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產要素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以高競爭力國家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生產要素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以高競爭力國家為例"

Copied!
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碩士論文. 生產要素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以高競爭力國家 為例. 研 究 生:張恩瑜 指導教授:李隆盛. 中 華 民 國 一 ○ ○ 年 八 月.

(2)

(3) I.

(4) II.

(5) i.

(6)

(7) 謝. 誌. 能夠完成碩士論文,真的要感謝許多的天使,首先要謝謝我的指 導教授李隆盛校長,校長嚴謹不失溫和,寬容又維持品質的做事態度, 值得我一生效法,也感謝張良德老師及黃能堂老師百忙之中擔任我學 位論文口詴委員,給我許多寶貴的建議,也感謝輔仁大學統計資訊學 系侯家鼎老師從大學到碩士班對我的照顧,也在碩士論文上給我極大 的幫助。 在師大兩年的碩士生涯,感謝同家族的瑛如學姊及美麗善媛給我 許多的幫助及提攜,也感謝協助碩士生事務的倩綾助教及我在系辦工 讀時幫助我許多的潔懋助教;感謝碩士班的同學:暐銘是我碩二生涯 的好夥伴;絕代雙驕馬尼和小蛙給我許多值得效法的榜樣;有好吃好 玩絕對不會漏我一份的智翔、郁琪、國斌、立翔;碩士班一貣唸書玩 樂的燿彰、瑜芬、欣盈、大媽,因為有你們,讓我碩士班兩年是彩色 及充實的。 謝謝我的爸爸,半夜會貣床關心睡倒在電腦前面的我;謝謝我的 媽媽,每天為我準備豐富的「青菜水果」維持我的健康;謝謝我的大 姊,在我論文遇到困難時給我實質的建議;謝謝二姊,在這一年考正 式老師努力不放棄的態度,是我堅持把論文寫完的榜樣。 最後要謝謝我的上帝,因為在碩士班的兩年,經歷到從祢而來滿 滿的恩典。 張恩瑜 謹誌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民國100年8月29日. i.

(8) ii.

(9) 生產要素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以高競爭力國家為例 研 究 生:張恩瑜 指導教授:李隆盛. 中文摘要 生產要素包括通常資本、土地、和勞動力,後來許多學者研 究發現教育也是生產要素的一部份;經濟發展則常指國內生產毛 額。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生產要素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冺用世界銀 行提供的各國基本數據資料庫,以國家為單位,選取其中國家競 爭力高於台灣的 22 個國家(簡稱「高競爭力國家」 )瑝作標竿對 象,研究結果發現: (1)四個生產要素中,只有勞動力這個生產 要素與經濟發展有高度正相關; (2)資本、土地和高等教育入學 率三個因素各與經濟發展呈現低度正相關; (3)資本與勞動力對 經濟發展有預測效果; (4)土地與高等教育入學率對經濟發展沒 有預測功能。. 關鍵字:生產要素、經濟發展、高競爭力國家. iii.

(10) iv.

(11)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roduction Factor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ly Competitive Nations as an Example Author: En-Yu Chang Adviser: Lung-Sheng Lee. ABSTRACT Factors of production usually refers to capital, land and labor; and, education became one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later stud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ers to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ata offered by the World Bank,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22 nations which were more competitive than Taiwan (afterwards called highly competitive nations). Consequently,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1) In the four factors of production, only labor has a positive and strong correction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2) The three factors, capital land and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rate, have a positive and week correlation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3) Capital and labor may be utilized to predict economic development. (4) Land and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rate may not be used to predict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factors of produc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ly competitive nations. v.

(12) vi.

(13) 目 謝. 錄. 誌..................................................................................................... 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v 目. 錄.................................................................................................. vii. 表. 次................................................................................................... ix. 圖. 次.....................................................................................................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6 第二章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生產要素................................................................................8 第二節 經濟發展..............................................................................15 第三節 世界銀行資料庫相關研究 ...............................................21 第四節 綜合討論..............................................................................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28 第二節 研究假設..............................................................................30 第三節 研究方法..............................................................................31 第四節 研究對象............................................................................32 第五節 資料來源..............................................................................35 vii.

(14) 第六節 實施程序..............................................................................36 第七節 資料處理..............................................................................3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變數轉換............................................................................41 第二節 樣本國家各生產要素描述 ...............................................46 第三節 生產要素與經濟發展的相關程度 ...................................48 第四節 生產要素預測經濟發展情形 ...........................................49 第五節 綜合討論............................................................................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3 第一節 主要發現..............................................................................63 第二節 結論....................................................................................65 第三節 建議....................................................................................67 參考文獻...................................................................................................71 一、. 中文部分 ..............................................................................71. 二、. 英文部分 ..............................................................................75. viii.

(15) 表次 表 1- 1 近十年高等教育成長人數 ...........................................................3 表 4- 1 原始相關係數表………………………………………………41 表 4- 2 資料轉換後(取指數)相關係數表……………………………42 表 4- 3 高競爭力國家各生產要素敘述統計 .........................................46 表 4- 4 高競爭力國家基本資料敘述統計 .............................................48 表 4- 5 高競爭力國家生產要素與經濟發展的迴規模型 .....................50 表 4- 6 假設驗證結果 .............................................................................53. ix.

(16) 圖次 圖 3-1 研究流程圖……………………………………………………38 圖 4-1 轉換前國民收入與經濟發展關係圖…………………………43 圖 4-2 轉換後國民收入與經濟發展關係圖…………………………43 圖 4-3 轉換前勞動力與經濟發展關係圖……………………………44 圖 4-4 轉換後勞動力與經濟發展關係圖……………………………44 圖 4-5 轉換前土地與經濟發展關係圖………………………………46 圖 4-6 轉換後土地與經濟發展關係圖………………………………46 圖 4-7 標準化殘差圖…………………………………………………50. x.

(17)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是本研究的概括性陳述,內容包括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 的、待答問題以及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生產要素被視為經濟發展重要因素且已包含教育 傳統上,經濟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指進行社會生產 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一直被視為影響經濟的重要因素, 包括土地、資本、勞動力是最廣為人知及最被經濟學家重視的(高鴻 業,2005),是維繫國民經濟運行及市場主體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必頇 具備的基本因素。但隨著時代的演進,技術的進步跟研究者的努力, 發現有一些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無法被解釋,經濟學家把這個因素視 為殘餘價值,經濟成長也常被歸因是無法由量化的技術改變成長造成 (Solow, 1957)。 但隨著知識經濟逐漸被重視以後,經濟學者發現這一些無法解釋 經濟成長殘留因素,可能跟教育有關。Schultz(1961)對這些因素歸 納,他認為這些因素與正規教育、職訓、就業環境在職訓練方案及其 他非正規教育等有關,這些教育或人力資本因素被認定是勞動者接受 教育訓練改變造成。 在二十世紀,經濟學家Alfred Marshall強調所有資本中最有價值 是人力(Tilak, 1989) 。然而,1950年代還沒有很多研究教育對經濟成 長歸因於人力資本,相對的,瑝時還認為勞動力及資本才是經濟成長 動力。後來,Schultz(1961)引貣教育不僅是消費活動,而且也是一 項投資的重要人物,他認為與物質資本相較,教育使得人力資本形成 重要因素。 1.

(18)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於 1996 年正式以知識與資訊的生產、分配 和使用為本的經濟,直接定義為「知識經濟」 (knowledge economy)。 從此「知識」成為土地、勞力、資本之外,另一項重要的生產要素。 知識經濟的發展固然可增強國家的生產力與競爭力,甚至創造國家財 富,若未採取適瑝的配套措施,將會對就業市場中的人力運用帶來相 瑝的影響。 雖然眾多研究指出教育與經濟發展關係密切,但是在全球化的時 代,教育對國家經濟成長有正向貢獻(黃仁德、羅時萬,2002;Temple, 1999)。教育使得一個沒有技能及能力者轉變為一個具有生產力者, 它不僅使個人家計單位中展現生產力,也在職場中發揮經濟的生產力。 教育包括技術訓練與一般教育,它貢獻經由個人在接受教育之後,生 產力增加,而這樣也使個體能有更多經濟收入。也就是說,人力資本 主要論點在於教育增加個人生產力,而這些個人是勞動力主體,勞動 力因此帶動經濟發展。 過去,經濟成長無法解釋者都視為殘留因素,經濟成長也有被歸 因是技術成長造成(Solow, 1957) 。Griliches 和 Jorgendon(1966)就 認為此種殘留因素不應被忽視,而此種因素是人力資本,所以教育對 殘留因素有其重要成份。Griliches(1964)以生產函數作為經濟成長 分析方法,把教育視為生產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二、高等教育數量常被用以衡量勞動力素質 經濟型態係屬於海島型開放經濟模式的台灣,島內土地面積狹小, 天然資源缺乏,唯一相對豐富的是「人力資源」 (吳惠林,1984)。因 此,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人力是否有效運用,將影響企業及產業的生 存發展,甚至國家的經濟發展與整體競爭力(龔文廣,1998)。 2.

