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1章(三角函數的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1章(三角函數的應用)"

Copied!
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1 和差角公式與二倍角公式

三角函數的應用

1

(2)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設 α、β 為兩個角,透過和差角公式,我們可以將 α+β、αβ 的三角 函數值用α、β 的三角函數值表示出來,這是三角學上的一個重要工具。 另外,解三角形的問題就是藉由三角形的已知角和邊,去求未知的角 和邊 。在探討三角形的邊角關係中,除了利用國中所學過的 、、  等性質及畢氏定理外,正弦定理和餘弦定理是兩個重要而且有效的工 具 。解三角形邊角關係的目的就是用來處理三角測量的問題 。

(3)

1-1 和差角公式與二倍角公式

1-1

和差角公式與二倍角公式

1-1.1

和差角公式

α、β 兩個角的三角函數值皆已知時,如何利用它來求 α+β 與 αβ 的三

角函數值,是本節所要討論的 。

首 先 我 們 來 探 討 cosαβ 的 求 法, 由 於 cosicos i, 亦 即 cosαβcos β  α ,在不失一般性的情況下,我們設βα。在直角坐標平面 上以原點 為圓心的單位圓(即半徑為  的圓),與標準位置角α、β、αβ 的

終邊分別交於點、、,根據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得知,其坐標分別為 cos α  sin α 、cos β  sin β、cos α  β  sin α  β, 又 點 的 坐 標 為 ,如圖  所示 。

因 為 , 又 ++αβ, 當 αβ

時, 由 性質知:3 與 3 全等,故得  ;當αβ

時, 與   的長度均為 ,如圖  所示,同樣可得  。

(4)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由距離公式知:

  cos α cos β +sinα sin β 

 

cosα  β 

+

sinα  β 

 , 故得

  cos α cosβ+sinα sinβ

cosα β

+

sinα β

整理得

  cosα cosβsin α sinβcos α β,

亦即cosα β cosαcos β +sinαsin β。 利用上式,我們可得

cosα+ β cosαβ 

  cosαcosβ +sinαsinβ 

  cos α cos β +sin α sin β    cos α cos β sin α sin β

cosα + β cos α cos β sinα sin β

cosα  β cos α cos β+ sinα sin β 餘弦函數的和差角公式

     cos

cos

cos

+sin

sin

試求cos

的值 。

 cos

cos



+

cos

cos

sin

sin

                 。

隨 堂 練 習

(5)

1-1 和差角公式與二倍角公式

設 i 為任意角度,試求

cos

+i cos

+i+ sin

+i sin

+i 的值。

 原式 cos



+i

+i

 cos

 

 。

隨 堂 練 習

試求 cos

cos

sin

sin

的值 。

接著,利用cosα β cosα cosβ +sinα sinβ 導出正弦函數的和差角公式。 sinα+βcos

r α + β 

  cos

rα

β

  cos

rα

 cos β +sin

rα

 sinβ   sin α cos β +cos α sin β

利用上式的結果,我們可得 sinα  β sin

α+β 

  sinαcosβ +cosαsinβ 

  sin α cos β cos α sin β

sinα+ β sinαcos β+  cosαsin β

sinα β sinαcos β  cosαsin β 正弦函數的和差角公式

(6)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試求sin

的值 。 解  sin

sin

+

    sin

cos

+cos

sin

          +        +   。

隨 堂 練 習

試求sin

的值 。

設  r  α r  β   r ,又知sin α  ,cos β   ,試求 sinα  β  與 cos α + β  的值。 解  因為  r  α  r  β   r ,   故知cos a 0,sin β 0,   則cosα  sinα  

      ,       sinβ  cosβ  

  

     ,   所以sin α  β sin α cos β cos α sin β

 



 



,      cosα + β cos α cos β sin α sin β

(7)

