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082高二自期末考題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082高二自期末考題庫"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082 高二自期末考題庫 一、單一選擇題 1. ( D ) 十九世紀末期,西方國家掀起一波新的殖民擴張運動,該運動又被稱為「新帝國主 二義」,這場運動與十六世紀以來的「舊帝國主義」有許多差異,請根據你對新、舊 帝國主義的認識,判斷下列選項何者正確? (A)舊帝國主義以商業貿易為重,對 殖民地的產業結構影響較新帝國主義大 (B)新、舊帝國主義皆以本國利益為優先, 但新帝國主義透過貿易來增加財富,舊帝國主義則重視原料與市場 (C)新帝國主義 對殖民地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較舊帝國主義低 (D)舊帝國主義國家主要活動在美 洲、非洲沿岸及部分亞洲據點,新帝國主義國家則更深入非洲內陸 解析: (A)新帝國主義直接影響殖民地的原料生產與市場,對產業結構影響較舊帝國主義大且 深遠;(B)舊帝國主義透過貿易來增加財富,新帝國主義重視原料與市場;(C)新帝國 主義迫使殖民地西化,影響本地傳統文化發展。 2. ( B ) 藝術作品往往與社會結合,體現歷史發展的脈動。下方左圖是秀拉所繪的「大碗島 夏日的星期天午後」,畫中中產階級正在草地上野餐休息;右圖則是莫內所繪的「聖 拉查車站」。根據上面的敘述,請問下列選項何者正確? (A)藝術品是個人性的抒 發,不能做為觀察社會現象的材料 (B)秀拉的作品反映當時中產階級有餘閒度假、 遊樂的情況 (C)莫內的作品反映人們普遍有度假、遊樂的習慣 (D)藝術品反映時代 現況,由這二幅畫可知勞工生活富足 解析: (A)藝術作品往往可做為歷史材料,不單是個人性的產物;(C)莫內的作品僅反映火車 做為新興交通工具的現象;(D)作品反映中產階級的狀況,並未著墨勞工的生活。 3. ( C ) 1793 年 1 月 18 日處死國王的決議以 387 票對 334 票的多數獲得通過。1 月 21 日國 王以「民族的叛徒」、「封建反動勢力的總代表」、「反革命罪魁」等罪名,被送上斷 頭臺。這應是那一位國王? (A)路易十四 (B)路易十五 (C)路易十六 (D)拿破 崙 解析: (C)以叛國罪被送上斷頭臺。 4. ( A ) 在閱讀文字或是觀看圖像時,往往可以透過內容的敘述與繪畫方式了解歷史情境與

(2)

作者觀點,附圖是某雜誌刊登的一張圖片,正義女神正將刀劍揮向印度人,請問有 關此圖像的解釋,何者正確? (A)圖中央的正義女神畫得特別大,暗示繪圖者認 為英國是正義的一方,具優越性與合理性 (B)印度士兵和人民的比例特別小,乃因 其民族性膽小懦弱 (C)這張圖描寫的可能是十九世紀的印度反英兵變,這場兵變後 印度人獲得了獨立 (D)繪圖者把印度人畫成沒有穿上衣的野蠻民族,表示他們是邪 惡的、體力強健的民族 解析: 人物比例體現地位、勢力的高低,以及繪圖者的主觀立場。(A)繪圖者認為英國占上風 且是正義的一方,故比例較大;(B)印度人的比例較小,僅代表繪圖者的立場,不代表 印度的民族性懦弱膽小;(C)反英兵變後蒙兀兒帝國皇帝被流放,英國政府終止東印度 公司的統治權,印度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屬印度);(D)部分印度人民未著上衣, 只能說是風俗習慣,不代表必定身體強健或是邪惡野蠻。 5. ( C ) 有一段資料提到:「使用武力才能破壞那些早已摧殘非洲內陸數百年的野蠻習慣、奴 隸制度及迷信風俗;……且就長程發展上看來,當地居民的文明和生活將大有改善。」 請問這段資料表達何種思想? (A)民族主義 (B)法西斯主義 (C)社會達爾文主 義 (D)孤立主義 解析: (C)此人服膺「適者生存」的觀點。 6. ( D ) 摩爾在其著作烏托邦中寫道:「綿羊本來是很馴服的,所欲無多,現在牠們卻變得很 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牠們要踏平我們的田野、住宅和城市。」此種現象 被喻為「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對於當時的情況,我們應如何理解? (A)英國大量 工人轉以畜養綿羊為主,致使城市勞動力流失 (B)地理大發現後,歐洲農產品大量 輸往亞洲 (C)受到工業革命影響,歐洲肉類與羊毛需求量大增 (D)地主為求大量增 產,而兼併小農的土地 解析: (A)勞力因圈地運動而流向城市,成為工業生產的勞動力;(B)歐洲農產品並未輸往亞 洲;(C)圈地運動發生在工業革命之前。 7. ( B ) 一位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形容威爾遜像是「長老教會的牧師」,這句話固然為對威爾 遜的讚賞,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其中亦有暗諷的意味。請問此處所指的「暗諷」是 什麼? (A)認為威爾遜的政治素養有限 (B)認為威爾遜過度理想主義 (C)認為 威爾遜過於保守 (D)認為威爾遜不明世界局勢 解析: (B)威爾遜為一堅持自由主義的政治家,在大戰結束前就提出「十四點原則」,希望可 以用公平合理的方式來處理戰後問題,但國際的政治現實讓其理想難以落實。 8. ( C ) 有學者描述資本主義發展的某階段:「金銀等貴金屬數量是衡量國家財富的一切標

(3)

