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首先運用歸納法,將屬於本研究範圍內的資料,蒐集並按章節安排進 行分類,接著在文獻回顧與資料歸納的基礎上,以楊慎「六朝學」的建構為軸心,

對明代的文壇走向、文學發展,以及楊慎文學批評的定位有所掌握後,再分別從 楊慎著作中的批點本、箋注本、選本、筆記等範疇(理論、論述),按各章節宗旨 揀選各自側重的面向,並對照楊慎詩詞等文本進行討論與佐證(實踐)。在理論與 實踐相互印證的過程中,為釐清楊慎所提出的批評、文學偏好背後彰顯的時代關 懷與識見,以下幾點將適時交叉使用:(一)梳理六朝文學與後代文學的繼承關係,

(二)整理楊慎對六朝文學的理解與詮釋,(三)爬梳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的引用,

及其對中國漢詩理論的詮釋。透過將此三者相互交叉比對,並參酌江戶「古文辭 學派」藉明代復古文學(古文辭學)理論,建構學說的方式,反省中國文學的學派 與學說建構等,經由這些方法,建立楊慎「六朝學」之架構,應能充分而完整地 呈現論題主旨。

(一) 跨文化作為方法93

93 關於本研究筆者所採行「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實際上歷經三個階段的轉折與省思。筆者曾於 2013 年 11 月 7 日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之「『勢』與朱利安 (François Jullien,譯名 也作余蓮或于連) 對中國思想的詮釋工作坊」,親炙大師朱利安風采,學習其「間與勢」、「間 距與之間」等對中國思想的詮釋。有關其跨文化的對話方式,詳細可參見氏著,卓立譯:《淡之 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臺北:桂冠圖書,2006 年);卓立譯:《勢──中國的效力觀》(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林志明譯:《功效論:在中國與西方思維之間》(臺北:五南圖書出 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年);卓立、林志明譯:《間距與之間:論中國與歐洲思想之間的哲學策 略》(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 年)。第二階段則為初入學博士班時,於當代儒學 課程時,因寫作《文心雕龍‧風骨》中「氣」的理論之探討,與授課師長劉滄龍教授多方交流、

討論,並獲贈《氣的跨文化思考──王船山氣學與尼采哲學的對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

本研究在方法上採行「跨文化」的比較觀點,此間的核心觀念,或可先藉助 德國哲人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的話語,進行揭示:

原創──並非是看到了什麼新的東西,而是舊的,大家早就熟悉的,總是

「遍歷」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多元亦蘊涵著「主體內在的多元性」(subjekt-interne Pluralität),人們遍歷不同文化的主體經驗,既有利於自身建立差異性,更得以展

94 Friedrich Nietzsche: Sämtliche Werke. Kritische Studienausgabe in 15 Bänden, hrsg. Von G.

Colli/M. Montinari, München/Berlin?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 Co, 1980. 2, S. 465.

筆者基於任何東亞漢學、比較文學撰作意圖,所作之並列,而是對歷史事實的觀 察、揭露與闡發。楊慎的著作在其身處年代約五十年後,隨著貿易船而流傳至江 戶日本,為江戶漢學家(主要為大學頭林氏)所收藏,其後,荻生徂徠不僅曾閱讀 楊慎著作,更將其作列為必讀書目。時至今日,筆者透過飄洋過海的書物考察活 動,親證中、日書物流傳的軌跡,更希望能於此一歷史事實中,抽絲剝繭,覺察 前人所未發現的蛛絲馬跡。2.揭示文化的混雜性,既肯定歷史的生成,亦揭示其 中的「內在他者性」。本研究不但試圖對既往的荻生徂徠研究,進行補充,發覺 其「古文辭學」所蘊含的,不只是李攀龍、王世貞、先秦哲學等元素,更有楊慎 學術的內涵,更重要的是透過徂徠對楊慎學術的融通與應用,反省今日的楊慎學 術研究現況,從而建立「六朝學」作為楊慎學術與知識系譜與合理性,並申說這 套知識系譜的重要性與影響性。

(二)緣於六朝傳統的書誌考察95

回顧歷來有關文獻學、版本學、目錄學之研究,學者首要重視者,視為數極 少的「宋本」,其次,是明清時代的古籍珍本,又因明、清兩代出版文化的興盛,

使得版本研究往往多聚焦於這兩個時代,眾多的明清藏書樓、藏書史介紹,亦由 此應運而生。96然而,學者常忽略的,卻是──抄書、聚書、藏書、書籍的販售

95 有關六朝時期,書物文本傳鈔的訛誤,以及這些訛誤對文本權威性所造成的影響,筆者於碩 士論文《陸柬之書陸機〈文賦〉》中,便已透過《北史》對陽俊之的著作,被書販子誤錄、誤 作「古之賢人」作品為例,檢討手抄本文化中異文的生成。參見拙作:《陸柬之書陸機〈文 賦〉》(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6 年 6 月),頁 8-9。自手抄 本文化至印刷文化的時代,此間文本內容的檢證,版本的雜竄、異文的生成,始終是筆者研究 關心的重點,且在數位化時代的今日,文本因為數位技術而更容易查考、取得,卻也可能因科 技的便利,造成更多新時代的錯漏,並對讀者產生更多的誤導。故而在本研究中,每一章節中 對於楊慎著作的述介,皆始自版本,對於書誌資料的查考與比對,不單是筆者個人對於漢籍書 誌學的興趣或關心,而是透過書誌文獻的檢證,確保使用資料的妥當性,從而對楊慎「六朝 學」理論的合理性,在最基礎的環節進行把關與驗證。

96 焦樹安:《中國古代藏書史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黃燕生:

《天祿琳琅──古代藏書和藏書樓》(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 年)。

與流傳,早於漢代發端,更於六朝時期蔚為興盛,在《金樓子》中,蕭繹(梁元帝,

508-555)如是描述梁代學者面對書籍流通與追求善本的情形:

諸子興於戰國,文集盛於二漢,至家家有製,人人有集。其美者足以敘情 志,敦風俗;其弊者祇以煩簡牘,疲後生。往者既積,來者未已。翹足志 學,白首不遍。或昔之所重,今反輕;今之所重,古之所賤。嗟我後生博 達之士,有能品藻異同,刪整燕穢,使卷無瑕玷,覽無遺功,可謂學矣。

97

隨著漢代文集傳鈔逐漸繁盛,手抄文本的品質良莠,影響著士子為學,且每個時 代會因不同的學術風尚,於選錄、抄謄書籍時,作出好惡、偏重不同的判斷,故 而編選標準亦影響著後人的閱讀。於是,如何品藻這之間的異同,校正出文本的 舛誤、異文,追求最能表達古人真意,最能傳達原作者本意的善本,自六朝以來 儼然成為文人為學極為重要的課題。

據此更可發現,輯佚、校讎、辨偽、求真等版本文獻的功夫,並非明清學者 的專利,而是早自六朝文人便已苦心追求。換言之,本研究於撰寫每章節,述介 每部楊慎著作時,自文獻著手,比勘書誌流傳典藏間的諸般問題,這樣的堅持與 操作方式,並非單單又限於「版本學」此一學門,龐多的文獻學梳理內容,更非 以「書誌學」凌駕於「六朝學」之上,本研究所欲致力的,是呈現自六朝以來的 治學傳統,文獻的考察,異文的辨析,典故的檢證等,乃是以現代研究範式,具 體呈現古人的為學之法,更是透過行動,驗證文獻考證亦屬於「六朝學」不可或 缺的重要環節,對於古籍文獻「辨偽求真」的追求,不僅在觀念上,承繼自六朝,

亦展現楊慎為學的特色,最終更欲證明,這樣的理念與作法,與「六朝學」此一 理論體系互為表裡,緊密相繫;沒有版本、文獻等書誌學的考證,便無法豁清楊

97 〔梁〕蕭繹著,許德平校注:《金樓子校注》(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教基金會,1969 年),

頁 164。

慎著作所潛藏的聲音,是楊慎所欲表述的文學理念,還是後學竄入的編選意識;

文獻學、版本學、目錄學等追求,是本研究建立「六朝學」的基礎根本。換言之,

書誌考察一方面保證了本研究所採用之文本的精確性,一方面則體現了本研究在 學術的內在基本功夫,亦與楊慎的考據本是相繫,與六朝的學風緊密相連。

由此,本研究對所蒐集之古籍善本、抄本材料,皆逐一進行「書誌學」98的 考察,而從前文表 1-6 楊慎著作數量變化統計表可知,今日所見的楊慎文本,實 際上至少經過張士佩《太史升菴文集》、楊有仁(1544-?)《太史升菴全集》、

焦竑《升庵外集》、李調元《函海》等,眾家多次搜考纂輯而成。與今日的著作 權、定本觀念不同,古人纂輯前人著作,心目中往往有其對「善本」、「真本」

的期許和追求,故而一部著作經過多年流傳、眾家編纂後,內容可能會一再地遭 到修改;或是在抄寫、刻印的過程中,遭到增刪,甚至是變動、遺失,因而形成 各種內容有些許差異的版本,故而在使用古籍材料前,辨析這些受到改動的文本 痕跡,脈絡間的連結,尋求楊慎原意的最大可能面貌,是本研究所致力追求的一 項宗旨,也是對「六朝學」理論架構的基本保證。

(三)從語文學到 跨文化系譜學

98 關於「書誌學」的考證與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參考嚴佐之:《古籍版本學概論》(上海:華 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年)。昌彼得:〈中文舊籍目錄版本項著錄舉例補訂〉,《大陸雜誌》

4 卷 11 期(1952 年 6 月)。〔日〕長澤規矩也:《和漢古書目錄法》(東京:一誠堂,1962 年)。

《古書のはなし:書誌学入門》(東京:富山房,1979 年)。〔日〕長澤規矩也:《中國版本目錄 學書籍解題》(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年)。〔日〕長澤規矩也:《日本書誌學研究史》(上 海:中西書局,2017 年)。〔日〕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附屬漢字情報研究センター編:《漢 籍目録-カードのとりかた :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漢籍目録カード作成要領》(京都:朋友書 店,2005 年)。〔日〕大木康:《中国明末のメディア革命―庶民が本を読む—》(東京:刀水書 房,2009 年)〔日〕堀川貴司:《書誌学入門―古典籍を見る・知る・読む》(東京:勉誠出版,

2010 年)。〔日〕井上進:《中国出版文化史―書物世界と知の風景―》(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 版會,2003 年)〔日〕井上進:《明清学術変遷史:出版と伝統学術の臨界点》(東京:平凡社,

2011 年)。〔日〕高橋智:〈中国書誌学の発展と現状〉,《人文科學》제 94 집 2011 년 9 월 (第 94 集,2011 年 9 月),頁 101-122。〔日〕上原究一:《百回本『西遊記』の成立と展開――

書坊間の関係を視野に――》(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學位論文,2016 年)。

本研究以「楊慎—六朝學—江戶荻生徂徠」之跨文化資料為研究核心,從語 文學的檢證分析,到跨文化系譜的構築,當中的思索路徑,可再次從以下的知識

本研究以「楊慎—六朝學—江戶荻生徂徠」之跨文化資料為研究核心,從語 文學的檢證分析,到跨文化系譜的構築,當中的思索路徑,可再次從以下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