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理論與經驗的探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理論與經驗的探索"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片美好前景,本應額手稱慶,唯又正值各大學面臨課程自主聲浪日益高漲,通識教育是否命運順暢,也 不禁令人憂心,雖然在一九九六年四月二五;二六日假國立台灣大學的一場名為「大學校院通識課程教 學改進學術研討會」中,尚可看出各校大抵仍多在重視、提倡 c 但同時也有諸多困難或問題,甚或有些 訐抱怨與無耐之聲音,故在此曖昧轉型之際,且再重新回顧、檢視通識教育有關之理論與實際二面向的 問題,藉供未來教育發展參考之基,是為本文撰寫動機所在,並折拋磚引玉,再有更多討論與思考的空 間。

貳、通識教育的涵義

由於教育的分工太細,許多擁有專業知識的專家,卻失去了人生的整全和社會的整體統一,此時 「通識教育」適時提供人們專業以外的一般性教養。就人的生命意義來說,唯有整全的生命才是人類永 久的和諧。以一個全科綜合大學來說,校園內散佈的各科系皆可視為通識教育的內容,然而人類的偏執 及生命的有限性,卻無法吸取各學科內容.,如再以一個單科獨立大學,這種偏頗與危機更加嚴重,如何 在有限的人生擷取精華做全人思考,如何在偏重單科的學院中均衡接受全人的教育,正是通識科目的主 要課題。茲從國內外教育、哲學相關學者的通識教育觀點中,歸納出通識教育的目標、內涵及範疇等 等,作為進一步認識通識教育之參考。 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 、通識教育的目標 、通識教育和專門教育一樣是大學教育重要的功能之一口因此欲瞭解通識教育的性質或意涵,且從知 悉大學教育目標著手,其不外 .. L大學教育的總目標在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而使之能過良好的生活。 • 323 •

(4)

事F 三民主義學報第十八期 2 大學教育的分目標在培養學生健康、品德及生活知能等三方面能力。 1 大學教育所培養的能力包括知、行、思三種能力。 4 大學教育目標應在促進學生上述生活能力的自我實現。 而若依上述的大學目標分類,則大學的專才教育只限於職業生活智能的部分,至於日常生活智能、 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私德及公德五部分則屬通才教育的層面,其情形如下圖所表示 .. (圖一) 專才教育 • 324 • 生活智能

6-~

常業 生生

l_J

通才教育 目大

的 z

t-I

德 1|| 代'的 |li ffA 『 Ill---」 1 府仆』 德 ?面 U 心、 健康 康 健康 固一 •• 大學教育的目標, (取自 •• 詹惠雪,民∞ NLm) O 從以上對大學日標的闡述,可知大學教育主要在設計白由社會所必須的通識教育,而此種通識教育 的日的在求傳授大學生所需的共同知識,以為為人處世和從事高深研究的基礎,並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 具備的態壇、理想、知識技能,以期在自由社會中能過美滿的生活。@由此看來,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 目標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它在培養學牛共同的知識、信念,以作為從事高深研究及安身立命之基礎。 若再進一步三百五此通識教育的目標,哲學學者沈清松在〈我們現行通識教育的檢討〉一文中提出的日

(5)
(6)

