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冠疫情期間的美國媒體中的台灣形象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冠疫情期間的美國媒體中的台灣形象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學位論文. 新冠疫情期間的美國媒體中的台灣形象研究. 政 治 大. 立in the Coverage of the Newspapers in the Taiwan’s Image. ‧ 國. 學. U.S.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陳憶寧 博士 研究生:楊宜臻 撰. 中華民國 一一年 一月. DOI:10.6814/NCCU202100144.

(2) 摘要. 本研究透過比較美國四家重要報刊上在新冠疫情期間有關台灣的相關報 導,檢視其中所呈現出的台灣國家形象。本研究挑選了《今日美國》、《紐約時 報》 、 《華盛頓郵報》及《洛杉磯時報》 ,四份美國重要報刊的代表,作為研究對 象,並經過樣本搜尋篩選程序之後,共得到 309 則新聞報導為本研究之母體。 再以內容分析法與框架清單分析法,設計出有關國家形象的各個變相進行相關 統計分析。. 政 治 大.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發現有三,首先, 「政治」和「公衛醫療」為美國四報最. 立. 關注的兩個主題,雖然政治類主題的佔比最高,但《今日美國》和《洛杉磯時. ‧ 國. 學. 報》的呈現較少,反而四報都有相當的篇幅在公衛醫療上,其結果顯示出台灣 醫療的優異表現,受到美國媒體的矚目。第二,在新冠疫情期間內,台灣形象. ‧. 在《今日美國》、《紐約時報》和《洛杉磯時報》呈現正面居多,《華盛頓郵報》. Nat. sit. y. 偏向中立/混合。第三,美國四報在新冠疫情期間內報導有關台灣事務的新聞,. al. n. 包容的小島。. er. io. 多談論防疫策略和社會文化,給予台灣肯定,並形塑出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 Ch. engchi. i Un. v. 最後,本研究認為台灣在新冠疫情期間的醫療表現成功引起美國媒體的關 注,為整體國家形象帶來正面效果。. 關鍵字:台灣、國家形象、框架理論、內容分析法、COVID-19. DOI:10.6814/NCCU202100144.

(3)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ws coverage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from USA Today, New York Times, The Washington Post, and Los Angeles Times in the US. to examine Taiwan’s national image. The content analysis and the list of the frame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to analyze several variables forming the projected national image in the 309 news items.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found three main points. First,. 政 治 大. “Political topic” and “Health topic” are the two themes most focused on by the four. 立. newspapers in the US. Although the political topic has the highest percentage,. ‧ 國. 學. proportions in USA Today and Los Angeles Times are few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four newspapers all reported lots of news on “Health topic”. The results show the. ‧. American media have attracted attention by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Taiwan’s. Nat. sit. y. medical care. Secondly, Taiwan’s national image in USA Today, New York Times, and. n. al. er. io. Los Angeles Times are positive attitudes, in The Washington Post is neutral. Thirdly,. i Un. v.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OVID-19, the four US newspapers reported on Taiwan. Ch. engchi. affairs mostly talked about epidemic prevention strategies and social culture and shaped Taiwan as a democratic, free, and tolerant island. Finally, this study found that Taiwan’s medical performance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has successful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American media and brough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overall national image.. Keyword: Taiwan, National image, Framing theory, Content analysis, COVID-19. DOI:10.6814/NCCU202100144.

(4) 目次. 目次 ..................................................................................................................... I 表目錄 .............................................................................................................. III 圖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6. 政 治 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立. ‧ 國. 學. 第一節 國家形象之認知 ............................................................................... 9 第二節 國際新聞與影響國家形象報導之因素 ......................................... 16. ‧. 第三節 傳染病與框架理論 ......................................................................... 21. Nat. sit. y. 第四節 研究問題 ......................................................................................... 28. n. al. er. io.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Ch. i Un. v.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 ..................................................................................... 31. engchi. 第二節 研究對象:美國媒體 ..................................................................... 32 第三節 資料蒐集 ......................................................................................... 35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式與信度檢驗 ............................................................. 46 第四章 資料分析結果 .................................................................................... 51 第一節 各類目數量分布 ............................................................................. 51 第二節 新聞框架的數量分布 ..................................................................... 58 第三節 態度偏向與新聞內容之關聯 ......................................................... 62 第四節 美國四報刊的差異分析 ................................................................. 71 I. DOI:10.6814/NCCU202100144.

(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資料分析結果整理 ..................................................... 81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 85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 91 參考文獻 .......................................................................................................... 95 附錄一、編碼表 ............................................................................................ 102 附錄二、編碼手冊 ........................................................................................ 10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II. DOI:10.6814/NCCU202100144.

(6) 表目錄. 表 3-1:信度分析結果 ............................................................................................ 49 表 4-1:美國四報有關台灣事務新聞之數量分布 ................................................ 52 表 4-2:新聞陳述類型之數量分布 ........................................................................ 53 表 4-3:新聞標題是否有出現 TAIWAN 之數量分布 .............................................. 54 表 4-4:標題是否有「TAIWAN」與新聞主題的交叉表........................................ 54 表 4-5:全文字數之數量分布 ................................................................................ 55 表 4-6:美國四報與提及台灣次數之交叉圖 ........................................................ 56. 治 政 大 表 4-7:新聞主題之數量分布 ................................................................................ 57 立 表 4-8:有無公衛框架之數量分布 ........................................................................ 58. ‧ 國. 學. 表 4-9:公衛框架內容之次數統計 ........................................................................ 59. ‧. 表 4-10:有無政治框架之數量分布 ...................................................................... 60. sit. y. Nat. 表 4-11:政治框架內容之次數統計 ...................................................................... 60. io. er. 表 4-12:有無經濟框架之數量分布 ...................................................................... 61. al. 表 4-13:經濟框架內容之次數統計 ...................................................................... 61. n. iv n C 表 4-14:有無社會框架之比例h.............................................................................. 62 engchi U 表 4-15:社會框架內容之次數統計 ...................................................................... 62 表 4-16:整體態度與新聞主題偏向交叉表 .......................................................... 63 表 4-17:態度偏向與公衛框架內容交叉表 .......................................................... 65 表 4-18:態度偏向與政治框架內容之交叉表 ...................................................... 67 表 4-19:態度偏向與經濟框架內容之交叉表 ...................................................... 69 表 4-20:態度偏向與社會框架之交叉表 .............................................................. 71 表 4-21:美國四報與全文字數的交叉表 .............................................................. 72 表 4-22:美國四報與標題處理的差異 .................................................................. 73 III. DOI:10.6814/NCCU202100144.

(7) 表 4-23:美國四報的新聞陳述類型分布 .............................................................. 74 表 4-24:美國四報的新聞主題分布 ...................................................................... 75 表 4-25:美國四報的整體態度偏向 ...................................................................... 76 表 4-26:美國四報與框架使用差異 ...................................................................... 77 表 4-27:美國四報與公衛框架內容之交叉表 ...................................................... 78 表 4-28:美國四報與政治框架內容之交叉表 ...................................................... 79 表 4-29:美國四報與經濟框架內容之交叉表 ...................................................... 79 表 4-30:美國四報與社會框架內容之交叉表 ...................................................... 8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IV. DOI:10.6814/NCCU202100144.

(8) 圖目錄. 圖 1-1:COVID-19 全球疫情統計數 ....................................................................... 5 圖 2-1:國家形象象限圖 ........................................................................................ 14 圖 4-1:美國四報各月篇數分布圖 ........................................................................ 52 圖 4-2:全文出現台灣字樣計次次數分配圖 ........................................................ 5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V. DOI:10.6814/NCCU202100144.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過去,台灣在國際上一直都身陷外交困境,兩岸的敏感關係影響了台灣在 國際上的位置,也影響了台灣與各國或各組織之間的交流。自 1971 年起,台灣 退出聯合國後,國際上的位置逐漸被中國取代,轉而努力培養國家軟實力、推 動民主進程,形塑與中國不同的樣貌。2020 年, 「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 政 治 大. 感染全球,台灣在此疫情裡,因為防疫有成吸引許多國家的關注,甚至超越了. 立. 「兩岸關係」 ,得到多國支持台灣參與 WHA 的表態發言。網路上也有許多網紅. ‧ 國. 學. 和政商名流在疫情期間感謝和讚許台灣。對此,在新冠疫情期間,台灣形象呈 現什麼樣貌?是否真的突破以往的外交困境?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 sit. y. Nat. 2019 年 12 月 31 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縮寫:. io. er. WHO)接獲中國湖北武漢市出現「原因不明」的肺炎群聚感染,因肺炎起源於. al. iv n C hengchi U 為「新型冠狀病毒」 ,隨後疫情迅速在中國與其他國家擴散開來,世界各地包含 n. 武漢,所以被媒體稱做「武漢肺炎」。2020 年 1 月 9 日中國官方公布其病原體. 台灣都開始了一場嚴峻的病毒對抗賽。2020 年 1 月 20 日,台灣衛生福利部疾 病管制署宣布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統合政府資 源,以對抗新冠疫情。1 2020 年 2 月 12 日,WHO 將傳染病名稱「嚴重特殊型傳染性肺炎」命名為 「COVID-19」。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提供的疾病介紹,冠狀病毒屬人畜共通傳. 1. 參考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簡介頁面的說明。 1. DOI:10.6814/NCCU202100144.

