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巴西、中國大陸、美國在西半球的權力競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巴西、中國大陸、美國在西半球的權力競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學系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巴西、中國大陸、美國在西半球的權力競逐 Power Competition among Brazil, China and U.S. in Western Hemisphere.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鄧中堅博士、張文揚博士 研究生:施欣妤. 中華民國. 105. 年. 撰. 1.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摘. 要. 歷經第二次伊拉克戰爭與經濟危機,冷戰後主導世界秩序的支配強權-美國國力遭 受打擊,進而出現美國衰落的論述;同一時期,太平洋另一端新興大國—中國藉由快速 的經濟發展在世界舞台展露頭角。因應此國際情勢而生的「權力轉移理論」便是探討既 存支配強權與新興崛起挑戰者間權力轉移過程的理論。權力轉移論者認為,當新興挑戰 國的能力增強至足以與既存支配強權匹配時,若同時其對現狀滿意度越來越低,便可能 觸發戰爭。然而,國際政治受各區域國家所牽動,兩強間分庭抗禮且須考量區域中舉足. 政 治 大. 輕重的領導國家。傳統上拉丁美洲被視為美國後院,而中國對該區域各國互動密切,更. 立. 有論者提出中國直搗美國後院一說。綜觀拉美各國,其中擁有豐富天然資源、作為美洲. ‧ 國. 學. 第二大經濟體的巴西,是首屈一指的區域領導國家。是而本研究以巴西為舞台,從美國 -巴西互動、中國-巴西互動,討論新興大國中國與既存支配強權美國間權力轉移的過. ‧. 程,從三方來往間探討權力轉移的跡象並驗證權力轉移論者的主張與假設,另外,本研. y. Nat. sit. 究嘗試補充權力轉移論者中較少著墨的第三國-區域領導國家,在既存、新興兩強發生. n. al. er. io. 權力轉移時所扮演的角色與考量。.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美國衰落、中國崛起、權力轉移、國力、滿意度、區域領導國、巴西. i.

(4) Abstract. After 2003 Iraq War and financial crisis, the power of dominator, United States is on the way fading. Meanwhil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pacific comes an emerging challenger -China. U.S. decline and China rise complete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as to illustrate the process of dynamic power change between dominated country and potential challenger.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discusses that the war along with power shifting from dominanted state to potential challenger may explore while fulfilling two variables, power parity as the opportunity and. 政 治 大 effected by regional countries even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wo major agents in power 立. negative evaluations of the status quo as the willingness. However, the world politics is well. ‧ 國. 學. transition. Latin America is traditionally regarded as “backyard” of the U.S. but with increased cooperation from China, this claim has been slack. Among all countries in Latin. ‧. America, Brazil devotees in leading the region due to its rich natural resources and. sit. y. Nat. political-economic influenc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Brazil and imply competitions between. n. al. er. io. the U.S. and China on the interactions with Brazil so to discuss the power transition. v. phenomena and relevant hypothesis verifications. Furthermore, it tends to develop the. Ch. engchi. i n U. autonomy and active position of third state while participating in power transition.. US decline, China rise, power transition, power and willingness, regional leader, Brazil. ii.

(5) 目 第一章. 錄.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4. 政 治 大. 一、 研究方法…………………………………………………………………… 4. 立. 二、 研究架構…………………………………………………………………… 5. ‧ 國. 學.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6 一、 研究範圍…………………………………………………………………… 6. ‧. 二、 研究限制…………………………………………………………………… 7. sit. y. Nat. n. al. er. io. 第二章 權力轉移理論………………………………………………………………… 9.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章 2003 年迄今美國對巴西的政策………………………………………………21 第一節 George W. Bush 任內……………………………………………………… 21 一、 對巴西政策方針…………………………………………………………… 21 二、 對巴西實際作為…………………………………………………………… 23 (一). 對巴西經貿合作……………………………………………………… 24. (二). 對巴西外國直接投資與發展援助…………………………………… 29. (三). 對巴西政治軍事合作………………………………………………… 33. 第二節 Barack Obama 任內…………………………………………………………36 一、 對巴西政策方針…………………………………………………………… 36 iii.

(6) 二、 對巴西實際作為…………………………………………………………… 39 (一). 對巴西經貿合作……………………………………………………… 39. (二). 對巴西外國直接投資與發展援助…………………………………… 43. (三). 對巴西政治軍事合作………………………………………………… 46. 第三節 小結:以權力轉移論看 Bush 和 Obama 對巴西政策…………………… 50. 第四章 2003 年迄今中國對巴西的政策………………………………………………53 第一節 胡錦濤任內………………………………………………………………… 54. 政 治 大 對巴西的實際作為………………………………………………………… 56 立. 一、 對巴西政策方針…………………………………………………………… 54 二、. 對巴西經貿合作……………………………………………………… 56. (二). 對巴西外國直接投資與發展援助…………………………………… 61. (三). 對巴西政治軍事合作………………………………………………… 63. ‧. ‧ 國. 學. (一). sit. y. Nat. 第二節 習近平任內………………………………………………………………… 67. io. al. er. 一、 對巴西政策方針…………………………………………………………… 67. n. 二、 對巴西的實際作為………………………………………………………… 70. Ch. engchi. i n U. v. (一)對巴西經貿合作………………………………………………………… 70 (二)對巴西外國直接投資與發展援助……………………………………… 74 (三)對巴西政治軍事合作…………………………………………………… 75 第三節 小結:以權力轉移論看胡錦濤和習近平對巴西政策…………………… 77. 第五章 2003 年迄今巴西對美國、中國政策之回應與作為…………………………79 第一節. Lula da Silva 任內…………………………………………………………...81. 一、. Lula 外交政策方針與巴西國家權力……………………………………….81. 二、 權力轉移下 Lula 對美國實際作為…………………………………………85. iv.

(7) (一). 對美國經貿合作……………………………………………………… 85. (二). 對美國政治軍事合作………………………………………………… 86. 三、 權力轉移論下 Lula 對中國實際作為 ……………………………………..89 (一). 對中國經貿合作……………………………………………………….89. (二). 對中國政治軍事合作………………………………………………….90. 第二節 Dilma Vana Rousseff 任內………………………………………………….93 一、 Rousseff 政策方針與巴西國家權力……………………………………….93 二、 權力轉移下 Rousseff 對美國的實際作為…………………………………96 (一) (二). 政 治 大 對美國政治軍事合作…………………………………………………97 立. 對美國經貿合作………………………………………………………96. ‧ 國. (一). 學. 三、 權力轉移論下 Rousseff 對中國的實際作為………………………………98 對中國經貿合作………………………………………………………98. ‧. (二) 對中國政治軍事合作…………………………………………………100.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三節 小結:以權力轉移論看巴西對美國、巴西對中國的回應………………101. v. n. 第六章 結論……………………………………………………………………………103. Ch. engchi. i n U.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3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110. 參考文獻與參考資料……………………………………………………………………111. v.

