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次期中考歷史試題及解答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次期中考歷史試題及解答"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台灣師大附中

97 學年度第 1 學期高三第 1 次期中考歷史科試題

請注意:電腦答案卡上的個人基本資料請慎重劃記無誤,否則酌扣總分5 分以資警惕! 一、單一選擇題:90%(每題 1.8 分, 答錯不倒扣) 1. C 下表是東晉南朝時期全國佛教寺院與僧尼數目的統計,請問我們應作何種解讀? (A)佛教於西晉傳入中國後即大為盛行(B)東晉時,佛教出現了漸趨中國化的禪宗、淨土宗等教派,因此更為盛行 (C)從齊到梁間僧尼人數大增,應與梁武帝篤信佛教有關(D)從梁朝到陳朝間僧尼數大減,應是因為陳武帝下令僧 尼還俗,此事即佛教史上的三武之禍 東晉 宋 齊 梁 陳 寺(所) 1768 1913 2015 2846 1232 僧尼(人) 24000 36000 32500 82700 32000 2. C 元朝政府補助書院財務,使書院具有半官方性質,明清兩代官方更屢次積極將書院官學化。請問此現象顯示的主要意 義為何?(A)顯示政府愈來愈重視中央官學的地位(B)顯示政府愈來愈重視地方官學的功能(C)顯示政府企圖將 書院納入官方掌控,甚至限制其議政功能(D)顯示書院已淪為準備科舉考試的場合

題組題(以下

2 題為題組)圖 1 及圖 2 分別是臺灣在兩個不同時期的行政區域示意圖。請問: 3. B 臺灣的行政區劃由圖 1 演變至圖 2,主要是受到哪一事件衝擊的結果? (A)1856 年的英法聯軍 (B)1874 年的日 本侵臺 (C)1884 年的中法戰爭 (D)1894 年的甲午戰爭。 4. A 臺灣的行政區劃由圖 1 演變至圖 2,顯示出臺灣歷史的何種發展? (A)漢人移墾的禁令已告廢除 (B)建省後統治政 策轉趨積極 (C)蓬勃發展的地方自治運動 (D)日本殖民統治的基礎穩固。 5. B 表一是學者根據清代兩次戶口統計資料,計算出清代台灣北、中、南、東四個區域的人口數,請你判斷北部地區應是何 者? (A)甲 (B)乙 (C)丙 (D)丁 6. C 下文為清朝某皇帝在 1788 年所下之旨:「此次台灣剿捕逆匪,該處義民隨同官兵打仗殺賊,甚為出力;業經降旨將 廣東、泉州等莊賞給『褒忠』、『旌義』里名,用示鼓勵。」請問文中的「逆匪」應指何人?(A)朱一貴(B)施九緞(C) 林爽文(D)戴潮春 7. C 一段文獻記載:「明朝後期,一群士人不滿朝政紊亂,並對當時放任的學術風氣感到憂心,曾嘗試導正學風。由於他 們在講學的同時,往往也針貶朝政,因此被政府當權者視之為結黨營私而遭到迫害。之後國家內部發生動亂,不久即亡 國。」關於上文,請問下列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 (A)這群士人所批判的「學術風氣」是指宋代以來盛行的程朱學派理 學 (B)這群士人講學的書院應是指白鹿洞書院 (C)文中的「政府當權者」應是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 (D)「國家發 生動亂」應指明末的倭寇侵擾 8. B 一位歷史學家說:「中國的社會並不是建立在科學上,而是建立在宗教、道德和哲學三者奇妙的混合上。」請問下列何

(2)

者最接近「宗教、道德和哲學三者奇妙的混合」? (A) 魏晉玄學 (B) 宋明理學 (C) 清初考據學 (D) 清初經世致用之學 9. A『民國初年袁世凱主政期間,曾以尊孔為重要國策,並在每年孔子誕辰舉行祭孔大典』,針對這段敘述,下列何者是 正確的?(A)袁氏尊孔的主要原因是儒家思想有利於人君統治(B)袁氏因尊孔而下令全國各級學校設孔廟祭孔,使 孔子地位得到空前的發展(C)康有為雖曾主張以儒教為國教,但後來卻擁護袁氏恢復帝制,因而使他的主張受到儒 者的唾棄(D)1919 年的五四運動期間,受新思潮影響的知識份子曾批判袁氏的尊孔行動,因而導致新文化運動的興 起

