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的關聯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的關聯"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碩士論文

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

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

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

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的

的關聯

關聯

關聯

關聯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emperament and Sensory Integration in Young Children

指導教授:鍾志從博士

研 究 生:邱卿瑜

(2)

謝 誌

研究所對我而言,是一場艱鉅的自我挑戰。完成研究所學業,是 繼考上正式幼兒園教師之後,三十歲前最想完成的夢想。兩年半的研 究所生活即將結束,回首當初考上時的興奮及過程中不時想放棄的心 裡,一切一切還歷歷在目,感恩這一路上所遇到的貴人相助,總是不 吝給我滿滿的正面能量,讓我好感動也好感謝。 首先,最要感謝的是我親愛的指導教授─鍾志從老師,在這段研 究過程中的我,常因自信心不足而有所退縮,鍾老師總是願意耐心地 傾聽、陪伴著我一起面對問題,如冬日的暖陽般給我溫暖的力量與支 持,只要見到老師親切的笑容,即刻能感受到暖呼呼的溫度。感謝口 試委員─杞昭安教授和陳若琳教授,提供了我許多寶貴的建議,讓論 文更加完善。感謝就學期間曾經指導過我的教授─廖鳳瑞老師、何慧 敏老師、黃迺毓老師、簡淑真老師和賴文鳳老師,好榮幸能進入師大, 真是如沐春風又獲益良多! 感謝研究所的好同學們,很懷念那段一起互相切磋、打氣的日子, 尤其感謝我最親愛的好友─冠吟和守平,妳們的陪伴一直是我繼續堅 持走下去的重要力量;感謝嘉彬學長,不厭其煩地給我適時且重要的 幫助,真的好珍惜可以在師大認識大家。 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還要感恩園所老師們、受試幼兒及其家長們 的協助!特別感謝新北市新莊區裕民國小附設幼兒園的同事們,在我這 段在職進修的日子裡給我的祝福與加油。 最後,我要感謝我這一路支持我追逐夢想的家人們。謝謝最親愛 的爸爸、媽媽無怨無悔的付出、協助我問卷的分發;謝謝我親愛的姊 姊協助我資料的輸入,還有許多關心我、為我加油的好朋友們,我都 有把大家祝福,小心翼翼地收好唷!感謝還是感謝!耶!我終於畢業了!

(3)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的現況,並檢測兩者之 間的關聯,也探討年齡、性別及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幼兒氣質與感覺 統合發展是否不同。以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八所公立幼兒園滿四 歲及滿五歲幼兒為研究對象。並採用「幼兒氣質量表」與「幼兒感覺 發展檢核表」收集資料,透過 SPSS19.0 做資料與分析,描述性統計、 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分析,結果顯示: 一、 本研究受試幼兒在氣質各向度的表現特徵為規律性高、趨避性 趨、適應性高、反應強度低、分神度較高。 二、 四歲組與五歲組受試幼兒在氣質表現無顯著差異,但在性別有顯 著差異。男生較女生活動量大、情緒本質負向和反應閾高。 三、 高社經地位的受試幼兒較低社經地位之幼兒活動量小、堅持性 高、反應閾低。 四、 大部分的受試幼兒感覺統合發展在常態範圍內,但仍有個別差 異。且一般的幼兒仍可能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 五、 受試幼兒感覺統合發展表現不因年齡及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六、 低社經地位的幼兒前庭反應較不足、觸覺防禦敏感、身體運作不 靈巧、重力安全較敏感。 七、 感覺統合發展狀況落於常態範圍內的孩子,在氣質上的表現為活 動量小、情緒本質正向、適應性高且堅持性高。 根據本研究發現,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是有關聯的。建議家 長和教育工作者,仔細觀察並瞭解孩子的發展,尋求彼此間的最佳適 配性。 關鍵詞 關鍵詞 關鍵詞 關鍵詞:::幼兒:幼兒幼兒幼兒、、、、氣質氣質、氣質氣質、、、感覺統合感覺統合感覺統合感覺統合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temperament and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two. Also,the differences among age, gender and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young child’s temperament and sensory integration were explored.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d 332

young children aged 4-5 who rescruited from eight public kindergartens in Taipei city, New Taipei city, and Taoyuan county. By using “Young

Children Temperament Scale” and “Young Children Sensory Development Scale”, the main findings are listed as follows:

A. Young children’s temperament show higher rhythmicity, adaptability and distractibility, lower intensity of reaction, and approachability. B. For all subjects among young children between 4 and 5,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age difference among their temperament dimensions.

However,boys tend to have higher activity level, higher negative quality of mood, and higher threshold of responsiveness than girls.

C. High SES young children show lower activities level, higher persistence and lower threshold of responsiveness than those low SES.

D. Young children may still have the problem of sensory integration. 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ge, sex and sensory

integration, respectively.

F. Young children of low more insufficient vestibular responsive, more sensitive to tactile defensiveness , less smooth on body works , and more sensitive to gravity safe.

(5)

G. Young children show lower activities level, higher adaptability and persistence, and more postive quality of mood, than those with adnormal.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 children’s temperament is associated with senso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t suggests that parents and educators need to observe children carefully, give them a hand and seek for the best goodness-of-fit.

(6)

目次

謝誌

……….…………i

v

中文摘要

……….

v

英文摘要

………

vi

目次

……….

viii

表次

………..

x

圖次

……….

x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氣質的理論觀點、定義內涵及相關研究………....…9 第二節 感覺統合的理論與相關研究………..19 第三節 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關聯的研究………….……….…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34

(7)

第三節 研究工具……….35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39 第五節 資料處理方法……….…4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43

第一節 受試幼兒氣質現況……….43 第二節 受試幼兒感覺統合發展現況分析………48 第三節 受試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之綜合討論……….……..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5

第一節 結論……….………65 第二節 建議……….………67

參考文獻

……….

69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

77

附錄二 測驗研究用同意書

……….

78

(8)

表次

表 3-1 本研究受試幼兒之年齡、性別分佈一覽表………...34 表 3-2 本研究受試幼兒之家庭社經地位分佈一覽表………..35 表 4-1 受試幼兒氣質量表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與常模單一樣本t 考驗結果………..43 表 4-2 不同性別的受試幼兒氣質之平均數、標準差與獨立樣本 t 考驗結果………..45 表 4-3 不同年齡的受試幼兒氣質之平均數、標準差與獨立樣本 t 考驗結果……….……….…………46 表 4-4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與受試幼兒氣質之平均數、標準差與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7 表 4-5 受試幼兒感覺統合評估結果 T 分數之平均數與標準差…….……49 表 4-6 不同性別的受試幼兒感覺統合 T 分數之平均數、標準差與 獨立樣本 t 考驗結果……….……….50 表 4-7 不同年齡的受試幼兒感覺統合 T 分數之平均數、標準差與 獨立樣本 t 考驗結果………50 表 4-8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與受試幼兒感覺統合差異之平均數、標 準差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1

(9)

表 4-9 受試幼兒前庭反應評估狀況之人數、百分比及 T 分數平 均數和標準差………..………52 表 4-10 受試幼兒觸覺防禦評估狀況之人數、百分比及 T 分數平 均數和標準差………53 表 4-11 受試幼兒身體運作評估狀況之人數、百分比及 T 分數平 均數和標準差………..………54 表 4-12 受試幼兒空間和形狀視覺評估狀況之人數、百分比及 T 分數平均數和標準差……….…55 表 4-13 受試幼兒重力安全評估狀況之人數、百分比及 T 分數平 均數和標準差………..………55 表 4-14 不同前庭反應狀況與受試幼兒氣質之平均數、標準差與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9 表 4-15 不同觸覺防禦狀況與受試幼兒氣質之平均數、標準差與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0 表 4-16 不同身體運作狀況與受試幼兒氣質之平均數、標準差與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1 表 4-17 不同空間和視覺形狀狀況與受試幼兒氣質之平均數、標 準差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2

(10)

表 4-18 不同重力安全狀況與受試幼兒氣質之平均數、標準差與

(11)

圖次

圖 2-1 感覺統合過程圖……….……...23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內容在於闡述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全章共分為三 節,第一節敘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闡釋研究的目的與研究問題; 第三節界定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每個孩子都有其天生獨特的個性稱為氣質(temperament)。氣質是 個人處理人和其情境的獨特方式(Papalia & Olds, 1994)。很多父母在 面對自己孩子的行為問題時,雖然很努力的想要解決,然而卻苦無對 策、不見效果。許多研究也指出,幼兒階段的困難氣質可以有效預測 日後的行為問題(Guerin, Gottfried, & Thomas,1997; Schmitz, Fulker,

