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歷史 "

Copied!
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檔號:EDB(CD)PSHE/CURR/HI/1(1)

教 育 局 通 函 第 152 / 2016 號

分發名單:各 中 學 校 長 副本送:各 組 主 管 – 備 考

(英基學校協會屬下學校及 國際學校除外)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

修訂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諮詢

摘要

本通函旨在通知各中學校長有關修訂上述課程的建議,以及相關的諮詢程 序。

詳情

2. 課程發展議會於2013年12月通過成立專責委員會,全面檢討現行歷史科課 程(中一至中三)。專責委員會自2014年5月以來,經過多次會議討論,提出修 訂初中歷史科課程方案。議會期望修訂課程能夠讓學生接受均衡全面的歷史教 育,並且配合新的活化學與教的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本局將蒐集持份者的意見,以對課程作出更完善的修訂。請參閱隨附的諮 詢文件《歷史科(中一至中三)- 修訂課程第一次諮詢稿》(附錄一)和諮詢問 卷《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歷史科」(中一至中三)修訂課程第一次 諮詢》(附錄二)。諮詢文件已上載至教育局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網頁。

(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she/whats-new.html)

4. 請各校長或他們的代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歷史科科主任更 為合適)就上述課程提出意見或建議,並於2016年10月31日或以前,把填妥的 諮詢問卷,親自送達或郵寄至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13樓1319室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

(2)

查詢

5. 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 2892 5867 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吳慶紅女士 聯絡。

教 育 局 局 長 李 沙 崙 代 行

二○一六年九月廿八日

(3)

附錄一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學習領域

歷史

(中一至中三)

修訂課程

第一次諮詢稿

課程發展議會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委員會

二零一六年九月

(4)

背景

現行的歷史科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三)於 1996 年由課程發展議會編訂,至 今已實施了近二十年。

鑒於課程發展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一日千里,加上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多 年來透過不同途徑,蒐集各界對歷史課程及教學等方面的意見,課程發展議會於 2013 年 12 月通過成立修訂初中中國歷史及歷史課程專責委員會(下稱專責委員 會),全面檢討現行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委員會成員分別來自大專院校的 歷史學者、負責師資培訓的學者、具不同教學年資的中學教師、以及香港考試及 評核局和課程發展處的人員,冀能全面和整體地檢視現行課程,並作出具建設性 的修訂。

是次課程檢討與修訂分兩個階段進行諮詢。第一階段的諮詢集中在建議的課 程理念、宗旨和目標、初擬課程組織、時間分配、支援措施和課程實施。歷史(中 一至中三)第一次諮詢稿 提供課程的初步構思,從而蒐集意見和建議。修訂稿 和課程的其他詳細部分將於第二次諮詢文件中發表,以蒐集更多意見。

有關本文件的意見和建議,可親自送達或郵寄至: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 高級課程發展主任 5 收 灣仔皇后大道東 213 號 胡忠大廈 13 樓 1319 室

(5)

課程修訂的原因和理念

1. 作為「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歷史科肩負 起建立學生對本地和世界歷史發展、以及世界不同文化的基本認識;及幫助 學生建構國際視野,並且提升他們分析和思辨能力的重任。由於並非所有的 初中學生升讀高中時均會選修歷史,初中歷史很大機會是部分學生唯一學習 歷史,特別是世界歷史的機會。因此,學校為初中學生提供一個包含整全世 界歷史學習內容的歷史課程是相當重要的。

2. 鑒於現行的初中歷史課程已推行近二十年,為配合歷史教育以及學校課程的 最新發展,初中歷史課程之修訂旨在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並讓他們擁 有基本知識和技能以應付不斷轉變的社會和世界所帶來的挑戰。此外,修訂 課程亦為學生提供必須的世界歷史和香港史的知識,並為他們日後修讀高中 通識教育科、歷史科或其他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奠定基礎。

3. 在課程內容方面,為了擴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加強他們對世界其他主要文明 的認識,修訂課程中加入其他地區的文明和國家的歷史,包括:伊斯蘭文明 的興起、美國的成立及發展等課題。

4. 為了切合不同學校的需要,特別是照顧選取不同課程規劃模式實施初中個 人、社會和人文教育課程(例如綜合和混合模式)的學校,修訂課程採用靈活 的架構,讓不同學校因應其校本情況及學生在能力和興趣上的多樣性對課程 作調適。

課程宗旨與學習目標

課程宗旨

5. 歷史課程(中一至中三) 宗旨是:

i. 提高和培養學生對過去的興趣;

ii. 幫助學生鑑古知今;

iii. 加強學生對社區及本地文化,以及對世界其他主要文化之認識;

iv. 建立學生歷史技能和共通能力,以供日後升學和生活之用;

(6)

v. 培養學生成為具世界視野、有識見和責任感的公民。

學習目標

6. 因應上述的宗旨,學生應能:

a. 知識和理解方面

i. 從不同的角度(政治、經濟、科技、社會、宗教、藝術) 認識和理解世界各 文化在不同時期的主要特徵;

ii. 認識和理解香港歷史的主要特徵,以及這些特徵與世界歷史發展的關係;

iii. 掌握研習歷史的基本概念和辭彙;

iv. 理解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

v. 掌握主要歷史事件和發展的演變及延續;

vi. 明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觀點解釋歷史;

b. 技能方面

i. 明瞭及正確地使用歷史辭彙;

ii. 掌握歷史事件的次序;

iii. 描述歷史地圖、模型、圖形、圖表、圖畫、表格和漫畫的特徵;

iv. 從歷史資料中作出歸納和推論;

v. 找出對主要歷史事件和人物不同的解釋;

vi. 分辨歷史事實與見解之間的不同;

vii. 掌握資料的含義,對資料的準確性及可信性進行合理的質疑與探究,從而建 立和審視觀點;

viii. 運用想像力重組往事;

ix. 選取、組織和運用資料,並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c. 態度和價值觀方面

i. 提高對過去的人和事之興趣及欣賞人類的成就和理想;

ii. 掌握歷史研習與現今生活的密切關係;

iii. 了解、尊重和接納不同社會及不同時代所持的觀點、信念和價值觀;

iv. 願意為古物與古蹟的保護、文化承傳的保育,以及歷史文化的推廣盡一己之 力。

(7)

課程組織

7. 本課程是建基於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 續(小一至小六)》(2014)、《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2011)、

以及現正修訂中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

(2016),其設計原則為:

 提供一個三年一貫的歷史課程,重點介紹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及其對現今世 界影響;