(8) 表. 次. 表 3-1. 2003-2008 年美國對巴西出口總額…………………………………………..24. 表 3-2. 2003-2008 年美國對巴西出口產品類別……………………………………..25. 表 3-3. 2003-2008 年美國自巴西進口產品類別……………………………………..26. 表 3-4. 2004-2008 年美國自巴西進口之乙醇量……………………………………..28. 表 3-5. 2003-2008 年美國對巴西外國直接投資存量 ………………………………30. 表 3-6. 2003-2008 年美國對巴西淨雙邊援助流動…………………………………..31. 表 3-7. 2003-2008 年美國對巴西軍售額……………………………………………..34. 表 3-8. 2009-2014 年美國對巴西出口總額…………………………………………..39. 表 3-9. 2009-2014 年美國對巴西出口產品類別……………………………………..41. 表 3-10. 政 治 大 2009-2014 年美國自巴西進口產品類別……………………………………..42 立 2009-2014 年美國對巴西外國直接投資存量………………………………..44. 表 3-12. 2009-2013 年美國對巴西淨雙邊援助流動…………………………………..45. 表 3-13. 2009-2014 年美國對巴西軍售額……………………………………………..49. 表 4-1. 2003-2012 年中國對巴西出口總額…………………………………………..56. 表 4-2. 2003-2012 年中國對巴西出口產品類別……………………………………..58. 表 4-3. 2003-2012 年中國自巴西進口產品類別……………………………………..59. 表 4-4. 2003-2012 年中國對巴西外國直接投資存量………………………………..61. 表 4-5. 2013-2014 年中國對巴西出口總額…………………………………………..71. 表 4-6. 2013-2014 年中國對巴出口產品類別………………………………………..72. 表 4-7. 2013-2014 年中國自巴進口產品類別………………………………………..73. 表 5-1. 2003-2010 年巴西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84. 表 5-2. 2003-2010 年巴西對美國出口總額…………………………………………..85. 表 5-3. 2003-2010 年巴西對中國出口總額…………………………………………..90. 表 5-4. 2011-2014 年巴西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95. 表 5-5. 2011-2014 年巴西對美國出口總額…………………………………………..97. 表 5-6. 2011-2014 年巴西對中國出口總額………………………………….……….99. 表 6-1. 巴西-中國/巴西-美國間關係變動………………………………………104. 表 6-2. 2003-2014 年巴西-美國/巴西-中國貿易額…………………………….105. ‧. ‧ 國. 學. 表 3-11.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9) 圖. 次. 圖 1-1 研究架構圖………………………………………………………………………5 圖 2-1 權力金字塔層級…………………………………………………………………11 圖 2-2 結合滿意度與權力之金字塔層級圖……………………………………………14 圖 2-3 全球與區域層級體系……………………………………………………………16 圖 3-1 2003-2014 年美國對巴西出口總額及外國直接投資存量……………………..51 圖 4-1 2003-2014 年中國對巴西出口總額及 2003-2012 年外國直接投資存量……...7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n U. v.

(1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1) 第一章 第一節. 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 二次大戰以來,美國即成為世界體系中唯一支配性強權。然歷經第二次伊拉克戰爭, 以及後續幾年所爆發的經濟危機,兩相打擊下重挫美國。事實上,早在八〇年代便出現 「美國衰落」的說法。此一說法乃建立在與其他正大幅提升國力、經濟快速成長的國家. 政 治 大. 相較,美國呈現較緩慢的成長率,是而美國衰落乃指相對衰落。. 立. ‧ 國. 學. 同一時間,太平洋另一端新興大國—中國正在崛起。1978 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 ‧. 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數的中國搖身一變,成為發展最快速的開發中國家之一,並屢創高. sit. y. Nat. 經濟成長率,後更於 2010 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伴隨著經濟實力的. io. al. er. 增強,帶動了政治、軍事、科技等綜合國力的發展,其國際政治地位越顯重要且擁有難. n. 以忽視的影響力。此外,在聯合國安理會中擔任常任理事國之職務,亦使其在國際舞台 上更具影響力。. Ch. engchi. i n U. v. 中國快速崛起被視為動搖美國既存支配地位的挑戰者。美—中之角力可說是權力轉 移(Power Transition)的體現。工業化後的新興大國,透過經濟帶動的全方位發展,不 斷縮小與既存強權的權力差距,美國在全球體系中占支配強權的地位開始受到挑戰。美、 中雙方的互動建立在彼此權力相對消長上,「權力轉移」故為必然發生的結果。. 1.

(12) 然而,除卻既存強權與挑戰者間的互動外,其他區域層級與其中的中等國家,在權 力轉移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亦相當重要。11823 年,美國提出「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拉丁美洲逐步成為歐洲國家難以染指「美國後院」。2而隨著近代美國領導 者外交方針的改變,美國對拉丁美洲的吸引力不如以往。從前任總統 George W. Bush 致力於全球反恐戰爭,將美國外交重心放在打擊恐怖主義,加強對中東地區的雙邊關係, 到現任總統 Barack Obama 上任不久即赴美洲高峰會議(Summit of the Americas)對委 內瑞拉等國釋出善意,便可看出華盛頓欲修補對拉美關係之意圖。事實上近年來多數拉 丁美洲國家的外交關係中,美國不再是影響政策的主要變數,3美國身為主要參考關鍵. 治 政 大 的地位已逐漸式微。南美各國開始尋求與美國之外的國家、國際組織建立政治、經濟夥 立 伴關係,其中區域主導大國-巴西亦然。. ‧. ‧ 國. 學. 2001 年, 「金磚四國」 (Brazil, Russia, India,China;BRIC)首次出現於高盛(Goldman. Nat. sit. y. Sachs)「建立更好的經濟金磚」(Building Better Global Economic BRICs)全球經濟研. n. al. er. io. 究報告中。該報告指出新興市場因經濟發展前景極好,巴西等四國將在 2050 年位列世. i n U. v. 界最強經濟體,並在未來國際政治舞台上扮演舉足輕重之角色。與中國等國並列金磚的. Ch. engchi. 巴西,居於南美洲心臟地帶,擁有發展重工業如石油等主要礦產資源,其在替代能源領 域的科技實力亦不容忽視。此外逾 2 億的人口,使巴西人力市場備具潛力。除了擁有得 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和巨大的經濟實力外,在軍事上,巴西擁有西半球除美國外唯一一艘 航空母艦,其武器自給率高,同時為軍火出口大國。除了物質與資源優勢外,巴西亦擁 有成為拉丁美洲領導者之野心,實際上其區域強權地位已然成型,除主導南方共同市場 1. 「層級」是一種國家間權威性的上下從屬關係,它不單呈現出國際體系行為者權力的不對稱,更牽涉 到彼此角色認定、認同差異暨行為趨向的建構,這些因素隨著國際權力分配與觀念分配的變化而有不同 的面貌。故而層級並不是單純地物質力量分配的結果,而是國際物質權力分配與國際觀念分配互構下的 產物。引自陳欣之(2007) , 「國際體系層級的建構與霸權統治」 ,問題與研究,第 46 卷第 2 期,頁 31-32 2 鄧中堅(2013)主編,向駿(2013)著,拉丁美洲七講,台北:五南圖書,頁 21 3 Joseph S. Tulchin, Ralph H. Espach (2001). Latin America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System.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p.73. 2.

(13) (Mercosul)、南美洲國家聯盟(União Sul-Americana de Nações)等區域組織外,巴西 更積極與美國以外的國際組織及國家交流,如歐盟、亞洲等,其中作為新興崛起強權的 中國,更是巴西拓展外交版圖的重點。除了在經貿上的合作外,巴西與中國更於 2010 年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巴西聯邦共和國政府 2015 年至 2021 年共同行動計劃》, 深化雙方各領域之合作關係。. 作為南美洲區域一員的巴西,傳統上與美外交關係密切,然如前文所述,由於九一 一事件後 Bush 政府對外政策反恐為主,甚少經營拉美區域,其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已. 治 政 大 出現鬆動之跡象,2003 年 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 上任後的巴西更致力於拓展對外關係 , 立 與不同區域及國家進行合作或建立結盟,積極發展合作夥伴多元化,而近年來中國更以. ‧ 國. 學. 崛起大國之姿,將其觸角伸入美國後院—拉丁美洲。. ‧ sit. y. Nat. 本研究欲透過巴西—中國大陸、巴西—美國間的外交政策互動,討論在全球層級體. n. al. er. io. 系下,相對於挑戰者中國的崛起,既存支配強權美國處於衰退的狀態,兩者間正進行的. i n U. v. 權力轉移現象。又,巴西身為全球層級體系中等國家,同時為南美洲區域層級中佔有主. Ch. engchi. 導地位的支配者,當其面臨與國際體系中既存強權—美國之間關係逐漸鬆動、而崛起中 的挑戰者中國伸出友誼之手時,該如何應對,乃為本研究欲探討的另一部分。綜上述, 可知巴西在全球與區域體系之地位重要,因此美國對巴西與中國對巴西之作為將可探知 美、中兩國權力轉移的跡象。另一方面,透過以巴西為主體,探討其對美國、中國之政 策反饋,將可提供其他區域國家在大國權力轉移之國際政治背景下,可行之政策選項。. 3.

