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班級事務與教師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班級事務與教師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

Copied!
1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與行政管理碩士 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仲成博士.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班級事務與 教師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楊界雄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年一月.

(2)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與其工作士氣之關係, 以及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知覺家長參與及工作士氣上的差異。主要研究 目的包括:(一)瞭解國小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知覺情形。(二)分析國 小家長參與班級事務之現況。(三)探討國小教師工作士氣之情形。(四)分析 國小家長參與班級事務與教師工作士氣之關係。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問卷依學校所在地區及學校規模大小,以分層隨機取 樣方法,抽取中部五縣市(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苗栗縣、南投縣)109所 公立國民小學756位教師為對象,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502份,可用率為66.4 %。本研究以「國小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情形知覺與教師工作士氣調查問卷」 為調查工具;並以描述性統計、 t檢 定 、 單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 皮 爾 遜 積 差 相關及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統計分析。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知覺情形良好。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知覺部分有差異存在。 三、家長參與班級事務以到校參與和教師教學較無直接關係之活動為多,參與程 度偏低。 四、國民小學教師有很高的工作士氣。 五、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其工作士氣部分有差異存在。 六、國小家長參與班級事務與教師工作士氣有相關。. 關鍵字:家長參與、教師工作士氣. i.

(3) The Correlation Study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of Class Affairs And Teachers Work Morale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of class affairs and work moral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lso, the variants that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how do those variants bring into play in the awareness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and their work morale were also studied.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include: (1) to understand teachers’ awareness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of class affairs (2) to analyze the degree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of class affairs (3) to explore the condition of elementary teachers’ work morale (4)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of elementary parents’ participation of class affairs and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work morale. This study utilized questionnaire to collect data. Questionnaires were hand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randomly stratified subject select method. Tha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chool size and the location of schools. There were 109 schools selected. The locations of those schools are mainly from the four counties of central Taiwan: Taichung County, Taichung City, Zhang Hwa County, and Nan Tou County. There were 756 subjects in this study and they ar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There were 502 returned questionnaires. The valid returned rate is 66.4%. The title of the questionnaire was “Questionnaire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of Class Affairs and Work Morale of Teachers”.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drawn and stated as follows: (1)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end to hold positive view towards the awareness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of class affairs. (2) The variant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tend to take into play the difference of the awareness. (3) The content of the parents’ participation tend to occur within the forum of indirect contact with teachers. (4)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end to hold high degree of work morale. (5)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their work morale. (6) There is a predictive value in the degree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of class affair and their teachers’ work morale. Keywords:Parents’ Participation,Teachers Work Morale. ii.

(4)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內涵、影響因素與測量…………… 11. 第二節. 教師工作士氣的內涵、影響因素與測量………………… 44. 第三節 家長參與班級事務與教師工作士氣相關研究之探討…… 5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抽樣…………………………………………… 6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3. 第四節. 實施程式與資料處理……………………………………… 8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85. 第一節. 國民小學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知覺……………… 85. 第二節.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現況分析………………… 90. 第三節. 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士氣之探討…………………………… 92. 第四節.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班級事務與教師工作士氣之關係……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1. iii.

(5) 參考文獻…………………………………………………………106 中文部分………………………………………………………………106 西文部分………………………………………………………………113. 附錄………………………………………………………………120 附錄一. 抽樣學校分配及回收情形表………………………………120. 附錄二. 問卷初稿……………………………………………………122. 附錄三. 問卷初稿專家內容效度彙整表……………………………129. 附錄四. 預試問卷……………………………………………………132. 附錄五. 正式問卷……………………………………………………136. iv.

(6) 表. 次. 表 2-1. 教師工作士氣內涵……………………………………………… 49. 表 3-1. 台灣省九十五學年度中部五縣市教師數概況………………. 表 3-2. 預試問卷各縣市學校抽樣學校………………………………… 71. 表 3-3. 各縣市抽樣分配情形………………………………………… 72. 表 3-4. 正式問卷有效樣本基本資料統計……………………………… 73. 表 3-5. 問卷初稿鑑定之學者專家名單………………………………… 75. 表 3-6. 國小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情形覺知與教師工作士氣調查問. 70. 卷初稿與預試問卷題目對應情形……………………………… 76 表 3-7 預試樣本分配……………………………………………… 77 表 3-8. 國小教師參與班級事務與教師工作士氣調查問卷之項目分析… 78. 表 3-9. 國小教師參與班級事務與教師工作士氣調查問卷之信度分析… 80. 表 3-10. 國小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情形知覺與教師工作士氣調查預 試問卷與正式問卷題目對應情形……………………………… 81. 表 4-1. 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知覺分析………………………… 86. 表 4-2. 不同性別之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知覺差異分析……… 87. 表 4-3. 不同年齡、學歷、服務年資的教師對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知覺之 差異分析………………………………………………………… 88. 表 4-4. 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現況分析………………………………… 90. 表 4-5. 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士氣分析…………………………………… 93. 表 4-6. 不同性別之教師工作士氣之差異分析………………………… 94. 表 4-7. 不同年齡之教師工作士氣之差異分析………………………… 95. 表 4-8. 不同學歷之教師工作士氣之差異分析………………………… 96. 表 4-9. 不同服務年資之教師工作士氣之差異分析…………………… 98. 表 4-10. 家長參與班級事務與教師工作士氣相關分析………………… 99. 表 4-11. 家長參與班級事務各層面對教師工作士氣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 ………………………………………………………………… 100. v.

(7) 圖 圖 3-1. 次. 研究架構………………………………………………………… 66. vi.

(8) 第一章 緒論 在目前學校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家長參與不但是眾人所重視的課題,亦是教 育發展的趨勢。既然家長參與是學校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瞭解家長對於參 與學校教育的態度如何,以及目前國民小學教育中,家長參與的現況,對建構良 好的親師關係實為重要。 近年來,隨著教改呼聲高漲,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觀念也逐漸為人們所重 視,學校已經無法像以往一般關起門來辦學。因此,家長的積極參與班級事務 勢必對教師之工作士氣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而教師工作士氣的高低,不但影 響本身的教學品質,學生受教品質也直接受到影響。是此,本研究即就國小家 長參與班級事務與教師工作士氣之關係為主題進行探究。本章計分四節,第一 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研 究範圍及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一)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為一世界趨勢 近年來,為了因應多元時代的需求,世界各國莫不積極推動教育改革。綜觀 這些改革,都不約而同的強調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重要。例如:1994 年美國總統 柯林頓提出「西元兩千年教育目標法案」(Goal 2000:Educate America Act), 將 家 長 參 與 列 為 國 家 八 大 教 育 目 標 之 一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8,2001;鄭佳玲,2000);同年九月,美國教育部為推動家長參與 教 育 事 務 , 成 立 「 家 庭 參 與 教 育 夥 伴 關 係 組 織 」 (Partnership for FamilyInvolvement in Education),經由發起家庭學校與社區的夥伴關係,促進. 1.

