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A-P-A 觀點討論APA 格式在教育領域的運用 / 6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A-P-A 觀點討論APA 格式在教育領域的運用 / 60"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3(3),頁 60-63

APA 格式與教育研究 主題評論 第 60 頁

從 A-P-A 觀點討論 APA 格式在教育領域的運用

賴協志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一、前言

在各學門或領域中,均有特定的 寫作架構及引文格式;而教育領域亦 不例外,不論是期刊、研討會文章的 投稿,或是研究報告、博碩士論文的 撰寫,常被要求須符合美國心理學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發行的《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中的規範, 即所謂 APA 格式。 APA 格式的建立可使初學者了解 學術性文章應有的架構及內涵,有利 研究的進行;而閱讀者也可透過既定 格式,瞭解論文內容重點,且能按圖 索驥,迅速的取得需要的內容,有利 於學術成果的傳播;使用這個格式的 價值是不容忽視的(林天祐,2010; 黃子庭,2000)。APA 出版手冊歷經多 次修訂,不斷地去蕪存菁,已漸趨完 備、實用,教育學門亦廣泛採用;但 是,國內環境由於對 APA 原文手冊的 解讀與翻譯不同、語言文字與社會文 化不同、每個學術領域的特性不同, 以及未確實執行手冊之規定,而產生 適用問題(吳宜澄、王渝欣,2001)。 由於 APA 格式當中並未考慮到以非 英文為發表語言的需要,因此在依循 其格式同時兼顧本身需要之下,國內 中文 APA 格式就有些許不同的差異產 生(聶喬齡,2010)。依此而言,APA 出版手冊的發行,提供文章寫作統一 的規範與架構,具有高度實用性與價 值性,有利於學術研究的進行、發展 與傳播;然而,由於國情、文化、語 文使用、領域特性等的差異,APA 格 式在國內教育領域的運用上,可能會 衍生適用性的問題。因此,本文分別 從 A(association)、P(profession)、A (assessment)觀點析論 APA 格式在國 內教育 領域的運用 , 並提出 相關建 議,以供參考。

二、對 APA 格式在國內教育領

域運用上的建議

(一) 聯結(association):結合 APA 出 版手冊各版本及其他重要手冊的 內涵與規範 APA 格式的起源,係 1928 年美國 一群人類學和心理學的編輯及業務主 管於會議中,討論學術期刊論文的格 式及寫作指引,並將會議報告內容濃 縮為 7 頁文章,於 1929 年刊登在美國 心 理 學 會 所 出 版 的 心 理 學 公 報 (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APA, 1994)。1944 年 APA 的編輯委員將內 容加以擴充,成為 32 頁。1952 年正式 以《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的名稱 出版(張保隆、謝寶煖,2006)。之後 經過 1974 年的第二版(共 136 頁)、 1983 年的第三版(共 208 頁)、1994 年的第四版(共 368 頁)、2001 年 7 月 的第五版(共 439 頁),至 2009 年 7 月的第六版(共 272 頁)。 APA 格式自 1929 年登載後,經過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3(3),頁 60-63

APA 格式與教育研究 主題評論 第 61 頁 多次修訂改版,使用迄今已歷時 80 多 年,在國內教育領域的論文寫作上, 被奉為圭臬與準據,亦被廣泛採用; 然而,各版本的內涵同中存異,例如: 比較 APA(2001)、APA(2009)在文 章結構本文部分的異同發現,APA 格 式第五及第六版內容均提到:研究方 法的撰寫,應包含研究對象、研究工 具、實施程序,而第六版新增:樣本 大小、統計考驗力及信賴區間。另外, 在參考文獻的期刊格式上,第五版規 定作者在 6 位以內全部列出,6 位以上 只列出前 6 位,並加上 et al.,而第六 版規定作者在 7 位以內全部列出,8 位 以上只列出前 6 位和最後 1 位作者, 中間加入……。基於此,實應重新檢 閱 APA 出版手冊各版本的內容,比較 及列出各版本共有及相異之處,並且 依據嚴謹、簡便、明確等原則,從中 找出適合國內教育情境的寫作格式。 除了結合各版本的 APA 出版手冊 外,亦可參閱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中 在國際上較著名的參考資料引用格式 手冊,如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發行的《芝加哥格式 手冊》(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CMS)、美國現代語言學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MLA)出版的《MLA 格式手冊與學術 出版指南》(The MLA Style Manual and Guide to Scholarly Publishing)等。從 中取其重要且實用的規範,並引入教 育領域的論文撰寫格式之中。 (二) 專業(profession):邀集專家學者 共同研討與編修具專業性與一致 性的中文版論文撰寫格式 APA 出版手冊對專業文章的寫作 提供了 一套詳細而 清 楚的規 則和指 引,以協助釐清常常令作者混淆之寫 作方式。為了減少寫作方式的不同, 作者在寫作文稿時,必須遵守規定的 格式(賴惠玲、徐南麗、蔡娟秀、李 茹萍,2003)。APA 格式不是針對中文 出版設計,因此國內學者們為此投注 許多的心力加以編修與討論,才有今 日使用的不同格式產生。雖然彼此的 差異不是太大,但是如果相關期刊編 輯可以針對彼此差異部分加以統一, 相信對於大部分的投稿者而言絕對是 一 件 樂 於 接 受 的 消 息 ( 聶 喬 齡 , 2010)。在學術論文寫作上,各學科領 域應針對引文註釋與參考文獻著錄格 式建立共識,以免因個別期刊或者作 者之風格迥異,使得引文註釋無法有 效區辨(謝寶煖,2012)。我們目前欠 缺的是一套符合標準並且為大多數研 究者所樂意使用的中文引文規範,雖 然目前已有許多中文規範出現,但是 卻欠缺一個主流的且為跨學界所公認 的中文引文規範(邱炯友、蔡孟倫, 2010)。因此,從專業的角度出發,APA 格式在國內教育領域的適用性要更為 提高,應由教育行政機關、大專校院 或研究機構邀集對論文撰寫格式有研 究或有著作出版的專家學者,共同研 討及編 修 , 並發行適 合國內教育領 域、專業性與一致性高的中文版論文 撰寫格式,使研究者在文章寫作時有 統一的準據可以依循及參閱。 (三) 評估(assessment):透過寫作格 式的相關研究來評估使用後的問 題及提出解決途徑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3(3),頁 60-63