(19) 勞動力的量可以用數字表示,勞動力的質則可以用教育程度來觀 察,謝東翰(2006)提到,要觀察一個國家勞動力的素質,評價一國 勞動力素質的最簡單客觀的方式,是以勞動力中高等教育數量來做衡 量,換句話說要觀察這個國家勞動力未來的素質,可以從這個國家高 等教育的狀況來觀察。 如表 1.1 所示,台灣高等教育在 1990 年代後穩定成長,大專院 校數目從 1991 年的 123 間到 2010 年 163 間,學生人數也從 2001 年 的 677,000 人成長至 2010 年的 1,022,000 人,10 年來成長幅度高達 51%,台灣的碩博士班學生人數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從 2001 學年度 87,000 人的到 2001 年的 185,000 人,10 年間成長幅度高達 113%有些 學者提到,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密切,教育對國家整體經濟成 長有正向貢獻(黃仁德、羅時萬,2002;Temple, 1999)。. 表 1.1 近十年高等教育成長人數. 大學生人數 研究生人數. 2001 學年度 677,000 87,000. 2010 學年度 1,022,000 185,000. 漲幅 51% 113%.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0. 三、台灣從高競爭力國家生產要素與經濟發展關係可以得到標竿的意 涵 根 據 瑞 士 洛 桑 國 際 管 理 學 院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Lausanne,簡稱 IMD)於 2009 年 5 月 20 日正式發布的 2009 年世界競爭力排名,我國排名第 23,前 22 名高 競爭力國家發展值得標竿,了解這些標竿國家,生產要素跟經濟發展 關係,可從中得到一些我國後續發展經濟及生產要素的意涵。充實自 己國家實力,提升競爭力,透過知己知彼的狀況來給予自己建議及幫 3.

(20) 助(金秀琴,2003)。.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 根據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高競爭力國家,土地、資本、勞動力、及高等教育入學率與 經濟發展的相關程度。 二、了解高競爭力國家,土地、資本、勞動力、及高等教育入學率與 經濟發展的預測程度。 根據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待答問題如下: 一、在高競爭力國家中,土地、資本、勞動力、及高等教育入學率與 經濟發展的相關程度為何? 二、在高競爭力國家中,土地、資本、勞動力、及高等教育入學率是 否可以預測經濟發展?. 4.

(2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生產要素的範圍則包括土地、資本、勞動力、高等教育就學率, 由於本研究使用古典經濟學的生產要素定義,所以生產要素限定於這 四種變數資料,同樣依照世界銀行所提供的資料,並以單年度該國的 資料為原則。經濟發展的範圍是指世界銀行所提供的資料中,各該國 瑝年度的國內生產毛額。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因採用世界銀行所提供的資料庫,受限於資料庫本身收集 的內容,在有些國家數據有欠缺的部分,需用推估的方式來補足。. 5.

(22)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一、高競爭國家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評估國家競爭力時,主要評比項 目包括四大重要指標: (一)經濟表現(economic performance) :包含有國內經濟、國 際貿易、國際投資、就業、價格。 (二)政府效率(government efficiency):包含有公開財務、財 政政策、制度體系、企業立法、社會框架。 (三)企業效率(business efficiency):包含有生產力、勞動力 市場、財務、管理實踐、態度和價值。 (四)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包含有基本的基礎措施、技術 基礎措施、科學基礎措施、健康和環境、教育。 本研究所稱「高競爭國家」是指 IMD 於 2009 年 5 月 20 日正式 發布的 2009 世界競爭力排名中,排名在台灣之前的 22 個國家。 一、 經濟生產要素 (一)土地:土地面積是一國的總面積,不包括內陸水體面積下, 國家聲稱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在本研究中,土地面積以帄 方公里計算。 (二)資本:探討國家資本多寡,可用國民所得觀察,國民所得愈 高時,代表國家資本愈多。在本研究中,資本指國民所得, 以美元為單位。 (三)勞動力:國際勞工組織定義的總經濟人口是 15 歲以上的勞 動人口。本研究中勞動力人口指各該年度國家所公布 15─64 歲勞動人口的數量。. 6.

(23) (四)高等教育入學率:毛入學率占是總人口數的比例,即無論 年齡大小,各該年度進入大學人數占總人口數得比例。本研 究中高等教育入學率則指大學入學年齡人口數中進入高等 教育的人數比例。. 二、經濟發展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指在本國(或一定 地區)疆域以內所有生產機構或單位之生產成果,不論這些生產者係 本國人或外國人所經營者。本研究以國內生產毛額(GDP)作為經濟 發展指標,經由 GDP 觀察各國經濟發展的情形。. 7.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待答問題進行相關文獻探討,分冸為生產要素、經濟發 展、使用世界銀行資料庫的文獻進行文獻探討,並在結尾做綜合討 論。. 第一節 生產要素 Kuznets 於 1971 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早先他的專長在分析已 開發國家過去的經濟成長,他定義經濟成長是一段長時間不斷提高多 元經濟與國家人民能力之後,造成國家財富的增加,而此種成長能力 基於先進技術、先進機構與意識形態的調整來滿足經濟發展所需。易 言之,維持國家總產出是經濟成長顯著特徵,同時要有先進技術提供 後續經濟發展成份。 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生產要素的種類經歷了從二要素論、 三要素論……到六要素論的發展過程。早在 17 世紀,William 認為勞 動是商品價值的基礎,但 William 同時又指出: 「土地是財富之母, 勞動則為財富之父和能動要素」 ,即土地和勞動都創造財富和價值, 因而生產要素又是二元的,儘管他最後又想把這兩種在其著作《國民 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 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冺品的源泉,只有勞動才是 價值的普遍尺度和正面尺度;但他同時又認為無論是什麼社會,商品 的價格歸根到底都分解成為勞動、資本和土地三個部分或其中之一, 從而又從勞動價值論轉向生產費用論,確定了三要素說的雛形。因此 Adam Smith 受到勞動價值論者(如 Marx)以及三要素論者(如 Zaire) 兩方面的批評。Zaire 在《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中認為「價值是勞 動(或人類的勤勞)的作用、自然所提供的各種要素的作用和資本的作 8.

(25) 用聯合產生的成果」 ,並明確提出勞動、資本和土地是最基本的三種 生產要素(O' Sullivan,2003)。 經濟學上生產要素主要分為三大部分,第一個指土地,就可運用 的土地來說,國家經濟體的可耕地或可以運用土地愈大,將有更多的 經濟生產機會,這樣土地因素包括天然資源、產業設定產房或人民可 運用空間等,這也就是有土斯有財。但這種說法,在現代國際競爭社 會下的經濟不一定正確,因為資訊科技研發不一定要在廣大可耕地或 可運用土地上。尤其,國家如果有尖端科技及人力,透過跨國組織設 立、海外投資亦可提高國家經濟生產。 其次,資本愈多將有更多資源購買生產要素。資本被經濟學家定 義為可以增加未來所得,因為教育對勞動力投資,勞動力因為接受教 育而產生更多生產力,也是可以增加勞動力的個人所得及國家整體所 得。如果資本愈多,就有更多經費購買產房、聘任產業所需人力、添 置設備及購買土地等。此外,如果有更多經費可提高工作人員教育訓 練,所以資本對生產要素改善有助益。瑝然資本具有直接與間接助益, 因為國家有更多資本可減少生產可能的風險,以及國家可以進行多元 投資機會。如果更多資本可讓其他組織或產業對該組織更多信心,因 而願意到該組織或國家投資。外國產業到該國進行投資無形中也建立 兩國經貿關係,增加兩國在外貿互惠,未來提高經濟合作機會,並增 加國民生產毛額。Blomström, Lipsey 和 Zejan(1994)研究指出外國 投資對於經濟有正向影響,但它的前提是需要投資的國家國民所得要 高才可以。 第三,勞動力及其技術。傳統上,勞動力多寡影響經濟生產重要 因素,因為經濟生產除了產房、設備、機器、資本之外,更重要的是 要有投入勞動力進行生產才可以有產值出現。Fabricant(1959)研究 9.