Plomin, Zahn-Waxler, Emde, & Defries, 1999; West & Newman, 2003)。國

內針對幼兒氣質與行為問題的研究,也發現幼兒氣質特質能夠有效預 測其攻擊行為的頻率(王淑芬,2006;余年梅,2007)。不同的氣質「成 分」特性組合成孩子不同的行為表現,若能瞭解每個孩子獨特的氣質, 家長或老師們就能再度深入思考可以怎麼幫助孩子。 研究者曾在學前特教班服務兩年,時常有機會和入園服務的職能 治療師接觸,也因而有機會了解感覺統合。「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對於 所有的感覺輸入包含觸覺、前庭覺、本體覺、視覺、聽覺、嗅覺、味 覺等,各方感覺經由脊椎與腦相接的腦幹部位,做適當的統整與組織, 以提供個體順利的和環境接觸,得到滿足(高麗芷,2006)。剛開始接 觸感覺統合,是因為班上特殊需求的幼兒有這樣的問題,直到後來轉 任到幼稚園普通班之後,才慢慢觀察到一般的孩子其實也有感覺統合 的問題。很多行為問題背後的原因,除了與孩子先天的氣質有關,也

(13)

可能與其手眼協調、平衡感、觸覺敏感、注意力的問題有關,這些因 素影響到孩子的人際互動及學習成就。例如觸覺過度敏感的孩子,常 會因他人不經意的觸碰而感到相當生氣,影響其同儕關係;前庭功能 失常的孩子對於走獨木橋、下坡、下樓梯都感到十分地害怕,動作靈 活度相較於其他同齡的孩子就顯得笨拙許多,因此無法在體能活動中 得到成就感。 如此可知,氣質與感覺統合都是與生命前幾年的行為特質有關。 氣質是天生的行為風格(Thomas & Chess, 1977),感覺統合是行為表 現是否合宜的神經生理狀況。那麼,氣質與感覺統合之間是否有其關 聯存在?有研究顯示,氣質難養型幼兒比氣質易養型幼兒在感覺統合 的觸覺與本體覺方面有顯著功能失調現象;而且,感統失調幼兒比正 常幼兒有活動量高、趨避性避、適應性低、堅持性低的氣質行為表現 (陳甘訥、傅桂英、陳希寧、王勁和祝翊銘,2008)。 對於零到六歲的嬰幼兒而言,大腦仍在發展之中,有些孩子相較 於同齡的孩子會出現明顯的情緒衝動、動作笨拙、固著、不聽指令、 社交能力技巧弱、專注力差等問題。鄭信雄(1990)曾提到個性/氣 質大部分是由腦神經生理各種感覺過度敏感和笨拙的不同組合所構成 的,敏感的個性無法發揮長才往往與眼手不靈巧有關,因此他提出可 以透過有計畫的治療性活動改善許多過度敏感和笨拙的情況,也有助 於困難氣質的調節。 目前大部分的氣質相關理論,仍然認為幼兒的氣質是與生俱來 的,而談到人格時,則認為人格是由內在氣質與外在環境互相交互作 用的結果。一般在處理行為問題時,通常從接納個人的天生氣質,並 且運「行為改變技術」嚴格訓練來處理孩子的行為。然而氣質是源自 與腦神經的生理特徵,未能夠進一步了解失常行為問題的根源,所解

(14)

決的只是腦神經暫時的平靜,並非源於跟外在環境互動所造成的改 善,其核心的個性和氣質所引發的問題仍然存在的(鄭信雄,1990)。 我們在學校會遇到一些孩子對功課其實相當努力,然而卻往往力 不從心。他們常感受竭盡心力之後,無法完成目標的失敗經驗,並將 這些不滿深深隱藏在心中。其實這些敏感而知上進的孩子並不是不聰 明,只是無法達到勤能補拙的好成績。若進一步了解可以知道他們在 閱讀效率及手眼協調上有困難,這是用功和成績不成正比的重要關 鍵。此外,在研究者所處的幼稚園現場,也注意到現在有愈來愈多的 慢半拍的孩子,對於團體行動的時間敏感度較低。當大家都吃完了點 心、擦完桌子、準備下一個活動,只剩下他一個人在吃點心,孩子仍 然以他的慢速度進食、拖拖拉拉做餐後收拾動作。大人的提醒對於提 高他動作的速度十分有限。 中國大陸陳甘訥等人(2008)曾以 193 位研究 3-7 歲幼兒為研究對 象,將受試幼兒氣質分類為易養型、啟動緩慢型和難養型,並使用的 臺灣鄭信雄所編制的「兒童感覺統合統合能力評定量表」進行氣質與 感覺統合的探討。只是上述感覺統合量表較適用於 6-11 歲之幼童,較 不能全然代表學齡前幼兒感覺統合發展表現。國內目前尚無關乎幼兒 氣質與感覺統合的相關研究,由於本人目前任職於幼兒園,受限於研 究時間及收集資料地利之便,研究者鎖定臺北市、新北市及桃園縣公 立幼兒園滿四歲及滿五歲的幼兒,採用李月卿和鄭信雄(1996)針對 國內 3-6 歲幼兒感覺統合發展所編製的「幼兒感覺發展檢核表」做為評 估工具。氣質則採用李苑宜及鍾志從(2010)所修訂編製的「幼兒氣 質量表」。由於本研究在國內屬於初探性質,因此在此僅作氣質的向度 與感覺統合向度之間的探討。 由於六歲以前,是大腦可塑性最高的時期,在此不單僅藉由感覺

(15)

統合角度的切入,還希望將焦點放在瞭解孩童氣質與感覺統合的關聯 性,讓家長與老師在幼兒期即能主動發現問題,做即時適當的處理。 因此,本研究目的乃在探討氣質與感覺統合的關係,以便由孩童的行 為表現,提供孩童身心發展上關鍵性的協助。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節分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說明如下。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受試幼兒的氣質表現現況。 二、瞭解受試幼兒的感覺統合發展現況。 三、探討受試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的關聯。

貳、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問題如下: 一、受試幼兒氣質表現現況如何? 1-1 受試幼兒的「活動量」表現如何? 1-2 受試幼兒的「規律性」表現如何? 1-3 受試幼兒的「趨避性」表現如何? 1-4 受試幼兒的「適應性」表現如何? 1-5 受試幼兒的「反應強度」表現如何? 1-6 受試幼兒的「情緒本質」表現如何?

(16)

1-7 受試幼兒的「堅持性」表現如何? 1-8 受試幼兒的「分神度」表現如何? 1-9 受試幼兒的「反應閾」表現如何? 1-10 受試幼兒的性別不同,其氣質各向度的表現是否不同? 1-11 受試幼兒的年齡不同,其氣質各向度的是否不同? 1-12 受試幼兒的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其氣質各向度是否不同? 二、受試幼兒的感覺統合發展現況如何? 2-1 受試幼兒的「前庭反應」表現如何? 2-2 受試幼兒的「觸覺防禦」表現如何? 2-3 受試幼兒的「身體運作」表現如何? 2-4 受試幼兒的「空間和形狀視覺」表現如何? 2-5 受試幼兒的「重力安全」表現如何? 三、受試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發展的關聯為何? 3-1 不同「前庭反應」的受試幼兒在氣質表現上是否有所不同? 3-2 不同「觸覺防禦」的受試幼兒在氣質表現上是否有所不同? 3-3 不同「身體運作」的受試幼兒在氣質表現上是否有所不同? 3-4 不同「空間和形狀視覺」的受試幼兒在氣質表現上是否有所不 同? 3-5 不同「重力安全」的受試幼兒在氣質表現上是否有所不同?

