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鹽鐵論》中賢良、文學的儒學思想探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鹽鐵論》中賢良、文學的儒學思想探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一○六學年度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林啟屏 先生.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鹽鐵論》中賢良、文學的儒學思想探析. ‧.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in Xian Liang and Wen Xue's. sit. y. Nat. io. n. al. er. Confucianism of the Discourses on Salt and Iron.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楊珮君 撰. 中華民國 一○六 年 十二 月.

(2) 《鹽鐵論》中賢良、文學的儒學思想探析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in Xian Liang and Wen Xue's Confucianism of. the Discourses on Salt and Iron. 摘 要 桓寬纂輯的《鹽鐵論》一書為我們留下西漢昭帝始元六年所召開的鹽鐵會議 之精彩論辯過程,參與這場會議的除了有官方代表如丞相史車千秋、御史大夫桑 弘羊等人外,更有來自全國受各地方薦舉而來的賢良、文學凡六十餘人,雖然當 時與會的這六十幾位賢良、文學之姓名絕大多數皆不可考,然而他們在會議上為 民請命、秉義直言、思路清晰的思想言論,卻為西漢中期的儒學思想界帶來革命 性的思潮。這些賢良、文學在思想理論的表達上,用語精確,文辭流暢;對於不 同議題的探討,或視野宏闊,橫跨古今,或考察細膩,深入民瘼,為當時權貴與 後人揭開武帝中晚期以來集權帝制下的真實民間生活景況。那麼我們是否能藉由 相關史料的細究和梳理一窺這些賢良、文學所從何來的問題?他們在當時的政治 和社會地位如何?與中央經學博士有何不同?他們何以能被漢帝國統轄下的各 州郡舉薦前來參與此次會議?他們請求「罷鹽、鐵、酒榷、均輸」又是怎麼一回 事?漢武帝初期以來,因為興太學,表彰六經,奠定了儒學在西漢學術的主流地 位後,這些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賢良、文學,在為民請命的立場上,如何汲取儒 家思想資源並理論化為民請命的基礎論述?而這與他們對帝制政權下的君王之 期待有何關係?他們又提出哪些具體的王道或仁政主張以因應時代課題?是否 反映出何種有別於漢初迄武帝時代的儒學思潮?以上這些問題我們都可以在《鹽 鐵論》一書中找到答案。本文將以《鹽鐵論》中所載錄的文本為主要研究對象和 範疇,間或參酌西漢相關史料及諸子言說,以期探釋鹽鐵會議上的賢良、文學所 闡揚的儒學思想之主題和內容為何的問題,並嘗試掘發他們的思想理論和儒家思 想因應時局之變可能彰顯的時代意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關鍵字:鹽鐵論、含仁保德、恕、節用、崇本. I. i n U. v.

(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4)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in Xian Liang and Wen Xue's Confucianism of the Discourses on Salt and Iron. Summary Huan Kuan edited the《Discourses on Salt and Iron》that left us a brilliant exposition in the salt and iron conference convened by Emperor Zhao’s Shi yuan six years of the Han dynasty,in addition to the official representatives such as Prime Minister Prime Minister Che Cian Ciou and Imperial yu Chi sang hong yang and others, but also Xian Liang and Wen Xue, who more than sixty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recommended by,although most of the names of the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the meeting were unable to examine, they made speech for the people at the meeting, with straightforward speech with moral awareness and thought-clearly thought and speech, which brought revolutionary ideas to Confucianism in the mid-Western Han Dynasty Thoughts.In the expression of ideology and theory, the terms are precise and the essays are fluent. For the discussion of different issues, or the vast field of vision, across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or exquisitely investigated and deeply into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they reveal the centralized power of the late Emperor Wu and later generations real folk life under the imperial system. So where do these Xian Liang and Wen Xue come from? How was their political status at that time? What is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Central Doctorate? Why can they be elected by the various prefectures under the rule of the Han empir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ference? What ideas do they advocat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Han Dynast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entral university institution, recogni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praising Confucian classics,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onfucianism to dominate in Western Han dynasties and how Confucianism was absorbed by Confucianism and learned from Confucianism on the position of speaking for the people and forming the basis for the theory? And how does this relate to their expectation of kings under the imperial regime?What concrete propositions of Wang Tao thought or Ren Politics they put forward in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s of the times? Does it reflect what kind of Confucianism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fucianism in the early Han Dynasty? We can all find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in the 《Discourses on Salt and Iron》.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texts recorded in the《Discourses on Salt and Iron》research object and category. It is probable to explore the theme and content of Confucianism elaborated by Xian Liang and Wen Xue, and Their Confucianist.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deological theory may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in the light of change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II.

(5) Keyword:《Discourses on Salt and Iron》、Humility and bred together to build the virtues 、benevolence、Economize、To develop a virtues-based.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6)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01. 第一節. 論題成立緣起與研究目標、方向………………..………………..……….01.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與評析…………………………………………….………………….05. 第二章 第一節. 西漢「賢良」 、 「文學」釋名與武帝時政………………..……022. 政 治 大. 西漢「賢良」與「文學」釋名………………………………..………………022. 立. ‧ 國. 學. 一、西漢「賢良」釋名…….……………………………………..………….…………….…021 二、西漢「文學」釋名………………………………………………………..……………...029. ‧. 第二節. 武帝時政與鹽鐵會議………..…….…………..…………….…………….......033. sit. y. Nat. 一、武帝時政與時政弊端...…………………….………………………………….……….033. er. io. n. a ……………………………….…………………………....…….……...046 二、鹽鐵會議的召開 iv 第三章. l C hengchi Un. 賢良、文學所言「含仁保德」的內聖外王之道………055. 前言…………………………………………….….……….........................................................055 第一節. 「含仁保德」的內聖修養……………………………………….……………...059. 一、何謂「含仁」?………………………………………………………………………………..059 二、 「仁者,愛之效」所標舉的倫理原則……………………………………………….064 三、 「含仁」與「保德」的關係………………………………………………………………067 V.

(7) 第二節 「外王」的禮義原則──「義者,事之宜」…………………….………070 第三節 小結──人本思想與「恕」道精神的發揚………..…..…………….077. 第四章. 賢良、文學的聖治、王道觀與崇「本」的政治思 想…………………………………………………………………………………………..……….085. 前言………………………..………….…………….................................................................085. 政 治 大. 第一節. 聖治即王道──「聖人不費民之性」的政治原則…….........086. 第二節. 崇「本」的政治思想想………..………………………………………….……….095. 立. ‧ 國. 學. 一、崇儉務用為本………………………………………………………………..……………..096. ‧. 二、制度面如何使民「均」與「安」?──以民為本…………………………103. sit. y. Nat. (一)土地政策──編戶齊名、分土井田…………………….………….104. er. io. (二)經濟政策──產業自治與多元貨幣政策…………….………..107. al. n. v i n Ch 三、以德為本、尚質去虛的生命實踐與外交政策 ………………….………..113 engchi U 第三節. 第五章. 小結…………………………………….…..……………………….…………..……………119. 結論──由尊君崇禮到民本思想的發揚…….…….….124. ‧附錄 :西漢可考之詔舉與賢良、文學…………………………….…………….131 ‧徵引書目...........................................................................................................136. VI.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論題成立緣起與研究目標、方向 明初方孝孺曾評成書於西漢中期的《鹽鐵論》曰:「此書也,其於道德功利 之際,論之當矣,不特文辭足法而已也。」 1王屋山人張之象於〈張氏猗蘭堂刻 本.鹽鐵論自序〉亦追憶其求學歷程與刊刻註解《鹽鐵論》一書的因由云: 往余嘗師事涇野呂公、西玄馬公,學儒者言,勗余以立志養氣之說,自孔 孟求之,毋曲學以阿世,及指稱漢代作者,此書為最,其言治理,並可施 設,儒者之能事畢在是也。嗟乎!哲人既逝,雅訓猶存,不敢廢墜,謹為 注釋,因著其說如此。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方氏和張氏對《鹽鐵論》的推崇,主要皆乃聚焦於書中以「賢良」 、 「文學」之名 所論述開展出的儒家思想理論與為所當為進而無畏於權貴的精神而言 3,更精確 地說,其所推崇者一如南宋劉克莊〈送明甫赴銅鉛場〉六言詩所云:「《鹽鐵論》 兒讀否?聚斂臣子攻之。公卿大夫民賊,賢良文學汝師。」 4回顧西漢歷史,我 們從《史記》 、 《漢書》的記載中可知,所謂的「賢良」 、 「文學」乃指西漢王廷所 欲延攬的人才,那麼中央漢廷詔舉各方「賢良文學」的具體實施方法和揀擢標準 為何?從漢文帝詔令各郡守「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 5的以「直言極諫」作 為察舉賢良的標準之一,到武帝即位之初,「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 n. al. er. io. sit. y. Nat. 1. Ch. i n U. v. 〔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 《嚴鐵論校注下.附錄四.述書》(北京:中華書局,2016 年 2 版 9 刷),收錄方孝孺著《遜志齋集》卷四〈讀漢鹽鐵論〉,頁 865。 2 〔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嚴鐵論校注下.附錄四.述書》,收錄張之象著〈張之象刻本鹽 鐵論自序〉 ,頁 869。 3 方孝孺著之〈讀漢鹽鐵論〉 : 「孝昭即位,大將軍請詔郡國舉賢良、文學,問民所苦。咸願罷鹽、 鐵、酒榷、均輪官。御史大夫桑弘羊爭難之,以為不可罷。寬襲其意,而設為問答之辭,以盡 其辯。善乎,其言也!於乎,為天下者,曷嘗患乎無財也哉!天下未嘗無財也,荀用之以節, 治之以道,夫何不足之有!」文中「善乎」 、 「於乎」兩句,前者表方氏對《鹽鐵論》中賢良、 文學之發言的具體內容之讚美;後者表其對賢良、文學以「天下」為己任、秉持儒家思想要旨 的義理精神之讚辭。而張之象著之〈張之象刻本鹽 鐵論自序〉曰: 「漢興,百有餘載,敦尚儒 術,文學、賢良皆誦法孔、孟,之所自好,其議罷鹽、鐵、酒榷、均輸,憤切時政,貫綜國體, 至能以韋布直詆公卿,辯難侃侃,無少假借,不降其志,不餒其氣,雖古稱國士,何以加焉。…… 跡其行事,雖不少概見;然深考其說,立意較然,不詭於道,其為孔孟之徒也必矣。」由此可 知張氏所謂《鹽鐵論》一書「儒者之能事畢在是也」 ,所指的即是賢良、文學等人的思想內容 與為所當為而不畏於權貴的精神。故而方氏與張氏對《鹽鐵論》一書的推崇,主要都是聚焦於 賢良、文學的儒家思想與精神上。請參〔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嚴鐵論校注(下).附錄 四.述書》 ,頁 864-865、頁 868-869。 4 〔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嚴鐵論校注下.附錄四.述書》,頁 863。 5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 《漢書一.紀.文帝紀第四》(北京:中華書局,1962 年 6 月初 版,2014 年 11 月重印),頁 116。 1. engchi.

