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楊升庵先生批點文心雕龍》內容析論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於《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一書的〈導言〉

中曾說:

從許多方面看,一種文學思想傳統是由一套詞語即「術語」(terms)構成 的,這些詞語有它們自己的悠久歷史、複雜的回響(resonances)和影響 力。……每一術語在具體的理論文本中都有一個使用史,每一術語的功 效都因其與文學文本中的具體現象的關係面不斷被強化;不僅如此,每 一術語都有一定的自由度,以容納各種變形和千奇百怪的再定義。25

於中國文學理論及批評中,某一「術語」或「觀念」的內涵,儘管在詞彙生 成、發展、挪用與變化的過程裡,已大致被界定出基本定義輪廓,但該語彙的 精確意旨究竟指涉為何,卻往往因為不同的文本,以及文人寫作時匠心獨運的 抽繹使用與反覆解讀,促使術語的具體意義範疇,難以概括界定,甚至導因於 該術語過去以來的使用狀況,和這些狀況所形成的時空背景,以及歷代文論中 時代與文化交織的複雜語境,使得術語往往自有其「複雜的回響(resonances)和 影響力」;更可能因為文論家對此術語的理解、接受和使用,或是觀念本身潛 在之「再定義」的開放性與自由度,使得「術語」在使用過程中,其定義的外 延不斷擴大,甚至產生原初意義的偏移。解讀文學批評理論的文本時,讀者首 要面對且無法繞過的,即是這些多義且籠統曖昧的文學理論「術語」,如何釐 清「術語」被文論家反覆運用於批評上所進行的「承繼」及「再定義」,並理 解從而展開的詮釋進路,是欲通透文學理論文本時首要面對的難題。26

25 〔美〕宇文所安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出版社,2003 年),頁 2。

26 關於文學批評術語的使用,〔美〕麥克列林(Thomas McLaughlin)便曾藉由〔英〕雷蒙‧威廉斯

(Raymond Henry Williams,1921-1988)在《關鍵詞》(Keywords)與《馬克思主義與文學》(Marxism and Literature)當中對「文學批評術語」的主張,反省道:「不僅是術語的意思發生變化,而且術 語本身的歷史也影響著術語的現代用法。術語所經歷的劇烈變化說明所有術語都不具有穩定可

面對《文心雕龍》這部意義深奧的文學理論著作,楊慎(1488-1559)以

「五色筆」所評點的《文心雕龍》,不僅是當時文人理解《文心雕龍》內涵的 重要「閱讀指導」,在整體「龍學」的研究史上,更因楊慎為明代評點此書的 第一人,後繼之徐惟起(1563-?)、梅慶生音註本、曹學佺(1574-1646)之 參評等版本,27皆是以楊慎的評點本為底本進行增補。因此,楊慎所批點之

《文心雕龍》被後世學者賦予高度評價,認定該本具有標誌著「明代較為有系 統地研究劉勰文學理論之開端」,28確實所言不虛。

此外,楊慎所批點之《文心雕龍》的不凡之處,在於其藉助《文心雕龍》的 理論文字為用,加以闡釋個人詩論觀念,進而企圖澄清宋代以來之文學流弊,重 新建構詩歌學習與創作理論。職是之故,本章此處首先透過彙整楊慎的評點文字,

理解其視《文心雕龍》為文學創作指導之書的立場,透視融雜於楊慎評點文字當 中以「情性」為宗的論詩主張。其次,經由楊慎對諸篇的批註與術語詮釋,體會 其借文論術語回應明代詩學理論之深意。最後,復將楊慎對《文心雕龍》的批點 文字,與其《丹鉛總錄》、《升庵詩話》、《升菴文集》等著作相互對照,蒐集、

整理與《文心雕龍》評點文字關涉之論詩主張,嘗試抽絲剝繭,理解楊慎透過學 習前人學術理論體系,省察宋代以降之詩學理論,並設法廓清當時文學流弊之苦

靠的意義。我們不能把術語看成是中立的工具。……選用一個術語,使你置身於在該術語應用史 上發展起來的一整套價值觀和策略之中。我們可以採取新的方法來運用一個術語,但是我們逃脫 不了這個術語的歷史。」雖中西歷史文化迥異,但麥克列林的省思,卻可提供今人在研究《文心 雕龍》時,重新思索當代文學研究所開啟的知識本質論與方法論的意義,繼而重新思索明代建構