(1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茲將對本研究所使用的重要名詞,分別界定如下: 一、幼兒 幼兒(young children)的定義,可分為廣義及狹義兩種:廣義的幼 兒定義泛指零到六歲的幼兒;狹義的幼兒定義則指就讀幼稚園及托兒 所(依據教育部 101 年公布實施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現統稱為幼兒園) 就讀的幼兒(盧美貴,2005)。本研究所指幼兒是指就讀於臺北市、新 北市、桃園縣公立幼兒園中滿四歲與滿五歲的幼兒,不包含發展遲緩 及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之特殊需求的孩子。 二、氣質 氣質(temperament)是個人處理人和其情境獨特的方式(Papalia & Olds, 1994)。本研究對幼兒氣質的操縱型定義,乃是採用 Thomas 和 Chess 所界定的氣質九大向度來定義,分別詳述如下(Chess & Thomas, 1996): (一)活動量(activity level):指個體在一天當中的所展現出來的運 動量及活動時間與非活動所佔的比例。 (二)規律性(rhythmicity):指個體日常生活機能的可預測性和一 致性。 (三)趨避性(approach or withdrawal):指個體對於新的刺激或新的 事物的最初自然反應,是傾向接近接受還是退縮拒絕。 (四)適應性(adaptability):指個體面對新的環境的或變化的刺激情 境,調適的難易程度。 (五)反應閾(threshold of responsiveness):指足以引起個體反應所需 的最低刺激量。

(18)

(六)反應強度(intensity of reaction):指個體對刺激所表現的反應強 弱程度。 (七)情緒本質(quality of mood):指個體情緒的傾向,屬於正面行 為或是負面行為。 (八)分神度(distractibility):指個體是否容易因為外界的刺激受到干 擾或是改變其繼續進行原來的活動的程度。 (九)堅持性(persistence):指個體正在做某件事時,遇到障礙仍然 堅持決定繼續持續該活動方向的程度。 得分越高表示活動量越高、規律性越低、趨避性越退縮、適應性 越低、反應強度越大、情緒本質越負向、堅持性越低、分神度越低、 反應閾越低。 三、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是指大腦對於所有的感覺輸入 包含觸覺、前庭覺、本體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各方感覺 經由脊椎與腦相接的腦幹部位,做適當的統整與組織,以提供個體順 利的和環境接觸,得到滿足(高麗芷,2006)。李月卿和鄭信雄(1996) 的幼兒感覺發展檢核表界定感覺統合包括個體在前庭反應、觸覺防 禦、身體運作、空間和形狀視覺、重力安全的表現,分別詳述如下: (一) 前庭反應:指前庭系統所掌管身體的方向、地心引力、速度等 平衡功能。 (二)觸覺防禦:指對觸覺敏感的狀況及好惡的行為。 (三)身體運作:指身體形象及運用身軀動作的情形。 (四)空間和形狀視覺:關於視覺低層次處理的狀況。 (五)重力安全:指前庭平衡系統對地心引力和加速度敏感的狀況。 依據個別量表及全量表的原始分數總合,對照各種常模分數,並

(19)

依據百分等級分數以了解幼兒在同齡幼兒團體中的發展快或慢,又可 依據 T 分數做評估:低於平均數一個標準差者(31-40 分)為輕度失常; 低於平均數二個標準差者(30 分或 30 分以下)則可能為嚴重失常。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章僅就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整理與探 討。主要內容共分為三小節:第一節探討氣質的理論觀點、定義內涵 及相關研究;第二節探討感覺統合的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則探討 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關聯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氣質的理論觀點、定義內涵及相關研究

壹、氣質的先天論與後天論觀點

氣質 (temperament) 一詞來自於拉丁文 tempere,有混合(to mix) 之意,意指行為是由各式各樣的影響作用所共同創造出來的(Kristal, 2004)。最早「氣質」的提出可以回溯到希臘羅馬時代,西方醫學之父 Hippocrates 提出「體液氣質論」,將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包括血質 型、黃膽汁質型、憂鬱型及黏汁液質型等四種類型;在東方,氣質之 說最早則出現於占卜術中,以「陰陽五行」來說明人格氣質的類型, 陰陽乃指氣質之強弱,五行是指氣質的型態(王佩玲,1992 ;林瑞發, 1988)。氣質究竟是先天的還是後天論的觀點,各方學者都有不同的見 解。氣質的先天論研究,雖然各學者所使用的氣質觀點及向度各不相 同,但可以從雙胞胎的相關研究中瞭解遺傳因素在氣質層面上扮演重 要的角色。Buss 和 Plomin (1975) 認為氣質具有遺傳性的特質,他們曾 以 139 對同性別雙胞胎為研究對象,發現同卵雙生子較異卵雙生子在 情緒性、活動量和社交性有較多的相似性,顯示氣質至少有部分向度 是受遺傳因素所影響。Goldmith 和 Gottesman(1981)發表長期研究雙 胞胎氣質的研究,他們以 350 對雙胞胎為對象,發現孩子在不同時期

(21)

氣質特質仍具有遺傳性,研究結果發現孩子在八個月活動量具有個別 差異;四歲時的工作堅持性(task persistence)和急躁性(irritability) 及七歲時活動適應性(active adjustment)和害怕性(fearful)都受到遺 傳因素的影響。Degani、Leibovitz、Shapiro 和 Ohel (2009)也支持氣 質具有遺傳性的說法,他們以 26 對雙胞胎為對象,其中包含 22 對異 卵雙生子與 4 對同卵雙生子,透過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妊娠期超音波 測試直接觀察胎兒動作及孩子出生後母親填寫嬰兒行為量表

(Rothbarts’ Infant Behavior Questionnaire)方式,藉此以了解其雙胞胎 的氣質活動量,研究發現雙胞胎胎兒活動量在母親懷孕期即具有個別 差異,研究結果亦發現胎兒妊娠期的活動量能預測孩子出生後的活動 量。透過以上的相關研究可以了解,孩子的行為是與生俱來的,並非 經由後天學習而來,遺傳因素確實會影響氣質的表現。 二十世紀後,學者們漸漸強調「後天環境」對氣質形成的影響, 1930 年代,環境影響行為的觀念被人們接受,至 1970 年代,學者們更 進一步強調經驗與環境對兒童發展的重要(王珮玲,2003)。尤其 1956 年起,Thomas 和 Chess 以及他們的同事們展開了長期的縱貫性研究, 發現嬰幼兒的氣質是與生俱來的,而且具有個別差異存在,因為個體 主動積極的與環境產生交互作用,更形成個體的個別性(Chess& Thomas, 1981)。此說明了氣質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對嬰幼兒氣質發展 亦具有影響性。 研究者贊同氣質具有先天遺傳特性,但也認為經由後天環境的影 響也可促使個體原有的特質有所轉變。因此,個體外在行為表現才能 符合社會需求,順利順應環境以達到最佳適配性(goodness-of-fit)。因 此認為氣質先天論或後天論的觀點對個體發展,皆具有其意義。

(22)

貳、氣質的定義與內涵 在 1985 年,一場以「什麼是氣質?(What is temperament?)」為主 題的圓桌會議中,Goldsmith、Buss、Plomin、Rothbar 、Thomas、Chess Hinde 和 McCall(1987)一起討論氣質的定義、範圍、因素、結構與 發展等議題。結果,各派學者對於氣質的概念都有其各自所重視的觀 點,因此對氣質的定義仍無一致性看法。但綜合各家學者的意見,可 以了解氣質多少具有遺傳特質、具穩定性、可因個別差異而有不同、 而且深受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交互作用所影響。以下為各學者們對氣 質的定義與內涵,謹說明如下: 一、Buss 與 Plomin 的觀點 Buss 和 Plomin (1984) 認為氣質在嬰兒期即出現,尤其是生命的 一年,可做為未來人格發展的基礎。因為 Buss 和 Plomin 認為氣質是具 有遺傳性的人格特質,因此將後天環境所形成的人格特質排除在外。 他們認為氣質具有三大要素,包含情緒性(emotionality)、活動性 (activity)、社會性(sociability),原來尚還包含另外一個要素─衝動 性(implusivity),但因其不符合遺傳性特徵而被排除。此三項說大要素 的內涵如下: (一)情緒性(emotionality):情緒性指情緒憂傷(distress)的程度, 其範圍從「沒有反應」到「反應過度而不受控制」。例如反應閾低的人, 在受到厭惡的刺激引發憂傷後,表現出極端的哭鬧、生氣且難以安撫。 (二)活動性(activity):活動性包含了節奏與精力(vigor)兩個元素, 指個體精力發洩的程度,範圍從「沒有精神」到「精力旺盛」。可以透 過測量說話及動作移動的速度與振幅得知,包含了行為喚起(behavior arousal)的升高速度與振幅。 (三)社會性(sociability):指個體與喜歡與他人互動的程度,典型的

(23)

測量包括開啟社會互動的頻率、參與加入活動的次數、與他人相處的 時間、表現孤單和社會反應。 二、Thomas 與 Chess 的觀點 Thomas 和 Chess(1996)認為氣質可以說是一種行為風格 (behavioral style),強調個體「如何(how)」的行為,而不是指動機 的「為什麼(why)」或「什麼(what)」能力。他們將氣質歸類為一種 現象學的名詞。雖然氣質、動機與能力是行為構成三要素,但是,相 同動機與能力的一群人,若氣質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活動量、情緒的 強度、適應性、堅持性與分神度等行為也可能會有所不同(Goldsmith et., 1987)。例如有兩位小孩一起騎腳踏車去玩,他們騎腳踏的技術相當(能 力),且都非常的熱愛騎腳踏車(動機),然而他們騎腳踏車所要求的 快慢活動量、他們對新環境的適應性、當下的情緒表達等(氣質)卻 不相同。此外,Thomas 和 Chess 也認為氣質會受到環境因素或是自然 發展的過程影響,因此認為氣質並非不能改變(Chess &Thomas, 1996)。