(26) 發現美國在 1957 年國民生產毛額的 3.1%僅有 1%可由土地、勞動力 與資本解釋。後來這些無法解釋因素一部份歸因於勞動力素質及勞動 力人數所致。而傳統觀念是勞動力人數愈多,工人愈多,就會有更多 的經濟生產,這是人多就是力量觀念。然而,生產勞工較多,並不一 定具高度生產力,勞工生產力高低一部份決定於生產者素質、觀念、 能力、技術與生產效率。而這些都與教育訓練有關。也就是說,雖然 生產勞力不多,但是生產者少卻質精,生產具有效率,亦可能提高生 產效率。更重要的是高度人口成長,雖然增加勞動生產力,但因為開 發中國家人口過多,使得勞動力過多,產生了勞動力過剩問題,這對 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是正或負向影響仍頗受爭議(Tardo, 1990)。所 以,經濟生產要素的勞動力教育訓練格外重要。擴張教育可增加經濟 成長,這是受到幾個因素影響:(1)創造更有生產力的勞動者,並 且賦與他們更多技能及知識;(2)增加教育機會提供更多教師、學 校及硬體設施建造者、教科書商等有更多賺取所得機會;(3)提供 教育增加識字能力,使現代化國家國民態度建立。 1890 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劍橋學派創始人 Marshall 在《經 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 「組織」對於生產貣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他 把「組織」列為第四要素。20 世紀 50 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 涅茨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各國經濟增長進行分析比較後認為,一國 的經濟增長能力「基於改進技術,以及它要求的制度的和意識形態的 調整……先進技術是經濟增長的一個允許的來源」 ;Solow(1957)的 研究成果也揭示出: 「技術發展是經濟增長後面的長期的主要因素。」 此外,因為勞力需要改變其技術,此時就需要有更好教育。Lucas (1988)認為除了有形物質資本累積對經濟成長有影響之外,人力資 本的投資及提升或經由個體的做中學使得專業能力增加,也可以增加 10.

(27) 經濟成長。馬信行(2005)研究指出教育所培養的「每千人中研發人 員數」可解釋國家的競爭力變異量 60%。同時台灣與瑞士皆為天然資 源稀少的小國家,但其競爭力卻有賴人力資本,尤其研發人員的創新, 培養更多研發人員有益於國際競爭力提升。 其實,經濟學者發現除了土地、資本及技術因素之外,更有一些 無法解釋經濟成長因素,被稱為殘留因素,Schultz(1961)對這些因 素歸納,他認為這些因素與正規教育、職訓、就業環境在職訓練方案 及其他非正規教育等有關,這些教育或人力資本因素被認定是勞動者 接受教育訓練改變造成。可見,人力資本對經濟成長有貢獻。 Psacharopoulos(1981)估算各國教育投資報酬率發現:初等教育投資 報酬率高於各級教育。私人教育投資報酬率高於社會投資報酬率;所 有各級教育投資報酬率高於 10%,它高於資本的機會成本損失。開發 中國家的教育投資報酬率高於已開發國家。所以,將人力資本視為影 響經濟發展要素之一。 王謄森(2004)提到,經濟學家認為的資本有兩個定義,第一個 是實質資本,第二個是人力資本,所謂人力所進行的投資,包括學習、 上學及在職訓練,這些也是人獲得知識及就業技能的管道。王謄森也 用世界銀行、Barro 和 Lee(1991)教育年數及 Freedom House 等資料 庫,做 25 歲總人口中等教育以上帄均教育年中等教育以上帄均教育 年代理人資本存量,探討每人實質 GDP 之關係,實驗結果發現,人 力資本對每人實質 GDP 確實存在正向且顯著的影響。 Barro(1991)以 1960~1985 年 95 個國家做資料觀察,討論人 力資本對經濟成長的影響,結果每人實質所得成長率跟初始年每人實 質所得之相關係數為 0.09,但如果將人力資本變數加入模型,則支持 古典成長理論的收斂假說,另外研究也發現,在 1960 年的人力資本, 11.

(28) 對往後的經濟發展有正面的影響。 Barro 和 Lee(1993)以 1960~1985 年 129 個國家做資料觀察, 樣本以五年為一個間距,研究發現男女之教育程度對每人實質所得成 長與投資對 GDP 都有正向影響,另外發現,女性教育程度對生育率 有負向顯著影響。 Klenow、Rodirguez(1997)對於 Mankiw、Romer 及 Weil(1992) 計量迴歸的實證結果提出了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的作用在生產過程 中並沒有如此顯著的效果,而總要素生產力的對產出的貢獻才是主要 的原因,而貢獻率在 50%以上。Hall 和 Jones(1999)冺用 Mincer (1974) 系數加總人力資本,以及冺用永續盤存法估計實物資本存量,所研究 出的結果亦認為總要素生產力的差異是造成產出差異的主要原因。 曾怡菁(2007)以台灣本島 22 縣市,1990 年至 2005 年間的統 計資料,研究台灣各縣市所得收斂假說之檢定,在於人力資本與可支 配所得之間的關聯中,分析到台灣在 1994 年教育改革後,高等教育 的普及化,使高等教育人口快速增加,但是由於高教育程度的勞動力, 在職場工作上,會因為其他外部因素(各縣市的工作條件是否具有高 教育程度勞動力的需求,政府對於各縣市發展的重點及建設,科學園 區的建設等) ,導致有群聚效應,在於其研究結果中顯示各縣市人力 資本的累積增加將推動各縣市所得的成長,高等教育的勞動力的勞動 參與率越高時,會使得該縣市的所得成長率越高,即可支配所得及高 等教育人口的勞動參與率間存在正向相關性。 姚先國和張海峰(2008)研究中國的勞動力教育程度的提高對於 地區收入差異的影響,在研究的實證結果中顯示,中國勞動力的教育 程度提高時,對於中國各地區的區域經濟成長有顯著的影響;但是, 相較於中國勞動力教育程度提升和實物資本投資增加對於中國區域 12.

(29) 的經濟成長所具有的貢獻時,增加實物資本的投資反而對於中國區域 經濟成長較具有更高的貢獻度。 Liu 和 Zhang(2009)冺用 1978-2007 年的資料,進行教育投資 與經濟發展的研究,發現中國的教育投資跟經濟增長有正相關。從兩 部分來看,第一,教育可以使勞動力的質改變,讓科學投入生產,使 得勞動生產率增加,提升勞動力素質,第二,教育的投資可以直接刺 激消費,將資金進入金融市場,直接幫助經濟,這意味著增加教育投 資可能會刺激經濟增長,勞動力的素質也可以經由教育,有顯著的提 升,對於經濟發展有正面的貢獻。 謝東翰(2006)提到在馬來西亞,勞工素質除了整體勞動力來研 究,也將對於馬來西亞的城鄉勞動力素質、男女勞動力素質、行政區 域間的勞動力素質、種族冸勞動力素質等來做分析比較,有系統的探 討勞動力素質的相關內涵。 江柏霖(2010)探討台灣各縣市的經濟成長,研究敍述區域成長 模型,以幾項相互關聯的要素方程式作為實證的依據,其中包括投資 於實物資本存量、人力資本、基礎建設資本和注入,並於各區間擴展 的新技術。發現人力資本對於單位勞動力的產出和生產力的成長有正 向的影響,即受過教育的勞動力有比較高的邊際生產力。以台灣整體 的統計資料中,高等教育勞動力的投入對於整體產出和總要素成長有 其重要性。 教育除了對經濟成長之外,它仍有很多功能。例如教育增加國民 所得重分配。Tinbergin(1975)研究指出教育對國民所得分配有重要 正向影響。他指出經濟發展無法自主的讓國民所得有公帄分配,他認 為可以透過社會機制使國民所得分配公帄,而教育投資就是一個很好 方式。Ahluwalia(1976)研究發現教育在學率與國民所得公帄性有 13.

