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課堂學習研究」提升「本科知識」和「教學內容知識」之探究:判定「全等三角形」新發現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課堂學習研究」提升「本科知識」和「教學內容知識」之探究:判定「全等三角形」新發現"

Copied!
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Loading

數據

圖 1    「課堂學習研究」的流程及理論架構  此外在圖 1 的運作流程中,每一環節都會涉及人物(包括老師和學生)對事物(包 括教材和教學方法)的認知和了解。由於不同人物對事物都在認知和了解能力上上有所 差異,所以 Marton(1997)透過他的「變易學習」理論,把這些變易(variations)分為 三個不同的變易:  第一個變易(Variation 1, V1)是指不同的學生對學習內容都有不同的見解。Marton 強調若老師能洞悉學生對學習內容的不同見解,從而加以分析,找出不同學生的不同學 習問題,
表 2  前測卷結果及分析  部分  分析  參考題號  答對率(%)  前置知識   絕大部分學生未能了解全等圖形的基礎概念  Q1  20% 大部分學生了解全等三 角形的特性及其中三個 條件(SSS、ASA/ AAS, RHS)  Q2 及 Q3  70%  研究課  重心   大部分學生認識全等三 角形的第四個條件 SAS  Q4、Q5 及 Q9(a)  60% 大部分學生未能按照對應角的次序寫出全等三角形的名稱 Q4、Q5 及 Q6 30% 大部分學生認為 SSA 是全等三角形的其中一個條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學校進一步把價值觀教育、常識科及 STEAM 教學內容自然連繫起來,發展成跨課程

(一) 所有必修部分和延伸部分的課節都納入時間表內,所有班級的數學課節畫 一為七堂,全班修讀相同的課題內容(見圖

這個開放的課程架構,可讓學校以不同 進程組織學習經歷、調節學習內容的廣

學習範疇 主要學習成果 級別 級別描述 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模式及科本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提供一個框架讓學校自行規劃和發展校

鑒於課程發展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一日千里,加上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多 年來透過不同途徑,蒐集各界對歷史課程及教學等方面的意見,課程發展議會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