Thomas 和 Chess 的氣質理論受心理學家 Cattell 和 Guilford 的影響 甚深,他們針對氣質提出以下三種特性(Goldsmith et., 1987): (一)氣質是獨立性的心理特質,並不屬於其他認知、喚醒(arousal)、 動機或情緒等心理特質的衍生物。隨著個體成長的過程中,氣質會與 其他心理特質產生交互作用。這個連續動態性的交互作用將導致孩子 在特定的情境下,顯現出異於平常的表現。假設一個堅持度低的孩子, 遇到特定的事情使得他的動機被提高,那麼他在工作上的專注力持續 度也會因此拉長。(二)氣質絕對不同於動機、能力和人格。雖然氣質、 動機、能力交互作用構成了行為,但還是可以從理論上和科學實務上 去區分它們。(三)氣質是對外在刺激、機會、期望、或需求的反應。

(24)

當外在刺激對個體心理結構產生影響時,氣質被視為是一個動態性的 調節與塑造因素。因此,相同的刺激可能會激發不同的個體產生不同 的行為,不同的環境刺激也可能引起不同的個體相同的行為。Thomas 和 Chess 於 1950 至 1960 曾提出氣質和環境雙向影響之說,指特定的 環境會影響的孩子的氣質,孩子的氣質也會影響個體在環境下所做的 判斷、態度和行為(Chess &Thomas, 1959)。 Thomas 和 Chess 認為個體氣質的個別差異在生命的初期即可以有 系統的辨識,且在發展過程中扮演主動的角色,這些特質將會持續影 響個體與環境的互動過程。為了驗證此項假設,自 1956 年起,Thomas 和 Chess 和他的同事們開始了長期的縱貫性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NYLS),並在 1963 年出版了近代第一個關於兒童氣

質的重要出版品《Behavior Individuality in Early Childood》,從孩童嬰 兒時期開始追蹤到青少年期,定期的與孩童的父母做半結構的訪談, 歸納出九個氣質向度: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適應性、反應強度、 情緒本質、堅持性、分神度、反應閾(Thomas & Chess, 1981; Sanson,

Hemphill, & Smart, 2004)。此九向度涵意如下:

(一)活動量(activity level):指個體在一天當中的所展現出來的運 動量及活動時間與非活動所佔的比例。 (二)規律性(rhythmicity):指個體日常生活機能的可預測性和一 致性。 (三)趨避性(approach or withdrawal):指個體對於新的刺激或新的 事物的最初自然反應,是傾向接近接受還是退縮拒絕。 (四)適性性(adaptability):指個體面對新的環境的或變化的刺激情 境,調適的難易程度。 (五)反應閾(threshold of responsiveness):指足以引起個體反應所需

(25)

的最低刺激量。 (六)反應強度(intensity of reaction):指個體對刺激所表現的反應強 弱程度。 (七)情緒本質(quality of mood):指個體情緒的傾向,屬於正面行 為或是負面行為。 (八)分神度(distractibility):指個體是否容易因為外界的刺激受到干 擾或是改變其繼續進行原來的活動的程度。 (九)堅持性(persistence):指個體正在做某件事時,遇到障礙仍然 堅持決定繼續持續該活動方向的程度。 此外,Thomas 和 Chess 亦進一步依據孩童氣質中的規律性、趨避 性、適應性、情緒本質與反應強度,將兒童養育程度的難易區分出三 種氣質類型(王珮玲,2003 ;Thomas & Chess , 1996)。(一)困難型 兒童(difficult child):此類型兒童在生理機能上的規律性較低、對新 環境適應性低、對新的刺激反應較為退縮、反應強度激烈、情緒表現 較為負向。(二)慢吞吞型兒童(slow –to-warm-up child):這類型的兒 童對新環境適應性低、反應退縮,除此之外,其在活動量低、反應強 度弱、情緒表現多為負向。(三)易養型兒童(easy child):此類型的 兒童對環境的變化較接受度高願意趨近、適應度高、且情緒本質較為 正向。 三、Rothbart 和 Derrtberry 的觀點 Rothbart 和 Derrtberry(1981)植基於生物性結構的基礎,認為個 體在反應性(reactivity)和自我調節(self-reguation)有個別差異性。 他們認為氣質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其中,「反應性」是指激動或喚醒的

行為(excitability or arousability of behavioral)、內分泌腺、自律神經系 統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可以透過測量反應閾、潛在因素、反應強

(26)

度、引發時間和恢復時間來了解。「自我調節」則是一種歷程,包括注 意力(attention)、趨性(approach)、避性(avoidance)、抑制性(inhibition) 的過程,有助於增進或抑制反應性(Goldsmith et., 1987)。

Rothbart(1986)提出氣質有四個向度:負向反應(negative

reactivity)、正向反應(positive reactivity)、對新奇或強烈刺激的行為

抑制性(behavior inhibition to novel or intense stimuli)、注意力集中與轉 移的能力(the capacity through effort to focus and shift attention)。(一) 負向反應指個體表現悲傷、個體在行為和注意力上表現出反感的感 受。(二)正向反應則指反應顯示具有正面的影響,個體在行為和注意 力上表現出親近的感受。(三)對新奇或強烈刺激的行為抑制性開始於 嬰兒出生第一年的後半年,學前階段不斷地發展。(四)注意力集中與 轉移的能力約發展於出生後的一年。 四、Goldsmith 和 Campos 的觀點

Goldsmith 的學步兒行為評估量表(Toddler Behavior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TBAQ)將氣質定義為個體早期發展時情緒的個別差異。

其量表中的氣質向度則包括活動量(activity level)、高興(pleasure)、社 交懼怕(social fearfulness)、生氣傾向(anger proneness)、興趣/堅持

(interest/persistent)。(一)活動量指個體在日常生活的各式活動中四肢、 身體、移動運動的頻率。(二)高興指個體在不具威脅或熟悉的情境中 微笑、大笑、發出快樂正向的聲音或快樂活動的頻率。(三)生氣傾向 則是指個體在與其他小孩或照顧者發生衝突時,表現哭泣、反抗、碰 撞、不高興或其他生氣的徵兆的頻率。(四)興趣/堅持是指個體在獨 自遊戲或其他活動上工作投入的持續性(Goldsmith , 1996)。此外, Goldsmith 和 Campos 認為遺傳基因及生理對氣質具有決定性,原始情 緒是指行為的傾向(behavior tendency)而非短暫性的情緒行為。他們

(27)

也認為情緒性的氣質形式是個體日後人格特質的基礎。例如:氣質傾向 易怒者較容易發展成為攻擊性的人;堅持性影響著個體成就動機;容 易害怕者較易發展為害羞的人格特質(Goldsmith et., 1987)。 綜合上述文獻所述,可以了解到氣質在個體生命初期即已形成, 具有遺傳性及生物性特質,並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對日後的人格發 展影響深遠。雖然學者對於氣質的著重重點與畫分重點不盡相同,然 而最著名且分類最完整的仍屬 Thomas 與 Chess 的九種氣質向度。本 研究採用李苑宜及鍾志從(2010)修訂的幼兒氣質量表,此量表適用 於 3 到 7 歲幼兒,也切合本研究需要。幼兒氣質量表根基於 Thomas 與 Chess 的九種氣質向度,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所以研究者採用做為研 究工具以了解研究對象之氣質特性。

参、氣質的相關研究

近十年來,國內有不少關於氣質的相關研究,其中以幼兒為主要 研究對象的研究,主題包括氣質與父母教養的關係研究,如陳玟靜 (2011)探討發展遲緩幼兒氣質與家長教養態度之關係,以問卷調查 法收集資料,研究結果發現發展遲緩幼兒氣質表現為分神度偏高,堅 持度偏低,有較多的家長教養態度表現較偏向採取忽視型教養態度, 此外,發展遲緩幼兒氣質對其家長教養態度具有預測力;羅淑芳(2009) 亦以問卷調查法方式探討學齡前幼兒氣質、父母教養態度以及教師教 學風格與幼兒社交地位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幼兒氣質、父母教養態 度及教師教學風格對幼兒社交地位的預測中,以幼兒氣質變項的聯合 預測力最大。 氣質對攻擊行為之影響研究方面,如余年梅(2005)探討幼兒氣 質對其關係攻擊行為之影響,以五歲和四歲的幼兒為研究對象。透過

(28)

