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術倫理 道德迷失的象牙塔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術倫理 道德迷失的象牙塔"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281期

2017/12/31

學術倫理 道德迷失的象牙塔

謝宛蓁 報導 「學界同⾏審論平臺」(PubPeer)在2016年11⽉揭露臺⼤醫學論文造假案,臺 ⼤教授郭明良和其研究團隊涉及數篇論文造假,臺⼤前校⻑楊泮池因擔任其中數 篇論文的共同作者,引起軒然⼤波。回顧2013年,甫上任未滿⼀週的國防部⻑楊 念祖也曾因書中文章涉嫌抄襲、剽竊,閃電請辭。究竟是因任職政府⾼官才被放 ⼤檢視,還是學術倫理在教育界中已逐漸由內敗壞,導致學術倫理案層出不窮?

制度弊病 結構失衡

許多⼤學的評鑑和教師升等辦法,會採⽤論文計點的⽅式來評分。⽽論文的指標 通常為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和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等期刊資料庫中的論文數。SCI與 SSCI是美國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美國科學資訊研究院)所 設立,分別囊括⾃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界最重要的期刊。

SCI和SSCI是期刊文獻索引⼯具,分別收錄⾃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期刊。

(2)

ISI的資料庫選刊標準⾼,幾乎能覆蓋所有具影響⼒的研究。何謂「具影響⼒」? 指的是該文獻是否有被其他後來的文獻⼤量引⽤,如此可看出該文獻對後代研究 的影響程度或是相關性。如此的評估系統,也使SCI和SSCI資料庫超越了普通的 檢索⼯具,成為對科學研究進⾏評價的重要指標之⼀。甚⾄能從資料庫中收錄研 究機構或個⼈的論文總數,來評斷初步的研究⽔平。 然⽽,此種評鑑⽅式始終遭受不⼩的批評。2014年即有多名教授舉辦「教改論 壇」,認為將SCI、SSCI等國際期刊資料庫作為指標,導致教師被評鑑綁架,教 學淪為次要。參與論壇的政⼤教育系教授周祝瑛也曾發表〈SSCI 下的台灣⾼教競 爭⼒:以政⼤學術評鑑為例〉⼀文,質疑引進SSCI的作法是「揠苗助⻑、急功好 利」的⾏為,扭曲了學術⼯作的意義。 更甚者,為了爭取研究經費或拚升等,許多教師在做研究時不惜製造假數據、偽 造實驗結果,以求評鑑上的漂亮數字。

學術研究不等於論文⽣產

致⼒於⾼等教育相關議題的臺⼤⼼理學教授黃光國表⽰:「我們絕⼤多數的⼤ 學、頂⼤,都不講科學哲學。所以到最後變成模仿,作所謂的『跟隨式的』,我 把它叫做『跟屁式的研究』。」 他評判,絕⼤多數的教師都在搶經費、搶買貴重儀器,為了現實利益拉幫結派、 佔領⾏政資源,這在理⼯醫的領域尤其明顯。搶學⽣進實驗室做研究,寫論文再 由⾃⼰掛名,當論文刊登得越多,所牽涉到的現實利益就越⼤。⼀連串的因素導 致研究者以國際期刊發表為研究取向,並非僅是針對學術問題在做研究。 2014年科技部發表的對學術倫理的聲明,當中提到違反學術倫理的認定標準為 「蓄意且明顯違反學術社群共同接受的⾏為準則,並嚴重誤導本部評審對其研究 成果之判斷,有影響資源分配公正與效率之虞者。」⿂⽬混珠、狐假虎威的不實 論文,既失去研究精神也導致資源分配失去公正性。

國內學術倫理案例 審判之後

臺⼤教授郭明良與其研究團隊涉及論文造假,於不同實驗數據中有重複剪貼相同 圖片的跡象。教育部、科技部和臺⼤特別調查委員會,皆對此案進⾏了調查。調

(3)