(10) 染病,人類和脊椎動物都會感染。若是感染了新冠病毒,人類會出現呼吸道症 狀,包含乾咳、發燒、倦怠、呼吸急促等,嚴重者可能會進展至嚴重肺炎、呼 吸道窘迫症候群、多重器官衰竭或休克,甚至死亡。同 1 新冠疫情讓台灣民眾回想起過去 SARS 的病毒恐慌,這是自 2003 年 SARS 發生以來,又一起造成嚴重社會惶恐的傳染病。COVID-19 在 2019 年底發跡, 於華人新年期間爆發,台灣民眾每天透過各種媒體管道接收到許多疫情訊息, 例如電視新聞、社群媒體、網路論壇等,政府與媒體每天都提供疫情即時訊息, 讓民眾可以得到最新的疫情數據資料,如國內確診病例、各國確診病例、各國. 政 治 大 害怕。在台灣,人們盡量避免出門,出門也開始戴口罩、部分公司行號祭出分 立. 死亡人數等。隨著全球疫情擴散,病例也飛快飆升,社會大眾開始感到不安及. ‧ 國. 學. 流上班政策、許多大專院校改遠距授課,與親戚朋友聚會也格加小心,社會上 出現一股緊張、慌亂的氛圍。同年 3 月 11 日 WHO 宣布進入世界大流行. ‧. (Pandemic),此時疫情已擴散至全球 114 個國家且持續增加2,因現今交通運. sit. y. Nat. 輸便利,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比過去更加緊密,使得新冠肺炎疫情比過去的 SARS. n. al. er. io. 或是 H1N1 擴散更大更快速,成為 21 世紀最嚴重的疫情。. Ch. i Un. v. 中國政府為防止疫情擴散,武漢市疫情防疫指揮部在 1 月 23 日發布武漢封. engchi. 城令,當天 10 點起,全市公車、地鐵、長途客運暫停營運,機場、火車站暫時 關閉,1100 萬人口的大城市被封鎖了 76 天。3亞洲國家陷入困境,日本鑽石公 主公主號因為載到一名確診的香港旅客,造成乘載 3700 多人的郵輪發生群聚感. 2. 參閱《聯合新聞網》製作的「COVID-19 大流行 世衛抗疫時間軸」。檢自:. https://udn.com/news/story/120944/4572638 3. 有關武漢封城的紀錄,可參閱 BBC 中文網〈武漢封城 76 天:難以畫上的休止符〉檢自:.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2195104 2. DOI:10.6814/NCCU202100144.

(11) 染,日本截至 2 月 26 日累計確診已達 705 例。4醫院和診所成為疫情期間最危 險的地方之一,例如南韓光州 21 世紀醫院因為群聚感染而暫時關閉,醫療人員 和住院患者在醫院隔離。5美洲及歐洲更是嚴重且難以控制,許多國家逼不得已 開始實施封鎖策略,義大利是第一個實施限制規範的歐洲國家,在 3 月 9 日宣 布全國封鎖、本國人入境等防疫措施;隨後西班牙、德國、比利時、法國、英 國等都因為疫情發布了相關的限制令。6美國疫情傳播快速,伊利諾州、加州、 康乃狄克州、新澤西州祭出「居家令」 ,要求居民待在家裡,減少人與人接觸以 保護自身與他人安全與健康。許多國家實施遠距上班上課,紐約州更直接下令 非核心企業停止運作。7. 政 治 大 世界上大多數的體育賽事也都因為疫情而停辦,包含 MLB、NBA、UCL 立. ‧ 國. 學. 等,而 2020 年萬眾矚目的東京奧運更在國際奧會主席 Thomas Bach 與日本首 相安倍晉三於 3 月 24 日召開會議後發佈聯合聲明,決議將延期至 2021 年夏季. ‧. 舉行8,全球產業停擺經濟損失難以估計。. er. io. sit. y. Nat. 4. 參閱《聯合新聞網》製作的鑽石公主號整理包。檢自:. n. al. Ch. https://udn.com/news/story/120944/4336358 5. engchi. i Un. v. 姜遠珍(2020 年 2 月 7 日) 。武漢肺炎南韓光州 21 世紀醫院封院 37 人列高危險群。中. 央通訊社。檢自: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2060390.aspx 6. 參閱《中央通訊社》所整理的武漢肺炎各國封城解封情況。檢自:.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4280131.aspx 7. 「紐約州則下令非核心企業停止運作。『這是我們所能採取的最嚴厲的行動,』紐約州. 州長郭謨稱,行政令要求所有非必要企業的員工呆在家裡,所有非必要企業關閉。」(2020 年 3 月 23 日) 。風傳媒轉發 BBC News 中文網。檢自: https://www.storm.mg/article/2433619 8. 「有鑑於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升高,國際奧會主席 Thomas Bach 與日. 本安倍晉三首相於 3 月 24 日召開會議後發布聯合聲明,決定 2020 東京奧運必須延期至 2021 年,最遲於 2021 年夏季舉行,賽會名稱維持不變。此決定隨後經國際奧會執委會通過。」 3. DOI:10.6814/NCCU202100144.

(12) 然而,反觀鄰近疫情發源地的台灣,人民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因為疫情而失 序,學生仍然搭公車去學校、上班族仍然搭捷運去公司、家庭主婦仍然上街購 物買菜。政府沒有實施封鎖限制,各級學校、商店百貨、公司行號都還正常運 作,甚至連職棒都持續進行。 台灣的防疫措施,從一開始的零星境外移入個案,到歐美返台留學生和旅 遊團,因應疫情變化,指揮中心的政策不斷更新。台灣疫情指揮中心運用媒體 來進行政策和防疫宣導,協助建立台灣民眾養成勤洗手、戴口罩的防疫習慣。 政府也用健保 APP 結合口罩查詢和預購服務,方便民眾獲得相關的防疫資訊。. 政 治 大 查可疑訊息,以提供正確的疫情資訊給台灣人民。 立. 另外,政府也向人民宣導勿轉傳來源不明的訊息,事實查核調查中心也協助檢 9. ‧ 國. 學. COVID-19 疫情爆發已造成前所未見的影響,全球疫情肆虐 187 個國家、 全球死亡人數突破 50 萬。而根據疾病管制署的資料顯示,台灣 2300 萬人口中,. ‧. 截至 2020 年 7 月 31 日僅有 474 例確診,其中 7 人死亡,441 人解除隔離,大. y. Nat. io. sit. 部分病例為境外移入,無發生社區感染。台灣也在 6 月 7 日宣布放寬配戴口罩. er. 的規定,在電影院、大眾運輸室內保持 1.5 公尺的距離可免戴口罩。10. al. n. iv n C h e n g「#TaiwanCanHelp」 疫情期間,台灣政府在社群上發起 標籤主動宣傳台灣; chi U. 民間網紅和意見領袖們也發起了募款活動,在紐約時報刊登全版廣告,視覺由.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9. Victor Pu(2020, February 27).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How Democratic Taiwan. Outperformed Authoritarian China.Retrieved from: https://thediplomat.com/2020/02/the-coronavirus-outbreak-how-democratic-taiwan-outperformed-aut horitarian-china/ 10. 參閱《聯合新聞網》製作的整理包「防疫解禁 這些解封項目一次查清楚」 。檢自:. https://udn.com/news/story/120940/4618820 4. DOI:10.6814/NCCU202100144.

(13) 台灣平面設計師聶永真操刀,標語為「Who can help?Taiwan」。11美國國務院 透過國際組織局(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Bureau)的推特帳號,發起挺台標 籤「#TweetForTaiwan」 ,支持台灣出席世界衛生大會12,台灣在國際間的形象跟 聲量,透過社群和國際新聞發酵,是否有所變化?真的突破了以往的外交困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n. al. er. io. sit. 圖 1-1:COVID-19 全球疫情統計數(資料來源: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11. Ch. engchi. i Un. v. 參閱 LaVie 的文章「 《紐約時報》台灣公開信視覺設計出爐!聶永真親揭 Taiwan Can. Help 三大巧思」 。簡自: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2000512 「《天下》與網路社群 PTT 創站站長杜奕瑾創辦的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s)合作,. 12. 首次以 AI 分析國際政治人物最常使用的社群平台推特(Twitter)上的「輿論情緒」 ,發現台灣 在國際輿論不僅聲量提高,也成功將過去負面的國際形象,翻轉為正面形象(陳貞樺,2020) 。」 由於社群網路上的動作頻頻,透過數據分析更發現台灣的形象有翻轉的跡象。檢自: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0177 5. DOI:10.6814/NCCU202100144.