準,對內產業發展以生產金銀為前提,而對外則是以維持貿易獲利及自殖民地輸入 金銀以累積財富。」根據內容描述,下列對當時資本主義發展的描述何者正確? (A) 生產標準化的商品有利於增強國家貿易的競爭力 (B)此時期貿易的獲利主要依靠 國內手工產業的生產 (C)國家積極主導貿易的發展,國與國之間衝突頻繁 (D)海外 殖民地提供廉價原料給國內生產高價的產品 解析: 從內文中對於貴重金屬高度重視,可知此時期的資本主義發展應是十五、十六世紀的 商業資本主義(重商主義),故答案為(C)。(A)標準化要到十八世紀工業革命時才開始; (B)貿易的獲利主要透過與海外殖民地間的商品貿易;(D)這是工業革命後的現象。 9. ( A ) 在眾多的社會主義派別中,其中那一派別特別反對階級鬥爭,主張以溫和漸進的方 式,用和平的政治改革來追求社會公義,施行社會福利? (A)費邊社社會主義 (B) 馬克思社會主義 (C)烏托邦社會主義 (D)無政府主義 10. ( D ) 越南胡志明市有一著名的地標建築聖母大教堂,因採用紅磚為材料而有紅教堂之 稱,聽說這些紅磚是從昔日的殖民母國運來,請問應是那一個國家? (A)英國 (B) 荷蘭 (C)美國 (D)法國 11. ( B ) 1906 年龐趣雜誌刊登了一幅插畫,內容是一個剛果原住民被蟒蛇纏住,且蟒蛇頭是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頭像,圖片下方的文字是「IN THE RUBBER COILS(在 橡膠圈裡)」。有關此圖的敘述,下列選項何者正確? (A)圖中剛果原住民體態健 壯,代表剛果人在殖民壓迫下依然強健 (B)此圖畫象徵剛果人民無力招架比利時殖 民所帶來的嚴重傷害 (C)該地生產的橡膠多輸出至美洲再製成各項產品 (D)「IN

THE RUBBER COILS」代表比利時以出產橡膠聞名

解析: 圖中剛果原住民被蟒蛇緊緊勒住,代表無法負荷比利時殖民政策的傷害,原住民處境 艱困。「IN THE RUBBER COILS」指剛果被橡膠經濟勒得喘不過氣。此漫畫簡潔有力 的敘述新帝國主義的狀況,具有歷史意義。(C)歐洲。 12. ( C ) 十九世紀的社會主義中,那一學派主張關懷處於弱勢的勞工群體,富有慈悲淑世的 理想,鼓吹集體的經濟互助方法,以求建立均富的社會? (A)費邊社社會主義 (B) 激進社會主義 (C)烏托邦社會主義 (D)無政府主義 13. ( B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召開巴黎和會,會後法國元帥福煦曾說:「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 年休戰」;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也認為這是「迦太基式的和平」(意指短暫、不平等 的和平),兩人皆認為戰爭會有再爆發的可能。關於巴黎和會以及這兩位人士的談 話,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福煦認為戰爭再次爆發的原因跟歐洲各國未依凡爾 賽條約嚴格裁減德國軍備有關 (B)凱因斯認為,過多的賠款會壓抑一個國家的經濟

(4)

活動,進而引發動亂 (C)兩人所代表的國家皆以削弱德國勢力為優先考量 (D)此次 對德制裁乃是在美國主導下完成,因此英、法對於制裁內容抱有疑慮 解析: 題幹內提到「兩人皆認為戰爭會有再爆發的可能」,代表本題主要是問對德和約中的制 裁內容。(A)傷害德國人自尊、巨大的賠款才是戰爭再次爆發的遠因;(B)賠款過多造 成德國通貨膨脹,這是德國撕毀凡爾賽條約,發動戰爭的重要因素之一;(C)法國主張 削弱德國勢力,英國則認為應維持歐洲均勢;(D)巴黎和會由英、法、美三強主導。 14. ( C ) 「吾等的出身,……有必要負起上帝所給予的職責與智識,辛勤於教化與管理全世 界的其他人種。因為他們還沒接受過福音,不了解什麼是他們該盡的義務。他們不 知道什麼是努力工作。」請問引文中的「吾等」最能代表那些人士的立場? (A) 亞洲的民族復興運動人士 (B)二十世紀的經濟改革者 (C)西歐的新帝國主義者 (D)十九世紀的社會主義運動人士 解析: 此為吉普林「白種人的負擔」之說,從「上帝所給予的」到「教化與管理全世界的其 他人種」可以看出,「吾等」有義務將其他人種帶離野蠻世界,這樣的理論成為許多新 帝國主義者合理化自己侵略行為的藉口。 15. ( D ) 資料一:此後人類世界將進入一個新紀元,……而這也是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的勝 利時代。 資料二:歐洲列強都在中國燒殺擄掠,她們的行為簡直像歐洲中古時代的蠻人。…… 所有的白人似乎都瘋狂的以暴力去爭取他們各自的利益,絲毫沒有基督徒的精神。 資料三:使用武力才能破壞那些早已摧殘非洲內陸數百年的野蠻習慣、奴隸制度及 迷信風俗;……就長程發展上看來,當地居民的文明和生活將大有改善。 根據以上資料判斷,下列選項何者正確? (A)這三則資料都是將西方列強帝國主 義侵略合理化的說法 (B)資料一與資料二的主張可說是典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觀 點 (C)資料三的論點盛行於十八世紀末期 (D)資料二的觀念代表知識分子對於西 方本位立場的批判 解析: (D)提出資料二的是英國外交官與詩人布朗特,他非常反對英國在埃及、印度與愛爾蘭 的帝國主義,是當時少數能抗拒權力誘惑,而主張民族自決的知識分子。(A)(B)資料 一與資料三的主張,是屬於社會達爾文主義觀點,對當時殖民帝國的海外競爭抱持肯 定的態度;(C)盛行於十九世紀末。 16. ( D ) 「雖然有人給他極高的評價,但也有人批評他對經濟知識的理解太淺薄,以至於有 大陸政策的錯誤;他雖然是一個聰明的軍事家,但在征俄之役,卻犯了不可原諒的 錯誤。」他是誰? (A)華盛頓 (B)羅伯斯比 (C)傑弗遜 (D)拿破崙 解析: 拿破崙的三大失策:大陸政策、遠征俄國、半島戰爭。 17. ( D ) 以下為某次非正式場合的集會宣言:「看看我們的農村,政府不斷徵調我們的剩餘農 作物投入戰場,……看看我們的城市,大老闆二十四小時不斷的壓榨勞工,……同 志們,面對這種專制政府與資本家交相賊的惡劣環境,……我們應該……進行革 命!」請問針對以上內容的描述,下列選項中的解釋何者正確? (A)這次革命後 導致該國成為戰敗國 (B)「專制政府」指的應該是蘇聯政府 (C)此次集會宣言的主 角應為史達林 (D)這裡的「戰場」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 依據題幹中資本家與勞動者對立的描述,可得知該宣言應該是主張共產主義的人,而

