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部四縣市國小教師的環境風險認知及教學行為模式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部四縣市國小教師的環境風險認知及教學行為模式之研究"

Copied!
1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中部四縣市國小教師的環境風險認知 及教學行為模式之研究. 指導教授:林明瑞 博士 研 究 生:程文正.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2)  .

(3) 謝 誌 回首研究所兩年的時光,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忙與累,每天從早忙 到 晚,晚 上 還 要 加 班 寫 報 告 及 論 文;但 儘 管 如 此,每 天 還 是 打 起 精 神 , 兢兢業業努力完成所有任務:白天在校盡心教書,不曾怠惰;每週兩 次到研究所進修,認真學習;回家教養子弟,不遺餘力;半夜加班, 昏昏欲睡。 如今我能修完所有課程,完成碩士論文,順利畢業,除了自己的 努力外,沒有週遭親友的支持是無法成功的,因此要感謝這些對我默 默支持的親朋好友。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林明瑞老師的悉心指導,無論是研究方 向的引導、研究方法的傳授,甚至是利用晚上再三的指導與修正論文 內容,這些無私的協助讓我點滴在心、十分感謝。 再 者 要 感 謝 四 位 他 校 及 所 上 的 老 師,有 林 新 沛 教 授、張 子 超 教 授 、 葉欣誠教授、葉國樑教授及劉思岑教授,在我調查問卷上的指導與協 助,讓我能設計出具有效度及信度的問卷,順利完成調查研究。 再來要感謝我的太太,雖然有時為了寫論文及報告而忽略了她, 也沒有任何抱怨,每天依然分擔許多家務及教養子弟的工作,讓我沒 有後顧之憂,全力完成研究所學業。 接著要感謝研究所的同窗好友,有志祥、鴻斌、淑惠、瑜君、令 嫻及郁婷等一卡車的莫逆之交,在研究過程中對我的協助及支持,讓 我能獲得許多額外的援助,順利完成研究工作。 最後要感謝我任教學校的長官及同事,有麗美校長、明芳校長、 全來主任、漢龍主任、榮輝主任、芳卿老師、雅菁老師、欣蓉老師及 儀芳老師等對我的支持及協助,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安心到研究所上 課。 程文正. 謹致. 2009 年 7 月. i.

(4) ii.

(5) 摘 要 本研究使用計畫行為論為理論模型,並依文獻回顧結果加入三個 重 要 研 究 變 項 (認 知 、 反 應 效 能 及 行 動 )形 成 本 研 究 架 構 。 其 旨 在 瞭 解 中部地區國小教師的環境風險認知及教學行為模式及各行為概念間相 互影響之關係。另為暸解國內環境風險教學及教育之現況及國小教師 在實施環境風險教學預期會遭遇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本研究亦對環 境風險相關專家及國小資深教師進行專家訪談。 本 研 究 以 中 部 四 縣 市 97 學 年 度 國 小 在 職 教 師 為 研 究 對 象,採 分 層 隨 機 抽 樣 方 式,抽 出 539 位 國 小 教 師 進 行 問 卷 調 查,回 收 有 效 問 卷 327 份 , 有 效 回 收 率 60.7%, Cronbach α 分 別 為 0.924( 國 小 教 師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模 式 )及 0.934(國 小 教 師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 問 卷 回 收 後 使 用 SPSS 12.0 及 結 構 方 程 模 式 LISREL 8.70 統 計 軟 體 進 行 資 料 分 析。重要研究成果呈現如下: 1.本 研 究 之「 國 小 教 師 的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模 式 」 ,整 體 適 配 良 好 (GFI = 0.91, SRMR= 0.048, RMSEA= 0.057, CFI= 0.98)。 由 模 式 得 知 , 認 知、主 觀 規 範 及 反 應 效 能 正 向 且 顯 著 影 響 行 為 意 向;自 我 效 能 正 向 且 顯 著 影 響 行 為;行 為 意 向 正 向 且 顯 著 影 響 行 為 及 行 動;行 為 正 向 且 顯 著 影 響 行 動。本 研 究 中 部 地 區 國 小 教 師 的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模 式 對 行 為 意 向 的 預 測 力 為 68% 、 對 行 為 的 預 測 力 為 45% 、 對 行 動 的 預 測 力 為 59% 。 2.本 研 究 之「 國 小 教 師 的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 ,整 體 適 配 良 好 (GFI = 0.93, SRMR= 0.039, RMSEA= 0.057, CFI= 0.98)。 由 模 式 得 知 , 認 知、主 觀 規 範 及 自 我 效 能 正 向 且 顯 著 影 響 行 為 意 向;認 知 及 自 我 效 能 正 向 且 顯 著 影 響 行 為;行 為 意 向 正 向 且 顯 著 影 響 行 為 及 行 動 。 本研究中部地區國小教師的環境風險教學行為模式對行為意向的 預 測 力 為 52%、對 行 為 的 預 測 力 為 63%、對 行 動 的 預 測 力 為 29%。 3.中 部 地 區 國 小 教 師 在 進 行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時 預 期 可 能 會 遭 遇 的 問 題 , 依 序 為 (1) 學 校 課 堂 空 餘 時 間 不 足 66.3% ; (2) 環 境 風 險 相 關 教 材 不 易 取 得 55.9%;(3) 沒 有 多 餘 時 間 去 準 備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49.4. iii.

(6) % 。 過 往 環 境 風 險 資 訊 的 來 源 主 要 有 (1) 電 視 廣 播 網 路 89.4% ; (2) 書 籍 報 章 雜 誌 83.0% 。 4. 政 府 缺 乏 環 境 風 險 相 關 教 育 政 策 及 目 標 且 未 全 力 推 廣 , 因 此 並 未 真 正 落 實 於 各 教 育 體 系 中。雖 然 如 此,仍 有 少 數 大 學 有 開 設 相 關 課 程 供 學 生 選 修,而 部 分 國 小 教 師 也 會 利 用 課 堂 剩 餘 時 間,配 合 時 事 融入現有課程來進行教學。. 關鍵字:計畫行為論、環境風險認知、環境風險教學、結構方程模式. iv.

(7) The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nvironmental risk perception and teaching behavior model in central area of Taiwan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was used as main theoretical model and joined with three important variables (perception, response efficacy and action) generated from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review to form the study structur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nvironmental risk perception, teaching behavior patterns and the mutual effects among different behavior concepts. Besides, environment risk experts and the senior elementary teachers were interview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environment risk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encountered by teacher when practicing environment risk teaching. A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as used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539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central Taiwan were sampled to carry on the questionnaires, and 327 effective samples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 and analyzed. The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was 60.7%. The Cronbach α were 0.924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nvironment risk perception behavior model and 0.934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nvironment risk teaching behavior model. The SPSS 12.0 and LISREL 8.70 statistics software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key conclusions were presented as follows: 1. The overall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nvironment risk perception behavior. well. fitted. the. model. (GFI=0.91,. SRMR=0.048,. RMSEA=0.057, CFI=0.98). The perception, subjective norm and self efficiency proportionately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ehavior intention. Self efficiency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ehavior. Behavior intention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v.

(8) influenced. behavior. and. action.. Behavior.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action. The behavior intention explanation strength reached to 68%, 45% for the behavior explanation strength, and 59% for the action explanation strength. 2. The overall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nvironment risk teaching behavior. well. fitted. the. model. (GFI=0.93,. SRMR=0.039,. RMSEA=0.057, CFI=0.98). The perception, subject norm and self efficiency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ehavior intention. Perception. and. self. efficiency.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ehavior. Behavior intention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ehavior and action. The behavior intention explanation strength in this study reached to 52%, 63% for the behavior explanation strength, and 29 % for the action explanation strength. 3. The difficulties that elementary teachers’ encountered when carried on environment risk teaching were as followed (1) the class surplus time is insufficient (66.3%), (2) environment risk teaching material is not easy to obtain (55.9%), (3) the time to prepare for teaching environment risk is insufficient (49.4%). The important sources for environment risk information were (1) television, broadcast and network (89.4%), (2) book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83.0 %). 4.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goal was lack for environment risk educational, and has not been promoted for environment risk teaching with all efforts. Therefore, the environment risk teaching has not carried out in all levels of schools. Even though, there are still a few colleges offering the related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to take as elective comses. Some elementary teachers have also used their spare time to carry on environment risk teaching.. Keywor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Environmental risk perception, Environment risk teach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vi.

(9) 目錄 謝 誌 ................................................................................ i 中 文 摘 要 ....................................................................... iii ABSTRACT ..................................................................... v 表 目 錄 ............................................................................ ix 圖 目 錄 ............................................................................ xi 第一章. 序 論 .................................................................. 1. 第 一 節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 ........................................................ 1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 4 第 三 節 名 詞 界 定 ................................................................... 4 第 四 節 研 究 範 圍 及 限 制 ........................................................ 6. 第二章. 文 獻 回 顧 ........................................................... 7. 第 一 節 環 境 風 險 的 類 別 及 潛 在 危 害 ...................................... 7 第 二 節 環 境 風 險 形 成 之 原 因 ............................................... 15 第 三 節 有 效 防 範 環 境 風 險 危 害 的 方 法 .................................. 16 第 四 節 研 究 環 境 風 險 及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之 理 論 模 型 ............... 17 第 五 節 環 境 風 險 教 育 之 重 要 性 ........................................... 27 第 六 節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態 度 及 行 為 研 究 內 容 方 法 之 探 討 ........ 29 第 七 節 影 響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態 度 及 行 為 之 因 素 探 討 ............... 31 第 八 節 環 境 風 險 教 育 相 關 研 究 之 探 討 ................................. 36. 第三章. 研 究 方 法 ......................................................... 39. 第 一 節 研 究 架 構 ................................................................. 39 第 二 節 研 究 流 程 ................................................................. 41 第 三 節 專 家 訪 談 法 ............................................................. 44 第 四 節 問 卷 調 查 法 ............................................................. 46. 第四章. 結 果 與 討 論 ..................................................... 59 vii.

