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論文
文本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以個人電腦雜誌早期發展為考察對象
*李明哲
** 投稿日期:2007 年 9 月 20 日;通過日期:2008 年 2 月 26 日。 * 致謝詞:本文由筆者博士論文《消費、媒體與個人電腦──PC 雜誌與電腦話語 形構之發展,台灣1980-2000》部分章節修改、發展而成。筆者特此感謝論文指 導老師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成露茜教授,對論文的指導及鼓勵。同時感謝兩位審 者對此文所提出極具挑戰性、建設性的意見。 ** 作者李明哲為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助理教授,e-mail: mscilver@cc.shu.edu.tw。《摘要》
1970 年代末期微處理器開始被引入台灣,以微處理器為報 導核心的資訊類雜誌也相繼出現。微處理器雜誌不但是個人電 腦雜誌的先驅,也讓日後的個人電腦雜誌開始累積個人電腦文 本結構與內容編組的經驗。本文試從政治經濟學取徑,來探討 微處理器之科技特色、台灣資訊產業發展,以及產業政策等面 向,對微處理器雜誌文本形構的影響。微處理器雜誌在文本內 容、形式和結構的發展,深刻帶領著日後電腦雜誌對個人電腦 報導之想像及認知方向。 關鍵詞: 微處理器、個人電腦、個人電腦產業、個人電腦雜 誌、政治經濟學、文本壹、前言
有著 R.O.C.──Republic of Computers──王國之稱的台灣,不僅 在全球電腦產品、零組件供應鏈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地位,同時 也為台灣社會電腦化過程提供堅強的「資訊科技物質基礎」。然而,此 一資訊產業以及資訊社會轉型的過程,是圍繞著資訊科技發展過程中一 項特定資訊產品而開展,那即是「個人電腦」。「高度密集的電子、資 訊工業,形成了一個強而有力的『族群產業』,推動了以個人電腦工業 為主軸的資訊工業,是今天台灣資訊工業能立足於世界舞台的根本條 件」(黃欽勇,1995: 15)。從台灣急速電腦化社會的角度而言,個人 電腦是台灣社會與電腦化之間的電腦媒介,絕大部分的人第一次所接觸 的電腦經驗是個人電腦的使用經驗;從 1980 年以來至今,台灣社會因 應電腦科技的介入所形成關於電腦化社會的各種現象,其實也是環繞著 個人電腦科技特色而形構出現。 隨著個人電腦產業的興起,相對應也興起了一批以個人電腦科技發 展為報導主軸的「雜誌」,最早從 1978 由宏碁公司免費贈閱、只有二 頁的《園丁的話》到 1996 一發行即成為台灣雜誌發行量最大的《PC home》。以個人電腦為報導內容的雜誌,其文本在內容和形式上相應 地隨著個人電腦產業和科技發展,亦逐步發展和演變,在 90 年代後期 影響力有時甚至超越小眾格局,例如《PC home》就曾達到發行量 13 萬本,並在2000 年登上 ACNielsen 媒體調查月刊閱讀率第一名。1它們 的興起與流行可以說象徵性代表了一種新興「電腦產品新聞學」。2隨 著電腦使用者從專業人士往平民百姓擴張,電腦雜誌不斷調整和摸索文 本內容和形式,以滿足隨著時間推進而不斷改變的電腦和社會之關係。個人電腦雜誌對電腦產品報導的形式和內容,逐漸成為電腦產品報導的 範例和樣本,我們可以看到當許多大眾媒體例如報紙也注意到社會大眾 對電腦產品資訊需求而開始有大篇幅的「資訊版」時,其報導內容和格 式幾乎是跟隨著已被社會大眾所習悉和接受的個人電腦雜誌報導格式。 然而,筆者好奇的是,從 1980 年代初期開展出現的微處理器雜誌 (個人電腦雜誌前身),是要如何來編組雜誌文本的內容、形式和結 構?雜誌內容的完形只是創辦者和編輯個人主觀上對受眾的想像,還是 深受著什麼樣社會因素之影響?綜觀早期微處理器雜誌,其在文本內 容、形式和結構上均有高度相似性(例如均有大量關於歷史性描述之文 體),這是否意味著圍繞在 1980 年代初期有關資訊產業發展中的各種 政治、經濟條件,使得不同雜誌的編輯和作者不約而同朝向著某種關心 的主題及相同的文本形式與內容?換言之,是否有著某種有關當時資訊 科技發展的政治經濟條件約制著文本形式與內容的發展?並且影響了日 後電腦雜誌對個人電腦報導之想像及認知方向? 從這一視野出發,筆者以「文本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為標題來說明 此文的分析進路。「政治經濟學」從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大 衛‧李嘉圖等古典經濟學家起帶頭作用之始,發展至今有著各式流派的 演進。Vincent Mosco 在《傳播政治經濟學》一書中,就其歷史的演變 劃分出從古典學派、激進派、馬克思主義學派、女權主義、生態政治經 濟學等等各種不同的進路。然就其核心特徵而言,「長期以來,政治經 濟學所要優先研究的對象就是社會變遷與歷史轉型」(Mosco, 1996∕ 胡正榮等譯,2000: 27)。「文本的政治經濟學」,標誌著筆者著重從 「歷史發展脈絡」下探討影響個人電腦雜誌文本發展與政治、經濟條件 之間的分析。最後,筆者要強調,從政治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並不是 要否定編者及作者個人的「努力」和「解釋」作用,重視政治經濟面的
影響並不意味著否認自由意志和偶然性。此文中,政治經濟面向成為重 要解釋參照,無寧是反映出筆者對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有關經驗 個體詮釋上之認同:「原則上來講,帕森斯的論證並非反對強調經驗個 體的重要性,而是反對作為分析立場的個人主義,因為他認為這種立場 以 非 社 會 的 方 式 想 像 個 人 」 (Alexader, 1987∕賈春增等譯,2000: 25)。
貳、從微處理器到微處理學習機產業
「微處理器」就是將大型電腦的中央處理單元,以積體電路技術, 縮小在一片拇指大小的晶片中。「微」處理器比以往大型電腦一塊塊電 路板所組成的中央處理單元小多了,所以稱之為微處理器。由於微處理 器具備完整中央處理器所需,即記憶、計算邏輯、控制三個單元及控制 電路系統的小型電子裝置,其實只要加上適當的「輸入裝置」如鍵盤和 「 輸 出 裝 置 」 如 螢 幕 , 一 台 功 能 完 整 的 電 腦 就 成 型 了 ( 高 于 峰 , 2000)。1971 年 Intel 首先推出代號 4004 微處理器。 然而在 1970 年代,多數人仍將微處理器視為控制元件,不太認同 微處理器有更多嶄新的商業用途。微處理器在問市之後,首先是以隱性 的控制元件姿態,應用在工業控制、機器控制等各各層面,或是用來取 代迷你電腦控制系統中的一部分。透過設計人員可以據以發展出幾乎無 所不包的各類應用的特殊應用控制系統,這便是當時所認知的「微電腦 (微處理器)的威力與彈性之所在」(林同聖,1980: 31,括弧內為筆 者所加)。早期的微電腦廠商、代理商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為微電腦找 出新的應用方向;直到今天,從汽車引擎、抽水機、冷氣機、到錄影 機,到處都有「微電腦控制」的字眼,就是因為加了這種控制器。然而,直到微處理器找到了個人電腦這一全新產品的運用,帶動了個人電 腦產業的興起,微處理的影響才完全爆發開來,並為微處理器開拓往後 的廣大「新市場」。原本微處理器的應用相當廣泛,微電腦只是其一。 但在個人電腦登場之後,很快成為微處理器最大的市場,也使得微處理 器和個人電腦的發展密不可分(虞有澄著,程文燕整理,1995)。 1981 年,看好個人電腦的市場潛力,IBM 推出了 IBM PC。不到兩 年的功夫,世界就接受、適應了IBM 的標準,PC 機的市場成指數增長 (Young, 1998∕尹燦等譯,1999: 267)。IBM PC 的電腦架構,成為日 後個人電腦的主流架構,也塑造了現代社會的對個人電腦的定義及認 知。IBM PC 對個人電腦所帶動的風潮,使得 Time 雜誌將個人電腦選 為1982 年的「風雲人物」──Machine of the Year。Castells 在《網絡 社會之崛起》一書中對IBM PC 的故事有一段小小的、但恐易於被忽略 的評述:IBM「在 1981 年開發出自己的微電腦,並且有一個響亮的名 字: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 PC),這事實上已成為微電腦的代 稱 了 」 (Castells, 1996 ∕ 夏 鑄 九 等譯,1998: 47,斜體字為筆者所 加)。或許個人電腦這個名詞對我們而言已是口頭禪了,然而就當時而 言,個人電腦──PC──這個名詞可是得來不易,並深具意義:「個 人」這樣的概念終於和「電腦科技」接合了,成了一個新名詞。然而, IBM「個人電腦」這一名詞的生成,並不只是如其名詞所顯的那樣:個 人擁有電腦或個人使用電腦,其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轉化意義:「理性 的」、「科學的」、「中立的」、「通用性質的」的數位科技轉化成為 可以是「個人」進行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個人電腦」這個名詞顯現出 新的社會概念向度,並使之有別於「個人使用的電腦」這樣的技術性概 念。因之,Moschella 說道:「雖然在 70 年代中期已有 PC 問世,但直 到開放架構出現、IBM 推出 16 位元系統後,才加速了市場擴張與消費