(9) 孩子的學習(劉慶仁,2000);1997年柯林頓總統再次提出「教育的三大目標與十 項原則」(Three Goals and Ten Principles for Education),作為當前教育改 革的新藍圖與行動主張,擴大辦理「及早學習方案」與鼓勵父母參與孩子學習(楊 惠琴,2000);2001年,小布希總統提出「No Child Left Behind」的改革方案, 鼓勵大家隨時陪伴在孩子身旁,幫助他們爭取成功機會(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1)。再者,英國政府曾於1991年9月出版「家長權責」(Parents Charte),希望促使家長對其子女教育作更明智的決定(李美玲,2006)。目前英國 政府最大的目標是成立一個健全的「全國家長委員會」,以鼓勵家長協助提升教 育水準(汪世德,1998)。此外,日本文部省於1997年公佈五項教育改革項目草案, 其中第三項是「積極地與校外社會進行合作」,亦說明日本政府重視家長、社區 參與教育的決心(林文通,2000)。 在國內則從「四一 0 教育改造行動」中即開始了對於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 訴求(四一 0 教育改革工作隊,1994)。民國八十四年,教師法實施,賦予家長 會代表可參與教評會聘任教師。民國八十五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提 出之「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強調「保障學習權及父母教育權」(行政院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民國八十六年,「教育基本法」由總統頒布,其 中第八條明訂:「國民教育階段內,家長負有輔導子女之責任,並得為其子女 之最佳福祉,依法律選擇受教育之方式、內容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利。」 繼而,民國八十六年修正通過之「台灣省各級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辦法」,明 訂學校班級必須成立班級家長會,改變以往學校只有家長委員會的設置,大幅 提高了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機會。民國八十九年的國民教育法增訂條文,更明 確規定家長會代表不但可參與學校校長的遴選,還成為校務會議的當然法定成 員(薛水福,2000)。民國九十五年亦發布「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 務辦法」,為家長參與提供了更強而有力之法源依據,由此可見,家長參與教. 2.

(10) 育的趨勢已然形成。 在此波教改浪潮中,家長從教育改革的被動接受者,逐漸轉變為積極主動 的參與者,而此種現象也成為現代教育改革思潮的中心(吳清山,1996)。因此, 學校已經不能夠獨攬教育大權,拒家長於校門之外了,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合 夥人,與學校關係更為密切,因此,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不 管是校長、行政人員、教師,都應該調整觀念,以開放的心胸、積極的作為, 加強與家長的良性互動,以迎接時代的轉變。 (二)如何提升國小工作士氣為一重要議題 前教育部長林清江曾說教師是推動教育搖籃的手,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是一個 關鍵性的人物。Boyd(1994)亦謂教育改革要能成功,決定於教師是否願意配合來 執行,若教師的工作士氣低落或沒有精力參與,教育改革的推動將是非常艱鉅困 難的。而McManus(1996)亦表示有高昂工作士氣的教師,其教學更有效能,與學生 有較好的關係,而且較能信任他人、與他人合作。由此可知,教師的工作士氣及 熱忱對於教育品質的良窳及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皆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亦即教師工 作士氣的高低直接影響教育品質及教育改革的推行,沒有工作士氣高昂的教師, 就沒有良好的教育品質,教育的改革也難以成功。此外,國民小學階段的教育, 是整體教育的紮根工作,唯有健全的國小教育,才可以為整個教育品質與發展札 下穩固的根基。因此,如何提振國小教師士氣,不但關係著教學品質的優劣,也 關係著學生受教品質及學校整體的發展,其重要性實不可忽略。 (三)建立教育夥伴關係值得重視 受到世界潮流趨勢之影響,教育工作是家庭學校與學生三者之合作事業;教 育必須憑藉學校與家庭密切聯繫,以及彼此相互合作與支援(王淑俐,1995),. 3.

(11) 才能創造出更多正面的附加價值。學校教育工作者應考量如何廣泛邀請家長參與 班級事務,同時又不干預教學與學校行政自主,達到相輔相成之效。楊朝祥(2001) 也曾指出,教育工作並非由行政人員及教師即可單獨承擔,家長之參與也極其重 要。此外,Hango(2007)的研究亦指出,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適度介入,將有助於 兒童之正向方展,並且對教育成效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為了提升教育品質, 應賦予家長教育參與權、引導家長有效參與子女教育,進而建立良好教育夥伴關 係,才能促使教育發揮更大功效。 綜合前述,本研究擬嘗試瞭解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情形為何?對學校教師士 氣有否影響?進而提出建議,使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學校間呈現出教育合作夥 伴的關係,以發揮教育最大的效果,達成教育的目的。 二、研究動機 (一)基於相關研究的啟發 家長對小孩子教育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學校與教師,家長參與可以化解教育改 革過程中來自家長的阻力,並可以讓教育改革的資源更加豐富,學校亦可獲得更 多的社會支援。此外,家長參與是建構有效能學校的必備特徵,且是學校持續生 存的有效策略。更重要的是家長參與可同時為學生、家長、及學校帶來積極正面 的教育效果(林明地,1999)。 許多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相關研究也顯示家長參與對子女有正面性的效能,如 提高學業成就、減低學生缺席率、增強良好的行為表現、改善親子關係、閱讀成 績提昇、自我概念提高(林明地,1999;蘇惠月,2006;謝秀伶,2007;葉明哲, 2007;Comuntzis,1996; Pailwar & Mahajan, 2005)。然而亦有研究指出,學校 教師對於家長參與仍保有戒慎恐懼之心態(林明地,1998),深怕家長走進校園,. 4.

(12) 會成為學校推動校務的絆腳石,進而影響教師之工作士氣。再者,國內學者吳清 山(1999)表示,隨著新世紀的來臨,教師可能面對學生問題行為惡化、家長對 教學的干預、教學能力鑑定、科技發明取代部分教學功能等挑戰,這些將對教師 產生很大的衝擊。是故,本研究藉以瞭解家長參與班級事務之情形,以探討對教 師工作士氣的影響,進而尋求適當的家長參與的方式,以提振教師之工作士氣, 共譜優質、優越的理想學校教育目標。 (二)對親師互動議題之研究興趣 1995年教師法三讀通過,明確賦予教師在教室層面教學與輔導管教學生的專 業自主權,並增加學校層面對學校提供興革意見、參與教評會、選用與編輯審查 教科圖書、參與議決重大校務,及專業組織層面等權力。不但提升教師的專業地 位,也使學校行政與教師之間權力的解構與重建有了法律的依據。但是另一方面, 受到「教育基本法」 、 「家長會設置辦法」 、「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 辦法」等保障家長參與校務權利的影響,家長亦享有參與班級事務的權利,教師 便不得不與家長面對面的互動溝通,才能確保班級教學與管理事務的正常運行。 打開學校的藩籬,引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讓家長有更多的機會瞭解並協助子女 的學習外,也可以就自己的興趣、專長來參與班級的教學活動。家長參與學校教 育,是否對於教師有激勵作用引發研究者對此議題的興趣。 (三)補充相關研究之不足 良好的親師合作是有效教學的助力,學校與家庭間良好的溝通及有效的夥 伴關係,將直接影響教師之教學成效,激勵教師之工作士氣,進而使學生獲得 最大效益。在家長參與教育的時代趨勢下,有關「家長參與」的研究頗多,然 而卻偏重於對家長參與現況的瞭解,鮮少探求家長參與對學校教師士氣的影. 5.

(13) 響,實為遺憾。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探討二者間之相關性,提出具體建議, 以增進家長參與效能,進而激勵教師工作士氣,創造優質的教育環境。.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乃以國小教師為對象,期能瞭解國小家長參與 班級事務的情形與教師工作士氣間之關係,故研究之目的與待答問題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瞭解國小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知覺情形。 (二)分析國小家長參與班級事務之現況。 (三)探討國小教師工作士氣之情形。 (四)分析國小家長參與班級事務與教師工作士氣之關係。 二、待答問題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國小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知覺情形如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知覺情形是否有所差 異? (三)國小家長參與班級事務之現況如何? (四)國小教師工作士氣之現況情形為何?. 6.

