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自覺親職能力與親職壓力之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自覺親職能力與親職壓力之關係"

Copied!
1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幼 兒 教 育 學 系 早 期 療 育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指導教授:孫世恆 博士

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

自覺親職能力與親職壓力之關係

研究生:黃薏芸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O 一 年 六 月

(2)

總 目 錄

謝誌...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Ⅳ

目錄...VI

表目錄...Ⅷ

圖目錄...Ⅸ

(3)

謝 誌

又到了蟬聲應和的時節,只是今年的此時對我來說別具意義,因為我的研究所生涯以 及論文皆同時要接近尾聲了。 憶起研究所剛入學時,因著對於「做研究」、「寫論文」的陌生,不免有很多擔心、害 怕之處,尤其眼見碩二學長、學姊「埋首苦寫」的模樣,就不禁對未來感到憂心忡忡,還 好幸運的是,自己身邊一直有家人、老師、同學和朋友的支持和陪伴,讓我一路走來,能 夠越來越堅定、越來越有收穫,最重要的是:終於如願完成了論文! 要感謝的貴人太多,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孫世恆老師,引領我進入兒童發展研究 室,讓我藉由參與不同的研究而學到許多與兒童發展相關的知識,也獲得相當難得而寶貴 的經驗。除此之外,老師在研究上給予的指導,也使我獲益良多,幫助我今日能夠順利完 成論文。 兩年的研究所生涯中,我也要特別感謝研究所給我許多指導與鼓勵的老師們─親愛的 傅秀媚老師、林雅容老師、吳佩芳老師、林巾凱老師,以及總是協助我們申請論文考試資 料的滿助教,還有一路陪伴著我向前、總是一起奮鬥的同班同學婅妢、欣宜、恩蓓、小伊、 瑋君、文鮮、連湲、佳慧...,感謝你們,因為與你們一起奮戰,就算再累都能夠苦中 作樂、咬緊牙根拼到天亮。另外,對於兒童發展研究室一起努力的夥伴們-怡菁學姐、雅茹 學姊、芳羽、小灰學妹、哲民學弟,我的內心也充滿感謝,你們曾經給我的大力協助以及 共同經歷的歡樂時光,終將使我難忘。 最後,我要感謝辛苦拉拔我長大,也不斷給我支持的母親,因為背後有這樣溫暖而強 大的力量,始終給我不間斷的肯定和鼓勵,才讓我有繼續邁進的動力。另外,也要感謝冠 霖一直以來默默的支持與陪伴,讓我在遇到挫折時,仍然保有微笑面對困境的勇氣。由衷 感謝在我的研究所生涯中出現的每一位貴人,因為你們,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使我並不寂 寞、孤單,反而在踏出每一步的同時,皆感受到美好而充實。 黃薏芸 撰於 2012 年 6 月

(4)

中文摘要

「以家庭為中心」是日前早期療育主要提倡的服務模式,因此在探討早期療育 的成效時,也頇關注到早期療育服務對於家庭的影響,尤其是接受早療服務對於家 長是否有助益,例如:提升親職能力、減緩親職壓力。本研究將針對目前接受早期 療育服務家長其自覺親職能力與親職壓力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並分別探究家長自 覺親職能力與親職壓力的情形。研究方法採立意取樣,自各縣市早期療育個案管理 中心徵求 264 位育有 0-6 歲、領有發展遲緩診斷證明或身心障礙手冊幼兒的家長(父 親或母親)填寫「早期療育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親職壓力量表簡式版」共 兩份問卷,並且將回收後的問卷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 本研究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的自覺親職能力與親職壓力呈現正相關,表示當 家長的自覺親職能力越好,其親職壓力程度越高。 二、 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其基本背景變項中的「婚姻狀態」以及「陪伴接受早療 頻率」會同時對早期療育家長自覺親職能力以及親職壓力造成影響。 三、 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在整體自覺親職能力上大致良好,尤其是在「提供兒童 合適的照顧」和「對於養育兒童的自信心」兩方面的能力,但在「尋求適當的 療育資源」上的能力則較差。 四、 居住地早療資源缺乏程度會影響「了解兒童的診斷與發展」上的能力與親職能 力總分。 五、 幼兒變項中之「主要照顧者」、「與幼兒溝通使用語言」、「醫生對幼兒之診斷數」、 「接受醫療相關服務數」四個變項會影響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的親職能力情 形。 六、 家長變項中之「家長身份(父親/母親)」、「婚姻狀態」、「陪伴幼兒接受早療服務 之頻率」三個變項會影響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的親職能力情形。 七、 幼兒接受早期療育服務時間長短不會影響家長自覺親職能力之情形。

(5)

八、 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的親職壓力整體上是屬於「父母頇自行注意自己的親職 壓力」之範圍,但當中有將近半數的家長所感受到的親職壓力已達「總分建議 轉介專業人員」程度,頇轉介專業人員協助。 九、 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在「親子失功能互動」的親職壓力上已超過正常程度, 家長頇自行注意,專業人員也應給予協助。 十、 幼兒變項中之「幼兒性別」、「接受教育相關服務數」二個變項會影響接受早期 療育服務家長的親職壓力情形。 十一、 家長變項中之「教育程度」、「婚姻狀態」、「家庭結構」、「陪伴接受早療頻率」 四個變項會影響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的親職壓力情形。 十二、 幼兒接受早期療育服務時間長短不會影響家長親職壓力之情形。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對早期療育服務的實務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提 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自覺親職能力、親職壓力

(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Perceived Parenting Skills and Parental Stress

in Early Intervention

Abstract

Recently years, "Family-Centered” service is a main model in early intervention. Therefore, outcome evaluation of early interven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not only the child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family aspect such as parenting skills or parental stres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perceived parenting skills and parental stress situations in early intervention.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was employed to recruit parents from Early Intervention Case Management Center who raised a child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aged 0-6 years. A total of 253 parents filled out “Early Intervention Parent ’s Perceived Parenting Skills Questionnaire” (PPPSQ) and the “Parent Stress Index: Short Form” (PSI/SF) after they signed the inform consent.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study show that parenting skills correlate moderately with the parental stress, indicating that when parent’s perceived parenting skills get better, the parental stress get higher.

2. The basic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the parents that affect parent’s perceived parenting skills and parental stress were "marital status" and "The frequency of accompany child to receive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3. The participants scored higher in dimension"Knowing how to assist development " and "Confidence of being parents " but lower in dimension “Ability to obtain early intervention resources”.

4. The degree of early intervention resources deficiency will affect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ondition of the child” and total scores of PPPSQ.

5. In child variables, “Primary caregivers”, “The language used to c ommunicate with child”, "The diagnosis of the child” and “The kinds of medical services" will affect parent’s perceived parenting skills.

6. In parent variables, "P arents type (father / mother)", “marital status ", "The frequency to accompany child getting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will affect parent’s perceived parenting skills.

(7)

7. The duration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 will not affect parent’s perceived parenting skills.

8. The parental stress are rated in the range that "Par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ir own parenting stress", but nearly half of parents has reached "Total recommendations have to transfer mediated professionals" level, and need to refer professionals for assistance.

9. The parental stress in this study has exceeded the normal level in "Parent–Child Dysfunctional Interaction”, means the parents should take precautions, and the professionals also should assist them.

10. In child variables, “children gender”, “The numbers of education services” will affect parental stress.

11. In parent variables, “Education level”, “marital status”, “family structure”, "The frequency of accompany child to receive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will affect parental stress.

