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按需工作外送員之社會安全保障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論按需工作外送員之社會安全保障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 碩士學位論文. 政 治 大 論按需工作外送員之社會安全保障. 立. The Social Security of On-Demand Workers. ‧ 國. 學. —Discussing on Delivery Person.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孫迺翊 博士 研究生:沈柏亘 撰. 中華民國 109 年 7 月. DOI:10.6814/NCCU202001311.

(2) 謝辭 貓空山下的生活,隨這本論文的完成也即將結束了。在此首先要感謝我的指 導教授孫迺翊老師,感謝在大三下學期接觸到老師開設的社會法,啟發我對這門 學科的興趣,也很感謝在研究所能繼續受到老師的指導和照顧。這本論文討論的 平台外送員保障是相當新的議題,尤其關於社會保險部分的基礎理論與風險保障 的必要性,自己在思考上常存在許多盲點,多有賴老師每個月的提問與指點,方 得透過逐月的修正,最終完成這本論文。 接著我要感謝為本文進行口試的郭玲惠老師及張桐銳老師,謝謝二位老師撥. 政 治 大. 空為本文進行口試,也對於本文涉及勞動法及其他部分,給予非常多寶貴的修正. 立. 建議。也非常感謝所有在研究所期間指導過我的所有教授們,特別是勞社法組的. ‧ 國. 學. 郭明政老師、黃程貫老師、林良榮老師、林佳和老師,各位老師教授的寶貴知識,. ‧. 都是這本論文重要的養分。. sit. y. Nat. 在研究所期間,我要感謝品澤及雅妍平時的關照及口試當天的協助,讓這本. io. er. 論文可以順利的完成,也恭喜你們終於邁入人生的另一階段。另外我也要特別感. al. iv n C hengchi U 個月的孫門大會上給我的各種建議,多虧各位協助,使得這本論文更加的完整。 n. 謝在寫作期間共同努力的佳翰、威嬅、柏緯、莉晴、立儒及奕辰,謝謝你們在每.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及姝嫚。寫作的過程漫長而孤獨,謝謝我的父母, 即便撰寫了相當久的一段時間,仍然願意不斷的支持我,直到完成這本論文、完 成碩士學業。也要謝謝姝嫚,願意在深夜等待我閱讀、翻譯完一篇又一篇的外文 文獻,並在我寫作陷入迷茫時,同我一起找出突破口。你們的陪伴與支持,是我 在寫作論文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依靠。. I. DOI:10.6814/NCCU202001311.

(3) 要感謝的人太多了,簇繁不及備載,曾經提供我關於日本 UberEats 現況的 根岸忠老師,以及給予我許多意見素材的所有平台運送司機、外送員們,由衷的 感謝你們。最後祝福大家都能順心、平安! 沈柏亘 2020 年 8 月 10 日,於達賢圖書館.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II. DOI:10.6814/NCCU202001311.

(4) 摘要 近年透過網路連結的平台服務,包括交通運輸服務(Uber)及美食外送服務 (UberEats、Foodpanda)等,得力於工作時間的彈性化與執行方式的自由化,在我 國的發展愈趨蓬勃,尤其是美食外送員,大街小巷上無處不見外送保溫袋的身影。 然而在享受便利的同時,這群外送員的勞動風險似乎被大家遺忘,在外送過程中, 這群外送員同樣可能面臨車禍、勞動傷害或災害等,也可能因為自己無法控制的 因素導致接單量驟減,收入不穩定的狀況,但卻因為被限制在承攬契約關係下, 無法獲得充分的保護。. 政 治 大. 故本文以美食平台外送員作為討論主軸,首先分析外送員勞動身分為何,以. 立. 我國法制中各種勞務給付契約的類型出發,輔以近期外國比較法上之見解,並介. ‧ 國. 學. 紹所謂「中間類型勞動者」的概念,分析我國既有法制是否足以應對此等新型態. ‧. 工作。而分析完勞動身分問題後,更重要的毋寧是對於外送員的社會安全保障問 題,現況下外送員處於勞動身分不明的困境,相對的在社會安全保障部分也產生. y. Nat. er. io. sit. 連動關係,發生「可能存在保護需求及必要,卻保護不足」的狀況。因此,是否 存在保護需求,以及我國應該如何為其提供保護,本文也將以國際組織建議及比. n. al. Ch. 較法上義大利的經驗,在我國現況下進行分析。. engchi. i Un. v. 關鍵字:平台、按需經濟、外送員、經濟上依賴工作者、準從屬工作者。. III. DOI:10.6814/NCCU202001311.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11 第四節 名詞定義 ................................................................................................ 12 第一項 共享經濟 ............................................................................................ 12. 政 治 大 第三項 按需經濟 ............................................................................................ 16 立 第二項 零工經濟 ............................................................................................ 15. ‧ 國. 學. 第四項 服務需求者、提供者、餐飲商家與平台 ........................................ 17 第五節 研究架構 ................................................................................................ 17. ‧. 第二章 勞動法上契約定性 .................................................................................... 21. y. Nat. io. sit. 第一節 操作模式簡述 ........................................................................................ 21. n. al. er. 第二節 我國勞務給付契約類型 ........................................................................ 24. Ch. i Un. v. 第一項 僱傭契約 ............................................................................................ 25 第二項. engchi. 承攬契約 .......................................................................................... 25. 第三項 委任契約 ............................................................................................ 26 第一項 勞動契約 ............................................................................................ 27 第五項 小結 .................................................................................................... 28 第三節 主管機關判斷、法院相關實務及學者見解 ........................................ 31 第一項 勞動部見解 ........................................................................................ 31 第二項 我國學者見解 .................................................................................... 33 第三項 小結 .................................................................................................... 40. IV. DOI:10.6814/NCCU202001311.

(6) 第四節 比較法上討論 ........................................................................................ 40 第一項 早期見解:典型勞動契約 ................................................................ 41 第二項 新進見解:傾向自主承攬 ................................................................ 46 第三項 立法嘗試–加州 AB5 法案 ................................................................ 52 第五節 綜合分析 ................................................................................................ 54 第三章 現行體制下社會安全保障 ........................................................................ 64 第一節 我國勞工社會保險體系概覽 ................................................................ 64 第一項 失能、死亡及老年風險 .................................................................... 64. 政 治 大 第三項 職業災害風險 .................................................................................... 71 立 第二項 就業風險 ............................................................................................ 67. ‧ 國. 學. 第二節 現行體制下的保護路徑及適用問題 .................................................... 74 第一項 雇主責任負擔 .................................................................................... 76. ‧. 第二項 勞工保險條例適用問題 .................................................................... 76. sit. y. Nat. 第三項 就業保險適用問題 ............................................................................ 78. n. al. er. io. 第四項 職業災害救濟適用問題 .................................................................... 81. v. 第五項 小結 .................................................................................................... 84. Ch. engchi. i Un. 第三節 本章結論 ................................................................................................ 85 第四章 中間類型工作者之勞動身分 .................................................................... 90 第一節 二分法下灰色地帶 ................................................................................ 90 第一項 經濟上依賴/準從屬工作者............................................................... 90 第二項 與偽裝承攬/虛假自營作業之區分................................................... 91 第三項 可能之因應方法 ................................................................................ 95 第二節 各國比較經驗 ........................................................................................ 96 第一項 積極承認新型態工作者 .................................................................... 96. V. DOI:10.6814/NCCU202001311.

(7) 第二項 消極持保留見解者 .......................................................................... 100 第三項 進行爭論中之國家 .......................................................................... 101 第三節 實務適用問題 ...................................................................................... 103 第一項 制度與實務面上差距 ...................................................................... 103 第二項 具體案例操作 .................................................................................. 104 第三項 小結 .................................................................................................. 110 第四節 對於勞動身分之建議 .......................................................................... 111 第一項 現行勞動基準法適用疑義 .............................................................. 111 第二項 承認中間類型勞動者之必要性 ...................................................... 114. 政 治 大. 第三項 保護類型的選擇 .............................................................................. 116. 立. 第四項 具體適用建議 .................................................................................. 118. ‧ 國. 學. 第五章 中間類型工作者之社會安全保障 .......................................................... 127. ‧. 第一節 保護需求性之討論 .............................................................................. 127. sit. y. Nat. 第一項 保護需求性之論證 .......................................................................... 127. n. al. er. io. 第二項 保護對象的再建構 .......................................................................... 133. v. 第二節 經濟上依賴工作者社會安全保障之建構 .......................................... 134. Ch. engchi. i Un. 第一項 國際組織間討論與建議 .................................................................. 134 第二項 他山之石—義大利 INPS 與 INAIL ............................................... 142 第三節 我國社會安全體系之借鏡 .................................................................. 147 第一項 勞工保險條例之建議 ...................................................................... 147 第二項 就業保險之建議 .............................................................................. 153 第四節 簡評臺北市外送平台業者管理自治條例 .......................................... 155 第一項 條例內容簡介 .................................................................................. 155 第二項 本文簡評 .......................................................................................... 158. VI. DOI:10.6814/NCCU202001311.

