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對歷來楊慎批判論述的省思

檢視明代以來對楊慎學術特色的評價,對楊慎炫耀才學,認為其考據存在缺 失的批評,所在多有,例如明代胡應麟即曾嚴詞批判楊慎,曰:

余嘗竊窺楊子之癖,大概有二:一曰命意太高,一曰持論太果。太高則迂 怪之情合,故有於前人之說,淺也鑿而深之,明也汩而晦之。太果則滅裂 之釁開,故有於前人之說,疑也驟而信之,是也驟而非之。51

此外,《四庫提要》亦評判道:

(楊慎)論說考證,往往恃於強識,不及檢核原書,至多疎舛,又恃氣求勝,

每說多窒礙,輒造古書以實之。52

這樣的批判,實延續至民國初年。梁啟超(1873-1929)便曾提及:「楊慎生平喜 歡吹淵炫博,一心要看他人所未看之書。」53梁容若(1904-1997)也曾在〈中國文 學史上的偽作擬作與其影響‧辨偽的歧途〉一文,書寫道:「明朝豐坊、楊慎大 造偽書,本來有些變態心理。他們都受了嘉靖皇帝的無理暴橫,廢放蹂躪,社會 上一部份人無形中對他們有同情優容的傾向,所以容易接受,或存而不論。這都 是政治影響於辨偽的。」54整合前人對楊慎的批語,無論是強力批判,或是對楊

51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 年),頁 71。

52 〔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 年),卷 172,集部別集類 25,

〈升庵集八十一卷提要〉,頁 1。

53 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6 年),頁 23。

54 梁容若:《中國文學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頁 51。

慎遭遇寄予同情,顯然都對於楊慎好炫耀才學,甚至杜撰典故、造偽書等問題,

多所著墨非難。

即使如此,當重新面向楊慎的學說,欲建立一套「六朝學」之體系,楊慎在 學術上的某些缺失,並不能以偏概全地直接用以論斷其全部的學術特色。55尤其,

楊慎為學著重考據典故,且其學說創發,往往不為時俗潮流所羈,這些特點,都 使楊慎的文學主張於當時獨樹一幟,也是「六朝學」之所以成立的根本。為此,

欲探究楊慎學說的合理性,以及「六朝學」的提法是否精當,自文獻著手,從文 本脈絡的分析出發,是本研究一再強調的根本,也是奠基「六朝學」此套論述的 一切基礎。

(二)求「真」的起點:楊慎著作文獻考察

楊慎生平以博學著稱,為正德六年(1511)狀元,官翰林院修撰;大禮議事件,

率領百官在左順門求嘉靖帝(朱厚熜,1507-1567)嗣承武宗,而遭貶雲南,終老 於戍地,一生未獲赦免。既投荒多暇,於書無所不覽,「奮志誦讀,不出戶外」。

《明史》稱:「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詩文外,雜著至一百餘 種,並行於世。」56

關於楊慎生平之文獻,據王文才的考訂,57明、清學人所傳的「升庵年譜」

約有三種:最早是嘉靖年間簡紹芳撰〈贈光祿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楊慎年譜〉,該 年譜時代與楊慎生最近,為現存楊慎生平的最早記錄。此譜被廣刻於楊慎的詩文 集中,《明史,楊慎傳》據年譜修纂,僅易動數字。其次,康熙丁巳(康熙十六年,

1677)南寧縣令程封所撰〈明狀元官翰林修撰經筵講官纂修國史贈光祿寺少卿諡

55 如在經學方面,林慶彰即列舉數例,反駁前人的批判,大讚楊慎的創見,詳參氏著:〈楊慎之 經學〉,收錄於林慶彰、賈順先:《楊慎研究資料彙編》(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 哲專刊 5)(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年),頁 561-605。

56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卷 192,頁 5082。

57 王文才:《楊慎學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頁 1-139。

莊介新都楊升庵先生年譜〉,收於清道光年間張奉所著《續修新都縣志》。此年 譜以簡紹芳所編年譜為底本,偶有詩文繫年,並詳述大禮議事件始末、滇中建祠 祀典等事,可補簡《譜》不便言或言所不及者。再者是蜀刻《古棠書屋叢書》本