題組:(以下 2 題為題組)閱讀下列資料,並回答問題:

資料一:《禮記》中沒有小叔為嫂嫂服喪的規定,在曹魏時代曾發生對此一規定的著名爭辯,其有關內容如下:蔣濟:「以 《禮記》中無小叔為嫂嫂服喪的規定,這是錯誤的。根據小功章中有娣姒婦這三個字應是小叔為嫂嫂 服喪的規定。」何晏、夏 侯玄針對以上說法提出質疑:「小叔為嫂嫂服喪,這是應該的。但是以小功章中的娣姒婦是小叔為嫂嫂服喪的根據,則恐怕 不是這樣。」曹義:「…嫂叔共在一門之內,共同祭祀祖先,有相奉養的義務,而無服喪的規定,這不是很詭異嗎?」 資料二:《禮記》中有嫂嫂與小叔之間不能對話的規定,曹魏名士阮籍本與嫂嫂同住一處,有一次阮籍的嫂子要回娘家,他 大大方地去和她告別,說了些好話,完全不理會叔嫂不能對話的禮數,有人因此而譏笑他,阮籍憤然說出「禮豈為我輩 設?」 10. C 資料一、資料二反映出魏晉時代何種現象? (A)大多數士人心灰意冷,輕視倫理道德 (B)佛教對中國文化的衝擊 (C) 名教與自然之爭 (D)清談盛行,玄學已取代經學成為當時的學術主流。 11. B 魏晉時代叔嫂問題的浮現,應與哪一歷史發展有關? (A)王莽篡漢後,蔑視儒家禮法 (B)漢末以來「累世同居」的風 氣甚為盛行 (C)經漢末兩次黨錮之禍打擊後,士人無心於儒學 (D)曹操得勢後,輕視儒士,其求賢令中公然否定儒家 所重視的道德。 12. A 如果我們想了解漢朝在西北防備匈奴時的烽隧、驛傳、屯田、屯戍的制度和士兵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下列何者最具 參考價值? (A)甘肅居延的木簡 (B)敦煌石室的卷子 (C)軍機處檔案 (D)內閣大庫檔案 13. A 英國人李約瑟指出:道家「奠定一切中國科學的基礎」,其所指當是道家思想中的哪一項特點? (A)主張不違背自然、 「無為」,進而掌握自然的觀點 (B)探究宇宙自然運作規律與秩序的知性態度 (C)認為「道」無所不在,強調天人之間緊 密關係 (D)注重對自然事物邏輯思考的習慣。 14. D 請先閱讀下列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1928 年,傅斯年先生在談到「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時,指出:「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我們 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則事實自然顯明了。」 資料二:二十世紀初,法國一位研究古代社會的學者,談到歷史家在歷史寫作中的角色時,說:「並不是我在說話,而 是歷史透過我的口在說話。」 對於這兩段資料,我們應如何理解? (A)資料一對史學表現樂觀精神,資料二則透露悲觀心理 (B)資料一的重點是史料, 資料二的重點是史家,彼此並無關聯 (C)兩段資料都否定歷史家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 (D)兩位學者都受到近代歐洲科 學實證主義的影響 15. B 清代學者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指出:「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推原禍始,總由於 使之掌禁兵、管樞密。」請問:這是說明哪一朝代的政治現象?(A)東漢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6. D 李氏朝鮮從某一時期起認為:華夏的禮法及服飾已被隨易改易,中華文物已蕩然無存,乃以「中華文明繼承者」自居 學者稱此想法為「小中華思想」。請問:這種思想最可能發生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後?(A)魏孝文帝遷都至洛陽 (B)隋煬 帝征伐高句麗 (C)明成祖遷都北京 (D)明朝覆亡清兵入關