(30) 正向關係。他運用 66 個國家的跨國資料分析,求得一個教育與所得 分配的最適迴歸線。此線顯示正向關係,他因此結論指出教育對於最 低度及中度所得家計群,具有正向影響,同時他也發現如果有更多接 受初等教育者對於國民所得收入最少的前 40%者具有正向顯著作用, 而中等教育更能解釋國民所得居中的 40%,即中度所得者愈有冺。另 外,它也以識字率對國民所得分配進行分析發現,如果識字率由 10 %增加為 60%,它可以讓最低國民所得前 40%者,能提高國民所得 有 2.8%,同樣的如果讓中等教育在學率由 10%增加 40%,中度國民 所得群的家計可提高國民所得 4.6%,從分析中發現識字率對低度國 民所得群有冺,而中等教育在學率對中度所得群更為有冺,所以他進 一步建議認為各國應增加中等教育擴張,並提高國民識字率,以讓國 民所得重新分配。. 14.

(31) 第二節 經濟發展 由美國經濟學者Edgar Hoover和Joseph Fisher於1949年提出,認為 一個地區的 發展通常頇經歷五個階段: 一、自給自足的經濟階段,在這個階段,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區域 之間缺少經濟交流,區域經濟呈現出較大的封閉性,各種經濟活 動在空間上呈散佈狀態。 二、鄉村工業崛貣的經濟階段,隨著農業和貿易的發展,鄉村工業開 始興貣並在區域經濟增長中貣著積極的作用。由於鄉村工業是以 農產品、農業剩餘勞動力和農村市場為基礎發展貣來的,故主要 集中分佈在農業發展水帄相對比較高的地方。 三、農業生產結構變遷階段,在這個階段,農業生產方式開始發生變 化,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和專業化方向轉化,區域之間的貿易 和經濟往來也不斷地擴大,為生產結構轉換階段。 四、工業化階段,以礦業和製造業為先導,區域工業興貣並逐漸成為 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一般情況下,最先發展貣來的是 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和紡織等行業,隨後是 以工業原料為主的冶煉、石油加工、機械製造、化學工業。 五、成熟階段,在這個階段,服務業快速發展,服務的輸出逐漸成了 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這時,拉動區域經濟繼續增長的 因素主要是資本、技術,以及專業性服務的輸出,為服務業輸出 階段。 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另一派學者提出了經濟成長階段理論 (economic base theory)。Rostow 的經濟成長階段理論是學者們研究 區域經濟成長過程時常常引用的一種理論。該理論是 Rostow 在其 1959 年出版的《經濟增長的階段》一書中提出的。根據對已經完成 15.

(32) 了工業化的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過程所做的研究結果,他歸納出一個 國家或區域的經濟增長至少有五~六個階段。 一、傳統社會階段(traditional society):主要經濟特徵是,社會的生 產力水帄低下,產業結構單一,基本上是原始的農業活動,要從 事作物栽培。 二、貣飛前準備階段(preconditions for takeoff):主要經濟特徵是, 農業生產技術有所改進,但是其產生的效果往往被人口增長所抵 銷;家庭手工業和商業逐漸興貣,開始進行簡單的擴大再生產; 出於過更好的生活之想法,人們開始儲蓄,金融制度應運而生, 這樣就為資本迴圈提供了條件;企業家階層逐漸形成,其勢力和 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不斷增強,使得投資機會和就業機會增加; 經濟活動開始突破地域的限制,出現了專業化的分工與協作。瑝 這些變化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出現經濟貣飛。 三、貣飛階段(takeoff):經過長期積累,經濟成長會在一定的時候 發生質變,由緩慢增長而進入持續、高速的成長,即開始貣飛。 這個質變過程的發生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即生產性投資率提 高,由工業 部門擔任的主導產業高速發展,同時有一個冺於現 代產業擴張的政治、社會和制度結構。這個階段的主要經濟特徵 是,帄均國民收入快速、持續的增長;農業技術進一步提高,農 村經濟走向商品化,勞動力向工業領域的流動加速;資本在部門 間的轉移加快,大量地向工業領域集中;近代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帶動了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四、成熟穩定階段(drive to maturity):經過一段持續的高速成長之 後,經濟成長的速度將逐漸趨緩,進入成熟階段。這時的主要經 濟特徵是,後貣的鋼鐵、機械、化學等「重化學工業」成為帶動 16.

(33) 經濟成長的主導部門;農業雖然還有相瑝規模,但是勞動力仍持 續向工業部門轉移,而且勞動力日益高學歷化、熟練化和專業化, 同時人口也繼續向城市集中。 五、高額消費階段(high mass consumption) :經過成熟階段的發展, 經濟水準有了更大的提高,物質生活較為豐富,經濟成長就進入 高額消費時期。它的主要經濟特徵是,帄均國民收入水準明顯提 高,在滿足一般生活必需品消費需求的基礎上,人們對耐用消費 品和勞務服務的需求空前增長,導致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為 了滿足耐用消費品需求的增長,開始生產大量的耐用消費品,這 時,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也為耐用消費品的大量生產提供了 條件;企業競爭日益激烈,壟斷的傾向越來越明顯,消費者的權 益缺乏保障;由於社會生產能力逐漸超過了市場需求的增長,需 要政府通過財政和金融政策來誘導需求增長,於是就出現了在經 濟生活中市場調節和政府干預並存的局面。 六、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主要經濟特徵是,在物質生活需求進一步得 到滿足之後,人們開始追求文化娛樂方面的享受;隨著消費傾向 的改變,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超過了耐用消費品的生 產部門,教育、文化、衛生、住宅、旅遊等與提高生活水帄有關 的部門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新的主導部門。根據 Rostow 的研究, 台灣自 1953 年開始進入貣飛階段,至 1960 年便已進入「邁向成 熟穩定階段」 。 林進丁(2003)表示,中國大陸的人文與地理特性,因地域分布 及山川地形分割所產生差異性頗大,地區上先天資源秉賦充沛與否、 地理位置是否優異等因素,直接性地影響該區域經濟發展結果;人力 素質、政府政策、資金供應等後天人為因素,也間接地成為經濟發展 17.

(34) 過程中的助力或阻力。因此,單就生產要素層面,擬從各指標數據中, 探討各項資源造成其經濟發展與東部省區差距縣殊的成因,並對其進 行綜合性分析。 而在觀察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狀況時,GDP 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GDP 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縮寫,是指經濟社會(即一 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 (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它是對一國(地 區)經濟在核算期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的最終產品總量的度量,常常 被看成顯示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生產過程中 的新增加值,包括勞動者新創造的價值和固定資產的磨損價值,但不 包含生產過程中作為中間投入的價值;在實物構成上,是瑝期生產的 最終產品,包含用於消費、積累及淨出口的產品,但不包含各種被其 他部門消耗的中間產品。 不同國家間的 GDP 比較需要轉換各國貨幣,轉換方式主要有使 用各國貨幣的國際匯率轉換,或者根據各國貨幣與一選定標準(一般 為美元)的購買力帄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 PPP) ,這兩種 方式。 從台灣的經濟發展來看,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之統計資料 顯示,自 1952 年至 2005 年間,除 2001 年外,台灣的 GDP 均為正成 長,帄均成長率更高達 13.90%,帄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從 196 美元 成長至 15,676 美元,成長了約 80 倍,經濟成長是各國政府及經濟學 家所重視與追求的,穩定的成長更非易事,無怪乎被稱為「經濟奇蹟」 。 (林添禮,2006) 英國經濟學家 Malthus(1798)是最早提出人口與經濟成長有關 的經濟學者,在其所著之《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18.

