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政權型態與夷夏競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七章 政權型態與夷夏競逐"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七章 政權型態與夷夏競逐 第一節 文治國家與集權中央 一、五代十國的紛擾 (一)特色:唐末以來藩鎮的變相及延長 1.五代: 快速更替、篡奪頻繁、武人掌政 位於北方,除後唐以外均定都於開封 2.十國:社會較安定,經濟較富庶 位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北漢除外) 除北漢為沙陀人建立,其餘為漢人政權 陸續建立,國祚不一但每一國均比五代任何一代享國長 國號 開國 種族 建都 國祚 特色 後梁 朱 溫 漢 開封 17年 國祚最長 後唐 李存勗 沙陀 洛陽 14年 五代唯一定都洛陽 後晉 石敬瑭 沙陀 開封 12年 向遼稱臣「兒皇帝」,割 燕雲十六州→中國東北邊 防洞開 後漢 劉知遠 沙陀 開封 4年 國祚最短

後周 郭

開封 10年 政權再度轉歸漢人

(2)

二、重文輕武的宋代 (一)北宋建立 時間 西元960年 開國者 宋太祖趙匡胤(原為後周禁軍領袖) 國都 開封 統一 宋太祖採先南後北策略,陸續降伏南方諸國 宋太宗消滅北漢,天下復歸一統 ◎陳橋兵變 後周晚期趙匡胤擔任節度使,被派往前線,抵擋北漢入侵。 由於趙匡胤頗有人脈,軍中有人趁酒意,拱他奪位。軍隊士 兵紛紛贊成,便拿出黃袍,趙匡胤應眾人要求,穿上黃袍, 率兵回京,奪取皇位,建立宋朝。 (二)北宋的基本國策 1.背景:有鑑於晚唐以來藩鎮跋扈,為矯正武人專權 2.策略: 強化君權文、武、財政分權 政務: A.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2~3人) B.副相:參知政事 軍事:樞密使 財政:三司使鹽鐵司、度支司、戶部司 強幹弱枝 解除禁軍高級將領兵權(杯酒釋兵權) 採募兵制充實禁軍形成冗兵問題,加重財政負擔 裁汰地方武力地方兵源不足,無力制服周邊民族

(3)

重文輕武 作法 A.用科舉廣招人才 B.士大夫為政治核心 C.不殺大臣與言事官 D.文臣領軍,兵不為將有如范仲淹領軍攻打西夏 優點:內部安定,內亂極少 缺點: A.官僚組織層疊重複,員額增加造成冗官現象,財政 困難,行政效率下降 B.文臣領軍,中央指導戰局將帥無決定權,戰術不靈 活,敗多而勝少 三、士大夫的戰場—變法與黨爭 (一)士大夫政治的形成 1.重視科舉取士 宋太祖:改良制度 錄取即任官,殿試的目的在 於排定名次

(4)

宋太宗 擴大規模,增加錄取名額 加強考試公平性糊名、謄錄、鎖院 影響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形成士大夫階級 促進社會階級流動 1.「為父兄者,以其子與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 不學為辱」-洪邁《容齋隨筆》 2.「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 」-晁沖之《夜行》 3.「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敵於窮漠,獻 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田況《儒林公議》 2.皇帝與士大夫的共生 對皇帝而言 依託士大夫減少被篡位的機率 主持殿試,考生成為「天子門生」強化連繫與向心力 對士大夫而言 與皇帝結合,擁有權力正當性 獲得最大政治資源 3.士大夫的使命感 北宋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 言官糾察宰相和百官(御史臺),並對皇帝諫言(諫院)

言官與宰相對立,易陷意氣之爭,成為黨爭溫床

范仲淹:「士當先天下之憂 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5)

(二)北宋的兩次變法 1.慶曆變法較為溫和 時間:宋仁宗慶曆年間 主事:范仲淹 原因:冗吏、冗兵過多影響財政 重點: 整頓吏治 富國強兵針對財政問題與遼、夏的威脅 結果: 妨礙既得利益者守舊派反對 慶曆五年(1045年),宋仁宗下詔廢棄慶曆新政,范仲 淹被撤去軍政要職,外貶為地方官 2.熙寧變法較為激進 時間:宋神宗熙寧年間 主事:王安石 內容:財政、軍事、教育三方面 結果: 財用寬裕 被保守派批評違背祖制、斂財、擾民 過於急躁、堅持己見引發新舊黨爭 先生(王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 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先生傳經義,出己意,辯論 輒數百言,眾皆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 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列傳八十六〈王安石列傳〉