題組:(以下

2 題為題組) 董仲舒擔任江都王的丞相時,遼東高廟和長陵高園的宮殿先後失火,董仲舒認為這是災異之變、不順天意的反映,遂著 手寫文章。文章尚未完成,就被人偷走並上呈武帝,武帝以為是攻擊自己,龍顏大怒,將董仲舒打入牢獄,雖然後來把 他赦免,可是他再也不敢多言。 17. C 請問:董仲舒的想法顯示其具有何種觀念?(A)禪讓思想 (B)勢尊於道 (C)天人感應 (D)明儒暗法 18. B 董氏提出上述主張,最能顯現其身為知識份子的何項特質?(A)將儒家學術引向訓詁考證 (B)規勸君王施行仁政 (C) 諂媚君王以求仕宦 (D)研究天象以鞏固君權。 19. C 宋人朱亨曾評論某事:「論及教人,□□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 博覽。 」請問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A)□□應指陸九淵(B)◎◎應指朱熹(C)這段話應是針對鵝湖之會的看法 (D)□□和◎◎的共同點在二人皆相信宇宙間有一客觀存在的真理 20. D「明末到清初,西洋商人在南洋、呂宋、台灣及日本平戶都站定了腳步,只有中國大陸沿海依然深錮閉鎖。他們只尋到兩 個半開的側門--一個是廣東的澳門,一個是福建的廈門,前者是化外之地,不在清廷海禁範圍之內,後者則是清廷實 力未及之區。」請問文中提及的後者不在清廷勢力所及之區的主因為何?(A)受倭寇侵擾(B)受葡萄牙人阻撓(C) 三藩割據(D)明鄭勢力所在 21. C 春秋戰國以降,各種政治社會思想蓬勃發展而有諸子百家爭鳴之局。有學者評估其中兩種學派的盛行勢將導致「尊卑無

(3)