(10) 第 一 節 專 家 訪 談 結 果 ......................................................... 59 第 二 節 問 卷 樣 本 背 景 資 料 分 析 ........................................... 68 第 三 節 國 小 教 師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模 式 分 析 與 討 論 ........... 71 第 四 節 國 小 教 師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分 析 與 討 論 ........... 90 第 五 節 國 小 教 師 的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及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之 比 較 .. 110 第 六 節 國 小 教 師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相 關 問 題 分 析 與 討 論 ......... 113. 第五章. 結 論 與 建 議 ................................................... 117. 第 一 節 結 論 ...................................................................... 117 第 二 節 建 議 ...................................................................... 121. 參 考 文 獻 ..................................................................... 123 附錄一.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及 教 育 專 家 訪 談 大 綱 專 家 審 查 名 單 ........... 133. 附錄二.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及 教 育 專 家 訪 談 大 綱 ................................ 134. 附錄三.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及 教 育 專 家 、 教 師 訪 談 名 單 ...................... 139. 附錄四.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及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預 試 問 卷 專 家 審 查 名 單 .... 140. 附錄五.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及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預 試 問 卷 ......................... 141. 附錄六.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及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正 式 問 卷 ......................... 145. viii.

(11) 表目錄 表 2-1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相 關 研 究 之 研 究 內 容 、 方 法 ........................... 30 表 2-2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 態 度 及 行 為 相 關 研 究 之 研 究 內 容 、 方 法 ...... 31 表 3-1 九 十 六 學 年 度 中 部 四 縣 市 國 民 小 學 教 師 人 數 及 抽 樣 數 ......... 48 表 3-2 中 部 四 縣 市 各 行 政 區 域 範 圍 及 教 師 抽 樣 數 ........................... 48 表 3-3 預 試 問 卷 信 度 ...................................................................... 50 表 3-4 正 式 問 卷 分 配 及 回 收 統 計 .................................................... 52 表 3-5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模 式 正 式 問 卷 信 度 .................................. 53 表 3-6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正 式 問 卷 信 度 .................................. 54 表 3-7 整 體 模 式 適 配 度 指 標 ........................................................... 56 表 4-1 正 式 問 卷 背 景 資 料 統 計 結 果 ................................................ 69 表 4-2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模 式 潛 在 變 項 整 體 分 析 結 果 .................... 71 表 4-3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模 式 潛 在 變 項 完 整 分 析 結 果 ..................... 72 表 4-4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模 式 背 景 變 項 差 異 檢 定 分 析 ..................... 76 表 4-5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模 式 觀 察 變 項 態 勢 及 峰 度 分 配 ................. 81 表 4-6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模 式 所 有 參 數 估 計 ................................... 82 表 4-7 結 構 方 程 模 式 使 用 符 號 意 義 ................................................. 83 表 4-8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模 式 適 配 度 考 驗 指 標 摘 要 ........................ 84 表 4-9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測 量 模 式 組 合 信 度 及 平 均 變 異 抽 取 量 ....... 86 表 4-10 修 正 後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結 構 模 式 所 有 參 數 估 計 ............... 87 表 4-11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結 構 模 式 組 合 信 度 ................................. 88 表 4-12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模 式 影 響 效 果 係 數 摘 要 .......................... 90 表 4-13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潛 在 變 項 整 體 分 析 結 果 .................. 91 表 4-14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潛 在 變 項 完 整 分 析 結 果 ................... 91 表 4-15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背 景 變 項 差 異 檢 定 分 析 .................. 98 表 4-16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觀 察 變 項 態 勢 及 峰 度 分 配 ............. 101 表 4-17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所 有 參 數 估 計 .............................. 102 表 4-18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適 配 度 考 驗 指 標 摘 要 .................... 103 表 4-19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測 量 模 式 組 合 信 度 及 平 均 變 異 抽 取 量 .. 105 ix.

(12) 表 4-20 修 正 後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結 構 模 式 所 有 參 數 估 計 ............. 107 表 4-21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結 構 模 式 組 合 信 度 .............................. 107 表 4-22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影 響 效 果 係 數 摘 要 ....................... 109 表 4-23 國 小 教 師 進 行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預 期 遭 遇 問 題 分 析 ................ 113 表 4-24 國 小 教 師 過 往 環 境 風 險 資 訊 來 源 分 析 .............................. 114. x.

(13) 圖目錄 圖 2-1 社 會 學 習 理 論 架 構 圖 ........................................................... 18 圖 2-2 計 畫 行 為 理 論 架 構 圖 ........................................................... 23 圖 3-1 研 究 架 構 ............................................................................. 41 圖 3-2 研 究 流 程 ............................................................................. 43 圖 4-1 修 正 後 國 小 教 師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模 式 (全 模 式 ) ................. 85 圖 4-2 修 正 後 國 小 教 師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模 式 (結 構 模 式 ) .............. 89 圖 4-3 修 正 後 國 小 教 師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全 模 式 ) ............... 104 圖 4-4 修 正 後 國 小 教 師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結 構 模 式 ) ............ 108 圖 5-1 中 部 地 區 國 小 教 師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行 為 模 式 ......................... 119 圖 5-2 中 部 地 區 國 小 教 師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 121. xi.

(14)  .

(15) 第一章 緒論 臺灣位於西太平洋颱風及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常有天然災害發 生,加上近年來氣候變遷快速及企業的生產、科技的使用沒有做好管 理,使得生活環境充滿危機,各種潛在的自然、人為環境風險越來越 大,而人為的忽視、無知及缺乏環境風險意識更加深環境風險對人體 健康、身心靈的潛在危害,常成為社會與媒體關注的焦點。 本章共分為四節,首先說明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其次說明研究 目的,再者對研究名詞作明確的界定,最後說明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科技發達、經濟快速發展及物質生活進步的現代社會,雖然我 們的生活日益富庶、便利;但因企業生產、科技的使用等沒有做好管 理,帶來了許多環境問題。當我們在享受富足無虞生活的同時,周遭 環境日益惡化,處處危機四伏,猶如不定時炸彈,時時刻刻都有可能 影響我們的生活、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在日常生活環境中,有許多具有產生不良健康效應機率之危害物 質、行為及事件,可能透過環境中的水、空氣、食物、能量及意外事 故 等 , 對 人 體 健 康 產 生 潛 在 危 害 (Robson & Toscano, 2007; Wilson, 1991)。這 些 潛 在 危 害 可 概 分 為 自 然 及 人 為 環 境 風 險 (文 祖 湘、蕭 玥 涓 , 2006; 宋 明 哲 , 1993; 吳 文 成 , 1997; 蕭 景 楷 , 1993; Cutter, 1993), 如:颱風、地震、土石流、水災、火災、水汙染、空氣汙染、土地汙 染、噪音汙染、輻射汙染、致癌性的食品添加物、家中化學藥品的不 當 使 用、核 能 電 廠 的 意 外 事 故、電 磁 波 輻 射 及 有 毒 化 學 物 質 的 溢 散 等。 有些環境風險,尤其是人為的環境風險,如:水污染、空氣污染 等,大多是起因於我們日常生活所排放出的各種環境汙染物,如:垃 圾、家 庭 汙 水、汽 機 車 廢 氣、三 氯 沙 (Triclosan)及 壬 基 苯 酚 (Non ylphenol, NP)等 物 質 , 這 些 環 境 風 險 不 但 可 能 危 害 到 我 們 的 身 體 健 康 及 生 命 安 全,也 可 能 對 環 境 中 的 各 種 生 物 及 自 然 環 境 生 態 產 生 程 度 不 一 的 危 害。 1.

(16) 有些環境風險,如:颱風、地震、水災及土石流等,其發生的歷 程及可能導致的危害我們大致都能了解,但一般民眾卻習以為常,反 而 未 能 謹 慎 因 應 , 因 而 反 覆 受 害 (黃 柏 鈞 , 2000)。 再 者 有 些 是 我 們 未 知的環境風險,如:在生活中可能用了或接觸到某種化學物質、電磁 波輻射、泥土中潛藏的致命病毒、細菌及遭受汙染的地下水源等,我 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觸及暴露於這些不易察覺的環境風險中,因不 易察覺,所以我們常忽略了它們的存在,因而常常等到危害發生時, 我們才驚覺事態嚴重,甚至無法挽回或做有效的控制,因此常造成重 大的公安或意外事故。 對於看得到、已知的環境風險,我們會因習以為常而未能謹慎因 應;對於未知、不易察覺的環境風險,我們會忽略它們的存在,一旦 危害發生,我們因對其無知而無法掌控,所以會感到害怕,不知如何 對應,因此正確的環境風險認知、態度、行為意向及行為,對於人類 健康及生命安全的維護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我 們 只 要 生 活 在 這 個 環 境 中 , 就 不 能 避 開 環 境 風 險 (蕭 景 楷 , 1993; Beek, 1992), 而 如 何 減 少 人 們 暴 露 於 環 境 風 險 之 中 , 降 低 環 境 風 險 對 人 體 健 康 不 利 之 影 響,成 為 當 前 主 要 的 環 境 議 題 之 一 (蕭 景 楷 , 1993; Zint, 2001)及 民 眾 關 注 的 焦 點 ( USEPA., 1987, 1990)。 既 然 無 法避開環境風險,我們就要積極面對與管理它,藉由實施環境風險教 育來強化民眾環境風險知識、意識及判斷處理環境風險的能力,並採 取行動來減少或避免環境風險可能引起之潛在危害,將環境風險對人 體 健 康 及 生 態 可 能 產 生 不 利 之 影 響 降 到 最 低 (Richard, 1994; Zint, 2002)。 落實環境風險教育,可由實施學校環境風險教育及社會環境風險 教育來達成。透過實施環境風險教育,來提升國民環境風險認知、意 識及面對環境風險正確之態度、行為意向及行為,以降低環境風險對 國民健康的潛在危害。年輕學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如果年輕學子 能從小即獲得環境風險相關正確的認知、態度、行為意向及行為,將 來成為國家的公民,自然就能夠具備足夠的能力,來避開或降低環境 風險對他們健康的不良影響,因此實施環境風險教學來增進年輕學子 2.

