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球化下的中國大陸地方發展與地方政府:改革開放後不同歷史階段的地方發展案例比較研究(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全球化下的中國大陸地方發展與地方政府:改革開放後不同歷史階段的地方發展案例比較研究(I)"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 ※

※ 全球化下的中國大陸地方發展與地方政府: ※

※改革開放後不同歷史階段的地方發展案例比較研究(I)※

※※※※※※※※※※※※※※※※※※※※※※※※※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89-2415-H-002-060-

執行期間:89 年 8 月 1 日至 90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王鴻楷

共同主持人: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90

10

31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SC

89-2415-H-002-060-執行期限:89 年 8 月 1 日至 90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王鴻楷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計畫參與人員:劉昭吟、康智凱、謝瑞雄、趙宏禧

台大城鄉所

一、中文摘要 本計畫對於中國的地方發展的個案研究企圖表明,在前一階段所累積的歷史遺產的 基礎上,以及中央-地方關係權力下放的背景下,中國的地方政府扮演著地方經濟發展 的主導性行動者。然而,地方發展策略能否帶來經濟成長,卻不是行動者的企圖所能單 方面決定。東莞、陳村、周莊三個個案都顯示,某項發展路線的啟動,乃是市場與生產 的結構性條件、地方過去歷史所累積的制度條件、行動者的決策,在特定的時空中接合 的結果,雖非與行動者的企圖形成因果關係,也非純粹的歷史的偶然。更重要的是,一 旦積累條件形成,地方制度將形成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特徵,以自我再生與持 續保存的方式逐步演化。 關鍵詞:地方發展、地方政府、路徑依賴、東莞、陳村、周莊 Abstract

Three comparative case studies on Dongguan, Chenchun and Zhouzhuang imply that based on the former role of dominating production and allocation, local government of China has transformed into a main leading agent i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a delegation unit of the central state under the reform policy. However,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local governments take do not guarantee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they wish. Whether a developmental act is successful is a linking process of the actors’ decision making, the structural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 and the institutional spaces of the local places in a specific point of time and space. Moreover, once capital accumulation starts, the local institution will self-reproduce and evolve incrementally to form path dependency.

Keywords: local development, local government, path dependency, Dongguan, Chenchun,

Zhouzhuang 二、緣由與目的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地方經濟發展,多被視為是地方超越國界被直接納入國際分 工的過程,表面上看來與西方學者談論次國家區域納入全球化經濟相仿,但其制度內涵 卻極為不同。西方學者提出全球化經濟的次國家區域時,其參照點乃是福利國家模型下 的調節機制向新自由主義的轉移(Swyngedouw, 2000)。中國的國家角色在 1949 年以 後的國家主義(statism)「計畫經濟」下,不在於調節生產關係,而在於直接成為生產、 流通與分配的支配者。此種支配性角色也就成為其改革開放政策下的歷史遺產,經由產 權地方化(property right localization)的過程,使地方政府從中央政府的派駐單位轉化 為「公司類型的國家政權」(corporatist state)(吳國光與鄭永年,1995),直接主導 著地方經濟的發展(周克瑜,1999)。

(3)