(9) 以文學為公卿」 6,趙綰奏請未來「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 之言,亂國政,請皆罷」的將專主於法家之言、為達成目的不惜手段的縱橫家術 等摒除於「賢良」詔舉之外後,武帝時期陸續擢舉之來自全國各地的「賢良文學」 的思想底蘊和學養基礎,與漢初迄文景帝時期相較,開始有了思想基調上的不 同。《史記.儒林列傳》曰: 及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 之士。自是之後,言《詩》……。言《尚書》……。言《禮》……。言《易》……。 言《春秋》……。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 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 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7 上述引文反映了武帝時期延攬的「賢良文學」須通曉或熟稔某部儒家經典作為其 學識基礎或思想方向,此並奠定了兩漢對於士人學養之察舉的大體框架,然史籍 載「延文學儒者數百人」所言的「文學」是否有何社會性的特殊意指?《漢書. 董仲舒傳》載: 「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 何以「前後數百人」唯有董仲舒、公孫弘等出線為「賢良」?而出身於「賢良文 學」此一特稱的這些知識份子如何登上政治舞台從而影響國家決策?又反映出什 麼樣的思想潮流之演變?《史記.武帝本紀》載「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 那麼「文學」一詞所表徵的意義何指?與「賢良」有何不同?本文第二章擬由梳 理西漢詔舉「賢良文學」的制度之創與武帝朝舉「賢良」的具體方法和出現於此 時期的若干歷史人物進行考察,以釐清「賢良」與「文學」二名有何不同指涉意 涵及武帝、昭帝二朝詔舉「賢良文學」所透顯的時代意義為何等問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另外,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孔子繼承周代人文精神並建立起以主體自覺道德 意識為內在基礎的儒家哲學後,經過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諸子思想在匯流中彼 此交涉融合的西漢初葉、乃至漢武帝表彰六經而有了一系列興學措施後,何以到 了昭帝時期的鹽鐵會議上,仍會出現以桑弘羊為首的官方代表主張「昔商君明於 開塞之術,假當世之權,為秦致利成業」 8的崇尚法家政治思想的政策方針?刑 義田《秦漢史論稿》云:. engchi. 武帝建立的天下秩序代價及為高昂。他不但耗盡了漢初六十餘年累積的財 富,還不得不用其他手段,搜刮民財,以供戰費。董仲舒曾痛切指出,武 帝時百姓兵役和力役的負擔為古代三十倍,田租口賦為古代二十倍,以致 6.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 《漢書四.志〔一〕 .郊祀志(上)第五》 ,頁 1215。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十》(北京: 中華書局,2006 年 3 月第 20 次印刷)),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頁 3118。 8 〔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 《嚴鐵論校注上》(北京:中華書局,2016 年 2 版 9 刷),卷一, 〈非 鞅〉頁 103。 2 7.

(10) 民不聊生,天下虛耗。武帝一死,鹽鐵之議立起,痛斥他竭中國之力以事 四夷。 9 董仲舒上奏之事見於《漢書.食貨志上》 ,班固未將董仲舒此奏置於《董仲舒傳》 而列於《食貨志》之舉頗堪玩味。班固言因武帝「外事四夷,內興功利,役費並 興,而民去本」10,故董仲舒乃上奏直諫,唯「仲舒死後,功費愈甚,天下虛耗, 人復相食。」11所謂帝國盛世的華麗面紗下,大地如顏,刻寫著廣大貧民與流民 的慘淡生活。12而廣大的貧民與流民問題同當時國家的制度之間有何相互成形的 關係?以民為本的儒學思想又將如何看待並試圖解決這些問題?漢武帝為了國 家財政所需,先後任用鹽商東郭咸陽、冶鐵商人孔僅、商人世家出身的桑弘羊等 人掌管國家財政,13期望他們為國家帶來源源不斷的財政資源,以滿足帝國政府 各種財務需求。而這些大臣擘劃與施行的財政措施,卻是將君權推上了「極權」 之路,為什麼呢?僅以經濟體制來說,當原屬百姓日常生活所必備的自然資源, 如鹽、鐵等的開採、煉冶鑄造權、買賣權統收歸國營時,加上市面各種貨物的平 準、均輸等權利都掌握於官方手上時,民眾生活的自主權益何在?可能產生的各 種弊端和社會問題為何?這些問題其實在《鹽鐵論》中都有頗為細膩的申述,取 鑒當時的歷史經驗或許有助於我們思考人類群體所須之政府職能為何的問題,而 西漢當時的郡國儒生又如何回應以上時代課題呢?.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al. er. io. sit. y. Nat. 武帝過世後六年的昭帝始元六年( B.C.81 年),參與鹽鐵會議的賢良、文學們 與武帝身後留下的那些財政大臣,展開了一場或被後世稱為王道與霸道之爭、或 被理解為法家與儒家之爭的激烈辯論。《漢書.食貨志》載當時漢廷:. n. 詔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問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對願罷鹽鐵酒榷均 輸官,毋與天下爭利,視以儉節,然後教化可興。弘羊難,以為此國家大 業,所以制四夷,安邊足用之本,不可廢也。 14. Ch. engchi. i n U. v. 劉澤華述及會議亦云: 9. 刑義田: 《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 年 6 月),一、 〈天下一家──傳統中國天 下觀的形成〉,頁 37。 10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 《漢書四.志〔一〕 .食貨志第四上》,頁 1137。 11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 《漢書四.志〔一〕 .食貨志第四上》,頁 1137。 12 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卷三) (臺北:學生書局,2002 年 9 月 5 刷),〈 《鹽鐵論》中政治社或文 化問題〉一文曾梳理《鹽鐵論》中賢良文學所揭露的社會弊端包含廣大的流民與貧民問題。頁 170-174。 13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四).書》(北 京:中華書局,2006 年 3 月第 20 次印刷)),卷二十三, 〈平準書第八〉 : 「於是以東郭咸陽、孔 僅為大農丞,領鹽鐵事;桑弘羊以計算用事,侍中。咸陽,齊之大煮鹽,孔僅,南陽大冶,皆 致生累千金,故鄭當時進言之。弘羊,雒陽賈人子,以心計,年十三侍中。故三人言利事析秋 豪矣。」頁 1428。 14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 《漢書四.志〔一〕 .食貨志第四下》,頁 1176。 3.