(17) 的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態 度 、行 為 意 向 及 行 為 是 需 要 的 、是 很 重 要 的 (Zint, 2002)。 而從人類學習歷程來看,啟蒙階段的國小教育最為重要,此時學 生正值模仿性與可塑性最強的一個階段,教師的知識、態度及行為會 透過身教、言教的方式,傳遞給學生,並影響及改變學生的態度與行 為 (李 清 榮 , 2005), 且 在 學 校 環 境 風 險 教 育 中 , 教 師 是 第 一 線 人 員 , 居 環 境 風 險 教 育 成 敗 之 重 要 關 鍵 (Zint, 2002), 因 此 , 國 小 教 師 的 環 境 風險及教學之認知、態度、行為意向及行為就很值得關注及研究! 由 於 國 內 (台 灣 ), 在 中 小 學 正 式 課 程 中 並 沒 有 列 入 環 境 風 險 教 育,學術界也沒有關於學校教師之環境風險及教學認知、態度、行為 意向及行為相關之研究可供教育單位實施環境風險教育之參考,因此 研究者擬對國小教師做環境風險及教學認知、態度、行為意向及行為 之研究,期望研究成果能提供給相關教育單位實施環境風險教育之參 考。 計 劃 行 為 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被 廣 泛 且 成 功 的 應 用 於 許 多 預 測 有 利 於 他 人 或 社 會 大 眾 之 個 人 特 定 行 為 之 研 究 (沈 宇 展 , 2004), 其 中 也 包 含 以 教 師 為 對 象 之 行 為 (含 教 學 行 為 )研 究 (許 哲 彰 , 1998; 賴 蕙 君 , 2000; Zint, 2002)。 而 近 幾 年 國 內 外 以 計 劃 行 為 論 來 探 討 環 境 相 關 行 為 的 研 究 亦 與 日 俱 增 (沈 宇 展 , 2004), 且 Zint ( 2002)的 研 究 指 出 TPB模 型 能 有 效 預 測 教 師 之 環 境 風 險 教 育 行 為 意 向 , 各 變 項 與 行 為 意 向 、 行 為 之 間 的 關 係 亦 符 合 TPB模 型 。 本 研 究 經 過 詳 加 分 析 , 發 現 國 小 教 師 之 環 境 風 險 及 教 學 行 為 也 可 以 使 用 TPB來 探 討;但 文 獻 回 顧 也 發 現,如 果 在 TPB模 型 加 入 其 它 重 要 之 影 響 變 項 , 將 可 提 升 其 對 行 為 意 向、行 為 的 預 測 力 (許 哲 彰,1998;賴 蕙 君,2000; 鄭 時 宜,2004;Zint, 2002)。故 本 研 究 以 TPB作 為 研 究 國 小 教 師 的 環 境 風險及教學行為模式之理論模型,另外再加入三個重要之研究變項: 認 知 、 反 應 效 能 及 行 動 (詳 見 第 二 章 第 四 節 、 第 七 節 ), 期 望 能 提 升 對 國小教師的環境風險及教學行為意向及行為之預測力。 許多研究指出,個人背景變項,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均 會 造 成 個 人 對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上 的 差 異 (王 靜 儀,2000;李 明 儒、許 世 芸、 3.

(18) 蘇 智 鈴、陳 元 陽,2007;洪 鴻 智,1997;莊 文 嘉,2003;陳 亮 全,2005; 陳 素 櫻,2000;曾 明 遜,1994;;賈 建 民,2003;賴 秀 卿,1999;Covello & Johnson, 1987; Hohenemser, Kates & Slovic, 1983; Savage, 1993)。 而 TPB 其 他 重 要 之 潛 在 變 項 , 如 態 度 、 行 為 意 向 及 行 為 等 , 亦 是 本 研 究 探討之重點,因此本研究擬探討中部地區國小教師之不同背景變項, 在 環 境 風 險 及 教 學 認 知、態 度、行 為 意 向 及 行 為 等 變 項 上 之 差 異 情 形。 由於台灣中部地區地理條件特殊,深受許多天然災害的潛在威 脅,加上近年來科學園區及工業區林立,使得環境風險居高不下,而 成為一個重要的環境風險研究場域,因此研究者擬以中部地區四縣市 (台 中 市 、 台 中 縣 、 南 投 縣 、 彰 化 縣 )為 研 究 範 圍 , 並 以 國 小 在 職 教 師 為研究對象,進行國小教師的環境風險認知及教學行為模式之調查研 究。.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研究背景動機,本研究為瞭解國小教師之環境風險認知 及 教 學 行 為 模 式,乃 以 計 畫 行 為 論 (TPB)為 研 究 主 架 構,對 中 部 地 區 國 小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目的條列如下: 一、為能瞭解中部地區國小教師的環境風險認知及教學行為模式。 二、為能瞭解中部地區國小教師之不同背景變項,對環境風險認知及 教學行為模式上各潛在變項上的影響情形。 三、為能瞭解中部地區國小教師的環境風險認知及教學行為模式各潛 在變項間之相互影響關係。.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之名詞意義明確,茲將重要名詞加以界定如 下: 一 、 環 境 風 險 (environmental risk) 在 日 常 生 活 環 境 中,具 有 產 生 不 良 健 康 效 應 之 危 害 物 質、行 為 及 事件,可能透過環境中的水、空氣、食物、能量及意外事故等,對人 4.

(19) 體 健 康 產 生 潛 在 危 害 者 稱 為 環 境 風 險 (Robson & Toscano, 2007; USEPA, 2009; Wilson, 1991)。 本 研 究 之 環 境 風 險 操 作 行 定 義 為 : 在 日 常環境中,存在許多具有危險性或有害性的事物與行為,當我們接觸 或暴露其中,就有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我們稱這樣的狀況為環 境 風 險。例 如:飲 用 到 含 有 三 聚 氰 氨 的 牛 奶、吃 到 有 農 藥 殘 留 的 蔬 果 、 居住在土石流區、在抽煙的環境中工作、在馬路邊站導護等。 二、環境風險認知 環境風險認知係指個人經由環境風險意識活動,而對環境風險產 生 認 識 與 理 解 的 心 理 歷 程 (改 自 教 育 部 國 語 辭 典 簡 編 本 , 2008)。 本 研 究之環境風險認知是指國小教師對環境風險各項概念主觀的瞭解程 度。 三、環境風險態度 環 境 風 險 態 度 是 指 個 人 對 於 環 境 風 險 的 情 感 及 評 價 性 反 應 (改 自 Ajzen, 1991; Weber, 1991)。 本 研 究 之 環 境 風 險 態 度 是 指 國 小 教 師 對 環 境風險的總體評價。 四、環境風險行為意向 行 為 意 向 (BI)是 指 個 人 對 於 某 項 特 定 行 為 的 採 行 意 願 (Ajzen, 1991)。 本 研 究 之 環 境 風 險 行 為 意 向 , 是 指 國 小 教 師 在 面 對 環 境 風 險 時,採取各種應對作為的意願。 五、環境風險行為 環境風險行為是指將個人內在的環境風險意識具體表現於外在 的 環 境 風 險 舉 止 動 作 (改 自 教 育 部 國 語 辭 典 簡 編 本 , 2008)。 本 研 究 之 環境風險行為,是指國小教師在面對環境風險時,所採取之各種應對 作為。 六、環境風險行動 本研究之環境風險行動,是指國小教師處與充滿環境風險的環境 中,為降低其對人體健康的衝擊及危害,所採取的各種積極、負責之 作為。 七、環境風險教學行為 環境風險教學行為是指教師將環境風險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 5.

(20) (改 自 教 育 部 國 語 辭 典 簡 編 本 , 2008)。 本 研 究 之 環 境 風 險 教 學 行 為 是 指國小教師在學校課堂中,因環境風險與課程相關或認為重要,而教 導學生環境風險認知、應變態度及行為之相關教學活動。 八、環境風險教學行動 本研究之環境風險教學行動,是指國小教師主動、積極的於課堂 上,教導學生消除或降低環境風險對人體健康危害之各種積極、負責 的作為。.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本研究研究主題為「中部地區國小教師的環境風險認知及教學行 為 模 式 之 研 究 」, 其 研 究 範 圍 及 限 制 說 明 如 下 : 一、研究範圍 由於台灣中部地區地理條件特殊,深受許多天然災害的潛在威 脅,加上近年來科學園區及工業區林立,使得環境風險居高不下, 而成為一個重要的環境風險研究場域,因此研究者擬以中部地區四 縣 市 (台 中 市 、 台 中 縣 、 南 投 縣 、 彰 化 縣 )為 研 究 範 圍 , 並 以 中 部 縣 市 96 學 年 度 國 小 在 職 教 師 為 研 究 對 象,採 分 層 隨 機 抽 樣 方 式,進 行 國小教師的環境風險及教學行為模式之調查研究。 二、研究限制 本 研 究 以 中 部 地 區 國 小 教 師 為 抽 樣 母 群 體,故 研 究 結 果 無 法 普 遍推論到中部地區之其他對象及中部地區以外之其他地區。. 6.

(2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依據所蒐集到之文獻資料,探討環境風險、環境風險教育及 環境風險認知、態度與行為等主題。基於研究目的需要,本章共分為 八節來探討。第一節 介紹環境風險的類別及潛在危害;第二節 歸納 環 境 風 險 形 成 的 原 因,第 三 節 提 出 有 效 防 範 環 境 風 險 發 生 之 方 法;第 四節 提出研究環境風險及教學行為模式之理論模式;第五節 闡述環 境 風 險 教 育 的 重 要 性;第 六 節 歸 納 統 整 影 響 環 境 風 險 之 認 知、態 度 與 行 為 之 因 素;第 七 節 影 響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態 度 及 行 為 之 因 素 探 討;第 八 節 環 境 風 險 教 育 相 關 研 究 之 探 討,期 能 對 研 究 主 題 有 通 盤 的 了 解 及 對 本調查研究提供堅實之理論基礎。. 第一節 環境風險的類別及潛在危害 一 、 災 害 與 (環 境 )風 險 的 定 義 與 區 別 現 代 生 活 中 存 在 著 許 多 災 害 與 (環 境 )風 險 , 沒 有 人 能 生 活 在 無 (環 境 )風 險 (Risk- free)的 環 境 下 , 因 此 (環 境 )風 險 已 成 為 我 們 日 常 生 活 經 常 存 在 且 不 可 避 免 的 一 部 份 。 對 於 「 (環 境 )風 險 」 與 「 災 害 」 我 們 雖 然 耳 熟 能 詳,但 對 它 們 的 定 義 或 差 異 則 難 以 解 釋 及 分 辨,易 造 成 混 淆, 故研究者先正本清源,將各家說法作一統整性的描述與區分,以利讀 者分辨及閱讀。 災 害 (Hazard)可 定 義 為 「 對 人 們 、 環 境 或 財 貨 有 物 質 或 情 況 上 的 傷 害 或 不 利 之 影 響 」 (Burton, Kate & White, 1993)。 Smith (2004)的 研 究指出,災害對人們、環境與財貨的威脅如下: (一 )對 人 體 : 死 亡 、 傷 害 、 疾 病 與 壓 力 。 (二 )對 財 貨 : 財 產 損 失 、 經 濟 損 失 。 (三 )對 環 境 : 植 物 及 動 物 的 損 失 、 污 染 、 環 境 舒 適 性 的 損 失 。 (環 境 )風 險 是 指 發 生 危 害 事 件 的 可 能 性 或 機 率,及 其 造 成 負 面 影 響 的 強 度 大 小 所 構 成 之 綜 合 概 念 (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89;. 7.