(14) 二、. 研究動機. 本研究將以區域中等國家出發,以巴西為主體,從該國自 2003 年首位民選左派總 統 Lula 執政以來,美國—巴西、中國—巴西間於經貿、政治、軍事政策之體現,建立 在權力轉移理論的基礎上,探討全球層級下,佔有主導地位的支配國與挑戰者之間的關 係,即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權力轉移現象。並結合全球層級與區域層級,討論支配性 強權、大國挑戰者與中等國家國家間的互動,以中等國家為主體,探討當支配性強權與 崛起大國間正在進行權力轉移時,第三國扮演的角色,並深入分析支配性強權、挑戰者 與擔任區域支配者之中等國家,三者間合作與競爭關係。. 第二節. y. sit er. io. (一) 文獻分析法. ‧.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Nat. 一、.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al. n. v i n 本研究將採用文獻分析法。「文獻分析法」是研究分析的工具,其將定性的資料轉 Ch engchi U. 化為定量資料後,進行分析的一種量化式分析法。而「內容」指的是資料的內容,資料 來源不限,舉凡報章雜誌、具有研究價值的文稿、各種文件的內容,均可作為分析之資 料,此種方式具有其間接性,與重視調查訪問、問卷、量表測試的研究法,在資料收集 上有明顯不同。. 本研究之文獻蒐集主要將著重三大部分,第一部份在於國際關係理論中之權力轉移 理論;第二部份在於自 2003 年之後,巴西與美國之間、巴西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經濟、. 4.

(15) 貿易、政治、軍事相關數據;最後則是其他與本研究相關之論述。詳細閱讀以上文獻後 進行理論與政策統整,轉化成為資料、圖表,進行分析。. (二).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奠基於少數或單一個案研究,透過對單一個案之因果關係的深刻理解進 而推導到其他相似的個案。4個案研究法包含以下六種類型,分別為非理論性的個案研 究、解釋性個案研究、經由假設產生的個案研究、驗證理論的個案研究、反證理論的個 案研究以及偏差的個案研究。5此研究方法乃透過多方蒐集資料後,進行比較分析,以. 治 政 大 期增加理解個案內容。本研究預計從巴西與美國、巴西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數個政策個案 立 中,整理出三方於各層面的合作與競爭,進而找出美國、中國權力轉移的脈絡以及巴西. ‧ 國. 學. 面臨美中權力轉移時的態度與因應行為。. ‧ y. sit. io. al. n. 全球層級. er. 研究架構. Nat. 二、. 美國. Ch. engchi. i n U. v. 中國大陸 兩方外交政策互動. 巴西. 美、中之權力轉移. 圖 1-1 研究架構圖 4. John Gerring (2004). “What Is a Case Study and What Is It Good fo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8, No. 2. p.342 5 Arend Lijphart (1971). “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the Comparative Metho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5, No. 3, pp. 691-693. 5.

(16) 6. 圖 1-1研究架構圖 所示,本研究將從美國對巴西政策與中國對巴西政策找尋權力 轉移的跡象。如同權力轉移理論所述,潛在挑戰者之權力以及滿意度,將會將決定其是 否發動取代既存支配強權的行動,本研究中的行為者-中國,為潛在挑戰者;美國為既 存支配者,以及第三國巴西等三方關係互動將反映出當今權力轉移的走向。另一方 面,作為權力轉移現象中第三方–巴西的角色為另一重點,除了探討大國互動外,區域 中等國家的反饋與主動性亦為本研究欲探討之處。. 立. ‧ 國. ‧. 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學. 第三節. 政 治 大. 研究範圍. y. Nat. io. sit.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巴西、中國、美國等三國。其中,更特別著重於區域中等國家—. er. 巴西的角色。以下界定研究時間範圍。身為區域層級領導者的巴西,在 2001 年因一篇. al. n. v i n 由高盛首席經濟師 Jim O'Neil 提出之「建立更好的經濟金磚」(Building Better Global Ch engchi U Economic BRICs)之文章受到矚目,隨後該機構於 2003 年出版的「與金磚四國一起夢. 想:通往 2050 年之路」(Dreaming With BRICs: The Path to 2050)一文,更預期未來五 十年內,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等金磚四國的生產總和將促使世界經濟重新洗牌。 而邁入 2003 年後,巴西迎來首位透過民主選舉取得政權的左派總統—Lula。2003 年的 巴西,不論政治與經濟層面皆前景看好,故本文的時間範圍設定於 2003 年 Lula 執政後. 6. 本圖乃筆者參考 Birol A. Yesilada,Brian Efird 著,馬准威譯, 「21 世紀中國與歐盟的權力轉移關係」文 中之「全球與區域層級體系」一圖,依本研究架構所繪制。請參見向駿(2010)主編,美中權力轉移理 論與實務,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頁 92. 6.

(17) 的巴西至 2015 年底,討論此段時期美國與巴西、中國大陸與巴西之經貿、政治軍事政 策互動,結合權力轉移理論,進行現象解釋或理論修正。. 二、. 研究限制. 由於本研究之對象之一乃為巴西,故在語言方面預期將會有所阻礙。巴西乃以葡萄 牙文為官方語言、西班牙文次之的國家,故其資料與資訊多半用以上兩種語言撰寫而成, 囿於外語能力,因此在文獻與參考資料搜集方面,筆者將以英文資料為主、中文文獻為 輔進行研究。.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此外,本研究將以權力轉移理論分析巴西、中國大陸、美國三國之間的關係,然權. ‧. 力轉移理論乃一注重大國政治之理論,主要研究對象乃全球體系中支配國與挑戰國之間. sit. y. Nat. 的關係,或以區域為單位,以相似之脈絡,討論區域層級成員的互動,在連結全球體系. n. al. er. io. 與區域體系之相關文獻中,甚少著墨區域體系成員的主動性與對全球體系的反饋,因此,. i n U. v. 本研究期以在權力轉移理論之基礎上,延伸討論全球層級中的既有支配者、挑戰者與擔. Ch. engchi. 任區域支配者之中等國家國家,三者間合作與競爭關係。. 7.

(1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19) 第二章. 權力轉移理論. 冷戰結束後,國際體系呈現以美國為單一支配性強權之「一超多強」狀態,持續近 半世紀由美國主導的國際政治,在邁入 21 世紀以來逐漸產生變化,各國蓬勃發展,其 中最受矚目的國家,當屬進步快速的新興強權—中國大陸。1978 年後,中國實施改革 開放、發展經濟,在增強其綜合國力的同時,其國際政治地位亦向上提升,逐漸成為一 股不可忽視的強勢力量。相較於中國的崛起,美國強權優勢相對下降。. 政 治 大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Robert 立 A. Pape 在 2009 年發表的「帝國的衰落」(Empire Falls). ‧ 國. 學. 一文中,提出由於伊拉克戰爭帶來的折損、不斷增加的政府債務、每況愈下的經常帳結 餘及其他內部的經濟疲軟,美國正陷入前所未有的衰退,7而超強優勢在未來 20 到 40. ‧. 年內最終喪失。8一新興大國崛起,首先衝擊的是國際社會固有的利益格局,進而最終. y. Nat. io. sit. 影響權力格局,導致國際體系的變遷。9國際政治舞台此消彼長下,美國與中國大陸始. er. 出現權力流動的跡象,是而旨在探討既存支配強權與崛起挑戰者之間權力動態變化,以. al. n. v i n 及維護、改變國際體系結構之權力轉移理論(Power Transition Theory)成為詮釋美中關 Ch engchi U 係的首要理論。10. 「權力轉移」之雛形,首見於 1958 年 A. F. K. Organski 出版《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一書;奧氏隨後於 1980 年與其學生 Jacek Kugler 合著《戰爭總帳》(”The War 7. Robert A. Pape (2009). “Empire Falls.” National Interest, No. 99, pp. 21-34 請參見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2004); Tammen(2000);轉引自 Ronald L. Tammen. Jacek Kugler, 陳 琪、吳文成譯(2005) , 「權力轉移與中美衝突」 ,收錄於向駿(2010)主編,美中權力轉移理論與實務, 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頁 170-171 9 門洪華(2005) , 「權力轉移、問題轉移與範式轉移 關於霸權解釋模式的探索」,美國研究,第 3 期, 頁 13 10 吳玉山(2011) , 「權力轉移理論:悲劇預言?」 ,包宗和(2011)主編,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 書,頁 389-415 8. 9.