運算的轉型」(Moschella, 1998∕蘇昭月譯,1999: VII,斜體字為筆者 所加)。 從1971 年微處理器的出現到 1981 以微處理器為運算核心的個人電 腦的上市,微處理器從隱形的系統控制元件轉變到成為資訊產品最重要 的核心價值。在這段時間內,推動社會大眾了解什麼是微處理器並且使 微處理器與「個人運算」此一概念相結合的個人電腦先行產品是「微處 理學習機」。「正當微電腦被認為是獨立的形態時,自裝的 Kits 和微 電腦學習機首先被推出市場」(王守仁,1980: 13)。1975 年使用 Intel 8080 微處理器和一片記憶晶片、常被稱之為個人電腦始祖的 Altair 8800 微電腦上市。之後,諸如 IMSAI 8080、Southwest Tech 6800、The SOL-First 8080、Apple II、TRS-80、Atari 800、Commodore 64、Texas Instruments TI 99-4、Morrow powerful Z80 等微電腦套件亦陸續推出( Campbell-Kelly & Aspray, 1996∕梁應權、胡頂立譯,1999)。在「個人 電腦」這樣概念出現之前,以微處理器科技特色為號召核心的「套件電 腦」,就泛稱為「微處理學習機」。從微處理學習機到日後個人電腦的 風起雲湧,這一發展軌跡亦是微處理器在台灣擴散的模式。例在台灣較 為盛名的宏碁「小教授一號」於 1981 年推出時,就是一部「電腦學習 機」。「至於微處理學習機是什麼呢?它的目的簡而言之,就是要訓練 使用它的人了解微處理機,因此,它對象應該是電子、電機、計算機等 相關科系的人,原因是我們的目的不僅是會使用買來的東西而已,而是 要培養將來設計的能力,使我們能夠在各種應用上自己做出一套微處理 控制系統,前面提到的個人電腦,僅僅是它的一個應用而已」(陳義 誠,1981: 68)。 在個人電腦滲入社會之前,微處理學習機是微處理器得以擺脫「控 制元件」的附屬角色,直接展現其自己和社會組成者打交道的載具。台
灣社會對微處理器的認知亦是從對微處理學習機開始。「正當國外微處 理機(器)研究風氣逐漸打開時,榮泰電子公司首先在民國 63 年,為 國內引進第一部微電腦學習機,KIM-1,(CPU 為 6502),從此國內 才開對微處理機(器)有基本的認識;最初引進之時,一切都很新鮮, 不很齊全的資料在研究者與學者合作研究下,終於發現這劃時代產品所 具有的功能,微電腦的知識也逐漸的蔓延開來。緊跟著,國外重要的微 處理機晶片被引進台灣,如 Intel、Motorola、Zilog 等,為了推廣需 要,也將國外的微電腦學習機引進國內,如SDK-80(8088 CPU),D-2(6800 CPU)等,於是,研討會、講習班、展示會等推廣方式被應 用,激發了國內微電腦學習與應用的風氣,也因此國內在此科技的應用 上僅僅落後五年左右」(0 與 1 科技研究室,1981b: 65)。「最初學習 微處理機∕微電腦(微處理器)新科技之人士,大都是一些」『玩家』 及『幻想型』的有心人士,對於微電腦的新技術有著滿腔熱血與希望, 一些大學(如交大、台大)與研究機構(如中山科學研究院、電子工業 研究所、電信研究所)也警覺此種科技的重要,投資相當大的人力從事 研究並著手教育推廣工作,如台大即成立國內第一個微電腦訓練班,對 於微電腦應用風氣的打開功不可沒」(0 與 1 科技研究室,1981b: 65-66)。 當微電腦學習機風氣漸開之時,國內微電腦學習機的推出使得對微 處理器的研究「風氣大開」。民國66 年(1977)10 月全亞公司以 Z-80 為CPU 推出第一部微電腦學習機 EDU-80,3由於價值大幅下降(台幣 一萬三左右),而且功能齊全,「EDU-80 微電腦學習機問世以後,各 校競相採用,如交大、台大、工技學院、台北工專……等,微電腦教育 從此普及」(0 與 1 科技研究室,1981b: 66)。「當時台大電機系主任 郭德盛表示:台大微電腦訓練班期期客滿,向隅者人數甚多;其他各微
電腦補習班,如精華、大亞、宏亞、神通、全華、星強等亦有人滿為患 之苦(無論台北、台中、高雄各地均有類似反應),從這事實,我們更 可肯定:國內微電腦學習風氣大開,當然更指出微電腦學習機的市場潛 力」(0 與 1 科技研究室,1981b: 67)。這一風氣並不只局限在高等教 育的圈子,施純協在一篇名為〈高工電子科微電腦教育推展之配合〉的 文章中也很清楚的說道:「微電腦學習機是推廣和普及微電腦的主要機 具」(施純協,1982: 47)。微電腦學習機所引發的學習風潮,不但為 國內打開了銷售的廣大市場,同時也在這一基礎上逐步開拓國外市場。 「國內廠商自 67 年起即進行外銷市場開拓,雖然歷經困難,但已逐漸 以自己的品牌打開了國際市場,例如香港、新加坡、瑞士、南非、美 國……等。每年成長以倍數計。預計不超過兩年外銷量將超過國內銷售 量」(0 與 1 科技研究室,1981b: 67)。 從微處理器出現到個人電腦興起這一段過渡時間,微處理學習機正 是扮演著接軌的角色。微處理學習機是社會開始對微處理器了解、研究 和認識的具體之物,它使得微處理器從各種控制元件的隱性角色轉為顯 性的主角,同時也因為微處理學習機此種具體存在之物的出現,鋪造了 「微處理器」雜誌可以出場的物質條件。微處理學習機的出現吸引了一 批對微處理器有興趣的專業或業餘的電子工程愛好者,他們透過微處理 學習機可以直接研究微處理器,擺脫了以往只能在學術或研究單位才能 接觸微處理器的限制;微處理學習機所開拓出來的這群愛好者,成為微 處理器雜誌所欲吸引的一群在學術或研究單位之外的廣大潛在讀者。再 者,微處理學習機是以商品的姿態透過市場機制進行流通,同時微處理 學習機在台灣的發展已具「產業」的規模,微處理學習機及其形構成產 業的相關上、下游零件、環節可以透過這些雜誌,以廣告的方式和逐漸 擴大的愛好者接觸。如此,構成一本商業雜誌的二大條件,即讀者群和
足夠的廣告產品,在微處理學習機出現之後,「微處理器雜誌」得以運 作的條件即告俱足。就這樣,微處理學習機產業的出現帶動了「微處理 器」雜誌的發展,而微處理器雜誌成為學術及研究單位之外的社會組成 者,欲了解、研究微處理器的第一線介面。同時,微處理器雜誌也啟動 了資訊類雜誌試探內容編組、知識結構及讀者喜好的初步,日後個人電 腦雜誌的發展方向正是建基在某些成功雜誌的經驗上隨讀者結構的變化 而調整其內容編組的「技巧」演進。Adorno(阿多諾)在《美學原 理》一書上論及「技巧」時說道:「技巧不是信手可得的各種手段的過 剩 現 象 。 技 巧 是 一 種 積 累 起 來 的 適 應 審 美 對 象 之 要 求 的 能 力 」 ( Adorno, 1984∕王柯平譯,1998: 370)。這一點對資訊類雜誌建構內容 的技巧而言亦然。 微處理學習機是微處理器與台灣資訊工業深厚關係中所形成的第一 個產業──微處理學習機產業,它為日後台灣個人電腦產業的發展提供 了操兵練將之地,同時也讓日後以個人電腦為報導核心的資訊類雜誌開 始累積處理個人電腦文本的經驗。從資訊產業與資訊產品雜誌的關係之 角度來看:資訊產業的產品是資訊雜誌的報導對象,只有不斷湧出的新 產品推出上市,資訊類雜誌才不至於在報導內容上面臨「斷炊」之虞; 只有資訊類雜誌不斷替資訊產品開拓潛在使用者,資訊產品才能不斷的 找到新市場,產業的動能才能維持下去。正同如施振榮所言:形成當今 個人電腦產業「更重要的抬轎力量來自消費者。事實上,在資訊產業結 構當中最大的投資者,既不是 IBM、康柏、也不是英代爾、微軟,而 是電腦用戶。而使用者付出最大代價的還不是金錢,電腦用戶所投入學 習的精神與時間,才堪稱全世界最大的投資」(施振榮著,林文玲整 理,1996: 236)。引導使用者此一投資方向正是資訊雜誌。在此,資訊 產業與資訊類雜誌形成一種「魚幫水、水幫魚」的共生態勢,兩者間緊