(5)

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政府大量汲取民間資源投入戰爭,引起民怨,二月革 命爆發後,臨時政府成立,但未退出大戰,直到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後,建立共產政 權,才退出大戰。(A)無關戰敗;(B)為帝俄或俄國臨時政府;(C)列寧。 18. ( B ) 1854~1858 年間,日本幕府陸續與歐美各國簽約,不僅對外開放口岸,同時給予各 項利權。然而,幕府此舉不但無法達成保有政權的目的,甚至成為十年後將政權交 還天皇的遠因。請問幕府無法保有政權的原因為何? (A)天皇獲得列強支持 (B) 民間出現尊王攘夷的反幕府運動 (C)列強派兵要求天皇攻擊幕府 (D)地方強藩聯 合外國逼使幕府交出政權 解析: 江戶幕府末期,日本民間興起一股反幕府運動,要求幕府將政權交還給天皇。(A)天皇 未主動要求幕府歸還政權;(C)列強有要求日本停止鎖國,但未要求天皇攻擊幕府;(D) 地方諸侯未聯合外國勢力。 19. ( C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參戰的其他國家都受到嚴重的削弱,但是某國卻在戰爭 中獲得巨大的經濟利潤和政治利益,她不僅獲得戰時的貿易實惠,成為戰後的債權 國,更躋身進入世界強權的地位。請問:「某國」指的是那一國? (A)英國 (B) 法國 (C)美國 (D)德國 解析: 歐洲強國在戰後失去了以往的優勢,美國則獲利豐厚,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20. ( B ) 當 1848 年,維也納爆發革命的消息傳到□□,□□的革命派人士,親率代表團去維 也納談判,迫使奧皇同意成立□□的責任內閣。但是哈布斯堡王室不想失去自己的 統治權,隨著歐洲革命力量消退,開始派兵鎮壓□□革命。至 1867 年,哈布斯堡王 室終與□□達成一妥協。然而反對者則宣稱:「同維也納搞祕密交易的帷幕慢慢揭開 了……我從這一事實中,看到民族將要滅亡。」請問「將要滅亡」的民族指的是? (A) 斯拉夫人 (B)日耳曼人 (C)匈牙利人 (D)土耳其人 解析: 1866 年普奧戰爭後,日耳曼邦聯瓦解,奧國勢力被排除在普魯士外,對內民族主義的 思想不斷昂揚,使得政權備受挑戰。奧國皇帝為了確保在匈牙利地區的統治地位,與 匈牙利貴族妥協,在 1867 年成立奧匈雙元帝國,匈牙利成為內部自治的民族王國,國 王由奧國皇帝兼任,但反對者認為此舉將造成匈牙利民族滅亡。 21. ( B ) 「……我並不是要給匈牙利一個與奧地利帝國全新的關係,我只是要恢復匈牙利原 有的地位而已。……奧地利帝國的皇帝將兼任匈牙利王國的國王……。我不是要分 裂奧地利帝國,而是要讓匈牙利與奧地利彼此諒解……。」文中的「我」竭力在解 釋什麼? (A)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必須分裂的理由 (B)奧匈雙元帝國成立的理由 (C)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合作的理由 (D)匈牙利脫離奧地利帝國的理由 解析: (B)奧國在普奧戰爭戰敗後,為了鞏固統治權,成立奧匈雙元帝國。 22. ( A ) 「白人到非洲捕獲黑人,為防止黑奴逃跑,便將他們用鎖鏈綁在一起押往港口。」 請問這種景象顯示出何種意義? (A)黑奴貿易的興起與地理大發現息息相關 (B) 大部分黑奴被賣往歐洲開發土地,以彌補勞動力不足 (C)黑奴貿易紓解了非洲人口 壓力,有助於當地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 (D)最早從事黑奴貿易的國家是西班牙 23. ( A ) 一封十八世紀晚期在英國的書信提到:「礦工和其他工人,……把旗子插到上星期六 他們被擊退的那間工廠上。……暴民們就搗毀了價值一萬鎊的成套機器。」請問這 群工人如此憤怒的主要理由為何? (A)認為機器導致工人失業 (B)注重環保,拒

(6)