(22) Schwing & Albers, 1980) 。 一 般 對 於 「 (環 境 )風 險 」 的 概 念 , 是 將 機 率 及 結 果 視 為 「 (環 境 )風 險 」 中 的 兩 個 核 心 觀 念 , 而 以 常 用 (環 境 )風 險 公 式「 (環 境 )風 險 = 機 率 ×結 果 」來 衡 量 (環 境 )風 險 的 大 小 ( 黃 懿 慧 , 1994; Vlek & Stallen, 1981; Vlek, Kuyper & Boer, 1985)。 由 上 述 定 義 可 知 , (環 境 )風 險 的 概 念 實 含 有 「 不 確 定 性 」 與 「 損 失 」 兩 個 基 本 的 要 素 , 故 (環 境 )風 險 是 危 害 事 件 發 生 的 潛 在 機 率 與 可 能 影 響 的 估 計。以 環 境 管 理 的 觀 點 來 說, ( 環 境 )風 險 除 了 必 須 將 災 害、 危 險 量 化 外 , 尚 須 將 其 各 層 面 潛 在 的 損 害 機 率 求 出 , 因 此 (環 境 )風 險 所 涉 及 的 觀 念 遠 比 危 險 或 災 害 更 為 精 確 且 具 體 (林 建 元,2007;Wilson, 1993)。 綜 上 所 述 , (環 境 )風 險 與 災 害 實 有 本 質 上 的 不 同 、 不 可 混 為 一 談 , 而 (環 境 )風 險 所 涉 及 的 層 面 則 比 危 險 或 災 害 更 廣 、 更 深 入 。 舉 例來說,如果有二個學生到學校來上課,一人走路上學,一人騎車 上 學,不 慎 在 校 門 口 附 近 發 生 車 禍,二 者 災 害 (車 禍 受 傷 )是 相 同 的 , 但 是 其 (環 境 )風 險 (車 禍 發 生 的 機 率 )卻 是 大 大 地 不 同,騎 車 的 (環 境 ) 風 險 較 大,走 路 的 (環 境 )風 險 較 小。但 在 一 般 民 眾 的 認 知 與 瞭 解 中 , 災 害 與 (環 境 )風 險 卻 是 難 以 區 分 與 辨 別 , 常 常 積 非 成 是 , 故 本 研 究 有 必 要 將 二 者 加 以 區 別 與 釐 清 。 本 研 究 將 環 境 風 險 (Environmental Risk)定 義 為: 在 日 常 生 活 環 境 中 , 具 有 產 生 不 良 健 康 效 應 機 率 之 危 害物質、行為及事件,可能透過環境中的水、空氣、食物、能量及 意 外 事 故 等,對 人 體 健 康 產 生 潛 在 危 害 者 稱 為 環 境 風 險 (Robson & Toscano, 2007; USEPA., 2009; Wilson, 1991)。 二、 環境風險的分法 要瞭解環境風險,最直接的方法即是將其分類,然而環境風險複 雜且多樣性、互相牽連與糾葛,加上難以預測及量化,因此對其分類 也成為一項困難之工作,儘管如此,仍然有許多的學者嘗試著對其作 分類,研究者將各家分法整理歸納為以下幾種環境風險: ( 一 ) 客 觀 的 與 主 觀 的 (環 境 )風 險 根 據 (環 境 )風 險 客 觀 說 ,( 環 境 ) 風 險 係 由 客 觀 的 發 生 機 率 與 不 良 結 果 來 衡 量,如 Lowrance (1979)將 (環 境 )風 險 定 義 為:綜 合 衡 8.

(23) 量 「 機 率 」 和 「 不 良 結 果 」 的 指 標 。 這 一 類 的 (環 境 )風 險 衡 量 , 主 要 是 觀 察 或 計 算 某 一 過 程 的 實 際 (環 境 )風 險 , 而 (環 境 )風 險 的 估 計 都 能 使 用 科 學 的 工 具 得 到 , 例 如 : 實 證 研 究 、 系 統 分 析 等 ; (環 境 ) 風 險 的 主 觀 說 , 則 強 調 不 確 定 性 和 損 失 的 概 念 , 這 一 類 的 (環 境 ) 風 險 衡 量,純 屬 個 人 對 客 觀 事 物 的 主 觀 估 計,完 全 依 靠 評 估 者 的 主 觀 判 斷 (蕭 景 楷 , 1993)。 因 此 對 同 一 (環 境 )風 險 , 主 觀 說 與 客 觀 說 所 得 出 的 (環 境 )風 險 值 是 不 一 樣 的 。 ( 二 ) 自 然 的 與 人 為 的 (環 境 )風 險 按 照 (環 境 )風 險 事 件 產 生 的 原 因 , 我 們 可 以 將 (環 境 )風 險 區 分 為 由 自 然 現 象 和 人 為 因 素 所 引 起 的 危 險 狀 況,而 人 為 的 (環 境 )風 險 則 又 可 以 區 分 為 技 術 性 與 非 技 術 性 的 因 素 (文 祖 湘、蕭 玥 涓,2006; 宋 明 哲,1993;吳 文 成,1997;蕭 景 楷,1993;Cutter, 1993; Lowrance, 1979)。 ( 三 ) 認 知 的 與 實 際 的 (環 境 )風 險 由 於 個 人 主 觀 的 判 斷 , 和 資 訊 的 來 源 不 同 , 其 對 於 (環 境 )風 險 的 估 計 與 實 際 的 狀 況 產 生 很 大 的 差 距,例 如 暴 露 於 危 險 廢 棄 物 對 於 人 體 健 康 的 (環 境 )風 險 很 大 , 但 是 人 們 對 於 實 際 的 (環 境 )風 險 認 知 卻 很 有 限 (蕭 景 楷,1993)。Dower (1990)對 美 國 環 保 署 的 研 究 發 現 , 危 險 廢 棄 物 所 產 生 的 (環 境 )風 險 , 其 優 先 次 序 竟 位 於 該 機 構 (美 國 環 保 署 )必 須 立 即 處 理 (環 境 )風 險 表 列 的 最 下 方 。 又 如 以 環 境 和 癌 症 的 關 係 來 看,在 1970 年 代,大 多 數 的 人 都 認 為 環 境 造 成 80~90% 的 癌 症 , 但 後 來 Richard, D. and Richard, P. 的 研 究 發 現 , 因 環 境 因 素 所 導 致 的 癌 症 , 只 佔 總 癌 症 死 亡 率 的 2~3%; 而 美 國 環 保 署 的 研 究 則 僅 有 1~6%。這 些 實 際 的 (環 境 )風 險 和 一 般 民 眾 認 知 的 (環 境 ) 風 險 有 相 當 大 的 差 距 存 在 (引 自 Gough, 1990)。 ( 四 ) 實 質 的 與 非 實 質 的 (環 境 )風 險 (環 境 )風 險 具 有 強 烈 的 雙 元 性 , 同 時 包 含 實 質 與 非 實 質 的 特 性 , 從 (環 境 )風 險 的 實 質 面 來 說 , 是 指 某 項 危 害 發 生 的 機 率 與 潛 在 危 害 的 估 計;而 非 實 質 面 則 是 指 心 理、社 經、文 化、地 方 特 性 及 政 治 等 因 素 對 (環 境 )風 險 的 價 值 判 斷 (文 祖 湘 、 蕭 玥 涓 , 2006; 林 建 9.

(24) 元 , 2007; 洪 鴻 智 , 1997)。 三、環境風險的分類 Lowrance (1979)依 據 (環 境 )風 險 事 件 產 生 的 原 因 為 自 然 現 象 和 人 為 因 素 這 種 分 法 , 將 (環 境 )風 險 區 分 為 六 類 : (一 )傳 染 性 或 退 化 性 的 (環 境 )風 險 如:肺炎、流行性感冒、骨質疏鬆、器官衰竭等。 (二 )自 然 的 (環 境 )風 險 如:颱風、地震等。 (三 )大 規 模 科 技 系 統 失 靈 的 (環 境 )風 險 如:核電廠的意外事故。 (四 )分 散 、 小 規 模 的 (環 境 )風 險 如:車禍、運動受傷或工作場所發生之意外事件。 (五 )低 水 準 、 有 延 遲 反 應 的 (環 境 )風 險 如:輻射、噪音或心理壓力等。 (六 )社 會 政 治 分 裂 的 (環 境 )風 險 如:反政府的恐怖行動或社會暴力。 另 有 林 建 元 (2007)以 社 會 科 學 的 角 度 切 入 , 將 環 境 風 險 概 分 為 六 類: (一 )全 球 不 明 性 環 境 風 險 。 (二 )意 識 形 態 風 險 。 (三 )邊 際 性 風 險 。 (四 )擴 散 性 風 險 。 (五 )價 值 威 脅 性 環 境 風 險 。 (六 )多 元 隱 藏 性 環 境 風 險 。 四、小結 (一 )環 境 風 險 的 分 法 、 分 類 會 依 研 究 類 別 、 主 題 、 對 象 等 的 不 同 而 不同,沒有固定的標準分法。 (二 )環 境 風 險 的 認 知 具 有 個 人 主 觀 判 斷 的 成 分,因 此 實 際 的 環 境 風 險和一般民眾認知的環境風險有相當大的落差。 (三 )大 多 數 的 學 者 將 環 境 風 險 依 產 生 的 原 因 概 分 為 自 然 環 境 風 險 10.