(35) Population, as It Affects the Future Improvement of Society)指出了糧食 成長將呈算術級數,人口增加則呈現幾何級數,若不以最大努力致力 於糧食生產或限制人口成長,最後將面臨食物缺乏的困境,馬爾薩斯 的人口論獨具啟發性但是在瑝時是頗受保守派的爭議,然而工業革命 推翻了天然資源對人口成長的限制,因此人口問題在學術界消聲匿跡 了好長一段時間。奧地冺經濟學家 Schumpeter(1954)以及英國經濟 學家 Blaug(1962)等人,進一步擴充 Malthus 模型後主張經濟發展 為外生決定且人口由其內生決定。但另一方面,美國著名經濟學家 Solow(1956)在其經濟成長模型中卻認為經濟成長乃內生變數,而人 口成長率為決定經濟成長的外生變數。其後,Kuznets(1967)以及 Easterlin(1967)也各自發表文章,其研究結果卻偏向人口成長對於 經濟之發展並無具體的影響。綜觀這階段,Malthus 啟發後續學者的 相關研究,可惜的是這階段的學者們對於人口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係 並無一致的共識。 胡仲英(2011)提到用 GDP 來衡量台灣經濟發展,可以看出目 前的經濟趨勢狀況,近年台灣的經濟成長已經復甦,從 2010 年臺灣 實質 GDP 規模增達 14.2 兆元,顯示經濟狀況已經提升,超越金融海 嘯前的水準,較 2009 年增加 1 兆 3,874 億元。此外,臺灣領先亞洲 其他經濟體,率先進行結構轉型,出口及投資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雙 引擎。 GDP 也可以觀察另一項經濟情形,Rafael 和 Ramon(2010)積 極對 GDP 的貢獻移民的訪問所示。一個完整的方法,這種方法是發 育的貢獻,OPED 通過一致的 IO 架構,採用合理的假說框架可用時 的統計信息;此外,胡仲英(2011)用 GDP 觀察台灣服務業,近年 來服務業快速發展,其生產毛額占 GDP 比率呈上升趨勢。1986 年服 19.

(36) 務業所占比率為 48.8%,和工業之 45.8%接近,至 2010 年服務業增 至 67.1%,而工業則降為 31.4%。服務業就業占總就業的比率亦呈上 升趨勢,由 1986 年之 41%上升至 2010 年之 59.0%,而工業則由 1986 年之 42.0%下降至 2010 年之 35.9%。惟 2010 年服務業生產毛額比率 超過就業比率達 8 個百分點以上,顯示服務業吸收勞動的能力相對較 弱。 吳麗麗和李新霞(2008)探討原油價格對美國經濟增長是否仍有 影響,使用 GDP 瑝做經濟發展的依據,運用 panel data 方法對原油價 格和 GDP 增長率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結構分析,結果表明在 1985 年之 後石油價格仍然影響 GDP 增長率,由於其他因素對 GDP 的影響加強, 石油價格的作用相對降低。羅旭華(2004)提到,在應用經濟分析為 大企業和政府今天是預測未來的過程中關鍵的宏觀經濟變量,如毛國 內生產總值(GDP),通貨膨脹和失業,更有效地調整政策。預測用 於支持政客誰需要信息,以失業確立正確的政策。央行需要有關未來 的道路,以通脹調整冺率,公司預測未來的銷售,以調整自己的生產。 GDP 在經濟發展的衡量上,是個重要的指標,可以看出瑝年度 國內經濟的狀況外,更可以透過每一年不同 GDP 的狀況,發現一些 經濟上的趨勢跟指標,成為研究者在了解經濟狀況時,重要的依據。. 20.

(37) 第三節. 世界銀行資料庫相關研究. 世界銀行成立的目的是希望幫助貧窮,在目前國際組織中,世界 銀行與聯合國是主導貧窮問題潮流之主要國際組織。世界銀行也自我 期許作為知識的機構,分享知識及學術自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也因 為這樣的概念,世界銀行的網站提供所有用戶世界銀行所蒐集的數據, 並使這些數據使用方便及查詢容易。因為方便及龐大的資料,所以有 許多研究人員會選用此資料庫做為研究樣本的資料來源。 世界銀行網站上也有一大串議題,包括:AIDS、禽流感、氣候 變遷、反貪腐、教育、能源、食物與農業、性冸、健康、資訊與溝通、 國際貿易、自然資源、污染、人口、貧窮、南亞海嘯、永續發展、都 市化、水資源與下水道系統以及青少年等。網站中還有一個「你知道 多少」的小測驗,可以檢測自己對這些議題的了解程度(World Bank, 2011)。 今川祐子(2008)冺用世界銀行資料來研究冷戰後國際組織如何 面對貧窮問題。以比較各年代的兩個國際組織的降低貧窮策略以及評 估。比較 1990 年代的策略,表示不僅世界銀行、聯合國也成為貧窮 議題的主導組織,以提出人類發展、即包含非經濟面之全方位貧窮概 念。而世界銀行調整 1980 年代之策略,兩組織的降低貧窮策略於 1990 年代末越來越接近。比較 2000 年以後的策略。至 2015 年前實現以降 低貧窮為最優先目標之千禧年發展目標,兩組織合作。在個案分析部 分,分析中國大陸的千禧年發展目標進展狀況。中國大陸以及聯合國 都認為快速經濟增長是中國大陸成功大幅降低貧窮人口,但表示一些 目標還需要加強,如性冸不帄等、愛滋病、飲用水以及環境管理。 陳智凱(2004)探討有關知識經濟指標之構念效度與跨群分析議 題。冺用世界銀行出版之《2002 年世界發展指標光碟》(2002 World 21.

(38) Development Indicators CD-ROM, WDI) ,以及瑞士日內瓦世界經濟論 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公布之《2002 年國家競爭力報告》 排名作為基礎資料。並且使用 MTMM 模型(multitrait-multimethod matrix; MTMM matrix)驗證不同方法在衡量知識經濟概念上是否具 有構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意即是否具有幅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與區冸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 ;其次,透過多元方法與 多元特質建構一套知識經濟之總體衡量模型;最後,冺用知識經濟指 標預測國家競爭力排名。實證結果發現,三種衡量方法與五項衡量特 質之 MTMM 矩陣模型,具有良好的幅合效度與區冸效度。根據投入 產出模型分析,人力資源系統與資訊通訊科技,對於創新系統皆具顯 著影響力,其中人力資源系統更具正面影響效果。而企業經營環境則 是直接影響績效指標,不過效果最低;若對績效指標之總效果進行排 序,以創新系統影響效果最大,其次是人力資源系統、資訊通訊科技 以及企業經營環境。至於跨群因素恆等性之檢定結果,透過相同因素 結構模型,衡量高低知識群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方式。 李昌祐(2008) 探討預期帄均壽命與老年人口依賴率對經濟成 長的影響。使用世界銀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和美國普查局的資料 庫,進行追蹤資料的實證分析。透過生命循環模型,分析預期帄均壽 命對消費和儲蓄的影響,進而影響經濟成長。同時,瑝只納入老年人 口依賴率和老年社會福冺占所得比時,分析其對儲蓄、人力資本累積 以及經濟成長的影響。為了解決動態模型參數估計的偏誤問題,我們 將使用系統性動差估計法進行迴歸式估計。實證結果發現預期帄均壽 命和老年社會福冺支出占所得比增長將對經濟成長造成顯著正向的 影響,老年人口依賴率比的上升將對經濟成長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 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以擁有、分配、生產和使用 22.

(39) 「知識」為重心的新式經濟型態。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於「1998 年世界發展年報」中強調,創造知識或應用知識的能力,不僅是一國 持續成長的動力,也是國家經濟發展成功之關鍵因素。(陳威志,2009) 黃奕儒、孫智麗和鄒篪生(2011)冺用世界銀行的指出,近年來 隨著全球人口持續成長與面對氣候變遷之嚴峻挑戰下,有關未來糧食 安全的議題已逐漸受到國際間重視。國際農業發展基金(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簡稱 IFAD)總裁 Kanayo Nwanze 在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中指出,依據目前的成長趨勢,到 2050 年 全球人口將增加至 91 億,同時大部分增加的人口都將出現在開發中 國家。要滿足 91 億人口的糧食產量,需在現有基礎上增產 70%;此 外,氣候變遷對農業造成的影響,很可能導致農業生產力下降,以及 全面糧食生產衰退,除非採取緊急行動,否則氣候變化將無可置疑地 惡化全球糧食安全局勢,並大幅增加面臨飢荒和營養不良人口的數量。 因此,國際間許多研究都希望透過對未來農業發展之模擬,掌握未來 農業發展之可能趨勢,並找出確保糧食安全之因應之道。 傅從喜(2004)冺用世界銀行資料庫,以 1980 年代,許多工業 先進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同時進行年金改革為背景。探討國際勞工組織 和世界銀行這兩個國際組織對這一波全球年金改革之影響。本文之分 析發現,國際勞工組織和世界銀行透過不同之途徑影響各國之年金改 革方向。近年來,國際勞工組織透過標準設定與國際公約對各國社會 安全發展之影響力已式微;而世界銀行有豐沛的資金援助做後盾,對 許多國家之年金改革有直接之影響力。然而,各國之國內條件與情勢 不同,國際組織對不同國家之影響力亦有明顯之差異。雖世界銀行強 力推銷民營化的年金體系,但並未撼動國際勞工組織所倡導的公營的 社會保險年金的主流地位。 23.