型中,受資本主義過度積累與生產過剩的內在矛盾(前者導致生產關係的矛盾,後者導 致利潤率下降)的驅使,資本透過地理空間的轉移與重新組織,以避免或緩解矛盾所導 致的危機,而資本的空間組織的內涵(空間分工),也就以工業生產的勞動關係為核心 (Swyngedouw, 2000),納入國際分工的地方發展,也就以「工業區位」(industrial location)或「空間分工」(spatial division of labor)為核心。然而,工業區位的傳統定義 所指涉的製造業或財貨的製造,如今卻已不再適用,大量的勞動就業與生產貢獻轉移到 了流通與再生產部門(保健、教育與個人服務),生產與再生產、財貨與服務不再能清 楚地以一、二、三級產業予以區分,生產被統括在「人類勞動行動」(an act of human labor) 或「工作」(work)的範疇(Walker, 2000),那麼,地方發展的可能性也就不再以工業 區位或勞動力市場為唯一策略。 緣此,本計畫比較東莞製造業、陳村花木產業與周莊文化旅遊產業,關照地方政府 這個最主要的行動者,指出其行動策略與其產業發展間的特定結構性條件間的動態關 聯,及其資本積累一經啟動築巢後,地方制度空間的建構過程。 三、結果與討論 東莞製造業、陳村花木產業與周莊文化旅遊產業三者中,其一為工業化過程以勞 力密集加工出口產業納入國際分工,生產組織議題大於市場擴張﹔其二為工業化失利下 重新看到已有生產規模的花木產業,而以市場擴張與技術創新的營造為其地方發展主要 議題﹔其三亦面臨工業化失利的壓力,在上海旅遊市場的支撐下,以其自身的文化資產 作為新興產業(文化旅遊)的商品,而以文化商品的生產、服務,以及消費市場(觀光 客)的組織為其核心。 東莞的個案研究顯示,其發展歷程的結構性條件一方面來自於國族國家內部的開 放政策,另一方面嫁接上香港與台灣經濟再結構中的產業轉移,然而,僅有結構性條件 不足以說明何以東莞在珠江三角洲脫穎而出。其地方特殊性一方面在於其相較於深圳的 缺乏管制以及較惠州穩定的治安所形成的客觀區位條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僑 鄉社會網絡扮演了引進港僑資金形成原始積累的啟動角色,從而以地方政府為主體地, 透過對企業招商、提供設廠服務、協助勞動力市場調節與勞動控制的行動中,再生產地 方得以進行資本積累的制度的路徑依賴。這其中,由於勞動佔生產成本份額分別為雇用 外省勞工的東莞港商與在港港商的 4%與 40%1,顯見提供勞動市場與勞動控制的中介, 毋寧是東莞地方政府最為關鍵的發展策略。 相較於東莞地方政府以勞動控制中介的角色,促進工業化過程引進外資以利原始 積累並納入國際分工,陳村花木產業的經驗顯示,在商品作物方面,由於地方已具備生 產規模也有原始積累,地方政府主導發展的關鍵於是不在於引資進行原始積累,或為引 資協助勞動控制,雖然引資仍然是其目標之一。關鍵在於,透過地方政府的政策行動, 為地方生產提供市場擴張與產品創新的環境,以避免生產過剩危機。在陳村的個案中, 由於在地條件缺乏創新環境,外資的生產技術與產品更新之貿易網絡,乃成為引資的主 要目的。於是結合市場擴張與招商引資目的的「陳村花卉世界」,遂以「經濟技術開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 1989 年及 1990 年間,深圳市勞動局曾經對在當地投資的外資企業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工資成本 所佔總成本支出的比例極小,平均只在 4%-7%之間。而若我們將這樣的比例換算回在香港設廠的工資成 本,比例則會佔到大約 30%至 40%左右,所以將廠遷往深圳,其中 20%至 30%的百分比差立即轉化為利 潤,若將廠遷往東莞,更有可能賺得將近 40%的利潤差。由此可見,在珠江在珠江三角洲設廠,利用廉 價勞動力及土地所帶來的利潤是非常可觀的。

(4)

區」的原型,在開放政策、消費市場成長、與外資(尤其是台商)進行地理轉移的結構 性條件下,複製至於花木產業,成為帶動地方花木產業市場擴張與技術升級的有效策 略。而最後,公司形態的「花卉世界」本身以範疇經濟(economy of scope)(投資於觀 光遊憩產業)作為其資本積累的策略,也啟動了地區產業結構進一步改變的可能。 周莊的古鎮保存與旅遊發展,與陳村鎮類似地,基本上是以地方政府所成立的旅 遊發展公司為主要作用者,而以地方空間為商品、以該公司為節點地串連起旅行社、航 空公司、運輸業、金融保險業等旅遊產業的相關作用者。但由於以地方空間為商品,其 納入全球網絡的方式遂不僅僅是經濟的,而包含了三重面向:一為作為再生產部門,支 持了大上海地區經貿發展所衍生的商務旅遊、觀光旅遊,以及區域內的高科技園區、工 業生產基地的技術勞動力的休閒基地,以此納入作為全球生產與金融網絡的上海地區; 二為作為此再生產部門本身的網絡節點,透過高爾夫球場、符合國際慣例的旅館的興 建,與全球菁英的流動空間連結;三為由於被商品化的是地方空間以及地方空間的文化 象徵,因此,在身體經驗與意義的創造中,進行文化意義的生產、消費與出口。 三個個案都顯示,納入國際分工的工業化是地方發展的普遍慾望,但未必都能成 功。工業化失利的地區往往回頭從其既有的其他條件,尋找其他發展可能。然而,新的 發展策略能否成功,市場支撐為其共同的結構性條件,陳村花木產業與周莊旅遊業便分 別佔有靠近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及大上海地區消費市場的地利之便。儘管行動策略不 同,三個案的行動者在結構性條件的支撐與限制下採取行動,其資本積累機制一旦形 成,都進一步強化或改變地方制度環境,而形成得以繼續再生產的制度空間(institutional spaces)(Martin, 2000)。 四、計畫成果自評 本計畫透過將三個案研究設計為三篇碩士論文研究的方式,掌握了相當深入的經驗 研究資料,並經由比較研究而得到理論建構上的啟發,值得進一步書寫為論文發表。 五、參考文獻

