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楊慎「六朝學」研究──兼論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容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楊慎「六朝學」研究──兼論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容受"

Copied!
3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 博士論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楊慎「六朝學」研究 ──兼論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容受 The Six Dynasties Theory of Yang Shen(楊慎) --as well as the interpretation and reception of Ogyu Sorai(荻生徂徠). 林玟君 Lin, Wen-Jiun 指導教授 :黃明理 博士. 中華民國一〇九年八月 August 2020.

(2) 誌謝 本論文於撰寫期間曾獲:  財團法人行天宮文教發展促進基金會資優學生長期培育 獎學金(博士班‧四年‧全額獎助)  2018 年第二回日本台灣交流協會 (人文•社會科學相關 領域)訪日研究計畫‧招聘學者 (受入機關: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指導教官:大木康教授)  2019 年度撰寫碩博士論文訪日經費資助活動 (訪問機關: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對於資助單位,衷心感謝,謹申謝忱。.

(3) 楊慎「六朝學」研究 ──兼論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容受. 論文提要 本研究名為「楊慎『六朝學』研究──兼論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容受」,意 在借鑒日本江戶中期漢學家荻生徂徠學習明代文學,並利用明代文學理論,回應 江戶當時的日本漢學弊端,建構「古文辭學派」之方式,進行對現行中國古典文 學理論建構之反思。本研究自文獻與版本目錄考證出發,於現存楊慎之各類著作 中,蒐集、歸納、整理散落於楊慎詩、詞、筆記、書學論著等各類撰作中的六朝 論述,復參酌楊慎生平學術風格,以及明代文學風尚,將其回應明代文學流弊的 苦心,後設建構成「六朝學」此一文學理論體系。本研究更嘗試藉由中、日書物 流傳史料,由楊慎著作東傳日本之歷史事實,設法歸納出「楊慎—楊慎著作─楊 慎學術—江戶荻生徂徠」此一跨文化之知識圖譜,並且嘗試論證「楊慎—六朝學— 江戶荻生徂徠」此理論脈絡相繫之可能性,企圖補充從來對明代楊慎「六朝學」 批評與研究之不足,將楊慎從依附於明代復古,或是被輕易以「六朝派」概括的 論述中獨立出來,統整其學說獨到之處。換言之,本研究旨在自「文獻學」 、 「版 本學」與「文學理論」三方向,融通並建立楊慎「六朝學」之架構,及其學術在 中、日文化史上的流播軌跡,進而補充檢討過去文學史之不足。 為求融通「楊慎—荻生徂徠」於明代古典文學、古籍文獻的中、日交流與受 容,本研究除了緒論與結論外,正文以建構楊慎「六朝學」為主軸,並援引、兼 論關荻生徂徠之說。本研究一方面探索楊慎對明代文學批評之關懷核心,另一方 面以荻生徂徠學說作為論證、建構中國古典文論之參照,職是,各章節之安排如 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目的與具體方法、第二章為「楊慎《世說舊注》與 人物筆記書寫」 、第三章為「楊慎對六朝文藝的選評」 、第四章為「楊慎詩詞著作. i.

(4) 中的六朝論述」 、第五章為「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之容受與闡發」 、第六章為「結 論」。 第一章「緒論」。本章自中、日書籍之流傳與收藏故事談起,透過對於中國 明代書籍海外傳藏狀況的調查(以本研究主題楊慎著作為核心),及這些書物在江 戶日本的傳播狀況,由歷史發展思索文化交流活動的意義。一方面自楊慎著作中, 歸納、整理其學說傾向六朝的諸般特色,一方面以「楊慎—楊慎著作─楊慎學術— 江戶荻生徂徠」為宗旨,並試圖推進「楊慎—六朝學—江戶荻生徂徠」之理論架 構,企求進行歷史性、文學性跨文化的比較,展演百年來的文化流衍地圖,以祈 構築一跨文化的楊慎「六朝學」知識圖譜。 第二章「楊慎《世說舊注》與人物筆記書寫」。本章從陳洪綬之「楊升庵簪 花圖」談起,分析楊慎在抑鬱不得志之際,其「佯狂」 、 「奇裝異服」行為的背後, 如何含藏著對魏晉人物「任誕」行跡的追摹,以及借「服妖」舉止以抒諷諭之目 的。順此脈絡,進一步探討楊慎纂輯《世說舊注》的目的、宗旨,以及是書所輯 佚之內容,對於既往《世說新語》故事的補充作用。最後,通過楊慎多篇筆記人 物書寫,剖析其對魏晉人物事蹟的愛好,不僅表現在考據和個人行跡,更假筆記 體裁以寄筆端,以魏晉筆記體記載其所忻慕之人物,既是對六朝人物筆記的繼承, 亦是借六朝文學體裁寄遇自身的時代價值。 第三章「楊慎對六朝文藝的選評」。本章自古籍文獻學出發,針對《楊升菴 批點文心雕龍》 、 《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以及《墨池瑣錄》 、 《書 品》等書學論著,進行書誌資料的比勘與考證。其次,經由文本內容的考證與分 析,爬梳《楊升菴批點文心雕龍》之點評文字與圈點工夫,探求楊慎六朝論述之 理論淵源,及其將六朝詩論、文論運用在個人文學批評與創作,所欲表達的文學 理想。循此脈絡進一步探討《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所呈現的文 本現況與編選意識。最後,探討楊慎對六朝書學的編選與主張,並經由其個人書 作與魏晉書帖之比勘,論證楊慎書學亦摹習六朝帖學的欣趣。自文學批評、詩歌. ii.

(5) 選集、書學理論三種層面,論證楊慎「六朝學」的宗旨與內涵。 第四章「楊慎詩詞著作中的六朝論述」 。全章旨在審視楊慎承繼中國文學「以 選為評」之《選》學傳統,採六朝儷篇成集,纂輯《五言律祖》 、 《選詩外編》 、 《絕 句辨體》等選本,辨析其復古詩學觀及各選本之選錄尺度,申論楊慎主張欲觀漢 魏遺音,追求詩歌典雅,當自六朝詩入手的詩學信仰。本章更由詩學理論擴及詞 學理論,探討楊慎的詞學論述,及其對填詞藝術技法、聲律音調的主張。一方面, 由《詞品》著手,分析楊慎對「詞」之源流,及對時人填詞弊病的反思。另一方 面,顛破時人論詞度曲,必宗宋詞的傳統。楊慎追本溯源,強調「詞」是「詩」 之變體,是解散詩句句式結構,作長短句韻語而成,此亦「詞」謂之「詩餘」本 因。又,「詞牌」名稱,亦多發端自六朝詩之語,是以其論詞觀點獨樹一幟,將 「詞」之濫觴,溯及古詩,推本歸源於六朝詩歌。最後,復將楊慎理論對照作品, 藉由《廿一史彈詞》(《歷代史略詞話》)、《升庵長短句》等著作,從「理論」 的檢視,回應到「創作」的「實踐」層面。全章試圖具體而微地闡發楊慎在詩詞 學方面之創見,並肯認、發揚其欲矯正時弊,回應明代文壇詩詞風尚與觀念的苦 心孤詣。 第五章「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之容受與闡發」。本章一方面梳理江戶時期荻 生徂徠對楊慎學說之引用,一方面分析徂徠的詩學論述,釐清其對中國明代詩學 觀念的接受與應用,此外,本章更考證日本早稻田大學服部文庫典藏之徂徠《詩 評》寫本,首先,自書誌學研究的觀點,揭示該寫卷的傳藏特色,及和寫本的鈔 寫知識;其次,將該卷和漢混淆文之內容逐一釋文、解讀,剖析其要旨,從中考 述徂徠的詩歌批評觀念,理解徂徠對漢詩批評術語的把握與示範;最後,參酌徂 徠的詩學理論與詩作,理解其在漢詩「學習」與「創作」間的風格轉向與選擇。 透過以上考察,既釐清徂徠對明代復古詩學的接受與運用,亦把握徂徠漢詩觀念 對江戶漢學,乃至中國明代詩學研究的重要參照指標及意義。同時,檢視徂徠漢 詩創作,將其理論對照實踐,析論其學習明代文學眾家之長(包含李攀龍、王世. iii.