絕污染 (C)信奉共產主義,誓言打倒機器所代表的資本家 (D)拒絕使用外來機器 解析: (A)工業革命工廠使用機器打擊傳統手工業,導致傳統手工業工人失業,他們因此反對 使用機器;(B)此時尚無環保意識;(C)此時尚無共產主義(十九世紀中期興起);(D) 工業革命最先起源於英國,此時機器多為本土所製。 24. ( D ) 為了推動「世界革命」的理想,列寧有何實際行動? (A)推行新經濟政策 (B) 將社會黨改組為共產黨 (C)成立最高蘇維埃 (D)創設共產國際 25. ( C ) 附圖描述的是二十世紀初某國的政治情況,圖中文字為「皇族:我們統治你們。教 士:我們誤導你們。軍警:我們射殺你們。資產階級:我們負責吃。平民:我們為 所有人工作,我們餵飽所有人。」該國應是 (A)德國 (B)法國 (C)俄國 (D)英 國 解析: (C)描繪帝俄體制下生活的痛苦與不公。 26. ( C ) 十九世紀下半葉,日本興起了所謂「征韓論」:「朝廷能在海陸軍方面稍作準備,主 要以朝廷之兵力,開拓朝鮮釜山浦港。……惟於確定皇國之大方向,可使億萬人民 對內外之目光一變,海陸諸技藝切實活動,他日皇國之興起,得維持於萬世不墜之 道,除此而外,豈別有他策哉?」我們該如何理解這段史料? (A)發言人決定聯 合朝鮮以抵禦外侮 (B)發言人主張中國應入侵朝鮮 (C)發言人認為征韓有助於提 高日本人的信心 (D)發言人提倡儘速西化以對抗帝國主義 解析: 十九世紀下半葉,日本逢外力入侵,國勢危急。有志之士主張向外擴張,以加強日本 的實力。這段史料指出當時有人提倡對朝鮮用兵,可以使日本強盛,並增進民族自信 心(「可使億萬人民對內外之目光一變」)。 27. ( A ) 俾斯麥是德意志統一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曾說:「只要歐洲的政治形勢許可,我 們可以把在這裡所遇到的問題,隨時用來做為發動戰爭的藉口。」1866 年的戰爭前, 他先取得普魯士東方與西方的大國保持中立的承諾,又與義大利訂定攻守同盟的條 約。最終普魯士打敗敵國,排除了敵國在日耳曼地區的勢力。請問敵國是那一國? (A)奧國 (B)俄國 (C)法國 (D)波蘭 解析: 俾斯麥的政治外交手腕高明,是德國統一運動成功的關鍵。他在 1863 年支援俄國鎮壓 波蘭起義,得到俄國在普奧戰爭中維持中立的保證。又在 1865 年會晤拿破崙三世,口 頭承諾只要法國採取中立,未來將提供比利時或是萊因區做為補償。對義大利,以威 尼西亞為代價,雙方訂立攻守同盟和約,牽制奧國。最後普奧戰爭奧軍戰敗。此後普 魯士排除了奧國在日耳曼的領導勢力,日耳曼邦聯瓦解,改組為北日耳曼聯邦,成為

(7)

日後德意志帝國的基礎。 28. ( A ) 歐洲某國家的統治者,在二十世紀初發表了演講:「我的職責將是保衛我們這片江 山,以使我們在海外的活動和貿易得以繼續繁榮發展、我們的工業與農業得以在國 內繼續成長、而我們的海上力量得以繼續擴張,……。」他鼓吹該國海軍的擴張, 不僅是為海外利益的爭奪,也為與另一個長久以來在海上稱雄的國家爭霸。請問這 個試圖擴張海權的國家是那一國?而其欲與之爭霸的對象又是那一國? (A)德 國,英國 (B)德國,法國 (C)奧國,英國 (D)奧國,法國 解析: 資料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在 1901 年所發表的演講,演講中特別鼓吹擴張德國海軍,這 個政策不僅是為了爭奪海外利益,也是與英國爭霸。在二十世紀初年德國的海軍預算 大增,德國與英國的海軍軍備競賽成為眾所矚目之事,這是兩國關係難以修好的重要 因素。 29. ( A ) 「機械的使用改變了原先棉紡業人力分工的方式,……在各製作階段須將製品自各 作坊搬進搬出,則必然會增加時間與原料耗失的風險……機械需雇用機械師在現場 專職組裝和維修,若能集中一地,僅需雇用少數技工即可。以上種種因素造成英國 棉紡織業經濟的重大改變,即□□的引入。」□□指的是什麼? (A)工廠制度 (B) 行會制度 (C)工會制度 (D)銀行制度 解析: 水力紡紗機發明後,由於水力紡紗機體積大,又必須設置在可以利用水力的地方,因 此無法安裝在家裡,必須另建廠房,集中工人進行生產,為工廠制度奠定基礎。題幹 中的原料、機械、技工集中地即是工廠。 30. ( C ) 1885 年,印度國大黨成立,主要訴求是在印度推動代議制。二十年後,該黨通過四 點綱領:「自治、提倡國貨、抵制英貨及民族教育。」由前述可知,國大黨二十年來 的政治立場有何轉變? (A)由反英到聯英 (B)由溫和改革到武裝暴動 (C)由親 英到抗英 (D)由君主立憲到民主共和 解析: 由印度國大黨的最初訴求可知,該黨不反對英國統治,並尋求在體制內進行溫和改革, 倡行代議制。二十年後,該黨訴求轉為更積極的自治及抵制英貨等反英主張,但未採 取暴力流血方式。 31. ( D ) 一位十九世紀的歷史人物說:「我們是整個人類的縮影,我們在地球的另一邊,被兩 個大洋包圍著,雖然藝術事業和科學事業尚屬年輕,但歷史悠久,文明古老,我們 既不是印第安人,也不是歐洲人,但同時擁有這兩種血統。」這位歷史人物應該是 (A)美國的政治領導人 (B)北非法屬殖民地的學者 (C)鄂圖曼帝國的蘇丹 (D) 中、南美洲的獨立運動者 解析: 「兩個大洋」指太平洋與大西洋,同時擁有印第安人及歐洲人血統,故判斷與中、南 美洲有關。 32. ( D ) 1917 年年底,某大會在一份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中提到:「蘇維埃政權將……立 即在一切戰線上停戰。保證將地主、皇族和寺院的土地無償的交給人民委員會處 理。……各地政權一律轉歸工農兵代表蘇維埃……。」請問在此大會之前一刻,俄 國發生了什麼大事? (A)俄皇尼古拉二世退位 (B)廢止土地私有制及私人貿易 (C)俄國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D)臨時政府被推翻 解析: 由題幹可知,時間點為 1917 年年底,其訴求可知尚未停止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尚未施