1-1 和差角公式與二倍角公式

隨 堂 練 習

α 、 β 均為銳角,若 sin α   ,cosβ  ,試求sinα + β  與cosα  β  的值。 現在,我們利用正、餘弦函數的和角公式來導出正切函數的和角公式如下: tanα + β  sinα + β  cos α + β 

   sin α cos β +cos α sin β cos α cos β sin α sin β

  

sin α cos β

cos α cos β + cos α cos βcos α sin β cos α cos β cos α cos βsin α sin β cos α cos β (分子、分母同除以cosα cos β )    tan α +tan β tan α tan β 。 再利用上式的結果,我們可推得 tan α  β tanα+β     tanα+tanβ  tanαtanβ     tan α tan β +tan α tan β

tanα + β  tan tanα+α tan β tanβ

tan α  β  tan+ tan α tan βα tanβ 正切函數的和差角公式

(8)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試求 tan

+tan

tan

 tan

的值 。 解  由正切函數的和角公式知:   tan

+tan

tan

 tan

tan

+

tan

          tan

+

tan

。

隨 堂 練 習

試求 tan

tan

+tan

 tan

的值 。

α 、 β 均為銳角,若 tan α ,tan β ,試求 tan α + β  的值,並求

α + β 。

 tan α + β  tan α +tan β tan α tan β  +  ,   又 α 、 β 均為銳角,亦即 

α 

,

β 

,   故得

α + β 

,   但是tan α + β ,   即 α + β 為第二象限角,   所以 α + β 

隨 堂 練 習

 設 α 、 β 均為銳角,若 tan α   ,tanβ   ,試求tanα + β  的值, 並求出 α + β 。

(9)

1-1 和差角公式與二倍角公式

1-1.2

二倍角公式

利用三角函數的和角公式,我們可以導出二倍角公式如下: sinisini+isini cosi+cosi sinisini cosi。

cosicosi+icosicosisini sinicosisin

i

cosicosicosisinisin

i。 tanitani+i tani+ tani

 tanitani 

tani  tani

sinisini cosi

cosicosisinicosisin i tani tani  tani 二倍角公式

設 i 為第四象限角,若cosi ,試求sini、cosi 的值。 解  因為 i 為第四象限角,故知sini,   即sini cosi  

     ,   所以sinisinicosi

 

  ,      cosicosi

   。

隨 堂 練 習

 設 r ir,若 sini   ,試求sini、cosi 的值。

(10)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已知sini+cosi  ,試求sini 的值。 解  將sini+cosi   兩邊平方,得    sini+sinicosi+cosi 

  因為sini+cosi,sinicosisini,   故得+sini ,   所以sini      。

隨 堂 練 習

已知sinicosi ,試求sini 的值。

試求sin  cosr  cosr r 的值 。

 利用sinicosisini。 sin  cosr  cosr r     

2sin r 16 cos 16r

 cos r    sin r  cos r      

2sin r 8 cos r8

  sin r           。

隨 堂 練 習

(11)

1-1 和差角公式與二倍角公式

1-1.3

asini+bcosi 的極值

利用和差角公式,我們可以將asini+bcosi 化成 sini+ α  的形式。 設a、b 均不為 ,則 asini+bcosi a+b

a a+b sini+ b a+b cosi

。 令 a+b , 由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知(如圖 所示): a a+b  a  cos α , b a+b  b  sin α , 故得asini+bcosi

a  sini+ b  cosi

sinicos α +cosisin α sini+ α 。 因為#sini+α #, 故得#sini+α #, 亦即 a+b #asini+bcosi# a+ba、b 均不為 ,i 為任意角度,則  a+b #asini+bcosi# a+b asini+bcosi 的 極 值

設isinicosi+,試求 i 的最大值及最小值。 解  因為 + #sinicosi# +   故得#sinicosi#,   則+#sinicosi+#+,   亦即# i#,   所以i 的最大值為 ,最小值為 。 圖 1-3

(12)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隨 堂 練 習

設isini+cosi,試求 i 的最大值及最小值。

設,i 為任意角度,若 isini+cosi 的最大值為 ,試求  值 。 解  因為 +#sini+cosi# +   又isini+cosi 的最大值為 ,   故得 +,   亦即+,得 ,   但,所以 。

隨 堂 練 習

,i 為任意角度,若 isini+cosi 的最小值為   ,試 求 值 。

(13)

1-1 和差角公式與二倍角公式

 試求下列各三角函數值:

  坽 sin

  夌 cos

  奅 tan

  設 α、β 均為銳角,若 sinα   ,sinβ   ,試求 sinαβ 的值。   設 r  α  r , r β  r ,又知 sin α  cos β   ,試求   cosα + β  的值與 α + β 。  設tan α 、tan β 為方程式 + 之二根,試求:   坽 tan α + β   夌 cosα + β 

