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大陸七大地區外人直接投資於電子業之生產效率與技術外溢效果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大陸七大地區外人直接投資於電子業之生產效率與技術外溢效果之研究"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國大陸七大地區外人直接投資於

電子業之生產效率與技術

外溢效果之研究

*

林 祖 嘉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郭 芳 倩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

摘 要

外人投資(FDI)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都扮演著重要的角 色,其中台資企業在大陸投資電子業的影響更是顯著。然而,外資在大陸投 資電子產業有很明顯的區位差異,因此,本文主要目的在探討大陸七大地區 三資企業投資電子產業,所帶來的生產效率與技術外溢效果是否有所不同。 本文運用 1998-2006 年中國工業企業統計數據庫中之電子業廠商 71,547 個樣本 點,建構追蹤資料模型(panel data),並運用隨機邊界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估計中國大陸本資、台港澳資及外資企業生產效率,藉以衡量 FDI 之技術外溢效果。根據實證結果發現,三資企業對於大陸電子產業的生 產效率有明顯的提升及技術外溢效果,而且外資企業的生產效率比台港澳資 企業高;但是,台港澳資企業的整體技術外溢效果較大。同時,不同地區對 於外人直接投資所帶來之外溢效果及技術移轉效果有很大的不同。 關鍵詞:外人直接投資、隨機邊界分析、技術外溢效果 * * * * 本文曾發表於「中國大陸區域經濟不均衡發展之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經濟政策研 究中心主辦,2011 年 12 月 23 日)。作者感謝政大國貿系陳坤銘教授提供的寶貴意見並感謝國立政治 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部分經費支持,使本研究得以順利進行。另外作者也感謝兩位匿名評審 的寶貴意見,讓本論文更為完整。

(2)

壹、前 言

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無論是資金、相關生產技術或是企業的經營方式較已 開發國家而言皆相對落後,因此,中國大陸政府期望透過開放外資進入之方式做為中 國大陸當地工業化的推手。由「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與中國統計年鑑泝等相關統計

數字可得知,近年來流入中國大陸外人直接投資(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規模相當龐大且迅速,且中國大陸之 FDI 存在下述兩項特徵:第一,絕對規模不斷增 長擴大,而且產業投資比例不均。中國大陸產業吸收來自外國 FDI 的總量不斷上升, 但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流入中國大陸之 FDI 具有相當強的產業選擇傾向,自改革開放 以來,流入中國大陸的 FDI 明顯偏重於第二級產業(60~70%),第三級產業次之 (30%),第一級產業投資最少。 第二,中國大陸 FDI 區位導向明顯,而且投資區域集中在東半部。根據中國統計 局官方統計資料,中國大陸服務業 FDI 流入區域非常集中,在大陸地區分布結構嚴重 失衡。若將中國大陸分為七大區域,則近年來流入中國大陸之 FDI 主要集中在華東地 區,其中,又以江蘇、上海、浙江所占之 FDI 投資額最多,而華南地區則以廣東省握 有絕大部分的 FDI 資金,其餘如福建、廣西、貴州等華南地區所占份額則低於 20%。 由於外資對於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影響至為重要,因此學術界針對外人直接投資 於中國大陸所產生的相關經濟問題也有相當多的研究,包括 FDI 對於中國大陸經濟成 長之貢獻、外資所能帶來的技術進步程度與外溢效果、跨國企業在選擇直接投資時之 考量因素與比較外資企業與中國大陸本土企業經營效率等。 在中國企業與外資廠商生產效率分析之相關實證比較文獻中,國內外已經有不少 研究,比方說,高長(1996)研究發現,以美、日商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其獲利能力比 港澳企業高;沴另外,大陸學者姚洋(1998)的研究同樣支持非華裔外資企業經營績效 較佳的結果,沊支持此項論點的研究尚有林昇誼(2003)與黃智聰(2003)等之研究。 沝然而,陳永生(2001)的研究結果發現華裔企業在 1997 年的投資績效相較於非華裔 企業而言,具有較佳的表現。沀同樣的,林祖嘉與陳湘菱(2009)研究結果亦發現中國 註 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0-2010 年)。 註 沴 高長,「外商企業在大陸投資獲利性的決定因素」,發表於台灣經濟學會年會(台北:台灣經濟學會 主辦,1996 年),頁 67~94。 註 沊 姚洋,「非國有經濟成分對我國工業企業技術效率的影響」,經濟研究(北京),1998 年第 12 期, 頁 29~35。 註 沝 林昇誼,「不同來源外資企業在中國生產效率之比較-以工業部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 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頁 1~71;黃智聰、林昇誼、潘俊男,「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生 產效率之比較-以工業部門為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 4 卷第 1 期(2003 年 1 月),頁 93~123。 註 沀 陳永生,「華裔與非華裔企業大陸投資績效之比較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 44 卷第 8 期(2001 年 8 月),頁 23~42。

(3)

大陸的台港澳資與外資的投資績效均優於本資企業,且台港澳資與外資的投資效率值 相近。泞

另外,在大陸外資企業的技術移轉的相關研究方面,秦曉鐘與胡志寶(1998)、泀

沈坤榮(2007)、洰王海云與史本山(2007)及 Zhao and Zhang(2007)等人發現,泍若

FDI 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增加,將導致中國大陸產業總合要素生產率或內資企業的 產出增長,上述學者的研究皆顯示外人直接投資對於中國內資企業存在正向的技術外 溢效果。Buckley, et al.(2007)實證結果發現當華裔的 FDI 對生產力的外溢效果達到 一定程度後,便開始下降。泇意即當台港澳資金持有中國大陸產業之所有權份額達到一 定程度,便會出現負向的外溢效果。另外,林祖嘉與陳思婷(2010)發現不同來源資 本流入將帶來不同方向的外溢效果,且此種現象不僅存在於產業與公司規模之間,同 時,經濟地理區位也會出現相似的研究結果。沰 由於外資能否真為地主國國內廠商帶來顯著的外溢效果仍值得存疑,且台灣對中 國大陸投資又以電子產業為主要大宗,泹因此本文運用 1998-2006 年中國工業企業統計 數據庫中之電子業廠商 71,547 個樣本點,建構過往研究較少採用的追蹤資料模型 (panel data),期望藉由 panel data 所建構之隨機邊界模型,來分析台港澳資、其他外 資及中國大陸電子產業間的生產效率之差異,並檢測台港澳資與其他外資進駐是否會 加速中國大陸電子產業廠商的生產力,亦即檢測對於中國大陸電子產業而言,三資企 業的技術外溢效果是否顯著存在? 另一方面,由於電子產業在大陸的投資分布相當不平均,而電子產業在大陸的經 濟發展中又占有很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們希望研究大陸不同地區外資企業在電子產業 上的影響,包括生產效率與技術外溢效果等等。我們相信了解電子產業對大陸不同地 註 泞 林祖嘉、陳湘菱,「中國大陸本土企業、台資企業與外資企業生產效率之比較研究」,中國大陸研 究,第 52 卷第 4 期(2009 年 12 月),頁 1~20。 註 泀 秦曉鐘、胡志寶,「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技術外溢效應的實證分析」,江蘇經濟探討(南京),1998 年 第 4 期,頁 47~49。 註 洰 沈坤榮,「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管理世界(北京),2007 年第 5 期,頁 22~34;王海 云、史本山,「我國 FDI 技術溢出效應的實證分析」,現代管理科學(北京),2007 年第 4 期,頁 27~28。