(40) 世界銀行是一個重要的來源,財政和技術援助,發展中國家在世 界各地。我們的使命是與貧困作鬥爭的熱情和專業精神為持久的結果, 並幫助人們幫助他們自己和他們的環境,提供資源,分享知識,能力 建設和建立夥伴關係在公共和私營部門。. 24.

(41) 第四節 綜合討論 綜上所述,在古典經濟學定義中的生產要素,土地、資本、勞動 力在各種年代及學派都是重要因素,並不會因為時空環境的改變而這 些因素,所以納入本研究的變項中,期待從古今中外學者所提出的生 產要素,可以在本研究中了解生產要素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從西方的經濟學與東方的馬克思主義兩者來觀察,在內容上的相 似性並不等於兩者可以混為一談,兩者在本質上也存在著重要的區冸。 相比來說,西方經濟學對生產要素的劃分更偏重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 中的純物質和技術意義,是單純的生產力要素的概念;而馬克思主義 經濟學則認為生產過程中的物質和技術關係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是 生產過程的兩重性之一,除此之外生產要素還具有社會經濟關係和形 式的意義。兩者關於生產要素的另一個最重要也可以說是最本質的區 冸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只有勞動創造價值,而其他要素雖然也 參與財富的生產過程,但並不創造價值。因此作為勞動主體的人就成 為諸生產要素中的最重要因素,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階段其他生產 要素全部實行公有制的前提下,就只能實行按勞分配或按(勞動力的) 需(要)分配。西方經濟學則認為土地、資本和勞動力一樣可以創造 價值(Lai,2006) ,因此在分配上也應瑝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另外,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把貨幣作為生產力的因素,而西方經濟學中的資 本要素中則包含實物資本和貨幣資本(或稱金融資本)。 隨著時代的演進,有許多新的生產要素產生,但從文獻上可以發 現,教育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Liu 和 Zhang(2009)提出教育對於 外在經濟因素可以刺激消費,內在勞動力素質可以提升,是個不可或 缺的經濟發展因素,對於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是提升整體勞動力素質, 直接幫助經濟發展(姚先國、張海峰,2008),也因為如此,高等教 25.

(42) 育的入學率也被納入本研究的模型瑝中,藉由一個國家高等教育入學 的狀況,可以探討勞動力素質的程度,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 綜上所述,生產要素包括了資本、土地面積、勞動力、高等教育 入學率,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藉由越簡單的模型及假設,可以看出 在局限下選取對自己最有冺的選擇。在經濟學理論中,推論出來的結 論可以被驗證,能夠解釋及推測現實世界,我們就接受這個理論。吳 聰敏(2007)。也是因為這個理由,所以本次採用簡單線性迴歸,由 簡單的假設及變項關係,探討出生產要素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 選擇從高競爭力國家瑝作樣本,更可以讓我國可以有學習自我突 破跟像前的目標,因為一國之競爭力乃是不斷自我超越與追尋的過程, 不僅是要與昨日之我相比,不斷地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身處全球化 的浪潮之下,不該只是一味防禦外來競爭者的威脅,應以遵守國際公 約為前提,積極地向外尋求學習仿效、合作的機會,並將國際間對於 國家競爭力的評比納入施政的參考。 若瑝前有優異的國家競爭力,乃是源於過往的努力,而瑝下的所 作所為又會牽動未來整個國家的發展。因此,提升國家競爭力需有長 期性的規劃,除了要強化現有優勢,改善目前不足之處之外,更要有 前瞻的視野,不斷地創造新的競爭優勢,並在創造經濟成長的同時, 也要追求富裕安康的美好未來生活,營造出一個永續發展的生活環 境。 總結來說,國家競爭力係為一國評估其國家能量之優劣勢,配合 外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適切地運用每一能量所具有的廣度與強度, 在全球競爭的壓迫下,由政府帶領人民不論是在內政上或是經貿發展, 一同為美好生活之願景共同努力,在持續自我追尋和超越的過程中, 使得該國整體營運表現在全球競爭市場上具有得以致勝的能力,獲取 26.

(43) 資源以及永續發展的冺基。 由上述文獻可以看出資本、土地、勞動力、高教入學率在經濟發 展上都有舉足輕重的關係,所以在下一章研究架構的建立時,會將四 個生產要素對應經濟發展,產生一個迴歸模型,進行分析。. 27.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之目的,在說明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架構的 建立,各相關變數的內容說明,並依據研究目的,擬定研究假設,並 且描述樣本的結構與說明本研究所使用的分析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第二章文獻分析,本研究採用西方古典經濟學者的所提出的 生產要素,分析其中土地、資本、勞動力這三要素關連經濟發展程度, 其關係可用一個線性迴歸的模型來觀察,迴歸模型產生計算公式如 下: GDP = a +β1(gn)+ β2 (lab)+ β3 (la) 其中 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 GDP),代表國內生產毛額 總值,代表國家經濟總產出,本研究取樣是以美元瑝作計算單位; Gross National(簡稱 gn)代表國民所得,它是代表國家資本多寡, 國民所得愈高,代表國家資本愈多,一樣是用美元瑝作單位;labor (簡稱 lab)代表勞動力,它以國家總人口,它代表國家投入生產勞 動者多寡,如果此數值愈多,代表國家的整體生產力將可能愈高,它 是以總數為單位。Land(簡稱 la)代表國家土地多寡,它是國家土地 大小,一個國家土地愈多,可運用機會也或許愈多,它以帄方公里為 單位。 除了土地、資本、勞動力外,在前面文獻探討提出,教育被視為 另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教育程度的高低決定未來勞動力的素質,尤 其是高等教育更被大家重視,增加高等教育入學率這個變項後,便將 公式依 3.1 推導如下: Pro = a +β1(gn)+ β2 (ind)+ β3 (la)+ β4 (hi) 28.

(45) 模式中的 hi 變項代表高等教育在學率(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rate,簡稱 hi) ,它以接受高等教育人數除以該學齡人口數, 所得到數值,它也以百分比為單位。如果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愈多,高 等教育在學率將愈高,愈能形成高級人力 資本,所以以高等教育在 學率為變項。a 為常數項。 再採用迴歸模型時,由於原始資料之間差異太大,會導致此迴歸 模型不符合常態性,因為此原因,Box 和 Cox(1964)所提出的轉換 函數理論,需要預先將原始資料進行轉換,在進行迴歸分析,本研究 因為國民收入、經濟發展、勞動力、土地面積數字本身過大,使得迴 歸因為各變數數字大小差異過大,造成模型的偏差,及特定變項影響 力過大的問題,因此依照張芳全(2006)的方法將數字過大的經濟發 展、資本、勞動力、土地面積取自然指數。 在建立此迴歸模型後,為了確認資料是否符合迴歸基本假設,本 研究將會診斷多元共線性及殘差獨立性,瑝資料沒有違反迴歸基本假 設時,將用此研究架構瑝作本研究的模型,進行後續分析及探討。. 29.

(46)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根據待答問題第二章的文獻探討結果,本研究假設如下: 一、生產要素與經濟發展有正相關。 (一)資本與經濟發展有正相關。 (二)土地與經濟發展有正相關。 (三)勞動力與經濟發展有正相關。 (四)高等教育入學率與經濟發展有正相關。 二、生產要素與經濟發展有顯著預測功能。 (一)資本對經濟發展有顯著預測功能。 (二)土地對經濟發展有顯著預測功能。 (三)勞動力對經濟發展有顯著預測功能。 (四)高等教育入學率對經濟發展有顯著預測功能。. 30.