(25) 及 人 為 環 境 風 險 (文 祖 湘 、 蕭 玥 涓 , 2006; 宋 明 哲 , 1993; 吳 文 成 , 1997; 蕭 景 楷 , 1993; Cutter, 1993; Lowrance, 1979)。 五、環境風險潛在的危害 由上所述,在現代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環境風險,且環境風險已成 為我們日常生活經常存在,不可避免的一部份。為了避免或降低其對 人體健康的潛在危害,實在有必要去了解它,並建立正確的環境風險 意識及應對態度與行為。 就 環 境 風 險 而 言,如:颱 風、地 震 等 天 然 災 害 所 引 發 的 風 險 問 題 , 我們大致了解其產生的原因,但對於其何時發生及危害程度卻很難準 確預估;然而,因這些環境風險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經常發生,而使 得我們習以為常,反而忽略了該有的環境風險意識及正確應對的態度 與行為,因此當環境風險事件發生時,反覆受害。 環境風險的危害,主要是可能對人體的健康、安全及財富產生影 響,其次還可能會影響到自然生態,而本研究主要探討的重點著重於 環境風險對人體的健康、安全及財富產生的潛在危害。 各種環境風險對人體可能的潛在危害,以所在地點來分,可分為 居 家 環 境 、 交 通 環 境 、 工 作 (校 園 )環 境 及 旅 遊 環 境 , 其 可 能 對 人 體 的 潛在危害分述如下: (一 )居 家 環 境 : 1.物 理 性 的 潛 在 危 害 : 手工具與機械和電器操作不當,可能引發身體受傷或觸電 的風險;居家生活中,硬地板、浴室未加軟墊或防滑墊造成跌 倒及墜落,可能引發身體受傷的風險;被熱湯灑濺身上,可能 造成燙傷的風險;暴露於電磁波環境中,可能使身體健康受損 的風險等。 2.化 學 性 的 潛 在 危 害 : 家具建材所散發出來的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如:甲苯、甲 醛等,可能引發身體不適、神經、免疫或造血系統的危害,甚 至 可 能 致 癌 的 風 險( 深 圳 市 內 環 境 治 理 網,2007);殺 蟲 劑、清. 11.

(26) 潔劑或其他藥物使用不當,可能導致身體中毒或不適的風險; 火災、爆炸危害,可能引發生命財產損失的風險;飲食、飲水 遭受化學物質污染,可能引發的身體不適或中毒的風險等。 3.生 物 性 的 潛 在 危 害 : 家庭環境中的生物性污染物可分為四類(深圳市內環境治 理 網 , 2007): (1)黴 菌 : 可 能 造 成 過 敏 、 皮 膚 病 的 危 害 。 (2)植 物 的 花 粉 、 孢 子 : 可 能 造 成 過 敏 反 應 、 哮 喘 或 皮 膚 疹 。 (3)細 菌 和 病 毒 : 可 能 造 成 吸 入 性 疾 病 或 加 重 呼 吸 系 統 的 過 敏 性反應。 (4)塵 螨 及 動 物 毛 髮 皮 屑 : 可 能 誘 發 過 敏 反 應 。 (二 )交 通 環 境 1.空 氣 污 染 的 潛 在 性 危 害 : 汽機車所排放的大量廢氣,其中所含的有毒化學物質, 如 Pb、 CO 及 N 2 O 等 可 能 對 人 體 呼 吸 系 統 造 成 傷 害 。 2.意 外 事 故 的 潛 在 性 危 害 : 交通工具缺乏維修或人為操作不當、道路或號誌設計不 良及行車時人為應注意而不注意等,可能導致交通意外事故 的危害。 (三 )工 作 環 境 依 據 李 金 泉 、 陳 俊 瑜 、 陳 俊 良 (2006)的 研 究 指 出 , 工 作 環 境 中 環境風險對人體可能產生的潛在危害有: 1.物 理 性 的 潛 在 危 害 : 如:噪音、輻射、熱污染、電擊及機械操作等危害,可 能導致聽力受損、影響工作效率、身體物理性傷害、觸電、 生育缺陷及癌症等危害。 2.化 學 性 的 潛 在 危 害 : 化學物質的腐蝕、易燃、爆炸及毒性等特性,可能造成 燃燒、窒息、中毒、慢性職業病、癌症及生育不良等危害。 3.生 物 性 的 潛 在 危 害 : 12.

(27) 工作場所中的各類病菌、病毒及毒素,經針頭感染、空 氣感染、唾液感染、食物感染、皮膚感染等途徑,可能使從 業人員健康受損或造成感染的危害。 4.人 因 性 的 潛 在 危 害 : 工作或家居環境中,因姿勢不良、肌肉使用不當、過度 的拉伸肢體與過度疲勞等可能對人體生理或心理造成危害, 如:搬舉重物可能會造成肌肉拉傷、肌腱炎、網球肘;坐姿 不良可能會導致下背部疼痛、神經壓迫等傷害。 (四 )旅 遊 環 境 依 據 黃 靜 怡 、 蔡 宜 珍 、 蘇 筠 雲 (2002)的 研 究 指 出 , 在 旅 遊 環 境 中,環境風險對人體可能產生的潛在危害有: 1.設 備 的 潛 在 性 危 害 : 旅途中各種設備、設施安全性不足,可能導致身體受傷 或死亡的危害。 2.交 通 的 潛 在 性 危 害 : 在旅途中所使用之交運運輸工具安全性不足或人為操作 不當可能導致身體及心理受到傷害。 3.治 安 風 險 的 潛 在 性 危 害 : 旅遊地點政治情勢不穩及治安條件不佳,可能導致身體 受到傷害。 4.醫 療 的 潛 在 性 危 害 : 旅遊地點醫療服務體系的不完善、可能無法為有迫切需 要醫療者帶來完善的醫療服務。 5.氣 候 的 潛 在 性 危 害 : 旅 遊 地 點 氣 候 不 佳 及 突 發 的 天 然 災 害 (如 : 地 震 、 颱 風 、 海 嘯 等 ), 可 能 導 致 身 體 受 到 傷 害 。 (五 )校 園 環 境 1.物 理 性 的 潛 在 危 害 : 建築物年久失修、遊戲器材不當使用或缺乏維護、意外 觸電或墜樓、上課或打掃過程的疏忽、下課走廊奔跑等不安 13.

(28) 全的行為,可能導致意外傷害。 2.化 學 性 的 潛 在 危 害 : 實 驗 室 有 毒 化 學 物 質 外 洩、實 驗 用 化 學 藥 品 使 用 不 當 、 化學物質燃燒或爆炸等,可能使身體受到傷害。 3.生 物 性 的 潛 在 危 害 : 飲食、飲水遭受污染或傳染性疾病的群聚感染等,可能 導致身體健康受到危害。 六、台灣的環境風險 近年來,由於工商業發達、工廠林立,各種環境污染源倍增,企 業生產及科技的使用常因管理不當或疏於防範、使得生活環境充滿危 機,各種潛在的自然、人為環境風險越來越大,而一般民眾的環境風 險 意 識 卻 相 對 薄 弱 (黃 柏 鈞 , 2000; 鄭 美 華 , 2004), 使 得 人 們 無 時 無 刻都暴露在高環境風險之中,稍不注意即釀成意外事故,嚴重威脅到 人們的健康、生命及財產安全。 2005 年 世 界 銀 行 出 版 的 「 天 然 災 害 熱 點 - 全 球 危 機 分 析 」 一 書 中,提及台灣因地理環境特殊,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及西太平洋颱風 帶 , 時 常 有 自 然 災 害 (如 : 地 震 、 洪 水 、 颱 風 及 土 石 流 等 )產 生 , 其 自 然災害風險相對於世界其它地區高出許多。 書中指出,台灣地區同時暴露於三項以上自然災害之土地面積為 73%, 而 面 臨 自 然 災 害 風 險 之 人 口 亦 為 73%, 都 高 居 世 界 第 一 ; 台 灣 因遭受各項自然災難所造成高死亡率的風險也名列全球第一;台灣有 90.2%的 區 域 處 於 複 合 災 害 風 險 之 中,區 域 內 95.1%之 人 口 有 高 死 亡 風 險;當 台 灣 同 時 面 對 地 震、洪 水、颱 風 等 三 種 或 以 上 複 合 災 害 威 脅 時 , 有 97.0%地 區 及 96.6%人 口 可 能 遭 受 其 危 害 並 造 成 高 經 濟 損 失 。 ( Dille y, Chen, Reichmann, Lerner-Lam, Arnold, Agwe, Buys, Kjekstad, Lyon & Yteman, 2005)。 綜上所述,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及西太平洋颱風帶,環境風 險相對於其他地區高出甚多,且正面臨自然環境風險的嚴重衝擊,並 造成高的潛在危害。 Richard (1994)的 研 究 指 出 , 對 民 眾 實 施 環 境 風 險 教 育 , 可 提 升 民 14.

(29) 眾環境風險意識、知識及行為能力,能減低環境風險對人體健康的潛 在危害。因此台灣急需實施環境風險教育,藉由傳授民眾環境風險相 關知識,進而提昇其風險意識,並產生積極面對環境風險的態度與正 確的行為,來根本解決台灣民眾面對高環境風險所衍生的問題。. 第二節 環境風險形成之原因 生活中的環境風險,依其形成的原因可概分為自然環境風險與人 為環境風險,它們對人類及生態的負面影響可能是立即或漸進、長遠 的。人們如果暴露於環境風險之中,生命、健康就有可能受到相當程 度的立即危害或長遠漸進的不利影響。為了減輕或降低環境風險對人 體健康的潛在危害或不利影響,必須具備正確的環境風險認知、態度 與 行 為 (Richard, 1994)。本 節 先 就 認 知 部 分 加 以 闡 述,針 對 環 境 風 險 產 生的原因整理如下: 一、發生源的不確定性與不可預測性 生活中環境風險的來源,通常很少只來自單一環境風險源,而且 同一地區亦可能同時存在多種不同型式的環境風險,這些可能引發環 境不利影響的要素會同時對環境起交互作用與影響,因此我們無法準 確的預測與斷定何種環境風險會發生?其真正來源為何?及其可能利 用何種途徑對人體產生危害?因此當人們在面對環境風險時充滿不確 定 性,難 以 有 效 預 防 及 因 應,環 境 風 險 於 是 產 生 (林 建 元,2007;蕭 景 楷 , 1993)。 二、環境風險發生的機率問題 由 於 環 境 不 可 知 的 因 素,加 上 環 境 風 險 的 難 以 掌 控,對 於 生 活 中 的環境風險是否會發生?其實質的損失與發生的客觀機率為何?都 是 無 法 預 知 的,一 般 只 能 透 過 個 人 主 觀 認 定,判 斷 其 發 生 的 機 率 與 負 面 效 應 , 由 於 個 人 主 觀 判 斷 的 誤 差 , 環 境 風 險 於 是 產 生 (林 建 元 , 2007; 蕭 景 楷 , 1993)。 三、環境風險接受者人為疏失、應變不及與缺乏風險意識 在 生 活 中,環 境 風 險 危 害 的 發 生,有 許 多 並 非 立 即 性,而 是 待 環 15.

