著於親情的索取; (3)父母的金錢援助撐起目前既安逸 23.

(33) 卻罪惡的生活:因為家庭成為後盾,所以可以較不在意(忽略)真實所要面對的 生涯責任;以及(4)社會文化脈絡所建構的「尼特族」標籤:當尼特族正式進 入「尼特族」的標籤,反而合理化一種生活的選擇與形式,正常化他們錯誤的互 動模式。 因為這些家庭多願意讓子女在成家立業前提供生活所需開銷,在成長過程中 的挫敗與自我認同的逃避和混淆中,只能回到家庭中尋求金錢上的支持,使子女 對於父母的依賴增加,另一方面也顯出父母的權利。這卻像是一種成長的陷阱, 使得兒女繼續擁有理由「不長大」 ;父母則是找到理由「滿足成為父母的權力」 ,. 政 治 大 致使原本應該成長的年輕人逃避現實。而透過尼特族與家庭的互動與依附關係品 立. ‧ 國. 學. 質發現原生家庭經驗所造成的「親子關係的陌路」和「家庭系統界線的模糊」, 尼特族成為一種逃避家庭與社會責任的標籤,致使當事人產生了「放棄」的核心. Nat. y. ‧. 模式,產生了一種自我放棄式的惡性循環。. io. sit. 整理並且討論相關研究發現,我們可以看到家庭的影響在不同研究者的觀點. er. 中,有正向的意涵也有著負向的意涵。然而,是否在此處我們需要評斷何者為是,. al. n. v i n 何者為非?從社會建構的觀點來看,引領我們所思考的,應是我們如何詮釋這樣 Ch engchi U 的現象,而我們又期待自己如何接收這樣的訊息。在不同的成長背景與故事中,. 相信每一種詮釋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如同金樹人(2011)所引用 Savickas(1993) 的六種後現代的思潮所說,後現代的生涯諮商將逐漸重視自傳與意義的創造,當 人們開始願意關注自己的生命,願意掌握自己生命的主權,生命便開始運轉。研 究的目的不僅僅在斷定一種正確對錯,而在「發現」更多未曾看過、感受過的生 命樣態,接納不同的生命可能。. 24.

(34) 透過他國研究的洞見,開展我們詮釋的視野。同樣為關係取向文化的日本, 相關的實務工作者,如齋藤環(2016)與田村毅(2015)認為家庭在這樣的「待 業」狀態中具有重要的支持性因素,而「青年待業者」反而多是需要藉由父母的 「資訊提供」 、 「集思廣益」與「陪伴」中,才能有效的發展出自己的生涯路徑。 就所蒐集到的國外文獻,從 2014 年至 2016 年止,關於尼特族與家庭相關因 素的研究,為了較清楚地展現國外研究概況,將重要的研究整理如下表 2-6。. 政 治 大. 表 2-6 國外「青年待業者」(尼特族)與「家庭」相關研究. 立.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影響。. 就業,父親則主要對於兒子有較 大的影響。. 量化研究,透過美國兩份人 口調查資料針對社會資本 進行當代公民社會行為消 退現象的探討。. 研究者探究美國社會人際資本的 轉變。研究不同族群的過程中,研 究者發現尼特族普遍的社交關係 較薄弱,不常參與相關的公民行 為,. n. Ch. engchi. er. io. al. sit. y. Nat. Lin(2016). 發現家庭背景對於青年就業的影 響,父母的就業狀態會影響子女 的就業狀態;在性別上也發現母 親的工作狀態會影響整體的家庭. ‧. Berloffa, Matteazzi & 量化研究,使用歐盟 2011 Villa(2016) 年提供的數據進行跨世代 與跨國界的比較分析,探討 家庭背景對於青年就業的. 學. ‧ 國. 研究者. i n U. v. Smith, Crosnoe & 量化研究,透過長期追蹤 研究發現當代的年輕人相較於前 Choa(2016) 1979 年與 1997 年兩個世代 一個世代,較少選擇完成學業、完 族群的年輕人,包含 16-32 全投入於職場、結婚、在 30 歲前 歲,探討家庭對於學校轉銜 生孩子。在家境較不好的年輕人 到工作場域的影響。 中,較容易出現翹課;而在家境比 較好的年輕人中,逐漸較少人投 入於職場中,也比較少生孩子。 Gabriel(2015). 質性研究,研究者訪問 9 位 研究發現儘管他們可能面臨生活 17 至 24 歲之青年,進行半 的困難,但大部分仍表達正向的 結構式訪談,並訪問相關領 態度與期許,透過重要他人的協 域學者 4 人,透過主題分析 助,可以得到支持,而自己需要一 法進行資料分析與檢證。 段時間準備以進入成人生活。. (表續) 25.