(20) Ledger)一書,始完備權力轉移理論之建構。探究權力轉移理論之論述,可知該理論乃 包含兩大主幹,其一為「權力」(power);其二為「對現狀的滿意度」(satisfaction with status quo),其中對現狀的滿意度若下降將可能導致挑戰者產生「改變的 意願」 (commitment to change)。. Organski 將權力定義為依己方目的而影響他方行為之能力,且權力是關係中的一部 分。權力有積極、消極之分,消極的權力乃為防止他國作出己身不樂見之行為;積極的 權力乃指使他國從事其所樂見之行為。 11 此外,權力是相對性而非絕對性的。 12 然而. 治 政 大 Organski 承認權力的衡量實屬不易,因其中涉及許多無形的因素。 立. 13. 其中一國的人口. (population)、生產力(economic productivity)以及政治能力(political capacity)可. ‧ 國. 學. 作為決定一國權力的主要因素。14 權力轉移理論衡量一國權力後,更將其和「層級」. ‧. (hierarchy)概念結合,將國際體系中的國家行為者,依相對權力的差異,劃分其所處. sit. y. Nat. 的層級,15如下圖 2-1 權力金字塔層級所示,並發展出多個重疊的體系組成國際體系的. n. al. er. io. 研究架構,其中每個體系各有權力層級與現狀。又體系有全球體系、區域體系之分,全. i n U. v. 球體系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而區域系統由地區性成員組成。16. Ch. engchi. 11. A. F. K. Organski (1968). World Politics 2nd edit.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pp. 102-119 Ibid., p. 343 13 Ibid., pp. 112-113 14 請參見唐欣偉、馮毅(2010) , 「權力及其衡量方式」 ,收錄於向駿(2010)主編,美中權力轉移理論 與實務,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頁 23-26 15 層級結構是國家在國際體系內追求發展與生存的過程中,所衍生出的一種權力分配暨權威(authority) 規範的建構結果。出自陳欣之(2007) , 「國際體系層級的建構與霸權統治」,問題與研究,第 46 卷第 2 期,頁 23 16 請參見 Douglas Lemke, Suzanne Werner (1996). “Power Parity, Commitment to Change, and War.”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40, No. 2, p. 237 12. 10.

(21) 支配性強權 Dominant Power 大國 Great Power 中等國家 Middle Power 小國 Small Power. 立. 政 治 大 圖 2-1. 權力金字塔層級17. ‧ 國. 學 ‧. 圖 2-1 之權力金字塔層級說明,國際環境乃取決於權力的相對分配,區域、全球體系體. y. sit. io. n. al. er. 現狀。18. Nat. 系皆有其各自的現狀和成員。而相關的成員、挑戰者皆有可能會影響、衝擊特定體系之. Ch. engchi. i n U. v. 在權力金字塔中的層級秩序,乃受特定層級內佔主導地位國家手上集中的權力所驅 動。因此,權力轉移論者肯定國際層級中集中權力之支配性強權的存在,每個國家可以 在特定領土上發揮影響力,但只有最強的國家可以對整個體系產生作用。19以此權力金 字塔圖對照當今國際現況,Organski 認為美國乃為佔主導地位的超級強權,或稱支配性 強權,中國為大國,而巴西等國為中等國家,最下層是其他小國。. 17. Ronald L. Tammen el. (2000).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p. 7 18 Douglas Lemke, Suzanne Werner (1996). “Power Parity, Commitment to Change, and War.”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40, No. 2, p. 237 19 Ibid., p. 237. 11.

(22) 然,權力何時會出現轉移?Organski 認為,工業化與政治現代化為其中關鍵因素。 現今世界上最強的國家全都歷經現代化、工業化。透過工業化與政治現代化將會使一國 大幅增加權力。20一國內部發生權力轉移需歷經以下三個階段。首先為潛在權力階段, 此時國家尚未工業化,大多數人民務農,經濟生產低落,生活水平亦然,科技技術不普 及,不重視正規教育。政治上,國家始初步整合,政府缺乏效率,常被外來征服者、特 權階級統治,在第一權力轉移階段的國家,如五〇年代的印度、中國、印度尼西亞、巴 西等,這些國家可以在彼時預支其權力,乃基於其他國家畏懼於其在未來可能兌現的潛 在力量。第二階段為權力的過度增長階段,國家從前工業化邁入工業化,此時權力快速. 治 政 大 增長,國內開始出現基礎變化,工業化和城市迅速發展,大量的人口從農村移往都市, 立 生產力增加,政治改變出現在工業化之前,中央政府擴張權力,人民更深地涉入政治並. ‧ 國. 學. 受政治影響,此時高漲的國家主義可能使一國對外採取侵略行為,整體而言,此一階段. ‧. 全國人民生活正在改變,這些基礎變化為國家帶來權力,其中權力增加的速度仰賴工業. sit. y. Nat. 化程度。最後邁入權力成熟階段,國家完成工業化,此一階段的科技改變依舊迅速,經. n. al. er. io. 濟效益持續成長,但其成長速度緩慢,而國內生產值的提高會繼續增加,但速度不如以. i n U. v. 往,甚至被他國迎頭趕上。這就是為何此階段的國家即便更加富裕、更加工業化、更加. Ch. engchi. 有效率,其權力依舊面臨衰弱的原因。因為他國並非靜止不動,而是正在蓬勃發展,此 一階段權力衰退的主要原因在於成熟國家束手無策,又在其他尚在第二階段的國家正在 成長,並逐漸縮小與先工業化國家間的差距。Organski 認為如果所有國家同時進入工業 化,那麼國際關係的歷史將被重寫,如此不會出現國家間權力分配的巨大變化,也就不 會有權力轉移之出現。21. 20 21. A. F. K. Organski (1968). World Politics 2nd edit.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p. 339 Ibid., pp. 340-344. 12.

(23) 權力轉移理論討論引發戰爭之原因亦有獨到見解。有別於 Morgenthau 等古典現實 主義者所強調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BOP)將有助於維持世界和平,Organski 作為第一個挑戰「權力平衡與和平間具關聯性」之學者,認為優勢、不平衡始能締造和 平,而均勢(Parity)反而更容易引發戰爭。Douglas Lemke 與 Suzanne Werner 在「均 勢、改變的意願與戰爭」(Power Parity, Commitment to Change, and War)一文中指出, 均勢提供對現狀不滿意的挑戰者機會,使其將意願付諸行動,進而改變規則制度,同時 滿足於現狀的國家將須嚴陣以待,因為當達到均勢時,暗示了潛在挑戰者有機會成功挑 戰主導國,區域或國際層次的競爭者之間發生戰爭的機率也會明顯增加。當挑戰者累積. 治 政 大 力量超越支配國力量時,將會加劇其致力於改變的意志,諸多權力轉移理論研究發現, 立 爆發衝突的最高峰乃在均勢狀態。22. ‧. ‧ 國. 學. 除了權力因素外,「對現狀的滿意度」乃為權力轉移理論研究戰爭行為時,另一個. sit. y. Nat. 核心變因。權力轉移理論,將均勢視作一個機會,將對於現狀的負面評價視作意願。23. n. al. er. io. 所謂現狀乃為一體系中佔主導地位的支配強權所建立之政治、經濟、外交與軍事互動的. i n U. v. 國際秩序與規則。支配性強權之所以建立這種秩序,是因為此將會為其帶來財富、安全 24. Ch. engchi. 以及威望等方面的利益。 以當今支配強權美國為例,透過將挑戰者納入現有體系,使 之成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美國因而得以確保自身的影響力。25因此,各國對現狀相 異的評價是國際衝突的一個潛在因素,26對現狀的滿足與否更是構成戰爭的條件之一。. 22. Brian Efird, Jacek Kugler, Gaspare Genna (2003). “From War to Integration: Generalizing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Vol. 29, No. 4, p. 302; Douglas Lemke and William Reed (2001). “War and Rivalry among Great Pow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45, No. 2, p. 461, 467 23 Douglas Lemke, Suzanne Werner (1996). ”Power Parity, Commitment to Change, and War.”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40, No. 2, p. 235 24 Douglas Lemke(1997). “The Continuation of History: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 34, No.1, p. 24 25 Sevasti-Eleni Vezirgiannidou (2013), “The United States and rising powers in a post-hegemonic global order.”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89, Issue 3, p. 635 26 Douglas Lemke, Suzanne Werner (1996). ”Power Parity, Commitment to Change, and War.”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40, No. 2, p. 236. 13.