密關係程度是「唇亡齒寒」的關係。
參、微處理學習機產業與「微處理器」雜誌的文本形構
微處理機習機是個人電腦的前身,微處理學習機的出現,使得市場 機制開始有了可以直接呈現微處理器之商品和一般社會組成者打交道, 為了在市場推廣微處理學習機,以微處理器和微處理學習機為報導標的 的雜誌開始出現,而這些正是日後個人電腦雜誌的前身。最早期專門報 導微處理器和微處理學習機的二本雜誌是宏碁的《園丁的話》以及神通 的《微電腦時代》,而神通及宏碁正是最早將微處理器引進台灣販售的 公司。 「回顧資訊工業成長的歷史,可以發現民國六十五年以前,幾無國 產電腦可言,而自微處理機技術逐漸引進後,才使得台灣有發展自己電 腦產品的能力。先從微電腦學習機的自製、中文電腦輸出入方法的研 究,逐漸啟開了電腦軟、硬技術的奧祕,因此有東元、聲寶、大同、誠 洲等的電腦 CRT 終端機的推出,更進而有電子所、大同、宏碁、全 亞、神通等廠家推出自製微電腦系統,電子所更有發展迷你電腦的報 導,國內電腦工業展現出新的希望」(0 與 1 研究室,1981a: 92)。 1975 神通電腦公司代理引進 Intel 8080 微處理器、1976 年宏碁科技代 理引進 Zilog 微處理器,為此一新希望拉開了序幕(王百祿,1988;譚 仲民,1995)。 著眼於微處理器而引入台灣的這兩家公司,看好的都是當時微處理 器充滿想像的各種可能性以及背後可能的新商機,可是,沒有人能在心 中畫上清晰的影像來想像一旦社會和微處理器接軌之後可能引起的種 種。「那時,個人電腦還沒有出現,最新的是四位元的微處理機,大家都覺得這個產品可能對未來的科技發生很大的影響,但不確知發展的方 向會是什麼,換句話,『大家都在摸索』」(周正賢,1996: 83)。可 以想像的,「微處理機產品方面,當時台灣市場幾乎是一片荒蕪」, 「那時全台灣大概只有中山科院,有在搞微處理機」(譚仲民,1995: 26)。正如同之前所言,在微處理學習機及個人電腦上市之前,微處理 器尚未能有得以直接「顯形」的載具,微處理器是嵌合在「系統」概念 與「應用」產品之下的「控制元件」。在此一時空背景下,儘管這兩家 公司對微處理器有想像力,但其創業初步,微處理器仍是籠罩在廣義的 「系統」概念之下。神通最早代理的產品是「Q1 電腦系統」,儘管 「Q1 是最早利用微處理機技術,設計成功的電腦系統」,但 Q1 仍被 視之為是「低成本的」、「可以和昂貴的名牌大型電腦一較長短的」 「小型迷你電腦商用系統」(譚仲民,1995: 19-20)。「宏碁所設計的 第一個微處理器應用產品,是橋牌界聞人魏重慶所委託開發的電子橋牌 機」(周正賢,1996: 66);之後亦以「針對國內電子工業所發展出 來」的「萬用微處理機發展系統」而自豪(黃少華,1980: 35)。 就當時微處理器發展的環境而言,微處理器最有可能的市場是以微 處理器來設計各種應用系統。神通公司顯然在微處理器的「應用系統」 方面有著傑出的表現,利用「神奇的微電腦零組件」,諸如「刑事警察 局中文查訊系統」、「穀倉控制系統」、「朴子農會毛豬拍賣作業系 統」等,都是當時的傑作(《微電腦時代》,1979a: 10-14)。相反 的,在「系統」方面並不出色的宏碁,將其業務重心擺在微處理器以及 相關零組件的代理、販售以及微處理器應用方面的研究發展上(黃少 華,1980),當時宏碁自稱其主要業務為「顧問及貿易」(《園丁的 話》,1980e: 4)。1978 年,宏碁代理全亞電子的「EDU-80」微處理 器學習機,全亞是當時台灣唯一生產這項產品的廠商。雙方為推廣這個
產品,合作成立「宏亞微處理機研習中心」,推廣「EDU-80 微處理機 學習機」,這也是台灣第一個電腦補習班;同年,宏碁開辦當時全台灣 唯一一份資訊類專業雜誌《園丁的話》,並且成立「微處理機俱樂 部」。4宏碁代理的 EDU-80 微處理學習機,在宏亞微處理機研習中心 和《園丁的話》月刊配合業務人員的推廣之下,業績良好(周正賢, 1996: 112)。就這樣,全亞做出微處理機學習機,宏碁協助訓練,並負 責市場推廣,這種產銷雙方的合作,替宏碁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開始《園丁的話》是一份免費贈閱的刊物。在〈園丁的話之理 念〉一文中問道:「為什麼我們要投資大量的人力、財力,免費為大眾 服務呢?」其創立之宗旨說道:「傳播最新的微處理及微電腦新知、新 產品的消息,培養國內微處理機及微電腦之研究、學習與應用之風氣, 促進國家工業的升級」(《園丁的話》,1980a: 封底)。在一這份熱 情之下,支撐發行的費用雖然不是來自雜誌的銷售及廣告,但透過對 EDU-80 進行行銷以及內文所「宣傳」宏碁代理之各式各樣與微處理器 相關的零組件及系統,卻也為以產品、廣告、內文這三個面向來建構資 訊類專業雜誌運轉的可能性,指出了方向。我們可以看到在《園丁的 話》中,不但有對 EDU-80 的各式文章介紹如「EDU-80/S 微電腦順序 控制」,也舉辦了EDU-80 程式的競賽,同時在其「微處理機實務研討 班」中亦以EDU-80 為實習機,當然其所研討的微處理器是宏碁所代理 的 Zilog Z-80(Z-80 Assembly Language)(《園丁的話》,1980g: 43)。此一模式在日後日益操作成熟,例如,當微處理器和語音之間的 技術開始發展時,《園丁的話》除了內文有〈會說話的晶片〉一文外, 同時還組織了「聲腦俱樂部」(邰中和,1980),之後也就有了「宏碁 語音電腦板,使您的產品開口說話」的「語言電腦板」產品宣傳(《園 丁的話》,1980b: 30)。同樣的,在《園丁的話》中幾篇關於介紹印主
機及其技術的文章,緊接其後的亦是宏碁所代理的印表機宣傳。 1980 年 9 月《園丁的話》發行量已突破了二萬大關,「近數個月 以來,本社常常接到外界刊登廣告的要求,希望能藉助本刊向國內外讀 者介紹最新產品知識,亦不失本社創立之宗旨。因此,我們特此聲明, 公開接受業者刊登廣告」(《園丁的話》,1980c: 11)。從《園丁的 話》發展軌跡來看,在 1980 年代初期,支撐起資訊類專業雜誌商業市 場運作的二大條件:吸引特定讀者群與充足的廣告產品,此時大致已成 熟了。此後,產業與市場力量逐漸成為推廣微處理器普及於社會的推 手,微處理器對社會的介入及相關雜誌的興起已由熱心人士的「熱誠」 轉而為市場之手來運作,而這又何嘗不是《園丁的話》所期待的呢: 「在這裡,我們特別強調『應用』方面的重要,因為研究發展的最後目 的,應是增進人類生活水準,造福人群,換句話說,是依據市場的需求 來決定研究發展工作的方向。如以現代企業管理的術語來說,就是『市 場導向』、『顧客導向』的研究發展,是和社會需要走在一起,而不是 閉門造車」(黃少華,1980: 31)。也正是對市場力量隱然成形的感 受,宏碁於 1981 年創辦了《0 與 1 科技》雜誌。與《園丁的話》「促 進國家工業的升級」此一主旨相同,亦是標榜著「為國內電子工業升級 而開路」的《0 與 1 科技》,其創刊簡介說道:「自從『數位』元件問 世後,到今日這項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發展出許多創新性的產品。但市 場一直缺乏這種性質的刊物,使社會大眾感到無法建立自己產品的形象 和行銷通路」(《園丁的話》,1980d: 34,斜體字為筆者所加)。這本 接續《園丁的話》之雜誌很清楚展現了市場的興起與熱情的隱退。 《園丁的話》可說是一份測試「資訊類專業」刊物在當時環境中是 否可以進行商業運轉的試金石,換言之,在讀者群、廣告及內容等這三 個形構商業雜誌運轉的面向,透過《園丁的話》之實驗,證實在當時台