 若  sincos i  i  ,試求cos i 的值。

 設 r  i   r ,且sin i  

 ,試求cos i sin i 的值。

 已知 i 為第三象限角,若sin2 i   ,試求sin i +cos i 的值。

 設 i  sini+cosi+,試求 i 的最大值及最小值。

(14)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1-2

正弦與餘弦定理

1-2.1

正弦定理

3

 中,我們常以 a、b、 分別表示 +、+、+ 的對邊長 。由於 三角形面積公式有助於正弦定理的證明,因此我們先介紹如下: 設 D 表示

3

 的面積,則 D  b sin   a sin   ab sin 三角形面積公式 【說明】

3

 依 + 為銳角、直角或鈍角,如圖  所示,有三種情形: 圖 1-4      不管哪一種情形,均可自 點作  邊上的高  (當 + 為直角時,    ),則  bsin,     所以D     bsin  bsin,     同理可得D  a sin   ab sin。  在圖C 中, bsin

bsin。

(15)

1-2 正弦與餘弦定理

3

 中,,   ,+

,試求

3

 的面積 。 解  , a  ,   由三角形面積公式知:   D  asin   sin

     (平方單位)。

隨 堂 練 習

已知

3

 中,  , ,+ r ,試求

3

 的面積 。

3

 中,+

,, ,+ 的 內 角 平 分 線 交  於 ,試求  的長度 。 解  利用三角形面積公式:D  bsin。   設 的長度為 ,   如右圖所示:  

3

 面積 

3

 面積 +

3

 面積,

  即   sin

  sin

+  sin

,   但是sin

sin

 ,   所以  +,   即+,化簡得 ,得     ,   故得 的長度為

(16)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隨 堂 練 習

 

3

 中,+

,, ,+ 的內角平分線交  於 , 試求 的長度 。   由三角形面積公式可得 

 bsin  asin  absin。 將上式同時除以  ab,得

sin

a  sinb  sin , 即 sin a sin b sin 。

因為三角形的內角至少有一個是銳角,在不失一般性 的情況下,我們考慮 + 為銳角的

3

,設  為

3

 的外接圓半徑, 為外接圓的圓心,如圖  所示 。 作直徑,並連接  。因為 + 和 + 對同弧 , 所以 ++,又  為直徑,使得 +

。 在

3

 中, sin     a  。 又 ++,故得sin a ,亦即 sin 。a 因此,我們可得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如下:

設 為

3

 的外接圓半徑,則 sin a sin b sin 。

正弦定理

 由正弦定理得知:

3

 中,a:b:sin:sin:sin。

(17)

1-2 正弦與餘弦定理      已知

3

 的外接圓半徑為 ,若+

,則+ 的對邊長度為 。

3

 中,已知 b  ,+,+

,試求a。 解  由正弦定理知: sin a sin ,b   即 a sin

   sin

,   故得a sin 

sin

      。

隨 堂 練 習

3

 中,已知 +

,a,b  ,試求 + 及 +。

 

3

 中,已知 +

,+

,試求a:b:。 解  因為

3

 的內角和為 

,故得   +

++







,   由正弦定理知:   a:b:sin:sin:sin sin:sin:si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隨 堂 練 習

3

 中,已知 +

,+

,試求a:b:。  設

3

 中,sin  , ,試求

3

 的外接圓面積 。 解  a ,sin  ,   由 sin ,即a      ,得 ,   故得 rrr,   所以

3

 的外接圓面積為 r(平方單位)。

隨 堂 練 習

3

 中,+

,+ 

,又   ,試求

3

 的外接圓 半徑 。

1-2.2

餘弦定理

當三角形的兩邊及其夾角確定時,由 性質知,此夾角所對的邊長也跟 著確定 。餘弦定理就是把夾角所對的邊長,用夾角兩邊的邊長及該夾角的餘弦 所表示出的關係式,現在我們討論說明如下: 在

3

 中, ab+b cos b+aa cos 餘弦定理

(19)

1-2 正弦與餘弦定理 【說明】

3

 依 + 為銳角、直角或鈍角,如圖  所示,有三種情形: 圖 1-6     不管哪一種情形,均可自 點作  邊上的高  。     在圖A 中,bcos,  bsin。     在圖B 中,因為  ,且 +