 擴闊學生的國際視野,讓他們對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與歷史有基本認識,以 及了解它們之間的互動如何建構今日的世界;

 重視發展學生掌握和應用不同的歷史概念和技能;

 照顧學生的不同興趣,並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驗配合;

 提供一個靈活的架構,讓學校因應不同校情及學生在能力和興趣上的多樣性 對課程作調適;

 方便教師引領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8. 歷史課程(中一至中三) 以時序為軸,每學年以一個主題為重心,三年一貫的 設計讓學生了解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及其對今日的影響,以及掌握研習歷史 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 中一:古代世界 (史前時期至 14 世紀):區域文明的誕生與交流;

 中二:近代世界 (15 至 19 世紀):西力的形成與外延;

 中三:現代世界 (20 世紀至今):邁向多極與相互依存。

9. 歷史課程(中一至中三)由 12 個涵蓋學生必須學習的世界史和香港史的課題組 成,即每學年研習 4 個課題。

(8)

圖 1 初中歷史科課程組織

(9)

10. 每個課題包含基礎部分及延伸部分。基礎部分為研習該課題時學生必須掌握 的知識,而延伸部分則為能力較高或具興趣的學生作進一步深化和延展學習。

圖 2 各課題的組成

11. 各個課題均設置一個探究問題和數個建議導入問題。探究問題是研習有關課 題的方向,而建議導入問題則為教師提供意念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引導學生以 探究方式學習歷史。

圖 3 以探究式學習研習歷史

(10)

12. 內容大綱

以下為歷史課程(中一至中三)內 12 個建議的課題的課程大綱。每個課題之大綱均附有引言,主要交待該課題的背景、理念、以及基礎 部分的具體內容和延伸部分的處理。此外,附件一、二、三 (頁 29 至 33 )為課題 3、5 和 7 的「預期學習內容」的示例,進一步闡明 該課題的深度和焦點。

中一級 古代世界 (史前時期至 14 世紀):區域文明的誕生與交流

課題 1:人類的需要:古與今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人類的活動源於人的不同基本需要,而該等活動則累積成文明。本課題希望讓學生對人類文明的起源,以 及古代主要文明有概括認識。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初步掌握基本的歷史時序概念和分期,以及歷史資料的分類,並運用該等概念理 解:

a) 人類如何從石器時代演進至古文明,從運用火以及製作簡單石器、從捕獵野獸和採摘野果,進而學會生產糧食,懂得農耕和飼養牲 畜;

b) 古代文明的主要特徵。學生可透過研習四個主要古文明其中一個,並根據五方面(文字 / 政府與管治 / 城市 / 宗教信仰 / 建築與 科學)進行個案研習。

能力較高或具興趣的學生可研習多於一個古文明,及進一步比較不同地區古文明的異同。

(11)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1. 人類的需要:古與今

人類早期文明的出 現是源於滿足哪些 基本需要?早期文 明的主要特徵是什 麼?

 石器時代的演進:從遊牧走向農耕

 古文明的興起及世界主要文明的分佈和特點

 個案研習:新月沃土/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

黃河流域 (以上個案四選一,延伸部分多選一 項*)

 石器時代始於何時?

 我們如何得知當時的人類是怎樣 求生的?

 甚麼是文明?滿足了衣食住行就 代表有文明嗎?

 甚麼因素促進了文明的發展?

 不同地區的古文明有什麼共通 點?

 對照古代人類的需要,今天我們 的需要有何相似與不同?

 掌握歷史分期 的方法(史前時 期/信史)

 識別歷史資料 的種類(原始資 料、二手資料/

考古發現、非文 字資料、文字資 料)

 歸納特徵

 連繫古今、

比較異同

14

* 延伸部分

(12)

課題 2:歐洲文明的發展

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追本溯源,不難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事物,例如人名、建築、神話故事等,很多都與歐洲古典及中古文明有 關。本課題希望讓學生認識歐洲文明的發展及了解其對現今社會的影響。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基本掌握歷史的分期 (如古代/中古時 代/近代/現代等),並明白:

a) 歐洲古典文明的概況及其對今日的意義,包括古希臘/羅馬的管治方式 (如雅典式的民主與斯巴達式的集權/羅馬共和與羅馬帝國的 管治) 及文化的創造 (如古代法律與羅馬法治觀念/神話與思想/法律、藝術、建築成就) 如何影響我們今日的社會與生活;

b) 中古時期歐洲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徵,以及基督宗教及教會在歐洲的角色。

能力較高或具興趣的學生可進一步研習歐洲中古時代不同階級的生活特色。

(13)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2. 歐洲文明的發展

a. 古 典 文 明 : 古 希 臘、古羅馬文明的 概覽

歐洲古典文明留下 了什麼給我們?

b. 中古時期的歐洲與 基督宗教世界的形 成

歐洲中古時代有什 麼特色?

 古典文明的介紹

 古典文明的遺產:對今日的意義

 封建社會的特徵

 基督宗教世界的形成與中古時期的教會

 封建社會下的生活*

 如何劃分古代及中古時代?歐洲 古典文明在何時及怎樣出現?

 古希臘及古羅馬為何會出現不同 的政治體制?

 古希臘及古羅馬文明有什麼東西 一直流傳至今?

 封建社會有何特徵?

 基督宗教和教會在中古時期的歐 洲發揮什麼作用?

 城堡、莊園、教堂和市集如何反 映歐洲中古時代不同階級的生活 特色?*

 掌握歷史分 期的方法(古 代/中古時代/

近代/現代)

 連繫古今、

比較異同

 分析轉變與 延續

 歸納特徵

18

* 延伸部分

(14)

課題 3:伊斯蘭文明的興起與中古時期歐亞的文化交流

除了歐洲文明,伊斯蘭文明同樣在人類文明史上有著重要的貢獻。此外,雖然昔日的通訊和交通不如今日先進,但古代以至中古世界 不同區域文明之間交往相當頻繁。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夠:

a) 明白伊斯蘭教創立、基本信仰和傳播的經過;

b) 了解中古時代歐亞不同形式的接觸,包括戰爭(例如:伊斯蘭帝國擴展、十字軍東征)和商業貿易(例如:阿拉伯商人的商業活動及其 中介角色、海上絲綢之路),以及該等接觸如何促進中古時代歐亞文化的交流;

c) 認識伊斯蘭文明在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範疇的成就,及分析歐亞文化交流的結果及影響,例如:希臘和羅馬文明的廣泛傳播、

阿拉伯文明擴闊中古後期歐洲人的視野等。

能力較高或具興趣的學生可進一步追溯中古時代以前歐亞的文化交流狀況,包括:希羅文明如何藉武力擴張 (如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

羅馬帝國的領土擴張) 以及商業貿易 (如古代的絲綢之路) 將其文化廣泛傳播。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3. 伊 斯 蘭 文 明 的 興 起 與 中 古 時 期 歐 亞 的 文 化 交流

伊斯蘭文明的成就 與中古時代歐亞文 化交流有何關係?