12. The length of receive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 will not affect parental stress.

Finally, the researcher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practitioners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parents, parent’s perceived parenting skills,

(8)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05 第三節 名詞釋義...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家長與早期療育...07 第二節 親職能力之研究...10 第三節 親職壓力之研究...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32 第四節 研究步驟...3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基本背景變項之分析...40 第二節 家長自覺親職能力與親職壓力關係之分析...52 第三節 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自覺親職能力情形之分析...55 第四節 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親職壓力情形之分析...66 第五章 研究討論 第一節 家長自覺親職能力與親職壓力關係之討論...80 第二節 接受早療服務家長自覺親職能力情形之討論...83 第三節 接受早療服務家長親職壓力情形之討論...87

(9)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92 第二節 研究建議...95 第三節 研究限制...9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98 英文部分...101 附錄 附錄一 問卷填寫說明...105 附錄二 研究計畫參與者知情同意書...106 附錄三 基本資料調查表...107 附錄四 早期療育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108

附錄五 親職壓力量表簡式版(PSI Short Form)...109

(10)

表 目 錄

表 2-1 親職介入計畫相關之研究...14 表 4-1 問卷資料來源...41 表 4-2 幼兒基本背景資料...45 表 4-3 家長基本背景資料...50 表 4-4 早期療育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與親職壓力量表簡式版之相關性...53 表 4-5 早期療育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分數之分析結果...56 表 4-6 居住地缺乏早療資源程度在早期療育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分數之差異...57 表 4-7 幼兒背景變項在早期療育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之差異情形...59 表 4-8 與幼兒溝通使用語言在提供兒童合適的照顧分量表之事後考驗結果...61 表 4-9 醫生對幼兒之診斷數在問卷總分之事後考驗結果...61 表 4-10 接受醫療服務數在提供兒童合適的照顧分量表之事後考驗結果...61 表 4-11 家長背景變項在早期療育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之差異情形...63 表 4-12 陪伴幼兒接受早療服務頻率在問卷各分量表、總分之事後考驗結果...64 表 4-13 接受早療服務時間長短在早期療育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之差異情形...65 表 4-14 親職壓力量表簡式版分數之分析結果...68 表 4-15 居住地缺乏早療資源程度在親職壓力量表簡式版分數之差異...70 表 4-16 幼兒背景變項在親職壓力量表簡式版之差異情形...72 表 4-17 接受教育相關服務數在了解兒童的診斷與發展分量表之事後考驗結果...73 表 4-18 家長背景變項在親職壓力量表簡式版之差異情形...76 表 4-19 教育程度在親職失功能互動分量表之事後考驗結果...78 表 4-20 家庭結構在問卷各分量表、總分之事後考驗結果...78 表 4-21 陪伴幼兒接受早療服務頻率在親子失功能互動分量表之事後考驗結果...78 表 4-22 接受早療服務時間長短在親職壓力量表簡式版分數之差異情形...79

(11)

圖 目 錄

圖 2-1 「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建構概念圖...18 圖 3-1 研究架構...30 圖 3-2 研究步驟...38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家庭,自 孩 子 誕 生 之 初 , 即 是與 兒 童 感 情 最 深 , 同 時 也 是 其 最 早 接 觸 的 場 域 (傅 秀 媚 , 1999), 因 此 家 庭 對 於 兒 童 的 成 長 有 著 舉 足 輕 重 的 影 響 。 而 家 庭 對 於 兒 童 的 重 要 性 也 彰 顯 在 美 國 99-457 公 法 Part C 部 分 , 該 法 案 提 出 應 該 為 有 障 礙 的 嬰 帅 兒 及 其 家 庭 提 供 相 關 的 政 策,並 且 指 出 在 發 展 個 別 化 家 庭 服 務 計 畫 (Individualized Family Service Plan, IFSP)的 過 程 中 , 頇 將 家 庭 納 入 其 中,並 且 結 合「 家 庭 的 面 向 」以 去 評 估 家 庭 的 資 源、優 勢 以 及 關 注 的 事 項 (Bailey, Hebbeler, Spiker, Scarborough, Mallik, & Nelson , 2005), 而 該 法 案 的 內 涵 , 也 使 得 「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模式逐漸發展成為日前早期療育服務的趨勢。

隨著早期療育服務持續的推動,其成效也逐漸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討論與研 究(柯秋雪,2005),而由於當前早期療育強調「以家庭為中心」的模式,因此在探討 其成效時,除了評估兒童進步與否,同時也頇關注到早期療育服務對於家庭的影響 (Bailey, McWilliam, Darkes, Hebbeler, Simeonsson, Spiker, & Wagner, 1998)。為了能夠 更進一步瞭解早期療育對於家庭的影響,「家庭成效」的概念在 2006 年被美國學者 Bailey, Bruder, Hebbeler, Carta, Deffoset, Greenwood, Kahn, Mallik, Markowitz, Spiker, 以及 Barton 提出,並將其定義為家庭成員(家長或是主要照顧者)經由接受服務而獲 得有益經驗的結果。究竟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對於家庭的成效為何?美國學者

Hebbeler, Spiker, Bailey, Scarborough, Mallik, Simeonsson, Singerm 與 Nelson 在 2007 年「全國早期療育縱向研究最終報告」(Fin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Early Intervention Longitudinal Study, NEILS)當中指出:接受調查的家庭對於早期療育服務抱持著正向 看法,且對於早期療育服務內涵以及與專業人員的相處上皆是感到愉快的。而若聚 焦於國內,由於早期療育的起步相較之下較晚,因此雖然也陸續有早期療育的成效

(13)

研究報告的發表(柯秋雪,2005),但研究者發現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庭成效的相 關研究卻較為少見。 而在探討與家庭成效相關的部分,美國在 2007 年所發表之 NEILS 當中提到: 早期療育應該要是能夠幫助家長成為照顧者,並且讓家長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 可以擔任照顧者的,且該調查報告結果也指出,幾乎所有接受早期療育服務的家長 都知道如何照顧到兒童的基本需求,也感覺到自己能夠幫助孩子學習及發展 (Hebbeler et al., 2007),而上述的結果也呼應了美國早期療育在幫助家長具備親職技 巧以及勝任親職角色上是獲得家長正向肯定的。 整理國外目前有關於親職能力的相關研究,部分學者提出親職自我效能的概念 (Coleman & Karraker, 1997;Hess, Teti, & Hussey-Gardner, 2004;Guimond, Wilcox, & Lamorey, 2008),也有許多學者對於如何提升親職能力以及如何評估親職能力進行研 究(Bradley, Jadaa, Brody, Landy, Tallett, & Watson, 2003;Bagner & Eyberg, 2007; Hayes, Matthews, Copley, & Welsh, 2007;Akai, Guttentag, Baggett, & Noria, 2008)。而 就國內目前探討親職能力的相關研究,則會發現其研究方向多為對於家長親職教育 的需求調查、親職課程或方案的設計的探討(蔡淑桂,2002;劉芷瑩、陳素禎、王月 鳳、童伊迪、李欣靜、連婅妢、郭煌宗,2005;王淑芬,2008),但國內目前也尚未 有相關的調查研究指出,接受早期療育是否能夠幫助家長改善或是提升其擔任親職 的能力或技能,因此孫世恆自 2011 年開始著手發展有關家長的成效評估工具,其所 編製之「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即是希望能夠瞭解目前在早期療育個案管理 的實務工作場域中,家長的親職能力與技巧是否因為早期療育服務而有所轉變。 再者,由於育有發展遲緩兒的家長所會遇到的挑戰往往遠超過於一般兒童的家 長(Glidden, Billings, & Jobe, 2006),因此當孩子在出生時伴隨著障礙或是嚴重的發展 性症狀,又或者是發展上的問題,家長都會被期待能夠去處理,但當家長無法將目 前的情境處理得當或是孩子的行為失去控制時,會感受到自己做的不好或是失敗

(14)

(Abidin,1990),此時親職壓力就可能會產生。而目前國外的相關文獻也顯示有發展障 礙的兒童比較起一般兒童,往往會感受到較高的教養(親職)壓力(鍾燕宜、潘雨辰、 陳右振、郭煌宗,2010),因此在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在照顧兒童過程中感受到壓力 情形,是值得被關注的。就親職壓力而論,目前相關之研究皆普遍以 Abidin 在 1976 建構親職壓力模式為主,而在評估的部分則多是使用依據此模式發展出的「親職壓 力量表」,以量測出親職系統中可能會影響親職功能的壓力(引自鍾壁卉,2008)。 回顧過去與親職壓力相關的研究,研究者發現目前的研究方向大致可分為三個 部份,其一為對發展遲緩或某一類障礙兒童其家長之親職壓力進行探討(Roach, Orsmond , & Barratt, 1999;Britner, Morog, Pianta, & Marvin, 2003;Mori, Ujiie, Smith, , & Howlin, 2009;鍾壁卉,2008;鍾燕宜等人,2010),其二為探討基本背景變項與 發展遲緩或障礙兒童其家長親職壓力的關係(Hassall, Rose, & McDonald, 2005; Woolfson, & Grant, 2005;任文香,1995;汪俐君,2003;吳佳玲,2008;梅心潔、 蔡昆瀛、陳若琳,2008;黃珊峨,2006;鍾壁卉,2008;鍾燕宜等人,2010),其三 為探討親職介入計畫對於改善親職壓力情形 (Fergusson, Grant, Horwood , & Ridder, 2006;Hayes et al., 2007)。綜合上述文獻,研究者發現雖然過去已有學者對障礙兒童 或是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進行親職壓力上的研究,但其研究內容大多都直接聚焦於 某一個障礙類別或某一特性的人口,而較少就接受早期療育之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 的親職壓力進行普遍的調查與探討。 然而,接受早期療育家長之親職能力與親職壓力之間的關係為何?兩者是否存 在著一個可以合理解釋的關係呢?例如:親職能力越好,其親職壓力就越低。目前 也較少相關文獻對此議題做深入的探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期望以孫世恆等人 (2011)編製的「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以及 Abidin 所編製的「親職壓力量表 簡式版」(Parent Stress Index:Short Form, PSI/SF)來探討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其自 覺親職能力與親職壓力之間的關係,並且分別探究目前接受服務的家長其自覺親職