(6)

(三)從變法到黨爭 1.新舊黨爭的起因:官員政見不同排除異己 2.發展: 宋神宗時:王安石得勢,反對者(舊黨)如 司馬光、蘇軾、歐陽修等人多 被貶斥 宋哲宗時: 初年高太后為舊黨支持者,起用司馬光為宰相 親政後新黨再度得勢,以章惇為宰相,對舊黨加以報復 宋徽宗時:任用新黨蔡京為宰相直到北宋滅亡,新黨掌政 3.結果:導致北宋末年政治大壞

(7)

第二節 北亞民族的強大 一、宋代的外交關係 (一)遼的崛起 1.北宋與遼的競逐 契丹人的興起唐末 稱帝耶律阿保機 國號原為契丹,後改稱大遼 援助石敬瑭建立後晉 石敬瑭向遼太宗稱臣為「兒皇帝」 割讓燕雲十六州北方邊防洞開,北宋汴京安全受威脅 宋太宗的兩次北伐 目的:收回燕雲十六州 結果:大敗於高梁河、歧溝關從此無力對遼大舉用兵 2.澶淵之盟 背景:西元1004年,遼兵南侵,直逼汴京 北宋的反應: 部分朝臣主張遷都 宰相寇準建議宋真宗親征 結果: 宋雖小勝,仍希望與遼議和 遼在無法取勝之下,接受議和誓書 內容: 兩國為兄弟之邦(宋兄遼弟) 宋年輸歲幣(絹、銀)予遼 兩國不越界,不藏盜賊,不建防禦工程,以示友好

(8)

3.「天有二日」時代來臨 漢、唐兩代: 建立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體系 天下秩序觀周邊諸邦須向中國稱臣 澶淵之盟的歷史意義 中原與周邊部族首次建立對等關係 宋、遼達成百餘年和平 開啟宋代歲幣買和的先例 (二)西夏、宋、遼鼎立 1.西夏的前身—党項族 唐初 活躍於今陝、甘邊區一帶 唐末 因平定黃巢之亂有功,唐任命其首領 拓跋思恭為節度使,並賜姓李 北宋 初期 党項領袖獻地於宋,但部分族人反宋 北宋 中期 採溫和政策,向宋、遼稱臣 實為自主政權

(9)

2.西夏正式建國 國 號 大夏 時 間 1038年(宋仁宗寶元元年) 開國君主 元昊 與宋關係 1.建國後雙方交惡邊境衝突 2.雙方均日顯疲態,決定議和慶曆和約 夏向宋稱臣僅名義上臣屬,實為自 主國家,自視為「西朝」 宋賜予夏歲幣 與遼關係 1.雖結盟但關係並不穩定西夏臣服於宋 之後,遼出兵攻夏(共二次,遼皆敗) 2.達成和議,夏仍向遼稱臣

◎遼夏衝突 元昊曾娶遼興宗的女兒,但是在稱帝後對遼漸不聽命,對 待公主亦甚薄,因此積成嫌隙,終至決裂。 (三)金的興起 1.北宋聯金滅遼 女真興起:來自東北,北宋末年,趁遼衰弱之時崛起 稱帝:完顏阿骨打(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 國號:大金(明末努爾哈赤建國,史稱後金)

北宋見女真勢力日漸強大,興起聯金滅遼念頭

(10)

雙方的約定 宋承諾金將給遼的歲幣轉給金 金答應宋滅遼後將燕雲十六州歸還給宋 結果 宋屢戰屢敗,自暴弱點只能以鉅款向金贖回燕京附近 土地 金輕視宋滅遼之後有侵宋之野心 2.靖康之難 時間:西元1125~1127年 經過:金兵兩次南侵(以北宋接納金的叛將張覺為藉口), 攻陷汴京,擄獲徽宗、欽宗 結果:北宋滅亡 3.南宋與金的和戰 ※宋室南遷:徽宗之子趙構南逃,遷都臨安,即位為宋高宗 第一回合 南宋宰相秦檜力主議和,雙方一 度達成和議 第二回合 金主戰派得勢,戰事再起 宋在岳飛等主戰派將領領導下 ,抵禦成功 第三回合 宋室求和,解除主戰派兵權 1141年,訂立〈紹興和議〉