(30) 境 風 險 源 或 毒 性 物 質 等 累 積 至 一 定 程 度 之 後 才 爆 發,所 以 環 境 風 險 經 常 具 有 時 間 的 遲 延 性,難 以 立 刻 察 覺,而 此 時 如 果 環 境 風 險 接 受 者 因 人 為 的 疏 失、忽 視 及 應 有 所 作 為 而 不 為 或 缺 乏 環 境 風 險 意 識,將 導 致 應 變 不 及 , 釀 成 災 害 (林 建 元 , 2007; 蕭 景 楷 , 1993)。. 第三節 有效防範環境風險危害的方法 環境風險充斥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究其原因為環境風險具有不 確定性,難以準確預測及一般人對其缺乏安全概念和風險意識所致。 而要有效防範環境風險之危害發生,可由其發生原因來尋求有效的解 決方案。本節將有效防範環境風險發生的原因整理如下: 一、環境風險發生源的控制得宜 生活環境中存在著許多環境風險源,如:日常生活使用的交通工 具、生產單位的工廠、不安全的工作環境、固體的有毒廢棄物、人造 的化學物質等,它們會單獨或交互作用產生各種形式的環境風險,對 人體健康產生潛在危害,因此只要適當的控制環境風險源,就不會衍 生環境風險問題,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也就會消失於無形。例如:強制 要求建築工地必須做好工安措施,規定勞工進入工作時必須遵守工安 規定,戴上安全帽及繫上安全繩,就不會衍生因不安全的工作環境而 導致頭部受創或墜落等的環境風險。 二、環境風險歷程的分析與檢討 針對環境風險發生的歷程,確實的分析與檢討,並做好改正措施 與替代方案,設法讓環境風險歷程不發生,環境風險就不會產生。例 如:燃燒過多的化石燃料,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有害物質,會造 成溫室效應增強及其他環境汙染,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的危 害。我 們 可 以 使 用 乾 淨 的 太 陽 能、風 能 或 水 力 能 等 取 代 燃 燒 化 石 燃 料, 便可以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下來,也不會產生其它有害物質,全球 暖 化 及 環 境 汙 染 便 無 從 產 生,對 人 體 健 康 潛 在 的 危 害 也 就 消 失 於 無 形。 三、環境風險受害者適當的保護與教育 針對有可能是環境風險的受害者,做適當的保護或施以環境風險 16.

(31) 教育,提升其環境風險意識及應對能力,可以有效預防環境風險的發 生。例如:對工廠作業員實施環境風險教育及實施工安演練,提升其 環境風險意識,並於工作時要求作業員必須戴上耳機,作業員在工作 時就會特別注意並戴上耳機,因噪音所引起的潛在聽力受損危害便不 會產生。 四、小結 綜上所述,要有效防範環境風險之發生,必須靠以下三個面向來 達成: (一 )政 府 制 定 明 確 的 環 境 法 令 與 確 實 的 稽 查,來 控 管 環 境 風 險 發 生 源。 (二 )確 實 分 析 與 檢 討 環 境 風 險 發 生 歷 程 , 做 好 改 正 措 施 與 替 代 方 案。 (三 )對 於 環 境 風 險 可 能 的 接 受 者 要 施 以 環 境 風 險 教 育,提 升 其 環 境 風險意識並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 第四節 研究環境風險及教學行為模式之理論模型 對於各種環境相關議題之個人行為模式,專家學者們發展出多種 不同之理論模型,並藉由實證研究,對於各種複雜的環境行為有更深 入的了解。本研究則由相關理論模式之回顧、分析及探討,嘗試提出 適合研究環境風險及教學行為模式之理論模型。 一 、 社 會 學 習 理 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 SLT) 社 會 學 習 理 論 (SLT)是 由 Bandure (1977, 1978, 1982, 1986)提 出 。 Bandura (1988)認 為 社 會 學 習 理 論 最 適 合 用 來 解 釋 動 態 環 境 中 個 人 的 行為,而其理論迄今已廣泛應用於醫療、決策管理、人力資源、電腦 技能訓練及教育等領域上,做為探討、解釋動態環境中個人行為主要 的 理 論 基 礎 ( 吳 文 雄 , 2002)。 其 基 本 理 論 架 構 由 外 在 環 境 因 素 (如 : 社 會 壓 力 、 社 經 發 展 等 )、 個 人 內 在 因 素 (例 如 : 個 人 認 知 、 動 機 、 態 度 等 )及 個 人 行 為 等 三 個 面 向 所 組 成,三 者 間 呈 現 微 妙 之 互 動 關 係,很. 17.

(32) 適 合 用 來 解 釋 動 態 環 境 中 人 的 行 為 (李 永 展 、 林 士 堅 , 2004)。 社 會 認 知 理 論 以 環 境 (Environment)、 個 人 (Person)及 行 為 (Behavior)等 三 個 構 面 之 持 續 不 斷 地 交 互 作 用 , 來 說 明 個 人 的 行 為 表 現。透過這三個構面的交互作用,將會使得個人的行為表現受到不同 情 境 的 影 響 , 而 作 適 度 的 改 變 (吳 文 雄 , 2002)。 此 交 互 作 用 可 用 Bandure 之 三 角 互 動 (Triadic Reciprocal)架 構 圖 來 呈 現,如 圖 2-1 所 示: 個人 (Person, P). 行為 (Behavior, B). 環境 (Environment, E). 圖 2-1 社 會 學 習 理 論 架 構 圖 (Bandura, 1986) 其中屬於個人內在因素之動機,它是誘發個人產生行為之原動 力,它是引起、維持並促使個體直到完成某一行為的內在心理歷程 (Kotler & Armstrong, 1999)。社 會 認 知 理 論 認 為 人 類 從 事 行 為 的 動 機 , 不 是 出 於 客 觀 的 事 實 而 是 個 體 主 觀 的 詮 釋 (林 財 丁 , 2004)。 動 機 可 分 為: (一 )內 在 動 機 : 內 在 動 機 是 指 在 沒 有 任 何 外 在 報 酬 或 獎 賞 的 情 況 下,個 人 從 事 某項活動,純粹從活動本身得到報酬或樂趣。 (二 )外 在 動 機 : 外 在 動 機 是 指 個 人 從 事 某 項 活 動,是 為 了 行 為 或 工 作 本 身 以 外 的報酬而做,如:得到重要他人的讚賞與認同等。 吳 坤 璋 、 黃 台 珠、 吳 裕 益 (2006)以 結 構 方 程 模 式 檢 驗 影 響 國 小 學 生 對 科 學 的 態 度 之 理 論 模 式 的 研 究 指 出,科 學 學 習 動 機 對 於 學 生 對 科 學 的 態 度 的 影 響 有 直 接 影 響,科 學 學 習 動 機 高 的 學 生 會 表 現 出. 18.

(33) 對 科 學 積 極 正 向 的 態 度 。 N.R.C. ( 2000) and Patrick & Yoon( 2004) 的研究也有相同的結論,亦即動機會影響態度。 社 會 認 知 理 論 中 個 人 內 在 因 素 除 動 機 外,尚 包 含 許 多 概 念,如:過 去經驗、能力、替代經驗、自我效能等,經過許多研究證實,這些概 念 對 個 人 行 為 表 現 都 有 顯 著 的 影 響 ( 吳 文 雄 , 2002)。 社 會 學 習 理 論 (SLT)指 出,從 動 機 到 表 現 出 的 自 律 (Self-Regulating) 行為是由許多不同自律機制所結合而成,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自律機 制 就 是 自 我 效 能 (Self Efficiency, SE)。 自 我 效 能 是 指 個 人 判 斷 自 己 達 成 某 特 定 工 作 之 能 力 知 覺 (Bandura, 1986), 此 知 覺 能 力 為 健 全 且 廣 泛 的 訓 練 過 程 中 所 產 生 的 學 習 績 效 (Gist, Schwoerer & Rosen, 1989; Stajkovic & Luthans, 1998; Tracey, Hinkin, Tannenbaum & Mathieu, 2001) 。 自 我 效 能 考 量 到 個 人 對 於 動 機 實 現 的 能 力 、 認 知 到 的 資 源 及 行為過程中所需事件的運用控制能力,因此自我效能是一個多向度的 概念,深受個人因素及環境條件的影響,利用自我效能的特殊結構, 可 以 更 準 確 的 預 測 個 人 的 行 為 (引 自 吳 文 雄 , 2002)。 由 於 自 我 效 能 (SE)對 行 為 (B)的 預 測 力 極 佳,因 此 許 多 學 者 認 為 於 理 性 行 動 論 (TRA)及 健 康 信 念 模 式 (Health Beliefs Model, HBM)等 價 值 期 待 理 論 中 , 加 入 自 我 效 能 (SE)變 項 可 提 高 模 式 的 解 釋 力 , 並 彌 補 概 念 上 之 不 足 ( Vries, Dijkstre & Kuhlam, 1988; Rosenstock, Strecher & Kuhlman, 1988)。 例 如 Vries et al.( 1988) 運 用 理 性 行 動 論 (TRA)結 合 自 我 效 能 (SE)為 架 構 之 「 吸 煙 行 為 意 圖 」 研 究 指 出 : 自 我 效 能 (SE)在 態 度 (AT)和 主 觀 規 範 (SN)之 外 , 能 有 效 增 加 對 行 為 (B)或 行 為 意 圖 (BI) 的 解 釋 力 (引 自 葉 國 樑 , 2001)。 二、計畫行為理論 計 畫 行 為 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是 由 Ajzen (1985, 1988, 1991)提 出 (王 國 川 , 1998d; Zint, 2002)。 計 劃 行 為 理 論 (TPB)被 廣泛且成功的應用於探討個人採取某一特定行為的主要理論架構,例 如 : 醫 療 、 疾 病 預 防 、 運 動 、 社 會 及 學 習 等 行 為 (王 國 川 , 1997)。 而 近幾年國內以計畫行為論來探討環境相關行為的研究亦與日俱增,例 如 : 節 約 用 水 、 資 源 回 收 、 紙 張 回 收 等 (沈 宇 展 , 2004)。 19.