(14) (五)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工作士氣是否有所差異? (六)家長參與班級事務與教師工作士氣是否有所相關?. 第三節名詞釋義 本研究於探討過程中,涉及一些重要名詞變項,為使研究明確清楚,擬將 該重要名詞界定於下。 一、家長參與班級事務 本研究中的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指的是家長投入參與有關子女在班級教育的事 務上而言,可分為「到校參與班級活動」 、 「擔任班級志工」 、 「參與班級經營」 、 「支 援教師教學」四個層面。並藉由本研究工具「國小家長參與班級事務量表」的使 用,具體呈現出結果,以供研究者進行瞭解、分析。 二、教師工作士氣 「教師工作士氣」係指教師透過參與教學有關活動,因獲得個人需求的滿足 及學校目標的達成,所展現出的一種積極、熱忱、且自動自發的工作精神。本研 究所指教師工作士氣其內涵包含「工作投入」及「需求滿足」二項,其意義說明 如下: (一)工作投入:教師肯定自己工作的價值與重要性,將其視為一種樂趣及挑戰, 而願意為其付出心力的一種工作態度。 (二)需求滿足:在學校工作中,教師個人精神及物質需求的滿足。 本研究所指的教師工作士氣,係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國民小學教師工作 士氣量表」中的得分,受試者得分愈高,則表示工作士氣愈高。. 7.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進行,主要為探討國小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情形與教師工作士氣間 之關係。然於進行過程中,限於研究者能力及各客觀條件的限制,將有所不及 之處。故將研究範圍及限制說明於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範圍界定如下: (一)研究地區:以台灣省中部地區五縣市(苗栗縣、台中市、台中縣、彰化 縣、南投縣)所轄為範圍。 (二)研究對象:針對研究地區內於公立國小任教之教師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內容:以教育學理論為依據,針對國小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情形與教 師工作士氣二者間之關係,進行分析探討。 二、研究限制 茲將本研究可能的限制分述如下: (一)取樣之限制:本研究為求瞭解中部地區國小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情形與教 師工作士氣間之關係,就苗栗縣、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進 行抽測,因學校散佈地區規模各異,任課教師背景亦隨之不同,故難獲 致較精確的結果,其結果之適用地區則相對無法做過度的推論。 (二)研究工具之限制:本研究實證調查部分,採用自陳式量表為研究工具。 雖問卷採取不具名方式進行施測,以減少受試者心理因素的影響,但仍 可能因其主觀因素之影響,無法呈現事實之反應。而受試者之選取原則, 雖均於問卷寄發時隨函附上說明,但依然可能使樣本分佈無法完全反應. 8.

(16) 母群體之特性,造成分析及解釋上的誤差。 (三)結果推論之限制:本研究係以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其各種變項與結果 均與其他類型教育機構有所相異,故是否適用推論於其他層級之教育機 構,當有所限制。. 9.

(17) 10.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為探究國小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與其工作士氣之關係,將分別 針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教師工作士氣進行相關文獻的探討、分析與歸納。除 用以釐清主題外,並使本研究於後續相關問卷制定時,能獲得更完整的架構、 向度與內涵。 本研究之文獻探討共分為三部分,分別為探究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內涵、 影響因素與測量;教師工作士氣的內涵、影響因素與測量;家長參與班級事務 與教師工作士氣關係之探討等。. 第一節 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內涵、影響因素與測量 隨著社會的多元與開放,多元參與已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因此,家長 參與學校教育已成為人父母者的基本權利。家長與學校間的關係,因家長參與的 機會增多而逐漸受到重視且重新定位,學校必須與家庭形成新的夥伴關係,才能 共同為學生營造更佳的學習環境。 茲擬就各學者的觀點與研究結果,探討家長參與班級事務內涵、影響因素 與測量方法,以期有助於本研究之進行。 一、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內涵 關於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內涵,茲就其定義、重要性、內容及影響說明如 下: (一)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定義 在我國《民法》第1084條規定:「父母對於未成年之子女,有保障及教養之 權利義務。」此外,《教育基本法》第二條中提到「人民為教育權的主體,國家、. 11.

(19) 教育機構、教師與父母都應負起協助的責任。」其中第八條也提及「國民教育階 段內,家長負有輔導子女之責任;並得為其子女之最佳福祉,依法律選擇受教育 之方式、內容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利。」另外為回應及補充《教育基本法》 之規定,教育部在2006年7月6日公佈的《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教育事務辦法》 中,對於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基本原則、家長維護子女學習權應負之責任、家長對 學校事務提出意見之方式及程式等,對於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權利與義務已有較 明確的規範(葉明哲,2007)。因此,家長對於教育執行中所需做的決策,應有 適當的參與機會。 「家長參與」(parent participation 或parent involvement)一詞的定義, 隨著時代的推進與多元文化的發展,以及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取向與立論觀點之不 同,而呈現多元的定義。 David(1989)曾經將「participation」與「involvement」作一番釐清,認為 participation是家長影響或企圖影響學校主要決定,如學校人員、方案、預算等 方面,隱含「擁有做決定的權力」;involvement 是指支援學校及學校方案的其 他類型活動。但是,家長參與除了名詞上的差異外,本質上亦是個不易界定的概 念,即使採相同名詞的學者,對其概念也不見得一致,提出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林 美惠,2001)。 吳璧如(1999)與陳良益(1996)對家長參與所提出的定義,包括以下四點: 1.就起點而言,家長參與立基於家長的意願。 2.就歷程而言,家長參與是一種合作的過程。 3.就目的而言,家長參與在促進兒童的學習與發展。 4.就內容而言,家長參與遍及整個教育歷程。 綜觀各學者對家長參與的界定,最大的差異處即在第四點,根據其研究對象、 目的、地區,或因立場不同,分別有廣義與狹義的不同解釋。. 12.

(20) 對於家長參與內涵的闡述傾向於廣義者眾多。採取廣義觀點的學者如林天祐 (1997)和林明地(1998),均認為家長參與是指「家長關心自己子女的教育所採取 的一切行動」,而這種參與包括家長到校參與教育活動,也包括在校外或家裡協 助子女進行學習活動。吳清山(1999)則認為家長參與係指任何足以讓家長加入教 育過程的活動型式,這種參與包括在學校內發生的,也包括在校外家中進行的活 動。翁賢良(2005)亦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定義為:「在孩子的教育歷程中,家 長透過各種參與方式與學校教師或行政人員合作,在家或在學校參與子女教育活 動的行為,以求提高教育效能,共同促進兒童的學習發展。」戴國璋(2005)則 認為家長參與是「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簡稱,亦指父母加諸於子女教育情境中 與社會、學校及家庭互動之活動過程,其中包含了與學校、家庭以及社會教育中 進行參與子女教育之種種活動。此外,蘇惠月(2006)綜合學者的定義將家長參 與學校教育定義為:「家長基於為促進子女的學習發展與學習成效,在學習的過 程中,主動並樂意貢獻自己的心力,且運用不同的方式來與學校教師或行政人員 進行合作,以達成上述目的,此種作為我們稱之為家長參與」。Thorne(1993)則 認為家長參與係指一個親密家庭的教育環境;學校與家庭的雙向溝通;家長、教 師與行政人員相互合作及公共關係。 相對而言對於家長參與內涵採狹義者較少。採取狹義觀點的研究則分別給予 家長參與特定的定義,例如有些研究著重於家長在家配合子女就讀學校,參與子 女課後的學習活動;有些則指學生家長進入校園,參與教育歷程或學習活動的行 為,或指協助學前兒童做好準備,或專指參與學校各種事務的計畫與決策,或基 於保障學生受教權以及家長教育權而與學校密切合作,協助兒童充分學習等(方慧 琴,1997;陳良益,1996)。Grolnick(1994)將家長參與定義為「家長在特定領域 中,對子女提供的資源貢獻。」丁一顧、張德銳(2005)認為狹義的家長參與則 是指針對學校內活動的參與。Comer 和Haynes(1991)則認為家長參與是指家長專. 13.