《楊文憲公升庵先生年譜》,此譜全錄自程譜,58並補入《藝苑卮言》所載之楊 慎幾則軼事,又分年增抄楊慎詩文。王文才評價此本「以意為之,徒增謬誤」。

59是以本文有關楊慎生平繫年及其著作、重要事蹟等陳述,主要採用簡紹芳編次 的年譜,對照王文才《楊慎學譜》、豐家驊《楊慎評傳》、楊日出《楊慎生平及 其文學》的考證,進行整理。

實際上經筆者查考,現存楊慎年譜資料,共計七種,分別為 1.《楊文憲公年 譜一卷》,明‧簡紹芳編、清‧程封改編,古棠書屋叢書本,清道光年間孫氏刊。

2.〈太史升菴年譜一卷〉,不著編人,《太史升菴全集》、《太史升菴外集》、

《太史升菴遺集》皆附錄此譜,清道光二十四年刊本。3.升菴先生年譜一卷〉,

《函海本》,不著編人,亦無法確定是否經過李調元或他人之手編纂。4.〈升菴 年譜一卷〉,清‧李調元編,收錄於《升菴全集》(清乾隆六年重刊本)之內。5.〈升 菴先生年譜〉,收錄於清乾隆乙卯年(六十年)重鐫《升菴全集》(養拙山房藏版)。

6.〈楊升菴先生年譜一卷〉,清‧程封編,收錄於清‧道光《新都縣志》卷十。

7.〈明修撰楊升菴先生年譜一卷〉,收錄於清‧鄭寶琛編《總纂升菴合集》二百 三十九卷內,為清道光八年刊本。

由於楊慎生前並未將個人作品刊刻成定本,現今所見楊慎的各種著作,皆為 其親族、門生、後學所纂輯,有出於輯佚搜博之目的者,亦有諸多假託楊慎之名 博取聲譽者,其間文本流傳的混亂狀況,高小慧〈楊慎研究綜述〉中便已指出:

58 筆者案:此譜又簡稱為《楊文憲公年譜》,最初底本為前述簡《譜》,後為清‧程封改編,

今有清道光年間孫氏刊,臺灣中研院史語所藏有善本及數位影像。

59 王文才:《楊慎學譜》,頁 136-137。

人們大多歎服楊慎著作之巨,如簡紹芳《升庵年譜》說他:「平生著述四 百餘種,散逸頗多,學者恨未睹其全」。李贄《續藏書》卷 26〈修撰楊公 慎傳〉計楊慎書目共 117 種。王世貞《藝苑巵言》卷六載楊慎著作 88 種。

焦竑《升庵外集題識》附錄楊慎著作 138 種。胡應麟謂:「用修生平纂述。

亡慮數十百種。」……刊刻於萬曆三十年的何宇度《益部談資》卷中記載 楊慎著作 140 種,並言「楊用修著述之富,古今罕傳。予所見已刻者二十 九種、未見已刻者三十九種、聞未刻者尚有七十一種,共計一百三十九種。」

明代先後有張士佩將楊慎著作之精要編為《升庵全集》81 卷,楊友仁、陳 大科等編成《升庵集》81 卷,楊金吾編成《升庵遺集》26 卷,焦竑編成

《升庵外集》100 卷。清初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楊慎著作 54 種,《明 史》本傳謂:「詩文外,雜著至一百餘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丹鉛 錄》謂:「平生所錄不下二百餘種」。光緒年間鄭寶琛又編成《總纂升庵 全集》200 卷。李調元《函海》輯刻楊慎著作 45 種 186 卷,並且編《升庵 著述總目》200 卷。」60

又,高小慧文中指王世貞《藝苑巵言》載楊慎著作八十八種,此處高文統計 數量有誤,經筆者考證,當中載錄楊慎撰作四十五種,楊慎編纂則有四十七種,

共計九十二種。又高文指何宇度《益部談資》記載楊慎著作一百四十種,文後引 文卻為一百三十九種,經筆者查證,當為一百三十九種。

60 關於高小慧文中所引胡應麟(1551-1602)之語,可見於〔明〕胡應麟:《藝林學山》,收於《少 室山房筆叢》(北京:中華書局,1958 年),卷十八,頁 258。該段引文則詳見高小慧:〈楊慎研 究綜述上〉(上)、(下),《天中學刊》,第 1 期第 21 卷(2006 年 2 月)、第 21 期第 3 卷(2006 年 6 月)。另,有關楊慎著作之統計,亦可以參見孫芳:〈楊慎研究現況及展望〉,《西南科技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報)》,第 28 卷,第一期(2011 年 2 月)。郭偉玲:〈楊慎與圖書編撰學〉,《四 川圖書館學報》,2005 年第 4 期。白建忠、孫俊杰:〈百年來楊慎研究綜述〉,《內蒙古師範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3 月)。