(6) 貞、楊慎等),致力於擺脫宋儒、宋調的制約,重新審視漢詩「情」 、 「意」 、 「理」 , 著重詩歌遣詞用字間「氣格」 、 「風調」 、 「色澤」 、 「神理」之苦心,理解中(明代)、 日(江戶)古典詩歌理論如何進行受容與轉化?重而再次省思楊慎詩學理論在東 亞漢詩史上的歷史意義。 第六章「結論」。回顧本研究之特色與貢獻。本研究主要自考證中、日書物 流傳出發,首先,考察江戶漢學家所藏楊慎著作,增補既往大庭脩氏《舶載書目》 之考證結果。從而比勘校正與楊慎研究相關之古籍版本異文、訛誤、脫漏等處。 其次,提出「六朝學」之理論架構,修正暨補充過去雷磊氏、高小慧氏「六朝派」 之說法,嘗試建構楊慎「六朝學」之理論範疇。再者,藉由考察荻生徂徠對楊慎 學說的徵引,以及兩者理論脈絡相似之處,修正暨補充自松下忠氏以來對徂徠學 說的風格歸納與說法,進而釋文並析論荻生徂徠《詩評》,既理解江戶漢學家對 漢詩的學習與轉化,更藉此觀察中國明代文學流播至江戶的應用與變化。最後, 尅就筆者從事本研究過程中,對中國明代文學與日本江戶文學之關係,以及對文 獻、書物考察的種種心得與反省,補述對「中國明代文學於江戶文學之變容」與 「數位化時代的古籍文獻學、版本學」之統整與反思,亦申述筆者對未來研究方 向之期許。 本研究更藉由對東亞學術發展的觀察,反省歷來的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反思 新時代學人當如何理解、敘述中國古典文學,如何使中國古典文學不再只從古代、 從中國內部來觀看、書寫中國,能夠開始從「周邊看中國」,故而在材料取則上 囊括臺灣、中國、韓國、日本。本研究更希望從日本漢學視域(特別是江戶時代 的日本)來觀看中國古典文學,希望透過此相對的視角──江戶漢學家如何理解、 想像明代復古文學,使用楊慎學說等,架構跨文化之知識圖譜。同時,本研究更 期許透過對日本典藏明代楊慎著作之文獻整理,與荻生徂徠的漢文詩論相互對照 比較,對楊慎的文學抉擇及貢獻,作一跨文化的省思與理解,亦對中、日書物流 傳,江戶文學與中國明代文學之聯繫,重新省思且再次剖析其間的脈絡細微之處。. iv.

(7) 換言之,緣於中國明代與日本江戶時代密切的書物交流,以及日本漢學家援引明 代文學,對日本漢文研究進行反省與回顧的方式,能幫助本研究站在一個新視點, 既回顧文獻與歷史的發展,亦重新思考楊慎長久以來被文評家忽視、掩蓋、邊緣 化的「六朝學」。 關鍵詞:江戶漢學、荻生徂徠、古文辭學、蘐園學派、古文辭學派、 《詩評》 、楊 慎(升菴、升庵、用修、用脩、太史)、六朝論述、六朝學、《麗情集》、《五言律 祖》、《絕句辯體》、《升菴詩話》、《升菴詞品》、《墨池璅錄》、《書品》. v.

(8) The Six Dynasties Theory of Yang Shen(楊慎) --as well as the interpretation and reception of Ogyu Sorai(荻生徂徠) Abstract Examining the record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into Japan in the Edo period(江戶時代), as well as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literature, we can find that in the Ming dynasty of China, Li Panlong (李攀龍,1514-1570) and Wang Shizhen (王世貞,1526-1590) headed the "Ancient Resignation(古文辭派)", which was deeply discussed in the Japanese Sinology of the Edo period(江戶時代 ), especially the Chinese poetries of the Kenengakuha (蘐園學派, a Confucian school sect of Sorai OGYU, 荻生徂徠, 1666-1728, and his disciples) had been influenced. However, the "circulation, tolerance and variation" in East Asian culture is not simply a matter of "influence/acceptance". Moreover, even the seemingly undoubtedly literary conclusions are removed from the new context, and presenting a completely different look in front of us. Starting with the re-examination of the " Kenen Collection of Books(「蘐園藏書目錄」)" and "Butsusisyobokukoutatsusyomoku 「 ( 物 子書示木公達書目」) ", the academic bibliography which was used to teach disciples, and it could be found that there were many of Yang Shen(楊慎)’s works are also collected in them.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poetry theories of the scholars in the Ming dynasty, such as the "Literature of the Ancients" in the Ming dynasty, may also be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 Six dynasties(六朝) ." Therefore, before understanding the literary thoughts of Edo Han scholars, Sorai OGYU(荻生徂徠), it is the primary task of this study to understand Yang Shen’s discourse on " Six dynasties ". In view of above mentioned reason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theories of vi.

(9) Chinese poems and Song poems (Song Lyrics 宋詞), which had important consensus formation system on literary criticism, have been previously mentioned several times on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This research which focuses on the Chinese poems and Song poems statements by Yang Shen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horizon on Chinese critical texts, but also addresses two problems that have been ignored or not adequately treated in earlier works. Additionally, it trace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ms and Song poems, linking them with Six dynasties poems(六朝詩), and organizes a new genealogy of Chinese poems and Song poems. on top of that, Yang Shen shows poetic rhythm and creation rules, methods about Chinese poems and Song poems. In particular, he persists that the creation forms on Chinese poems and Song poems should be looked back upon poem in six dynasties. Ultimately, this research aims to sort out the theories and creative works of Yang Shen, and implicitly ask the question of how to reconstruct Chinese poem history, when facing the material from the Chinese medieval period, reflecting the literary problems in Ming dynasty. I suggest that we should emphasize the Six dynasties literature(六朝文學) and make use of what we have to re-inspect, as best as we can.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mentioned above, as the special products in literature domain of Ming dynasty, the culture commodities were constantly pushing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ith this particularity, and Yang Shen’s works were exactly the good mirrors which reflected the times.” The Six Dynasties Theory of Yang Shen(楊慎)--as well as the interpretation and reception of Ogyu Sorai” is a research of how the six dynasties literature tradition was traced back and reproduced by Ming(明代)’s intellectual, especially being promoted and reinterpreted by Yang Shen. By searching, gathering and comparing all various fields of Yang Shen’s work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ree section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the vii.

(10) background and motive on Yang Shen’s literature theory about Six dynasties creation purpose are clarified in the first section.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collection and versions of Yang Shen’s work, the highest possibilities about Yang Shen’s sketches are attempted to solve in the second sec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etaphor about ideal new paradigm of Ming, political ambition, life philosophy and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of Yang Shen’s creations are revealed in the third section. Also, to probe the cultural conditions that Yang Shen was faced with, an interpretation about consciousness of writers and scholars in Ming dynasty is conducted. Keywords: Sinology in Edo period, Edo Classics Scholar, Ogyu Sorai(荻生徂徠), Chinese classics, Kenengakuha( 蘐 園 学 派 ), Kobunjigaku( 古 文 辞 学 ), Six dynasties(六朝), Yang Shen (楊慎). viii.

(11) 楊慎「六朝學」研究 ──兼論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容受. 目 次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 1 研究動機與選題說明 ........................................ 1. 一. 問題的發端 .................................................. 1. 二. 選題說明 ................................................... 16.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 22. 一. 古典文獻回顧 ............................................... 22. 二. 近代學者研究成果述評 ....................................... 2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39. 一. 研究範圍的構想與圈定 ....................................... 39. 二. 研究方法 ................................................... 40. 三. 研究進路 ................................................... 48. 第四節. 預期之新見與貢獻 ......................................... 53. 附錄 ............................................................. 56. 第二章 第一節. 楊慎《世說舊注》與人物筆記書寫 .................. 69 楊慎《世說舊注》之內涵 ................................... 73. 一. 《世說舊注》版本述介 ....................................... 73. 二. 《世說舊注》內容析論 ....................................... 82. ix.

(12) 第二節. 《麗情集》(《續麗情集》)與楊慎人物筆記書寫 ............... 91. 一. 《麗情集》(《續麗情集》)版本述介 ........................... 91. 二. 《麗情集》(《續麗情集》)內涵析論 ........................... 92. 三. 楊慎人物筆記之話語系統與敘事策略 ........................... 97. 四. 揉雜魏晉特色與明代思潮的「女狀元」故事 ..................... 99. 小結. .......................................................... 110. 第三章 前言 第一節. 楊慎對六朝文藝的選評 ........................... 113 .......................................................... 113 《楊升庵先生批點文心雕龍》 .............................. 117. 一. 《楊升庵先生批點文心雕龍》版本述介 ........................ 117. 二. 《楊升庵先生批點文心雕龍》內容析論 ........................ 136. 第二節. 《選》詩批評與編選意旨 .................................. 161. 一. 《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版本述介 .............. 161. 二. 《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內容析論 ...................... 168. 第三節. 六朝書學理論的梳理 ...................................... 178. 一. 楊慎六朝書學論著與書蹟選錄述介 ............................ 178. 二. 六朝書論內容析論 .......................................... 181. 附錄. .......................................................... 191. 第四章 第一節. 楊慎詩詞著作中的六朝論述 ....................... 201 《五言律祖》的選錄標準與詩學主張 ........................ 203. 一. 楊慎《五言律祖》版本考述 .................................. 204. 二. 《五言律祖》之體:收錄尺度與律句辨釋 ...................... 225. 三. 《五言律祖》之用:楊慎之五律創作與詩學觀念 ................ 234. 第二節. 《絕句辯體》版本述介與編選意識 .......................... 241. 一. 《絕句辯體》版本述介 ...................................... 241. 二. 《絕句辨體》之編選意識 .................................... 243 x.