別,貴賤不殊」,請問這應是指哪兩種學派?(A)法家與道家(B)儒家與墨家(C)道家與墨家(D)法家與墨家 22. B 佛教源自印度,教義內容廣泛,主要包括大乘、小乘兩大教派。當佛教傳入中國,且經過「佛教中國化」之後,中國社 會普遍流行的是大乘教義。對於這個現象,以下解釋何者較為合理?(A)印度佛教裡大乘的勢力較大,影響所及,使中 國也接受大乘佛教 (B) 大乘佛教的主張與中國士人理念較相合,所以中國選擇大乘義理 (C)小乘佛教講求渡化個人, 而大乘強調忠君,所以受中國君主歡迎 (D) 大乘佛教流傳於印度上層社會,傳入中國後,才為中國君主接受 23. D 中國歷史上,長城一向是防範游牧民族南侵的屏障,但某位皇帝認為長城已失去防禦功能,決定此後不再維修,終 其統治期間,與蒙古各部結盟。請問這是下列哪位皇帝的作法?(A)宋太祖(B)遼太宗(C)明成祖(D)清聖祖 24. C 近代以來華南虎瀕臨滅絕,但學者研究指出:長江以南地區,宋代以後虎患漸趨頻繁,至明清尤盛,且較集中發生 在閩、贛、粵等省交界處的山區。明清時期,上述地區虎患盛行的可能原因為何?(A)氣候變遷導致老虎出山覓食 (B) 以虎骨等入藥的風氣漸盛(C)人口增加導致山區過度開發 (D)國內旅遊的風氣逐漸形成 25. C 下列關於清領時期台灣的行政區畫與統治機制的敘述,何者正確?(A) 台灣初入清版圖時,納為福建省管轄,並設置 彰化、鳯山、諸羅三縣(B)縣和廳的行政層級是平行的,二者的區別是:「廳」通常設立在人口較稠密的地區(C)台灣駐軍 的最高統帥是「總兵」,由於台灣對外聯繫不便,因此清廷賦予台灣總兵更大權力,可以逕行指揮軍隊,並可直接向皇 帝上奏(D) 清領前期的台灣地區最高行長官是巡台御史 26. B 清初主流學術原為考據學,中期以後則講求權宜救亂的經世致用之學再度興盛。請問造成此轉變之主因為何?(A) 反清復明思想復熾,學者轉趨宋明理學以替代考據學(B)內亂始作,外患亦接踵而至,春秋經世思想隨之興盛(C) 西方學術傳入後,學者趨之若鶩,考據學因此而衰微(D)科舉廢除後,中國傳統學術被新知識份子唾棄 27. B 下列台灣史上的重要現象,何者出現時間最早?(A)李春生以買辦身份起家,累積巨額財富(B)某閩籍人士獲知政府剛 頒布的新命令,興高采烈地返回泉州家鄉接妻子來台定居(C)來台經商的粵籍商人投宿於位於淡水的汀州會館,並拍電 報向家人報平安(D)原在淡水廳務農的小租戶,因西部土地拓墾已趨飽和,乃轉往新設置的噶瑪蘭廳另行拓墾 28. C 中國史上,曾有西北邊境官員向朝廷報告緊急軍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關長官共商對策。由於宰相無權調動軍隊 乃由主管軍事的長官提出作戰方案,由主管財政的長官調度後勤物資,經皇帝裁決後,才調動軍隊增援前線。以上場景 最可能發生於何時?(A)漢代匈奴侵入山西 (B)唐代吐蕃入侵河西(C)宋代西夏入寇陝西(D)明代蒙古入侵河套 29. D「天」的觀念是了解中國古代思想的重要線索,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人對「天」的觀念也發生變化。