(11)

◎紹興和議內容 1.宋向金稱臣納貢宋成為名義上金的「屬國」 2.兩國東以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形成南北對峙 最終回合 背景:宋孝宗(派張浚)、宋寧宗(派韓侂冑)攻金失敗, 但金亦無法進一步越過長江雙方議和 結果: A.不再執君臣之禮改稱叔(伯)侄 B.宋停止納貢,改輸歲幣 漢、唐 天朝上國 澶淵之盟 宋兄遼弟 紹興和議 金君宋臣 隆興和議 金叔宋侄 嘉定和議 金伯宋侄 南宋高宗 南宋孝宗 南宋寧宗 北宋真宗 (四)元朝的大一統 1.蒙古的崛起 興起:12世紀末,蒙古諸部分立,多臣服於金 統一:1206年,出身乞顏部的鐵木真統一蒙古,被推為 成吉思汗 擴張疆域:蒙古大軍叛金、滅西夏,並展開三次西征

蒙古西征後,建

立四大汗國

(12)

2.宋蒙聯盟滅金 背景:成吉思汗去世前,立下繼續攻金的遺囑,並提出借 道南宋的計畫 南宋的回應: 因聯金滅遼的教訓,原採取中立態度 南宋停輸對金歲幣金對南宋發動戰爭南宋同意結盟 結果:1234年,金不敵蒙古而滅亡 3.蒙古滅南宋 原因:宋希望趁機恢復中原,揮軍北上,引起蒙古不滿 崖山海戰,丞相陸秀夫背帝昺 投海,南宋滅亡

元世祖忽必烈

結果: 蒙古大汗蒙哥攻入四川,想一舉滅南宋因傷病逝 蒙哥之弟忽必烈即位,定國號大元,立都大都(北京) 1279年滅南宋

(13)

4.元的衰亡 繼承爭端 元世祖自立為汗,打破傳統引起蒙古貴族不滿,四 大汗國紛紛脫離 幼主繼位、權臣專擅政局不穩 民生蕭條 元順帝即位後荒年不斷 濫發紙鈔通貨膨脹、物價上漲 1351年,元朝動用大量民夫治理黃河,引發各地不滿 反元勢力興起 北有白蓮教韓山童的紅巾軍 南有陳友諒等反元勢力 最後朱元璋擊敗所有 反元勢力,攻入大都

以往採取「庫利爾台」

方式推舉領袖

40年間更易了

10位皇帝

二、制度的模仿及碰撞

外族在統治過程中使用漢人制度,並使其與本身

風俗沾染、引用,形成新文化,即稱為「涵化」

漢化接受度:金>清>遼>元

(14)

(一)遼的二元統治 1.背景:取得燕雲十六州後,將當地漢人納入統治 2.方式: 針對契丹:由北面官統治 維持原來生活,住原部落 統治者保存游牧習性,四季巡幸不同地區 創造自己的文字,保存契丹文化 針對漢人:由南面官統治,以漢制管理漢人 (二)金的漢化與本位政策 1.漢化政策承襲遼的二元治理方式 金熙宗與海陵王較能接受漢文化 引發守舊派的焦慮及反彈 2.本位政策 推行者:金世宗、金章宗 政策: 鼓勵女真人學習自己的語言文字 設置女真進士科、提倡尚武精神 禁止女真人著漢服、改漢姓 結果:仍難遏止女真與漢文化的融合金章宗的例子

金章宗的書法

(15)

(三)元的差別統治及行省制 1.種族階級制度 元世祖滅南宋後 採用二元統治 將境內人民分為四大族群 蒙古至上主義 各級長官多由蒙古人、色目人擔任 科舉分榜元仁宗時恢復科舉 A.右榜:由蒙古人、色目人應試 B.左榜:由漢人、南人投考要求較嚴格 結果 引發漢人與南人不滿 元末抗元者,利用民族革命為號召 2.政治制度 中央:實行一省制以中書省總理政務 地方:設置「行中書省」(行省)由中書省直接管轄 行省長官由中央派任 代表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加強 征服王朝 遼、金、元、清 原居中國境外,直 接以武力侵入中國, 建立王朝 滲透王朝 五胡十六國、北魏、北齊、北 周、後唐、後晉、後漢、西夏 以半和平方式滲透 到中國人居住區域, 趁中國本部動亂建 立王朝