註 泍 Simon B. Zhao and L. Zha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Global City-Regions in China,” Regional Studies, Vol. 41, No. 7(October 2007), pp. 979~994.

註 泇 P. Buckley, Chengqi Wang and Jeremy Clegg, “The Impact of Foreign Ownership, Local Ownership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on Spillover Benefit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 16, No. 2(April 2007), pp. 142~158.

註 沰 林祖嘉、陳思婷,「中國大陸製造業中,台港澳資本與外資直接投資技術外溢效果之比較研究」,中 國大陸研究,第 55 卷第 1 期(2012 年 3 月),頁 71~99。 註 泹 從民國 41 年 1 月至民國 100 年 4 月,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申請對陸投資件數為:2,560 件,累積核准金 額達 20,419,350 千美元,占整體對陸投資核准金額之 20%;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申請對陸投 資件數為:2,705 件,累積核准金額達 14,775,457 千美元,占整體對陸投資核准金額之 14.47%。資料 來源為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4)

區的生產效率及技術移轉之效果後,對於吾人了解大陸各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 也會有很大的助益。 本文的研究架構如下:第二節先建立一個傳統的隨機邊界模型(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及 Cobb-Douglas 生產函數。第三節說明資料來源及變數定義。第四節進行實 證分析及實證結果說明,我們一方面先說明外資企業對於大陸電子產業生產效率的影 響與技術外溢效果的估計;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比較這些效率與外溢效果在不同地區 的影響是否有所不同。第五節為結論。

貳、隨機性邊界分析法與追蹤資料模型之應用

本文依 Pitt and Lee(1981)的模型,泏把追蹤資料(panel data)應用到傳統的生

產邊界函數,並假設有一個 i 廠商其第 t 年的隨機產出如下:

ln(Yit) = xit'β + vit – uit, i=1, 2, … … , N;t=1, 2, …, T (1) εit =vit – uit , u≥0 (2)

其中 Yit代表 i 廠商在第 t 年的產出,xit為廠商之投入要素,β 係指未知待估參

數,而 εit為一組合誤差,由 vit及 uit組成。此二誤差項分別為:vit:對稱性之測量誤差

項(measurement error component),代表廠商不可抗力之無效率因子,例如天災、罷 工 、 機 器 運 轉 失 靈 等 。 uit: 乃 非 對 稱 性 的 不 效 率 誤 差 項 ( technical inefficiency

component),係用以代表廠商的技術無效率因子。

在追蹤資料中,廠商之技術無效率誤差 uit會隨著時間而變動,即

uit = f(t)‧ui (3)

其中,f(‧)描述了時間對廠商之無效率因子之影響。而 Battese and Coelli (1992)假設無效率 uit項服從截斷之常態分配,同時 f(‧)函數形態定義如下:泩

註 泏 Mark M. Pitt and Lung-Fei Lee, “The Measurement and Sources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 in the Indonesian Weaving Industr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9, No. 1(August 1981), pp.43~64.

註 泩 除 George E. Battese and T.J. Coelli,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Vol. 3, No. 1-2(June 1992), pp. 153~169.對隨時間變動之無效率項函數形態做出假定外,尚有 Christopher Cornwell, Peter Schmidt and Robin C. Sickles, “Production Frontiers with Cross-Sectional and Time-Series Variation in Efficiency Level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Vol. 46, No. 1-2(January 1990), pp. 185~200; Y. H. Lee and Peter Schmidt, “A Production Frontier Model with Flexible Temporal Variation in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H. O. Fried, C. A. K. Lovell and S. S. Schmidt eds.,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237~255.等學者提出相關假定。

(5)

f(t)=exp[–η(t –Ti)],f(t)≧0 f(T)=1 (4) 上式中 Ti代表第 i 家廠商之最終期時間;η 為一待估參數,用以表達無效率誤差項 uit之收斂速度。若 η>0,則式(4)可改寫為: f(t)=exp[–η(t –Ti)] = exp[η(Ti– t)]>1,η>0 (5) 上式隱含 uit≧ui,亦即廠商第 t 期無效率項 uit會高於最末期之無效率項 ui;反 之,若估計出之 η<0,則 uit ≦ui,廠商第 t 期無效率項 uit會低於最末期之無效率項 ui。

此外,根據 Battese and Corra(1977)之設定,泑以追蹤資料進行隨機邊界分析所

估計出之誤差變異數將以下列待估參數表示:炔 2 2 2 v u σ =σ +σ (6) 2 u 2 2 v u σ γ σ σ = + (7) 其中,σ2的設定是代表一組合誤差, γ 則用以表達無效率變異占整體生產誤差變 異之比例,相關待估參數將以最大概似法來進行估計。

本文將採用隨機邊界理論的基本原理,運用 Battese and Coelli(1992)之模型及對 數型 Cobb-Douglas 生產函數,進行中國大陸本資、台港澳資及外資於中國大陸電子產 業生產函數及效率指標估計。炘除傳統的 Cobb-Douglas 函數設定外,本研究再加入

「廠商外資比」及「產業外資比」,以探討台港澳資及外資之加入對廠商產量的影 響,本研究所採行之實證模型如(8)式:

log(Y/L)it = β0 + β1 log(K/L)it + β2log(ageit)+β3 D1 it

+β4FDI_firm_taiit+β4FDI_firm_forit+β6FDI_sec_taiit

+β7FDI_sec_forit +β8(FDI_firm_tai*FDI_sec_tai)it

+

β9(FDI_firm_for*FDI_sec_for)it + vit – uit (8)

關於上述第(8)式中,相關變數定義及處理方式,下節將有更完整的說明。

註 泑 George E. Battese and George S. Corra, “Estimation of a Production Frontier Model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Pastoral Zone of Ea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 21, No. 3 (December 1977), pp. 169~179.