修訂的「行為風格量表(BSQ)」精簡版及「關係攻擊行為分量表」蒐 集資料,經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幼兒分神度愈高,可以預測 其出現關係攻擊的頻率將愈高。王淑芬(2005)也探討氣質與攻擊行 為的關係,並多加入了一個耳溫的變項,以瞭解幼兒耳溫、氣質與攻 擊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幼兒右耳最高溫與左耳最低溫 差值愈大,其規律性愈低;活動量大、容易接受新事物、負面情緒反 應激烈、堅持度較低、易分神的幼兒,出現攻擊行為的頻率會較高, 因此認為幼兒耳溫與氣質可以聯合預測其攻擊行為。 幼兒氣質相關研究上還包含了氣質與社會能力的關聯(邱桂 治,2006;鄭婉玲,2007)、氣質與色彩偏好(李苑宜,2008)、氣質與 注意力(黃郁茹,2008)、氣質與食物選擇(李彥霖,2007)等;近期國 外有關的幼兒氣質相關研究主題則包括探究氣質、認知與攻擊行為三 者的關係(Sakimura, Dang, Ballard, & Hansen , 2008)、氣質與同儕互動 (Benish-Weisma,Steinber & Knafo , 2010)、特殊需求幼兒的氣質

(Konstantareas & Stewart, 2006; Hepburn & Stone, 2006 )。

此外,幼兒先天的性別、年齡及後天的家庭社經地位是否為影響 幼兒氣質發展的重要因素,亦是本研究所關注的問題,過去相關研究 如下: 一、氣質在性別上的差異 若以氣質的先天遺傳性及生物性而論,是否不同性別的孩子,在 氣質表現上也會有所差異呢? Rothbart(1986)以 46 位嬰兒為研究縱 貫研究對象,分別在其三個月、六個月、九個月透過問卷調查法的方 式了解嬰兒的氣質,並未發現嬰兒在氣質表現上有性別上的差異。國 內彭欣怡(2012)以四個月大的男女嬰兒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方 式欲探討氣質與動作、情感相關性,就研究結果而言,在氣質表現方

(29)

面,研究發現四個月的男女嬰兒沒有顯著差異。Martin、Wisenbaker 和 Baker(1997)整理當時相關氣質研究,發現在學齡前幼兒氣質的研 究上有性別差異,男生在活動量及負面情緒得分較女生高;且五歲以 前,女生表現得比較害怕、害羞、抑制性較高。李苑宜(2008)以四 歲及五歲幼兒為研究對象,發現男生比女生活動量大、規律性低、反 應強度也低,且情緒本質較正向、堅持性低、分神度低、反應閾高。 林怡伶(2010)以 27 個月大學步兒為研究對象,發現女生在趨避性的 氣質向度上得分較男生高,可以見得女生在面對新的刺激或新的事物 時,較會出現拒絕的反應。洪慈霙(2011)研究發現,男生在反應強 度上比女生還要強烈。從以上探討氣質相關研究中,可以發現性別雖 是最廣泛的討論變項,但其結果大都不一致,仍值得進一步做討論。 二、氣質在年齡上的差異 在年齡方面,探討學齡前幼兒氣質方面,國內雖有學者主張氣質 與年齡無關(張美麗,1991),余年梅(2005)亦發現不同年齡受試幼 兒在氣質的表現上無顯著差異。但仍有多數的研究主張,隨著幼兒年 齡的增加,氣質穩定度也增加,但在氣質表現的向度仍會有部分差異, 如活動量、情緒本質、分神度將隨者年齡增加而更加穩定,適應度也 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更好(林瑞發,1988)。洪慈霙(2011)發現年齡不 同的幼兒在趨避性、情緒本質與整體氣質表現上有顯著差異,顯示 6 足歲孩子較有正向的情緒反應、整體氣質方面也高於 3 足歲與 4 足歲 的幼兒。因此幼兒氣質是否隨著年齡增加而更加穩定,也值得做進一 步探究。 三、氣質在家庭社經地位上的差異 受到父母工作型態、教養態度等影響,不同社經地位的幼兒在部 分氣質表現上亦會有差異(McBride, Schoppe, & Rane, 2002)。李彥霖

(30)

(2007)發現不同社經地位幼兒在氣質向度表現有差異,屬於高社經 地位之幼兒較中社經幼兒活動量小、規律性較高,適應性較高,堅持 性亦較高。洪慈霙(2011)亦發現「中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幼兒其規 律性明顯高於「低社經家庭」的幼兒。 綜合以上的研究,過去多數研究仍認為不同的性別、年齡、家庭 社經地位仍對幼兒氣質表現有所影響,因此本研究亦加入探討這些背 景變項是否會造成幼兒在各氣質表現的不同,並與過去的文獻作比較。

第二節 感覺統合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壹、感覺統合的意義

感覺(sensation)是刺激帶給個體的客觀印象,我們的身體生來就 俱有許許多多的感覺,這些感覺給我們許多身體狀況和週遭環境的訊 息,包含感官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也包括透過皮膚而可以 感受的觸覺、與肌肉張力協調與內耳前庭有關的前庭覺、與運動反應 有關的本體覺等,當感覺藉由神經系統傳達到大腦時,大腦會以過去 的經驗區辨,使客觀的感覺加上了個體主觀的解釋及看法,稱為知覺 (perception)。以剝一顆橘子為例,首先透過眼睛,視覺告訴我們這是 橘色的、圓形的物體;嗅覺讓我們知道了它芬芳的氣味,觸覺讓我們 了解橘子的外皮摸起來是粗糙的、果肉摸起來是多汁的;把一片橘子 放進嘴巴裡咀嚼,味覺讓我們知道它吃起來的味道是酸的或是甜的; 當用手拿起橘子時,動覺可以告訴我們它是重重的。於是綜合了這些 客觀感覺訊息,我們對橘子有了整體性的主觀知覺。透過這樣的過程, 孩子知道橘子可以像球一樣滾動,因為它是圓圓的;橘子可以用來解

(31)

渴,因為它的果肉富含水分多汁。爾後,孩子看到超市宣傳單或是月 曆圖片上看到橘子,可能會要求媽媽買給他吃。然而,當孩子看到了 同樣是圓形、橘色的球時,就不會有同樣的反應,也不會認為那是橘 子。這就是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的功能(高麗芷,2006)。 「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對於所有的感覺輸入包含觸覺、前庭覺、 本體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各方感覺經由脊椎與腦相接的 腦幹部位,做適當的統整與組織,以提供個體順利的和環境接觸,得 到滿足。感覺統合是一種神經處理的過程,處理的對象便是我們身體 所處的環境中對我們身體各部位的刺激所產生的各種感覺,在我們身 體內布滿各式各樣如偵測器般的感覺接收器,接受我們個體與環境互 動中所產生的感覺刺激,對於大腦而言,感覺刺激是活化神經、引發 神經傳導及神經運作的重要能源。各種感覺有其專職的神經系統接收 器負責接收傳送,各式各樣的接收器會透過神經不斷回傳各種感覺訊 息傳至腦幹,腦幹就如同總指揮部一樣組織整合這些複雜的訊號,讓 大腦明白哪些訊息是重要的、哪些訊息是不重要的,如此中樞神經系 統各部位才能整體工作。對於大腦而言,過程中若有任何問題會造成 失調,因為感覺刺激對於人體如同食物一樣重要,大腦需要感覺刺激 不斷的輸入,如果孩童缺乏感覺刺激,將無法正常發展;又人體必須 要有能力吸收,因此需要感覺統合功能正常,才能發揮功能,否則就 會如同電腦當機一般,大腦就無法回應這些感覺訊號(吳東昇,2001; 高麗芷,2006)。 貳、感覺統合理論 「感覺統合」的觀念最早起緣於 1920 年代,研究人員以神經生物 發展的角度,觀察中樞神經自我組織功能。感覺統合對於哺乳類動物 中樞神經的自我組織而言非常重要,特別是個體對環境的認知會受到

(32)