(11) 「鹽鐵之議」所反映的是王道與霸道之爭,是漢中期以來統治階級關於政 治指導思想爭論的延續,是理論與現實的矛盾在思想領域的體現。…… 西漢建國以來,就基本國策作如此大規模的討論,尚屬首次,與會雙方 各抒己見,基本上能做到暢所欲言,這在中國古代史上是不多見的。 15 何以由漢廷所屬各郡國選拔出來的優秀人才與當時位居三公之職的桑弘羊等人 之主張不同?雙方各持的立場為何?參與鹽鐵會議的賢良、文學人數,據桓寬所 言有六十餘人,與《鹽鐵論.刺復》篇中御史大夫所言「今賢良、文學臻者六十 餘人,懷六藝之術,騁意極論,宜若開光發蒙」16所提到的人數相若。而這場鹽 鐵會議的召開有何時代意義?以桑弘羊為首的朝廷代表和賢良、文學這群儒生兩 造之間的思想齟齬何在?關注點有何不同?為何代表朝廷發言的丞相、御史大夫 一方認為賢良、文學這些儒者:. 政 治 大 夫重懷古道,枕籍《詩》、《書》,危不能安,亂不能治,郵里逐雞,雞亦 立 無黨也? (《鹽鐵論.殊路》,頁 300). ‧ 國. 學. 信往而乖於今,道古而不合於世務。(《鹽鐵論.刺復》,頁 143). ‧. al. er. io. sit. y. Nat. 大夫難罷鹽、鐵者,非有私也,憂國家之用,邊境之費也。諸生誾誾爭 鹽、鐵,亦非為己也,欲反之於古而輔成仁義也。二者各有所宗,時世 異務,又安可堅任古術而非今之理也。(《鹽鐵論.國疾》,頁 368). v. n. 蓋觀《鹽鐵論》全書,賢良、文學陣營以「古者」二字作為理論基礎的起始申述 凡六十四處;以「古之」或「上古」二字表述仁義之道、君子之道、均輸之道、 仕進之道、三代治世之美風良俗等凡十三處;他們更高舉儒家道統,以堯、舜、 禹、湯、文王、周公、孔、孟等為明王聖人,主張後世宜法其則,這種極力宣揚 儒家道統學脈所欲表述的聖治、王道觀點有何理論性的基礎核心要義和具體主 張?雖然這場會議最後的結果,朝廷僅作出部分的讓步,那就是「罷郡國榷酤, 關內鐵官」,然亦可見時賢言論思想的影響之深廣。湯志鈞說:. Ch. engchi. i n U. 從賢良文學在議論中所發揮的思想來看,較多地反映出對孔子的「仁學」 、 特別是孟子的「民本」精神的繼承和發揚,絕少顯露漢初以來儒法合流, 注重荀子思想的痕跡。這是與漢初以來許多儒生、經生的言論不同的一個 特徵。 劉澤華主編、葛荃副主編: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 年 1 月初版, 1997 年 3 月 3 刷),第十一章〈西漢中期的「獨尊儒術」和關於政治主導思想的論爭〉 ,頁 316。 16 〔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上》 ,卷二,〈刺復〉頁 142-143。 4 15.

(12) 那麼他們如何藉由重建儒家所推崇之上古聖人之治的理論方向闡釋其君道、王道 綰合為一的觀點?其所言「廣德行以懷之」17的「德行」基礎和內涵為何?以上 諸多問題即本文論題緣起與研究目標之方向。 湯志鈞說:「以鹽鐵會議為歷史契機,西漢的封建政治在革除舊弊、順應民 心的潮流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18那麼鹽鐵會議上的賢良、文學到底如何站在 儒家仁學的理論基礎上,因應時弊而開創此一新局?這是本文研究的總體大方 向。本文對賢良、文學的思想理論之探究,將以《鹽鐵論》所載內容為主,取用 王利器校注之《鹽鐵論校注》本的文本載錄,偶或參酌明人張之象對於《鹽鐵論》 的疏解;而研究重點首先將聚焦於理論內部的幾個核心問題,而這些問題既是賢 良、文學針對執政者而說,其所言王道、聖治的理論基礎或要義,自然皆與君道 有關,那麼他們如何在孟子所言「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的仁政思 想上有所發揮而倡言君道的應然問題?這是本文第三章將處理的部分。而第四章 則將探析他們如何從形上價值領域推闡出具體的仁政藍圖或王道之施應有的制 度舉措和由此形成的理想社會型態等問題。第五章結論則略將梳通從漢初崇禮尊 君到昭帝時期民本思想崛起的幾個環節,以嘗試裨益於我們瞭解漢初到漢中葉儒 學思潮之所以轉變的原因和具體情況。.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與評析. Ch. i n U. v. 由於目前探討《鹽鐵論》一書的研究成果不多,且因關注焦點不同而呈現為 或偏重鹽鐵會議召開的政治、社會背景之論述;或以帝國主義、國家主義的思考 立場來闡釋鹽鐵會議的官方代表和賢良、文學兩造之見解的異同, 因此《鹽鐵 論》中賢良、文學的思想理論於目前學界尚未能獲得共識性的思想史定位,因此 學人各自發揮、各持一說,可謂乃過去相關研究成果呈現的概況。職是之故,本 節回顧範疇有四:一為通史類別的思想史專書對《鹽鐵論》的考察;二則進入斷 代性思想史對《鹽鐵論》中爭論雙方的闡釋;三則審視過去以《鹽鐵論》為名的 專書研究情形;四是相關期刊和學位論文之研究的聚焦主題等。本節回顧的同時 亦將對既有研究成果進行簡要評析,以加深我們對於過去研究成果的進一步瞭 解。. 17. engchi. 〔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上》 ,卷一,〈本議第一〉 ,頁 2。。 湯志鈞、華友根、承載、錢航等著:《西漢經學與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 12 月初版),第五章〈從「罷鹽鐵」到「論石渠」〉 ,頁 184。 5. 18.

(13) (一)通史性思想史對《鹽鐵論》的考察 過去與《鹽鐵論》中賢良、文學的思想主張有關的研究論述,其實極少出現 在「中國哲學史」這類以哲學範疇為主要討論核心的思想性通史書籍中。二OO 二年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兩漢魏晉南北朝卷)》第三部分《〔儒學篇〕:經學的儒 家時代》第六節有對於《鹽鐵論》的一些感評,其解釋是因為這部書的撰著者桓 寬是儒生,所以方將此書列於此部分討論,歐氏認為處於古典文明中的西漢中 葉,只有規範倫理學和基本倫理觀念的產生,這種不具戰力的孟子式道德形上學 是難以和具有政治學、經濟學思路的桑弘羊抗辯的,不敵實屬正常 19。歐式所謂 的「不敵」,蓋從中央政府最後是否接受該施政意見的角度來判斷,卻忽略兩造 論辯的思想底蘊、當時的政治社會背景和學術思潮等問題,也忽視了《鹽鐵論》 中桑弘羊一方「默」(無話可說、難以反駁)不下八次的文本事實,這樣過於簡單 化且流於過度主觀的哲學史敘述,可能有違其當初撰寫此書之美意。. 政 治 大 倒是同樣具通史性質的「中國思想史」或專探討某思想面向的「政治思想 立 史」 、 「儒學思想史」一類的書籍裡,或能得見關於西漢「鹽鐵會議」一事的蹤跡 ‧. ‧ 國. 學. 和對於辯論兩造稍較詳細的政策方針及思想解讀。前者如六 0 年代侯外廬的《中 國思想通史》第二卷第五章「西漢中葉的社會危機和社會批判的思想」全章,以 分五節共近二十頁的篇幅,將其所理解的鹽鐵會議上的兩造,區分為司馬遷《史 記》中酷吏與儒林的表徵,並認為這場會議上之所以會出現賢良、文學這批「異 端思想」份子,實乃肇始於賈誼,而推動形成的主因是由於漢代統治階層「內法 外儒」的學術傾向;侯氏認為鹽鐵會議上的兩方之爭,實為統治階級內部觀點不 同所起的內訌,兩方實為一體,皆有很強的階級意識,是故侯氏於五章第四節首 段即斷言這場爭論只是「形式上」的階級矛盾,但於結尾處,侯氏又謂:.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儒林的世界觀是僧侶主義的目的論,特別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而酷吏的 世界觀是庸俗的命定論,特別具有顯著的附和命運來宰割人民的思想。在 這樣思想鬥爭的背後,隱然存在著皇族與豪族的階級內訌,他們的宗教和 哲學思想,通過了道德法治的折射而間接地反映了經濟的關係,特別是財 20 產所有的形態。 吾人不知侯氏所謂與會雙方各代表「皇族」(丞相御史)和「豪族」(賢良文學)的 論據從何而來?以觀點可能導向的利益結果作為持某意見或某種理論主張者的 家世背景之推論,畢竟只能是充滿目的性與預設性的「推論」。此種思想目的論. 19. 20. 歐崇敬: 《中國哲學史(兩漢魏晉南北朝卷)》(臺北:洪葉文化,2002 年 3 月初版),三、 〈 〔儒學 篇〕:經學的儒家時代〉,頁 163-頁 166。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年初 版),頁 116。 6.