註 炔 關於下列兩式的分配及統計性質,請參考 Dennis J. Aigner, C.A. Knox Lovell and Peter Schmidt, “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Vol. 6, No. 1(July 1977), pp. 21~37;林祖嘉、陳湘菱,「中國大陸本土企業、台資企業與外資企業生 產效率之比較研究」,頁 1~20。

註 炘 George E. Battese and T.J. Coelli,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 pp. 153~169.

(6)

參、變數定義

本研究採用中國工業企業統計數據庫中之陸資、台港澳資與外資之電子業產業資 料,建構 Panel Data 模型,資料時間範圍橫跨 1998 年至 2006 年,共 9 年,觀察值數 目樣本共 71,547 個。本文應用變數之說明如下: 1.log(Y/L)it(勞動人均產出或產出勞動比):本研究以廠商每年之實際產出除 上年度平均就業人數,即該廠商之年度產出勞動比,並以此做為本研究之應變 數。其中,為消除通貨膨脹所帶來之影響,產出 Yit 以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進行 實質調整。 2.log(K/L)it(資本勞動比):本研究將廠商資本勞動比設定為,各別廠商之固 定淨資產(net fixed asset)除上各廠商每年平均就業人數,即為該廠商之年度資 本勞動比。本研究以廠商之資本勞動比做為自變數,同時,固定淨資產 Kit 將以 固定資產平減指數進行調整,以消除通貨膨脹之影響。 3.log(ageit)(廠商開業年限):為考量經驗累積、學習效果對廠商生產行為可 能存在影響,本研究納入廠商開業年限做為自變數,以探討經驗累積與開業期間 是否會影響廠商之生產效率。 4.D1 it(獨資企業之虛擬變數):本研究運用虛擬變數之觀念,設定 D1=1 為獨資 企業,而 D1=0 代表合資企業,期望藉此設定來探討合資形態與獨資形態之廠 商,其生產效率有無顯著不同。 5.FDI_firmit(廠商外資比):廠商外資比係用以顯示個別廠商(i)內外資的資本 結構,其中,FDI_firm_taiit代表每一廠商於該年度內,資本結構中台港澳資所含 之份額,(意即廠商台資比);FDI_firm_forit則表示廠商資本結構中外資所占 之份額,(意即廠商外資比)。 6.FDI_secit(產業外資比):此一變數係用以衡量各年度之外資所占之份額,其 中,FDI_sec_taiit代表電子業於該年度內,整體資本結構中台港澳資所占之份額 (意即整個產業內台港澳資所占的比重,即產業台資比),FDI_sec_forit則表示 整體電子產業之資本結構中其他外資所占之份額(意即整個產業內外資所占的比 重,即產業外資比)。 7.FDI_firm*FDI_sec(廠商資本比*產業資本比):本研究利用廠商外資比和產業 外資比之交乘項,探討台港澳資和外國資本進入中國大陸後,彼此之間的相互作 用。藉由該交互作用,我們得以觀察外人直接投資於中國大陸電子業之廣度與深 度特性。炅 註 炅 此一變數主要目的是在探討廠商外資比與產業外資比之間,是否會出現交互影響的效果。比方說,如 果一個產業中,有一家台港澳資的獨資公司,但是整個產業中只有這一家,那麼這一家台港澳資的獨 資企業的生產效率是否會有不同;另外,如果是同一家台港澳資獨資企業,但是現在卻有很多的台港

(7)

肆、不同地區別之中國大陸電子廠商外溢效果

分析

一、三資企業電子廠商於七大經濟區位之投資概況

自 1980 年代中國大陸開放外人直接投資迄今已逾三十年,目前為止,大部分的文 獻認為外人直接投資對於中國大陸之經濟發展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根據林祖嘉與 陳湘菱(2009)與黃智聰等人(2003)之研究指出,炓外人直接投資中國大陸之外溢效 果將會受所在之經濟區位影響,因此為探究中國大陸三資企業之電子廠商,其生產效 率及外人投資所帶來之外溢效果是否確實受區位因素影響,本節將再進一步將中國大 陸細分為七大經濟區位,以隨機邊界分析法進行深入之研究與驗證。 本文運用 1998-2006 年中國工業企業統計數據庫中之電子業廠商 71,547 個樣本 點,再根據台灣區電機與電子工業同業公會(2005)之分類,將中國大陸區分為七大 經濟區域,各經濟區域所包含之省市如表 1 所示: 表 1 中國大陸七大經濟區 東北 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西北 陝西省、甘肅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西藏省 華北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山西省、內蒙自治區 華中 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 西南 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廣西省、海南省 華南 廣東省、福建省 華東 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 資料來源: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內銷內貿領商機(台北:商周編輯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表 2 中國大陸七大經濟區電子業廠商數目概況 單位:家數 各地區樣本數 各地區廠商數 東北 3,823 1,285 西北 1,405 481 華北 10,568 3,425 華中 6,931 2,339 西南 3,082 961 華南 16,171 5,206 華東 29,567 9,929 總計 71,547 23,626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資企業同時存在,那麼這家台港澳資企業的生產效率是否會受到影響。我們認為這兩者會出現交互影 響的主要理由,是因為我們看到有很多產業中,有很多的台資企業進入大陸生產,結果因為太多的台 資企業進入,造成產量大增,同時造成價格大幅下降,結果對於企業的營收反而造成負面的影響。因 此,我們想用這一個變數來當成解釋變數,看看這上述兩個變數之間是否有交互影響的效果。 註 炓 林祖嘉、陳湘菱,「中國大陸本土企業、台資企業與外資企業生產效率之比較研究」,頁 1~20;黃智 聰、林昇誼、潘俊男,「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生產效率之比較-以工業部門為例」,頁 93~123。

(8)