(13) 三 第三節. 楊慎以「漢魏六朝初唐」為宗的六朝詩學觀 .................... 248 楊慎詞學中的六朝意識與知識觀念 .......................... 251. 一. 《升菴詞品》、《詞品拾遺》暨《廿一史彈詞》版本考述 ........ 254. 二. 楊慎詞學的建構理路與六朝意識 .............................. 258. 三. 「詞溯六朝」的理論目的與知識觀念 .......................... 269. 四. 楊慎的「詞史」觀念與創作實踐 .............................. 275. 小結. .......................................................... 281. 第五章 前言. 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之容受與闡發 ................. 283 .......................................................... 283. 第一節. 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之見解 ................................ 287. 第二節. 早稻田大學服部文庫典藏之荻生徂徠《詩評》 ................ 292. 一. 荻生徂徠《詩評》寫本及其傳藏 .............................. 292. 二. 〈詩評〉寫本的詩學批評內涵 ................................ 295. 第三節. 荻生徂徠的詩學觀念與理論建構 ............................ 301. 一. 「格調」的標舉 ............................................ 304. 二. 主「情」而求之「語」 ...................................... 306. 三. 「宋調」的批判 ............................................ 308. 第四節. 荻生徂徠的漢詩創作與理論實踐 ............................ 311. 小結. .......................................................... 318. 附錄. .......................................................... 319. 第六章. 結論 .......................................... 321. 第一節 本論題的回顧與反省 ....................................... 321 第二節 本論題的貢獻與前瞻意義 ................................... 328 一、本論題所達成之貢獻 ........................................ 328 二、本論題之前瞻意義 .......................................... 330. xi.

(14) 參考文獻舉要 .......................................... 333 一、 專書 ..................................................... 333 二、 學位論文 ................................................. 344 三、 單篇論文 ................................................. 345 四、網路資料 .................................................. 349. xii.

(15) 表次 表 1-1 明清年號西曆對照表 ........................................ 56 表 1-2 江戶時代年號西曆對照表 ..................................... 57 表 1-3 江戶時代輸入日本之楊慎相關著作 ............................. 61 表 1-4 江戶時代私人收藏楊慎相關著作 ............................... 63 表 1-5 江戸復古學派人物一覽表 ..................................... 67 表 1-6 楊慎著作數量各家統計差異表 ................................. 26 表 2-1《世說舊注》一卷(《說郛續編》本) .......................... 75 表 2-2《世說舊注》一卷(清李調元校定《函海》本) .................. 79 表 2-3《麗情集》一卷《 麗情集》一卷(清李調元校定《函海》本,光緒七年 版) .............................................................. 91 表 2-4 楊慎人物筆記收錄標準比較表 ................................. 95 表 2-5 女狀元黃崇嘏故事情節比較 .................................. 103 表 3-1《楊升菴先生批點文心雕龍》(豫章梅氏第六次刊本)(哈佛燕京圖書館 藏) ............................................................. 127 表 3-2《楊升庵先生批點文心雕龍》圈點篇章 ........................ 138 表 3-3《楊升庵先生批點文心雕龍》批評內容 ........................ 140 表 3-4「《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入選詩人作數量」入選詩 人作數量表 ...................................................... 171 表 3-5 楊慎傳世書蹟概況表《選詩》《選詩外編》《選詩拾遺》各朝代詩歌入 選統計表 ........................................................ 176 表 3-6 楊慎傳世書蹟概況表 ........................................ 178 表 3-7 楊慎《法帖神品目》所收碑帖數量比例表 ...................... 184 表 4-1 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五言律祖》江戶時期鈔本 .............. 206 表 4-2《五言律祖》 (東洋文庫藏北平圖書館舊藏嘉靖刊本景照) ...... 210 表 4-3《五言律祖》(美國國會圖書館攝製、日本國會圖書館藏、北平圖書館 善本書膠片七一五) .............................................. 211 xiii.

(16) 表 4-4《五言律祖》前集四卷、後六(臺灣國家圖書館藏 ) ............. 212 表 4-5《選詩外編五言律祖附》對照表 .............................. 214 表 4-6《五言律祖》南北朝詩歌收錄統計表 .......................... 231 表 4-7《絕句辯體》八卷附錄一卷(臺灣國家圖書館藏) ............... 241 表 4-8《絶句辯體》八卷附録一卷(公益財團法人東洋文庫藏) ......... 242 表 4-9《絕句辨體》各體裁選篇起始 ................................ 244 表 5-1《詩評》所評之詩殘篇 ...................................... 295. xiv.

(17) 圖次 圖 1-1 楊慎著作之跨域流傳與跨文化知識圖譜 ........................ 14 圖 1-2 楊慎「六朝學」跨文化系譜知識概念模型圖 ....................... 45 圖 1-3 楊慎「六朝學」研究脈絡與理論架構 ............................ 53 圖 2-1《陳洪綬升庵簪花圖軸》絹本設色 143.5×61.5cm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 院 .............................................................. 72 圖 2-2《世說舊注》一卷,《說郛續編》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75 圖 2-3《世說舊注》一卷,《函海》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 ..... 79 圖 2-4 梁‧劉孝標撰、明‧楊慎輯錄《世說舊注》一卷,清‧李調元校定《函 海》,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第 37 種,臺灣藝文印書館印行, 臺灣國家圖書館藏 ................................................. 82 圖 2-5《麗情集》一卷《續麗情集》一卷,《函海》(光緒七年本),東京大學 東洋文化研究所藏 ................................................. 92 圖 2-6〈女狀元〉書影(清‧李調元《續麗情集》(《函海本》),葉三 a-b,日 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 ...................................... 102 圖 3-1《楊升菴先生批點文心雕龍音註》十卷豫章梅氏第六次校刊本,哈佛燕 京圖書館藏 ...................................................... 118 圖 3-2《楊升菴先生批點文心雕龍音註》十卷豫章梅氏第六次校刊本,哈佛燕 京圖書館藏 ...................................................... 118 圖 3-3《楊升菴先生批點文心雕龍音註》十卷豫章梅氏第六次校刊本,哈佛燕 京圖書館藏 ...................................................... 119 圖 3-4《楊升菴先生批點文心雕龍音註》十卷豫章梅氏第六次校刊本,哈佛燕 京圖書館藏 ...................................................... 120 圖 3-5《楊升菴先生批點文心雕龍音註》十卷豫章梅氏第六次校刊本,哈佛燕 京圖書館藏 ...................................................... 121 圖 3-6《楊升菴先生批點文心雕龍音註》十卷豫章梅氏第六次校刊本,哈佛燕 京圖書館藏 ...................................................... 122 圖 3-7《楊升菴先生批點文心雕龍音註》十卷豫章梅氏第六次校刊本,哈佛燕 京圖書館藏 ...................................................... 123 xv.

(18) 圖 3-8《楊升菴先生批點文心雕龍音註》十卷豫章梅氏第六次校刊本,哈佛燕 京圖書館藏 ...................................................... 125 圖 3-9《楊升菴先生批點文心雕龍》(豫章梅氏第六次刊本) ............ 128 圖 3-10《楊升菴先生批點文心雕龍》(豫章梅氏第六次刊本) ........... 128 圖 3-11《劉子文心雕龍》曹學佺評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131 圖 3-12《劉子文心雕龍》曹學佺評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131 圖 3-13《劉子文心雕龍》曹學佺評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131 圖 3-14《劉子文心雕龍》曹學佺評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131 圖 3-15《劉子文心雕龍》曹學佺評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131 圖 3-16《劉子文心雕龍》曹學佺評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131 圖 3-17《劉子文心雕龍》曹學佺評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132 圖 3-18《劉子文心雕龍》曹學佺評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132 圖 3-19《劉子文心雕龍》曹學佺評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132 圖 3-20《文心雕龍》十卷清乾隆張松孫輯註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134 圖 3-21《文心雕龍》十卷清乾隆張松孫輯註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134 圖 3-22《文心雕龍》十卷清乾隆張松孫輯註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134 圖 3-23《文心雕龍》十卷清乾隆張松孫輯註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134 圖 3-24《文心雕龍》十卷清乾隆張松孫輯註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134 圖 3-25《文心雕龍》十卷清乾隆張松孫輯註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134 圖 3-26《文心雕龍》十卷清乾隆張松孫輯註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135 圖 3-27《楊升庵先生批點文心雕龍》三種版本關係 ................... 135 圖 3-28《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 161 圖 3-29《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 161 圖 3-30《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 162 圖 3-31《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藏書印 ....................... 163 圖 3-32《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藏書印 ....................... 163 圖 3-33《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藏書印 ....................... 163 xvi.

(19) 圖 3-34《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藏書印 ....................... 163 圖 3-35《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 164 圖 3-36《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 164 圖 3-37《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 164 圖 3-38《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 165 圖 3-39《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 165 圖 3-40《選詩外編》,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 167 圖 3-41《選詩外編》,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 167 圖 3-42《選詩外編》,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 167 圖 3-43《選詩外編》,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 167 圖 3-44《選詩外編》,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 168 圖 3-45 楊慎傳世碑刻書蹟 ......................................... 191 圖 3-46 楊慎傳世碑刻書蹟 ......................................... 191 圖 3-47 楊慎傳世書帖 ............................................. 192 圖 3-48 楊慎傳世書帖 ............................................. 192 圖 3-49 楊慎傳世書帖 ............................................. 193 圖 3-50 楊慎傳世書帖 ............................................. 193 圖 3-51 楊慎傳世書帖 ............................................. 193 圖 3-52 楊慎傳世書帖 ............................................. 193 圖 3-53 楊慎傳世書帖 ............................................. 194 圖 3-54 楊慎傳世書帖 ............................................. 194 圖 3-55 楊慎傳世書帖 ............................................. 194 圖 3-56 楊慎傳世書帖 ............................................. 195 圖 3-57 楊慎傳世書帖 ............................................. 195 圖 3-58 楊慎傳世書帖 ............................................. 195 圖 3-59 楊慎傳世書帖 ............................................. 196 圖 3-60 楊慎傳世書帖 ............................................. 196 xvii.