(34) 雖 然 TPB被 廣 泛 的 應 用 於 許 多 預 測 個 人 行 為 意 向 及 行 為 的 研 究 , 但 有 不 少 研 究 以 TPB為 研 究 架 構 , 來 預 測 個 人 層 次 的 行 為 意 向 時 , 發 現 在 TPB的 變 項 之 外 加 入 其 他 重 要 之 影 響 變 項 , 可 以 較 單 純 使 用 TPB,提 昇 其 模 式 對 行 為 意 向 之 預 測 力 (許 哲 彰,1998;賴 蕙 君,2000)。 例 如 : Lam (1999)曾 利 用 TPB來 探 討 台 灣 民 眾 對 節 約 用 水 的 意 向 ,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TPB模 式 中 的 變 項 對 節 約 用 水 的 行 為 意 向 有 若 干 影 響 , 但 並 不 完 全 合 乎 TPB的 預 期 。 林 新 沛 、 鄭 時 宜 (2002)也 曾 利 用 TPB來 探 討 影 響 台 灣 民 眾 換 裝 二 段 式 沖 水 器 的 因 素 , 結 果 發 現 , 除 了 TPB的 變 項 之 外 , 尚 有 其 他 變 項 對 採 取 節 水 措 施 的 行 為 意 向 有 顯 著 的 影 響 。 Chou and Chiu (2003)的 研 究 也 發 現 , 加 入 環 境 道 德 感 (Environmental Moral Obligation, EMO)變 項 在 TPB模 式 中 有 助 於 資 源 回 收 行 為 預 測 力 的 提 昇 (引 自 鄭 時 宜 , 2004)。 以 上 研 究 皆 顯 示 TPB在 個 人 行 為 及 環 境 行 為 的 研 究 上 , 具 有 相 當 的應用價值,但可能要作某些修正,加入其他重要之影響因素,以提 昇 TPB對 特 定 行 為 意 向 之 預 測 力 (Zint, 2002)。 而 以 教 師 為 對 象 之 行 為 (含 教 學 行 為 )研 究 , 根 據 國 內 外 相 關 研 究 指 出 , 一 般 教 師 的 行 為 (含 教 學 行 為 )模 式 可 以 使 用 TPB 來 探 討 , 且 以 上 研 究 結 果 均 顯 示 , TPB 模 型 能 有 效 用 來 預 測 教 師 特 定 行 為 之 行 為 意 向;且 各 構 面 與 行 為 意 向、行 為 之 間 的 關 係 亦 符 合 TPB 模 型 (許 哲 彰, 1998; 賴 蕙 君 , 2000; Zint, 2002)。 其 中 國 內 的 兩 篇 研 究 發 現 , 在 加 入其他變項之後對行為意向的解釋力有顯著增加;而三篇國內外之研 究 均 建 議,後 續 研 究 者 在 利 用 TPB 來 研 究 個 人 行 為 意 向 及 行 為 時,應 增加其他具影響力之變項以提昇對行為意向的解釋力。以上研究皆顯 示 TPB 在 一 般 教 師 之 行 為 研 究 上 具 有 相 當 的 應 用 價 值,但 可 能 要 作 某 些 修 正 (加 入 其 他 面 向 )來 提 升 其 對 一 般 教 師 特 定 行 為 之 行 為 意 向 的 解 釋 力。另 外 也 有 使 用 TPB 來 探 討 科 學 教 師 環 境 風 險 教 育 行 為 意 向 的 研 究 , 其 結 果 顯 示 , TPB 模 型 能 有 效 預 測 教 師 之 環 境 風 險 教 育 行 為 意 向 (R 2 =0.53);各 構 面 與 行 為 意 向、行 為 之 間 的 關 係 亦 符 合 TPB 模 型 (Zint, 2002)。 本研究經過詳加分析,發現國小教師之環境風險及教學行為也可 20.

(35) 以 使 用 TPB 來 探 討,但 必 須 加 入 其 他 對 行 為 意 向 有 影 響 之 變 項,以 提 高對國小教師行為意向及行為的解釋力。 雖 然 社 會 學 習 理 論 (SLT)很 適 合 用 來 解 釋 動 態 環 境 中 個 人 的 實 際 行為表現,但其屬於原則性的行為概念,較難操作及建構實際的行為 模 式;而 計 畫 行 為 論 (TPB)則 是 操 作 型 的 行 為 概 念,行 為 模 式 固 定,較 易 建 構 個 人 實 際 的 行 為 模 式 。 SLT 與 TPB 對 行 為 形 成 的 槪 念 是 一 致 的 , 且 SLT 較 TPB 早 發 展 , 在 TPB 中 可 看 到 SLT 的 影 子 , TPB 可 說 是 具 體 而 微 的 SLT,故 本 研 究 擬 以 TPB 作 為 研 究 中 部 地 區 國 小 教 師 的 環境風險及教學行為模式之主要理論模型,並嘗試加入其他重要影響 變項,來探討國小教師的環境風險及教學行為模式及其相關影響因素 間的關係。 (一 ) 理 論 模 式 : 理 性 行 動 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發 展 於 1967 年 , 然 後 經 過 不 斷 的 改 善 、 驗 證 , 才 由 Fishbein and Ajzen 共 同 發 展 出 來。此理論的基本前提是:人是「理性」的個體,因此在他們決定 是 否 採 行 某 項 行 為 之 前,會 先 考 慮 他 們 的「 行 動 」 ,此 乃 理 論 名 稱 的 由 來 。 故 其 有 兩 項 基 本 假 設 : (1)人 們 大 部 份 的 行 為 表 現 是 在 自 己 的 意 志 控 制 下,而 且 合 乎 理 性。(2)人 們 是 否 採 行 某 項 行 為 (Behavior , B) 的 行 為 意 圖 (Behavior Intention, BI)是 該 行 為 發 生 與 否 的 立 即 決 定 因 子 (immediate determinant)。 而 影 響 行 為 意 圖 (BI)的 兩 大 因 素 為 : (1) 源 自 個 體 本 身,對 從 事 某 項 行 為 的 態 度 (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AB),及 (2)源 自 外 在,影 響 個 體 從 事 某 項 行 為 的 主 觀 規 範 (Subjective Norm, SN) (Ajzen & Fishbein, 1980)。 但 是 , 將 理 性 行 動 論 (TRA)應 用 在 不 完 全 受 到 意 志 控 制 的 行 為 , 如 : 習 慣 性 行 為 (吸 菸 、 喝 酒 )或 很 難 達 成 的 行 為 (成 為 電 影 明 星 )時 , 就 可 能 出 現 問 題 。 因 為 行 為 能 否 成 功 不 只 決 定 於 個 人 的 行 為 意 圖 (BI), 有 一 部 份 也 會 受 到 超 出 個 人 控 制 之 外 的 因 素 影 響 (Ajzen,1985,1988)。 「行為必須在意志控制之 下 」 的 假 設 對 理 性 行 動 論 (TRA)的 應 用 範 圍 加 上 嚴 格 的 限 制 , 故 每 逢 非 意 志 因 素 (如 : 機 會 、 技 術 、 與 他 人 合 作 等 )對 行 為 有 很 強 烈 的 影 響 時 , 理 性 行 動 論 (TRA)對 行 為 的 預 測 、 解 釋 能 力 就 顯 著 降 低 。 21.

(36) 因 此 , Ajzen and Madden(1986, 1988)依 據 理 性 行 動 論 (TRA), 再 增 加 一 個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BC), 形 成 計 畫 行 為 理 論 (TPB) (引 自 葉 國 樑 , 2001)。 隨 後 有 很 多 的 研 究 結 果 都 支 持 了 此 新 理 論 (TPB)比 原 理 論 (TRA)對 個 人 行 為 更 具 有 預 測 力 (Ajzen, 1991; Godin, & Kok, 1996; Zint, 2002)。 而 應 用 在 環 境 風 險 教 育 上 , Zint (2002)的 研 究 指 出 , TPB 也 比 TRA 更 能 有 效 預 測 科 學 老 師 的 環 境 風 險 教 育 行 為 意 向 及 行為。 計 畫 行 為 論 (TPB)假 定 行 為 意 向 (BI)有 三 個 影 響 因 素 , 即 態 度 ( AB)、主 觀 規 範 (SN)和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PBC)。除 此 之 外,Ajzen (2001) 的 研 究 指 出 人 類 的 行 為 會 受 行 為 信 念 (Behavioral Beliefs, BB)、 規 範 信 念 (Normative Beliefs, NB)與 控 制 信 念 (Control Beliefs, CB)所 影 響 。 信 念 (Belief)是 一 種 個 人 對 事 物 堅 信 不 疑 的 想 法 、 主 張 。 信 念 會 影 響 一 個 人 的 態 度 及 行 為,行 為 信 念 (BB)能 產 生 個 體 對 行 為 的 態 度 ( AB); 規 範 信 念 (NB)會 導 致 個 體 的 主 觀 規 範 (SN); 而 控 制 信 念 (CB)則 形 成 個 體 的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PBC)。 TPB 預 測 , 若 個 人 對 某 一 項 行 為 的 態 度 愈 正 面 、 所 感 受 到 周 遭 的 主 觀 規 範 壓 力 愈 大,以 及 對 該 行 為 所 知 覺 到 的 控 制 越 多,則 個 人採行該行為的意向便愈強。 此外,由於個人所知覺到的行為控制或多或少有一些實際依 據,即 完 成 行 為 實 際 的 難 易 度;如 果 完 成 此 行 為 的 難 度 不 高,易 於 達 成 , 即 使 不 經 由 行 為 意 向 , 個 人 的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PBC)也 能 與 行 為 (B)產 生 相 關。因 此,在 計 畫 行 為 論 (TPB)的 結 構 模 式 中,行 為 (B) 與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PBC)之 間 的 關 係 常 以 虛 線 表 示 (鄭 時 宜 , 2004)。 計 畫 行 為 論 (TPB)理 論 架 構 圖 如 圖 2-2 所 示 :. 22.