 伊斯蘭教的起源、教義及發展

 中古時代歐亞的接觸及伊斯蘭教的傳播

 歐亞文化交流的結果及影響

 中古時代以前的歐亞文化交流*

 伊斯蘭教是怎樣創立和傳播?

 昔日不同地區的民族因何接觸?

不同形式的接觸如何促進歐亞之 間的文化交流?

 伊斯蘭文明有何成就?

 歐亞文化交流帶來什麼結果和影 響?

 希羅文明如何透過戰爭和商業貿 易廣泛傳播?*

 追溯歷史背景

 分析原因、結果 與影響

 掌握歷史趨勢 與發展

10

* 延伸部分

(15)

課題 4:從古到今:早期香港地區的歷史、文化與承傳

透過考古發現,香港地區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居住在香港地區的早期居民擁有著不同的背景和生活方式,這些生活方式 衍生出不同的風俗和信仰,形成香港多元的文化傳統。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對曾於課題 1 研習過的概念(史前與信史時期、史料分類:

原始史料如考古發現、古蹟等)有進一步的了解,並且:

a) 透過香港重要的考古發現和古蹟,認識早期香港地區的人類活動;

b) 香港早期居民(包括新界五大氏族及其他族群如蜑家、鶴佬、客家)的不同生活模式;

c) 透過個案研習,從四個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選取一個,了解本地族群的傳統,並培養對本地文化承傳的關心和愛護。

能力較高或具興趣的學生可研習多於一個個案,並比較它們之間有何相似和不同。

(16)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4. 從古到今:早期香港地

區的歷史、文化與承傳

我們如何尋找香港 歷史的印記?

 從本地重要考古發現及古蹟認識香港地區的早 期歷史

 本地氏族與其他族群

 個案研習︰透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習俗和 節日)認識本地族群的生活 (以下個案四選一,

延伸部分多選一項*)

- 潮人盂蘭勝會/長洲太平清醮/

大坑舞火龍/大澳遊涌

 香港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何時?

我們可以透過什麼途徑認識香港 的早期歷史?

 早期在香港地區生活和定居的人 口由什麼人組成?他們如何在香 港生活?

 香港有什麼傳統節慶?這些傳統 節慶與我們有什麼關係?

 掌握歷史分 期的方法(古 代/中古時代/

近代/現代)

 識別歷史資 料的種類(原 始資料、二手 資料/考古發 現、非文字資 料、文字資 料)

 進行口述歷 史

 分析轉變與 延續

 連繫歷史與 日常生活

8

* 延伸部分

(17)

中二 近代世界 (15 至 19 世紀):西力的形成與外延

課題 5:近代歐洲的崛起

近代歐洲的崛起及其後的西力形成與外延,對近現代歷史的發展影響深遠。15 至 18 世紀期間歐洲經歷了不同的變革運動,出現了新 思想,以及科學和技術上的進步。這些均奠定了西方優勢的基礎。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夠了解:

a)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令西方從神本走向人本,促使人文主義的出現,並對當時的思想產生重大改變;

b) 新航路的發現驅使歐洲人走出歐洲,探索世界;

c) 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高舉理性,除了確立近代科學之外,亦產生了革新政治的思想;

d) 工業革命帶來生產技術的突破,亦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的出現;

e) 法國大革命對舊有政治制度的衝擊,以及對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改變了歐洲以至世界的面貌。

能力較高或具興趣的學生可進一步了解在西方崛起之際,作為亞洲地區重要文明之一的印度蒙兀兒帝國和土耳其鄂圖曼帝國的發展情 況,包括:

i) 印度蒙兀兒帝國時期,融合伊斯蘭文化與印度文化的「新印度文化 」的形成,以及其在繪畫、建築、哲學、文學等方面的成就;

ii) 作為橫跨歐亞非的伊斯蘭帝國,土耳其鄂圖曼帝國多元的文化特質;

iii) 以上兩國自 18 世紀後期起所面對的種種難題(例如:人口問題、技術樽頸及官僚腐敗)。

(18)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5. 近代歐洲的崛起

新思想、科學和技 術上的進步如何促 成 西 方 巨 大 的 發 展?

 從神本走向人本: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 走出歐洲:新航路的發現

 高舉理性: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

 技術的革新:工業革命

 對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法國大革命及其歷史意 義

 15 至 18 世紀亞洲文明的狀況 (以印度蒙兀兒 帝國和土耳其鄂圖曼帝國為例)*

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對當時 的思想產生什麼改變?

 甚麼驅使歐洲人開拓新航 路?

 科學革命及啟蒙運動如何改 變歐洲人對世界的理解?

 甚麼是革命?工業革命、法國 大革命如何改變歐洲、以至世 界的面貌?

 正當西方崛起之際,作為亞洲 地區重要文明之一的印度蒙 兀兒帝國和土耳其鄂圖曼帝 國發展情況如何?它們為何 在 18 世紀後逐漸衰落?*

 分析原因、結 果與影響

 分析歷史的轉 捩點

 分析歷史人物 的重要性

(如達文西、哥 倫布等)或理 解對歷史人物 的不同詮釋 (如拿破崙)

22

* 延伸部分

(19)

課題 6: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

從 16 至 19 世紀,歐洲國家利用其經濟、政治及技術上的優勢,向美洲、非洲及亞洲等地區拓展其勢力,為那些地區帶來巨大的轉變。

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夠:

a) 簡述美洲、非洲及亞洲在經歷殖民統治前的概況;

b) 分析歐洲國家進行殖民擴張的原因,包括:早期殖民擴張的原因、工業革命後歐洲國家對市場和資源的渴求、以及歐洲民族主義的 興起等;

c) 明瞭歐洲國家為何及如何在亞洲和非洲等地區進行殖民擴張,並指出當中的主要特徵,包括:侵佔土地、壟斷資源等,以及所帶來 的影響。

能力較高或具興趣的學生可進一步研習東亞地區(以中國及日本為例)如何回應以上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並指出他們的回應有何相 似及不同。

(20)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6. 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

歐洲國家的殖民擴 張為美洲、非洲及 亞洲等地的人民帶 來什麼影響?