(8) 第六章 結論 .......................................................................................................... 161 參考文獻與資料 .................................................................................................... 16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VII. DOI:10.6814/NCCU202001311.

(9) 表次 表 2-1 三大平台運作模式概覽..................................................................................23 表 2-2 從屬性檢討:以勞動部記者會提供之參數判斷..........................................56 表 2-3 從屬性檢討:以「勞動契約從屬性判斷檢核表」判斷..............................57 表 2-4 從屬性檢討:以 Borello 判準判斷................................................................60 表 2-5 從屬性檢討:以 ABC Test 判斷....................................................................61 表 2-6 從屬性檢討:以 NLRB 諮詢備忘錄為判斷.................................................62. 政 治 大 表 3-1 按需工作者之社會安全適用路徑簡析..........................................................84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VIII. DOI:10.6814/NCCU202001311.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近 20 年來,隨著民用及商用網路科技之普及,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 時代亦隨之到來。而物聯網於工業、製造業甚至是服務產業中整合各種技術,進 而創新之產業模式,即將引領新一波的工業革命,亦即現今廣受討論的工業 4.0, 或稱第 4 次工業革命。惟工業 4.0 並不僅僅對工業環境帶來影響,對勞動市場亦. 政 治 大. 帶來巨大變革。隨產業技術革新、機器人及虛擬網路連結技術的進步,過去生產. 立. 所仰賴大量的技術工、作業員,在企業效率及人力成本的考量下逐漸遭到淘汰1。. ‧ 國. 學. 但相對的,工業 4.0 所帶來的嶄新技術,也為社會帶來新的工作機會,得以承接 前述不再被企業需要的技術工所蘊含之勞動力。例如 UBER 運送司機、餐飲平台. ‧. 外送員等,得益於通訊技術進步,與前述剩餘的勞動力兩相結合,在正職工作以. Nat. n. al. Ch. er. io. 取更多收益,所產生之新興工作形態。. sit. y. 外兼職,甚至是無正職工作而專門以此為業,為有效發揮其自身剩餘勞動力並賺. i Un. v. 此等工作皆有一共同特性,即跳脫傳統勞工、雇主之雙方權利義務關係,取. engchi. 而代之的是「由第三方業者提供一第三方平台,媒合服務提供者及消費者」,媒 合成功後由平台及服務提供者分享成果。此種服務提供與需求透過第三方媒合的 方式,有稱其為「共享經濟」,顧名思義為資源共享,工作者將自己剩餘資產, 提供給需要之人,並從中獲取一定報酬。在台灣,此種新型經濟型態自 2012 年 Foodpanda(空腹熊貓)進軍台灣時已開始萌芽,隨後亦有 honestbee(誠實蜜蜂)、 UberEats(優食)以及本土企業有無快送、foodomo 加入,另外在交通運輸方面,. 1. BCG(2015), Man and Machine in Industry 4.0How Will Technology Transform the Industrial Workforce Through 2025? 詳參:http://englishbulletin.adapt.it/wp-content/uploads/2015/10/B CG_Man_and_Machine_in_Industry_4_0_Sep_2015_tcm80-197250.pdf,最後瀏覽日:11/24/201 9。 1. DOI:10.6814/NCCU202001311.

(11) 2013 年開始於台灣營運的 Uber 亦為此種經濟型態之典型。 過往,此等新經濟型態中的工作模式,關於運送員、運送司機的工作環境及 權益關係並不受重視,民間及政府所討論者,多半係運送司機之行政管制,以及 與傳統計程車業者間不公平競爭之關係。然而截至 2019 年 7 月之資料,20 至 59 歲年齡層中,過去一個月曾經使用過美食外送服務的消費者比例,已由 15%上下 成長到 20%以上,而根據 2019 年 7 月份及 9 月份的消費數據統計,美食外送服 務使用比例各達 25%、23%,如以內政部公告的台灣人口結構數換算(20 至 59 歲約 1400 萬人) ,約有 250 萬到 300 萬的消費者使用外送服務,換言之,台灣美. 政 治 大 蓬勃發展,在 2019 年 10 月國慶連假期間,由於三天內連續兩起美食外送員車禍 立. 食外送市場已朝向穩定成長的態勢發展2。也因為 2018、2019 年美食外送市場的. ‧ 國. 學. 致死的意外,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關於此等新經濟型態中勞動者之定位、工作環 境及權益保障成為不得不正視及解決的燙手問題。. ‧. 針對此問題,勞動部迅速在幾日後,認定 Foodpanda、UberEats 等 2 家平台. Nat. sit. y. 業者與旗下外送員的勞資關係為「僱傭」關係,認為業者皆有要求外送員穿著制. n. al. er. io. 服、使用制式保溫箱、也要將公司 logo 黏貼於車廂等規定,認定外送員與 2 家. i Un. v. 業者具有「組織從屬性」,符合僱傭關係之條件,故業者須符合勞動基準法相關. Ch. engchi. 規定,替外送員加保勞健保、提供職災給付等。勞動部網站也於 10 月下旬,開 設「食品平台外送員勞動權益保障專區」,內容包含如何判別平台業者與外送員 間法律關係、外送員勞動權益、如何組織或加入工會以及相關保險權益3。總體而 言,目前勞動部仍是以過往「從屬性有無」作為僱傭關係存否之依據,個案判斷 平台業者與外送員間關係。如平台業者與外送員間屬於僱傭關係,平台業者(雇 主)即應依規定為所僱用之外送員辦理參加勞工保險以及就業保險;如非屬僱傭. 2. 3. 天下雜誌,【消費人類學】真的有那麼多人在叫外送?獨家數據待你看真相 https://www.cw.co 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7238,最後瀏覽日:11/28/2019。 中華民國勞動部全球資訊網,食品平台外送員勞動權益保障專區,https://www.mol.gov.tw/top ic/42040/ ,最後瀏覽日:11/28/2019。 2. DOI:10.6814/NCCU202001311.

(12) 關係,則外送員可透過相關職業工會辦理加入勞工保險。 然而,此等認定仍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認定樣本數過小的問題,本次勞動 部所做出之調查結果,竟僅係按各家外送平台抽樣 5 個外送員做調查認定,關於 其他外送員則「合理推論」與外送平台間之勞務關係為同樣模式,以 5 人樣本合 理推論近 5 萬人之勞務關係,代表性已有相當疑問。其次,何以部分平台與外送 員間為僱傭關係,部分則否,按北區職安中心主任之說明,主要係以四項要件做 成僱傭契約認定:「規範外送員親自履行外送」、「外送員受到平台指揮監督、受 到規範和管理制度」 、 「外送員棄單要受到懲處」 、 「外送員被納入平台業者的生產. 政 治 大 可以同時從事其他工作,沒有懲處扣點機制,人格從屬性薄弱」。依此見解,勞 立. 組織體系,和其他人分工合作」 ;認定為承攬關係則係因「沒有規範要親自履行,. ‧ 國. 學. 動部顯然是以勞工執業自由度及受指揮監督之控制力之不同進行個案認定,然而 如以此標準進行認定,是否又會落入困擾勞動契約認定已久的問題,即從屬性判. ‧. 斷之問題,此問題在我國行政法院、民事法院有截然不同的見解,在司法院大法. sit. y. Nat. 官第 740 號解釋做成後,亦未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此類平台業者與外送員間之關. io. al. n. 係政治正確之必要。. er. 係只會更生爭議。也不免令人懷疑對於此等新興議題進行如此迅速認定,是否僅. Ch. engchi. i Un. v. 另外,對於更早普及於大眾生活的 Uber 運送業務,如依勞動部上述判斷標 準,「親自履行業務、受到平台指揮監督、受到規範和管理制度、棄單要受到懲 處及司機被納入平台業者的生產組織體系,和其他人分工合作」,則運送司機是 否也應作同一解釋,關於此問題勞動部並未一併說明,是所有此類平台、按需工 作均能按照從屬性高低來判斷契約定性,又或者此認定標準僅適用於美食外送員, 其他類型工作待日後再行解決,仍存在疑問。 外送員及司機,之所以在正職外選擇以此種新型態工作賺外快、或專以此為 業者,所著眼者多半係因此工作具有時間上的自主彈性,想跑單就跑單,想跑哪. 3. DOI:10.6814/NCCU202001311.