(21) 注於如何改善學校環境,以創造一個積極、正向的關係,來支援孩子的全面性發 展。 綜合國內外學者對家長參與之見解而言,家長參與的意義,廣義而言,係 指家長參加任何與教育相關的活動,例如政策的決定、愛心活動、教育輔導及 家庭活動等,皆可視為家長參與(周新富,2003) ;若以狹義的範圍而言,則是 指家長進入學校領域,在校參加與教育相關之活動(林晏瑢,2008) 。家長參與 之目的不外乎基於保障子女之學習權,透過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歷程,以增進子 女之學習與成長。 本研究中的家長參與班級事務係指家長基於子女之學習與成長的目的,投 入校內參與有關子女班級的各項事務或教育活動。其中包括:1.到校參與班級 活動(參加各項親子活動、參加親職教育、參加成長團體、讀書會、參加親師 聯誼活動、參加班親會、討論班級事務、參加學校校慶活動、園遊會、參加家 長參觀教學日等);2.擔任班級志工(協助班級教學佈置與美化、協助班級的 清潔與維護、擔任圖書志工、擔任學校交通導護志工、擔任社團指導志工、擔 任具技術性的志工,如教室油漆,木工修繕等);3.參與班級經營(與老師討 論教學方式與評量方式、與老師共同討論家庭作業的內容與份量、與老師共同 討論班級經營計畫、與老師共同討論班級常規、與老師共同討論建立班級特色、 和老師一起討論教導孩子的策略、與老師討論紙筆以外的多元評量方式等); 4.支援教師教學(貢獻專長協助部分教學活動,如晨光教學、說故事媽媽;參 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工作,如補救教學;參與學生不良適應行為的輔導工 作,如認輔學生;捐贈班級圖書或教學設備;支援校外參觀教學等)。 因此,本研究旨在於探討家長在班級事務層面的參與,而不包括家長在家庭 層面的參與。為了有效促進學生之學習發展與學習成效,家長與教師必須協同合 作,參與子女的學習過程,並且以教育事業的合夥人身分,來參與學校教育,創. 14.

(22) 造學校、家庭雙贏的局面。 (二)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重要性 家長參與班級事務不但是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也是家長與教師的共同責任 與義務。家長具有為其子女選擇教育品質良好的學校來就讀的權利,吳明清(2001) 認為在學區制的精神下,目前國中小的家長尚不能為其子女選擇學校,故而應容 許家長適度參與學校組織事務的決定,以尊重家長的教育選擇權。家庭對兒童教 育的重要性,原本就非學校可取代,因為兒童從出生到進入學校,主要的成長環 境都在家庭中,兒童在家的時間遠比在學校長,其行為與價值觀念深受家庭的影 響。因此從教育工作發展的長遠性來看,學校應該重視家長參與的功能,才能使 學校和家庭構成一個整體,讓學校的教育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此外,游雅惠 (2007)亦指出,親師間植基於教師的專業自主權及家長的教育參與權,透過互 助、交流、相互提供資源等互動建立和諧的關係,彼此結合於整體的教育情境如 社區、學校或是班級環境中,保障學生受教權、引領學生的學習,才能達成教育 效能之最大化。 從資源的觀點來看,家長具有不同的興趣、專長、職業與文化背景,為學校 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並可擴展兒童的生活經驗。根據研究顯示,家長參與學校 教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成就、減少學童的中輟與退學率、提供學生發展積極 的學習態度,家長支援度更是影響學校效能的輸入因素之一(丁金松,2001; Scheerens,1990)。因此,教育行政單位、學校與教師均需積極營造親師合作參與 的環境,打破傳統學校封閉式的心態,以積極的作為來促進家長的參與,將家長 對學生的影響力,轉化為重要的學習資源,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彼此配合,共 同為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與教育發展而努力。 多數研究均肯定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十分重要(郭明科,1997;林明地,1998; 胡邦欣,2000;莊雅涵,2006;蘇惠月,2006;謝秀伶,2007;葉明哲,2007;. 15.

(23) Comuntzis,1996; Pailwar & Mahajan, 2005)。事實上,家長本就有參與子女教 育的權利,尤其是社會多元化以後,家庭對學生在教育上的影響力量並不亞於學 校,學校、家庭與社區合作關係的必要性增加,藉由家長的參與可使得教育改革 的資源更豐富,並能因獲得更多的家庭、社區及社會力量的支援,化解教育改革 過程中來自家長或社會上的阻力。 由上可見,當社會型態已由傳統、靜態的封閉社會遞演至現代、動態的開放 社會,教育亦須配合整個社會結構的變遷,適應地調整本身的制度與功能,以免 與社會現實脫節;同時教育的實施亦具有主動的導進力量,藉著本身的教化之顯 著及潛在功能的發揮,引導社會的變革,促進社會的進步。家長積極參與學校活 動將對家庭、學校以及社區形成多重的影響,若能將學校、家庭與社區的力量結 合在一起,將有助於形成正向的學校氣氛,也將有助於學校效能的提升(Comuntzis, 1996)。在民主時代裡,家長參與已是一股無可抵擋的趨勢,如何重視與善用這股 教育資源,相信是達成卓越的教育目標所不可缺少的。 候世昌(2002)綜合學者的看法,認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有以下幾 項: 1.幫助家長瞭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狀況,增強親子關係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減低家庭與學校間的不連續性對學生的影響,使學生的 學習更具有連貫性及整體性。同時亦可透過一些活動設計,增強親子關係。 2.有利於學校政策的推動,提昇學校效能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使家長和學校有更多的溝通管道,家長因而可瞭解學校 辦學的目標與方向,不致產生誤解,學校的政策計畫也因此更可獲得家長的支援 與協助,使學校更具有效能。家長的意見,多數代表學生的想法,家長的參與可 充分反應消費者(學生與家長)的需求,透過家長的參與,學校政策更可貼近學生 需求。此外,政策決定前,如能適時參考家長的意見,可減少政策推動過程中,. 16.

(24) 因家長不夠瞭解而產生之來自家長的阻力,故家長參與可謂是改善學校教育和增 進學校效能的重要因素。家長在學校的各種事務上提供資源與意見,將可使學校 更能有效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3.建立家庭與學校間的聯絡網,共同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 學生學習的成就,同時受到家庭與學校的影響,學校的許多問題並非是由學 校內單純的因素所造成,而是受到社區或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從社會帶 進校園的問題,單靠學校一方之力是沒辦法解決的,故而結合社區的主要構成單 位-家庭的力量,來使學校內部產生一些有效能的轉變,以促進學校-家庭的緊 密聯繫,增進家長與學校間的信任感,使父母更加瞭解學校教育目標與方向,增 進親子間的互動機會,並可藉此讓家長與教師共同負起教育小孩的責任。 4.豐富學校教學資源,激勵行政革新及教師專業成長 成功的教育之實施,充裕的經費與專業人才的協助,是不可或缺的,邀請不 同背景的家長參與學校教學活動,借助家長的專業知識來豐富教學內容,不但可 以避免學校關起門來辦學的窠臼,也有益於親師之間的溝通,更可以取得家長的 認同與支援,為學校帶來更多人力及經費上可使用的教學資源,使學校更具有長 遠的發展性。此外,因為家長來自不同領域與階層,常可為學校或教師帶來新的 觀念或啟發,激勵學校對行政革新及教師對教學工作的再省思,促進教師專業知 能的成長,及學校效能的提昇。 5.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效,減少學生問題行為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以提昇學生的學業成就、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與 行為,並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發展出自信、積極的自我概念,讓孩子喜歡 到學校學習。Nord(1998)的研究亦顯示,父親積極參與下,學生的表現較佳,成 績較高、也較喜歡學校,學生重讀、休學或退學的比率也較父親消極參與者低, 僅約為其比率的一半而已。. 17.