(15)

能力和親職壓力的情形,希望能夠對提供家長早期療育服務的專業人員提出具體之 建議。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 研究目的

一、 探討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自覺親職能力與親職壓力之間的關係。 二、 探討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自覺親職能力的情形。 三、 探討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親職壓力的情形。

貳、 待答問題

一、 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自覺親職能力與親職壓力間的關係為何? 1-1 接受早療服務家長自覺親職能力與親職壓力間是否有相關性? 1-2 影響接受早療服務家長自覺親職能力與親職壓力共同之背景變項為何? 二、 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自覺親職能力的情形為何? 2-1 接受早療服務家長自覺親職能力是否會因為帅兒不同的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 2-2 接受早療服務家長自覺親職能力是否會因為家長不同的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 2-3 接受早療服務家長自覺親職能力是否會因為接受早療服務時間的長短而有所差 異? 三、 接受早療服務家長親職壓力的情形為何? 3-1 接受早療服務家長親職壓力程度是否會因為兒童不同的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 3-2 接受早療服務家長親職壓力程度是否會因為家長不同的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 3-3 接受早療服務家長親職壓力是否會因為接受早療服務時間的長短而有所差異?

(1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 接受早期療育家長

依據美國親師協會(The National 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 2000)的定義,認為「家 長」就廣義而言是:在兒童的家庭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能夠負起兒童教育及福 利之成人,都具有家長的身分,包括父母、親戚、養父母、監護人等(引自伍鴻麟, 2002)。 本研究中「接受早療育之家長」之定義則是具備上述之身分,並育有 0-6 歲發 展遲緩或身心障礙兒童,且其兒童與家庭目前正在接受國內早期療育服務者。值得 注意的是,本研究當中所探討之「家長」,則是專指兒童的父親或母親而言。

貳、 自覺親職能力

「自覺親職能力」在本研究中是指家長以自身立場去評估自己在養育兒童時所 具備的「知識」、「自信心」以及「技能」之情形。而就孫世恆、朱怡菁、黃薏芸、 劉雅茹、林芳羽(2011)所發表的「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內容,則將正在接受 早期療育服務之家長其必頇具備的親職能力分為四個面向,包括「瞭解兒童的診斷 與發展」、「提供兒童合適的照顧」、「尋求適當的療育資源」以及「對於養育兒童的 自信心」。因此上述「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所指的「技巧」一詞即涵蓋了本 研究所指之「自覺親職能力」當中的「知識」、「自信心」以及具體之「技能」三個 部份。

參、 親職壓力

「親職壓力」的概念由 Abidin 於 1976 年提出。Abidin 將其定義為家長在擔任親 職角色以及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因為個人特質、親子互動關係不良、兒童特質以 及家庭情境等因素,而感受到壓力的情形(引自任文香,1995)。而本研究所探討之「親 職壓力」的對象,則是專就接受早期療育之家長而論。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首先第一節探討「家長與早期療育」,第二節探討「親職能力 之研究」,第三節則是探討「親職壓力之研究」。期望藉由本章節的回顧,奠基本研 究的理論架構,並且有助於研究的進行。

第一節

家長與早期療育

近年來家長在早期療育中的參與日漸受到重視,因此本節將就「家長在早期療 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家長在早期療育中的角色」兩個部份進行探討,以期對於早 期療育中家長的定位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壹、 家長在早期療育中的重要性

目前無論在國內外,與早期療育相關的倡議或政策設計,都主張家長參與的重 要性(曾凡慈,2010)。陳昭儀(1991)也指出父母的參與以及投入,會是孩子有大幅度 進展的重要原因。而若要探討家長對於早期療育的重要性,由於目前國內外大部分 的相關內容皆出自與家庭相關的研究,因此探討的內容會同時就「家庭」和「家長」 在早期療育中的重要性來看。

首先若就美國的 IDEA 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IDEA)來 看,其內容無論是 B 部分或是 C 部分,皆強調家庭必頇知情同意,家長要能參與決 策,參與訪問記錄,並且獲得程序上的保障(Bailey et al., 2006),由此可見美國法律 對於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家庭和家長的重視。 再者,Bailey 等人在 2006 的研究中,提出家長和家庭環境會是構成兒童發展的 強大力量,並且也整理出家庭生活環境可能包含的多元面向,像是家庭的價值觀和 文化、家中的物理環境、家長與兒童交談的方式、紀律、教導兒童的方式、家長和 其他家庭成員提供的模式、家庭互動的整體形式、家長對兒童提供所有在家中之外 的經驗,包括人格,社交能力,自我概念和發展。而上述的部分,顯示出家庭的許

(19)

多面向都可能會影響到兒童的發展,而這些面向的內容又往往是與「家長」息息相 關的,因此在探究家庭對於早期療育的重要性時,也應該要探究家長對於早期療育 的重要性和影響。 另外,國內學者張秀玉( 2003)指出發展遲緩兒童的家庭需時常面對之問題為: 對於兒童發展遲緩事實之抗拒、雙親照顧人力不足、父母雙方心理壓力調適問題、 早期療育服務資源之缺乏、家長不知道應該如何尋找及運用相關早期療育資源、家 庭支持系統不足、因為孩子療育延伸出的經濟以及與學習相關教養知能之需求等。 由上述與家庭相關的問題中,也會發現發展遲緩兒童其家庭的問題大多與「家長」 有關,因此家長的各個面向對於早期療育服務的重要性,在國內同樣被凸顯出來。 就家長在早期療育中的重要性而論,目前國內外文獻都顯示家庭對於早期療育 服務是有其重要性的(Bailey et al., 2006;陳昭儀,1991;曾凡慈,2010),且該重要 性多顯示在與家長相關的內容上,因此也足以說明家長在早期療育中確實有其重要 性,但國內在為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務時,是否有確實有正是家長在早期療育服務 中的重要性,以讓家長在服務過程中確實發揮其功能,目前仍不明朗,因此仍有待 進一步的探討。

貳、 家長在早期療育中的角色

為了著手探究我國家長在早期療育中的角色,研究者將從我國「與家長相關的 法規」以及「早期療育服務的內涵」二者來檢視之,並將內容整理如下: 首先在與家長的相關法規部分,依據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 21 條,指出「疑 似發展遲緩兒童或身心障礙兒童及少年之父母或監護人,得申請警政主管機關建立 疑似發展遲緩兒童或身心障礙兒童及少年之指紋資料」。且該法第 23 條也提到「政 府對發展遲緩兒童,應按其需要,給予早期療育、醫療、就學方面之特殊照顧。父 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之人,應配合前項政府對發展遲緩兒童所提供之各 項特殊照顧」。因此就法源面向來看,育有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除了對兒童提供基本

(20)

的照顧之外,也應盡到通報兒童身份、協助兒童接受早期療育、醫療、就學等方面 的責任。 而就早期療育服務的內涵來看,內政部兒童局在「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 實施方案」,明確訂定「發現與篩檢」、「通報與轉介」、「聯合評估」、「療育服務」為 服務主要內涵。而家長在上述的服務內涵當中皆有其所需參與的部分,例如在「發 現與篩檢」的階段,父母、主要照顧者等,應要能在帄時觀察兒童是否有身心發展 異常的情形(郭逸玲、卓妙如,2004):而在「通報與轉介」階段,父母和相關人員若 發現兒童有疑似發展遲緩的情形則頇儘早啟動通報系統,並且聯絡各縣市的早期療 育通報轉介中心(郭逸玲、卓妙如,2004);「聯合評估」和「療育服務」階段,家長 則應配合專業人員以及遵循治療師的指導(引自曾凡慈,2010)。就上述可知,家長在 早期療育服務的每一個階段各有其任務和角色,並非只是被定義為服務的接受者, 而應該將家長視為是主動且積極的參與者。 然而,雖然在法規和服務內涵都顯示家長在早期療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 色,但目前直接探討家長在早期療育當中扮演之角色的相關文獻仍屬少數,大部分 與家長相關的文獻,多為家長對於接受早期療育服務或是特殊教育的滿意度,或是 家長在教養發展遲緩兒童或身心障礙兒童的心路歷程,且文獻也皆傾向將家長放在 「被動」接受服務的角色,而非關注家長角色本身可能蘊含的正向功能,例如家長 本身若有良好的親職技巧,則可以在早期療育的服務之下,使家庭功能適切的被彰 顯,進而讓兒童和家庭本身都獲益。