(14)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全球化、資訊化的時代下,資訊科技與通訊傳輸技術的發展觸動了國際 政治經濟的交互影響,傳播科技的進步提供政府與公民之間一項即時有效的溝 通方式,社會大眾也越來越能輕易地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全球議題。Lippmann (1992)指出,大眾媒體為大眾描繪出人們對世界的想像與輪廓。所有生活中 未體驗過的事、未去過的地方、未看過的東西,都可以透過不同的媒體管道得 到資訊,例如:查閱 Google 美食評價、閱讀部落客的旅遊文章、觀看 Youtube 的電腦程式教學等,人們透過各式管道累積資訊、獲得知識,在心中建立對事 物和世界認知。.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傳播媒體是人們獲得其他國家資訊和建立認知的重要途徑,可以藉由觀看 新聞、電視等媒體管道去習得更多資訊。且媒體具有議題設定(agenda-setting). ‧. 的功能,藉由報導內容的方向及數量去強調一項議題,媒體筆下所形塑出來的. Nat. sit. y. 某國形象會影響民眾對該國的認知。國際媒體可以幫助大眾與世界接軌,得知. n. al. er. io. 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事情,同時也在公眾中建立一個印象,而被塑造出來的國. i Un. v. 家形象也會影響該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及永續發展(卜正珉,2009:350)。. Ch. engchi. 台灣自退出聯合國後,兩岸關係一直是外交阻力。從 2000 年開始,有 17 個國家與台灣斷交轉而與中國建交,台灣至今僅剩 15 個邦交國,分布於大洋 洲、非洲、中南美洲和歐洲。13雖台灣的政治外交在國際間處弱勢,仍努力推 動公眾外交,用「軟實力」提升國際能見度,塑造與中國大陸不同的台灣形象。. 13. 根據中華民國外交部的資料,台灣目前共有 15 個邦交國,分別是亞太地區的馬紹爾群. 島、諾魯共和國、帛琉共和國、吐瓦魯國;非洲的史瓦帝尼王國(原稱「史瓦濟蘭」) ;歐洲的 教廷;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的貝里斯、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海地、巴拉圭、 聖克里斯多福、聖露西亞及聖文森。 6. DOI:10.6814/NCCU202100144.

(15) 台灣和中國是兩個本質相當不同的國家。中國為社會主義大國,佔全球五 分之一的人口;而台灣是民主小島,人口總數可能連一個中國的一級大城市都 比不上,但呈現民主自由、多元包容的社會氛圍。2019 年台灣通過同婚法案, 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伴侶合法結婚的地區,廣受外國媒體報導,包含: 《CNN》 、 《BBC》 、 《美聯社》與《時代雜誌》等 96 個外媒。14經濟方面,台灣除主要的 代工工廠外,同時也專注於技術發展,台灣本土企業:台積電、宏碁、華碩、 捷安特都是國際知名品牌。社會福利方面,台灣積極推動全民健保、國民年金, 努力轉型為社會福利國家。根據全球資料庫網站 Numbeo 資訊,台灣高居 2020 醫療保健指數世界第一,此份醫療指數依據整體醫療體系、醫療專業人員、設. 政 治 大. 備、醫師、價格等項目去評斷,台灣的醫療能力受到世界肯定。15. 立. ‧ 國. 學. 新冠疫情期間,台灣的防疫策略及社會秩序受到國際媒體、各國紅人關注。 舉例體育賽事,中華職棒是世界第一個開放觀眾進場的職棒聯盟,5 月 8 日新. ‧. 莊球場吸引 20 家外媒到場採訪,包含朝日電視台、富士電視台、NHK、美聯. er. io. sit. y. Nat. 社、法新社等。16台灣防疫成果有目共睹,更得到八個國家,美、日、加、英、. al. n. iv n C 自由時報引用現任民主進步黨副祕書長林飛帆在臉書分享的文章,讚揚台灣成為亞洲 hengchi U 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並附上 96 張來自外國媒體的新聞擷圖。檢自: 14.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794050 15. 全球數據網站:台灣醫療保健指數全球第一優於歐美。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檢. 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1718309 16. 「中華職棒今天成為世界首個開放觀眾進場的職棒聯盟,吸引國內外媒體關注,其中. 有多家日本媒體,共同社的松岡誠指出,台灣防疫做得非常好;甚至連棒球不盛行的德國都來 關注。中職從今天起開放 1000 名觀眾進場,首戰在新莊及洲際球場舉行,其中新莊球場吸引 了 20 家外媒、共 33 人到場,包括日本朝日電視台、富士電視台、NHK、朝日新聞、日本經濟 新聞、日本每日新聞、新加坡海峽報、彭博新聞社以及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日本共同通 訊社。」檢自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5080313.aspx 7. DOI:10.6814/NCCU202100144.

(16) 法、德、澳、紐的支持,由各國的駐日內瓦聯合國大使向 WHO 敦促接納台灣 成為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縮寫:WHA)觀察員。17在疫情 期間,許多外國的政府官員、商業領袖和明星網紅發表感謝台灣、讚許台灣的 防疫措施的言論,如美國國務卿 Mike Pompeo、微軟創辦人 Bill Gates 和美國脫 口秀主持人 Seth Meyers 等。其中,似乎提升了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18 因為兩岸關係,台灣在國際外交上遇到許多困難,長年在國際政治上處於 弱勢。比起其他西方政經強國,台灣與美國有緊密的歷史淵源,雖然台美雙方 並無正式外交關係,但仍長時間維持著政治和經貿等實質聯繫,又因兩岸的敏. 政 治 大 更甚其他國家。目前國際新聞的流通仍處於不平衡的狀態, 「國際新聞」多來自 立. 感議題,使得美國居中成為一股穩定局勢的力量,美國媒體重視台灣政經情勢. ‧ 國. 學. 政經強國所提供,其中又以美國占多數且最具影響力。也因此,台灣在美國媒 體中呈現的樣子,也可能影響他國如何報導台灣,是檢閱台灣形象的重要新聞. ‧. 來源。具體而言,本研究主要的目的為分析美國主流媒體在疫情期間有關台灣. io. sit. y. Nat. 事務的相關報導,檢視其中所產生的台灣形象。. n. al. er. 國家形象的發展是一種動態的過程,隨著當下的國際局勢、科技發展和社. Ch. i Un. v. 會變遷等因素而有所變化,在此特殊時期台灣所建立的國家形象有待觀察。在. engchi. 這場嚴峻的疫情中,美國主流媒體眼中的台灣呈現什麼形象?如何談論台灣?為 本文之主要研究問題。. 17. 胡玉立(2020 年 5 月 10 日) 。美日加英法德澳紐八國 力挺台灣成為 WHA 觀察員。中. 央通訊社。檢自: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5100085.aspx 18. 參閱《Nownews》製作的一覽表「紅到全世界!各國紅人大讚台灣防疫一覽。」檢自:. https://onepage.nownews.com/prevention/international-appreciate-taiwan-epidemic-prevention 8. DOI:10.6814/NCCU202100144.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整理現有博碩論文、期刊、書籍及網路資料,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 共分為四個小節「國家形象之認知」 、 「國際新聞與影響國際新聞報導之因素」、 「傳染病與框架理論」 、 「研究問題」 。第一節以過去學者對形象的概念為基礎, 進而討論國家形象的內涵,並整理過去與美國媒體有關之台灣形象研究;第二 節將討論美國媒體對國際上的影響力,並說明國際新聞報導與外交關係的關 聯;第三節將探討傳染病大事件,以及框架理論並解釋新聞如何詮釋主題,接. 政 治 大. 著試圖將框架理論和傳染病事件的相關研究結合,並將形象的概念導入其中;. 立. 最後,第四節總結前三節的論述,彙整出本研究的研究問題。. ‧ 國. 學 ‧ y. sit. io. n. al. er. 形象. Nat. 壹、. 第一節 國家形象之認知. i Un. v. 形象(Image)的定義依據不同學科和研究有所不同,其概念的應用涉及心. Ch. engchi. 理學、社會學、傳播等領域。形象是一個複雜的詞彙,它可以是一種實體的存 在,例如形狀、外貌,;也可以是對事物抽象的想像。Nimmo 和 Savage(1976:8) 認為形象,是由人、事、物所投射出一系列能夠被合成的認知所組成的一種概 念。Boulding, Kenneth E.首先將「形象」帶入社會科學的領域,在其著作 The Image :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中,指出形象是個人過去經驗的重現,如 同個人主觀知識和意識,因此,人們對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有一定程度的認知。 每個人從出生開始,藉由感官累積許多經驗,每天都被來自世界各地大量的訊 息包圍,且人類的腦袋有一種能力,能夠過濾或轉換外在所傳遞的訊息,並形 成個人對某人事物的理解。 9. DOI:10.6814/NCCU202100144.