(25) 6.社會的多元化與民主化的促進 由於時代的變遷及多元文化與民主化的趨勢,學校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組織系 統,而是一個開放的組織系統,學校與外在環境的互動日益增加,有助於學校文 化和社區結合,以往家長把子女送到學校後,就把教育的責任丟給學校與教師, 此種觀念現在已被揚棄。民主化的社會強調人人可以表達其意見,家長是孩子教 育過程中的重要他人,自然有參與的必要性,故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既是其責任, 也是其權益,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促進社會多元化與民主化的發展。 蘇惠月(2006)綜合多位學者的看法,認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也持 相同的看法。 莊雅涵(2006)也將家長參與之所以備受重視的原因,歸納為下面數項: 1.從兒童發展的觀點而言 家長是兒童成長期間的第一位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子女學習的榜 樣。兒童的生活習慣、人際關係、社會技能、行為表現、價值觀等等,都受父母 潛移默化的影響(柯貴美,2003)。因此,父母所提供的適當指導和豐富的學習 環境,將使兒童的潛能得以發揮,並獲得健全的人格發展,在兒童早期實施家長 參與,將有助於兒童健全發展,並奠定兒童早期學習的良好基礎。 2.從學校效能的觀點而言 積極正向的家長參與是有效能學校的特徵之一。家長參與主要是結合教師和 家長的力量,提供兒童重要的社會資本,以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孩子能 順利成長,避免受到毒品、性、菸酒等誘惑而誤入歧途(周新富,2003)。西方 社會近年的教育改革亦發現家長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有效地運用這寶貴資源,將 有助於促進及改善個別學生的學業成績、自尊及學生行為,更可提高整體學校效 能。由此可見,家長參與是世界的趨勢潮流,不僅因為家長參與可以增進學校有 效運用社區資源,更可以有效提供學校人力資源的協助,進而提高學校的效能。. 18.

(26) 3.從教育改革的觀點而言 社會多元化後,以往家庭與學校壁壘分明的關係受到揚棄,關起門來辦教育 已落伍,學校公共關係特別受到重視。基本上,兒童最基本的教育是發生在家庭 而非學校,只有當家長對子女的學校教育感到興趣並能積極參與時,學校所教的 才變得有意義。此外,全面品質管理風潮興起,刺激教育學者及實務工作者跳出 傳統窠臼,重新思考教育問題,並且重視學校教育的顧客-學生與家長。林明地 (1999)也認為家長參與可以化解教育改革過程中來自家長的阻力、讓教育改革 的資源更豐富,並且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援。而且,家長參與是教育系統持續生存 與革新發展的有效策略。由此可知,在民主時代裡,家長參與已是一股無可抵擋 的趨勢,雖然國內教育改革的聲浪方興未艾,家長的聲音與選擇已逐漸受到重 視,如何重視與善用這股教育資源,相信是達成卓越的教育目標所不可缺少的。 4.從權利意識的觀點而言 父母參與是一種權利也是一份責任。當家長有意規避時,很可能使其子女未 來的教育陷入險境,所以,家長發現兒童的學業成就低落時,不能將責任全歸咎 給學校教師,家長也要負起部分責任,兒童的每個成長階段都需要家長的關心和 照顧,當發生問題時,家長和老師共同合作,不能互相推卸責任,不能只埋怨那 一方沒有盡到責任(周新富,2003)。因為兒童最初也最基本的教育發生在家庭, 學校是延伸與充實的歷程。這其中有賴家長的配合以及更深的教養使命與體認, 才能創造雙贏的局面(柯貴美,2003)。 5.從教育效果而言 因為家長參與子女的學習活動,孩子有榮譽感;同時也因家長與老師有良好 的互動,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積極正向的影響,更讓孩子的學習行為產生潛移默 化的作用。此外,家長參與各項親職教育活動,或班級親師合作,將讓父母增進 親子間互動的技巧,並獲得自我成長的啟發(柯貴美,2003)。此外,家長教育. 19.

(27) 參與也是對老師的回饋,這是因為孩子對班級有認同感、心有歸屬感,父母則對 老師充滿信任感及感恩之情。 6.從溝通協調的觀點而言 學校如果能邀請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決策的訂定,當可促進學校與家庭的彼 此瞭解,破除學校「黑箱」運作的迷思,增加家長表示意見與對話的機會,將家 長的建議適當納入教育決策之中,可以降低家長的反彈與阻力(林明地,1999)。 如此一來,將可增進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 此外,鄭招興(2007)在進行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情形及其對學業成就影響之 研究中探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功能如下: 1.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促進學校與社區的結合 「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為關心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者的共識,黃 政傑(1996)即指出學校可引進社區資源以協助教學,教師也可把學生帶入社區 進行教學、安排學生進行社區服務學習、安排學生到社區場所發表學習成果,社 區資源能助益學校教育。在社區建設方面,學校教師可參與社區建設,學校設施 可開放供社區使用,學校可做為社區居民終身學習的場所。依林振春(1997)對 學校與社區二者之間的互動模式的分析,學校與社區的關係應由視對方為競爭對 手,轉變為視對方為可資運用的資源,進而成為共同的工作夥伴及生命共同體, 而此夥伴關係或生命共同體的建立,家長可扮演橋樑角色,協助學校瞭解社區的 文化、社區對學校的期望、及學生的生活背景,進而使學校教育的產出能更符合 社區的需要。經由家長的參與,學校也可教導社區居民新知及技能,家長參與學 校教育符合「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精神,以促進學校與社區的結合。 2.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保障父母的教育選擇權 隨著民主思潮的普及,國民有權決定教育的內容及教育的方式,國家的角色 是提供教育設施,使人民得以行使其教育權利(薛化元、周夢如,1997)。刑泰. 20.

(28) 釗(1999)指出,父母基於親權,不但享有對子女之教育權,並且為代理子女利 益之人,因此其得以個人名義自行在學校主張其個人權;此外,基於民主原則父 母不但得參與決定學校內之教育,並且也應得對政府之教育決定學校內之教育, 並且也應得對政府之教育決策提出建議。薛化元(1997)認為父母的教育權為親 權的一部分,父母在學校教育上之個人權有教育生涯選擇權、私立學校請求權、 入學義務拒絕權、(公立)學校選擇權、異議權、學校教育內容影響權、資訊請 求權及隱私權保障、學校行事資訊請求權等。 因此,父母之教育選擇權為國民教育權利說的具體化,為當代教育思潮之特 徵,依國民教育權利的觀點及我國的立法規定,父母為學生的法律代理人,父母 當然有權利表達其子女教育的主張,在此情況下,家長與學校是站在平等的地位, 學校有責任接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尊重家長教育選擇權的行使。 3.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提昇學校教育績效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一方面是家長行使教育選擇權的表現,另一方面則可以促 使學校提昇其辦學績效,此乃因當父母對子女教育行使選擇權時,會產生自由市 場機制,使各校必須不斷改進學校的教育措施,以提昇學校的教育績效。 社區績效責任(community accountability)的概念亦可用來支援家長教育 選擇權的行使可提昇學校辦學績效的說法。以社區為本位的社區績效(community accountability)觀念,強調從社區的角度考核學校的教育績效,社區績效的觀 點主張學校應向社區負責教育績效責任,社區人士有權瞭解學校的辦學情形,學 校有義務向社區提供有關學校運作及教育成效的訊息,績效責任的考核必須兼顧 學校與社區的特徵,考核結果也必須向社區公佈,這種以向社區提供充分訊息為 基礎的績效考核,是開放型態的績效系統,最能促進學校的進步。 父母教育選擇權的行使可產生自由市場機制,社區績效觀點強調學校應向社 區提供學校教育的訊息,二者均具提昇學校教育績效之功能,惟不論父母教育選. 21.

