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近代學者研究成果述評

近來有關楊慎學術的研究日益興繁,其中與本研究議題高度相關者,可依據 研究視角之別,概分為「以楊慎為軸心的知人論世研究」、「以詩歌為核心的楊 慎文學批評研究」與「與楊慎相關之主題性研究及學位論文」三者,以下簡述學 界前賢所得,提煉可供本研究參照省思之處。

(一) 以楊慎為軸心的知人論世研究

以楊慎生平為主軸,進行知人論世的考證,兩岸學者皆有不少闡發。大陸方 面,1988 年王文才對楊慎生平進行全面性地考證研究,其編撰《楊慎學譜》分 上、中、下三編,撰述「升庵紀年錄」、「升庵著述錄」、「升庵評論錄」。在

「升庵紀年錄」中,比較明清以來翻刻最廣的三種楊慎年譜資料,釐清其中對楊

慎事蹟描述之真偽,考校歷史事件正確年分與前因後果,並主張明代簡紹芳《升 庵年譜》,最得其實,但因簡氏所著年譜原稿已亡佚,故王文才參酌《補續全蜀 藝文志》本與《續藏書》本,重新校訂得其全譜。68「紀年錄」即以此成果為據,

博引眾書,逐年記錄楊慎生平事蹟。「升庵著述錄」則考證多人和方志中對楊慎 著作的編目,詳述楊慎諸作出版過程、版本問題、序跋狀況。69王書更別錄收集

「升庵遺事」、「升庵遺墨」、「升庵遺像」和「交遊詩鈔」,對於建構楊慎生 命史、著作史和生平交游之考證,頗具貢獻。

1988 年豐家驊著《楊慎評傳》,70詳細介紹楊慎生平、際遇、哲學思想、文 學思想、史學思想、訓詁考據學上的貢獻和成就,以及文學創作和影響等。由人 物生平而兼及其一生著作欣趣與學思方向,皆採取實證式、考據式之陳述,為學 界提供楊慎人物考研究之相關基礎。

臺灣方面,1992 年學者賈順先、林慶彰編有《楊慎研究資料彙編》,71廣蒐 兩岸與日本學界楊慎研究單篇論著,集結成書,依照內容分為生平事蹟、文學成 就、作品賞析、學術思想等項目,對 90 年代及以前的研究成果,進行鉅細靡遺 的檢視與集成。其後,1992 年侯美珍、2005 年李勤合,復以單篇論文,進行學 術著作目錄集結的工作,對前書進行研究資料的增補,使楊慎研究資料匯編的內 容更見完善而豐碩,72提供學者研究材料的便利性。

68 王文才著:《楊慎學譜》,頁 1-4。

69 王文才於《楊慎學譜》中考訂各版本《年譜》所載書目,及焦竑、何宇度、李調元所錄書目和 載於方志中的楊慎著作書目。詳細可參見氏著:《楊慎學譜》,頁 140-184。

70 豐家驊:《楊慎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

71 林慶彰、賈順先編:《楊慎研究資料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年)。

72 侯美珍:〈楊慎研究論著目錄續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五卷,第二期(1992 年),頁 100-115。李勤合:〈楊慎研究論著目錄增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五卷,第二期(2005 年),

頁 163-168。

2013 年楊日出《楊慎生平及其文學》,全書共分五章,首章說明其所具研究 材料與研究目的,後以第二章、第三章之龐大篇幅,重新考述楊慎生平資料,詳 至其邑里之勝狀、世系之承啟,並重新將楊慎年譜繫以詩文作品,進而分就師承、

父執、宦途、門生、交遊等方面,論述楊慎秉性志趣與治學方法。第四章、第五 章則述介楊慎諸種重要作品,並致力於其作與盡可能其人其事綰合,屬於文人史 範疇之論著。73

而這類研究雖為資料彙編,但從其編目分類方式,以及選錄篇章,基本上都 圍繞在楊慎的身份、思想、經歷、家世與大禮議事件等背景,進行對楊慎學術的 理解與闡發,在「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之外,多忽略了文本傳播間流動與 不穩定的事實。意即:這類研究所假設的前提是,眼前所具的楊慎文本是絕對的 真實,肯定讀者百分之百能扣合一切楊慎生平與文本,而忽略文本作為歷史流傳 物,尤其是楊慎之作,經過多人所編輯、纂錄,可能出現的種種變動。因此,設 法從文獻學著手,並在考證後賦予文本具歷史變動、出版文化觀點的詮釋,是本 研究所欲嘗試的一個面向。

(二) 以詩歌為核心的楊慎文學批評研究

楊慎的學術,歷來學者多著重於文學,尤其是詩歌方面所提出的創發性論述。

這類研究,近年大陸學者有三本綜合性專書,分別為:2006 年雷磊《楊慎詩學研 究》、2010 年楊釗《楊慎研究——以文學為中心》、2010 年高小慧《楊慎文學 思想研究》。相關的單篇研究論著,早在 1962 年日本學者橫田輝俊即撰作〈楊 慎の詩論〉,開楊慎詩學研究之先聲。近年則有 2012 年陳可馨〈試論楊慎詩學 中六朝論述的背景、途徑與地位──兼論以楊慎為首之六朝派提法的合理性〉,