關於此問題,下 列敘述何者適當? (A)商代曆法進步,已經有效掌握天時知識,可以推知殷商時期「天」的觀念不具有迷信成分 (B)周人 強調『克商』是天之所命,因此對定期祭祀、占卜等敬天行為更加敬慎戒懼,定時行之而不敢稍有懈怠 (C)孔子自云不語 怪力亂神,顯示其完全不信天命(D) 從殷商到戰國時期,「天」觀念的變化過程,反映出「人」的地位上升 30. B 幾位學者討論某個時期的儒學,多數認為這個時代的儒學已經失去創造力,表現出衰微的傾向。但也有人認為:「這 個時代的儒學,在思想層次或許是衰落了,但在規畫政治組織與統治政策的治術方面,卻大獲全勝。」請問:這些學者 討論的是哪個時代的儒學? (A)秦漢 (B)魏晉 (C)兩宋 (D)明清 31. B 老師要同學們討論關於「孟子地位一直不如顏淵,唐朝開始才開始轉變且日益提升」的主要原因: 甲說:韓愈作<原道>將孟子納入道統之列。 乙說:朱熹將孟子的著作編纂成四書集注。 丙說:明朝崇商思想盛行,「一簞食一瓢飲」的顏淵地位遂被孟子取代。 丁說: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符合唐以後日漸興盛的民本思潮。 請問以上有幾位同學的說法是正確的?(A)一位(B)兩位(C)三位(D)四位 32. A 上課時,老師希望同學對十九世紀英國怡和洋行淡水分行的歷史做一小論文,要求同學自行蒐集材料,以便閱讀。有 四位同學各自提出選擇材料的構想,下列哪位同學的構想應最能掌握怡和洋行的歷史?(A)甲生想以該洋行的檔案為主 要材料,因為這些檔案最能說明當時公司的營運(B)乙生想利用該洋行職員的回憶錄,因為這是當事人留下的一手報導, 最可信(C)丙生想訪談淡水地區的耆老,因為這些人目睹洋行營運,所做的口述最翔實(D)丁生想以當時各種報章雜誌 為主要材料,藉以瞭解並掌握該公司的不同風貌 33. B 武則天以一介女流,執掌唐代政權達數十年之久,請問她如何培植效忠於她的人才?(A)創府兵制,借重關隴集團 的軍事實力為其後盾(B)在科舉考試的進士科加試詩賦雜文,並增創殿試程序(C)創兩稅法減輕人民負擔,收買民 心(D)命人編撰「氏族志」,打壓傳統士族,減輕反對勢力 34. C 兩宋的社會結構與魏晉—隋唐時期已有明顯的不同,因此學界常視唐末五代為中國從中古邁向近世的重要轉捩點。四 位同學在探討此一轉捩點的主要成因時--甲生說:「中唐以後,世家大族的傳統地位因受安史、黃巢之亂等打擊而衰落」。 乙生說:「唐朝末年開放商人子弟參加科舉考試,他們獲取功名後,既有錢又有勢,有助於社會階層的流動」。 丙生說:「『工商食官』的限制在五代初期正式廢除,平民亦可經營工商業,使他們的地位大為提升」。 丁生說:「科舉制度衝破了世族把持政治的藩籬後,平民亦有進身之階,傳統士族不再獨享仕宦為吏的特權」。 請問哪幾位同學的說明是正確的?(A)甲乙(B)乙丙(C)甲丁(D)甲乙丁 35. D 關於清領初期臺灣社會的宗教與祭祀現象,何者是正確的? (A) 「唐山祖」祭祀組織的出現顯示出來台漢人「土著 化」的現象 (B)客家人多祭祀原鄉神明「義民爺」,以求庇佑 (C)第二代來台漢人以祭祀開台祖取代祭拜唐山祖 (D)