《文心雕龍》評點體系之初的種種時空背景與文化意義。參見〔美〕Frank Lentricchia&Thomas McLaughlin 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4 年),頁 5。

27 對於《文心雕龍》之評點著作,除了楊慎曾有批點本問世以外,如徐惟起、曹學佺等人,雖亦 從事《文心雕龍》的校刊註釋及研究,然在梅氏《音註》本付梓之前,並不曾刊刻發行於世。關 於梅氏《音註》本中所廣收博採之各家評點校釋成果,及相關研究與時代價值,可參見汪春泓:

〈論梅慶生《文心雕龍音註》兼及晚明文風〉,收錄於李國章、趙昌平主編:《中華文史論叢(總 第七十二輯)》(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頁 119-158。

28 參見張少康、汪春泓、陶禮天、陳允鋒著:《文心雕龍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年),頁 57。

心。作為批點與研究對象,《文心雕龍》是一客觀的文學存在,有劉勰(465?

—520?)自身所欲表達的文學理論,然而,楊慎的批點及對《文心雕龍》之術 語乃至文論觀念之詮釋,卻是企圖通過發揚劉勰之說,詮說自己的詩學知識體系,

並反省當代詩歌發展,建立起一套關懷明代詩壇的詩學批評觀。

(一)《文心雕龍》批評內容彙整

古代文人著作的評點形式,依評點之處,可分為「題上」(施於各篇題目之 上)、「本文」(傍圈、傍點、傍批、夾批)、總評(每篇或每回前後)、眉批。若依 批點方式而言,《楊升庵先生批點文心雕龍》一書,內容又可分作「圈點」和

「批評」兩種。「圈點」是以符號表達圈點者所認同之內容。「批評」則是對 書籍內容施以文字評語。由於《楊升庵先生批點文心雕龍》於圈點時,常呈現 一句夾雜兩種以上之符號,而書中又彙雜各家批語,故本章此處先將楊慎對

《文心雕龍》所作之圈點,進行簡要整理(表 3-2),其次將楊慎所批評之文字內 容,依照篇名順序,製表羅列(表 3-3)。29

表 3-2:《楊升庵先生批點文心雕龍》圈點篇章

序號 圈點符號 代表意義 出現篇目

1 ◎ 紅圈

〈徵聖〉、〈宗經〉、〈辨騷〉、〈明詩〉、〈樂府〉、〈詮賦〉、〈頌 讚〉、〈諸子〉、〈詔策〉、〈封禪〉、〈議對〉、〈書記〉、〈神思〉、

〈體性〉、〈風骨〉、〈通變〉、〈情采〉、〈聲律〉、〈章句〉、〈隱 秀〉、〈養氣〉、〈總術〉、〈物色〉、〈才略〉

2 紅點

〈原道〉、〈正緯〉、〈辨騷〉、〈明詩〉、〈樂府〉、〈詮賦〉、〈祝 盟〉、〈銘箴〉、〈雜文〉、〈諧隱〉、〈諸子〉、〈檄移〉、〈章表〉、

〈奏啟〉、〈議對〉、〈書記〉、〈神思〉、〈體性〉、〈通變〉、〈章 句〉、〈事類〉、〈養氣〉

3 ○ 白圈 〈誄碑〉、〈體性〉、〈定勢〉、〈情采〉、〈養氣〉、〈物色〉、〈才 略〉、〈知音〉

29 有關評點研究方法,可參見〔日〕大木康:《馮夢龍と明末俗文學》第八章「馮夢龍の批評形 式」(東京:汲古書院,2019 年),頁 307-319。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

