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教科書歌唱教材曲調特性之分析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教科書歌唱教材曲調特性之分析研究"

Copied!
1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音樂教育組 碩士論文. 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教科書 歌唱教材曲調特性之分析研究 Content Analysis of Melod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ong Materials of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Textbooks. 研 究 生:陳若曦 指導教授:潘宇文 博士 中華民國 106 年 6 月.

(2)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與比較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教科書之歌唱教材,以通過教育部審查 之國小一至二年級生活課程教科書及三至六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為研究對象, 包括康軒及翰林兩個版本。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以自編之「國小音樂課程教科書歌 唱教材曲調特性分析類目表」作為研究工具,針對國小各學習階段歌唱教材之聲部結 構、音域結構及曲調結構等方面之曲調特性進行分析、比較與討論。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兩版本歌唱教材在聲部結構方面,於三個學習階段皆以單音織度歌曲為主,複音 織度及主音織度歌曲於第二、第三學習階段逐步加入,以二聲部為多數,使教材 在歌曲形式及聲部數量上漸具多樣性。 二、兩版本歌唱教材在音域結構方面,於三個學習階段歌曲最寬音域與主要音域範圍 的差距皆介於一至四個半音。音域寬度皆依階段呈現遞增,音域最低音依階段主 要呈現逐漸升高或持平趨勢,音域最高音則依階段主要呈現逐漸升高趨勢。 三、兩版本歌唱教材在曲調結構方面,於三個學習階段皆以大調為主,歌曲長度以9至 16小節為主,樂段結構以一段式為多數。在音程結構部份,大致上皆依學習階段 逐漸增加多樣性。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音樂教育工作者、教科書編輯團隊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國小音樂、歌唱教材、曲調特性、教科書內容分析. i.

(3) ii.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and to compare song materials of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curriculum textbooks. The first to second grade of life curriculum textbooks and the third to fourth grad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textbooks, were used as research subjects, including Kang Hsuan and Han Lin publishers, which were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melod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ong materials of each learning stage of elementary school by using self-desinged instrument which includes voice part structure, range structure, and tune structure. Major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About structural voice part of singing materials, three learning stages were based on monophonic song. Polyphonic song and homophonic song were gradually added with two-part for the majority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stages. Therefore the song materials in the form and number of parts were gradually diversified. 2. About structural range of singing materials, the interval between song range and tessitura in three learning stages was between one to four semitones. The range width was incremented by stage. The lowest pitch of the range was gradually increased or unchanged by stage, and the highest pitch of the range was gradually increased by stage. 3. As regard to the structural tuning of sing materials, three learning stages were mainly major scale. Song length was nine to sixteen bars, one-part form for the majority. In terms of the structural interval, there was a general increase in diversity by stage.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bove,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relevant suggestions to music teachers, textbook editors, and future research studies.. Keywords: music in elementary school, song materials, melodic characteristics, textbook content analysis iii.

(5) iv.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臺美音樂課程標準中歌唱教學之內涵 ............................................................ 9 第二節 歌唱教材曲調特性與兒童歌聲發展 .............................................................. 22 第三節 教科書歌唱教材之相關研究………………………………………………...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0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5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9 第一節 歌唱教材的聲部結構特性之分析與討論 ...................................................... 59 第二節 歌唱教材的音域結構特性之分析與討論 ...................................................... 65 第三節 歌唱教材的曲調結構特性之分析與討論 ...................................................... 7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9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9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94. v.

(7) 參考文獻 ............................................................................................................. 99 一、中文部份 .................................................................................................................. 99 二、外文部份 ................................................................................................................ 102. 附錄 ................................................................................................................... 107 附錄一 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教科書歌唱教材曲調特性分析類目表(單聲部) ...... 107 附錄二 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教科書歌唱教材曲調特性分析類目表(多聲部) ...... 109 附錄三 專家效度審查建議彙整表 .............................................................................. 111 附錄四 康軒及翰林版音樂課程教科書歌唱教材一覽表 .......................................... 118. vi.

(8) 表次 表 2-3-1 教科書歌唱教材相關研究整理表 ........................................................................... 37 表 2-3-2 教科書歌唱教材之音樂要素分析研究整理表 ....................................................... 38 表 2-3-3 教科書歌唱教材音樂要素分析研究之研究範圍與課綱依據整理表 ................... 43 表 2-3-4 教科書歌唱教材音樂要素分析研究之分析類目整理表 ....................................... 44 表 3-2-1 音樂課程教科書之出版資料與歌唱教材數量彙整表 ........................................... 49 表 3-3-1 國小音樂課程教科書歌唱教材曲調特性分析類目之內涵彙整表 ....................... 51 表 3-3-2 專家效度評鑑名單 ................................................................................................... 52 表 3-5-1 編碼代號整理表 ....................................................................................................... 57 表 3-5-2 協同分析者名單 ...................................................................................................... 58 表 4-1-1 康軒版各學習階段歌唱教材聲部結構分析結果之數量及百分比分布表 ........... 60 表 4-1-2 翰林版各學習階段歌唱教材聲部結構分析結果之數量及百分比分布表 ........... 62 表 4-2-1 康軒版各學習階段歌唱教材音域結構的聲區分布分析結果之數量及 百分比分布表........................................................................................................... 67 表 4-2-2 翰林版各學習階段歌唱教材音域結構的聲區分布分析結果之數量及 百分比分布表 ........................................................................................................... 71 表 4-3-1 康軒版各年段歌唱教材曲調結構的音組結構之數量及百分比分布表 ............... 75 表 4-3-2 康軒版各年段歌唱教材曲調結構的曲式結構之數量及百分比分布表 ............... 77 表 4-3-3 康軒版各年段歌唱教材曲調結構的音程結構之數量及百分比分布表 ............... 79 表 4-3-4 翰林版各年段歌唱教材曲調結構的音組結構之數量及百分比分布表 ............... 82 表 4-3-5 翰林版各年段歌唱教材曲調結構的曲式結構之數量及百分比分布表 ............... 83 表 4-3-6 翰林版各年段歌唱教材曲調結構的音程結構之數量及百分比分布表 ............... 85. vii.

(9) 圖次 圖 2-2-1 潘宇文的青少年歌聲發展階段之歌唱音域與舒適音域 ...................................... 32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48 圖 3-3-1 「科學音高符號」系統音高名稱 .......................................................................... 52 圖 3-4-1 研究流程圖 ............................................................................................................... 55 圖 4-2-1 康軒版各學習階段的歌曲最寬音域範圍與歌曲主要音域範圍 .......................... 65 圖 4-2-2 翰林版各學習階段的歌曲最寬音域範圍與歌曲主要音域範圍 ........................... 69.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二十世紀著名的匈牙利音樂教育家 Zoltán Kodály(1882-1967)認為,歌唱是兒童 最自然的音樂語言,也是他們領受音樂的最佳手段(鄭方靖,2004)。根據 Kodály 的 音樂教育哲思,他主張音樂是屬於每一個人的,但唯有透過適當的音樂教育才能實踐這 項教育理想,而「歌唱」正是音樂教育的主要教學方式及基礎(楊艾琳、黃玲玉、陳惠 齡、劉英淑、林小玉,1999;鄭方靖,2002)。我國學校音樂教育課程近年來歷經數次 的重大改革,始終將「歌唱」列為音樂課程的學習重點之一,而在歌唱教學歷程中,歌 唱教材的適切與否將影響教學成效甚鉅(許雲卿,1993)。.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檢視我國近三十年來幾次重大教育改革後所公布的音樂課程標準與綱要,於歌唱教 學與教材編選方面之建議要領,教育部於 1993 年公布之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規 劃從一年級時能習唱簡短兒歌、於中年級時便依序加入二部輪唱及合唱,至高年級時加 強齊唱、二部輪唱及合唱;而 2008 年公布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則規劃從低年級習 唱簡單兒歌,於中年級時加入頑固曲調伴唱、異曲同唱等等複音音樂歌曲,至高年級時 再加入二部合唱等主音音樂歌曲。整體而言,我國近年來之音樂課程標準與綱要中皆規 劃以齊唱曲為學習起點,逐步嘗試多聲部形式的歌曲教材。此外,於 1993 年公布之音 樂課程標準中,尚明訂各階段學童歌唱教材之適當音域,以供歌曲教材編選時之參考。 而在專家學者的觀點方面,Kodály 認為,好的音樂教育應從兒童時期及早開始,且 為了使兒童能從小培養出對音樂高尚的品味,唯有最好的音樂才適合兒童,故而強調歌 唱教材宜選用優質的本土民謠與外國民謠,以及具有高度音樂價值的名家作品 (鄭方靖, 2002,2004)。同時,不少專家學者也提醒,在為兒童編選歌唱教材時,除了歌曲的音 域(楊艾琳、林公欽、陳惠齡、劉英淑、林小玉,1998;教育部,2016;Phillips,1992) 之外,歌唱教材的音程(許雲卿 1993;鄭方靖,1994;Mizener,2008)、和聲(Anderson 1.