(20) 圖 3-61 楊慎傳世板刻書蹟 ......................................... 197 圖 3-62 楊慎傳世板刻書蹟. ....................................... 197. 圖 3-63 楊慎傳世板刻書蹟. ....................................... 198. 圖 3-64 楊慎傳世板刻書蹟 ........................................ 198 圖 3-65 楊慎傳世板刻書蹟 ......................................... 198 圖 3-66 楊慎傳世書蹟(匾額、題聯) ................................ 199 圖 3-67 楊慎傳世書蹟(匾額、題聯) ................................ 199 圖 4-1《五言律祖》江戶時期寫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 ............ 207 圖 4-2《五言律祖》江戶時期寫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 ............ 207 圖 4-3《五言律祖》明嘉靖刊本微卷,公益財團法人東洋文庫藏 ........ 210 圖 4-4《五言律祖》明嘉靖刊本微卷,公益財團法人東洋文庫藏 ........ 210 圖 4-5《五言律祖》明嘉靖刊本微卷,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 212 圖 4-6《五言律祖》明嘉靖刊本微卷,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 212 圖 4-7《五言律祖》明嘉靖刊本微片,臺灣國家圖書館藏 .............. 213 圖 4-8《五言律祖》明嘉靖刊本微片,臺灣國家圖書館藏 .............. 213 圖 4-9《絕句辯體》八卷附錄一卷,臺灣國家圖書館藏 ................ 242 圖 4-10《絕句辯體》八卷附錄一卷,臺灣國家圖書館藏 ............... 242 圖 4-11《絕句辯體》八卷附錄一卷,公益財團法人東洋文庫藏 ......... 243 圖 4-12《絕句辯體》八卷附錄一卷,公益財團法人東洋文庫藏 ......... 243 圖 6-1 人文社會研究知識圖譜 ...................................... 324. xviii.

(21) 緒論*. 第一章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選題說明. 一、問題的發端 (一) 從中日書物交流的盛事談起 「輯佚」顧名思義,是對已經失傳、但其內容仍以引用、節錄或某種複本的 形式,保存在其它傳世文獻中的材料,將這些古代的殘篇,加以搜集整理,使得 佚失的文獻最大程度地恢復原貌,即為「輯佚學」。古代文人往往出於對學問的 執著,對遠古文獻的好奇,或對某種古書版本亡佚的遺憾,而通過輯佚的工夫, 設法將散落的斷簡殘篇,形成輯本或者輯佚本;正是這份對古典文獻的求知慾, 文人對古本、佚本、海外孤本的追求動機,促成中、日書物交流的發端。 據傳早在秦代時,方士徐福,就曾率領三千童男童女,以及百工等人,東渡 日本列島,並攜去不少典籍。年代久遠,傳說早已不可考證,但宋代歐陽脩(1007 -1072)卻憑藉著揣想,寫下〈日本刀歌〉,更描寫出中國文人對蓬萊仙島── 「日本」,1此一神秘異域所藏之文物與書物的想像:. *. 本章於資料考察、概念發想之際,曾獲 2018 年第二回日本台灣交流協會 (人文•社會科學相關 領域)訪日研究計畫資助,並於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擔任訪問研究員,期間以〈東アジアに おける楊慎「六朝学」研究――日本収蔵の中国明代文献を中心にして〉(中譯:東亞視域下的 楊慎「六朝學」研究──以日本典藏之中國明代文獻為考察核心)為題,將本論題之初步架構,發 表於東京大學第 187 回目の東文研・ASNET 共催セミナー,2018 年 12 月 13 日。 1. 筆者案:與日本相關之歷史、文獻、文物,在中國古籍中習慣於名詞前冠以「倭」字,例如: 《三國志‧魏書‧倭人傳》即記載,魏明帝曹叡(204-239)下詔封卑彌呼(ひみこ,約 170 年-約 248 年)為「親魏倭王」。又,如:「日本刀」亦稱「倭刀」(「倭刀」的相關研究可參見王鴻泰: 〈倭刀與俠士──明代倭亂衝擊下江南士人的武俠風尚〉,《漢學研究》第 30 卷第 3 期(2012 年 9 月),頁 63-98。),「和歌」又稱為「倭歌」、「倭詩」等。值得留意的是「倭鬼」一詞,中原 理惠於〈『廉明奇判公案』について〉一文,徵引民國早期藏書家周越然《言言齋古籍叢談》: 「查余藏小說中,有《皇明諸司廉明奇判公案》四卷。……余書於數年前以重價得之滬市,卷首. 1.

(22) 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閒雜鍮與銅。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沃饒風俗好。其先徐福詐秦民,採藥淹留丱童老。 百工五種與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前朝貢獻屢往來,士人往往工詞藻。 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令嚴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蒼波浩蕩無通津。令人感激坐流涕,繡澀短刀何足云。 2. 由域外傳入的日本刀,想及遠久時代以前傳入東瀛的逸書百篇,懷著這樣的緬懷 與揣想者,並非只有歐陽脩一人。導因於文獻中對日本國文物、書物的描摹,1877 年赴日的清朝首任駐日公使館參贊黃遵憲(1848-1905),其駐日的最大目的,便 是蒐集流傳於日本的古本佚書,雖然,黃遵憲未能如願求得心目中的珍本,卻寫 下《日本國志》,豐富中國文人對日本的認識。黃遵憲是光緒三年(1877)(附錄表 1-1)3前往日本,三年後,光緒六年(1880),同樣懷著廣搜海外藏本的目的,楊守 敬(1839-1915)東赴日本,任清朝駐日使館隨員,在此期間,楊守敬廣泛搜訪流. 尾舊護葉有倭鬼手跋二則,又藏印二:一『就賢堂圖書記』,一『讀耕齋之家藏』,均六字朱文」。 當中「倭鬼」一詞,中原氏案語稱:「題跋者已死,故以鬼稱之」。(參見氏著:〈『廉明奇判公 案』について〉,《立命館文學──芳村弘道教授退職記念論集》(2019 年 3 月),頁 351,總頁 623。)實誤解周越然之意。「鬼」字未必僅限用於亡故之人,如《世說新語‧方正第五》,陸機 (261-303)即以「鬼子」稱呼無禮之人(盧志,?-312)。由於 1932 年中日戰爭「一二八事變」, 日軍炮火燒毀商務印書館與東方圖書館,上海藏書家如易培基(1880-1937)、周越然(1885-1962)、 曹聚仁(1900-1972)、胡懷琛(1886-1938)、陸澹安(1894-1980)等人的大部分藏書,亦遭兵燹焚 毀於一旦,故周氏文中以「倭鬼」指稱「日人」,乃因其藏書遭戰火所毀之憾恨,蘊藏其身處特 殊歷史時空背景之緣故。詳細歷史記錄可參見周越然:《書書書──版本與書籍》(新版,周越然 作品集系列)(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7 年)。 2. 〔宋〕歐陽脩撰、〔明〕胡柯編校:《歐陽文忠公文集‧外集》(明嘉靖庚申三十九年 1560 刊 本)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古籍),卷第四,頁七。 3. 由於本研究所兼及之中國明清人物、書籍版本等眾多,為求閱讀時能清晰掌握歷史年代、背 景等資訊,於附錄 1-1 以「明清年號西曆對照表」,簡單歸納明清兩代帝王、年號與西曆之資 訊。. 2.

(23) 散在日本各地的中國典籍,最後成功攜帶了二十餘萬卷,中國境內早已亡佚的珍 貴古籍回國。4 原先著作於中國的書籍,因為種種因素流傳至日本,再經由文人的訪求, 將善本、珍本,再度從日本輸入中國,中、日之間的書物交流,如此往復進行 著,5而令人起疑的是,這些書物究竟是從什麼樣的管道東傳日本?又在日本國 內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探究此一問題前,不妨先將時間回溯到日本江戶時期。早在江戶時代之初 (1603-1867)(附錄表 1-2),6德川幕府即實行「禁教令」,7其後復於 1633 年頒布 第一次鎖國令,明令日本國僅允許與特定對象進行貿易,如:與荷蘭人、中國人 在長崎進行貿易;因於商業貿易帶來文物、書籍的流通,也帶動社會風氣,促使 日本近代啟蒙思想史上,有兩條明顯的東、西方發展主軸,一是以西方「蘭學」 為核心所傳入的醫學知識等,一是以東方「儒學」為主的文化交流。在日本「儒 學」體系正式被建構前,學習漢文(華文)、漢語(華語),被統稱為「唐話學」,因. 4. 王勇等編著:《中日「書籍之路」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年)。王建民主 編:《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年)。陳東輝:《中日典籍與文 化交流史研究》(臺中:文听閣圖書,2010 年)。騰軍:《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11 年)。 5. 除了前文所例舉之楊守敬之外,中日蒐書活動、藏書史上之重要藏書家,尚有李盛鐸(1859- 1937)、潘宗周(1867-1939,潘氏寶禮堂)、徐承祖(甲午戰前清政府派遣的駐洋使臣,經歷中日 天津談判、長崎事件等)、田吳炤(北宋藏書家田偉後裔,原名行照或行炤,一名潛,字伏侯,別 字小純、小蒪,號潛山,別署潛叟、郎庵,湖北荊州人)等人,詳細人物介紹與訪書、蒐書、轉藏 等經緯,可參見〔日〕高橋智:《書誌学のすすめ―中国の愛書文化に学ぶ》(東京:東方書店, 2010 年),頁 202-225。 6. 關於本研究所提及之江戶漢學家,江戶中日書籍交流等,所使用之日本年號,與西曆之對 照,詳細請參見附錄表 1-2「江戶時代年號西曆對照表」。 7. 查閱中日商船貿易文獻,可發現如《享保四年第二十三番南京船齎來書目》、《享保二十年 第二十番寧波船書目》等資料中,在書目的最後一行,皆寫著「以上所報是實若帶天主教書藏 匿發賣通船甘願坐罪」,顯見由於德川幕府「禁教令」的頒行,使得江戶文人能夠接觸的知識 性書籍種類受限,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中日書物貿易的交流,亦促進了江戶儒學的發展。詳 見〔日〕大庭脩:《江戶時代における唐船持渡書の研究》(吹田市: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 所,1967 年),頁 242-243。. 3.