灣社會情境下已成熟到可以維持一份資訊類商業雜誌的運轉。雖然在 1976 年宏碁第一度創業時,目標是推廣微處理器的運用(施振榮著, 林文玲整理,1996: 240);但直到「EDU-80」微處理學習機這一項產 品推出後,補習班以及雜誌等推廣方式才得以運作開來,同時讓一般的 社會組成者得以繞過「系統」帳幕直接對微處理器進行了解。在市場體 制下,與微處理器相關的科技和媒體之間以「產品」建立了兩造連結, 並使得雙方都可以在市場體制下運轉成功,此一模式透過《園丁的話》 之實驗已隱然成形。在《園丁的話》之後,很快地神通於1979 年 10 月 10 日就創辦了《微電腦時代》。《微電腦時代》一開始亦是採用贈閱 方式,但到第三期就因「索閱者甚為踴躍,而本刊限於預算之編排,無 法繼續贈閱」,改採訂閱方式,很快就成為依靠商業運轉的資訊類專業 雜誌(《微電腦時代》,1979b: 3)。在《微電腦時代》的第一、二期 的贈閱模式中,可以看到非常接近《園丁的話》的文本結構,並不太令 人感到意外。雜誌所談的微電腦技術內文恰恰都是以神通所代理的 Intel 8086 系列微處理器為解說對象,廣告也是神通所代理的產品,其 所辦的「微電腦學習課程」 也用其所代理的學習機當實習機。此種 「產品、內文與廣告」的運作模式,在《微電腦時代》以訂閱之姿出現 後就更凸顯「媒體市場面」的操作特色。我們可以看到在第十期時已有 BT 8001-A 學習機當作封面,同時在「微電腦淺談」此一專題欄目中有 一篇〈論微電腦的學習:兼介 BT 8001-A 學習機〉的內文(黃永文, 1980: 5),不久也有一篇名為「BT 8001A 最完美的微電腦訓練機」的 廣告刊登於此期(《微電腦時代》,1980a: 29),在雜誌所宣傳的「微 電腦研習課程」亦強調Intel SDK85 和 BT 8001-A 是課程中的實習機。 1980 年資策會創辦了《資訊與電腦》,雖然此雜誌是由資策會所 辦,但其亦強調是靠商業運轉來維繫其費用。5 1981 年元月《園丁的
話》改版發行,以《0 與 1 科技雜誌》的新面貌重新創刊,它對外公開 發行,接受廣告。這三份雜誌很快的就開始賺錢,例如《0 與 1 科技雜 誌》光是廣告就佔了將近二分之一的內容。從《園丁的話》到日後的另 三本雜誌,以產品為報導的介面來進行資訊科技和社會接軌的媒體運作 方式,逐漸成為日後電腦科技類雜誌運行的基本樣態;例如當宏碁先後 開發出當今個人電腦的先期產品──「小教授一號」和「小教授二 號」,為了推廣「小教授」系列產品,宏碁在1982 年 9 月創辦第二份 雜誌《第三波雜誌》(周正賢,1996: 93)。 如果說《園丁的話》在其創辦之初還抱持著一份推廣微處理器的熱 情和傻勁:「我們看準了它,於是冒險的、不計後果的,率先跨出了第 一步!於民國六十五年九月成立了『宏碁有限公司』,並立即以『微處 理機的園丁』為重任」(《園丁的話》,1980e: 4),故名之為「園丁 的話」;那麼後來創辦的三份雜誌就直接把資訊科技相關的概念和名詞 直接與雜誌名稱相連結,這其實也反應出「資訊類知識」在台灣社會中 已存在著市場需求。「根據民國六十六年Electronics 雜誌的調查,在種 種推動(資訊人力)再教育的努力中,成效最好的是技術性的雜誌,其 次才是短期加強式的訓練班,而前者的效能約為後者的二倍。在我們國 內,一直欠缺這種努力,直到過去一年之內,才陸續出現了微電腦時 代,園丁的話以及資訊與電腦等刊物。這可喜的現象是國內進步的表 徵,也是睿智之士的先見之明和推動進步的手」(謝清俊,1980: 7)。 資訊知識市場的形成以及對資訊類雜誌的需求,創造了資訊專業雜誌可 以進行商業市場運作的條件;同時資訊知識的市場推力,使得「電腦公 司來編印專業性雜誌」此種模式所形成的內容格局和限制,已無法滿足 資訊知識市場的需求。「一般說來,各電腦公司編印的專業性雜誌,總 是會偏重自己公司的產品,《微電腦時代》在創刊之初亦有此現象。這
幾個月來在編輯們的努力下,取稿範圍已較廣,內容較前具有包容性, 可讀性也提高了,這是值得慶賀的。身為讀者之一的我,希望看到這本 雜誌更茁壯,更具水準」(林錫銘,1980: 8)。 電腦知識市場的成形,創造了資訊類專業雜誌生存的基本條件;而 回應此一知識市場需求力量的方式,則是資訊類專業雜誌逐漸擺脫其他 形式的經費補助,以媒體市場的運作方式來組建並供給電腦知識以滿足 知識市場的需求。此一樣態的模式,可以說,在 1980 年已大致形備完 成,日後當個人電腦產業如火如荼興起,媒體市場的力量決定了構連個 人電腦產品和使用者之間關於「個人電腦認知」的組建樣態。
肆、產業結構與歷史性內文的文本
1970 年代未及 1980 年代初期,在美國個人電腦的發展已有日漸火 紅之趨勢,但在台灣微處理器與社會接觸的介面仍是以微處理器當作控 制系統單元的「系統應用」、「產品應用」。換言之,在這三本雜誌出 現的時代,「系統、產品應用思想」仍是台灣對電腦科技的主流想像方 式,即使對微處理器亦然。6在當時如果思考微處理器未來發展的可能 性,是要與「應用系統」之發展或是利用微處理器的其他工業產品之發 展,綁在一起來思考:「用微處理機來設計新產品,目前的確有市場行 銷的問題,尤其在國內,沒有現成足夠的工業產品來供應微處理機發 揮;由於應用微處理機最容易的途徑,仍是將現成的產品利用微處理機 而擴張產品之功能,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國內過去的工業產品大多由 國外進口,而使得目前沒有自製的工業產品可應用微處理機來加強功 能,因此目前的情況常是微處理機的技術者在摸索。所以將來必須應用 行銷觀念來作產品設計,尤其是系統設計能力的培養」(楊丁元,1980: 8)。因之,微處理器的遠景是受限於台灣其他工業產品的生產製 造能力:「日本的 CMOS 在明年將會大量上市,價格將會降低很多, 微處理機的應用將更為發展,許多產品將會大量問世,台灣必須加緊腳 步,設計出符合國際水準的微處理機應用產品,以爭奪這塊肥沃的市 場,免得腳步晚了,就不好跟上,如同過去台灣爭到 calculator 的市 場,香港搶得電子錶的市場」(莊克寧,1980: 14)。 如果微處理器的未來發展是必須依附於應用系統或應用產品,那麼 依當時台灣資訊應用系統及應用產品的整體發展水平而言,微處理器則 成為當時社會關於促進台灣整體工業升級構想中的「敲門磚」:「有了 微處理機(器),才產生了功能複雜的小型電腦,使得中小企業也能利 用電腦發展業務。有了微處理機,各種工業化自動控制技術突飛猛進。 有了微處理機,各種消費性電子產品也具備了多種功能而大大改善人類 食衣住行的生活條件。微處理機的大量生產和普遍應用,帶給開發中國 家加入這項行業的機會,也使得開發中國家進入電腦工業成為可能」( 黃少華,1980: 31)。這同時也是台灣運用微處理器以「迎頭趕上」先 進國家的機會:「以鐘錶工業為例,它是極精密的工業。以我們的工業 水準本是沒有機會進入的,由於電子科技的演進,台灣的電子鐘錶業得 以新的姿態活躍在國際市場上,這正是時代給我們的機會。目前第三代 電腦科技革命──微處理機的革命,已經悄然地來臨了,所有商品,無 論是工商業控制產品、消費性產品等都將加入微處理機,而成為有電腦 機能的商品。中國電腦科技落後先進國家甚多,但由於微處理機的出 現,使我們獲得一個迎頭趕上的機會。我們應善加把握此一稍縱即逝的 機會,努力於微處理機新科技的研究與應用」(施振榮,1980a: 2)。 甚至,要利用微處理器為當時以生產「廉價品」的台灣建立國家品牌印 象:「即使在歐美先進國家,微處理機的應用也是最近幾年的事,雖然
有許多創新性產品仍待開發,但微處理機對工業進步引起的技術革命, 已震撼了全世界,因此微處理機的應用與發展,應該是我國工業升級與 建立國家品牌的最好機會,無論是電子、電機、機械、化工、汽車…… 等產品的創新,都有無窮的機會」(施振榮,1980b: 3)。 如果說應用系統和應用工業品是當時微處理器所能想像的出路,那 麼此時期上自政府下至民間團體無不是鼓勵社會要來努力「普及」應用 系統和應用工業品,而「市場機制」則是當時所認為達成「普及」任務 中最重要、最好的方式。當時政務委員李國鼎在一篇名為〈發展資訊工 業的重要性〉中針對「我們發展資訊工業的目標與策略」中談到:「發 展資訊工業的目標為:(1)提高國家生產力。(2)全面推動改進管理改 革。(3)拓展為新輸出產業。所以我們應採的策略乃循下列方向:( 一)普及全國資訊應用觀念與知識。(二)推廣電腦的有效應用,開拓 國內資訊應用市場。(三)扶植我國資訊工業包括電腦及微處理機之硬 體及軟體、資訊處理、資訊傳輸三方面同時並進」(李國鼎,1980: 5)。在「我國發展電腦工業展望研討會」中,楊世緘談到:「有效的 應用與發展資訊工業,定會創造出國內市場,使資訊工業成為全台灣的 工業,進而拓展為輸出產業」(楊世緘,1979: 13)。在國內中文電腦 (端終機)逐漸於技術上成熟之後,當時行政院院長孫運璿強調:「呼 籲各政府機構和各民間企業,……給我們國內的資訊工業一個基本的市 場,來試驗他們的產品,來幫助他們改進技術」(孫運璿,1982: 6)。 我們可以看到,從政府和民間推廣資訊產品應用,到創造國內市 場,最後的目的在於要使資訊產品的產製可以形成一個新的外銷輸出產 業;這是因為從台灣的經濟發展經驗來說,不能對外輸出、不能在國際 上競爭的產品,是沒有機會在台灣形成產業的規模。因之,產品推廣普 及→創造國內市場→形成新的資訊外銷產業,是環環相扣的;在此情境