(18) 美國新聞評論家 Lippmann(1992)指形象為大眾媒體為大眾描繪出人們對 世界的想像與輪廓。他認為,在真實的環境中,訊息龐大且複雜,人類不可能 獲得對所有人事物的直接經驗。人們在真正體驗真實事件之前,大多已經有一 個印象、一個概念,因此,行動之前會倚賴腦中所描繪的圖畫(pictures in our head) ,去預想一個模式、架構,稱之為刻板印象。Lippmann(1992)再進一步 說明,人類腦中形成的圖畫是決定其意見和行動的主要因素;但是,腦中的圖 像有時也會與真實世界有落差,行動也可能受到既有偏見或成見的影響,導致 人們的意見和行為在客觀環境中有所出入。. 政 治 大 貶抑用法,刻板印象是一個社會學術語,最常出現於社會心理學,表示對特定 立 一般來說,講到刻板印象普遍大都會聯想到性別、種族、性向、年齡等的. ‧ 國. 學. 群體的特質有特定的認知。但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比起偏見(Prejudice) 和歧視(Discrimination) ,本身是一個中性的詞彙,其意涵並不帶有負面意義;. ‧. 反而,刻板印象能夠幫助人類在複雜的訊息中消化吸收,換言之,即簡化個人. io. sit. y. Nat. 對人事物的印象與認知(Oskamp,1977:124)。. n. al. er. 形象與刻板印象在概念上有重疊的部分,但形象一詞多用於傳播與政治領. Ch. i Un. v. 域,而刻板印象則用於心理學。兩者都顯示人類會簡化腦中主觀的知識,去快. engchi. 速了解這個複雜又龐大的世界;但其中仍有些微差異, 「刻板印象」比較僵化, 可能帶有負面的涵義; 「形象」較彈性,相較之下意義較中性(Edelstein,1982:78) 。 本研究認為比起刻板印象,形象較彈性,其意涵會隨時間流動和變化,主 體可以由小至大、從人事物延伸至國家。根據美國國際傳播學者 Merrill(1962) 所定義的「形象」:「形象是形成態度與意見的綜合體之基礎,亦為描述一國政 府、人民特性或個人特徵之途徑。」本研究認為這個定義較符合本研究所關注 的「形象」。. 10. DOI:10.6814/NCCU202100144.

(19) 貳、. 國家形象與國際傳播. 由「形象」延伸至「國家形象(National lmage)」 ,若國家在國際間擁有正 面形象,能為國與國之間帶來信任感,也能增加更多合作關係(Kunczik, 1997) ; 遭遇突發事件時,其他國家也會依據該國的國家形象決定如何與之應對(管文 虎等,1999:23) 。我國外交官陸以正曾指出,欲經營良好的國家形象就是做好 「公眾外交」 。哈佛大學教授 Joseph S. Nye Jr.於 1990 年提出「軟性國力」的概 念,認為一個國家的軍事、經濟為硬實力;而文化、價值觀、生活品質則為軟 實力,將傳統外交的概念擴大至公眾外交(Public Diplomacy),指出塑造和傳. 政 治 大. 播國家形象,可作為一國的軟實力。Joseph Nye.教授認為最主要的三項軟實力. 立. 資源為文化、價值觀念、國際規範與制度。在國際事務中,透過軟實力資源增. ‧ 國. 學. 加國家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目的是與他國公眾直接溝通、建立長期文. ‧. 化關係。. sit. y. Nat. 公眾外交一詞,首先在 1965 年由美國塔佛茲大學教授 Edmund Gullion 提. n. al. er. io. 出,他將公眾外交定義為: 「政府、民間團體與個人設法影響其他政府與人民之. v. 態度、意見,已影響他國政府之外交決策。」他認為公眾外交超越傳統外交的. Ch. engchi. i Un. 國際關係領域,其內容涵蓋廣泛,包含外交報導對政策的影響;外交官與外國 記者的聯絡;解決其他國家對母國的輿論;處理外交政策的形成與實施對公眾 產生的影響等。美國是首先進行制度化運用公眾外交的國家,其國內也有多個 掌職公眾外交事務的機構,其中最重要的「白宮」是真正影響美國整體公眾外 交政策與方向的主角(卜正珉,2009:70)。1953 年起,隸屬於美國國務院的 美國新聞總署(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縮寫 USIA)成為美國政府推 動公眾外交之部門,將公眾外交定義為: 「透過媒體去告知及影響國外公眾,並 擴大美國公民及機構與他國公民及機構的對話,以提倡外交政策、增進美國的 國家利益與安全。」 (丁偉、由冀、李恩民、李勵圖、倪世雄、徐斯勤,2007)。 11. DOI:10.6814/NCCU202100144.

(20) 美國國務院的《國際關係術語辭典》 (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erms) 把公眾外交定義為: 「公眾外交專指由政府支持的交流項目,主要透過出版品、 電影、文化交流、廣播及電視,用以告知或影響他國公眾的輿論。」 (卜正珉, 2009:36-37) 李正國(2006)指出國家形象是一個集合的概念,是對一個國家的整體認 知和評價,包含對所有構成國家實力要素的評定,如軍事表現、經濟建設、文 化交流,且國家形象需建立在硬實力之上,才不會形成一個空洞的想像。國家 形象透過國際媒體傳播,主要的媒介運用包含印刷媒介、國際廣播、衛星電視、. 政 治 大 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時代中,已不是一國獨大,而是群雄並起的局面,國際 立. 網際網路、通訊社等五大項(劉繼南、周積華、段鵬,2002:1-9)。在現今的. ‧ 國. 學. 傳播能促進各國之間的相互溝通並推動國際社會間的相互合作。 隨著傳播科技的發展,資訊流通越來越發達,各國也具備國際新聞產製的. ‧. 能力及工具,但在國際新聞的報導角度上,仍以國家自身的利益為優先考量,. y. Nat. io. sit. 各國會挑選與本國較有利的數據、選用官方消息來源和運用中性詞彙,發達的. n. al. er. 大眾傳播媒介更可以直接增強國家實力。國際間存在著矛盾,既有競爭與對抗,. Ch. i Un. v. 又有利益與交換,各方力量皆須透過媒體來傳遞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掌握媒. engchi. 體便能有效達到國家宣傳的目的,各國除了會藉由媒體報導來提升國家形象, 同時媒體報導也作為貶抑、重挫他國形象的工具之一(李少南,1994) 。Martin (1958)更指出新聞是宣傳者最重要的工具,一個成功的宣傳者時常可以將有 利的新聞混入不利的新聞中,讓一則新聞產生變化,將不利的新聞變成無關緊 要,而其中有利新聞的價值,則會自然地提高。 研究國家形象的 Manheim & Albritton(1984)運用兩個指標,能見度 (visibility)及方向性(valence)用以定位各國在媒體上的國家形象(參考圖 2) 。 兩條光譜構成四個象限,能見度代表國家在媒體上出現的報導量;方向性則代 12. DOI:10.6814/NCCU202100144.

(21) 表報導該國家的正負偏向。第一象限代表該國接收到的媒體報導量多又內容負 面,這種類型表示新聞內容可能有大量的負面公眾認知,因此要控制新聞或是 減少政府宣傳;當該國採取策略後,就會來到報導量少且負面的第二象限;再 來,象限三表示報導量少但多呈現正面;最後,第四象限則是最理想的狀態, 報導量多又內容呈現正面,利於國際關係與國家宣傳。依據兩位學者的說法, 理論上,國家的形象不會跳躍式的改變,通常會依循著象限一步一步慢慢來, 由第一象限,經第二或第三象限進步到第四象限,在媒體上達到報導數量多又 正面的成績。根據上述,媒體報導的數量和偏向,是檢視國家形象在媒體報導 上表現的兩項重要因素。. 政 治 大 本研究欲以新冠肺炎期間,檢視美國四報刊《今日美國》 、 《紐約時報》 、 《華 立. ‧ 國. 學. 盛頓郵報》及《洛杉磯時報》中的台灣形象,擬根據 Manheim & Albritton(1984) 所論述的兩項國家形象衡量指標:能見度與方向性,將與台灣事務有關之報導. ‧. 量和報導方向,作為台灣形象的衡量變項,並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y. Nat. io. sit. 研究問題一:以新冠疫情期下的台灣新聞為背景,分析《今日美國》、《紐約時. n. al. er. 報》 、 《華盛頓郵報》及《洛杉磯時報》中提及台灣事務之報導量和偏向之差異。. Ch. engchi. i Un. v. 13. DOI:10.6814/NCCU202100144.