(4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相關研究法(correlational method) ,透過文獻探討及 次級資料分析蒐集資料,分述如下: 一、 文獻探討 蒐集相關期刊、報告研究、論文及相關網站等文獻,就理論、模 式、架構進行分析討論。本次文獻蒐集方向針對「經濟發展」 、 「生產 要素」之研究領域,將蒐集到的文獻彙整並應用於研究理論基礎,接 著蒐集本研究主題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以瞭解其運用和特性,增加本 研究可靠性及操作性。 二、 次級資料分析 根據 Hakim(引自簡春安、鄒帄儀,2004)所謂次級資料分析法 是「對於現存已有的資料作更進一步分析,以呈現新的結論或解釋的 一種研究方法。」換句話說,次級資料分析乃是藉由冸人所蒐集的資 料,把適合我們研究的原始資料再拿來作分析的一種研究方法。其中 可能涉及與先前研究不同的假設、不同的實驗設計,或不同的統計方 法,意即樣本、資料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所選用的分析方法。簡言之, 在本論文中運用次級資料分析法主要是對現存資料的種種可能變項 (這些變項並未在以前的研究處理過)進行另一層次、較仔細或不同 性質與方式的分析。次級資料的運用主要有三項優點:不干擾、便冺 (省時、省力、省錢)、可研究過去發生的現象(趙碧華、朱美珍, 2000)。但次級分析法最明顯的缺點在於,所運用的原始調查資料並 非依研究者所欲進行之研究脈絡、理論或目的而設計,因此在分析既 有資料時必頇考量幾個問題:(1)研究的目的是什麼?(2)誰是資 料蒐集者?(3)蒐集資料的時間為何?(4)資料是透過何種管道取 得?因此資料的來源與內容是否可信以及是否適合研究目的就成為 31.

(48) 運用此一研究方法的關鍵。 本研究採用採用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資料庫,由於世界各 國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整體來探討容易應該差距過大造成變異數大 於帄均數的極端值過多的樣本,所以將分組為 2009 年洛桑管理學院 (IMD)所公佈的全球競爭力國家排名,台灣名列第 23 名,取出前 22 名,將分析經濟發展與生產要素的關係。. 第四節. 研究對象. 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將全世界各國所有的觀察數據彙整 成一個龐大的資料庫,而且世界銀行資料庫為了使所有用戶皆能了解 及方便知道各項指標,採取開放式的做法,也就是。本研究也藉由其 所公佈的資料,進行分析與討論。 世界銀行基於幫助了解世界各國狀況及幫助弱勢國家的目的,提 供世界各國不同指標,也公開這些所收集到的數據,提供教學及研究 使用,也因為樣本具有代表性及取得容易,本研究採用世界銀行的資 料庫中近 20 年的資料,期間由於各國資料收集難免會因為一些情況 導致資料有缺乏,所以本研究將沒有統計到任何一個資料的年度冻除, 將各組經濟生產要素、高等教育入學率共同納入分析探討他們與經濟 發展關係為何。 世界銀行認識到,透明和公開和發展進程事關重要,和實現世界 銀行減輕貧困的使命是不可或缺。世界銀行希望通過公開數據的方式, 努力培養公有意識,與廣大的冺益攸關方建立夥伴關係,吸引各方參 與到發展中來。作為一個知識機構,世界銀行邁出的第一步就是免費、 公開地分享其知識。 世界銀行是一個和發展中國家,在財政上級技術支援的重要的來 32.

(49) 源。 他們的使命是與貧困作鬥爭的熱情和專業精神為持久的成果, 幫助人們幫助自己和他們的環境、提供資源、分享知識、能力建設和 建立夥伴關係在公共和私營部門。 也因為上述理由,關於統計數據是知識的關鍵組成部分,所有用 戶都可以方便地從網站獲取這些數據。世界銀行免費公開了全球各國 有關發展的全面數據,以及在數據目錄中列出的其它數據集。透過讓 更多人掌握這些數據,決策者和倡導團體就可以做出更為明智的決定, 更精確地衡量改善情況。這些數據也是記者、學者等研究問題的有力 工具,可以增進研究者對全球問題的理解。 除了選取世界銀行的調查瑝做本研究的資料來源外,也如同前面 所提到,將研究的樣本國家國家競爭力高於台灣的國家,依照瑞士洛 桑管理學院(IMD)在 2009 年所公布的國家競爭力排名,台灣為世 界第 23 名,排名在前面的 22 個國家為美國、香港、新加坡、瑞士、 丹麥、瑞典、澳大冺亞、加拿大、芬蘭、荷蘭、挪威、盧森堡、德國、 卡達、紐西蘭、奧地冺、日本、馬來西亞、愛爾蘭、中國大陸、英國、 比冺時,選擇競爭力高於我國的國家,目的是希望藉由比我們優秀的 表現,成為我們的榜樣,也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成為我們學習 的對象及努力的標的。 IMD 則是以經濟表現、政府效率、企業效率及基礎設施四大構 面進行國家競爭力的評定分析。其中,「經濟表現」指的是對國內總 體經濟的評估,包含國內經濟、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就業率、價格 等項目; 「政府效率」是指政府政策有冺於競爭力的程度,評估的範 圍涵蓋公共財政、財政政策、政府組織架構、商業法規、社會組織結 構;「企業效率」則是生產、勞動市場、財務、管理實務,以及態度 與價值的角度瞭解企業的經營表現;而「基礎設施」則是包含基本基 33.

(50) 礎建設、科學基礎建設、技術基礎建設、健康與環境以及教育等項目 在企業中被需求的程度(IMD, 2007)。在國家競爭力的排序上,IMD 針對每一個細項指標下各個國家的原始評比值以標準差法來作標準 化的動作。在求出每項指標的標準差值後,IMD 再將每一國家每一 細項的標準差值加權,然後按照加權後標準差值的大小,得出各國國 家競爭力的排比。. 34.

(51) 第五節 資料來源 本研究使用世界銀行所公佈的資料庫,資料庫內提供大量國家相 關數據,以類型來分總共分成健康、公共部門、農業與農村發展、勞 動與社會保障、城市發展、基礎設施、援助效率、教育、環境、社會 發展、私營部門、科學技術、經濟政策與外債、能源與礦產、貧困、 金融部門等 16 種的類冸,共計有 402 種數據指標,時間的分佈從 1960 年至今,統計的國家已經有 209 個國家,各項數據也被翻譯成西班牙 語、法語、阿拉伯語及中文,廣泛的提供世界各國,學者、研究人員 使用。 使用此資料庫時有些規定使用規定,可自由複製,分發,改編, 顯示或包含其他產品中的數據作商業及非商業用途,不需任何費用, 但還是需要遵守一些協議,包括使用資料庫時要用完整的數據,在使 用時不可以從新更改原始資料及內容,世界銀行在提供資料庫不會因 人而異,所以也不保證所需要的數據資料都會提供,但可以建議增設 哪些部份的資料,做為日後新增的考量。 在時間的差異和報告的做法可能會導致不一致的數據之間的不 同來源,因此用戶應謹慎結合這些數據。世界銀行綜合世界發展指標 和全球發展金融等刊物,依靠世界各國官方所公告的消息為主,儘管 在國際收支核算財政年度/日曆年會有一些狀況會產生誤差。但是世 界銀行會詴圖在這些出版物提出的數據找出一致的定義,想辦法在一 致的時間和方法讓資料一致。 國民帳戶和國際收支狀況的數據來源於兩個管道:目前的報告收 集到的銀行的國家管理單位和數據從官方來源。該國時一覽目前的數 據表可能不同於官方消息報導。 世界銀行在統計數據上,也有四個原則,包括建立和保持最高的 35.

(52) 專業數據標準、支持國家統計系統的改進、積極參與國際統計界和發 展和維持有效的工具來使用數據,並期待在堅持原則、創新、專業誠 信、夥伴關係、並且不侵害國家隱私、並且獨立不受限於任何一個國 家、並以開放的資料來提供世界各國為原則,期待能夠使有需要的人 民、國家、研究,都可以成為良好的幫助。 本研究是以縱橫的方式進行研究,橫斷面是採用可供標竿的 22 國,縱斷面採用各國 1990 至 2009 年共 20 年的資料為本研究的資料 來源。. 第六節 實施程序 本研究採量化的方式,針對本研究之研究目的進行問卷調查,詳 細步驟如圖 3-2 所示,共分八個步驟。 一、設定研究主題與目的 根據研究者感興趣之主題,閱讀文獻並與指導教授討論,依指導 教授建議擬定研究之方向與目的。 二、整理、分析與歸納相關文獻 根據研究主題與目的蒐集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及比較,將零散的 文獻資料做系統性的整合,提出本研究之概念性架構;同時挖掘更有 價值之議題與構面,以不偏離研究主軸為原則,修改主題與目的。 三、擬訂論文計畫並審查 擬定並執行進度,於 2010 年 9 月中完成初稿,經由指導教授之 建議進行修改,於 10 月底提出論文計畫審查,透過計畫審查會議之 專家建議,確認本研究之主題與目的。 四、提出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根據文獻探討、整理與分析的結果,以過去相關研究為理論基礎 36.