(11) & Lawrence,1998;Hackett & Lindeman,2001)、音階(Bartle,2003)、曲式(Anderson & Lawrence,1998;Hackett & Lindeman,2001)等等曲調之重要構成要素,亦須以各 階段兒童的歌聲發展與能力作為依據,為兒童安排程度合適的歌唱教材,才能有效地達 成歌曲學習成效與提升歌唱技巧。 現今國內外已有許多關注兒童歌聲發展的專家學者們,分別針對兒童歌唱音準之掌 握(Anderson & Lawrence,1998;Welch, Sergeant, & White,1995/1996)、音域之擴展 (Swears,1985;Phillips,1996),以及同時考量歌唱音域、換聲區、歌唱聲音之使用 與穩定性(莊敏仁,2010;Rutkowski,1996)等等各項兒童歌聲發展特質進行研究, 並提出其階段性的變化。正是由於此時期兒童的歌聲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在音準、音域、 音色等多項等歌聲特質都將有顯著開展(Swears,1985;引自潘宇文,2011:45),學 校教育於此階段提供的適當歌唱教材及歌唱指導,對兒童的歌聲發展有著關鍵性的影 響。 經研究者的資料蒐集與分析發現,國內對於音樂課程教科書內容的相關學位論文數 量頗豐,其中研究內容涵蓋歌唱教材的文獻數量占了將近五成比例。然而,經研究者分 析,其針對歌唱教材的主要研究內容可大致歸納為三大類,其中以探究特定議題概念、 創作背景與歌詞意涵之文獻數量比例為最高,其次為探討歌唱教材使用情形與技巧,而 分析歌唱教材之音樂結構與要素僅有六筆文獻(江昀珊,2011;李佳雯,2011;李依玲, 2006;林靖芳,2010;許力云,2013;廖芳儀,2013),研究數量居於末位。 此外,研究者分析前述六筆文獻後發現,隨著 2008 年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新修訂, 教科書內容亦有所調整,但目前仍未有依據 2008 年課綱所編訂之國小音樂課程教科書 歌唱教材之分析。在研究範圍方面,其中大多數文獻僅針對單一學習階段或兩個連續學 習階段為研究範圍,尚未見到針對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教科書歌唱教材進行縱貫性的分 析研究。另一方面,前述文獻對於歌曲音域結構的探究程度,大多僅止於分析歌曲最寬 音域或歌曲音域寬度,幾乎再無與音域相關的延伸討論,唯一篇文獻(廖芳儀,2013) 延伸探究歌曲音域與兒童聲音發展之相關性。 2.

(12) 再者,研究者根據近年來自身於國小階段的實際教學經驗也注意到,現今音樂課程 教科書歌唱教材的編選,出版者為了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統整之實施,逐漸流於將音樂、 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三科為達成課程統整而共同設定的單元主題與內容奉為編選的首 要考量,反而逐漸忽略了在編選歌唱教材時更需要關注的學生歌聲發展及學習原則。在 如此環境之下,音樂教師更應具備依據教學對象不同的歌聲發展與程度,能夠分析、評 估並且靈活運用歌唱教材之能力,如此才能夠隨時根據不同的歌唱教材訂定出最適宜的 教學策略。 有鑑於前文所述,研究者欲針對國小階段康軒及翰林版本音樂課程教科書,分析與 比較其一至六年級歌唱教材的聲部結構、音域結構及曲調結構等曲調特性,並進一步以 兒童歌聲發展相關研究理論作為基礎,以對應各階段歌唱教材安排與兒童歌聲發展,此 為本研究之主要研究動機。並且期望能透過本研究之分析結果,提供關注兒童歌唱教學 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及教科書編輯團隊,作為進行教材編選、課程設計及歌唱教學時的參 考依據。. 3.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問題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分析與比較國小音樂課程教科書歌唱教材在三個學習階段的聲部結構特性。 (二)分析與比較國小音樂課程教科書歌唱教材在三個學習階段的音域結構特性。 (三)分析與比較國小音樂課程教科書歌唱教材在三個學習階段的曲調結構特性。. 二、研究問題. (一)康軒及翰林版國小音樂課程教科書歌唱教材在三個學習階段的聲部結構特性為何? 1-1 康軒版在三個學習階段歌唱教材聲部結構特性為何? 1-2 翰林版在三個學習階段歌唱教材聲部結構特性為何? 1-3 兩版本在三個學習階段歌唱教材聲部結構特性之異同為何? (二)康軒及翰林版國小音樂課程教科書歌唱教材在三個學習階段的音域結構特性為何? 2-1 康軒版在三個學習階段歌唱教材音域結構特性為何? 2-2 翰林版在三個學習階段歌唱教材音域結構特性為何? 2-3 兩版本在三個學習階段歌唱教材音域結構特性之異同為何? (三)康軒及翰林版國小音樂課程教科書歌唱教材在三個學習階段的曲調結構特性為何? 3-1 康軒版在三個學習階段歌唱教材曲調結構特性為何? 3-2 翰林版在三個學習階段歌唱教材曲調結構特性為何? 3-3 兩版本在三個學習階段歌唱教材曲調結構特性之異同為何?. 4.

(1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曲調特性(melodic characteristics). 曲調(melody)是指一系列音高以特定的高低順序排列,並與節奏音型緊密連結在 一起的聲響線條,可謂為音樂中最清晰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要素(潘宇文,2011)。同時, 在音樂的時間過程中,這一系列的音高,將依據特定的文化習慣與規範進行組織(徐希 茅,1997)。廣義而言,曲調是由音調及節奏為其基本要素所構成(方智諾,2000;徐 希茅,1997)。林麗月(2003)更明確指出,曲調須建構於節奏、音高、音程、和聲、 音階與調性等要素之上。. 本研究中所指的曲調特性,係指曲調於音調方面各項音樂要素之特性,可分為聲部 結構特性、音域結構特性以及曲調結構特性等三個層面。茲將三者之名詞界定及內涵分 述於下:. 一、聲部結構(voice part structure). 本研究中所指的聲部結構,分別針對歌曲教材的三方面進行探討:(1)織度: 包括單音音樂、複音音樂、主音音樂等; (2)聲部數量:包括一部、二部、三部等; (3)歌曲形式:包括齊唱、輪唱、頑固曲調伴唱、異曲同唱、合唱等。其中歌曲 形式中的合唱,係指垂直和聲式(vertical harmony)的形式。. 二、音域結構(range structure). 本研究中將音域結構分為「歌曲最寬音域」及「歌曲主要音域」二方面進行探 討。 「音域」(range)是指一首樂曲中最低音至最高音之間的分布範圍(Brinson, 1996) 。 「歌曲主要音域」 (tessitura)則是指在一首樂曲的完整音域內,排除少數的 5.

(15) 最低音及最高音後,主要且經常出現的音高之分布範圍(Brinson,1996;Phillips, 1992)。楊艾琳等人(1999)也指出,在剔除歌曲中少數的高音及低音後,大多數 音高座落的音域即稱之為「歌曲主要音域」。. 在本研究中,為避免「音域」及「歌曲主要音域」兩個名詞有容易混淆的疑慮, 因此將「音域」稱之為「歌曲最寬音域」,係指教科書歌唱教材中最低音至最高音 之間所涵蓋的音域範圍及音域寬度。「歌曲主要音域」則是以歌唱教材最寬音域為 基準,排除其少數的低音及高音後,其餘音高之分布範圍及音域寬度即為本研究中 所指的「歌曲主要音域」。. 三、曲調結構(tune structure). 本研究中所指的曲調結構,分別針對歌曲教材的三方面進行探討: (1)音組結 構:包括調性音階、調式音階等; (2)曲式結構:包括總小節數、樂句結構、樂段 結構等;(3)音程結構:包括曲調音程、和聲音程等。. 6.

(1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基於研究者時間與人力之限制,並考量實際可行性後,本研究之範圍與限制分別就 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兩方面分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用依據民國九十七年教育部發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編輯 而成,先後於 99 學年度至 100 學年度通過教育部審定的一至二年級國民小學生活課程 教科書、以及 99 學年度至 102 學年度通過教育部審定的三至六年級國民小學藝術與人 文領域教科書作為研究對象。 在研究範圍方面,本研究僅分析國小一至六年級的康軒及翰林兩個版本之生活科、 藝術與人文課本,每版本十二冊、共計二十四冊課本。教師手冊及其他補充教材不在本 研究範圍內。同時,本研究僅針對課本中的單元演唱歌曲分析其曲調特性,教科書中的 補充歌曲、欣賞曲、演奏曲、視唱曲及音感練習曲等其餘曲目均不在本研究之分析範圍。 因此,本研究之分析內容與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版本、或其他年度通過審定之教科 書,也同樣無法將結果推論至課本中的補充歌曲。. 二、研究內容. 曲調特性之內涵相當廣泛,大致可歸納為音調與節奏兩個方面。本研究僅針對曲調 於音調方面之聲部結構特性、音域結構特性以及曲調結構特性進行分析與探究,不包括 節奏、力度…等等其餘曲調要素,此為本研究內容之範圍與限制。. 7.