(21)

第二節

親職能力之研究

壹、 親職能力之意涵

身為家長即意味著允諾要長時間為孩子提供經常性的保護、教養和照顧,而幾 乎沒有其他角色可以達到像家長如此需努力不懈地花費時間和精力的要求(Coleman & Karraker,1997),因此親職能力對於家長在擔任親職角色的過程就尤其重要。 在探討親職能力時,由於其所涵蓋的意涵廣泛而多元,學者紛紛從不同的角度 對其提出見解,而當中較普遍被討論的相關概念之一為「親職自我效能信念」。 Coleman 與 Karraker(1997)提出「親職自我效能信念」是指家長自我評估其能力是否 可以勝任家長這樣被高度要求的角色,以因應所面臨到的種種問題。且認為有效能 的父母即使必頇面對多種壓力,也能夠持續努力的對抗危機並且提供兒童正向的經 驗。 另外,Matthew、Carol 與 Karen 在 2003 年的研究中,也提出其親職方案欲促進 的「親職能力」,是期望讓家長發展出「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的能力以具備擔 任親職的核心技能。而家長應具備的「核心親職技能」包括: 一、 觀察的技能:能夠觀察兒童的行為以及自己的行為。 二、 增進親子關係的技能:能夠花時間在高品質的互動關係上、與兒童交談、在互 動當中展現情感。 三、 鼓勵可取的行為:給予具體描述的讚美、給予非口語的注意、提供兒童可以參 與的活動。 四、 教導(兒童)新的能力和技能:設定適合發展的目標、設定良好的範例、使用隨 機的教學、使用「問、說、做」的方式進行、使用行為的圖示。 五、 管理不當的行為:建立基本的規則、使用定向討論、善用忽視的策略、給予明 確而帄靜的指示、使用合乎邏輯的結果、善用安靜的時段、善用暫停的策略。

(22)

六、 預防在高風險情境下產生的問題:事先規劃並且有下一步的準備、討論具體情 境下的基本規則、選擇從事的活動、提供獎勵、提出可能的結果、維持後續的 討論。 七、 自我調節的技能:設定要實踐的任務、對於優勢和弱勢進行自我評估、設定要 改變的個人目標。 八、 情緒管理和應對的技能:找出無益的想法、放鬆和壓力管理、發展個人應對的 方式、挑戰毫無幫助的想法、發展可應對高風險情境的計畫。 九、 夥伴的支持和溝通技能:改善個人的溝通習慣、給予並且接受他人具有建設性 的回饋、能夠與他人有隨性的談話、在問題行為發生時可以互相給予支持、能 夠解決問題、改善關係已臻幸福。 歸納上述與親職能力相關的觀點,發現學者對於親職能力的解讀,不但涵蓋了 抽象的心理層面,也涵蓋了具體的技能層面,因此在探討親職能力的內涵時,應該 要能夠同時考量到心理和技能兩個部分,以深入了解親職能力的內涵。

貳、 親職能力與早期療育之關係

身心障礙兒童的特殊需求,對家長的信心和能力來說是一種挑戰(Trivette & Dunst, 2004),而對於發展遲緩兒童的父母來說,在帅兒成長的過程中,也常會面臨 照顧帅兒所產生的各種問題,這時家長若無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將會影響帅兒的 發展,因此提升家庭功能與親職能力是早期療育重要的一環(孫世恆,2011)。舉例來 說,像是 Sameroff 與 Fiese(2000)指出若能幫助家長學習如何回應孩子的脾氣可能可 以對於減少兒童發脾氣的行為有正面的效果,而如此也可以改善家長在教養能力上 的信心以及整體的生活品質。 而就美國的法規來看,會發現其 IDEA 法案 B 部分與學前帅兒相關的服務中, 其內容包括了家長的輔導與訓練,以幫助家長瞭解兒童的特殊需求和應該有的技 能,並增進他們對於兒童個別化的服務方案實施的支持(Bailey et al., 2006);另外,

(23)

在 IDEA 法案中,將特殊帅兒其家庭納入早期療育服務中的 C 部分,其所敘述的目 標之一即是「增進家庭的能力以滿足其嬰帅兒的特殊需求」。因此若以美國的法律制 度的層面來檢視,增進家庭的能力或是親職能力,在早期療育服務當中是備受重視 的。 綜合上述,無論是過去的研究或法規內容,皆顯示親職能力對於接受早期療育 服務中之家長有其必要性,因此在早期療育服務中,藉由醫療,教育和社會福利系 統之間的互動以及合宜的服務倡導,就能夠促使家長獲得新的知識與技能,以成為 一個好的照顧者,也能夠面對改變以及為兒童提供支持(Bailey et al., 2006)。

參、 親職能力之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外與親職能力相關的研究大部分都聚焦在如何提升家長的親職能力, 因此有許多學者提出與親職介入方案相關的研究。而回顧過去與親職介入方案相關 之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包含有:一般嬰帅兒之家長、一般青少年之家長、特殊嬰帅 兒之家長等等;而親職介入方案設計之目標則包含有:改善兒童的問題行為、提升 兒童各方面的認知能力、減低親職壓力等等。 以下將針對與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較為相關的親職介入計畫進行探討,其內容見 表 2-1。其中在國內研究部分,蔡淑桂(2002)的研究針對 2~6 歲發展遲緩帅兒之家長 進行親職教育需求的調查,並且將需求調查內容設計成親職教育課程,該研究結果 顯示帅兒在「精細動作」、「語言表達」、「語言理解」能力上有顯著增加,而家 長對親職教育方案的滿意度高,且在接受親職教育方案後,對改善家庭環境有顯著 促進效果。而劉芷瑩等人(2005) 則為苗栗縣個管中心內拒絕或有困難接受早療服務 之非自願家庭設計以家庭為中心的居家療育計畫,結果顯示在成功進行訪視的家庭 中,有 44 個案完成居家療育計畫的設計,且第一次介入至第二次介入到宅療育過程 當中,已有部分家長會主動尋求早療服務、願意接受機構早療服務,以及進入帅稚 園就讀。另外,王淑芬(2008)也針對發展遲緩帅兒之家長設計以親子成長導向團體方

(24)

式介入的課程,其結果顯示該課程對家長親職功能以及親子互動關係有正面的影 響。而在國外研究部分,研究者整理了 Bagner & Eyberg(2007) 針對美國 3~6 歲具有 破壞行為之智能障礙與患有對立反抗性疾患(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之帅兒及 其家長進行「親子互動治療」(Parent-ChildInteraction Therapy)的介入,結果顯示介入 組家長比較能夠以正向的方式與兒童互動、兒童在介入後較能順從,且介入組兒童 在家中的破壞行為減少、家長的親職壓力減低。而 Hayes 等人(2007) 對於澳洲某中 心內曾經驗到自己在管理嬰帅兒上有困難之母親設計名為「母親嬰帅兒親職計畫」 的介入方案,研究結果顯示介入組的母親在憂鬱、焦慮、壓力、親職滿意度以及減 少兒童的問題行為上都有改善,且改善的情形在六週後的追蹤仍能持續。Akai 等人 (2008) 則針對美國育有 3.5~5.5 個月嬰帅兒且教育程度低落或低收入母親,設計「我 的寶貝與我」(My Baby and Me)方案,研究顯示實驗組母親的控制傾向減少、較不僵 化、較不會打斷兒童反應、有彈性、對兒童有較多支持性的行為,且對於兒童發展 知識有適當認識、能夠主動參與親子互動。 歸納上述學者所提出的親職介入策略以及研究結果,發現目前與親職能力相關 的研究內容以及研究所期望達到的成效都關注在以下幾個部分:家長對於兒童發展 的了解、瞭解身為家長的權利與義務、改善兒童不當的行為以及增進親子互動,因 此上述的四個項目或許可以反映出當前許多家長在親職能力上較缺乏或是較需要被 協助的部分,而若將以上述整理結果聚焦到我國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身上,則必 頇進一步探討早療服務提供的內容是否有幫助到家長在這些部分的能力,也同時必 頇去瞭解還有哪些親職技巧是家長在早期療育中應該具備的,以幫助家長增進應有 的親職技巧、降低親職壓力,使家庭功能提升。

(25)