中,資訊產品與市場之間的關係並不只是單純的消費關係,這二者之間 在論述上的連結是帶著社會性的、歷史性的高度,換言之,資訊產品和 市場之間的消費關係是被帶上了催生「新產業」的使命。既然推廣產品 使用、鼓勵消費、創造國內市場是誕生新資訊產業的大前提,同時於 1980 年代初期,在「系統」應用仍是主流且大部分社會組成者都沒有 電腦資訊使用經驗值的情境下,可以結合此三面向的論述軸線是什麼?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段時期中的各式「微處理器雜誌」充滿著許多歷史 性內文描述的文本。透過歷史所帶出的論述成為當時雜誌文本中扣聯產 品、市場與新產業這三面向的「經驗性」描述。在大部分人都沒有電腦 經驗的 1980 年代,文本中的歷史闡述成為當時透過市場來推廣、普及 電腦系統於社會時的經驗面向,同時也是賦與「催生新資訊產業」之必 要性在經驗值上的「權威」。因之,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雜誌的文本內 容歷史的描述總是浮現於字裡行間。 在資訊產業建設方面,當時施振榮先生有一篇頗為流傳的文章,名 為〈不要做歷史上的罪人〉:「某一研究院機構的計算機中心主曾語重 心長的提起:『如果我們現在不好好跟上這電腦工業革命,那麼我們將 成為歷史罪人。正如今日我們譴責滿清時代無法跟上十八、九世紀的工 業革命一般。』過去的工業革命,如機械、汽車、航空、電子、電腦工 業等,我們始終未跟上時代,以至於在後苦苦追趕;而微處理機的革命 眼看著又將改變人類的生活,在國內外,這都只是近幾年的事,如果我 們不能好好把握這個革命初期的時機,那麼我們的子孫,都將會譴責生 活在1980 年代的我們,甚至列為腐敗的源由」(施振榮,1980a: 2)。 《微電腦時代》創刊詞中,苗豐強談到:「六十八年前, 國父孫中山 先生革命成功奠定今日民有、民治、民享的中華民國。今天,我們發行 此微電腦時代,正希望象徵著我中華民國在電子和電腦方面的革命」(
苗豐強,1979: 1)。而在《資訊與電腦》中,則是以「五四運動」來比 擬:「如今資訊建設面臨的問題,和當年五四運動時推動科學化所遇到 的局面如出一轍,均是全國性的,影響之大,既深且廣。如果全國上 下,不加重視,而使我們國家永淪為落後國家,則是我們無法向歷史交 待的事」(資訊與電腦編輯委員會,1980: 49)。 在普及推廣與市場方面,「人類近代經濟文明的演進,主要有三個 階段: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以至資訊社會。蒸汽機的發明,促成了第 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社會步入工業社會,一九五○年代初期,電腦的 發明帶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或稱電腦革命,人類社會因而更進一步的 邁入資訊社會。處在今日的資訊時代,掃除電腦文盲也因此成為國民教 育的一個新使命」(李進賢,1982: 51)。「任何設計精良的產品,都 得藉助於推廣,才能被消費者所接受和採用,否則將徒費功夫。如瑞士 研究機構在六○年代推出全世界第一支電子錶,卻因推廣不力未受瑞士 廠商的重視,以致其鐘錶王國的地位漸被後來居上的日本所取代。又如 中國古代的三大發明──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在中國沒有很好的推 廣和改良,反而在西方世界裡大行其道,甚至以此威脅中國的生存。因 此新產品的發明固然重要,但推廣工作更為重要」(施振榮,1981: 17)。 就產品本身而言,「以電腦而言,它帶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已是不 爭的事實。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蒸汽機和內燃機使人的能力因機械而 增強;消耗於生產性工作的能量大部分是機械能。現在電腦可以增強人 的思考能力,就如同蒸汽機增強了肌肉能力一樣」(李明峰,1982: 33)。「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年,由於『引擎』的發明,產生實體運輸的 革命,可說是人類體力的延伸。二十世紀的後五十年,由於『微處理 機』的發明,將造成資訊運輸革命,可說是人類心靈力量的延伸」(
《園丁的話》,1980f: 28)。 Foucault 在《古典時代瘋狂史》中談到:「瘋狂的時間意識並非一 蹴即成。要得到它,必須提煉一整套新的概念,有時也需要重新詮釋一 些非常古老的主題」(Foucault, 1972∕林志明譯,2005: 515)。這樣的 一段描述對早期資訊類雜誌而言非常貼切。當整體社會對資訊科技是陌 生時,當整體社會對資科技是沒有多少經驗值時,對歷史的援引可說是 在當時情況下對「經驗值」的替代性補充(因為社會還沒有電腦科技的 經驗值);同時更重要的是,對歷史詮釋的方向是有其目的性的,換言 之對歷史詮譯意義是要能滿足資訊系統產品、市場的推廣以及催生新產 業此三種面向的糾纏。
伍、歷史性文本的斷裂式歷史觀
扣連著台灣初期微處理產業的發展局勢以及整體社會對資訊科技的 使用經驗,早期的微處理器雜誌,其內文的論述範圍往往圍繞著產品、 市場與新產業這三面向而開展,且「歷史性描述」的內文往往夾雜於文 字敘述過程。然而,如果我們把眼光再擺向這些歷史性的內文而探討, 會發現這些歷史意義之詮釋都有一共同點,那就是科技決定論下的斷裂 式歷史觀。 一般而言,關於科技與社會演變之間的歷史觀大致有二種針鋒相對 的 觀 點 , 一 為 科 技 決 定 論 , 一 為 社 會 形 構 論 ( 李 明 哲 、 唐 志 宏 , 2002)。科技決定論基本上相信科技進步之於社會發展有著主導性力 量,此種論述,科技被認為是「中性」的人類產物,是一種在人類理智 運作之下,有著獨立自主發展性的力量。科技的發展是「純然」人類智 慧獨立運作的展現,同時也開放給任何有興趣要利用的人,並不會受到社會外在環境的限制(Gershuny, 1992)。社會形構論則強調:科技的 發明、發展不可能脫離歷史、社會脈胳的影響,以「社會真空」的狀態 下進行,「科技本身並不會造成社會的革命」、「科技只有在社會情境 中才有意義」(Cherry, 1985: 37, 57)。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而論,則 是強調政治、經濟等觀點面向,來說明科技發展方向如何和社會力量產 生互動(Mackay, 1995)。從科技決定論的觀點出發,歷史的發展往往 因科技的發明而形成斷裂式的發展,以一種革命性的新姿態來與之前的 歷史發展進行切割。諸如「蒸汽時代」、「鐵路時代」、「電力時 代」、「原子時代」、「電腦時代」以及最近的「網路時代」、「數位 時代」,都是這種科技決定論觀點下的名詞;每一種科技,似乎都可以 藉 由 科 技 本 身 上 的 特 質 , 為 人 類 社 會 帶 來 新 的 革 命 性 的 改 變 ( Gershuny, 1992)。 從早期的微處理器雜誌,我們可以看到「革命」的字眼充斥於對歷 史分期的解讀中:「五四運動」在一般人所認知的近現代史常常是具有 斷裂式意義的事件;而科技物器諸如「蒸汽機」、「內燃機」、「汽 車」、「鐘錶」、「指南針」、「火藥」等等的發明,也往往是對歷史 進行分期說明、詮釋的標誌點。下表(表一)是以微處理器為重要報導 內容的三本雜誌《園丁的話》、《微電腦時代》、《資訊與電腦》,於 1980 年的刊物內容中有關「科技與歷史」之間的內容摘引。我們可以 從篇名看到,五花八門各種不同論述焦點的文章諸如「資訊系統管 理」、「電腦應用」、「電腦教肓」、「電腦學習」、「家電產品」、 「工業發展」、「市場趨勢」、「技術展望」、「經濟競爭」、「機器 人」、「人才培育」、「電子展」、「歷史罪人」、「人力素質」、 「中文電腦」、「輸入法」等等,都試著以不同的社會面向切入,直接 或間接的闡釋某種斷裂式史觀,而促成斷裂式歷史形態發展的推動力(