表 2 為本文所採用的電子業廠商樣本於七大經濟區位的分布情形,從表 2 可看 出,目前三資企業電子廠商集中在華東 、華南及華北三大經濟區,約占總樣本數 78.8%,可見目前中國大陸電子業廠商投資區位相當不均之現象。 若進一步以樣本之資金來源及經濟區劃分,可由表 3 看出本次採用之樣本資料庫 中,各類型三資電子業廠商於各大經濟區之樣本數與廠商數目,各經濟區域仍以陸資 獨資電子業廠商為主要大宗,而台港澳資及其他外資廠商則以華南及華東地區為主要 投資地,其餘經濟區投資明顯較少。炆 表 3 中國大陸七大經濟區三資企業電子廠商數目概況 單位:家數 東北 西北 華北 華中 西南 華南 華東 全體樣本數 樣本數 (6%) 3,358 (2%) 1,305 (16%) 8,655 (12%) 6,429 (5%) 2,781 (17%) 9,443 (42%) 23,303 (100%) 55,316 純陸資 廠商數 1,139 (6%) 448 (2%) 2,850 (15%) 2,176 (12%) 882 (5%) 3,124 (17%) 7,952 (42%) 18,762 (100%) 樣本數 (0%) 15 (0%) 5 (2%) 110 (1%) 49 (1%) 28 (72%) 3,242 (24%) 1,071 (100%) 4,522 純台港澳資 廠商數 (0%) 6 (0%) 2 (2%) 37 (1%) 21 (1%) 8 (69%) 1,026 (26%) 392 (100%) 1,492 樣本數 (4%) 150 (0%) 9 (19%) 767 (2%) 90 (1%) 28 (34%) 1,384 (40%) 1,614 (100%) 4,042 純外資 廠商數 48 (4%) 4 (0%) 263 (20%) 26 (2%) 6 (0%) 454 (34%) 520 (39%) 1,321 (100%) 樣本數 (3%) 125 (0%) 16 (10%) 374 (4%) 157 (3%) 101 (39%) 1,477 (41%) 1,559 (100%) 3,811 陸資與台港澳合資 廠商數 (3%) 35 (1%) 6 (9%) 107 (5%) 52 (3%) 29 (37%) 422 (42%) 476 (100%) 1,129 樣本數 (4%) 175 (2%) 70 (17%) 662 (5%) 206 (4%) 144 (16%) 625 (52%) 2,020 (100%) 3,903 陸資與外資合資 廠商數 57 (5%) 21 (2%) 168 (15%) 64 (6%) 36 (3%) 180 (16%) 589 (53%) 1,116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全體樣本基本資料中,見表 4,我們看到就生產規模(平均產出)來看,純外資 最大(1.18 億元人民幣),純台港澳資(0.75 億元人民幣),最小的是純陸資(0.57 億 元),從資本金額來看,三資企業排名順序也相同。但是,就勞動人數來看,最多的是 純台港澳資(439 人),其次是純外資(382 人),最少的是純陸資(196 人)。因此, 我們看到資本密集度就有很大差別,其中純外資的資本勞動比最高(10.58 萬元/人), 其次為純陸資(6.63 萬千元/人),最少的是純台港澳資(5.75 萬元/人)。顯然我們看到 純外資是資本密集度最高的,而純台港澳資則是資本密集度最低的。 註 炆 一般所謂的三資企業指的是「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與「外商獨資企業」,但是,本 文要比較的是「純外資企業」、「純港澳台資企業」、「純本資企業」、「陸資與台資的合資企 業」、及「陸資與外資的合資企業」在生產效率上的不同,因此這種定義與傳統所謂三資企業的定義 並不一樣。

(9)

表 4 三資企業電子廠商基本概況 產出金額 (千元 人民幣) 資本金額 (千元 人民幣) 勞動人數 (人) (千元/人) 產出勞動比 (千元/人) 資本勞動比 純陸資 56,639.42 10,632.08 196.25 354.30 66.32 純台港澳資 74,680.55 16,832.41 439.17 265.77 57.48 純外資 117,927.60 27,689.57 381.70 392.64 105.78 陸資與台港澳資合資 124,699.00 27,551.80 372.47 448.33 129.31 陸資與其他外資合資 220,196.40 51,461.88 450.26 574.15 141.59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工業企業統計數據庫(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2009 年)。 另一方面,由於外資企業的資本密集度最高,因此其有最高的人均產值,這不必 訝異;但是,台港澳資企業的資本密集度雖然小於陸資企業,而台港澳資企業的人均 產值卻比陸資企業來得高,此一結果顯示台港澳資企業的生產效率的確是高於陸資企 業。 另外,表 4 顯示,在陸資與外資合資的企業其產出的規模是最大的,達到 2.20 億 元人民幣;此外,陸資與台港澳資合資企業的產出規模也相當大(1.25 億元人民幣)。 我們在解讀此一現象時要小心,雖然合資企業的產值較大,但這並不一定表示其生產 效率較高,通常其代表的是,外資企業較喜歡與規模較大的陸資企業合作,因為外資 相信規模較大的陸資應該會有比較高的信用,因此外資會選擇規模較大的陸資企業進 行合作。此一現象同樣出現在台港澳資與陸資合資的企業上面。 表 5 三資企業於中國大陸七大經濟區生產投資概況 純陸資企業 東北 西北 華北 華中 西南 華南 華東 產出金額(千元人民幣) 30,953 52,909 78,442 45,176 51,764 76,675 48,118 勞動人數(人) 201 353 202 209 254 235 158 資本金額(千元人民幣) 11,623 22,902 13,755 11,783 12,672 11,146 7,873 產出勞動比(千元人民幣/人) 300 194 497 294 294 354 342 資本勞動比(千元人民幣/人) 88 56 83 57 58 92 51 純台港澳資企業 東北 西北 華北 華中 西南 華南 華東 產出金額(千元人民幣) 146,436 71,954 62,303 55,224 78,993 79,611 60,813 勞動人數(人) 359 488 290 193 405 514 240 資本金額(千元人民幣) 33,569 35,606 19,662 7,920 19,371 17,373 14,924 產出勞動比(千元人民幣/人) 749 161 463 286 252 239 320 資本勞動比(千元人民幣/人) 231 73 199 38 60 48 70 純外資企業 東北 西北 華北 華中 西南 華南 華東 產出金額(千元人民幣) 95,917 96,096 85,870 181,341 99,805 118,927 131,251 勞動人數(人) 397 149 296 362 348 514 310 資本金額(千元人民幣) 35,477 12,693 20,309 45,579 26,339 25,358 31,582 產出勞動比(千元人民幣/人) 358 582 426 323 676 300 457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0)