早期的感覺和動作經驗所影響。Hebb 於 1949 年研究發現哺乳類動物 的腦部隨著感覺與動作系統的交互作用,塑造且組織了神經系統連續 不斷的連結,進而發展出思考、知覺、觀念構成等功能性的行為,決 定了個體與外界的互動行為方式。1960 年代,Hubel 與 Wiesel 投入此 方面研究,又於 1981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UPI,1981),說明感 覺統合促進中樞神經發展的重要(引自姚開屏,1996)。 後來,美國職能治療師 Ayres 博士上承了前人的發現,並結合了自 己在臨床方面的經驗及研究,於 1970 年代完成了其感覺統合的理論與 治療方法架構,其後陸續出版了南加州感覺統合測驗手冊與工具、南 加州旋轉眼球震顫測驗、感覺統合與運用能力測驗及感覺統合與學習 障礙等相關書籍。Ayres(1972)提出了「感覺統合的失調導致長期甚 至永久性的功能異常」的假說,並以神經生理角度分析感覺障礙內容, 針對學習障礙兒童,設計了感覺統合治療性活動。Ayres 認為,許多兒 童或大人的功能異常,是導因於中樞神經系的感覺統合及組織失調, 因此,他認為要讓中樞神經正常的發展與組織,必須藉由有意義的功 能性活動(function meaningful activity)來開展,所以提供適當的感覺 刺激以及引發適應性反應(adaptive response)可以促進感覺統合的發 展(引自姚開屏,1996)。所謂的「適應性反應」是指對感覺經驗有目 的性的反應。例如嬰兒聽到嘎嘎作響的東西想要伸手去碰,這就是有 目的的適應性反應,反之偶而無目的地揮動一下小手的動作,則不屬 於此行為(Ayres, 2005)。

參、感覺統合的發展

若以傳統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的觀點,他們認為學習的過程即是 認知(cognition)、知覺(perception)及運動(motor)的過程。在 Yates (1996)的研究中也指出個體對於外在資訊的心智過程可分為四個階

(33)

段。第一,由周圍神經接收器接收感覺;第二,對感覺給予意義的知 覺過程;第三,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對知覺作判斷或理解的過程; 第四,以動作或反應得到回饋或分析(analysis)。一般正常的學習學習 發展過程可分為五大階段。其中,最基礎的第一階段,就是感覺通路 的建立,「具備接收外在刺激能力」是學習的重要前提,若感覺通路不 正常,個體就無法正確了解正確的外在訊息,例如:視力正常的孩子 而是神經通路有問題,雖然看到「9」,卻會把 9 看成「6」或「p」。第 二階段,為感覺動作的發展,例如六個月大的孩子,因為神經反射動 作成熟,手腳開始能做有意識的動作。第三階段,身體形象的認識, 孩子認清自己身體位置與功能,再配合逐步開始發展的身體雙側動作 協調發展,能使動作更加靈活。第四階段:知覺運動的形成。此時, 腦部已累積了相當多的經驗形成知覺,發展手眼協調能力,孩子也可 以按照別人的指示做事;最後才是認知學習的產生(高麗芷,2006)。 Ayres 認為大腦中感覺刺激的不足及不規則會引起感覺統合失 調,Ayres 將感覺統合的過程以圖示的方式呈現正常兒童如何整合不同 類型的感覺訊息以產生功能(如圖 2-1),從左圖至右圖分別呈現出感 覺輸入(the senses)、輸入統合(integration of their inputs)、結果過程 (end products)的感覺統合發展層次,括弧具有「許多事情集合成一」 的意義,例如第一層分別有兩個刮弧,其中「觸覺」後方的括弧代表 每一塊皮膚的觸感所集合而成的幾種感覺類型,包括幫助嬰兒吸吮、 進食及促進嬰兒與母親的聯繫;「前庭」和「本體感應覺」的結合,則 會形成倆好組織的眼球活動、姿勢、身體平衡、肌感覺(muscle tone) 以及重力安全感。最右邊的圖示(結果過程)代表大腦多年來感覺統 合的結果,這些能力正是個體與家庭、朋友關係、學業及職業所需具

(34)

2-1 感覺統合過程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Ayres, A. J. (1991).Sensory Integration And The Child(兒童與感覺統合) (頁 79)。台北市:心理。 備的能力;最左邊的圖示,則可以讓我們了解主要的感覺系統。感覺 統合的開始,首先足夠的感覺刺激及和感覺接受器到大腦之間良好流 暢的神經傳導是相當重要,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往往就是在統合的感 覺刺激傳導的上出現了問題(Ayres, 2005)。 根據圖示,可以瞭解感覺統合的過程,然而這些功能並非僅僅發 展在一個特定的年齡層裡,兒童在整個兒童期都將會不斷地活動在每 一個感覺統合層次裡。例如兩個月的嬰兒神經系統活動在第一個感覺 層次裡,第二個層次較少,第三個層次就更少了一些;當幼兒六歲大 的時候,第一個層次應該要完成,第二個層次則是幾乎完成,第三個 層次正在進行,第四個層次也變得重要了。以下詳細說明感覺統合的 四個層次內容:

(35)

一、第一個層次:觸覺系統能幫助嬰幼兒完成吸吮及日後咀嚼、吞食的 動作,並且幫助嬰兒與母親之情感連繫。前庭覺和本體感應覺的 聯合,能形成良好組織的眼球活動、姿勢、身體平衡、肌肉張力 (muscle tone)以及重力安全感。 二、第二個層次:三種基本的感覺(觸覺、前庭覺、本體感應覺)會 統合成身體知覺、身體兩側的協調、運動計畫、注意力的集中、 活動量(activity level)、和情緒的穩定。此時,視覺和聽覺對於這 些功能並沒有重要的貢獻,此階段的嬰幼兒雖然能聽能看,但是 他們的神經系統組織更加依賴基本的感覺。 三、第三個層次:此時,視覺聽覺進入過程,聽覺和前庭覺、身體知 覺和相關功能相結合,得以使幼兒能說話且聽得懂語言。當是視 覺三種基本的感覺(觸覺、前庭覺、本體感應覺)統合在一起時, 能給予幼兒更正確、更詳細的視知覺及手眼協調。當幼兒達到第 三層次時,他們做起事來也會更有目的性。例如:利用湯匙或叉 子吃東西、畫圖、將東西放在一起或分開。 四、第四個層次:每種感覺統合起來,組織成一個完整大腦的功能。 在這個層次中都是發生在第一層次裡每一個感覺過程的結果。其 中組織能力及注意力是學業學習的能力;自尊、自制、自信來自 於身體的情感及好的神經生理的統整。一旦身體兩側功能可以有 目的性的一起工作,身體和大腦兩側的分化及自然形成。 從以上的說明,可以瞭解到感覺統合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一個階 段的完成將影響下一個階段的進行,每一個階段環環相扣、互相影響, 因此可知大腦是一個重要的統合組織,此外感覺統合過程的每一個層 次都相當重要,缺一不可。 李月卿和鄭信雄(1996)依據 Aryes 的感覺統合理論並結合觀察

(36)

及實務上的經驗編製「幼兒感覺發展檢核表」做為收集幼兒感覺統合 的研究工具。以 717 為三至六歲的幼兒為常模樣本,檢核內容向度有 包括前庭反應、觸覺防禦、身體運用、空間和形狀視覺、重力安全等, 全量表共有五十題。採重測法、折半法、測量標準誤及 α 係數法等方 式驗證信度,並以內部一致性分析、因素分析等方式考驗其構念效度。 此檢核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

Fisher 和 Murray(1991),從 Ayres 的感覺統合架構中再做進一步 探討,他們認為感覺統合的適用對象應為「大腦沒有受傷或障礙且智 商在正常範圍之內的個案」。由於理論假設障礙是發生在非大腦皮質 區,依據神經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若非大腦皮質區的障礙能獲得改善, 有助於皮質區學習功能的增加(林巾凱,1999)。由此觀點可知,他們 認為感覺統合適用對象條件是有限制的,並非皆適用所有障礙類別的 特殊需求者。 此外,Fisher、Murray 和 Bundy(1991)認為若感覺統合功能發生

失調的狀況,將可能導致感覺調節障礙(deficit in sensory modulation) 或感覺區辨障礙(sensory discrimination)及知覺功能(perceptual function)障礙。其中,感覺調節是指對進來的感覺刺激,能產生適當 等級的反應,而不是反應過度或過低。感覺調節障礙孩子對於刺激反 應過低的原因,即可能是因為感覺登錄(sensory registration)過少,使得 這些孩子沒有注意到那些引起大部分人注意的刺激;感覺防禦(sensory defensive)的孩子則無法承受一般的刺激,會把這些刺激過份的強調。 感覺輸入不敏感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大量尋求刺激的不當行為,例如動 個不停、活度量過大:對感覺刺激的輸入反應過大者,則會出現逃避、 分心、焦慮、害怕、甚至攻擊的反應,例如對於與他人的碰觸過度敏 感而產生的觸覺防禦(tactile defensiveness)、前庭覺過度敏感而可能會

(37)

懼高、怕下樓梯者等則可能形成重力不安全感(gravitational insecurity)。無論是反應過或反應過度,這些問題都將會影響到孩童的 生活、學習和人際關係 (徐永玟,2003;曾美惠,1999;Parham & Mailloux, 1996)。 綜合以上可的知,幼兒對於感覺刺激的敏感程度,將影響到其生 活的適應,對刺激反應過度或反應過少都可能會引起個體與人及其環 境上適應的困難。

