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導入Web2.0對生活科技教師知識管理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導入Web2.0對生活科技教師知識管理之影響"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導入 Web2.0 對生活科技教師知識管理之影響

陳韋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 研究生 壹、前言 知識經濟可說是未來世界主流,在科技不斷更迭,面臨知識經濟及數位化的 時代,社會無論是產業結構、生活型態到教育的學習概念方法及內容也勢必不同 於以往。知識的產生和轉移被認為是企業持續競爭力的實質性來源,組織或個人 所擁有的知識是提升自我品質及社會競爭力的關鍵,擁有越多的知識,就越能適 存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是知識工作者,也因此每個人都必須隨時掌握所需的知 識。組織要透過知識創造、取得、儲存、移轉甚至擴散,有效運用知識才能有永 續發展的空間。 教育界主要是教育的場所,學校則是知識傳播與孕育的場所,其具備有先天 性優渥的知識管理條件,若能有效推動知識管理,更能將其內部有形與無形的知 識資產運用及發揮價值,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多有用的知識與技能(吳清山, 2002)。教師是第一線的知識傳播者,其教學經驗更是學校重要的知識資產。更 重要的,現今的教師必須具備有課程的統整能力、與其他老師合作協同教學的能 力及運用資訊科技工具蒐集並設計課程的能力等(葉倩亨、詹志禹,2002)。因 為網路科技日益成熟,消費者也提高了在數位生活中對於網路的參與度,如今網 路上的一切內容和服務,都將改由使用者來決定,這正是 Web2.0 來臨的時代。 若能利用 Web2.0 的導入,實踐知識管理讓教師能充分又快速的取得專業知識內 涵,使知識透過分享、擴散的功能在網路環境中不斷流傳;而教師原有的知識透 過外部化、共同化、內化、結合,使隱性和顯性知識獲得移轉。如此一來,科技

(2)

媒體在教育上的應用將可以使知識管理更快速、更有效地實踐(蔡華齡,2004) 。 生活科技雖為非升學科目,但其課程內容包含許多科技相關知能,以及現代 人所需的科技素養。另外,生活科技是兼具理論與實務之課程,有其主體性與特 色,與其他學科或領域大不同,最大的差異在科技日新月異,生活科技教師更需 跟上時代脈動,使教學內容有所更新(王淑慧,2005)。而生活科技教師專業來 自本身所具備的「教學知識」,教師必須將複雜且廣泛的科技概念與知識,在教 學情境中傳達給學生時,必須將其課題與內容,自其知識庫中提取,並與教材、 教學情境、學生學習情境、學習反應加以融合調整、組織成有效的教學表徵,以 期學生可達最佳的學習效果(郭銘哲,2004)。因此,生活科技教師的知識管理 也更顯得相當重要。本文將以知識管理和 Web2.0 為基礎,藉由文獻探討教師的 知識管理及 Web2.0 與知識管理的關係,並分析生活科技教師在知識管理上的問 題,藉此剖析在導入 Web2.0 後對生活科技教師知識管理的影響。 貳、知識管理的涵義 知識管理的涵義眾說紛云,很難找到一致公認的定義,但是它仍有大家所共 同接受之處,就是它必須以「知識」為基礎(引自蔡華齡,2004)。一般來說, 知識的定義與範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明顯的擴展,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 是無形的。簡單來說,知識可以經由創造、累積、儲存、擴展等的過程產生(林 靜宜,2004)。而知識的活動就在我們生活中不斷發生,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 世界的過程中,思考認知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是歷史活動的結晶(引自蔡華齡, 2004)。 關於知識的分類方式也很多,Polanyi 於 1967 年率先將知識分為內隱知識 與外顯知識兩大類(引自黃博聲,1998)。所謂的隱性知識(tacitknowledge)是 一種無形的知識型態,是一種尚未予以外顯化之知識。相對於隱性知識,顯性知 識(explicit knowledge)則是一種能以書面、文件與制度等具體方式傳達的知識

(3)