表 5 說明 1998 年至 2006 年間,三資企業於中國大陸七大經濟區之平均產出(千 元人民幣)、平均勞動雇用人數(人)、平均資本額(千元人民幣)、平均產出勞動比 (或稱人均產值)(千元人民幣/人)及平均資本勞動比(千元人民幣/人)等生產投資 概況。其中,如果以純陸資、純外資與純台資三種企業相比,大致上我們看到資本勞 動比最高的是外資,其次是陸資,最後才是台港澳資。此一結果與林祖嘉和陳湘菱 (2009)所看到的結果相同,炄即純外資的資本密集度是最高的,而純台港澳資則是最 低的。也就是說,台港澳資企業在大陸是屬於勞力密集型的,見表 5。 至於在不同地區方面,我們看到就純陸資企業來看,產出規模最大的是華北地區 (7.84 億元人民幣),平均資本額次大的也是華北地區(1.38 億元人民幣),而且人均 產出最大的也是華北地區(49.7 萬元人民幣)。也就是說,從大陸企業分布與生產效率 的情況來說,華北地區的大陸本土企業表現是最好的。至於在純港澳台資方面,表 5 顯示是以東北地區台港澳資企業的產值最大(1.46 億元人民幣),遠高於排名第二的華 南地區的台港澳資(0.80 億元)。此一結果與吾人直覺上的認知有所不同,因此我們認 為表 5 中顯示東北地區台港澳資的規模較大,應該單純是因為資料數目較少(只有 15 筆)所產生資料誤差所造成的。最後,在純外資方面,表 5 顯示華中、華東與華南地 區外資企業的產值較大,此結果與吾人的直覺較為相近。

二、七大經濟區位之中國大陸電子廠商外溢效果分析

接著,我們將透過(8)式之實證模型,以隨機邊界分析法針對各經濟區位之三資 企業電子廠商外溢效果進行進一步分析。首先,從整體估計結果來看,大部分的係數 符號都與吾人預期相同,而且大都顯著的異於 0,表示我們的估計函數大致上是沒有 問題的。其中資本勞動比(0.272)的係數為正且顯著,代表資本密集度愈高,勞動的 生產效率愈高。廠商存活年限(0.125)的係數也是正且顯著,表示廠商存活期間愈 長,其生產效率愈高,此結果與吾人預期相同。獨資(-0.034)的係數為負且顯著,表 示獨資生產效率較低,而合資生產效率較高。我們認為造成此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合 資廠商可以一方面擁有外資(或港澳台資)的技術,一方面又可以擁有國內的人際關 係,所以使得其生產效率較獨資企業為高。炑 廠商台資比(0.216)與廠商外資比(0.282)的係數都是正且顯著,但是後者較 大,表示在大陸電子產業中外資廠商的生產效率高於台港澳資廠商。但是,另一方 面,產業台資比(3.508)的係數卻遠遠高於產業外資比(0.549),此一結果顯示,台 港澳資廠商的技術外溢效果是明顯的高於外資廠商。我們認為造成台港澳資廠商技術 外溢效果高於外資廠商可能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1)兩岸三地語言相同,因此台港 澳資廠商更容易把技術傳授給當地企業及員工。(2)台港澳資本身屬於勞力密集產 註 炄 林祖嘉、陳湘菱,「中國大陸本土企業、台資企業與外資企業生產效率之比較研究」,頁 1~20。 註 炑 在我們的資料中,獨資的廠商包括陸資獨資、台澳資獨資與外資的獨資企業;另外,我們的資料中也 包括陸外資合資及陸台資合資,而後面兩者就是我們的標準組。

(11)

業,因為人力較易流動,因此容易產生技術外溢效果。(3)台港澳資廠商的技術原本 就低於外資企業,但是仍然高於陸資,因此陸資廠商在學習台港澳資廠商的技術是比 較容易的。 最後,在各種衡量效率的參數上面,我們估計到的每一個係數(包括 μ, η, σ …2 等等)都是顯著的異於零,此結果代表我們設定的隨機邊界模型沒有問題。 接著,在最重要的個別廠商之資本勞動比對於產出的影響方面,七大經濟區估計 出之結果均為正且達 99%之顯著水準(東北(0.233)、西北(0.238)、華北(0.384)、 華中(0.256)、西南(0.185)、華南(0.243)、華東(0.258)),其中,以華北區之資本 勞動比係數(0.384)最大。此一估計結果顯示,若投入相同資本,華北區之電子業廠 商能提升的生產力將可能大於其他經濟區之電子業廠商。 在存活年限對於生產力的貢獻方面,除西北地區(-0.004)外,其他各經濟區廠商 存活年限對於廠商生產力均有正向貢獻,其中,華北(0.210)與華中區(0.217)之電 子業廠商生產力受該廠商存活年限影響較其他經濟區大;反之,華東區(0.064)廠商生 產力則受廠商存活年限影響最小,見表 6。 此外,由獨資虛擬變數 D1 之估計結果發現, 雖七大經濟區估計係數均為負,但僅限華北(-0.035)、華南(-0.035)、華東(-0.014) 三經濟區之估計結果符合顯著水準,顯示此三經濟區域之合資企業生產力優於獨資企 業。 自廠商台資比(FDI_firm_tai)及廠商外資比(FDI_firm_for)這兩個變數估計結 果可看出,各經濟區能受惠於外人直接投資所帶來的技術移轉效果有截然不同的情 形。在廠商台資比方面,僅華中(0.848)及西南(0.829)地區之估計係數達顯著水 準,意即除此二地區外,台港澳資企業所帶來之技術移轉效果對於其他五大經濟區域 之電子業廠商生產力提升效果相當有限。相對廠商台資比之估計結果,自表 6 廠商外 資比之估計結果則可發現,外資進入所帶來之技術移轉效果對於東北(1.039)、華北 (0.362)、華中(0.953)、西南(1.302)此四經濟區域之電子業廠商生產力有正面之 助益。從此一估計結果來看,平均而言,外資帶來生產力提升的效果要高於台港澳資 企業所帶來的效果。 在外人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果方面,我們透過產業台資比(FDI_sec_tai)之估計結果 發現,台港澳資廠商之進入對於七大經濟區內之其他電子業廠商均能帶來正向且顯著之 外 溢 效 果 ( 東 北 ( 5.161 )、 西 北 ( 3.683 )、 華 北 ( 4.355 )、 華 中 ( 3.926 )、 西 南 (3.417)、華南(1.199)、華東(2.268)),而外資進入則僅對東北(1.743)、華中 (0.832)、西南(1.665)與華東(0.531)之電子業廠商有正且顯著之技術外溢效果。炖 另一方面,在廠商台資比*產業台資比之估計結果中,僅華中(-6.585)、西南 (-4.556)、華南(-1.156)此三經濟區達顯著水準,而廠商外資比*產業外資比之估計 註 炖 與前一段研究結果相比,我們認為大陸外資帶來的技術固然高於台資企業,但是由於台港澳資企業有 語言及交易習慣上的優勢,因此台港澳資企業整體的技術外溢效果反而是較大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 因為外資企業對於技術的保護較高,使得其整體的技術外溢效果較小。