表 2-1 親職介入計畫相關之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親職介入方案/ 親職教育計畫內容 研究結果 蔡淑桂 (2002) 台 灣 地 區 2~6 歲發展 遲緩帅 兒之家長 該研究之親職教育計畫內容是 依據研究者調查家長對於親職 教育之需求項目,進行親職教育 課程的設計。其內容包含: (一)資訊需求:政府法令與家長 權益、家長團體和社會資源了 解。(二)專業需求:培養帅兒認 知能力、動作技能、社會能力、 溝通、語言能力、生活自理能 力、感覺統合能力的活動和親子 遊戲。(三)精神需求:家庭成員 的支持與溝通、家長的心理建設 和調適。(四)經濟需求:夫妻分 工與家庭生計安排、帅兒教養經 費與補助。 1. 帅兒之「精細動作」、「語言 表達」、「語言理解」能力上 有顯著差異,且實驗組優於控 制組。 2. 家長對親職教育方案的帄均滿 意度頗高。 3. 接受親職教育方案後,對改善 家庭環境結果,顯示在「提供 刺激」、「參與程度」、「提 供玩物」和家庭「組織性」四 方面有顯著促進效果。 劉芷瑩 等人 (2005) 台灣苗 栗縣個 管中心 內拒絕 或是有 困難接 受早療 服務之 非自願家庭 該研究提出「早療非自願性家庭 親職功能提升方案」,其服務歷 程包括:家庭問題與需求評估、 療育計畫之設計、療育計畫執行 以及療育計畫之評估。 該療育計畫內容是根據個案討 論結果,設計以家庭為中心的居 家療育計畫,執行時會依個案及 其家庭個別差異來提供教材教 具,並且到宅示範與說明居家療 育活動的執行方法。 1. 第一次介入進行家庭問題與需 求評估時,完成率有53%。 2. 成功訪視的家庭中,有44個案 依據家訪結果為其設計居家療 育計畫。其中家庭功能好且意 願高的家庭佔29%;家庭功能 較差但有意願者占34%;家庭 功能差且意願低者佔36%。 3. 第一次介入至第二次介入到宅 療育過程當中,有2位家長會主 動尋求早療服務、3位個案接受 機構早療服務,以及2位個案進 入帅稚園就讀。

(26)

表2-1 (續 )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親職介入方案 /親職教育計畫內容 研究結果 王淑芬 (2008) 台灣地 區發展 遲緩兒童家長 該研究以親子成長導向團體方 式介入,進行方式為: (一)由職能治療師利用帶動唱及 遊戲的方式訓練帅兒手部靈活 度,並與家長說明手部動作在發 展上的意義。 (二)研究者依參與者的需求設計 實施親子合作的課程內容,再由 家長、職能治療師及研究者共同 討論在教導孩子過程中所遭遇 到的問題及其解決之道。 (三)團體結束後發給家長「親師 聯絡單」,包含活動目標、教具、 活動建議及家長回饋等內容。 1. 介入對家長親職功能的影響: 資訊上家長表示可以「改善教養 方法」並「了解帅兒程度」;專 業上家長表示可以「縮短家長與 專業間的距離」,也可以在團體 中「從其他個案得到啟發」;精 神上可以增進家人間的分享與支 持並使家長自己感受到家長們的 歡喜與感動。 2. 介入對親子互動關係的影響: 對孩子接受度方面,家長能在「我 了解他,他是我的孩子」的前提 下,進而接受孩子而做到「我幫 助他,他是我的孩子」,並產生 「我愛他,他是我的孩子」的心 情;參與孩子活動方面,家長可 以「因參與而了解」且「期待家 人共同參與」。 Bagner & Eyberg (2007) 美國3~6歲具 有破壞行為之 智能障礙以及 患有對立反抗 性疾患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之帅 兒及其家長 該介入方案名為「親子互動治 療」(Parent-ChildInteraction Therapy),其治療的過程共分為 兩個階段: (一)兒童導向的互動 (CDI):增 強親子關係、增進正向的親職、 改善兒童的社會技巧。 (二)家長導向的互動(PDI):改善 家長的能力使其能夠對孩子設 定限制,並且堅持依循該方式以 減少兒童違規以及破壞性行為。 1. 介入組的家長比較能夠以正向 的方式與兒童互動,而兒童在 介入後,也較能夠順從。 2. 介入組兒童在家中的破壞行為 減少,家長的親職壓力也有減 低的情形。

(27)

表2-1 (續 )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親職介入方案 /親職教育計畫內容 研究結果 Hayes 等人 (2007) 澳洲某 中心內 曾經驗 到自己 在管理 嬰帅兒 上有困 難之母 親 該介入方案名為「母親嬰帅兒親 職計畫」,計畫內容包括親職身 心健康、親子互動、兒童發展、 兒童行為、遊戲、安全、餵食、 整理、睡眠及日常常規。介入時 以兩個階段進行: (一)團體工作:透過示範教導家 長如何注意兒童的訊號,如何處 理兒童的問題,如睡眠等。 (二)個別介入:在嬰兒的臥房內 教導媽媽如何觀察帅兒的所發 出的訊息,如此做反覆的練習、 示範,並給予回饋與增強。 1. 介入組的母親指出在憂鬱、焦 慮、壓力、親職滿意度以及減 少兒童的問題行為上都有改善 的情形。 2. 因為介入而改善的情形在六週 後的追蹤仍能持續。 Akai 等人 (2008) 美國育有 3.5~5.5個月嬰 帅兒的高風險 (教育程度低落 或低收入)母親 該介入方案名為「我的寶貝與 我」(My Baby and Me),其內容 共包括三個部分: (一)「家長的反應性訓練」:其 主要是以遊戲及學習策略反應 性課程為主。 (二)「兒童發展的知識」:指導 母親對於嬰帅兒有適當的期待 以及了解其發展里程碑。 (三)「愛的撫觸」:由原來的嬰 兒按摩課程修改而來,課程目的 在於增進親子之間的親密性及 情感性的行為。 3. 實 驗組 母親 的控 制傾 向有 減 少、較不會那麼僵化、較不會 打斷兒童的反應,也比較有彈 性。 4. 實驗組的母親對兒童有較多支 持性的行為。 5. 實驗組的母親對於兒童發展知 識有適當的認識,並且能夠主 動參與親子互動。

(28)

肆、 親職能力的評估工具

延續上一節的探討:究竟在早期療育服務中,家長應具備之親職能力為何?研 究者在回顧文獻的過程中,發現目前國內外已有學者將早期療育服務中應具備的能 力進行整理,並且發展出可具體評估的工具,因此以下即分別就國內外兩種可用以 評估早期療育家長其親職能力的測量工具─「早期療育親職自覺效能量表」(Early Intervention Parenting Self-Efficacy Scale, EIPSES)(Guimond, A. B., Wilcox, M. J., & Lamorey, S. G., 2008)以及「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孫世恆等人,2011)介紹之。 一、 早期療育親職自覺效能量表 由於 Guimond 等人(2008)發現可用的親職自我效能量表,其對象多聚焦於沒有 障礙兒童之家長的人口,且也多聚焦在與改善兒童具體技能(例如:兒童語言的發展) 有關的親職自信心上,因此認為並無量表是能具體設計以去評估育有各種不同障礙 嬰帅兒之家長對於其自身與早期療育相關能力的信念。有鑑於上述情形,Guimond 等人於 2008 年發展了「早期療育親職自覺效能量表」,該量表的設計目的是希望能 夠測量在早期療育當中的親職效能情形,量表最初共有 20 個題項,而後刪除了內部 一致性係數為 0.80 以下的題目,成為量表最終的 16 題。該量表經由因素分析,形 成兩個因素:其一是「家長對於成效的預期」因素,可以反映出家長相信環境資源 對於兒童的效果;其二則是「家長的能力」因素,此因素則可顯示出家長認為自己 能力對於兒童的影響。 二、 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 本問卷為孫世恆等人於 2011 年所發展,而其發展緣由是因為其在回顧了過去文 獻後,發現家長在早療服務中的重要性,也認為提升家長照顧發展遲緩兒童的親職 技巧,是早期療育亟需被關注的部分,遂開始對早期療育中家長的親職能力進行探 討,並且著手發展有關家長親職能力成效的評估工具,「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 卷」即是其中之一,問卷發展的目的是希望瞭解目前在國內早期療育的實務工作場

(29)