(14) 的主張頗散見於早期大陸學者對於「中國思想史」的考察方法上,稍後我們談及 斷代性思想史書籍的部份時,將再述及。且侯氏既謂兩方的爭論流於形式,卻又 謂賢良、文學的世界觀是「僧侶主義的目的論」,假設果真為「僧侶主義的目的 論」,故而與酷吏「庸俗的命定論」有所扞格,如此而發的思想理論之爭,又如 何能謂「流於形式」呢?侯氏以馬克思所倡言之階級鬥爭的角度來理解中國思想 史或者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的思想主張,吾人認為此乃憑空加諸於賢良、文學 身上的罪名,《鹽鐵論.毀學》明明白白載文當時大夫以幾乎是鄙視的口吻對文 學云:「今內無以養,外無以稱,貧賤而好義,雖言仁義,亦不足貴者也!」類 似這樣的嘲諷於《鹽鐵論》中所在多有,吾人不解侯氏為何視而不見地將他們歸 類為「豪族」、更視他們為「異端」知識份子?在侯氏的《中國思想通史》中, 賢良、文學這批儒生的思想理念,事實上並未獲得適當的理解。 相較於侯氏充滿階級對立之意識形態的論述,一九九二年由劉澤華主編的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第十一章〈西漢中期的獨尊儒術和關於政治指導思想的 爭論〉之第四節〈《鹽鐵論》中的仁義與權力之爭〉 ,對於賢良、文學所提出之系 列施政意見背後的思想基礎,則有較為恰當的說解,其言:.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賢良文學們從長治久安的願望出發,對鹽鐵政策執否定態度。他們雖然對 工商業不是一概否認,承認「商所以通鬱滯,工所以備器械」,是人們生 活所必須的,但與農業相比,工商屬於「末業」,「非治國之本務」,他們 對桑弘羊以工商為治國之本的主張進行了猛烈抨擊,認為治國之本不是謀 利,而是「德治」。……從雙方爭論的焦點來看,桑弘羊一派主張加強中 央集權,嚴格法治;賢良文學們力主德治教化,先德後刑。前者顯然與武 帝的雜霸政治術一脈相承,後者是典型的漢儒理想政治。 21.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劉氏以七頁的簡短篇幅重現了鹽鐵會議之所以召開的始末、賢良文學所揭露的社 會弊端、思考方向及其與丞相御史兩造之間的爭論課題,作為史學家的劉氏,對 於如何重現當時的歷史與人物思想情境,其敘述與重點上的掌握確實是精詳、宏 觀的,但是對於桑弘羊的「重商主義」之理解似有待商榷;而賢良、文學思想方 面的學承脈絡、觀點內涵的架構及理論核心要義的部分卻未能進一步闡釋,此蓋 非其「政治思想史」所關注的內容,故略而未述。但是劉氏這七頁篇幅的確有助 於我們迅速瞭解鹽鐵會議的歷史時空背景和兩造之間的思想對立之因由。 二OO四年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 仰世界》一書,曾以十二行的流暢文字向讀者介紹儒家思想在成為國家意識形態 的思想工具以前有過的一段「鹽鐵插曲」。葛氏認為當時的儒生「強調皇權與民 21. 劉澤華主編、葛荃副主編: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 ,第十一章〈西漢中期的「獨尊儒術」和關 於政治主導思想的論爭〉 ,頁 315。 7.

(15) 權」,屬於理想主義;而意欲強化中央集權與主戰派的官吏屬於實用主義。葛氏 的觀察較之前文述及的侯氏、歐氏又更進一步,其已發現當時強調民本、民權的 儒生乃富於理想主義者。但是葛氏又言儒生「強調皇權」,筆者認為葛氏可能忽 略了提倡王道之治與強調皇權其實是分屬兩種不同領域的思想型態,而何以官方 代表屬於「實用主義」的思想論調?葛氏也未多作說明。但無論如何,葛氏終究 還是肯定了當時「儒家思想學說顯示了它對君主專制進行制約的意味」22,並有 助於當吏治與法治過於嚴密時,得以妥善地調整緊張的上下層關係這一儒家所強 調的「和」之概念。 二十一世紀後,相較於歐崇敬、侯外廬、葛兆光等以稍嫌籠統的目的主義原 則來表述《鹽鐵論》裡的思想結構和價值取向的詭譎性,二 O 一一年由湯一介、 李中華主編、許抗生等撰著的《中國儒學史》,則以較為客觀持平、捨棄階級目 的論、以史料文獻作為客觀考察對象的方式來重新審視《鹽鐵論》中爭論雙方的 思想立場之所以不同的原因,並賦予鹽鐵會議上的賢良、文學以富於啟後性的歷 史和學術思想史之定位,此書云:.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那些因舉薦而進入政府的部分人才以「賢良文學」的身份向當權者提出發 難,其結果不僅僅是《鹽鐵論》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它起碼從社會政治 層面預示著作為一個思想承載者的儒者群體,已經開始了其主動參政的過 23 程。. y. Nat. sit. n. al. er. io. 此書將鹽鐵會議上兩造雙方的爭論提升至思想理論層面的關注,指出賢良、文學 「其根本點是落實於具體百姓的民生,而桑弘羊等人關注的偏重於政府的稅 收」。 24而兩造因為對於政府在社會中所扮演之角色的理念不同,法家思想是以 拓展國家財政收益為目的、強調皇權的絕對權力;而儒家的政治原則是安民,富 國或強國之最終目的是為了「安民」,且以道義、倫常甚至天命觀來限制王權, 是故形成當時所謂朝政與學術、法家與儒家兩方思想的衝突。書中並云:. Ch. engchi. i n U. v. 而六十多個「賢良文學」組成的論戰陣營,把這個會議當做他們替平民代 言和表達儒家政治思想的一個重大機遇。聯繫這次辯論的內容和賢良文學 的出身,我們有理由認為,此次會議之後,賢良文學的主體已經開始以比. 22. 23. 24. 葛兆光: 《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 版社,2016 年 10 月二版四刷),第三篇.第三節〈國家意識形態的確立:從《春秋繁露》到《白 虎通》〉 ,頁 248。 湯一介、李中華主編,許抗生、聶保平、聶清著: 《中國儒學史(兩漢卷)》(北京 : 北京大學出 版社,2011 年初版),第四章〈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和儒學的發展〉,頁 165。 湯一介、李中華主編,許抗生、聶保平、聶清著: 《中國儒學史(兩漢卷)》 ,第三章〈《鹽鐵論》: 儒家與法家經濟理念的衝突〉,頁 157。 8.