,故得 bcos,   bbsin。     在圖C 中,++bcos

bcos,  bsin

bsin。     因此,任何一種情形均有bcos, bsin。     在直角

3

 中,由畢氏定理知:     a + bsin+bcos

bsin+bcos+bcos bsin+cos+bcos b+bcos。

    同理可得b+aacos,a+babcos。   

3

 中,當 + 為直角時,cos,此時,餘弦定理中的

ab+bcos,就變成畢氏定理的 ab+。由此可知:畢 氏定理是餘弦定理的特殊情況,而餘弦定理則為畢氏定理的推廣 。

(20)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3

 中,a,,+

,試求b。 解  由餘弦定理知:   b+aacos +cos

+  ,   故得b  。

隨 堂 練 習

3

 中,  , ,+

,試求 長 。

3

 中,因為 ab+bcos, 則bcosb+a,即cos b+a

b 。 因此,我們也可以把餘弦定理寫成 在

3

 中, cos b+ba cos +aab cos  a  +b 餘弦定理

(21)

1-2 正弦與餘弦定理  已知

3

 中,a,b,,試求 +。 解  由餘弦定理知:   cos  a  +b ab    +      ,   故得 + 

隨 堂 練 習

 

3

 中,若 a,b,,試求cos 的值。

 已知

3

 中,sin:sin:sin::,試求 cos 的值。 解  因為a:b:sin:sin:sin,   又知sin:sin:sin::,   即a:b:::,   故設a,b,(其中  為正數),   因此可得   cos b +a b  +         。

隨 堂 練 習

 已知

3

 中,sin:sin:sin ::,試求 +。

(22)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3

 中,若 a+b+a+bab,試求 +。 解  已知a+b+a+bab,   則a+bab,   展開得a+ab+bab,   即a+bab,   又cos  a  +b ab  abab   ,   故得 + 

隨 堂 練 習

3

 中,ab  b,試求 +。

1-2.3

海龍公式

利用 節中的三角形面積公式及餘弦定理,我們可以導出只用三個邊長 來表示的三角形面積公式,這就是著名的海龍公式:D ab, 其中   a+b+(即  為三角形周長之半),它是由古希臘數學家海龍 (Heron of Alexandria,西元  ∼  年)利用平面幾何知識導出的。 由三角形面積公式知,

3

 的面積 D  b sin, 則 D   b sin   b cos   b +coscos。 由餘弦定理知cos b +a b , 故得+cos+ b+ba  b+b +a b  b+b+a b

(23)

1-2 正弦與餘弦定理

  cos b+ba  bb+a

b  abb+ b  ab b  a+bab+b 。 即 D   b  b++ab+a b  a+bab+b    a+b+b+a+aba+b。 令  a+b+(即三角形周長之半),則   a+b+,b+aa,   +abb,a+b。 故得 Dab, 即 D ab 。

3

 中,設   a+b+,則

3

 的面積 D ab 海龍公式(Heron 公式)

隨 堂 練 習

 已知

3

 中,, , ,試求

3

 的面積 。 解  a ,b ,,    a+b+  ++ ,   由海龍公式知:   3 的面積  ab       (平方單位)。

(24)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接著,我們再介紹兩個與三角形的內切圓半徑及外接圓半徑有關的面積公 式 。 設 為

3

 的內切圓半徑,又內切圓的圓心為 ,如圖  所示 。 圖 1-7

3

 的面積 

3

 的面積 +

3

 的面積 +

3

 的面積   a+  b+     a+b+ (因為  a+b+ )。 另外,若 為

3

 的外接圓半徑,由正弦定理知 sin ,故得a sin  。a 再由面積公式知,

3

 的面積

Δ

 bsin  b a  ab 。 整理敘述如下: 設、 分別為

3

 的內切圓半徑與外接圓半徑,則

3

 的面積 D ab (其中 a+b+ ) 公 式      已知

3

 的周長為 ,內切圓半徑為 ,則

3

 的面積為 

(25)

1-2 正弦與餘弦定理  

3

 中,已知 , , ,試求: 坽

3

 的內切圓半徑  夌

3

 的外接圓半徑 解  a ,b ,,     a+b+  ++,   由海龍公式知:   3 的面積  ab         。   坽 利用 D,     故得   ,     即         ,     所以  