 歐洲國家殖民擴張前的美洲、非洲與亞洲

 歐洲國家殖民擴張的原因

 歐洲國家在美洲、非洲及亞洲等地的殖民擴張 及其影響

 歐洲擴張時期的東亞 (以中國和日本為例)*

 為何美洲、非洲與亞洲成為歐 洲國家殖民擴張的目標?

 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有何目 的?

 歐洲國家如何在美洲、非洲及 亞洲等地進行殖民擴張?

 東亞國家如何面對歐洲國家 的擴張?*

 歸納和推論

 分析原因、結 果與影響

 理解對歷史事 件的不同詮釋

10

* 延伸部分

(21)

課題 7:美國的成立及發展

美國革命受歐洲的啟蒙思想啟迪,其獨立亦對歐洲、以至世界歷史的發展帶來影響。本課題希望透過研習美國獨立的進程和立國後的 發展,讓學生掌握︰

a) 促成美國革命的內外因素,包括來自歐洲的啟蒙思想以及英國的稅收政策如何導致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以及美國革命如何影響歐 洲、以至世界歷史的發展,包括它如何促成法國大革命及 19 世紀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等;

b) 19 世紀美國的經歷如何奠定日後美國發展的基礎,包括領土擴張與西進運動、門羅主義,以及美國內戰帶來的影響等。

能力較高或具興趣的學生可進一步認識美國作為移民國家的歷史:包括 19 世紀歐洲人和華人移民美國,以及他們在美國的經歷。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7. 美國的成立及發展

美 國 是 怎 樣 誕 生 的?美國獨立後有 什麼對內及對外的 重要發展?

 美國革命的內外因素及影響

 19 世紀美國的領土擴張、西進運動與「門羅主 義」

 南北戰爭前後的美國

 19 世紀不同移民社群的形成*

 從歐洲傳來的各種思想如何 促成美國革命?

 在 19 世紀,美國在北美大陸 擴張領土?

 什麼因素促使南北戰爭爆 發?南北戰爭帶來了什麼影 響?

 自 19 世紀初,歐洲人和華人 為何移民美國?他們在美國 有何經歷?*

 追溯歷史背景 及發展

 分析歷史的轉 捩點

 分析原因及影 響

8

* 延伸部分

(22)

課題 8:直至 19 世紀末香港的成長與發展

鴉片戰爭後英國佔領香港,並實施殖民管治,在香港逐漸建立西方管治模式,香港亦發展成為重要商港。在這個華洋共處的社會中,

出現了不同的民間組織,而來自歐美和亞洲各地的不同族裔人士亦建立起他們的社群。他們均對香港的建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完成 本課題後,學生能夠:

a) 概括地認識直至 19 世紀末英國在香港的管治措施,包括自由港政策、法治及典章制度的確立,以及當時香港的經濟(如自由港與早 期轉口貿易的發展)、社會(如社會結構、華人冒起與種族政策)、以及治安及衛生狀況等;

b) 分析不同民間團體,包括本地華人團體(以東華三院、保良局為例)和外籍傳教士與基督宗教教會對香港的貢獻。

能力較高或具興趣的學生可進一步認識歐美人士及其他少數族裔(例如:猶太人、巴斯人、亞美尼亞人、歐亞混血兒)對香港作出貢獻,

從而了解昔日香港的多元和國際性。

(23)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8. 直至 19 世紀末香港的

成長與發展:

英國殖民統治與不 同民間團體對香港 的發展有何影響?

 英國殖民統治的建立

 經濟與社會民生狀況

 不同民間團體對香港的貢獻

 歐美人士與其他少數族裔人士對香港的貢獻*

 英國如何在香港建立管治?

他們所確立的制度和政策如 何為香港日後的發展奠下基 礎?

 至 19 世紀末,香港社會與經 濟的發展已具備什麼規模?

與此同時,在治安與衛生方面 出現了什麼問題?

 19 世紀中後期不同民間團體 對當時的香港作出什麼貢 獻?

 歐美及不同族裔的人士對香 港作出什麼貢獻?*

 追溯歷史的發 展

 分析原因、結 果與影響

 分析歷史人物 或團體組織的 重要性

10

* 延伸部分

(24)

中三級 現代世界 (20 世紀至今):邁向多極與相互依存

課題 9:20 世紀的國際紛爭及危機 (I) — 兩次世界大戰

在 20 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對現今世界的形成有著重大的影響。本課題集中討論兩次世界大戰的緣由及所帶來的影響。完成本課 題後,學生能分析:

a) 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的基本原因,包括:20 世紀初列強之間的衝突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戰後不景、極權主義的興起及第二次 世界大戰的爆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因果關係等;

b) 兩次世界大戰如何改變世界的形勢,例如:戰後亞洲及非洲的非殖民地化的情況,以及「第三世界」的冒起;

c) 透過個案研習(二選一):i) 了解兩次世界大戰帶來戰爭模式的改變和軍備的改良,以及其他軍用發明如何在戰後應用在日常生活 上;或 ii) 認識種族滅絕是 20 世紀反覆出現的歷史現象,並以二戰時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為例,了解當中的背景、期間猶太人的悲 慘遭遇、以及戰後德國人的反省。

能力較高或具興趣的學生可研習多於一個個案。

(25)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9. 20 世紀的國際紛爭及

危機 (I) — 兩次世界 大戰

人類可以從兩次世 界大戰中吸取什麼 經驗和教訓?

 兩次世界大戰前歐美、亞洲等國家的關係和衝 突的原因

 戰後亞洲及非洲的非殖民地化與「第三世界」

的冒起

 個案研習 (二選一,延伸部分多選一項*) - 戰爭與發明:總體戰、新型軍備的出現

與其他發明(例如:醫藥、日用品等) - 種族滅絕:以二戰期間的「猶太大屠殺」

為例

 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原因為 何?

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 大戰的延續嗎?

 兩次世界大戰如何改變國際形 勢?

 兩次世界大戰如何改變戰爭的 模式?有什麼戰時發明成為日 後生活中的日用品?

 種族滅絕是什麼?納粹德國為 何屠殺猶太人?戰後德國人對 此有何反省?