(16) 較明確的儒者身分參與政治運作了。 25 湯一介等人將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的集體發言與內容的流傳,視為乃帝國政治 從法治走向德治的關鍵,且促進了儒學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廣面向上的廣泛傳播。 並舉宣、元、成帝之例,言政府用人開始從「法家選人重『能力』、輕『德行』 的路子,轉而在內容上採取了儒家所一直倡導的實踐倫理,在形式上與逐步成熟 起來的今文經學緊密相連。」26湯氏等人對於賢良、文學之價值取向的理解可謂 相應於儒家基本思想的方向,筆者亦認同《鹽鐵論》中所反映的西漢中葉之儒家 思想對於西漢中晚期乃至東漢整個學術思潮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尤其西漢末年 「爵位益尊,節操愈謙,散輿馬衣裘,振施賓客,家無所餘」 27而被許多賢良、 文學所擁戴的王莽,便是打著愛民復古的旗號受禪稱帝;而以古為尊的思想傾向 也影響了東漢古文經學的興起,但是筆者認為《鹽鐵論》中賢良、文學的復古思 想是在西漢今文經學允許傳注者之多元解釋的學術風尚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復 古」學術思潮,是故在承先啟後的影響層面上,筆者與湯氏等人的觀點卻是相左。 然而筆者仍必須肯定湯氏等人的《中國儒學通史》對《鹽鐵論》的考察,較之上 文提過的歐氏、侯氏、葛氏等人,在撰著時的思想考察方法和脈絡的建構方法上, 實已呈現了極大且較為細緻的研究進展。.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sit. io. er. Nat. (二)斷代性思想史對《鹽鐵論》的考察 a. y. ‧. 大致上,目前通史性質的思想類書籍,提點到《鹽鐵論》者不多, 《鹽鐵論》 一書所反映的西漢中葉思想演變之情況和該賦予其什麼樣的歷史或思想史定 位,實際上仍有不少討論的空間。. n. iv l C n hengchi U 相較於中國思想通史類書籍對於《鹽鐵論》中賢良、文學思想之研究的頗為. 闕如之情況,在斷代性的思想史書籍研究中,論及《鹽鐵論》者則較多,如徐復 觀的《兩漢思想史》、周桂鈿的《秦漢思想史》、祝瑞開的《兩漢思想史》、金春 峰的《漢代思想史》、鄭先興的《漢代思想史專題論稿》等,各書都兼顧鹽鐵會 議的時空背景、與會兩造的政治原則立場和政策意見,對於御史桑弘羊的生平以 及會議之所以醞釀自武帝晚期的著墨皆頗多,顯示了「思想史」與「政治史」結 合的敘述模式,卻忽略了被譏諷為「拘儒」、也自栩為「儒」的「賢良文學」其 思想底蘊在學術思想發展史與時政弊端之間可能更為緊密契合的關係。. 25. 湯一介、李中華主編,許抗生、聶保平、聶清著: 《中國儒學史(兩漢卷)》 ,第三章〈《鹽鐵論》: 儒家與法家經濟理念的衝突〉,頁 173。 26 湯一介、李中華主編,許抗生、聶保平、聶清著: 《中國儒學史(兩漢卷)》 ,第三章〈《鹽鐵論》: 儒家與法家經濟理念的衝突〉,頁 177。 27 〔漢〕班固、 〔唐〕顏師古:《漢書十二.傳〔六〕.王莽傳第六十九上》 ,頁 4040。 9.

(17) 諸書中,研究材料耙梳徵引之豐富、問題意識反芻之深究、研究與見解之深 刻而多元者,可以徐氏之書為代表,就以賢良、文學當時社會地位之問題而言, 祝瑞開、金春峰、乃至《鹽鐵論校注》之作者王利器等人,皆認為主張分土井田 的賢良、文學是地主或豪富階級出身,這種目的論的考察,其實採用的是利益取 向的人性思維,以為人必然只會為自己的私利奮不顧身,這種思考模式與梁惠王 的思考取向相類,卻與孔子的「為仁由己」、孟子的「居仁由義」之人性觀點是 截然不同的。周桂鈿則認為「鹽鐵會議的爭論,實質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商人的矛 盾。」28雖然周氏已觀察到賢良文學對於工商業的看法其實是主張自由貿易、自 由發展,是故桑弘羊一派並非是站在重商派的立場,而是代表中央朝廷一方,並 據此將賢良、文學歸為「地方商人」集團與官方朝廷的鬥爭,此觀點恐亦有待商 榷,畢竟周氏無法舉出史料證實這批知識份子是否與當時的地方商業集團有任何 關係,僅憑他們的主張所導向的利益來「推論」,卻忽視了《鹽鐵論》文本所云 及的他們實際的生活景況,以及「賢良」 、 「文學」這兩詞彙在當時所代表的意義。 唯獨徐氏幾乎是力排眾議,於《兩漢思想史(卷三).鹽鐵論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問 題》裡用了不少篇幅論證不時被官僚集團譏諷為「貧贏」的賢良、文學,實為生 活較為貧困而代表平民立場的一批知識份子。.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另如關於當時賢良、文學主張政府應當崇本興農的這個觀點,有時亦被理解 為凡儒家思想皆為重農抑商,然而這樣理解對於先秦迄西漢中葉的儒學思想來 說,或有欠公允。孟子的義利之辨實與職業屬性無關,且其曾反駁對「後車數十 29 乘,從者數百人」眼紅的彭更云: 「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補不足?」 荀子於〈王 制篇〉中亦云:「農農、士士、工工、商商一也。」故而所謂儒者輕視商人這樣 的觀點,實乃後世方逐漸形成,形成脈絡茲難贅述。回到徐氏的考察,其論曰:.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但賢良文學此處真正所反對,不是民間工商業,而是以鹽鐵均輸等重大措 施,由朝廷直接經營的工商業;及在朝廷直接經營下與官府勾接的工商業 者。……這裏面便含有儒家主張藏富於民,法家主張藏富於國的爭論。這 是原則性的爭論。 30. engchi. 是故凡論及當時賢良、文學而僅以崇本興農或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利益這樣的描述 來說明其觀點理論之所以提出的原因,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是忽略了當時客觀的歷 史情況和《鹽鐵論》中賢良、文學的思想義涵本身。但是提倡民間工商業自由發 展、自由貿易的文學賢良,為什麼又主張國家應以農為本呢?其內在關懷和理論 原則為何?這則是本文未來將述及的議題,茲不贅述。以上兩點顯示了徐氏對於 28. 周桂鈿: 《秦漢思想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 月初版),第十一章〈關于漢國 方針的一場全面爭論——《鹽鐵論》 〉,頁 265。 29 〔宋〕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六.滕文公下》(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 年,初 版),頁 373。 30 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卷三).鹽鐵論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頁 192。 10.

(18) 某些議題的反芻與深究之精神,是很值得筆者學習也令筆者佩服的。 徐氏的另一重要觀點,則是其云: 說到桑弘羊個人,更沒有代表法家發言的資格。……桑弘羊完全站在既得 利益的特權階級者立場,只以個人的成功失敗為批評的標準;他所援引的 法家語言,僅為他所站的特權階級作辯護,根本沒有真實的思想性在裡 面。 31 此與周桂鈿所云: 「許多書都是一家之言, 《鹽鐵論》則是兩家之言」32的意見相 左,徐氏認為桑弘羊的意識本質是為了圖私利,論斷是非的標準是以個人財富權 勢的取得作為論斷原則,根本不足以成一家之言。但是鄭先興〈鹽鐵會議的思想 趨向〉一文裡卻云:. 政 治 大 在這裡,我們同意徐復觀先生的桑弘羊不是法家的主張。我們認為桑弘羊 立 也是儒生。 33. ‧ 國. 學. ‧. 鄭氏認為桑弘羊為「政儒」而賢良文學為「書儒」的理由有三:一為桑弘羊陣營 也大量引用了儒家思想之言;二為他們和孔子一樣都具有「善善惡惡」的精神; 三為他們對賢良文學很寬容,並苦口婆心地勸其一起為國家出力。首先我們必須 釐清桑弘羊陣營是在什麼論述脈絡下引儒家之言或儒者事蹟,這裡舉四段為例, 略作說明。其中兩段見於《鹽鐵論.論儒》:. er. io. sit. y. Nat. al. n. 御史曰:文學祖述仲尼,稱誦其德,以為自古及今,未之有也。然孔子 脩道魯、衛之間,教化洙、泗之上,弟子不為變,當世不為治,魯國之 削滋甚。(《鹽鐵論.論儒》,頁 164). Ch. engchi. i n U. v. 御史曰:……孔子能方不能圓,故飢於黎丘。今晚世之儒勤德,時有乏匱, 言以為非,困此不行。(《鹽鐵論.論儒》,頁 165) 以上兩段御史引述孔子生平之事的原因有二:一是為了批評孔子弟子「不為治」 、 「不為變」 ,也就是說孔門後學不識時務、不知變通、無法治理或處理家國之事; 二為批評孔子「能方不能圓」,過於重視價值的原則性問題,所以最後落得在黎 丘上飢餓著,而追隨他的後世弟子下場也差不多。再如《鹽鐵論.貧富》:. 31 32 33. 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卷三).鹽鐵論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頁 139-140。 周桂鈿: 《秦漢思想史》,第十一章〈關于漢國方針的一場全面爭論——《鹽鐵論》〉 ,頁 259。 鄭先興: 《漢代思想史專題論稿.經濟思想專題》 (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 年初刷), 〈鹽 鐵會議的思想趨向〉,頁 187。 11.