3

 的內切圓半徑為  。   夌 利用 D ab ,     故得     ,     即             ,     所以  

3

 的外接圓半徑為   。

隨 堂 練 習

3

 中,已知 , , ,試求: 坽

3

 的內切圓半徑  夌

3

 的外接圓半徑

(26)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  已 知

3

 中,+

,  , , 試 求

3

 的 面 積 及  的長 。   

3

 中,a,b,,試求 + 的度數 。   

3

 中,a,b,,試求cos 的值。  

3

 中,+

,a  ,b,試求其餘兩角 。  已知

3

 中,cos  ,又 ,試求

3

 的外接圓半徑 。   如右圖所示,圓內接四邊形 中, ,又 +

,+

,試求 邊長 。   如右圖所示,四邊形 中,, ,  ,,又 +

,試求此四邊形的 面積 。  

3

 中,, , ,試求:   坽

3

 的面積  夌

3

 的內切圓半徑     奅

3

 的外接圓半徑

習 題

1-2

(27)

1-3 解三角形問題(含三角測量)

1-3

解三角形問題(含三角測量)

一個三角形是由三個內角與三個邊長所構成,稱為三角形的六個要素 。已 知三角形的三個要素(其中至少包含有一個邊長),求得剩餘要素的過程,稱為 解三角形 。

1-3.1

三角形的解法

我們在解三角形時,除了可以利用國中時所學過的一些平面幾何知識外, 更少不了正弦定理和餘弦定理的應用 。一個三角形若已知兩邊及其夾角、兩角 及一邊或三邊的大小,依據、(或  )、 的全等性質,則其餘的 邊和角的大小也隨之確定 。在各種不同條件下,現在分別敘述其三角形之解法 如下:  已知三角形的兩邊及其夾角(  型)   先利用餘弦定理求出第三邊,再利用正弦定理或餘弦定理求出另外兩個角 。

3

 中,已知 +

,b,  +,試解此三角形 。 解  已知三角形的兩邊b、 及其夾角 +,   利用餘弦定理先求出第三邊a,   ab+bcos +  +  +cos

++    +  ++    ,   即a  ,   再利用正弦定理:   sin a sin ,即b  sin  sin ,   得sin  sin  ,

(28)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故知 + 必為銳角,所以 +

,   由於 +++++ 

,   所以 + 

++







,   故得a  ,+

,+ 。

隨 堂 練 習

3

 中,已知 a  ,b,+ 

,試解此三角形 。  已知三角形的兩角及一邊(  型或  型)    利用三角形三個內角和為

(即

3

 中,+++++

)的關 係,先求出第三個角,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其餘兩邊 。      已知三角形的兩邊及其夾角,或三角形的兩角及一邊,均可確定唯 一的一個三角形 。  

3

 中,已知 a,+

,+

,試解此三角形 。 解  因為 +++++

,   所以 +++







,   又由正弦定理知 sin a sin b sin ,

  故得  sin

 sinb

  sin

,   則b sin

sin

       ,  sin

sin

 

 + 

   +,

(29)

1-3 解三角形問題(含三角測量)

隨 堂 練 習

 

3

 中,已知 +

,+

,b,試解此三角形 。  已知三角形的三邊(  型)    利用餘弦定理先求出一個角,再利用正弦定理及三角形三個內角和為

的 關係求其餘的角 。   已知三角形的三邊解三角形時,也可以直接利用餘弦定理分別求出三 個角 。      構成三角形的三邊長,任兩邊長的和必須大於第三邊的長 。

3

 中,已知 a,b  ,  +,試求此三角形三個內角的 度量 。 解  已知三角形的三邊長,   由餘弦定理知:   cos b +a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故得 +   

,   由正弦定理知 sin a sin ,b  sin  sin

     

(30)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隨 堂 練 習

3

 中,已知 a  ,b,  ,試求其各內角的度量 。   但ba,可推得 ++,故得 +

,   而 + 

++







,   所以 +

,+

,+ 

。  已知三角形的兩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不確定型) 另外,已知三角形的兩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時,因為在平面幾何中,並無  的全等性質,因此無法確定有唯一的一個三角形(可能無解、有一解或兩 解)。針對這種不確定型三角形的解法,我們可以利用正弦定理,以實例說明如 下 。  