(12)

係數達顯著水準的則有東北(-3.829)、華北(-1.489)與華中(-3.912)三大經濟區。 由上述結果可看出,華中地區由於台港澳資與外資投資均呈現過於集中之情形,因此 造成 FDI 之外溢效果抵減的現象;而華南與西南地區、東北與華北地區則分別因台港 澳資、外資之集中投資情形,使當地廠商因無法受益於 FDI 進入所帶來之外溢效果, 而造成生產力下降的情形。炂 由表 6 之估計結果可看出,除西北地區外(-0.095),其他經濟區之組合無效率估 計項 μ 皆可達 1%之顯著水準(東北(1.417)、華北(1.014)、華中(1.614)、西南 (1.630)、華南(1.714)、華東(1.725)),顯示除西北地區外,其他六大經濟區之廠 商生產函數中確實存在生產無效率項 uit。 而根據表 6 可看出,中國大陸七大經濟區域產出變異( γ 值)皆達 99%之顯著水 準 , 且 估 計 出 之 γ 值 係 數 皆 相 當 靠 近 1 ,( 東 北 ( 0.740 )、 西 北 ( 0.890 )、 華 北 (0.745)、華中(0.743)、西南(0.791)、華南(0.721)、華東(0.725))。由(7)式 可知,中國大陸七大經濟區域產出變異( γ 值)估計結果顯示廠商無效率變異占整體 生 產 變 異 的 份 額 相 當 大 , 其 中 , 又 以 西 北 地 區 為 各 區 域 之 首 , 西 南 地 區 次 之 (0.791),此結果表示,西北地區三資企業電子廠商無效率變異 uit最大。 在代表廠商無效率因子收斂方向的參數 η 之估計結果中可看出與上節相似的結果, 由於 η 之估計結果皆顯著為負(東北(-0.012)、西北(-0.059)、華北(-0.024)、華 中(-0.011)、西南(-0.013)、華南(-0.006)、華東(-0.002)),因此代表七大經 濟區內之三資企業電子業廠商生產無效率因子將隨時間逐漸遞增。炚其中,華東地區之 η 估計係數為負的最小,顯示華東地區廠商生產無效率因子隨時間遞增的情形最不嚴 重。

伍、結 論

過去這些年以來,外人投資(FDI)一直都是推動大陸經濟成長與技術進步的重要 動力。其中台港澳資企業的投資又以電子產業為最大宗,對於中國大陸電子產業技術 註 炂 本文當初放入廠商台資比與產業台資比的主要理由,是因為台資企業的投資產業性質可能比較相近, 因此產業內可能會出現正(負)的外溢效果。比方說,如果同一產業內台資過多,導致生產過量,因 而使得產品價格下跌,造成廠商的收益減少,這時可能就會出現負的外溢效果;另一方面,當同一產 業內台資投資很多時,可能會訓練出一些相同的員工,因此這時其他廠商可能比較容易找到合適的員 工,所以此可能會出現正的外溢效果。而在文章中,我們沒有放廠商台資比與產業外資比的主要理 由,是因為台資與外資所投資的產業差異較大,因此可能出現正(負)的外溢效果也許就會比較小, 這是我們沒有放入此一理由的主要原因。無論如何,我們還是非常謝謝評審的提醒,讓我們可以更清 楚的說明我們對於模型的設定。 註 炚 也就是說,依我們估計結果顯示,目前大陸各地區電子廠商生產效率的情況還在發散,而不是收斂。 我們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在於目前大陸電子產業還在迅速擴大中;但是我們相信未來大陸電子產業 逐漸走向成熟之後,其技術效率的情況就會逐漸收斂。

(13)