由是,面對楊慎著作時代愈晚,資料愈多,且異文、版本紛雜錯綜的狀況,

整理明、清以來關於楊慎的著作數量,並非單純數目多寡之問題,數據的變 化,隱含著錄者閱覽、藏書、收書等不同目的,所產生之收錄標準的歧異,詳細 分述如下:

(一) 最早關於楊慎著作數量之著錄,在其生前,約嘉靖十六年(1537),王廷 表為《丹鉛餘錄》作序,就已著錄了其個人所見的楊慎著作有二十三種。此時所 錄,一者為王廷表所知所見之楊慎著作,一者王廷表的目的在撰作序文,於行文 中呈現楊慎著述之豐碩,故所羅列之作,並不等於楊慎的所有著作,而是經過王 文挑選歸納出的數種。

(二) 約嘉靖三十七年(1558)前後,王世貞(1526-1590)《藝苑卮言》著錄楊 慎所撰之書有四十五種,所編之書則有四十七種。61《藝苑卮言》的撰作目的為

「雌黃曩哲,橐鑰後進」,記錄、存目乃王世貞評價楊慎學術得失前之基本功夫,

顯示出王對楊慎的了解。

(三) 其後,嘉靖三十八年(1559)丘文舉言其所見楊慎著作約有九十三種;簡 紹芳為楊慎作年譜,言其著作約有一百二十種;萬曆十年(1582)由張士佩主持刊 刻與校訂之《太史升菴文集》,載楊慎著作有七十餘種。62萬曆三十年(1602),李 贄(1527-1602)為楊慎作傳,於傳後附錄了楊慎著述的書目,共計有一百一十七 種。63萬曆四十五年(1617),焦竑(1540-1620)編纂《升庵外集》,卷首所列採用 的書目,計一百三十八種,後經重訪,又將楊慎著作增至一百五十三種。64丘、

簡、張、李、焦五人所錄書目,目的在遍收楊慎群書,以編書目、存目精詳為撰

61〔明〕王世貞撰、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山東:齊魯出版社,1992 年),卷六,頁 321。

62〔明〕楊慎撰、〔明〕四川巡撫張士佩刊:《太史升菴文集》(明萬曆十年刊本)(東京:國立公 文書館昌平學問所藏本),頁一-六 b。

63〔明〕李贄:《續藏書》,《李贄全集注》(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冊十一,卷二 十六,頁 261。

64〔明〕焦竑:《玉堂叢語‧文學》(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卷一,頁 28。

作目的,故於著路間盡可能求其豐贍,以顯示楊慎學問之博雜。同年,何宇度《益 部談資》則載其所見、所聽聞之楊慎著作,已刻者二十九種、未見但已刻者三十 九種、聽聞而未刻者七十一種,共計一百三十九種。《益部談資》撰作目的在博 採軼聞舊事,故而關於楊慎著作,「未見但已刻者」、「聽聞而未刻者」,皆羅 列其中,僅作為文人參考之用,而非以編纂書目或版本考定為目的。

(四) 逮至清代,清初黃虞稷(1629-1691)《千頃堂書目》中,載有楊慎著作 五十四種。此數量所錄乃黃氏所知所見者,而非楊慎著作之全部。《明史‧楊慎 傳》則概括提及楊慎著作約有一百餘種。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之前,命各 省進呈的書籍中,楊慎著作數量多達二百餘種,後經四庫館臣去蕪存菁,刪除重 複,重新分類編次,收入《欽定四庫全書》者則總計有四十二種。

(四) 逮至清代,清初黃虞稷(1629-1691)《千頃堂書目》中,載有楊慎著作 五十四種。此數量所錄乃黃氏所知所見者,而非楊慎著作之全部。《明史‧楊慎 傳》則概括提及楊慎著作約有一百餘種。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之前,命各 省進呈的書籍中,楊慎著作數量多達二百餘種,後經四庫館臣去蕪存菁,刪除重 複,重新分類編次,收入《欽定四庫全書》者則總計有四十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