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6

期許,他們更加堅持自己的信念,創造自己的「生涯故事」。在不同的發展脈絡 下,他們更在意的是如何將自己的「信念」實踐到現實社會中,儘管因為這樣的 堅持而須承受許多的壓力,卻也在過程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並發現自己 的獨特與價值。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壹、研究限制

本研究因為題材較為隱私,面對不同的受訪者,不同的家庭與成長經歷,研 究結果多取決於受訪者願意揭露的程度。其次,因為本研究中待業者的待業時間 多為1 至 2 年,待業的時間較為接近,尚未能理解待業時間長短對於相關心理層 面與親子關係的影響。另一方面,本研究所邀約的受訪者年齡相仿,尚無法比較 不同期間的待業者的不同差異。而針對家庭動力的觀察,本研究受訪者的家人較 為繁忙,難以挪出時間進行相關的訪問,只能透過受訪者的單一觀點進行詮釋與 理解。

貳、建議

一、未來研究之建議

透過研讀國外待業者的相關研究,其研究的議題逐漸加深加廣,是一較具有 發展性且延續性的研究議題。建議外來研究可以朝向量化與質化兩條路徑,更加 深入剖析相關青年待業者的內外特質,建立相關的模組以供政府與相關教育單位 進行政策與諮商輔導的參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7

家族生涯世代性的研究在國外行之有年,並在其中發現教養風格、依附狀態、

分化狀態、教育程度、社經背景與居住地對於該族群的影響。透過本研究也初步 發現家族所經歷的事件影響整個家族的人際互動,進一步影響生活其中人們的價 值信念。儘管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或行為,卻可能致使整個家庭產生重大的變化,

針對該主題,值得未來相關研究者參考。

在本研究中,發現主要三群待業者類型:「追求成長,與工作場域的溝通失 聯」、「懷疑,是否真能有一個地方接納自己」與「計畫趕不上變化,人生的重新 定向」。面對同樣的待業狀態,相關學者也依據不同受訪者的生命歷程而有不同 的整理。相關待業者的研究在目前仍為初步,尚需要累積更多相關的資料與資訊 以進行更全面的詮釋理解,期許未來相關研究者針對該議題有更多受試者的蒐集,

以期產生更有可信性的研究解釋。

待業現象的跨文化解釋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面對不同文化環境,不同的處 遇方式,甚至不同的經濟背景,在某些文化中為何儘管所定義的待業者人數很高,

卻未看見當局有相關的處遇,反而正常化的解釋。儘管待業在當下似乎是個體對 於自我的迷失,若重新思考曾經在媒體上聽過的名人,他們為了學習、瞭解或沉 澱自己而待業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為何不稱他們是待業者?除了以上的提議,都 還有更多的議題值得對「待業族群」有興趣的研究者進一步作探究與思考,也期 待透過更多更廣的發想與研究,使我們對於待業現象有更不同的洞察與瞭解。

二、給予家庭之建議

「面對生涯的抉擇,孩子所需要的是什麼?父母所需要的是什麼?家族所需 要的是什麼?」

對於青年待業者而言,家庭是他們重要的依靠,也是唯一的依靠。相較於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8

他人可能可以在職場上獲得認同、支持與協助。對於待業者而言,家是他們生活 中最後的人際網絡,面對這樣的牽絆,對於父母與整個家庭而言都是一種煎熬與 挑戰。煎熬的是自己所理想的教育竟然無法達成,挑戰的是自己不管如何緊逼卻 多只維持現狀而無法前進。是否父母需要更多的著急、擔心、生氣、惱怒?

或許,放下父母權威的姿態是重要的。在訪談過程中,相較於父母,看到許 多青年待業者在家中反而向自己的手足靠攏、對話與詢問,一開始自己也還無法 轉換,那是什麼樣的光景?隨著訪談的脈絡,發現當事人在自己的手足身上看到 了同理與關心,那是一種對於他們單純而無害的靠近,靜靜的聆聽,沒有誰對誰 錯的分享,只是單純的引導、思考與對話。

華人的父母是著急的,從 A、B、C、D、E 到 F 的家庭中,一再見到趙文滔

(2016)所提出的家庭動力,而在這樣動力循環之下所開展的關係型態,總阻擋 了親子關係,導致父母最後只能用物質表達自己的關心與關懷,而當一方想開口 說話時,常常針鋒相對,兩敗俱傷。親子之間的溝通與表達是一種細膩的藝術,