(8)

行共產政策。(A)1917 年二月革命後尼古拉二世已退位;(B)1918 年開始施行共產政策; (C)1918 年 3 月俄國才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D)此宣言為 1917 年年,布爾什維克黨推 翻俄國臨時政府(十月革命)時所發出的,說明今後的施政方針。 33. ( B ) 1917 年初,德國決定先行制伏英國,結束戰爭。參謀總長魯登道夫提出建議,主張 使用無限制潛水艇,打擊聯軍海上運輸,其結果為 (A)俄國退出戰場 (B)美國參 戰 (C)英國投降 (D)義大利參戰 34. ( C ) 資料一:「(甲)在萬民簇擁中,進入那不勒斯城……對群眾激動的說:『我們不向別 人要任何東西,我們希望得到的是我們自己的義大利。』」、資料二:「當時,克里米 亞戰爭正在進行,(乙)為獲取英法的好感,力排眾議,出兵相挺英法……位法、薩同 盟做好了基礎。」、資料三:「(丙)創立義大利青年黨,並提出『恢復古羅馬光榮』的 口號……。」請問:(甲)、(乙)、(丙)分別為何人? (A)甲:馬志尼、乙:加富爾、 丙:加里波底 (B)甲:馬志尼、乙:加里波底、丙:加富爾 (C)甲:加里波底、乙: 加富爾、丙:馬志尼 (D)甲:加富爾、乙:加里波底、丙:馬志尼 35. ( C ) 某位美國總統在國會的年度咨文中,闡明他的對外政策,提出四個基本論點︰「一、 美國將不干涉歐洲列強的內部事務或她們之間的戰爭,二、美國承認並且不干涉西 半球現存的殖民地和保護國,三、不得再在西半球開拓殖民地,四、歐洲列強壓迫 或控制西半球任何國家的任何企圖都將被視為是對美國的敵對行為。」請問這是美 國的那一項對外政策? (A)門戶開放政策 (B)孤立主義 (C)門羅宣言 (D)歐洲 協調 解析: 1823 年 12 月 2 日,美國總統門羅(James Monroe)在國會的年度咨文中,明確而堅定地 拒絕歐洲列強對美洲事務的干涉,被稱為「門羅主義」或「門羅宣言」。此聲明是以拒 絕歐洲國家的介入來保衛拉美鄰邦的獨立運動,這是美國的利益所在。因此,門羅主 義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反對歐洲列強對美洲殖民地的干涉和擴張;另一方面,標 示著美國與歐洲列強爭奪美洲控制權。 36. ( B ) 1851 年,英國倫敦舉辦了全世界第一場的世界博覽會,在巨大的水晶宮裡,擺放了 超過一萬三千件的展示品,川流不息的人潮擠滿了展場。英國企圖透過這場大型的 盛會來展現自己強大的國力,表現其在工業革命後發展出的巨大成果。請問:(甲) 蒸汽火車、(乙)蒸汽機、(丙)汽船、(丁)汽車,那幾件物品應該於會場展出? (A) 甲乙丙丁 (B)甲乙丙 (C)乙丙丁 (D)甲乙丁 37. ( C ) 1789 年 7 月 14 日晨,一群憤怒的群眾包圍巴士底監獄,經過四小時的激戰,終於 攻陷了監獄,將裡面被囚的政治犯全部釋放。這一天後來還成為該國的國慶日。請 問此描述的是那一場革命的情景? (A)美國獨立革命 (B)二月革命 (C)法國大 革命 (D)七月革命 解析: (A)1776 年;(B)1848 年;(D)1830 年。 38. ( C ) 二十世紀初期,一份關於非洲剛果的條約指出:「國王兼君主陛下宣布:將組成剛果 獨立國的領土的主權,連同與之相關的各種權利和義務讓予比利時。比利時國家宣 布:接受此項讓予,並承擔剛果獨立國的義務……。」請問我們如何理解這段資料? (A)比利時同意讓剛果獨立建國 (B)剛果國王將剛果主權讓予比利時國王 (C)比利 時政府在瓜分非洲中取得一席之地 (D)比利時修改先前的法律,使之符合剛果的風

(9)