(24) 當出現一合理獲得勝利的機率時,不滿足於現狀的挑戰者,因其對於國際體系秩序的偏 好,與既存支配國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尋求改變現狀。根據 Tammen Ronald L.於《權力 轉移:21 世紀的戰略》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一書中提及, 當挑戰國之國力達超強權國家的國力 80%(含)以上時,若其對現狀不滿,兩相加乘下, 將可能挑起戰爭。27相對來說,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即使其與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已達 均勢,如果對現狀感到滿意,預期其將不會發動戰爭,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戰爭並不 會得到其欲得到的利益,如此,該崛起國可被視作滿足。28結合滿意度之權力金字塔圖 如下圖 2-2 所示:.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支配性強權. Dominant Power. ‧. 大國. y. Nat. sit. Great Power. n. al. er. io. 中等國家. Middle Power 小國. Ch. engchi. Small Power. i n U. v. Dissatisfied 不滿足 Satisfied 滿足. 圖 2-2 結合滿意度與權力之金字塔層級圖29. 27. Ronald L. Tammen el.(2000).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London: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pp. 6-7 28 Douglas Lemke, Suzanne Werner (1996). ”Power Parity, Commitment to Change, and War.”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40, No. 2, p. 239; Douglas Lemke (1997). ”The Continuation of History: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 34, No. 1, p. 24; Brian Efird, Jacek Kugler, Gaspare Genna (2003). “From War to Integration: Generalizing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Vol. 29, No. 4, p. 294 29 Ronald L. Tammen el.(2000).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London: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p.10. 14.

(25) 綜上所述,權力轉移論者依相對權力與對現狀滿意度的差別,將國際體系內的國家 分作以下類型,分別為強大而滿足、強大而不滿足、虛弱而滿足、虛弱而不滿足等四種 類型。體系的穩定取決於前二者的權力對比關係。對強大而不滿足的國家而言,在現存 體系結構創建之際,它們尚不夠強大,沒有參與創建過程,或沒有從中得到與其現有實 力相應的地位,因此可能會使其不滿情緒及挑戰意願升高。支配性強權在面對崛起大國 提出挑戰時,可能會不斷出讓部分特權,但決不會讓出既有地位,為此甚至不惜一戰。 30. 倘均勢和挑戰者對現狀的不滿是引發戰爭的必要因素,那麼虛弱而不滿足的挑戰者乃 31. 不足為懼。. 治 政 大 就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中國而言,其權力多寡以及對現狀滿意度預計將為 立. 影響美國-中國-巴西三方關係的變因。. ‧. ‧ 國. 學. 有別於霸權穩定理論中,既存支配者選擇先發制人,發動預防性戰爭之選項。32由. sit. y. Nat. 於認為戰爭往往由挑戰者挑起,33故權力轉移理論以不同方式,回應崛起的挑戰者,其. n. al. er. io. 認為既存支配強權得以透過「超越」潛在對手的優勢及採取「結盟」的方式來管理國際. i n U. v. 權力體系,進而持續維持其超強地位。Woosang Kim 後深入探討結盟與戰爭的關係,. Ch. engchi. Kim 認為除了權力與滿意度外,體系中的成員可利用技巧性結盟或解盟策略,降低戰爭 的可能性。34故,作為既存支配強權的美國將可能採取拉攏巴西、締造緊密結盟的方式, 維持並延長其支配的權力體系。. 30. 門洪華(2005) , 「權力轉移、問題轉移與範式轉移關於霸權解釋模式的探索」 ,美國研究,第 3 期, 頁 28 31 Douglas Lemke (1997). “The Continuation of History: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 34, No.1, p. 24 32 請參見 Steve Chan(2004). “Exploring Puzzles in Power-Transition Theory: Implications For Sino-American Relations.” Security Studies, Vol. 13, No. 3, pp. 103-141 33 黃琪軒(2009) , 「大國權力轉移與自主創新」,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第 143 期,頁 68 34 請參見 Woosang Kim(2002). ”Power Parity, Alliance, Dissatisfaction, and Wars in East Asia, 1860-1993.”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46, No. 5, pp. 654-671; Woosang Kim(1992). ” Power Transitions and Great Power War from Westphalia to Waterloo.” World Politics, Volume 45, Issue 1, pp.153-172. 15.

(26) 另權力轉移理論亦將其論述放至區域層級中討論,形成全球與區域層級體系,詳見 下圖 2-3 全球與區域層級體系。不同層級國家的互動關係,Douglas Lemke 在《區域戰 爭與和平》(Regions of War and Peace)一書中,以多層級模型(multiple hierarchy), 透過對區域的研究,如非洲、遠東、中東和南美洲等,發現均勢與不滿足在區域體系中 與其在全球體系中對戰爭的作用相似,均勢與不滿足兩因素同時形成時,將較易引發戰 爭,若外部強權致力於保持對立小國間的平衡,帶來戰爭的機率會高於和平。35此外該 研究發現,大國對於區域事務的干預依舊相當重要,缺乏區域佔主導地位的國家去維持 現狀的情況下,為了奪取區域的控制權,衝突將出現在兩個或更多的競爭者間浮現。故,. 治 政 大 區域國家-巴西對美國維持的現狀的滿意度也成為維繫美區域安全與支配強權地位的 立 變因之一。.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2-3. 35. 全球與區域層級體系36. Douglas Lemke 修正權力轉移理論,使其適用於小國;定義次區域體系中的小國,並以修正後的權力 轉移理論加以分析;除發現相似處外,嘗試解釋區域間存在的差異。請參見 Douglas Lemke (2002). Regions of War and Peac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6 Birol A. Yesilada, Brian Efird 著,馬准威譯, 「21 世紀中國與歐盟的權力轉移關係」 ,收錄於向駿(2010) 主編,美中權力轉移理論與實務,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頁 92. 16.