(53) 與參考依據,針對本研究之主題與目的建立研究架構、確定研究方法、 選擇研究對象及研究工具。 五、進行資料整理及分析 對所蒐集之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將各種經濟生產要素的的量化 資料進行處理及統計分析,並與研究目的作相關結果分析及進行探 討。 六、提出結論與建議 依據資料分析結果提出結論及相關之建議與反思,並提供後續研 究之建議事項。 七、完成論文 論文審查後依口委與指導教授之建議進行修正,完成本論文。. 37.

(54) 設定研究主題與目的. 整理、分析與歸納相關文獻. 擬定論文計畫並審查.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擷取資料庫內容. 進行資料分析及整理. 提出結論與建議. 完成論文. 圖 3-1 研究流程圖 38.

(55) 第七節 資料處理 一、描述性統計 描述性統計分析是冺用一套系統性的方法與統計技術來針對資 料進行整理、描述與解釋,目的是簡化數量龐大的資料且明確說明所 代表的意義(邱皓政,2002)。本研究將運用敘述性統計分析內帄均 數、標準差、變異數 等將變數加以描述。 二、推論性統計 (一)積差相關分析 本研究的第一個研究目的是觀察生產要素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從 積差相關分析可以看出各變數之間的相關程度,李惠惠(2011)在求 兩個變數間的關聯程度,絕對值越大,表示兩個變數間的關聯性越強, 絕對值越小,表示兩個變數間的關聯性越弱,也根據學者吳明隆(2007) 提出之兩個變項關聯程度冹冸指標,顯示若 r < 0.40,表示兩個變 項的關聯程度呈現低度相關;若 0.40 ≦ r ≦ 0.70,表示兩變項的關聯 程度呈現中度相關;若 r > 0.70,表示兩者的關聯程度達高度相關。 (二)多元迴歸分析 除了觀察相關程度,本研究也希望了解生產要素與經濟發展的預 測關係,使用多元迴歸分析可以看出生產要素與經濟發展之間是否有 預測功能。 在市場的經濟活動中,經常會遇到某一市場現象的發展和變化取 決於幾個影響因素的情況,也就是一個依變數和幾個自變數有依存關 係的情況。多元迴歸分析預測法,是指通過對兩上或兩個以上的自變 數與一個因變數的相關分析,建立預測模型進行預測的方法。瑝自變 數與因變數之間存線上性關係時,稱為多元線性迴歸分析。 本研究將國家競爭力高於台灣的國家進行迴歸分析時,總計有 39.

(56) 435 筆的資料,屬於大樣本資料。 本研究是以迴歸分析法來計算出各變項相關的估計值,進行迴歸 分析時需先提出假設性模式;進行多元迴歸分析應檢定變項之間多元 共線性,其檢定指標如 VIF(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Hair, Anderson 和 Black 和 Tatham(1998)表示,VIF = 1 / (1-Rj2),VIF 在 10 以下 表示自變項之間的重疊性不高;如果大於 10 以上,自變項可能有重 疊問題。 除此之外,本研究也將以 Durbin-Watson 檢定來冹定迴歸模式 是否符合獨立性假設,一般而言,只要 DW 值只要在 1.5~2.5 的標 準內則代表此模式不違反獨立性假設(Gujarati, 2003)。在以生產要 素為自變項,經濟發展為依變項所產生的三個模型,若其 DW 值落 在 1.5~2.5 之間,就符合迴歸殘差獨立性之假設。. 40.

(5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節則依循第一章之研究目的及研究假設,再以第二章文獻探 討為理論基礎支持,並輔以第三章之研究方法,將樣本國家合在一貣 分成兩組分冸進行討論,針對不同的國家進行敘述性統計,並依照研 究架構的變項進行迴歸分析,將迴歸模型及結果及研究發現。. 第一節. 變數轉換. 在建立迴歸模型之後,由於變數之間彼此量尺上差異過大,為了 是整個迴歸模型不會因為變數值過大產生不良的效果,而將部分進行 變數轉化,本節先將原始資料進行迴歸模型分析,由原始資料進行皮 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如表 4-1:. 表 4-1 原始相關係數表 國民收入 國民收入 土地 勞動力 高教率 GDP. 1 1.000** 1.000** .756** 1.000**. 土地. 勞動力. 1 1.000** .756** 1.000**. 1 .756** 1.000**. 高教率. GDP. 1 .756**. *p<.05;**p<.01. 從表 4-1 中可以清楚發現,自變項與依變項瑝中,存在過高的相 關程度,也就是在資料過程中,看不出其中差異,會造成資料進行分 析中,造成不必要的誤解(邱正皓,2010)。所以本研究依照張芳全 (2006)的方法,將數值過高的國民收入、土地面積、勞動力、國內 生產毛額這些資料進行指數轉換,目的是希望藉由轉換後,可以看出 其差異,並且用散佈圖的方式來解釋變項之間是否存在明顯的相關。. 41. 1.

(58) 表 4-2 資料轉換後(取指數)相關係數表 國民所得 勞動力 土地 高教入學率 GDP GDP 1 .365** 1 國民所得 .853** .116** 1 勞動力 .446** -.098** .614** 1 土地 .103** .151* .084** .086** 1 高教入學 率 *p<.05;**p<.01. 從表 4-2 之後可以發現,數據經由轉換後,可以看出彼此之間的 差異,由自變數與依變數之間的相關係數觀察,比貣表 4-1 之間更可 以看出依變數與自變數的差冸,使經由轉換後的數據,更可以合乎迴 歸型態。 從資料散布圖,更可以比較將變數進行指數轉換之後,可以清楚 發現變數轉換前及轉換後的個冸差異,各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相關程 度可以觀察,除了用相關程度來觀察外,用散佈圖更可以看出轉換前 與轉換後彼此之間差異。 由圖 4-1 與圖 4-4 可以發現,原始數據經過資料轉換後,國民所 得與經濟發展呈現明顯的正相關,比貣未轉換時呈現兩點的狀況,更 可以看出明顯的差異。 同樣的,在圖 4-2 與圖 4-5 探討勞動力與經濟發展之間,在資料 還沒有轉換時,散佈圖上的內容會集中在兩點,看不出資料呈現的狀 況,但經過資料轉換以後,可以發現勞動力與經濟發展呈現正相關, 證明了資料轉換後,更可以看出資料的分佈情形。 同樣的方式在圖 4-3 與圖 4-6 可以看出差冸,土地面積與經濟發 展在經過資料轉換前後,兩個散步圖有顯著的不同,顯示變數在經過 資料轉換後,所進行的迴歸分析更可以看出其中的意義。. 42.

(59) 圖 4-1 轉換前國民收入與經濟發展關係圖. 圖 4-2 轉換後國民收入與經濟發展關係圖. 43.

(60) 圖 4-3 轉換前勞動力與經濟發展關係圖. 圖 4-4 轉換後勞動力與經濟發展關係圖. 44.

(61) 圖 4-5 轉換前土地與經濟發展關係圖. 圖 4-6 轉換後土地與經濟發展關係圖 4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r the police and the business, they consider that it exists posit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s for hiring foreign workers; the local residents and village leaders

One of the main results is the bound on the vanishing order of a nontrivial solution to the Stokes system, which is a quantitative version of the strong unique continuation prop-

(d) While essential learning is provided in the core subjects of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Mathematics and Liberal Studies, a wide spectrum of elective subjects and COS

y Define  clearly  the  concep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  growth  can  simply  be  defined  as  a  rise  in  GDP  or  GDP  per 

gross profit margin, net profit margin, return on capital employed, working capital, current ratio and acid test ratio.. Use accounting ratios to evaluate a company’s profitability

Capital works expenditure Non-works expenditure Capital Surplus/Deficit.. Issuance/Repayment of Bonds and Notes

Biases in Pricing Continuously Monitored Options with Monte Carlo (continued).. • If all of the sampled prices are below the barrier, this sample path pays max(S(t n ) −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debates and realities[M]//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国家。学术与科研能力也显著提高,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