(16)

第三節 皇權的擴張 一、大明王朝 (一)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消滅各地勢力,定都應天府 (南京),明朝建立 1.朱元璋的統治策略 對百姓整頓吏治,減輕賦役 對官員以廷杖凌辱,並設錦衣衛監視 分封諸子為王 防備北方殘元 鎮壓地方上反對力量 2.從削藩到靖難 原因: 明太祖死後,惠帝即位叔叔燕王朱棣不服 惠帝實行削藩 結果: 燕王以「靖難」之名起兵,得帝位,為明成祖 遷都北京,名為「順天府」 明惠帝削藩 明成祖發動「靖難」

(17)

(二)皇權的擴張 1.明太祖廢相 原因:兒孫尚幼、疑忌大臣 引爆點:胡惟庸案 結果: 廢中書省,由皇帝統領六部君權與相權合一 規定子孫永遠不得設立丞相

從秦朝到明朝,中國

的相權有什麼變化?

宰相對皇帝會造成

什麼威脅?

課本158頁

明代擔任過宰相的只有李善⾧、 徐達、楊憲、汪廣洋、胡惟庸 五人,除徐達外其餘四人皆不 得善終。 2.「內閣」的形成 開始設置:明成祖命大學士參與機要 職權: 為皇帝的諮詢顧問 並非真正的宰相,只有「票擬」權 結果: 政務決定權仍掌握於皇帝手中 明朝中、後期皇帝不理朝政,由宦官代皇帝批答奏章 形成宦官干政

內閣

宦官

皇帝

意見貼在奏章上

(18)

3.衛所兵制 開始設置:明太祖 實施方式: 在軍事要地設衛、所駐軍 軍戶世襲 平時戍守、屯田,戰時抽調出征 目的:防止軍隊私有化,集權中央 府兵制 衛所兵制 兵源 來自府兵區中富有的人 家壯丁 衛、所區內的男子皆有當 兵的義務 服役期限 有退役年齡(60歲退役) 終身職,而且世代相襲

府兵制和衛所兵制的比較

4.隔牆有耳—廠衛

立 人

錦衣衛 明太祖 官

員 監視官員舉動 箝制思想,

皇權提升

廠 明成祖 宦

官 刺探臣民隱事

✽明憲宗時,曾命宦官汪直另組「西廠」

明武宗時,曾命宦官劉瑾另組「內廠」除監察臣

民外,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也在監察之列

明不亡於流寇,而亡於廠衛

(19)

(三)張居正的改革 1.時間:明神宗時期 2.原因:大權旁落宦官及權臣朝政每況愈下 3.內容: 內政:考察官員行政成效 經濟:「一條鞭法」 作法:將田賦、徭役合而為一,按畝徵銀 結果: A.政府歲入增加,農民負擔減輕 B.人民獲得更多的自由容易離開土地,為城市提供勞力 軍事:名將固守邊防如任用戚繼光等人 (四)明代的衰亡 1. 2. \ 東林書院 成立:顧憲成因國本案一事忤逆神宗,罷歸鄉里 於東林書院講學 理念:理學救世 忌之者稱其為「東林黨」 反對者依附宦官魏忠賢形成「閹黨」

(1)改革盡廢(一條鞭法除外)

(2)皇帝不理政事

朝政荒廢

黨爭問題

東林黨 VS 閹黨→惡性循環

(20)

(四)明代的衰亡 3.

倭寇、韃靼、女真、流寇侵擾

內憂外患

二、清朝的崛起 (一)清朝的建立 1.從「後金」到「清」 努爾哈赤:17世紀初統一女真,建「後金」 皇太極:稱帝,改族名滿洲,易國號「清」 順治: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亡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清定都北京 李自成入北京後,曾向駐守山海關的明朝總兵吳三桂招降,吳 三桂本已有意投降,後因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所奪,乃怒 而拒降,並與多爾袞合作,引清兵入關,開啟滿人統治時代。 攝政王多爾袞—滿 清入關的最大功臣 金滅亡之後,分裂為 建州女真、海西女真 、野人女真

(21)