(35) 表 2-6 國外「青年待業者」(尼特族)與「家庭」相關研究(續) Alfieri, Sironi, Marta, 量化研究,抽取 9,087 位義 Rosina & Marzana 大利青年,進行問卷填寫, (2015) 調查家庭變項與尼特族之 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父母的教育程度與支持 是避免子女成為尼特族的重要保 護因子;給予男生自主性會有負 向的影響;當女生成長在一個比 較嚴格管教的家庭時,容易成為 尼特族。. Cuzzocrea(2014). 文獻整理,研究者透過相關 義大利 15 至 29 歲的青年中約有 文獻進行義大利尼特族之 23.4%的尼特族,因為家庭願意充 探討。 分的供給青年生活所需,在當地 的文化中,家庭所象徵的是一種 公共性的服務機構。研究者認為 當局所應該思考尼特族的定義是 否具有文化的特殊性?. 治 政 Moullin, Waldfogel 文獻整理,連結依附理論相 親職教育對於孩童的一生有重大 大 & Washbrook(2014) 關論述與青年政策檢討 的影響,缺乏安全依附的青年可 立 ‧ 國. 學. 能成為尼特族,也較不容易有好 的社交關係和好的工作。.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 Nat. io. sit. y. 近年國外相關學者針對青年就業狀況方面的研究,主要會透過量化方法針對. n. al. er. 不同年份、地區與心理特質進行大數據的量化統計分析;另一方面,在質化的研. Ch. i n U. v. 究也逐漸增加,已深入剖析不同地區青年待業者的真實生活景象;此外有些學者. engchi. 也針對「尼特族」的現象進行反思,是否其為實際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或 者其是一種正常的「生涯過渡」階段。 在家庭世代的變化趨勢方面,Alfieri, Sironi, Marta, Rosina & Marzana(2015) 透過量化研究,抽取 9,087 位義大利青年,進行問卷填寫,調查家庭變項與尼特 族之間的關係。發現父母的教育程度與支持是避免子女成為尼特族的重要保護因 子;給予男生自主性會有負向的影響;當女生成長在一個比較嚴格管教的家庭時, 容易成為尼特族。Berloffa, Matteazzi & Villa(2016)透過量化研究發現生涯的現 26.

(36) 象具有世代的遞移性,透過歐洲地區跨時代且跨國界的相關數據分析,發現家庭 的代間就業狀態會影響個體進行生涯的選擇。同時也發現母親對於家庭整體的影 響最大,父親主要會對於兒子的就業選擇有所影響。Smith, Crosnoe & Choa(2016) 主要針對美國 1979 年與 1997 年兩個世代 16-32 歲的年輕人進行調查,研究發現 1997 世代的年輕人相較於 1979 年世代,較不可能完成學業、完全投入職場、結 婚或建立家庭成為父母。在家境較不好的年輕人中,較容易出現翹課;而在家境 比較好的年輕人中,逐漸較少人投入於職場中,也比較少生孩子。透過這些研究, 發現家庭經濟水準、家庭的就業狀態與父母的職業選擇對於下一代的就業選擇的. 政 治 大 影響是可預見的。若進一步審思其中的心理特質與狀態,待業者的心理狀態與期 立. ‧ 國. 學. 待的真實樣貌為何?. 針對尼特族的相關心理狀態, Moullin, Waldfogel & Washbrook(2014)經由. ‧. 文獻整理,連結依附理論相關論述與青年政策檢討,發現親職教育對於孩童的一. y. Nat. io. sit. 生有重大的影響,缺乏安全依附的青年可能成為尼特族,也較不容易有好的社交. er. 關係和好的工作。Lin(2016)則發現美國地區的尼特族普遍不喜歡參與社交活. al. n. v i n 動,人際的資本較為薄弱。研究者發現當代多樣家庭型態的出現,導致家庭形式 Ch engchi U 與社交的形式都相較過去以往更加的不穩定。個體的社會資本代表其在人際關係. 中會呈現何種型態,而穩定的關係結構是人在社會上獨立、成長的基礎。該研究 主要針對不同族群的社會資本進行調查,發現尼特族的社會資本(社會信任、公 民參與、社交互動等)較為薄弱,較少參與相關人際活動。而 Gabriel(2015)透 過半結構式訪談進行尼特族生活經驗的調查,以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生命全程觀點(a lifespan perspective)和生態系統理論(Eco-systemic theory)進行尼特族的分析與詮釋。研究發現,儘管許多的青年們有不同的「艱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PEERS for young adults :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adul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other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