(4)

死於戰亂疾病等的羅漢腳常被集中建廟祭拜,稱為「大眾爺」、「百姓公」或「有應公」。 36. B 老師在上課時提到:南宋以後出現了「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的現象,並要同學討論這種現象。 甲生說:「這裡的吏應指『胥吏』,他們雖不是經由科舉考試而出任胥吏一職,但憑藉其專業知能而可長期擔任胥吏職 務,甚至世代相襲。」 乙生說:「此話應該是在諷刺宋代恢復部分封建制度,大開歷史的倒車。」 丙生說:「這種現象與宋朝的『恩蔭制度』有關,官宦子弟因為得其父兄庇佑,而得以擔任政府公職人員。」 丁生說:「這句話是在說明南宋的丞相兼管軍、政大權,因此可得以壟斷政權,並使其子弟繼任為丞相。」 請問哪幾位同學的說法是正確的?(A)甲乙(B)甲丙(C)乙丙(D)甲丙丁 37. C 某個時期,臺灣中南部地區生產的稻米向大陸輸出;但在同時期,臺灣北部地區卻從大陸進口米糧。這種現象最可能 發生於何時? (A)1820 年 (B)1850 年 (C)1880 年 (D)1910 年 38. A 資料一:有一位名臣反對讖緯,認為「月光生於日之所照」,月蝕是地影所遮而產生,與「君道有虧」無關;隕石是 「奔星之所墜,至地則石矣」,不是神物,因此也不是「民困之象」。 資料二:皇帝曰:「吾欲以讖決之,何如?」大臣默然良久,曰:「臣不讀讖。」帝問其故,大臣復極言讖之非經。帝大怒 ……將下斬之。大臣叩頭流血,良久乃得解。 閱讀上述資料後,請選出正確的看法? (A)資料中的大臣應是漢代古文經學家,皇帝則贊成今文經學家的看法 (B)資料 中的大臣都是漢代古文經學家,皇帝則贊成古文經學家的看法 (C)從資料二中可以看出漢代讖緯雖受今文經學家的反對, 但卻與現實政治息息相關,儼然是漢代的政治明牌 (D)資料一應是東漢的資料,資料二應為西漢的資料 39. D 阿光在整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講義時,不慎把章節順序弄亂了,請你為其排列出正確的順序:甲、【從巿坊分 離到巿坊合一】;乙、【從男耕女織到生產、機織分離】;丙、【從租庸調到兩稅法】;丁、【從刀錢、布錢到半兩錢】(A) 丙甲乙丁(B)丁丙乙甲(C)丙丁甲乙(D)丁丙甲乙 40. D(1)蘇軾:「吳國晚蠶初斷葉,占城早稻欲移秧。」(2)蘇軾::「江東賈客木棉裘,會散金山月滿樓。」(3)明初 上海人顧彧:「平川多種木棉花,織布人家罷緝麻;昨日官租課正急,街頭多賣木棉紗。」 歷史老師舉上述三首詩來說明「以詩證史」的現象,請你依其內容及時代背景判斷,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甲:占城早熟稻是指從越南傳入的早熟、耐旱的稻作,在宋明時期皆為主要作物; 乙:占城稻、蠶絲、棉花在北宋時代皆頗為常見,是市場中的主要商品; 丙:蘇軾詩中的木棉裘是指用江東地區所產的棉花所織成的衣物; 丁:北宋時代中國南方的蠶絲業仍甚為重要,到顧彧時期,其重要性為棉織所取代; 戊:蘇軾時代棉花的種植並不普遍,只有富商才能穿著,顧彧時代棉花則已成為普遍的織品。 (A)甲丙戊 (B)丙丁戊 (C)甲乙丙 (D)甲丁戊 41. C 東漢章帝曾召開全國經學會議—白虎觀會議,後來學者在白虎通義中聲明『禮』是政治、社會的秩序。請問此段敘述的 主要意義何在?(A)此會議召開的背景應是出於儒學在東漢遭遇了佛、道二教的嚴重挑戰,因而迫使皇帝召開會議以 捍衛儒學的傳統地位(B)參加此會議的儒生嚴厲批判今文經學思想,引起了皇帝的共鳴(C)顯見儒學成所以成為官 定意識型態,乃因其有助於官方對民間的政治控制(D)此會議召開後,研讀儒學正式開始成為士人從政的必要條件 42. A 在中國歷史上,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戶口制度的規範,下列是三個時期的規定--【甲時期】:規定祖父母、父母若在時,子孫不得析戶、分產、別籍、異財,但也不許親等疏遠者冒為同戶 【乙時期】:因人民「故意析產分家」而一再強調:祖父母、父母若在,子孫不得分戶析財 【丙時期】:處罰同一戶籍內有兩名以上成年男丁而不分戶者 請問依照甲、乙、丙朝代順序的排列,下列何者正確? (A)唐→宋→秦 (B)宋→唐→秦 (C)秦→唐→宋 (D)宋→秦→唐 43. C 某學者指出:「宗子法廢,後世尚譜牒,猶有遺風。譜牒又廢,人家不知來處。無百年之家,骨肉無統,雖至親,恩亦 薄。」所謂「後世」及這位學者的時代可能是 (A) 所謂「後世」是指秦漢,這位學者是六朝時人 (B) 所謂「後世」是指魏晉, 這位學者是隋唐時人 (C) 所謂「後世」是指六朝,這位學者是兩宋時人 (D) 所謂「後世」是指兩宋,這位學者是明清時人 44. B 史書上有一段記載:「…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於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薄,人無 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力,居人之稅,秋、夏兩徵之。…」關於這段史料 的解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這是明代的一條鞭法,力役折價於田畝中徵收,使無田者幾無負擔 (B)這應是唐代 中期實施的兩稅法,已失去政府為民置產的精神 (C)這應是唐初實施的租庸調制,採取輕稅措施,與均田制配合,使 被蔭附的人口成為國家編戶 (D)這應是東晉南朝所實施的土斷之令,其目的是將戶口編入所在郡縣,以求課稅公平。 45. A 中國歷史上的一場民變,打著宗教的名號起事,以陰陽五行思想相號召,加入者數十萬人,結果雖未成功,但已使 得該朝代面臨亡國危機。請問這是指哪一場民變?(A)漢末的黃巾之亂(B)唐末的黃巢之亂(C)明末的流寇之亂 (D)清末的太平天國起事 46. D 惠貞在戶外教學時,在某鎮看到了開漳聖王廟與三山國王廟,其中三山國王廟的建廟年代早於開漳聖王廟。但根據文 獻記載,該鎮是以泉州移民為主。對於這個現象,下列解釋何者最為合理? (A)漢人的宗教信仰主張自由與寬容,此 事反映該地居民自由選擇信仰的結果 (B)此事說明該地本為客家移民開發,因客家移民喜好遷移,不久即棄地他去  (C)大陸的漳州與客家原本就是毗鄰而居,彼此並無隔閡,所以形成此種現象 (D)該鎮最早的開發者有可能是客家移