(13) 間就跑哪間。如因勞動部的介入而認定其等間為僱傭關係,必須適用勞動基準法 中關於工時的強制規定,等同直接剝奪此等工作者對於工作的自主彈性。另外, 如認定為僱傭關係,則平台為外送員投保等經營成本將提高,外送員或司機收入 分成勢必受影響。根據對於外送員之訪問,對於與平台間契約關係為何之問題, 幾乎清一色得到「我們是承攬關係,不是僱傭,我不受他控制」的答案,亦有司 機謂「我們怎麼是僱傭關係,我在跑單我才是老闆,是平台幫我服務找客人,再 跟我分錢」。可見在契約關係的認定上,工作者主觀上更重視工作上的彈性,並 不認為與平台間成立僱傭關係4。. 政 治 大 任。承如前開勞動部之調查報告,平台業者對於此等工作者具有一定指揮監督關 立. 然本文也並非認為為求工作彈性,而概括否定平台業者對外送員及司機之責. ‧ 國. 學. 係,並無疑問,如以承攬關係來解釋雙方契約關係,等同使平台業者在享受工作 者給付勞務成果之同時,規避勞動法上雇主責任。在此面向,與傳統勞動法上所. ‧. 謂「偽裝承攬」 、 「偽裝派遣」相似,皆使勞動力需求者得以使用勞務給付,但卻. sit. y. Nat. 透過契約定性差異規避掉雇主責任。而根據對運送司機及外送員訪問之結果,雖. io. al. er. 然多數司機認為他們不與平台成立僱傭關係,不受平台控制,惟如論及社會保險. iv n C hengchi U 都需要有個人商業保險,但分潤機制、路線及送達(餐飲送達或運送抵達)時間以 n. 或如發生意外時雇主責任的問題,多數人卻也認為「雖然平台強制工作者加入前. 及相關獎懲制度都由平台控制,如果平台願意共同承擔風險當然是最好」5。 因此,本文認為,此等新型態工作,與過去傳統勞動法上雇主試圖逃脫雇主 責任所產生之「偽裝承攬」、「偽裝派遣」,在服勞務型態上是相似的,但最大不 同點在於,在平台、按需等新型態工作中,工作者是自願不發生、甚至是抗拒與 平台發生僱傭關係,以維持其工作上自主彈性。在其等關係中,並不發生雙方地. 4. 5. 「自己選擇自己負責」 ,外送員挺 foodpanda 承攬制:想多賺生活費,https://www.ettoday.net/n ews/20191015/1557457.htm#ixzz6P1FZnVew,最後瀏覽日:06/11/2020。 【等紅燈就是我的嗑便當時間】一位外送員自白:我月入 8 萬,但我已付出「5 代價」 ,https: //buzzorange.com/2019/10/03/delivery-men-monologue/,最後瀏覽日:06/11/2020。 4. DOI:10.6814/NCCU202001311.

(14) 位不對等,反而是雙方甚為合意的締約,因此國家是否仍有介入去重新定性法律 關係之空間,而直接將其解為僱傭關係,是否適宜,需要更深入的討論。 回到問題引爆及受討論的起點,即 2019 年國慶連假期間發生的三起外送員 送餐途中發生意外,此等新型態工作之勞動者在社會安全體系中受到何等保障、 平台是否應負雇主責任,為前開勞動法關係之討論所欲解決之根本問題。當然, 透過直接將其認定為僱傭契約,使平台與外送員、運送司機間成立勞動關係,回 歸適用傳統勞動法規,使平台負擔雇主責任,有義務為平台工作者投保相關社會 保險,是解決此問題最簡單也是最直截了當的方法。但此種認定方式,似乎已違. 政 治 大 宜的「合理推論」。必須認清,此種透過網路連結,而時、空均不受限制的新型 立. 背了締約雙方真意,對工作者、平台雙方均生不利,唯一有利的只有政府得以便. ‧ 國. 學. 態工作,已無法硬性套入傳統勞動法規,因此透過傳統勞動法的解釋,再將平台 及工作者強硬的拉入社會安全體系,也是有疑問的。. ‧. 正因如此,如何在網路時代中調合新創產業之創意、工作者所求之自主工作. Nat. sit. y. 彈性以及傳統上對勞動者之保障三者,乃本文意在研究,也是本文認為解決前述. n. al. er. io. 問題之最佳解。值得注意的是,國際上也發現此一趨勢,關於此類工作契約定性. i Un. v. 為何,如何適用社會安全保障,在各國間均發生爭議6。綜覽世界各國近期實務判. Ch. engchi. 決,爭議及討論甚多,對於是否成立僱傭契約關係肯、否見解均有採。同時也開 始思考有所謂「隱蔽性僱傭(Disguised employment)/依賴性自營 Dependent selfemployment」 、 「依賴型承包者(para-subordinazione)」及「準從屬」等有別於僱傭 /非僱傭之第三類別討論。之所以有此類別之討論,原因在於縱然此等工作者身 分上非屬僱傭關係中勞動者,無法充分受有傳統法制中以勞工身分出發而開展之. 6. 關於此等新興工作型態的勞動安全及社會安全保障,在整體政策方面,如歐盟於 2016 年頒佈 之「歐盟共享經濟綱領」 、歐盟政治戰略中心(European Political Strategy Centre, EPSC)於同年發 布「未來工作」等,而德國亦針對工業 4.0 對整體勞動市場將發生的影響,先後發布了工作 4.0 綠皮書及白皮書。而國際勞工組織亦針對勞動就業環境及形式革新所帶來的風險,提出多篇報 告建議,如第 198 號關於僱傭關係之建議書。近年在電子商務平台領域快速發展的中國,亦針 對此等議題提出若干政策方針。顯見世界各國已逐漸重視此等新興工作興起之趨勢。 5. DOI:10.6814/NCCU202001311.

(15) 各種社會保險制度保障,然而根據此等工作者之工作型態,其同樣面臨傷害醫療、 勞動災害(例如執行運送業務或送餐時發生意外)、失業風險(例如專以運送或送餐 為業者)。換言之,此等工作者對於社會保險之保護需求,並無異於一般勞工,不 宜單純認為其非屬僱傭關係之勞工,即逕認為單純的自營作業者,忽略其存在保 護需求性。因此,考慮在僱傭/非僱傭間區隔第三類別,使此等工作者得受到社會 保險制度之保護。畢竟,在科技、網路的創新下,勞動的型態、方式也絕非一成 不變,目前我國勞工保險條例中,投保身分僅有受僱身分及非受僱身分(自營)兩 種區別,但現今社會中的勞動型態是否仍僅有此二種身分、是否僅有此二類型才 有受社會保險保障之需求,值得討論。. 政 治 大 近來有學者亦提出此等新型態勞動工作對既有法秩序帶來的挑戰 ,首先, 立 7. ‧ 國. 學. 從「就業安全」的層面來看,當此等工作日益擴張,勞動市場將朝向更加「彈性 化」與「零碎化」的方向發展,得利於突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可提供即時性的. ‧. 勞動力,這種模式固然將受到企業或個別勞務需求者的歡迎,但對於勞動者而言,. sit. y. Nat. 由於多數勞動者從事的工作是微型工作,通常只有在短期間內提供即時性的勞動. io. al. er. 力 , 因 而 勞 動 者 從 事 的 就 業 機 會 其 實 是 一 種 「 臨 時 性 就 業 」( contingent. iv n C hengchi U 處境8。如果勞動者是完全依賴零工經濟的全職勞動者,其處境將更加困難,因為 n. employment),當短期的勞務結束之後勞動者就必須退出勞動市場,即面臨失業. 這些全職勞動者必須承擔「短期就業-失業-再短期就業-再失業」的重複失業 困境。 第二,從「勞動權益保護」的面向來看,此等新型態工作中的勞動者,工作 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就業風險即是「勞動權益的保護不足」。從勞動保護的角度 來看,關鍵問題在於「勞動者與企業平臺機構或個別勞務需求者之間是否存在僱. 7. 8. 李健鴻, 「就業機會的新途徑」或是「勞動保護的新挑戰」?「零工經濟」下勞動者的就業風險 分析,台灣勞工季刊,第 53 期,頁 16-19。 Gerald Friedman(2014), Workers without employers: shadow corporations and the rise of the gig economy, p.181. 6. DOI:10.6814/NCCU202001311.