形態。如書報、圖表、電子資料與程式等;而隱性知識則是無形的、短暫的,它 存在人的大腦、經驗中,也因此隱性知識往往是不容易取得的(林靜宜,2004)。 而除了隱性與顯性知識外,另一種分法就是 Zack(1999)所提出的普遍性知識 和特定知識。普遍知識是大範圍的,來源廣泛,可公開取得的,為較一般性的知 識。特定知識,不同於普遍知識,特定知識存在於特定的情境中,彼此之間有共 同特性,且具關連性。普遍知識為可以普遍分享的知識,組織容易進行分類編輯 成法典、規章;普遍也容易被交換分享,尤其是在不同的知識社群(knowledge community)或實務社群(practice community)中。特定的知識,則是將組織所 需要的重點知識整理成有意義的關係描述的知識,除了要描述知識本身外,還要 描述知識存在的相關情境,因此可知特定知識的整理描述,是不容易且困難的。 知識管理並非一項全新的概念,它是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系統,由人工智 慧、軟體工程、企業過程的改進、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行為等組合而成的概念。 然至目前為此,學者對知識管理之定義仍未有一致之共識,分別描述如表 1 所示。 表 1 知識管理的定義 學者與年代 知識管理的定義 Bassi(1997) 知識管理是創造、取得及應用知識,以增加組織績效的 表現。 Broadbent(1998) 知識管理是透過良好資訊管理與組織學習實務,以增進 組織知識之運用,來增進組織效能創造價值。

Davenport & Prusak (1998/1999)

知識管理是整合人員、知識、資訊科技與分享等元素, 促使個人或組織能有效地創造或分享知識。知識管理的 目的,一方面要研擬一套最佳的知識產生過程,另一方 面也要提升知識內容的水準,使知識更有價值。

(4)

Beckman(1999) 知識管理是將經驗、知識、專門技術等正式化,或予以 使用後創造出新的能力,以提升績效、組織變革、增加 顧客價值。 劉常勇(1999) 知識管理的詮釋可從內容與過程兩方面著手:有關知識 的清點、評估、監督、規劃、取得、學習、流通、整合、 保護、創新活動,並將知識視同資產進行管理,凡是能 有效增進知識資產價值的活動,均屬於知識管理內容。 結合個體與組織,將個體知識團體化,將內隱知識外顯 化;結合組織內部與外部,將外部知識內部化,將組織 知識產品化,則屬於知識管理的過程。

Honeycutt(2000) 知識管理是一種將智識資本(intelligence capital)視為可 管理資產的一門學科,其內涵涉及組織、科技與過程等 三個環節,構成一個多重交互作用的關係。 吳思華(2000) 知識管理應用在知識組織中,建構一個有效的知識系 統,讓組織中的知識能夠有效的創造、流通、加值,進 而不斷的產生創新性產品。 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 (2000/2001) 知識管理的對象涵蓋資料、資訊、知識與知慧等所有層 面。知識管理不只是管理知識,更要促使個人在工作時 應用智慧。 尤克強(2001) 知識管理的工作是知識的尋找、開發、整理儲存、流通、 利用等,故知識管理的本質簡單來說就是「知識資訊化」 (尋找、儲存、流通)與「知識價值化」(開發、整理、 利用)。 廖春文(2001) 知識管理包含知識取得、知識儲存、知識分享、知識應 用、知識創新

(5)

吳清山(2001) 知識管理是一種知識蒐集、整理、分析、分享和創新的 循環過程,使原有的知識不斷的修正和持續產生新的知 識;而且能夠將這些新舊知識加以保存和累積,使其轉 化為有系統、制度化的知識,以幫助個人和組織採取有 效的決定與行動策略,進而增加組織資產、擴增組織財 富、提升組織智慧和達成組織目標。 吳毓琳(2001) 知識管理是組織運用資訊科技,並配合組織結構及組織 文化等特性,對組織中的知識進行搜尋、組織、儲存、 轉換、擴散、分享、運用的過程,經由這一連串的過程, 促進組織知識不斷創新與再生,以提高組織的生產力, 增加組織的資產,並藉此提升組織因應外部環境的能 力,以及不斷自我改造的動力。 張明輝(2002) 知識管理是藉由知識發掘、整理、建檔、儲存、分享、 擴散、轉移、吸收、創新的一連串過程。 Sydanmaanlakka (2002/2002) 知識管理是指創造、獲取、儲存、分享和應用知識的過 程;在知識管理的次級流程中,個人知識可轉化為團隊 知識,內隱知識轉化為外顯知識。 資料來源:引自林靜宜(2004)。高職餐飲管理科教師應用知識管理之研究。國 立屏東科技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由上可知,知識管理是個人或組織對於知識資本進行管理,透過知識的取 得、組織、轉換、分享、應用與創新活動,使知識不斷的修正並持續產生新知識, 並能將新舊知識加以保存和累積,使其有效的轉化為有系統的外顯知識,達到有 效增進知識資產價值之循環過程(林靜宜,2004)。因此,知識管理可說是應用 系統化方法來蒐集、了解、使用知識,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故教師應用知識管理的定義,透過實踐知識管理的取得、分享、應用、創新