表 6 七大經濟區之電子廠商生產函數與外溢效果之估計 應變數:人均產出(logY/L) 全體樣本 東北 西北 華北 華中 西南 華南 華東 常數項(Cons) (0.079) 2.873*** (0.241) 2.144*** (0.241)1.375*** (0.102) 2.232*** (0.224)2.645*** (0.242) 2.646*** (0.156) 3.581*** (0.197) 3.251*** 資本勞動比(logK/L) (0.003) 0.272*** (0.013) 0.233*** (0.023)0.238*** (0.008) 0.384*** (0.011) 0.256*** (0.015) 0.185*** (0.005) 0.243*** (0.004) 0.258*** 廠商存活年限(log_age) 0.125*** (0.006) 0.095*** (0.029) -0.004 (0.048) 0.210*** (0.018) 0.217*** (0.022) 0.158*** (0.031) 0.182*** (0.012) 0.064*** (0.009) 獨資虛擬變數(D1) (0.006) -0.034*** (0.036) -0.010 (0.072)-0.017 (0.021) -0.035* (0.029)-0.009 (0.040) -0.005 (0.010) -0.035*** (0.008) -0.014* 廠商台資比(FDI_firm_tai) (0.037) 0.216*** (0.417) -0.008 (1.007)-0.636 (0.211)-0.208 (0.330)0.848*** (0.347) 0.829** (0.047) 0.016 (0.067) 0.059 廠商外資比(FDI_firm_for) (0.078) 0.282*** (0.436) 1.039** (1.209)0.628 (0.210) 0.362* (0.520)0.953* (0.754) 1.302* (0.128) -0.059 (0.111) 0.009 產業台資比(FDI_sec_tai) 3.508*** (0.129) 5.161*** (0.594) 3.683*** (1.024) 4.355*** (0.396) 3.926*** (0.458) 3.417*** (0.645) 1.199*** (0.261) 2.268*** (0.176) 產業外資比(FDI_sec_for) (0.138) 0.549*** (0.646) 1.743** (1.200)1.833 (0.427) -0.417 (0.495)0.832* (0.681) 1.665** (0.268) -0.317 (0.189) 0.531*** 廠商台資比*產業台資比 (FDI_firm_tai*FDI_sec_tai) -2.090*** (0.281) 1.987 (3.156) 4.268 (7.694) 1.373 (1.631) -6.585*** (2.523) -4.556* (2.626) -1.156*** (0.356) -0.574 (0.501) 廠商外資比*產業外資比 (FDI_firm_for*FDI_sec_for) -1.170*** (0.318) -3.829*** (1.772) -1.638 (4.946) -1.489* (0.878) -3.912* (2.132) -4.613 (3.018) -0.169 (0.525) 0.127 (0.450) µ 1.527*** (0.069) 1.417*** (0.189) -0.095 (0.416) 1.014*** (0.058) 1.614*** (0.185) 1.630*** (0.170) 1.714*** (0.139) 1.725*** (0.183) η (0.001) -0.008*** (0.004) -0.012*** (0.012)-0.059*** (0.003) -0.024*** (0.003)-0.011*** (0.003) -0.013*** (0.001) -0.006*** (0.001) -0.002* 2 σ (0.002) 0.195*** (0.009) 0.238*** (0.219)0.727 (0.010) 0.304*** (0.007)0.252*** (0.011)0.254*** (0.003) 0.161*** (0.002) 0.141*** γ 0.733*** (0.003) 0.740*** (0.012) 0.890*** (0.032) 0.745*** (0.009) 0.743*** (0.008) 0.791*** (0.011) 0.721*** (0.006) 0.725*** (0.004) 2 u σ 0.143*** (0.002) 0.176*** (0.009) 0.647 (0.219) 0.227*** (0.010) 0.186*** (0.007) 0.201*** (0.011) 0.116*** (0.003) 0.102*** (0.002) 2 v σ (0.001) 0.052*** (0.002) 0.062*** (0.004)0.080 (0.001) 0.077*** (0.001)0.065*** (0.002) 0.053*** (0.001) 0.050*** (0.000) 0.039*** Wald chi2(9) 589.93*** 178.35*** 2729.37*** 871.42*** 294.60*** 2690.67** 4366.71*** Log likelihood -1408.227 -636.188 -4851.827 -2751.430 -974.643 -3264.490 -3923.886 樣本數 3,823 1,405 10,568 6,931 3,082 16,171 29,567 說明:a. ***、**、*分別代表 99%、95%及 90%下之顯著水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進步有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 FDI 進入大陸投資的地區相當集中,因此對於大 陸不同地區而言,外人投資在電子產業的生產效率與技術外溢效果很可能也會有明顯 不同。本研究主要目的就是在探討大陸不同地區之間,三資企業投資在電子產業所帶 來的生產效率與技術外溢效果的差異。而本文與傳統文獻最主要的差異包括:(1)本 文是以廠商的個體資料來進行分析,(2)同時,本文再加上企業的追蹤資料,(3)然 後,本文再把大陸分成七大地區來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得到的結果與傳統上的分析

(14)

是相當不同的。 本文先建立一個簡單的隨機邊界模型,然後加上追蹤模型,最後再利用大陸 1998 至 2006 共 71,547 個樣本點的廠商資料,來進行實證分析。整體而言,本研究估計的 結果還算不錯,而且各主要係數的方向都正確且顯著;至於在生產效率與技術外溢的 估計結果發現:(1)外資企業的生產效率高於台港澳資企業,而台港澳資企業則高於 本地企業。(2)但是,就技術外溢效果來看,台港澳資企業的外溢效果大於外資企業 的外溢效果。(3)另外,在大陸不同地區,外資企業的生產效率與技術外溢效果也各 有不同。 本文主要的研究限制之一是,由於受到資料的限制,本文所採用的其實是台港澳 資本的企業,而不是單純的台資企業,因為港澳資本企業與台資企業的生產力與技術 是很不相同的,因此未來如果可以把這三種企業加以區分出來,我們相信估計到的結 果應該會更具有說服力。其次,現在還有一些研究認為基本上這些不同地區的不同廠 商本身的生產效率根本就不在同一生產界面上,因此可以採用更一般性的 metafrontier 來處理,這也是學者們未來可以進一步研究的方向。炃第三,本文所採用的資本是以企 業所提報的資本為準,而沒有對於這些資本進行折舊或是其他的處理,因此此處所使 用的資本也許會有一些統計上的誤差。這些問題在未來進一步研究時,應該都必需加 以修正。 * * * (收件:101 年 3 月 26 日,第 1 次修正:101 年 11 月 9 日,複審:101 年 12 月 6 日, 第 2 次修正:102 年 5 月 14 日,接受:102 年 7 月 31 日)

註 炃 請 參 見 George E. Battese and D.S. Parasada Rao, “Technology Gap, Efficiency and a Stochastic Metafrontier Fun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Vol. 1, No. 2(August 2002), pp. 87~93; George E. Battese, D.S. Parasada Rao and Christopher J. O’Donnell, “A Meta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Estimation of Technical Efficiencies and Technology Gaps for Firms Operating Under Different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Vol. 21, No. 1(January 2004), pp. 91~103; Ku-Hsieh Chen and Hao-Yen Yang, “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of Productivity Growth Using a Generalized Metafrontier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with Application to Banking Industries in Taiwan and China,”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Vol. 35, No. 3(June 2011), pp.197~212.對於 metafunction 的討論。

(15)

An Analysis on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Spill-Over Effect by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Electronic Industry in

Seven Major Regions of Mainland China

Chu-Chia Li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irector, 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Study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Fang-Cian Guo

Maste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Abstrac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 Among others, the Taiwanese investment in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industry (EE industry) is a significant one. Since there is a vivid regional discrepancy for Taiwanese investment in EE industry in mainland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FDI in EE industry on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for seven major regions in mainland China. This study employed a data set with electronic firms from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Database. We applied a panel data model and a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to estimat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for domestic firms and foreign firms in EE industry in seven major regions with Chinese, Taiwanese, Hong Kong, Macanese and other foreign enterpris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n that there are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in the Chinese electronic industry; however, the net effects are different from regions.