域中,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家長其親職能力現況,以及其親職能力是否因為會因為 早期療育服務而有所轉變。 在本問卷發展之初,孫世恆等人(2011)回顧了過去國內外的文獻,且參考了早期 療育親職自覺效能量表(EIPSES)等與親職能力評估相關的問卷,提出了「家長自覺 親職技巧調查問卷」預詴題本的架構,其中包含「瞭解兒童的診斷與發展」、「提供 兒童合適的照顧」、「尋求適當的療育資源」三個面向。而該預詴題本在經過內容效 度審查並且修正後,再加入另一個面向─「對於養育兒童的自信心」。因此「家長 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最終共有四個面向,包括「瞭解兒童的診斷與發展」、「提 供兒童合適的照顧」、「尋求適當的療育資源」,「對於養育兒童的自信心」四個面 向,共計 22 題。該問卷之建構概念如圖 2-1。 圖 2-1「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建構概念圖(孫世恆,2011)

(30)

第三節

親職壓力之研究

壹、 親職壓力之意涵

對於任何的家庭而言,養育孩子雖然能夠帶給家長欣慰、滿足和成就感,但也 有可能同時會致使家長在心力、體力和財力上有所耗損,因此擔任親職角色的過程 是充滿挑戰的,且往往會讓家長感受到壓力(Carey et al., 2009;翁毓秀,1998 )。 就親職壓力之內涵而論,Abidin(1983,1990)提出「親職壓力」為:父母擔任親職 角色時,在親職系統當中,因為受到父母個人特質、親子互動不良以及家庭情境等 因素而所感受到的壓力(引自翁毓秀,1998)。另外,Weinberg 與 Richardson (1981) 則提出可能致使家長感受到親職壓力的因素包括:孩子誕生的時間是否在父母的預 期之中、孩子的特質與行為、父母對於婚姻關係是否滿意,父母是否在情緒或實質 上有支持與協助、父母在擔任親職角色時是否感到愉快以及父母在兒時與原生家庭 父母之關係是否良好等等。 綜合上述,可以瞭解親職壓力可能會受到兒童本身、家長本身以及家庭的影響, 而外在環境也可能會致使親職壓力的產生,因此在探究親職壓力時,上述的各個面 向皆是應該加以考量的部分。

貳、 親職壓力與早期療育之關係

依據 Galinsky(1981)所提出的親職發展階段,父母所感受到之最大壓力,是在孩 子出生到學齡階段,若說帅兒時期對於所有的家長而言是特別容易感受到壓力的時 期,那麼育有障礙兒童的家長則可能會經驗到更多的壓力來源。 過去的研究指出當孩子在生理上或是發展上有問題,會使父母親感受到較大的 親職壓力(梅心潔等人,2008)。而 Woolfson 與 Grant (2005)也指出特殊帅兒本身的特 性,像是障礙的本質和行為的問題都有可能讓家長經驗到經濟、社會和情緒上的壓 力。

(31)

而若就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的親職壓力內涵來檢視,Guralnick (2001)則提出 接受早期療育服務的家長,其所感受到之壓力主要來自四個方面:對於資訊的需求、 對於資源的需求、來自人際與家庭的壓力以及擔任親職信心的威脅(引自孫世恆, 2011)。上述的四個面向顯示出家長的壓力源來自其個人的內在層面以及外在的環境 層面,因此理想的早期療育服務應該要能夠讓家長在此四個面向上獲得滿足,以降 低親職壓力。

參、 親職壓力的相關研究

整理過去與親職壓力相關的研究,發現目前國內外研究方向多元,其研究對象 涵蓋有一般兒童家長、青少年家長以及障礙兒童之家長等等,而研究的議題則包含 了對於 Abidin 親職壓力量表結構之探討、對於某一特定人口之親職壓力進行探討(例 如:障礙兒童家長、受虐兒童家長、本身為身心障礙者之家長等等)、治療策略或介 入方案對於減低親職壓力之成效等研究。而研究者在此部分將聚焦與本研究之對象 與目的較為相關的部分進行探討,並且將相關研究內容歸納成「探討發展遲緩或某 一障礙類別兒童其家長親職壓力之研究」、「探討發展遲緩或障礙兒童其家長本身 因素與親職壓力關係之研究」以及「探討親職介入計畫對於改善親職壓力之研究」 三個部分呈現如下: 一、 探討發展遲緩或某一障礙類別兒童其家長親職壓力之研究 在發展遲緩兒童其家長的親職壓力部分,鍾燕宜等人(2010)的研究顯示發展遲緩 兒童的家長有較高的壓力得分數,但其研究為初探性研究,且樣本數較小。就某一 障礙類別兒童其家長之親職壓力部分,鍾壁卉(2008)研究中,發現自閉症兒童家長的 親職壓力高於一般兒童家長;而 Mori 等人(2009)則在對於日本亞斯伯格症兒童其家 長以及自閉症兒童其家長進行的研究中,發現亞斯伯格症、自閉症兒童之家長的親 職壓力有顯著增加的情形,且亞斯伯格症兒童其家長的親職壓力程度高於自閉症兒 童家長;另外,Britner 等人(2003)提出育有腦性麻痺兒童的家長經常會比典型發展

(32)

兒童經驗到較高程度的親職壓力;Roach 等人(1999)的研究則顯示出智能障礙兒童比 較起沒有任何障礙兒童之家長,會有較高程度的親職壓力。 檢視過去研究,發現發展遲緩兒童其家長以及身心障礙兒童其家長,包括自閉 症、亞斯伯格症、腦性麻痺、智能障礙兒童的家長,都較一般家長有高程度的親職 壓力。因此本研究中將會針對目前正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發展遲緩兒童其家長親職 壓力的情形進行探究,以印證過去研究的結果,但在進行研究時會收集較多且來自 台灣不同地區的樣本,以較完整的呈現出台灣地區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發展遲緩兒 童其家長親職壓力的情形。 二、 探討基本背景變項與發展遲緩或障礙兒童其家長親職壓力關係之研究 由國內外的文獻回顧可發現,基本背景變項是否會影響發展遲緩兒或障礙兒童 家長親職壓力的情形,時常是受到討論的。目前有研究顯示部分變項會對於親職壓 力造成影響,像是鍾燕宜等人(2010)研究發現發展遲緩母親有無工作會影響其親職壓 力之得分數。鍾壁卉(2008)的研究則是發現家長的身心狀態、家庭收入高低會影響自 閉症兒童家長在親職壓力上的狀態,且低收入家庭其家長在承擔親職角色、完成親 職能力的壓力上會高於高收入家庭的家長。梅心潔等人(2008)對聽損帅兒母親進行的 研究中,也發現母親的就業情形、家庭收入、子女溝通方式會影響親職壓力的情形, 像是就業情形為未就業會感受到較多在帅兒發展和整體上的親職壓力;而家庭收入 在四萬元以下的母親比較起收入在四萬元以上的母親在整體親職壓力上較高;子女 溝通方式則是非口語溝通方式表達會比較起以口語溝通方式表達有較多在帅兒發展 和親子互動上的壓力。而汪俐君(2003)在針對學前障礙帅兒母親進行的研究中,顯示 帅兒性別、就業情形、社經地位會影響母親的親職壓力,其中帅兒性別為男孩則比 較起女孩的母親在親子失功能互動上有較多的親職壓力;就業情形為未就業的母親 比較起全職工作的母親感受到較多父母困擾上的親職壓力;低社經地位比中社經地 位母親有較多在困難兒童上的親職壓力。另外,黃珊峨(2006)在針對身心障礙兒童母

(33)

親的研究中,則發現在母親年齡、全家每月收入、子女數、兒童障礙程度會影響親 職壓力的情形,像是母親年齡方面,年齡較小的母親其親職壓力大於年齡較大的母 親;教育程度方面,教育程度低的母親其親職壓力大於教育程度高的母親;全家每 月收入方面,收入低的母親其親職壓力大於收入高的母親;子女數方面,子女數較 多的母親其親職壓力較大;兒童障礙程度方面,育有極重度、重度、中度的親職壓 力大於輕度,而極重度的親職壓力又大於重度及中度。而任文香(1995)在針對帅兒母 親親職壓力進行的研究中,發現母親年齡、家庭收入之不同,對其親職壓力均有顯 著影響。在國外研究部分,Hassall 等人(2005)在對於智能障礙兒童其家長進行的研 究結果中,發現家長的自我評價會與呈現顯著的負相關,亦即當家長有良好的親職 自我評價時,其親職壓力就會相對較低,該研究也發現家長如果出現較多外顯的親 職內在控制情形,則會有較高的親職壓力。Woolfson 與 Grant(2005)的研究也發現相 較於一般典型發展的兒童,發展遲緩兒童其家長的教養形態與家長親職壓力有關, 由以開明權威的教養方式對於親職壓力情形較有幫助。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部分基本背景變項對於親職壓力並無影響,例如:賴奕志 (1998)針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家庭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子女性別、子女數、母 親年齡並不會對親職壓力程度造成影響。而鍾燕宜等人(2010)的研究也顯示母親的親 職壓力並不會受到同住子女數、家庭收入、宗教信仰、婚姻狀態、教育程度、母親 年齡變項的影響。 另外,吳佳玲(2008)針對臺灣地區 1993-2007 年間親職壓力相關論文進行整理 的研究中,也指出過去研究所探討的基本背景變項多集中於父母年齡、教育程度、 社經地位、母親就業與否、子女數、子女性別以及子女年齡。但基本背景變項對親 職壓力的影響,則正反併陳,看法不一致,只是就整體而言,家長或者要照顧者本 身的個人背景因素對其親職壓力有一定的影響力。 綜合上述,基本背景變項可能會對家長的親職能力造成影響,也有可能不會造