driving force)則是來自於科技發明或科技產業的形成。 表一:1980 年各雜誌內文歷史式說明引文列表 出版年/月/期數 雜誌名稱 篇名 描述內容 1980/1/No.18 園丁的話 電腦應用 新知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化學戰爭 ,大家用來較量的武器是化學爆 破技術、毒氣瓦斯、合成燃料、 和廉價鋼鐵;第二次世界大戰是 一場物理戰爭,大家用來較量的 武器是氣體力學、雷達、潛水艇 、火箭、和核子分裂原理。將來 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戰,那麼, 那將是一場電腦戰爭。 1980/4/No.21 園丁的話 不要做歷 史上的罪 人 過去的工業革命,如機械、汽車 、航空、電子、電腦工業等,我 們始終未跟上時代,以至於在後 苦苦追趕;而微處理機的革命眼 看著又將改變人類的生活,在國 內外,這都只是近幾年的事,如 果我們不能好好把握這個革命初 期的時機,那麼我們的子孫,都 將會譴責生活在1980年代的我們 ,甚至列為腐敗的源由。 1980/7/No.10 微電腦時 代 微電腦控 制家電產 品 自從原始人能成功的利用火來照 明及保暖後,發現火能用來熟煮 食物,乃至於將火應用到烤架、 加熱器、鍋爐以及褽斗等家庭裝 置中,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一 八八二年……發明電熨斗。……
出版年/月/期數 雜誌名稱 篇名 描述內容 一九○五年……熱點熨斗……新 工業也因此展開。一九四○年後 ,電子方面的進步開始衝擊到廚 房器具的設計。……從此,電晶 體不僅引發了真空管時代之結束 ,也將控制裝置帶入了另一個新 的階段。 1980/7/No.10 微電腦時 代 論微電腦 的學習 相似的問題,在當年由真空管時 代進化至電晶體時代的時候,就 曾發生過一次。電晶體的原理和 真空管相差很大,需要很多的物 理新知識和更多的數學運算,許 多熟悉真空管的人,一時更換不 過來,亦追趕不上,不少人因而 被迫放棄或改行,實在十分可惜 。 1980/7/No.1 資訊與電 腦 發展資訊 工業重要 性 工業先進國家的科技發展可謂一 日千里,尤其是電腦、電子等應 用科技,已經造成了第二次工業 革命,目前我國的各項發展,已 經迫切需要各種新的技術,唯有 盡力引進所需的科技,並培植其 生根,方能進一步提高工業水準 。 1980/7/No.1 資訊與電 腦 從美國市 場看80年 代電腦應 用之趨勢 過去,內燃機的發明造成第一次 工業革命;今日電腦科技之演進 及其影響之深遠,更使人類社會 為之改觀。
出版年/月/期數 雜誌名稱 篇名 描述內容 1980/7/No.1 資訊與電 腦 八○年代 的技術展 望 八○年代,人類生活與工作型態 將會發生一種新的轉變,此即辦 公室與家庭合一;這是人類歷史 上的一個重要的新紀元。這種轉 變,倒不是因為能源問題才引發 的──當然,能源缺乏也是轉變 的催化劑之一──而是由於未來 技術所帶動的經濟成長和個人發 展所引起的。 1980/8/No.25 園丁的話 經濟大國 競爭能力 的泉源 明治維新到二次世界大戰以前, 棉紗、絲織、毛紡、礦藏、鋼鐵 等業一直是日本政府積極推動的 工業。戰後初期目標擺在鋼鐵、 發動機和運輸設備,1960年代, 其焦點集中在石化業,70年代則 是電腦和半導體。 1980/8/No.11 微電腦時 代 機器人參 加生產 自動機械的引用,將創造更多的 就業機會;就像本世紀初的農業 革命一樣,許多被機械取代的工 人,可以轉至諸如操作機械等更 讓人滿意的工作,整個社會將獲 得實質的利益。 1980/8/No.2 資訊與電 腦 電腦與亞 洲稽核人 員的工作 今日,西方世界能辦得到的,明 日,東南亞同樣也能做得到。這 句話絕非溢美,而是滿含信心的 褒揚,因為西方世界固然有許多 的時間去研究發展,然而,東南 亞緊追不捨的學習精神也是有目
出版年/月/期數 雜誌名稱 篇名 描述內容 共睹的。 1980/9/No.26 園丁的話 電腦中文 化的意義 與未來的 展望 我們更應確信,祖先所留給我們 的中國文字,並非結構不好,而 是中文太好了,以致於實際上中 文比任何拼音文字更適合人腦的 理解和人手書寫,因為中文意義 表現的能力強,使人見字生義, 若能與電腦結合,則可說是真正 完美的文字了。 1980/9/No.26 園丁的話 國內各系 統中文輸 出入方法 介紹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工具,是國家 社會繁榮進步的原動力,更是民 族壯大強盛的根本。在今天資訊 科技起飛的階段,中文還停留在 一筆一劃書寫時代,人力、財力 、時間浪費實在不知如何計算, 我們認為欲求國家現代化,首要 之急務便是中文資訊處理技術之 突破;否則,在當前現實情況下 ,英文的應用遠較中文便利,以 致高級科技,及各種資訊作業無 不憑藉英文為媒介,長此以往, 國人莫不努力學習英文,中文將 弛廢矣,而就算我們躋身為世界 經濟軍事強國之林,又與「文化 殖民地」有何分別? 1980/10/No.27 園丁的話 前向新的 明日 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年,由於『引 擎』的發明,產生實體運輸的革 命,可說是人類體力的延伸。二
出版年/月/期數 雜誌名稱 篇名 描述內容 十世紀的後五十年,由於『微處 理機』的發明,將造成資訊運輸 革命,可說是人類心靈力量的延 伸。 1980/10/No.4 資訊與電 腦 談管理、 電腦與資 訊經濟 白紙寫上墨水,再將紙張帶到遠 處的傳達方式,實在已不值得保 留。現在,每個人家中都有兩種 完美的印字機──電話與電視。 1980/10/No.4 資訊與電 腦 音響品質 的突破: 電腦工業 的直接產 物──數 位錄音技 術 音響發展,每隔廿五年,就有一 次突出的成就。一八七七年愛迪 生發明了留聲機;一九○○年, 伯里納發明了唱片;一九二五年 ,麥克風與揚聲器問世;到了一 九四八年,發明了可以在唱片上 刻出更細的溝道,而增長了播放 的時間的機器。今年,一九八○ 年,許多音聲專家認為現在該是 又一次突破的時候了。 1980/11/No.28 園丁的話 工業用微 型電腦應 用簡介 自從微處理機問世以後,在短短 的幾年間掀起極大的震撼,戰鼓 頻催聲中,又一次的工業革命於 焉開始。正當大家都在醉生夢死 ,自鳴得意的時候,微處理機已 經不聲不響的侵入了各行各業, 並進而主宰著它們的一切! 1980/11/No.5 資訊與電 腦 談談資訊 人才培育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世界乃 分為工業國家與落後國家,這些 工業先進國家挾其強大的工業基
出版年/月/期數 雜誌名稱 篇名 描述內容 楚,於世界各地作各種掠奪,予 取予求,落後國家幾無反抗餘地 ,我國即是受害國之一,……惟 自電腦革命來臨後,我國如不能 有效掌握,利用此一利器,設法 改變工業結構及生產方法,則在 西方國家自動化發展完成後,不 僅我國的輕工業,無法與西方先 進國家競爭,任何想利用廉價勞 工,從事國際貿易的想法,均將 落空。 1980/11/No.5 資訊與電 腦 編者的話 如今資訊建設面臨的問題,和當 年五四運動時推動科學化所遇到 的局面如出一轍,均是全國性的 ,影響之大,既深且廣。如果全 國上下,不加重視,而使我們國 家永淪為落後國家,則是我們無 法向歷史交待的事。 1980/12/No.29 園丁的話 突破資訊 工業的瓶 頸、建立 整體資訊 系統 如今,「資訊普遍化」所面臨的 問題,與當年五四運動時推動科 學化的局面相似,均是全國全社 會性的,運動的結果也將產生既 深且遠的影響,所以正視「資訊 普遍化」的瓶頸,並全力突破、 推廣,成為我們無可旁貸的責任 。 1980/12/No.29 園丁的話 1980年慕 尼黑電子 因此,我們要說:「第一次工業 革命,引擎的誕生把人從家庭帶
出版年/月/期數 雜誌名稱 篇名 描述內容 大展感言 到社會上去;而第二次工業革命 ──資訊革命,將會把人從社會 重新帶回家庭去。」 1980/12/No.6 資訊與電 腦 微電腦∕ 微處理器 之應用與 展望 本世紀的前五十年,可以說是實 體運輸革命的時代,引擎動力的 充分發達造成既經濟又有效的利 用,給予發展中之社會極深遠的 影響,幾乎涵蓋了人類生活整個 層面。而本世紀的後五十年,則 可稱為資料處理革命的時代,它 對社會的衝擊正如前半世紀實體 運輸一樣的強烈,電腦以經濟成 本的方式結合搜集、處理、轉換 及顯示大量資料的才能,使大規 模應用成為可能。 如上所述,早期雜誌是圍繞著產品、市場與新產業這三面向而開 展,同時歷史性的內容更是為了扣連此三種面向對讀者所提出「經驗 值」上的論證、說明或保證。在這些雜誌中所出現的歷史描述,都是以 科技決定論下的斷裂式歷史觀而出場,這會是一種偶然嗎?推動此三種 面向最底層的「科技物質基礎」是積體電路:微處理器是積體電路的集 大成者,推廣與市場流動的是微處理器的各式相關產品,新資訊產業也 是指相關於微處理器的產業。積體電路的科技特色有一個所謂的「定 律」──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是簡單評估半導體技術進展的經驗法則。 近三十餘年來,積體電路一直循著「晶片的電晶體數每 18 個月會增加 兩倍」的摩爾定律在進行(張順教,2003: 30)。「18 個月」是積體電