(22)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圖 2-1:國家形象象限圖(資料來源:改繪自 Manheim, J. B., & Albritton, R. B.. ‧. (1984). Changing national images: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and media agenda. y. Nat. al 台灣形象之相關研究 n. 參、. er. io. sit. setting.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p.646.). Ch. engchi. i Un. v. 過去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做過「台灣形象」的研究,以美國媒體為研 究對象的「台灣形象研究」為數不多,且研究的年份距今已有些久遠,綜整現 有的研究,以下將整理不同時期美國媒體下所呈現的台灣形象。 距今最近的一篇,方怡文(2011)使用框架分析,研究 1990 年至 2011 年 間美國 CNN 報導台灣形象,分析台灣三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 在任期內的台灣形象變化,檢視新聞框架和美國的台灣外交政策之間的關係。 其他有關台灣形象研究,大多運用議題設定理論去觀察媒體中的台灣形 14. DOI:10.6814/NCCU202100144.

(23) 象,陳祥、陳嘉珮(2009)統整出過去對台灣形象的兩點研究焦點:一是台灣 作為防堵共產勢力的特殊位置,二是台灣為國際社會間的民主典範。兩位研究 者分析 1986 年至 2005 年,20 年間的《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有關台灣 事務的報導,以內容分析法檢視由兩報形塑下的台灣形象變遷。研究歸納出台 灣國家形象在美國媒體上分成 1980、1990、2000 三個世代,台灣形象的輪廓從 原本的 模糊到 逐漸 清 晰。 另 外,陳 嘉珮 ( 2006)也 獨立做 一份 同一年份 (1986~2005)兩報中的台灣形象研究,統整兩份研究結果,指出《紐約時報》 和《華盛頓郵報》多集中於報導「兩岸關係」 ,其次「政治」和「外交」三者相 加已超過 50%的比例。. 政 治 大 潘琪祿(1992)使用議題設定理論,用內容分析檢視《紐約時報》和《華 立. ‧ 國. 學. 盛頓郵報》在 1987 年 7 月 15 日到 1989 年 12 月 31 日之間有關台灣事務報導。 其結果發現這段時間內兩報皆最重視「財經」新聞(紐約時報有 41.36%;華盛. ‧. 頓郵報有 23.59%) , 「內政」 、 「兩岸關係」和「外交」為其次。在報導偏向的部. sit. y. Nat. 分則發現,兩報對台報導皆為中立居多, 「內政」和「兩岸關係」以正面居多,. n. al. er. io. 「外交」和「財經」則為負面居多。. Ch. i Un. v. 另有一份研究時間較早,以「中華民國」為研究主題。梁冠凱(1985)分. engchi. 析《紐約時報》1976 年至 1984 年間有關「中華民國」的報導,研究報刊中的 報導方向、重心、態度取向和注意力的內容及趨勢。結果發現此時期的新聞報 導多關注於「軍事(13.69%)」和「外交(42.81%)」,注意力較高且多為「負 面」。而「內政(5.47%)」和「財經(3.08%)」則多為正面但注意力較低。 過去的研究詳述過去幾十年間台灣整體變遷與國際形象變化,各研究的時 間和背景皆不同,有關台灣報導的主題類目也不盡相同。故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二:以新冠疫情期下的台灣新聞為背景,分析《紐約時報》、《今日美 國》、《華盛頓郵報》及《洛杉磯時報》中,提供了哪些新聞主題? 15. DOI:10.6814/NCCU202100144.

(24) 第二節 國際新聞與影響國家形象報導之因素. 壹、. 美國媒體與國際新聞. 學者李少南(1994:36)在《國際傳播》一書中提到,現今國際媒體的流 通仍以政經強國為主,其中又以美國為大宗,美國自二次大戰後,成為資本主 義世界的中心,除了是資本主義最高度發展的國家,其傳播制度也是最資本主 義化的,在國際間傳播老大的地位也難以撼動,美國報業並非發展最早,它落 後報業鼻祖英國近百年的時間,但經過幾世紀的努力,在比例和實力上如今都. 治 政 大 雄稱於世界報壇(鄭貞銘,1977:20)。 立 ‧ 國. 學. 美國擁有發達的媒體產業,且擁有發行量大、涵蓋範圍廣闊、通訊社或派 駐記者遍及全球等特色(陳祥、陳嘉珮,2009) ,美國的《紐約時報》和《華盛. ‧. 頓郵報》被視為菁英報刊,擁有嚴肅權威性、風格高雅和廣大影響力的三大特. Nat. sit. y. 色,對國際事件的評論對各國都具影響力,也是國內外學術單位研究美方觀點. n. al. er. io. 的重要分析指標(潘琪祿,1992;黃韻,2005;陳祥、陳嘉珮,2009) 。美國在. i Un. v. 國際間具有各方面的影響力,Wanta & Hu(1993)認為《紐約時報》和《華盛. Ch. engchi. 頓郵報》往往是國內外其他媒體的議題設定者。. 媒體具有議題設定(agenda-setting)的功能,最早由學者 Bernard C. Cohen (1963)開始使用議題設定一詞,他認為「新聞媒介不能告訴人們要思考什麼 問題(What to think),但是可以引導大家去思考哪些問題(What to think about)」 。媒體為閱聽眾建構一個認知環境,藉由報導內容的方向及數量,決定 要讓閱聽眾了解或討論某特定議題,並且依照媒體的指引賦予問題更多意義, 媒體筆下所形塑出來某國的國家形象會影響民眾對某國的想像(呂美莉,2013: 23) 。以新聞報紙來說,各國媒體仍以本地新聞為主體,國際新聞為輔;由於本 16. DOI:10.6814/NCCU202100144.

(25) 地報刊的受眾對國際事務的了解並不如對本地事件的熟悉,因此在國際新聞間 的議題設定效果更具影響力(李少南,1994)。 McCombs 和 Shaw 的研究指出,新聞報導的數量和新聞版面排放的重要程 度都會影響大眾對議題重要與否的看法。過去國內有關國際新聞的研究,多運 用「新聞消息來源」、「新聞陳述類型」、「報導的區域」來觀察各報用何種立場 來傳遞新聞內容。郭萍英(2004)以美伊戰爭為背景,研究台灣國內三家報紙 的報導情形,研究發現「本報記者」和「綜合外電報導」為最多的新聞來源, 且新聞主角均以「美國」為主。廖港民(1980)分析《中國時報》 、 《聯合報》、. 政 治 大 如四大通訊社:美聯社、合眾國際社、路透社、法新社。國際新聞的流通被西 立. 《大華晚報》和《中央日報》中的國際新聞,發現新聞來源多為西方通訊社,. ‧ 國. 學. 方通訊社壟斷,其發布的新聞也難以避免地帶有西方價值思想與觀念,其中也 可見國家外交政策之議題導向(李少南,1994) 。對社會大眾或決策官員而言,. ‧. 由於很難親身獲得第一手經驗,因此皆須倚賴國外特派員的電訊稿或通訊社供. sit. y. Nat. 稿來了解國際情勢,國際新聞報導在國際政治關係上扮演至關重大的角色,對. n. al. er. io. 於國家形象的塑造更是關鍵性的決定因素。. Ch. i Un. v. 一般而言,無論是做公眾外交或國際宣傳,最終的目標就是希望能提供國. engchi. 際間該國之正向、良好的國家形象,並說服其他國家接受自己的看法。Wasburn 在《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news: We're talking about them, they're talking about us.》一書中點出,美國媒體會把自身塑造成「最強的國家」 ,同時 也發現如果國際事件與美國沒有關係,美國媒體不會關心也不想報導,就算採 用報導,也會依美國的利益為中心去書寫。各國報紙所選擇的國際新聞的被報 導者,除了重大事件之外,多數所選擇的被報導者多是與該國有利益關係或衝 突之國家。國際傳播通常只以本國的角度看待事情和問題,極少交流各國不同 的意見,因此不同國家的人經常對別國有一種形塑出來的印象,且一旦形成就 17. DOI:10.6814/NCCU202100144.

(26) 難以更改(李少南,1994:86)。 回顧過去的研究,研究者發現過去研究所選擇的研究對象皆為《紐約時報》 和《華盛頓郵報》 ,本研究欲嘗試增加兩份不同特質的美國報刊,分別為全美銷 量之冠的《今日美國》和美西第一大報《洛杉磯時報》來檢視不同特質的報刊 在報導台灣形象時的差異。. 貳、. 影響國家形象之因素:政治與外交. 根據前述,一個國家若擁有好的國家形象則更容易在國際間取得輿論支. 政 治 大. 持,有助於國家的對外政策推行,國際媒體居中可以被當作宣傳和守護國家形. 立. 象的利器,也可以是重挫他國形象的武器(李少南,1994) 。媒體所形塑的國家. ‧ 國. 學. 形象是由過去的認知、當下的態度和未來的預想所建構而成的,為一國之軟實. ‧. 力,往往也和當時與他國的外交狀況、友好程度有關係。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 y. Nat. 形象與立場攸關他國政府和他國人民對特定國家及人民的信任程度,以公眾外. n. al. er. io. 利益與安全。. sit. 交的視角來看,國際媒體報導的立場會以本國的利害關係為優先,以增進國家. Ch. engchi. i Un. v. 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多極政治化,使得國與國之間產生許多矛盾,既要抗衡 又要合作;要抵抗外國勢力免於國家受到侵害,又要相互合作以利資源整合。 在這牽一髮動全身的時代裡,中美關係最受世界矚目,也與台灣息息相關。中 國是改革式社會主義大國、美國是民主政經強國、台灣則是民主海島,三者有 歷史淵源、經貿往來、本質也有截然不同的差異;美中台三國的三角關係,是 影響台灣國際傳播和外交的重要因素。 台灣位於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中心,由於兩岸政權的緊張對立,對美國而 言,台灣有地緣戰略價值,過去是美蘇冷戰時期防堵共產勢力擴張到西太平洋 18. DOI:10.6814/NCCU202100144.