(17) 8.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分析與比較國小音樂課程教科書歌唱教材於聲部結構、音域結構及曲調 結構方面之各項曲調特性。本章將針對研究主題之相關文獻進行分析與探討,以作為研 究動機之理論基礎、研究工具之發展依據,以及研究結果之討論與比較。本章共分三節 說明。第一節為臺美音樂課程標準中歌唱教學之內涵,第二節為歌唱教材曲調特性與兒 童歌聲發展,第三節為教科書歌唱教材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臺美音樂課程標準中歌唱教學之內涵 國家訂定之音樂課程標準與綱要為音樂課程設計與教學進行之核心,音樂教育工作 者與教科書編輯團隊亦以此為重要依據編選適宜之教材內容。由於臺灣的教育政策與課 程改革一直以來皆受美國不少影響(賴美鈴,2006),因此,本節分為二部份,首先第 一部份,研究者先分析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內涵中,於國小階段與歌唱教學及教材相 關之內容;接著於第二部份,依序探究我國 1993 年公布實施之國小音樂課程標準、2008 年公布修訂之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以及 2016 年公布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藝術 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內涵中,各項與歌唱教學及教材相關之內容。 歌曲教學可謂為音樂學習過程中,最受到音樂教師重視與學生喜愛的活動之一,而 歌曲的習唱歷程不僅能享受製造音樂聲響之樂趣與愉悅,同時亦為培養音感技能的最佳 時機(潘宇文,2011)。因此,除了歌唱教學內涵之外,在課程標準及綱要中,與歌唱 知能有著緊密關係的音感練習亦將於本節一併進行探討。. 一、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歌唱教學與教材相關內容的分析 美國音樂教育者學會(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於 1994 年正式出版之 《藝術教育國家標準》 (National Standards of Arts Education) ,明確指出美國學生於完成. 9.

(19) 中學階段的教育時,應具備之藝術知識與能力,其內容涵蓋舞蹈、音樂、戲劇及視覺藝 術等四種藝術學科之課程綱要(賴美鈴,2006)。內容架構則依年級共可分為三個學習 階段,分別為幼稚園至四年級、五年級至八年級、九年級至十二年級,在音樂課程綱要 中共列出九項內容標準(Content standard),以及其分別對應各學習階段之成就標準 (Achievement standard),以說明學生於四年級、八年級、十二年級時應具備的音樂知 識與成就(MENC,1994)。由於臺灣與美國課程綱要在學習階段所劃分的年級並不相 同,因此以下僅就與本研究較密切相關、相近於臺灣國小教育階段的「幼稚園至四年級」 及「五年級至八年級」兩階段課程綱要中,與歌唱教學及教材相關之內涵進行探究。 在美國音樂課程綱要中,「演唱多樣的獨唱與合唱曲目」(singing, alone and with others, a varied repertoire of music) 正是其第一項內容標準,其中針對各階段所訂定具 縱向學習發展之成就標準,其內涵分述如下(MENC,1994,26,42): (一) 幼稚園至四年級階段 1. 一般學生 (1) 能以適當音色、發音、姿勢,獨自唱出正確的音高及節奏,並保持穩定 的速度。 (2) 能以適當力度、句法、詮釋,且富有表情地歌唱。 (3) 能背唱源自不同文化的多種類型及風格的曲目。 (4) 能演唱頑固伴唱、異曲同唱及輪唱曲。 (5) 能在團體中以融合的音色、均衡的力度來歌唱,並回應指揮的提示。 (二)五年級至八年級階段 1. 一般學生 (1) 無論獨自或在大、小團體裡,以良好的呼吸技巧,在舒適的演唱音域中 正確地歌唱。 (2) 能富有表情並以正確的技巧,在難度層次一級至六級的聲樂作品中,演 唱難度層次二級的歌曲,且部分歌曲需要背唱。 10.

(20) (3) 能以適當表情來演唱不同類型及文化的歌曲。 (4) 能演唱二聲部及三聲部的歌曲。 2. 合唱團學生 (1) 能富有表情並以正確的技巧,在難度層次一級至六級的聲樂作品中,演 唱難度層次三級的歌曲,且部分歌曲需要背唱。 另一方面,為了提供音樂課程綱要中「演唱多樣的獨唱與合唱曲目」 、 「演奏多樣的 樂器獨奏與合奏曲目」 、 「讀譜與記譜」等內容標準,於各階段對應之成就標準有漸進且 明確的學習進程及教學目標,課綱中特此將音樂作品的難度層次劃分為六個等級(潘宇 文,2011),其內容分述如下(MENC,1994,78-79): (一)一級:非常容易。簡易的調號、節拍與節奏;較窄的音域。 (二)二級:容易。可能包含速度、調號與節拍的變化;中等的音域。 (三)三級:中等容易。包含中等技巧的需求、擴展的音域與多樣的詮釋要求。 (四)四級:中等困難。需具備較佳的技巧、專注於句法與詮釋,以及表現多樣音調 中不同節拍與節奏的能力。 (五)五級:困難。需具備進階的技巧與詮釋能力;包含多個升降記號的調號、特殊 的節拍、複雜的節奏、突然的力度變化。 (六)六級:非常困難。適合在音樂方面有特殊能力的成年學生。. 二、臺灣音樂課程標準與綱要中歌唱教學與教材相關內容的分析. 我國教育部於 1912 年(民國元年)公布壬子學制後,將學堂改命名為學校,同時頒 行課程標準,將小學、初級中學及師範學校的「樂歌」定為必修課程,從此確立音樂課 程在我國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潘宇文,2011)。至今,即便我國學校藝術教育經歷數次 重大改革,仍始終將「歌唱教學」列為音樂課程的學習重點之一。以下將針對 1993 年 公布實施之《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標準》 ,及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之編訂依據、於 2008 年公 布修訂《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以及 2016 年公布之《十 11.

(21) 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藝術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內涵,探討其中與歌唱教學及教材相關之內 容。. (一)《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標準》(1993)歌唱教學之內涵 教育部於 1993 年公布《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標準》 ,將音樂課程分成音感、認譜、 演唱、演奏、創作及音樂欣賞等六種類別之學習內容。具縱向學習發展進程的歌唱 教學教材內容皆呈現於「演唱」類別之教材綱要中,依照年級逐一呈現。各年級之 「演唱」類別學習內容分述如下(教育部,1993,200-206): 1. 一年級 (1) 習唱簡短兒童歌曲。 (2) 演唱技能(節奏、音高)的學習。 (3) 本國歌曲(70%);外國歌曲(30%)。 2. 二年級 (1) 習唱簡短兒童歌曲。 (2) 演唱技能(發音、姿勢)的學習。 (3) 本國歌曲(70%);外國歌曲(30%)。 3. 三年級 (1) 歌唱呼吸的認識及練習。 (2) 輕聲歌唱及頭聲發聲的認識。 (3) 演唱技能(起唱、換氣、圓滑、斷音)的學習。 (4) 習唱齊唱曲及二部輪唱曲。 (5) 齊唱曲(80%);二部輪唱曲(20%)。 (6) 本國歌曲(65%);外國歌曲(35%)。 4. 四年級 (1) 加強歌唱呼吸的練習。. 12.

(22) (2) 頭聲發聲練習。 (3) 演唱技能(力度、速度、音程、變化音)的學習。 (4) 習唱齊唱曲、二部輪唱曲及簡短二部合唱曲。 (5) 齊唱曲(70%);輪唱曲(20%);二部合唱曲(10%)。 (6) 本國歌曲(60%);外國歌曲(40%)。 5. 五年級 (1) 歌唱呼吸的運用。 (2) 發展頭聲發聲。 (3) 演唱技能(表情、儀態、和聲、音色)的學習。 (4) 加強齊唱、二部輪唱曲、二部合唱。 (5) 齊唱曲(70%);二部輪唱曲(10%);二部合唱(20%)。 (6) 本國歌曲(60%);外國歌曲(40%)。 6. 六年級 (1) 加強歌唱呼吸的運用。 (2) 應用頭聲歌唱。 (3) 演唱技能(合唱音質優美、音色調和、音量均勻、聲部和諧等)的學習。 (4) 加強二部合唱。 (5) 齊唱曲(70%);二部合唱(30%)。 (6) 本國歌曲(60%);外國歌曲(40%)。 同時,課程標準內涵中也針對各項學習內容教材提供編選時的建議要領,並且 訂定明確的教學方法。其中與歌唱教學相關之教材編選要領及教學方法分述如下 (教育部,1993,208-209,211-212): Ⅰ. 教材編選要領 1. 教材編選原則: (1) 音感及認譜之練習教材,宜從單元歌曲教材中選取,避免呆板之聽音 13.