路在目前製程能力上的一個經驗值數目,在日後製程若有突破時,18 這個數字就會改變;這裡的重點不在於數字的多少,而是就摩爾定律延 伸而言,積體電路技術每隔一年半推進一個世代。換言之,世代交替的 「時間斷裂」式科技價值認知系統成為形構社會組成者對積體電路科技 價值認知上的判準,正如同我們目前所「習以為常」的認為 286、 386、486、Pentium 等不同「世代」的電腦,不都是以一種全新價值的 姿態來臨駕於之前的產品嗎?「新一代 PC 架構儼然成形,改朝換代將 持續發酵」(資策會,2005: II)。因之,如果說早期雜誌對歷史的援 引是試圖將積體電路接軌到社會對此一新科技的認知,而斷裂式的歷史 觀恰恰呼應了以「摩爾定律」為科技特色的積體電路斷裂式科技價值 觀。 廣松涉在《物象化的構圖》中談道:「我們不能忽略使用價值原本 是社會歷史形象這一點。例如,像石器以及弓箭之類的東西對我們來說 已經沒有使用價值了,電視以及飛機有使用價值是最近的事。使用價值 是『滿足人的某種欲望的有用性』──正如對於我們日本人來說有用的 生魚片以及鹹烏賊對西洋人來說卻是無用的那樣──欲望其本身受到歷 史的、社會的規定,是一種文化現象。因此,雖說具體的有用的勞動對 象被對象化而成為使用價值,如果該勞動行為不僅僅在物理上、而且在 社會上、文化上不合乎目的的話,那麼不管投入多大的勞動,也不能成 為使用價值的生產。因為,只有在社會上、文化上以合乎目的的方式所 進行的勞動才能『對象化』成使用價值」(廣松涉,1983∕彭曦、莊倩 譯,2002: 147)。「歷史」往往是最能彰顯社會性、文化性價值走向的 文本題材。斷裂式歷史觀的內文陳述在當時於不同的雜誌出現,並不是 雜誌文章作者在內文寫作時於題材選擇上的任意性所導致的一種偶然; 相反的,斷裂式史觀的歷史性內容,雖然有些簡略和粗糙,恰恰是串連
起當時社會組成者與微處理器之間,在形塑「IC 斷裂式使用價值」的 社會化認知過程中所需的社會性、文化性經驗補充。 微處理器一開始出現,就是以「商品」的姿態現身。一旦 IC 斷裂 式「使用價值」確立,那麼「交換價值」就會以幾近是斷裂式的價格陡 降來相應。因之,斷裂式史觀之於微處理器,所欲社會化、正當化者實 是 IC 科技與資本主義商品邏輯之間的關係及其所呈現的市場現象: 「在電腦界常聽到一句話,電腦產品每隔三到五年,功能提高一倍,價 錢卻降低一倍,看起來相當不可思議,但卻絕對是事實」(傅尚裕, 1992: 113)。換言之,當時的微電腦雜誌中的斷裂式史觀,其文本的最 深層面所要傳達的是:呼應政府當時「以市場為前提」的資訊產業政 策。因之,《園丁的話》、《微電腦時代》、《資訊與電腦》這三本最 早強調微處理器的雜誌恰恰是由宏碁公司、神通公司以及資策會所發 行,也就不會是一種歷史的偶然。而當今資訊產業中的許多名人諸如施 振榮、施崇棠、李焜耀、黃少華、邰中和、林家和、苗豐強、杜書伍等 等,在二十多年前亦在這些雜誌中擔任著創辦人、主編、作者等不同的 角色,並在那個年代苦心孤詣但雄心萬丈的闡釋著歷史與科技之間的關 係,也就進入了可理解的範圍。
陸、結論:文本典範的轉移
在微處理器剛進入台灣社會的當時,資訊產品是以應用系統和應用 產品為主要的使用模式,換言之很少人能夠直接擁有「資訊產品」;社 會對當時資訊產品所能形成的使用經驗,往往是屬於與大型主機大系統 打交道的集體式使用經驗。因之,在此時期,帶有集體意識感的歷史經 驗所形成的文本結構,恰恰也呼應了資訊產品在當時最主要的使用模式,即有集體感的「系統時代」使用模式。我們可以看到,在當時介紹 微處理器使用知識的文本中(其實介紹微處理器是為了能弄出好的微處 理器應用系統),常常會天外飛來一筆的、和前後文不太搭嘎的一段歷 史描述;更重要的是,此種歷史性的描述幾乎是以斷裂式歷史觀而出發 的歷史詮釋。斷裂式史觀的歷史不但擔負著當時台灣社會發展情境中對 電腦系統時代資訊科技認知上的經驗值引介,同時也悄悄地將斷裂式價 值認知模式引入了對微處理器價值判斷上的認知。換言之,電腦雜誌上 的歷史性文本對受眾而言,正如同Foucault 於《詞與物──人文科學考 古學》所言,「既能賦予經驗知識,又能規定經驗知識的形式」( Foucault, 1966∕莫偉民譯,2002: 416)。 之後,隨著個人電腦的流行,個人電腦是個人所擁有之物,社會與 資訊科技的經驗值已逐漸的由集體性經驗(電腦應用系統的思考)轉為 個人性使用經驗。集體性經驗的式微,個人式經驗的興起,那麼相應於 集體性經驗的歷史性經驗也就逐漸遠離了社會關於電腦使用上的普遍模 式,不再相應於電腦科技在社會使用上的目的性,歷史性內文逐漸走出 了雜誌文本的舞台。同時,資訊雜誌對與微處理器相關之產品價值的介 紹與描繪,則直接從與個人電腦相關之資訊產品本身來著手,不再透過 歷史題材為中介。「如何直接與電腦打交道」成為另一波新出版的個人 電腦雜誌所擔負起的新任務,新的文本典範再次興起。系統時代擔任集 體經驗與斷裂式價值中介的「歷史觀」,此時已完成了其階段性任務, 走出了在個人電腦雜誌上的文本舞台。 個人電腦雜誌「如何直接與電腦打交道」的新文本典範是沿著承載 「電腦技巧類知識」的方向而發展。1982 年的創刊的《第三波》雜 誌,已開始在雜誌內加入以探討操作技巧為主的「入門導引」固定新專 欄。發展至 1994 年創刊的《RUN! PC》,在各式專欄、專題中(包括
讀者回函)技巧類知識已是文章的組成部分之一。1995,國內 PC 市場 居主導地位的民營企業市場已開始為家庭個人市場取而代之,至 1996 年家庭及個人市場規模已佔整體市場規模之 44%,「成為國內個人電 腦最主要之市場區隔」(資策會,1997)。1996 年創刊的《PC home》 則是旗幟鮮明將個人電腦技巧類知識當作創刊主要目的,並以「Step-by-step」此種文本形式為內容特色的號召:「運用彩色圖解技術,以 step-by-step 的方式,讓讀者即看即懂,不識用電腦也能讀用。這種完 全自助、按圖索驥便能立即上手享用電腦的學習法開國內先河,不但滿 足大眾需求,更是 20 世紀電腦學習的新革命」(《PC home》,1996: 62)。「Step-by-step 是本刊編輯內容的重要精神。……『不要講太多 技術的東西,讓我立刻完成工作』」(李宏麟,1996:12)。 技巧類文本典範的轉移,不但與個人電腦在社會的深化過程相呼 應;同時,技巧類知識的產製需求也創造了一群嶄新「電腦技巧媒體分 子」的興起。《園丁的話》、《微電腦時》是由宏碁、神通直接創辦, 編者及作者也大多是公司內部的人員。《0 與 1》、《第三波》是由宏 碁轉投資的出版公司,主要幹部是來自宏碁。到了《RUN! PC》及 《PC home》則是出版界人(施威銘)、媒體界人(詹宏志)所領導創 辦的了。廠商與媒體的獨立分工態勢焉然成形。專業的「電腦技巧媒體 分子」現在透過技巧類文本的創作來擔負著一般社會組成者「如何直接 與電腦打交道」的社會性需求。正如同《PC home》創刊人詹宏志所 言:「專業雜誌更應該不斷更新它的專業能力(在我們的例子,是對讀 者困難的了解,以及學習特性的了解);……它包含對『學習』與『學 習者』的這個行為的專業知識。……在雜誌媒介來說,指的是內容與表 現」(詹宏志,1996: 10)。《PC home》於 2000 年在 ACNielsen 媒體 調查月刊閱讀率的排行上,打敗了長期獨霸第一的《天下》雜誌,正是