(37) 行為信念 BB. 行為態度 AB. 規範信念 NB. 主觀規範 SN. 控制信念 CB. 知覺行為 控制 PBC. 行為意向 BI. 行為 B. 圖 2-2 計 畫 行 為 理 論 架 構 圖 (Ajzen, 2001) 所 以 從 計 畫 行 為 論 (TPB)觀 點 來 看 , 我 們 可 以 很 清 楚 知 道 要 增 強 或 改 變 一 個 人 的 行 為 意 向 (BI)或 行 為 (B), 需 從 行 為 態 度 (AB)、 主 觀 規 範 (SN)和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PBC)的 改 變 和 獲 得 著 手 。 藉 由 態 度 (AB)、 主 觀 規 範 (SN)和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PBC)的 增 強 , 來 強 化 行 為 意 向 (BI), 進 而 做 出 好 的 行 為 (B)。 (二 )模 式 內 涵 1.行 為 意 向 (Behavior Intention, BI) 行 為 意 向 (BI) 是 指 個 人 對 於 某 項 特 定 行 為 的 採 行 意 願 。 許 多研究都指出,在特定的狀況之下,行為意向是預測個人行為 的最好方法,並且行為意向與行為之間存在有高度的相關性 (Ajzen, 1991)。 行 為 意 向 (BI)受 到 三 個 因 素 的 影 響 , 一 是 個 人 對 某 項 特 定 行 為 所 抱 持 的 態 度 (AT); 二 是 響 個 人 採 取 某 項 特 定 行 為 的 主 觀 規 範 (SN); 三 是 個 人 對 採 取 某 項 行 為 的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PBC)。 2.態 度 (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AB) 態度是個人對某行為之正面或負面總體評價,經過概念化 後 所 形 成 的 , 因 此 態 度 (AB)可 以 被 視 為 個 人 對 此 行 為 結 果 的 重 要 信 念 (Salient beliefs)之 函 數 (王 國 川 , 1998d)。 換 句 話 說 , 個. 23.

(38) 人從事該行為所產生的結果對自己的重要或喜歡程度之高低, 將影響其從事該行為之行為意向。特定行為之態度比一般的態 度更能準確預測個人的行為,而且衡量態度的問題越明確,則 越 能 以 受 測 者 的 態 度 來 預 測 其 實 際 行 為 之 產 生 (葉 旭 榮,1997)。 態度的衡量可由個人對採行某項特定行為所可能導致的 行 為 信 念 (Behavioral belief, B i ), 以 及 對 這 些 行 為 信 念 的「 結 果 評 價 」 (Outcome Evaluation, E i )的 乘 積 和 構 成 (沈 宇 展 , 2004)。 其函數式如下: l. AT =. ∑. Bi ∗ Ei. i =1. Bi= 對 採 行 某 行 為 後 , 所 導 致 第 i 項 行 為 之 信 念 Ei= 個 人 對 第 i 項 結 果 的 評 價 l= 行 為 信 念 的 數 目 3.主 觀 規 範 (Subject Norm, SN) 主觀規範是指個人是否採行某項行為時所感受到的社會 壓 力 (Ajzen, 2008), 即 在 預 測 個 人 的 行 為 時 , 那 些 對 個 人 的 行 為決策具有影響力的個人或團體對於個人是否採取某項特定行 為所產生的影響作用。 主 觀 規 範 的 衡 量 是 由 規 範 信 念 (Normative Belief, NB)和 依 從 動 機 (Motivation to Compl y, MC) 的 乘 積 所 構 成 。 規 範 信 念 ( NB) 是 指 個 人 自 覺 重 要 的 他 人 或 團 體 是 否 認 同 其 從 事 某 項 行 為 的 主 觀 判 斷 ; 而 依 從 動 機 (MC), 則 是 指 個 人 對 於 重 要 之 他 人 或 團 體 希 望 其 採 取 某 項 特 定 行 為 之 順 從 意 願。其 函 數 式 如 下 (沈 宇 展 , 2004): m. SN =. ∑ NB. j. ∗ MC. j. j =1. NB j = 個 人 覺 得 第 j 個 參 考 對 象 認 為 他 是 否 應 該 採 取 某 項 特 定 規範的信念 MC j = 個 人 依 從 第 j 個 參 考 對 象 的 動 機 m= 參 考 對 象 的 數 目. 24.

(39) 4.知 覺 行 為 控 制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BC) 其定義為個人對於完成某行為可能有多困難或容易的信念; 並假定它可以反應過去的經驗和預期的阻礙,當個人認為他們 所擁有的資源與機會愈多,所預期的阻礙越小,對行為的知覺 行 為 控 制 就 愈 強 (葉 國 樑 , 2001)。 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的影響有兩種方式:一為知覺行為控 制對行為意向具有動機上的含意。如果個人認為自己缺乏資源 及機會去完成某一行為,就不可能形成強烈的行為意向,即使 自己對該行為抱持正向的態度且認為重要的參考對象支持其做 該行為時也是如此。在此狀況下,知覺行為控制對於行為的影 響是透過「行為意向」來作媒介的。此種影響方式可透過函數 式 BI = w 1 AT+ w 2 SN+ w 3 PBC 表 示 (沈 宇 展 , 2004)。 另一為知覺行為控制也能直接影響行為,但有兩個條件: (1)預 測 的 行 為 必 須 完 全 不 在 意 志 控 制 之 下;(2)知 覺 行 為 控 制 必 須 能 反 映 出 某 種 程 度 的 實 際 控 制 (actual control),此 時 知 覺 行 為 控制並不需要透過行為意向,就能對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 (Ajzen & Madden, 1986), 其 函 數 式 為 B = w 4 BI+w 5 PBC(沈 宇 展 , 2004)。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的 衡 量 , 由 控 制 信 念 (Control Beliefs,CB)及 知 覺 能 力 (Perceived Facilitation, PF)的 乘 積 和 所 構 成。控 制 信 念 (CB)是 指 個 人 對 自 己 採 取 某 項 行 為 的 資 源 、 機 會 或 阻 礙 多 寡 的 認 知 ; 而 知 覺 能 力 (PF)則 是 指 這 些 資 源 、 機 會 或 阻 礙 對 行 為 的 影 響 程 度 (沈 宇 展 , 2004)。 其 函 數 式 如 下 : n. PBC. =. ∑. CB. k. ∗ PF. k. k =1. CB K =個 人 覺 得 擁 有 第 K 個 因 素 多 寡 的 信 念 PF K =個 人 覺 得 第 K 個 因 素 對 其 採 取 行 為 的 重 要 性 n=控 制 信 念 的 數 目 三 、 本 研 究 於 計 畫 行 為 論 (TPB)模 式 外 加 之 研 究 變 項 (一 )自 我 效 能 (Self Efficacy, SE). 25.

(40) 計 畫 行 為 論 (TPB)將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PBC)定 義 為 : 個 人 對 於 完 成 某 特 定 行 為 可 能 有 多 困 難 或 多 容 易 的 信 念 (Ajzen, 1988; Ajzen,2008; Ajzen & Madden, 1986; Zint, 2002)。 即 個 人 在 採 取 某 一 特 定 行 為 時 , 自 己 所 感 受 到 可 以 控 制 的 程 度 (王 國 川 , 1998d)。 社 會 學 習 理 論 (SLT)將 自 我 效 能 (SE)定 義 為:個 人 可 以 成 功 的 執 行 某 一 特 定 行 為 的 信 念 (Bandure, 1977, 1997)。即 一 個 人 對 於 自 己 能 否 完 成 某 項 行 為 的 能 力 評 估 (Ja yanti & Burns, 1998)。 而 探 討 健 康 行 為 之 保 護 動 機 模 式 (PMT)及 威 脅 管 理 理 論 (TMT or EPPM)則 將 自 我 效 能 (SE)定 義 為:個 人 有 能 力 去 執 行 推 薦 的 健 康 行 為 之 信 念 (Rogers,1983; Witte, 1994)。 由 以 上 定 義 可 知:知 覺 行 為 控 制 (PBC)及 自 我 效 能 (SE)是 由 同 一 個概念所衍伸出來的,即「個人能否完成特定行為之自我能力評 估」 ,而 且 Ajzen (1991)也 認 為 二 者 的 概 念 是 類 似,加 上 鄭 時 宜 (2004) 的 分 析 與 歸 類,將 自 我 效 能 (SE)視 同 為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PBC),並 將 行 為者知覺到的能力、時間、成本、機會、資源等因素,都統整在自 我 效 能 (SE)的 概 念 中 。 本 研 究 採 用 上 述 說 法 , 將 自 我 效 能 (SE)取 代 原 計 畫 行 為 論 (TPB)之 行 為 變 項 「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PBC)」, 納 入 研 究 架構中加以探討,例如:我確信我有能力實施環境風險教學;我確 定我能做好環境風險管理。 (二 )反 應 效 能 (Response Efficacy, RE) 鄭 時 宜 (2004)的 研 究 指 出,計 畫 行 為 論 (TPB)模 型 只 考 慮 到 知 覺 行 為 控 制 (PBC)即 自 我 效 能 (SE),至 於 反 應 效 能 (RE):採 取 推 薦 的 行 為 而 避 免 遭 受 危 害 的 信 念( Rojer, 1983; Witte, 1992,1994), 即 某 個 問題會因為我採取某些推薦的行為而獲得解決的信念,計畫行為論 (TPB)則 未 討 論;但 對 許 多 環 境 行 為 來 說,反 應 效 能 (RE)似 乎 是 必 須 考 慮 到 的 。 因 此 本 研 究 也 採 用 此 說 , 將 反 應 效 能 (RE)納 入 研 究 架 構 中加以探討,期望能增加對國小教師的環境風險及教學行為意向及 行為之預測力。 由 於 反 應 效 能 (RE)具 有 層 次 性 , 即 個 人 層 次 及 集 體 層 次 (Bandura, 2000; Witte, 1994), 因 此 在 設 計 問 卷 問 項 時 必 須 全 部 涵 蓋 , 避 免 遺 漏 , 影 響 (RE)對 行 為 意 向 (BI)的 預 測 力 。 例 如 (1)我 確 信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Due to the high technology change and rigorous global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the dynamic customer preference needs and short product lifecycle intensify the

The isothermal and anisothermal mechanical behavior were analyzed by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in this study to simulate the stress/strain behavior of the solder ball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 aimed at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behavior will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grating

The main idea of this text lies on probing into the analysis of 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 industry in Taiwan , using the theory -'structure - the behavior - the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