Scott, A. J. 1998.Regions and the World Economy: the Coming Shape of Global Production, Competition, and Political Ord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Economic Geography: The Great Half-Century. In Clark, G. L., Feldman, M. P. and Gertler, M. S.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44

Castells, M. 2000. 夏鑄九、王志弘等校譯,《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市:唐山 Giddens, A. 2000.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New York:

Routledge

Clark, G. L., Feldman, M. P. and Gertler, M. S. 2000. Economic Geography: Transition and Growth. In Clark, G. L.,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7

Swyngedouw, E. 2000. The Marxian Alternative: Historical-Geography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apitalism. In Sheppard, E. and Barnes, T. J. (eds). 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41-59

(5)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14-132

Martin, R. 2000.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 in Economic Geography. In Sheppard, E. and Barnes, T. J. (eds). 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77-94 吳國光與鄭永年,1995,《論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香 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周克瑜,1999,《走向市場經濟:中國行政區與經濟區的關係及其整合》,上海:復旦 大學出版社 趙曉斌、尹仲儀,1995,〈中國小城鎮發展的動力及路向— 以廣東東莞為例〉,《中國 社會科學季刊》,1995 夏季卷,總第 11 期。 費孝通,1992,〈珠江模式的再認識〉,《瞭望週刊》,北京,第 27 期,頁 10-12,第 28 期,頁 10-11 吳介民,2000,〈壓榨人性空間:身份差序與中國式多重剝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 39 期,2000 年 9 月。 中央辦公廳調研室綜合組編,1989,《東莞十年 1979--198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東莞市委辦公室、東莞市統計局編,1998,《東莞二十年 1978-1998》 黃紹其,〈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整合之新思路〉,《台研兩岸前瞻探索》,第 23 期 經濟部國貿局摘譯,1999,〈中國大陸的臺商網路--東莞臺商協會及產業網絡的分析〉, 《兩岸經貿通訊》,第 92 期,1999 年 8 月,3-10 田君美,1998,《台商在中國大陸農業投資之研究》,臺北,台灣大學農業經濟所博士 論文。 翁啟峰,1997,《農業生產責任制對中國大陸農業生產的影響(1978∼1995)》,臺北, 台灣大學三民主義所碩士論文。 邱毅、田君美、高長主編,1991,《中國大陸經濟研究論叢 第六輯 農業與工業》,臺 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史濟增,1995,《中共農業發展階段性癥結之探析》,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馬恩成主編,1991,《戰略性的突破-廣東農村改革概述》,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杜潤生主編,1999,《中國農村改革決策記事》,北京市,中央文獻出版社。 王紹光,1994,〈國家在市場經濟轉型中的作用〉,《國家、市場與社會 中國改革的 考察研究 1993 至今》,吳國光主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許小年,1994,〈資源集中與長期經濟增長〉,《國家、市場與社會 中國改革的考察 研究 1993 至今》,吳國光主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戴慕珍(JEAN C OI),1997,〈中國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制度基礎〉,《中國改革的政 治經濟學》,甘陽、崔之元主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周其仁編,1994,《農村變革與中國發展(上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周爾鎏、張雨林主編,1994,《中國城鄉協調發展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陳佩華、趙文詞、安戈,1996,《當代中國農村滄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小強,1996,《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革之路 對薩克斯與柯爾奈的批評》,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振寰,1997,〈跨國界區域經濟形成的統理機制:以台灣資本外移南中國為例〉,《台

(6)