(5)

民,後因械鬥等因素遷移或與閩人融合。 47. C 某一時代有人主張學問要自有心得:讀孔子之書必須與自己的經驗相驗證;如果心中不以為然,那麼即使是孔子之 言也不能承認就是對的。這種風氣盛傳後,思想界於是出現了不少特立獨行之士。請問這最可能是下列哪類人物的主張 (A)漢代古文經學者(B)竹林七賢(C)陽明學派(D)五四健將 48. B 討厭背歷史年代的劉毅為了準備參加學測模擬考,將中國史、台灣史與世界史的重要年代作一整理表,但他仍不夠謹 慎而出現『錯誤』,請你為他檢查一下(甲)-(丁)共寫錯幾項?(A)1 項(B)2 項(C)3 項(D)4 項 中國史 台灣史 世界史 17 世紀 (甲)1644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乙)1684 年,納入中國版圖 1648 年,三十年戰爭結束 18 世紀 (丙) 1723 年,雍正皇帝宣布禁 教 (丁) 1760 年,淡水、安平開港通商 1776 年,美國獨立戰爭開 始 49. A 學者指出:中國歷史上,當國家陷入分裂,或朝廷要鼓吹集權中央、提振皇權時,某部典籍的主張往往成為重要依據 這部典籍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春秋公羊傳,該書認為人世只有一個王者可以合法統治天下 (B)尚書,該書記載周 公東征統一天下的過程,可強化君主權威 (C)禮記,該書提倡社會應有等級,所有人都必須奉法遵禮而行 (D)易經,該 書強調天命起伏,應該隨勢而為,才不會違逆天意。 50. B 傳統中國的疆域實在太大了,所以即使是學術發展也有地域上的差異,關於此種現象的實例何者是正確的?(A)西 漢時,北方盛行今文經學,南方盛行古文經學(B)南北朝時,北方士族以經學為主流,其內容較為深蕪,南方經學則較重 簡約,且有玄學的興盛(C)唐代時,黃河下游的山東士族以經學取勝,黃河中游的關隴集團則多為進士新貴(D)明 代時,北方盛行程朱之學,南方盛行陸王心學 二.多重選擇題(每題 1 分,採倒扣模式計分;每題答案由 1-5 個不等51. BE 某位皇帝即位後,讀《孟子》至「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時,非常 生氣,下令罷孟子配享,即日逐出殿外,群臣敢有勸諫者,以大不敬論。請問關於這位皇帝的敘述何者正確?(A)他 的掌權乃因善於利用關隴集團的勢力而來(B)曾以「民族革命」的口號作為推翻前朝的憑藉(C)曾在統一天下後頒布 焚書令,有關孟子思想的書籍一律列於被焚之列(D)曾在陳橋驛發動兵變而掌權,因此深惡孟子「正統論」的理念 (E)此皇帝雖然「視臣如犬馬」,但曾整飭吏治,避免貪官污吏擾民 52. CDE 宋代城市的規模、機能與城市生活型態,有延續前代而發展,也有因應新情勢而變革。下列選項中,何者為宋代異 於唐代的新發展?(A)城市商業繁榮,商幫勢力興起 (B) 官府維持夜禁,但准許延長營業時間 (C)茶館酒樓林立,說書、 演戲等娛樂盛行 (D) 士大夫與庶民生活方式差異日趨減少(E)一般庶民也可編纂族譜 53. BD 西晉武帝頒布國家禮典,規定皇帝、官員與人民公私生活規範,是為第一部官方禮典,其後各朝代也援例頒布國家 禮典,其實施情形與成果如何?(A)其內容多以春秋經為典範,並佐以易經的天人觀,使其具有神秘而莫不可測的 面貌,官員與人民因敬畏而不敢不遵行(B)唐朝時編定的大唐開元禮成為自唐沿用至清代的重要禮典(C)元代起將 其列為科舉考試的定本,因而使其成為士人遵行的日常行事規範(D)西晉以後的朝代雖也頒布國家禮典,但成效不 彰,常淪為官員拿來炫耀身分的依據(E)歐陽修曾對漢唐禮儀大加讚揚,稱其為「正名分,序上下」的最佳工具 54. BD 下列有關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敘述,何者正確? (A)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後,其講究眾生平等的教義促成了中國社會 的庶民化 (B)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學界曾利用道家玄學的字彙與概念來解釋佛教義理,稱為「格義」,此方法的運用有 助於佛教的傳播 (C) 南北朝時期的寇謙之和陶弘景曾整理佛教經典、制定禮佛儀式,成為此時期弘揚佛法的重要人物 (D) 隋唐時佛教大為盛行,但反佛之聲浪亦不斷,唐武宗的廢佛與韓愈的<諫迎佛骨表>均為排佛的重要主張與行動 (E)中國知識份子為密切融合儒學與佛教、道教,因而對佛經及四書五經作出新詮釋,乃成為宋代理學興起的重要背 景 55. ABCDE 下列關於台灣儒學發展的敘述何者正確?(A)部分台人以參加科舉考試、獲取功名為晉身之階,因此有助於 儒學在台灣的傳布(B)下層民眾多藉民間宗教接觸儒家倫理,此與儒者將佛道及民間信仰的教義解釋為符合儒家的 道德規範有關(C)日治時期總督府頒布的「教育敕語」除富含儒學精神外,也寓有深刻的忠君愛國思想(D)國民黨政 府來台後,各級學校課程及教材均不乏儒家思想的內容(E)唐君毅、牟宗三等儒學大師在各大學教學授課,有助新儒 學在台灣的傳承與擴展 56. AD 儒學的發展在不同時代呈現不同面貌,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受「通經才能致仕」的選舉制度影響,漢代經學發 展甚盛(B)漢代有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爭,其中,古文經學者較推崇孔子,認為他『作』六經以達託古改制的理想 (C)唐初孔穎達受官方之命編<五經正義>,促使唐代經學發展為中國歷代最盛者(D)宋代儒學發展遭到佛道二教 競爭,士大夫的身份地位也因科舉制度的實施而漸不保,儒者乃積極利用各種方式加強向平民傳播儒學,因而促使儒 學庶民化的現象發生(E)宋代與民國初年皆有「新儒學」的出現,二者皆以「新儒學」為名可見其內涵與宗旨大致相同 57. ACDE 請閱讀下列三段資料,然後選出正確的選項: 資料一:「清之休寧(指戴震),可比明之姚江(指王守仁),姚江出而舉天下皆姚江學,即有他派,附庸而已。休寧 亦然,乾嘉間,休寧以外之學術,皆附庸也。」