(16) 用關係」。 第三,從「社會保障」的面向來看,「零工經濟」的興起,已經威脅了長期 以來運作良久以社會保險為主的所得保障體制,使勞動者面臨「社會保障不足」 的困境。傳統的所得保障體系建立在「受僱勞工就業於工作崗位」的事實基礎上, 透過將受僱勞工與其就業之工作崗位直接聯結在一起,建構形成了一系列關於失 業保險、職業災害保險、失能保險、健康保險、退休年金保險的社會保障體制, 為勞工提供一定程度的所得安全保障9。但是在「零工經濟」體系下,由於勞動者 從事的就業機會是一種「臨時性的就業機會」,勞動者經常面臨「重複失業」的. 政 治 大 險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難以提供實質有效的保障,因而已經構成對於「社會保 立 困境,「勞動者經常與工作崗位脫離聯結關係」的事實,連帶導致現行以社會保. ‧ 國. 學. 障」體制的挑戰。. 以我國面臨到的現狀為舉例,之所以在外送員發生車禍意外後引發軒然大波,. ‧. 即是因工作者與社會均發現,外送員在工作過程中,存在與一般勞工相同的傷害、. Nat. sit. y. 死亡、職業災害等風險,但現行狀況下外送員並非勞工保險強制加保對象,在外. n. al. er. io. 送員無自行透過職業工會加保的情況下,面對傷害、失能、職業災害等風險,僅. i Un. v. 得透過自行投保之商業保險獲得保障。相較於一般勞工,承擔同等的風險,所受 保護卻「相當薄弱」。. Ch. engchi. 在工作安全方面,主要係以勞工保險條例作為保障。我國勞工保險條例,同 時將受僱勞工與自營作業者納入保障,其中關於勞工的概念,僅需具有僱傭關係 即足,毋庸與是否經勞動部指定適用勞動基準法一致;關於自營作業者的概念, 則指獨立從事勞動或技藝工作,獲致報酬,且未僱用有酬人員幫同工作者10。因 此,如將前述外送員之問題按勞動部見解處理,認定外送員適用勞動基準法,固 然得因此適用勞工保險條例無疑。惟因勞工保險條例中「勞工」與勞動基準法並. 9 10. Id., at 183. 勞工保險條例施行細則第 11 條第 2 項。 7. DOI:10.6814/NCCU202001311.

(17) 無絕對連結,因此即便勞動部未作出此認定,仍然可以「受僱勞工」或「自營作 業者」身分加保勞工保險。 現今討論的問題發生在,究竟外送員在此經濟行為中,有無與何人成立僱傭 關係,可能是平台,抑或可能是訂餐的勞務需求者,而得以受僱勞工身分加入勞 工保險。或是認為不存在僱傭關係,而僅得以自營作業者受到保護。此將與前述 勞動法上身分的認定問題產生連結,結論上如果肯認僱傭關係,則在勞工保險條 例的適用上並無問題;但如結論為否認僱傭關係存在,則受保護的路徑僅剩「以 自營作業者身分,透過職業工會加保」一途,兩者主要區別在於投保義務單位及. 政 治 大 於「獨立從事勞動或技藝工作,獲致報酬」之自營作業者,在我國及國際間亦存 立. 保費的承擔上。不過,由於外送員此種工作性質的特殊性,關於外送員是否真屬. ‧ 國. 學. 在頗多爭論。另外引發的爭議,尚有「平台或勞動力需求者」,是否真為資力平 等的民事契約相對人,而無需承擔法律課予之雇主責任。. ‧. 相較之下,亦有將保護與「受僱」的就業事實連結者,對於保障採取非有即. Nat. sit. y. 無的二分體系,例如承擔失業風險之就業保險法。我國就業保險法僅限擁有勞工. n. al. er. io. 保險條例上受僱勞工身分者方得投保11,如新型態工作者與平台間為「僱傭關係」 ,. i Un. v. 適用就業保險法固無疑問,但如定性為「自營作業者」,工作者將隨時暴露在失 業風險中而不受保護。. Ch. engchi. 因此,就業身分的定性,為我國目前面臨到的首要困難,縱使我國對於自營 作業者有所保障,但仍然不足以面對勞動型態改變所帶來的挑戰。另外,是否應 准許平台業者在此種經濟行為中完全脫免責任,亦是重要問題所在。換言之,縱 認新型態勞動工作者與平台間非屬勞動契約關係,但不可否認此等工作者確實與 平台間具有一定從屬性存在,同時該等工作者也與一般受僱勞工具有相同的保護 必要性。在這種僱傭以下,自營以上的區間中,如按傳統二分法,定性為自營作. 11.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92 年 10 月 29 日勞保 1 字第 0920059120 號函。 8. DOI:10.6814/NCCU202001311.

(18) 業者將使「有需求者受保障不足」,定性為僱傭關係將有「喪失工作彈性」之問 題。 總體而言,本文發現新型態勞動工作者於我國的工作過程中,已發生「工作 型態的變化導致勞動身分不明」 、 「勞動身分不明致勞動保護法規適用存疑」 、 「勞 動身分不明致社會安全保護不足」的問題。現況下如何應對此等新型態工作者的 保護問題,是否我國有必要引進「中間類型勞動者」,及爾後是在既有制度內進 行改變,或是考慮為此等工作者創設新的制度,本文希望透過近年各國對此等新 興工作型態的政策態度、相關法制規定及法院實務判決,提供我國現況做為參考。. 政 治 大. 希冀在產業創新的同時,同時兼顧新型態工作勞動者之勞動及社會安全保障。. 立.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國. 學 ‧. 新型態勞動工作對傳統勞動法秩序帶來許多挑戰,包括身分定性的模糊、工 資工時、就業狀態更趨不穩定等,同時在社會保障部分,也因勞動身分的疑義,. y. Nat. er. io. sit. 容易在雇主責任或社會保險保障方面產生風險漏洞。. al. iv n C hengchi U 尤其是社會保險,與勞動身分之認定具有相當程度連結,如認為按需工作者是勞 n. 本文主題雖然為按需工作者之社會安全保障,惟鑑於我國社會安全保障體系,. 工,社會安全部分則以受僱勞工的保護脈絡開展;如認為非屬受僱勞工,則社會 安全保護體系應如何適用,又是另一問題。因此,在討論關於新型態勞動工作者 的社會安全保障之前,必須先在勞動身分進行定性。故本文在勞動法部分,將聚 焦在身分認定的疑義上進行討論,至於勞動基準法的適用問題,雖會在勞動身分 認定的討論後,提及新型態工作者是否有適用勞動基準法及可能適用的範圍,惟 對於具體條文的修正或建議,本文將不進行細節檢討。 另外,新型態工作也帶來其他衝擊,包括隱私權的保障、集體勞動權的行使、 行政管制以及不公平競爭等問題。首先,就業隱私的保障如何在新型態勞動工作 9. DOI:10.6814/NCCU202001311.

(19) 中落實,為了媒合供需雙方,網路平台在工作者登錄時通常會要求提供資料,此 時同樣面臨是否具有雇主身分之問題,就業服務法第 5 條所規定不得歧視及不得 要求提供隱私資料的規範對象均為「雇主」,此時網路平台業者是否需要負就業 服務法第 5 條之雇主責任,即有疑義。其次,在集體勞動權行使部分,新型態勞 動工作者,尤其是零工經濟工作者,工作者間通常互不相識,並無如傳統勞動關 係中有一定的工作場域、一定的工作組織而彼此間互助合作,在彼此缺乏聯繫管 道的情況下,有無行使團結權之可能,又該如何行使,也是一問題。第三,行政 管制部分,本文所欲討論的平台運送司機及平台送餐員,對現行既有產業造成的 衝擊應如何解決,例如近期強烈爭議的計程車司機抗議、又或者對於外送餐飲之. 政 治 大. 衛生環境規範12,如何對其為行政管制,也是一大問題。另外有無可能以創新為. 立. 名而對傳統既有行業造成不公平競爭13,在我國均為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本文. ‧ 國. 學. 欲將研究重點置於新型態勞動工作者之勞動身分及社會安全保障部分,故本文研. ‧. 究範圍,將不包含前述其他衝擊部分。. sit. y. Nat. 再者,社會安全保障體系龐大,如以給付原因作為區分,又可分為社會預護、. io. al. er. 社會補償、社會扶助及社會促進。本文主要著重在討論新型態勞動工作者,於工. iv n C hengchi U 護之需求下,如何透過預先防範的風險外化措施,以達到共同承擔的效果,而非 n. 作期間所遭遇之普通傷害、職業災害,以及關於就業安全之失業風險,在受有保. 將風險回歸個人、家庭團結。因此,本文所指涉之社會安全保障,將集中於與就 業及工作有連結,用以承接工作者傷病、職業災害或失業風險之社會保險制度。 至於國家對受有特別犧牲者以抽象給付為彌補之社會補償、國家為確保最低生存 標準所為具體給付之社會救助以及國家為促進社會上機會平等而為抽象給付之. 12. 13. 例如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 2019 年 9 月 19 日發布「網路美食外送平台業者自主衛生 管理指引」 。 例如 2016 年美國伊利諾州計程車業者,指控芝加哥市政府對計程車業者在法令及成本上課與 較重的負擔,但包含 Uber 在內的交通運輸網路提供者(Transportation Network Providers, TNPs)卻無須遵循同一法規與負擔相同成本,計程車業者主張此舉係違反其憲法權利,可參: 林文宏,美國計程車業者與 Uber 間之爭議及走向,公平交易委員會電子報第 94 期,頁 1-3。 10. DOI:10.6814/NCCU202001311.

