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七節 研究倫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第七節 研究倫理

高淑清(2008)提到,研究歷程中謹守研究倫理,事必躬親且隨時反思,珍 惜研究對象所提供的經驗、意見與想法,並確認研究品質。因為質性研究所蒐集 的資訊包含當事人自身隱私,為了保全研究參與者之權益,因此本研究進行的過 程中,採取以下的措施(高淑清,2008):

壹、 除非當事人同意,否則研究對象的身分必須保密

讓當事人感到信任,保護當事人的資料不被公開、不被無關的人接觸,同時,

進行逐字稿謄寫時將與當事人身分相關之訊息進行保密處理,並簽訂保密協議。

在保密的前提之下,所蒐集與呈現的資料才不會使得當事人感到困窘或是因為其 他緣故傷害到當事人。在匿名的過程中,除了在研究寫作上,也必須延伸至口頭 報告的資料上,且在研究現場中與他人分享資訊時也須注意,除非當事人同意,

否則研究對象的身分必須保密。

貳、 在研究中要尊重研究對象並尋求他們的合作

尊重當事人自主性,研究過程中尊重當事人之意願,且研究者向當事人解釋 研究中的角色,當事人獲得充分訊息後可選擇是否參加。研究者需要特別表達自 己的觀點,同時因當事人易受到研究操弄的傷害(如,標籤化為不正常、歧視……

等)。研究者不應該欺騙研究對象,也不應該用隱藏的工具來記錄談話或觀察行 為。

參、 明白解釋並確實履行同意書的內容

研究者完整告知當事人實驗目的、實驗過程、風險獲益和對受試的獎勵,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時讓當事人簽署同意書。在商議是否進入研究時,也讓研究對象清楚同意書上的 用語,且遵守約定。若以某種報酬回饋來取得同意,研究結束後也須遵守並且實 踐諾言;而若當初承諾不出版研究結果與發現,就不應出版。研究者進行每一項 約定時都小心謹慎且以實務面進行考量。研究中的關係人實質的權益有賴同意書 的協議與保障,以及研究中互為主體的誠信互惠關係。

肆、 寫作與報告研究要說真話

在進行結論撰寫時,或許可能因為自己的意識形態而無法認同所呈現的結論,

且其他人可能施壓,要求不呈現某些研究結果。在撰寫研究報告時,應該秉持與 研究對象之間互為主體的同意,公開並且公正呈現研究結果的主題詮釋。

伍、 關心研究對象能從研究過程與結果中獲得什麼

或許對於研究者而言,能從研究對象得到什麼是我們所關注的議題;然而,

卻因此容易忽略我們的研究對象究竟能從中獲得什麼。受訪者在過程中產生的新 理解、成長改變與自我洞察,以及對自身存在於世的意義解讀產生何等變化,是 研究者須加以關心的道德倫理。

質性研究涉及許多層面的互動交流,因此如同高淑清(2008)所述,相關研 究倫理議題的處理便顯得更加重要,依據不同的目的、階段,也因此需要更多重 的處理:(一)進入研究場域階段,需取得正式的同意書進行研究;(二)在資料 蒐集階段,須留意是否真實反映當事人的觀點,並可進行訪談回饋表詢問與紀錄;

以及(三)最後在呈現研究報告撰寫時,則保護當事人的隱私,並在互為主體的 同意下,公開呈現研究結果的主題詮釋,進行「受訪者回饋檢證」,並尋求同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主題之詮釋,公正呈現任何利益衝突的議題。研究者必須注意相關的倫理議題,

因為所敘述的內容都會受到他人引用與觀看,須完全瞭解自己觀點,建議在進行 撰寫時參考他人建議並進行討論,使研究結果的呈現臻至完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的部分,因此能獲得多元的成就感,感覺還滿如魚得水。後來因公司給的薪水較 少,跟自己所做的不成比例,便離開到其他的公司。

然而當 A 到其他公司之後,卻發現薪水雖然增加了,自己卻漸漸開始不喜 歡「教育訓練」。接連的幾間公司,儘管公司較大,然而在課程規畫方面卻也受 到較多的限制,自己更像在「看門」。她需要做的不再有課程的設計、規劃與討 論,而只剩下點名、核對、有誰沒上課等行政業務。因著工作的內容不符合自己 的期待,所以又選擇離開。最後任職一間大公司,儘管她的位階較高,但公司中 的人際關係卻相較之下較為緊張。工作的內容很多,常常使自己到下班的時間必 須先刷退,然後將業務抱回家熬夜趕工,有時甚至放假還要自主加班才能完成。

因為自己完美主義的關係,當看到很多不完美的地方,都會再修過,一不小心就 會超過時間。漸漸地,A 感覺自己的心理狀態不適合繼續工作;另一方面,因為 常常熬夜與往返通車,身體也出了狀況,讓自己無法承受,所以便離開了職場,