參、感覺統合的相關研究

一、感覺統合在性別上的差異 國內目前與性別有關的感覺統合相關研究甚少,李國治(2009) 探討經由參與運動遊戲及只參與一般幼稚園課程,對發展遲緩兒粗大 動作發展改善程度及兩者間之差異,以 3 到 6 歲發展遲緩幼兒為對象, 並藉由「學齡前兒童行為發展量表」(Chinese Child Development

Inventory, CCDI)作為篩選感覺統合失調之發展遲緩幼兒工具。研究結 果發現不同性別的實驗組幼兒在前後測成績的比較皆達顯著水準,在 粗動作成績皆有明顯的進步,但未達顯著差異;對照組幼兒前後測成 績則未達顯著水準,無顯著進步,反而有退步的狀況。Goldsmith、Van Hulle、Arneson、Schreiber 和 Gernsbacher(2006)以 1394 位平均年齡 26 個月的雙胞胎為研究母群體,透過母親陳述的問卷調查法方式了解 遺傳對聽覺及觸覺防禦是否有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女生在觸覺防禦的 所占的比例較高。 二、感覺統合在年齡上的差異 國內目前與年齡有關的感覺統合相關文獻亦不多,李國治(2009) 以 3 到 6 歲感覺統合失調之發展遲緩幼兒為對象,討論運動遊戲對發

(38)

展遲緩兒粗大動作發展改善效益。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齡層的實驗組 幼兒中,3 至 4 歲、5 至 6 歲組幼兒前後測皆達到顯著水準,但 4 至 5 歲組未達到顯著水準;對照組幼兒前後測成績則皆未達顯著水準。 三、感覺統合在家庭社經地位的差異 目前國內外針對家庭社經地位對感覺統合想關研究較少,張慧敏 (2007)探討無明顯障礙之早產孩童與足月出生 6-7 歲兒童在與學習相 關的感覺動作表現上是否有所差異。分為早產兒童組及足月出生組各 29 人,男女分配皆為男生 11 人、女生 18 人。使用簡明知覺-動作測驗、 兒童感覺統合功能評量表(林巾凱等人,2004)、拜瑞-布坦尼卡視覺-動 作統整發展測驗進行測試。研究結果發現早產兒童的家庭社經地位對 其感覺統合的表現並無明顯差異。

第三節 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關聯的研究

近年來國內有關於感覺統合的相關研究數量不多,研究對象多以感 覺統合失調及姿勢障礙兒童為主,研究類型包括了解不同型式感覺統 合方案的介入之成效(林舒雅,2009;洪瑋庭,2010;洪藝純,2012; 高鈺涵,2008),如洪藝純(2012)探討感覺統合介入學齡前發展性協 調障礙兒童,其在基礎動作能力、動作協調與感覺統合相關之功能性 活動的進步情況,以四到六歲感覺統合障礙之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為 對象,採準實驗之不等組前後測控制組設計,結果發現發展性協調障 礙孩童在「兒童動作評估量表第二版」、「兒童感覺統合功能評量表」、 與「穩定度」之原始分數單組前後測達顯著差異,在六週的介入後,

(39)

姿勢張力、穩定度等基礎動作普遍的比技巧性的動作或功能性的動作 表現更為進步。 洪瑋庭(2010)則欲瞭解水中活動設計與介入對感覺統合失調學 生之感覺統合能力影響,主要採用個案研究法,研究發現經過四個月 (共 22 堂)水中活動介入歷程中,感覺統合失調學生在肢體感覺運用 能力、感覺調適能力及情緒/行為能力有改善狀況。此皆說明了感覺 統合方案的介入有助於感覺失調兒童部分能力的改善。林舒雅(2009) 探討運用任天堂 Wii 來輔助感覺統合訓練療法之成效,以八位 7 到 8 歲感覺統合失調且排除有嚴重的觸覺防禦的兒童為研究對象,並將受 試者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研究結果顯示 Wii 遊戲特性能夠引起感覺 統合失調兒童的內在驅策力,進而增加感覺處理的機會,增進其兩側 整合動作順序、動作計畫能力和協調性、手眼協調、平衡及認知能力, 可以見得 Wii 能與感覺統合訓練療法相輔相成。 感覺統合在電腦化測驗工具之發展或成效方面,如吳慧珉(2009) 和李仁傑(2010)則以電腦化感覺統合兩側協調測量工具為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都說明其所發展出的感覺統合電腦化診斷工具,具有良好之 信度與效度。此外,還包括感覺統合與智力相關議題,丁麗珍(2002) 以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透過基礎運動能力測驗及簡易個別智力量表 之智力評量為研究方式,研究發現幼兒感覺統合運動能力與智力僅有 部份相關。許厚蟬(2005)則是透過文獻分析方式,對於國內過去所 做過感覺統合訓練成效議題之相關研究。 國外關於氣質與感覺統合的文獻方面,大多以微觀聚焦於感覺統 合細項問題與氣質討論,較少以討論感覺統合與氣質的關係討論,目 前僅發現中國大陸有幾篇相關研究,國內目前則尚未發現有關氣質與 感覺統合的文獻,因此以下僅就相關的文獻進行探討:

(40)

一、氣質與敏感性的相關研究 DeGangi、Porges、Sickel 和 Greespan(1993)曾做一個長期的 研究,研究對象分為兩組,一組為調節能力失調(regulatory disordered) 嬰兒,共有九位;另外一組為十三位發展正常的嬰兒。調節能力失調 乃定義為個體在睡眠、餵食、自我安撫、狀態控制、情緒上的調節較 為混亂無規律,且被證實為感覺處理較弱。研究者分別在幼兒 8-11 月 和四歲時兩階段的做測驗,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研究方法,透過麥卡 錫兒量表(McCarthy scale)了解嬰幼兒的認知能力,發現四歲調節能 力失調的孩子在知覺、語言、認知技巧的表現和一般同齡兒童具差異 性。他們認為觸覺敏感和困難型氣質對個體認知過程有負面的影響, 尤其是困難型氣質的孩子,其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高活動量、易怒 的特色者,這些行為特質將會隨著年紀的增加,對他們的認知過程產 生更多負面的影響。又當嬰兒表現出對感覺刺激的回應表現出防禦 時,主要照顧者對嬰兒回應也會因而傾向更為結構化、越來越無趣、 越來越少身體上的親密接觸,進而影響到親子間的互動。此外,他們 的研究也發現困難型氣質的孩子可能有觸覺敏感及前庭輸入過度敏感 的傾向。 Case-Smith、Butcher 和 Reed(1998)探討早產兒氣質與感覺反應 的關係,以四十五名早產兒及二十二名足月兒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則透過透過貝萊嬰兒發展量表第二版(Bayley Scale of Infant

Development, Second Edition)的評估及照顧者於嬰兒十二個月時填寫

感覺評估量表(The sensory Rating Scale, SRS),研究結果發現早產兒 較足月兒更容易出現觸覺防禦及困難型氣質,表現出感覺尋求行為 (sensory seeking behavior)及高活動量(activity levels),感覺反應與氣質 有重要相關。

(41)

Goldsmith、Van Hulle、Arneson、Schreiber 和 Gernsbacher(2006) 以 1394 位平均年齡 26 個月的雙胞胎為研究母群體,主要目的是希望 藉由問卷調查方式並由母親陳述以作答,了解雙胞胎嬰幼兒聽覺及觸 覺防禦的狀況,聽覺及觸覺防禦與氣質的關係是否有關係,遺傳對聽 覺及觸覺防禦是否有影響。評量工具包括填寫「雙胞胎問卷」(TBAQ)、 修訂 Goldsmith (1996) 的「學步兒行為評估量表」並增加感覺防禦題 項以了解嬰幼兒氣質及感覺防禦的狀況、藉以「嬰幼兒社會情緒測驗」

(Infant-Toddler Social and Emotion Assessment, ITSEA)則是用以了解幼

兒社會情緒行為。研究結果發現女生在觸覺防禦的所占的比例較高、 聽覺及觸覺防禦與害怕氣質及焦慮有相關,但並非由兒童行為失常造 成的。此外從雙胞胎在量表的得分一致性可得知,受基因的影響,觸 覺防禦比聽覺防禦受遺傳影響更為明顯。