(20) 社會促進等單向給付,本文將不會著重討論。 最後,對於新型態工作,例如分享經濟、零工經濟或平台等定義可能不甚精 確,專書或論文也對此部分著墨不深,因此在撰寫新型態工作,本文將參考其他 領域之定義。但囿於本文乃法律論文,經濟學等領域亦非本文專業,故本文僅會 在定義部分參考經濟學領域,而更深入的實務操作方法、網路平台運作細節,將 不會深入討論,此為本文研究限制之處。.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政 治 大.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將使用「文獻分析法」、「比較研究法」,期待能透過比. 立. 較國內外法規、政策制度,與我國社會現況做相當連結。. ‧ 國. 學. 本文將透過文獻分析法,分析我國或國外實務政策、學界意見以及 ILO 等國. ‧. 際組織對於此議題之既有討論,包括勞動關係的認定、網路經濟崛起後,面對新. sit. y. Nat. 型態工作對於勞動安全及社會安全體系之挑戰,及其等因應方式等議題進行理解,. io. er. 以作為本文有利之參考依據。另外,由於本文議題牽涉到的新型態工作範圍模糊,. al. iv n C hengchi U 如平台經濟、零工經濟等,將同時參閱經濟學及資訊科技學相關文獻。 n. 囿於法律文獻研究亦有其專業界線,因此在釐清各種新型態工作類型之定義時,. 本文搜尋文獻之方式,在國內政策及法院實務見解方面,將透過立法院國會 圖書館之立法院法律系統、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及 Lawsnote 法學資料庫進 行查找。國內、外文獻方面,除使用教科書、專書論文、期刊論文、研討會報告 資料及碩博士論文之外,也將使用月旦法學知識庫、華藝線上圖書館、EUR-LEX、 Westlaw 及中國知網(CNKI)等國內外線上資料庫進行查找。 鑒於我國對於創新產業的討論認識及法制規範相當不足,本文也將使用比較 研究法,參考國外對於此創新議題的討論,各國各自所面臨之挑戰、如何因應、. 11. DOI:10.6814/NCCU202001311.

(21) 形成何等政策共識及法制規範的出現,皆可供我國做為借鏡,為珍貴的研究素材。 然而,本議題較為新穎,相關行業及討論至多僅在近十年發生,因此,歷史演進 的縱向發展討論亦較為欠缺,故本文主要將透過跨國、跨組織之研究,集中在橫 向的比較研究。. 第四節 名詞定義 本文所稱「新型態工作」,係指透過網路平台,撮合需求者與供給者兩端發 生勞務給付關係。此種工作在我國存在許多名稱,有稱為「共享經濟」、亦有以. 政 治 大. 「零工經濟」 、 「按需經濟」等稱之。但前述各者定義上並不完全相同,不精確的. 立. 使用名詞,也可能有誤導之嫌,因此本文在此參考相關經濟學資料,整理各種樣. 第一項 共享經濟. Nat. sit. y. ‧. ‧ 國. 學. 態各自之定義。. io. al. er. 在網路科技的推波助瀾下,勞務給付型態已非過去勞工與雇主之雙方關係,. iv n C hengchi U 模式的新趨勢。此種模式之所以在近期快速崛起,主要有社會、經濟與技術等三 n. 以提供電子傳輸服務或勞力密集型服務之數位平臺的出現,是近年衝擊傳統工作. 個面向驅動力14。在社會驅動力方面,隨著人口密度不斷增加,為避免過度消費 對於環境所造成的破壞,以及資源應該被更充分運用的永續發展思想,同時透過 資源的給予和接受成為利他的互惠互利社會。在經濟趨動力方面,主要受到全球 金融海嘯後,各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勞工為爭取多一份收入,開始思考將閒置資 產再利用與開發新收入來源的可能性。而技術驅動力即係前言所指的網路科技進 步,透過成熟的網路環境、社群媒體興起加上行動裝置的普及,讓搜尋與配對的. 14. 康廷嶽、黃柏偉,由國際共享經濟發展探究我國中小企業商機,中小企業發展季刊,第 36 期, 頁 2。 12. DOI:10.6814/NCCU202001311.

(22) 成本得以降低,讓資源共享變得更便利,是促成此種經濟模式快速發展的第三個 重要因素。而此種將一方釋放剩餘資源接受對價,他方付出對價享受資源,又稱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 但共享的概念並非新創,係源自於協同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概念, 1978 年已有學者 Marcus Felson 與 Joe L.Spaeth 提出15,學者 Rifkin 亦認為共享 經濟的前身為共享聯盟 (Common)16,早在資本主義出現前已存在,目前許多慈 善機構、宗教團體、生產及消費合作社、公寓管理委員會等組織的運作方式,都 屬於這類人與人之間用來傳遞商品或服務的共享聯盟。. 政 治 大. 因此,共享概念其實僅係源於人類社會行為模式,但透過網路的力量,提供. 立. 剩餘資源與需求者交涉空間,並加速資源與需求的撮合,逐漸演化成一種經濟模. ‧ 國. 學. 式。而英國國家科技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Arts, NESTA)對於共享經濟的定義17,「凡是利用網路科技連結分散的群體,. ‧. 促使貨品、技能及其他有用的事物,能更有效的利用,均屬共享經濟的範疇」;. Nat. sit. y. 美國阿斯彭研究所則認為,共享經濟尚未有官方定義,但通常指圍繞在一個技術. n. al. er. io. 平台,促進跨行業個人商品、資產與服務交換18。因此,關於共享經濟之定義,. i Un. v. 大致可以描繪為「藉由網路平台分享自有閒置資產、資源、時間及技能,透過資. Ch. engchi. 源分享獲得收入,同時降低對資產所有權之需求。」有學者也整理共享經濟之五 要件19: 1.. 15. 16. 17 18. 19. 存在未充分利用之資產。. 同前註;Felson, M. and Spaeth, J.(1978)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Mar/Apr, pp. 21, 4. 轉引自 NESTA(2014), Making Sense of The UK Collaborative Economy, 9,10. 同前註,康廷嶽、黃柏偉;Rifkin, J.(2014), 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collaborative commons, and the eclipse of capitalism, pp.255-262. NESTA(2014), Making Sense of The UK Collaborative Economy, 9,10. The Aspen Institute, Working in America: The Future of Work in the Sharing Economy.詳 參:https://www.aspeninstitute.org/events/future-work-sharing-economy/,最後瀏覽日:06/13/ 2020。 Alex Stephany(2015), The Business of Sharing: Making It in the New Sharing Economy, 9. 13. DOI:10.6814/NCCU202001311.

(23) 2.. 透過未充分利用之資產與金錢的交換間創造價值。. 3.. 透過網路增加可及性。. 4.. 透過群體信任、互助促進更多資產交換流動。. 5.. 減少對資產所有權之需求。 但共享經濟此種過於廣泛的定義,也可能是一種使人誤導之術語。 「共享經. 濟」涉及到使用網路技術將分佈人群聯繫起來,從而更好地利用商品、技能和其 他有價值之物,因此,概念上的「共享」 ,應該是直接的互惠,而非涉及消費20。. 政 治 大 旅行計畫中所閒置之資源;但相較之下,如需求者所享受之資源,並非供給者原 立 舉例而言,搭便車行為屬於共享經濟,因為需求者所享有之資源,原本即為駕駛. ‧ 國. 學. 先之計畫,例如 Lyft 或 Uber 等營運模式,是「消費者的訂單要求」導致「資源 被製造供給」 ,或 Airbnb 之租屋平台,如屋主係購入房屋以專門供出租,而非原. ‧. 先自己之閒置資源,是否還能稱作共享經濟,令人質疑。反對者也直接指出, 「假. sit. y. Nat. 藉共享經濟無私之美名,毋寧僅係『租賃經濟』,沒有人在分享任何東西,只有. io. al. er. 賺錢,簡單明瞭!21」實然社會也逐漸發現此現象,在 2014 年前,媒體報導用語. iv n C h e22n。因此,共享經濟其實是一種無法精確的 率急遽成長,逐步取代共享經濟一詞 gchi U n. 幾乎均為共享經濟,不過到 2015 年開始,按需經濟、零工經濟等用語的使用頻. 名詞定義,僅能作為此種操作模式的原始概念,因此在用語上也常遭混用,包括 「分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協作經濟(collaborative economy)」、「群眾外包 (crowd-employment or crowd-working)」 、 「零工經濟(gig economy)」 、 「按需經濟(ondemand economy)」等。為使討論範圍明確,以下將再對零工經濟、按需經濟之 工作型態進行介紹,分析各名詞間概念的上下位關係及具體差異。. 20 21. 22. Koen Frenken, Juliet Schor(2017), Putting the sharing economy into perspective, 8. Jeff John Roberts, As "sharing economy" fades, these 2 phrases are likely to replace it, http: //fortune.com/2015/07/29/sharing-economy-chart/,最後瀏覽日:06/25/2019。 Arun Sundararajan(2016), The sharing economy : the end of employment and the rise of crowd-based capitalism, 27, 28. 14. DOI:10.6814/NCCU202001311.