開始待業。

A 認為自己不太適合在體制中工作,覺得那會使自己僵化,卻又無法在其中 做出改變。歷經許多的經驗後,A 發現適合自己的工作是需要自己來創造的,自 己要為自己勇敢做決定。由於A 內心有很多期待與堅持,因此她選擇沉潛,思索 自己未來的方向與選擇。

待業一年的時間中,是 A 重新充電與學習的時間。她嘗試了許多過去自己 想卻沒有機會做的事情:環島、滑雪、旅遊、組辦社團、參與設計競賽等,在這 段時間當中,她重新找回自己對於生命的熱情與自信,並發現自己竟能不斷地挑 戰自己,使自己產生變化並對於「生活」有新的體會。漸漸地,A 鬆綁自己的價 值觀與認知觀,因緣際會之下也開始嘗試用自己的經驗帶領他人認識自己、用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歷並幸運的錄取。工作是較單純的程式撰寫,比較沒有變化。離職的契機是因為 做了兩年半,遇到工作的倦怠期,覺得自己沒有貢獻,同時也感覺無法在公司往 上升職。F 當時對音樂非常有興趣,想說或許可以往音樂發展看看,於是便辭職。

剛好鄰近一個轉換,想說自己在教會中也帶大家合唱、做音樂,心中一直以來都 有感動,身旁也會有人問自己學音樂的可能性。相較於在公司比較無變動的生活 與工作,自己在合唱團擔任指導的角色。對比下來,F 心中一直湧現想好好學習 音樂的想法。或許是個契機,在 2015 年教會辦的一場音樂會後,因著滿強烈的 感動,於是就拋下原有工作去學音樂。

一年多之後,F 未如願錄取所報考的學校,也感覺到音樂的栽培需要很長的 時間,之後在朋友的介紹之下進入足協工作。對於工作的期許,F 會期待一份能 獲得成就感的工作。F 提到自己生活中比較會思考自己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也常 常思考什麼是永恆,這樣的價值觀讓F 無法甘於一成不變的工作。回顧生命歷程 中,F 看到許多 神和主在自己身上的作為與帶領,讓自己不至於走偏。音樂是 讓F 重新找回自信很重要的關鍵,即使自己目前沒有專職在音樂上,仍會在工作 的閒暇之餘繼續學音樂。

小結

簡要地介紹六位研究參與者相關的歷程經驗與生涯期待之後,大致瞭解六位 研究參與者的工作經歷、待業原因與對於下個生涯階段的期許。各別研究參與者 中,發現各自在工作經歷、待業原因與對於下個階段的期許等方面有著許多差異 性。

訪談資料中看到 A 與 C 的待業原因為「職場的操勞與自我成長的追尋」,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為無法忍受職場上制式化、重複性且無法真實表達自我的環境,最後也因為身體 不適而離開職場;而B、D 與 E 的待業原因為「自我認同的尋找與認定」,因為 對於生命有很多期待,生命歷程中也尚未能找到契合的領域,因此延後自己進入 職場的時間。面對自己混淆的認同階段,不論自己的人際經驗或家庭互動,使得 三位受訪者在生命的過程中,經歷浮沉、矛盾與喪志,卻透過生命的引導,各自 藉由「相關人際資源」、「伴侶的鼓勵與建議」和「重返校園與教會」等重新聚焦 自己的生涯認同;F 的待業原因是「夢想的追求」,藉由待業的過程展開「音樂的 築夢之旅」,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潛力,也透過這樣的時間重新思考未來的人生 定向。本研究青年待業者的待業原因,整理如圖4-1 所示。

圖4-1 青年待業者的待業原因

透過以上的受訪者,發現他們待業的原因儘管看似各異其趣;然而,在每一 位受訪者的身上,無不展現了想要「追求變化」、「自我價值的實現」、「勇敢」、

待業

夢想的追求 職場的操勞

與自我成長 的追求

自我認同的 尋找與認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真實自我的展現」等內在的特質,在他們身上或許曾經擁有工作經驗、服替代 役或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然而對於社會他們是敏銳的;對於自己他們也是有所期 待並且想要改變的。然而,因為「改變外在太難,因此選擇改變自己。」他們瞭 解這個社會有需要改變的地方,他們是一群無法忍受「沉默」的人,因此選擇以 自己生命的改變,改變所處的氛圍。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這句話如此貼合他們的描述;對於自己 的生涯,他們並未放棄,而是尋找一個機會展現自己、找到一個依靠、找到能說 服自己的意義,如此讓自己下定決心,真正使自己的生涯啟航。

第二節 華人文化中「青年待業者」的生涯故事特性

本小節中,主要針對受訪者的生涯故事進行分析與詮釋,並歸納出各別的 獨特脈絡與共通之經驗主題。在六位受訪者的訪問中,因為彼此有著不同的生 命經驗並處於不同的生命階段,不同的受訪者故事發展脈絡互有差異,在這些

本小節中,主要針對受訪者的生涯故事進行分析與詮釋,並歸納出各別的 獨特脈絡與共通之經驗主題。在六位受訪者的訪問中,因為彼此有著不同的生 命經驗並處於不同的生命階段,不同的受訪者故事發展脈絡互有差異,在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