(23) 視唱。 (2) 凡演唱、演奏的樂曲,要選取優美高雅富有藝術性及教育性之樂曲, 不取靡靡之音。 (3) 音感、認譜、演唱、演奏、創作、欣賞等教材,均應互相密切配合。 2. 樂曲之編選: (1) 樂曲之編選要注意兒童學習能力之發展,選曲應視其年級由簡而繁, 由短而長,且曲趣生動活潑,富有變化,容易唱(奏)者。 (2) 演唱歌曲之音域(供選曲之參考):低年級 B3-D5;中年級降 B3-E5; 高年級 A3-F5。 (3) 編選之樂曲,曲趣應是具有快樂、活潑,和平、優雅,或是莊嚴、雄 壯,溫馨、親切,優美動聽的。 3. 歌詞之編選: (1) 歌詞以語體,國語音韻為主。 (2) 描述兒童生活,歌詞口語化,節奏清新有趣,能激發動感表現的。 (3) 字句淺顯通順,富有文學趣味,適合兒童程度的。 (4) 有道德內涵,適合陶冶兒童性情的。 (5) 能鼓勵兒童活動,激發兒童美、善情操的。 (6) 能培養兒童欣賞自然景物之美與景仰英雄聖哲風範情愫的。 (7) 符合生活環境時令活動之改善,能啟導優良習俗的。 (8) 能發揚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思想的。 (9) 能啟發愛國觀念,關懷人類幸福的。 Ⅱ. 教學方法 1. 以「打哈欠」、「聞香氣」等方式,指導兒童學習吸氣時腹部膨脹,呼氣時 腹部收縮的腹式呼吸法。 2. 以自然放鬆的聲音,唱準音高。. 14.

(24) 3. 以閉唇哼唱(humming)及 Na、Mu 等方式學習找到共鳴點。練習下降音型 (歌曲片段)發展頭聲。 4. 運用有趣的問答、視覺輔助、故事講述、韻律動作、樂器伴奏等活動教學, 使兒童熟唱歌曲。 5. 除範唱及簡明扼要的講述外,應讓兒童有充分機會單獨或分組歌唱。 6. 練習輪唱、合唱時,注意與其他聲部及伴奏的配合,以達到聲部均衡和諧的 效果,並使兒童體會助人與受助的樂趣。 7. 對進入變聲期的兒童,可配合其音域移調歌唱,或多做樂器演奏。 8. 配合教材綱要內其他各項教學活動,增進各種演唱基本技能,以體會及表現 音樂美。 此外,與歌唱教學關係相當緊密的音感練習則呈現於「音感」類別之教材綱要 中。同時,亦針對音感學習內容訂定教學方法。各年級之「音感」類別學習內容與 音感教學方法分述如下(教育部,1993,200-201,210): Ⅰ. 音感之教材綱要學習內容 1. 一年級 (1) 聽辨自然界聲響並模唱。 (2) 聽辨節奏樂器的敲擊聲、語言節奏的唸與唱。 (3) 以身體動作表現二拍子與四拍子的律動感。 (4). 的節奏聽音模仿。. (5) La、Sol、Mi 的聽唱。 2. 二年級 (1) 聽奏節奏樂器聲音的高低長短及強弱,並模唱語言節奏。 (2) 以身體動作表現三拍子的律動感。 (3) (4). 的節奏聽音模唱。 La、Sol、Mi、Re、Do 的聽唱。. 15.

(25) 3. 三年級 (1) C 大調音階及曲調的聽唱。 (2) C 大調音階及曲調的視唱。 (3) C 大調 I IV V 級和弦分解唱。 (4). 的節奏聽音。. (5) 2/4、3/4、4/4 的拍子與節奏練習。 4. 四年級 (1) 升 Fa 的唱及視唱。 (2) G 大調音階及曲調聽唱與視唱。 (3) 分辨 C 大調 I IV V 級和弦。 (4) 附點與切分音的節奏練習。 (5) 弱起拍子與強起拍子的節奏練習。 5. 五年級 (1) 降 Si 的聽唱及視唱。 (2) F 大調音階及曲調聽唱與視唱。 (3) 三連音的節奏感練習。 (4) 6/8 的拍子與節奏練習 (5) C 大調 I IV V 級和弦單音抽唱。 (6) 三度、六度的和聲音程練習。 (7) 單音聽寫。 6. 六年級 (1) C 大調終止式合唱練習。 (2) 簡短曲調聽寫。 (3 ). 的節奏練習。. (4) 綜合練習一至六學年學過之節奏型。 Ⅱ. 音感之教學方法 1. 節奏感教學:應從自然界聲響的模仿開始,透過身體動作、節奏樂器或語言. 16.

(26) 節奏表現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及常用拍子,並指導節奏聽寫。 2. 曲調感教學:以 La、Sol、Mi 三個音的聽唱學習開始,逐漸用範唱、範奏或 歌曲片段指導學生,從 C 大調、G 大調、F 大調、a 小調之順序實施音階及 曲調音感的練習並輔導聽寫簡短曲調。 3. 和聲感教學:從輪唱聲部交疊認識和聲開始,並由 C 大調 I IV V 級和弦的分 解唱進入和弦音感;從合唱歌曲中選出三度、六度重疊聲部再認識和聲。C 大調終止式和聲合唱練習可做多變化的方式;熟練 C 大調終止式合唱後可做 移調練習。. (二)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2008)歌唱教學之內涵. 為了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來臨與掌握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脈動,教育部依據行政 院核定之「教育改革行動方案」,針對國民教育階段進行課程與教學之革新,將九 年一貫課程之規劃與實施作為首要任務。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同時,教育部也以 「課程綱要」來取代「課程標準」,期望透過課程的鬆綁使學校及教師擁有更多的 教學自主空間。教育部於 2001 年正式公布實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 要》,將音樂、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等三方面的學習內涵統整為「藝術與人文」學 習領域(教育部,2001)。接著於 2003 年發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並於 2008 年針對各領域及重大議題課程綱要內容進行微調,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 域方面之課程綱要增訂了教材內容於附錄中,將教材內容統整後分為「表現試探、 基本概念、藝術與歷史文化、藝術與生活」四個面向,以利於課程設計或教學活動 時能有更加具體的能力導向與教材指引(教育部,2008b) 。微調後的課綱實施期程 自 100 學年度起,由一年級、七年級逐年向上實施;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則同步自 100 學年度起,由三年級逐年向上實施(教育部,2008a)。 根據教育部(2008a)公布經微調後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內 涵,「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在國小教育階段共可劃分為三個學習階段:第一階段 17.

(27) 為國小一至二年級,連同「社會」 、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統合且融入於「生 活課程」之中;第二階段為國小三至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國小五至六年級。在藝術 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中,國小階段與歌唱教學相關的教材內容皆呈現於「音樂 表現(與試探)」及「音樂與歷史文化」教材面向中。此外,與歌唱教學緊密相關 的音感練習學習內容,則呈現於「音樂素材與概念」教材面向中。各階段之學習內 容分述如下(教育部,2008b,14-19): 1. 第一階段(國小一至二年級) Ⅰ. 與歌唱教學相關之教材內容: (1) 透過習唱簡易兒童歌曲與唸謠,增加生活的樂趣。 (2) 演唱歌曲時,以節奏樂器或身體樂器進行節奏伴奏。 2. 第二階段(國小三至四年級) Ⅰ. 與歌唱教學相關之教材內容: (1) 以不同型態演唱音域適合的各種歌曲,如:齊唱、頑固曲調伴唱、異 曲同唱、輪唱。 (2) 表現歌唱的呼吸、頭聲共鳴與發音技能,以及對歌曲曲調、節奏準確 度的掌握。 (3) 學習與他人共同唱奏時,能融合音色、配合力度,並能回應指揮的提 示。 Ⅱ. 與歌唱教學相關之音感練習教材內容: (1) 從事基礎的音感練習,如:節奏、曲調、調性,分辨樂曲的節奏,如: 區別二拍子與三拍子、大調與小調、重複、級進或跳進的音型、上行或 下行的音型聽辨。 3. 第三階段(國小五至六年級) Ⅰ. 與歌唱教學相關之教材內容: (1) 熟練與他人共同唱奏時,能融合音色、配合力度,並能回憶指揮的提 18.

(28) 示。 (2) 以固定唱名或首調唱名,唱出大調、小調或五聲音階等歌曲。 (3) 運用歌唱技巧,如:呼吸、共鳴、表情演唱歌曲。 (4) 以齊唱、輪唱、二部合唱等方式,習唱不同文化風格的歌曲。 Ⅱ. 與歌唱教學相關之音感練習教材內容: (1) 延續音感練習,如:辨認樂曲節奏、曲調音型或和弦的改變、區別樂 曲中和弦或終止式、樂曲的調式。. (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藝術領域課程綱要草案》(2016)歌唱教學之內涵. 為了因應社會需求與時代潮流的轉變,以及紓解過度升學壓力並落實五育均衡 教育,教育部以「教育基本法」第 11 條明訂「國民基本教育應視社會發展需要延 長其年限」為依據召開全國教育發展會議,並根據行政院核定之「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實施計畫」,於 2014 年公布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延長國民基本教育年限,將高中、高職及五專前三年予以納入並加以統整,期盼藉 以提升國民素質與國家實力。實施期程自 107 學年度起,依照不同教育階段(國民 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一年級起)逐年實施(教育部,2014)。 根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內涵,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依學制 劃分為國小、國中及高中等共三個教育階段,並將學習範疇劃分為八大領域(教育 部,2014)。其中「藝術」領域,包含國民中小學教育階段的音樂、視覺藝術與表 演藝術,以及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的音樂、美術、藝術生活等必修科目,與表演創 作、基本設計、多媒體音樂、新媒體藝術等選修科目(教育部,2016)。此外,「藝 術」領域在國小教育階段可劃分為三個學習階段: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二年級,連 同「社會」、「自然科學」及「綜合活動」領域統整融合於「生活課程」之中;第二 階段為國小三至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國小五至六年級(教育部,2014)。. 19.