(6)

的歷程,將教學專業知識、教學技巧、教學觀念等加以充分的創新、活用,使之

確保並提昇學校教育效能的再進步(引自蔡華齡,2004)。

参、Web2.0

Web2.0 是 O’Reilly Media 創辦人暨執行長 Tim O’Reilly 在一篇「什麼是 Web

2.0」所提出的概念。Reilly 試舉了一些例子,藉以對照 Web 1.0 與 Web 2.0 的差

異,例如,個人網站(personal websites)是 Web 1.0 的代表,部落格(blogging)

則是 Web 2.0 的代表,而過去 Web 1.0 網站的發布(publishing)功能,在 Web 2.0

時代則轉變為參與(participation)等(Tim O'Reilly,2005)。 Web2.0 服務不僅種類繁多、簡單好用、成本低廉,還能相互組裝、串連, 並且不斷擴增和更新功能。使用 Web2.0 科技,不需高超的技術能力,通常只要 按照系統指示,進行三、四個步驟的設定就能輕鬆啟用。更重要的是 Web2.0 工 具不僅易學易用,而且幾乎都使用相通的技術,如此,一來可以相互鑲嵌,每個 人都可以基於自己對媒體的想像,從不斷推陳出新的科技中,挑選適用的,組裝 成自己理想的媒體,並且隨時調整,甚至還可以混搭多個資訊來源,組合成一種 新的內容(陳勇延,2007)。也因此這些各自獨立的媒體就可以相互連結、對話, 形成網路社群,互補有無,擴大影響力(陳順孝,2006)。 根據陳順孝(2006)打造自己的媒體:web2.0 時代的新聞網站建構一文中 指出,Web2.0 時代適合課堂的教學媒體其最主要的服務有:部落格(blog,另譯 網誌、博客)、維基(Wiki)、社會書籤(Social Bookmarking)、網路相簿、播客 (Podcasts)、影音部落格,這些平台各具特色,能夠讓不同需求、能力的教師, 打造,作為教學上之用途。 肆、生活科技教師的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的關鍵核心在「知識」,透過資訊科技的應用,激發組織內外部的 相關內隱與外顯知識進行搜尋、組織、儲存、轉換、分享和運用的過程。並配合

(7)

組織文化、組織結構等特性,激勵隱性知識的分享,建構專業知識庫,掌握競爭 優勢(蔡華齡,2004)。學校經由知識管理策略的應用,可提升學校本位的學習 網絡,充實課程與教學內涵,創造一個以知識為主軸的學校組織,提昇教師的教 學品質和效能。 一、Web2.0 的導入與知識管理 Web 2.0 的本質是利用群體智慧,將網路調整為所謂的全球的大腦。過去 的 Web1.0 的重點是使用和下載,而現在的 Web2.0 強調的則是分享和上傳 Web2.0 是一個可以讓資訊主權回歸使用者本身的網路革命。網路媒體的擁有 者與內容製作者可以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創作、發表、分享。Web2.0 具有以 使用者為中心、開放討論、強調使用者網路的外部延展性等三大特點。以使用 者為中心,即為人性科技的概念;開放討論,則是網路科技資源的發展與分享。 Web 2.0 時代的來臨,對於知識的「製造」與「轉移」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改 變,同時也提供學習者一個絕佳的學習管道(王保堤,2005)。一位教師從培 育機構到實際教學,不斷累積其教育專業知識與經驗,若能透過 Web2.0 來相 互傳遞知識,利用系統化與制度化的知識管理機制,將其專業知識與教學經驗 彙整,與其他教師一同分享,如此豐富的知識與資訊的條件下,除了可以提供 教師一個自我進修的管道外,必定有助於教師專業知能以及教育品質的提升。 身為一位具有科技素養的教師,在這樣的趨勢下,勢必想利用 Web2.0 的 導入來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教學平台,以有效的達到資訊融入教與學的目 的。然而,目前在網路上大部份的平台,不是價格昂貴,就是功能不齊,或是 功能過於專業,使一般沒有程式背景的教師望之興嘆(蔡華齡,2004)。因此, 找尋一個合適的 Web 平台,能應用在教師建構與管理教學資源網站,確實是 在網路學習的發展中,一項基本且重要的課題。故此,利用 Web 平台從事網 路知識管理分享,必需要注意的有(引自蔡華齡,2004): (一)途徑的取得:如何找到具教育性的資訊。