(19) 大夫曰:「道懸於天,物布於地,智者以衍,愚者以困。子貢以著積顯於 諸侯、陶朱公以貨殖尊於當世。富者交焉,貧者贍焉。故上自人君,下及 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稱其仁。原憲、孔伋,當世被饑寒之患,顏回屢 空於窮巷,當此之時,迫於窟穴,拘於縕袍,雖欲假財信姦佞,亦不能也。 這段主要在勸導大家要像子貢或陶朱公一樣從商致富,方能達到「富者交焉,貧 者贍焉」的理想人生。而像顏回、原憲、孔伋這樣處於饑寒裡終世的人,到底能 成就什麼呢?從以上三段桑弘羊陣營對於「儒者」的觀點可知,其確實如同徐氏 所言有以個人的成功與否作為價值判斷的準則,其「善善惡惡」的標準亦出於此, 甚至鼓勵大家要向陶朱公學習如何致富,這其中實無法看出桑弘羊與儒家思想的 相承關係,又如《鹽鐵論.論儒》裡御史曾言:. 政 治 大. 論語:「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有是言而行不足從也。季氏 為無道,逐其君,奪其政,而冉求、仲由臣焉。禮:『男女不授受,不交 爵。』孔子適衛,因嬖臣彌子瑕以見衛夫人,子路不說。子瑕,佞臣也, 夫子因之,非正也。男女不交,孔子見南子,非禮也。禮義由孔氏,且貶 道以求容,惡在其釋事而退也?. 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以上這段顯示雖然御史桑弘羊一方引述《論語》之言、孔子之行,但目的卻是要 表達「有是言而行不足從」的對儒家思想的批判,並認為所謂禮義之說的解釋僅 循孔子亦是不足,其亦舉例證表明孔子言行不一,文學當下以「追亡者趨,拯溺 者濡」來表示拯救黎民於途中當然必須無可奈何地亦要涉入途中,否則如何救 濟?從以上御史之所以引儒家之言、儒者之行的論述來看,很明顯是為了要表達 其對於儒者價值信念和言行的輕視,他們也與孔子「善善惡惡」的價值取向不同, 而重視理分秩序的儒家所提倡的「忠」也非愚忠,是故鄭氏以桑弘羊為儒生的這 個觀點,實有極大的探討空間。. Ch. engchi. i n U. v. 另外,由於徐氏《兩漢思想史》裡對於《鹽鐵論》的探討偏重於人物、政治 與社會文化方面的重建,對於哲學思想的理論建構和深入闡釋等方面似非其所 重,故而如何重構起西漢中葉《鹽鐵論》中賢良、文學的思想架構和內涵底蘊, 以及他們所反映的學思脈絡及時代性意義,亦是未來有必要補足之處,此亦是本 文的撰寫希望能企及的目標。以下另從專書研究、二十年內的期刊論文及學位論 文三方面來回顧與《鹽鐵論》相關的研究成果,並進行簡要評述。. (三)專書回顧 12.

(20) 一九八三年徐漢昌著有《鹽鐵論研究》一書,凡六篇,首篇敘述《鹽鐵論》 之所以成書的背景、版本和與這場會議相關而名載於史冊的桓寬、車千秋、桑弘 羊等人的生平事蹟。二到六篇,以較多的篇幅說明了漢武帝時期因應邊防諸事而 施行的系列政策之顧全國家大體情勢的美意,並認為武帝晚期方任用桑弘羊,故 而後來所產生的社會弊端桑弘羊其實不必承擔所有罪責。作者認為漢初以來的儒 生多已然具有儒法合流的思想結構,故這場會議所表現的已非單純的儒、法思想 之爭。但其又言「賢良文學的發言與儒家基本原則無大違背之處」34,此與其所 言漢初以來的儒法合流之儒家思想豈不相矛盾?徐漢昌的觀點如同大部分站在 國家主義立場來審視賢良、文學之主張的前賢相似,在肯定桑弘羊所主張之施政 方針的同時,也否定了賢良、文學的思想主張。 林平和於一九八四年出版的《鹽鐵論析論與校補》一書,凡五章,首章以相 關史料為骨幹線索,考述《鹽鐵論》的編撰者桓寬的生平和鹽鐵會議召開的背景, 並梳理出這場會議「其實際幕後策動者,當是建平侯杜延年幼公。」35其初發心 是好的,是不忍於年穀欠收、流民未還的社會情況,故而向霍光進言「議罷酒榷 鹽鐵」36。第二章論《鹽鐵論》之命名與篇卷問題,除了詳舉四說,並進一步提 出桓寬以「鹽鐵」名其書的原因,是因為討論重心在於鹽、鐵是否應由官營專賣 此問題上。筆者認為此書的命名,不管是因為「論鹽鐵之弊而萬世藪病之本 晰」37、論鹽鐵國有制之興廢,或者「鹽鐵」二字含有惋惜之意 38,又或者主張 名書之所由乃取其書開卷首段之幾字,以上數說,皆為晚近後人之推測,僅可以 聊備一說,卻難以真正還原名書之所由,這不僅僅是年代久遠的問題,且研究者 也不應受限於「鹽鐵」二字而忽略《鹽鐵論》文本本身的多面向與多層次視野。 林氏此書的第三章討論《鹽鐵論》一書的版本與校注問題,詳陳宋版以下各種版 本和傳鈔的客觀情況,有助於版本學研究者的資取;第四章校補則廣泛參酌明清 善本、各種鈔節本等,戮力於校訂訛誤,造福後繼讀者。第五章則就當時的爭論 議題分列為鹽鐵專賣與否、均輸平準、酒榷、幣制、農與商、法治與德治、征伐 或和親德化等七大主題,歸納丞相、御史大夫和賢良、文學兩方的意見,進行兩 造觀點上的說明,解說上兼顧國家財政與實際運作情況,可供當代吾人思考國家 經濟政策時引以為鑒。此書前四章徵引的史料文獻繁富,第五章以政策面的角度 解說當時爭論上的幾個重大議題,有助於吾人或能持平客觀性地對兩造的立場有 所瞭解。但是也因為作者著重於政策面上的討論,所以對於兩造思想層面與思想.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34 35. 36 37 38. Ch. engchi. i n U. v. 徐漢昌: 《鹽鐵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年 8 月初版),頁 190。 林平和: 《鹽鐵論析論與校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年初版),第一章〈鹽鐵論之作者 傳略與時代背景〉 ,頁 7。 林平和: 《鹽鐵論析論與校補》,第一章〈鹽鐵論之作者傳略與時代背景〉 ,頁 8。 林平和: 《鹽鐵論析論與校補》,頁 13。 林平和歸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胡玉縉、丁丙與日人山田勝美的說法為皆含「惋惜」之意, 之所以惋惜,乃嘆賢良、文學之說後來雖然多被丞相、御史所採用,但「鹽鐵」之罷卻始終未 被當局採納。筆者認為此說大有問題,因為不知所云賢良、文學之說多數被當局採用的客觀論 據為何。請參林平和:《鹽鐵論析論與校補》 ,第二章〈鹽鐵論之命名與篇卷〉 ,頁 14。 13.

(21) 架構上的闡釋則闕如。 二 OO 三年白兆麟的《鹽鐵論句法研究》一書,以世界書局《諸子集成. 鹽鐵論》為文獻底本,輔之以王利器《鹽鐵論校注》作為校勘內容的重要參照, 廣羅《鹽鐵論》中單句和複句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個句子,從語法學角度,對各種 句型的語法結構予以詳盡剖析,全書共十章,在複句的分類和語法結構的解析 上,可謂說解詳縝。然而此書以揭示西漢時期出現的諸種語法現象為研究目的, 旨在對《鹽鐵論》書中的語法現象進行句型結構上的分類和詞組成分性質的解 說,對於該書內容所反映的思想底蘊、治道問題或歷史背景,因非其研究重點, 故略而未談,亦與本文研究方向無涉。. (四)期刊論文回顧. 政 治 大 由於臺灣近十年來研究《鹽鐵論》而發表於期刊者數量極少,故這部分的回 立 顧我們往前回溯二十年。近二十來學術界與《鹽鐵論》相關的研究期刊共六篇, ‧. ‧ 國. 學. 其中有三篇出於馮樹勳之筆,包括二 O 一二年刊出的〈《鹽鐵論》書名及文本近 是程度考辨〉 、 〈從《鹽鐵論》看西漢的法律公共討論空間〉 ,及二 O 一四發表的 〈從《鹽鐵論》看西漢公共討論空間之議事範圍與規則〉 。另外三篇分見於二 OOO 年陳逸根著的〈試論《鹽鐵論》中儒、法思想對立之情勢〉、二 OO 四年邵台新 〈西漢的儒法治道──兼論《荀子》與《鹽鐵論》 、 《漢書.刑法志》的傳承〉與 二 OO 六年陳麗桂發表於《歷史月刊》的〈鹽鐵會議與《鹽鐵論》〉 。茲依時間順 序回顧並簡要評述如下。.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二 OOO 年陳逸根著〈試論《鹽鐵論》中儒、法思想對立之情勢〉一文,敏 銳的提出鹽鐵會議上代表官、民的兩方,是否真能簡單以法、儒之別截然區分? 此問題意識在徐氏的《兩漢思想史》中已露端倪,作者以兩方對匈奴的態度(軍 事)、經濟、政治三個面向進行對問題的處理,較為精彩處是丞相御史一方是否 果真能被歸類為法家思想?作者以桑弘羊對財經政策的堅持乃出於圖私利,並非 純以國家或君主立場做考量;且法家獎勵耕戰,並不重商抑農,而御史一方的主 張則截然相反,最後法家重視法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不允許人為因素的干擾,是 故像當時官商勾結以圖利這樣的情況,實已經違反法家立場。據作者意見,則丞 相、御史桑弘羊一方,如同徐復觀所主張:根本連法家人士的資格也沒有。此篇 文章可以說是從法家思想的角度出發,審視當時與會的官方代表是否真能代表法 家思想,而答案已見於上述。至於代表民間的賢良文學是否真能代表當時的儒家 思想呢?作者除了詳述其政策意見外,並無深論。. engchi. 二 00 四年邵台新〈西漢的儒法治道──兼論《荀子》與《鹽鐵論》 、 《漢書. 14.