 分析轉變與延 續

 分析歷史的轉 捩點

 歸納特徵

 理解對歷史事 件的不同詮釋

 分析歷史事件 與現今生活的 連繫

15

* 延伸部分

(26)

課題 10:20 世紀的國際紛爭及危機 (II) — 冷戰及後冷戰時代

承接課題 9,本課題聚焦討論冷戰及冷戰後的國際形勢。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分析:

a) 冷戰的基本原因,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局勢及造成美國和蘇聯對立的原因;

b) 冷戰進行的形式、主要發展經過、及最終如何結束,包括蘇聯戈巴卓夫的改革所帶來的影響與冷戰結束;

c) 後冷戰時期國際形勢的主要特徵,例如不同區域力量、新興經濟體(如歐盟、中國、印度等)的出現,區域衝突與危機,以及恐怖主 義的威脅等。

能力較高或具興趣的學生可透過認識其中一個冷戰時期的歷史人物,了解領袖的素質。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10. 20 世紀的國際紛爭及 危機 (II) — 冷戰及後 冷戰時代

冷戰時期的衝突及 其後的結束如何改 變國際的形勢?

 冷戰的起因

 冷戰的形式、主要發展與結束

 後冷戰時期的國際形勢

 人物研習*:代表冷戰時期不同階段的歷史人 物舉隅 (五選一)

- 邱吉爾 (英國) - 甘乃迪 (美國) - 戈巴卓夫 (蘇聯) - 毛澤東 (中國) - 胡志明 (越南)

 甚麼因素促使冷戰的出現及結 束?

 後冷戰時期的國際形勢如何?

 從冷戰期間重要政治人物的表 現可看到領袖的什麼素質?*

 分析轉變與延 續

 分析歷史的轉 捩點

 歸納特徵

 分析歷史人物 的重要性或理 解對歷史人物 的不同詮釋

15

* 延伸部分

(27)

課題 11:20 世紀以來的國際合作

20 世紀不僅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冷戰及後冷戰時期的各種衝突,亦見證了國際社會對促進世界和平及國際合作的決心和努力。完成 本課題後,學生能認識:

a) 20 世紀的國際合作源於人類需面對的共同挑戰,包括:衝突與合作、貧窮與發展、環境的利用與破壞、以及疾病與醫療;

b) 追溯聯合國成立的背景及過程,明瞭和討論聯合國於維持和平以及推動國際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合作所作出的努力。

能力較高或具興趣的學生可進一步研習其他區域性組織(例如:歐洲聯盟、東南亞國家聯盟等)、以及國際性非政府組織(例如:國際 紅十字會、樂施會、綠色和平、無國界醫生等)在不同領域上的工作及如何促進國際間的合作。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11. 20 世紀以來的國際合

— 20世紀的國際合作 如何為和平作出努 力?

 國際合作的背景:20 世紀以來人類共同面對 的挑戰

 聯合國的成立及其工作

 其他區域性組織及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工作*

 在 20 世紀,聯合國如何透過國 際合作促進世界和平?成效如 何?

 除了聯合國之外,還有哪些區 域性組織和非政府組織致力推 動國際合作?*

 歸納特徵

 分析不同團體 組織的重要性

8

* 延伸部分

(28)

課題 12:20 世紀香港的成長與蛻變

踏入 20 世紀,香港經歷了兩次大戰期間的工業發展及隨之而來的社會轉變,繼而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略和佔領所帶來的衝擊。

戰後香港因著當時的國際形勢有了不同的轉變,最終發展成為今日的現代化城市。完成本課題後,學生能夠掌握:

a) 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情況和變遷,包括戰前工業發展及華人階層(如何啟、韋玉、何東家族、周壽臣等)崛起;

b) 日本進侵香港及日佔時期的生活;

c) 促成香港戰後發展的內外因素,包括有利的國際環境、與內地的連繫及香港具備的條件;

d) 戰後香港的蛻變,包括經濟的轉型,例如:從轉口港到工業中心(50-70 年代),從工業中心到國際金融中心(70 年代至今),以及港 府在房屋、教育、社會福利與民生、政制發展等方面的措施;

e) 香港回歸祖國。

能力較高或具興趣的學生可以進一步透過戰後香港普及文化(流行曲、漫畫、電影與電視等)的發展了解香港本地文化的多元性。

(29)

課題與探究問題 學習重點 建議導入問題 建議歷史技能 節數 12. 20 世紀香港的成長與

蛻變

什麼因素促進香港 20世紀的現代 化?

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香港

 日佔時期的香港

 戰後香港的蛻變與回歸祖國

 戰後香港普及文化的發展*

 香港早期的工業有哪些類別?

此外,華人在戰前香港的政 治、經濟、社會等方面扮演了 怎樣的角色?

 日佔時期的生活出現怎樣的變 化?

 戰後世界的發展如何影響香 港?

 戰後香港在政治、經濟、社會 民生等方面的發展如何?

 戰後香港普及文化如何反映本 地文化的多元性?*

 追溯與分類

 分析原因、結 果與影響

 分析歷史的轉 捩點

 追溯歷史的發 展

12

* 延伸部分

(30)

時間分配

13. 歷史課程(中一至中三)每年的總課時為 33 小時(即約 50 節、每節 40 分鐘的 課)。為配合本課程靈活的架構以便更好地照顧不同學校的校情,教師可將全 部課時分配予課題中的基礎部分;亦可按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將當中約百分 之二十的時間(即約 7 小時或 10 節)選擇教授課題中的延伸部分。

未來重要里程

14. 下表列出在 2016 年至 2019 年間,發展及推行歷史課程(中一至中三)的重要 里程:

主要範疇 時間

1. 第一階段諮詢 2016 年 9 月

2. 第二階段諮詢 2017 年 4–5 月 3. 教師專業發展 由 2017 年 9 月起 4. 課程定稿並上載到教育局網頁 2017 年 10 月 5. 學校可選擇採用部分的課題(教育局將提供支援) 2017 – 2019 年 6. 預期中的教科書出版時間 2019 年年中 7. 課程實施(由中一級開始逐級實施) 2019 年 9 月

課題 課時分配

選擇一 選擇二 基礎部分 100% 80%

延伸部分 0% 20%

(31)

支援措施

15. 教育局計劃為學校提供相關的學與教資源,以及一系列的教師專業培訓,當 中包括知識增益和學與教策略等。

 教育局因應課程修訂的需要,將會提供教師培訓及相關教材以支援新課 程的實施。在學與教資源方面,教育局預期出版社將於 2019 年年中出版 教科書。另外,我們亦會透過課堂計劃示例提供教學意念和指引,來促 進歷史課程(中一至中三)的學與教。此外,教育局亦會著力發展不同的 教材,特別是電子教材,供教師參考和應用,提高教學成效。