(29) 在藝術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中,將音樂科目學習重點分為「歌唱演奏、創作展現、 音樂欣賞、審美理解、藝術參與、生活應用」等共六個關鍵內涵,並分別針對各學 習階段建構出學童應發展之學習表現及學習內容。其中在國小階段與歌唱教學相關 的教材內容皆呈現於「歌唱演奏」關鍵內涵中,各階段的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分述 如下(教育部,2016,5-7): Ⅰ. 學習表現 1. 第二階段(國小三至四年級) (1)能透過聽唱、聽奏及讀譜,建立與展現歌唱及演奏的基本技巧,以表 達情感。 2. 第三階段(國小五至六年級) (1)能透過聽唱、聽奏及讀譜,進行歌唱及演奏。 Ⅱ. 學習內容 1. 第二階段(國小三至四年級) (1)多元形式歌曲,如:獨唱、齊唱等。基礎歌唱技巧,如:聲音探索、 姿勢等。 2. 第三階段(國小五至六年級) (1)多元形式歌曲,如:輪唱、合唱等。基礎歌唱技巧,如:呼吸、共鳴 等。 同時,藝術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內涵中,也針對各科目的教材編選原則提出建議, 其中在國小階段與音樂科目歌唱教學相關之教材編選原則分述如下(教育部,2016, 29-30): 1. 教材應含括各樂種與曲式、各時代與風格之代表作品,重視臺灣在地音樂與 各族群音樂,並自學生生活經驗取材,與當代議題或跨領域/科目相結合。 2. 歌曲之編選應配合單元主題或內容,歌詞(含譯詞與填詞)宜符合學生之身. 20.

(30) 心發展,應選擇音域適合的歌曲,歌曲音域宜顧及男女聲之差異及變聲期之 適用性。. 綜觀上述美國藝術教育課程綱要以及我國音樂課程標準與綱要內涵,發現其內 容皆強調具備層次性的學習進程安排。除了皆重視與人同唱時音色、力度與彼此聆 聽之歌唱技巧,亦強調發聲與共鳴、呼吸、表情…等等多項歌唱技巧之漸進式學習。 在歌曲演唱形式方面,皆依循由單聲部到多聲部、由線條式和聲到垂直式和聲的原 則,強調從齊唱曲的學習出發,進而嘗試異曲同唱、輪唱、合唱等等多聲部形式的 歌曲演唱。由於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是依據教育部 2008 年公告的課程綱要而進行編輯, 因此,本研究中後續針對課綱的討論亦將以 2008 年公告的課程綱要為主。. 21.

(31) 第二節 歌唱教材曲調特性與兒童歌聲發展 歌曲具備曲調、節奏、曲式、和聲、演唱形式等等眾多面向之特性,不同的風格特 性帶給人們的感受不盡相同(曹理,1993),而曲調可謂為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音樂 要素。然而,兒童的歌聲特質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年齡與歌唱技巧的累積而逐步提 升與發展,深入瞭解兒童的生理與聲音發展,為指導者選擇適切歌唱教材的第一步(吳 美玲,2002)。教育部於 2008 年公布的藝文領域課程綱要內涵也明訂,音樂教學不僅 要顧及學生的感受與興趣、能力與經驗,同時還須考量各階段學生的生理發展與學習心 理。特別是歌曲的音域方面,宜顧及男女聲嗓音的差異及變聲期之適用性(教育部,2016)。 因此,本節將針對歌唱教材的曲調特性以及兒童歌聲發展等二個部分依序進行相關文獻 之探討。. 一、歌唱教材的曲調特性. 林麗月(2003)認為,音樂並非僅只是音符的聚合,而是作曲家應用節奏、音高、 音程、和聲、以及音色等音樂要素,並根據一定的格式及結構(即曲式),與作曲家內 在的意念(motif)相結合,才得以順利完成。林小玉、紀雅真及簡菁瑩(2004)進一步 說明,單獨之聲響由音強(intensity) 、音值(duration) 、音高(pitch)與音色(timbre) 所建構,而聲音之組織章法即稱為音樂要素。音樂要素可分為: (1)呈現單一概念的音 樂要素,包括曲調、和聲、織度、音色、節奏、力度、語法(articulation);以及(2) 呈現整體概念的音樂要素,包括表現(expression) 、時地風格(time and place) 、曲式等 兩大類。同時,單一概念音樂元素的組合方式、結構及發展程序,將連帶影響樂曲之表 現、時地風格及曲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音樂的眾多構成要素中,曲調(melody)可說是音樂中最清晰且 令人印象深刻的要素,在音樂中最能夠表現出人的感情,可謂為音樂的靈魂(邱垂堂, 2002;許常惠,1997;潘宇文,2011)。 22.

(32) 曲調是由音的長短與高低組合而產生(許常惠,1997),意指一系列音高以特定的 高低順序排列,並與節奏音型緊密連結在一起的聲響線條(潘宇文,2011)。同時,在 音樂的時間過程中,這一系列的音高,將依據特定的文化習慣與規範進行組織(徐希茅, 1997) 。廣義而言,曲調是由音調及節奏為其基本要素所構成(方智諾,2000;徐希茅, 1997)。Kamien(1990)表示,曲調從開始、行進、到結束可以形成一個輪廓形狀,而 上行與下行的音高移動,是可以代表緊張與放鬆的音樂張力。林麗月(2003)則明確指 出,曲調須建構於節奏、音高、音程、和聲、音階與調性等要素上面,並且須具備三項 條件:(1)曲調須具有輪廓(2)曲調須擁有音域(3)曲調須擁有音階。研究者茲將 歌唱教材中曲調之構成要素分述如下: (一)音程與和聲 兩音在音高上的距離,稱之為音程(林麗月,2003)。和聲則是指和弦的直向 結構及其橫向行進的邏輯(Kamien,1990)。曲調藉由音程以銜接線條上不同音高 的音,而和聲則以音程組成和弦。音程根據發聲順序與用法的不同,可分為兩種: (1)曲調音程(melodic interval):是聯繫先後發聲的兩個音之音程,以旋律的應 用為主;以及(2)和聲音程(harmonic interval):是同時發聲的兩個音之音程, 這種音程因半音數目的差異,產生的音響在協和度方面也不同,以應用在和聲方面 為主(林麗月,2003)。 此外,曲調音程又可依據音程大小,分為級進與跳進兩種:順著大音階進行的 二度音程,稱之為「級進」(step-wise progression);若越過一度而進行,這時兩 音相隔三度,即構成三度的「跳進」(leap),稱為「小跳進」(narrow leap);三 度以上音程(例如四度、五度、六度等跳進)則稱為「大跳進」(wide leap) (張 錦鴻,1987)。方智諾(2000)認為,級進音程能體現曲調的流暢性與不間斷性, 為曲調之基礎、形成了曲調之線條,而跳進音程則是使曲調表現力更加個性化的手 段。. 23.