(27) 一般而言,區域中的權力若能集中,將減少該地區的成員參與衝突的意願,並提高整合 的意願;反之,為權力而生的區域競爭,將增強在區域成員選擇利用戰爭實現自己的目 標、減少合作之意願。37因此,若支配性強權欲促成第三世界的和平,其外交決策者須 更重視小國間的區域權力關係與出現不滿的跡象。是而,巴西將可望成為影響美國、中 國兩方權力架構的第三國,本研究將著眼於巴西的主動地位,探討全球權力轉移下,區 域國家的作為與角色。. 因應當今國際情勢的變化,權力轉移理論對美國與中國之間可能發生的權力轉移現. 治 政 大 象有諸多討論。二戰結束以來,美國成為世界體系之支配國家,建立了有利於己的國際 立. 制度與國際組織,在體系內掌控了最多的資源,並依據本身利益主導國際趨勢、建立秩. ‧ 國. 學. 序及分配資源。38然而,如同 Organski 所述,由於各國工業化速度不一,所以既存支配. ‧. 強權的衰弱、新的挑戰者崛起乃不可避免。既存支配強權的主導地位,將因崛起者的快. sit. y. Nat. 速追趕而鬆動。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其快速發展的經濟實力與隨之帶動的各層面力量. n. al. er. io. 受到矚目,過去有許多論點和充分證據表明,政治與經濟發展會影響衝突模式,簡單來. i n U. v. 說「發展」會影響戰爭。39是以許多國際關係研究始將中國視作取代美國支配強權的潛. Ch. engchi. 在挑戰者,亦發展出「中國威脅論」一說,40認為中國在強大之後,必然會大規模發展 軍事力量,奉行擴張型的對外政策,從而在繼德國、日本之後,成為國際體系穩定的又. 37. Brian Efird, Jacek Kugler, Gaspare Genna (2003). “From War to Integration: Generalizing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Vol. 29, No. 4, p. 295 38 向駿, 「從權力轉移理論看拉美政經版塊變化」 。收錄於向駿(2010)主編,美中權力轉移理論與實務, 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頁 133 39 Douglas Lemke (2003). “Development and War.”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 5, No. 4, p. 62 40 第一波「中國威脅論」起於 1992 至 1993 年間,美國費城外交政策研究所發表《正在覺醒的巨龍:亞 洲真正的威脅來自中國》 ,其思維邏輯集中在中國經濟和軍事崛起擴張,認為中美軍事衝突將不可避免。 第二波「中國威脅論」起於 1996 年間臺海危機前後,內容主要集中在中國對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構成 威脅等言論。第三波則是在 1998—1999 年間,焦點在對所謂《考克斯報告》 、 「李文和案件」 、 「政治獻金 案」 ,再次提起「中國威脅論」 。接著第四波,著重中國軍力發展的深度分析,並首次公開指出中國軍力 對台灣和亞太地區國家甚至美國構成威脅,認為中國的崛起與衰落或者崩潰亦對美國構成威脅。請參見 郭武平、吳昆財、孫國祥、連錦水、蔡昌言(2006) , 「中國和平崛起:國際社會之威脅或夥伴」 ,歐洲國 際評論,第 2 期,頁 171. 17.

(28) 一個威脅。41承襲 Organski 對於權力的定義與其他衡量權力的指標,權力轉移論者認為, 工業化後的中國將是最有可能的挑戰者,而支配權力從美國轉移至中國乃必然發生的結 果,42實際上,中美之間的權力轉移是已經開始的一個漫長過程。43. 綜上可知,權力轉移理論的中心論點在既存支配強權與新興挑戰者間的角力,44不 探討小國之間或大國與小國之間的戰爭等。45當其討論區域體系時,亦僅將全球層級模 式套入個別區域中,討論內容仍依循全球層級結構之研究脈絡,同樣地依據相對能力區 分區域中的行為者,後討論行為者間的互動關係。權力轉移論主張,當探討區域層級之. 治 政 大 權力轉移時,須將全球體系的權力納入考量,認為區域權力層級所形成的體系,乃受全 立 球權力層級制度的影響;因此,低階者不會跨越區域去控制較高的區域層級,且區域層. ‧ 國. 學. 級中的強權國家是受到全球層級中強權國家所影響。46由此可知,權力轉移論者在探討. ‧. 區域體系與全球體系時,乃重視全球體系層級中既存支配強權的主動性,相反的,對於. sit. y. Nat. 互動中來自區域層級中大國、中等國家之反饋,以及支配強權外其他國家間的合作互動. n. al. er. io. 如何影響權力轉移,則較少著墨。. Ch. engchi. i n U. v. 然而隨著全球互賴程度提升,占全球性主導地位的大國,現今難以不顧其他行為者, 全然依其利益、偏好行事,又今日區域強權間與次強或次強之間,常透過締結同盟、加 入區域性組織等方式,以求提高在全球場域中的發聲權與自主性。因此構成權力轉移的. 41. 李小華(1999) , 「權力轉移」與國際體系的穩定—兼析「中國威脅論」 ,世界經濟與政治,第 5 期, 頁 41 42 David Rapkin, William R. Thompson (2003).”Power Transition, Challenge and the (Re)Emergence of China.”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Vol. 29, No. 4, p. 337 43 婁偉(2011) , 「論中美之間的權力轉移」 ,東北亞論壇,第 20 卷第 4 期,頁 38 44 Douglas Lemke (2003).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and the Rise of China.”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Vol. 29, p. 270 45 Douglas Lemke (2002). Regions of War and Peac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95 46 Ronald L. Tammen el. (2000).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pp. 64-65. 18.

(29) 過程中,以全球為單位所建構出層級藍圖,其中的既存支配強權,不但須與各區域層級 中的大國、中等國家等交流,更需將區域強權與次強間之互動關係,納入考量。. 本文奠基於前述權力轉移論的論述,進行以下四個假設的論證與探討。其一關於權 力轉移論者所主張,當具備足以與既存支配強權匹配能力的潛在挑戰者,若對現狀不滿 時,將可能與既存支配國發生衝突;其二,面臨新興國家的挑戰時,既存支配強權為超 越潛在對手並保持優勢,將選擇與體系中其他行為者結盟,以維持其地位;其三,在於 區域和平的討論,權力轉移論者認為若支配性強權欲維持區域和平,那麼決策者需更重. 治 政 視區域國家的權力關係與區域國家對現狀的滿意程度。大 其四,結合全球層級與區域層級, 立. 以區域第三國為主體,探討因其國力增減而產生變動的對外吸引力以及相對的合作意願。. ‧ 國. 學. 即區域第三國的權力增加或減少時,將會影響其對於既存支配強權、潛在挑戰者之吸引. ‧. 力,且因國家權力增減,其之於任何一方的合作意願也會有所不同。將以上假設應用於. sit. y. Nat. 本研究巴西、美國、中國大陸等三個行為者,其中巴西為區域主導國同時也是權力轉移. n. al. er. io. 過程中的第三國,美國則是主導當今國際體系秩序的既存支配強權,中國則被視作未來 可能挑戰美國地位的新興崛起挑戰國。. Ch. engchi. 19. i n U. v.

(3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0. i n U. v.

(31) 第三章. 2003 年迄今美國對巴西的政策. 領導世界半世紀的美國,在經歷對外戰爭耗費與國內經濟危機後,迎來權力轉移論 者對於其支配強權地位即將易主的預測。然而,如前文所述,Woosang Kim 對於既存支 配強權回應崛起挑戰者的討論,Kim 認為既存支配強權將利用既存優勢並採取「結盟」 方式來延續其主導的國際權力現狀,而體系中的成員亦會以技巧性結盟或解盟策略,避 免引發戰爭。其中美國在拉丁美洲的既存優勢,除了軍事與經濟合作外,「西方民主自. 政 治 大. 由價值」亦是維護其權力正當性因素之一。然而就在華府忙於反恐、忽略了它的南部鄰. 立. 國時,中國對西半球拉美各國顯露高度興趣。47本章節將透過 2003 年以來、歷經兩任. ‧ 國. 學. 總統的美國對巴西政策與互動,探討在回應潛在秩序挑戰者—中國時,美國是否如權力. ‧. 轉移論者所主張,實踐維持優勢、鞏固同盟等方式進而拉攏巴西,以維繫其在拉丁美洲. n. al. er. io. sit. y. Nat. 的既有支配強權地位。. 第一節. 一、. i n U. Ch. v. e n g cW.h iBush 任內 George. 對巴西政策方針. 2001 年初上任的 George W. Bush 總統,其外交政策深受該年末發生於紐約的九一 一事件影響。48象徵美國經濟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在劫機者攻擊下在兩小時內倒塌,另. 47. Riordan Roett, Guadalupe Paz (2008). China's expansion into the western hemisphere: implications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p.78 48 2001 年 9 月 11 日有 19 名劫機者奪取多架飛機做為摧毀美國紐約市世貿中心及華盛頓的國防大廈的武 器,後果造成兩千餘人喪生,兩棟世貿大樓全毀,不但舉世為之震驚,更迫使美國採取積極的反恐戰爭 (War on Terror) 。鍾京佑(2010) , 「九一一時期美國國土安全政策之探討:戰略的觀點」,第六屆恐怖 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暨實務研討會,頁 193. 21.