 教育局將會在 2017 年 9 月開始舉辦一系列的教師專業培訓課程,當中包 括照顧不同教師需要的培訓課程,例如:以科主任為對象的學校課程領 導培訓課程、為一般教師及兼教教師而設的知識增潤課程(特別是與新增 課題相關的知識)、促進學習的評估工作坊、戶外參觀和考察活動等。當 全面實施歷史課程(中一至中三)後,我們會組織學校網絡活動,讓教師 分享在學與教方面的經驗,並推廣良好的課堂實踐

(32)

附件一

初中歷史科修訂課程

有關課題 3: 伊斯蘭文明的興起與中古時期歐亞的文化交流的預期學習內容

課題 3 (共 10 節)

預期學習內容 (聚焦於伊斯蘭文明的成就,以及昔日各民族之間所進行的交流)

 伊斯蘭教的起 源、教義及發展 (最多 3 節)

 伊斯蘭教的創立,包括先知穆罕默德的傳教生平、教義及麥加成為伊斯蘭教聖城的緣由。(1-2 節)

 伊斯蘭教的發展 (如阿拉伯帝國的成立及日後什葉派與遜尼派的出現) (1-2 節)

 著重伊斯蘭教的創立及發展概況。

 中古時代歐亞的 接觸及伊斯蘭教 的傳播 (最多 2 節)

 中古時代歐亞透過不同途徑接觸對方,例如戰爭(如阿拉伯帝國的擴展及十字軍東征)和商業貿易(如阿拉伯商人的商 業活動及其中介角色、海上絲綢之路)。(1-2 節)

 不同形式的接觸如何影響伊斯蘭教的傳播。(1-2 節)

 著重中古時代歐亞接觸的不同形式和目的及其與伊斯蘭教傳播的關係。

 歐亞文化交流的 結果及影響 (最 多 5 節)

 伊斯蘭文明在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範疇的成就 (1-2 節)。例如:

文字方面:阿拉伯字母成為世界上最普遍的書寫系統之一;

建築藝術方面:穆斯林用作朝聖的清真寺呈現獨特的建築風格和藝術(如阿拉伯式花紋);

醫學方面:外科手術得到改良;

數學方面:代數及幾何理論在伊斯蘭文明下得以發展,為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定下穩固基礎。

 歐亞文化交流促進希臘和羅馬文明在亞洲的傳播 (1-2 節)。例如:

宗教方面:基督宗教向東方傳播,例如景教在七世紀(即唐代)傳入中國;

天文方面: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地心說啟發阿拉伯天文學家觀測天象,並找出新的觀察和天文記錄去填補地心說的 漏洞。

(33)

*延伸部分

 阿拉伯文明傳入歐洲,擴闊中古時代歐洲人的視野 (1-2 節)。例如:

地理方面:阿拉伯人所發明的三角帆改善了船隻的靈活度,為中古後期的歐洲航海家所廣泛採用及改良;阿拉伯地理學 家所繪畫的世界地圖使歐洲人開始思考地球是否圓的;

醫學方面:阿拉伯醫學家伊本西那所著的《醫典》在十七世紀前仍為歐洲醫學的主要教科書。

 著重伊斯蘭文明的成就與歐亞文化交流的關係。

 中古時代以前的 歐亞文化交流*

 中古時代以前歐亞的文化交流狀況,包括希羅文明如何藉武力擴張(如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羅馬帝國的領土擴張)以 及商業貿易(如古代的絲綢之路)將其文化廣泛傳播。

 文化交流的結果。例如:透過古代的絲綢之路,中國出口絲綢至羅馬帝國,而羅馬則出口玻璃器皿至中國。

 著重古代世界不同區域文明間如何接觸及透過貿易進行交流。

(34)

附件二

初中歷史科修訂課程

有關課題 5: 近代歐洲的崛起的預期學習內容

課題 5 (共 22 節)

預期學習內容 (聚焦於以下各項運動/革命如何導致近代歐洲的崛起)

 從神本走向人 本: 文藝復興與 宗教改革 (最多 5 節)

 文藝復興出現於 14 至 15 世紀的意大利,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明。(1 節)

 重視人的價值;並體現在繪畫、雕刻、建築等方面。(1 節)

 促使日後宗教改革、新航路的發現、以及啟蒙運動的出現。(1-2 節)

 16 世紀馬丁路德抨擊羅馬教廷,標示宗教改革的開始,導致基督宗教分裂。(1 節)

只需介紹1-2位代表人物,避免學生強記人名及作品名稱

 走出歐洲:新航 路的發現 (最多 4 節)

 15 世紀開始歐洲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動機,例如經濟方面(對香料、茶葉等商品的需求)和宗教方面(羅馬教廷急欲到 其他地區傳教)。(1-2 節)

 新航路促進了天主教在各地傳播,增加東西方的商業和文化交流、歐洲人的影響力延伸世界各地(1-2 節)

只需簡介新航路的分佈,避免學生強記航海家名稱和路線,以及鋪陳學生難以聯繫的地名

 高舉理性:科學 革命與啟蒙運動 (最多 3 節)

 科學革命始於 16、17 世紀,強調透過觀察和實驗理性地認識自然世界。(1 節)

 18 世紀啟蒙運動的思想(如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促使日後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爆發。(1-2 節)

只著重革命和運動的特徵,學生不須強記定義及各思想家的主張

(35)

 技術的革新:工 業革命

(最多 4 節)

 工業革命又稱機器時代,自 18 世紀中在英國開始。(1 節)

能源的轉變(蒸汽的運用),帶動了日後紡織、交通、運輸和通訊等方面的顯著變化。(1 節)

 工業革命的影響 (1-2 節):(1) 加速歐洲經濟和科技方面的發展,促成 19 世紀歐洲各國的殖民擴張;

(2) 衍生不同的問題,包括童工、惡劣的工作環境及工人受剝削等。

只著重新能源的出現帶來的變化。避免要求學生強記發明家名字、以及其各項發明的名稱和實際操作

 對自由和民主的 追求:法國大革 命及其歷史意義 (最多 6 節)

 法國大革命爆發的主要原因,包括:法國統治階層的貪污腐敗、不公平的社會制度,啟蒙運動的啟發和美國革命 帶來的影響。

(1-2 節)

 主要經過:由巴斯底監獄的淪陷標誌法國大革命開始、路易十六被殺、共和國動盪時期、拿破崙執政稱帝及其後 與歐洲列強的戰爭,然後至滑鐵盧戰役,拿破崙時代結束。(1-2 節)

 影響包括:《人權宣言》和《拿破崙法典》的頒佈豎立平等和法治的基礎,及拿破崙戰爭導致自由主義和民族主 義在歐洲各地興起。(1-2 節)