(22) 刑法志》的傳承〉一文,以荀子政治思想如何作為影響西漢君王與儒生思想之所 以儒、法相雜的問題意識為主軸展開論述,其提出原因包括荀子門徒如浮丘伯、 后蒼等人的再傳弟子,於漢初皆因熟習《禮》 、 《詩》或《春秋》等而廣為向人講 授,以此言荀子思想於漢初流傳的普遍情況;此外作者也認為荀子禮與法兼顧的 治國理念,很適用於西漢的時務,為朝廷提供了有力的治道方針,是故作者提出 了很多例子,以言漢人受儒家思想的普潤情形,如荀子主張的刑罰適中、皇室特 別重視的親親與貴貴、時人反對秦法之苛等,而鹽鐵會議裡的文學、賢良之反對 專制刑罰、班固《漢書.刑法志》裡透顯的儒法相雜思想亦如是。觀作者之意, 無異於以荀子思想作為整個漢代對儒家思想的接受情形進行單一線性的考察,然 而漢初儒生的師承原非荀子一門而已,如齊人轅固生所傳《齊詩》 、伏生所傳《尚 書》 、子夏門生公羊高以下家傳的《公羊傳》等,且孔子以降,七十門生遍天下, 所傳門人有名者、無名者,連同孟、荀二人門生,實難以盡數,其各自對孔子學 說的發揮或有不同,但我們很難說荀子思想在兩漢思想中佔儒學的唯一地位,如 《鹽鐵論》中的賢良文學屢引孔、孟之言,主張法先王,而荀子卻主張法後王。 且荀子的「法」之概念與「禮」息息相關,故其言:「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 紀也。」 39但荀子所言「法」,具社會秩序與倫理學上的客觀原則性,並非僅是 刑法之「法」,如其所言「禮義生而制法度」 40,指向的其實是「禮」的問題。 至於荀子所言的「刑」,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患及導正人們的過失,以防破壞秩序 之惡的欲望無法被遏止的一種方法,故其言: 「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41 是故荀子思想與治國理念實並非儒家與法家思想的結合,而是站在人性論的角度 探討法治問題。至於西漢儒、法相雜的治道觀,也不能僅以源於荀子來概括,畢 竟漢初學術思想界是處於諸子合流的大時代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陳麗桂發表於二 OO 六年第二一八期《歷史月刊》的〈鹽鐵會議與《鹽鐵論》 〉 一文,以漢武一朝政治、社會和財經政策的敘述為核心,簡要介紹了鹽鐵會議之 所以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武帝因應戰事而採取的各項政策之始末,有助於我們對於 當時歷史情境的瞭解。但是因為此篇重點是講述武帝的施政方針,偏於各項政策 之所由的歷史面向,對於思想層面上的闡釋則似非作者所欲論述的重點。. Ch. engchi. i n U. v. 馮樹勳發表於二 O 一二年的〈《鹽鐵論》書名及文本近是程度考辨〉一文, 對於《鹽鐵論》一書何以「鹽鐵」名書此一問題進行了細緻的思辨,在林平和《鹽 鐵論析論與校補.鹽鐵論之命名與篇卷》一章所歸納既往眾說並提出觀點的基礎 上,馮氏將金蟠所言的鹽鐵官營乃病藪之源與唐增慶所言的鹽鐵之興廢制,統歸 為以鹽、鐵為討論焦點的鹽鐵中心說;另又區分出胡玉縉、丁丙、日人山田勝美 等主張的「惋惜說」 、歐宗佑的節引題旨說、和並無新意的林平和之調和綜合說。 39.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 《荀子集解.考證》(臺北:世界書局,1955 年 11 月初版, 2005 年 10 月 2 版 2 刷),卷一, 〈勸學篇第一〉,頁 9。 40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 《荀子集解.考證》,卷十七, 〈性惡篇第二十三〉,頁 403。 41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 《荀子集解.考證》,卷六, 〈勸學篇第十〉,頁 169。 15.

(23) 並以文獻材料所呈現的真實情況、文本本身的內容等對以上四說予以反駁,提出 「鹽鐵」之書名須與首篇「本議」之篇名互參,前者指涉官僚集團所重視的國家 經濟議題,後者指向當時儒生所關懷的民生課題,兩名相參,方能體解輯錄者桓 寬之所以如此編纂的苦心。馮氏徵引先秦文獻證成「本議」二字意涵的原則堅持, 使書名和首篇之名成為點出丞相御史和賢良文學兩陣營之關切重點的提綱,且提 綱所指與《鹽鐵論》全書呈現出來的思想傾向頗為扣合,令人佩服。 馮氏同年發表的另一篇〈從《鹽鐵論》看西漢的法律公共討論空間〉,其所 言的「空間」,並非物理學上所指的空間維度,而是思想或價值層次上的「討論 空間」,可惜作者對此名詞的使用未有進一步說明,然讀者閱讀後依然是可以理 解的。作者以董仲舒的部分理論、為民請命的精神以及因明於《春秋》可決獄訟, 進而開拓了儒者議法或參與法令制訂的空間作為申論主軸,進而導向董仲舒乃鹽 鐵會議上諸儒承繼前賢思想與效法的主要對象,可謂言在此(《鹽鐵論》)而意在 彼(董仲舒),真正關注的焦點和論述的對象其實是董仲舒,實際上論及《鹽鐵論》 文本中所反映之思想或歷史背景者並不多,此文較側重於賢良文學的在發言精 神、學思淵源和參與法令制訂方面自何而始的問題,而僅論及董生,與王利器《鹽 鐵論校注.前言》的觀點相類,此恐怕有所侷限性。畢竟博士屬員待詔議政的傳 統,自秦已有,歷西漢中葉未衰,既為議「政」,論及律法或案件者自不可免, 何況關於以《春秋》斷獄以明律法精神的事自文景時期已有,據《史記.張湯傳》 云: 「(張)湯決大獄,欲傳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 、 《春秋》 ,補廷尉史。」 可見治經的博士屬員參與律法決斷的事,非獨董生始然,作者卻獨歸功於董仲舒 的「援經入律」 、 「大德而小刑」的理論,恐未備矣;再則從制度面來看,西漢知 識份子乃至儒生議政的傳統,也非自董仲舒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馮氏於二O一四年刊出的〈從《鹽鐵論》看西漢公共討論空間之議事範圍 與規則〉,可謂修正並延伸前文〈從《鹽鐵論》看西漢的法律公共討論空間〉的 某些問題而來,相較於前文,此篇〈議事範圍與規則〉(簡稱)較為重視西漢「討 論空間」之所以形成的歷史和學思脈絡,並將焦點移至賢良文學與《鹽鐵論》文 本本身。馮氏此篇已注意到文帝時期為廣招天下賢良之士和為了能聽取廣大民間 意見,針對賢良和平民所廢除的誹謗妖言之罪,期使眾庶及知識份子皆能暢所欲 言。而關於賢良、文學的身分地位,作者以徐氏和日人西嶋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作為正反論述的對話對象,得出的結論是賢良、文學確實為代表平民發聲的儒家 知識份子。另外,作者主張當時應有不可踰越的具體的議事規則和言責,具體有 四:一、任何指摘或攻擊性言論皆須有實證,方為無罪;二、誹謗先帝為當時言 論自由所不允;三、奏對不實或無法實現,應負責任;四、攻擊社會公認的人物 或價值,雖然律法無禁,但為社會輿論所不允。依作者觀察,我們可以得出具體 議事規則,乃朝廷某些與言論相關的法令與社會輿論所共構而起的規範,而這樣 的規範,實則歷朝歷代迄今仍是,只是人們很少意識到無形的「規範」之所由。. engchi. 16.