土民情 解析: 題幹中的「國王兼君主陛下」指的是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他贊助史坦利探索非 洲,並在中非設立私人領地「國際剛果協會」(1878 年),該領地於 1908 年交由比利 時政府管理,更名為「比屬剛果」,題幹即是描述這段歷史事件。 39. ( C ) 上歷史課時,老師在黑板上寫著:「織布機」、「工廠」、「瓦特」、「中產階級」、「工人 階級」、「史蒂芬生」……等。請問老師正在講解那一事件? (A)科學革命 (B)美 國獨立 (C)工業革命 (D)法國大革命 40. ( C ) 日耳曼學者薩維尼主張:「在信史所及的最早時期,民法已經有明確的性格。它是與 語言、風俗、制度相同具有民族的特性。不僅如此,這些現象並不是孤立的存在, 它們不外乎與各個民族的活力與作用不可分的結合在其本性中,並且僅以獨特的風 格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請問薩維尼的言論可能與下列那種主張接近? (A)保守 主義 (B)自由主義 (C)浪漫主義 (D)社會主義 解析: 薩維尼重視語言、風俗、制度等民族特性,這是浪漫主義的傳統。 41. ( A ) 1920~1930 年代之間某國的經濟發展方針中提到:「爾後有關供給需求、生產製造、 販售價格與通路等,完全由政府管制,並按年度需求來制定生產數量及品項,……。」 請問下列對於上述經濟制度的解釋,何者符合歷史事實? (A)使該國工業發展迅 速 (B)強調私人生產勝過於集體生產 (C)此時期農業生產指數快速增加 (D)國家 對於市場機制控制程度小 解析: 根據內容中「按年度需求來制定生產數量及品項」描述,可以得知應為史達林任內執 行的「計畫經濟」(五年計畫)。(A)五年計畫使蘇聯成為工業大國;(B)強調集體生產 勝於個人生產;(C)史達林時期重視鋼鐵工業產值,因此工業生產指數快速增加;(D) 國家對市場控制大。 42. ( B ) 歷史老師在上課時,介紹以下這本書,借以說明在十八~十九世紀流行的某種思想 潮流。論語言的起源一書的作者赫德認為:「人類和自然的成長與衰頹都是依循相同 的法則,因此將歷史視為所有人類共通的有機演變,而顯示於各民族特有文化的發 展中。」接著請同學說出這種思想潮流的特色。甲生:「這種思潮是對十八世紀啟蒙 運動理性主義的一種反抗,要打破過度的理性崇拜,使人類心智活動得到平衡的發 展。」乙生:「因為訴諸情感和強調人的獨特性,因此這類學者多半不關心當時政治 發展。」丙生:「這種思潮強調本能、情感與想像,故與當時流行的民族主義,能互 相激盪。」丁生:「這種思潮後來與民族主義結合,成為日耳曼、義大利統一建國運 動的重要驅力。」這四位同學的說法,正確的有那些? (A)甲乙丙 (B)甲丙丁 (C) 乙丙丁 (D)甲乙丁 解析: 由題幹可知該作者主張所有的民族皆有其獨有的文化特色,並反映於歷史之中,赫德 是十八世紀末日耳曼著名的浪漫主義者,其作品同時也帶有民族主義關懷。(B)浪漫主 義興盛時正值歐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所以浪漫主義者對於政治也頗關心,但他們的 政治意見不一,支持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者皆有。 43. ( C ) 資料一:廢除餘糧收集政策,實施實物稅;停止配給制度,允許商品買賣;放鬆貿 易限制,鼓勵外資企業投資,將資金與技術引進俄國。……允許個體私營經濟存在。 資料二:有些人會問:「我們的工業化腳步是否可以放慢些?同志們,這是不可能的。

(10)

相反的,我們應盡力加速腳步,……我們若放慢腳步,則必落後他國,而落後者必 落難。」 資料三:除非靠一次暴力的革命,否則中產階級政權決不可能推翻,而代以無產階 級政府。至於無產階級政府的廢止,……只能以順其自然凋零的態度期待之。 根據資料的內容,判斷其時間順序,正確的是那一個? (A)資料一→資料二→資 料三 (B)資料三→資料二→資料一 (C)資料三→資料一→資料二 (D)資料二→資 料三→資料一 解析: 資料一是列寧實施的「新經濟政策」;資料二是 1931 年 6 月史達林對蘇聯工業化問題 的政策宣示;資料三是列寧對於在俄國發動共產革命一事的發言。故答案為(C)。 44. ( C ) 「此一時期,經濟的發展由私人掌握生產設備所達成的資本累積,……,完成由高 度文化認同感所組成的民族國家,透過對外國際關係的競合維護國家主權,對內由 逐步取得參政權的國民提供政權穩固發展的民意基礎。」以上的內容,在霍布斯邦 的認知中,是一個「雙元革命」的過程,凡是近代國家的形成皆會經歷。請問霍布 斯邦的革命,是指那兩次革命? (A)工業革命、七月革命 (B)科學革命、法國大 革命 (C)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 (D)科學革命、七月革命 解析: 由「私人掌握生產設備所達成的資本累積」可以得知應是工業革命。而近代國家的民 主制度則是在法國大革命以後由中產階級(即文中「逐步取得參政權的國民」)向下普 及選舉權逐步形成。 45. ( B ) 下列關於「工會」的敘述,何者為非? (A)1824 年以後才有工會合法化 (B)得到 自由主義者大力支持 (C)最早使工會合法化的是英國 (D)與資本家對立 解析: (B)社會主義者支持 46. ( B ) 一本著作指出:「拿破崙的戰略是失敗了,……現代歐洲卻從此脫出中世紀的蛻殼。」 請問所謂「脫出中世紀的蛻殼」,其意指為何? (A)因戰爭而鼓動歐洲各國經濟變 革,促成歐洲工業革命 (B)拿破崙將法國大革命的精神帶到歐洲各地 (C)拿破崙當 政期間與英、奧、普、俄等國結盟,促成各國文化交流,使法國「自由、平等、博 愛」的精神傳播至諸國 (D)拿破崙戰爭期間開始使用火藥於軍事用途,使騎士階級 因無用武之地而開始沒落 解析: 拿破崙戰爭幾乎遍及全歐洲,並將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帶到歐洲各地,促使近代中產階 級興起以及民權擴張。(A)工業革命源於英國,時間較拿破崙戰爭為早;(C)拿破崙為 稱霸歐洲,使法國與英、俄等國交惡;(D)火藥使用於軍事用途遠早於此時。 47. ( A ) 西班牙王室對中南美洲採取專制統治,在中南美洲的社會階層中,那一階層後來成 為中南美洲獨立運動的主導者? (A)土生白人 (B)麥士蒂索人 (C)半島人 (D) 印第安人、黑人 解析: (A)擁有經濟特權,但在政治上受制於半島人,心生不滿。 48. ( B ) 十八世紀英國小說家哥爾德斯密斯曾描寫:「曾多少次,我在你那甜美迷人的景色前 停留……這片土地正遭遇著厄運,他是來勢凶猛的災難……財富在積累,人口在凋 零……。」這詩歌是在描述當時英國的那種現象? (A)憲章運動 (B)圈地運動 (C) 工會運動 (D)殖民運動

(11)