(32) 華盛頓特區內,美國國防部所在地的五角大廈亦遭受襲擊,整起事件共造成數千人死亡, 更開啟 Bush 總統往後八年任期之「反恐」(the war against terrorism)、「單邊主義」 (Unilateralism)外交戰略。49從美國國家利益與核心價值出發的指導方針,50強化國土 安全及建構反恐聯盟的全球反恐戰略,對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51. Bush 總統就任後曾表示將強化美國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關係,將其拉至與加拿大、 英國盟友相同的地位。然自九一一後,美國外交重心即轉移至中東地區,相對地擱置拉 美各國,隨後拉丁美洲甚醞釀數波反美浪潮,如委內瑞拉總統 Hugo Rafael Chávez 奠基. 治 政 大 (North American Free 於反帝國主義(Anti-Imperialism)提出抗拒「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立. Trade Agreement)南進的非傳統區域選項之「美洲玻利瓦爾聯盟」(Alianza Bolivariana. ‧ 國. 學. para los Pueblos de Nuestra America,ALBA)倡議,52企圖邊緣化美國在西半球的優勢. ‧. 地位。此外,南美大國-巴西與阿根廷等,對美國在 2003 年所提倡、旨在降低美洲國. y. sit er. io. 不積極。53. Nat. 家之間貿易壁壘的美洲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FTAA),態度亦. al. n. v i n 根據單邊主義的定義,明確且客觀的單邊主義必須具備兩項要件:一是單獨行動;二是違背其他國家 Ch engchi U 的期待或意願。在實踐上,判斷國家是否採行單邊主義的外交政策,如果以意圖來區分就有相當程度的 困難度。…判斷單邊主義具有相當的困難度,但最容易判斷的情況就是國家採行的外交行動是否參與國 49. 際組織或是國際條約等約束,以多國合作或是多數國家認同的方式來作為外交政策行動的準則。換句話 說,若國家不顧其他國家或是國際條約等規範,而執意採行其外交政策行動時,即是非常明確的單邊主 義。出自林志峰(2004) , 「九一一事件對 Bush 政府外交政策取向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 學位論文,頁 25 50 如 Samuel P. Huntington 所提的五大信條,即為平等、自由、個人主義、憲政主義和民主。出自關中(2005) , 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頁 16 51 陳佩修(2004) , 「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國土安全任務與反恐連盟建構」 ,全球政治評論,第 5 期,頁 94 52 別於南方共同市場趨於穩定,美洲玻利瓦爾聯盟的倡議乃為較激進的權力爭奪者-Chávez 所領導。美 洲玻利瓦爾聯盟議程為反對美洲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FTAA)等社會運動之體現。 見 Saguier (2007),轉引自 Gordon Mace, Andrew F. Cooper, Timothy M. Shaw(2010). Inter-American cooperation at a crossroads. England: Macmillan, p. 35 53 2001 年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舉行美洲自由貿易區部長級年會中,巴西代表團拒絕了美國 提出盡快達成美洲自由貿易區協議的意見。另來自南方共同市場中會員阿根廷的支持表態也是至關重要 的,2003 年於邁阿密舉行南方共同市場部長級會議時,當時阿國拒絕了美國私下的提議 (Carranza,2006) 。 南方共同市場反映其與美洲自由貿易區議程相當大部分的分歧。美國企圖透過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 ,交涉農業及貿易補助措施,但此舉關係到南方共同市場各國欲維護的利益,另政 府採購、知識產權、服務等方面亦需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討論。對拉美各國來說,相較於滿足美洲自. 22.

(33) 面臨委內瑞拉等國所掀起的反美浪潮,54與因應反恐之需而偏向中東的外交重心, 區域大國-巴西成為美國亟欲拉攏的區域夥伴,鞏固與巴西關係成為 Bush 政府處理拉 丁美洲事務的關鍵之一。過去巴西一直是美國拉美政策的主軸,一個穩定的巴西對美國 維持西半球情勢有相當大的助益。作為區域領導大國的巴西,得居中為美國與其他拉丁 美洲國家的對立關係提供緩衝與抗衡功能。歷經 Cardoso、Lula 等總統治理的巴西儼然 蛻變成為區域極具分量的行為者,若白宮能把握其與巴西的外交關係,將有助於 Bush 投入反恐而無後顧之憂。. 立. ‧ 國. 學. 二、對巴西實際作為. 政 治 大. 如同2003年Bush與巴西總統Lula所發表的《聯合聲明》(Joint Statement)強調,55. ‧. 兩國將特別注重於科技、能源、教育、衛生、經濟增長和農業等方面的雙邊合作。巴西. sit. y. Nat. 對Bush政府的重要性可從其任內對巴西經濟與政治實際作為看出,以下討論Bush任內. n. al. er. io. 美國對巴西之經濟層面與政治層面的互動與政策實踐,以檢視美國是否如Bush所言,積 極與巴西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 Ch. engchi. i n U. v. 由貿易區議程,利用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可帶來雙重優勢,一能維持較少的讓步,二能同時與中國、 印度、其他非拉美國家建立聯盟,以促成更大的影響力。原文見 Gordon Mace, Andrew F. Cooper, Timothy M. Shaw(2010). Inter-American cooperation at a crossroads. England: Macmillan, p. 34 54 鑒於拉丁美洲的反美情結是建構於美國長期對此區域的強勢干預與軍事入侵,因此拉丁美洲存有四種 反美的政治及社會運動:強調拉丁美洲本地文化優越性的原住民主義(Indigenism),在中美洲及加勒比 海區域強調反對美國入侵的尼加拉瓜桑定主義(Sandinismo) ,強調反對美國資本主義霸權的社會主義運 動, 以及強調反貪污愛國家的民粹主義與發展主義(Populism and Developmentalism) 。Alan McPherson, Yankee No(2003). “Anti-Americanism in U.S.-Latin American Relations.”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pp. 9-33;轉引自楊吉林(2010) , 「反美主義與布希新保守主義外交政策之探討」 ,長庚人文社 會學報,第三卷第二期,頁 418 55 “Joint statement between Brazil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Patent Cooperation.” available at http://www.uspto.gov/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VI.%20U.S.-Brazil%20Joint%20Statement%20on%20Paten t%20Work%20Sharing.pdf. (last visited 2016.01.06). 23.

(34) (一)對巴經貿合作 美國為巴西主要貿易合作夥伴,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過去積極推動美國在巴西之投資與進口。自2001年至2008年間,美國對 巴西的出口貿易額如下表3-1:. 表 3-1. 2003-2008 年美國對巴西出口總額. 單位:千美元. 年度. 對巴西出口額. 出口總額. (%). 2003. 11,217,893.62. 723,608,647.84. 1.55%. 2004. 13,862,967.18. 1.69%. 2005. 15,345,348.86. 817,905,572.14 治 政 904,339,487.22 大. 2006. 19,277,471.94. 1,037,029,245.26. 1.86%. ‧ 國. 2008. 24,628,260.84. 1,162,538,149.77. 32,909,857.68. 1,299,898,877.21. 學. 2007. 立. 1.70%. 2.12% 2.53%. ‧. 資料來源:World Integrated Trade Solution56,筆者整理製表. sit. y. Nat. n. al. er. io. 如表 3-1 所示,美國對巴西出口額逐年增加,從 2003 年到 2008 年成長了 0.98 %,出口. i n U. v. 總額也自 112 億美元上升至 329 億美元。另根據下表 3-2,2003 至 2008 年美國對巴西. Ch. engchi. 出口產品類別,其中機械與電子產品占了 39.85%、化學製品 17.09%、運輸 15.14%。此 外巴西為美國農產品第 14 大出口市場。57. 56. World Integrated Trade Solu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its.worldbank.org/Default.aspx?lang=en. (last visited 2016.01.06) 57 “Brazil.” 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retrieved from https://ustr.gov/countries-regions/americas/brazil. (last visited 2016.01.06). 24.