(24) 作者所提出的四項議事規則,第一點且不論,但是第二點我們卻很容易找到反 論,比方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即云:「武帝死,鹽鐵之議起,痛斥他竭中國之 力以事四夷。博士夏侯勝以武帝竭民財力,無德澤於民,甚至公然主張不給他立 廟樂。」 42從《鹽鐵論》的文本來看,昭帝時期召開的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 確實偶或以文帝的德治與武帝的侈治作為王道與霸道的對比,而武帝對於昭帝時 人來說,已經是先帝了。至於第四點,攻擊社會所共同肯認的歷史人物或價值, 古來迄今比比皆是,法令無禁,也無從禁起;至於社會輿論壓力所形成的「議事 規則」之無形束縛,只可謂無形壓力,而非「具體的議事規則」。若言御史大夫 因為攻擊孔、孟而犯了「議事規則」上的失誤,故而賢良、文學和社會輿論群起 撻伐,此仍難證當時確實有這樣的「議事規則」,只能說御史大夫的言論值得後 人引以為警,而引以為警處,在於其只關注眼前的現實利益,而忽略關於社稷民 生如何安頓的長治久安之策。. 立. (五)學位論文回顧. 政 治 大. ‧. ‧ 國. 學. 二 OO 四年許芷昕《從《鹽鐵論》與宋、清兩代之改革主張,析論中國歷史 文化中「義」與「利」的衝突問題》一文,曾嘗試以「義利之辨」為主軸,作為 中國先秦、漢、宋、清四時期的儒、法及所謂保守派、改革派之所以興起並對立 的主要爭論點作為研究對象。全文分七章,首章為〈緒論〉,第二章〈《鹽鐵論》 的背景與主要內容〉引用許多史料文獻介紹桓寬及漢初迄武帝時期的政經社會與 外交情況,卻忽略了漢初迄漢中葉的學術發展情形;而關於《鹽鐵論》一書的主 要內容,作者以政策面的角度從四方面來說明鹽鐵會議上兩造所主張的幾個施政 焦點,包括:財經政策、文德與武功的外交問題、法治與德治、尚儉或適度消費 的社會生活等,引用《鹽鐵論》原文甚多,作者引完原文後,常以兩三行說明性 的介紹來提點原文之意,目的應是要向讀者介紹當時與會雙方所持的政見。第三 章申述〈《鹽鐵論》的思想淵源與論據〉 ,兼顧丞相御史與賢良、文學兩方的思想 淵源,並將兩者區分為改革派和保守派的代表,此章實可與第五章〈中國古代歷 史文化的發展與義利之辯的糾葛〉 、第四章〈《鹽鐵論》內涵的思想解析〉相參相 續,因為第五章作者從中國地理環境、天然氣候與天災頻仍的地理性介紹中,得 出中國文化的淵源與發展乃因應「環境」而生,據作者考察,中國囿於天然地理 和氣候環境的限制,資源不足以平均分配,是故有儒家提倡應當追求道德價值以 克制欲望的理論應「環境」而起;而法家則是有鑒於人性總是趨利避害,故而發 展出如何處理人性之自私自利的理論,而統治者的利益與國家整體利益是相等 的,「法」是應時、應環境等實際情況而隨時更動的。以上是作者申述孔孟儒家 之所以輕利重義、法家之所以重利輕義的基本原由。作者在第三章敘及保守派的 思想與立論基礎時,引用孔孟之言甚多,卻略過了荀子,畢竟主張禮法以制人情. n. er. io. sit. y. Nat. al. 42. Ch. engchi. i n U. v. 邢義田: 《秦漢史論稿》,一、〈天下一家──傳統中國天下觀的形成〉,頁 37。 17.

(25) 欲望這觀點是荀子而發的重要理論,而作者此章目的似是釐清保守派的理論依據 之所出,故闡述性論述極少,理論淵源處僅以孔、孟為限。第四章則延伸改革派 的看法,提出道德價值無助於經濟國防之發展,是故視當時兩派的相持不下為「經 濟國防與道德價值的兩難」,作者似乎陷入桑弘羊一派倡言的「理想」國政中, 認為山澤有禁、自然資源國營可以有效處理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卻未意識到此 派路線所導向的其實是均貧的結果。而僅以「道德價值」四字來涵蓋儒家思想的 整體理論,亦是不足。第六章作者詳敘了有宋一朝慶歷改革、熙寧變法的始末與 王安石違反儒家重義輕利之理念的關鍵,雖然有助於我們瞭解北宋在政治上的改 革變法情形,然而以此銜論義利之辨的內涵,理論關係上似嫌薄弱。第七章作者 綱要性的敘述了晚清的政治、社會情況與民國前後西風東漸的學風,並申述當代 社會因為重利輕義而產生的許多弊端,顯現了作者對國家社會的關懷與犯罪叢生 之思考的同時,也確立了所謂法家思想自古迄今佔政治思想之主流地位的觀點。 全書徵引文獻史料甚多,深入闡釋者極少,過度重視客觀自然環境的影響而忽略 人性中的心性自覺精神,是作者也許可再思考的問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二 OO 五年林宜均《荀學與鹽鐵會議析論》學位論文裡所持的觀點,與上述 許芷昕看法可謂相反,許氏以孔孟的義利之分作為先秦儒學思想在漢代的主要傳 承,秉持著儒家因為重義輕利,所以重農抑商的思路;而林氏一文,則聚焦於荀 學理論本身及其在西漢時期對政治、經濟、國防三方面所起的重大影響,全文分 九章,前兩章皆以荀學理論本身和流布情況作為闡述主體;第三、四章則以展示 漢初至武帝時期的政經、國防之發展演變和鹽鐵會議之所以召開的幕後之政治運 作情況為敘述核心,詳敘的人物傳略包括霍光、桑弘羊、上官杰、田千秋等人, 狄山、張湯也在敘述中有頗為動態性的展示;另外,對於漢初迄昭帝時期漢廷與 匈奴的外交情況、朝鮮南越的邊事、流民問題等,作者也進行了詳細的統整,為 我們呈現了頗為完整的西漢歷史之時空動態圖。而五到七章,則以《鹽鐵論》中 國營事業的存廢、國防戰略的和戰問題、德治或法治等爭論議題作為論述主題, 分別從兩方觀點進行解析。大致上,作者的觀點與許氏相同,認為儒家為了維持 或恢復古老時代純樸的民風,是故反對競奇獵美的工商業之風,「重農輕商」在 這裡仍被視為儒家的固有思想;對於匈奴的和戰問題,作者也是站在國家主義的 立場,認同桑弘羊一派的意見,主張既然無法懷柔,則武力應之自屬必然。而以 上觀點與荀學的關聯,前者在於荀子主張的以「政」節民、裕民,亦即強調國家 政策的干預或牽制;後者的部分,作者從荀子善於兵法之道談起,提出了荀子武 以禁暴的義戰說,來強化荀學與主戰派的思想關聯性。是故鹽鐵國營和國防問題 上,作者所申論的荀子思想之影響,是對著桑弘羊一派所代表的官方思想而言; 而在德治與法治的議題上,作者則主張賢良、文學以刑為輔的主張,是荀子思想 延續。篇末第九章,作者以《鹽鐵論》的歷史定位與荀學之消長作為結論,將鹽 鐵會議定位為王道與霸道之爭,這點筆者無異議,但是作者以賢良、文學和丞相 御史兩方所引孔(作者無統計)、孟(作者統計共 15 次)、荀(4 次)之說的次數與論及.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8. i n U. 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年齡階段 N(2-3歲班) K1(3-4歲班) K2 (4-5歲班) K3 (5-6歲班) 生活經驗 家庭與學校 家庭與學校 學校與社區 家庭、學校與社區. 重點培養 孝 禮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透過文學的學 習,引導學生 感受語言文字 和思想內容之

透過文學的學 習,引導學生 感受語言文字 和思想內容之

宋代文化的繁榮與當時人們從文化角度吸收佛教的養分,應用

小瀛洲/ / /三潭印月 /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 湖心亭.. 湖心亭

就算盡了孝道。其實,用錢財養活父母,只是最基

探討: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類別二:一般的資訊素養能力 識別和定義對資訊的需求.. VLE Platform – Discussion 討論列表 Discu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