只需表述主要經過的次序,不要求學生背誦事件的詳細經過

(36)

附件三

初中歷史科修訂課程

有關課題 7: 美國的成立及發展的預期學習內容

*延伸部分

課題 7 (共 8 節)

預期學習內容 (聚焦於美國的建國過程及獨立後的主要發展)

 美國革命的內外因素 及影響 (最多 3 節)

 引致美國革命的外在因素,例如歐洲「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以及導致在美州英國殖民者不滿英國的內在因素,

例如稅收政策。(1-2 節)

 美國革命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包括獨立宣言的發表及共和政體的創建,美國革命對日後法國大革命及 19 世紀拉丁 美洲獨立運動的影響。(1-2 節)

 著重引發美國革命的因素及它對歐洲以至世界的影響。

 19 世紀美國的領土擴 張、西進運動與「門 羅主義」 (最多 2 節)

 美國領土的拓展與西進運動,包括美國透過不同方式(如武力和金錢)取得土地,政府鼓勵國民向「西部領地」開發,

「門羅主義」以及其對美國發展的重要性等。(1-2 節)

 著重美國在 19 世紀拓展領土的進程。

 南北戰爭前後的美國 (最多 3 節)

 南北戰爭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美國獨立以來聯邦政府與州份之間的權力鬥爭、南北州份在社會經濟制度的差異、西 進運動後關於新領土的爭議、以及對奴隸制度的不同立場所產生的矛盾。(1-2 節)

 南北戰爭的影響,如解放奴隸宣言、南方的重建,以及戰後美國的高速工業化。(1-2 節)

 著重南北戰爭前後美國的變化和戰後的發展。

 19 世紀不同移民社群 的形成*

 歐洲人和華人移民至美國的理由,例如政治、經濟、宗教等原因。

 早期移民在美國的生活及所受到的待遇。

 著重不同移民社群之間在生活和經歷上的不同。

(37)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

「歷史科」(中一至中三)修訂課程 第一次諮詢問卷

目的

本問卷旨在蒐集學校對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本學習領域)「歷史科」(中一至中三)

推行修訂課程的意見,而這次諮詢集中在修訂課程的原因和理念、課程的宗旨和目標、課程架構、時 間分配、支援措施及課程實施。

背景

現行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於 1996 年編訂,實施至今近二十年。有見及此,課程發展議會於 2013 年 12 月通過成立專責委員會,全面檢討現行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專責委員會自成立以來,

經過多次會議討論,提出修訂課程建議。議會期望修訂的課程能夠裝備學生面向不斷轉變的社會和世 界,並能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諮詢會

教育局已舉辦諮詢會介紹修訂課程建議,舉行日期是 2016 年 9 月 28 日。

問卷及諮詢文件

本問卷及隨附的「歷史科(中一至中三)修訂課程- 第一次諮詢(文件)亦可在教育局個人、社會

及人文教育組網頁下載。

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she/whats-new.html 有關填寫問卷的事項

請每間學校填寫一份問卷。

請校長或校長的代表(歷史科科主任等)回答問卷。回答問卷時,請參考隨附的文件。

截止日期

請學校在 2016 年 10 月 31 日或之前以親自送達或郵寄方式,把填妥的問卷交回以下地址:

高級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5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 灣仔皇后大道東 213 號 胡忠大廈 13 樓 1319 室

附錄二

歷史科 (中一至中三) 問卷

(38)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

「歷史科」(中一至中三)修訂課程 第一次諮詢

填寫問卷前,請先閱讀諮詢稿。請塗黑適當的圓圈「」及/或在相關的空白位置上提 供資料。

SA =非常同意 A =同意 D =不同意 SD =非常不同意 NC=沒有意見)

修訂課程的原因和理念 (見文件第 2 頁)

以下是修訂「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下稱修訂課程)的原因和理念。請按你對以下每一 項同意的程度,黑適當的圓圈「」。

SA A D SD NC

1. 現行的初中歷史課程已推行近二十年,有需要作檢視和修訂。

2. 學校應為初中學生提供一個整全的歷史課程,讓他們對現今世

界過去的歷史發展脈絡有概略的認識。

3. 修訂課程應旨在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    

4. 修訂課程應加入主要地區的文明和歷史的發展,以擴闊學生的

國際視野。

5. 修訂課程應為學生提供必須的世界史和香港史知識,為他們升

讀高中或未來就業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

6. 修訂課程應採用靈活的架構,讓學校照顧學生在能力和興趣上

的多樣性。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你對修訂課程的原因和理念的其他意見。

修訂課程的宗旨和學習目標(見文件第 2 至 3 頁)

SA A D SD NC

7. 修訂課程的建議課程宗旨是合適的。     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意見/建議宗旨。

(39)

SA A D SD NC

8. 修訂課程的建議學習目標是合適的。     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意見/建議學習目標。

修訂課程的組織(見文件第 4 至 26 頁)

SA A D SD NC

9. 修訂課程應以時序為軸,從中一至中三,每一學年研習一個

歷史時期,讓學生全面掌握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及其與今日 的關聯:

(i) 中一 古代世界(史前時期至 14 世紀) :區域文明的誕生 與交流

(ii) 中二 近代世界(15 至 19 世紀) : 西力的形成與外延 (iii) 中三 現代世界(20 世紀至今) : 邁向多極與相互依存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對上述建議歷史時期的意見。

SA A D SD NC

10. 修訂課程由 12 個涵蓋學生必須學習的世界史和香港史課題組 成,即每學年研習 4 個課題。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意見。

SA A D SD NC

11. 為提高修訂課程的靈活性及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各個課題應包 括基礎部分和延伸部分。

 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意見。

(40)

SA A D SD NC

12. 修訂課程各個課題以探究問題作為研習該課題的方向,並提

供「建議導入問題」,以助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 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意見。

13. 以下列出修訂課程 12 個課題,包括基礎部分和延伸部分 (以*標示)的建議學習重點:

SA A D SD NC

課題 1 人類的需要:古與今     

 石器時代的演進:從遊牧走向農耕

 古文明的興起及世界主要文明的分佈和特點

 個案研習:新月沃土/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 (四選一, 延伸部分多選一項*)

其他意見或建議 :

SA A D SD NC

課題 2 歐洲文明的發展     

 古典文明的介紹

 古典文明的遺產:對今日的意義

 封建社會的特徵

 基督宗教世界的形成與中古時期的教會

 封建社會下的生活*

其他意見或建議 :