(27) 的據點,美國便成為保衛台灣的國民政府的角色,台灣與美國也在 1940 年代二 次大戰時期結為盟友。1955 年美國與台灣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兩岸武 力施展皆沒有突破。之後,1971 年 10 月 25 日,中華民國退出了聯合國,由中 華人民共和國取而代之,成為國際上的「中國」代表。1978 年,美國和台灣正 式中斷外交關係,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雖然台灣與美國斷交,但是仍維 持著經貿、政治、外交等實質交流,由於兩岸的敏感關係,使得美國媒體更重 視台灣政經情勢,美國媒體對台灣的熟悉程度比起其他國家來得更高,在台灣 和中國之間也扮演著一個維持和平的角色。自二戰以來,美國為了捍衛國家利 益及維持區域權力,對台灣的關注是以台海和平為前提,美國會以派遣艦隊和. 政 治 大. 提供軍售的方式保護台灣安全、牽制中國侵台,居中扮演第三者的角色,成為. 立. 兩岸間一股維持穩定的力量(Phillips,2005:970-991)。. ‧ 國. 學. 台灣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即兩岸關係。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 ‧. 之爭,已經是累積一個世紀來的問題,很難在國際上找到第二對關係像「台灣. sit. y. Nat. 與中國」一樣特殊又複雜的國家或地區。「中國」分裂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 n. al. er. io. 1945 年二次大戰結束後發生國共內戰,中共勝利使得國民政府於民國三十八年. v. 退守台灣,但中共也久久無法拿下台灣,之後便是國際間的「中國」席次之爭. Ch. engchi. i Un. (張讚合,1996) 。直到現在,兩岸關係仍然處於一個交流頻繁卻又相互防備的 微妙關係,也是美國媒體關注的一項重要議題。 在國際關係、外交、新聞傳播領域的書籍和研究中,不少針對國際傳播的 探討,都將外交關係和政治因素列為重要的變項。李正國(2006:122)的著作 《國家形象建構》一書中,指出國家形象的建構就像一個多重手段的系統工程, 並不是國家的單項能力相加就能得出的結果;國家形象的軟實力建構更是離不 開政治影響力。 劉繼南、周積華、段鵬(2002:94-100)在《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國 19. DOI:10.6814/NCCU202100144.

(28) 際關係的新視角》一書中也提及國際傳播已成為國家政治的組成要素,本質上 一定會表達出政治思想與立場。國際傳播在政治上的作用包含:(1)提供政治 訊息,引導國際輿論:國家提供大量且多層面的訊息在國際間傳播,形成一個 情報系統,進而影響國家決策;(2)拓展外交渠道,增強外交力度:媒體可以 正式刊登政府文宣和聲明,各國領袖也會運用傳播媒體直接表明對國內外事務 的立場與觀點; (3)加固政治基礎:對於國內外的事件,媒體能夠提供更多樣、 暢通的資訊情報和思考面向,幫助國家、政黨、政治人物鞏固政治基礎;(4) 塑造國家形象,提高國際聲望:國家形象即為一種政治力,透過國際傳播提高 國際能見度。. 政 治 大 Kim(2000)以政府對外關係會影響國際新聞報導為假設,分析《紐約時 立. ‧ 國. 學. 報》和《華盛頓郵報》中的中國天安門事件以及南韓光州事件,研究美國媒體 兩個性質相似主題的報導差異。研究者認為當時美國與南韓在經濟和軍事上有. ‧. 多項合作,關係較友好,所引用的消息來源多來自官方且報導較中性;反觀中. sit. y. Nat. 國,美中關係並非如美韓之間友善,老布希總統更舉行記者會公開譴責中國,. n. al. er. io. 且媒體消息來源多採用學生與民眾,以負面且強烈的字眼描述中國政府的行. v. 動。對此,可看出國家的外交狀況會滲入新聞報導中,使得被報導國產生截然. Ch. engchi. i Un. 不同的國家形象。另外,Zhong 研究美國 CNN、台灣「臺灣電視公司(TTV) 」 以及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如何報導 1996 年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發現三 家電視台對同一新聞事件的報導框架完全不一樣,均仰賴各自的官方說法。由 此可見,無論怎樣的政治體制,國家外交政策會融入國際新聞報導的框架裡。 國家體系與本質的不同也影響了不同新聞主題的媒體報導角度。黃韻 (2005)指出,在「人權」議題上,美國是一個重視人權與民主的國家,也因 此,每當中國發生有關違反人權的事件時,就時常受到美國媒體嚴重的撻伐和 輿論,例如: 「天安門事件」 、 「新疆獨立運動」 、 「港澳事務」等;另一方面,台 20. DOI:10.6814/NCCU202100144.

(29) 灣的民主自由對比中國侵害人權的形象,兩兩相互對照,無形中便影響了美國 媒體的報導內容與角度,進而讓台灣在國際上有別於中國的新面貌。由於美國 向來主張言論自由、注重人權、反對極權,與台灣主流價值較相似,因此台灣 也贏得更多美國媒體的肯定與支持。 陳祥、陳嘉珮(2009)分析二十年間台灣國家形象在美國兩菁英報紙下所 呈現的變遷與變化,研究結果發現美國媒體的報導面向,在其分析區間中發現 「兩岸關係」最受到重視,美國媒體將台灣建構成與中國大陸對抗與折衝的角 色,且對台灣的關注度隨著兩岸的政治關係有所起伏。研究也指出,台灣對國. 政 治 大. 際局勢並無實質影響力,性質偏中性,報導的數量並不多。. 立. ‧. ‧ 國. 學. 壹、. 第三節 傳染病與框架理論. 傳染病大事件. sit. y. Nat. n. al. er. io. 林俊偉(2005)曾描述「現代化」給現代社會造成矛盾,並把「科技」形. i Un. v. 容成一種「副作用」 ,他認為在人們享受科技所創造的高密度網絡與便捷交通的. Ch. engchi. 同時,也得承擔「為傳染病創造通路」的風險情境。COVID-19 借助著便利的 交通,打破地理疆界的限制,傳染和擴散至世界各地,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影響, 除了危害人類健康,也包含了消費經濟、民生日常、政策制定等,傳染病並不 單單只是健康議題,更涉及到的是人類生活的所有面向。 疾病與文化有緊密的關係,人們從生病到康復過程,包含為何生病、如何 治療、如何復原,以及生病的意義都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文化因素(張珣,2018) , 不同文化的人對健康和醫療有不同的觀念和習慣,這使得不同文化的群體在面 對疾病時有不同的作為,對社會的影響層面也不近相同。 21. DOI:10.6814/NCCU202100144.

(30) COVID-19 是一種新興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在醫學上對 新興傳染病的定義是指:「近 20 年來,新出現在人類身上的傳染病,該傳染病 的發生有快速增加的趨勢,地理分布上有迅速擴張的情形,甚至發展出新的抗 藥性機制。」過去,許多新興傳染病和病原體,例如:SARS、伊波拉病毒出血 熱、漢他病毒肺症候群等,都對人類造成生命及財產的威脅(林幸蓓、黃仰仰, 2005)。 2020 年 2 月 12 日,WHO 將「嚴重特殊型傳染性肺炎」命名為「COVID-19」 。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提供的疾病資訊,冠狀病毒屬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和脊. 政 治 大 發燒、倦怠、呼吸急促等,嚴重者可能會進展至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 立. 椎動物都有感染的可能。若人類感染新冠病毒,會出現呼吸道症狀,包含乾咳、. ‧ 國. 學. 多重器官衰竭或休克,甚至死亡。. WHO 在 2020 年 3 月 11 日宣布正式進入「世界大流行」19,新冠肺炎成為. ‧. 21 世紀最大的公衛議題,死亡人數也因為時間的推進節節攀升,在亞洲發源地. y. Nat. io. sit. 疫情稍微趨緩之時,又再次爆發,平息之路看不見終點。像全球傳染病這類的. n. al. er. 非常態性「大事件(mega-event)」,因為各國都有陷入疫情危機的可能,因此. Ch. i Un. v. 這類事件本身能夠吸引本國和國際社會的大量關注(Dayan & Katz,1992;轉. engchi. 引自卜正珉,2009:369-374)。國際事務複雜且多變,一般而言多為「人為組 合」的系列活動,呈現美化後的面貌,如:奧運、各國總統大選、世紀婚禮、 加冕或就職典禮等,如此重大且具象徵性的國際事件能夠灌入大量政治動能、. 19. 聯合國衞生組織(UN Health Agency)將大流行簡單定義為:「 『sustained community-level. outbreaks』in at least two world regions」,即是在全球兩個區域或以上持續發生社區性爆發,定 義的標準主要在於一種疾病的範圍與廣度,而不是致死率。Maria Cheng(March 7, 2020)As virus outbreaks multiply, UN declines to declare pandemic , AP news. Retrieved from: https://apnews.com/16cd6173232a01ec04780db3eea4de79 22. DOI:10.6814/NCCU202100144.