(24) 第二項 零工經濟 「零工經濟」 ,最早出現在 1920 年代,指的是一般藍領雜工,繼而引申為在 正職之外利用空閒時間打零工,藉以賺取外快之新經濟模式。發展至今則泛指各 類自由特約工作者23。工時不可預測或不穩定,是零工經濟的關鍵因素。透過複 雜的平台調度軟體,雇主找到了一種削減成本的新方式以從勞工身上榨取更多利 潤,他們隨時注意需求,並僅在需求出現時使勞工上班,需求消失時則隨即使勞 工離開,此種形式被稱為即時安排(“just-in-time”scheduling)24。而零工經濟所指工. 政 治 大 路或 app 應用程式所提供之靈活但零碎的工作,由工作量不多的自由職業者組成 立. 作,原先不限於任何一種工作、職業、任務,但現今被賦予新定義,專指利用網. ‧ 國. 學. 的服務供應者,利用網路和移動技術快速匹配供需方。. 零工經濟主要包括群眾外包和經應用程式接洽的按需工作兩種形式。兩者均. ‧. 涉及勞力密集型服務,在服務者、平台、需求者三角關係中,服務者與需求者透. Nat. sit. y. 過網路平台互相匹配,但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群衆外包主要通過線上平台完成. n. al. er. io. 服務交辦及給付25,而按需工作則更高程度的與傳統工作相關聯,要求現實交付,. 23. 24. 25. Ch. engchi. i Un. v. 經濟部人才快訊電子報,高純蓁、美商麥格羅‧希爾特約編輯(2017), 《「零工經濟」崛起,工 作模式漸趨多元》 ,載於 http://itriexpress.blogspot.com/2017/04/blog-post_86.html,最後瀏覽日: 06/25/2019。 Deborah M. Figart, STORIES OF PROGRESSIVE INSTITUTIONAL CHANGE- Challenges to the Neoliberal Economy, 43, 44. 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 ,係混合群眾(crowd)和外包(outsourcing)詞義而產生,為一種 透過網路取得資源的模式,個人或組織透過網路,招募大量的網路用戶提供並取得所需之服 務和想法,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形式外包給大眾網路而非特定人或群體。與 普通外包相異之處在於,普通外包強調「專業性」 ,是指企業利用外部專業化資源,將內部業 務流程外包給專門「執行特定任務或工作的第三方」組織的過程,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 率、充分發揮自身核心競爭力的一種管理模式,是社會專業化分工、規模經濟的產物;而群眾 外包強調者係「差異性」 ,透過網路將任務或工作「交由不特定人」共同實現,取得協同創新 的成果。簡言之,外包係企業選擇特定承包商或自由職業者為其提供創意或勞務,但群眾外包 則是將任務事項分散在一個龐大而不特定之群體中。因此,群眾外包的運作模式為: 「發包方」 , 通常為有需求之企業組織或個人,透過「中介平台」刊登需要解決的問題,或為了避開中介機 構從中抽取利益,而增加成本,直接在其網站上發佈問題,以懸賞的方式吸引不特定「承包 方」協力參與解決問題。 15. DOI:10.6814/NCCU202001311.

(25) 通常與駕駛、清潔和個人服務等任務類別有關26。. 第三項 按需經濟 按需經濟,又稱隨選經濟,係指透過行動網路等科技,達到即時、便利又快 速的資源整合服務。使用者透過網路設備、智慧型手機與 App 軟體作為平台,即 時連上網路後,便可進一步媒合所有的供給與需求。換言之,市場消費者隨選其 所需之服務、產品,市場生產者則隨選其可得給付之勞務或服務,服務乃按需求 而生,此即按需經濟。另外,如前述所言,按需經濟強調實體上、現實的服務給 付27。. 立. 政 治 大. 由定義意涵觀察,按需經濟似與共享經濟相當相似,但兩者具有一重大差異,. ‧ 國. 學. 共享經濟的概念為共享資源,當資源所有者出現閒置資源時,能夠利用自己的閒. ‧. 置資源來換取利益。但按需經濟背後的基本概念是「可立即獲取產品或服務的需 求」,服務乃按需求而提供。共享經濟的基本理念允許客戶決定他們願意支付的. y. Nat. io. sit. 價格,且並未將客戶推向特定的服務提供者;然而按需經濟則相對嚴格,按需經. n. al. er. 濟是平台向服務者提供特定而受管制的服務,例如 Uber 即為適例,在營運「共. Ch. i Un. v. 享體系」時,存在一定的品質標準管控,要求他們的司機根據駕駛距離收取一定. engchi. 的費用,更為服務車輛建立評比標準28。. 綜上整理,按需經濟實為零工經濟下的一項子類型,係一種透過網路媒合供 需,但要求現實交付的零碎、靈活性工作。簡要整理其重要特徵如下: 1.. 26. 27 28. 透過網路平台媒合供給與需求。. Edoardo Ales, Ylenia Curzi, Tommaso Fabbri, Olga Rymkevich, Iacopo Senatori, Giovanni Solinas(2018), Working in Digital and Smart Organizations, Legal, Economic and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Digitalization of Labour Relations, 67. Id., at 67-69. 同前註 7,頁 10。 16. DOI:10.6814/NCCU202001311.

(26) 2.. 勞務服務要求現實給付,且具有即時性。(與群眾外包相異)。. 3.. 服務供給乃因應需求所生。(與共享經濟相異). 4.. 服務受平台特定及一定品質管控。 因此,本文認為「共享經濟」 、 「平台經濟」之說法並不準確,新型態工作中,. 並非只是單純閒置資源的共享,反而多是為了滿足需求而製造出的生產力資源。 因此,本文所稱新型態工作,與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不符合,反而與「零工經 濟中的按需經濟」指涉相同。故本文所稱新型態工作,皆係指按需經濟,統一於 本節說明。. 學. ‧ 國. 第四項. 政 治 大 服務需求者、提供者、餐飲商家與平台 立. 在按需工作中,經濟模式通常由多方組成,以本文討論之美食平台外送員為. ‧. 例,運作型態為:服務需求者向平台或安排勞動力之人提出服務需求,平台再向. y. Nat. 服務提供者(外送員)發出工作訊息,由外送員前往餐飲商家取餐,而後運送將餐. er. io. sit. 點交付服務需求者。因此,在按需工作的形態中,可能涉及勞務需求者、平台、 餐飲商家以及外送工作者。. n. al. Ch. engchi. i Un. v. 為避免混淆,本文中如論及服務需求者,將一律以「服務需求者」稱之;論 及提供餐飲之店家,將以「餐飲商家」或「商家」稱之;如論及與工作者合作而 具有契約關係之「平台」、「客戶」,則指涉按需工作中進行勞動力安排之勞動力 使用人。. 第五節 研究架構 本文以新興勞動型態工作者之社會安全保障為主要研究動機,而因討論此議 題,不可避免地也必須對於此等新型態勞動工作者之身分做討論,究竟是與網路 17. DOI:10.6814/NCCU202001311.

(27) 平台之企業成立勞動關係,抑或是自營作業者或其他民法上契約關係,進而再討 論其等人員身分別之社會安全保障。因此本文前段將先進行勞動法部分之討論, 以我國既有勞務給付契約型態出發,輔以國外相關文獻及判決,分析平台經濟、 零工經濟等新興工作態樣,最後將聚焦在網路預約運送司機、網路餐飲平台外送 員之具體案例,分析有無將其涵攝為勞動關係之空間,如無,則此等工作性質應 如何定性之問題,尤其在 2019 年 10 月 14 日後,我國勞動部將部分平台與工作 者間定性為僱傭契約關係,是否適當,值得討論。後端則討論此等新型態勞動工 作者之社會安全保障,尤其將聚焦於社會安全體系中社會預護部分,如勞工保險 之投保資格、雇主責任;就業保險之投保資格;職業災害風險保護等問題,以定. 政 治 大. 性為勞動關係及定性為非勞動關係或自營作業者雙軌出發,比較身分差異所帶來. 立. 之社會安全保障程度差異。接續討論的是,在定性為僱傭契約或非僱傭關係均有. ‧ 國. 學. 疑義之情況下,引入「獨立保障之第三類型」是否合適,以國外法制經驗及國際. ‧. 組織報告為參考比較,分析此種新型態工作對傳統勞動法及社會安全領域帶來何 種衝擊,各國如何解決,以及關於「勞動/自營以外第三類型」的分類,社會安全. y. Nat. er. io. sit. 法制如何建構。最後統整前後端問題,總結並對我國現況提出反思及建議。. al. iv n C h e n g c h i U,第四章為「中間類型工作 上契約定性」 ,第三章為「現行體制下社會安全保障」 n. 因此,本文在章節編排上共計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勞動法. 者之勞動身分」 ,第五章「中間類型工作者之社會安全保障」以及第六章「結論」 。 第一章緒論部分,主要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以及章節安排架構,說明為何選 擇本主題作為研究對象。新型態勞動工作的產生,在既有法制適用有疑義之狀況 下,主管機關目前定性為僱傭契約是否合宜,將對勞動及社會安全保障產生何等 影響。並說明本文所欲採用之研究方法、範圍以及欲進行實證研究之範圍對象。 同時,現今較廣為人知的名詞,如平台經濟、共享經濟、零工經濟或群眾外包等 工作型態,因工作型態可能相互重複,因此在名詞及定義上亦常遭混用,有說明 之必要,因此本文將嘗試爬梳國內外文獻資料,並參考各學科領域之認定標準, 18. DOI:10.6814/NCCU202001311.

