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現代社會建構思潮與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後現代社會建構思潮與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第三節 後現代社會建構思潮與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

Gergen 提出的社會建構論使得我們重新思考語言的價值與意義,面對變動 且多元的社會處境,使我們更加重視人在所處場域所創造的「話語」。周志建(2002)

認為對於一個人來說,社會與文化的影響對於個體的成長與發展更為重要,所謂 的真實,實際上會透過我們在「處境」中的互動與遭遇產生。延續這樣的脈絡,

周志建(2002)整理了後現代心理治療的特色為:(一)後現代心理學的興趣在 於意義的產生;(二)打破專家的權威階級化;(三)後現代主義者放棄對本質與 共通性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多變性與多元性;以及(四)後現代重視的是語言 的敘說。二十一世紀的工作場域面臨許多的變化與挑戰( 陳瀅媄,2016),面對 這樣的產業與工作型態變化,當代生涯的選擇便需要有不同的觀點與論述以支持 並符合當代人們心理的需求,引導人們能選擇「適配」自己的工作。黃素菲(2016)

認為當代的人們逐漸要面對的是不斷變動的工作場域,因為這樣的「變動」,使 得年輕人延後進入成人階段;另一方面,因為價值觀較為多元且尚未出現另一個 共同的「集體敘事生涯路徑」,所重視的生涯價值觀將回歸主體並以主體主觀滿 意感作為生涯選擇的焦點。在這樣的思潮之下, Savickas(1993)提到有六種後 現代思潮(引自金樹人,2011):

(一)不再有專家:諮商師在諮商室中成為一位文化工作者(cultural worker),協助當事人開啟新的生涯視框找回自己的主體。

(二)「授權」取代「適配」:後現代的視框之中,多元的特質被肯 定與接納,由當事人發軔自己所期待的生涯路徑。

(三)重寫「大敘事」:多元文化並存的世代中,每一個人都有自 己的「生涯發展進程」,並未存在所謂共有的「敘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四)生涯是個人的專屬:諮商師需要更加深入於當事人的主觀世 界,透過對於主體視野的關注重新的協助他們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生涯規 劃。

(五)生涯發展理論並非諮商理論:透過對於當事人的生涯決定歷 程,促使當事人發明(invention)與建構(construction)自己的生命意 義。

(六)「故事」取代「分數」:後現代的生涯諮商逐漸重視自傳的論 述與意義的找尋,而當事人也在自己的生命故事中找到自己的生涯方向。

敘事諮商所重視的是生命的意義與主觀的價值感,是透過當事人的生命探索,

從中建構出屬於當事人的生命目標。敘事諮商會逐漸增強當事人的自我感,賦能 並且賦權,使其願意「長出」自己的樣子,透過自己的生命模型「找到」自己的 生命脈絡(黃素菲,2016)。余德慧(2001)提到,我們一出生便活在語言裡,

於是我們意識到的東西也就立刻在語言世界中給了出來。因此,透過敘說、敘事

(Narrative)的過程,我們對於自己有更多的看見與理解。人們的生命述說與對 於自己生命意義的歸因,會透過生命主題的統整「顯明」,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

展現了自己的獨特性,也解釋了自己生活的意義(Savickas, 2005)。Saviskas(2013)

的敘事取向生涯諮商所重視的為:(一)認同敘事:理解人在社會人際中的自我 價值;(二)生涯主題:是人生涯的主軸,協助人找回過去、看到現在的自己並 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從中建構自己的生命意義。周志建(2012)說:「說故事,

是一種『轉身』,一種反身自照。」對於當代的人們來說,有太多的價值觀框架 在自己的身上,不論是文化、民族、家庭、人際等,一再地使得自我像是失去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由一樣無法「成為一個本然性的我」,而是成為「別人眼中的我」。面對後現代的 生涯,黃素菲(2016)認為社會的價值認同將從集體敘事的路徑走向多元,並且 逐漸地重視個體生涯的獨特性、主體性與不可取代性。在於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 中,也將主要著眼於當事人生命意義的創造,使當事人能對於自己的生涯敘說產 生改變、提升對於自己的生涯關注、增進自我覺察、提高自信心並促進生涯決定;

未來的生涯價值所重視的將是能否瞭解自己與接近自己,不論選擇何種的工作或 生涯型態,是使當事人能夠掌握屬於他的生命藍圖,給予他重要的生命鑰匙(陳 瀅媄,20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