4 白點 〈章句〉、〈夸飾〉、〈附會〉、〈才略〉

5 ● 青圈

〈徵聖〉、〈正緯〉、〈辨騷〉、〈明詩〉、〈樂府〉、〈銘箴〉、〈誄 碑〉、〈雜文〉、〈封禪〉、〈章表〉、〈書記〉、〈神思〉、〈風骨〉、

〈情采〉、〈聲律〉

6 青點 〈原道〉、〈正緯〉、〈辨騷〉、〈樂府〉、〈頌讚〉、〈銘箴〉、〈誄 碑〉、〈雜文〉、〈書記〉、〈定勢〉、〈物色〉

7 ☉ 黃圈 〈辨騷〉、〈明詩〉、〈體性〉、〈風骨〉、〈通變〉、〈情采〉、〈聲 律〉、〈章句〉、〈麗辭〉、〈比興〉、〈練字〉、〈隱秀〉、〈附會〉

8 黃點

〈徵聖〉、〈宗經〉、〈正緯〉、〈辨騷〉、〈明詩〉、〈樂府〉、〈詮 賦〉、〈頌讚〉、〈銘箴〉、〈誄碑〉、〈哀弔〉、〈雜文〉、〈諧隱〉、

〈史傳〉、〈諸子〉、〈詔策〉、〈封禪〉、〈奏啟〉、〈鎔裁〉、〈時 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

9 □ 綠圈 〈宗經〉、〈明詩〉、〈頌讚〉、〈祝盟〉、〈哀弔〉、〈雜文〉、〈奏 啟〉

表 3-3:《楊升庵先生批點文心雕龍》批評內容

13 傍批 銘箴 靈公有蒿里之謚 靈公事見《莊子》。

34 傍批 附會 心敏而辭當也 此事亦可引止見止。

以證今」的撰作宗旨。30又,關於楊慎批評內容的觀點、理論核心,本章則逐一 梳理於下文。

(二) 「本於情性」的評點視角與釋詩主張

顏崑陽曾對中國古典文學情志批評,發表如斯宣言:

我所謂「反身性詮釋效用」,簡要的涵義是:「情志批評」原有的詮釋效 用是以某一「文本」為「對象」,詮釋文本所隱涵的「作者情志」;但是,

卻同時隱涵著由對象「反照自身」的詮釋效用,詮釋前代典範即「反身」

詮釋自己。31

這番宣言不僅能運用於反思當代古典文論研究之處境,更能與明代以來「評點學」

興盛之背景交互參照。在楊慎《文心雕龍》的批點文字中,立足於對明代詩壇的 關懷,〈明詩〉是楊慎批註最多的一篇,在其批註內容中,主要囊括對劉勰論詩 觀點精闢之讚嘆、對於宋詩的批評駁斥、將〈明詩〉與鍾嶸《詩品》論詩的比較 等。而〈明詩〉之所以能引動楊慎的聚焦關注,在於是篇觀念能有助於楊慎對所 身處的明代詩壇流弊,予以回應,故其在批注〈明詩〉,並作出術語和觀念解析 的同時,既理解與詮釋前代典範,亦反照自身,詮釋自己的歷史情境,在簡潔明 瞭的文字中,融攝自身詩學觀念的基本理論。

1. 「情性觀」與對「宋人論詩」之批評

對於「詩」的本質與由來,劉勰於〈明詩〉篇開宗明義闡明:

30 關於典故詞義訓解的原則,可參見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 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 年),頁 184-187。

31 顏崑陽:〈生命存在的通感與政教意識形態的寄託──中國古代文學「情志批評」的「反身 性詮釋效用」〉,《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 限公司,2016 年),頁 278。

大舜云:「詩言志,歌永言。」聖謨所析,義已明矣。是以「在心為志,

發言為詩」,舒文載實,其在茲乎!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

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32

劉勰藉由徵引《尚書‧舜典》與《詩‧大序》所云,指出詩歌最初乃人心中情志 之抒發表達,詩歌的作用在於能夠「持人情性」,使人之思慮不偏邪,故而「思 無邪」乃是詩的本質和作用。對此看法,楊慎批註曰:

《儀禮》:「詩附之。」又云:「詩懷之。」皆訓為持。此詩者持也,本 此。千古詩訓字,獨此得之。宋人說詩,夢寐不到此,此蓋宋人元不知詩 為何物也。

此段批註文字裡,主要涉及兩個問題:首先,是楊慎對於劉勰訓詩的看法。其次,

楊慎對於宋人論詩之批評。

就第一個問題而言,楊慎指出劉勰「訓詩為持」,乃本之於《儀禮》,並讚

就第一個問題而言,楊慎指出劉勰「訓詩為持」,乃本之於《儀禮》,並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