追回學術獎項與研究補助款以外,也要求臺⼤依校內學術倫理規定以及教師法予 以教師停聘、解聘或不續聘的懲處,並需針對學位授予和教師資格審定的再考 量。 此案因涉及⼈員職位⽽受到關注,攸關臺⼤研究信度甚或臺灣學術界的研究誠 信,國內外皆予以強烈譴責。可是事件之後留下的警惕是否⾜夠深刻?郭明良除 了擔任臺⼤教授外,也借調⾄⾼雄醫學⼤學擔任副校⻑,後已請辭。訪問⾼醫在 學學⽣,護理系學⽣郭婕妤覺得很多學校都有這樣⼦的事,不⾜為奇,也絲毫不 影響臺⼤為頂⼤的普遍認知。⽽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學⽣⾺品琪則說,很少⼈ 知道這件事,所以對⾃⼰的⽣活沒有實質影響。 另有2014年年底的交通⼤學⽣科系論文造假事件,⽣科系助理教授王志宏因 2015年國科會計畫在即,在成果報告中移植他⼈數據圖,遭到實驗室研究⽣蔡律 安舉發。⽽後,2017年該⽣在監督後續處理事項時,⼜發現同樣受PubPeer揭發 之該教師的論文,待學校⾏政處理未果後於是向教育部舉報。 教育部處分判決結果依交⼤《教師及研究⼈員學術倫理事件審議辦法》,予以該 教師「共六年不受理教師資格審查申請」之懲處,等同於王志宏無法申請升等評 鑑。然⽽判決結果卻⼜提到,在停⽌受理資格審查申請期間,教師限期升等的年 限也將停⽌計算。原《新進教師限期升等辦法》中,新進教師需於六年內申請升 等,審查通過後學校才能予以續聘。「但是升等辦法裡根本就沒有提到這項規 定。」蔡律安表⽰。如今,停⽌計算等於變相延⻑該教師的升等年限。雖然學校 宣稱依法處理,卻讓⼈不禁疑惑是否有達到懲處效果。

學術倫理列教育課程 應回歸基本道德

今年10⽉的「臺灣醫療學術倫理之回顧」研討會中,美國聖路易⼤學⼩兒科名譽 教授朱真⼀,以「國外學術不端案件的啟⽰」為題發表演講。演講中列舉了許多 國外的造假案例,希望臺灣能引以為戒、吸取教訓。朱真⼀在演講結尾時提到, 他曾寫信給教育部、董事會,但都未得到回覆。政府各單位對此議題反應速率不 ⾜,以致無法給出實際回應,是經年累⽉下來的結果。 為展現政府重視此議題的決⼼,教育部⾃2014年開始,實施校園學術倫理教育與 機制發展計畫,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也隨之成立。計畫期望擔任⾼等教育 學術倫理的先鋒,檢視臺灣學術環境並提升⾼等教育之倫理意識。⽽臺灣學術倫 理教育資源中⼼提供的線上課程,⽬前已與國內多間學研機構合作,將之列為研 究所新⽣的必修。

(4)

⽬前已將線上學術研究倫理教育課程列為研究所新⽣必修的國內⼤學。 (圖片來源/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 然⽽訪問剛結束線上課程並通過測驗的資⼯所碩⼀⽣吳奕華,雖然覺得測驗做起 來比⼤學部必修的智慧財產權課程要有挑戰性⼀點,但他認為整體還是很浪費時 間。「⽽且學術倫理這個東⻄,很難說要怎麼做比較好。」 除此之外,科技部在臺⼤學術倫理案審議結果新聞稿中也提到已於今年3⽉成立 「研究誠信辦公室」,承諾將調整學研計畫補助之審查制度、發展多元指標不再 獨尊論文,並加強跨部會的合作、輔導各學術研究機構。9⽉多公布的《科技部補 助專題研究計畫作業要點》更是規定,⾃2017年12⽉伊始,⾸次申請計畫的計畫 主持⼈與⾸次執⾏計畫的參與研究⼈員,「應於申請機構函送科技部申請研究計 畫之⽇前三年內,完成⾄少六⼩時學術倫理教育課程訓練。」 但是黃光國對此舉並不以為然,認為「文章千古事,得失⼨⼼知」,學術倫理最 重要的是⾃律,換成他律都只是教條⽽已,發揮不了什麼實質作⽤。政策公布之 後許多學者也提出質疑,所謂「研究誠信」、「學術倫理」,無法僅靠六⼩時惡 補來學習,認為此作法只是跑形式。朱真⼀也在專題演講的結尾表⽰,最重要的 還是「⾃省」,不要有不正確也沒關係的⾺虎⼼態才是上上策。 眼看校園學術倫理教育與機制發展計畫⽇期僅⾄今年底,計畫成效如何、下⼀步 ⼜該如何⾛?臺灣的學術環境⼜是否能重拾研究誠信?這些問題的答案恐怕仍是 ⾒仁⾒智。

(5)

放⼤審視這些頻繁的論文造假事件後,應當回頭檢視學術倫理的本質。 (圖片來源/Unsplash)

   

記者 謝宛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準備 4 小時、勞資倫理 2 小時,學科課程時數應佔課程總時數 25~30%、術科應

「選課暨學習紀錄表」,經學術導師輔導核章後 依限繳回教務處,始完成選課程序。未依規定填

註2 專責人員包括普通學校及特殊學校的教育心理學家、言語

「選課暨學習紀錄表」,經學術導師輔導核章後 依限繳回教務處,始完成選課程序。未依規定填

撥予院校的獎 學金

教育部國教署 2022 年補助全臺 86 所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學,鼓勵學校推 動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奠定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國教署於

職業 教師 輔導員 神職人員 社會工作者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