Keuler、Schmidt、Van Hulle、Lemery-Chalfant 和 Hill Goldsmith

(2011)以 1026 對平均兩歲兩個月的雙胞胎為研究對象,了解過度敏 感特質(sensory over-responsivity)與氣質特徵的關聯、產前危險因素 之間的關聯,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包括使用嬰幼兒社會 情緒測驗(Infant-Toddler Social and Emotion Assessment, ITSEA) 、學步 兒行為評估量表(Toddler Behavior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TBAQ) 以了解嬰幼兒觸覺及聽覺感覺敏感特質,也從幼兒行為評估量表 (TBAQ)評估幼兒氣質,研究發現氣質向度中的負面情感(negative affect)和害怕與聽覺及觸覺過度敏感有適度的關聯。 二、氣質與感覺統合的相關研究 中國大陸,陳甘訥、傅桂英、陳希寧、王勁和祝翊銘(2008)探 討幼兒感覺統合與氣質的關係並提出干預措施。他們採鄭信雄編製的 兒童感覺統合量表及 Carey 兒童系列氣質量表為研究工具。並將幼兒

(42)

氣質分為易養型、中間偏易養型、啟動緩慢型、難養型。透過問卷的 方式隨機抽樣 193 名 3-7 歲幼兒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易養型兒童 中,感覺統合正常的兒童所占的比例最大;啟動緩慢型兒童和難養型兒 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比例較大。此外感覺統合失調兒童在活動量、 趨避性、適應性、情緒本質、堅持性五個向度上與正常兒童相較之下 有顯著差異,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活動量較高、趨避性較退縮、適應 性較低、情緒本質較消極且較不易堅持。 中國大陸楊飛龍、馬世超和陳紅梅(2009)以 258 位三到七歲幼 兒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調查發的方式探討氣質向度中趨避性較為退 縮的幼兒問題行為與感覺統合能力的關聯,研究工具包含家長評定三 到七歲兒童氣質問卷(Parent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e, PTQ)之趨避 性向度、Conners 兒童行為量表和「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發展評定量表」 (Children Sensory Integration Rating Scale, CSIRS),CSIRS量表是由北

京醫科大學研究生於 1994 根據臺灣鄭信雄於 1985 年根據 Ayres 的研究 成果所修訂的。由熟悉幼兒的家長填寫,研究結果發現幼兒退縮性與 行為問題中的品性、學習問題、焦慮及過動指數及感覺統合相關;幼 兒氣質退縮性能高度預測學業及焦慮的問題及感覺統合之觸覺防禦過 度及情緒不穩;且發現觸覺防禦過度及情緒不穩在幼兒學業問題及退 縮性與焦慮關係中起了中介作用。因此他們提出,幼兒行為問題及感 覺統合能力發展會直接與間接的影響著幼兒的氣質趨避性特質,使之 表現較為退縮。 綜合以上可知,感覺敏感與氣質應有重要相關,困難型的幼兒對 感覺刺激較有感覺敏感上的傾向。又氣質向度中的情緒本質(負面情感 和害怕)與聽覺及觸覺過度敏感有適度的關聯。 目前關於感覺統合及氣質的相關研究較少,僅有中國大陸陳甘訥

(43)

等人(2008)及楊飛龍等人(2009)研究相關議題,然而他們所使用 的「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發展評定量表」(Children Sensory Integration

Rating Scale, CSIRS),主要是適用於 6-11 歲的兒童,對學齡前幼兒並

不適用。國內則尚未發現氣質與感覺統合關聯的相關研究;因此研究 者選擇國內李月卿和鄭信雄(1989)所編製的兒童感覺發展檢核表, 此量表適用於 3 到 6 歲的幼兒,在國內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且由 教師或家長即可填答。因此研究者想進一步了解就國內學齡前幼兒而 言,究竟不同感覺統合表現的受試幼兒其在氣質各方面表現是否有所 不同?此為研究者所關注的研究問題。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依據前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而設計方法,共分為五節:第 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說明研究對象;第三節敘述研究工具內容與 信效度;第四節描述實施過程;第五節說明資料處理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探討幼兒氣質與感覺統合之關聯,依據研究動機、研 究目的及相關文獻,本研究架構擬訂,如圖 3-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感覺統合發展 前庭反應 觸覺防禦 身體運作 空間形狀視覺 重力安全 背景變項 性別 年齡 社經地位 氣質 活動量 規律性 趨避性 適應性 堅持性 分神度 反應閾 反應強度 情緒本質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 332 位滿四歲及滿五歲的幼兒為研究對象,不包括經由 醫院評估為發展遲緩或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之特殊需求幼兒。這些受試 幼兒來自台北市文山區、中山區、內湖區及新北市新莊區、桃園縣八 德市共六所公立幼兒園。由幼兒家長填寫家長同意書(附錄一)、幼兒 氣質量表與幼兒感覺發展檢核表,共發出各 472 份問卷,回收 390 份 問卷,回收率為 82.63%,刪除填答不完全之廢卷後及受試對象為身心 障礙幼兒者,正式有效問卷為 332 份,有效回收率為 70.34%。本研究 受試幼兒共有 332 名,其中男生有 160 名(48.19%)、女生有 172 名(51.81 %)。年齡部分,四歲組幼兒有 142 名(42.77%),五歲組幼兒有 190 名(57.23%),見表 3-1。 表 3-1 本研究受試幼兒之年齡、性別分佈一覽表 (N=332) 四歲組 五歲組 總和 n % n % n % 男 63 18.97% 97 29.22% 160 48.19% 女 79 23.80% 93 28.01% 172 51.81% 總和 142 42.77% 190 57.32 332 100% 此外,幼兒氣質量表及幼兒感覺發展檢核表填答者部分,填答者 為幼兒母親者有 258 位(77.7%),填答者為父親者有 69 位(20.8%), 5 位(1.5%)為其他照顧者。幼兒家庭社經地位則參考黃毅志(2003) 針對臺灣社會情況所建立的職業分類等並且參照 Hollingshead 所設計

(46)

的社經地位二因素指數,將教育指數乘以 4,職業指數乘以 7,兩者加 總後得五個等級(Ⅰ:52-55 分,Ⅱ:41-51 分,Ⅲ:30-40 分,Ⅳ:19-29 分;Ⅴ:11-18 分)的社經地位指數。本研究因分組之需要,選取父母 兩人之社經地位較高者為幼兒家庭社經地位指數代表,並將原Ⅰ級、 Ⅱ級者列為高家庭社經組(41-55 分);Ⅲ級為中家庭社經組(30-40 分);Ⅳ、Ⅴ級低家庭社經組(11-29 分)。本研究受試幼兒家庭社經地 位,屬於高社經地位者 144 人,佔 43.4%最多,中社經 70 人(21.1%)、 低社經 118 人(35.5%)。本研究受試幼兒家庭社經資料如表 3-2。 表 3-2 本研究受試幼兒之家庭社經地位分佈一覽表 (N=332) 社經地位等級 社經地位指數 n % 高社經 41-55 144 43.4% 中社經 30-40 70 21.1% 低社經 11-29 118 35.5% 總和 332 100.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工具包含幼兒氣質量表和幼兒感覺統合發展檢核 表,以下詳述本研究工具之內容及相關資料。

壹、幼兒氣質量表

一、量表內容 本研究之幼兒氣質量表採用李苑宜及鍾志從(2010)翻譯修訂M

數據

圖 2-1  感覺統合過程
表 4-2 不同性別的受試幼兒氣質之平均數、標準差與獨立樣本 t 考驗結果  ( N=332 ) 氣質向度  性別  n  M  SD  t  p  活動量  男  160  3.02  0.80  3.24**  .001  女  170  2.74  0.78  規律性  男  160  2.64  0.69  0.14  .883  女  170  2.63  0.82  趨避性  男  160  2.88  0.75  1.22  .223  女  170  2.78  0.79  適應性  男
表 4-4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與受試幼兒氣質之平均數、標準差與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N=332 )  氣質  項目  社 經  n  M  SD  變異 來源  SS  df  MS  F  p  事後 比較  活 動 量 低  118  3.01  0.81  組間  5.55  2  2.78  4.37*  .013  低>高  中  70  2.93  0.78  組內  208.99  329  0.63  高  144  2.73  0.79  總和  214.55  331  規
表 4-5  受試幼兒感覺統合評估結果 T 分數之平均數與標準差(N=332)  感覺統合項目  M  SD  前庭反應  52.33  11.38  觸覺防禦  52.39  12.07  身體運作  53.91  10.54  空間和形狀視覺  53.10  10.32  重力安全  52.37  10.12  分至 53.91 分),其中前庭反應 T 分數平均數為 52.33、觸覺防禦 T 分  數平均數為 52.39、身體運作 T 分數平均數為 53.91、空間和形狀視覺 T 分數平均數為 53.1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