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名為「楊慎『六朝學』研究──兼論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容受」,意 在考察、反省日本江戶中期漢學家荻生徂徠學習明代文學的歷程,其利用明代文 學理論,回應江戶當時的日本漢學弊端,建構「古文辭學派」的方式,進行對中 國古典文學理論的反思,重新透過蒐集、精讀楊慎詩、詞、賦、筆記等各類著作 中,散落而片段的六朝論述,參酌楊慎生平學術風格,以及明代文學風尚,將其 回應明代文學流弊的苦心,後設建構成一完整文學理論體系。由日本江戶漢學治 學與利用明代復古文論方式,再次回到中國文學本身,重新評估楊慎文學理論的

104 〔美〕帕瑪(Richard E. Palmer)著、嚴平譯:《詮釋學》(Hermeneutics)(臺北:桂冠圖書有限 公司,1992 年),頁 43-51。

重要性與影響力,企圖補足歷來明代文學史家所忽略之處,亦重新貞定楊慎學說 於中國文學史上之地位。

事實上,如前文所述,楊慎對中國文學傳統的殊見,與日本荻生徂徠的見解,

頗有相通之處。徂徠曾在〈答屈景山〉書中,對中國宋儒學術予以批判,曰:

宋儒傳注,唯求理於其心以言之。夫理者,無定準者也,聖人之心,不可 得而測矣。唯聖識聖,宋儒之所為,豈不倨乎……如陽明、仁齋,亦排宋 儒者也,然唯以其心言之,而不知求諸辭與事,亦宋人之類耳,故不佞不 取焉。105

而楊慎亦對宋人之學有諸多批判,其言:

予嘗言:宋世儒者失之専,今世學者失之陋。失之専者,一騁意見,掃滅 前賢;失之陋者,惟從宋人,不知有漢唐前說也。宋人曰是,今人亦曰是;

宋人曰非,今人亦曰非。高者談性命,祖宋人之語錄;卑者習舉業,鈔宋 人之策論。其間學為古文歌詩,雖知效韓文杜詩,而未始真知韓文杜詩也,

不過見宋人嘗稱此二人而已。106

楊慎的憂心來自於明人學習的偏頗,是其對明代文壇的反省與批判;徂徠的焦慮 則來自江戶漢學妄習宋儒的風氣,不僅偏離聖人之道,更偏離學習漢文的初衷,

而無法理解漢文的典雅與高深。面對時代學習之弊端,做出復古的疾呼,是楊慎 與荻生徂徠之間跨時空的連通,兩者思辨方式的相似性,學術間的融通性,貫穿 於和漢間的某種文學精神與隱喻,是本研究的基本設定。

105 〔日〕荻生徂徠:《徂徠集》卷二十七,收錄於《日本漢詩》(東京:汲古書院,1986 年),

第三卷,頁 290。

106〔明〕楊慎撰、楊有仁輯:《升菴先生文集八十一卷》(萬曆二十九年重刊本)(東京:東京大 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圖書室大木文庫藏書),「文字之衰」條,卷五十二,頁十 b-十一 a。

職是,為求融通「楊慎—荻生徂徠」於明代古典文學的中、日交流與受容,

循著書物歷史流傳之事實,嘗試建構「楊慎—楊慎著作─楊慎學術—江戶荻生徂 徠」,並且尋找「楊慎—六朝學—江戶荻生徂徠」之可能,本研究除了緒論與結 論外,正文以建構楊慎「六朝學」為主軸;而兼論荻生徂徠之說,一方面照應楊 慎對明代文學批評的關懷核心,另一方面以荻生徂徠學說作為對中國古典文論的 參照。爰此,本研究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目的與具體方法、第二章為「楊慎

《世說舊注》與人物筆記書寫」、第三章為「楊慎對六朝文藝的選評」、第四章 為「楊慎詩詞著作中的六朝論述」、第五章為「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之容受與闡 發」、第六章為「結論」。

每章的章名標目,是整章的重要概念,也是研究進路的指標,在此將各章的 構成與初出,簡要說明如下:107

第一章「緒論」。本章自中、日書籍之流傳與收藏故事談起,透過對於中國 明代書籍海外傳藏狀況的調查(以本研究主題楊慎著作為核心),及這些書物在江 戶日本的傳播狀況,由歷史發展思索文化交流活動的意義。一方面自楊慎著作中,

歸納、整理其學說傾向六朝的諸般特色,一方面以「楊慎—楊慎著作─楊慎學術

—江戶荻生徂徠」為宗旨,並試圖推進「楊慎—六朝學—江戶荻生徂徠」之理論 架構,企求進行歷史性、文學性跨文化的比較,展演百年來的文化流衍地圖,以 祈構築一跨文化的楊慎「六朝學」知識圖譜。

第二章「楊慎《世說舊注》與人物筆記書寫」。本章從陳洪綬(1598-1652) 之「楊升菴簪花圖」談起,分析楊慎在抑鬱不得志之際,其「佯裝癲狂」「奇裝 異服」的「服妖」行為的背後,含藏著對魏晉人物「任誕」行跡的追摹,「服妖」