(33) 許雲卿(1993)指出,在兒童歌唱教材的音程方面,其曲調變化應以選擇鄰近 音程如一度、二度、三度或四度等為最佳。曲調中大跳的音程並不適合兒童歌唱, 以盡量避免為宜(許雲卿,1993;Bartle,2003)。Mizener(2008)提出,兒童歌 唱教材曲調中的音程,以級進與四度之內的小跳進最為適切。此外,許雲卿(1993) 表示,若是歌曲每小節在同類音程上,不斷地繼續反覆,喉嚨容易因反覆受刺激而 疲倦,聲帶甚至可能失去敏感度而變厚變粗,兒童原擁有的純淨柔美歌聲,也隨之 消失,造成僅存使用胸聲區歌唱的不良後果。故建議於兒童歌唱教材音程之選擇, 宜考量容易使用頭聲共鳴發聲的歌曲較為理想。鄭方靖(1994)則提醒,兒童歌唱 教材在音程方面的安排,應考量兒童歌聲與能力的發展,國小中年級的歌唱教材, 其音程盡量以二度及三度為主,四、五度少許,偶爾使用六度。至高年級時,音程 擴展至六度以內,但大跳進音程仍不宜過多。 在歌曲教材的和聲方面,Phillips(1992)認為,國小四年級的兒童已能開始建 立具有和聲概念的歌唱,能夠要求他們輪流學習並歌唱不同曲目的旋律及和聲部分。 Anderson 與 Lawrence(1998)指出,一至二年級的兒童,已能演唱應答式的歌曲 (call-and-response song),並能於歌唱時以簡單和聲或節奏伴奏;三至四年級時, 能演唱輪唱曲、同伴歌曲以及卡農;而五至六年級的兒童,則能於二聲部及三聲部 歌曲展現更佳的歌唱能力。Hackett 與 Lindeman(2001)則表示,約於八、九歲時, 兒童能夠演唱簡單的和聲,例如頑固低音、同伴歌曲、或簡單輪唱;至十歲左右, 能掌握包含兩個不同旋律的和聲,並能學習跟隨指揮、將自身歌聲融入其他人、歌 唱時發音咬字也更清楚。 此外,基於音樂發展的自然性,合唱的學習應循序漸進地由單聲部到多聲部、 由線條式和聲到垂直式和聲(潘宇文,1999,2011;Junda,1997)。以齊唱曲、頑 固曲調伴唱曲、異曲同唱、輪唱、卡農曲、含對比曲調之歌曲、二部和聲式歌曲與 三部和聲式合唱曲,做為漸進式的學習次序(潘宇文,2011)。然而,對合唱初學 者而言,學習垂直式和聲曲通常較學習線條式和聲曲更困難。因此潘宇文(1999, 24.

(34) 2011)建議,教師在編選歌曲時,可先選擇「部分二部合唱曲」來做「整首二部合 唱曲」的準備練習。此「部分二部合唱曲」之結構包含多樣的歌唱型態組合,如齊 唱、輪唱等樂段,只有少數段落是屬於二部垂直和聲的形式。此「部分二部合唱曲」 的教學,能順利地引導學生將先前習唱線條式和聲曲的經驗逐漸轉移並應用於二部 垂直式和聲曲。 (二)音階與調性 以一音為基礎,在其上按照高低排列若干音的階級,直至其高八度的音高為止, 即成音階。曲調與和聲皆建構於音階之上,因此,曲調與和弦中所用的一切高低的 音,都不出音階的範圍(張錦鴻,1994) 。而「調」則是由主音與其他音級的音所構 成,依其之間的音程關係而形成不同的調(徐希茅,1997) 。林麗月(2003)指出, 音階是構成音樂色彩最主要的因素,不同的民族音樂各自依循不同音程組合的音階 而譜成,以表現出各民族獨有的文化特色。 Anderson 與 Lawrence(1998)提出,一至二年級的兒童,其歌唱能力已能演唱 大調、小調及五聲音階調式的歌曲。Bartle(2003)則指出,歌曲的調性為影響兒童 唱歌聲音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以 D 大調、降 E 大調、E 大調、d 小調、降 e 小調 與 e 小調的歌曲最適合兒童演唱,而 C 大調與 F 大調的歌曲則容易導致走音的發生。 同時,在考量到 C4 音高常導致兒童習慣性的用胸聲共鳴歌唱,應盡量避免 C 大調 的歌曲,以利於兒童正確頭聲歌唱的發展。 此外,莊敏仁(2012)表示,在歌唱教學中,需提供兒童不同調性及調式的歌 曲作為教材,以提升兒童歌唱的調性感(tonality in singing)。調性感是歌唱的基本 能力,穩定的歌唱調性感能幫助兒童正確掌握歌曲的調性,再配合適切的歌唱技能, 進而唱出具正確音準的歌聲。而培養歌唱調性感的適切教材則需包含大調、小調(和 聲小音階) 、教會調式、五聲音階及七聲音階,還需同時考量各調性學習上的次序性 與均衡性,不宜有所偏廢。然而,現今歌唱教材的選擇時卻經常以以較少升降記號. 25.

(35) 的歌曲為主要考慮,導致學生調性感的訓練不足,呈現調性感的能力薄弱,歌唱音 準的掌握度也因此大幅下降。同時,在調性及歌曲音域的雙重限制之下,容易侷限 了歌唱教材曲調的創作,常造成曲調的優美度不足。 (三)曲式 在音樂的時間裡,各種音樂要素的組織,即稱之為曲式(Kamien,1990)。它 是從長期的音樂創作實踐中所產生,並從眾多音樂作品中歸納出來、在結構方面的 共同規律,是由許多大小段落組成的有規律的整體(方智諾,2000)。在一首音樂 作品中,音高、音色、力度、節奏、曲調和織度等各項音樂要素都是相互關聯的, 透過彼此交互作用而產生音樂的輪廓與結構,並運用反覆、對比與變奏等方式建立 曲式(Kamien,1990)。此外,曲式構成的基礎為樂句(phrase) ,而樂段(period) 則是音樂中可以前後獨立告一段落的最小組織,由「前樂句」(antecedent phrase) 與「後樂句」consequent phrase)共兩樂句合成的,長度通常為四小節、八小節或十 六小節(張錦鴻,1987)。 一般而言,曲式共可大致分為三類:(1)一段式:以相同的旋律,配以不同的 歌詞作為分段手法,又稱歌謠曲式;(2)二段式:以 A、B 兩個不同的樂段組成, 兩樂段所用的素材,例如節奏、調性及音樂性等常相同、相似或相協調,B 段的作 用是 A 段的持續與完成; (3)三段式:以 A、B 兩個各自獨立的樂段組成,兩樂段 無論音樂性、調性、和聲都不太相同,除了在音樂性取得協調外,更強調追求音樂 的對比性(林麗月,2003;張錦鴻,1987)。張錦鴻(1987)也說明,在曲調上, 樂段的後樂句應與前樂句保持密切關係,樂段因前後兩樂句在曲調關係上的不同, 可分為兩種: (1)平行樂段(parallel period) :是兩樂句的曲調相同或相似。這種相 同或相似的情形,也有種種程度上的差別。有時兩樂句酷似,僅終止式相異;有時 兩樂句僅大體相似;有時後樂句為前樂句的全部或局部的模進;以及(2)對比樂段 (contrasting period):是指兩樂句在曲調上無相似之處。. 26.

(36) 在兒童歌唱教材方面,對於五、六歲的兒童而言,唱短小樂句時表現的歌唱音 準較長樂句更準確許多(Sims, Moore, & Kuhn,1982)。Hackett 與 Lindeman(2001) 也表示,對於幼兒園至一年級階段的兒童,此時肺活量及呼吸控制能力都是有限的, 因此歌曲不宜太長,長度約八至十六小節左右,且歌曲若是有重複的音高或歌詞者 對此階段兒童較容易學習。而一至二年級階段時,兒童已能演唱二段體或三段體歌 曲(Anderson & Lawrence,1998)。對於約四年級左右的兒童,則已能夠為他們選 擇樂句較長的歌曲進行歌唱教學(Phillips,1992)。 (四)音域 一首樂曲中最低音至最高音之間的分布範圍,即為音域(Brinson,1996)。而 在樂曲的完整音域內,排除少數的最低音及最高音後,主要且經常出現的音高之分 布範圍,則稱為歌曲主要音域(Brinson,1996;Phillips,1992) 。楊艾琳等人(1999) 也指出,在剔除歌曲中少數的高音及低音後,大多數音高座落的音域即為歌曲主要 音域。Phillips(1992)提醒,在編選歌曲時,即使歌曲的音域符合年輕歌者的歌唱 音域範圍,仍須檢視其歌曲主要音域,以決定此首歌曲所使用的大多數音高是否過 高或過低。 許多專家學者(林福裕 1985;楊鴻年,2004;潘宇文,2011;Hackett & Lindeman, 2001; Phillips,1992;Swears,1985)指出,兒童的歌唱音域將隨著年齡及歌唱經 驗與技巧的提升而逐漸擴展。因此,教師在選擇歌曲及歌唱教學時,需同時考慮歌 曲音域與兒童歌唱音域之間的適切性(楊艾琳等,1988) ,並顧及男女聲嗓音之差異 及變聲期之適用性,選擇音域適合的歌曲(教育部,2016) 。因歌唱教材的音域如不 適當,將可能造成兒童歌唱音準的問題,甚至影響兒童聲帶的正常發育(許雲卿, 1993;鄭方靖,1990)。 許雲卿(1993)進一步建議,在選擇兒童歌曲教材的音域時,原則上以五線譜 內的音域為標準。而持續演唱過長或過高的音,容易對嗓音造成傷害,因此,無論. 27.