反映了在個人電腦往家庭領域擴張而高速社會化時,專業電腦技巧媒體 分子一旦找到並逐漸成熟可以承載技巧類的文本形式,所能產生的社會 效應。 文本典範的轉移過程,拋棄了歷史,以技巧類知識直接對產品本身 進行認識,然而歷史性文本所欲以社會化的 IC 斷裂式價值觀,卻依然 為技巧類知識的文本所繼承下來。以科技發展為新∕舊價值斷裂點的 「章法」,在歷史性文本走出媒體舞台後,仍舊由「直接與電腦打交 道」的文本所運用:「首先,本次介紹的『新』主機板,在本文刊出 時,都可能已經『舊』了。原因很簡單,各種晶片組、CPU 以及各式 新標準都在不斷變化中,主機板隨時會變更設計、加入新的功能。舉例 來說,現在大多數的主機板設計,是採用傳統的『Baby AT 設計』;而 當你讀到本文之時,『ATX』可能已漸漸成為主流設計」(嚴立群, 1996: 195)。換言之,當社會對資訊科技是陌生時,歷史性文本扮演著 斷裂式價值觀社會化的中介,這一任務完成,已逐漸社會化的 IC 斷裂 式價值觀已可不受質疑地運用在對資訊產品的價值評斷上。 以 IC 科技為「科技物質基礎」所作用於社會的價值體系,其特色 是加上了某種固定「時間維度」的斷裂價值,換言之,在市場競爭下, 科技開發突破在經驗值上的「時間維度」(摩爾定律),被劃入了社會 認知的範疇,逐漸的形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社會價值座標」,即價值 都是有「時間」的「保鮮期」。從生產端技術突破的斷裂,到消費端 「使用價值」的斷裂,這兩端的連結使得資訊產品每隔某種「固定的時 間維度」,就會失去使用價值;這不但造就了當今社會最龐大的產業─ ─資訊產業,同時資訊產業體系的資訊相關產品得以儘可能排除其他社 會經驗性層面的影響(階級、性別、種族……),以具有時間維度性的 抽象價值為價值核心來推動其本身一波波產品流行運動,這是一種可以
自給自足的流行循環體系。我想,這大概是資本主義的市場體制所最樂 於見到的!正如同 Intel 的葛洛夫所言:「如果電腦不能用來做更多的 事,以後幾年我們生產的晶片將乏人問津。因此,我們得自己『創造』 用戶來使用我們的處理器。依靠我們的辛勤努力,投資及不斷調整經營 策略,我們能促成市場的需求的增長,這樣我們才能賺錢。這一點已銘 刻在我們每一個人心靈深處」(引自徐苑琳,2005: 35-36)。
註釋
1 此一調查的前三名分別為《PC home》、《天下》、《讀者文 摘》;參見〈尼爾森公布 2000 年第二、三季媒體調查〉,《廣告 雜志》,2000 年 12 月,第 115 期,頁 22。 2 Mort 所著《消費文化──20 世紀後期英國男性氣質和社會空間》 一書中,在說明流行男性雜誌與男性消費產品之間的關係時,針對 當時給男人看的通俗或「生活方式」型的雜誌,稱之為「代表了一 種新興的新聞學」(Mort, 1996∕余寧平譯,2001: 23)。 3 Z-80 為 Zilog 公司的產品,此款微處理器可以相容於 Intel 的 8080。 4 雖然宏碁以「顧問及貿易」自稱,但仍對自己有相當的期許:「一 一提高市場需求水準;工業技術水準;消費水準;產品水準;貿易 商的水準。……我們將利潤投資於提供更多的服務。我們是在傳播 知識,提供最新的工具,我們也辦雜誌來帶動風氣!這也是最新的 貿易商水準」(《園丁的話》,1980e: 5)。 5 《資訊與電腦》是由資策會所創辦,由此之故「電腦界的朋友和本 刊的讀者們,有少部分仍誤認資訊與電腦雜誌有政府的預算支持 … … , 事 實 上 資 訊 與 電 腦 雜 誌 是 一 本 完 全 利 潤 中 心 的 雜 誌 社。……唯有讀者的肯定與需求,才是資訊與電腦雜誌存在的唯一 憑藉」(資訊與電腦編輯委員會,1989: 5)。 6 1980 年元月由「工業技術研究院金屬工業研究所」所發佈的〈台 灣地區微電腦產銷潛能分析與發展策略之研究〉一文中,將當時的 微處理器的應用範圍歸類為七大項:一、電子消費性產品,二、事 務,三、工業,四、交通,五、測量、監視機器,六、通信,七、 電腦設備。即使在電腦設備此一項中,細部項目亦僅是中文終端 機 、EPROM 程 式 機 兩 項 而 已 ( 引 自 《 微電腦時代》,1980b: 16)。
參考書目
0 與 1 科技研究室(1981a)。〈我國半導體工業〉,《0 與 1 科技》, 5: 92-93。 0 與 1 科技研究室(1981b)。〈國內微電腦學習機的市場與展望〉, 《0 與 1 科技》,2: 65-67。 《PC home》(1996)。〈《電腦家庭》首創新電腦學習法〉,5: 62-62。 王守仁(譯)(1980)。〈微電腦市場狀況及未來應用領域〉,《微電 腦時代》,11: 8-15。 王百祿(1988)。《高成長的魅力》。台北:時報文化。 王柯平譯(1998)。《美學原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原書 Adorno, T. [1984]. Aesthetic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ual.)尹燦等譯(1999)。《電腦革命史》。海口:海南出版社。(原書 Young, J. [1998]. Forbes greatest technology stories: Inspiring tales
of the entrepreneurs and inventors who revolutionized modern busies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李宏麟(1996)。〈想學電腦,先買台電腦〉,《PC home》,1: 12。 李明哲、唐志宏(2002)。〈網路商業化與網路民主:資訊政治經濟學 觀點下的討論〉,《資訊社會研究》,3: 251-168。 李明峰(1982)。〈自動化對社會的影響〉,《資訊與電腦》,22: 31-33。 李國鼎(1980)。〈發展資訊工業的重要性〉,《資訊與電腦》,1: 3-5。 李進賢(1982)。〈該是推廣資訊普及教育的時候了〉,《資訊與電 腦》,22: 50-52。 余寧平譯(2001)。《消費文化──20 世紀後期英國男性氣質和社會 空 間 》 。 南 京 :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 ( 原 書 Mort, F. [1996].
Cultures of consumption: Masculinities and social space in late twentieth-century Britain. London: Routledge.)
邰中和(1980)。〈會說話的晶片〉,《園丁的話》,25: 26-29。 周正賢(1996)。《施振榮的電腦傳奇》。台北:聯經。
林同聖(譯)(1980)。〈微處理機之剖析〉,《資訊與電腦》,3: 31-33。
林志明譯(2005)。《古典時代瘋狂史》。上海:三聯書店。(原書 Foucault, M. [1972]. 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 Paris: Éditions Gallimard.)
胡正榮等譯(2000)。《傳播政治經濟學》。北京:華夏出版社。(原 書 Mosco, V. [199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London: Sage.) 施純協(1982)。〈高工電子科微電腦教育推廣之配合〉,《資訊與電 腦》,19: 47-48。 施振榮,林文玲整理(2004)。《再造宏碁》。台北:天下文化。 施振榮(1981)。〈電腦中文化的三大瓶頸〉,《資訊與電腦》,17: 17。 施振榮(1980a)。〈不要做歷史上的罪人〉,《園丁的話》,21: 2。 施振榮(1980b)。〈建立國家品牌印象〉,《園丁的話》,25: 3。 苗豐強(1979)。〈創刊詞〉,《微電腦時代》,1: 1。 高于峰(2000)。《PC 英雄傳》。台北:生智。 徐苑琳(2005)。《Intel:全球半導體霸主》,台北:維德文化。 孫運璿(1982)。〈院長在中華民國七十一年資訊週開幕典禮致詞全 文〉,《資訊與電腦》,30: 4-6。 夏鑄九等譯(1998)。《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原書 Castells, M.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Oxford: Blackwell.)
莫偉民譯(2002)。《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三聯書 店。(原書 Foucault, M. [1966]. 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Paris: Éditions Gallimard.)
梁應權、胡頂立譯(1999)。《我的名字是電腦》,台北:天下遠見。 (原書 Campbell-Kelly, M. & Aspray, W. [1996]. Computer: A
history of the information machine. New York: 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