(24) 中、日書物貿易,使得「唐話學」興起,又因「唐話學」的日漸流行,更加促使 中、日書物往來的日益興盛。 檢視此一時期的中、日書物貿易資料,可發現:除了傳統中國經學典籍、日 本人喜愛的中國章回小說、筆記等書籍之外,明代的詩文集亦在江戶時期大量傳 入日本。早在慶長九年(1604)以前,江戶漢學家林羅山(1583-1657)便已藏有《皇 明詩選》(附錄表 1-3);8其後,隨著《明史》、《名山藏》、《文苑英華》等書 的傳入,江戶文人亦受到明代文學之浸染,「唐話學」逐漸由原先學習小說中的 俚俗之語,轉而朝向學習漢文、漢詩的典雅文章。 在這些豐富的中日書物貿易記錄中,更能發現,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楊慎 (1488-1559)」的多種著作,最早於寬延四年(1751)便已隨中國貿易船被運往日 本。1751 年《持度書物覺書》中錄有《尺(赤)牘清裁》,91786 年《持渡書改目 錄寫》則錄有《丹鉛總錄》、《太史升菴文集》、《升菴外集》等書目,由此可 發現,楊慎著作東傳日本的時間甚早。 此外,中日書物交流的方式與歷史記錄,並不只有朱印船貿易這類存有官方 記載的活動,江戶漢學家們往往有其個人特殊的購書管道,或因於種種機緣,而 獲得私藏大批中國典籍的珍貴機會。10查考江戶紅葉山文庫、昌平坂学問所等處 的藏書目錄,便可發現江戶漢學家乃至幕府官學、官方藏書機構等,藏有《楊升. 8. 關於江戶時期,隨貿易船由中國傳入日本之明清書籍,包含錄有楊慎著作之《名山藏》、 《文苑英華》,以及楊慎之著作,詳細請參見附錄表 1-3「江戶時代輸入日本之楊慎相關著 作」。 9. 楊慎原作「赤牘清裁」,而王世貞在重新編校時,將此書改作「尺牘清裁」。參見〔明〕王 世貞:《尺牘清裁》(十冊)(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請求記號:集114-0002)。〔明〕王 世貞:《赤牘清裁》(二十八卷)(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特別買上文庫・田中慶太郎(救堂)舊 藏・特 8461(集部・尺牘類・附楹聯・總集)。筆者案: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藏本,電腦檢索之 書誌資料記作「亦牘淸裁二十八卷」,「亦」字誤,當作「赤」。 10. 據傳荻生徂徠所收藏之明代文學書籍,乃其大約三十九、四十歲時,從破產的藏書家處大量 購得,成為他學習明代復古文學的契機。參見〔日〕吉川幸次郎編:《徂徠學案》,收於《荻 生徂徠》(日本思想大系第三十六集,東京:岩波書店,1973 年),頁 646。. 4.

(25) 菴詩》、《楊升菴詞品》、《升菴先生文集》、《楊升菴先生批點文心雕龍》等 等,共計七十二種百冊以上的楊慎著作(附錄表 1-4),11同時,楊慎著作傳入日本 後,更有江戶文人手錄之和鈔本複本,以及重新批點刊刻之和刻本,其數量實遠 超出既往《舶載書目》的記錄。由這些現象或可推測:楊慎學說在江戶日本,極 可能受到漢學家某種程度的喜愛與重視,既往在明代文學史中,於「復古派」的 長篇論述外,楊慎學術往往被忽略,甚至略去而隻字未提,相反地,在江戶漢學 界,楊慎的著作顯然受到很大程度的青睞,甚至被學人廣泛使用,才能使得其著 作不但有明清刊本的傳入,更因讀者的閱讀需求,而有和刻本的發行;由此,或 許可想像,在江戶漢學領域裡,楊慎的學術,或能從中尋得新解,尋得不同程度 的重視與學術地位。 (二) 江戶復古學派與明代復古文學 與明萬曆年間(1563-1620)約莫同時期,日本由於德川幕府成立之初,推 尊儒術,促使這時期成為日本「漢文學」的全盛階段,並且如前文所述,因中國 明代書籍的大量輸入,仿習明代各家文學,並創立門派之漢學家者眾。在眾家當 中,儒學家荻生徂徠(おぎゅうそらい,1666-1728,名雙松,字茂卿,號徂徠, 又號蘐園)即仿傚明前後七子之復古理論,將明代「復古派」(筆者案:日本稱為 「古文辭派」)的文學見解,結合日本人學習漢文之經驗,回應江戶漢學的種種不 足,發展成「古文辭學」此一專業學門,並據此創立蘐園學派(參見附錄表 1-5), 12. 繼而由經學與詩文兩方面,力倡學習漢文、漢詩,應仿效學習「古文辭派」,. 明代「古文辭派」(筆者案:即中國文學史上之「復古派」)更因其述介,而對日 本江戶中後期漢學產生極大的影響。爾後,又因徂徠的弟子、後學者眾,促使「古 11. 關於江戶漢學家之私人藏書,以及幕府私人所藏之楊慎著作,詳細請參見附錄表 1-4「江戶 時代私人收藏楊慎相關著作。 12. 關於荻生徂徠「古文辭學派」之成立,詳細可參考〔日〕吉川幸次郎:《荻生徂徠》(東京: 岩波書店,1973 年)。又,屬於「古文辭學派」之漢學家,參見附錄表 1-5「江戸復古學派人物 一覽表」。. 5.

(26) 文辭學」理論,經由日本漢學各家仿效與詮釋,成為日本漢學之顯學。至今,不 少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乃至明代經學與文學的學者,皆致力投於入於鑽研江戶 「古文辭學」之內涵。13 論及明代「古文辭派」,由眾多文學史著作可得知,其代表人物為前後七子, 於明中葉先有李夢陽(1472-1529)、何景明(1483-1521)倡議「文必秦漢,詩必盛 唐」,14復有李攀龍(1514-1570)、王世貞(1526-1590)提倡等人承其餘緒,15開 啟明代文學復古的風潮。16然而,若詳細檢視荻生徂徠的著作,卻可發現其在論 述中國文學時,除了前後七子的言論外,實際上夾雜諸多楊慎的看法。. 13. 張崑將:〈荻生徂徠「不言」的詮釋方法析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 63 期 (2005 年 11 月),頁 139-169。藍弘岳:〈荻生徂徠的翻譯方法論──訓讀與徂徠的「譯學」〉,《翻譯學研 究集刊》第 11 輯 (2008 年 12 月),頁 85-117。藍弘岳:〈荻生徂徠的古代中國史觀與政治思想 ──「聖人之道」的重構與「宋學」批判〉,《漢學研究》第 33 卷第 3 期(2005 年 9 月),頁 169-203。張文朝:〈《論語徵》中所見荻生徂徠之《詩經》觀〉,《成大中文學報》第 61 期 (2018 年 6 月),頁 107-146。金培懿:〈荻生徂徠《論語徵》的注釋方法〉,收錄於《慶祝莆田 黃錦鋐教授八秩‧日本町田三郎教授七秩嵩壽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 年),頁 287-337。金培懿:〈荻生徂徠的言語觀─何謂「古文辭」〉,《笠征教授華甲紀念論文集》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 年),頁 153-186。 14. 孫學堂於《明代詩學與唐詩‧引言》提到明代文壇復古現象,言:「有明一代之詩幾乎舉世宗 唐,家家宗唐,研究明代唐詩學肯定繞不過創作的考察。」見氏著:《明代詩學與唐詩》(濟南: 齊魯書社,2012 年),頁 6。又,明代中期以來主導文壇的「復古派」,日本稱為「古文辭派」, 〔日〕大木康於《明清文学の人びと》亦言及:「明代後半期における文学(伝統詩文壇)の中 心に位置していたのが、前七子、後七子の古文辞派であった。前七子の代表が李夢陽(一四七 二~一五二九)、何景明(一四八三~一五二一)、後七子の代表が李攀龍(一五一四~一五七 〇)、王世貞(一五二六~一五九〇)である。その主張は、李夢陽の「文は必ず秦漢、詩は必 ず盛唐」という言葉に典型的に示されている。つまりは、詩文を作るには、文は秦漢、特に司 馬遷の『史記』の文章、詩なら盛唐詩、特に杜甫の詩を手本として模倣することにより、よい 詩よい文章を作ることができるとする主張である。」見氏著:《明清文学の人びと》(東京:株 式会社創文社,2008 年),頁 14。〔日〕大木康:《冒襄和影梅庵憶語》(臺北:里仁書局,2013 年),頁 46。 15. 若論及明代前、後七子文學主張的主要重點,龔鵬程評析曰:「兩者之分,同時也就是詩文 之分。例如前一路的人(筆者案:山林派),較少說詩而多集中於論文,說詩亦少言詩法,只是 表現出人生境界或見地即可。後一路(筆者案:前後七子),雖說『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明史 語),實則很少論文。講作文應學《史記》《漢書》,也不過為了反對講性理的人動輒言六經諸 儒罷了。他們主要是論詩,而詩論又架構在詩文之辨上,故李夢陽在批評宋人主理作理語之 後,接著就說:『若專作理語,何不作文而為詩耶?』(缶音序)」參見氏著:《中國文學史》 (臺北:里仁書局,2010 年),下冊,頁 244-245。 16. 劉學銚:《中國文化史講稿》(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 年),頁 123。. 6.