(35) 2006. 27389.67. 2007. 85830.35 3732.04 421968.81 8755.82. 78621.37 4423.67 811884.96 8793.38. 102769.37. 3816.42. 3005.36. 272188.56. 639837.96. 12189.55. 10581.18. engchi. 2008. 20022839.77 652674.04 31203.39 5369991.42 71395.3. 5581707.02 157201.13 9771.63 2241735.7 15040.03. 248330.73. !. 254296.54. 337409.16. 25. Retrieved from http://wits.worldbank.org/Default.aspx?lang=en. (Last visited at 2016.01.06). 資料來源:World Integrated Trade Solution ,筆者整理製表. 58. 421942.29. 1671060.79. 214395.99. 194686.08. 414877.5. 980213.68. 54047.21. 182452.26. 61302.29. 190458.89. 137943.14. v 77075.53. 17742595.52. 1167697.76 2167657.12 1863799.68 3169135.71 4112843.71 5261461.54. s i t 211799.78 y. 1137206.5. 203500.64. 167557.08. 882891.01. er. 126364.26. 205797.68. 92228.9. 72797. 7802665.14. 8254558.36. 291826.58. 989736.82 1213460.87 1691845.36 2248759.92. 2398191.77 2376084.84. 102771.69. 210608.18. 917645.22. 741216.95. 1110853.9. 931597.53. 56115.5. 2944610. 263341.03. 774738.91. 663091.41. 36700.5. 31824.97. 607947.39 1088802.31. 176987.05. 44138.22. 20275.7. 415050.71. 321719.94. 151172.77. 279780.87. ‧. 學. 231308.78. 46703370.81. 243779.78. 117191800.1. 62130.54. 4776227.07 5374514.91 6562032.33 7869596.56 9662567.11 12458432.83. 16035.34. 982375.43. 6454.27. 4002310 ‧ 國 103412.32 124839.5. 59278.82. 37080.57. 35396.19. 2074311.39 2521133.87 2664399.4 3178978.09. 22503.99. Ch i n U. 58. 2005. n. al. 果穀麥. 2004. 11217893.62 13862967.18 15345348.86 19227471.94 24628260.84 32909857.68. 2003. io. 2003-2008. Nat. 3-2. 立 政 治 大. 1.43%. 0.84%. 15.14%. 0.97%. 0.75%. 6.66%. 7.04%. 0.25%. 2.51%. 39.85%. 0.06%. 4.58%. 0.03%. 0.56%. 17.09%. 0.21%. -. %.

(36) 296031.77 765776.27 1111060.05 1133309.22 1794752.67. 334750.84. 612058.57. 1004242.34. 1101297.77. 2034124.04 138107.12 3088281.13 3714872.17 382858.4 685411.74 436707.4 1145156.58 533484.99 3756579.46 671036.77 2485350.63. 113296.09. 3276983.5. 1762642.02. 244951.78. 507660.76. 395646.39. 838075.36. 493370.61. 3057759.31. 539801.38. 1765062.82 59. 5576409.97 24860297.01 820195.15. 531693.03 9141929.63 108804.58. 1073013.8. 59. 795542.04. 481205.3. 4403764.8 473457.34 651395.77 658541.3 1503287.43 471670.04. 4145352.83 458193.6 755825.24 598605.85. 1332901.44. er. 2625508.45. 816175.25. 3296488.82. 515786.83. sit. 1326339.75. 4277039.76. 4087392.23. 26. Retrieved from http://wits.worldbank.org/Default.aspx?lang=en. (Last visited at 2016.01.06). 2629817.19. 895252. y 2584439.16. 164294.96. 156761.75. 138930.65. 4851695.44. 3970746.73. 3067048.5. 941554.11. 2282114.69. 1028623.99. 2756198.33. 756602.89. 1140480.53. 487430.75. 4012581.87. 3655931.76. 2104175.13. 1120987.65. 3140651.14. 378864.41. 1078597.64. 770277.81. 1232328.43. 583516.83. 4398605.16. 13892028.91. 5071877.04. 18592116.22. 2874382.18. 7224358.2. 3616381.64. 4973102.47. 2630408.7. 22437818.85. 22050574.4. 9699088.1. 2047541.64. 1205375.85. 3664946.02. 6199122.98. 1534492.94. 1247845.98. ‧ 2376241.84國1954626.38. 1002289.66. 1036659.56. 1638212.67. 235472.55. 251895.07. 253568.52. 266493.92. 2008 155214725.4. 2007 27193409.75 32072884.6. 2006 28031247.07. 2005 26220593.19. engchi. v. 資料來源:World Integrated Trade Solution ,筆者整理製表. 果穀麥. 22733624.27. 18962966.56. Ch i n U. ‧. 2004. al. 學. 2003. n. 進. io. 2003-2008. Nat. 3-3. 立. 政 治 大. 8.95%. 3.27%. 11.98%. 1.85%. 4.65%. 2.33%. 3.20%. 1.69%. 14.46%. 14.21%. 0.53%. 16.02%. 3.59%. 6.25%. 3.99%. 1.06%. -. %.

(37) 另外,在進口方面,如上表 3-3 所示,美國自巴西進口燃料約佔總進口額 16.02%、機 械和電子佔 14.21%以及金屬佔 14.46%。美國相當仰賴巴西原物料與能源,巴西 Cardoso 繼任者-Lula 於 2003 年正式上任前,便受邀至華府進行美巴雙邊路線。彼時雙方締定 能源合作諒解備忘錄,開起兩國廣泛的能源合作,重點將放在氫能、碳封存、電力現代 化建設、可再生能源、節能技術以及海上基礎能源設施安全等方面。時任美國能源部部 長 Abraham 和巴西礦業及能源部部長 Rousseff 宣布,雙方已建議能源合作協商的諒解 備忘錄與機制,而 Abraham 亦在同年(2003 年)12 月前往巴西進行細節磋商。60. 治 政 大 2007年10月,Lula前往美國大衛營,兩方再次著眼於促進生物燃料發展,此外, 立 Lula更特別提出合作需建立在充分尊重各國主權的前提下。後於9月,替代燃料-乙醇. ‧ 國. 學. 再次促使Lula前往紐約與Bush會面,雙方就2007年初Bush訪巴所簽訂之《巴西和美國關. ‧. 於促進生物燃料合作諒解備忘錄》作細節討論,61Bush對於巴西能源所需之大宗在於乙. sit. y. Nat. 醇,該備忘錄為加強雙方在生產、推廣乙醇汽油之合作,62巴西作為全世界乙醇市場的. n. al. er. io. 主要供應國,其生產甘蔗、提供糖基乙醇的原料。因應全球對於可再生燃料的需求增加,. i n U. v. 生產石油替代燃料-乙醇和其他生物基燃料的巴西成為美國急欲奠定合作的能源輸出. Ch. engchi. 國,Bush任期間自巴西進口之乙醇量如下表3-4,巴西成為美國乙醇最大進口國。事實 上華府藉由與巴西合作建立「乙醇外交」(ethanol diplomacy)來制衡委內瑞拉Chávez. 60. “Statement on U.S.-Brazil Energy Partnership.” The White House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2003.06.20. retrieved from http://georgewbush-whitehouse.archives.gov/news/releases/2003/06/20030620-12.html (last visited 2016.01.06) 61 該協議包括:(1)美國和巴西之間的技術共享; (2)給予第三世界國家研究和技術援助,以打造其生 物燃料產業; (3)透過多邊努力推動生物燃料的全球發展。如 2011 年 3 月,雙方同意投入三億美金,支 持多明尼加共和國、薩爾瓦多、瓜地馬拉、海地、洪都拉斯、牙買加和塞內加爾等國國內之生物燃料生 產發展與法律制度。Peter J. Meyer(2013). ” Brazi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and U.S. Relation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p. 20 62 美國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認為甘蔗提煉的乙醇生物燃料,相較於汽油 溫室氣體排放量約減少 61%。引自 Constanza Valdes(2011). ”Brazil’s Ethanol Industry: Looking Forward,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outlook, p. 2.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Tseng, Growth behavior of a class of merit functions for the nonlinear comple- mentarity problem,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vol. Fukushima, A new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Asymptotic Series and Borel Transforms Revisited Alien Calculus and the Stokes Automorphism Trans–Series and the Bridge Equations Stokes Constants and Asymptotics.. 4 The Airy

Let T ⇤ be 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the GWs are produced from the cosm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 Without significant reheating, this temperature can be approximated by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