(8)

(三)上網費用:費用過於昂貴的問題。 (四)技術與課程上的協助:包括技術性的協助(病毒的處理、印表機)與相 關訓練課程的協助。 (五)內容缺少連貫性結構、穩定性與學習者指引手冊的提供:對第一次上網 學習的人而言,就像在大型圖書館中,找不到任何分類索引,此時相關 資料的分類與整理以及搜尋工具的提供就顯得格外重要。 (六)品質控制、資訊品質不佳:不僅包括內容效度與深度問題,還包括如何 呈現與內容審查制度的建立與保證。 二、生活科技教師在知識管理上的問題 生活科技教師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大多數是無法利用口語、文字及圖形表 達的內隱知識,而教學過後,往往因缺乏適當的累積和儲存知識機制,而造成 知識浪費,甚至造成知識的逐漸流失或遺忘。加上生活科技教師在學校人數所 的比例較少,因此在進行教學活動、心得分享及經驗傳承時,無法透過團隊的 力量來做知識分享。 生活科技的教學內容包含許多無形的知識和資源,而科技教師的知識也大 多是屬於隱性知識,教師如果缺乏適當系統化的管理策略,那對教師的教學勢 必會造成影響,造成科技教育的知識無法流通且無法利用。加上因缺乏適合的 管理,也會造成科技知識煩瑣、複雜,甚至到無法和他人分享,目前科技教師 對知識管理的體認相當缺乏,往往忽視自有的知識及自缺的知識,且與其他科 目教師專也比較,相對更顯的無組織性,對科技知識的累積也將會是一大隱 憂,而對科技教師的專業地位也會受到相當影響。生活科技教師在教學時所面 臨的問題,大多都是在教學時無合適的教學活動,欠缺創新,因此往往會把生 活科技當成工藝來授課。傳統的教學大部份偏重在知識的灌輸與考試來領導教 學,因此學生缺乏創意的培養及知識能力,但現在科技在進步,知識的流通更 多,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無法面對新世代的學子。教師經常忽略存在於他們之 間的知識,也不清楚自己欠缺的知識,更無法了解自己需要創造何種新知識。

(9)