(27) 舉例來說,徂徠的詩學觀念,受到中國論詩傳統的影響,其言詩必始自 《詩經》傳統,而其「淫詩觀」便深受楊慎影響,對於「鄭聲淫」,其《論語 徵》曰: 〈國風〉,徒歌也,故存〈鄭〉、〈衛〉。鄭聲者,被之於聲樂,故放 之。世有鄭聲,則民不好樂,所以放也。升庵說:「水溢於平曰淫水, 雨過於節曰淫雨,聲濫於樂曰淫聲。……後世解〈鄭風〉皆為淫詩,謬 矣。」此說為是。大氐聲樂可娛之甚,謂之淫已。17 在這段引言中,徂徠先說明〈鄭風〉與鄭聲之不同,次引明代楊慎「聲濫於樂 曰淫聲」之言,18以強調自己解釋的正確性。徂徠認為〈鄭風〉是不配樂的徒 歌,鄭聲則是有配聲樂。但若細究《論語》,其間並無「鄭風」、「鄭聲」之 解釋,徂徠解「鄭聲淫」,提及〈鄭風〉與鄭聲之不同,顯然是有其意圖,此 意圖正是要借助楊慎之言,指出時人誤解〈鄭風〉為淫詩。之所以會誤解,徂 徠認為在於後世學者沒有認清鄭聲與〈鄭詩〉之有無配「聲樂」。19 此外,若就楊慎就與徂徠古文辭學思想層面的關係而言,徂徠《讀荀子》 所引用的書籍中,除經學類的六經等,更多參考徵引自楊慎《丹鉛錄》,這些 例子,除了可觀察到徂徠繼承自明代古文辭派「學尚復古」的觀念,亦可發現 其建立「古文辭學」,並非專主前後七子之說,楊慎的學術觀念,對徂徠學說 在立論、建構、佐證上,實具有明顯地影響作用。更可由徂徠對楊慎著作的使. 17. 〔日〕荻生徂徠:《論語徵》,收入小川環樹編:《荻生徂徠全集》(東京:みすず書房,1978 年),第四冊,頁 232-233。 18. 〔明〕楊慎:《升庵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集部,第 209 冊,頁 329。山下龍二著有〈徂徠「論語徵」について〉三篇,其中第三篇提及「徂徠愛好 楊慎之考證」(參見該文頁 7),山下氏僅舉四例以說明,實則《論語徵》共徵引楊慎二十一次之 多。參見〔日〕山下龍二:〈徂徠「論語徵」について(三)〉,收入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編:《名 古屋大學文學部三十周年記念論集》(名古屋:名古屋大學文學部,1979 年),頁 480-502。 19. 關於荻生徂徠「淫詩」之辯的相關論述與考證,詳細可參閱張文朝:〈《論語徵》中所見荻生 徂徠之《詩經》觀〉,《成大中文學報》第六十一期(2018 年 6 月),頁 107-146。. 7.

(28) 用上,發覺「古文辭學」不但是構築在「明代知識」之上的學門,20更對楊慎 的學術,有某種程度上的容受。21 耐人尋味的,尚有徂徠與楊慎兩人論詩的內在理路: 夫詩情語也,喜怒哀樂鬱乎中而發乎外,雖累百千語,其氣不能平,於是 不得已而咨嗟之、咏嘆之、歌乎口、舞乎手,片言隻語,其氣乃洩,吾情 可以暢,故詩之至長者,纔與文之至短者相抵……詩情語也,文意語也, 所主殊也……此詩之所以主情而不與文章同科者爾。六朝至唐,皆其流風, 獨宋時學問大闡,人人皆尚聰明以自高,故厭主情者之似癡,遂更為伶俐 語,雖詩時文也,蘇公輩,為其魁首……詩之衰莫衰乎宋者也,是又無它 故,主意故也。(徂徠〈答崎陽田邊生〉)22 「唐人詩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詩主理,去《三百篇》卻遠矣。 匪惟作詩也,其 解詩亦然。」(楊慎〈唐詩主情〉)23 細讀以上兩則引文,可察知徂徠與楊慎觀點相同,既批判宋詩主理之弊,更主 張詩歌的本質當為「情」感,唯有「情發於中」的詩歌,才能承繼《詩經》的 傳統,才稱得上是符合詩歌本質的佳作。. 20. 〔日〕荻生徂徠:《讀荀子》,自筆本,收入《徂徠山人外集》(東京:審美書院,1941 年)頁 34、201、209。〔日〕北田數一:《荻生徂徠讀荀子解題敘説》(東京:審美書院,1941 年)頁 153。 藍弘岳:〈《荀子》與德川思想史-以荻生徂徠的《荀子》論為主〉,《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27 卷第 4 期(2017 年 12 月),頁 23-41。 21. 2017 年京都立命館學文學研究科特別研究員 SHI YUN,曾指出由於江戶時代對明清考證學的 重視,不僅荻生徂徠徵引楊慎學說為據,反徂徠學立場之人,亦多引用楊慎之說為據,顯示江戶 學人對楊慎考據學之重視。參見氏著:〈明清考証学と徂徠学及びそれ以降の儒学に関する思想 史的研究〉 ,日本文部科學省暨日本學術振興會交付之科学研究費助成事業 2017 年年度報告書: https://kaken.nii.ac.jp/grant/KAKENHI-PROJECT-17J07001/。 22. 《徂徠集》卷二十五,收錄於《日本漢詩》(東京:汲古書院,1986 年),第三卷,頁 260。. 23. 〔明〕楊慎撰、王大厚箋證:《升庵詩話新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卷八,頁 189。. 8.

(29) 於此,或可再進一步觀察與反省:徂徠所建立的學門,之所以被稱為「古文 辭學」,原因有二,一是其反省既往日本漢文學者「和字」、「和句」、「和習」 的漢文學習法,認為「訓讀」的和訓顛倒讀法,有礙於「華文」的理解;24一是 批判「朱子學」,25認為欲通達聖賢之境,26除了直接學習「華語」、「華音」, 更應透過閱讀,通過學習先秦「古文辭」,27直接追尋孔孟聖賢之道;而這樣的 想法,正是從明代「古文辭派」得到靈感而發想,故而「徂徠學」被後世稱為「古 文辭學」,而追隨徂徠的眾多門生後學(參見表 1-5),所集結而成的學派,稱為 「古文辭學派」。而若詳細檢視「徂徠學(古文辭學)」,則又可簡單歸納出三種 特色:1.具博學百科之特色。2.具實學考證特色。3.具備實證主義。也正因為此三 種特色,使得荻生徂徠論學文辭,雖得力於對李攀龍、王世貞的學習,但在博識 名物、考據、考證方面,包含評論漢詩的內在理路,或哲學思想的闡發,甚至是 徵引文獻,並未囿限於「古文辭派(明代復古派)」,反而多引楊慎之說,與楊慎 的文學主張多有可會通之處,「古文辭學」此一學門名稱,顯然是徂徠學說的發 端特色,而非全部。 換言之,荻生徂徠學說及學派構成的三大階段,乃是:「古文辭」(思想發端、 特色)─「古文辭學」(徂徠學)─「古文辭學派」(徂徠與門生、後學之合稱);藉. 24. 〔日〕大庭卓也:〈荻生徂徠『蘐園隨筆』の反響〉,《文獻探究》第 40 号(2002 年 8 月),頁 53-57。 25. 〔日〕岩崎允胤:〈荻生徂徠と古文辞学〉,《大阪經濟法科大学論集》第六十五号(1996 年 8 月),頁 1-41。 26. 徂徠學說中,所謂的聖賢之境,乃包含「道的制作」、「天的目的設定與天命省思」、「道 德之思辨」、「禮樂刑政」等探究,詳細可參見〔日〕高山大毅:〈徂徠学の風景〉,《思 想》(2016 年 12 月),頁 15-50。 27. 筆者案:荻生徂徠學說中的「古文辭」,是以李攀龍與王世貞的復古文論為其主導思想,其 關懷核心乃是通過對先秦「古文辭」的誦讀精研,通達「德行」、「經術」、「政事」之儒家 的聖賢之道,故而其語源與中國文學理論、中國文學史所使用的「古文辭」之意,殊無二致。 關於「古文辭」與「文辭」相對的概念與相關定義,可參閱陳廣宏:〈「古文辭」沿革的文化 形態考察——以明嘉靖前唐宋文傳統的建構及解構為中心〉,原載於《文學遺產》2012 年第 4 期,收錄並刊載於「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 http://www.gdwx.fudan.edu.cn/0b/cf/c3811a199631/page.htm,2020 年 5 月 24 日最終檢索。. 9.