(31) 引起全球矚目,對塑造國家形象影響甚鉅。但國際事件或全球性議題所涉及的 領域廣泛,應有更廣泛的解釋,在《公眾外交—軟性國力,理論與策略》一書 中提到,其中一種國際事件就是「有賴國際社會共同合作防範的全球性或地區 性傳染病事務」 ,在公衛議題中,每個國家除了維持本國的健康狀況外,也須努 力盡到國際社會的責任,做出特殊貢獻(Doane,2004;轉引卜正珉,2009: 370)。 突發的國際大事件是操作國家形象的一個機會,媒體更在公眾外交中扮演 重要的一角,Bank(1995)認為公共關係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行為,可用. 政 治 大 的概念塑造組織形象,強化民眾對某項議題的觀點,一方面也能創造議題,像 立. 來對不同文化環境下的公眾進行溝通,公眾外交領域也經常運用框架(frame). ‧ 國. 框架理論(Framing theory). Nat. y. ‧. 貳、. 學. 國際社會傳達特定觀念,塑造國家正面形象。. er. io. sit. Gorp 認為框架(frame)和議題設定(agenda-setting)都幫助我們了解媒體 及其影響,而透過文化和建構主義的途徑可以區別框架和議題設定。議題設定. al. n. iv n C 是有因果關係的,主要研究媒體認為哪些問題很重要;而框架理論是指新聞媒 hengchi U 體用不同的方式去報導一個問題,但是框架的過程也需考慮到新聞產製過程和 對閱聽眾的詮釋,其中蘊含不同框架層次的作用。而兩者使用上的區別:一個 議題可以從多個角度解決或建立框架,一個框架可以涵蓋多種議題。 Tuchman(1978)在其著作「製造新聞—真實建構的研究」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中說明新聞與社會真實之間的關係,作者 將新聞比喻成一扇特製的窗,這扇窗就像是被媒體建構出的一種框架(frame) , 人們透過這扇特製的窗去了解周遭的世界。. 23. DOI:10.6814/NCCU202100144.

(32) 框架(frame)的概念由人類學者 Bateson,在 1972 年出版的《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一書中率先提出,並將框架定義為「一組互動訊息的時空結 合」 。接著,社會學家 Goffman 借用 Bateson 的框架概念,導入大眾傳播研究中, 在 1974 年出版的《Frame Analysis》一書中,將框架定義為「基模(schemata of interpretation)是個人用來定位(locate) 、感知(perceive) 、辨識(identify)和 標示(label)事件或生活經驗的工具」。 框架即「人們或組織對事件的主觀解釋與思考結構」 ,其中包括「選擇」和 「重組」兩個機制。新聞框架可以說是新聞從業者或新聞媒體處理意義訊息時. 政 治 大 架理論融合兩種取向,一是心理學,二為社會學。心理學方面主要是從「認知 立 所倚賴的思考基模,同時也解釋外在事物的基本結構(臧國仁,1998:35) 。框. ‧ 國. 學. 心理」的角度來研究框架,認為框架是記憶中的認知基模(schema) ,基模為人 們用以瞭解外界事物的心智代表,若經啟用可影響其後續詮釋或判斷(黃惠萍,. ‧. 2003)。. y. Nat. io. sit. 框架也可能含有負面意涵,鍾蔚文和臧國仁(1993)指出,由於人們習慣. n. al. er. 用自我熟悉的角度作為思考與解釋的基礎,因此可能會無意中忽略掉框架之外. Ch. i Un. v. 的真實,因而對事件產生偏見,原本所認知的「真相」也可能是被框限出來的。. engchi. 框架並不僅僅是陳述一個故事,其實也是訴諸於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偏見,引 導人們去了解故事的文化意涵,藉以傳達社會面貌,影響其對社會現象的思考 (卜正珉,2009:209-210)。 臧國仁(1999:104)說明新聞媒體有時並非刊登真實社會的內容,媒體產 製內容受到內部與外部情境影響,例如:外在社會變化影響報導走向,以及媒 體內部版面與截稿的壓力。因為內外限制導致媒體難以涵蓋全局,僅能呈現部 分觀點。也因此,媒介建構的主觀真實,也可能是扭曲社會真實,故刻板印象、 偏見、歧視也就順勢產生。以台灣而言,李美華(2005)研究發現台灣主要的 24. DOI:10.6814/NCCU202100144.

(33) 國際新聞仍然仰賴三大國際通訊社,且內容主角多以北美、東北亞及歐盟國家 等已開發國家為主。不論是西方看東方,或是東方看西方,所謂國際報導的流 通仍然處於不平衡的狀態,對彼此的瞭解也不完全足夠。 臧國仁(1999)說明新聞工作者有自己的認知系統,在產製新聞的過程中, 扮演了第一層的把關角色,記者依據新聞寫作的基模,決定整體寫作目標,包 含文章結構、導言或軀幹所有放置的主題、修辭與句子,記者除了有自己的認 知外,也有選擇素材的自主性,例如邀請誰來訪問、要說什麼、要佔多大的比 例等。. 政 治 大. 臧國仁(1999)解釋新聞文本中具有多層意義之框架結構,分別展現於主. 立. 題、句法、情節、修辭與用字中。McCombs & Ghanem(2003)將框架結構的. ‧ 國. 學. 內涵做出分類,首先他們認為框架是由「呈現的屬性(attributes of presentation)」 與「事物的屬性(attributes of objects)」所組成,前者指透過媒介所傳達出來的. ‧. 外顯型態,可以對閱聽眾留下視覺印象,進而達到引導閱聽眾解讀新聞或議題. y. Nat. io. sit. 意涵的目的,如照片、文字、版面編排、故事體裁等;後者則著重新聞或議題. n. al. er. 所傳達的內容,如議題的立場、人格特點、形象等。事物屬性又可以再分為「認. Ch. i Un. v. 知屬性(cognitive attributes)」和「情感屬性(affective attributes)」,前者傳遞. engchi. 較屬事實的訊息,如數字、人物背景、時間順序等;後者則帶有價值判斷的資 訊,例如使用正面或負面的字眼。 Gorp(2007)同意 Goffman 的說法「框架是文化的核心,並以各種方式制 度化」 ,他將框架解釋為一種文化現象,框架就像是社會上共享的一套有組織的 記憶、信念、價值觀、規範等,不僅影響閱聽眾,也影響了新聞記者與編輯。 媒體的內容其實是由新聞從業人員、結構(新聞編採製播流程)及閱聽眾互動 之下所產生的社會真實,新聞工作者擁有判斷社會事件的特殊能力,新聞框架 必定會與歷史與文化產生對話,反映出一個時期之政治情境(臧國仁,1999)。 25. DOI:10.6814/NCCU202100144.

(34) 參、. 傳染病報導與相關研究. 本節,研究者試圖將傳染病大事件與框架理論做結合。黃信璁(2013)曾 討論新興傳染病和傳統健康傳播的差異,首先, 「不確定性」是新興傳染病報導 的特色,他解釋新興傳染病是一種未知且難以掌握的疾病,容易造成新聞處理 失當、引發社會大眾的恐懼的危機;另外,新興傳染病的健康傳播時間軸較短, 傳播量也較密集。新興傳染病容易對社會各層面產生重大的影響,包含:(1) 無法預測發生的原因;(2)病毒特性難以掌握,也難以制定因應對策;(3)病 毒肆虐全球,重擊面項包含觀光、航空、醫療、科技,甚至會影響國家整體競. 政 治 大. 爭力。學者在研究媒體報導這類風險議題時,指出因為「不確定性」導致新聞. 立. 報導不實、內容誇大、缺乏廣度及深度等問題(周桂田,2003;轉引自鄭伊倫,. ‧ 國. 學. 2015) 。但同時,媒體也會嚴格地審視政府的防疫作為,不論是有效的防疫策略. ‧. 或疫情爆發,媒體都會大作文章,進一步影響社會大眾對傳染病的認知和對政 府防疫政策的態度(鄭伊倫,2015)。. sit. y. Nat. n. al. er. io. 過去,同樣以傳染病為背景的新聞相關研究,Huang 與 Leung(2005)分. v. 析 SARS 期間,美國、加拿大、新加坡三國對中國和越南兩國控制疫情的新聞. Ch. engchi. i Un. 報紙,其結果發現美國報導大都偏負面,且嚴厲批評兩國的疫情處理方式;報 導取徑與每個國家的內外部因素有關係,但是美國媒體容易倚賴過去印象而忽 略了各國的文化因素,使得報導過於獨斷。 Catherine 與 Xiang(2005)運用框架理論分析 SARS 期間中國和美國的新 聞內容,用「經濟後果框架」 、 「責任框架」 、 「領導框架」 、 「衝突框架」 「人類權 益框架」五個框架來看中國和美國的報導狀況。結果證實研究假設,他們發現 中國記者會採用西方價值觀到撰寫的新聞中,採用與美國類似的新聞框架。不 過其中還是有文化差異,政治和社會因素會影響新聞框架,美國較中國更強調 26. DOI:10.6814/NCCU202100144.