(29) 擇權的行使或強調學校的社區績效責任,都必須以接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為前 提,家長經由參與才能獲得充分的學校教育訊息,衡量學校的辦學績效,以行使 其教育選擇權,間接促使學校必須不斷提昇教育績效。 4.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增進子女的學習效果 許多研究發現均指出父母的參與有助於子女的學習,如父母的參與可使學生 對學校有更正面的態度、父母的參與可提昇幼兒的閱讀能力及閱讀興趣、父母的 參與可提高子女的學業成就(林義男,1993)。而Walter和Ine(2003)的研究指出, 家長適度的介入與參與教育,有助於學生行為管理、提高教學效能。此外, Michael(2005)在相關研究中亦指出,父母高度介入支援的學生,較能為孩子提供 一個適當的家庭教育環境,而有利於學生之學習。學生在校的學習失敗常被歸因 於父母或家庭教育缺陷,認為父母未善盡教導責任才導致學生在校學習失敗。為 減少學生因文化差異導致不適應學校生活的現象,促進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有效 的途徑。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後,與學校人員的互動增加,可瞭解子女在學校的學 習情形而給予必須的協助,也可由學校習得教導子女的知能,更重要的是家長參 與學校教育可使其子女有被重視的感覺,而對自我更具信心。在學校方面,教師 可經由家長對子女教育的參與而更瞭解學生的生活背景及在家學習的情形,進而 能與家長合作,協助子女的學習,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提昇學生的學習效果是無 庸置疑的。 5.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提供學校所需的資源與支援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即是提供學校人力、物力資源,以協助學校 的日常教學或行政運作,國內常見的「愛心媽媽」協助學校教師交通指揮、維護 學生上下學安全即是家長為學校提供人力支援的一個例子。除擔任志工或捐獻金 錢支援學校外,社區家長具特殊專長或專門知識者,亦可為學校貢獻其專長或專 門知識,這些對學校的發展都甚有助益。更重要的是,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後,因. 22.

(30) 對學校教育的內涵有更深的瞭解而更認同學校的教育,可給予學校教職員精神上 的鼓舞與支援。 總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有助於學校與社區的結合,保障家長的教育權、提 昇學校績效、增進子女學習效果、及提供學校人力、物力資源與精神支援,家長 參與學校教育有其必要性,學校人員應敞開心胸接納家長之參與。 綜合以上研究所述,研究者歸納出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活動的重要性,其同時 對學生、家長、教師與學校都有益處,有如下之具體功能: 1.對學生而言 可統整家庭與學校的價值觀,協助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高度複雜性,以促進 學生完整人格的發展,並提供適性化、個別化及多元化的學習環境,進而學習到 親師雙方的知識及專業技巧,豐富學生學習的內容,培養出有效的生活能力。 2.對家長而言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一種合法的權利也是一種義務,可保障父母的教育選擇 權及對子女教育的主張,亦可以增加學校與家長的聯繫與溝通、增加學生與家長 相處的時間,更可提供社區資源,與教師共同參與學童的學習活動設計與推動, 讓學生能瞭解社會的真實面,有助於學生的社會化,並促進親子情感。 3.對教師而言 可瞭解家長的需求,並將教師的教學計劃與家長溝通,以展現自身的專業能 力取得家長的信賴,同時亦可吸引更多家長加入孩子的學習活動,藉以引進相關 資源,如此教師就能有較多的時間來準備課程及教學設計及對學生的輔導,減輕 教師的負擔,達到親、師、生三贏的局面。 4.對學校而言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既然對親師生都有益處,作為學生受教場所的學校,自然 更能因此而受惠,因為學校有其教育目標與較育績效,這些都需要透過教師的教. 23.

(31) 學,呈現在學生的學習成效上,因為家長的參與,提昇教師的教學品質,提高學 生的學習成效;一方面由於家長的支持,提供多樣而豐富的資源,學校自然更具 績效,更容易達成教育目標。 總之家長經由學生家長與學校良性互動的過程,透過家長的參與,使班級老 師能更深入瞭解每一學童的不同需求,家長能更瞭解並關心自己子女的學習情 形。此外,由於學校與家長經常聯繫,也可以在有形與無形之中,改變家長對子 女的教育與態度,使家長瞭解如何幫助子女成長與學習,奠定「教育不僅是老師 的責任,也是家長的責任」的觀念。綜合學者的研究,本研究發現家長參與對於 學生、家長及老師都有良性的影響,學者們對於家長參與的實施都給予正面的評 價。因此,積極正向的家長參與對於學校教育的運作,是有其必要性的。 (三)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內容 Edwards 和 Redfern(1988) 曾 經 將 家 長 參 與 的 型 態 區 分 為 參 與 式 (participatory type)與合作式(partnership type),以探討家長參與型態與學 校氣氛及學生學業成就的關係。所謂參與式是指家長參加學校集會與活動、擔任 義工或參加學校的組織。而合作式則指家長共同分擔教學責任與互動的親師關係。 Littman(2000)則從家長與孩子間互動的觀點,提出兩種家長參與模式: 1、孩子中心的參與(child-centered involvement) :所謂孩子中心的參與, 指的是家長所參與的行為或活動,是一種較屬家長與孩子間直接互動的方 式。例如:查看孩子的家庭作業、與孩子討論學校活動或學習、與老師談 論孩子的學習等。 2、學校中心的參與(school-centered involvement) :學校中心的家長參與 活動都是發生在學校,而且整體上都是學校直接獲得益處,例如:出席家 長會議。而透過類似的參與,不但能瞭解學校政策,更將對學校決策有所 影響。. 24.

(32) Epstein(2002)將家長參與內容區分為六種型態: 1.在家善盡家庭教養子女的責任(parenting):家長必須瞭解孩子的生長與 發展、家長也有維護孩子健康的責任。 2.學校與家庭間的良好溝通(communication):學校有責任將學校、班級的 課程與孩子的學習情形,透過雙向溝通的方式讓家長知道;家長也需要把小 孩在家的學習與成長狀況,藉由溝通的方式使教師瞭解。 3.家長到校擔任義工(volunteering):家長們能在學校分享屬於他們的時間 與才能來支援學校、教師與學生。而這些義工可能協助個別的老師作教學準 備、整理圖書室、電腦教室與交通導護等等的工作。 4.家長在家指導孩子學習(learning at home):由學校提供資訊與意見給家 庭,家長協助孩子完成家庭作業,以及協助孩子與課程相關的活動與決定。 5.在校參與決定(decision making):家長透過正式組織(PTA、PTO)有權 利為孩子參與學校發展計畫、課程編排與教學方式的決定權。 6.與社區成員合作(collaboration with the community):學校與社區資源 的整合與利用,從社區的服務以強化學校計畫、家庭實踐與學生的學習發展。 林惠美(2002)綜合國內外學者將家長參與的類型分為以下四種: 1.在班級(群)校務方面:包括協助班級(群)校外教學事宜、教室佈置、教 室美綠化、清潔與維護、提供老師教學資源、捐贈班級(群)圖書或教學設 備,參加班親會、討論班級事務、貢獻專長並參與部分教學活動。 2.溝通協調方面:和老師討論並參與兒童的學習評量、孩子的成長與需要、協 助排解教師與家長的紛爭,和老師討論教育理念、擔任教學助手。 3.全校性校務:包含擔任學校義工、參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參與學校綠 美化工作、學生不良適應行為輔導、參與學校各項活動、學生獎懲委員會、 辦理親職教育。. 25.