Key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spill-over effects

(16)

參 考 文 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工業企業統計數據庫(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8-200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2010 年)。 王海云、史本山,「我國 FDI 技術溢出效應的實證分析」,現代管理科學(北京),2007 年第 4 期,頁 27~28。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內銷內貿領商機(台北:商周編輯顧問股份有限公 司,2005 年)。 沈坤榮,「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管理世界(北京),2007 年第 5 期,頁 22~34。 林昇誼,「不同來源外資企業在中國生產效率之比較-以工業部門為例」,國立政治大 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林祖嘉、陳思婷,「中國大陸製造業中,台港澳資本與外資直接投資技術外溢效果之比 較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 55 卷第 1 期(2012 年 3 月),頁 71~99。 林祖嘉、陳湘菱,「中國大陸本土企業、台資企業與外資企業生產效率之比較研究」, 中國大陸研究,第 52 卷第 4 期(2009 年 12 月),頁 1~20。 姚洋,「非國有經濟成分對我國工業企業技術效率的影響」,經濟研究(北京), 1998年第 12 期,頁 29~35。 秦曉鐘、胡志寶,「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技術外溢效應的實證分析」,江蘇經濟探討(南 京),1998 年第 4 期,頁 47~49。 高長,「外商企業在大陸投資獲利性的決定因素」,發表於台灣經濟學會年會(台 北:台灣經濟學會主辦,1996 年)。 陳永生,「華裔與非華裔企業大陸投資績效之比較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 44 卷 第 8 期(2001 年 8 月),頁 23~42。 黃智聰、林昇誼、潘俊男,「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生產效率之比較-以工業部門為 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 4 卷第 1 期(2003 年 1 月),頁 93~123。

Aigner, Dennis J., C.A. Knox Lovell and Peter Schmidt, “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Vol. 6, No. 1(July 1977), pp. 21~37.

Battese,George E. and T.J. Coelli,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Vol. 3, No. 1-2(June 1992), pp. 153~169.

Battese, George E. and George S. Corra, “Estimation of a Production Frontier Model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Pastoral Zone of Ea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 21, No.3(December 1977), pp. 169~179.

(17)

Metafrontier Fun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Vol. 1, No. 2 (August 2002), pp. 87~93.

Battese, George E., D.S. Parasada Rao and Christopher J. O’Donnell, “A Meta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Estimation of Technical Efficiencies and Technology Gaps for Firms Operating Under Different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Vol. 21, No. 1(January 2004), pp. 91~103.

Buckley, P., Chengqi Wang and Jeremy Clegg, “The Impact of Foreign Ownership, Local Ownership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on Spillover Benefit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 16, No. 2(April 2007), pp. 142~158.

Chen, Ku-Hsieh and Hao-Yen Yang, “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of Productivity Growth Using a Generalized Metafrontier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with Application to Banking Industries in Taiwan and China,”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Vol. 35, No. 3(June 2011), pp. 197~212.

Cornwell, Christopher, Peter Schmidt and Robin C. Sickles, “Production Frontiers with Cross-Sectional and Time-Series Variation in Efficiency Level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Vol. 46, No. 1-2(January 1990), pp. 185~200.

Lee, Y. H. and Peter Schmidt, “A Production Frontier Model with Flexible Temporal Variation in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H. O. Fried, C. A. K. Lovell and S. S. Schmidt eds.,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237~255.

Pitt, Mark M. and Lung-Fei Lee, “The Measurement and Sources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 in the Indonesian Weaving Industr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9, No. 1 (August 1981), pp. 43~64.

Zhao, Simon. B. and L. Zha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Global City-Regions in China,” Regional Studies,Vol. 41, No. 7(October 2007), pp. 979~994.

數據

表 2 為本文所採用的電子業廠商樣本於七大經濟區位的分布情形,從表 2 可看 出,目前三資企業電子廠商集中在華東 、華南及華北三大經濟區,約占總樣本數 78.8% ,可見目前中國大陸電子業廠商投資區位相當不均之現象。  若進一步以樣本之資金來源及經濟區劃分,可由表 3 看出本次採用之樣本資料庫 中,各類型三資電子業廠商於各大經濟區之樣本數與廠商數目,各經濟區域仍以陸資 獨資電子業廠商為主要大宗,而台港澳資及其他外資廠商則以華南及華東地區為主要 投資地,其餘經濟區投資明顯較少。 炆 表 3  中國大陸七大經濟
表 4  三資企業電子廠商基本概況  產出金額  (千元  人民幣)  資本金額 (千元 人民幣)  勞動人數 (人)  (千元/人) 產出勞動比 (千元/人) 資本勞動比 純陸資 56,639.42  10,632.08  196.25  354.30  66.32  純台港澳資 74,680.55  16,832.41  439.17  265.77  57.48  純外資 117,927.60  27,689.57  381.70  392.64  105.78  陸資與台港澳資合資 124,699.
表 5 說明 1998 年至 2006 年間,三資企業於中國大陸七大經濟區之平均產出(千 元人民幣)、平均勞動雇用人數(人)、平均資本額(千元人民幣)、平均產出勞動比 (或稱人均產值)(千元人民幣/人)及平均資本勞動比(千元人民幣/人)等生產投資 概況。其中,如果以純陸資、純外資與純台資三種企業相比,大致上我們看到資本勞 動比最高的是外資,其次是陸資,最後才是台港澳資。此一結果與林祖嘉和陳湘菱 (2009)所看到的結果相同, 炄 即純外資的資本密集度是最高的,而純台港澳資則是最 低的。也就是說,台港澳資企業
表 6  七大經濟區之電子廠商生產函數與外溢效果之估計  應變數:人均產出(logY/L)  全體樣本 東北  西北  華北  華中  西南  華南  華東  常數項(Cons)  (0.079) 2.873*** (0.241) 2.144*** (0.241)1.375***  (0.102) 2.232*** (0.224)2.645***  (0.242) 2.646*** (0.156) 3.581*** (0.197) 3.251*** 資本勞動比(logK/L)  (0.003) 0.27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亞洲‧矽谷學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 資訊工業策進會 產業人才投資方案.

與職業相關職能之類別概念,透過國內外文獻研究、States' Career Clusters Initiative (SCCI)、美國 O*Net

Chen, “Alternative proofs for some results of vector- valued functions associated with second-order cone,” Journal of Nonlinear and Convex Analysis, vol.. Chen, “The convex and

二、 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與在中華民國設 有戶籍之國民結婚且獲准居留之外國人或 大陸地區人民,提供有效之居留證明文件 及配偶戶口名簿影本。. 三、

“Big data is high-volume, high-velocity and high-variety information assets that demand cost-effective, innovative form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enhanced?. insight and

CAST: Using neural networks to improve trading systems based on technical analysis by means of the RSI financial indicator. Performance of technical analysis in growth and small

CAST: Using neural networks to improve trading systems based on technical analysis by means of the RSI financial indicator. Performance of technical analysis in growth and small

Source: Kleinman, Liu and Redding (2020) International friends and enemies: Modelling the evolution of trade relationships since 1970... 外國直接投資 (FDI) from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