因為子女在內心深處期許著與自己最靠近的父母會最瞭解自己,而一次又一次的 生氣、「爆炸」,或許是因為彼此的期許很高,希望能有一方是完全理解自己的想 法與感覺。

親子的溝通,其實很多時候可以選擇另一種接觸的方式,可以尋求第三方的 協助。面對自己家庭的事務,尷尬與衝突,很多時候並不是兩方談定就能解決,

而是需要有一個公認的第三方予以保證,並且使彼此能夠在衝突再次發生時,有 所依循與依靠。「很多時候,倚靠著自己很難解決些什麼,當我們願意先走出去,

把能夠協助的資源帶進來的時候,除了彼此的關係,也使得待業者能夠用另一種 觀點看待自己,改變他們對於自我與家庭的認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9 三、給予助人者之建議

針對待業者的相關心理協助,可分為三個面向進行思考:人際知覺、自我認 同與生涯價值觀。對於部分待業者而言,因為長期缺乏人際互動,逐漸地無法適 切的拿捏人際互動的心理距離,因此會導致過於靠近或遠離的人際期待或風格。

在進行相關協助的時候,可以嘗試與當事人討論相關人際上的知覺與定位,並邀 請當事人透過生活中的互動與挑戰,找到適切自己的人際距離。

另一方面,不論是「剛離開學校」或者「決定離開職場」的待業者,因為脫 離了較熟悉的「自我歸屬」,容易遁入混淆;對於自我效能較低者,也容易產生 較負面的認知。對於這樣的狀況,協助他們重建並認識自我是一個重要的過程。

他們有如被打散的拼圖,需要較長時間慢慢地找尋復原自我的方法,而在過程中 也因此需要助人者較多同理的傾聽與陪伴,使他們重建自我的認同。

最後,訪談過程中也發現許多待業者有著較為獨特的生命追求與價值觀,也 因此不易在生活中找到認同、包容與接納。他們對於其他人的「建議」或「反應」

會較敏感,容易對於外界貼上「非黑即白」的印象,而再度封閉自己的內心。在 這樣的人際互動脈絡之中,因為長期缺乏一個支持性且穩定願意傾聽與接納的對 象,所以多對外界帶有強烈的排斥與批判。

面對他們,助人者可嘗試建立較良好的關係,穩定彼此的信任基礎,並且在 過程中看到並欣賞他們所展現的獨特。針對他們較為嶄新的想法,所需要的是引 導他們思考可能導致的影響,協助他們構思自己的目標與現在遇到的困難,在初 期可盡量減少較為評論性的言語。他們容易因為外界的言語而否定與放棄自己,

因此協助他們的過程中,可嘗試著重他們對自我能力的洞察與賦能,邀請他們看 見並去嘗試實踐自己的構想,將有助於他們發展出自己的生涯脈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0

他們尋找著生活中的支持,也希望在工作中找尋一份被瞭解、被接納與被肯 定的感受。面對自己的生涯與生命,他們是有所期待的,而相關的諮商輔導資源,

是他們重要的支持系統。當代的社會中因為多元的價值並立,並無所謂絕對「好」

的生涯選擇,而唯有「符合」自己的生涯發展。面對社會中漸漸增加的待業者趨 勢,若以後現代社會建構的思維重新協助他們改寫自己的生涯故事,將會更貼合 他們的生涯發展需求。

四、對於教育機構與政府之建議

面對著這一新興的現象,社會應給予的是更多的接納與包容。針對教育機構,

建議能將職涯發展課程的規劃分為前、中與後三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中可以儘 早鼓勵在學生進入相關領域實習、工讀,實際瞭解相關產業概況而不僅僅只在教 室中進行思辨。而即使學生發現自己不適合該領域,仍可在求學過程中尋找其他 職涯方向,也鼓勵學校單位與相關領域工作者進行合作,讓更多實務工作者有機 會回到學校進行相關職業分享,與學生進行生涯的省思與討論。而在中期,可以 開始探詢學生對於自己未來生涯的規畫,並安排相關的生涯規劃與輔導課程,使 同學能重新的檢視自己在價值觀與生活實際上的落差,也在過程中逐漸調整自己 的觀念想法。針對生涯未定向的同學,可以進一步邀請進入輔導,進行積極性的 處遇,瞭解所遭遇的困難並協助解決。最後,針對畢業生進行相關職涯的追蹤,

提供相關的資源或者相關職涯培訓課程,使得學生在面對自己的生涯困境時能有 所方向。

針對政府,建議能透過與學校的合作,掌握屆齡工作的青年,另一方面也建 構較為安全保障的就業環境。同時也建議政府進行與當代青年的訪談、對話,透 過第一手的互動,瞭解政策實行的效果。面對當代經濟較為衰微的現實處境,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1

論各世代都面臨生存的考驗;因此,促進社會的和諧互助、建構有助生涯發展的 氛圍與基礎設施等,是政府更為首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