以及 2019 年鄭利華〈楊慎詩學中的詩史意識與知識觀念〉。

73 楊日出:《楊慎生平及其文學》(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 年)。

1962 年橫田輝俊於〈楊慎の詩論〉中,率先提出楊慎詩歌學尚六朝的評論,

74其指出郭紹虞(1893-1984)《中國文學批評史》中隻字未提楊慎,但若考之《列 朝詩集小傳》,便可發現楊慎與李東陽茶陵派及前後七子復古派迥異的文學主張。

橫田氏據此對楊慎的詩話與詩作進行考察,提出楊慎詩論與詩作學繼六朝,亦習 染晚唐風氣的特色,論述別開生面且細膩深入。

2006 年雷磊《楊慎詩學研究》從楊慎詩學思想上溯六朝特點切入,75其著將 楊慎詩話的論述與詩歌創作,分為「淵源編」、「本體篇」和「影響篇」,從詩 歌淵源、本體論及對後世之影響三個重點,研究楊慎的詩學復古傾向,以及其詩 歌創作的表現。「淵源篇」主要探討楊慎與六朝詩的關係,該篇第三章專論楊慎 與其師李東陽,歸納李東陽及明代當時盛行的相關詩學主張,梳理眀代各詩派間 的爭論與詩學主張,可作為了解當時文壇概況的文學史資料。76「本體篇」則提 出楊慎詩作學習李賀、李白、杜甫,審美觀為六朝,並列舉論述楊慎詩學中崇尚 六朝的理論。「影響篇」則探討楊慎與楊門六學士,及其對明代六朝派演進所產 生的影響,並再次歸納分析李東陽和楊慎詩學主張之異同,擴及前人所未注意的 楊慎「六朝派」影響力。

2010 年楊釗《楊慎研究——以文學為中心》,77著重在賞析楊慎的文學作品,

整理楊慎的文學理論,對楊慎家學淵源、文學思想、文論等進行考述,並論及楊

74〔日〕橫田輝俊:〈楊慎の詩論〉,原刊載於《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二〇期(1962 年),後收 錄於林慶彰、賈順先編:《楊慎研究資料彙編》(下),頁 835-858。

75 雷磊:《楊慎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年)。

76 關於明代詩壇各流派間爭論的相關問題,雷磊指出:「明代的詩歌理論紛呈,派別林立,鬥爭 激烈,超過前代,甚至也過清代。」又,「明代詩派雖然入主出權,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互相吸取。這是明代詩派鬥爭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造成明代詩壇淆亂的重要原因。七子之於李 東陽如此,楊慎之於前七子、後七子之於楊慎、公安派之於後七子、竟陵派之於公安派、復社之 於竟陵派等均是如此。對於明代的詩歌創作,學者有評價不高的,但對於明代的詩學批評,則多 驚嘆其日趨發展與精密。這就是詩派鬥爭的結果。」參見氏著:《楊慎詩學研究》,頁 71。

77 楊釗:《楊慎研究──以文學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10 年)。

慎對宋明學風的批評,及其對宋代蜀文化的論述。該書從詩、詞、曲、文等各方 面作品,對楊慎的文學風格進行論析,企圖廣泛而全面性地觸及楊慎各種文學著 作,以呈現其博學鴻著的特色。但由於涉及面向甚廣,各章節較顯泛論,未能聚 焦整合楊慎其人與其文的具體關聯性。

2010 年高小慧《楊慎文學思想研究》,78重新整理楊慎的基本研究資料,如 家世、生平與著述、交遊考察,並敘寫楊慎的思想建構歷程、學術語境、詩學思 想、文學史論,歸納楊慎論唐宋之詩和對眀代文學的批評,包含楊慎批評八股文、

批判明初陳獻章(1428-1500)、莊昶(1437-1499)之「陳莊體」、批評高棅(1350

-1423)《唐詩品彙》與《唐詩正聲》之偏頗,對以李攀龍 (1514-1570)、何景明 (1483-1521)代表的主流文壇之評論與反對,及其對杭州詞壇的關注。該著更對 楊慎的詩歌進行絕句、律詩、樂府、古體的分體研究。其論文建樹在於將楊慎詩 歌按照不同體裁作細部探討,並透過對楊慎交游的考察,論詩旁及楊慎詩友等周 邊文人作品。

2012 年陳可馨〈試論楊慎詩學中六朝論述的背景、途徑與地位──兼論以 楊慎為首之六朝派提法的合理性〉,79該篇論文試圖對楊慎詩學論述中關於六朝 詩歌的定位進行考察。首先還原楊慎當時所面對之詩壇景況,釐清其發論背景的 論述語境,為了改正李攀龍、何景明二人專主盛唐,獨尊李白、杜甫的狀態,楊 慎刻意揭示杜甫詩並非篇篇皆佳、唐代詩作非首首皆好為出發點,希冀矯正學詩 者僅學唐代兩位大家、只觀唐詩、只用剽襲模擬的方式創作的弊病。文中指出楊 慎認定學習六朝詩,是讀懂唐以後詩歌作品的必要手段。再者,陳文把六朝詩歌 放到楊慎整體詩學脈絡中考察,認為六朝詩僅是整個詩歌傳統中的一環,地位並

78 高小慧:《楊慎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

79 陳可馨:〈試論楊慎詩學中六朝論述的背景、途徑與地位──兼論以楊慎為首之六朝派提法的 合理性〉,臺大中國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研究》第三十三期(2012 年 1 月),頁 93-130。

未高於其他朝代,主張楊慎之所以特別提點六朝詩歌既是因前人的輕視忽略,也 是基於他追源溯流的興趣。

2016 年劉康麗《楊慎《五言律祖》研究》,80為學位論文,主要根據 1988 年 張錫厚校訂《五言律祖》嘉靖刊本時,提出的四種刊刻疏漏現象,包括「作者誤 署」、「時代錯亂」、「詩句未全」、「異文無據」等狀況,作為研究基礎,將 中國所藏版本資料進行比勘對照。對《五言律祖》中出現的作者誤署、時代錯亂、

詩歌重收之誤共訂證出三十二條,及考證出當中楊慎刪改詩歌者計有十八條,並

詩歌重收之誤共訂證出三十二條,及考證出當中楊慎刪改詩歌者計有十八條,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