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於「青年待業者」的後現代觀點

第五章 討論

第四節 對於「青年待業者」的後現代觀點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6

在生涯發展方面的表現也會隨著時間,從「前期之聽話」、「中期之萌生自主」至

「後期之自我成熟」,當待業者願意在家庭之中做出不同的承諾與生涯決定的時 候,也會開始調整家庭之中的動力與關係,使家人之間的距離逐漸靠近。

第四節 對於「青年待業者」的後現代觀點

壹、待業是一種找回自己的過程

待業的時間中,受訪者讓自己化整為零,離開成長至今被社會規範的求學歷 程,他們重新的經驗與體驗這個世界。相較於許多人遮掩自己的「真實」以磨合 這個世界,受訪者們選擇另一條途徑,給予自己思考自己生命的機會,並在過程 中重新的找回、認回自己。在不同生命任務的期許之中,待業者讓自己廣泛接觸 各種事物、在過程中追求自己的目標;或者在自己的生命經驗中找尋自我認同。

在本研究中所訪問的受訪者無不希望找回自己生命的力度與氣度,他們做了許多 以前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發現自己潛在許多的能力,更加接納生活中的突發事 物,逐漸找尋到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標和成為的自己。

面對自己的家庭,他們大多有願意支持自己、擔心自己的親人,面對這樣重 要的關係,自己也因此不斷在學習如何處理「親子之間的情感」與「自我生涯的 願景」。過程中不斷思考可以如何與父母溝通,並把父母的擔心拋置在後,想辦 法說服與證明自己,使父母安心。這是一個需要時間處理的歷程,也會隨著生命 經驗的增加、閱歷的增加,使自己重新思索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家庭,對於他們而言是個提供保護的地方,卻也是一個讓自己瞭解自己需要 獨立的地方。或許家人的期待與擔心仍會形成自己的壓力,在不斷轉換與成長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7

過程中逐漸增加對自己的自信與生命的目標的確立。儘管許多待業者心中有許多 重要的理想,當今的企業沒有太多重視也有許多限制,他們卻不因此失去理想,

在一次又一次的對話中找到方向。真實的代價是龐大的,卻是值得的。他們的生 命彷彿是一部革命史詩,在他們的精神導航之中,逐漸感受為成就真實自我而產 生的力量。

貳、待業者的「生涯再建構」

儘管待業者們「待業」;然而他們的生活中卻會參加不同的社團、組織或信 仰。相較於一般人對於工作的定義與見解,待業者「解構」普遍的定見─追求「社 會與家庭的功名」(王秀槐,2015),而多以另一種生涯模式,透過自己的思想、

經驗,特質,做著許多「無薪俸」的工作,成為某一種「義工」。在他們身上或 許沒有可見的金銀財寶,但是卻看見了另外一種「理想」的實踐。

周志建(2002)提到,透過將人與問題的分開,所以我們看到環境對於自我 的影響。在後現代社會建構的觀點中,我們解構「青年待業者」的生涯價值觀,

發現他們因為無法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找尋到「改變」與「進展」,無法在工作 中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與認同,所以選擇改變當前的生涯選擇離開職場。每一位 受訪者都在生活中經歷「敘說」,建構自己的生命認同。

他們對於自己是有所覺知的,理解自己無法適配於現下的職場環境,不論是 自己的個性、特質或生命的追求等。面對於他們的「夢想」,或許路途上遇到許 多的挫折與衝突,不論是 A 與 C 因為熱情的消失而選擇離職;抑或是 B、D 與 E 面對自己心目中理想工作的未確定;又或如 F 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等。而除了 自己需要面對「待業」的壓力,還需要面對家人的質疑與擔心;儘管如此,面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8

自己的生涯抉擇他們依舊選擇,進入了自己所期待的脈絡之中。為了讓自己的理 想與抱負實現,他們走入另一條「幽徑」,一條鮮少人走過的路途,或許在家人 的眼中為他們感到擔心,但他們卻在過程當中「建構」屬於自己的生涯目標,找 尋自己的歸屬。

訪談過程中發現,多位待業者在待業的過程中實質上依舊投入類似的「工作」

活動:如 A 讓自己參與相關的工作坊,並透過自己的人脈和藝術能力舉辦相關 的分享會,學習如何實現自己理想的「教育訓練」;B 則會透過自己的音樂和語 言能力,讓自己的生活更靠近理想中的樣式;C 則在待業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語 言能力;D 則透過塔羅牌,嘗試使用另類的方式達成自己助人的自我期許;E 則 參與助選、教會活動、社會運動,使自己在生活中有目標;F 則在待業的過程中 學習音樂,並在參與教會活動中找到自己的認同。面對自己的存在,他們皆透過 某一種形式「發聲」、「對話」,與社會產生連結,他們也透過這樣的方式「建構」

自己理想中的生涯模式。

儘管他們所從事的活動多半無助於自己的經濟取得,甚至許多時候需要仰賴 父母的資助與自己過往的儲蓄,卻發現待業者較為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相較於 過往研究較多著墨在於探討所可能帶來的負面社會影響,本次研究中看到更多的 是他們對社會的期許、他們對於社會的付出與實踐。他們選擇離開職場,多因為 他們希望能選擇以另一種方式改變現有的工作文化。

黃素菲(2016)提到,二十一世紀的生涯發展將逐漸從過往熟悉的「適配」

模式,進入「強調獨特性、主體性與不可取代性」的生涯模式。研究中的受訪者 或許來自不同的領域,然而他們卻同樣為了自己的生涯目標而努力並堅持著。在 這樣的過程中,不論是與家人、朋友、師長或與自己對話,一方面他們更加靠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9

自己的選擇,看到自己的機會,也同時不斷以自己的生命「建構」屬於自己的理 想。

「我想改變社會。」、「我想嘗試與挑戰自己。」、「我想追求永恆。」……。

在受訪者的「敘說」之中,發現他們生涯價值觀的發展性與延續性的。他們追求 一種信念,並且希望為了這樣的信念捍衛。他們在建構自己的理念與訴求,儘管 現階段還無法完整訴說其樣貌,卻也漸漸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