解析: 英國的圈地運動開始於十五世紀,由於羊毛的利潤高,所以領主將農地用籬笆、柵 欄圈起來養羊,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喪失土地和家園的農民只好離開農村成為受雇的 勞動者。詩歌中的「土地正遭遇著厄運」、「財富在積累,人口在凋零」即是指圈地 運動帶來的結果。 49. ( A ) 英國政府通過法案規定:「嚴禁礦場、工廠雇用九歲以下的兒童為工人,九歲至十三 歲的童工每週工作不得超過四十八小時,十八歲以下的童工不可做夜工。……」這 樣的法案產生的背景為何? (A)1832 年改革法導致選區重劃、選舉人數大大增 加,之後相應的社會改革也一一出現 (B)1848 年法國的二月革命影響英國,導致英 國國內發生革命與民主運動 (C)1867 年改革法使城市工人獲得選舉權,得以改善自 身利益 (D)1884 年改革法後,英國政府開始局部採行社會主義的福利政策,改善工 人問題 解析: 題幹部分是工廠法,每週的工作日為 6 天,算下來童工每日不得工作超過八小時,為 1832 年改革法通過的社會法案;(B)法國的二月革命並沒有影響到英國;(C)(D)在這兩 次的改革法中工人的選舉權問題皆有改善,但題幹的法案不包含在這兩次改革法案中。 50. ( D ) 普魯士王國追求國家統一的道路上,在先後發生的幾場戰爭中逐漸取得了優勢。下 列有關這幾場戰爭的說明,何者正確? (A)丹麥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為維護倫 巴底的領土完整,向丹麥宣戰 (B)薩奧戰爭:普魯士與薩丁尼亞結盟,擊敗奧國, 協助義大利統一 (C)普法戰爭:俾斯麥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危機,向法國宣戰 (D) 普奧戰爭:丹麥戰爭之後,俾斯麥利用和約,埋下普、奧交戰的伏因。 解析: (A)因丹麥欲兼併什列斯威‧荷斯坦而宣戰;(B)法國以武力協助薩丁尼亞;(C)法國向 普魯士宣戰。 二、題組題 1. ◎題組: 歐洲深入非洲的腹地,開始殖民征服。……1885 年,□□,經過一年的激烈爭吵後,征服者 們在分贓問題上終於達成協議。……思想家赫伯特•斯賓賽斷言,「文明」應當把低等種族從 地圖上通通抹去,「因為無論是人還是野蠻人,一切障礙皆應掃除。」。 ( 1 ) □□為某一城市的名字,依照上文判斷,□□應為下列何者? (A)費城 (B)柏林 (C) 巴黎 (D)倫敦 ( 2 ) 思想家赫伯特•斯賓賽所說的話,是建立在下列那一理論上? (A)自然神論 (B)社會契 約論 (C)共產主義宣言 (D)社會達爾文主義 答案: ( 1 ) B ( 2 ) D 解析: ( 1 ) 有關於歐洲列強對於非洲的利益分配,應是 1884~1885 年的柏林西非會議。 2. ◎題組 資料一:遠方來的旅客,一定會覺得很詫異,因為……他會發現,一片綠意盎然 但毫無人煙的綠地,要選出兩名國會議員……不過,等他到了北英格蘭, 他的詫異就會變成吃驚了,因為在那些富庶繁榮的城鎮上,人們會告訴 他,這些地方沒有代表人民的國會議員。

(12)

資料二:我們英國的勞工階級,不具行使基本權力的權利。我們貢獻了最多的賦 稅,但我們無法選擇決定稅金的人。我們遵守法律,但我們無法選舉制 訂法律的人。讓我們齊力支持改行全國男子普選及祕密投票制度,讓我 們遵行法律,並使我們的自由更進一步。 ( 1 ) ( )關於資料一,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該現象可能出現在 1820 年代的英國 (B) 很可能是利物浦、伯明罕等新興工業城市的中產階級提出的國會改革建議 (C)資 料中的「綠意盎然但毫無人煙的綠地」,指的就是「衰廢市鎮」 (D)出現背景與「地 理大發現」密切相關 ( 2 ) ( ) 關於資料二與資料一、二間的比較,下列選項何者正確? (A)資料二的背景早於 資料一 (B)資料二的情形出現的前後,國會已經陸續通過改善民生經濟的法案 (C)重商主義是資料二時期流行的經濟思想 (D)資料一與資料二的主要訴求,是控 訴英國貴族、教士階級有免稅的特權 答案: ( 1 ) D ( 2 ) B 解析: ( 1 ) 自工業革命以後,英國人口大量由傳統聚居的東南部北移,曼徹斯特、利物浦等 新興工業城市崛起,但英國下議院自 1688 年後,便沒有新的市鎮取得議會代表 權,而一些人口稀少的「衰廢市鎮」,卻擁有在下議院的席次;反之,新工業城市 往往聚居數以萬計的人口,卻沒有議員代表。1832 年改革法使選區得以合理重劃, 同時降低選舉人的財產限制,使工業革命發展以來的新興市鎮,獲得應有的中央 民意代表。 ( 2 ) 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工人數量不斷增加。1832 年改革法推行後,工人的選 舉權仍受限制,於是中下階層民眾迫切要求進行新的議會改革。1867 年改革法使 選民總數從一百三十五萬增加到二百二十五萬(婦女仍無選舉權),雖未達到成年 男子普選,但工業革命後勢力日益上揚的工人階級大體上取得選舉權。(A)資料一 較早;(C)重商主義流行於十六、十七世紀;(D)與控訴貴族、教士階級免稅特權 無關。 3. ◎題組: 某國國會的一個對外新聞聲明稿表示:「該國無視本國既有政策,無端引起本國周邊國家內部 的動亂,……。更令人髮指的是,對公海上航行之中立國船隻,逕行攻擊,造成本國國民無 辜的死傷。我等無法坐視此一暴力的行徑,因此自即日起,我國將打破沉默,國會全面通過 向該國宣戰。」 ( 1 ) ( )請問發出聲明稿的是那一個國家的國會? (A)日本 (B)美國 (C)德國 (D)俄國 ( 2 ) ( )「本國既有政策」是指那個政策? (A)大日耳曼主義 (B)正統原則 (C)孤立主義 (D)大斯拉夫主義 答案: ( 1 ) B ( 2 ) C 解析: ( 1 ) 從該國無差別攻擊中立國船隻,致使某國參戰,可知應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1915 年 5 月),德國潛水艇擊沉當時為中立國的美國船隻,引起美國抗議,雖 然德國保證有限度使用潛水艇,但是 1917 年德國再度採取無限制使用潛水艇的政 策,導致美國對德宣戰,加入協約國,故答案為(B)。 ( 2 ) 美國在參戰前均維持孤立主義,不參與歐洲事務。