(6)

資料二:「三百年學術也不過是文字的學術,三百年的學術也只不過故紙堆的火焰而已。」 資料三:「乾嘉學派以研究儒家經典為中心,廣泛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在古文字學、史學、地理學、目錄學、校勘學等領 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學風,開創了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個時代。」 (A)這三段資料都與清代乾嘉之學有關 (B)這三段資料都是研究清代乾嘉學術的原始史料 (C)資料二批評的重點是認 為乾嘉學術無益於國際民生 (D)資料一的姚江之學應是指陽明心學 (E)資料二與資料三從不同的角度討論乾嘉之學, 所以有不同的結論。 58. ABE 自宋朝開始,中國的地方行政與秩序有何重要發展?(A)宋代的地方官多為差遣而非正官,導致地方政府行政 效能不彰(B)庶人宗族的發展有助於地方秩序與治安的穩定(C)明太祖廢丞相後,地方事務皆由皇帝直接下達命令 至縣級單位,促使皇權發展達到極盛(D)清雍正皇帝設軍機處的目的是想加強對各省的控制,也削弱各地方官的勢 力,內亂因而大幅減少(E)明清時期的士紳常是維護社會秩序重要主力,但其間亦不乏藉機貪污、魚肉鄉民者 59. B 資料一:官方公布:「台地現在開闢後山,舊例應行弛禁,所有從前不准內地人民渡台及私入番境各禁例已一律開除,不 復禁止。」 資料二:某大臣報告:「台灣雖屬外島,實關乎四省之要害,勿論彼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之地,必藉內 地輾轉運輸,亦斷斷乎不可棄,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疆。」 資料三:某地方志記載:「街衢縱橫,皆有大街,長三里許,泉廈郊商居多,舟車輻湊,百貨充盈。」 關於上述三段資料的敘述何者是正確的?(A)資料二的「實關四省之要害」乃出於牡丹社事件後日軍侵台的殷鑑(B) 資料二的大臣報告最後得到了皇帝的採納(C)資料三的地方志最有可能是台北府志(D)資料一出現的時間應在 18 世紀中葉(E)就時間而言:三段資料出現的時間先後順序應是資料二資料一資料三 60. BCD 關於科舉考試在中國實施的情形,下列敘述何者為是?(A)漢代開始將五經列為必考內容,使經學發展益盛 (B)唐代科舉有干投行卷之制,雖常有關說、營私的情形,但卻擁有選才任官可兼顧人品的優點(C)宋代科舉的糊 名、謄錄之法可增加取才任官的公平性(D)明代科舉加入八股文之法,消磨了應考士人的聰明才智(E)科舉考試廢 除於20 世紀初,足足在中國實施了二千多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以小組形式,討 論對「考試」的 感受及看法,是 否贊成以「持續 評估」作為考核 成績等,從而帶 出「考試」源出 隋唐科舉制,並 被史家及歐洲視 為偉大發明。.

你認為1760年代英國對北美洲殖民地 實施的經濟政策對當地人民生活帶來 甚麼負面影響?參考資料A,解釋你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民國 104 年開始,身障生考試歷史考科將依據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綱要」之「歷史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

(A)《論語》 :由孔子群弟子編纂,詳記孔子周遊列國的言行事蹟 (B)《史記》 :司馬遷奉武帝之命修撰,以事為綱,推論歷代興亡

每一個泰國年輕男子一生中必須出家做一次僧人,這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