APA 格式與教育研究 主題評論 第 62 頁 APA 格式第六版的改變相當大, 也 給 從事 學術 研究 者 帶來 適應 的 困 擾,但為了因應各種新的資料形式, 改變也就成為必須(林天祐,2010)。 而訂定論文寫作規範及編撰論文寫作 手冊時,多數人的習慣、喜好應以尊 重,若遇到難解之問題,應徵詢各方 意見,訴諸民主可為最後決定(吳宜 澄、王渝欣,2001)。完善的引文規範 必須靠持續的深入研究,以及各學門 的討論與融合各方意見,絕非靠一己 之力可以完成,因此後續研究者可以 彙集各方學界之意見,對於中文引文 格式之發展作一序論開端(邱炯友、 蔡孟倫,2010)。據此而述,APA 格式 經過多次改版及多年使用後,勢必產 生 一 些使 用上 的困 擾 與問 題有 待 解 決,如同篇文章參考文獻的引用格式 不一致,有的採 APA 第五版的寫法、 有的則用第六版的寫法;又如應用書 目 管 理軟 體來 編製 引 註與 參考 文 獻 時,因為該管理軟體提供的格式與專 業期刊要求不同,事後必須重新更正 及編輯。因此,應透過寫作格式的相 關研究來進行評估,可先透過專家諮 詢或座談,整理出可能產生的問題與 解決途徑,接著使用問卷調查來了解 作者、編輯、讀者等多數人的意見後, 提出能兼顧寫作嚴謹度與便利性的論 文撰寫格式。

三、結論

APA 格式是教育領域裡廣為人知 且被廣泛接受的研究論文撰寫格式, 規 範 學術 論文 的文 章 結構 、文 獻 引 用、參考文獻、圖表製作、數字與統 計符號等項目,對國內教育研究具有 深遠影響,其重要性與價值性不言可 喻。 為發展適用於國內教育領域的論 文撰寫格式,可運用上述聯結、專業、 評估等觀點;先由教育行政機關、大 專校院或研究機構邀集國內外專家學 者組成 論文寫作格 式 編修小 組;接 著,就 APA 出版手冊各版本、芝加哥 格式手冊、MLA 格式手冊與學術出版 指南等 的內涵與規 範 進行歸 納與整 理,列出其異同處與優缺點;並且從 事論文寫作格式的研究,依據其評估 結果,了解多數人在格式使用後的問 題及有效解決途徑;最後,經過編修 小組的共同研討與修正,提出具有高 度專業性與一致性的中文版論文撰寫 格式。 參考文獻  吳宜澄、王渝欣(2001)。APA出 版手冊之適用性:提出一種折衷的文 獻 引 用 方 法 。 藝 術 教 育 研 究 , 1 , 79-112。  林天祐(2010)。APA格式第六 版。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 邱炯友、蔡孟倫(2010)。學術論 文引文格式對於學術資料庫電子文獻 規範之探討:以APA、MLA、Chicago /Turabian爲例 。 圖書資訊學研究 ,4 (2),41-64。  張保隆、謝寶煖(2006)。學術論 文寫作:APA規範。臺北:華泰。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3(3),頁 60-63

APA 格式與教育研究 主題評論 第 63 頁  黃子庭(2000)。對APA格式中的 文獻引用與參考文獻上應有的認識。 護理雜誌, 47(3),83-86。  賴惠玲、徐南麗、蔡娟秀、李茹 萍(2003)。APA第五版格式介紹。慈 濟護理雜誌,2(3),14-19。  謝寶煖(2012)。人文暨社會科學 學術論文引註格式之規範。人文與社 會科學簡訊,13(4),81-90。  聶喬齡(2010)。APA格式的更新 與中文版使用差異。中華體育季刊, 24(3),169-176。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 tion. (1994).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4th ed.). Washington, DC: Author.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 tion. (2001).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5th ed.).Washington, DC: Author.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 tion. (2009).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6th ed.). Washington, DC: Author.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育成為一種具有政治的 文化行動,這種文化行動 意圖讓那些身處文化邊陲 與經濟不利地位的學生都

教材的呈現者 活動安排者 增強的控制者 練習的指導者

實在論 多瑪士 觀念論 經驗主義 馬克思 存在主義 語言分析 邏輯經驗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110 年度臺中市推動硬筆書法與美感教育師生硬筆書法比賽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課程詮釋與學習評估 (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