(33) 4.決策性校務:包括參與學校校務會議、對重要校務作決策、參與教科書選擇、 參加「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校長遴選工作、參與校園及校舍整體規劃、 擔任家長委員。 Epstein(1987)曾經綜合多位學者研究,認為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內容包括下 列五種類型: 1.在課堂上、班級旅行、或其他班級活動中協助教師及學生。 2.在學校自助餐廳、圖書館、電腦教室及學校其他活動中,協助教師及學校人 員。 3.在募款、社區關係、發展方案等活動中,協助組織家長團體。 4.對學生的聚會、運動會給予特別的贊助。 5.參加家長的講習會、討論團體、訓練課程。 美國全國親師協會(Nation Congress of Mothers and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s)根據Epstein(1992)所提出的六個家長參與類型訂出六個家長參與 教育的標準(Nation Congress of Mothers and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s,2001): 標準一:溝通─家庭和學校間的溝通應規則化、雙向且具意義性。 標準二:親職教育─教養技巧的促進和支援。 標準三:學生學習─父母在學生學習上,扮演全面性的支援角色。 標準四:義工─學校歡迎並要求家長提供支援和幫助。 標準五:決策和倡導者─在影響孩子和家庭的決策上,父母是全方位的夥伴。 標準六:社區合作─利用社區資源強化學校、家庭和學生的學習。 戴國璋(2005)綜合國內外文獻,將家長參與的類型分為學校行政性的家長 參與類型、一般性的家長參與類型、家庭性的家長參與類型三種: 1.學校行政性的家長參與類型:係指參加家長委員會議、協助籌措學校教育基. 26.

(34) 金、參與學校校務會議、參加學校決策會議(教評會、教科書審議委員會、 課程發展委員會等等)及提供可利用之社會資源等。 2.一般性的家長參與類型:指家長參與一般性的學校事務,包括協助班級補救 教學、協助班級教具製作、協助教室情境佈置、協助班級戶外教學、參加班 親會、親師座談會、擔任學校各項義工及參加學校各項活動等。 3.家庭性的家長參與類型:係指家長之最基本責任,包括指導學生作作業、瞭 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形、與孩子教師聯繫的情形、關心孩子課業好壞情 形、瞭解孩子身心發展情形、參加有關提昇家長教養子女知能的親職教育活 動等。 林明地(1998)則以家長參與為主題的研究結果,將家長參與的內容分為下列 六種: 1.親職教育:親職教育座談會、新生座談會、流通教育孩子的資訊、邀請家長 協助解決學生問題。 2.溝通:經由家庭訪問、親師懇談會、電話進行面對面的溝通;透過家庭聯絡 簿、信函、成績單、通知、出版品、調查表進行非面對面溝通。 3.擔任義務工作:協助交通導護、圖書管理、校外教學、教室教學等。 4.支援學校:學校舉行各項活動,如運動會、教學參觀日、畢業典禮等,均給 予熱烈支援。 5.在家指導子女學習活動:協助子女完成作業、準備學習資料、談論學校生活 等。 6.代表他人做決定:代表其他家長參與校務會議、教師聘任、選擇教科書等。 洪麗玲(1999)曾經綜合各學者之觀點,將家長參與的類型,歸納為下列四 項: 1.在班級事務方面的參與:包括協助班級校外教學、清潔美化維修、照顧學生、. 27.

(35) 提供老師教學資源、捐贈班級圖書或設備等。 2.在溝通協調方面的參與:包括和老師討論孩子的成長與需要、和老師討論教 育理念、經由家庭聯絡簿、班級通訊、學校簡訊等文件交流訊息。 3.在全校性事務方面的參與:包括擔任學校交通導護工作、參與低成就學生的 輔導工作、參與學校綠化美化工作等。 4.在校務決定方面的參與:包括參與學校各項會議,如校務、教務、訓導、輔 導等會議,參與遴選教科書,參與甄選、聘任、考核教師,以及課程方案的 規劃等。 此外,吳清山(1999)也指出,家長參與的實際項目可歸納成參與學校行政工 作、參與人事的安排與選擇、參與經費的管理與運用、參與學生事務及活動,以 及參與教師教學活動等。 林天祐(2000)也曾論述,家長參與的方式很多,就其實施過程可以分成五類: 1.配合學校教育需要,協助做好子女就學準備。 2.學校與家長進行各種聯絡溝通,使家長瞭解自己所應扮演的各種角色。 3.家長到校擔任義工或教學助理。 4.家長在家指導或參與子女學習活動。 5.透過家長會活動,參與學校校務計畫。 蘇惠月(2006)在進行高雄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關係之 研究中,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內容歸類為訊息接受、主動溝通、共同學習、積 極支援、學校政策決定者等五個層面,透過家長與教師的密切合作,為使學校教 育與家庭教育互相配合,促使兒童學習更加有效;茲分述如下: 1.訊息接受:家長接受來自學校的資訊,屬於學校對家庭單方面的溝通,學校 可透過行事曆、學校簡訊、成績單…等方式告知家長學校的活動與孩子的學 習情形,家長是學校資訊的接受者,資訊的傳達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家長告知. 28.

(36) 的權利。家長參與的途徑中,學校扮演著協助者的角色。即學校透過親職教 育、訓練或提供社區中有關家庭服務的資訊,協助家長建立有利於子女身心 發展與學習的家庭情境。 2.主動溝通:學校有責任將學校、班級的課程與孩子的學習情形,透過雙向溝 通的方式讓家長知道;家長也需要把小孩在家的學習與成長狀況,藉由主動 溝通的方式,讓教師瞭解,利用面對面溝通與非面對面的溝通。面對面溝通 包含家庭訪問、親師懇談、電話溝通等;非面對面溝通包含利用家庭聯絡簿、 信函、成績單、通知、出版品、調查表等。 3.共同學習:家長和教師、校長一起成長,一同學習有關的教學方法、兒童發 展或其他相關主題,如家長參與親職教育講習,從教師身上習得教養孩子的 技巧與知能,豐富孩子成長與發展的知識,為達成教育最終目的而相互合作、 相互學習。 4.積極支援:家長透過參與學校活動、回應學校提供的訊息,以支援學校對子 女的教育,家長參與學校各項活動:包含參加運動會、畢業典禮、科學展覽、 教學參觀日、提供班級義務服務、協助校外教學或晚會舉辦、組織籌措學校 資金等活動。意指家長支援學校與其所辦的活動與方案。 5.學校政策決定:家長能經由集體參與,透過各種方式,表達家長的意見與看 法,以家長的立場參與學校相關的決策,如列席校務會議、出席學校行政會 議、參加考評委員會、推動學校改革等。 葉明哲(2007)在探討國小級任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態度與班級經營效 能的研究中指出,家長參與班級事務類型與內涵如下: 1.擔任義工:係指家長協助班級教學及活動的進行,但較偏向於庶務性質的工 作,如整理班級圖書、較具管理、教室整潔維護等。 2.教導自己子女:係指家長在自己小孩學習上,扮演全方位的支援角色,如協. 29.