(37) 是歌曲的音域或實際進行教學時,最好避免在換聲區音域有長時間的停留,且換聲 區音域的歌唱通常較難控制,兒童容易誤用不同聲區的聲音,指導者在編選教材及 教學時宜多加留意。. 二、兒童聲音發展. 潘宇文(2011)指出,人聲器官的生理結構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步成長,促使聲 音逐漸產生個別特質的變化。國小階段的兒童正處於人聲的童聲期,根據 Swears(1985) 指出,此時兒童聲音具有高度可塑性,在音色、音量、音域及音準等特質都能有顯著的 開展(引自潘宇文,2011,45)。此階段的兒童在歌唱音色方面可塑性增強,肺活量與 音量逐漸增大,語言能力提升,音域也較前期寬了許多,且對音準的掌握也更為靈敏及 穩定(林福裕,1985;楊鴻年,2004)。以下就兒童歌聲發展的各項特質分別敘述: (一)音色 對國小低年級的兒童而言,分辨出其歌唱聲音與喊叫、對話、遊戲時的說話聲 音並非容易的事(Hackett & Lindeman,2001;Phillips,1992)。許多兒童因此將以 低聲區共鳴為主的說話音色直接帶入歌唱中(楊艾琳等,1999;Phillips,1992) 。 因此於教學現場經常能見到兩種兒童非成熟的歌唱音色,第一種是兒童以說話聲音 的音色,在說話聲音的音域中歌唱,另一種是兒童使用尖銳的說話聲音,在高於一 般歌唱聲音音域中歌唱(Steenwyk,2004)。 以兒童歌唱聲音發展的角度而言,C4 音高容易導致兒童回到常用的說話聲音音 域(A3 至 C4) 。因此,對於尚未能正確運用歌唱聲音的兒童,若音樂教師所選擇的 習唱歌曲卻常出現 C4 音高,如此的歌唱訓練,兒童較不易強化歌唱聲音的使用與 發展。即使兒童歌唱時音高正確,但若未能使用歌唱聲音來演唱,其歌聲的音質將 缺乏運用頭聲共鳴的明亮(莊敏仁,2012)。 由於兒童聲音相當富有彈性,能夠將低聲區的音色帶入中聲區、或甚至高聲區 28.

(38) 音色中。若如此以壓迫的方式將低聲區的說話音色勉強唱至高聲區音域,將會產生 一種粗糙、刺耳及壓迫的歌唱音色,還可能造成聲音永久性的損害(Phillips,1992)。 此外,Rutkowski(2003)指出,若兒童無法分辨自己的歌唱聲音與說話聲音,他們 便無法正確的使用其歌唱聲音來歌唱。如此將連帶對歌唱的音準準確度產生影響 (McRae,1991)。 兒童因聲帶比較細薄,因此音色比成人尖而細,有著清澈、明亮的歌聲(楊艾 琳等,1999;Hackett & Lindeman,2001)。輕細、明亮、如長笛聲般的音色,是童 聲期兒童歌聲的共通特質,至國小中年級階段、約九歲左右,男女童的音色特徵將 逐漸有所區別,女童的聲音特質較輕細且多氣韻,而男童則是朝著宏亮、富有共鳴 的特質發展(潘宇文,2011) 。Hackett 與 Lindeman(2001)指出,到高年級的兒童, 女童音色維持清亮,男童音色則因有更多共鳴而增加豐富度。在青春期來臨的前夕 約八至九個月,兒童將達到其歌唱能力的高峰,歌唱音色將特別動人,能演唱出最 嘹亮且高亢的歌聲(林福裕,1985;潘宇文,2011)。 (二)音域 歌唱音域(vocal range)是指人聲可負荷之最高音至最低音之間的音高距離與 範圍(楊艾琳等,1999;Phillips,1992)。而在歌唱音域中,唱起來最有把握、最 安定、並能游刃有餘的音域則稱為舒適音域(tessitura) (吳博明,1996;薛良,1987)。 在舒適音域中能唱出最為自然優美的音色,樂句的漸強、漸弱表現更能揮灑自如、 做出豐富的音樂表情,為人聲歌唱時最適當的表現範圍(吳博明,1996;楊艾琳等, 1999;Brinson, 1996)。 大多數兒童的歌唱音域隨著年齡與歌唱技巧的成長,會逐漸往高、低兩個音域 擴展(潘宇文,2011) 。林福裕(1997)指出,童聲期兒童的歌唱音域比稚聲期更寬, 而在進入變聲期前的「定聲後期」階段,兒童唱歌的音域會在短時間內忽然擴展許 多。然而,童聲期往高音域擴展的幅度較多,低音域則要待變聲期後才會有更顯著. 29.

(39) 的擴展(楊艾琳等,1999)。 楊鴻年(2004)表示,童聲期階段的兒童音域較稚聲期更寬,八歲左右約國小 一、二年級階段的兒童,歌唱音域可達八度,至九歲左右約三年級階段時,歌唱音 域則可達到十度。Swears(1985)認為,兒童的音域能從國小一、二年級的 C4 至 D5,國小三、四年級的 C4 至 E5 或 F5,逐漸擴展到國小五六年級的 Bb3 至 F5 (引 自潘宇文,2011,46)。 Phillips(1992)研究指出,兒童的歌唱音域從國小一年級時音域寬度約一個八 度 C4 至 C5、二年級音域為 B3 至 D5、三年級音域為 Bb3 至 Eb5、四年級音域為 A3 至 E5、五年級音域為 Ab3 至 F5、擴展至六年級時音域可達到兩個八度 G3 至 G5; 而舒適音域也有相似的發展情形,從一年級舒適音域寬度約五度 D4 至 A4、二年級 音域為 D4 至 B4、三年級音域為 D4 至 C5、四年級音域為 D4 至 D5、五年級音域為 D4 至 C5、擴展至六年級時舒適音域可達到一個八度 D4 至 D5。 Hackett 與 Lindeman(2001)聲明,兒童於五、六歲時歌唱音域約五至六度左 右,隨著生理的成熟及歌聲發展,音域將於十歲時能擴展至十二度或更寬;兒童於 國小二、三年級階段歌唱音域已能擴展為 B3 至 D5 或 E5,四、五年級時歌唱音域 則可達到 A3 至 F5,但每位兒童歌唱音域的擴展情況因人而異。 教育部 1993 年所發布的國小音樂科課程標準中,也依據兒童歌聲發展情形,逐 一提出各年級兒童演唱歌曲的適當音域範圍,供教師做為選曲考量的參考:低年級 兒童適當的歌曲音域範圍是 B3 至 D5、中年級為 Bb3 至 E5、高年級為 A3 至 F5(教 育部,1993) 。郭美女(2000)提醒,教師須運用正確的發聲方法來教導兒童,才能 幫助他們有效的擴張歌唱音域。 Rutkowski(1996)以 99 位美國賓州某公立小學的幼兒園兒童為對象進行研究, 根據兒童的歌唱音域、歌唱聲音之運用、以及維持該聲音之穩定性,將兒童的歌聲 發展劃分為九個階段及相應之九種聲音類型,提出「歌唱聲音發展測驗」(Singing 30.

(40) Voice Development Measure,SVDM)。而國內學者莊敏仁於 2007 年著手研究,根 據國內的音樂教學特性調整「唱歌聲音發展測驗」(SVDM),將兒童歌聲發展依 原本九種聲音類型為基礎,又再增加了第十、第十一種類型,歌聲特性中的音域也 從 Bb4 及 Bb4 以上提高至 D5 及 D5 以上,建置出一套適合國內音樂教師使用的「兒 童唱歌聲音測驗」(Children Singing Voice Measure,CSVM)(莊敏仁,2009)。 茲將「兒童唱歌聲音測驗」 (CSVM)各階段歌聲之音域特性分述如下:第一階 段「前歌唱者」 ,僅念誦歌詞並無歌唱音高;第二階段「不穩定說話音域歌唱者」及 第三階段「說話音域歌唱者」,音域通常於 A3 至 C4;第四階段「不穩定有限音域 歌唱者」,音域通常達到 A3 至 F4;第五階段「限音域歌唱者」,音域通常在 D4 至 F4;第六階段「不穩定初期音域歌唱者」,音域通常在 D4 至 A4;第七階段「初期 唱歌聲音音域歌唱者」 ,音域為 D4 至 A4;第八階段「不穩定歌唱者」 ,音域能到達 Bb4 以及 Bb4 以上的音高;第九階段「歌唱者」,音域為 Bb4 以及 Bb4 以上的音高; 第十階段「漸趨穩定正確歌唱者」 ,音域能到達 Bb4 至 D5 之間;第十一階段「正確 歌唱者」,音域能到達 D5 及 D5 以上的音高(莊敏仁,2009)。 此外,在青少年歌聲發展方面,潘宇文(2016)以 274 位臺灣國民小學第三學 習階段、國民中學、以及高級中學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青少年變聲期歌聲發展進 行縱貫式研究,將少男的歌聲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少女的歌聲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探究不同歌聲發展階段青少年的嗓音特性與歌唱音域變化。研究結果指出,兒童於 國小五、六年級便已開始陸續進入變聲期,至六年級下學期時,已有近五成的男生、 近六成的女生進入變聲時期,於歌唱的音色及音域皆逐漸產生變化,其中以變聲期 男生歌唱音域及舒適音域的改變尤為顯著(參見圖 2-2-1)。研究結果亦顯示,少男 及少女無論處於何種歌聲發展階段,皆最常運用低、中兩個聲區來演唱。. 31.