(34)

成影響。而會影響親職壓力的基本變項大致可整理為帅兒變項與家長變項。其中帅 兒變項包括有:帅兒性別、兒童障礙程度、子女溝通(表達)方式;家長變項則包括有: 母親年齡、母親有無工作、教育程度、養育子女數、家庭收入、就業情形、社經地 位、家長的身心狀態、家長的自我評價、親職內在控制情形、教養形態。 就上述回顧結果,探討基本背景變項是否會影響到家長親職壓力情形時,以上 的變項都是可以去檢視的部分,因此在參考上述已提及的變項,並且考量本研究所 期望探討之內容後,將使用孫世恆等人(2011)發表之「早期療育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 查問卷」內的基本資料內容(包含:帅兒基本資料、家長基本資料部分)來探究接受早 期療育服務之發展遲緩兒童其家長的親職壓力情形是否會受到基本背景變項的影 響。 三、 探討親職介入計畫對於改善親職壓力之研究 Fergusson 等人在 2006 年在評估啟蒙教育中「居家訪視」對於母親健康、家庭 功能、家庭經濟情形、壓力以及反效果方面影響的研究中,顯示啟蒙教育無法對於 家庭產生效益,且研究者提出此方案對於讓家長學習有關兒童健康、教育及親職等 新的知識有效,但無法改變家長長期以來面臨的困難,而 Hayes 等人(2007) 所設計 的「母親嬰帅兒親職計畫」在實施介入之後,對於改善母親對於嬰帅兒的照顧與降 低家長壓力則都有其成效。 由上述介入計畫對於改善親職壓力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國外目前已有介入計畫 開始關注在改善親職壓力上,但介入計畫並不一定都能夠達到預期的成效,且國內 目前也尚無對改善親職壓力進行介入計畫的設計,因此本研究期望能夠透過研究結 果,對實務工作者或後續研究提出對於改善親職壓力之相關策略或介入計畫的具體 建議。 綜合親職壓力的相關研究,可以整理出三個重點:(一)發展遲緩或障礙兒童其家 長確實比一般兒童的家長有較高程度的親職壓力。(二)許多與家長相關的背景變項與

(35)

親職壓力有關。(三)對於改善親職壓力的介入目前雖已有研究,但國內針對接受早療 服務家長的部分則尚無相關的介入計畫被提出。

肆、 評估親職壓力的方法

由於要瞭解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中的親職壓力情形,因此研究者檢視了目前國 內外可用以測量親職能力的評估工具,發現相關的評估工具在國外有Abidin所發展 之「親職壓力量表」(Parent Stress Index, PSI)、「親職壓力量表簡式版」(Parent Stress Index:Short Form, PSI/SF)等,國內則有陳若琳、李青松(2001)修訂Abiden原有之「親 職壓力量表」所編製的量表。在所有測量親職能力的評估工具中,最普遍被國內外 研究使用的量表則為美國心理學家Abidin所發展的「親職壓力量表」以及「親職壓 力量表短表」,因此以下將就「親職壓力量表」以及「親職壓力量表簡式版」分別 進行介紹。 一、 親職壓力量表(PSI) 該量表是由臨床心理學家 Abidin 所發展。由於其在工作上發現到許多父母都有 著焦慮、緊張以及高度的壓力存在,因此在引用 Lazarus(1966)之壓力經驗過程的相 關內容以及參考多位學者過去的研究後(引自翁毓秀,1998),於 1976 年提出親職壓 力模式,並且依據該模式發展出「親職壓力量表」(Abidin,1990)。 親職壓力量表主要是測量在親職系統中,父母親扮演親職角色時可能面臨到的 壓力(翁毓秀,2003)。該量表總共有 101 題,所有的題項被分為兩大範疇,分別為「父 母領域」以及「兒童領域」。其中「父母領域」有 54 題,分屬於七個分量表中;「兒 童領域」則有 47 題,分屬於六個分量表中。另外,還有 19 題為記錄近日家庭中所 發生之重大生活事件的內容。 親職壓力量表自 1979 年即開始被廣泛的使用在研究和實務工作上,截至目前為 止,該量表仍是國內外被普遍使用的親職壓力評估工具之一,且該量表目前在國內 已有中文的版本。親職壓力量表其原來的版本共有 101 題(不含生活壓力之 19 題),

(36)

而經由翁毓秀教授(2003)修訂且出版發行「親職壓力量表」則共有 94 題(不含生活壓 力之 19 題),其中父母領域共有 50 題,兒童領域則有 44 題。茲就翁毓秀教授(2003) 出版之「親職壓力量表指導手冊」內容,將該量表「父母領域」以及「兒童領域」 兩個分量表的內容詳列如下(引自鍾璧卉,2008): (一 ) 父母領域 1. 憂鬱(Depression) 當父母在履行角色時感到憂鬱、不快樂,則會影響親職互動時的情緒。此變項 是評估父母對子女情緒的容許度和受到傷害的程度,以及父母在情緒上和體力上對 於子女的妥協程度。

2. 親職能力(Parental Sense of Competence)

父母在照顧孩子時,如果缺乏勝任此角色愉快的感覺,將使父母感到失去信心 與充滿壓力。此變項是測量父母對自己身為父母角色能力的看法。 3. 親職角色投入(Parental Attachment)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連結會影響對壓力的感受,當履行父母角色的內在動機低 落,且對孩子的情感連結較弱時,父母會感到較大的壓力。此項目是用來評估父母 投注於親職角色的本質,從中能獲得並了解一些父母親達成父母角色動機程度的認 識。

4. 夫妻關係(Relationship with Spouse)

當父母在照顧孩子時,若配偶很少提供情感或實質上的支持和協助,或是夫妻 彼此間經常有衝突,則勢必會帶來較大的壓力。此變項是評估夫妻間增進親職功能 在情緒上和體力上相互支持的程度,並且也能同時檢測夫妻間在親職上的衝突程度。 5. 父母健康狀況(Parent’s health) 當父母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體力、精神較無法負荷時,也會感受到較大的壓 力。此為評估父母目前的身心狀況,對於他們扮演親職角色的影響。

(37)

6. 親職角色限制(Restrictions of Role) 為了孩子的需求而必頇將多數的時間用在履行父母的角色,因此減少了自己自 由的時間和犧牲了其他生活上的角色,這種限制會讓父母某些壓力和失落感。此變 項用來評估親職對於父母個人自由和扮演其它角色的限制和影響。此為測量負面的 因素,即測量扮演父母角色而損失和喪失生活其它角色所產生的憤怒等。 7. 社會孤立/社會支持(Social isolation/Support) 評估父母擔任親職上是否孤立無援或獲得社會支持的程度。 (二 ) 兒童領域 1. 適應性(Adaptability) 指兒童如何處理改變和轉變新的環境和新的事物,例如:固執、無法放棄他們 正在做的事情,或對父母的要求採取消極的相應不理與逃避的行為等。 2. 強求性(Demandingness) 指兒童直接給父母造成的壓迫。通常子女經常直接要求被關注或要求被服務, 讓父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注意、照顧和擔心。 3. 情緒/心情(Mood) 兒童過度的哭鬧、退縮或是沮喪,這些都會造成父母的焦慮與憤怒。 4. 過動/無法專注(Hyperactivity/Distractibility) 兒童若過度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使父母經常保持在高度警戒的精神狀態,而 導致父母筋疲力盡。 5. 接納性(Acceptability) 指子女的學習能力、學習狀況是否符合父母心中的期望或理想,甚至是子女的 特質是否具有一般社會大眾所期許的特質。

6. 子女增強父母(Child Reinforces the Parent)

(38)