3

 中,已知 a,b  ,+

,試解此三角形 。 解  已知三角形的兩邊a、b 及 b 邊的對角 +,   由正弦定理知 sin a sin ,b

  故得sin asinb  sin

          ,   但ab,可推得 ++,即 +

, + 

++







,   又 sin a sin ,即  sin

 sin

,   故得sinsin

               ,

(31)

1-3 解三角形問題(含三角測量)

隨 堂 練 習

 

3

 中,已知 a  ,b  ,+

,試求 +。

1-3.2

三角測量

要測定山的高度,河流的寬度,船舶的遠近,地球與月亮的距離…等,均 為測量問題,在無法實際丈量時,常借助儀器、憑著經驗及三角學的知識,來 求得其結果 。三角測量的特色就是依據測量所得的數據,經由解三角形間接推 算出要度量的對象,而並非直接去度量 。 為了處理有關測量的問題,我們將一些常用的測量名詞簡介如下:  鉛 垂 線: 將一細繩的一端繫一重物(如鉛塊),任其自由下垂,則此細 繩形成一條與水平面垂直的直線,稱為鉛垂線 。通過地心的任 一直線即為鉛垂線 。  水 平 線:與鉛垂線垂直的直線稱為水平線 。  視   線:觀測者的眼睛與觀測物的連線,稱為視線 。  仰角與俯角: 均指視線與水平線的交角,當視線在水平線上方時,稱為仰 角;當視線在水平線下方時,稱為俯角,如圖 所示 。 圖 1-8

(32)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 方   位: 利用南北或東西為基準線,所定出路徑或觀測物位置的方向, 稱為方位 。除了東、西、南、北四個主要方位外,還有其他的 方位,如圖 所示 。 圖 1-9 雖然三角測量的對象並不侷限於平面上,空間中的問題也可以處理,但在 此我們只討論平面上的測量問題 。一般解決測量問題的步驟是利用作圖,將它 轉化成處理三角形邊與角的問題 。  小偉在離塔基 公尺處,測得塔頂的仰角為 

,試求此塔的高度 。 解  如右圖所示: 為塔頂, 為塔基,   設塔高 公尺,   在直角

3

 中,+

,  ,   因為tan    ,即tan   ,   故tan

     ,   所以此塔的高度為  公尺 。

隨 堂 練 習

大華在其家門口,觀測到附近一座摩天大樓頂部的仰角為

,已知該 摩天大樓高 公尺,試求大華的家與摩天大樓的直線距離 。

(33)

1-3 解三角形問題(含三角測量)  某人在地面上 處測得山峰的仰角為 ,他向著山水平前進  公尺 至 處,再測得山峰的仰角為 

,試求山高 。 解  如右圖所示: 為山頂, 為山的底部,   設山高  公尺,   在直角

3

 中,+,   則cot    ,即    ,   故 公尺,   又在直角

3

 中,+

,   則tan       +  ,   即     + (因為 ),化簡得  +,   移項得  ,故       +,   所以山高為  + 公尺。

隨 堂 練 習

某人從地面上 處,測得一塔頂的仰角為 

,向此塔水平前進 公尺 至 處,再測得塔頂的仰角為 

,求此塔的高度 。

(34)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設船 在下午  點時,從港口朝東北方向以每小時  浬的速度出發,船  於下午  點時,從同一港口朝南 

東的方向以每小時 浬的速度出 發,試求在下午 點時兩船的距離 。 解  如右圖所示:   設船 於  點出發,下午  點時到達  點,   又船 也於  點出發,下午  點時到達  點,   在

3

 中,   +

+





,   又(浬),     (浬),   由餘弦定理知:         +   cos +  ,   故得    ,   所以下午 點時兩船的距離為   浬 。

隨 堂 練 習

已知船 在燈塔  之南 

西 浬處,船  在燈塔  之南 

東 浬 處,試求、 兩船的距離 。

(35)