(28) 建構各種工作類型具體樣貌,針對本文所稱「新型態勞動工作」作名詞上的定義 釐清。 第二章部分,將針對本文所涉及的勞動法問題進行討論。本章首先將說明我 國傳統勞務給付契約類型,民法上僱傭、委任及承攬契約與勞動法上勞動契約四 者各自定義及異同之處,再說明新型勞動工作型態與其有所異同之處。第二節開 始將討論新型態勞動工作之契約型態,主管機關勞動部目前認定外送員屬「僱傭 關係」,見解如何產生以及其適合性之問題,再者將介紹我國法院對於此種新型 態工作法律關係之認定,雖至今判決為數不多,也甚少正面迎擊此問題,惟仍得. 政 治 大 問題,美國、歐洲各國其實爭議已久,其等具體的法院判決,相當具有參考之價 立. 從旁推敲法院見解。第三節以下,將進行比較法的研究,針對此等工作契約定性. ‧ 國. 學. 值。. 第三章主要為我國既有社會保險制度之介紹。本文主要欲討論者為社會安全. ‧. 體系中社會保險制度,因此本章將先介紹一般勞工於我國所受各種社會保險,所. Nat. sit. y. 受保護及給付。其次,帶入本文討論之新型態工作,囿於我國社會保險被保險人. n. al. er. io. 身分,一定程度上與勞工身分掛勾,因此在前章勞動身分討論之差異,也將在社. i Un. v. 會保險部分產生影響,尤其如否認勞動部見解,認定為「非僱傭」關係,則工作. Ch. engchi. 者之勞動安全保護及社會保險之保障是否充分,為本章欲整理之部分。 第四章乃延續前兩章之討論,新型態勞動工作者是否與平台成立僱傭關係, 將影響其是否得在既有社會保險制度下獲得充分保障,因此,勞動身分認定為首 要解決的問題。國外有以「準從屬」概念,在勞工與自營作業者外另創第三領域, 或以「依賴性承包」 、 「經濟上依賴之自營」進行細緻化的處理,也有以揭穿假自 營之名而行勞動之實的虛假、偽裝自營來應對之,概念上值得我國借鏡。 第五章部分,主要討論在產業創新與勞動及社會安全保護之衝突下,新型態 工作於我國之勞動權益及社會安全保障該何去何從,以及在政策專法因多方團體 19. DOI:10.6814/NCCU202001311.

(29) 折衝而無法產生的狀況下29,進行調和之必要考量因素又該為何。新型態勞動工 作者,其地位可能處在一「自營以上、勞動以下」的曖昧區間,依目前我國現有 法制,可能無法整體面向的承受其面臨的勞動及社會風險,應在我國既有法制內 尋求解決之道,或是引入獨立第三類型,本章將參考比較法資料,並衡諸我國現 況,嘗試提出可行並可適用於我國之作法。 最後一章為「結論」部分,將再次梳理本文所提出之問題、構想解決之道以 及個人見解,為本文作結。.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29. Ch. engchi. i Un. v. 2017 年 4 月 5 日,許毓仁等 26 人提起「數位經濟基本法」,然截至 2020 年 6 月 15 日,此議 案尚停留於經濟委員會交付審查階段。 20. DOI:10.6814/NCCU202001311.

(30) 第二章 勞動法上契約定性 本章將進行勞動關係之討論,究竟按需工作者在我國勞動身分應如何定性, 與平台關係為何。此為一複雜且在我國或在國際間均備受爭議的問題,同時也是 本文想要討論關於按需工作者社會安全保障及有關社會保險制度適用之前提,因 此,本文將於本章進行按需工作者身分定性之討論。 進行身分定性討論之前,因按需工作在實務操作上,可能也因不同平台而有 不同運作方式,為求與現狀相符,先於此介紹幾種按需工作之工作型態,並以目. 政 治 大. 前市場上使用最盛的按需工作型態–美食平台外送員,略說明如下。. 立. ‧. ‧ 國. 學. 第一節 操作模式簡述. 自 2016 年以來,台灣美食外送平台開始蓬勃發展,有舊平台不堪虧損而退. sit. y. Nat. 出市場,也陸續有新平台加入。目前較為熱門的美食平台,有 Foodpanda(空腹熊. n. al. er. io. 貓)、UberEats(優食)及 Deliveroo(戶戶送),關於前章所提及 2019 年底外送員車禍. v. 事件後勞動部所作之調查,主要也是劍指前二者,故以下簡述此三美食外送平台. Ch. engchi. i Un. 之運作模式,為本章進行契約定性討論之前提背景。另外,雖 Deliveroo(戶戶送) 已於 2020 年 4 月 7 號宣布,於同月 10 號後結束台灣營運,但其具有一定規模, 營運模式與其他業者亦有些許不同,甚至在 2019 年 11 月勞動部作出之調查,係 唯一被認定為「真正承攬」者,因此仍具有參考及比較價值,故本文將其列入介 紹討論。 加入 Foodpanda 外送員有三大步驟:首先,需先在網站上申請並選擇外送區 域30;其次,在收到說明會簡訊通知後,攜帶身分證、機車駕照、行照、強制險. 30. Foodpanda 官方網站,https://rider.foodpanda.com.tw/?utm_source=raf&utm_medium=raf&utm_c ampaign=raf&utm_content=raf_102533,最後瀏覽日:03/08/2020。 21. DOI:10.6814/NCCU202001311.

(31) 卡、本人存摺及具有網路連線功能之智慧型手機出席;說明會當天,點名、填寫 資料、收看使用介面教學影片及設備系統使用測驗,隨後於系統登錄後領取裝備, 即可開始上線接單。在工作時間的安排選擇上,Foodpanda 屬於「排班制」 ,一周 前須確定班表,班表均自己排自己選,想上班就選班,選了班按打卡上線,有單 系統就會自動進來,如外送員因故無法於排班時間進行外送,可選擇轉單給其他 夥伴或拒單,原則上拒單不影響未來接單,例外為頻繁拒單而影響消費者權益。 但排班機會會依出缺勤和假日上線時數而有區別,缺勤越少或上線時數愈多者可 越早選班,相反的若是出缺勤較不理想,例如連 3 周排班後未上線接單達 4 次, 將可能被剔除合作。. 政 治 大 而 UberEats 之加入條件,同樣需先選取所在城市進行註冊,並於線上上傳 立. ‧ 國. 學. 指定文件,必要包含機車駕照、行照、強制險卡、身分證及良民證,文件審核通 過後,可選擇線上開通帳號或於各城市服務中心開通帳號,領取保溫袋後即可上. ‧. 線接單31。UberEats 非採排班制,上下線時間自由,因此如工作者現在想要接單,. sit. y. Nat. 只須於營運範圍內開啟應用程式,上線等待系統自動派單即可,接單後如因故無. io. al. er. 法配送,可以選擇取消或拒單,但如每週取消、拒單次數超過 10 次會遭到警告,. iv n C hengchi U 如接單率過低也同樣有無法領取獎勵或遭停權之不利結果。 n. 累計達一定次數會受停權處分。相較於 Foodpanda,UberEats 無須預先排班,但. Deliveroo 較前述二者較晚起步,加入條件與 Foodpanda 雷同,需選擇所在 地區註冊後等待說明會通知,而後則同樣需要繳交身分證、行照、駕照、強制險 卡、良民證及銀行帳戶,並且須具備具有行動上網功能之智慧型手機,簡報說明 會後拍照上傳資料、領取裝備即可上線接單。接單方式上,戶戶送也與 foodpanda 較為相同,採「排班制」 ,而與 UberEats 自由上線制度有別。但戶戶送相較於上 述兩者,在業務執行方面可說是最自由的,外送員接到派單後如果不想取送,可. 31. UberEats 部落格,https://www.ubereats.com/blog/zh-TW/taipei/delivery-partner-onboarding/,最 後瀏覽日:03/03/2020。 22. DOI:10.6814/NCCU202001311.