F 三民主義學報第十八期 識教育的首要目標,其他是次要的知識學問。因此,以牟宗三的觀點,通識教育的首要目標是性命之 學,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學間,推而及於時代問題的體認。從這種觀點出發,則通識教育的教師也必需具 備這種「識大體」的條件。在「博士」充斥的時代,教育其實只有「專家」教育,並不構成「通識」教 育,即使把文、法、理、工各種學科知識堆積在一起也不是通識的真正目的。這是牟宗三首先釐清的一 點。其次牟氏對於俗云 .. 「為學要如金字塔」式的似是而非的觀點。也有一番辨別,他引培根閃 55 品 . 326 . 凶。 EEEao 『 22.1zae 間已。三已開 20 『三 ED 惘。『凶。自己『己已開來說明這一類的觀點,只是讓一些學自然 學科的人瞭解一些人文知識,學人文學科的人了解一些自然學科的知識而已,也不是通識教育的目的, 顯然牟宗三的通識教育觀是等同於「入王一人」教育的觀點,以人的性命為首要教育,亦即「知識份子」 (『旦旦 -2 月 ZDE) 的教育,而不是分殊案臼的 SEFO--白宮的教育。 不過尚有一詞必須一提的,即跟通識教育很有關係,而且常被交替使用的另一概念就是「博雅教 育」(「子2.旦旦己呂立。 2) ,其實二者發展背景並不相同,郭為藩對此有明白的辨析,郭氏認為 .. 「博 雅教育如果就字義詮釋係指白由人的教育。」這是希臘羅馬時代針對一些享有公民權的自由人(有閒階 級)的教育,是對「勞心」者或「役人」者的教育,用以與「勞力者」或「役於人」者的職業教育相 對 o@ 博雅教育目的在達成智慧的卓越,而大學之道就在陶冶智能,探求真理。至於通識教育一詞則是 一十世紀才存在的,主要是針對現代科學趨於專門化以後的分割教育而倡。因此郭為藩認為 .. 「博雅教 育係與實用教育、職業教育相對而言,通才教育係與專業教育、專門教育相對而言。郭為藩更藉金耀基 先生之二-一口說 .. 「在教育界常把博雅教育混為一談,實則二者在目的上是不同的。博雅教育是相對於職業 或實用教育而言,其日的在培育司統一的人格 L(5 旦旦℃己的 ODD--ζ). ,通識教育是相對於專業教育而 。」然而郭氏認為二者內涵及統一的 口,其目的在達成司統一的知識 L (己已 FER-σο 巳〕矢。『 FSO 達百已 mwmw) 精神是相通的,因此他借用范道命 (ZDMew 〈 SUC--2) 的話,通才教育與博雅教育強調的不是學習如

(7)

何工作 (-g 『 DF 口 mEE) ,而是學習如何生活 (-g 『旦口 mgg) 以上牟、郭兩氏分別代表來自哲學界及教育理論工作者的不同主張,然其內容卻相當一致,牟氏以 哲學的眼光,直指生命本質,肯定通識教育首重生命價值的建構。郭氏以教育學的發展推考通識教育以 -g 『 DF 口 mgg 為主,二者推論的角度不同,結果卻殊途同歸,牟宗三所謂通識教育三目的(人之所以 為人之理想、認識時代特性、了解時代共同問題等)也正是郭為藩所謂「現代人、中國人、天下人 L @,都是對生命存在宇宙時空中的定位加以思考的意義。這種觀點其實是中西不同學間的不同學者所共

@

同認定的。 除了哲學家、教育學家外,歷史學者如黃俊傑在其〈通識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點,只是使用的語詞不同罷了,黃氏認為通識教育的意義是「建立人的主體性的教育」 對於文化、社會、政治、環境、自然等客體者。@政府精英分子如前行政院長李煥則指出 .. 通識教育之日的,在預防學術研究專門化易於導致眼光狹小,以及本位主義之缺點 .• 使大學各學院 學生對於專攻學門以外之學術領域,亦能有較廣泛的基本暸解,以培養其遠大的眼光,開放的心胸與恢 宏通達的器識。@從上述不同領域學者專家的口中、眼中,都對通識教育持肯定態度,因而可知大學教 育除實施專才教育外,更要藉通識教育培育通才,始臻善心境,這是眾人都有的共識。 一文,也不離這種觀 ,所謂主體是相