2.鞏固統治 以漢制漢:重用明朝降將,剷流寇及南明勢力三藩 (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 削藩:三藩勢力大,康熙皇帝意欲削藩三藩之亂(吳三桂 、耿精忠、尚之信)

三藩之亂後,清朝統治更穩固

創康雍乾盛世

◎清中葉人口增長的原因 1. 康熙:「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2. 雍正:「攤丁入地」取消人頭稅,無田產者可不交稅 3. 新作物大量種植 (二)中央決策機關 1.內閣 清初為決策機關 大學士滿、漢各半滿人較尊 2.軍機處 雍正創立用兵西北,擔心洩密 內閣權力轉移至此 為皇帝機要祕書權力仍在皇帝手中 3.密摺制度 康熙晚年創立,雍正完備 特定人士將消息密奏皇帝 官員彼此監視,不敢妄為 軍機處內景

(22)

(三)統治政策鐵腕鎮壓+籠絡 1.薙髮與圈地 薙髮:目的在摧折漢人 圈地:民地分給滿人貴族,漢人淪為 農奴、流民康熙年間才停止 2.籠絡士人 康熙:網羅人才,編修《明史》、《康熙字典》 乾隆:下令編《四庫全書》利用此機會,禁毀不利統治 的書籍 (四)疆域的擴張 1.臺灣 攻臺:1683年,施琅於澎湖擊敗鄭軍 設府縣:1684年,將臺灣納入版圖,設一府三縣 2.蒙古 皇太極時, 已為清所有 1.伊犁準噶爾最強, 據天山南北路 2.康熙三度親征,乾 隆始平定 除武力爭伐外,亦透 過聯姻加強對蒙古的 控制

(23)

3.回部 清廷平定準噶爾後, 回部大小和卓欲統 一天山南路 乾隆派兵討伐,大小 和卓戰死,自此蔥嶺 以西的中亞各國成為 藩屬 4.西藏 元代的西藏:元以藏傳佛教為國教,命宗教領袖管理西藏 西藏政教合一 明代的西藏:明初,宗喀巴創黃教 兩大弟子達賴與班禪分別治前、後藏 以「轉世法」代代相傳 清初的西藏: 康熙年間:準噶爾幽禁達賴六世,康熙發兵救藏 雍正:設駐藏大臣,地位與達賴、班禪平等 乾隆:金瓶、金冊定領袖代表清政府嚴密控制西藏

(24)

5.西南的改土歸流 元代:於西南地區設土司 授予部族首領官職,負責統治當地 世代相傳 清雍正年間:改土歸流 建議者:雲貴總督鄂爾泰 作法:由中央派任流官治理,有固定任期 影響:清有效控制西南 三、士人的晉升路 (一)八股取士與捐納 1.八股取士 目的:箝制士人思想,加強中央集權 作法: 出題範圍侷限於四書、五經 文章必須以「制義」作答 A.文分八段,中間四段須使用排偶句 B.考生答題須依據聖賢之意 2.捐納 初期:非正途,備受歧視 中後期:因財政困難,視為買賣冗官、貪污盛行

(25)

(二)文字獄 1.原因: 明太祖出身低微懷疑士大夫文字有別意 清政府為防備漢人反抗(p.167頁) 2.影響: 摧折士大夫士氣 學術朝考據訓詁發展帶動清代考據學(p.194頁) 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替人寫謝增俸表, 中有「作則垂憲」句, 「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罵他做過賊,將其處死。 尉氏縣教諭許元作萬壽賀表,內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八 字,「法坤」被讀為「髮髡」(「剃髮」之意,明太祖認為影 射其當過和尚),「藻飾太平」當作「早失太平」,也被處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第五節 電影院簡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影片映演業 第二節 服務品質 第三節 服務行銷組合 第四節 顧客滿意度 第五節 顧客忠誠度

巴拿馬與中美洲五國自由貿易協定第七章規定,依 GATT 1994 第六條 及第十六條、GATT 1994

第五章 多項式.

第五章 多項式.

第四章: 中學報稅的設計 第五章: 初中諒程主建議 第六章: 高中諒我建議,..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0960501957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0970503244號令修正

第一章:宋元 經濟蓬勃與民族關係發展的時代 課題

人物及身份 鄭和、明朝使臣 哥倫布、航海家 航線 劉家港 — 非洲東海岸、紅海沿岸 西班牙—巴拿馬群島 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