(35) 「經濟後果框架」 、 「責任框架」 、 「領導框架」和「衝突框架」 ,且譴責中國領導 人;而中國則聚焦在中國領導人和政府努力解決疫情,維持社會穩定。 COVID-19 疫情期間持續超過半年,2020 年因疫情所導致的死亡人數節節 攀升,人類的經濟和地域流動大量減少。社會大眾還是能透過媒體輕易地獲得 國際局勢。各國之間也互相幫助,分享醫療資療和相關資料,但也存在著許多 矛盾,如西方國家恐華與排華20、譴責中國21。台灣在這次世界大流行中,引起 世界各地的關注與報導,向全球分享堅守防疫、成功控制病例台灣經驗,有助 於提升台灣形象;然而負面新聞也有,如世界衛生組織指責台灣未警告疫情嚴. 政 治 大. 重性22、WHO 幹事長公開控訴台灣人種族歧視23。. 立. 在新冠疫情期間,一個新聞事件包括許多面向的議題,一則新聞中有不同. ‧ 國. 學. 框架。美國媒體在報導台灣事務的新聞時,如何看待且加以詮釋?本研究提出 以下研究問題:. ‧ sit. y. Nat. 研究問題三:以新冠疫情期下的台灣新聞為背景,分析《紐約時報》、《今日美. io. n. al. er. 國》、《華盛頓郵報》及《洛杉磯時報》如何運用框架與重視何種框架?. i Un. v. 接著,本研究試圖將研究問題結合本文之研究主題「國家形象」 ,由第一節. 20. Ch. engchi. 無作者(2020 年 2 月 21 日)肺炎疫情與中美爭霸升溫 「恐華症」死灰復燃引關注。. BBC 中文網。檢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1586210 21. 無作者(2020 年 4 月 23 日)美國譴責中國借疫情加強在南中國海的軍事活動。美國之. 音。檢自:https://www.voacantonese.com/a/pompeo-on-scs/5388418.html 22. 唐佩君(2020 年 4 月 21 日)被批漠視台灣示警郵件 譚德塞:疫情通報最早來自中國。. 中央社。檢自: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4210009.aspx 23. 徐偉真(2020 年 4 月 9 日)譚德塞指控我外交部人身攻擊 外交部強烈抗議要求道歉。. 聯合新聞網。檢自:https://udn.com/news/story/121061/4478574 27. DOI:10.6814/NCCU202100144.

(36) 的兩項研究國家形象指標能見度與方向性繼續做討論。本文第一節,由學者 Manheim & Albritton 所提出的國家形象指標,說明在國際上有報導不一定是件 好事,報導態度與數量都會影響國家形象,若是負面報導,可能會加深他國對 該國的負面認知,導致整體形象受損。本研究中,框架中的台灣形象是如何呈 現?研究者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四:以新冠疫情期下的台灣新聞為背景,分析《紐約時報》、《今日美 國》、《華盛頓郵報》及《洛杉磯時報》所使用的框架中,如何形塑台灣形象?. 立. 第四節 治 政 研究問題. 大. ‧ 國. 學. 本章經過前三節的檢閱,將疫情底下美國媒體報導的台灣拆解並放大檢 視。台灣在國際上位處弱勢,也時常因為政治關係受到打壓,從過去的文獻中. ‧. 可知,台灣的形象隨民主化的推演,從過去的模糊到後來漸漸有了輪廓,國際. Nat. sit. y. 局勢年年變化大,對美國媒體而言,最關注於台灣的政治關係。又此次新冠疫. n. al. er. io. 情被 WHO 宣布為世界大流行,成為國際性大事件,傳染病肆虐全球,嚴重打. i Un. v. 擊各國經濟、民生和社會安全等面向,成為各國關注之國際公衛議題。台灣在. Ch. engchi. 疫情爆發的半年間,在美國媒體報導上呈現什麼樣貌? 基 於 上 述 研 究 目 的 , 本 研 究 擬 選 擇 美 國 四 大 報 刊 《 今 日 美 國 ( USA Today)》 、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 及《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作為分析對象,整理前述所提出的研究 問題:. 28. DOI:10.6814/NCCU202100144.

(37) 研究問題一:以新冠疫情期下的台灣新聞為背景,分析《今日美國》、《紐約時 報》 、 《華盛頓郵報》及《洛杉磯時報》中提及台灣事務之報導量和偏向之差異。 1.1:美國四報刊中有關台灣事務之新聞的報導數量為何? 1.2:美國四報刊中有關台灣事務之新聞的態度偏向為何?. 研究問題二:以新冠疫情期下的台灣新聞為背景,分析《紐約時報》、《今日美 國》、《華盛頓郵報》及《洛杉磯時報》中,提供了哪些新聞主題?. 立. 政 治 大. 研究問題三:以新冠疫情期下的台灣新聞為背景,分析《紐約時報》、《今日美. ‧ 國. 學. 國》、《華盛頓郵報》及《洛杉磯時報》如何運用框架與重視何種框架?. ‧. 3.1:美國四報刊中使用哪些新聞框架? 3.2:美國四報刊中較重視何種新聞框架?. n. er. io. sit. y. Nat. al. i Un. v. 研究問題四:以新冠疫情期下的台灣新聞為背景,分析《紐約時報》、《今日美. Ch. engchi. 國》、《華盛頓郵報》及《洛杉磯時報》所使用的框架中,如何形塑台灣形象? 4.1 美國四報刊中使用的報導框架,態度偏向為何? 4.2 是否特定框架的內容具有特定報導偏向?. 研究問題五:以新冠疫情期下的台灣新聞為背景,分析《今日美國》、《紐約時 報》、《華盛頓郵報》及《洛杉磯時報》中,有關台灣事務報導的數量與偏向、 新聞主題與新聞框架等上述提及之變項的異同。 29. DOI:10.6814/NCCU202100144.

(3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0. DOI:10.6814/NCCU202100144.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新冠疫情期間,美國四報刊中有關台灣事務之新聞,作為檢視台 灣國家形象之文本來源,進行量化分析。嘗試回答本文所提出之研究問題,試 圖透過這些變項去分析出台灣的樣貌,包含美國媒體所選用的新聞主題、新聞 框架、四報的態度偏向和報導量分布以及四報之異同等問題。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以《今日美國(USA Today)》 、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及《洛. 政 治 大. 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中有關台灣事務的報導為研究對象進行資料歸. 立. 納,再使用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來探討疫情底下,美國媒體中有關台. ‧ 國. 學. 灣事務報導的框架運作,如何形塑台灣形象。本章分成四個部分,依序為內容. ‧. 分析法、研究對象及範圍、類目建構,以及資料分析方式與信度檢驗分析。.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 al. n. iv n C 潘家慶(1988)指出過去有關「形象」的研究,略分為調查法與內容分析 hengchi U 法。採用內容分析法大多是探討個別傳統媒體塑造某公眾人物、某國家或地區, 或者是某民族形象的內容及方法(轉引至陳嘉珮,2006)。 Krippendorff(2018)對於內容分析法有一套系統化的流程說明,他指出內 容分析法首要工作是先進行資料蒐集,再將蒐集的資料單位化、編碼及抽樣, 將資料有系統地濃縮過後,以便進行後續之推論、分析和檢驗。 Kerlinger 於 1979 年,對內容分析法的看法是「內容分析是為了測量變項, 或完成其他研究目的,以系統、客觀和定量的方式,研究和分析傳播內容的一 31. DOI:10.6814/NCCU20210014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The Ttimes history of 20th century (New Edition). London: Times Book.. Oxford: Heinemann Educational. Success in world history since 1945. London: John Murray. London; New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how Master Shandao’s ideology develops in Jap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 Minds (the utterly sincere mind, the profound mind, and the

專案執 行團隊

• Tactics: the art of organizing an army, and using weapons or military units in combination against the enemy in military encounters.. • Operational art: a component of mili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