(32) 不附任何理由直接取消,不會受任何懲處或停權,只可能影響下周排班優先順序, 甚至無須外送員本人自己送餐而可指派他人替代送餐,只要該代班人員符合一定 條件32。另外,只要成功排班即有保底 150 元之報酬,僅需在排班時間中每小時 上線 12 分鐘,即便系統未成功派單仍算出席。最後戶戶送為所有外送員提供免 費全額意外險。 因此,以下簡要將各平台運作特徵整理如下: 表 2-1 三大平台運作模式概覽 Foodpanda. UberEats. Deliveroo. 政 治 大 門檻低 門檻偏低 立 雖形式上也是透過線. 介於前二者之間,形. 會場次,備妥必備證. 上申請、上傳指定文. 式上與 Foodpanda 相. 照及工具後,經形式. 件通過後,選擇線上. 同,經網站申請、報名. 上介面教學及測驗後. 開通或各城市服務中. ‧. 心開通,即可接單。但. y. ‧ 國. 網站申請後報名說明. Nat. 另有良民證之主觀上 限制。. n. al. 32. Ch. engchi U. er. io 工作自由性. 說明會場次,備妥必 備證照及工具後,經. sit. 即可接單。. 學. 加入條件. 門檻偏低. v ni. 說明會後即可接單。 但也同時有良民證之 主觀上限制。. 自由度中等. 自由度高. 自由度極高. 接單方式雖採預約時. 接單方式採系統派單. 為保障每一外送員均. 間排班制,有時間上. 制,無規定上下線時. 能有效接單,接單方. 拘束性,但如臨時無. 間,上線即可接單。接. 式採排班制,但翹班、. 法運送,亦可拒單或. 單後如因故無法配. 取消均無懲處。接受. 轉單。原則上拒單不. 送,亦可選擇取消或. 派單後可不附理由取. 按戶戶送招募合作夥伴支廣告內容: 「指派替代外送員送餐,與戶戶送彈性合作,代表您可以 選擇如何工作。在供應商的協議概述中,您甚至可以選擇指派其他人來完成您的訂單。」詳 參:https://tw.roocommunity.com/%E6%9B%BF%E4%BB%A3%E9%80%81%E9%A4%90/,最後 瀏覽日:06/04/2020。 23. DOI:10.6814/NCCU202001311.

(33) 影響未來接單。. 拒單。. 消,甚至可委請他人 代班。. 控制力薄弱. 違規及懲戒. 雖各平台間均有各自之平台規範33,違反者可能喪失獎勵資格或終止 合作,惟實際上除接單率可透過系統計算外,其餘規範準則流於形式, 除非外送員間相互檢舉,原則上平台並無作為。. 每單收入=單件金額+. 每單收入=取餐費+. 同 UberEats,但如排. 廣告費用+接單獎金+. 里程費(距離×金額)+. 班期間未成功接到. 件數獎勵34. 送餐費,並扣除平台. 單,有保底收入制. 報酬計算. 政 費用治 大. 度。. 35. 立. 資料來源:自行繪製. ‧ 國. 學. 可以發現,雖然同為按需工作之經濟模式,但不同平台各自有不同制度,判. ‧. 斷上或許也不全然相同。故本章以下將先由傳統勞務給付契約進行介紹,參考勞. y. sit. n. al. er. io. 約應如何定性。. Nat. 動部及實務見解,而後輔以外國實務經驗,嘗試判斷在我國法底下,按需工作契. i n C U hengchi 第二節 我國勞務給付契約類型. v. 關於勞務給付契約,我國向來有分為規定於勞動基準法之勞動契約,以及規 定在民法中僱傭、承攬及委任等契約類型。因此,勢必先以我國現有法制中存在 的勞務給付契約類型作介紹,檢討本文所欲討論之新型態工作是否可被涵蓋,如 結果為否定,又是在何等契約性質或特徵上產生判斷困難。. 33. 34 35. 詳參:https://www.ubereats.com/blog/zh-TW/delivery-partner-rules-and-faq/,最後瀏覽日:04/ 20/2020。 詳參:https://foodpanda.blog/ops-tw/search/city/,最後瀏覽日:04/20/2020。 詳參:https://www.ubereats.com/blog/zh-TW/taipei/delivery-partner-basic-fare-tn/,最後瀏覽日: 04/20/2020。 24. DOI:10.6814/NCCU202001311.

(34) 第一項 僱傭契約 稱僱傭者,乃在一定期間或不定期間內向他人供給勞務,他方給予對價報酬 之契約,為人類最原始及最基本之交易型態36,我國民法第 482 條第 1 項: 「稱僱 傭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於一定或不定之期限內為他方服勞務,他方給付報酬 之契約」明文之。由債之標的觀察,僱傭契約應為勞務契約之基本類型37。 然而,隨人類文明之演進及所需勞務需求之細緻化,僱傭之定義逐漸不敷使 用。如以前述對僱傭契約之定義「一方供給勞務以換取他方對價報酬」觀察,僱. 政 治 大. 傭契約可說是最廣義的勞務給付契約,依其給付目的之不同,可能分為單純提供. 立. 勞務型、事務處理型、勞務結果型。以我國民法為例,事務處理型之勞務性契約,. ‧ 國. 學. 即有委任、經理、代辦、居間、行紀等;勞務結果型者,有承攬、旅遊、出版、 運送等(關於委任與承攬之契約類型,以及與僱傭契約之比較,詳述於後)。如此. ‧. 一來,僱傭契約之規範功能,將僅餘「單純提供勞務」一型。然而,在現今社會. Nat. sit. y. 中幾乎難以發現何種工作型態屬於單純提供勞務,學者亦謂,隨社會生活之演進,. n. al. er. io. 委任型交易形態大為發達,蔚為勞務性契約之主流,則係事實,民法於第 529 條,. i Un. v. 以委任來吸納典型勞務契約以外之交易型態,而不以僱傭契約為依歸,原因恐即 在此38。. 第二項. Ch. engchi. 承攬契約. 相較於其他勞務給付契約,承攬具備一定「商品契約」之色彩,蓋承攬係以 一定的工作結果為契約標的,勞務給付僅係中途之過程、手段,非若其他勞務給 付契約以勞務之給付為契約重要因素。因此,相較於其他勞務給付契約,承攬契. 36 37 38. 邱聰智,新訂債法各論(中),頁 7,2008 年 8 月,初版第 2 刷。 黃立主編,民法債編各論(上),頁 551,郭玲惠執筆部分,2002 年 7 月,初版第 1 刷。 同註 36,頁 8。 25. DOI:10.6814/NCCU202001311.

(35) 約具有商品契約之特性,此等特性也可從民法中規範結構觀察得知,如承攬契約 並無如同民法第 484 條第 1 項之勞務專屬性39,承攬人得以自己為定作人,將其 承攬工作再交由他承攬人次承攬。其次,由承攬一節中設有買賣契約之物之瑕疵 擔保規定,亦可顯現承攬具有濃厚的商品買賣色彩。而勞務給付契約之消滅,因 勞務之給付具有不可逆性,因此適用上無「解除」而使雙方回復原狀之可能,然 而在承攬一節中,無論工作完成前甚至工作完成後之定作人均有解除契約之權限, 此亦為承攬契約之商品契約所致40。因此,不同於僱傭契約,其實承攬契約法律 關係中,勞動力是被商品化的。. 第三項 委任契約.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稱委任者,依民法 528 條之規定,謂當事人約定,一方委託他方處理事務, 他方允為處理之契約。由法條文義即可得知,委任係以「處理事務」為標的之契. ‧. 約,而此亦為委任與其他勞務給付契約區別之處。另外,委任係委託人委託,受. Nat. sit. y. 任人允為處理事務之契約,委託者,乃委託人信賴受任人而託付之意,因此原則. n. al. er. io. 上受任人雖仍須受委任人之指示,然賦予一定裁量之權。. Ch. i Un. v. 與承攬契約相似,委任契約同樣具有商品契約色彩,但在勞務是否需親自完. engchi. 成之面向,承攬契約未必需由承攬人親自履行,而委任則因通常係基於信賴關係 而來,故受任人原則上應自己處理委任事務,稱「自己處理原則」。惟因此等自 己處理義務僅係為保護委任人而設,與公益之維護或秩序倫理之保護無關,因此 民法第 537 條亦規定「受任人應自己處理委任事務。但經委任人之同意或另有習 慣或有不得已之事由者,得使第三人代為處理。」在經委任人同意、或依習慣、 或不得已之情況下,例外得由受任人以外之人處理41。. 39. 40 41. 如最高法院 65 年度台上字第 1974 號判例要旨: 「承攬除當事人間有特約外,非必須承攬人自 服其勞務,其使用他人,完成工作,亦無不可。」 同註 36,頁 41。 同註 36,頁 225、226。以及參照民法第 537 條立法理由「按委任之關係,基於信任而來,故 26. DOI:10.6814/NCCU20200131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order to apply for a permit to employ Class B Foreign Worker(s), an Employer shall provide reasonable employment terms and register for such employment demands with local

Should an employer find it necessary to continue the employment of the Class A Foreign Worker(s), the employer shall, within four (4) months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the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After the Opium War, Britain occupied Hong Kong and began its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Hong Kong has also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and trading port. In a society

2.8 The principles for short-term change are building on the strengths of teachers and schools to develop incremental change, and enhancing interactive collaboration to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