(30) 此狀況或可進一步反省,論及明代文學史,不論前後七子或楊慎,其學術成就卓 絕,早已獲得普遍的共識,言及明代文學復古風氣,前後七子與楊慎聯袂出現的 現象,亦是常態,但是,為何前後七子的「復古派」,研究者前仆後繼,28迄今 已成為一專業學門,卻未見楊慎具強烈特色的六朝論述(文學思想特色),被獨立 提出呢?何以文學史上未曾有楊慎「六朝學」(楊慎學說特色)的提法呢?楊慎的 學術特徵,又為何不曾有系統地以「六朝論述」(楊慎論學特色)─「六朝學」(楊 慎詩文論學說)─「六朝派」(楊慎與門生、後學、追隨者)逐步構成呢? (三) 跨文化 29的楊慎「六朝學」知識圖譜 承上所述,本研究此處欲再進一步探析者有二:1.楊慎六朝論述的獨特性, 以及此類論述足以構成「六朝學」之正當性。2.本研究以楊慎「六朝學」與江戶 荻生徂徠「古文辭學」,進行跨文化比較之思考脈絡,此一跨文化知識圖譜的構 成與合理性。 首先,相較於明代中葉,其他在詩壇有著流派或門戶背景者,楊慎並未被歸 入任何派別,但明清兩代的評論家,顯然早已發現其論詩,每每標舉六朝、溯源 六朝詩歌的特點,胡應麟(1551-1602)即曾評曰:. 28. 關於歷來對明代前後七子豐碩的研究成果,可參考鄭利華:《前后七子研究》(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15 年),緒言,頁 1-12。 29. 本研究於博士論文答辯時,曾獲口試委員提醒,當說明此處使用「跨文化」而非「漢文化」之 原因。對於口試委員的指教,衷心感謝,謹申謝忱。筆者於研究期間,對於「漢文圈」、「漢文 化」等詞彙,曾遍搜中國、韓國、日本學者論著,觀察學者所用詞彙,多次思考反省。誠然,臺 灣、中國、日本、韓國……凡使用「華文」、「華語」之地域,其古代學術文獻似乎都可因使用 「漢字」而歸納於「漢文圈」、「漢文化」之中。但,深入閱讀江戶漢學家著作時,卻往往能在 熟悉的「漢文」當中,尋得「異質性」的思考脈絡與觀念發展,日本的「和文化」與中國學術間 的容受關係,其實難以簡單用「影響」一詞概括,每每拿起日本江戶漢學著作,其間的文字理路, 都在在提醒筆者,研究的多面向與多樣化,「漢文」與「和文」的世界,值得用更謙遜的態度、 更漫長的時間考索深求。故而此處筆者幾經思考,仍然選用「跨文化」一詞,此間的複雜內涵, 尚待筆者未來深入探索,細細考察。. 10.

(31) 楊用修格不能高,而清新綺縟,獨綴六朝之秀,合作者殊自斐然。30 清代沈德潛(1673-1769)亦曾指出楊慎詩學上溯六朝的獨特性: 楊用修負高明亢爽之才,沉博絕麗之學,隨物賦形,空所依傍……李、何 諸子外,拔戟自成一隊。31 及北地多言復古,力排茶陵,海內為之風靡。用修乃沉酣六朝,攬采晚唐, 創為淵博靡麗之詞,其意欲壓倒李、何,為茶陵別張壁壘,不與角勝口舌 間也。32 倘若仔細探究文學史資料,便可發現:明代以來,推崇楊慎「博雅饒著」的文人 甚多,33甚至清代四庫館臣,亦於〈升庵集提要〉予以極高的評價:. 30. 〔明〕胡應麟《詩藪‧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58 年),卷一,頁 332。. 31.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下,〔清〕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8 年),下冊,頁 562。 32. 〔清〕沈德潛:《列朝詩集小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丙集〈楊修撰慎〉,上 冊,頁 354。 33. 〔明〕李贄《續焚書》:「升庵先生固是才學卓越,人品俊偉,然得弟讀之,益光彩煥發,流 光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則已,一出人則爲李謫仙、蘇坡仙、楊戍仙,爲唐代、宋代並我朝特出, 可怪也哉!」「余是以竊附景仰之私……儼然如遊其門,躡而從之」。(〈讀《升庵集》〉)〔明〕 袁宏道:「人有言曰:『胸中無萬卷書,不得雌黃人物。』然書至萬卷,不幾三十乘乎?除張司 空外,更幾人哉。吾於漢劉向、唐王僕射、宋蘇子瞻見之,然自子瞻迄今又三百餘年矣,吾於楊 升庵、李卓吾見之。」(《袁宏道集箋校》卷五十五)明‧王夫之亦稱美楊慎詩「三百年來最上 乘。」(王夫之《明詩評選》卷五)。〔明〕王世貞:「明興,稱博學、饒著述者,蓋無如楊用修。」 明‧焦竑編輯《升庵外集》一百卷,主持刊刻,並在〈升庵外集題識〉中盛讚:「明興,博雅饒 著達者無如楊升庵先生。」明‧顧起元《升庵外集‧序》云:「國初迄於嘉隆,文人學士著述之 富,毋逾升庵先生者。」明末遺民朱舜水講學於日本(江戶時代,德川幕府),教育日本學生安東 守約:「明朝文集極多,好者亦寥寥……如楊升庵、李空同集,極佳。」(《朱舜水集》卷十一 〈問答三〉)又,其弟子小宅生順問:「揚雄、司馬氏鳴漢家,眉山三蘇及陸游等鳴宋家,不知今 亦有如此人哉?」朱舜水答曰:「國朝有宰相之子楊升庵諱慎者……。」(《朱舜水集》卷十一 〈問答四〉)〔清〕李慈銘:「有明博雅之士,首推升庵,所著《丹鉛錄》、《譚苑醍醐》諸書徵 引該博,洵近世所罕有。」〔清〕胡薇元《歲寒居詞話》:「明人詞,以楊用修升庵爲第一。」 〔清〕紀昀讚楊慎曰:「可以位置鄭樵、羅泌之間,其在有明,固鐵中錚錚者矣。」. 11.

(32) 慎以博洽貫一時,其詩含吐六朝,於明代獨立門戶,文雖不及詩,然猶存 古法,賢於何、李諸家窒塞艱澀不可句讀者。蓋多見古書薰蒸沉浸,吐屬 自無鄙語,譬如世祿之家,天然無寒儉之氣。34 這段文獻明確指陳楊慎作詩別出門戶,賢於何、李,可見四庫館臣存有尊楊而退 何、李的褒貶態度。而若再細探楊慎詩學的宗尚傾向,其評價他人詩作,亦往往 以六朝詩作為尺規,甚至連評論詞作時,亦以六朝風格作為判準,在此或可參見 楊慎評詩與評詞之實例: 「平楚」條:謝朓詩:「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楚,叢木也。登高 望遠,見木杪如平地,故云「平楚」,猶《詩》所謂「平林」也。陸機詩: 「安轡遵平莽。」謝語本此。唐詩「燕掠平蕪去」,又「游絲蕩平綠」, 又因謝詩而衍之也。35 「太白用徐陵詩」條:徐陵詩:「竹密山齋冷,荷開水殿香。」太白詩: 「風動荷花水殿香」,全用其語。36 「陶弘景寒夜怨」條:陶弘景〈寒夜怨〉云: 「夜雲生。夜鴻驚。淒切嘹唳. 34. 〔明〕楊慎撰:《升菴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集 部,第 472 冊,卷五十四,頁 1270。 35. 〔明〕楊慎撰、楊有仁輯:《升菴先生文集八十一卷》(萬曆二十九年重刊本)(東京:東京大 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大木文庫藏書),卷五十七,頁二十四-二十五。筆者案:本研究所徵引之楊 慎論詩內容,常以古籍善本為據,於《升菴先生文集八十一卷》中,楊慎論詩的逐條內容,被 歸為「詩類」,而現今所常見的「升庵詩話(升菴詩話)」,實際上始自後出的鄭寶琛等編纂之 《升菴合集》、李調元《函海》本等,又因民國後王大厚作《升庵詩話新箋證》一書,內容甚 為精詳,使得今日研究楊慎詩歌者,常以王大厚本為據。本研究之所以多徵引善本,較少使用 王大厚所作之箋證本,考量有二:1.核對古籍文獻,確認現存楊慎詩話內容最早的文本面貌。2. 王大厚箋證本為求資料豐贍,將張千載、女狀元等楊慎筆記故事之內容,以及屬於雜類之人物 筆記,並收於箋證本中,意即:若只使用今人所編之箋證本,則難以辨別楊慎著作被後人屢次 編選的過程中,是否經過編輯者之編選意識而重新安排目次、內容位置等。因此,本研究引述 楊慎詩話與選本相互參照時,鮮少使用《升庵詩話新箋證》,實基於文本流傳、編選意識等多 重考量而抉擇。 36. 〔明〕楊慎撰、楊有仁輯:《升菴先生文集八十一卷》(萬曆二十九年重刊本),卷五十九,頁 四。. 12.