1-3 解三角形問題(含三角測量) 如右圖所示,某人欲測得、 兩點的距離,得資料如下:   公里,+

,+

,試求 。 解  如右圖所示:+

,+ 

,   則 +

++







,   由正弦定理知 sin  sin ,   又知  ,   即   sin

 sin

,   故得     sin

sin       ,   所以、 兩點的距離為  公里 。

隨 堂 練 習

 在 海 岸 上 有、 兩 觀 測 站, 同 時 發 現 海 上 有 一 艘 船 , 在  測 得 +

,在 測得 +

,已知、 相距  公里,試求船  到 的距離 。

(36)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 

3

 中,已知 a  ,b+  ,+ 

,試解此三角形 。   

3

 中,已知 +

,+

,b  ,試解此三角形 。   有一小孩放風箏,放出 公尺的線,而風箏的仰角為 

,試求風箏的 高度 。   某人從 處測得山峰  的仰角為 

,往山腳水平前進  公尺至  處,再測得山峰的仰角為

,試求山高 。   一建築物上有一旗桿,旗桿長 公尺,某人於地面上  處測得建築物 頂端的仰角為

,旗桿頂端的仰角為

,試求此建築物的高度 。   有一艦艇由西向東行駛,於 點測得岸邊一燈塔在其北 

東,繼續行 駛 浬到  點,再測得該燈塔在其北 

東,若此艦艇不改變方向繼 續行駛,試求艦艇與燈塔的最近距離 。 《提示》 如右圖所示,設燈塔的位置為,艦艇與 燈塔的最近距離為 (浬)。

習 題

1-3

(37)

三角函數的應用

1-1

重點

 和差角公式:

正弦函數  sinα + β sin α cos β +

 cosα sin β

 sin α  β sin α cos β  cosα sin β

餘弦函數  cos α + β cos α cos β 

 sin α sin β

 cosα  β cos α cos β + sin α sin β

正切函數  tanα + β  tan α +  tan β  tan α tan β  tan α  β  tan α   tan β + tan α tan β  特別角  及  的三角函數值:   角度 函數    15

r 12  75

 r12  sin      +   cos  +       tan   +   二倍角公式:   坽  sinisini cosi。

  夌  cosicosisinicosisini。

  奅  tani tani  tani

(38)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  asini+bcosi 的極值:( a、b 均不為 ,i 為任意角度)

   a+b#asini+bcosi # a+b

1-2

重點  三角形面積公式:在

3

 中,   D   bsin   asin   absin。  正弦定理:在

3

 中,   a

sin  sinb  sin (其中  為

3

 之外接圓半徑),   即a:b:sin:sin:sin。

 餘弦定理:在

3

 中,

  ab+bcos,即 cos b

+a b 。   b+aacos,即 cos +aab 。   a+babcos,即 cos a+bab 。

 海龍公式(Heron 公式):  

3

 中,設  

 a+b+,則

3

 的面積   D ab 。

(39)

三角函數的應用  設 、 分別為

3

 的內切圓半徑與外接圓半徑,則

3

 的面積   D ab  (其中 a+b+  )。

1-3

重點  確定型三角形的解法:   坽  已知三角形的兩邊及其夾角:(  型)      先利用餘弦定理求出第三邊,再利用正弦定理或餘弦定理求出另外兩個 角 。   夌  已知三角形的兩角及一邊:(  型或  型)      利用三角形內角和為

的關係,先求出第三個角,再利用正弦定理求 出其餘兩邊 。   奅  已知三角形的三邊:(  型)      利用餘弦定理先求出一個角,再利用正弦定理及三角形內角和為

的 關係求其餘各角 。     《註》亦可直接利用餘弦定理分別求出三個角 。    不確定型三角形的解法:(已知三角形的兩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    在平面幾何中,並無 的全等性質,因此無法確定有唯一的一個三角形 (可能無解、有一解或兩解)。一般先利用正弦定理求出另一個角,再利用三 角形三內角和為

的關係及正、餘弦定理來求其餘的邊及角 。 三角函數的應用

(40)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 三角測量術語:   坽  鉛垂線:通過地心的任一直線(即與地平面垂直的直線)。   夌   水平線:與鉛垂線垂直的直線 。   奅  視線:觀測者的眼睛與觀測物的連線 。   妵  仰角與俯角: 均指視線與水平線的交角,當視線在水平線上方時,稱為 仰角;當視線在水平線下方時,稱為俯角 。   妺  方位:利用南北或東西為基準線,所定出路徑或觀測物的方向 。 圖 1-10  三角測量:將所欲求解的測量問題作圖,轉化成處理三角形邊與角的問題 。

(41)

三角函數的應用 (  ) 設 i 為任意角度,則cos

 r  + i

cos

 r  + i

   