參、國內外通識教育的實施概況

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 通識教育的精神正是人文主義的精神,一一這也是中國古來傳統文化體系的骨幹'同時也是西方卡九世 紀末,精神黑暗期之後重新認定的價值。然而,我們本有的「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大學之道在 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的人本的人文主義,並沒辦法在廿一世紀的今天品質,西方回歸人文的 主張,也未得蓬勃發展,這是今天要重新正視的問題 D • 327 .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這方面教育部的部長郭為藩提出四大方式 .. H 舉辦有系統的專題講演。 ω 培養學術討論的風氣。臼大學 教師的通識化。個提供思考的時間。@這些特點正是國際上不少知名大學所極力建樹的。 我國的大學教育白清末實施以來,進入民國初年公布新「大學令」(民國六年九月)之前,其實一 直沒有離開「兼設文理兩科為基礎」的人文思考。@然而分科日細,功利實用主義日盛的今日,似乎也 已偏離正道,於是近年來開始有一些學者通過傳統歷史知識份子關懷,進入通識教育,主張人文主義。 黃俊傑的〈我國大學院校的經營管理與運作〉足以作為通識教育相關措施省恩的基石。黃氏引用克瑞莫 (內 EEE2J-3 公 CN) 七大功能論,指出大學教育在計劃、組織、編制與資源、引導、協調、控制、 評論等七大方向的考慮。其中黃氏對課程與教學、學術活動、資源與經費等方面的考慮,頗足以作為通 識教育相關措施的思考。這比牟宗三只觸及師資問題的郭為藩只觸及四大方式,更全面而具體。茲述七 大功能論如下﹒﹒@ J 通識教育課程目前依教育部規定只有問到六學分,至於該開設什麼科目,最好能與共同必修科目一 起考慮。 ,但可以改變教學內容、方法和活動,如能結合授課教師 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 2目前雖無法改變教學科日(學分數有限) 成為一個教學團體,當可集體努力加以改革。 1 設法將選修科目變成有系統、有組織、有方向的「學程」 0 4 「學程」設計要適合社會變遷及個人需要。 5 選聘一流教師,並重視教師發展(『 onzz

明兮〈丘。℃目的旦)上的學術條件、教學技能、專業技能、

研究能力等層面。在這方面國外大學教學訓練的專題演講、座談、研討、實習等教師職前訓練方式 337 • 呵為參考。 丘以辦理學術會議,參與學術活動,定期出版學術刊物等方式來提振學術風氣。

(18)
(19)
(20)
(21)
(22)
(23)

7.是否介紹人類創造力的創造過程及實例? 8. 是否鼓勵學習者考慮影嚮社會的不同觀念、經驗及信念?@

二、加強潛在課程

對潛在課程方面,老師藉兼任導師義無反顧地提振倫理規範,期盼人人「既為經師,復為人師」, 或老師約唔學生、了解學生的基本作法.,以上是配合「德」育策略的要求。而對群育活動的舉措則是整, 合同質社團,擴大活動規模,提升活動水平,為提升人文氣息,由文化義工區分文學事術'影劇攝影及 音樂組,支持由社團主導的活動,提供場地及經費補助.,整合之餘,寓教於樂,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服鴉 主目白山 ;2 ψ 寸, 147 小 l{ 三、發展核心課程 參考中外大學都有以核心課程 (gznzE2EE) 作為通識教育實施的經驗,它的特點是 .. 打破學 科界限的課程組織型態,以生活領域、民主社會、青年共同問題、社會需要為組織中心,它提供「普通 教育」的課程方案,它是所有學生共通的學習經驗,亡是要在相當多時間來學習。一時)此方面淡江大學的 做法或可作各校參考。 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

四、設前瞻性的組織

各校除了通識教育委員會的政策性組織外,更應布一負責執行的教學級單位,如中心、殺一夜划川、妝 學部、教育中心 ... 等,以便統合資源口 . l4l . 五、政府應帶頭領導

(24)
(25)
(26)
(27)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校進一步把價值觀教育、常識科及 STEAM 教學內容自然連繫起來,發展成跨課程

就知識及相關理論的最新發展,體育教師可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把新元素例如資訊素養、企 業家精神、人文素養,以及

教學任務: 學生對整本書閱讀 (從教學到匯報)有整 全而概略的認識.

分項計畫「海上絲路之探索」之設計與推行,基本上針對本校通

目的 ^ 材料 ^ 步驟 ^ 結果/結論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岑紹基博士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岑紹基博士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

1.本人懷疑: 「見或未見青色」所引生的執青色根現識,應是顯而未定的

教育統籌委員會的教育改革建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