(33) 傷夜情。」後世填詞,〈梅花引〉格韻似之,後換頭微異。37 「歐蘇詞用選語」條:歐陽公詞「草薰風暖搖征轡」 ,乃用江淹〈別賦〉 「閨 中風暖,陌上草薰」之語也。蘇公辭「照野瀰瀰淺浪,橫空曖曖微霄」 ,乃 用陶淵明「山滌餘靄,宇曖微霄」之語也。填詞雖於文為末,而非自《選》 詩樂府來,亦不能入妙。李易安詞「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乃全用《世說》 語。女流有此,在男子亦秦、周之流也。38 「如何學詩」 ,在明代是文人普遍重視的議題。楊慎經由對詩歌用字遣詞的講究, 注重詞彙典故的考證探求,一方面呈現出自身的讀書途徑與軌跡,另一方面,更 透過分析唐詩佳篇,提示後人唐詩佳作,實本源自六朝詩,學習詩歌,應當兼具 古詩風雅殊致的傳統,詩歌的創作不該僅是符合聲律規範,更應當於語言藝術層 面,力求格調高古,故而不應單學唐詩,應從唐詩的淵源六朝詩歌著手。楊慎透 過己身閱讀的示範,既展現其一再強調的「學養」宗旨,亦明確地指出明代以來 對詩歌的錯誤認知與後人的誤解和誤學。 另外,解釋一首詞作,首當自「詞牌」識其聲律格調與概要旨意,楊慎透過 比較陶弘景(456-536)〈寒夜怨〉與詞牌「梅花引」,提出兩者格韻相似之證據。 今觀詞牌「梅花引」, 此調有兩體,五十七字者,《中原音韻》注「越調」。由 於高憲詞有「須信在家貧也樂」句,又名〈貧也樂〉。一百十四字者,即五十七 字體再加一疊,賀鑄填詞則名此調為「小梅花」。「梅花引」共有兩種,一為「雙 調五十七字,前段七句三仄韻、三平韻,後段六句兩仄韻、兩平韻、一疊韻」;. 37. 〔明〕新都楊慎著,同里鄭寶琛纂輯、同里王文林編次,天彭李守福、繁江郭宗儀仝校:《升 菴合集》(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館藏),卷一百五十七,頁一。 38. 〔明〕新都楊慎著,同里鄭寶琛纂輯、同里王文林編次,天彭李守福、繁江郭宗儀仝校:《升 菴合集》卷一百五十九,頁十。. 13.

(34) 另一者為「雙調五十七字,前段七句五平韻、一疊韻,後段六句兩仄韻、兩平韻、 一疊韻」。39楊慎所指陶弘景〈寒夜怨〉之格韻明顯又與上述後者近似。 又,藉由評析詞之聲律格調,楊慎目的在闡釋「詞」雖興盛於宋代,但在六 朝時期早已初具雛形。換言之,楊慎論詞背後所欲揭示的觀念,實是文學乃一脈 相承,淵遠流長,雖因歷代而有體式格律上的變化,但此變化軌跡乃前後環環相 扣,逐漸演變而成,故填詞者不應當只羈限於學習宋代作品,六朝文學實際上是 豐富詞學內涵的重要養分。 復次,關於本研究將楊慎「六朝學」與荻生徂徠「古文辭學」進行跨文化之 參照比較,其間楊慎著作的東傳日本,乃至研究概念的源起,包含關鍵字詞的串 聯,則以「知識圖譜」具體呈現如下:. 圖 1-1:楊慎著作之跨域流傳與跨文化知識圖譜. 通過上圖可知,本研究之所以將「楊慎—楊慎著作─楊慎學術—江戶荻生徂 徠」進行對照與發想,並非偶發的聯想,或是刻意撰作東亞漢學、中日比較文學. 39. 〈梅花引〉詞律與詞譜的種種變化,詳見林玫儀:〈韻律分析在宋詞研究上之意義〉,《中 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 年 3 月),頁 75、頁 79、頁 90。. 14.

(35) 之議題,而是經由具體的書物文獻,考察中、日書籍之流傳與收藏,以這些歷經 百年的文獻資料為核心,理解其間的歷史發展,思索當中所具有的文化意義。在 時間的序列上,本研究由中國代嘉靖年間出發,透過調查中、日書籍流傳途徑與 收藏地,察覺到距離嘉靖年代後約五十年,楊慎的作品、書籍,隨著貿易船(朱印 船)等管道流傳至日本,除了既有的舶載書目資料外,若再仔細檢覈江戶漢儒之 私人收藏,則可發現早於舶載書目所記之年代(附表 1-3)以前,江戶儒者已藏有 大量的楊慎著作(附表 1-4),特別是紅葉山文庫與昌平坂學問所。爾後,約莫五十 年,作為江戶儒學代表大學頭林氏弟子的荻生徂徠,其教示弟子的必讀書目中, 即列舉出楊慎著作,亦於學說中徵引。在空間上,本論題則主要橫越中國、日本 兩大疆域,聯繫「中國─日本」之間的關鍵,在於「書物」,透過書誌的調查, 既呈現「楊慎—楊慎學術—江戶荻生徂徠」。同時,立基於中國文學,楊慎的學 說、理論特色,可被歸納、整合、進而建構成「六朝學」;而在江戶日本,被漢 學家徵引為據的楊慎學說,是大範疇地被接受?選擇性地被接受?或是以「六朝」 為特色而被接受?本研究所欲致力者,不僅是中、日文化流衍地圖,更嘗試揭示 歷來研究者所忽略的歷史事實。 同時,在探求楊慎著作中的六朝傾向時,可發現其著作涉及多種不同之文化 行為,其於輯佚方面,著有《世說舊注》;評點學方面,批點《文心雕龍》;選 集方面則纂輯《文選》之外的佳篇,編《選詩外編》、《選詩拾遺》;於律詩絕 句方面,編纂《五言律祖》、《絕句辨體》;甚至在書法的品評,其更以六朝書 學為依據,編輯有《書品》、《墨池璅錄》等著作。這些多樣紛雜的著作行為, 在今日學科分類愈發細微的建置下,被視為「不同種類的文化行為」,但對古代 文人而言,由楊慎乃至藏閱楊慎著作的江戶眾儒者,於書籍分類方面,都僅作經 史子集;於學習方面,則都視為重要應讀書目,並未特別偏向哪一部典籍,這些 書籍,實都屬於文人治學的基本工夫。從中亦可看見,古代學術特色與今日學科. 15.

(36) 建置迥異的狀況,透過文獻的整理,亦被清晰呈現於本研究的知識圖譜中,更顯 示出楊慎「六朝學」博雜而多面向之特色。 由是,通過上述楊慎著作的文本分析,書物文化流傳的考察,乃至由關鍵詞 逐一連結,進行跨文化知識圖譜的建構,種種反省與思索,目的都在於構築出一 套完整的楊慎「六朝學」體系,並面向「中國明代─日本江戶」文化交流此一歷 史背景,參考江戶「古文辭學」建構學門的事例,著手處理楊慎龐大的六朝論述, 是本研究的開端。. 二、選題說明 「六朝學」是本研究所立之後設名詞,乃相較於已成一理論體系的「古文辭 學」40而提出。本研究標舉楊慎「六朝學」為題,乃因其六朝論述,於歷來明代 文學史研究中,處於相對弱勢的情況。近二十年來已有不少學者注意到此現象, 並著力耕耘,其中又以雷磊於 2006 年出版的《楊慎詩學研究》,書中「六朝派」 之提出,最具代表性。41其論著指出楊慎詩論的最大特點,在於詩、史的分立, 並認為詩與史,各有其功能,「詩史」觀並不是對詩的提升,反而是種貶低。雷 磊更以「選學」之《文選》為參照系,系統論述了楊慎詩學著重六朝的傾向,將 楊慎詩學理論的源流,回溯至《文選》,以「《選》體及其特徵」、「六朝體及 其特徵」、「楊慎詩歌與六朝體」等專章,細論楊慎詩歌與六朝文學之淵源。復 以「楊慎詩學的六朝派傾向」、「楊門六學士」、「金陵六朝派」等章節,既呈 現楊慎詩論對六朝文學的承繼與闡發,亦設法推擴「六朝派」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40. 日本江戶儒學家荻生徂徠採用明代李攀龍、王世貞等「復古派」(日本稱為「古文辭派」)文 人所提倡的文學理論,構思了「古文辭學」,其所關懷者不僅是文學創作手法,更是學問輔助 的手段,分別自語言、經學、詩文論等方面,構築出一套日本思想史上的新思想體系。參見藍 弘岳:《漢文圈における荻生徂徠:医学‧兵学‧儒学》(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17 年)。 41. 雷磊:《楊慎詩學研究》(浙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年)。. 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