伍、導入 Web2.0 對生活科技教師知識管理的影響 每一個人都可能是知識的給予者或接受者。但不論是身為何者,在知識的轉 移上,最難轉移的莫過於就是內隱的知識。對個人而言,個人因為擁有有價值的 知識而獲得相應的利益和地位,一旦與他人分享,就會影響其知識優勢,降低其 對組織的重要性,從而影響個人收益。 Hendriks (1999)指出知識分享是一種溝通的過程。當組織中的成員向他人學 習知識的同時,就是在分享他人的知識,而「知識分享者」必須有重建的行為, 也就是說,必須具備知識去學習知識與知識分享。進行知識分享時,有二個不可 或缺的主體,一是「知識擁有者」願意將自身的知識以某些方式,如演講或訴諸 於文字等可形式化的方式將知識傳遞;另一是「知識分享者」願意以傾聽、閱讀 的方式去學習,再將所得到的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這麼說好了,在過去探 討知識分享的研究中,大都認為知識分享是個體間具有強烈的知識交換意願,同 時在進行各種活動中,知識能充分地交流、擴散、或流通。然而,Davenport (1997) 認為分享知識是不合乎個人常理的,當人們認為本身的知識是有價值、而且是重 要的競爭資源時,就不會輕易的願意分享。而且一旦組織成員視知識、資訊為物 化資產時,不願意共同分享的態度就更加顯而易見(Senge, 1997)。教師雖然沒有 上述的利益影響,然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產生無法利用口語、文字及圖形 表達的內隱知識,也因此導致許多的知識無法確實或完全的轉移給學生。而教師 在教學前的準備,也常因為許多的知識缺乏適當的來源、累積和儲存知識機制, 而造成知識浪費,甚至造成知識的逐漸流失或遺忘。因此在知識的轉移這個部分 上,所面臨到的難處莫過於就是在要如何引起大部分生活科技教師願意將隱性知 識做轉移的動機,以及要如何將自己的內隱知識讓學生能夠而且願意吸收。 一、生活科技教師間的知識移轉 每個人都是利己的,包括機會主義的利己行為。因而考慮到利己因素,尤 其是當某位教師想透過另外一位教師所積累的知識獲得價值時,會產生兩個動

(10)

知識被公佈之前,知識的價值對於知識潛在的接收者來說是不可知的;而一旦 價值被公佈,知識的接收者就無需為此付費,甚至還能以零的邊際成本重新出 售知識。因而,吸納別人的知識並從中獲取價值而不需付費這種動機給知識提 供者帶來不利的影響。而這時共用知識是必要的,因為教師都必須不斷學習與 進修,藉此獲得專業上的成長,故若能懂得運用知識分享的方式,有系統地管 理知識,充實專業知識內涵,增進教學經驗與智慧,將有助於促進教師專業成 長(孫志麟,2003)。個體具有積聚知識的動機。個體不僅有儲藏知識的動機, 還有塑造知識發展的動機。因此知識提供者們更樂於看到尋求的知識很大一部 分來源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因為這樣的措施有利於他們個人獲得更多的價值。 如果一個組織更多地依賴於某個知識提供者所擁有的知識,那麼該知識提供者 就能獲取更大的價值及處於更有利的地位。 再則,由於Web2.0是一個集體參與、相互分享以期能達到共同受惠(陳順孝, 2007),因此每一位教師都獲得想要的資源,也解決了部分資訊、資源私有的 問題,進而達到所謂的「多贏」。也由於Web2.0的導入,讓教師在涉取到一個 簡單的概念後便能在腦中自動填補該概念所缺失的部分,也可找出相似或鄰近 的元素,來創造出更多的新知識。也因為如此,生活科技教師更應透過不斷的 溝通、討論與分享,溝通彼此的教學理念、討論創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活動, 以及分享彼此的教學實務經驗,並適時的給予伙伴回饋(王保堤,2005)。因 此,在導入Web2.0後,相信透過各種互動的機制,除了可以達到知識管理、資 源共享的目的外,更可進一步協助教師進行反思與教學革新的機會,為教師專 業知能成長提供一個新的學習契機,在如此的情況下,知識會繼續擴充下去, 而達到每一個人都能受惠。 二、學生對於知識的吸收 誠如上述所言,其實在知識的轉移上,最困難的莫過於就是隱性的知識轉 移。知識分享可說是一種溝通的過程,自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資訊科技的 概念已融入各領域之中。透過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老師與學生彼此之間

(11)