(37) 助孩子完成功課、帶孩子上圖書館、與孩子談論學校生活等。 3.協助班級教學研究:係指家長參與班級教學相關事務,比較偏重於利用家長 專業知識,如與教師共同設計學習課程、參與班級經營記化、協助教學活動、 擔任說故事媽媽、參與進修活動、參加教學研討會等。 4.協助班級(教師)與家長關係:係指家長主要作為班級(教師)與家長關係 促進者的角色。如:協助規劃親師活動、協助宣導教師理念、協助衝突解決、 反映家長意見、參與班親會活動等。 5.親師溝通:係指家長與教師之聯絡方式,主要是溝通學生在學校的生活與學 習狀況。其方式包括:成績單、聯絡不、班級通訊、班刊、調查表、通知單、 家庭訪問、電話溝通、面對面溝通、網路通訊等。 由上述探討可知,家長參與校務的內容有多樣性與複雜性,而各學者亦因其 研究的重點不同,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產生不同的觀點與解釋。有的學者強調親 師溝通與互動,有的學者著重於對子女學習的參與,還有些研究是以校務決定為 主。本研究綜合國內外學者之研究,並參酌目前國內家長參與班級事務之情形, 將其歸納為以下四大類: 1.到校參與班級活動:內容包含參加各項親子活動、參加親職教育、參加成長 團體、讀書會、參加親師聯誼活動、參加班親會(或班級家長會)、討論班 級(群)事務、參加學校校慶活動、園遊會、參加家長參觀教學日等。 2.擔任班級志工:內容包含協助班級教學佈置與美化、協助班級的清潔與維 護、擔任圖書志工、擔任學校交通導護志工、擔任社團指導志工、擔任具技 術性的志工,如教室油漆,木工修繕等。 3.參與班級經營:內容包含與老師討論教學方式與評量方式、與老師共同討論 家庭作業的內容與份量、與老師共同討論班級經營計畫、與老師共同討論班 級常規、與老師共同討論建立班級特色、和老師一起討論教導孩子的策略、. 30.

(38) 與老師討論紙筆以外的多元評量方式等。 4.支援教師教學:內容包含貢獻專長協助部分教學活動,如晨光教學、說故事 媽媽;參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工作,如補救教學;參與學生不良適應行 為的輔導工作,如認輔學生;捐贈班級(群)圖書或教學設備;支援校外參 觀教學等。 本研究並以此作為「家長參與班級事務分量表」之四個構面。 (四)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影響 家長參與有其正面及負面之影響。本研究歸納國內外學者(黃聿芝,2005; 陳啟榮,2005;葉明哲,2007;林明地,1999a;Michael,2005;Epstein,1992) 闡述家長參與對於班級事務的影響,將其分為正面的影響與負面的影響來探討。 1.家長參與對於班級事務的正面影響 以下將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正面影響歸納為對於學生、家長、教師與學校行 政四方面。 (1)學生方面 1 家庭對兒童教育的影響力不亞於學校與教師:兒童學習成功依賴的不只是在 ○ 教室內的教學互動情況,亦受到教室外與校外因素的影響,甚至有學者(林明地, 1999;Michael,2005)主張家庭對小孩子教育的影響力遠大於學校的影響力,因 此,學校應主動將家長的影響力引入學校教育過程中。 2 增進子女的學習成效:Becker與Epstein(1982)認為家長的參與可增進子 ○ 女積極的學習態度與行為。Henderson在1987年提出:若家長能參與校務,其孩童 在校表現較佳,且畢業後進入較好的學校(張德銳,1995)。林明地(1999)亦 指出,從教育的效果而言,家長參與可以增進學生的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許多 國內研究亦指出(蕭如芬,2008;黃千毓,2007;劉宜真,2007;張菁芬,2006),. 31.

(39) 對學生而言,經由親師合作,學生的行為習慣、學業成就、社會行為發展都將有 所助益。 3 增進親子間的良性互動:許多研究指出,家長參與子女的教學活動可增進父 ○ 母與子女的互動關係;父母參與子女的教育活動能使子女產生安全感,並能使子 女更為尊敬父母,增加子女的學校出席率,並使子女察覺到學校的重要性(陳娟 娟,2006;Epstein,1992)。 4 保護子女在校的權益:在父母與學校的良好互動中,學生會因為受到教師的 ○ 個別注意而增進學習成就,與成人之間有更好的溝通模式,且親師共同互動協調 將能設計出更佳的課程與計畫,使學生更為受益。 (2)家長方面 1 獲得教養子女的知能:家長參與可以增進父母教養子女的自信、瞭解兒童發 ○ 展的知識、體認到家庭是兒童學習的環境。研究亦發現家長的參與可增加個人知 能、獲得教養子女的知識,增進家長的成長與發展。家長在履行親職責任時,教 師若能給予支援,增加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機會,間接地修正自己不正確的教養方 式,則有助於提昇家長參與教育過程的自信心,以成為有效能的家長(鄭淑文, 2000)。 2 增進對子女教學環境的瞭解:家長參與班級事務務可以讓家長瞭解學校的教 ○ 育目標與運作歷程,增加與學校及教師接觸的機會,瞭解子女的學習情形。 (3)教師方面 1 激勵教師自我成長:家長積極的參與能增進家長對教師的滿意度,並增加教 ○ 師對職業的勝任感和教學興趣的堅持,是激勵教師自我成長的動力之一(鄭淑文, 2000;陳朝琴,2005)。. 32.

(40) 2 提供教師教學協助:教師可經由與家長的接觸更加瞭解每個兒童的特性,深 ○ 入瞭解不同家庭的文化、目標、潛能與需求;家長提供的教育資源能使教育過程 變得多元化,讓教師在教學時得到更充足的資源(Epstein,1992;洪福財,1996; 洪麗玲,1999;鄭淑文,2000)。 (3)學校行政方面 1 提供豐富資源:林明地(1999)從資源的角度分析,認為家長參與班級事務 ○ 可以讓教育改革的資源更豐富,並且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援。洪福財(1996)強調 家長是社區的成員,對於社區內的資源情形也都有所瞭解,因此,在物質資源或 是獻身投入協助就成為學校相當重要的支援了。 2 增進學校效能:家長參與能增進學校行政效能(張明泉,2005;蘇惠月,2006) ○ , 積極正向的家長參與,是有效能學校的特徵之一;為了有良好的家長與學校關係, 學校應設計多樣化的家長參與方案使家庭互相合作,密切配合。 3 提供良好的溝通管道:Lindelow與Heynderickx在1989年指出家長參與不但有 ○ 助於家長對學校的支援,而且學校的教育方案才能回應社區及學生的需要(張德 銳,1995)。林明地(1999)的研究發現,從組織溝通的觀點而言,家長參與班 級事務將能增進家庭與學校彼此的瞭解,增加表示意見與對話的機會,其建議亦 可適度的被融入教育政策之中;而從教育系統而言,家長參與是教育系統持續生 存與革新發展的有效策略,取得家庭與社區的支援,將有利於學校教育的革新。 洪麗玲(1999)從教育改革的觀點說明家長是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經 由家長參與教育活動,不但能減少來自家長的阻力,還能提供豐富的資源與支援, 促使教育改革順利進行。 2.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負面影響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明家長參與對於學校教育事務存在正面的影響,但也有.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 Class invariant: A Person always has a date of birth, and if the Person has a date of death, then the date of death is equal to or later than the date of birth. To be

To convert a string containing floating-point digits to its floating-point value, use the static parseDouble method of the Double class..

Nowadays, the bill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al affairs has given parents the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educational affair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children’s