(13)

4. 資料一:……工廠內空氣極不流通,令人有窒息的感覺。……地板上布滿了垃 圾,……面積狹隘的廠房卻站了二十多名員工,其中有小孩,也有婦女。……與我一起工作 的小孩還不到十歲呢!曾聽到他因打瞌睡而被管工虐打時的慘叫聲,內心總有點不安……。 資料二:十九世紀前期,英國政府曾欲排除婦女與兒童在工廠工作,避免工作過 於粗重或是受到惡劣環境傷害,但一群英國紡織工廠的女工上了一份陳情書:「在我們居住的 地區,手工的織布機已經被機器淘汰殆盡,許多自力更生的女人被迫到工廠上班,因為在家 裡根本沒辦法謀生。……我們這些人將會為現行法律修改而受到嚴重衝擊,希望你們不要剝 奪我們這一點謀生條件,除非你們可以指引我們找到另一條生路。」 ( 1 ) ( )資料一反映了工廠制度的那些現象? (A)勞工的薪資待遇低 (B)工人必須按表操 課,且工時非常長 (C)工廠中常見女人與小孩在工作 (D)工人間有組織工會來爭 取自身權益 ( 2 ) ( )對照資料一與資料二,可見英國政府試圖修法來解決工廠中女工與童工的問題,根 據你的判斷,為什麼婦女寧願繼續在艱苦惡劣的環境工作而不願受到法令的保護? (A)婦女認為法令無法有效保護他們在工廠的工作權 (B)婦女認為這條法令將剝 奪她們的工作權 (C)婦女認為在工廠工作可以比在家裡工作更為輕鬆 (D)婦女 認為在工廠工作可以學得更多的技能,有助於未來發展 答案: ( 1 ) C ( 2 ) B 解析: ( 1 ) 資料一反映工人的工作環境不佳,女工與童工,以及童工被虐待的問題。 ( 2 ) 由這兩條資料可知,婦女在工廠的工作環境惡劣,故英國政府欲修法禁止工廠雇 用婦女。但婦女認為在機器織布機取代人力織布機之後,許多婦女被迫離開家庭 出外工作,如果法令禁止工廠雇用女工,這將會斷了她們的生計,故有資料二的 陳情出現。故答案為(B)。 5. ◎題組 前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在他的一份回憶錄中提到:「我感到我們和奧地利的關係最重要的是 避免讓奧地利產生侮辱性的回憶。……這將使奧地利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這只會使我們 以後的相互關係中增加多餘的困難。我已經十分清楚,必定要在今後戰爭中捍衛這次戰爭中 所獲得的成果。……。按照歷史邏輯的推論,隨著對奧地利戰爭接踵而來的……是對□□的 戰爭……。」 ( 1 ) ( )回憶錄中俾斯麥提及普奧戰爭後,普魯士應「避免讓奧地利產生侮辱性的回憶」,請 問以下那項會是俾斯麥的考量? (A)認為普魯士應放棄與奧國共管什列斯威‧荷 斯坦 (B)認為普魯士與奧國應盡快和談 (C)認為普魯士應成立北日耳曼聯邦,孤 立奧國 (D)認為普魯士在和約中應規定奧國不得干預日耳曼事務 ( 2 ) ( )承上題,俾斯麥的考量與那國的威脅有關? (A)俄國 (B)法國 (C)英國 (D)義大 利 ( 3 ) ( )依歷史場景以及此回憶推斷,俾斯麥認為德意志統一大業中最終必然會碰到那一項 困難? (A)法國干預德意志統一 (B)奧地利不願意加入德意志帝國 (C)奧地利 取得北日耳曼聯邦的主導權 (D)德意志人民反對戰爭 答案: ( 1 ) B ( 2 ) B ( 3 ) A 解析: ( 3 ) 引文為俾斯麥回憶普奧戰爭後他的考量。奧地利與普魯士類似,主要由日耳曼人

(14)

所組成。普魯士欲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必須先排除奧地利的干預,於是遂有 1866 年的普奧戰爭。然而俾斯麥主張,普魯士戰勝後,應立即和奧地利和談,避免奧 地利感到屈辱,也避免奧地利干預普魯士統一日耳曼。因緊接而來的,必然是對 法國的戰爭,普魯士不能兩面受敵。由此可見,俾斯麥認為德意志統一必然會碰 到的困難是普魯士對法國的戰爭。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et then in the early 16 th century, when the Edo bakufu (shogunate military government) formed and started to govern the whole Japan with great power, this

上課時,你總是自 動的舉手想回答老師 的發問問題,上課態 度認真又專心,真是 個好孩子!皆下來的

紹興二十九年, 朱熹校定《謝上蔡語錄》,將世間流傳的《上蔡 語語錄》中, 有「詆程氏以助佛」者,予以刪除,(註 43 )上蔡是

香光莊嚴門第七十二期〕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wv 一一三.. 行動。所以,說社區的要旨即要在無組織的地理社區內 9

在介紹方向場時,我們曾提過 RL 電流迴路的模型:一個迴 路接上電源(E)電感(L)以及電阻(R) 如下圖. 同時推得這個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A)《論語》 :由孔子群弟子編纂,詳記孔子周遊列國的言行事蹟 (B)《史記》 :司馬遷奉武帝之命修撰,以事為綱,推論歷代興亡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