的關係,已由過去的教師單向的知識灌輸,轉變成老師、學生與學習環境三向 度的多向互動的知識建構,在傳統的教學上,偏重的是知識的灌輸與考試來領 導教學,也因為如此,學生對於知識的吸收便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 若生活科技教師將 Web2.0 的概念導入,知識的傳遞便可以在更真實的情 境中多樣展現,或在各平台上作交流,不再受到時間、地點等因素的限制,提 供了同步及非同步的一對一對話、一對多、與多對多討論等學習型態,而在多 樣化的內容型態,更彌補了學校教育不足之處,為自我導向學習創造了許多的 可能性。 透過 Web2.0 的概念,讓教師與學生可以跨越時間、跨越封閉的教室與校 園,和專長的學習者進行互動,藉由經驗的分享與交流,更容易激盪出許多創 意的點子。認知發展的理論是以人為中心,強調合作是個體與同伴彼此之間一 致的運作。而 Web2.0 的資源共享概念,使用者更能彼此傳遞資訊,將所搜集 的資訊做分享。 陸、結語 在現在知識氾濫的環境中,如何讓每位生科教師所擁有的豐富經驗與專業知 識,要能有系統的傳承下來,其實是相當重要的。而如何再將所獲取到的知識利 用教學再轉移至學生,更是教師所必須要多加學習的課題。 在導入Web2.0後,藉著知識管理的方法與策略,生活科技教師可以透過相關的平 台,互相配合並針對教學現場及學科領域的相關議題,藉由網路上的互動討論機 制,解決彼此間的問題,促進專業知能的成長,達成知識交流、資源共享的目的 (王保堤,2005)。而學生也可以個別使用網路,有效地蒐集資訊,選擇有用資 訊,達到自我學習,更可以利用網路環境,與他人共同討論,合作學習,達到生 活科技中所強調「問題解決能力」與「合作學習的能力」。如此也能節省教師相 當多的時間與精力,更可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促使教學效能的提升。

(12)

過互動與分享,勢必會帶動個人的自我反思,協助每一個成員將所有呈現在網際

網路中的內隱或外顯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而提升教師個人的知識管

理能力,也能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 Web2.0 來培養「問題解決」與「合作學習」

(13)

柒、參考文獻 王保堤(2005)。國中生活科技教師如何利用網路學習社群進行 e-learning。生活 科技教育月刊,38(3),50-61。 王淑慧(2005)。國中生活科技教師教學知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 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清山(2002)。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 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上)(頁 99-117)。嘉義:中正大學。 林靜宜(2004)。高職餐飲管理科教師應用知識管理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學技 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學報,16(1),229-252。 陳勇延(2007)。新工具、新想像:善用 web2.0 服務打造人我互惠的教學網絡。 文華學報,15,16-22。 陳順孝(2006)。打造自己的媒體-web2.0 時代的新聞網站建構。2009 年 7 月 20 日,取自 http://www.ashaw.org/files/20060921.pdf 陳順孝(2007)。Web2.0 的教育新路。2009 年 6 月 12 日,取自 http://www.ashaw.org/2007/01/web20.html 郭銘哲(2004)。高中生活科技教師教學表徵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 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博聲(1998)。專業分工、知識管理與創新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倩亨、詹志禹(2002)。從知識管理的角度看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載於載於國 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上) (頁 281-300)。嘉義:中正大學。 蔡華齡(2004)。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以虛擬社群實踐知識管理之歷程研究。

(14)

Davenport, T. (1997). Some principl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Retrieved August 2,

2009, from http://www.bus.utexas.edu/kman/kmprin.thm.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 91-100.

Senge, P. (1997). Sharing Knowledge. Executive Excellence, 14(11), 17-18.

Tim O'Reilly(2005)。What Is Web 2.0: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Retrieved July 12, 2009, from

http://www.oreillynet.com/pub/a/oreilly/tim/news/2005/09/30/what-is-web-20.html

Zack, M. H. (1999). Managing Codified Knowledg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將已收集的 LPF 有效顯證,加入為校本的 學生表現 示例 ,以建立資源庫作為數學科同工日後的參照,成 為學校數學科組知識管理

中文科 宗教教育科 文化/社會層面 個人層面 文化知識和反思

研發 生產 銷售 人事 會計及 財務

文化溯尋(知識基礎) 九龍城 歷史淵源 4課節 文化稽考(知識基礎) 九龍城 地文誌、地域考 4課節 文化內韻(知識基礎) 九龍城 特色意義

 培養具有檔案學基礎知識與文化知識,掌握現代資訊技術的基 本技能,能在檔案館、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檔案機構、資

教育局將於2015/16年度透過校本支援計劃,讓語文教師能 應用理

• 教師為全班選定一個原因,並為各組選 定其中一個解決方法,著各組就該解決

第二層 尊重及懂得引述資訊來源,並對知識產權監管法例有所認識 高小 第三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