(41) 圖 2-2-1 潘宇文的青少年歌聲發展階段之歌唱音域與舒適音域 *白色符頭為歌唱音域、黑色符頭為舒適音域 資料來源:潘宇文(2016:8-21) (三)聲區 所謂「聲區」是指人聲在生成與共鳴的過程中,由於振動、鳴響方式之差異, 使歌唱音域的聲音產生不同的音色,而劃分成不同的聲音區域(吳榮桂,2002;薛 良,1987)。潘宇文(2011)指出,當歌唱音域上下移動時,歌聲共鳴的腔體位置 也隨之變換,通常會使用到三個共鳴區域,由低而高大致可分為低聲區 (又稱胸聲 區)、中聲區 (又稱混聲區)及高聲區(又稱頭聲區)(楊艾琳等,1999;Phillips, 1992)。 根據 Phillips(1992)的論點,歌者在演唱音高 C4 及其以下的音時,會使用以 胸腔共鳴的低聲區,兒童歌唱時通常在 C4 附近便會轉入胸聲,此聲區具有富力量 而溫暖的音色特質;演唱音高 C5 及其以上的音時,則會使用以頭腔共鳴的高聲區, 能發出如長笛般的明亮音色;而介於低聲區及高聲區(C4 至 C5)之間的音域,則 為混合前述兩個聲區音色色彩的中聲區,其中音高升 F4 可能是兩個聲區的平衡點, 中聲區具備帶有些微氣聲但卻洪朗有力的音色特質。 一般而言,歌者若是由低而高以音階往上唱,當唱到某一音域時,歌者需變換 所運用的主要共鳴腔,此時聲帶如不做適當的調節,歌聲將產生不同聲區間音色的 32.

(42) 差異(韋大中,2000),或出現聲音中斷的情況、難以再唱出更高音域的音(林福 裕,1997),甚至可能出現「破音」(break)現象,特別是音高 A4 以上的音域容 易發生(Collins,1999)。這種歌聲轉換的地方通常稱為「換聲區」(許雲卿,1993) 或「換聲點」(林福裕,1997)。莊敏仁(2012)指出,換聲區的音域為降 B4-降 D5,若對於未受過訓練的歌者而言,換聲點大約在音高 A4 左右。Phillips(1992) 強調,若想唱出圓滑且沒有破音的聲音線條,三個聲區必須同時加以訓練,在能正 確運用低聲區及高聲區的協調技巧後,換聲區破音的現象就不會再出現。 (四)音準 曲調中所用的每個音符都有一定的音高準確度,即稱之為音準(林麗月,2004)。 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皆指出,兒童歌唱時的音準表現會受到眾多因素影響,以下就 生理、心理、及教學因素等三個層面來進行探討。 以生理層面而言,大部分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自然的成熟,音準表現也 將有所提升(Anderson & Lawrence,1998;Bentley,1966;Geringer,1983;Hedden, 2012;Phillips,1992) 。Anderson 與 Lawrence(1998)提出,四、五歲的兒童通常 無法唱出準確音高,許多兒童至六歲時依然如此,至七歲時,大部分兒童能夠至少 掌握簡短樂句的準確音高,直到八、九歲時,大多數兒童已能掌握一首歌曲的準確 音高。除了生理的自然成熟度外,聽覺或發聲器官等生理健康情況(郭美女,2004; 楊艾琳等,1999)以及對聲音運用的控制等聲音協調能力(vocal coordination) (Phillips,1992;Welch,1979)等等因素皆會影響歌唱時的音準表現。 從心理層面來說,歌者的音高感知能力(pitch perception) 以及對各種音調的 記憶能力(tonal memory)相當重要(Bentley,1966;Phillip,1992) 。若無法分辨 出唱歌聲音和說話聲音音調的差異(McRae,1991;Rutkowski,2003) ,或對音高、 音色沒有知覺,都無法正確表現歌唱音準(郭美女,2004;鄭方靖,1990) 。此外, 若是歌唱時的心情過度焦慮、興奮,或對歌唱沒興趣而產生倦怠感等情形,也將影. 33.

(43) 響音準表現(Bartle,2003)。 就教學層面而言,歌曲的音域(楊艾琳等,1999;Mizener,2008) 、調性(Bartle, 2003;Kuhn & Sims,1983) 、上下音型與級跳進等音程結構(許雲卿,1993;Mizener, 2008;Moore, Brotons, Fyk & Castillo,1997)、以及樂句(Sims, Moore, & Kuhn, 1982)等等歌曲曲調結構的差異,以及歌唱範例的聲音特質(Sims, Moore, & Kuhn, 1982;Yarbrough, Green, Benson, & Bowers,1991)等因素,皆對歌者的歌唱音準表 現產生許多影響。 楊艾琳等人(1999)指出,若歌曲音域超過歌者的歌唱音域或舒適音域範圍之 外,歌者除了感覺到力不從心,同時歌唱的音準也會受到影響。在歌曲調性方面, Bartle(2003)認為,C 大調與 F 大調的歌曲容易導致走音發生,而 D 大調、降 E 大調、E 大調、d 小調、降 e 小調與 e 小調的歌曲較適合兒童演唱。在音程結構方面, 歌曲中以級進與四度之內的小跳進最為適切(許雲卿,1993;Mizener,2008),然 而,若上行音程的音程距離較小、或是下行音程的音程距離太大,音準易偏低的可 能性便會增加(Bartle,2003)。對於五、六歲的兒童來說,唱短小樂句時表現的歌 唱音準較長樂句更準確許多(Sims, Moore, & Kuhn,1982)。 為協助教師瞭解兒童的歌唱音準發展情形,以便運用適當的教學方式與策略來 協助學生改善歌唱音準問題,Welch 以英國 186 位四到八歲兒童為對象,調查他們 的歌唱發展能力並同時修正「歌唱音準發展」(Vocal Pitch-Matching Development) 理論。依兒童歌唱時從走音到準確掌握音高過程的歌唱能力表現,共劃分為下列四 個發展階段(Welch、Sergeant & White,1995/1996): 1. 第一階段:兒童演唱歌曲時最開始的專注焦點是歌詞而非曲調,其歌聲常描述 為像在說話一般,好似幼兒在探索歌唱音高,且主要為下行音型。 2. 第二階段:兒童逐漸知道歌唱音高是個可以自我覺察的過程,音高的變化也是 能夠控制的。其所唱出的曲調輪廓,已開始能跟隨主要曲調的輪廓或是關鍵樂. 34.

(44) 句的結構,並能從兒童的音樂文化中借用要素來自創歌曲。 3. 第三階段:兒童大部分能正確演唱曲調輪廓與音高組合,但有時會發生音調改 變的現象,這可能與演唱歌曲時使用到較不合宜的歌唱音域有關。 4. 第四階段:兒童演唱時沒有顯著的曲調或音高錯誤。 上述四個發展階段為兒童歌唱音準的發展過程,兒童的歌唱能力發展可能呈現 於四個階段中的其中單一階段,也可能介於兩個階段之間(莊敏仁,2009)。 綜上所述,不同年齡的兒童由於生理的自然成熟度、歌唱經驗與技巧的累積等等因 素,而產生各階段兒童於音色、音域與聲區、音準等各項歌聲特質發展之差異,進而影 響兒童在面對歌唱教材的音程與和聲、音階與調性、曲式、音域、以及節奏等等曲調構 成要素方面之掌握程度。可見歌唱指導者對於兒童各階段歌聲發展之瞭解,以及歌唱教 材之分析與運用要領,確為指導者於歌唱教學準備及進行時必須具備之重要基本知能。. 35.

(45) 第三節 教科書歌唱教材之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二部份。首先第一部份,研究者整理與分析教科書歌唱教材內容分析之相 關研究,接著於第二部分,進一步分析及探究與本研究有密切關聯,針對教科書歌唱教 材中音樂要素內容分析之相關研究。. 一、教科書歌唱教材內容分析之相關研究. 經研究者整理與分析教科書歌唱教材內容分析之相關學位論文後發現,國內對於音 樂課程教科書內容的相關學位論文數量頗豐,其中研究內容涵蓋歌唱教材的文獻數量占 了將近五成比例,研究對象以研究國小階段最多,國中階段次之,高中階段最少。經研 究者分析,其針對歌唱教材的主要研究內容可大致歸納為三大類: (1)探究歌唱教材的 音樂結構與要素:調性、音域、曲式、節拍…等等; (2)探究歌唱教材的特定議題概念、 創作背景與歌詞意涵:生命教育、臺灣音樂、多元文化…等等; (3)探究歌唱教材的使 用情形與技巧:教科書中歌唱教材比例分配、歌唱技巧應用等等。大多數文獻僅針對其 中一大類歌唱教材之內容為主要研究內容與方向,而于世淑(2008)、林宏錦(2008) 及許力云(2013)之文獻則涵蓋其中兩大類研究內容。茲將前述教科書歌唱教材相關研 究整理於表 2-3-1。.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and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traditional bakery industry by us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d

The campus of an existed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is object of research which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tables of biodiversity, greenery and on-site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