SA A D SD NC

課題 3 伊斯蘭文明的興起與中古時期歐亞的文化交流     

 伊斯蘭教的起源、教義及發展

中古時代歐亞的接觸及伊斯蘭教的傳播

歐亞文化交流的結果及影響

中古時代以前的歐亞文化交流*

其他意見或建議 :

(41)

SA A D SD NC

課題 4 從古到今:早期香港地區的歷史、文化與承傳     

 從本地重要考古發現及古蹟認識香港地區的早期歷史

 本地氏族與其他族群

 個案研習︰透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潮人盂蘭勝會/長洲太 平清醮/大坑舞火龍/大澳遊涌)認識本地族群的生活 (四 選一, 延伸部分多選一項*)

其他意見或建議 :

SA A D SD NC

課題 5 近代歐洲的崛起     

 從神本走向人本: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 走出歐洲:新航路的發現

 高舉理性: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

 技術的革新:工業革命

 對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法國大革命及其歷史意義

 15 至 18 世紀亞洲文明的狀況 (以印度蒙兀兒帝國和土耳 其鄂圖曼帝國為例)*

其他意見或建議 :

SA A D SD NC

課題 6 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     

 歐洲國家殖民擴張前的美洲、非洲與亞洲

 歐洲國家殖民擴張的原因

 歐洲國家在美洲、非洲及亞洲等地的殖民擴張及其影響

 歐洲擴張時期的東亞 (以中國和日本為例)*

其他意見或建議 :

SA A D SD NC

課題 7 美國的成立及發展

 美國革命的內外因素及影響

 19 世紀美國的領土擴張、西進運動 與「門羅主義」

 南北戰爭前後的美國

 19 世紀不同移民社群的形成*

    

其他意見或建議 :

(42)

SA A D SD NC

課題 8 直至 19 世紀末香港的成長與發展     

 英國殖民統治的建立

 經濟與社會民生狀況

 不同民間團體對香港的貢獻

 歐美人士與其他少數族裔人士對香港的貢獻*

其他意見或建議 :

SA A D SD NC

課題 9 20 世紀的國際紛爭及危機(I) — 兩次世界大戰     

 兩次世界大戰前歐美、亞洲等國家的關係和衝突的原因

 戰後亞洲及非洲的非殖民地化與「第三世界」的冒起

 個案研習:戰爭與發明:總體戰、新型軍備的出現與其他 發明(例如:醫藥、日用品等) / 種族滅絕:以二戰期間的

「猶太大屠殺」為例 (二選一,延伸部分多選一項*) 其他意見或建議 :

SA A D SD NC

課題 10 20 世紀的國際紛爭及危機 (II) — 冷戰及後冷戰 時代

    

 冷戰的起因

 冷戰的形式、主要發展與結束

 後冷戰時期的國際形勢

 人物研習:代表冷戰時期不同階段的歷史人物舉隅 (五選一)*

- 邱吉爾 (英國) - 甘乃迪 (美國) - 戈巴卓夫 (蘇聯) - 毛澤東 (中國) - 胡志明 (越南) 其他意見或建議 :

(43)

SA A D SD NC

課題 11 20 世紀以來的國際合作     

 國際合作的背景:20 世紀以來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

 聯合國的成立及其工作

 其他區域性組織及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工作*

其他意見或建議 :

SA A D SD NC

課題 12 20 世紀香港的成長與蛻變     

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香港

 日佔時期的香港

 戰後香港的蛻變與回歸祖國

 戰後香港普及文化的發展*

其他意見或建議 :

14. 為了讓教師清楚各課題所要求的深度,專責委員會就課題三、

五及七草擬了有關預期學習內容的示例(見文件附件第 29 至 33 頁),供教師參考。這些示例:

SA A D SD NC

(i) 有助教師掌握課題的深度和焦點。     

(ii) 能在建議課節內完成。     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意見/建議。

SA A D SD NC

15. 修訂課程中的其餘 9 個課題應提供預期學習內容。     

(44)

時間分配(見文件第 27 頁)

16. 修訂課程的每年建議課時為 33 小時(即約 50 節 40 分鐘的課堂)。

 合適  應分配多一點時間  應分配少一點時間

其他建議:

17. 為配合修訂課程靈活的架構,學校可按校情和學生學習的需 要,分配各課題中基礎部分和延伸部分的課時:

課題 課時分配

選擇一 選擇二 基礎部分 100% 80%

延伸部分 0% 20%

SA A D SD NC

    

其他建議:

(45)

支援措施(見文件第 28 頁)

18. 教育局將會組織多個教師專業發展課程以支援修訂課程的實施。請建議合適的課程支援 措施。

(i) 專業發展課程

(a) 課程詮釋及規劃 (例如:學校課程領導培訓):

(b) 學與教策略 (例如:以探究學習、自主學習、電子學習為策略的教學分享):

(c) 評估策略 (例如:運用不同的評估工具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

(d) 知識增益 (例如:伊斯蘭文明、美國史、後冷戰時代):

(e) 本地參觀考察 (例如:古物古蹟/文化承傳的考察):

(f) 內地參觀考察 (例如:華南地區、一帶一路):

(ii) 教材及範例(請建議教材的課題及設計方向)

(iii) 校本支援服務及經驗分享網絡

(iv) 善用其他資源(如優質教育基金)

(v) 其他建議

(46)

課程實施 19.

20.

修訂課程於 2019-2020 學年在中一級開始實施是合適時間。

 合適  不合適 (建議:_______________)

你的學校現時以哪種學科模式在初中階段實施歷史課程?請在下表以()號標示。

學科模式

開設級別

中一 中二 中三

獨立歷史科模式 兩史連結模式 綜合學科模式 其 他 ( 請 註 明 _______________

_____)

21. 你的學校將會以哪種學科模式在初中階段實施修訂歷史課程?

22.

獨立歷史科模式 兩史連結模式

綜合學科模式 尚未決定

你的學校現時學習歷史的課時安排:

星期制 _____天循環制

1 節  2 節 3 節

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其他意見或建議

學校名稱

問卷填寫人姓名及職位

(如果問卷填寫人不是校長)

問卷填寫人曾否出席諮詢會 :  曾出席  沒有出席

校長姓名

校長簽署

- - 謝謝!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2 年提出將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 同,以及承擔精神,作為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首要培育的正 面價值觀和態度;並因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於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數學教育組.

• 學校可依據 課程發展議會的指引,按其辦學宗旨及使命,並因應 校情、學生需要和社會期望等,發展具校本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倫理與宗教委員會〈 2013-15 〉主席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因應社會需要的轉變,科學、科技和工程的急速發展,根據各類調查和會面收集得到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藝術教育組.. 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