母則會受到增強,並更樂意照顧孩子。反之,父母接受到的是負面的增強與回饋, 那麼在擔任父母角色時將感受到較大的壓力。 二、 親職壓力量表簡式版(PSI/SF) 由於親職壓力量表(PSI)的題數較多,在臨床上的使用上經常耗費許多時間,於 是 Abidin 遂將親職壓力量表(PSI)以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式進行分析,並且形成親職 壓力量表簡式版(PSI/SF)(引自鍾璧卉,2008)。該量表共有 36 個題項,所有題項分屬 於三個分量表之中,「父母困擾」分量表有 12 題;「親子失功能互動」分量表有 12 題;「困難兒童」分量表也同樣有 12 題。目前該量表在台灣已有許素芳教授等人(2008) 將其翻譯成中文,且翁毓秀教授也在 2010 年對該量表進行翻譯並出版。茲將親職壓 力量表簡式版(PSI/SF)中三個分量表之內容分述如下(引自任文香,1995;翁毓秀, 2011): (一 ) 父母困擾(Parental Distress) 父母在履行親職角色時,由於本身個人的因素而造成的困擾感受,包括對親職 的勝任感、生活型態改變而帶來之角色限制、與配偶之間的衝突、缺乏社會支持以 及憂鬱等,該部分等同親職壓力量表(PSI)當中的「父母領域」。此分量表可用以測 量父母對自己扮演親職角色的看法與感受。

(二 ) 親子失功能互動(Parent–Child Dysfunctional Interaction)

親子互動之過程中,當父母感覺孩子的表現與自己的期望有所差異,且較少感 受到孩子有正向的回饋時,父母會感到失望難過,使親子之間產生距離感,進而造 成親子關係失調的現象。該部分等同於親職壓力量表(PSI)當中的「父母領域」以及 「兒童領域」中之「接納性」與「子女增強父母」分量表。此分量表可用以測量父 母對親子間互動的感受與看法。 (三 ) 困難兒童(Difficult Child) 兒童本身具備的某些特質,會導致父母困擾和擔心,這些特質與其本身的氣質

(39)

相似,並且也包括經由學習而來的行為,如:適應能力、情緒、需求度、活動量以 及問題行為等,該部分等同於親職壓力量表(PSI)當中的「兒童領域」。而此分量表 可用以測量父母所感受的兒童困難行為。 回顧上述兩種與評估親職壓力相關的工具後,發現親職壓力量表(PSI)雖然分類 詳細,但若要請家長自行填寫完成,題項似乎過多,可能會影響其完整填答的意願, 因此研究者選擇以親職壓力量表簡式版(PSI/SF)來探究國內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 的親職壓力。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由於本研究期望能夠探究親職能力與親職壓力之間的關係以及接受早期療育服 務家長其親職能力、親職壓力之情形,因此將依循研究主題與研究目的,設計研究 架構與研究實施程序,並且以量化的方式將收集而來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為詳 細呈現研究方法,本章共分五節說明,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對象,第 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程序,第五節為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親職能力與親職壓力之間的關係,並且瞭解目前正接受早 期療育服務家長其對於發展遲緩兒童的自覺親職能力情形、發展遲緩兒童對於家長 產生之親職壓力情形,接著探討家長背景變項、發展遲緩兒童背景變項以及接受早 期療育的時間長短是否會影響其自覺親職能力以及其所感受到之親職壓力。研究者 根據上述目的,設計研究架構,並且整理成圖 3-1 呈現如下。

(41)

圖 3-1 研究架構 自覺親職能力 瞭解兒童的診斷與發展 提供兒童合適的照顧 尋求適當的療育資源 對於養育兒童的自信心 接受早期療育服務的時間 親職壓力 父母困擾 親子失功能互動 困難兒童

家長

性別(父親或母親) 年齡 教育程度 婚姻狀態 國籍 家庭結構 陪伴療育的頻率

發展遲緩兒童

性別 年齡 出生時情況 使用語言 帅兒的診斷項目 接受早療服務項目

早期療育服務

提供療育服務 提供家庭相關服 務(如:親職方案)

(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節分別就「研究對象來源」、「研究對象條件」兩個部份來介紹本研究之研究 對象。

壹、 研究對象來源

本研究為能夠確實瞭解臺灣地區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家長在自覺親職能力和親 職壓力的現況,因此採立意取樣的方式,自臺灣地區各縣市之早期療育個案管理中 心(以下簡稱個管中心)分別徵求有意願參與研究的家長。

貳、 研究對象條件

本研究所徵求的研究對象必頇同時符合以下三項條件: 一、 其為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兒童的父親或是母親。 二、 其育有 0-6 歲、領有發展遲緩診斷證明或身心障礙手冊之兒童。 三、 其孩子與家庭目前正在各縣市之早期療育個案管理中心接受服務者。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為了能夠確實對研究主題進行探討,本研究在選用研究工具的過程,除了回顧 過去相關文獻之外,也與指導教授進行討論。本節將針對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 進行介紹,包括以下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的「基本資料」是用以瞭解參與研究的帅 兒以及其家長的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的「早期療育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是 用以探討國內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的親職能力。第三部分的「親職壓力量表簡式 版」則是用以探討國內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家長的親職壓力。

壹、 基本資料

一、 帅兒基本資料 帅兒基本資料是由家長進行填寫,內容包括主要照顧者是哪位家庭成員(父母、 祖父母或其他)、年齡、性別、出生時情況(母親懷孕週數、帅兒出生體重、生產方式)、 使用語言、帅兒的診斷項目、目前接受之早療相關服務項目(醫療、社會福利、教育)。 二、 家長基本資料 家長基本資料,包括其為帅兒的父親或母親、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態、國 籍、家庭結構、帅兒是否有其他手足、陪伴帅兒接受療育的頻率、帅兒接受早療服 務的時間。

貳、 早期療育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

早期療育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是孫世恆等人於 2011 年所發展,問卷的主 要目的是希望瞭解目前在國內早期療育的實務工作場域中,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家 長其親職能力現況,以及其親職能力是否會因為接受早期療育服務而有所轉變。本 問卷第一版共計 32 題,在經由問卷發放、回收、統計分析並且招集專家進行會議後, 已將題項內容做部分修改,形成「早期療育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第二版, 本研究所使用的版本即為該問卷之第二版。「早期療育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

數據

圖    目    錄
表 2-1 親職介入計畫相關之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親職介入方案/  親職教育計畫內容  研究結果  蔡淑桂 (2002)  台 灣 地 區 2~6 歲發展 遲緩帅 兒之家長  該研究之親職教育計畫內容是依據研究者調查家長對於親職教育之需求項目,進行親職教育 課程的設計。其內容包含:  (一)資訊需求:政府法令與家長 權益、家長團體和社會資源了 解。(二)專業需求:培養帅兒認 知能力、動作技能、社會能力、 溝通、語言能力、生活自理能 力、感覺統合能力的活動和親子 遊戲。(三)精神需求:家
圖 3-1 研究架構 自覺親職能力  瞭解兒童的診斷與發展  提供兒童合適的照顧  尋求適當的療育資源  對於養育兒童的自信心  接受早期療育服務的時間  親職壓力  父母困擾  親子失功能互動  困難兒童 家長 性別(父親或母親) 年齡 教育程度 婚姻狀態 國籍 家庭結構 陪伴療育的頻率   發展遲緩兒童 性別 年齡 出生時情況 使用語言 帅兒的診斷項目 接受早療服務項目 早期療育服務 提供療育服務 提供家庭相關服務(如:親職方案)
圖 3-2  研究步驟  擬定研究方向與研究主題  確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收集相關文獻資料  申請並通過研究倫理審查  研究資料整理與分析 寄發與回收研究資料  (研究資料:研究計劃說明 書、參與者知情同意書、 家長自覺親職技巧調查問卷、親職壓力量表簡式版)與參與研究之單位接洽 確定樣本來源  提出研究發現與撰寫報告 研究準備階段研究實施階段研究完成階 段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is essay wish to design an outline for the course "Taiwan and the Maritime Silkroad" through three planes of discussion: (1) The Amalgamation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With regards to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aspects, we employed those made up by ourselves "The Questionnaire of trigonometry study present situation

Due to the scope of anattan is very deep, very wid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difficult to realize, the method of arriving no "ahamkāra, mamamkāra and mānânusaya"

Nicolas Standaert, "Methodology in View of Contact Between Cultures: The China Case in the 17th Century ",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Chung

The relief fresco "Stories of the Buddha's Life" embody the advancement of life education: a profound outlook on life, religion and life and death, ultimate care, lif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