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七期,pp:1-36。 鄭陸霖,1999,〈一個半邊陲的浮現與隱藏:國際鞋類市場網絡重組下的生產外移〉,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五期,pp:1-46。 古學斌,2000,〈農業商品化與基層政治的變更:華南村落的個案〉,《香港社會科學 學報》,第十七期,pp:19-44。 陳祥雲,1998,〈近代四川農業發展與社會變遷:以農業商品化為中心的討論〉,《中 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三十期。 溫思美、曹正漢、李孔嶽,1999,〈轉軌經濟中地區性農業技術創新:開放市場與重塑 創新體系:基於廣東省順德市花卉產業的研究〉,台灣大學圖書館資料庫,中國期 刊網 李思名、鄧永成、薑蘭虹、周素卿編,1999,《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面面觀》,臺北:台 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潘宗白、汪錫奎、張桂嶽等編著,2000,《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調查與比較》,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林毅夫,2000,《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鵬飛、洪民榮等編著,2000,《WTO 法律規則與中國農業》,上海:上海財經大學 出版社 劉青峰、關小春編,1998,《90 年代中國農村狀況:機會與困境》,香港:中文大學出 版社 李文學、李春萍編著,1999,《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興農大事記》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1999,《大變革中的鄉土中國:農村組織與制度變遷 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楊繼繩,2000,《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香港:三聯書店 葉顯恩,2001,《珠江三角社會洲經濟史研究》,臺北:稻香出版社。 馬立誠、淩志軍,1998,《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臺北:天下遠見出版 社。 司徒尚紀,2000,《珠江傳》,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1,《全球化下的台灣花卉產業發展策略研究暨彰化縣 花卉產業發展空間規劃》,臺北 順德市計畫統計局編,2000,《順德五十年統計資料》 謝湘,1997,〈勇闖禁區,改革產權〉,《鄧小平理論在順德的成功實踐— 順德市綜合 改革成果報導彙編》,pp:37-38。 順德市地方誌編篡委員會編,1996,《順德縣志》,北京:中華書局 順德市陳村鎮人民政府,2000,《順德市陳村鎮總體規劃(1999-2020)》。 順德市陳村鎮人民政府,2000,《順德市陳村總體規劃 基礎資料彙編》。 陳村花卉世界,2000,《陳村花卉世界導覽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0,《中國統計年鑑》 吳良鏞等著,1999,〈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築環境的保護與發展〉,中國建築工業 出版社

(7)

關銳捷,1998,〈中國農村改革二十年〉,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年 10 月第一版 樊樹志,1987,〈明清江南市鎮探微〉,復旦大學出版社 陸用森等主編,1997.6,〈中國鐵路交通地圖冊〉,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鐵道出版社 合編 吳大聲、居福田,1994,〈蘇南模式〉,《中國城鄉協調發展研究》,張雨林等編,1994, 牛津大學出版社 黃宗智,1994,〈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牛津大學出版社 毛澤東,1956,〈論十大關係〉 鄧小平,1991,〈鄧小平視察上海時的講話〉 楊友仁,2000.6,〈明清江南市鎮體系的空間模式〉 周克瑜,1999,《走向市場經濟:中國行政區與經濟區的關係及其整合》,上海:復旦 大學出版社 費孝通,2000,《費孝通論小城鎮建設》,北京:群言出版社 《費孝通社會學文集:論小城鎮及其他》,天津:人民出版社 項安琪,1997,〈中國大陸旅遊業經營管理之研究-從公部門觀點探討〉,文化大學大 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otivation Phases of Carrer Development: Case Studies of Young Wom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從地理位置上作一觀察,中國可說是「東盟」最親密的近鄰。「東盟」對中國的外交政 策,大致上分為兩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 1990

Based on the Qing gong dang’an 清宮檔案 held at the Zhongguo diyi lishi dang’an guan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the present article refutes theorie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1.大專以上學歷(不限特定科系) 2.行政文書處理與文字表達能力 3.外語能力(國際書信往來與客戶接待) 4.資訊應用能力(excel、ppt 等軟體操作)

本書立足中華文化大背景,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了回族傳統法文化的形成基礎、發展歷

鑒於課程發展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一日千里,加上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多 年來透過不同途徑,蒐集各界對歷史課程及教學等方面的意見,課程發展議會於

找出書中最 找出書中最 找出書中最 找出書中最開心 開心 開心 開心的地方 的地方 的地方 的地方, , , ,記下那一頁 記下那一頁 記下那一頁 記下那一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