行徑的諷喻與反思。順此脈絡,探討楊慎纂輯《世說舊注》的目的、宗旨,以及 是書所輯佚之內容,對於既往《世說新語》故事的補充作用。最後,通過楊慎多

107 各章重要概念之原始文獻,請參見各章內容,此處不再逐一詳註。

篇筆記人物書寫,剖析其對魏晉人物事蹟的愛好,不僅表現在考據和個人行跡,

更假筆記體裁以寄筆端,以魏晉筆記體記載其所忻慕之人物,既是對六朝人物筆 記的繼承,亦是借六朝文學體裁寄遇自身的時代價值。

第三章「楊慎對六朝文藝的選評」。本章自古籍文獻學出發,針對《楊升菴 批點文心雕龍》、《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以及《墨池瑣錄》、

《書品》等書學論著,進行書誌資料的比勘與考證。其次經由文本內容的考證 與分析,爬梳《楊升菴批點文心雕龍》之點評文字與圈點工夫,探求楊慎六朝論 述之理論淵源,及其將六朝詩論、文論運用在個人文學批評與創作,所欲表達的 文學理想。循此脈絡進一步探討《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所呈現 的文本現況與編選意識。最後,探討楊慎對六朝書學的編選與主張,並經由其個 人書作與魏晉書帖之比勘,論證楊慎書學亦摹習六朝帖學的欣趣。自文學批評、

詩歌選集、書學理論三種層面,論證楊慎「六朝學」的宗旨與內涵。

第四章「楊慎詩詞著作中的六朝論述」。全章旨在審視楊慎承繼中國文學「以 選為評」之《選》學傳統,採六朝儷篇成集,纂輯《五言律祖》、《選詩外編》、

《絕句辨體》等選本,辨析其復古詩學觀及各選本之選錄尺度,申論楊慎主張欲 觀漢魏遺音,追求詩歌典雅,當自六朝詩入手的詩學信仰。本章更由詩學理論擴 及詞學理論,探討楊慎的詞學論述,及其對填詞藝術技法、聲律音調的主張。一 方面,由《詞品》著手,分析楊慎對「詞」之源流,及對時人填詞弊病的反思。

另一方面,顛破時人論詞度曲,必宗宋詞的傳統。楊慎追本溯源,強調「詞」是

「詩」之變體,是解散詩句句式結構,作長短句韻語而成,此亦「詞」謂之「詩 餘」本因。又,「詞牌」名稱,亦多發端自六朝詩之語,是以其論詞觀點獨樹一 幟,將「詞」之濫觴,溯及古詩,推本歸源於六朝詩歌。最後,復將楊慎理論對 照作品,藉由《廿一史彈詞》(《歷代史略詞話》)、《升庵長短句》等著作,從

「理論」的檢視,回應到「創作」的「實踐」層面。全章試圖具體而微地闡發楊

慎在詩詞學方面之創見,並肯認、發揚其欲矯正時弊,回應明代文壇詩詞風尚與 觀念的貢獻。

第五章「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之容受與闡發」。本章一方面梳理江戶時期荻 生徂徠對楊慎學說之引用,一方面分析徂徠的詩學論述,釐清其對中國明代詩學 觀念的接受與應用,此外,本章更考證日本早稻田大學服部文庫典藏之徂徠《詩 評》寫本,首先,自書誌學研究的觀點,揭示該寫卷的傳藏特色,及和寫本的鈔 寫知識;其次,將該卷和漢混淆文之內容逐一釋文、解讀,剖析其要旨,從中考 述徂徠的詩歌批評觀念,理解徂徠對漢詩批評術語的把握與示範;最後,參酌徂 徠的詩學理論與詩作,理解其在漢詩「學習」與「創作」間的風格轉向與選擇。

透過以上考察,既釐清徂徠對明代復古詩學的接受與運用,亦把握徂徠漢詩觀念 對江戶漢學,乃至中國明代詩學研究的重要參照指標及意義。同時,檢視徂徠漢 詩創作,將其理論對照實踐,析論其學習明代文學眾家之長(包含李攀龍、王世 貞、楊慎等),致力於擺脫宋儒、宋調的制約,重新審視漢詩「情」、「意」、「理」,

著重詩歌遣詞用字間「氣格」、「風調」、「色澤」、「神理」之苦心,理解中 (明代)、日(江戶)古典詩歌理論間如何進行受容與轉化?重而再次省思楊慎詩學 理論在東亞漢詩史上的歷史意義。

第六章「結論」。回顧本研究之特色與貢獻。本研究主要自考證中、日書 物流傳出發,首先,考察江戶漢學家所藏楊慎著作,增補既往大庭脩氏《舶載 書目》之考證結果(表 1-3、表 1-4)。從而比勘校正與楊慎研究相關之古籍版本 異文、訛誤、脫漏等處。其次,提出「六朝學」之理論架構,修正暨補充過去 雷磊氏、高小慧氏「六朝派」之說法,嘗試建構楊慎「六朝學」之理論範疇。

再者,藉由考察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的徵引,以及兩者理論脈絡相似之處,修 正暨補充自松下忠氏以來對徂徠學說的風格歸納與說法,進而釋文並析論荻生 徂徠《詩評》,既理解江戶漢學家對漢詩的學習與轉化,更藉此觀察中國明代 文學流播至江戶的應用與變化。最後,尅就筆者從事本研究過程中,對中國明

代文學與日本江戶文學之關係,以及對文獻、書物考察的種種心得與反省,補 述對「中國明代文學於江戶文學之變容」與「數位化時代的古籍文獻學、版本 學」之統整與反思,亦申述筆者對未來研究方向之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