+sin

 r  + i

sin

 r  + i

的值為 酎    酏    釕          釢 。  【1-1】 (  ) 設 r  α  r ,  r  β  r ,若 sin α   ,cos β   ,則     sin α  β  酎   酏   釕    釢    。  【1-1】 (  ) 如 右 圖 所 示, 矩 形 , , 點 、  在  上,且  ,若 +α , +β ,則 tan α  β  酎   酏         釕    釢   。  【1-1】 (  ) 設 α + β  r  ,則 +tan α +tan β  的值為  酎  酏  釕   釢 。  【1-1】 《提示》tan( α + β )tan r  ,即 tan α +tan β tan α tan β ,     故得tan α +tan β tan α tan β 。

(  ) 已知sin i    ,則sin i cos i   的值為  酎    酏  釕     釢   。  【1-1】 (  ) 若sini cos i    ,則cos i 的值為 酎    酏          釕   釢   。  【1-1】

《提示》sini cosi sini +cosi sini cos i 

(42)

1

三角函數的應用 (  ) 設 r  i   r  ,若sin i   ,則tan i 的值為 酎         酏     釕   釢   。  【1-1】 (  ) 設  r i  r ,若 sin i    ,則sin i +cos i 的值為 酎        酏    釕    釢   。  【1-1】 (  ) 設  i   sin i cos i  的最大值為 ,最小值為 ,則      酎  酏  釕  釢 。  【1-1】 (  ) 

3

 中,若 b,,+

,則a 酎   酏      釕   釢   。  【1-2】 (  ) 

3

 中,若  

sin  sin  sin ,則 +  酎 

  酏 

 

釕 

 釢 

。  【1-2】 (  ) 

3

 中,+

,+

,又b,,則

3

 的面積為      酎    酏    釕    釢   。  【1-2】 (  ) 

3

 中,a+ab+b,則 + 酎 

 酏 

 釕 

    釢 

。  【1-2】 (  ) 

3

 的外接圓半徑為 ,又知  ,則sin 的值為 酎        酏    釕    釢   。  【1-2】 (  ) 已知三角形的三邊長為、、,最大內角為 i ,則cos i  酎       酏    釕    釢   。  【1-2】 (  ) 

3

 中,a,b,,則

3

 的面積為 酎       酏    釕    釢   。  【1-2】

(43)

三角函數的應用 (  ) 承上題,

3

 的內切圓半徑為 酎    酏   釕        釢  。  【1-2】 (  ) 已知

3

 中,,+

,+

,則      酎    酏    釕    釢   。  【1-3】 (  ) 

3

 中,已知 a,b  ,+

,則 + 酎 

 酏 

    釕 

 釢 

。  【1-3】 (  ) 

3

 中,若 a,b,+

,則 酎         酏 +

 釕 +

 釢

3

 不存在 。  【1-3】 (  ) 

3

 中,+

,+

,b,則  酎       酏    釕    釢   。  【1-3】 (  ) 

3

 中,b,若 a  ,b,+

,則 + 酎 

      酏 

 釕 

 釢 

。  【1-3】 (  ) 一 樹 生 於 高  公 尺 的 山 頂 上, 自 平 地 上 一 點 測 得 樹 頂 的 仰 角 為 

,山頂的仰角為

,則此樹高為 酎         酏   + 釕    釢    公尺 。  【1-3】 (  ) 某甲在平地上看一旗桿桿頂的仰角為 

,今某甲朝旗桿的方向水平 前進 公尺後,再看同一旗桿桿頂的仰角為 

,則此時某甲與旗 桿間的距離為 酎  酏  釕  釢   公尺 。  【1-3】 (  ) 在高  公尺的山頂,依同一方向測得地面上 、 兩處的俯角分別 為

及

,則、 的距離為 酎     酏   +      釕    釢 +   公尺 。  【1-3】 三角函數的應用

(44)

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ll rights reserved.. 1

第四章 直角座標與二元一次方程式.

第四章 直角座標與二元一次方程式.

前一章我們學過了一次函數,本章將繼續延伸到二次函數。二次函數的函數圖形為拋

前一章我們學過了一次函數,本章將繼續延伸到二次函數。二次函數的函數圖形為拋

利用和角公式證明 sin2α=2sinαcosα

[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